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4: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捕蛇者說譯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要求做到:信、達、雅。
“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直譯、意譯。
(一)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二)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
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硬的筋骨。(定語后置)
在直譯和意譯的同時也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意譯相結合。
三、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一)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物名、國號、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例: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如句首發語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倒裝句式的標志詞、句中表停頓的語氣助詞、襯音助詞、表敬副詞、偏義復詞的襯托成分等。
(三)補,就是在翻譯文言文省略句時,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翻譯時應把省略成分補充進去。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嚙人,( )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它的)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四)換:有些文言詞語隨著時代的演變,詞義發生較大的變化:
有的詞義擴大了(如“江”,古特指長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詞義縮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氣味,今特指臭氣),有的詞義發生了轉移(如“犧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無此義)……甚或有些詞語已經不再使用。
因此,翻譯時,這些詞語必須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
(五)調:文言句式中存在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短語后置句等。對于這些特殊句式,翻譯時,將語序重新調整,以符合現代漢語的表述習慣。
例:飲酒于斯亭而樂之。(2004年湖南考題)
譯文: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狀語后置)
四、文言文翻譯錯誤類型
例: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勣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鞫之。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內有狀推兄,請君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學生錯譯:俊臣于是用繩子系住大甕,在周圍點火執法。
俊臣于是就去找來大甕,加上火把圍上作法。
俊臣于是索要了一個大甕,用火圍著它就像興說的辦法。
有內部消息推脫兄長,請您進入這個甕中。
里面有些東西給你/有狀況,請您進去。
正確翻譯:俊臣就找來(一口)大甕,按照周興的辦法用炭火把大甕圍起來。
現在有宮里的罪狀追究老兄,就請老兄鉆進這甕里吧。
誤點診治
留、刪、補、換、調、變,在這些過程中或遺漏或錯誤。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2.粗疏遺漏,省略補充不當。3.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掌握不準。4.文言句式不明。5.不讀題審題脫離原文進行翻譯。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判斷句有以下類型:
1.“者……也”式。這是文言判斷句式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藺相如者,趙人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2.“……也”式。此類判斷句中,“者”和“也”不同時出現,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斷。如“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3.“……者也”式。此類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屬常見。其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4.“……者……”式。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5.“……為……”式。這里的“為”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是”這個判斷動詞。如“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
6.“……是……”式。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王勃《滕王閣序》)
二、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于”表被動。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成“見+謂語”的形式。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用“為”“為所”“為……所”表被動。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以及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所”或“為……所”式。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4.用“被”表被動。“被”字表被動,與現代漢語相同。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5.無標志的被動句。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如“洎牧以讒誅。”(蘇洵《六國論》)“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三、疑問句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其類型可以分為兩大類。
1.疑問詞(疑問代詞)“孰”“誰”“曷”“何”“胡”“安”“焉”“奚”“惡”“盍(蓋)”等引導的疑問句。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司馬遷《鴻門宴》)“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
2.疑問語氣詞“乎”“諸”“歟或與”“邪或耶”引導的疑問句。如“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莊暴見孟子》)“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魚我所欲也》)
【專項訓練】
1.指出下列各文言句式各屬于哪一類句式(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
(1)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司馬光《赤壁之戰》)( )
(2)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
(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莊暴見孟子》)( )
(4)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司馬光《赤壁之戰》)( )
(5)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
2.下列疑問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蹈死不顧,亦曷故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B.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六國論》)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3.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各屬于什么句式。
