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王勃的詩

王勃的詩

時間:2023-05-30 08:53: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王勃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初唐四杰,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王勃《滕王閣序》,楊炯《王勃集序》,盧照鄰《五悲文》,駱賓王《帝京篇》。

2、“初唐四杰”對唐詩的貢獻主要表現在:題材、內容的大。他們把描寫場景和題材由宮廷轉為走向市井,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從臺閣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楊炯《從軍行》。并且詩中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格調氣勢,一種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特別是盧、駱的七言歌行,氣勢宏大,視野開闊,寫得跌宕流暢,神采飛揚,較早地開啟了新的詩風。有的詩篇有一種昂揚的抱負和氣概,這主要反映在他們羈旅送別之作和邊塞詩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對詩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詩開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楊炯的五律,追求對偶的整齊和聲律的協調,感情相對穩定,具有一種自負的雄杰之氣和慷慨情懷。楊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體的粘式律,對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體和歌行體特別是盧照鄰和駱賓王的七言歌行已趨向完備化,氣勢宏大,視野開闊,有剛健之氣。如盧照鄰的《行路難》、駱賓王的《帝京篇》。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初唐四杰集》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子詩文集。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初唐四杰集》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子詩文集,共三十七卷,計《王子安集》十六卷、《楊盈川集》十卷、《盧異之集》七卷、《駱丞集》四卷。其中王、盧二集以明張燮編《初唐四子集》本為基礎,楊集以明童飄輯本為基礎,駱集以《四庫全書》本為基礎,均參校各本,重加整理。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

他們大都生于唐貞觀年間,都屬于一般文人中確有文才而自負很高的詩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社會中、下層一般士人的精神風貌和創作追求。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于文壇而嶄露頭角時,均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是針對上官體的流弊而言的。“四杰”作詩,重視抒發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因而詩中開始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氣勢。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詩杰”的意思是:“有杰出才能的詩人”。被譽為“詩杰”的詩人是王勃,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清代詩人尚有詩云:“自到江湖來,外人咨不休。倘非子安序,此閣成荒陬!”因為王勃,使一座閣樓千年不朽,也因為一座閣樓,讓不得志的文人發了一回對命運的感慨。不知是滕王閣成就了王勃,還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閣,總之,得之于生命血墨而成的《滕王閣序》,寫出了氣象萬千、如夢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寫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達和雄渾豪邁,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少年壯志和青春之歌,永遠燦爛!

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燦爛應從多個角度去涵泳體味:

1.色彩對比鮮明, 畫面呈現立體

近景落霞是絢麗的、多重的,孤鶩是清淡的、單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鶩是自下而上的,造成藍天上一紅一白對照,相映成趣。背景遠景秋水碧而連天,長天凈而映水,故曰一色。秋水長天,天水相接,渾然一體,遠近、上下,立體式地展現出一幅深秋江天圖。

2.點線面結合,極富層次性

孤鶩盡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總之是不會太多的幾點;落霞也只能是天邊的一線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滿天;而秋水與長天卻是地道的一個廣闊的面了,由此,點線面巧妙結合,寫景極富層次性。

3.視野開闊,意境雄渾

秋天的水與廣闊的天空相接,“落霞”,視角由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視野開闊。秋水、廣闊的天空、“落霞”“孤鶩”組成了一幅天地渾然一體的廣袤而又深遠的畫面,意境雄渾,表現了作者廣闊的胸襟和氣度。

4.動靜搭配,以動襯靜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上句寫動,霞、鶩“齊飛”;下句寫靜,水、天“一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上句側重于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下句側重于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無生命的晚霞與有生命的飛鳥對舉,畫面鮮活和諧,美不勝收。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王勃雖然年輕,但頗有才氣,然而懷才不遇,輾轉漂泊,一種深深的孤獨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他。與“落霞”齊飛的那只“孤鶩”,與其說是一只孤鶩,不如說是王勃自身的寫照,孤鶩寄寓了王勃懷才不遇的孤獨感。而從“落霞”中,我們也不難體會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那種人生感慨。“落霞”“孤鶩” 齊飛也蘊含著天地間生機的涌動。鮮活、廣袤而又深遠的畫面也寫出了王勃的少年壯志和青春之歌。年輕氣盛的詩人王勃登樓作賦,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濃,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極八方,思接千里,忘卻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緒追逐著落霞孤鶩,淡入了秋水長天之中。如果王勃沒有怡然明凈的心靈,又如何寫出這天然和諧的景色呢?

