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3: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觀潮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網絡環境;小學語文教學;新課堂
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象地了解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同時借助多媒體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文中的難點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來說,網絡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自學,學生可以借助網絡了解許多知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也需要網絡技術的配合,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網絡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小學語文由于小學生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特殊性,網絡技術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網絡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有哪些呢?
(一)情景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導入過程十分重要,導入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導入的設計需要教師充分考慮課文的特點,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觀潮》這篇課文主要是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壯麗山河,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結合這篇課文描寫的內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現錢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文的導入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錢塘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錢塘江的壯麗。“同學們有沒有見過錢塘江來潮時的景象?”每一年農歷的八月是把這一天,錢塘江就會涌現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參觀錢塘江的大潮,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壯麗。“有沒有同學見過呢?同學們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著老師通過多媒體放一段錄像,學生靜靜地感受。通過視頻的播放和錢塘江大潮聲音的震撼,學生一下子就會被錢塘江大潮的其實所吸引,所震撼。通過多媒體視頻的導入,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學習課文,更好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難點問題
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疑問,但是學生只能根據語文科文中的語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過語言來了解文章所描寫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形象的描繪,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在《觀潮》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中主要是要學生理解文章描寫“潮來時”的句子,感悟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這篇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學生需要反復閱讀來理解和想象潮來時的場面。錢塘江大潮的雄壯其實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想象,但是僅僅通過課文中的語言來理解,學生難免會完全理解,這是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對學生提高視頻和音頻資料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通過使學生感受錢塘江來潮時的磅礴氣勢更好地使學生理解本文關于錢塘江的描寫。作者通過由遠到近的順序描寫了潮水的變化,作者又按照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描寫了潮水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如此壯觀雄偉的奇觀。
(三)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力對于語文的學習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通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語言,更好地使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中人物的形象。對于《觀潮》這一課來說,需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魅力,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對于文章中對于錢塘江大潮的描寫“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學生會通過發揮想象力來想象錢塘江大潮的畫面,但是如果加上聲音和圖片的輔助,學生對于錢塘江大潮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氣勢磅礴。在學生閱讀課文中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句子之后放一段大潮來臨時的聲音激發學生的靈感,增加學生的想象力。
在《觀潮》這篇課文將要結束的時候放一段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讓學生再次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使學生產生一種敬畏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技術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是人們的生活更加現代化。網絡技術也可以應用與教學領域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方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備課
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可以很好的輔助教師備課,網絡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綜合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為自己所用。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上的優秀公開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加教學經驗。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教案的編寫和優化,為學生提高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