(1)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
(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司馬光《赤壁之戰》)
譯文:
(3)奚暇治禮義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
4.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 )
A.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毋寧斃于虞人
D.不拘于時,學于余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6.下列各句中,“為”字用法不表判斷的一項是( )
A.是為何谷
B.何為以公名
1.古代與官職有關的詞語:①任命,授予官職:拜、陳、授;②提升官職:升、遷;③降職:左遷、謫。
2.古代五谷家畜:麥、稷、黍、菽、麻、稻、豆、葵、豚、彘等。
3.古代刑罰:黥、刖、刺配、笞、杖、謫戍、湯鑊、菹醢、宮刑、大辟等。
4.古代器用:鼎、角、爵、觚、甑、兕觥、尊、方彝、勺、簟、壺、盂、簋、豆、案、俎、箸等。
5.古代謙、敬詞:閣下、足下、鼎力、斧正、如聆梵音、喬遷、垂青、臺鑒、拙荊、芻議、鄙人、補壁、續貂、識荊等。
6.古代年齡段特稱:垂髫、始齔、束發、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耳順、耄耋、期頤等。
7.古代地理名詞:西域、百越、朔漠、山東、關東、江表、江左、淮左、京畿、山水陰陽等。
8.古代時間名詞:雞鳴、平明、隅中、哺時、日昃、人定、夤夜、朔、晦、望、既望等。
二、注意修辭手法。古人行文講究修辭,注重音律,駢句居多,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讀起來能產生樂感。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修辭格,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難免會有偏差。
1.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詞組,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互相呼應,互相闡發、補充,說的是同一件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實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著秦漢時的關塞。”
2.連及,這是古人在行文時為湊個音節而在一詞的前面或后面連上一個與其意義相類或相反的表達習慣。如“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鯀”與“禹”義類相關,“鯀”是“禹”的被連及,起陪從作用,求得音節和諧、詞句整飭。
3.合敘,把兩件相關的事合在一起說,翻譯時為了不發生誤解,應把它們分開敘述。如“兵革非不堅利也”,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堅也”,譯為:武器不是不鋒利,盔甲不是不堅固。
4.委婉,故意不直言其事,而用含蓄、婉轉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它有四種情況:(1)求雅致。為了避免粗俗,用雅致的語言,從而收到文雅而委婉的效果。如《赤壁之戰》:“權起更衣。”“更衣”就是上廁所,把上廁所直接寫在史書中不雅觀,故換成“更衣”。(2)圖吉利。如《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古人忌諱言“死”,因而產生了數十種關于“死”的委婉說法,如“晏駕、駕崩、登遐”等。(3)怕冒犯。如《捕蛇者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人”本是“民”,因怕冒犯唐太宗李世民,而避諱為“人”。(4)為外交。如《赤壁之戰》:“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兩國交往時,敵國下戰書,很講究外交辭令。其特點是:語意含蓄,語氣婉轉,柔中有剛,剛柔并濟。“會獵”實指交戰。
5.對偶。如《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上句中“興隆”易理解,但下句中相應的“傾頹”卻不好理解。分析全句,此為一個前后意義相反的對偶句,“傾頹”與“興隆”為一對反義詞,故可將“傾頹”,翻譯為:“衰敗”“衰亡”。
6.借代。文言文中,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稱代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代的事物。如果按字面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如《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戎馬”是具體的,用來指代抽象的“戰爭”。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有效教學
文言文是漢語母語的另一種形式,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載體,記錄了浩瀚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繼承這份遺產是繼承整個中華文化的前提。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無疑問,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
文言文在初中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實際教學的低效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使得學生不喜歡文言文,讀不懂文言文。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給文言文的教學注入新的生機,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法。
一、熟讀成誦,培養語感
葉圣陶先生曾經精辟地指出:“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中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所以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等,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一句中,“臘”不讀“là”而應讀“xī”。司馬遷《陳涉世家》一文中,“將軍身被堅執銳”一句中的“被”應讀“pī”。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為必要,教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掌握音節停頓,讀來朗朗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讓學生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投入學習。讀多了,背誦就水到渠成了,且能理解大意。所謂的“操千曲而后曉音,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這個意思。
二、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地記下。這使得文言文學習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應是弄通大意,規范語言,要求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一字一句地翻譯文言文意思,若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以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譯大致分為三步: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最后按照現代漢語規范要求,作出增補。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直接保留就可以。
三、品味分析,啟迪深思
品味分析是指通過對關鍵的字、句、段的品味,從而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主觀情感。在品味關鍵詞的過程中,對那些一詞多義的實詞、虛詞,以及過去學過的詞語,要回憶、聯系、比較,品出現有環境的味來。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教學時,要讓學生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達到了解和認識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燦爛文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的。如韓非子《塞翁失馬》蘊含的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為禍中往往隱藏著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預伏著禍的先機。福與禍、得與失、好與壞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此應當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這些道理不正是我們思想教育的內容嗎?