絢麗壯闊的深秋江天圖中既寄寓著作者懷才不遇,輾轉漂泊的孤獨感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人生感慨,又寄寓著作者的少年壯志和青春之歌,以及登高望遠的愉悅歡暢、樂觀曠達的意蘊情調,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引人遐思,充滿想象

此句中,鳥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則是無生命的,后者成了前者活動的背景,而前者則是后者中一個有情感、有意志的動點,令人想到有生和無生;晚霞長空亙古常存,而孤鶩則只是一個匆匆過客,給人一種永恒和短暫的感觸。“孤”鶩與“落”霞齊飛,一只“孤”鶩,緣何而“孤”?飛向哪里?令人頓生情思;“秋水共長天一色”,遠方水天相接之處,茫茫渺渺,那里是王勃的心緒所在,那里景色如何?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7.煉字煉詞,使用精工

通過“換字”比較的方法,領會其字詞使用的精工。例如將此句中“落霞”換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很明顯,“落”具有飛動之感,寫出了霞的氣勢。再看,有人說“孤鶩”為什么不是“群鶩”呢?“群鶩”意境有什么不同?我們讀《滕王閣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應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個,登臨形勝,躬逢盛餞,自然心境愉悅,激情滿懷。然而王勃畢竟“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時,自然馳騁想象,“望長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關山難越”“無路請纓”,難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緒急轉直下,“興盡悲來”,直至“窮且益堅”,慰勉自己。所以,著一“孤”字是切合作者這種心境的,流露出了王勃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并表現了自我悲傷的情懷。

第5篇

語文學習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為最基本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書。

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要達到一般的閱讀、書寫水平,你總得記住幾千個漢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美,你就得記住許多精詞妙句;如要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你就得記住許多體式、結構。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樣,只有肚子里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范文,才能循規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至于文章內容的深淺,風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養,又當別論。當然,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便于記憶,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要盡量講清字、詞、文章的含義。但遺憾的是人腦的生理規律正好相反,年輕時長于記憶,稍長時長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記便會“失之東隅”。因此有必要少時先背誦記憶一些優秀詩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國古代的幼兒語文教學多用此法,現在國外教育也很注意這點。蘇聯在小學低年級教材中就加進普希金的詩歌,讓學生背誦。這種知識的積累方法,好比先貯存上許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種,自然會著。前不久,我在娘子關看瀑布,那飛泉后的半壁山上長滿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隨風擺動。我觀察良久,總難對眼前景物加以描繪。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里“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描寫何其傳神!當初對柳文只是記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現在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印證,便立即融會貫通。這有點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進草去,它閑時臥在樹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來,也是不會反芻出新養分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文章之“炊”,就是從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比如那鳥的動作吧,小時作文只需一個“飛”字,就全部解決。后來背的詩多了,腦子里記下許多: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雁橫煙渚、鶯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這種情況,那筆握在手里,卻晃來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筆干得流不出墨一樣,其實是腦子里干得想不出恰當的詞。這時就更恨當初記得少。

強調背和記,絕不是限制創造,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只是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宋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那個暴君隋煬帝楊廣“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詩中化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詩詞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試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裝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詞麗句,絕不可能即席揮就那篇《滕王閣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讀前人文章的基礎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文章相因,從司馬遷到韓愈、柳宗元,再而蘇軾、歐陽修,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創造,再學習,再創造。你看,人們現在不是多記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睢⑩住⒌惹叭說木勺髀穡空庹說明文學在繼承中前進。我們應該多記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詩文,好去提高語文水平,到時也會壓倒秦觀、王勃的。

第6篇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23題;共114分)

1.

