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表示看的詞語

表示看的詞語

時間:2023-05-30 08:54: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表示看的詞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表示向周圍看:巡視

環顧

張望

環視

表示斜著眼看:斜視

表示向上看:仰視

仰望

表示憤怒地看:怒視

怒目

表示向下看:俯瞰

俯視

鳥瞰

表示看全身:打量

表示已看到:看見

看到

見到

表示回過頭看: 回眸

回首

表示偷看:窺

窺探

窺視

窺測

表示上級看下級:視察

檢閱

表示一般地看:視

表示略微看:瀏覽

一瞥

走馬觀花

表示看不起地看:蔑視

輕視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顧

表示照應地看: 照看

看護

表示向遠處看:眺望

了望

遙望

遠望

遠眺

極目遠眺

表示到處看:瞻前顧后

東張西望

左顧右盼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盼望地看: 望穿秋水

表示親自看:目擊

目睹

目測

表示集中精力看:目不轉睛

注視

凝視

凝望

端詳

表示仔細看:察看

觀察

端詳

檢查

查看

表示拜訪地看:探望

帶“觀”的:觀測

旁觀   圍觀

觀察

觀覽

觀望

觀光

參觀

觀摩

觀賞

帶“望”的:遠望

眺望

探望

張望

希望

了望

觀望

看望

凝望

仰望

帶“視”的:審視

仰視

檢視

斜視

窺視

凝視

俯視

巡視

環視

瞰視

注視

察視   掃視

帶“覽”的:瀏覽

閱覽

展覽

表示看的四字成語

察言觀行  耳聽八方  眼觀四路  走馬觀花  察言觀色  一望無際  登高望遠  一目十行  侏儒觀戲

作如是觀  掌上觀文  東觀續史  另眼看戲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袖手旁觀  雄偉壯觀  仰觀俯察

巖居川觀  游目騁觀  洋洋大觀  作壁上觀  坐觀成敗  坐井觀天  掌上觀紋  東張西望  虎視耽耽

以觀后效  粲然可觀  察言觀色  察顏觀色  東觀西望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遷延觀望

束手旁觀  燒犀觀火  狗眼看人  看風使船  看風駛船  看風使舵  看風使帆  看家本領  看家本事

視而不見  熟視無睹  前俯后仰  左顧右盼  探頭探腦  極目遠眺  高瞻遠矚  昂首望天  瞻前顧后

拄頰看山  走馬看花  矮人觀場  矮子觀場  傍觀冷眼  悲觀厭世  傍觀者清  傍觀者審  當局者迷

比量齊觀  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  從壁上觀  遲徊觀望  東觀之殃  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等量齊觀

嘆觀止矣  探觀止矣  嘆為觀止  蔚為大觀  興觀群怨  耳聽八方  返觀內照  探頭探腦  舉首昂視

觀者如堵  觀者如垛  觀者如市  觀者如云  觀者如織  觀者云集  靜觀默察  借鏡觀形  鏡里觀花

燎若觀火  燎如觀火  冷眼旁觀  矮人看場  旁觀者清  跑馬觀花  憑軾旁觀  齊量等觀  水月觀音

洞若觀火  洞如觀火  東望西觀  大有可觀  耳聞是虛  眼觀為實  返觀內視  望穿秋水  見貌辯色

看景生情  看破紅塵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行事  看殺衛d  看朱成碧  冷眼靜看  另眼看待

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霧里看花  下馬看花  拄笏看山  看菜吃飯  量體裁衣  眼觀六路  眼觀四處

一覽無余  管中窺豹  面面相覷  坐井觀天  側目而視  見異思遷  遲回觀望  侈人觀聽  遲疑觀望

達觀知命  矮子看戲  白眼相看  明若觀火  東張西望  高瞻遠矚  見風使舵  一覽無遺  明察秋毫

鼠目寸光  隔岸觀火  觀場矮人  觀風察俗  觀過知仁  觀化聽風  觀機而動  觀機而作  觀貌察色

觀眉說眼  觀山玩水  公聽并觀  觀望不前  觀往知來  觀形察色  觀釁伺隙  觀隅反三  觀者成堵

耳聞目見  左顧右盼

表示看的三字詞語

瞧一瞧  看一下  看一看  望一望  瞄一眼  盯一眼  瞧一下  望一會  瞥一瞥  瞟一瞟  探一探

賞一賞  觀一觀  瞅一瞅  瞧一眼  瞟一眼

表示看的二字詞語

看見  欣賞  打量  視察  注視  蔑視  瀏覽  遠望  遠眺  俯視  仰望  瞻仰  注視  端詳  輕視

瞻仰  俯視  環視  偷窺  窺視  注視  張望  注視  看護  凝視  巡視  照看  怒視  觀察  眺望

電眼  觀察  瀏覽  細閱  秋波  偷望  環視  環顧  俯視  回眸  鳥瞰  眺望  顧盼  回首  回眸

審視  探望  僵視  斜視  環視  橫目  側目  游目  縱目  極目  張目  青眼  窺視  白眼  怒眼

表示看的一字詞語

瞧  看  盯  瞄  視  瞟  睨  睹  瞅  眺  觀  望  睬  矚  擺  瞥  探  眺  瞄  仰

賞  瞻  瞪

表示看的多字詞語

聽其言而觀其行

坐山觀虎斗

第2篇

表示看的意思的詞語有:

看見、見到、看到、眺望、瞭望、遙望、仰望、仰視、俯視、鳥瞰、俯瞰、張望、環視、巡視、環顧、打量、窺視、窺測、窺探、目睹、目擊、目測、注視、凝視、凝望、端詳、斜視、瀏覽、察看、觀察、檢查、瞻仰、檢閱、視察。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教師于漪老師所說:“帶領孩子,抓住字詞,一定要讓它閃耀出最耀眼的火花!”

哪種方法能夠更高效地教學生認字識詞,效果最好、數量最多,學生使用起來不易混淆出錯,又能夠根據教師認真教過的字詞舉一反三,自己去學習更多的字詞呢?

關鍵詞:字詞教學 小學高年級 語文新課標 教學實踐

2011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見進行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貫穿小學語文教學始終的一項任務。《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還提出了小學字詞教學的要求和方法:“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許多優秀教師在語文的字詞教學方面進行了辛勤的探索,研究出了許多的教學方法,如 “隨文識字”、“集中識字”、“字理識字”、“集中識字”、“謎語識字”、“聽讀識字”……它們在漢字的教學領域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如今面臨的問題是:哪種方法能夠更高效地教學生認字識詞,效果最好、數量最多,學生使用起來不易混淆出錯,又能夠根據教師認真教過的字詞舉一反三,自己去學習更多的字詞呢?筆者在高年級的教學實踐中,于字詞教學方面有了一些探索經驗,具體如下:

一、 生字教學,既聯系熟知,又追根溯源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有一部分把“脊”讀成“jí”,正確讀音是“jǐ”。當時,我抓住“脊”這個難點進行教學:

師: “脊”的讀音是“jǐ”,常組詞為:脊梁、脊柱、脊背、脊椎動物、屋脊、山脊等等。“脊”的部首是什么?

生: “月”部,月的“ノ”寫作豎。

師:正確。同桌互相摸摸背,看能發現什么?

