時間:2023-05-30 08:54: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節繪畫作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xx元宵節小班活動策劃方案活動時間: 年 月 日 星期
活動地點:各班教室
活動準備:音樂、面團、花燈、邀請家長代表8位。
活動目的:
1.了解元宵節時一些主要的風俗習慣。
2、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流程
一、介紹元宵節。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看花燈、猜燈謎,是為了慶祝一個節日,你們知道嗎?
教師:元宵節不僅有看花燈、猜燈謎這些好玩的活動,還有好吃的食品,猜猜是什么? 教師結合幼兒用書小結:每月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元宵節時中國傳統的節日。在元宵節這一天,大家要玩花燈、猜燈謎、吃元宵。
二、師幼一起欣賞花燈。
教師:今天我們班開燈展,每桌上都有許多盞花燈,我們去看一看吧。可以拿起來看,但是要注意輕輕拿,輕輕放回去。
幼兒自由觀賞各組的花燈,教師巡回觀察,從顏色、形狀或玩法方面加以提示,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語言描述看到好花燈,初步了解花燈的外形特征和名稱。
請幼兒分別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看到的花燈。
教師:燈展結束了,請小朋友上位。誰愿意告訴大家你剛才看到了哪些燈? 教師將幼兒說到的不同種類的燈拿到展示桌上排一排,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的燈。
三、教師、幼兒、家長一起制作元宵。
教師:猜猜,我們要做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做元宵。元宵是什么形狀的呢?怎么做? 家長揉面,幼兒觀察揉面的姿勢并模仿。
幼兒洗手后一起搓元宵。
四、品嘗元宵。進一步感受元宵節的快樂。
教師:瞧,我們元宵出鍋啦!洗洗你的小手,吃元宵。
活動反思:
活動優點:1、活動的氣氛比較熱烈,孩子們參與度很高。特別是自己搓元宵,在搓元宵后的品嘗元宵,孩子們自己的勞動成果也比較滿意。
2、有家長的參與,活動進行的比較有序。
3、這樣的活動很適合小班幼兒,通過賞燈一系列的活動更清楚地了解到元宵節這個民族節日的風俗,活動環節也是一環套一環。
活動不足:
1、在介紹花燈時孩子們有些膽怯,應該事先讓孩子們有所準備就不會那么突然了。
2、在煮元宵的等待環節有些空,可以安排一些內容,而且元宵下的比較慢,中間活動的銜接就不夠緊湊了。
20xx元宵節小班活動策劃方案活動意圖:元宵節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觀賞的風俗。元宵之夜,小孩子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游走玩耍。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元宵節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如: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餡做成的,它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我們小班的孩子對元宵節的認識并不深,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知道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我們安排了這樣一個元宵節的半日活動。
活動時間:
活動目的:
(1)知道元宵節是團圓的節日,初步了解元宵節人們的活動和特別的食品——元宵。
(2)欣賞各種各樣的花燈,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圖案。
(3)嘗試用較完整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花燈的名稱與特點,體驗說一說、玩一玩的快樂。
活動準備:歌曲《鬧花燈》。請家長在假期中帶幼兒觀看花燈展。每個幼兒準備一個花燈。
活動形式:先每班自己進行活動,然后再串班活動,最后欣賞大班的花燈。 活動過程:
一、8:30——9:00 (了解元宵節)
二、9:00——9:40 (運動)
三、9:40——10:00(做元宵)
四、10:00——10:15(介紹花燈)
欣賞、講述各種各樣的花燈。
(1)自由地欣賞與交流。(引導幼兒從名稱、形狀、顏色和圖案上進行欣賞。)
(2)部分幼兒再集體中講述。
指導語:①我們很多小朋友帶來的花燈都不一樣,誰來說一說你的花燈是什么樣子的呢?(提醒幼兒在介紹自己的花燈時,要注意說出自己的花燈的名稱和特點。)
(3)幼兒自由結伴再次欣賞并講述。
(4)交流:你還見過哪些美麗的花燈?在哪里見過的?
