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余秀華的詩

余秀華的詩

時間:2023-05-30 08:54: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余秀華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生活在當下這個時代,我不能免俗,讀書有時是跟著網絡走的。“腦癱女詩人”余秀華在網上火了起來,以《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為標志的一系列作品在網上瘋傳。最近就懷著好奇跟風讀了余秀華的詩。因為對她的詩閱讀中有了一些感想,所以也瀏覽了一些對于余秀華作品的評論。有人認為余秀華的詩具有語言的力量與感情的深度,簇擁者將之稱為中國的狄金思。而詩刊的編輯更是把余秀華譽為一個在大家閨秀中的“殺人犯”。“大家閨秀”這樣的定位,令我有些困惑――我并不認為當下中國存在能被稱之為大家閨秀的詩人,余秀華更不是特例。在讀這些詩的日子里,我始終無法捉摸到美,或是超脫,反而有一種梗堵感。這讓我難受,其情狀就像是被余秀華穿過了大半個中國來睡了一樣。

對于一個雙腳一直沒有離開過泥土的農村婦女來說,余秀華無疑算是一個努力從口水里掙脫,邁向用高雅語言來表述自己的另類。但她可能走得并不遠。你很容易能從她的詩歌表達中發現一些不必要的摻雜物,斷子絕孫,月經,畜生,,睡你等等詞語,輕易入詩。一些詞的運用,足以讓我們耳熱心跳,羞愧難當。如果提醒自己是一個正襟危坐的詩歌讀者,帶著“美好”“品味”這一類愿望,來進入余秀華的詩歌世界,最終會落得垂頭喪氣,失敗離開。當然,我們可以更寬容一些,把余秀華使用粗俗語言的習慣,視為鄉村文化的質樸。民間語言難免粗魯,不加清洗和雕飾,直接入詩,用得適量和恰當,算是展示真切野性和原始美吧。對于不習慣這種語感粗魯的讀者,我們可以嘗試著去掉她詩句里的這類語言。這樣也許可以更清楚透析余秀華詩歌的本意。可是,當這些詞句去掉之后,余秀華的詩就不能從語言形式上被稱為詩。就拿《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來說,僅僅標題,換掉一個粗俗的“睡”字,想當然地換成“見”、“約會”等詞,詩歌的基本韻味竟然蕩然無存。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可以看出,余秀華粗魯語詞的摻雜運用,其實恰恰是去質樸化的。她其實是在大量運用“粗魯”來刻意對常態語言進行再次修飾。從閱讀中你不難看出,余秀華的詩題材內容來源于鄉村生活,來源于她有限認知范圍內的東西,她在詩中描繪的對象就像小學生看圖說話那樣直白,只是余秀華嫻熟地運用鄉俗俚語進行掩飾,由此產生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余秀華也熱衷于把她的粗魯文字強行塞進讀者腦中,語言里奔騰出排山倒海式的自我放縱。如果她寫作的心情契合了你的閱讀心情,她意欲傳達的愛和憎恨,使你同情,那么,她的詩歌使得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形成一種自我安慰的力量。而且這份力量不是文弱的。我的意思是,在這種閱讀中,我們被語言的鼓噪力量蒙蔽,能做到僅僅局限于理解作者的思考,同情作者的好惡,而不是更冷靜地獨自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余秀華的文字,可以直接把我們“殺死”。

那么,“殺死”一定是貶義嗎?至少,我沒有這么認為。坦誠地說,“殺死”也是一種了不起的力量。我們可以把這種力量,提升到詩歌寫作的一種“形式革命”高度。不破不立,余秀華算是“破”的佼佼者。中國是個詩歌大國,卻也是一個“詩歌讀者”小國。人們標榜讀古詩,基本上靠口傳“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幾個爛熟的詩句;人們標榜讀新詩,無非是脫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么幾句,絕大多數人沒有用心讀過一首完整的詩。中國人似乎是,學生為了考試才讀詩,成人想寫詩才讀詩,所以讀詩往往是有用途的;而一旦有“用途”,就有“前人的習慣”、“他人的方法”。所以,中國詩歌賞析類的文章鋪天蓋地,一首本來可以“百讀百義”的詩,很容易被讀得“千首一律”。寫詩也是這樣,中國博大的詩人群體,每年般流出的巨多作品,卻無法有一首,哪怕是一個句子,能傳頌并讓我們記住。而一個被稱為腦癱的農村婦女,卻風卷殘云般地出現在詩壇上,死水詩壇因為她,劇烈激蕩。這股風云通過網絡,甚至卷到了無數普通讀者甚至無數本來不讀詩歌的網民大眾中間。至少,有數萬人,一夜間記住了她的句子,記住了她的情感放縱,記住了她令人驚悚般的“表達革命”――假設我們的詩歌數年來陷入在僵化的巴士底獄,是余秀華振臂一呼,用“睡”的刀,殺死了守監人,把我們放了出來。雖然我們還沖在一片可能是荒蠻的地帶,但我們畢竟在“獄”外了。余秀華是不是給了我們詩歌一個間接的“新生”呢!

余秀華還勾起了我對幼時讀海明威詩集的記憶。海明威的詩與他的小說不能相比。硬漢海明威試圖把自己的豪放灑脫放在詩中,可我讀到的并不是酣暢淋漓,卻如觸摸一系列語言的腫塊,疙里疙瘩。說到底,這么偉大的作家,還是不能通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來表達屬于詩歌可以表達的人性的曲折和情感的纖細。我之所以說我們都是“殺人犯”,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都隱藏著一成不變的寫作慣性和閱讀愚昧。余秀華的走紅,凸顯出了這個問題,而看來,我們卻沒有欣然地接受。我們試圖抹殺她,因為她不夠唯美和精煉。我們甚至樂意鄙薄她的草根身份和鄉野作風。我們為什么不能心平氣和地跟著她,先把自己從世俗的閱讀習性之獄中解放出來,獲得一次“破”的機會呢?作為一名讀者,要做的不僅僅是閱讀,而作為一名詩人的職責,更不能一味用作品去迎合和揣摩讀者。用雪萊的話說就是:“像一位詩人,隱身/在思想的明輝之中/吟詠著即興的詩韻,得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得意過的希望和憂慮喚醒。”

這樣一個“殺人犯”的出世,沒有理由不令我們感到一絲希望。對于一個詩人,能夠喚醒我們的認知,她就是成功的。余秀華可以殺死我們的認知,也可以殺死我們的腐朽。這樣一個“殺人犯”,帶來的不是毀滅,而是新生。否則,作為讀者的我們,故步自封,批判不到點子上,此等所作所為,甚至沒有做讀者的資格,只剩下一味使隱忍和罪惡充斥在我們心中的可恥能耐。作為一名熱愛詩歌藝術的虔誠讀者,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只被石油浸泡過拋棄到大海中的海鳥,擁有翅膀卻無力飛翔,在海洋中漂泊卻不被包容。還是狄金思的有一首詩令我印象深刻:“有人說,有一個字/一經說出,也就/死去。/我卻說,它的生命/從那一天/才開始。”如果余秀華可以被譽為中國的狄金思,我更希望她是那個讓我們找到答案的人,讓我們重生的,而不是那個只引導我們“殺死”自己的人。我知道希望渺茫,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先用黑色的眼睛尋找自己,而光明,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第2篇

老實說,余秀華的形象從視覺上幾乎顛覆了我們所有關于“女詩人”的想象。她一點也不優雅,甚至不免粗魯;她一點也不含蓄,甚至口無遮攔;她不像風中之燭那樣孱弱,和丈夫、母親吵起架來,她滔滔不絕地罵臟話,憤憤不平地用腳踹門,氣呼呼地喘著粗氣,每一瞬間都更像是一個莽撞無禮的潑婦。然而,在一個靜止的畫面中,她坐在一張搖搖欲墜的破桌子前,用蜷曲的手指斷斷續續地敲擊著電腦鍵盤,背景處,是一群咕咕叫著悠閑覓食的母雞。這樣一幅“女詩人”的肖像,讓人們過往所有的刻板印象破碎一地。

假如沒有那些被字幕鐫刻在銀幕上的短促的詩句,眼前的余秀華就只是一個身有殘疾,且言談舉止有些神經質的農婦。她獨自一人,蹲在農家院落里剖魚、洗衣,她鍘草飼養兔子,搖搖晃晃地走在鄉間的土路上。她身體的姿態跌跌撞撞,說話的聲音吞吞吐吐。她的容顏、表情、衣著、發型不僅毫無美感,甚至不免有些粗鄙凌亂和張牙舞爪。這個時候,你忽然與她的詩句不期而遇――

巴巴地活著,

每天打水,煮飯,按時吃藥,

陽光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放進去,

像放一塊陳皮……

那感覺,就像疏闊的夜空劃過一顆流星,就像渾濁的泥塘里綻出一朵剔透的蓮花――那本是一種極不和諧,甚至尖銳割裂的畫面,如同凝脂一般的皮膚上出現一道滲血的傷口。

也許這就是導演用影像帶給觀眾的一種獨特經驗,他把一些彼此對立沖撞的元素,毫無因由地拼貼攪拌在一起,讓它們互相角力、撕扯,并以此營造出一道關于個體生命的奇觀,然后再毫無掩飾,直不楞登地呈現給觀眾,讓他們詫異地睜大雙眼,看到了一個特立獨行,又的余秀華。我敢說,如果僅僅用耳朵去聆聽,我們的體驗應該會更典雅一些、柔和一些。可是,一旦我們張開雙眼,直視眼前這位笑得肆無忌憚、齜牙咧嘴的婦人,我們會立刻感到方寸大亂,就如同把林黛玉和劉姥姥硬生生地合二為一。

如果從純文學的角度,你會認為余秀華的寫作策略,是一種對她粗鄙現實生活的典雅化。她的粗魯和“三俗”一旦被轉換成“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文字,她的面目就像被美圖秀秀磨過皮一樣,忽然變成了一種文學品格上的率真、質樸和驚世駭俗。