四、寫作實踐,古為今用
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巧妙地運用一些古詩文經典佳句,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學生在寫《春天》時,就引用了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樣的作文給人清新亮麗之感。有的學生還以名句為題,畫龍點睛,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等。巧妙地運用古詩文中的名句作為文章標題,能使作文題目一枝獨秀,靚麗奪目,扣住讀者的心弦。
可是在高考復習中,很多同學對文言文翻譯感到困惑,明明能讀懂文本,可是等到翻譯文句時卻又抓頭撓腮、百般糾結,結果失分頻頻,讓人嘆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譯文言文不是光靠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理解不等于能用言語表達,能用言語表達不等于能訴諸筆端,更何況翻譯的好壞還看個人的現代漢語書面表達能力。所以,在時間緊迫的考場上,此題雖容易得分,但是實在難以得高分。
為幫助同學們更加有效地進行文言文翻譯復習,我選取了往屆高考試卷中極具代表性的考題,給大家例析高考文言文的一些翻譯方法。
一、考情分析
不打無準備的仗,若要得高分,必須先了解考情:所謂“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對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礎上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理解是翻譯的基礎,翻譯是理解的物化,而對文意的理解又取決于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理解把握,這三項正是《考試大綱》規定的考點:⑴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⑵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⑶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第一考學生的知識積累、厚積薄發能力,第二考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文言語段、句子的融會貫通能力,第三還考了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真可謂一石三鳥。
例如2016年全國1卷第7題“(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答案:(1)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計分點:錫,通“賜”,賜給;虔,恭敬;而,卻;之,這樣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嗎?) (2)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計分點:責,責備;救正,糾正弊病;世,當時的人;持祿固寵,保持祿位加固寵幸。)
本考題中,文言實詞方面考查了通假字、一詞多義等,如:“錫”通“賜”,通假字;“虔”,恭敬,“不虔君命”即“對國君的命令不尊重”;“責”應是“責備”;“救正”即糾正弊病;“世”即當時的人;“持祿固寵”意思是“保持祿位加固寵幸”。文言虛詞方面考查了“而、之、乎”,如:“而”作轉折連詞,卻;“之”作代詞,代這樣的事;“乎”,譯成“嗎”。 句式,“安乎”,譯作“心安嗎”?總的看來,本題的得分重點在于正確解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與文言句式,分值已占全題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見,掌握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與文言句式這些關鍵得分點是多么重要。
二、備考策略與方法
(一)有的放矢抓關鍵,掌握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這兩大類關鍵得分點,我們就掌握了攻克文言文翻譯的重型武器。
雖說“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取決于對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理解和對文言句式的把握,但文言實詞數量多、變化多,包含諸多文言現象,如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單音節詞變雙音或多音節詞、偏義復詞等。再者,文言文試題的選文雖都出自課外,但是所考的文言實詞、虛詞大多來自教材,尤其是那些出現頻率很高的常用實詞。所以在平時的復習中,我們要著重復習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知識點。因為這都是分值所在之處,也是能夠穩拿的。例如2010年全國2卷翻譯第1小題“貸公錢數十萬勞軍,沒后,親吏鬻器玩以償。” 本題總分5分,1分歸大意,4分歸屬關鍵字詞――本題考查的幾個重點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是“貸、沒、鬻、以”:貸,借;勞,犒勞;“沒”,通假字,通“歿”,死亡;鬻,賣;以,目的連詞,來。故全句可譯為“借了公家的數十萬錢款犒勞軍隊,死后,親屬和部下賣掉器物珍玩來償還。”本題的得分重在正確解釋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分值已占全題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見,掌握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這兩大類關鍵得分點是多么重要。
除了增加知識的儲備外,我們要充分運用所學的翻譯技巧與手法,像文言翻譯的首要標準“信”靠攏。“一一對譯、字字落實”便是最基本的方法技巧,但我們還需要學習文言實詞、虛詞的一些推斷方法,例如字形分析法、通假推斷法、結構觀察法、語法分析法、借助語境法、知識遷移法等,提高思維能力和判別能力。這些文言實詞的推斷方法,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贅述。在此只例談一下如何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以供同學們借鑒。
如:2013年高考山東卷翻譯第2小題“其牧守稍薄,則又移居,故其遷徙者,蓋十余州焉。”根據語法分析法,可以知道“薄”應為“牧守”的謂語,應作動詞,而“薄”本為形容詞,故可以判斷“薄”在此處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再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釋為“輕慢”而非“輕薄”,其它“遷徙”“蓋”二處,一一對譯即可。全句可譯為“當地州郡長官稍有輕慢,(李揆)就又遷居,所以他搬遷的地方,大約有十多個州。”“薄”字能準確翻譯,得益于語法分析法和借助語境法的綜合運用。
又如:2015年高考廣東卷翻譯第2小題“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N。” 觀察“惜弘文”和“多象N”的結構,一致,判定“多”應與“惜”一樣是動詞;根據語法分析法,也可以知道“天下”為主語“多”應為謂語動詞,而“多”本為形容詞,故可以判斷“多”在此處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再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釋為“贊嘆、贊賞”而非“增多”,其它“由此”“惜”二處,一一對譯即可。全句可譯為:“老百姓因此惋惜侯弘文(的遭遇)而贊嘆盧象N的(義舉) 。”此例也是語法分析法、結構觀察法和借助語境法的綜合運用。
(二)獨具慧眼辨句式,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就掌握了準確翻譯的又一法寶。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考整句翻譯,但命題者總是選擇那些含有關鍵性詞語和帶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將其設定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那么,怎樣才能把握住這些得分點呢?考綱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其中最典型的是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這些前置或后置現象,如一一對譯,會造成語意邏輯上的不通,所以就要靈活處理。