(5)歸納、整理經驗。(花燈是各種各樣的,有不同的形狀、顏色和圖案,它們也和我們一樣,有不同的名字。)
游戲:《玩花燈》。
幼兒自由結伴,互換花燈,邊欣賞邊玩,體驗玩燈的樂趣。
五、10:15——10:30(兩個班串班賞花燈)
六、10:30——10:45 (欣賞哥哥姐姐的花燈)
20xx元宵節小班活動策劃方案一、 活動目標: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組織本次活動,是通過家長和孩子的親子交流、調查、參觀、學習和制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幼兒不僅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和表現,進一步獲得對節日氣氛的體驗,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如
①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
②元宵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
③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富的風俗習慣。
④“元宵”象征著“團圓”,它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
⑤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人們帶來了喜氣和歡樂。
二、活動方案:
活動名稱:歡歡喜喜鬧元宵(做元宵、賞燈、猜燈謎)
組織形式:親子形式
活動時間:20xx年2月17日下午14:30
活動準備:
幼兒家庭:(2月15日前交各班老師處)
1、 幼兒和家長利用假期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燈;
2、 拍攝過年或外出賞燈的照片;設計元宵節手抄報或繪畫展。
幼兒園:
1、 將幼兒和老師制作的燈籠布置在園內;
2、 準備燈謎和各種小禮物 ;
3、 將幼兒交的照片、手抄報、繪畫作品布置展出。
4、 準備米面和糖
活動建議:
1、 積極參與元宵的制作,告訴孩子元宵節的由來;
2、 帶孩子參觀花燈展,欣賞花燈的外形、色彩、圖案。
3、 積極參與賞燈猜謎活動,交流對燈謎的認知經驗,豐富對燈謎由來、種類和結構的認識,猜對給予適當的獎勵。
三、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班級環境
(1) 收集幼兒在節日中賞燈、玩燈的照片,布置主題墻飾;
(2)在家長園地貼出“元宵節活動方案”,介紹主題活動的構想和配合事項。
園內大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的輸入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吃慣了肯德基、麥當勞的青少年對“洋節日”的熱情甚至大大超過了中國傳統節日。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埋怨,而要從自身查找原因。學校作為青少年接受傳統教育的主要基地,應擔負起在青少年中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職責。在學校的諸多課程中,語文因其與文化、人文的密切關系而成了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科目。
一、結合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我國一直有著悠久而豐富的節日文化資源,除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外,二十四節氣也是節日文化的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飯體現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節的禁火寒食體現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重陽賞菊據說是由晉代陶淵明而起……但很多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上,未能體會到傳統節日更深層次的意味。而現行語文教材中,以傳統節日為題材的課文也為數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六冊語文課本中,只有《過故人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社戲》《端午的鴨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長與山海經》共七篇(首),但涉及的傳統節日較多,有重陽、中秋、社日、端午、春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文,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比如教學汪曾祺《端午的鴨蛋》,適逢端午,家家戶戶吃粽子。我從這一點導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談到的江蘇高郵地區的端午習俗。在體會了作者借端午習俗抒發濃濃思鄉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鄉潮汕地區的端午習俗。由此引發學生探究各地端午習俗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節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二、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資源,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