生:中間的一根脊柱連著頭,一直到屁股。

師:說得通俗易懂。脊柱兩邊呢?

生:脊柱兩邊的骨頭從上到下有順序的排列,左右對稱。

師:“脊”首先是人體的一部分,表示背上中間的骨頭,后來也形容動物背上中間的骨頭,(一些事物)中間高起的部分。試著吧這個字拆分看看。

生:“人”和“月”表示人體的一部分。其余四筆不知道怎么說?

師:“脊”字上面的一部分,左邊兩筆“點、提”和右邊的“撇、點”可以表示脊梁上許多骨頭的有序排列。來,看一下“脊”的大篆和小篆的書寫圖片,加深印象。

生:(嘖嘖稱贊)真是這樣!

教師通過正音組詞及對“脊”字的拆分,讓學生了解了它的組成原理,生動深刻的把“脊”刻在了學生的腦海里,學生在這個字的書寫上再無差錯。

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還有《晏子使楚》一課,楚王曾經處心積慮地三次尋機侮辱晏子。在教學中,我抓住“辱”字來分析,分別呈現了甲骨文、金文、篆書三種書寫的圖片。

師:“辰”在甲骨文中表示“手持石鋤,日出而作”,一般農民們開始勞作是在辰時,早上的七點至九點,一年中的辰月為三月,是農時。后來在“辰”下加“寸”表示“持鋤下地,艱辛勞作”。在辰月里,有人錯過時機,人們就在田地間羞辱他的懶惰。

生:那么“羞辱、侮辱”都是動詞,“恥辱”呢?

師:這就是詞義變遷,詞性引申出的名詞“羞恥”了,漢代名將的“胯下之辱”是他的“奇恥大辱”,這兩個“辱”都表示名詞“羞恥”。

課堂通過分析“辱”的演變歷史和字義變遷,又結合學生的疑問,把“辱”字立體形象地展示出來,鮮活生動、魅力四射。

二、同音異形字,歸類比較,化用詩歌巧記憶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出現同音字、形近字混淆出錯的狀況,究其原因:不明意思,難以辨別運用。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抓住字的不同點,根據“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點巧妙記憶。如“繚、撩、嘹、潦”四字,給學生編出這樣的歌謠“煙霧繚繞如隔紗,撩衣上山觀風景,張口唱歌聲嘹亮,字跡潦草費墨水”;“賺、嫌、歉、兼、蒹”則區分為“家有寶貝好賺錢,生兒生女別嫌棄,欠情虧理要道歉,一兼二職工作忙,忙里偷閑摘蒹葭”……由“今”和“令”字一筆之差,由它們添加而成的字往往因為意義不明而出錯。大致可分為三類:1、令旁,“領、玲、嶺、鈴、伶、翎”;2、今旁,“矜、吟、衿、妗”;這兩類都可以在具體的語境里區別記憶——“金屬做鈴聲清脆,羽毛做翎多美麗,張口吟詩積學問,舅的女人喚妗子”。3、令旁卻讀lin的,有“鄰、拎”,歸納為“左鄰右舍互幫忙,手拎禮物情誼深”。在比較中記憶字詞,于無形中感染學生,讓他們學會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連詞綴句。

三、詞語教學,既聯系上下文,又舉一反三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中:“我曾問過我的房東:‘你這樣養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師:什么是“莞爾一笑”?誰來笑一個?(學生有羞澀捂嘴笑的,也有張大嘴笑的)

師:看來難點就在“莞爾”了,“莞爾”指微微的笑,這樣的笑以露出二至四顆牙齒最為合適。還有哪些可以形容女子笑的詞語?

生:笑呵呵、笑哈哈

師:要四字詞語。難了?好,看老師的——背對學生,回頭微微一笑。

生:(脫口而出)回眸一笑!

師:對,這是形容唐朝美女楊貴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回眸一笑千嬌百媚,使唐明皇覺得整個后宮的美女都黯然無光,無美可言了。這篇課文還有一個字可以引申出美女的笑,暫時保密。

課堂進行到“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學生的朗讀表現出了花的美感和陶醉其中的愉悅之情,需要懂得“姹紫嫣紅”的意思。

師:哥廷根的花有什么特色?

生:家家戶戶都養花,一團團,一簇簇,鮮艷奪目,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由“姹紫嫣紅”,你想到了哪個表示顏色的詞語?

生:五顏六色、萬紫千紅、色彩繽紛

師:萬紫千紅形容花朵多而繁盛,給人什么感覺?

生:美麗,讓人喜悅

師:姹的意思就是美麗,女人如花,用“女”字旁表示嬌美。那“嫣”呢,把字拆開看看?

生:左右結構,左邊女,右邊焉,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很好,能聯系學過的舊知識,孔子說過的“焉”是語氣詞。焉字加女,又變成嫣,形容黃的、紅的、紫的,各種顏色的花開的嬌艷。如果形容女子的笑,有“嫣然一笑,嫣然無方”,美女一笑,美麗得無與倫比,傾國傾城。

(生嘖嘖稱奇,心中神往。)就這樣,師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彩,體會了“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表達效果。”

作為國學大師的季羨林先生,通曉古今,運用文字自然是浸蘊著深厚的文學素養,筆者也在竭力為學生展現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字發展歷史,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聯系古今,舉一反三。進去時孑然一身,出來后滿載而歸。

四、授業解惑,對學生進行字詞規則意識的培養

第4篇

“哈哈哈……”從我們班教室里不斷傳出陣陣歡笑。我們正在舉行一個有趣的活動——知識在于積累詞語大比拼。

活動開始了,同學們個個摩拳擦掌,想在比賽中大顯身手。老師面帶微笑地說:“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活動——知識在于積累詞語大比拼。活動規則是9個人一組,分四組,組長來到講臺上抽簽,每個簽上有一個序號,序號代表一個題目,組長抽到哪一個題目,那個組就按照題目去做。”

同學們一聽,立刻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本來鴉雀無聲的教室馬上變得熱鬧非凡。我們很快分好了組,我們組的組長是黃雅琪。只見四位組長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講臺,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為自己那個組的組長捏了一把汗。我心里想:讓黃雅琪抽到容易一點的簽吧!只見黃雅琪看了看紙條后,就朝我們做了一個“V”的手勢。我們看了這個手勢,都明白了意思,那就是:黃雅琪抽到了容易的題目。我心想:老天終于開眼了!心里長長地噓了一口氣。果然,老師公布題目了,我們組的題目是:“請說出表示“看”的詞語。”我心里又想:這個題目太簡單了,因為我平時最愛積累詞語,這簡直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組員們一聽到這個題目,立刻歡呼雀躍。我們商量了一會兒,決定好誰說哪個詞語。我主要說“左顧右盼”和“對視”這兩個詞語。組長分配好了任務,我們都躍躍欲試。

終于,輪到我們組說了。我們的組員配合得天衣無縫,一個接一個,一點也不卡殼。剛說到第20個,準備超過第二組的時候,我們組的那位同學把“閱覽”說成“閱讀”了,她剛一說完,同學們就大聲叫道:“錯了錯了,她說錯了,閱讀不是關于看的詞語!”不過我們組取得了19個詞語的成績,屈居第二。雖然不是第一,但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嘛!所以我們也感到高興。