如2015年高考重慶卷翻譯第2小題:“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單純看“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可理解為“一個方子的良善,一句話的好處”,這樣對譯也未嘗不可,但結合全句來看,運用語法分析法,可知“人”是主語,“有”是動詞謂語,“有”的賓語應當是“方”與“言”,不是形容詞“良”與“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應理解為“一良方,一善言”,為“之”字式的定語后置現象。此知識點在教材課文《勸學》中學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可運用知識遷移法。故綜合判斷,全句可譯為“(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言論,(徐若虛)必定攜重金不遠數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此題綜合運用了語法分析法和知識遷移法。
(三)靜心淡定應萬變,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方法,譯盡句意。
古文典籍何其多,文言句子更是千變萬化,有時不免會遇到比較復雜一點的文句翻譯,單純用文言實詞或用一種方法往往難以譯盡句意,此時就要具體句子具體分析,逐個突破,譯盡句意。
如2015年高考重慶卷第10題:“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綜合來看,此句難點倒是較上例少。但要真正譯好,也是不易;要利用所積累的知識、所學的方法技巧,方能準確翻譯。前半句中,“殫其財,竭其力”,不能簡單地翻譯為“用盡他們的財富,竭盡他們的人力”,這樣稍嗦,不夠簡潔;它令我們想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對得工整,又有修辭手法互文,它的意思就是“竭盡他們的財力、人力”;“乃”是虛詞,初看似乎是表承接的連詞,譯為“就、于是”,但結合語境看就不妥,應該理解為表轉折的“反而”;后半句“是……也”是典型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斷句,翻譯后的格式是“……是……”;但句首的“是”不能想當然地把它當作現代漢語的判斷動詞“是”,它在句中作主語,為指示代詞“這”。全句可譯為:“竭盡他們的財力、人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
(四)謹記翻譯原則主直譯,七大翻譯方法來護航。
在實際翻譯中,同學們要謹記文言文翻譯的標準“信、達、雅”,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原則,還可以靈活運用文言翻譯中常見的七大方法“留、刪、換、補、調、縮、貫”,譯盡句意。例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譯第3小題:“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此句翻譯使用了四大方法“留、換、刪、調”:
(1)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等都可以保留下來,不必變動。使用了方法“留”的字是“子孫”,可以保留下來,直接譯為“子孫”;
(2)換。把古詞換成現代漢語。基本模式是把單音詞變為雙音詞。使用了方法“換”的字是“使、為、則”:“使”,表假設,譯為“假使,若使”;虛詞“為”譯為“為了”;虛詞“則”譯為“那么”;
(3)刪。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如表敬副詞、發語詞、部分結構助詞等,同義復用的實詞或虛詞中的一個和偏義復詞中陪襯的詞應刪去。使用此方法“刪”的字是語氣詞“也”;
(4)調。把文言文中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若把“不能我救”一一對譯成“不能由我來救助”,雖硬譯成文,但卻不是原文本意,因為這是典型的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調”: 正確理解應為“不能救我”。全句可譯為:“假使為了子孫而去做這些事,那么子孫不能救我。”
又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18題:“有滏陽人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于孔子廟。”這個句子比較長,前后兩句,好幾個得分點:“闕”“為從弟所訟”“弗之罪”“將”“令觀于……”。若一一對譯,則不通順。此時便要綜合運用翻譯方法,進行一一突破:“滏陽”是地名,“焦通”是人名,均可以保留,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留”;“事”翻譯為名詞“事情”則不通,根據語法分析法,其后有“親”,故它應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侍奉”,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換”;“闕”不是削減,也不是城闕,而是“缺”的通假字,翻譯為“缺失”;“為……所……”是典型的被動句標志,翻譯為“被”;“從弟”指堂弟,運用知識遷移法,因此知識點在教材課文《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中學過;“弗之罪”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樣,為典型的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必須調換語序為“弗罪之”,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調”;“罪”又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治罪”;根據語法分析法,“將”后省略“之”,應是動詞,可譯為“帶著(他)”,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補”:增補句子省略的成分,詞語活用的新增內容,代詞所指的內容,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令觀于……”涉及省略句和“于”字式的介詞結構(狀語)后置,“觀”不僅有“看”的意思,還有“學習、反思”的意思,“強令(他)到……觀摩學習”;全句可譯為:“滏陽有個叫焦通的人,侍奉雙親禮數缺失,被他的堂弟告發。彥光沒有治他的罪,帶(他)到州學,強令(他)到孔子廟去觀摩學習。”
一、狠抓字、詞、句的理解
曾經有人把文言文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學的“本”,而學生學習文言文,一要對文章詞、句的含義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對文章能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一味強調前者,放棄后者,則是放棄了文言文教學的文學性,文言文教學須兩手抓。
有人認為,對文言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僅此而已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藝散文;《曹劌論戰》、《出師表》、《趙普》等雖節選自古代史書,但也是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作為課文是取其文學性而入選的;《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等能傳誦后世、膾炙人口;至于文言文的詩詞曲就更是文學作品了。既然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那么我們的教學如果僅僅從字、詞、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詮釋,把文質兼美的課文整體割裂成支離破碎的古漢語知識,那還像語文課嗎?其實,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等,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響的。因此,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應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反復深入的朗讀