為了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少的缺陷,語文教師還應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資源,來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教師首先應廣泛搜集以傳統節日為題材的名篇佳作、優秀書籍,推薦給學生閱讀。如豐子愷的《過年》、錢鐘書的《辛巳除夕》、哈爾濱出版社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知識出版社的《清明節·中華傳統節日詩歌選》……其次,在課后閱讀訓練中增加有關傳統節日的內容,多設計與節日內涵有關的練習題。比如教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要求學生收集、誦讀有關中秋賞月的詩文,在同步訓練中選擇《中秋詠月詩三首》作為拓展閱讀的材料,設計與中秋節“月圓人圓事圓”的精神內涵相適應的題目。除了挖掘閱讀資源,有意地引導學生關注傳統節日文化外,還可以把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寫作教學的資源,在節日到來之際,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將自己對這些傳統節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達出來。我在初一學生的課外寫作訓練中,就設計了《清明情思》《端午粽香》《中秋月色美》《登高說重陽》一系列題目,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滲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
三、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點燃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情
除了課堂教學,綜合性學習活動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種多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學生進一步領略傳統節日文化魅力、開展文化實踐的重要載體。當前,許多學生對傳統節日比較淡漠,喜歡過“洋節日”,這是由于“洋節日”相對新穎,娛樂味比較濃,迎合了青少年愛新鮮、好動的特點。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也要注意這一點。我們可以以傳統節日為契機,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展生動活潑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例如2009—2012年這一輪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三次有關傳統節日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初一時,在清明節到來之際,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清明節的文學、音樂、繪畫作品,各地的清明風俗等,并在班里匯報各小組的活動成果。初二時,舉辦了《中秋·月圓》詩歌朗誦競賽,學生不但收集了大量中秋詠月的詩歌,而且還自行創作詩歌,在朗誦會上大膽展示。初三時,我們又進行了“賽春聯”的主題活動,布置學生摘抄春聯、撰寫春聯、互贈春聯,從中體會春節辭舊、迎新、吉瑞、健康、團結、和諧、辟邪、順利、圓滿等豐富的意味。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既動口又動手,充分體驗了傳統節日的魅力,不僅點燃了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情,而且豐富了生活體驗,培養了綜合素質。
美國在1989年加州發生大地震后,Paul Joseph Dowling發展出了以繪畫為主要干預手段的藝術治療方案(art therapy project),臺灣的賴念華依照華人特點做了最初的修訂,并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嘗試運用。筆者對繪畫心理輔導方案做了進一步整理修訂之后,將災后繪畫藝術團體心理輔導推廣應用于5?12震災后危機干預實踐中,已用于針對不同群體的災后心理干預,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該方案還可以用于其他危機事件的心理減壓與重建的工作中。如,在中小學、大學等班級遇到交通事故,自殺等事件時,進行幾十人的班級心理調節輔導,也可針對一些與創傷事件有較密切關系的人們,組成十人左右的專門的小組進行心理輔導,或是對企業員工進行團體減壓、個別輔導中,以幫助成員在危機事件后,抒發與表達內在的情緒與認知。
本方案以繪畫方式進行團體減壓的切入點,可突破口頭言語表達的限制。因為并非所有的成員都能直接用語言清楚地說出自己對災難的想法,尤其對兒童更是難上加難。本方案采用的非言語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可操作性強,可作為對傳統的“以言語為主”進行心理輔導模式的必要補充。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當故事最不可承受的時刻迫近,人們會愈來愈難以使用言詞來表達。有時候,他們會自動轉換為非語文的表達方式,例如繪畫。如果創傷記憶有視覺特性,那么繪畫可能是呈現這些‘無法抹滅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
二、 畫說災難
――非語言式的減壓團體設計
(一)設計目的