(二)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
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同時制作精細的教學課件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視頻和音頻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語言和情景,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
(三)學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網絡技術除了可以為教師的教學提高幫助之外,還可以為學生的自學提高豐富的資料。小學語文中一些知識需要學生自己通過自學來掌握,學生在自學的時候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查找資料更好地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查找資料增加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自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整體播放法
將原資料原封不動地在課堂上播放。如果在講讀之前播放,可起到總覽全文,整體感知的作用,容易喚起學生興趣;如果在講讀后播放,可起到總結全文、加深印象、升華知識的作用,使學生感到回味無窮;如果在講讀中播入,可起到設疑解惑,突破重點、輔助和彌補教師講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學生感到豁然開朗、茅塞頓開。《資料庫》中多數課題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環節和時機,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恰當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將原資料分成幾段逐段播放。這種方法靈活多變,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顯示教師駕馭課堂、運用電教媒體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確,具有針對性,可起到鞏固知識,解決重點、突破難點,使課堂節奏清晰明快,氣氛輕松作用;同時,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強,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錢塘江潮》一課,在講解大潮到來前的內容時,播出觀潮的人們熙熙攘攘、翹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靜如常的電視畫面,使學生了解和體會到大潮到來前的情形。在講大潮來時的內容時,播放水天相接處出現一道白線,橫貫江面,悶雷滾動之聲,由遠及近,白線越來越粗,聲音越來越大,直至大潮來到近前,白浪滔天,驚天動地的壯觀場景,使學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課文這部分內容和描寫潮來時的關鍵詞語。再如《黃山奇石》一課,根據課文內容和順序,逐段播出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電視錄像,使學生得以逐個觀賞、引發聯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彈琴等奇石錄像時,學生竟然為這些奇石起出各種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絕了。
三、重點重播法
對于課文中最關鍵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徹底理解消化知識,可采取對這些重點內容進行重播的方法。如錢塘江大潮來到近前的場景,雖已播放過了,但專門對大潮如何沖擊江岸,激起沖天巨浪,發出驚天動地之聲的壯觀景像再播一次,學生不但不厭煩,而且更加全神貫注地去觀賞傾聽,對這一天下奇觀驚嘆不已。再如《趙州橋》一課,關于趙州橋的建筑特點,雖然學生已經觀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帶節奏較快,有的沒有看清,有的記憶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學生也愿帶著問題去觀看。重點內容重播是非常必要的,《資料庫》中多數內容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四、靜音靜像播放法
《資料庫》中的電視畫面和原聲信息,是極為珍貴的教學資料,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聽得清楚,觀察得更精確,使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點畫面靜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機必須有此功能。如豹突泉的泉眼、趙州橋全景、長城的垛口、黃山的各種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楊,大榕樹的支持根,爬山虎的須蔓、樹枝上的霧凇、蒲公英的種子等。對于重要的聲音信息,可采取靜音播放法,即遮住電視屏幕,讓學生專門注意聽聲音,在無視覺干擾的情況下,專心致志去傾聽錢塘江大潮聲、廬山瀑布聲,蟲鳴鳥叫聲,風聲、雨聲、雷聲等,我們認為更能引人入境,領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資料庫》中有些沒有配音樂和課文朗讀的電視畫面,這種無聲資料可留給教師更大的、更靈活的發揮余地。但在整體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為了增加藝術感染力,為了保持與課文講解同步,可以采用配以合適的音樂和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學生的原聲朗讀。如《林海》一課中,在對大興安嶺地貌的廣而溫柔、林海的綠而浩大、花的多而絢麗、資源的廣而豐富等特征的描寫上,再配上悅耳的音樂及課文解說詞,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另外,《資料庫》由于在拍攝中受時代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有許多場景無法再現,如《可愛的草塘》一課中,對北大荒當年“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情景的描寫,用《資料庫》提供的畫面已經解決不了教學需要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從其它電視資料中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配合播放,加以補充,就能使學生了解到當年北大荒物產豐富、美麗富饒的情景,教學效果更為理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課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057-01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為這種價值的實現創造各種條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教師的思想境界和素質同步不斷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時我們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地完善,尋求新穎的教學方法,重視課堂教育。