其實,從余秀華的角度,這種粗魯、率直遠非僅僅是一種文字的趣味,那也是她抵御和反抗生活困境的一種特殊方式。就如同生長在茫茫荒原上的一棵樹,假如沒有比別人更加健碩頑強的軀干,想必早就在風刀霜劍的催逼下零落成泥。余秀華絕不是李清照或林黛玉,也絕不是那些舉止優雅、衣著考究,接受過良好文學訓練,頻繁出現在各種沙龍聚會、朗讀舞臺上的文青名媛。她受困于殘疾的身體,無可選擇地只能同泥巴雜草,牛羊雞鴨生活在一起。在她的世界里,不需要那些司空見慣惠風和暢式的社交禮儀。或許,扯開嗓門大聲吆喝,用鄉野粗話罵罵咧咧才是她最天然最純粹的說話方式。

第3篇

詩歌復歸年

2015年1月,10天內70多家媒體的記者圍住了余秀華的家,他們也許是為了揭開一個謎:詩歌為什么火了?余秀華的詩令許多人“被打動”,打動他們的不是余秀華的生活本身,而是她所看到的世界。因為她的單純和倔強,她詩中的世界有著一種令城市人感到陌生的單純、自然和簡單。

2015年,紀錄片《我的詩篇》被評為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影片以詩歌為主題,講述了6位工人詩人的勞作與生活、悲歡與離合。可以說,最能顯示詩歌回歸的是工人詩歌的崛起。

觀點評論

正是因為新媒體的存在,詩歌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傳播,詩歌不再是高雅藝術的代名詞,就算是普羅大眾也有欣賞和創作詩歌的文藝之心。

同類素材

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深受詩歌愛好者的歡迎,如今它已擁有60余萬訂閱用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每晚10點通過“為你讀詩”傾聽李彥宏、姜昆、楊瀾等各界名人誦讀經典詩歌。

文學新方向

如今談起文學,大多局限在小說、詩歌、戲劇。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文化亮點,它證明了新聞寫作同樣可以抵達不朽。白俄羅斯作家、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用非虛構寫作記錄大時代,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則打破了文學的偏見,將文學最高獎項頒給了她。這其實表明,新聞工作者想活下去只能向自己行業的最優秀者學習,生產出有價值的產品。

觀點評論

這是對中國新聞記者的激勵和提醒――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的價值不僅在于“新”,還在于“深”。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讓我們看到了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力量以及媒體人寫作的可能性。

第4篇

【關鍵詞】詩歌欣賞 陌生化 詩無達詁 什克洛夫斯基

熱鬧的央視《詩歌大會》于語文教育喜憂參半。喜者,詩歌熱總比游戲熱好,背詩歌總比背試卷好。憂者,娛樂熱往往是短暫的、誤導的――能背多少詩歌和提升詩歌審美能力是兩碼事,就如買幾箱紅酒藏家里和能夠品出紅酒味道、吃出餐桌文化來是兩碼事一樣。

當今中小學詩歌教學,比《詩歌大會》境界也高不了多少,基本上還是老三件:一是背誦,二是解釋,三是抄寫。中間一環,是教師的重頭戲,但說是解釋,其實也就是翻譯――用大白話或者是教師慣有的話語系統把詩歌說一遍。古詩就譯成白話;現代詩,就提煉中心思想,大都在社會學(作者生平、社會背景、思想意義等)、修辭學(對仗、比喻、夸張等)、寫作學(開頭、結尾、照應等)、音韻學(平仄、押韻等)層面花功夫。這些當然是需要的,但詩歌教學最重要的審美,卻常常被忽略,審美的詩歌教學在一線課堂基本付之闕如――因為不少教師這方面功底缺欠,把詩歌教學整得了無生趣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學一點美學,提高自己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對于改變詩歌教學的尷尬狀況,十分必要。

我們先舉一個例子,杜甫《秋興八首》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一句,是語文界爭論的老話題。照字面看,這話講得不合邏輯,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為杜甫辯護者,有的從音韻學說事,有的從語法學或者訓詁學說情,還有的說,這詩回憶長安景物,作者要強調昔日繁華,就說這香稻、碧梧非尋常之物,是鸚鵡啄余的香稻和鳳凰棲老的梧桐(鸚鵡在古代乃宮廷寵物,梧桐是文化的“神樹”),強調的是名詞性質的“香稻”和“碧梧”。如寫成“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則側重描述鸚鵡、鳳凰的動作,意義不同。這些說法不無道理,都可成一說,但竊以為,拿美學原理來解釋,可以給我們一些別樣的啟發。

我們知道,尋常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是內容的載體,追求簡潔明了,但詩歌的語言和形式則不同,不僅是承載思想內容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審美對象,因此必須避免平淡和直白。傳遞信息類的文章,選擇最為人熟悉的詞匯和句法,而這恰恰是詩歌要刻意避免的,它要變異,要精心修飾,迷戀于詞匯和句法的花樣翻新。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曾提到,這種變化能夠使作品變得莊嚴和新奇,從而引起讀者的興奮。人都喜歡新鮮感,對語言和表達形式的感受也是一樣。詩人擅長的就是賦予日常用語一種特別的含義和氣質,所以一定程度上,我們與其說是被詩歌打動,不如說是被異于常規的事物所打動。形式主義美學家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也說,人類是“見異思遷”的動物,永遠在追求事物的新鮮感,但事物總會恢復常態,會被人熟視無睹,對其的感受會變得惰性和“自動化”,審美疲勞便油然而生。藝術家的責任,就是要不斷使事物以新的面貌呈現,打破人們慣常的感覺。將作品變得“陌生”,形式復雜化,從而增加欣賞的困難、延長感知的時間。審美不重目的,感知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的目的,感受和理解變得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審美感覺醞釀誕生的過程,這是美學“陌生化”概念的重要含義。

當我們了解這些美學原理,再來看“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很好理解:如果說成“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這樣的表述雖然邏輯順暢、通俗易懂,但我們閱讀的時候思維是“輕車熟路”的,過程被壓縮,審美的感覺來不及發生。同樣的例子還有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中的句子,“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如果按常理寫成“綠筍風垂折,紅梅雨綻肥”就是小學生的作文了。

古體詩這樣,現代詩亦然。“村婦詩人”余秀華,生在農村,因為腦癱,沒怎么讀過書,只能用一個指頭敲鍵盤寫字。但余秀華喜歡詩歌,熱衷于創作詩歌。她的作品《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被《詩刊》后,引起文學界一片嘩然――有的被其語言天賦打動;有的驚嘆,原來“麻辣燙”的事情可以入詩,可以寫得這么別致,這么美。該詩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大半個中國,什么都在發生:火山在噴,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關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槍口的麋鹿和丹頂鶴

我是穿過槍林彈雨去睡你

我是把無數的黑夜摁進一個黎明去睡你

我是無數個我奔跑成一個我去睡你……

按常理,“穿過大半個中去睡你”上得臺面的說法應該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看你”,但因詩歌敘述的是漂泊在外的農民工故事,留守村婦千里迢迢去看望丈夫,前一種表達就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語言習慣(當然也盡量符合詩歌的身份),質樸滾燙、直擊人心,文字的粗野、原始的力量彌漫其間,與一般所謂詩歌的“雅”相比,更有奇崛的新鮮的刺激,就好比我們吃慣了甜、軟、蘇的杭幫菜,突然來了口四川火鍋,舌頭被吃了一驚,全身的感覺器官都驚悚起來。

在余秀華的詩集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井臺》:“許多井散落在地里/ 哪一口枯了,風聲四起/ 哪一口豐盈,拍一拍就溢出蜜……”“散落”一詞很有神韻。再比如《打谷場的麥子》:“五月看準了地方,從天空垂直打下……”用詞造句,都很有想象力。這些詩歌的主人,包括上面說的杜甫,未必學過美學,也不一定知道什克洛夫斯基,但他們對于詩歌的審美,都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當然,和別的文學樣式比起來,詩歌更應該強調“不可解”和“個人化”。早在西漢時期,董仲舒就提出“詩無達詁”的說法,為閱讀與詮釋《詩經》立下原則、設置方式。特別對于古典詩歌,作者已逝,事過境遷,風物迥然,作品要表達的意義永遠無法還原――最多只是無限地接近,所謂解釋或者講解,無法也不必完全忠于原作。凡經解釋,或多或少,都會客觀或主觀地根據時間的、場合的需要,有目的地附會曲說,以今言釋古語,斷章取義只是程度不等,誰都不能避免。另外,詩歌閱讀是個人行為,就如一次私密的個人旅行,過程的感受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驗,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詩歌不是用來背誦甚至不是用來解釋分析,而是用來感受、品味和想象的,這本身就是詩歌美學的追求。美學中有“認知詩學”流派,他們的觀點之一是,作家嘔心瀝血的作品并不是“自足”的,它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系統,而是打造了一個筐,創設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其中的內容和展演的節目,需要讀者帶著自己的知識儲備、生活經歷、審美情感去填充和豐富,閱讀的過程是作者和讀者共同構筑另一個世界的過程。這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最后,作品變得更豐滿、充盈、鮮活,也同時走出一個被改變了的讀者。所以認知詩學圈內有一個叫“寫讀連續體”(writing and reading)的說法。

第5篇

這位集諸多桂冠與爭議于一身的詩人,并沒有因其離世而得到平靜。相反,有著“蓋棺定論”傳統的國人,對汪詩掀起了一股懷念與重新評定的熱潮,當然觀點大相徑庭,有人說汪國真的詩溫暖了自己的青春時期,也有人說汪國真的詩歌是“假詩”。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汪國真的作品影響過好幾代人,作品質量爭議也長達二十多年。今天關于汪國真的爭論,有許多話語方式曾經出現并一再出現過。

汪國真的走紅之路

汪國真出生于1956年的北京,初中畢業后沒有經歷上山下鄉,進了北京第三光學儀器廠。1978年10月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

在大學里,汪國真屬于不起眼的學生,成績平平,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學生。暨大受港澳影響很大,校風比較自由,學生的思想不受拘束,汪國真開始寫詩。