“哈哈哈……”笑聲一陣高過一陣,教室里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這真是一個知識的考驗,它不僅考驗了積累詞語的數量,而且還讓我們對詞語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5篇

語 文 2012.1

一、(10分。共5道小題,每題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補給(jǐ) 裹挾(xiá) 吹毛求疵(cì)

B.蒞(wèi)臨 炮(pào)烙 提綱挈(qiè)領

C.孝悌(dì) 沉疴(kē) 舐(tiǎn)犢情深

D.詬(ɡòu)病 藏拙(zhuō) 櫛(zhì)風沐雨

2.根據所給的解釋,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使用的都不是其本義的一項是

A.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離

解釋:即,篆書寫作。《說文解字》說“即,即食也”,表示一個人靠近食物,所以,“即”的本義是“靠近”。

B.才華橫溢 物華天寶

解釋:華,篆書寫作。《說文解字》說“華,榮也”,“榮”指的是草木植物的花,所以,“華”的本義是“花”。

C.顧名思義 顧影自憐

解釋:顧,篆書寫作。《說文解字》說“顧,還視也”,“還視”是回頭看的意思,所以,“顧”的本義是“回頭看”。

D.杳無音信 信誓旦旦

解釋:信,篆書寫作。《說文解字》說“信,誠也”,意思是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所以,“信”的本義是“言語真實”。

第6篇

關鍵詞:英語同義形容詞;選用與禮貌原則;語用特點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54-02

語用學是一門關于語言使用的學科,Yule(1996)對此下的簡單定義是:語用學“研究”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語言使用和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與人在何時、何地、說什么話及怎么說有密切關系,也就是結合了具體的語言情景研究特定的話語意義。語言的理解運用主要靠詞語、語音和句式結構等來實現,那么同義形容詞在語用中充當了什么樣的功能,是值得探討的一個方面。

目前,在語用學研究中影響較大的理論有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格賴斯的會話合作原則以及在格賴斯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禮貌原則。

廖秋玲(2005b)根據格賴斯的會話合作原則、利奇的禮貌原則來探討同義詞的語用特點,她認為同義詞在語用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一是同義詞對會話含義的解釋力,另一個是同義詞的選用與禮貌原則。

同義形容詞作為同義詞的一部分,本文從同義形容詞的選用與禮貌原則進行論述。

英語常用同義形容詞的選用與禮貌原則。

在同義形容詞的語用中,其理性意義保持一致的基礎上,不同形式同義形容詞的選用會體現出不同感彩和語體色彩,這對雙方的會話含義產生影響,會話含義作為專業術語首先由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H.P.Grice)提出。是指語言實際運用中,出于種種原因,違反了合作原則即一些語言表達形式除了表達一定的語義內容之外,還表達某些蘊含的語用意義,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說話者的暗示、社會態度、未言明的意圖和猜測等。

格賴斯將會話的最高原則稱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包括四種:質量準則(話語真實)、數量準則(傳遞信息量恰當)、關聯準則(要有關聯證據)和方式準則(避免歧義、清楚明白)。

1.寬宏、褒揚原則。寬宏和贊譽原則屬于禮貌原則中的一部分,恰當地選用同義形容詞可以減少交際障礙,使雙方從心理上更能接受彼此的觀點和想法,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和不快。

“touchy(小心眼的,過分敏感的)”與“sensitive(敏感敏銳的)”,“hysterical(歇斯底里)”與“highly-strung(容易激動的)”為同義形容詞。可是“George”用“touchy”和“hysterical”來形容一個人的時候,極大地引起他的不快,這是因為“touchy”和“hysterical”為貶義詞,有貶低人的意味。類似這樣帶褒貶色彩不同的形容詞還有“famous”和“notorious”、“thrifty”和“stingy”,在實際應用中都要根據得體和寬宏的禮貌原則,選用恰當的詞語。

2.一致、贊同原則。英語中也常用同義形容詞來表達贊同的觀點如:

(1)――It was a wonderful sight to see the roket taking off.(看著火箭發射真是精彩的一幕)

――Yes,It was marvelous!(是的,太奇妙了)

(2)――It is simple.(這很簡單)

――Yes,very easy.(是很容易)

(3)――It is strange that she should say so!(她那樣說太奇怪了)

――Yes,very odd.(是太怪了)

(4)――She is crazy,don't you think?(她瘋了,你認為呢?)

――Yes,I do think she is mad.(是的,她真瘋狂.)

這充分體現了同義形容詞在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和贊同準則,當一方提出的觀點受到另一方接受時,另一方表示贊同不僅能同義避復,還能體現出會話者積極參與而非盲目符合敷衍的態度。

3.同情、得體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提高,在使用語言時會更加考慮對方的立場,注重平等和尊重,一些比較敏感和會引起不快的詞語將以同義詞的形式較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英語中與人的相貌、形體有關的形容詞也有這樣的委婉表達,如“good-looking、handsome、smart、beautiful”等,這些詞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說話人對對方的稱贊。然而,對于相貌平平甚至是較為丑陋的人,則避免使用“ugly(難看的),awful(可怕的)”等這類聽起來讓人覺得刻薄的詞,而是用“plain(不難看的),ordinary(普通的)”或“not particularly good look(并不很漂亮)”等。同樣的用法還體現在用來描述人的體型的委婉語中,如“fat”可用“fatoverweight、strong heavily-built”來表示;“skinny”用“delicate、slim、slender”來表示等。

與國際政治、教育、死亡有關的形容詞,“差生”在英語里表示為“Underachieve”是指學習上一無建樹的學生,他們是exceptional students,成績差的學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

有關死亡的同義形容詞和短語就更多,如pass away(故世)to be at rest(安息),to be called at one's eternal rest(被上帝召去永遠安息),to fall asleep(長眠),God rest his soul(上帝令他的靈魂安息),以及to be 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等。

以上同義形容詞的委婉表達,像是人們交際過程中的“糖衣”,苦藥外的糖衣,可以使患者在吞咽時不感到苦味,交際中的“糖衣”也會使人們聽起來或讀起來不感到苦澀,這在交談中也符和禮貌的同情和得體準則。

此外,英語同義形容詞的選用還具有暗示作用,有利于交際質量。例如:

――A:I thought the film was good tonight.(今晚的電影很好!)