(1分)讀拼音,寫句子。

zài

tiān

shàng

qiáo

le

yòu

qiáo

,shén

me

méi

xiàn。

________

2.

(8分)看拼音,寫詞語。

dàng

yàng________???huán

rào________?xìng

fú________

shí

qù________????chí

táng________?shuā

wǎn________

hūn

shuì________???jī

yā________

3.

(5分)拼一拼,寫一寫。

tài

yáng

qiū

tiān

yīn

wèi

jīn

zi

piàn

p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3分)看拼音寫字。

我ɡū________計這個rèn________務一dàn________結束,他們就要離開這里。

5.

(5分)依據課文《月球之謎》的理解寫詞語。

①不好理解,很難理解。________

②月球上滿是塵土、巖石和環形山,沒有水,沒有任何生命,這就叫做“荒漠”。________

③意思是指悠遠地想象;無拘無束的聯想,也指超越現實境界的想法。________

④夜間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樣

。________

④(月光)明亮潔白。________

6.

(10分)給形近字組詞。

涸________????潑________????鑲________???褐________????彎________

固________????波________????嚷

________??喝________????變________

7.

(5分)按拼音寫漢字

jiāo

mèn

精________力盡

________急

納________

zhì

________死

興________勃勃

8.

(3分)把不是同一類的詞寫在橫線上

藍天、彩云、梅花;________

盛開、涌動、歡樂;________

海洋、江河、人流。________

9.

(5分)讀詩《所見》,解釋句中加橫線的詞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0.

(8分)找出句子中的反義詞。

①為什么你們這么快樂,而我總覺得煩惱?________—________

②爸爸有時候很溫柔,有時候很暴躁。________—________

③我家離學校近,明明離學校遠。________—________

④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________—________

11.

(11分)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再選詞填空。

(1)把下面的四字詞語補充完整。

別出心________

大步________星

自________自受

________天動地

技高一________

斬釘________鐵

全神________注

弄巧成________

(2)含有一組反義詞的詞語是________。

(3)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是前無古人、________的偉業。

(4)“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技術高人一等的人往往能夠搶占先機,抓住機遇。”如果用一個四字詞語替換句中畫線部分的內容,是________。

12.

(1分)通讀課文,理解賞析。

拿筆的時候,全靠它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得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

________。

13.

(3分)給劃線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光:①光線

②只

③沒有

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________

B明亮的月光

照在靜靜的原野上。________

C弟弟把零用錢都花光了。________

14.

(4分)寫出近義詞

探望—________

才華—________

慶賀—________

凝望—________

15.

(3分)寫出反義詞

緩緩—________

答應—________

輕—________

16.

(5分)填上合適的詞

________的余輝

________的云霞

________的秋景

________的文章

________的云霞

17.

(4分)根據意思寫詞語

①目不轉睛的看。________

②做事之前已經有了通盤考慮。________

③寫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樣汩汩而出。________

④寫文章速度很快,一氣呵成。________

18.

(5分)用鋼筆描紅。

19.

(6分)給劃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①重(chóng

zhòng)________陽節那天,我們單位舉行了一次重(chóng

zhòng)________要的活動。

②有多少(shǎo

shào)________人羨慕少(shǎo

shào)________年王勃的才氣啊!

③我們的首都(dū

dōu)________北京風景秀麗,人們都(dū

dōu)________喜歡到那兒旅游。

20.

(4分)選擇填空

A王勃

B楊萬里

C李白

D駱賓王

《望廬山瀑布》的作者________;《于易水送人》的作者________;《滕王閣序》的作者________;《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________。

21.

(5分)縮句

①可愛的小紅在認真地看著有趣的新書。

②我班的李明同學認真的完成了當天的作業。

22.

(5分)說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思。

23.