1979年4月13日,汪國真在食堂吃飯,同學陳建平跟他說:“《中國青年報》發表你的詩了。”詩歌題目是《學校的一天》:“天將曉,同學醒來早,打拳做操練長跑,鍛煉身體好。”其實是校刊發表組詩的選段。在剛剛過去之后的1979年,寫幾行文字能做到文從字順,有小情趣,其實不容易。

今天的年輕人很難想象1979年,今天最貧困的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那時絕大多數報紙版面,仍然殘留著濃厚而荒唐的意識形態話語。這四行詩歌我們既不能高看,也不能低看。不能高看是指,在那個無電腦時代,編輯拼版很困難,版面很容易出現空白,而一首“小詩”恰好能讓版面“靈動”起來,所以,報紙上的很多詩歌只是用來“填版”的;不能低看是指,編輯要找到這樣的作者并不容易。老作家此時往往已茍延殘喘、奄奄一息,毫無心思寫兩塊錢一首的詩歌。汪國真的詩恬淡、勵志,恰好符合識字讀者的要求。

從此,汪國真的詩在全國各類媒體如《中國青年》《遼寧青年》《女友》《追求》《知音》發表。但據他統計,他投稿后“90%以上是退稿”。

大學畢業后,汪國真分配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

1990年春天,北京太平橋中學的一個老師看到有學生上課不聽課,在抄詩。回去之后,就跟她愛人說了這事,她先生是北京學苑出版社的編輯部主任孟光。孟光覺得這么多學生抄,這個人的詩如果出版的話,恐怕會成為一本暢銷書。

1990年5月21日,學苑出版社出版了汪國真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該書連續5次印刷,總印數達60多萬冊。詩歌界有個說法,“海子死了,汪國真誕生了。”1990年甚至被稱為“汪國真年”。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書店里汪國真的詩文集先后出現五六十種,研究賞析汪國真的書就有16種。據汪國真自己估計,盜版在千萬冊以上。

銷量不等于質量

曾有大學生如此評價汪國真:“初中崇拜你,高中喜歡你,大一時很少看你,大二以后就不再讀你。”也曾有文藝評論者批評汪國真的詩“過于直白”、“淺陋”,甚至根本就不能算詩。1990年《年輕的潮》出版后,詩歌評論界批評汪國真的聲音是壓倒性的,幾乎聽不到為汪國真辯護的聲音。1991年,汪國真去華東師范大學講座及簽名售書,被學生詩人圍攻,講座最后被迫中斷。

汪國真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許黎娜說:“人民說你是詩人,你就是詩人,不被人民承認你就什么都不是。判斷一個文藝作品最終的權威的評論,一個是讀者,一個是時間。很早就有人說我的詩沒有生命力。沒有生命力,為什么從1990年到現在,我的詩被連續盜版了18年?”

汪國真的“人民評價論”無疑是不可信的。書籍的暢銷與書籍的質量沒有必然的聯系。普魯斯特發現:“人們演奏、演唱得更多、更有激情的倒是拙劣的音樂而非優美的音樂,逐漸充盈人們的夢幻和眼淚的拙劣音樂遠遠多于優美的音樂。由此可見,拙劣音樂令人肅然起敬。它在藝術史中不登大雅之堂,卻在社會情感史中舉足輕重。”

不僅是汪國真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暢銷,其他詩人也無法面對。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是詩歌創作的巔峰時期,與汪國真的暢銷相對應的是,大多數詩人要么是業余寫作,要么窮困潦倒。

但無論何時,攻擊汪國真的讀者可能是有問題的。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人讀一本書,是無罪的。“開卷有益”的古訓,有些作家只是在保護自己的時候想得起來,攻擊別人的時候卻忘了。

今天,愿意開口談汪國真的文人不多。詩人歐陽江河是例外,他認為汪國真用“表演性成分和精神勵志”拼湊出來的是“假詩”,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歐陽江河說:“汪國真的寫作,對中國當代詩歌唯一的作用就是阻礙。我認為最不是詩歌的東西,而他在寫,這完全是對詩歌的一種毒害。如果因為汪國真的詩歌曾經擁有很多讀者,就以此來定義我們對詩歌的品位的話,這簡直就是對整個詩歌智識層面的一種羞辱。”

歐陽江河的每一句話,放在文學評論的范疇里,都是對的。但對普通讀者來說,這里存在一個“信不信”以及“如何信”的問題。有網友會質疑汪國真去世時,說出“阻礙”、“毒害”與“羞辱”的人可信度有多高,也有網友搜索出歐陽江河的詩來讀,結果自然是不知所云。

如何理解“假詩”?在碎片化閱讀時代,這樣的問題顯得太復雜而且不可理喻。

詩歌泡沫化時代

《看歷史》雜志前主編唐建光說汪國真的詩、龐中華的字、亦舒的小說,這是他們一代人的中學記憶。當然每個人會有局部的替換,這話是真誠的。

近幾年的文化論爭中,這次各方的表現是最好的,雙方在理性克制的層面進行了不離題的思考。尤其后來出現了美國衛斯廉大學教師王敖的發言,寫作并研究過多年詩歌的王敖說:“在當代詩歌界,汪國真當了多年的替罪羊。他的句法、詩思的構造方式,是當時很多人共享的。貶斥他、并自以為現代的詩人,跟他主要的不同在于選取的詞匯。”

王敖真的變動了汪國真《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詩中的幾個詞,完成了一首頗具現代味的“詩歌”:“存在/不要成為迷宮/不要為了你的意志/便毀滅了他者的執迷/你得到的/立刻變成你拋棄的/你的豐富/又怎能對抗你的孤絕/你的杜甫和你的里爾克的盛大的秋天啊”。

王敖的游戲迫使我們思考:好詩人與汪國真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嗎?有一種論調認為,文學界忽視汪國真與席慕容是不應該的,“對于年輕人來說,需要這樣一個溫暖、感動和激勵他們的詩人。”

其實,汪詩與席詩不具可比性,首先席慕容的詩要好些,也得到過文學獎,獲得過文學界的正面評價。年輕人需要“溫暖、感動和激勵他們的詩人”也沒錯,這樣的詩人是有的,而且不少,泰戈爾就是合格的詩人。不錯,文學界給過汪國真負面評價,我們可以討論的是負面評價是否是對的,而不是命令文學界來個正面評價。

在今天,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汪國真與其他寫作者一樣,在捍衛并爭取紙質閱讀的領地?汪國真因為種種原因,多年來的寫作得不到詩歌評論界的認可,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汪國真千萬閱讀者的價值與他們的精神追求,至少,這些閱讀者自己真誠地認為自己是在讀詩,在未來的歲月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會去尋找更多的詩來讀。

如果我們把詩歌當作一個行業,我們會發現這個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有過巔峰期,但此后一直處于下滑甚至崩盤的局面。偶然出現的亮點可能就是汪國真與去年底出現的余秀華。與汪國真熱一樣,余秀華熱也曾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事情。

葉嘉瑩說過,讀詩和寫詩是生命的本能。但讀詩與飲食男女稍稍不同的是,它有一點門檻,它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進入。我們不得不說,這個引人入門的工作,其實并沒有做好。否則,我們怎么解釋老讀者的流失與新人的稀少?當我們指責人們趣味低下、時代浮躁的時候,有讀者想讀好詩卻找不到一張信得過的書單,這種情況如何解釋?

現在連今天的商業推廣活動都有“黑轉路,路轉粉”這樣的銷售策略了,詩人為何仍然敵視暢銷詩人呢?當商人在每一次推廣活動仔細琢磨提高“轉化率”的時候,詩人、出版者有沒有考慮過將暢銷書作者轉化為經典圖書的讀者?

第6篇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寫作時只有作者內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含蓄雋永。那么,如何使“意”與“境”高度融合呢?

一、營造靈動的詩意美

“山蘊玉則山朗,水含珠則川媚”,如能將歷經歲月磨礪汰洗仍能光彩奪目的詩文名句融入作文,就能做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而游刃有余,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佳作,就會在你驀然回首之際,在燈火闌珊處向你招手,我們的作文田園終會“山朗”而“川媚”。

如中考滿分作文《宋詞,觸動了我的心靈》中:“燈下,手握宋詞,案上是杯散發著幽幽清香的碧螺春,這該有多么愜意啊!隨后,背景逐漸模糊了,仿佛從書的字里行間看見了易安泛舟湖上,雙眉緊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看見了稼軒百轉千回才尋到的那個女子,站在煙火之后,裙袂輕揚,似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看見了放翁一生的情之所系,但卻是曉風干,淚痕殘,獨倚斜闌,咽淚裝歡。”

小作者將詩境入文,李易安,辛稼軒,陸放翁,或泛舟或尋覓或傷感,人物形態、神態淋漓盡致,躍然紙上,讀罷詩意盎然,情味綿長,耀人眼目。

二、描摹悅耳的音樂美

寫作時如巧妙運用疊詞、四字詞匯,可使語言婀娜多姿,產生音樂的美感。

1.巧用疊詞。運用疊詞,描摹情狀,可使情境繪聲繪色;抒感,可使情感蘊藉綿長。

如中考滿分作文《你在我心里》中:“倚窗而坐,欣賞朗朗書聲,讀出悠悠古詩。倚窗而坐,聆聽聲聲教誨,記下漫漫師情;倚窗而坐,傾訴長長心聲,銘記真真友情;倚窗而坐,完成頁頁練習,細數點點繁星。我倚窗而坐,窗――我的摯友,你在我心里。”

選段多用疊詞,讀來瑯瑯上口,酣暢淋漓,流光溢彩,既彰顯文章的情態美,又增添文章的韻律美。

2.對舉四字詞匯。四字詞匯,對舉列出,可使文章言簡意賅、精粹醒目、語意豐贍、音韻悠長。

如中考滿分作文《你就是一道風景》中:“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各有自己的鋒芒。泰山雄、華山險、黃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蘭花素雅,北國萬里飄雪、江南草長鶯飛、塞外駝鈴聲聲、水鄉牧笛裊裊。你能說泰山不如峨眉,牡丹勝過蘭花,北國不比江南?……”

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四字語有:“萬里飄雪、草長鶯飛、駝鈴聲聲、牧笛裊裊” ;反映民族審美傾向的四字語有“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蘭花素雅”。小作者采英擷華,語言清麗,詞工句美,體現了節奏美,韻律美。

三、抒發真摯的情感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可將主觀情感融入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使描寫對象滲透濃郁的主觀情調,看似寫景,實則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如中考滿分作文《傾聽自然的心跳》中:“你說你們不甘寂寞。于是,鶯雀嬉鬧,彩蝶飛舞,雁排長空,魚翔池底,虎嘯深山。每一條云消雨霽后的彩虹,每一棵崖壁上的青松,每一次雪花飛舞都是你的匠心獨運。你用潺潺如溪水般的聲音,向我訴說山谷的寧幽與靜謐;用輕柔的落葉聲向我講述原始森林的古老與神秘;用飛流直下的瀑布之音描述峻山的秀麗與挺拔。”

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蘊藉悠遠,情豐意密,令人意猶未盡,如品佳茗。

四、展現深刻的哲理美

考生要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用“心靈”去“透視”生活的“底蘊”,展現生活的哲思。

第7篇

—鄧州·我為你驕傲

上午好!