繪畫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敘事方式,用來幫助愿意通過藝術方式來表達的當事人,或是用于幫助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或不愿意講述與災難相關的事件的當事人。通過繪畫模式,他們往往可以比較自然地敘說出地震產生后的內在狀態。本方案設計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做深層的心理咨詢或做藝術治療,而只是幫助成員調適這一災難事件對他的沖擊,主持人可以通過重構技巧,來幫助他們轉化強大的壓力,進而重新得力。還要強調的是,這里的繪畫藝術治療并不等同于傳統精神醫學,只能根據心理病理學理論來分析藝術作品,而是“我創作、我說明、我與所創作的東西對話并聆聽”。
(二)結構
1. 進行時機:危機事件發生后的1-7天內。其中有代表性的切入的時機包括:在災后一周的全國哀悼日,對大眾的替代性心理創傷進行團體輔導,面向非災區大學生;災后一個月內,用于對救災部隊官兵的心理減壓輔導;災后兩個月內,為災區師生做心理輔導。建議運用的其他時機包括: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春節,元宵節前后,危機事件的周年紀念日等。
2. 進行方式:采用標準程序,是結構化的藝術心理輔導團體。
3. 進行場地:盡量不受干擾、有可移動的桌椅的教室。
4. 團體人數:如果參加者均是受危機事件影響較深的團體成員,則每個團體人數8-12人為佳。如果成員之間不熟悉,則需要在最初的階段先相互介紹姓名。如果在幾十人的班級中進行時,需要分組,每組8-10人左右,各組選定一名組長做為團體領導者的助手,協調本組成員的工作。
5. 干預時間:根據組員人數和分享的情況,彈性掌握,可控制在1.5-3小時之間。
6. 藝術媒材:蠟筆或水彩筆,每人有三張A4的白紙(可用正反面)。
(三)步驟
1.主持人介紹,并發放彩色筆(蠟筆)、A4白紙。
2.明確減壓團體的目的及過程。說明活動是為了幫助成員調適這一災難事件帶來的壓力,而不是檢討或調查會。
3.說明基本規則,如:組員平等、互相保密、成員請不要對同伴的話錄音、筆記等。
4.行動式的社會測量:選一個顏色代表此事件,將這一顏色畫在畫紙的一個位置,借此了解這一災難事件對參與者的影響程度或關系程度。
5.層層遞進的作品涂鴉與分享:每個人的六張畫:
第一幅非慣用手涂鴉
(1)請成員在第一張白紙上,用非慣用手在白紙上涂鴉:用剛才所選的顏色在紙上亂涂。
(2)原理說明:這是具有“暖身”功能的步驟之一。采非慣用手涂鴉,可以減低成員對創作好壞的焦慮。涂鴉是最簡單的方式,它無關乎任何繪畫的技巧,同時可以突破好壞美丑的概念,涂鴉會喚起人們早期涂鴉的經驗與記憶,這是鼓勵成員直接去“做”、“畫”,來代替去“想”的暖身活動,幫助成員將自己最原始、抽象的圖樣呈現出來。
第二幅 慣用手涂鴉
(1)請成員將白紙反過來,再選另一個顏色,用慣用手在白紙上隨意涂鴉。
(2)視覺分享。請成員比較左右手畫的這兩張圖畫的面貌與形式,只做作品的“視覺分享”,可以觀察自己左右手的涂鴉形式,以及自己與他人的相似、相異。
(3)成員心理評估:要注意觀察成員在這兩張作品上的創作方式及時間,以及是否有成員在這階段需要耗費很多時間來濃密涂鴉,甚至想平涂,或者有無法停止的狀態;主持人可通過這些方面,來評估成員心理反應狀態。
第三幅表現手法為“線條”
(1)請成員拿出第2張白紙。主持人先以行動示范的方式,畫出幾種不同類型的“線條”。并用來說明在繪畫中,“線條”是有開始和結束的涂鴉,線條是有意圖性、方向性、同時也會有終點的,比涂鴉需要更多的控制力。
(2)接下來在引導中,要注意以“中性情緒”為開始,并以“正向、有能量的情緒”作為結束。下面是幾種線條主題,可用于引導情緒,供參考:
請找出一個顏色來代表賴床,并畫出表示“早上不想起床,賴床的線”。
選一個顏色來代表生氣,并畫出表示“生氣的線”(憤怒、可惡、不公平)。
選一個顏色來代表倒霉,并畫出表達“倒霉的線”(傷心、痛苦、悲傷)。
選一個顏色來代表平靜,并畫出象征“平靜的線”。
視覺分享:請各組成員指出自己畫出的每一條線,在組內觀察自己與他人對于相同情緒所使用的線條、色彩的表達方式有何相同或不同。
第四幅 表現手法為“圖形”
(1)請成員將第2張白紙反過來,在背面按下面的提示畫出不同的圖形。
(2)主持人先以示范方式來說明什么是圖形。是從一條線發展到一個圖形,將線的開端與結尾相連就會成為圖形。“圖形”是從一條線發展出來的,比線條更有控制性,因為將線的開端與結尾相連時就會成為圖形;下列對圖形的引導可供參考:
(3)選一個顏色,畫“關于這次危機事件”的圖形――在此例中,是關于地震災難的圖形。
(4)選一個顏色,畫表達感覺的圖形:“在危機事件中,覺得有一些令你感到或窩心、或舒服”。
(5)選一個顏色,畫一個圖形表示“在危機事件中,最糟糕的狀態”。
(6)選一個顏色,畫一個圖形,表示“如果我早知道會面對這樣的危機事件,那又會怎么樣呢?”
(7)如果成員對危機事件的表達很抽象,則可邀請成員把每個圖形著色起來,著色可以建構一個對此事件的想象或是故事,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有成員情緒過于強烈時,則切勿要求成員將圖形著色。
圖形可以讓成員開始呈現想法,并可以將圖形意義化。本階段“最糟糕狀態”的圖形,會引發具有影響、震撼情緒的圖形;所以,如果反應過于強烈,則請不再要求著色,以免過度引發成員情緒。
前期的熱身鋪墊工作到此完成,下面將進入更全面深入的表達階段。
第五幅 危機事件圖像
(1)邀請成員拿出第3張白紙之后,主持人說:“想到這一災難性的事件時,如果你可以用色彩、線條、圖形來呈現,它可以是具像的圖畫,也可以是抽象的圖畫,只要你自己知道你所呈現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請將你感受到的用圖像的方式,來呈現在第5張白紙上。我們有12分鐘時間創作,在這過程請不要與別人交談。”成員正式開始畫危機事件圖像。12分鐘創作,通常可喚起危機事件所引發的當下的經驗。
(2)創作完成后,做意象冥想。主持人可以說:“請讓自己在心里面先想象、回顧剛剛畫的作品的每一個部分,它讓你想起了什么?圖上的象征性意義是什么?”
(以上為學生們的畫作,以不同形式表現了災難與愛心救援的場景。)
(3)“看圖說話”,小組分享:每個人對自己的畫在小組中做分享與討論。如果有些成員難以表達畫殊部分,可以用下列問句做引導:a這里發生了什么?b.那是什么? c.那是誰?d.怎么會在那兒呢? e.你在圖畫中的哪個地方?