――B1:yes,it was fantastic.(是啊,太棒了)

――B2:yes,it was nice.(恩,還不錯)

在此B1和B2都與A構成一個對話,僅就“good(好)、fantastic(棒)和nice(不錯)”這三個形容詞來說,它們是同義形容詞,因此B和C都與A構成詞匯粘連,但從語用的角度來說,B1和B2表達的含義卻有差異,B1的強度明顯大于B2。當說話者選用強度較高的形容詞時,往往表明他對所說對象很感興趣,反之,用nice的強度較低,這實際上是一種持有保留的贊同,如果聽話者也了解會話原則的話那么他就會想,對方這樣說是出于禮貌,并不完全贊成自己的說法,這對于話題的繼續和轉換有著重要的暗示作用。

參考文獻:

[1]陸文靜.英語同義詞的差異性及語用效果[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第7篇

這是一個6歲的男孩,從出生起一直未開口說話,也不會用點頭、搖頭、拍手等簡單的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平時對誰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叫之不理,從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經過多方檢查,確診為孤獨癥。根據他的情況,我著手對他進行訓練。

點頭、拍手只是起點

先從最簡單的點頭、搖頭、拍手等動作開始訓練,對每一個動作進行示范、講解,讓他跟著做。因為他平時喜歡吃巧克力,我就取一粒放在他面前,問他:“要吃嗎?”他見了馬上用手來抓,我說這樣不行,要吃就要點點頭。他不會點,我就用手扶著他的頭,邊示范,邊教他學點頭,當他學得略有一點像了,我就獎勵他一粒。就這樣反反復復訓練,使他學會了點頭、搖頭,接著又教會他拍手。經過反復的訓練和家長的積極配合,他終于學會了點頭、搖頭、拍手等動作,并知道了每個動作的含意。

學會聽、看不容易

接下來的事就是利用實物、圖片、錄音,結合相應的詞語,培養他聽、看的能力,并用動作配合語言,訓練他動作協調的能力。比如,我拉著他的手做拍胸、指著他人等動作,同時結合詞語,訓練他分清我、你、他。反復用語言和動作來訓練他知道用拍胸來表示自己,知道問話的人就是用“你”來表示,知道“他”是表示另外一個人。經過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訓練,現在他已基本分清了我、你、他的人稱代詞。又比如,教他傳遞東西。我拿一粒他愛吃的糖果給他看,然后多次示范訓練他把對面桌子上的球拿過來給我,再把我這邊的玩具放到對面桌子上去。當然訓練時方法不止一種,而是采用了很多富有童趣的游戲方法。總之,要用語言和動作相配合來幫助他理解每個字、詞的意義;每當他學會的時候,我就微笑著用親他一下、摸摸他的頭或者擁抱他一下的方式來表示鼓勵,并逐步從食物獎勵過渡到精神獎勵,他也很開心。

讓他“出聲”

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訓練他發音和糾正發音,從最簡單的元音開始訓練。由于他長期不開口說話,舌頭很不靈活,根據他愛吃糖的特點,我自編一套舌頭操訓練他。我把一根棒棒糖舉在他面前,讓他把舌頭伸出來舔,再把糖涂在他嘴唇上,促使他伸出舌頭舔嘴唇:上、下、左、右來回轉著舔,引起舌頭與嘴唇相碰,從而訓練他發出“啊啊……”“喔喔……”“嘰嘰……”等聲音。然后逐漸訓練他發出其他簡單音節。訓練時,我注意觀察他的發音情況,及時配合他練習。比如:當他發出“嘰嘰……”的音節時,我馬上給他看小雞的圖片或給他表演小雞的動作,告訴他“嘰嘰”是小雞叫的聲音,引起他學習發音的興趣,把實物和語音對應起來。

回家也要練

這位小朋友每周來參加訓練兩次,大多數時間在家里,所以,我要求家長學到方法回去后堅持訓練。在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下,從沒有開過口的他,到訓練第四個月,終于開口說話了。先說“媽媽”“阿爺”等簡單句子。經過從淺到深的不斷訓練,現在他不但會說些簡單句子,還能逐漸理解老師和家長說話的意思,并會用完整的句子說話,一盒幼兒卡片他看了也能說出來。

對患孤獨癥的孩子,訓練時老師和家長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不然欲速則不達。同時,要創造適宜的環境、氣氛和情感去感染孩子,使孩子在愛心的撫慰和訓練下,逐漸消除語言及其他方面的障礙,并能早日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第8篇

關鍵詞: 網絡舊詞新用 名詞 語法功能 結構形式

1.引言

近年來,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網絡語言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速傳播,如2010年11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就使用了“給力”這一詞語。可以說,網絡詞語正悄然滲入我們的生活并影響我們的言語和語言。同現代漢語相比,網絡詞語的兼用、活用現象更明顯,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現有的語言,使語言更具時代氣息和生命力。

如同上述提及的“給力”一詞,相當一部分網絡詞語在形式、語義和語法功能上都產生了一些變化,例如:一些詞匯本身不發生詞性和形式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們卻產生了新的含義(如“打醬油”、“躲貓貓”等),一些網絡詞匯的新義則是通過縮寫概括而形成(如“蛋白質=笨蛋++弱智”)的,從而使貌似舊的詞語具有了新的語法功能。

網絡交流通過諧音、縮寫、音譯等形式獲得新的語義的詞語。這些詞形原本就存在于日常的交際中,但由于網絡交際的需要產生了變化,在語義和語法功能上有所延伸。以“偶”為例,它本身就存在,但由于交流的需要,具有了“我”的含義,從詞語本身來看,它是“舊”的,從語義變化上看,則是“新”的。本文專門從名詞在句中所充當的語法成分及其結合關系入手,分析網絡舊詞新用中名詞新的語法功能,重點討論網絡舊詞新用中名詞的語法功能及這些網絡名詞在產生新義時其語法功能的變化情況,并試圖對變化中的詞匯和語言進行語義、語法的解釋。

2.網絡名詞的形式構成和語法意義

網絡詞語是在網絡這樣一個隨意和自由的交際環境中產生的,在日常運用中也不拘于一定的形式和語義,一個詞往往具有不同于現代漢語的用法和語義。網絡詞語的構成看似隨意,但細究起來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大體有以下分類。

2.1詞性不變但具有新意的名詞

如:“純凈水”指沒有任何內容的灌水;“包子”可表示笨或者長相欠佳的人。

2.2通過縮寫而具有新意的名詞

它們是由幾個詞(可以不是名詞)經縮寫組合而成,在形式和語義上都發生了變化。以“覺皇”為例,是“睡覺”和“皇帝”的縮寫,形容愛睡覺、常在各種場合睡覺的人;“特困生”=特別+愛困的+學生,是特別容易犯困的學生。

2.3通過音譯或諧音而來的名詞

這也是舊詞新用的一種體現方式。例:“杯具”它是“悲劇”的諧音,與之相對應的“餐具”是指“慘劇”;“鴨梨”是指“壓力”。

2.4通過字母拼音指代的名詞

如:GF是girl friend的縮寫;PLMM是漂亮美眉全拼的縮寫。

2.5具有網絡新意的名詞性短語

如:“樓上的”是指比你先一步回復同一個主題帖的人,與之相對的是“樓下的”;“什錦八寶飯”中“什錦飯”是主席粉絲后援團,“八寶飯”就是總理粉絲后援團。

3.網絡名詞的語法功能概述

語言單位可以依據其在句子中的的語法功能進行分類和命名,一般認為有主語謂語等八種一般句法成分。本文主要針對網絡詞語中的名詞作探討,按照其在句中承擔的成分,進行分類并確定其語法功能。

3.1網絡名詞作主語和賓語

作為主語和賓語是名詞十分普遍的用法,現代漢語中關于名詞用作主語和賓語的例子舉不勝舉,而網絡用語中的名詞也是同樣的情況。

主語表示被修飾、描述的對象,回答“誰”或“什么”等問題。以“樓主”為例,它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延伸為指發帖子的人,在句中可以作為主語,承擔相應的語法功能,回答“誰”的問題;“留學生”則是通過“留級”和“學生”的縮寫形成,也可以承擔主語的語法功能,回答“什么”的問題;相應的,諧音部分,以“童鞋”為例,它是“同學”的諧音,可作主語,指代被描述的事物,回答“誰”或者“什么”的問題;對于名詞性短語而言,主要是作為名詞性主語使用,如“數碼相機”,它是指攝影藝術的毀滅者,是一種比較含蓄的諷刺用語。在用作主語時,可以回答“誰”或者“什么”的問題。