1.改變觀念,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教育的改革,一言堂、滿堂灌現象少了,但是,有相當多的教師,他們的潛意識里沒有學生的存在空間,他們仍把自己當作主體,把學生當作客體,即使承認學生是主體,卻不知道怎樣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如今新課程理念是以生命為邏輯起點,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這個時期,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寶貴的,但他們自己卻并不完全認識其價值。他們缺乏生活體驗,各方面都處于形成狀態。這個時期,又是學生充滿活力和潛力的生命時期,他們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這段時期教育的影響力,超出現階段而擴展到學生的終身。
因此,對學生的熱愛和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關注,是教育不容忽視的價值取向。正因為如此,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于反思與創造,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重視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和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增強教學設計意識,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工作,要學會充分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營造平等、和諧和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善于開拓和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敢于質疑問題,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究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嘗試將書本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緊密聯系起來。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的功能,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這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策略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有位老師講授《五彩池》,在解題之后問道:"五彩池在哪里?誰能說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誰能說說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學生急于到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活動就使學生學得自覺、主動。這個引言為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3.課堂二重奏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所在
3.1 "精致"──巧妙簡約,細致入微被譽為詩意語文的倡導者與實踐者──王崧舟老師曾經在《長相思》的精神三變一文中細述了此課他的創作歷程。或許有人說王崧舟的《長相思》的成功是偶然,而我說這實屬必然。誠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學是否有教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是否具備了良好的教育和專業素養,是否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是否有適應學生需求和教學情境的能力。我認為這種能力,就是通過巧妙設計,達到細致入微的效益。
3.2 "扎實"── 返樸歸真,學有所得一堂好課,難在文、課、人的統一,難在真實的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扎實而有效地教學,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一堂好課,不僅僅體現在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構筑的匠心獨運,或如品茶,含蓄優雅恬淡;或欣賞音樂,回味舒緩悠長,還必須如"清茶淡飯"──不求浮華,只求一份從容恬淡、實實在在,真正讓學生品其文、悟其道、領其神。
4.抓住重點段落,教給學習課文的方法
一、教師要展示個人獨特的魅力
1.教師的語言要有個人特色
教師的語言要有個性。我認為: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其語言要有“詩歌語言的凝練,小說語言的生動,演說語言的雄辯,相聲語言的風趣”,要么自然親切,引發感悟;要么文采飛揚,富于感情;要么生動流暢,幽默風趣;要么妙語連珠,意味深長。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借助自身特有的個性語言去吸引學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產生強烈的欲望,模仿老師的語言動情朗讀,深深的陶醉于文本之中。
如在教學誦讀欣賞中的古詩詞時,我常常指導學生吟誦,讓學生明白讀詩就是吟(唱)詩。并且,我還在學生吟誦時播放合適的音樂伴奏,因為古詩詞的節奏感強,講究韻律,所以學生伴隨著音樂伴奏讀來朗朗上口,容易動情。
2.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別具一格
我認為教師的教學如同演員的演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個演員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合適的技巧演繹劇中的人物。語文教師更要演練內功,遵循教學規律,把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起來,展現自己別具一格的教學設計與個人獨特的課堂魅力,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更精彩。
如講授《我們愛你啊,中國》,可以讓學生進行聲情并茂的誦讀,以情動人,使學生在感悟美中積累美言,在寫作實踐中嘗試運用。而對《負荊請罪》,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形神兼備的演示,以情節感人,讓學生在表演中領悟課文內容,在表演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表演中學會大膽創新。