首先,要抓好文言文誦讀,既能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是很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眾所周知,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誦讀詩文。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反復誦讀。依據文言文的特點,誦讀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1〉破音異讀的字,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說”同“悅”讀(yue),〈2〉古音異讀的字,特別是專有名詞的讀音,如人名、地名、官名等。比如“大夫”在表示官職時就讀“dafu”。〈3〉讀準句讀,特別是長句中的停頓,要仔細斟酌語意和結構。文言文中的一些虛詞放在句首具有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作用如夫、蓋、若夫等,此類虛詞在誦讀時要作必要的停頓,否則就沒有讀懂文意。(4)讀出語氣。古人誦讀文章講究表現文章抑揚頓挫的節奏感,把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讀出來。這樣一來,字正腔圓,語調語速恰當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其次,要重視領讀和范讀。文言文文本的讀法多種多樣,朗讀、默讀、個人讀、集體讀,范讀不一而足。傳統教學中這些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對語言的積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對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不容置疑。范讀是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的范讀是基于教師認識水平的教材解讀,兼具指導、示范喚起學生審美的共鳴作用。通過范讀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技巧,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如句讀、重音、語氣、語調、語速甚至發聲、醞釀感情等,增強文本的表達效果。
三、加強文言文的翻譯
學生要學習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內容。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熟讀的基礎上利用文中的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通過翻譯,不僅了解文意,還深入地學習相關文言的一些基礎知識,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閱讀水平。
文言文的翻譯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最后按照現代漢語規范要求,做出增補。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保留即可。翻譯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語言風格、寫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也學習了一些文言語法,如在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通假字等等。
例如,學生在翻譯時,會遇到古今詞義差異的文言現象,他們會利用工具書或查資料,了解到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1)范圍的擴大或縮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專指長江和黃河,而現代的“江”、“河”則泛指一切河流,“江”、“河”這兩個詞的意義范圍今比古大。(2)意義上的轉移。如古文中的“犧牲”指祭祀時供奉的豬、牛、羊等牲畜,而現在的意思是指為正義事業舍棄生命。這種意義發生了變化的詞在文言詞語中占有一定的數量。(3)感彩的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淺陋,是一個表自謙的中性詞,而現在的“卑鄙”指品行惡劣,屬貶義詞了。
四、橫向比較,靈活運用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從浩渺的天空到廣袤的陸地,從巍峨的高山到寬闊的海洋,無論何處,自然的舞臺上,動物們從來都不曾缺席。從遠古到現代,它們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生命的執著與堅強在這里交替上演。
龐大的恐龍,微小的螞蟻,漂亮的飛鳥,丑陋的甲蟲……它們都是一首絕妙的自然之詩,一幅五彩的生命圖畫。
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無論是珍稀可貴的,還是普通平凡的,都和我們人類一樣,富有情感和智慧。催人早起的雞,勤奮準時;犁田耕地的牛,樸實善良;馱物作戰的馬,任勞任怨;更有那警犬、獵犬、導盲犬,忠誠、機敏、義氣……從古至今,它們與自然相生相伴,它們與人類相偎相依,它們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生命。
【聆聽天籟】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每一種動物都是一首詩,每一種動物都是一首歌,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請聽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M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M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M一步一步地往上爬M阿樹阿上兩只黃鸝鳥M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M葡萄成熟還早得很哪M現在上來干什么M阿黃阿黃你呀不要笑M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在你的生活里,總有某種動物與你相識相伴,可愛的小貓,呢喃的燕子,辛勤的蜜蜂……你和它們之間是否也有過故事?請把你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吧。
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地上奔跑著的牛羊,它們是我們最親密的伙伴。可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正一點點被侵蝕,請聽發自它們心中的痛苦《動物的悲歌》――
小黑與小花攣生于晨光下M也是母親心里呵藏已久的愿望M它們生來便強壯M它們歌聲正清亮M形影不離天不怕地不怕M小黑與小花嬉游于碧山下M追著落日余霞浮云微笑和星光M它們開懷而歡笑 它們并沒有看到M地平線上聳起鋼鐵爪牙M這個家園充滿芬芳的青草M春風吹過想起感激的歌謠M而如今M天不是它們的M地不是它們的M它們還擁有什么M山不是它們的M花草不是它們的M生命之泉行將干涸M而如今M天不是它們的M地不是它們的M它們還擁有什么M樓宇不是它們的M道路不是它們的M只剩這首動物的悲歌
“天不是它們的,地不是它們的,山不是它們的,花草不是它們的,它們還擁有什么”,面對被人類日益破壞的自然環境,面對即將失去家園的動物們,你想說些什么?請把你想說的話寫出來。
【妙語連珠】
1.名人故事
拿破侖的動員講話
拿破侖真正開始踏上他驚天動地的人生歷程時,接手的是一支半饑餓的、衣衫襤褸的軍隊,炮兵、騎兵嚴重不足,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為了鼓舞士氣,出征前,拿破侖發表了極富煽動性的動員講話――“士兵們,你們缺吃少穿,共和國虧欠你們很多,但是國家還沒有力量還債。我是來帶領你們打進天下最富庶的平原去的。那里豐饒的省區、富裕的城鎮,全都任憑你們處置。士兵們,你們面臨這樣的前景,能不鼓起勇氣堅持下去嗎?”這是他第一次對自己的部下講話。士氣日益低沉的士兵們聽了這位年輕無畏的帶頭人的一番講話后,無不滿懷希望和信心。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取得了抗擊反法同盟第一戰的全面勝利。
拿破侖這一簡短的動員講話,是怎樣達到振奮士氣的目的的?
2.技法貼士
動員講話是指在一些活動需要較多的人參加時,為激發眾人的參與熱情,或鼓舞大家的志氣,在某種公開場合所做的講話。如何讓你的動員講話達到預期的效果呢?可以把握以下幾點技巧。
第一,做好動員準備。主要包括:了解聽眾的思想狀態、知識水平及心理需求等;對主題與內容進行事前熟悉與研究,把握本次動員的目的,以免講話時內容跑離跑偏;查找相關資料,搜集相關素材,只有做到準備充分,才能使講話真正達到動員目的。此外,寫好講稿提綱,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注重講話內容。無論是動員參與還是激發熱情,動員講話的內容一定要與本次活動的主題相關。講話時,要分析形勢,有的放矢。可運用具體事例(特別是現實社會中最典型的事實材料、身邊故事等)、名家言論、諺語格言等來說理,做到中心明確,動員得當。動員時切忌東拉西扯、漫無邊際地泛泛而談。
第三,語言要通俗易懂,富有鼓動性。動員講話時,語言要切合大多數聽眾的能力水平,盡量做到通俗易懂,淺易明白。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動員講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要有激情,富有鼓動性與號召力。可以使用感嘆句、反問句等感情強烈的語言來鼓動聽眾。同時還要注意與觀眾互動,適當運用一些手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聽眾的情緒,渲染現場氛圍,引起聽眾的共鳴,增強感染力。
3.情景練習。
3月5日是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紀念日。今年3月5日前夕,學校準備召開一次學雷鋒動員大會。請你以學生代表的名義,擬寫一段動員講話稿。
【悅讀天地】
1.讀圖片
漫畫世界
圖1.恐懼的鱷魚 圖2.猴子上課
請仔細閱讀上面兩幅漫畫,說說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各是什么?