賓語是動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對象,分為名詞性賓語和謂詞性賓語,名詞性賓語俯拾皆是,謂詞性賓語充當賓語則必須在能帶謂詞性詞語的動詞后面,網絡中也受這些規則的約束。名詞性賓語的例子有很多,如:“老大”是指常被眾人吹捧又常被眾人暴打的人,它可以作為受事賓語或施事賓語承擔相應的語法功能;“總經理”是“總是”、“經常”和“被修理的人”的縮寫,含有被動的含義,多作受事賓語。在諧音類名詞中,“斑竹”表“版主”,也寫作“板豬”,它可以作為施事賓語或受事賓語充當相應的成分。謂詞性賓語由謂詞性詞語充當,在網絡詞語中類似的謂詞性名詞充當賓語的情況也不少,如:“灌水”它原來的網絡含義是指在論壇發表的沒什么閱讀價值的帖子,現在習慣上會把絕大多數發帖、回帖統稱為“灌水”,不含貶義,它可以用作動詞后帶的賓語,表示動作的承受者;“潛水員”是指天天在論壇里呆著,但是不發帖,只看帖子而且注意論壇日常事務的人,它也可以用作謂詞性賓語,承擔賓語的語法功能。

3.2網絡名詞作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通常是謂詞性詞語,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是名詞性詞語。謂語是對主語作敘述、描寫、或判斷,回答“怎么樣”或“是什么”等問題,是句法結構和語義解釋的核心。名詞或名詞性詞語作謂語的情況比較少見,僅說明事件、天氣、籍貫、年齡、容貌、數量等。如:“他,水手一個。”此處的“水手”是指喜歡灌水的人,在句中為謂語,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與此類似的詞語還有“恐龍”(指長得不太好看的女生)、“總經理”(總經理=總是+經常+被修理的人)等;在“我稀飯他。”這一句中“稀飯”是“喜歡”的諧音,承擔謂語的語法功能,回答“怎么樣”的問題,類似的還有“果醬”(是“過獎”諧音,可視作動詞)、“頂”(論壇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復,就到主題列表的最上面去了。這個回復的動作叫做“頂”,與“頂”相對的是“沉”);除此之外,一些名詞性短語也可作謂語,承擔相應的語法功能,如“這個人,樓上的”一句中,“樓上的”就被用作謂語在句中出現,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同樣的還有“幾樓的”(除樓主外,回復帖子的人稱為“二樓的”;“三樓的”)。

3.3網絡名詞作定語

定語是對中心語性質、形態的限定,可以突出事物的特性,可以直接修飾中心語,也可以通過添加“的”字來修飾中心語,但在網絡名詞的使用過程中,名詞多直接用來修飾中心詞,往往不加“的”字。從“什錦八寶飯”來看,“什錦飯”是主席粉絲后援團,“八寶飯”就總理粉絲后援團,“什錦八寶飯”二者,它作為定語對粉絲團進行了分類劃分,突出其特性;諧音類詞中“蝦米”是指“啥,什么”的意思,來自閩南語發音,在句中作為定語,用來修飾物體,表示相應的語法意義。在字母類名詞中,像“ZT”(“豬頭”的縮寫,引申有ZT3―“豬頭三”)、“BUG”(原指“臭蟲”,后來在網友日常使用中把跟電腦有關的故障都稱之為“BUG”)、“XHW”(“小黑屋”的縮寫,來自“貓撲”,在“貓撲”,違反規則是要被“關小黑屋”的)等都可以用作定語,修飾中心語。

3.4網絡名詞作狀語

除狀語除副詞外,還可以由時間名詞、能愿動詞、形容詞、介詞短語等充當,可以直接修飾動詞作狀語的一般名詞是少數,限于表示方式手段、狀態的詞。狀語的語義類型有限制性和描寫性兩類,網絡名詞用作狀語時亦然。在現代漢語中,助詞“地”是狀語的標志,但網絡詞語中助詞“地”的標志作用消失了,往往不需要加“地”,而是直接修飾動詞。如:“我粉喜歡這個娃娃的。”(“粉”是“很”的意思,受閩南方言影響而來),“粉”代替“很”直接修飾“喜歡”,表示程度的含義,這類詞還有“賊”(也是表達“很”的意思,源于北方方言)、“表”(是“不要”速讀連音,據說來自上海人的發音)、“灰常”(是“非常”的諧音)、“濉保ū疽濉骯猓明亮”,但在網絡語義中,因其象形而被賦予“郁悶、悲傷、無奈”之意)等;“醬紫”(是“這樣子”速讀連音,也作“絳紫”)用作狀語表示情況、條件或語氣等,起強調作用,這樣的用法也適用于“神馬”(是“什么”的諧音)、“介個”(是“這個”的諧音)等詞語。

4.結語

以上我們討論了網絡名詞的各種語法功能。它們可以用作主語、賓語、謂語、定語和狀語,但不能用作補語,其中主語和賓語是最主要的。有些詞本身并不是名詞卻被賦予了名詞的特性;部分詞或者隨著語義的發展,從形式和語義上都發生了變化,有了多種語法功能,這些都是網絡名詞的創新之處,“舊詞”往往可以“新用”,在句中充當相應的成分,其語法功能有轉變或延伸。隨著網絡使用人群的不斷增長,這些詞語的新用法將會對日常語言使用造成影響,并成為影響現代漢語發展的一大不可忽視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彎淑萍.從“范跑跑”到“樓脆脆”――談ABB格式造詞現象.語文建設,2009,2:60-61.

[2]鐘舟海.網絡流行詞語淺析.語文學刊,2009,9:122-124.

[3]王彥彥.網絡語“杯具”及延伸詞句的認知研究.當代修辭學,2010,1:75-79.

[4]鐘玖英.網絡雙關與社會文化心理.畢節學院學報,2009,(27),6:1-6.

[5]張旋.論網絡語言中的諧音現象.現代語文,2010,6:81-83.

[6]白小麗.網絡語言中的拆字合字表達.現代語文,2009,2:148-149.