我是來自鄧州市花洲實驗小學五(3)班的班長索貝妮,聽到我名字的人,認為我是西洋人,或是少數民族,其實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鄧州人。

說起鄧州市,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一提起范仲淹這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古名句時大家肯定會恍然大悟,沒錯,這篇岳陽樓記就是范仲淹在花洲書院居住時寫的,而花洲書院也正好是我們鄧州市的一大特色旅游景點。

鄧州也是全球華裔“鄧姓”發源地,醫圣張仲景故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祖居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市,丹江口水庫庫區市,享有“中國第一雷鋒城”榮譽稱號。

在湍河國家濕地公園每天都可以聽到鳥兒們動聽的歌聲,微風吹來樹葉翩翩起舞,給鳥兒們做一名忠實的伴舞者。

好了,下面重點來了,我要介紹我們大鄧州的超級美食——窩子面和胡辣湯,這兩種美食在色、香、味的調制方面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既然來到了鄧州,一定要品嘗哦!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為我是鄧州人而驕傲,也希望有一天我的家鄉以我的存在而自豪!

(新華小記者:河南鄧州市花洲實驗小學 索貝妮)

我愛你啊

——河南·鄧州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也來說說家鄉美!

有一次,我的爸爸去北京出差,在天安門廣場附近,認識了幾位北京的老人。當老人們聽說爸爸來自河南鄧州時,一下子都激動起來:“好哇好哇,你們河南歷史厚重,是黃帝故里、華夏之根;你們鄧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祖居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就在鄧州!你們河南鄧州是水源地、我們首都北京是受水區,咱們共飲一江水、就是一家人啊!”

說來也巧,爸爸從北京回來不久,我們一家三口就接到了鄧州市總工會的邀請,要錄制一段詩朗誦視頻,參加全省的“熱愛家鄉”網上展示活動。朗誦什么呢?爸爸毫不猶豫的提出:就選那首反映鄧州人民為南水北調作出巨大貢獻的詩——《鄧州,你在哪兒》!爸爸的提議得到了市領導們的一致贊同。

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我們佇立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閘前激情朗誦,徜徉在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誕生地鄧州花洲書院里拍攝外景,凝望著“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鄧州編外雷鋒團事跡展覽館自豪吟詠。爸爸的朗誦激昂、媽媽的語調鏗鏘、我的聲音也充滿力量,因為我、因為我們,都深深地熱愛著,與首都北京心手相連、與偉大祖國共同富強的河南·鄧州——我們美麗的家鄉!

為了家鄉,2017年春天,我要去首都北京、上全國“兩會”,我要在“中國夢”目標提出的地方采訪,我要報道“河南夢”“中國夢”的輝煌,我要與全國的新華小記者們一起,接受鍛煉、茁壯成長,“攜手相約中國夢,長大為國譜華章”!

謝謝大家!

(新華小記者:河南鄧州市花洲實驗小學 高一平)

元夜隨想

老人們說,元宵節過完,春節也就過完了。而我最期盼的卻是元宵夜的到來,仿佛這才算過了年。

這算是春節的最后一個晚上,燈火璀璨,自然分外熱鬧。喜慶的紅燈籠從各個社區延伸到大街上,匯成一條條紅色的溪流,最終在城市的幾個廣場上匯成燈海。人們賞燈玩耍,在熱鬧的廟會、集市間,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一路溜達,飽了口福和眼福:人們或聚在一起吃湯圓,或結伴賞燈、賞月,或湊在猜燈謎的攤子前,而年紀小一些的,就由大人背著、抱著,騎在大人的身上,伸長了脖子……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忽而云破天開,月亮出來了。月光順著樹梢溜下來,一直溜到街上,鋪在石板路上,像水似的會流動。黑簇簇的人群也在流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意盈盈暗香去。”年味淡了,年俗也淡了,唯獨這元夜的紅火,貫通古今,換身衣衫便可輕松穿越,毫無違和感。

來看燈會的,并非都是城里的孩子,你看那些戲臺前嗓子喊得最響的喝彩人,都是農民工模樣的,才剛剛正月十五,回老家的一定沒有那么早返程,這些人多半是春節不曾回去團圓的了。他們思念父母嗎?還有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孩子也過元宵節嗎?我想應該是有一盞燈,紙糊的公雞燈之類的,提在手上。或者什么燈也沒有,跟著阿爺阿婆圍坐在電視機前看看晚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古往今來,只要有月亮,無論多么遙遠,總能“千里共嬋娟”。現在不同的是,有了手機,有了網絡,看見了外面的月亮,也看見了外面精彩的世界。記得去年在新華小記者課堂上茅老師講的那則新聞:哈佛大學的博士生何江,代表數萬哈佛畢業生站在畢業演講臺上發言,他說,我來自中國湖南省的一個山村,直到大學我才第一次走出山村走進城市,看見了城市的繁華。他說,教育改變了我的生活軌跡,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他說,我希望農村的孩子要堅持夢想和希望。

過了今晚,學校又將開學,我們又將回到熟悉的課堂。那么,那些山村的小伙伴,會將今晚的夢寫進他們的作文么?過了今晚,村里的大人們又將背起行囊,隨著春運的鐵流回到城里。當心頭的思念埋進了夢想的種子,春暖花開也就不遠了。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想著,點燃一盞孔明燈,放飛一份春天的祝福。舀起一顆小小的湯圓,品味著甜甜的糯米球為新年點上一個小小的句點。

(新華小記者 倪謙益)

我驕傲,我是鄧州人

我驕傲,我生于鄧州,鄧州的山水給了我鐘靈敏秀的魂魄!

我曾在湍河濕地公園,縱情品味詩情畫意,那一刻,我堅定了自己要做一名環境保護者的決心,我要為留住鄧州美景出一把汗,盡一份力;我曾在陶岔南水北調渠首,感受“一江丹水送京津”的源遠流長,那一刻我明白,我生活在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水源,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曾在“美麗鄉村”習營欣賞秀麗風光,樸素而又睿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祖居地,讓我明白鄧州的自豪所在、鄧州的使命所在……啊,如此美麗的鄧州自然景觀,讓我怎能不心生愛意呢?

我驕傲,我生于鄧州,鄧州的人文給了我胸懷天下的心志!

在千年學府花洲書院,當我爬至覽秀亭頂,一覽眾山小時,我明白范仲淹老爺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警世名言是如此的博大,澤被后人;在張村“臺灣村”徜徉,聽爸爸給我介紹鄧州與臺灣一家親的歷史,我忽然明白余光中的爺爺所說“而現在,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是怎樣一種鄉愁、一種心酸;在編外雷鋒團紀念館,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少先隊,從那時起,我暗下決心,也要做一名天天做好事的“小雷鋒”,給鄧州爭光!……啊,如此美麗的鄧州人文名勝,讓我怎能不是肅然起敬呢?

我驕傲我的家鄉在鄧州!無論我走到哪里,我都愿做一只風箏,任母親在家鄉鄧州這頭牽繞著我的人生,我的未來!

(新華小記者: 鄧州市花洲實驗小學 四(三)班 冀可可)