新聞熱圖
帶狗乘公交,還給它刷卡找座
【圖解】
據2012年7月26日《揚子晚報》報道,浙江寧波一個女孩,抱著寵物狗乘坐公交車。為了能讓小狗光明正大地坐在座位上,她還給狗刷了公交卡。
網絡上流傳的一段視頻則顯示,這個女孩先是抱著一只寵物狗刷卡后上了浙江寧波的一輛公交車,因為車廂中乘客較少,還有不少空位置,該女孩便將寵物狗放在了身邊的座位上。看到這一幕的幾名乘客感覺不妥,便在一旁竊竊私語。女孩聽到別人的指責,二話不說,拿著公交卡重新刷了一次,然后理直氣壯地讓寵物狗坐在了座位上。
【熱議】
某公交司機:雖然公司沒有明確規定,但司機大多不愿意讓乘客帶寵物狗上車,因為帶寵物坐車有一定的風險。萬一寵物有傳染病,可能危害其他乘客的健康,而且比較大的寵物狗會讓人感到緊張,甚至影響司機駕駛。
某乘客:這種現象很不文明。公交車是用來載人的,狗畢竟是動物,即使刷了卡,也不能占座位。再說了,它有可能隨地大小便,影響公共衛生,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某法律人員:如果乘客帶寵物上公交車,公交司機應該進行勸阻,但沒有權利強行制止。因為沒有法律規定,所以只能靠乘客自覺。如果乘客不聽勸告,我們也毫無辦法。
某市民:我帶小狗出門,通常都是將小狗放在手提包中,露出個鼻子透氣。這樣公交車駕駛員看不到,也不會傷害到小狗。現在還有一種專門的寵物袋,是網格的,不少人都是用那個帶寵物出門。
你的觀點:
2.讀國學
【對聯臺】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喜慶花紅送玉兔
吉祥爆竹接金龍
布谷鳴春人勤物阜
瑞獅舞彩國富年豐
[詩詞苑]
畫 眉 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病 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文言閣]
義猴之墓
李印綬
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遠適②他鄉。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者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③不掣④,而不離不逸。如是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⑤,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養,猴遍哭于鄉,鄉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之五年,哀傷殊⑥甚。未三月而偃臥⑦墳間。鄉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勒⑧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選自《杏林集》)
【注釋】①老圃:老農。圃,種植蔬菜瓜果的人。②適:女子出嫁。③鏈:用鐵鏈拴。④掣:牽引,拉。⑤姐:老農的女兒。⑥殊:特別。⑦偃臥:趟下,這里指死去。⑧勒:刻。
【譯文】
某座山的角落里住著一個老人,早年喪妻,只有一個女兒遠嫁他鄉。獵人憐憫他的孤獨,送給他一只猴子。老人疼愛猴子就像親生兒子一樣,每次出門都帶著它,既不用鏈子拴著,也不去拉它,而它也從來不跑開。這樣過了五年。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關上門,跑到老人女兒那里,淚如雨下。老人的女兒問:“父親死了?”猴子點點頭。老人的女兒于是和猴子一起回家。老人家里很窮,沒有錢安葬他,猴子就哭遍了鄉里,鄉里人于是集資掩埋了老人。老人的女兒讓猴子離開,猴子作揖感謝她,但是仍然堅守在老人的房子里,自己采果子吃。每過五天必定要哭祭老人,好像在感念老人養育了它五年,異常哀傷。沒過三個月,猴子就僵死在老人的墳前。鄉人可憐它,于是把它埋在了老人的墳旁,并立了一塊石頭,上面刻著:義猴之墓。
【點撥】短文主要寫一只被主人養了五年的猴子,為了感激主人,在老人去世后一直守在老人墓旁,不離不棄,直至死去。文章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3.讀幽默
音樂家與批評家
音樂家與批評家在公園里散步。
這時,有群小鳥在枝頭婉轉歌唱。批評家指著小鳥說:“它們才是這世上最有才能的音樂家。”
不一會,一只烏鴉叫著飛來。音樂家指著烏鴉說:“它們是最優秀的批評家!”
毒蛇的失誤
蛇父子倆有一天下午出去溜達。
兒子問:“爸爸,我們是毒蛇嗎?”
父親驕傲地回答:“是的,兒子。我們是響尾蛇!可是你為什么要這樣問呢?”
“因為我剛剛咬到舌頭了,爸爸!”
魚餌
第一天,小白兔去河邊釣魚,什么也沒釣到,就回家了。第二天,小白兔又去河邊釣魚,還是什么也沒釣到。第三天,小白兔剛到河邊,一條大魚就從河里跳出來,沖著小白兔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蘿卜當魚餌,我就扁死你!”
4.讀美文
【美文重讀】
保姆蟒
沈石溪
兒子生在邊遠蠻荒的曼廣弄寨子,寨子里曾經發生過動物殘害小孩的事。
就在我犯愁之際,寨子里一位名叫召彰的中年獵人說可以幫我找一個不用管飯、也不要開工資的保姆――一條大蟒蛇!