第9篇

關鍵詞:正好;恰好;句法;語義

在《漢語虛詞詞典》中恰好解釋為:做副詞。表示正好處在某種情況,可解作“剛好”、“正好”。正好解釋為:①作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恰在某時進行,可解作“正當”。②作語氣副詞。表示動作行為及條件狀況正相吻合,可解作“恰好”、“正好”等。[1]看來“正好”與“恰好”意思非常的接近,經常可以互換著使用。如:

(1) A.最大的32歲,正?好?是我年歲的2倍。(吳豐《我的同學和我的學生》)

B. 最大的32歲,恰?好?是我年歲的2倍。(吳豐《我的同學和我的學生》)

(2) A.七月十六日,離上次事件恰?好?一個月,一百余條巨頭鯨在加拿大紐芬蘭地區的波林半島沖上海灘,集體自殺。(黃勝利《神秘事件》)

B.七月十六日,離上次事件正?好?一個月,一百余條巨頭鯨在加拿大紐芬蘭地區的波林半島沖上海灘,集體自殺。(黃勝利《神秘事件》)

以上兩個例句盡管互換后在情感表達上稍稍有些不同,但總的來說,基本意思不變,還是表達出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但在有的情況下兩個副詞卻不能互換,例如:

(3) A.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向情趣化時心中所覺到的“恰?好?”的。(朱光潛《文藝心理學》)

*.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向情趣化時心中所覺到的“正?好?”的。(朱光潛《文藝心理學》)

(4) A.你來得正?好?,你住些時再說,我想總有法想……(陳瘦竹《職業》節錄)

*.你來得恰?好?,你住些時再說,我想總有法想……(陳瘦竹《職業》節錄)

以上兩個例句很顯然就不能互換,看來,“正好”與“恰好”還是有些區別的,下面將從兩個詞的句法分布、語法意義對兩個詞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它們細微處的差別。

一、 “正好”與“恰好”的句法分析

詞語和詞語組合構成句子。詞語和詞語組合時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句法組合方式組成句子的。這種句法組合方式形成的具有句法關系的結構,就是句法結構。句法分析就是對句子的句法結構進行分析,也就是對詞語和詞語之間的關系進行顯層的、形式上的分析。

(一) “正好”的句法分析

1. “正好”在句中作狀語,既可以修飾動詞短語和形容詞,也可以修飾句子,即在主語前作狀語。

(5) 怕狼偏有狼,第三天下山撿柴禾,正?好?遇見個狼。(王世閣《在長白山森林里》)

(6) 為了使帝王形象更加具體,魏文成帝在令沙門曇曜造大佛像時,按照他自己的身樣造像,臉上足下各嵌一黑石,和他身上的黑痣正?好?吻合。(翟宗祝《宗教美術概論》)

(7) 正?好?李永波打得不順手,正在用腳去踢球。(陳錚《李“小虎”與田“老兔”》)

例(5)、例(6)、例(7)句: “正好”分別修飾動詞短語、形容詞以及句子。

2. “正好”在句中作謂語

(8) 壓碎的芝麻粒還得粗細正?好?,太粗費嚼,太細也就沒嚼頭了(《作者文摘報》)

3. “正好”的特殊情況。

(9) 他想,楊風來來得正?好?,一問不就明白了嗎?(安危《我愛松花江》)

(10) 老師來了,正?好?向他請教

這里的“正好”都是兩個詞:副詞“正”修飾形容詞“好”組成,例(9)表示“恰好適當”,例(10)表示“恰好可以”。在曲阜師范大學編寫的《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中,把這種情況下的“正好”解釋為形容詞,并指出可以充當補語、謂語,如:

(11) 徐處長,你來得正?好?。

(12) 她戴這頂帽子正?好?。

4. “正好”還可以作形容詞,還可以在句中單獨使用,即能單說,單獨成句。

(13) 正?好?,那就暫時先不和他說吧。(劉學文《行動》)

(14) 你看我穿這件大衣合適嗎?――正?好?

(二) “恰好”的句法分析

1.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面,表示行為動作或情況正好在那樣的時間、空間或條件下發生,相當于“剛好”、“正巧”。“正好”在句中作狀語,既可以修飾動詞短語和形容詞,也可以修飾句子,即在主語前作狀語。

(15) 哈,太好了,《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首詞恰?好?反映了谷建芬的心境,她的激情和靈感火一樣呼呼地燃燒了。(周玉明《青年的知音――谷建芬》)

(16) 我們的社會主義,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趙云獻《黨學》)

(17) 我們正在談論法國畫展,不,西歐十九世紀的繪畫思潮,恰?好?你來做我們的指導了。(李樺《西屋閑話之四、七、十一、十四》)

例(15)、例(16)、例(17)句正好分別修飾動詞短語、形容詞以及句子。

2. 與“正好”相比,在語料中“恰好”作謂語的句子非常少。

(18) ……感覺我們的骨骼像兩個打磨恰?好?的金屬零件,合在一起天衣無縫。(新浪?言情,老了《動物學》)[2]

3. “恰好”在句中處在動詞前作狀語,不能單說、單用,要求后邊是復雜成分。有時用逗號將“恰好”與動詞隔開,只是停頓需要,并不是點明“恰好”可以單說。例:

(19) 大腦袋一邊嚷一邊把手中的藤圈朝人群扔去,恰?好?,套中了那個飛跑的小伙子的腦袋。(金濤《失蹤的機器人(上)》)

4. “恰好”也是可以作實詞,含有“正好”、“正合適”或“恰到好處”的意思,在句中作補語,不過這種用法很少見。另外,“恰好”還可以作形容詞。

(20) 啊,你來得恰?好?,今天中午我們正打算去吃“李和盛”。(《沫若文集》第九卷)

(21) 對于這樣一種情形,這篇文章算是寫的恰?好?。作者以極大的憤怒斥責了機會主義者,支持了貧苦農民。

(22) 假如旁邊站著一位身體魁梧的男子,日炙的皮膚,長圓的頭顱,鵝卵式面龐,高寬的額,黑的眉,墨的眼,活潑的瞳人,鼻子端正不厚且突出,恰?好?的嘴,一副白牙齒,長得非常的齊整,耳朵有一點向前彎曲,假如旁邊站著這樣男子,你說美不美?(盛成《沙漠中朋友》)

二、 “正好”與“恰好”的語義分析

詞語和詞語組合,不只是按照一定的句法組合方式組成具有句法關系的句法結構,而且還要按照一定的語義搭配方式組成具有語義關系的語義結構。語法上進行語義分析,也就是對句子的語義結構進行分析,也就是對句子內部詞語和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進行分析。

張誼生(2000)認為,“正好”“恰好”都屬于評注性副詞。評注性副詞的基本功能是對主題或述題進行主觀評注。張誼生認為“正好”和“恰好”表示的是強調以及某些現象或情況的契合,這些包括時間、數量、大小、比例等等。[4]

(一) 兩者都表示動作行為及條件狀況正相吻合或者相反,以下例句可以互換。

(23) 我恰?好?有你要看的書。

(24) 他感到很緊張,一反美國人周末不辦公的習慣,急匆匆來到查爾斯博士家里,正?好?盛承發也在。(張亞光《大洋彼岸的震撼》)

(二) 表示時間不早不晚,數量不多不少,程度不深不淺。以下例句可以互換。在表示時間數量時必須是確指,不能加表模糊的成分,譬如“大約”、“左右”。[3]

(25) 今天,我在遙遠的北京哭祭你,又正?好?是六月三十日。

(26) 回到家,恰?好?四點三十分,我連手提包也沒放下,急忙打開了氣動信箱的小門,喔,真的有一封給我的信!