我的家鄉

第8篇

余秀華的寵物是狗,她們

來回顛簸在田園,種植

收割了許多干凈的糧食和詩歌

冷f的寵物是蛇,常常

與她糾纏不休,甚至

關于朗誦詩歌時的音準

張之的寵物是兩條拐杖

相互攙扶、支撐

在領獎臺上站成大寫的人字

我的寵物是一群寄宿的

食客么?吃著我身體的

利潤,讓我靈魂長期虧空

河流上游

從上游飄來的一朵花

也許累了,想靠近我腳下的岸

回旋的江水發出嘲笑

漩渦蕩漾,顯得意味深長

我承認自己木訥,更不懂

上游的春天,是不是

故意提前為我落幕

而下游的季節卻含苞待開

我想俯下身子,捧起這片殘紅

她卻又被沖走了,沒有沖走的

我和影子,像空落落的夢

虛構的疼

你說我想你,為什么

只像夢囈者一樣重復

卻站在幻覺中一動不動

你真是一只呆鳥

我閉上眼,感覺你在我唇上

放了一片羽毛

像月光般的迷離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叫做哀傷

好吧,為了證明我是

一個聽話的孩子

從此往后不再在紙上

抒寫那些虛構的疼

我的愛

有個詩人從中國無數省份

愛到云南,從云南省愛到一個

小小的昭通市,從昭通市

愛到土城鄉,從土城鄉愛到

自己的親人。他狹隘偏執地愛著

越來越縮小,那逐漸縮小的

過程,耗盡了他的青春和悲憫

而我從母親的愛起

還愛過村里新娘們有限的奶水

我從一個漢語拼音字母

一直愛到唐詩宋詞,從小山村

愛到全中國,最終成為灰燼

我的愛便從具體的地球

無限放大到縹緲的宇宙

事實說明,詩人的思維

往往是不正常的

幸好我不是正常的詩人

窗外

喧囂的機器溫順起來

尖利的北風,像工頭

歇斯底里地嚎叫著,硬皮靴

賊亮,而語氣已明顯變軟

那個上班的姑娘,用羽絨

裹緊了身子,看不見

顫巍巍的雙峰,那豐滿的

臀部,卻依然讓人浮想聯翩

該模糊的模糊,該清晰的

越加清晰,沉重的目光

很快輕松起來,隔一層玻璃

就會產生這種美妙的效果

冬至

窗外風在咆哮,我的小木屋

像一座孤島,處于一種

凌厲的攻勢中。暖氣熄滅了

該點燃多少根蠟燭,才能

達到成都的體溫,我得算一算

但凡明媚之日,沒有留心

季節變化,當情況突發時

就像一場嚴寒或感冒

夜半記起曾經破碎的

愛情一樣,猝不及防

我無法原諒自己

在這個自然降臨的節氣

獨在北國,卻不敢深深地想你

十二月

大雪斷斷續續,北風此起

彼伏,陽光亮出了一道

保護色,兇悍的寒流

便不敢過分放肆

去戳痛大陰山的傷口

目光在酒杯里渾濁

車馬似曾相識,舉著

各種牌位,列隊經過

我面前時,敲了十二下

鈴鐺,其余都是幻覺

大地光潔如紙,有細微的

痕跡,暗示晾干的鄉愁

我希望通過更多線索,證明

你是這座天空之城的清道夫

告別

我用目光搜索大地,就像

在電腦上,百度一個詞語

我試圖搜出一種花朵

殘留在莖干上的精神

與氣度,對抗落空的蕭瑟

我已習慣酒瓶前面空o

一人,習慣在紙上游離的風

將塵埃吹滿天空,把月亮

釘在黃昏的墻壁

時光偏廢時,我會想你

十二月。霜雪臨近,取暖的

詞語快用光了,當你若無其事地

第9篇

山的僻靜清幽、秀美寧靜,使得中國的宗教也多了幾分超逸閑淡,沒有西方宗教那種濃重的政治氣息,更多的是表現在對于人生哲學的思索上。清香繚繞的山林間,聽晨鐘暮鼓,看窗前明月,塵世間的一切紛擾,都統統被拋開。就在這與世隔絕的翠峰之顛,領略著幽絕凡塵的美景。

一 道教圣地:武當山

武當山,綿亙800里,其自然風光,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元代以來,就有72峰、36巖、24澗、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屹立于群峰之巔。環繞其周圍的群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獨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天然奇觀。被譽為“自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筑規模著稱于世。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達到鼎盛。共建有33個建筑群,100余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現仍存有近5萬平方米。其整個建筑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因山就勢,錯落有致,前呼后應,巧妙布局。或建于高山險峰之巔,或隱于懸崖絕壁之內,深山叢林之中,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中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 普賢道場:峨眉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緣。有山峰相對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公尺。為褶皺斷塊山地,斷裂處河谷深切。一線天、舍身崖等絕壁高達700~850公尺。山勢雄偉,隘谷深幽,飛瀑如簾,云海翻涌,林木蔥蘢,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多佛教寺廟,向為著名游覽地。

峨眉山主峰萬佛頂海拔3079.3米。全山形勢巍峨雄壯,草木植被濃郁蔥蘢,故有“雄秀”美稱。因為高度可觀、面積龐大,登山路線幾近百里,對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戰。近年來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輕松登臨,去極頂俯瞰萬里云海,在金頂可欣賞“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燈”四大絕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壯美的奇觀。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數十處,寺內珍藏有許多精美的佛教瑰寶。許多篤信佛教的老人不辭艱苦,一步一歇,歷經十數日始上山頂。無數慕名獵奇的游客遠涉重洋,幾經周折,始滿數載愿愜意離山。峨眉山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它成為人們探奇覽勝、求仙修道的理想處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2007年,峨眉山景區被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

三 文殊道場:五臺山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區臺懷鎮,距五臺縣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

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臺之中以北臺最高,北臺項海拔3,058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臺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筑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臺山共有寺廟300余座,目前臺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筑。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喉寺被列為“五臺山五大禪處”。臺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臺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游人香客前來游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四 觀音圣地:普陀山

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余人。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模宏大,建筑考究,是中國清初寺廟建筑群的典型。普濟禪寺始建于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筑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于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于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

普陀山奇巖怪石很多。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余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干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

島上樹木蔥郁,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還有一株“鵝耳櫪”,是中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二等保護植物。

五 太陽文化源:日照天臺山

山東省日照市天臺山因《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而得名。位于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南,離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約3公里。

天臺山中有湯谷,是東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陽神的圣地,是東方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東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天臺山上有登天之梯,登仙之臺山,仙人居舊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遺址,仙人講經臺,煉丹爐,仙鶴臺,仙人搗藥石臼等遺跡,是河上公悟道之處,安期生成仙之所,是中國方仙道文化誕生地。

天臺山上仙蹤神跡無數,奇花異草遍野,山清水秀,自然天成,冬暖夏涼,適宜人居,史稱海上仙山,人間仙境。天臺山又稱扶桑山,“湯谷上有扶桑,十曰所浴”,是東方太陽崇拜文化發源地。

六 碧水丹霞:龍虎山

龍虎山原名云铞山,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來到這里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之后,張道陵精誠修道,創立了道教,先后獲“黃帝九鼎丹書”和“太清丹經”,撰寫《老子想爾注》進行解說,并攜帶弟子入蜀布道,用符水咒法為人

治病祛災,深得人民愛戴。

天師世家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中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派,在中國百姓中具有廣泛的影響,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

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景區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巖、一百零八處自然和人文景觀,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該山被《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活動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第四名。在河岸峭壁上有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族崖墓百余座。龍虎山東部的象山有南宋大理學家陸九淵的“象山書院”遺址。龍虎山由紅色砂礫巖構成,形成了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

七 眾生度盡:九華山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方圓120平方公里,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與五臺、峨眉、普陀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有“蓮花佛國”的美譽。據說在南朝時,這座山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后因李白多次游覽,見其九峰如蓮花,于是詠出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于是,這山也就此改為“九華山”。

九華勝景在天臺。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從九華街上天臺峰約15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景點。登頂天臺峰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周圍的巖石多呈黝黑色,奇形怪狀,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

八 黃帝問道:崆峒山

崆峒山海拔2123米,百積30平方公里,擁有大小山峰數10座。其山勢雄偉,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猶如巨浪排空,奇峰、異洞,怪石、流云,蒼翠、清秀而瑰偉,構成了崆峒奇觀。崆峒山得天獨厚,前峽涇水縈回,后峽胭脂河湍流,交匯于前山屏障――望駕山腳下,形成虎踞龍蟠之勢。正如前人所說“崆峒得涇而勢愈雄”。“舍此則無以見其尊”。的確,山有樹而秀,林有水而翠,崆峒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多姿,藥材遍地,群峰競秀,瑰麗雄奇,身臨其境,勝似神仙。故又有“崆峒仙境”之美稱。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九 第一仙峰:三清山

三清山坐落于江西上饒東北部。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之殊譽。因玉京、玉華、玉虛三座山峰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群山之巔,故名。三清山經歷了14億年的地質變化運動,風雨滄桑,形成了舉世無雙的花崗巖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樹名花、流泉飛瀑、云海霧濤”并稱自然四絕。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風光稱絕,以道教人文景觀為特色,已開發的奇峰有48座,怪石有52處,景物景觀500余處。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隹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為756.6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1997年8月美國國家公園基金會主席保羅等訪華團慕名來三清山考察后驚嘆道:“三清山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類的瑰寶。”

十 行深者巖居:綿山

第10篇

關鍵詞:散文翻譯 功能對等 傳神留韻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余秋雨以代表作《文化苦旅》在中國大地上引起了一場“大文化散文”的颶風,開創了中國散文新的寫作潮流。樓肇明(1994:23)曾盛贊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同時也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跨越了中國傳統散文的“純文學”界限,進入了廣闊深邃的“文化領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當代散文的發展。余氏散文借山水風物探究中國文化意蘊,國外讀者通過閱讀其散文可以從中國當代學者的視角一窺博大的中華文化。目前出版的余秋雨散文譯本,僅英文版《尋覓中華》(Quest for Chinese Culture)一部(該書由Ian Clark、Yang Jing合譯,由新世界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發行)。余秋雨散文翻譯的現狀反映了散文翻譯難度大的問題,譯者不僅要譯出散文的內容,還要譯出散文的風格,并且要將原文的藝術美展現在譯文之中。在翻譯余秋雨散文《白發蘇州》時,筆者便苦于無法在譯文中準確再現原文的語言風格、修辭風格、寫作風格。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嘗試以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引,探索如何在散文譯本中再現原文的風格,達到散文翻譯的傳神留韻。

二、功能對等與翻譯方法

尤金·奈達是西方翻譯學理論的主要代表,被譽為“現代翻譯理論之父”。他提出的許多理論都在翻譯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功能對等”理論。譚載喜(2002:19)指出,功能對等的要義為:“譯者應著眼于傳達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也不拘泥于形式對等。功能對等不等于傳統上的‘自由翻譯’或‘活譯’,它要求譯文在不同的語言結構里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意旨。”在散文翻譯中,具體是指目的語讀者能像源語讀者那樣正確理解文章的內涵,欣賞散文所傳達的藝術意境。在其理論指導下,筆者翻譯余秋雨散文時便采取了直譯和轉譯兩種翻譯方法。

(一)直譯

奈達的功能對等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而是指必須對語言結構做出修改,才能達到“功能對等”。馬會娟(2005:127)指出,“他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如照字面直譯能讓目的語讀者明白源語作者的意圖或能讓譯文讀者產生和源語讀者相類似的感受,就應該采用直譯的方法。”

如果字面直譯不影響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那么采用直譯不失為保留原文風格、傳遞原文藝術美的好方法。比如標題《白發蘇州》,余秋雨運用擬人的手法,將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蘇州比為白發蒼蒼的老者。由于西方讀者對“白發”的理解和中文讀者是類似的,因此譯文中將標題直譯為“A Silver-Haired City—Suzhou”,不僅可以使目的語讀者清楚原文標題的內涵,同樣也可以使他們像源語讀者一樣欣賞原文標題擬人化的藝術手法。

(二)轉譯

并不是所有的詞句都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當直譯會導致誤解而無法正確表達原文的意思時就必須采用轉譯的方法。奈達(1991:107)指出:“反對機械照搬原作語法結構,機械地死譯。在直譯這種完全等值的翻譯方法無法準確地表達原文思想和信息內容時,要靈活地采用意譯和轉換等方法,傳達出源語所包含的深層涵義”。

(1)兩千多年前,世界上已經有幾座不錯的城市。但是,這些城市都一一相繼淪為廢墟。

譯文: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there were some fairly good cities in the world.But now they have been reduced to ruins one by one.