“先讓它試十天吧,不合適,再退給我。”召彰說著。
我和妻子勉強答應下來。
第八天黃昏,寨子里有個女人要生小孩,叫我妻子去幫忙,她就把兒子放進搖籃,交給了保姆蟒。晚上我回家推開門,就聞到一股撲鼻的血腥味,點亮馬燈一看,只看見保姆蟒長長的身體裹住一匹紅豺,蛇頭高昂著,嘶嘶有聲;被它裹住的那匹豺雙眼圓睜著,豺嘴大張著,嘴洞里含著大口血沫。我急忙奔到搖籃邊,可愛的兒子正睡得香,我這才放下心來。
等妻子回來了,我倆哄勸了半天,保姆蟒才松開身體,早已僵硬了的老豺咕咚摔下地來。我們仔細查看了一下,保姆蟒脖子和背上被豺爪撕開了好幾條口子,流出濃濃的血,靠近尾巴的地方還被叼走一塊肉。妻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十天的試用期很快結束了,保姆蟒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家的正式成員。它不分晝夜忠實地守候在我兒子的搖籃邊。兒子不再被蚊子咬了,毒蛇不再光顧我家了,老鼠也自覺搬家了。
一轉眼,兒子開始學走路了,保姆蟒又自覺擔當起教兒子學走路的角色。它弓起脖子,高度正好在兒子的小手摸得到的地方,隨著兒子的行走速度,慢慢朝前蠕動。每當兒子踉踉蹌蹌要倒時,它就會“吱溜”貼著地面躥過去,蛇頭很巧妙地往上一聳,扶穩兒子。
光陰荏苒,兒子一點點長大。沒想到,我們和保姆蟒之間卻漸漸產生了矛盾。
兒子三歲多了,卻沒有小伙伴玩,因為有這條蟒蛇守在兒子身邊,小孩子見了都躲得遠遠的;妻子喜歡將兒子緊緊摟在懷里,在他粉嫩的小臉上親個夠。這個時候,保姆蟒就會豎起脖子,波浪似的搖晃蛇頭,還在地上扭曲打滾,直到兒子離開妻子的懷抱,它才會安靜下來。
那天晚上臨睡前,我讓兒子去刷牙。叫了幾次,他都裝著沒聽見。這時我撩起一巴掌,重重打在他屁股上。小兒無賴,躺在地上哭鬧打滾。我更是火上加油,舉著巴掌剛趕到兒子面前,保姆蟒冷不防從兒子身后躥出來,瞪著眼,弓著脖子,攔住了我;我一怒之下,飛起一腳朝蛇腹踢去。平時行動遲緩的保姆蟒,此時反應卻極快,蛇脖子像弓似的一彈,那只方方的蛇頭就像一柄流星錘,擊中我的胸口,我四仰八叉跌倒在地。
我匍匐前進,可惡的保姆蟒唰的一聲躥過來,蛇頭一鉤,把我的雙臂連同身體一起纏住。我只覺得胸口被勒得發悶,喘不過氣來,整個骨架似乎也要被勒散了。我大聲叫喚咒罵,保姆蟒就是不松勁兒。
我無計可施,只好向兒子繳械投降。兒子面露勝利的微笑,跑上來摸摸保姆蟒的頭,保姆蟒立刻柔順地松開了身體……
就在我動腦筋想把保姆蟒辭退的時候,我的知青生涯結束了。城里有幼兒園,兒子也不需要保姆了。那天,我們打整好行李,等保姆蟒滑進箐溝去覓食時,逃也似的坐上馬車,揚長而去。
兩個月后,我在街上遇見召彰,他告訴我說,我們走后,保姆蟒咬著我兒子穿舊的一件小汗衫,待在我們廢棄的那間茅草房里,喂它什么它都不吃。半個月后,它活活餓死了,死的時候嘴里還咬著我兒子的那件小汗衫……
(選自《沈石溪動物小說獲獎作品集》,湖南少兒出版社2012年,有刪節)
[鑒賞空間]文章主要寫“我”的朋友借給了他一條蟒蛇,用以照顧自己的兒子。保姆蟒用它的智慧與責任心,將孩子照顧得極為周到。在“我”將兒子帶走后,保姆蟒不吃不喝,活活餓死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深摯情感,在娓娓動聽的講述中自然流淌,讓人感動。細致的描寫,生動的情節,讀來親切自然。
[讀有所思]讀了這篇文章,你最想說的是什么?請你從文中選擇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時文在線】
和一只麻雀過年
馮偉山
上小學三年級時,我做了一件不能原諒自己的事兒。
那年的冬天很冷,教室里又沒有取暖的火爐,下了課,我們男孩子就跑到校園里瘋跑,一會兒身上就暖和了。可我卻不小心把褲兜里的一只雞蛋弄破了,當時我就嚇哭了,那只雞蛋是爹昨晚跑了好幾家才借來的,讓我帶去村里的供銷社換錢,買一個本子和一支鉛筆。
見我弄破了雞蛋在哭,劉老師趕忙拿了一個搪瓷缸幫我把雞蛋放了進去。中午放學,我端著搪瓷缸進家,看見爹,不安地說:“爹,我把雞蛋弄破了。”爹呵呵一笑:“沒事兒,晚上我給你弄點兒蔥花吵了吃。本子鉛筆的事兒我再想辦法。”
這時,一只麻雀飛了進來,跌跌撞撞地一頭扎在了桌上。爹把它放在手心里,說:“這鬼天氣,它可能又冷又餓吧。”
爹把麻雀捧到我的被窩里,說讓它暖一下,咱再給它喂點雞蛋清吧。我點了下頭,趕忙把搪瓷缸端了過去。爹用手輕輕掰開麻雀的嘴巴,再把蛋清一點點送到里面。看著麻雀無力的樣子,爹說:“你去上學吧,讓它睡一會兒。”
下午放學回來,我驚奇地發現麻雀站在我的枕頭上四處張望呢。我興奮地讓爹過來看。爹說:“大毛,把那個雞蛋給麻雀吃了吧。”我點了點頭。
等一只雞蛋喂完,麻雀就完全康復了。它很快活,在小屋里飛來飛去。爹也高興,就叫它“二毛”,還把它弄到天井里讓它遠飛,可二毛飛得再遠也要回來。
一天,我正在上課,一只麻雀飛進了教室,在我的身旁“嘰嘰喳喳”地叫。我驚異地抬頭看時,卻看到了麻雀那雙黑亮的眼睛,似有淚花在閃。是二毛!我突然意識到了一種不祥,拉著劉老師的手就往家跑。跨進柴門,我一眼就看到了仰臥在天井里的爹。
爹被送到了公社醫院……醫生說,虧了來得及時,再晚了就沒救了。爹從醫院回來后,對二毛更加疼愛了。在那個寒冷的冬天,爹滿臉喜色,總說心里暖烘烘的。
眨眼,春節就到了。除夕守歲時,爹說:“大毛,咱爺倆過得是不容易,可這個冬天里遇上了二毛,咱爺仨不也天天快樂么?你好好學習,出息了你娘就回來看你了。”我啥也沒說。其實我知道,我是爹撿來的孩子。
和一只麻雀過年,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那是1978年的除夕。
天逐漸暖和的時候,我上學,爹出工,二毛在家就顯得孤單了。突然有一天,二毛不見了,我和爹找遍了院子的角角落落也沒找到。是遭了野貓的黑手還是中了小孩子的彈弓,我們不得而知,但爹一直堅信二毛去找自己的親娘了。
(選自《天池小小說》2012年第6期) 請你批注:
【筆底生花】
[寫作導航]
動物與人類相依相伴,怎樣才能寫好有關動物的文章呢?