(27) 那石頭不偏不歪,正?好?砸在一個彈坑里。(程東《奇機怪彈》)

(28) 因為三線若是恰?好?相交于一點,那末所測定的位置不用說一定準確。(顧均正《和平的夢》)

(三) 作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恰好在某時進行。

(29) 恰?好?在這時候,馬其頓商人正由大夏東來,越過蔥嶺,達到中國,將絲制物品遠往西方。(周谷城《斯坦因與亞洲極中部文物》)

(30) 正?好?這時太史第的高樓上在開會,二利聽得現在是在罵招喜兒,就著急道:“誰叫她這會兒惹這條狗去?”(曾秀蒼《山鳴谷應》節錄)

三、 “正好”與“恰好”的差異

通過“正好”與“恰好”的句法語義分析,在句法上,他們還是有相當多的共同點,都可以作為副詞在句中作狀語,還可以作謂語以及形容詞,但是“正好”可以單獨成句,“恰好”不能,在語料中找到的“恰好”單獨分開的例子,此處并不是“恰好”單獨成句,而是用逗號將“恰好”與動詞隔開,只是停頓需要。除此之外,筆者還找到了它們之間的其他一些差別

(一) 在詞義上,根據李科第編著的《漢語虛詞詞典》,“恰”表示事情的巧合,而“正”側重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處在持續狀態。因此“恰好”比“正好”更強調事情的巧合性。如:

(31) 我正要把書給他送去,恰?好?他來了。

而“正好”則其中蘊含著人們蓄意計謀的成分,下面這句話里的“正好”就不能換成“恰好”,因為苗子是有目的的和馮仁波坐在一起,正好與徐政委對面也是在她的意料之中的。如:

(32) 苗子看準席位,有意和馮仁波坐在一起,正?好?和徐政委對面。馬勇《新“鴻門宴”的故事》

(二) “恰好”的結果比較出人意料,往往是不希望發生而發生了的。如:

(33) 前面恰?好?有一個沒有蓋蓋的下水道,他們一起掉進了下水道里。(李敏佩《7和8的故事》)

這句話里的“恰好”就不能換成“正好”。如果例(33)句中“恰好”改為“正好”,那么隱含的意思就是人們已經看到了“前面沒有蓋蓋的下水道”,那么也就不會有“他們一起掉進了下水道”的結果了。

綜上所述,“恰好”和“正好”兩者在句法語義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我們在使用時要注意區分。

項目名稱:浙江師范大學課程實踐教學成果(201129)。

指導老師:首作帝

第10篇

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樹的手語真是太豐富了。我們內心的許多情感,我們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表達的語言,而樹,它會用微妙的手語幫助我們表達出來。

那用力的揮動,是表示拒絕嗎?那輕輕一顫,又向懷里收去,是表示接納嗎?那很快地舉起,又垂下來,停留在一個遲疑的角度,那是在痛苦地沉思嗎?那么輕輕地搖著,沒有任何含義地搖著,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樹也有物我兩忘的時刻?

在正午時分,太陽、樹、樹的影子垂直在一個濃縮的黑的瞬間,樹的每一根手指,都全神貫注,仿佛要緊緊抓住這深不可測的一瞬。

樹的語言是如此豐富。這豐富來自于它的內心。你不信嗎?你見過樹的年輪嗎?那一圈一圈的,樹一生都堅持寫著內心的日記,寫著成長的經歷。風雨、雷電、陽光的教誨,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語,它都仔細聆聽,然后收藏起來。

甚至,那曾經使它痙攣和疼痛的傷痕,它也保存下來,你瞧,那棵樹,在我們望它的時候,它也在注視我們,那傷痕成了它的眼睛,它用傷痕深沉地注視我們。樹的姿態是這樣豐富,樹,沒有一種姿態是丑的,是不好看的。樹,隨便一個姿態,都是美的。搖曳是美,靜立是美,在雨驟風狂的時候,它的憤怒和悲傷,也有一種感人的美的力量。

你注意過月光下的樹嗎?你知道月光下的樹布置了一種怎樣美麗、神秘的意境?讓我們走出房門,去看看月夜的樹。

是午夜了。東張西望的星子們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過來,它有些累了,它停靠在大槐樹上那個喜鵲窩旁邊,它看見了,這是多么簡單溫暖的窩啊,豪華的天堂也未必有它溫暖,有它美。月亮也想躺在窩里孵出一只鵲兒。月亮真的躺進喜鵲窩里了。可惜只有一會兒。就這么一小會兒,樹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滴露珠都幫助著月亮,成全著月亮,讓它做圓這一小會兒的夢。你看,樹,一動不動,它靜穆莊重得像一幅古典版畫,貼在深藍的天上,貼在月亮行走的路旁……

(王漢榮/文,選自2008年2月18日《人民日報》)

1.讀了上文之后,你是否對上文中重要詞語的意義完全理解了呢?你能說出下列句子中黑體詞語的含義嗎?

(1)那么輕輕地搖著,沒有任何含義地搖著,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2)樹的每一根手指,都全神貫注,仿佛要緊緊抓住這深不可測的一瞬。

2.“在風中,遠處近處的樹,都向我們打著友好的手勢。”請你說說這個“手勢”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文章第三段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試結合本文談談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4.“你注意過月光下的樹嗎?你知道月光下的樹布置了一種怎樣美麗、神秘的意境?讓我們走出房門,去看看月夜的樹。”一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5.樹木是美的,它可以給人美的享受,讀了此文之后,請你寫一則愛護樹木的公益廣告。

第11篇

閱讀教學,需要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逐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深化認識,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充分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手段:

一、上下聯絡橫向溝通

《月光曲》這篇課文中有一段話寫貝多芬“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我在知道學生理解“斷斷續續”這一詞語時,大部分同學只停留在“時而中斷,時而接續”這一基礎上。這時教師不能滿足現狀,而要逐步深化,引導學生聯系課文中的“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這一段加深理解,學生就會發現,“斷斷續續”在這篇課文中是指“不熟練”的意思。這樣,上下一聯系,學生對詞語的內蘊進一步加深了理解。

二、設身處地進入角色

如教《麻雀》,文中沒有直接寫出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拯救小麻雀,只是含蓄地說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w下來”。為使學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教學時,我把學生帶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老麻雀,當你看到這樣一個情景―你最心愛的小麻雀不小心從籠子里跳出來,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獵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時,你會怎么做?這一啟發,學生很快就體會到老麻雀太愛自己的孩子了,從而“強大的力量”指的就是這么一種母愛精神。

三、生疑解惑相輔相成

在教學過程種不僅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還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疑問。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有這一一段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顆楊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學生提出疑問::“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不是自相矛盾了嗎?學生紛紛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共同認識到“焦急”是急切希望早一點見到的靈車,向致哀,“耐心”是下了決心,不管天氣多冷,不管自己身體多么虛弱,也不管要等多久,非等到的靈車不可。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焦急”與“耐心”是統一的,統一在對的深切熱愛上。這樣,學生就對這句話的理解就加深了。