對于適合繪畫的文章可以繪制其內容,以圖形喻人。如《姥姥的剪紙》、《廣玉蘭》,通過學習剪紙、用簡筆畫畫廣玉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輕而易舉理解其內涵,而且還能誘發學生強烈的作畫意識,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堂上善于歌唱的學生盡可以放歌一曲,宛轉悠揚也好,慷慨激昂也罷,用歌聲打動學生的心,從而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一位學生“你從雪山走來……”的歌唱,一下調動起了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追求教學內容的個性化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是多元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珍視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閱歷和人生體驗,面對同一文本,會產生異樣聯想啟迪和個性化感應。教學中,教者不能無視所接觸的文本材料的價值取向,任由學生“信馬由韁”,而應珍視個體差異,聯系生活,適時引導,在師與生和生與生的對話交流、思想碰撞中提高認識,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端正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如講《小鎮的早晨》一課時,學生體會“船駛遠了,但船工哼的小調,還在河上輕輕蕩漾”一句時,我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感悟這句話,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有的學生從字面的角度來讀,感悟到這句話說明河面很靜,連駛遠后船工哼的小調還可以聽到;有的學生從作者寫作心態的角度來讀,認為這時小鎮的早晨很靜,依稀可以聽到船工哼出的小調,并不是真正的一點聲音沒有,而是作者心里覺得很安靜,給人以心靈上的回響……這位學生發言時帶著回味悠長的表情,充滿了飽滿的感情,他把同學和老師帶進了他所描述的意境之中。
三、培養有個性的學生
縱觀如今的語文教學,課堂上難以聽到學生朗讀的聲音,難以聽到學生交流、表達的聲音,更不要說那種爭先恐后的發言場面。這是新課改面臨的一個實際的并且也最難改的事實,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師教學習性。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只有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給足學生交流的時間,培養學生的課堂交流積極性,讓學生充分的發表帶有個人認識和個人情感的理解、體會和獨到見解,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并培養思維,發展個性。
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著生動豐富的文字美,變化有致的結構美,尤其蘊涵著動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在閱讀教學中,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審美素養。下面,我就談談自己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審美意識的。
一、品詞析句,分析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鑒賞美
“濃縮的往往都是精華”,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中去發現美、品體美,鑒賞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對日出過程的描寫,對不同情況下,太陽的形狀、光亮、色彩、動態及周圍事物的狀態描寫都十分準確、生動、傳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景物的個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描寫。把日出的過程寫得細,儀態萬象。語言生動、形象。運用比喻、擬人、借代、映襯等多種修辭手法。詞語選擇運用都十分恰當,耐人尋味。無限情態盡在眼前。通過閱讀欣賞,品詞析句,引導學生了解自然所表現出令人贊嘆的美,繼而使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得到升華。
二、模擬現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教學時,模擬現場或者親臨現場,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掌握語言藝術、領會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觀潮》一課可以通過播放錢塘江潮的電視錄像,把錢塘江大潮來時那洶涌澎湃、氣壯山河的宏偉氣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形象地理解課文,進而領悟大自然的奧秘與力量。如在《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概括地介紹圓明園的總體面貌,通過圓明園四十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的美,通過安排英法聯軍犯下滔天罪行的視頻信息和圓明園的斷壁殘垣的記實圖片,讓學生在一種至美到至惡的情景中產生強烈的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種極度激昂悲憤的情緒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情感追求。
三、感情朗讀,帶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應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過朗讀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例如,朗讀《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學生可以閉目遐想,自己腦海中所呈現出“美麗草原”的景象。又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通過模仿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聽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師要重視范讀,范讀飽含著濃縮了的個人體會和獨特感受,它可以把課文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修辭手段,感人的描寫抒情、優美的韻律節奏充分表現出來,給學生以具體的啟迪。不但輔助了講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形象,駕馭情境,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激發起千百萬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誘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老師要在言傳身教中時刻把握科學的審美標準,引導學生理解美的實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分辨美與丑、判斷善與惡、識別真與偽,陶冶兒童的情操,進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圖片時,分析品味神態的剛毅、動作的果斷、目光的堅毅、話語的激昂,體現了一位杰出的戰斗英雄,誓死衛國的光輝形象。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喚起學生愛國報國的美好愿望,也使學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五、啟發想象,再現情境,訓練學生表達美、創造美
“是‘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使我的語文學習更自主、更多機會與同學們合作學習,我今天能有如此大的進步,感謝番禺區的‘研學后教’……”這是我班四一班楊同學在番禺區讀后感征文評比領獎臺上感人的一番話。
情結一:沐浴課改陽光。
2012年番禺區綻放出了課改的陽光,我校也如火如荼地開始了“研學后教”課堂的改革,我幸運成為第一批改革者,心中頗感幸運。到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四川芳草小學學習成了每間學校、每位教師的熱點話題;到象賢中學、橋興中學、德興小學、市橋中心小學……等校參加課改觀摩和培訓、反思和聆聽,研討再探討,學習生活開始變得充實起來,感覺自己的教學觀念在不斷地更新:自主學習、研討學習、合作學習,等等教學理念深入人心,感覺有史以來第一次吸收了新的血液,如沐春風。
情結二:曾經的彷徨。