在提問中還要注意,不用“為什么”(why)?而是以什么(what)、誰(who)、如何(how)、哪里(where)、何時(when)來提問。也就是說,提問不要側重原因探究,而是側重具體事實。
(4)主持人在成員分享時,要注意將成員在危機事件中的狀態給予“正常化”,同時將危機事件賦予新的意義(reframing),也就是說,進行意義的重構,從而幫助成員轉化此時此刻的情緒與意義。
通常的團體輔導是以口頭討論方式,進行危機事件的敘說與減壓,但藝術心理輔導的方案則強調先不說,而是將它“畫”在圖畫紙上。這部分也是整個繪圖減壓的重點,因此,主持人如果能在這里給予回應,促進轉化,能夠進一步加深繪圖的意義與效果。
但也需再次提醒主持人,在這一方案中所要做的,只是對災難事件發生后的減壓,因此它屬于心理教育模式,而不是心理治療模式,因此,主持人在帶領的過程中,只需要表現出通情達理,側重進行意義的轉化,而并不在團體中做深層分析挖掘的工作。
第六幅 重新得力
最后一幅作品的主題是“準備重新開始”。
(1)請成員將第3張白紙翻過來。主持人邀請成員冥想:“如果現今有智慧老人現身(可以改為適用于該年齡的稱呼,如摩法棒、機器貓),或者說,如果我可以擁有更多能力、智慧,通過這次經驗,我可以有更多的準備時,‘萬一’我們再次面臨類似的危機事件時,會如何來面對與反應?
(2)畫面呈現。請成員創作當“自己有更多智慧時,面對此危機事件”的圖像,如果我有魔法棒……指導語:“請你用色彩、線條、圖形來呈現。它可以是具體的圖畫,也可以是抽象的圖畫,只要你自己知道你所呈現的是什么即可。有8分鐘的時間可以創作,請你創作時不要跟人交談。”
(4)團體分享與討論,可按照下列原則:
a.將最后兩張作品比較,請成員在兩張圖畫中找出不同的部分。
b.進一步邀請成員分享自己在這次危機事件已經學到一些正向的經驗,以及自我欣賞的部分;當成員自己沒能找到時,主持人要結合成員作品及分享內容,將這一災難對人的影響進行意義上的重構。
然后,請同學們用幾分鐘時間,寫下內心的感受。
“很久沒有涂鴉了,時隔如此久,再拾畫筆,竟是為了5.12悲劇而繪......我最喜歡自己畫的最后一幅,我希望不管怎樣,大家都會好的,不管多大的悲傷,我們都要堅強地生活。以畫表心,以筆示情,愿我們中國人都好!”(李靜)
“學到很多!整個活動是一種連續的繪畫創造。一步步加深,心與心的溝通加強了,也了解到了更多的東西,明白了別人的靈感與思想感觸,補充了自己的狹隘與不足。”(張瑞)
“我覺得通過繪畫來抒發自己的心情很好,無論畫得好差,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心情,給每一個線條、圖形賦予自己的意義,可以驅散那種壓抑或是不愉快的心情,很好。我現在的心情比上課前輕松多了。” (金娣)
“我感覺從活動進行中心情也一點點的好起來,從最開始的沉悶,到最后的充滿希望;樂觀的態度。同時也讓我對這次的災難有了更加理智的思考,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和團結的力量。”(楊艷)
“5.19一周前的今天北川發生的巨大災難讓我一個星期以來都沉浸在悲痛中,我突然有種天塌的感覺,還有那些偶然突發帶來的恐懼。上課前的默哀我為他們祈禱中哭了,心中有些無法承受,活動開始時,心里一直很沉重,不知怎樣表達。 這一系列的過程后,看到同學們的表達和希望,心中明快了很多,感覺到一切過后的希望和重生。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愛足以讓四川重建,我相信一切就像我的畫中,會有陽光,笑容。但更期望我們對地震后的醒悟在現實中得到體現,相信中國!加油!” (王曉琳)
后續說明:
(1)主持人再次提醒,在危機事件發生后,會出現一系列的生理、情緒、想法、行為反應,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發現自己一直處在上述狀態,且持續三個星期到一個月時,可以尋求進一步協助,主持人可提示相關求助機構及電話。
(2) 成員的繪畫作品按照成員的期待處理,可以問成員自愿的處理方式。如果將作品張貼起來,可以強化自我經驗;如果將作品帶回家(班上)與家人(同學),可增加分享體驗;可將作品留下,由主持人存檔,或自行將作品處理掉(撕掉、丟掉)。總之,尊重成員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所有的選擇對成員都具有象征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