四、反復推敲深入探尋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對詞句理解引導的深度不夠,沒有反復推敲,深入探尋,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就會出現不到位的現象。如《草原》一文中“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這,教師應緊扣“茫茫”這個詞進行引導:“茫茫”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廣大無邊,看不清)。“不茫茫”呢?(看的清)。如果只滿足于學生這一理解顯然是很不夠的。教師應該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探尋:一般來說,由于地域廣大“無邊”使人有茫茫的感覺,那么草原一碧千里,可以說夠廣大了,為什么反而不茫茫呢?這樣激起學生興趣后,讓學生再聯系“無邊的綠毯”、“白色的大花”和“翠流”、“流入云際”等內容,并通過合理現象,把自己置身于大草原之中,體會出草原那種廣大無邊而并不茫茫的美麗景色,又如《在炮兵陣地上》一文中記敘了彭總電閃雷鳴地批評了團長后,吃晚飯時說:“小景,去把團長請來。”這“清”字是表現彭總品質的關鍵詞語。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學生把“請”字單純理解為“找”或“叫”的話,也就不夠了。教師應該聯系事情發展的過程反復推敲,深入探尋:“請”字在這句話中是一禮貌用語,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彭總是國防部長,是團長的上級,團長因工作失職被彭總批評了,還要送軍法處,彭總為什么還這樣客氣地邀團長吃晚飯呢?在師生共同討論中,聯系事情發生的前后過程,體會出彭總那種直率的性格和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志真誠關心的高尚品質,從而達到對文章中心的全面理解。

第12篇

關鍵詞:繁昌方言;重疊詞;修辭

繁昌縣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南岸,方言屬于吳語宣州片。繁昌方言中具有大量的重疊詞現象,形式多樣,表現力豐富,是此方言中具有色彩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從修辭格的運用以及修辭功能的角度對繁昌方言中的重疊詞現象進行分析。

一、修辭格

修辭格是指為了使話語增強表達的效果而使用的特殊方法,對于日常口語交際而言,人們所使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話語中的內容。繁昌方言中運用了夸張、比喻、摹擬等修辭格。

(一)夸張

夸張是“真實的虛化”,是人們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而對其數量、大小、形象等作出的不符合實際的描述。例如,繁昌方言中形容很干凈,可以說“凈光光”,把“光”字重疊以夸張其干凈的狀態,這種夸張是在程度上的擴大,而在程度上縮小的夸張也是方言中常用的一種夸張手段。例如要形容事物量少,可以說“一微微”、“一掐掐”或“一kk”,可以用指尖掐出的分量,可見確實是非常少的,“k”指雨滴的形態,將事物的量夸張成只一滴雨那么少。

(二)比喻

比喻,即“將不同事物所慣用的詞語進行描寫對象的互換,以達到特定的修辭效果”,這種修辭方法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具有方言特色的一種。例如,在繁昌方言中,形容鮮艷的紅色,則將之比喻為火,可以說“紅火火”;形容柔軟的事物,則將之比喻為毛絮,可以說“軟毛毛”;把水瓶、水壺底部的沉淀物稱為“腳腳子”,生動形象,即使此前不知道這個詞,也能一聽便知;形容人哭得臉都歪了,像瓢一樣,可以說“哭瓢瓢”;把人張開成鉗形的雙臂說成“蝦蝦”,把人坐在墻上或屋頂之類的高處的樣子說成“猴猴”,把人板著臉的樣子說成“虎虎”,這樣,人的動作就形象地傳達到接收者的腦海中。比喻的使用非常廣泛,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三)摹擬

為了加強語言表現的形象性,常將對象的形態、形狀等方面表現出來,以達到真實可感的效果。

摹狀:例如,繁昌方言中形容肉類、泥土等比較爛,可以說“爛化化”,重疊液體形態的“化”字以極言其爛;形容柔軟的物體變得很硬,可以說“硬板板”,板指硬的特點;形容干燥的散狀物,可以說“干散散”;形容人的臉色或花朵等粉嫩惹人憐愛,有揪一揪的沖動,可以說“粉揪揪”;形容事物被液體浸泡的樣子,可以說“水乎乎”;繁昌方言中用“扎實”表堅硬、結實的意思,因此形容事物緊實可以說成“硬扎扎”。

摹態:例如,形容人興致很高的狀態,可以說“勁高高”;形容人謹小慎微的樣子,可以說“小戚戚”,這是含有貶義的說法;形容人病時東倒西歪的樣子,可以說“病歪歪”。

摹聲:例如,穿了潮濕的鞋子走路會發出類似“嘰嘰”的聲響,因此可以形容潮濕為“潮嘰嘰”;而形容事物干裂發出的聲音可以說“干咔咔”。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摹擬可以使人切身感受到語言中所形容的形態,十分形象。

二、修辭功能

修辭功能是詞語在語句中所表達的不同的具體意義。繁昌方言中重疊詞有多種功能,可以加強語意、表態度、加強語言的生動形象等。

(一)加強語意

繁昌方言中可以用疊詞強調事物的形態特征,除上文的“一微微”“一掐掐”“一kk”形容的量極少之外,要形容程度低,還可以說“點點”,如東西“點點多”,個子“點點高”;形容人的肚子或是物體的形狀很圓,可以說“圓鼓浪浪”;去別人家玩稱為“相”,用“相相”可以表示玩的時間、過程比較長;抹桌子可以說成“抹抹桌子”,洗衣服可以說成“洗洗衣服”,把東西擺整齊可以說成“擺擺整齊”,在這里疊詞可以加強語氣,表一定的命令之意。

此外,雙音節甚至多音節的詞,也可以利用重疊的形式加強語意,形容人高,可以說“老高老高”,形容味道腥,可以說“瞎腥瞎腥”,形容人話多惹人煩,想要制止,可以說“緊講緊講”;形容綠色的青翠欲滴,可以說“滴綠滴綠”;形容人反應遲鈍的“木知木覺”,也可以重疊成“木知木覺木知木覺”以強調人比一般情況更遲鈍。

(二)表態度

重疊詞可以表說話者的態度,例如,哄小孩子的時候,可以把吃飯說成“吃飯飯”,喝水說成“喝水水”,拍手說成“拍手手”,這表現出說話者對于小孩子的憐愛之情,無重疊詞語則難以表現這種態度。

重疊詞也可以表現出說話者對于對象的褒貶。例如,繁昌方言中稱呼無所事事的社會人員為“混子”,而比“混子”更有貶義色彩的是“混混子”,簡直有了一種嫌惡的態度在里面;對于走路、動作歪斜的人,“撇撇子”是一種歧視性的稱呼,表示其動作歪斜已經到了令人厭惡的程度。

(三)生動形象

重疊詞可以加強表達效果,達到生動形象的目的。例如,繁昌方言稱蟾蜍為“癩丁咕”,又可稱為“癩癩咕子”,“癩癩”兩字形象地說出了蟾蜍身上長滿癩斑、不好看的樣子;麻雀一類的小鳥,繁昌方言中都可以稱為“雀雀子”,疊字以形容其體型小巧的樣子。

繁昌方言中的重疊詞相比于普通話更顯豐富多樣,表現力強,且富于韻律美,為方言詞匯增添了色彩意義。對重疊詞修辭功能進行分析研究,能幫助人們了解地方風俗人情和語言特色,對繁昌方言的整體研究亦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金川县| 紫云| 汉中市| 泽州县| 江孜县| 乳源| 柘城县| 阜城县| 和顺县| 翁源县| 广南县| 昭苏县| 潼关县| 石泉县| 贡觉县| 那曲县| 土默特右旗| 乐至县| 崇州市| 丹江口市| 增城市| 石台县| 明溪县| 顺平县| 连山| 阳朔县| 津市市| 三门县| 本溪| 仪陇县| 舞阳县| 永和县| 修文县| 益阳市| 库尔勒市| 南部县| 隆化县| 雷州市| 环江| 金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