(5分)把下面的音節補充完整。

zh________

________àn

c________

d

________

________ě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9分)

24.

(19分)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一個自認為是的“聰明人”,騎著毛驢趕路,肩上背著個包袱。別人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驢背上呢?”騎驢人看了看問話人,說:“我哪能那么傻,毛驢馱著我,已經夠累了,再把包袱放在它身上,不把毛驢給壓壞了嗎?”

(1)寫出騎毛驢的人說的話。

(2)寫出別人說的話。

(3)選擇正確答案,在括號中填序號。

自以為是的意思是_____

A

.

認為自己的做法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B

.

別人認為他的做法很對

(4)再把包袱放在它身上中的它是指_____

A

.

騎驢人

B

.

別人

C

.

(5)這個騎驢的人到底是聰明,還是傻?為什么?

25.

(10分)閱讀理解,完成練習

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轉回身來,胸有成竹地說:“讓我來試試吧!”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當那位都督聽人讀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時,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絕:“奇才!真是奇才!”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個才華橫溢、才智過人的人?找出有關語句

(2)你知道“初唐四杰”指哪四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你能把下面的詩句填寫完整嗎?

海內存知己,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23題;共11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1-2、

11-3、

11-4、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9分)

24-1、

24-2、

24-3、

24-4、

24-5、

25-1、

第7篇

關鍵詞:唐代 送別詩 風格 魅力

1 送別詩產生的原因

杜甫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難通的客觀實際。唐代,這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疆域遼闊,國內外交流頻繁,流動人口多,人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自己的家,有時便終生無法相見。因此,“離別”成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傷感之事,送別詩成為了唐詩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春花爛漫時節,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載著孟浩然的孤帆遠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表達出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在夜雨迷蒙的吳地,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和離別的愁緒。詩人王昌齡在清晨送別朋友辛漸北歸,只有自己還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但是,辛漸啊,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的情況時,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行了。表達了詩人晶亮純潔、清澈無瑕、澄空見底高尚品格和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2 送別詩的種類

2.1 親人離別

如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池。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柳宗元因十余年來生活充滿坎坷,歷盡艱辛和磨難,而成“零落殘魂”,此時,與自己再貶柳州時一同前往的從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將離開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傷。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邊時,二人紛紛落淚,依依不舍。感情深沉濃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遷謫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的朋友杜少府要從長安遠赴四川上任。人在長安,舉目千里外的四川,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但真正的知己,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因此,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兒女情長般揮淚告別啊!表達出王勃面對離別,胸襟豁達;面對朋友,情真意摯。

2.3 落第歸隱

如孟浩然《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人扉。”孟浩然40歲進京應進士不第,還襄陽時寫給王維的。詩人孟浩然向王維吐露出由于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全詩在怨懟的基調中,折射著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2.4 志同為友

如李白和杜甫,他們是唐代兩位最偉大的詩人,生活在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時期,人生坎坷,生活顛沛流離,在追尋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二人于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四月于洛陽相遇,并同往開封、商丘游歷,次年他們又同游山東,結下真厚友誼。但此后他們再也沒有相見。杜甫留下了《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等詩,表達了他對李白的掛念和對李白遭誣受害的同情。李白寫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寫出由于杜甫不在身邊同游,自己歌興不起、酒興不再,表達出李白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3 送別詩的主題

3.1 傷離別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朋友要從長安道四川上任,王勃長安遙望蜀川,迷蒙的風雨遮住了視線,間接表現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3.2 寬對方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出朋友間只要彼此心相連,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像近鄰一樣,對朋友的寬慰之意畢現。

3.3 祝前路

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請朋友再喝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向西走出了陽關,就再也不會碰到知己了。其中包含了詩人對友人前路珍重、平安等諸多祝愿。

3.4 憂前途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春江渺茫,那擔心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處所的心情,表現了詩人對友人艱險前途的擔憂。

3.5 明心志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在送別感傷之中,表達出自己高潔的品格,孤傲的堅強性格。