事實上這兩句透露出的是余秋雨對文明古都衰敗的感傷之情,其深層涵義是指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幾座不錯的城市”,但現在卻“一一相繼淪為廢墟”,真是令人扼腕痛惜。因此字面直譯就無法傳達源語所包含的深層涵義,為此將其轉譯為:

As early as over 2000 years ago,the world was already hosting a number of impressive cities,only to be reduced to ruins one by one.

通過“as early as”及“only to”兩個短語傳達出了原文內涵的深意。

三、余秋雨散文的語言風格及其翻譯對策

(一)意合性

余秋雨的散文行文流暢,其語言如行云流水,充分體現了漢語語言的美感,具有典型的漢語特點。漢語是意合性語言,在結構上常常由一組相互并列且沒有主次關系的分句組成,通過“意義”來體現語義層次。在余秋雨散文中像這樣流暢自然的“流水句”比比皆是,例如:

(2)公元前后,歐洲最早的旅行者看到亂草迷離的希臘城邦遺跡,聲聲長嘆。六世紀,羅馬城衰落后的破巷、泥坑、臟水,更讓人無法面對……

該段由多個分句構成,全段沒有一個轉折詞,其余分句連接都靠意合實現。整段話讀來自然緊湊,表現出了作者對文明古都衰敗的感傷之情,充滿了余氏散文特有的歷史滄桑感。這段話如果逐字翻譯,譯文便是: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the earliest European travelers saw the ancient Greece ruins hidden in a growth of weeds and couldn’t stop sighing. For the worn lanes,muddy pits and dirty waters in the sixth century after backwardness of Rome city,it’s more unbearable for us to witness.

這樣的譯文雖然譯出了原文所有信息,但卻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楊霞華(1984:321)認為“根據英語修辭學,重要的成分應放在重要的位置。一句中最強調的部位是句末,稱作‘句尾焦點’,其次是句首”。上述譯文中的第一句,逐字翻譯之后將非重點的信息置于句首,導致句子結構失衡,意思表達也不清楚。而在帶有從屬結構的復雜句中,語義重心應放在主句中,非語義重心應置于從屬結構中。章正邦(2000:553)也就這一問題作了闡述:“從屬是英語語義上分清主次的手段,所謂從屬就是把次要的思想內容置于從屬地位,從而突出句子的主要思想。比如,在語義上兩個分句同等重要,就把兩個分句并列,組成一個并列句。”同時,直譯之后的譯文因為缺少邏輯聯系而不夠連貫。基于以上英漢語言的差異,筆者將這一段譯為: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the earliest European travelers couldn’t stop sighing at the sight of the ancient Greek cities hidden in a wild growth of weeds. In the sixth century,people experienced more intense pity over the worn lanes,muddy pits and dirty waters after the decline of Rome.

譯文第一句主要強調了旅行者對希臘文明衰敗的感傷之情,所以將原文的并列句改為了主從復合句,從而更加突出了句子的主要內容。同時,劃線部分的“more intense pity”又將兩句巧妙地聯系了起來,增加了譯文的邏輯性。

(二)模糊性

在歷史散文《白發蘇州》中,有著類似“紀傳體”的敘事,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史料。歷史體裁的文章要求使用精確語言,但必須指出這篇文章的體裁首先還是散文,它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為此文中存在著大量的模糊語言。

中國散文歷來追求含蓄朦朧美,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歸納為“深文隱蔚,馀味曲包”,這種含義模糊、意思朦朧的表達方法,使中國散文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在余秋雨散文中隨處可見這種模糊的語言:

(3)中國這么大,歷史這么長,金碧輝煌的色彩層層涂抹,夠沉重了,涂幾筆淺紅淡綠,加幾分俏皮灑脫,才有活氣,才有活活潑潑的中國文化。

句中“金碧輝煌的色彩”指的是中國瑰麗的傳統文化,而“幾筆淺紅淡綠”指的是清新淡雅的非主流文化。作者寫作時刻意用含蓄的顏色詞展現兩種不同文化的特色,既形象生動又令人浮想聯翩。

翻譯這種模糊的表達方式,有些專家認為應當清楚翻譯出其內涵,照顧西方人的表達習慣。張法(1979:14)指出:“西方人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最高層的理性就是明晰的語言符號定義”,因此西方作品中語言的表達往往內涵確定、明晰清楚。當然,如此處理確實便于西方讀者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卻失掉了原文朦朧含蓄的韻味。筆者認為在翻譯這類文字時,不妨保留其模糊性,一則可以保留原文風格,二則也可以啟發讀者思考,帶來獨有的閱讀樂趣。下面是筆者對例(3)的翻譯:

With such a vast land and such a long history, China is already heavily encumbered with layers of glorious colors.So we instead need those strokes of light red and verdant green,those streaks of wit and freedom added to the splendid colors,in picturing the vivid and lively Chinese culture.

四、余秋雨散文的修辭風格及其翻譯對策

余秋雨散文語言華美、講究韻律、善用修辭。《白發蘇州》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段,用清新灑脫的文學語言向讀者呈現了古城蘇州2500年的歷史,這些恰當優美的修辭有效地增加了散文的藝術可讀性和感染力。以下便是結合《白發蘇州》中出現的主要修辭格的翻譯歸納出的各修辭格的翻譯對策。

(一)比喻

“比喻”是寫作中常用的修辭方法,分為明喻和隱喻。隱喻與明喻的區別在于隱喻中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不直接說明,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白發蘇州》中余秋雨筆下的比喻富有新意,極具獨創性。例如:

(4)有古跡必有題詠,大多是古代文人的感嘆,讀一讀,能把你心頭的皺折熨撫得平平展展。

句中將古跡里的題詠比成熨斗,讀過之后可以熨平心頭的褶皺,這樣的比喻很獨特,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譯文中同樣用短語“press out”保留了原文辭格:

Historic sites always generate inscriptions,sensational comments by ancient men of letters. Reading such inscriptions,you feel that your worries and confusions are pressed out.

(二)引用

“引用”是指文章中有意引述他人現成的詞、句或篇。余秋雨的散文中引的一首描寫唐寅的打油詩就是一例。這首打油詩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描寫了唐伯虎淡泊名利、閑云野鶴般的生活。

(5)原文:不煉金丹不坐禪,

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幅青山賣,

不使人間造孽錢。

譯文:Never did Taoist nor Buddhist practices,

never did business nor farming.

Drawing an ink painting to sell,

makes me free from the dirty money.

(三)擬人

“擬人”是指將事物人格化,把本來不具備一些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得和人一樣。余秋雨將歷史悠久的蘇州擬人化,筆下的蘇州躍然成為一位歷經滄桑、超然世外的老嫗。由于英語中也有擬人的修辭手段,直譯之后并不會影響讀者的理解,所以在翻譯擬人這一修辭格時仍然保留了原有的辭格。

(6)原文:于是,蘇州面對著種種冷眼,默默地端坐著,迎來送往,安分度日;卻也不愿意重整衣冠,去領受那份王氣。反正已經老了,去吃那種追隨之苦做甚?

譯文:But facing all the cold eyes around, Suzhou has still been sitting upright.Receiving guests near and far never disturbs her organized life.She never cares about dressing herself up only to make a royal scene.Is there any need for a senior like her to take pains to follow fashions?

(四)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事件或情況,并列列舉出來,使它們相互比較、相互襯托。這種修辭手法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時有所見。

(7)原文:當蘇州精致的花崗石碼頭邊船楫如梭的時候,威尼斯還是一片沼澤荒灘。

譯文:When the rivers of Suzhou accommodated lines of boats with their the exquisite granite docks,Venice was only a waste of swamps and marshes.

原文將蘇州與威尼斯的歷史相比較,顯而易見蘇州更加歷史久遠。在譯文中用時間狀語加主句的句式就可以體現出兩個城市的差距。

(五)對偶與排比

對偶和排比在余秋雨散文作品中運用得最多。余秋雨文學功底深厚,這兩種修辭技法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技法高超。對偶與排比的運用,使作品語言精練、句式整齊,同時讀起來又具有音韻美。

(8)園林依然這樣纖巧,桃花依然這樣燦爛。

譯文:Gardens are none the less exquisite; peach are blossoming merrily all the same.

(9)柔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園林,幽深的街道,處處給人以感官上的寧靜慰藉。

譯文:Its soft dialect,beautiful women, classical gardens,secluded lanes—everything conveys the feeling of peace and comfort.