選材恰當,感人至深
生活中,我們接解的動物有很多,飛鳥昆蟲,家禽野獸,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寫作對象。寫作時,要選擇那些我們感悟很深的動物來寫,如一只可愛活潑的小貓,它的丟失令你傷心不已;那只與人打斗的雄雞,它的不畏強大令你十分敬佩;一次快樂的養蠶經歷,蠶的化蛹成蝶讓你感慨萬分……選擇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種動物,那次經歷,并將其記述下來,定能打動自己,感染他人。此外,還可以寫從動物身上得到的獨特感悟。
寓情于事,真情抒發
描寫一種動物也好,敘述動物的一個故事也好,其目的都不在于狀物與敘事,而在于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從而使讀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寫作時,要融情于物,寄情于事,讓情作主,將情感滲透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使敘述與抒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語言生動,寫活動物
傳神的動詞、形容詞,能夠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化抽象為具體,從而生動準確地刻畫出動物的外形、動作和情態,讓動物的特點鮮明地在展現在讀者面前。“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這段文字中的“花白”“活潑”“滾來滾去”等詞,就準確地寫出了這只貓的可愛。同時,文章還可以借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將所描寫的對象表現得更加生動、形象、具體,也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具感人的魅力。
【習作展臺】
教室里來了不速之客
章華東
自習課,教室里安安靜靜地。
突然,“嗖”的一聲,一只小鳥輕盈地飛進教室,落在了天花板上吊著的日光燈上。教室里立刻鬧騰起來,大家都用充滿好奇與歡欣的目光注視著它。
有人嚷著:“快,快關門!關窗戶!別讓它跑了!”
大家于是急忙行動,把教室的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的,接著就又朝它歡呼起來。
小鳥似乎感覺到了潛在的危險,展開翅膀,在教室里到處飛竄,好像在尋找出口。它一會兒箭一般地飛向教室后面的墻壁,一會兒又撞上窗子上的玻璃。它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已經“在劫難逃”了。它慌了,拼命地叫著,在教室里盤旋。大家仍在拍手叫好,我也放下手中的筆,注視著它。
突然,它停在了一個很低的窗欞上,眼睛里流露出一份焦急與驚恐。那顆小腦袋不時地左右晃動――面對這座“迷宮”,它迷茫了。
這時,班上的一個搗蛋鬼離開了座位,輕輕地將步子移向它。大家看著他,他向大家扮了個鬼臉后又馬上鎮定下來,躡手躡腳地走了過去……
完了,那只小鳥肯定沒命了!他那雙手不知扼殺過多少小鳥的性命。小鳥在他手里掙扎著、鳴叫著,拼命地扇動著翅膀,可都無濟于事。聽到這凄厲的叫聲,大家的心軟了,紛紛指責他:“放了它!”“別再傷害它了!”
他嘻皮笑臉地回到座位。大家用憤怒的目光看著他,他卻泰然自若,把小鳥上下打量了一翻。突然,他從抽屜里掏出一把小刀來。天哪,這家伙竟然如此殘忍,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要大開殺戒。
我不忍心看到這血腥的場景,痛苦地閉上了眼睛。
這時,旁邊的同學捅了捅我,我睜開眼睛,只見他正用小刀把粘在小鳥身上的臟東西一點點剔掉。小鳥也不再掙扎,低垂著頭。清理完后,他捧著小鳥,走到走廊上,松開雙手。小鳥抖了抖翅膀,叫了一聲,然后飛向了天空。
大家望著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小鳥,又歡呼起來。他也笑著走進來,教室里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簡評】一只突然飛進教室的小鳥,讓教室里變得鬧騰起來。一陣騷動后,一個經常傷害小鳥的同學將小鳥捉住,幫它清理完粘在身上的臟東西,然后將它放飛。簡單的故事里包含著小作者對動物的熱愛,對大自然的關愛,主題深刻。欲揚先抑的寫法,環境描寫的襯托,既渲染了氣氛,增強了故事性,又有力地表現了人物,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