3.6 勵志向

如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充滿信心和力量地激勵朋友去奮斗、去拼搏,終會有名滿天下的那一刻。

3.7 赴天涯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君向瀟湘我向秦。”詩人北向長安,朋友南向瀟湘,各自行程,各向天涯。

4 送別詩的藝術特征

4.1 直抒胸臆

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描寫落日時分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后兩句直抒肺腑之言,詩人沒有沮喪、沉淪,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的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4.2 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首聯,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畫。頷聯和頸聯,李白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朋友,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表達出對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尾聯,李白和朋友揮手告別,連那馬匹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在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4.3 使用修辭

如劉長卿的《重送裴郎中貶吉州》:“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末句用一孤舟比喻身為逐臣、漂泊遠去的友人。

4.4 虛實結合

如劉長卿的《送嚴士元》:“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第三聯,詩人由眼前的“日斜江上孤帆影”這一實景而聯想到嚴士元所去之地湖南應是“草綠湖南萬里情”。這是虛實結合的筆法,拓寬了詩的意境,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思念之情。

送別詩作為唐代詩歌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內容豐富,主旨鮮明、藝術表現力強,用語淺近,不事雕琢,彰顯出唐代送別詩獨特的風格和文學魅力。

參考文獻:

[1]張怡.李白送別詩的藝術特色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2]費洪根.中國古代送別詩的分類[J].東疆學刊,2003(09)

[3]許智銀.唐代送別詩的自然意象[J].貴州社會科學,2009(04)

[4]王慧敏.唐前送別詩的演進歷程[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第8篇

關鍵詞:詩歌解讀 豐富性 考場命題 沖突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優秀的閱讀習慣和良好的閱讀積累對提高寫作能力確有裨益。“閱讀”為學生提供了相對自在的思維空間,他們品讀摘錄、思考交流,常常在無所依傍的環境中“無所畏懼”地解讀,所以往往能獨辟蹊徑。這些解讀根植于文本,或立足語言章法,或針對情節立意,或酌情拓展延伸。即使僅只針對文本內容一項,學生的解讀也能不拘一格,甚至獨樹一幟。

在自由的寫作訓練面前,這些“積極”的思考能無一例外地“迎合”考試要求,變成考場成就。但奇怪的是,這種“閱讀加評點”的開放式做法竟很難幫助學生提高“詩歌鑒賞”的考場得分。以對《滕王閣詩》的課堂解讀和考試為例:

考場命題:請賞析《滕王閣詩》的尾聯(4分)。

參考答案設置:尾聯以物是人非、江水滔滔依舊的對比,更進一步抒發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從答案的設置上看,手法(對比)、內容(“物是人非、江水滔滔”)、情感(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都是得分點。

學生心中沒有答案可以參考,他們的解讀“五花八門”。

學生閱讀賞析1:尾聯以設問的方式追問滕王去處,與前文滕王閣的盛況呼應并對比,以“長江自流”作答,看起來答非所問,其實這種悲觀與《赤壁賦》中“客人”問曹孟德“而今安在哉”的悲觀如出一轍。都源于生命的短暫無常,命運的無法捉摸。

學生閱讀賞析2:詩歌的尾聯完全沒有必要探討“滕王”的去處,因為答案顯而易見。滕王不可能和長江一樣永恒地存在下去。那么,像長江一樣永恒存在,就值得驕傲嗎?如詩中所寫,也不過是“空”自流而已。在王勃看來,生命短暫固然可嘆,但假如只能和長江一樣,在“空流”中自耗生命,恐怕后者更會叫他不能忍受。因此,作者在這里一方面感嘆時光易逝,一方面希望自我勉勵,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建功立業。這也符合王勃年少自傲的經歷和性格。

學生閱讀賞析3:尾聯承接上文關于時空的聯想,進一步追問“大人物”的命運。作者追問的目的是什么,是悲觀地感嘆還是及時的自我勉勵,需要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滕王閣詩》是《滕王閣序》的一部分,在《滕王閣序》中,有作者感懷身世的悲觀,也有懷才不遇但絕不自我放逐的豪情。