五、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及其翻譯對策

翻譯散文,其中最難的是譯出原文作者的寫作風格,使目的語讀者可以像源語讀者一樣欣賞原作獨有的文學風格。這和功能對等的觀點是完全相符的。奈達(1964:159)曾提出,“要達到理想的翻譯就要找到與原文最自然、最貼切的對等語,使得譯文接受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映與原文接受者對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余秋雨作為一個文化人和知名的藝術理論家,他有著得天獨厚的話語駕馭優勢。在他的散文中,學者化的寫作風格得到了嫻熟的運用。張先亮(1996:26)認為“他的語言凝練,感情濃郁,意蘊深刻,富有深意”;“他的散文體現了一種深沉的學者語言風格。”要譯好《白發蘇州》,譯好原文的這種學者風格是極為重要的,同樣也是翻譯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部分。本文將余秋雨的寫作風格歸納為“詩化的語言”及“語言的整齊美”,并從這兩方面分析譯者在翻譯中所做的努力。

(一)詩化的語言

余秋雨的散文,內容上給人以思想啟發,形式上給人以審美的愉悅。他以雋永華麗的詩化語言,在當代散文界脫穎而出。余秋雨對語言的推敲,有時達到了雕琢的地步。可以說,余秋雨的散文語言都得到了精心的強化修飾,以達到詩意的語言美。余光中(1999:396)曾稱贊余秋雨的散文:“中國作家擅用感性的風景來象征文化與歷史。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了他的《文化苦旅》。”余秋雨正是以感性的語言、詩意的筆調,勾勒出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理性的思考。以下是《白發蘇州》中的一段原話,該段采用排比句式,以詩化的語言展現出了蘇州文化脫俗獨特的一面。

(10)這里的流水太清,這里的桃花太艷,這里的彈唱有點撩人,這里的小食太甜,這里的女人太俏,這里的茶館太多,這里的書肆太密,這里的書法過于流麗,這里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里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譯文:Its flowing streams are too clear; its peach blossoms are too showy. Its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sounds kind of tempting. Its snacks taste too sweet;its girls look too beautiful. Its abundant tea-houses and bookstores can be seen here and there. Against its superbly glorious calligraphy,its paintings are short of imposing grandeur and its poems lack the hollow voice of heroic men at Yishui.

譯文中以排比句式,試圖呈現原文的詩意語言,但由于譯者對英文的掌握能力有限,原文中的詩意風格并沒在譯文得到很好的展現。

(二)語言的節奏感

余秋雨的散文華美流利,典雅精工。工于句式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從頭至尾都能看到作者對句式的錘煉。孫宜春(2004:67)將其散文風格總結為“余秋雨以其獨特的語言表述方式和話語風格把他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生命體驗充分地傳達出來。他的獨特性就體現在對一種富于變化的整齊美的追求之中。”而余氏散文的整齊美就突出表現在其語言鮮明的節奏感方面。余秋雨充分利用了漢語聲調的起伏、平仄的變化、長短律的應用及其他漢語表現手段,構成了余氏散文特有的節奏感。

(11)這里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里擺不開戰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里的曲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這里的民風不崇拜肅殺的禁令。

這種音韻的節奏感在譯文中是很難得到體現的,譯者只能譯出句子的意思而放棄原文的節奏風格,將其譯為:

There are no heavily guarded palaces here; Suzhou,only has gardens.Though there are a few city gates,the city is not spacious enough for a battle. Its winding lanes are not wide enough for stately official sedan-chairs to pass;its people do not celebrate forbidding commandments.

六、結語

散文翻譯僅僅做到表情達意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譯文不能再現源語言作者和作品的風格,就難以實現翻譯的功能對等。本著“使目的語觀眾在接受信息時產生與源語觀眾大致相同的感受”這一原則,筆者翻譯余秋雨散文時,在保留原文語言風格、修辭風格、寫作風格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由于翻譯水平有限,并未真正做到譯文的傳神留韻,還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修養,提高散文翻譯水平,從而盡可能準確地把握原文風格,在譯文中將原作風格逼真再現。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Netherlands:Leiden E.J.Brill,1964.

[2]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

[3]樓肇明.當代散文潮流回顧[J].當代作家評論,1994,(3).

[4]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

[5]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6]楊霞華.英語寫作與修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7]章正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8]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79.

[9]張先亮.試論余秋雨散文的語言藝術[J].修辭學習,1996:

(2).

[10]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11]孫宜春.從《文化苦旅》看余秋雨散文的語言整齊美[J].安徽

教育學院學報,2004,(1).

[12]王蓮生.論歸化策略在漢譯蘭德公司報道中的運用[J].江蘇技

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3).

[13]王蓮生.《小婦人》兩個漢譯本比較研究[J].現代語文(語言

第11篇

關鍵詞:姜夔;詩歌;《詩說》;綜述姜夔,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他少年孤貧,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才情學問甚高,于詩、詞、音樂、書法無一不工,因才華出眾而“得盛名于天壤間”。姜夔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等作品,其詩現存179首,多為交游之作,其交游之人也是當時的名家,如蕭德藻,范成大等,其詩也受到了他們的贊揚,且經常詩詞唱和。本文主要從其詩歌的整理,詩歌創作的思想內容,詩歌與《詩說》之間的關系,詩詞相較幾個方面進行綜述。

1對其詩歌的重視和整理

(1)詩歌箋注。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宋代詩文研究的浪潮,人們對姜夔詩歌的研究也加以重視,相關的整理也更加完備。姜夔詩詞的箋注和整理也相繼出現,劉乃昌《姜夔詩詞選注》,孫玄常的《姜白石詩集箋注》,杜子莊的《姜白石詩詞》,這些箋注和整理的出現促進了對白石詩歌的研究,其中以孫玄常《姜白石詩集箋注》最具代表性。這本書“依照舊例,箋注文字音義,用事出處,及書中所涉白石事跡,往來交游,山川郡國等”[1]加以注釋,注重對音義、典故、交游、地理的考察,參考諸多版本進行校對,交游多參照夏承燾的《行實考》《姜白石詞編年箋校》、陳思的《白石道人年譜》等,內容準確,考據嚴密,是研究姜白石詩歌的一部重要參考書。但是由于其所據版本眾多,箋注過于繁冗。

(2)對其詩歌的贊揚。駱玉明在《中國詩學(第二卷)》中指出:“姜詩初學江西詩派,以后逐漸擺脫影響,自成一家,擅長七言絕句體,多記述游歷及寫景詠物之作,詩境清遠俊逸。”[2]這是對白石詩歌切中的評價,指出了他清雅俊逸的風格,同時也指出白石詩歌的獨創性。許總認為姜夔“詩作運思精密,風骨高秀,自成一家”[3]。楊萬里在《進退格寄張功甫姜堯章》曾高度評價過白石的詩歌:“尤蕭范詩翁,此后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推白石作先鋒。”楊萬里認為白石的詩歌甚至超過了范成大,況且據夏承燾《行實考》記載,淳熙十四年三月后,白石游杭州,通過蕭德藻認識了楊萬里,楊萬里稱贊他“文無不工,甚似陸天隨”[4],并且“以詩送往見范成大”。可見白石的詩歌價值是很高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對白石詩歌的研究與日增多,但大部分都是以章節的形式出現在圖書中,羅宗強的《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程千帆的《宋詩選》、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也收入了姜夔的詩歌。值得一提的是賈文昭的《姜夔資料匯編》[5],這是南宋以來有關姜夔最為翔實的研究資料,它主要從白石的生平事跡及其家世、交游、詩論、音樂、書法以及他各類著作進行考證,這是學術界最新,也是最完備的研究姜夔資料的匯編,內容充實全面,評論詳細,參考價值很大。

雖然關于姜夔詩歌的研究很多,但是大都不成體系,專著很少,都是以章節或者幾首詩的注釋的形式散見在文學史或者文學作品中,很難發現對其研究的整體風貌。

2有關姜夔詩歌的研究

(1)關于姜夔詩歌創作道路的研究。徐鴻翔、吳華峰批判了學術界認為姜夔詩歌缺乏獨創性的觀點,認為姜夔后來脫離了江西詩派,而獨創了自己的詩風,應該恢復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姜堯章自序》中,姜夔便“三熏三沐黃太史氏”,作詩模仿黃庭堅,受其影響,白石論詩提倡自然高妙,推崇杜甫和陶潛,黃庭堅把杜甫當成楷模,卻學習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用字功力,泯滅了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姜夔的一些古體及律詩,典故眾多,語言硬瘦,如其五律《答沈器二首》就是如此。其次他出江西而追蹤晚唐。針對江西詩派雕琢章句的弊病,白石追求高妙自然之法。楊立萍《姜夔詩詞分期研究》認為姜夔“從外露轉為內斂,心態靜觀內省,寓深悲于淡遠”[6],姜夔的詩風逐漸趨于成熟和穩定。

《姜堯章自序》載“參政范公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4],姜夔的雅士性格,清客身份使其追求瀟灑自由、超脫功名利祿的神仙般的生活。他的《三高祠》:“越國霸來頭已白,洛京歸後夢猶驚。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1]就表明自己向往范蠡、張翰、陸龜蒙的隱士生活,追求內心的恬淡與自由,所以晚年的詩風跟他的經歷有關,高雅淡遠。在關照姜夔探求創作道路的同時,注重其詩詞風格的轉變,從文學作品和年譜出發,探索他轉變的軌跡,這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2)關于姜夔詩歌思想內容的研究。姜夔的詩歌多詠物抒懷,交游唱和,感慨身世等,學術界多認為姜夔的詩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唯美和形式主義傾向,甚至姜夔抒發自身失意愁苦的詩歌也被認為帶有頹廢主義色彩。

譚子澤認為,雖然姜夔很少有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但是他往往通過黍離之悲,詠物懷古,委婉的表達出家國之思以及對現實的關注。在此基礎上,吳小麗在《姜白石詩歌略論》[7]中進一步從詠史、詠物的角度去分析姜夔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姜夔往往借古言今,在敘寫興亡之感的時候流露出家國之思。《同潘德久作明妃詩》用昭君出塞的典故,來比喻靖康之變后宮北遷的現實,這在他的詞《疏影》:“昭君不顧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中也有體現。孫玄常認為:“白石所作,唯以明妃遠嫁匈奴為恨,深寓故國之思,殆為陷虜臣妾而作,故拳拳君國乃爾。”[1]詠物面目下的政治詩主要體現在白石化實為虛,運用比興,來表達政治意義,白石的《虞美人草》就是借助虞美人草為對象,抒發現實之感。白石也有一些直接描寫現實的詩歌,如《丁巳七月望湖上書事》。