我也開始認真反思自己早已習慣的傳統課堂: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以前我生怕漏了這個知識點,生怕那個知識點學生不會,苦口婆心,一節課下來口干舌燥,累得不亦樂乎。特別是要開研討課的時候,熟讀教學參考書,上網搜集資料,看看別人的教學設計,看看別人的課件,自己也做一份精美的課件,然后是磨課,一次次下來憔悴不已……學生反而不怎么喜歡上語文課,說不出什么原因,感覺學生更喜歡英語和數學。
在課改過程中,我開始有意識地轉變自己的角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并注重引導學生形成他們自己的個性,努力創設質疑、探究、合作的學習氛圍,力求形成一種生態的課堂。我要讓自己的生命在課堂上煥發出亮麗的光彩,讓學生們因為我的課堂而幸福成長。
情結三:“研學問題”成了我引領學生探究的法寶。
根據課改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我借助教材,每節課設計一兩個統領性、趣味性,能夠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學習的研學問題,因為研學問題是課堂學習的中心,引領學生質疑問難、思維碰撞的橋梁。我借助這些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讓他們自主學習后進行研討,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記得在教學《觀潮》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本文的描寫的時間、地點是什么,人物是誰,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接著,就引導抓住人物的感情線索,要有適當的聯想和想象,要體會作者的情感。我設計這樣的研學問題:【問題一】在本文的描寫中,潮來前、潮來時和潮來后的情景有何變化,作者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和修辭方法?;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我設計【問題一】“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這一問題讓學生去合作學習,提醒孩子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和環境的描寫,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這一對父子的“了不起”。在教學《蟋蟀的住宅》這一課時,我設計【問題一】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樣的?【問題二】蟋蟀住宅是怎樣修建的?讓學生圍繞這些統領性的問題展開學習,我改變了以往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枯燥乏味地學的狀態。讓學生們自主學習,然后展開合作研學,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思維活躍,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每一個同學在小組里都要發言,他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能自由展示自我,也能相互學習,并按自己的節奏完成學習任務,可以說不光是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活動的組織者,自然他們就有了學習的興趣。整堂課,前前后后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研討學習等形式,學生自己也可以提出問題,學生圍繞研學問題在思考、討論和感悟的過程中順利把握文章的感情。我發現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高漲了,學習效果更好了。
開始我每次設計研學問題都要用到研學案,慢慢的,我覺得有點浪費紙張,就改用了研學紙條,學生也覺得這樣更突出重點,研學紙條成了我和學生學習的好伙伴。
情結四:合作研學使我的課堂精彩綻放。
隨著“研學后教”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我課堂教學注入了新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和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
在2013年的5月份,在番禺區的語文教研開放日時,我執教《扁鵲治病》一課,我放手學生合作研學以下的問題:
【問題1】扁鵲的高明體現在哪幾方面,蔡桓公為什么到最后還是死了?
請默讀課文第2――5自然段,圈劃思考:請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勾畫出描寫扁鵲和蔡桓公神態、動作和語言的詞語或句子,研學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
【問題2】扁鵲最后一次拜見蔡桓公,為什么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呢?
請默讀課文第5自然段,讀完組員交流自己的看法。
我是放手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然后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困惑;接著就請同學積極舉手,匯報小組學習的成果,可以結合人物的內心,想象人物當時的感情,揣摩字詞的內涵作用等來談。其他同學也一起來感受當時扁鵲勸說無功的無賴和國王不聽勸告、固執己見的心理。進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受扁鵲的醫德高尚和醫術的高明。
通過組內合作朗讀和交流,當讓學生感受扁鵲的無奈,并說說自己最想對文中的人物說幾句話,學生的熱情就來了:
生1: 國王阿,你再不聽勸告,你的生命就難保了。
生2:國王,扁鵲我可是為你好啊。
生3:扁鵲,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啊!
……
師:當得知國王的病浸入骨髓時,扁鵲會怎么說呢?
有的說“我再不逃走,我自身就難保啦!”有的說:“我再不逃走,我肯定自命難逃”,有的說;“我再不逃走的話,國王肯定要了我的命” ……學生們精彩的發言,贏得了前來聽課老師的肯定和喝彩。
通過學生小組研學和交流學習來傳情和悟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提高閱讀的能力。這樣學生會受到感情的熏陶,也會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與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
情結五:放手研學拓展,百花齊放,師生共長。
每次結合所學的課文進行提前預習和閱讀的拓展,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結合上課表現還評出最佳小組,學生們特喜歡這個環節,尤其是閱讀報告這一環節,學生們閱讀后的都想說說閱讀的主要內容,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喜歡寫成小詩、寫成感悟和自己的感想,每個小組都爭著來匯報。
在《貓》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提前讓學生去了解貓性格特點,收集不同作家筆下的貓的文章,欣賞優美的段落,并自己去嘗試寫一寫貓的特點,學生們興致可高了!個個爭著要匯報自己閱讀報告;在即興練筆這一環節,個個筆下都有不同個性的貓:
生1:每當我給它喂食的時候,它都會瞇著眼睛先看看我,還沖著我搖尾巴,我甚至能從它的表情里感到一絲笑意。每當我給晶晶喂完食,它都會蹲在我的腳下舔我的褲腳……
生2: 我也經常逗小花貓玩,你只要拿一個小繩子在它面前輕輕的擺動,小花貓就會猛撲過去,然后就用它的小爪子來回的撥弄著繩子,像一個頑皮的孩子……
生3:有一次媽媽買回一些螞蝦,小花貓好像發現了敵情一樣,它弓起了脊背蹺起了尾巴,它踮起了腳尖小心翼翼的向螞蝦靠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