以上三個學生的解讀,也都是從手法、內容、情感三個方面對詩歌的尾聯進行的闡述。與參考答案相比較,手法上,有說對比的,但對“對比”這個手法的分析與參考答案并不完全一致,另外,對手法的分析還涉及到了參考答案不曾提及的“聯想”“呼應”“設問”等,至于對情感內容的闡述,也與參考答案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參考答案,有的則與參考答案幾乎沒有關聯)――有的同學甚至認為,所謂的“悲觀”只是表象,而“自我勉勵”、“及時奮發”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意。

這些解讀并沒有明顯的錯誤,學生們的思維也各有支點,能自圓其說,他們參考了王勃的身世,考慮了文章的構思,甚至剖析了“表里”的關系。但單從得分上看,顯然并不理想。

類似的“莫須有”的“豐富解讀”,在我開展的“古代詩歌自由讀”的課堂上時有發生。在我們讀蘇軾的《江城子?記夢》時,同學們對“淚”這一感情基調沒有爭議,但在具體解讀詩歌內容時卻各有各的妙招。

以“不思量,自難忘”為例:對“不”和“自”的兩種理解導致了兩種解讀,一是“不敢輕易想念,是因為(往事)太難忘記”,一是“不必刻意想念,自然難以忘卻(往日共處的時光)”。同樣是說“難忘”,卻有一正一反兩種解讀。

再如“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一句,學生在解讀“應不識”時,一種理解為“應該認不出”,另一種則認為是“應該不會結識”,這也就造成了兩種解讀:一是“即使現在見面,(妻子)看到我滿面滄桑,兩鬢斑白的模樣,也應該認不出了”,一是“即使回到從前初見的一刻,我應該不會再選擇結識你,那么也就不會有現在‘滿面滄桑,兩鬢斑白’的我獨自想念你”,同樣是表達自己的思念,解讀的方案小有差異。

都對!這是我的結論。

我們在總結學生答“詩歌鑒賞”題時,常常將學生不能得分的原因歸結為學生“沒看懂”,即未能揣摩出關鍵詞語的信息,未能把握住詩歌表達的情感。從上面的閱讀案例來看,詩歌本身精煉的語言給了讀者相當大的思維空間,學生從對語言的揣摩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很難說他們的哪一種理解是錯的。學生們“看懂”與否,在考場上的標準只有“參考答案”而已。

大量的思考和解讀在相對自由的寫作命題面前,發出了微妙的“正能量”,在“老態龍鐘”的詩歌鑒賞主觀題面前不僅沒有效力,“多心多情”的解讀方式甚至可能產生“副作用”。

以江蘇卷為例,詩歌鑒賞的高考命題方式大致可以分為情感主旨類、表達技巧類、語言風格類加上默寫,所選詩歌基本以唐詩(主要是律詩)宋詞為主,設計分值是10分(2014年調整為11分)。

我越來越覺得詩歌的命題并不能反映出“鑒賞詩歌”的實際需求。

首先,優秀的詩歌不論題材、體裁,都能體現漢語的詩性魅力。而古詩詞的“詩性”絕不等同于散文的詩性,所以僅僅提及所謂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表達技巧,是不足以體現詩歌的語言魅力的。翻看近年的詩歌鑒賞題,詩歌(尤其是唐宋詩詞)音韻的寬窄平仄在試卷上沒有體現,命題形式和散文小說幾乎沒有區分。學生在閱讀時把詩歌讀成散文,在品評時對音韻絕口不提,著實令人擔憂。