胡紹玲在《淺論姜夔詩作題材的豐富性》中也“認為白石詩歌有關注民生、關注社會政治生活的豐富性,有揭示其身世感喟、酬贈言懷詩歌的思想內涵。”[8]她把姜夔的詩歌內容分為戀情閨情詩、民生詩、酬贈詩等六類,充分證明姜夔詩歌內容的豐富性。評價姜夔的詩歌,不能只看到他的戀情詩,還應該看到其沉重真實的一面,對其詩歌的評價和理解要做到公允客觀。

(3)關于姜白石詩學思想與詩歌創作的研究。白石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還是一位見解獨到的詩論家,這主要體現在《白石道人詩說》中。這本書篇幅短小,語言精致,在詩學史上地位很高,郭紹虞認為《白石道人詩說》是在繼江西詩派之后,《滄浪詩話》之前,具有承上啟下的有關宋詩評論的著作。

《白石道人詩說》與白石詩歌創作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白石論詩主張創新,他在《白石道人詩集自敘》中說:“余之詩,余之詩耳。窮居而野處,用是陶寫寂寞則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釣能詩聲,不惟不可,亦不敢。”[4]由此而知,白石寫詩主張自成一家,追求屬于自己的風格,注重對自我心靈的書寫。 白石在《詩說》中提倡四種“高妙”學說“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9]白石主張立意新穎、思想超脫,追求詩歌高遠的境界,注重渾然天成,追求自然高妙。如姜白石的《過垂虹》:“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一詩就做到了自然高妙,小紅低吟淺唱與我的悠揚簫聲混融在一起,周圍的景色時隱時現,恍如仙境,這首詩音調和諧,自然天成,意境優美,頗有韻味,所以白石在詩歌創作中也達到了自然高妙的境界,與他的《詩說》理論一脈相承。

張皓月的《姜夔詩歌研究》中在“姜夔的詩學思想及其在詩歌創作中的體現” [10]一節中,主要從詩歌的體例、風格、源流和特征進行論述,認為白石追求自然,反對模仿。古建軍在《姜夔詩歌美學思想初探》中認為“詩詞意境提出了新的審美要求,追求‘含蓄’、‘幽微’的審美風格和‘高妙’的審美理想三者構成了姜夔詩歌美學思想的基本內容。”[11]氣象渾厚,體面宏大,血脈貫穿,韻度飄逸,這四種審美要求擴大了詩歌的審美視野,含蓄的審美理念和意高妙、想高妙、理高妙、自然高廟構成了白石詩論和詩歌的特色。

(4)關于姜夔詩詞相較的研究。對姜夔作品的研究,一般認為詞的文學成就高于詩歌,近年來,由于對其詩歌的關注,出現了詩詞相較的研究新方向,如楊曉慧《姜白石詩詞比較》、許芳紅的《詞學視野下的詩歌》等論文。姜夔詩詞有相通的一面,許芳紅在《詞學視野下的姜夔詩歌》一文中指出:“詩心與詞心的相通無意間促成了文體的融合與滲透,其詩有了詞的韻味,其詞又有了詩的格調。”[12]姜夔的詩詞均是情感飽滿,以情取勝,他的詞《踏莎行》和詩《同潘德久作明妃詩》都是情致哀婉,幽微細膩,所以繆鉞先生評論他說:“白石才情,精細深美,故詞勝于詩。此乃才性自然發展之結果,而非有意抑揚輕重于其間。”[13]姜夔詩詞善用外在景物來表現含蓄深沉的情感,多追求“意高妙”,即要有言外之意,要蘊含某種藏而不露的微妙情韻。

楊曉慧的《姜白石詩詞比較》[14]重點分析了姜夔詩詞之間的不同,她認為由于“詩言志,詞緣情”的特殊要求,姜詞多寫戀情,詠物;其詩歌多寫憂民之志,酬贈之情。在藝術手法上,姜詩真誠率真,內容豐富;詞多含蓄,頗有寄托。姜夔詩詞相同的原因在于任何一個作家都離不開所處的時代、社會及作家個人的經歷、性情等因素,所以他詩詞中多表現黍離之悲,家國之慨,身世之悲。姜夔受儒、道的影響,以及自身多才多藝的特征,加上宋代以文為詩,詩詞同源,姜夔以詩為詞的做法,使得詩詞相互融會貫通,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風格。

對姜夔詩歌的研究還在進一步發展之中,還沒有出現專門研究其詩歌的專著,還未形成系統,對其詩學理論與詩詞創作之間的關系,用詩歌去考訂他的生平,詩歌的藝術成就等方面研究得還不夠成熟,對其詩歌的研究還需要我們做出進一步的努力。參考文獻:

[1] 姜夔.孫玄常.白石詩集箋注[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202,161.

[2] 汪涌豪,駱玉明.中國詩學(第二卷)[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202.

[3] 許總.宋詩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764.

[4] 周密.齊東野語[M].中華書局(卷十二).1983.

[5] 賈文昭.姜夔資料匯編[M].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

[6] 楊立萍.姜夔詩詞分期研究[D].江南大學,2011.

[7] 吳小麗.姜白石詩歌略論[D].廣州大學,2007.

[8] 胡紹玲.淺論姜夔詩作題材的豐富性[J].文教資料,2011(7).

[9] 張葆全,周滿江.歷代詩話選注[M].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100.

[10] 張皓月.姜夔詩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11] 古建軍.姜夔詩歌美學思想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

[12] 許芳紅.詞學視野下的姜夔詩歌[J].求索,2009(1):164.

第12篇

從韓城芝川鎮向東,沿著一條寬闊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過兩邊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聳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蔥蔥,若隱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環抱之中。

走過芝秀古橋,一座高大的磚木牌坊映現眼前,遒勁有力的“漢太史司馬祠”幾個大字熠熠生輝,踩著青石鋪砌的進山之路,踏上十幾個臺階,便是正門,門匾上一行隸書“漢太史司馬遷祠墓”,字體格調清雅,氣息高華。進入大門,青石鋪砌的小徑,迤邐蛇行,直通山頂。道旁青松挺拔,聳入蒼穹,松間的山雀清脆的鳴叫給山上帶來一片靜謐。

登上小坡,眼前頓然開闊,一座宏大的祠堂橫亙眼前,走近細瞧,上有“漢草書司馬遷格言警句展室”的門匾,房檐周圍紅漆駁落,參差不齊,顯示出風雨滄桑。進入寬敞的展廳內,一座座散發著筆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環視碑石,兀然林立,但見書體或雄渾奔放,氣吞萬里;或風行雨散,潤色生花;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或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多少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跡,留下了那一份對史圣的留戀和敬仰。回想細構“網羅天下放佚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會想到身后的榮耀和高貴。蒼蒼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黃河啊!孕育了這樣一位驚世奇才!

走過“高山仰止”的磚木牌坊,極目仰望,巍峨莊嚴的司馬祠卓然屹立于韓奕坡上,松柏環抱,一片蒼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著千百年來仰慕者攀登的足跡,經“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級,石級共九十九級,猶如一條長龍,蜿蜒伸入山頂。拾級而上,但覺山勢峭拔,眼界開闊,回望身后,但見黃河遠去,川源如畫。這超越了人世萬物,獨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佇立在時間的年輪里,默默地向人們傾訴著什么?

飽經風雨剝蝕的“河山之陽”巍然聳立,過此,再上九個臺階,便是被韓城人民譽為“太史高墳”的司馬祠。走進祠堂,但見“祠宇堂堂,坊榜將將”,院中古柏參天,花木競秀,松間鳥鳴啾啾,一片幽靜。“史圣千秋”四個大字赫然入目,兩旁楹聯“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史記照塵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馬遷坐像,長須飄拂,雙目炯炯,剛毅凜然,顯示出不凡的抱負和胸懷,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對他的緬懷和評價,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詩評為最佳。詩云:“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這首詩高度評價了司馬遷一生的功績,看到這,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對《史記》的高度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墓由青磚鑲砌,上嵌有八卦磚雕,據傳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頂有一株千年古柏,蒼勁盤桓。如巨掌撐天,柏上鳴雀跳躍,叫聲凄涼,似在嘆惋那一段凄美的歷史。墓旁也是古柏環繞,濃蔭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著一株青翠的柏樹,與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隨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撰寫的《夢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靜坐于西廳。若有若無,猶夢猶醒,見一女子高髫盛妝,泣渭余曰:“妾漢太史司馬遷之侍妾也,趙之平原人,姓隨名清娛。年十七事遷,因遷周游名山,攜妾至此。會遷有事去京,妾縞居于同,后遷故,妾亦憂傷尋故,葬于長樂亭之西。天帝憫妾未盡天年,遂司此土。代異時移,誰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將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銘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銘之。銘曰:“嗟爾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終厥志。百千億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貴的碑拓卻沒有流傳,這段凄美的《夢碑》故事卻把人們的神思帶到了那悠遠的時空,讓人們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灑一掬同情之淚,更為史公那犧牲許多的悲劇人生而嘆惋憐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異的柏樹與《夢碑》故事聯系起來,莫非是隨清娛精誠所至,感而有靈吧!鑒于此,故隨行賦詩一首以示紀念:

蒼蒼梁山,郁郁翠柏。

史公之祠,高兮傳兮。

悠悠居水,凄凄嚶鳴。

清娛之志,感而有靈。

我們一行下山,已是夕陽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蒼翠和輝煌。

――選自《光明日報》

評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长泰县| 泽普县| 金湖县| 苏州市| 宝应县| 宁津县| 孟津县| 琼海市| 屯昌县| 义乌市| 正蓝旗| 五家渠市| 娱乐| 天峻县| 镇雄县| 北流市| 灵宝市| 宁明县| 方城县| 且末县| 弥勒县| 广灵县| 黎平县| 余干县| 特克斯县| 邛崃市| 武义县| 玉门市| 新郑市| 太原市| 汕头市| 沽源县| 开江县| 山阴县| 清镇市| 南汇区| 蓬安县| 四平市| 遂溪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