其次,既然是鑒賞,那么就該鑒出個“美丑”,賞出個“優劣”,但考場上的“鑒賞”都是“歌功頌德”的偽鑒賞,學生只是人云亦云的歌頌者。真正的鑒賞者,是像汪曾祺筆下的“葉三”,雖不明理論,但捧著一顆真心,品出百般“真”情。不少看起來“開放”的命題,其實也只是“假開放”:給出一句前人的經典評價,問學生是否同意并說明理由。誰都知道要想盡一切辦法往前人的評價上靠。前人的評價不過就是為作品“作注”,現在我們又來“為注作注”,這樣拾人牙慧,哪里是鑒賞之道?更培養不出偉大的讀者。

第三,很多同仁責備學生笨,沒有“看懂”詩歌內容。其實,對詩歌內容的解讀角度有許多種,解讀方式也不一而足。學生鑒賞詩歌不是警察探案,要讓學生寫出“不離譜”的答案,應該給出更多的背景內容、字詞解釋和作者信息。要讓學生將時間花在“鑒賞”上,而不是“理解”上。不應該讓詩歌鑒賞淪落為文言翻譯。

偉大的詩歌必須要與偉大的讀者相遇,當初創作的努力才能不被辜負。已經被界定為不可超越的詩歌盛世,實在不需要再多的錦上添花;已經在文學領域功成名就的詩人們,需要的恐怕也不是人云亦云的贊頌,而是理性地閱讀和批評。

第9篇

追溯時空,千百年前,古人同樣生活在陽光下,風雨中。亦都飽經寒來暑往,雨逝雪揚的季侯輪回。

然則,古人對時空,空間,尤其是網絡這一現代時尚的詞語,卻很難研讀。

緣是他們除卻了目光的距離,聲音的距離,就只有憑借洋洋的文字傳情;七彩的畫卷寫意了。

古人只懂得文字的韻律,畫卷的意境。卻很難找尋快捷的傳遞方式,將字畫傳與友人讀賞。

這便是古人的無知與無奈。

亦緣是有了如此古拙,現代人才發明了網絡!

有人說網絡是虛擬的,而虛擬的網絡里,卻有真實的文字;真實的聲音;真實的顏色。

在僅有一平米的空間里,在僅有秒許的時間里,坐擁一臺電腦,把玩一部手機,便可與遠在天涯的友人傳情,議事。

何須再有“馬上相逢無紙筆”的尷尬?何須再有“鴻雁傳書抵萬金”的勞頓!

“不臨滄海聽波涌”,“不乘飛船逐云月”,是問古人,有何人如此神游過?

江南花紅時,你可以聆聽北國飄舞的雪落,北國飛雪時,你可以欣賞江南的牡丹花開,此舉,恐怕亦只有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與吳承恩的《西游記》中找尋了。

如此神奇的網絡,就是帝王將相,詩仙詞圣,亦恐難遙想。

而我們居然就真實的生活在如此的神奇中!享受著網絡的神奇。

我們真實的空間里,雨瀝中,書寫著精美的文字;風舞中,渲染著七彩的顏色;陽光里,傳唱著甜美的歌音;空氣里,打印著鮮活的影像。

誠然,這些飄渺的東西,用我們的耳聞目染,是難以捕捉。

然則,這些飄渺的東西,居然就真實的飄隱在我們的工作中,睡夢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的耳邊仿佛又有人吟唱起,我心念閃動之余,不禁豁然省悟,這豈是先人的古拙,這是后人的褻瀆!

這首千古絕唱的詩句,豈不正是唐朝時的網絡歌曲?此曲在現代的網絡歌曲排行榜中,應名列何位?

我由衷的贊嘆,古人用他們那時的淺薄與平凡,卻預言了千百年后的深奧與神奇,這是現代人所不能及越的偉大!

亦緣是如此,我才敢試想,那些網絡群英,是不是亦吟唱了這首絕句,從此領引了啟導,才創造了今天的網絡?

我亦無從知曉。但我卻知曉了詩人王勃驕人的文采與不朽智慧

現代人擁有了網絡,固是值得傲美!

神奇而又虛擬的網絡里,有值得人們傳詠的偉人軼事,鄉土趣聞;有值得人們仿模的英雄俠士,民間佳話;亦有供人欣賞的名勝古跡,影視劇集;更有供人聆聽的歌曲傳唱,百家講壇……

然則,網絡里亦有誘惑的罪惡;敗俗的倫理,低俗的艷色……

虛擬的網絡里,亦有生活,比我們真實的生活還要如幻,原是網絡,原本就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神來。

我曾遐想,網絡里是否還保留一方從未下過雨雪的圣土,如果有,我愿意搬去居住。

然則,居住的樓宇室所,無論如何舒適豪華,都難免會寂寥,就仿佛在太空里寫作,縱使靈感泉涌,亦很難寫出只言片語。

寫至此處,我忽然想起了我天邊的朋友—網友,何不邀‘他’‘她’們與我一同居住。

第10篇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享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氣如春,四時咸宜”之稱。宜春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人文積淀厚重,旅游資源豐富。暢游宜春,將使人充分領略到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輝映的獨特意趣。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侯陳嬰奉命來此筑城立治,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唐初四杰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其人、其事、其物均典出宜春;唐代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宋學家朱熹發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的感嘆。明代《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現代物理學家吳有訓、兩屆奧運會冠軍楊文軍都是宜春的代表。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1篇

我笑看乾隆,康熙,雍正的“文字獄”,何其荒謬!!扼殺思想火花,摧殘人才。

我羨慕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默嘆王勃的“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欣賞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感慨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也驚心他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更加痛恨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我希望夢回大唐,輕聲吟唱貴妃醉酒。我希望登上月球,略道不知天上宮闕。

我驚艷杜秋娘的“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但更喜歡李清照。一個如水的美麗女子,一位心系國家的傲骨女子,一位優秀的偉大女詞人。我贊賞李白,卻喜歡鄭谷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他的眉宇,他的忠心,他的清冷,他的愁緒。

我喜歡字正腔圓地朗讀有優美韻律的詩,瀟瀟灑灑,溫溫柔柔。

漫步于唐詩宋詞,淺嗅一卷書香,清風襲來。昂首看梅,低頭回想。捎一口小詩,最是溫柔。

目光微落于彩霞,拂袖起身,擱下一本唐詩三百首,續上一杯熱茶,再靜靜追溯。

第12篇

自古以來,離愁便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關于離愁的詩更是數不勝數,離鄉之情,別友之情溢滿了文化史。

身處異地,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色凄涼,作者獨自一人身處異鄉,望著那輪皎潔的明月,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鄉的一切,不禁感到無盡的酸楚,只能對月空吟,留下這千古傳頌的名句。

背景離鄉,李月也曾吟誦到“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把自己對家鄉的依戀轉化為家鄉水對自己的萬里送別,構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強烈,鋪案寫下這傳頌千古的名句。

與多年好友相別,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別,卻不知何時才能夠再會,自然心生不舍,但詩人卻以樂觀的態度,拋開惜別之情,絲毫不會哭哭啼啼作兒女態,揮豪寫下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

而面對離別,王維卻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山陽關無故人。”以敘述的口吻,傳情的動作表達真摯的惜別之情,青青河畔,折柳相送,輕吟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句。

喜歡讀古詩,體味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我仿佛經歷了一次旅游,沉醉共中,甚至讓我不想醒來。

簡評:習作結構層次清晰,語言流暢、優美,文學功底較深,同是送別詩,習作者卻能品出同中之異,為我們繪畫出了一種種不同的送別場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会泽县| 酉阳| 简阳市| 兰考县| 比如县| 松江区| 平遥县| 长宁县| 华阴市| 黄大仙区| 静乐县| 马鞍山市| 百色市| 开江县| 恩施市| 潮安县| 黄梅县| 吉首市| 来宾市| 深圳市| 政和县| 平原县| 闸北区| 海林市| 西城区| 育儿| 定结县| 南华县| 衡山县| 泰和县| 如皋市| 裕民县| 罗江县| 驻马店市| 莱阳市| 四子王旗| 北辰区| 华蓥市| 永清县|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