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2: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月色荷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首徐回,兼傳羽杯;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文章以“門”開篇:“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門在這里有象征意義。進去是“門”里的世界,出來是“門”外的世界,“門”將世界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象征兩種狀態,兩個世界:已知和未知,光明和黑暗。
這條小煤屑路是社會現實的象征,荷塘就是世外桃源的象征。在“陰森森”的現實里,作者在尋求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
荷花象征著高潔,出污泥而不染。
“跳跳,快點!我們要去清華園賞荷花啦!”媽媽喊道。“來啦!”我一邊應了一聲,一邊加快了腳步。在月夜游荷塘,我可是頭一次呢!
我跟在媽媽身后,期待和興奮使臉燙得通紅。沒幾分鐘,我們便來到了荷塘。荷塘的景色可真美啊!你看,皎潔的月光把珍珠般的露珠映得銀光閃閃,晶瑩(yíng)透亮;塘邊柳絲在晚風中搖曳,宛若碧波蕩漾,似青蛇曼舞,又像一位位迷人的少女穿著青綠色的連衣裙,在對著明鏡靦腆地梳妝打扮。水中映出的朵朵繽紛的小花,像她云鬢上的頭飾;映出的團團潔白的柳絮,像她嘴角的唇彩;映出的顆顆淺灰的石子,像她腳踝(huái)系的腳鏈。
我被荷塘邊的美景打動了。媽媽笑著說:“別光看柳樹呀,池塘里多美啊!”我轉過頭,一下子被水中的一尊雕像吸引了目光:那是朱自清老師!只見朱老師的雕像端坐在石椅子上,上身微微側著,雙目仰望著蒼穹,眼神是那么深邃(suì),充滿了文人的氣息。“這應該是用來激勵清華學子好好學習文化知識吧!”我悄悄想。朱老師四周被荷花蓮葉包圍著。雖然是夏天,可是荷花還是不多,只有兩三朵,而且只有一朵是全開的。倒是蓮葉,郁郁蔥蔥,一片挨著一片,緊緊相連,遠遠望去,一片碧綠,多么像一塊與天相連的綠毯啊!于是,一片綠中的一點紅――荷花,更加顯得典雅、圣潔、亭亭玉立了。我不禁想起了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一句充滿古韻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話說的,不正是香遠益清、中通外直的荷花嗎?
我被月色環抱著,心想:荷塘月色,遠不止景色這么簡單。
作者系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師范大學
實驗小學六(2)班學生
【輕松引導員】
在習作內容上,小作者既詳寫了近在眼前的露珠、塘邊的垂柳、水中的小花,又寫了距離自己較遠的水中的塑像的樣子及蓮葉“與天相連”的景色,層次明晰;習作還寫了露珠的“銀光閃閃”,石子的“淺灰”色、蓮葉的“郁郁蔥蔥”,很有色彩美;此外,我們亦可從習作中“聽到”媽媽提醒的聲音。
指導 評析 張連河
再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是在初中的語文課上。 盡管老師用富有感情的韻味朗誦,但那時沒有見過荷花,怎么也想象不出荷花是什么樣子,是老師形象的描述和繪聲繪色的講解,讓我對荷花有了淺淺的認識并喜歡上了這篇散文。以后我又讀了不少朱自清的作品,如《春》、《綠》、 和《匆匆》等等。總渴望有一天能到清華園看荷花,一睹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
前幾年的某個夏天,應學生邀請去北京游玩,游覽了清華園 ,看了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 漫步在近春園幽靜的小路上, 很遠就聞到了荷花的淡淡清香,便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很快就看到了荷塘月色亭。當我佇立在曾無數次遐想過的荷塘邊,站在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前,我兒時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滿眼的迷人景色,讓我陶醉。只見荷花被綠葉托出水面,形態各異、有的花已經開了,有的還是含苞待放, 有潔白無暇的,更多的是粉紅色的。微風吹來,荷葉翩翩起舞,就像那婀娜多姿的仙女嫵媚動人,讓人心生愛憐!那淡淡的花香使人心曠神怡。
漫步在美麗的荷塘月下,我的耳畔仿佛回蕩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那宛然如歌的吟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一片葉子和荷花上。薄薄的清霧浮在荷塘里。葉子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引人無限遐想…如入仙境!
時隔多年,再次捧讀朱老先生的作品《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感受到全文充盈了“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朱自清先生把荷塘周圍蓊郁的樹林、裊娜的荷花、脈脈的流水、皎潔的月光以及遠遠近近的山色, 都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委婉細膩地描寫了荷塘月色的恬靜朦朧, 襯托出了當時丑的現實, 由此,展現了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里彷徨苦悶的心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鍵詞】荷塘意境 意境美 高峰體驗 真境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97-02
蓮葉田田,荷香幽幽,素雅朦朧的月光伴隨著斑駁陸離的樹影,多么清新怡人、靜謐和諧的境界啊!這便是《荷塘月色》的創意。一方荷塘為什么有如此之魅力呢?還得從其藝術境界著眼去分析。
《荷塘月色》獨特的藝術境界,并非只顯示在表層景物的勾勒上。如果只從表層景物分析其藝術境界,《荷塘月色》和一般的借景抒情的散文沒有什么差別,只停留在單純的類比、象征、聯想、寄托的層次上。
不管荷塘是多么地清新怡人,也不管月色多么地和諧幽美,這都只是客觀環境的再現。沒有作者特殊的心理背景作襯托,充其量不過是再現了一種自然景觀。這里我們要考察的正是展示在個人特殊心理背景上的荷塘意境。
表面看來,由于“心里頗不寧靜”,為了排遣苦悶心情,作者便自然來到這一方荷塘,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去欣賞、去體驗、去“暫時受用”,不過這都是表層的,只憑這些表面展示還不足以展現荷塘意境的特異之處。荷塘意境的特異之處全在于深層的情感波動。
《荷塘月色》的情感線索是曲折發展的。正是由于“心里頗不寧靜”,作者便自然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他便趁著夜闌人靜,來到這屬于一個人的天地。這時強烈的現實生活中的“不寧靜”,使他充分體會到一個人“獨處的妙處”,使他產生了超脫現實的心境:“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就形成了沉浸在荷塘月色美妙情境中的特殊心境。于是他全身心投入,“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由此荷塘境界全都展現了。可是作者畢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完全超脫現實是不可能的,在有片刻的超脫之后,是“蛙聲與蟬聲”打破這靜謐、幽美的境界,把作者從幻想又拉回到現實中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現實的“不寧靜”,心性揮之不去糾纏不休,似乎作者始終沒辦法超脫這種苦悶、彷徨的心境。行文至此,文章情調難免于消沉,文章的格調也難免停留于自怨自艾的個人傷感中,仍然擺脫不了寄情于景的傳統套數。
好在作者并未中斷思緒。人是從幻境中被拉回了,但思緒并未停止,他“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消沉的心境又一次升起,一幅古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圖景展現在作者的思緒中了。那江南的舊俗,那青年男女揮灑風流的季節,那“蓮子如水”清新宜人的景物歷歷再現,使作者從個人的心境中又一次超脫,似乎自己也成為追求幸福生活少男少女中的一員。這便情不自禁“令我到底惦著江南”。美妙的人情風俗使作者又一次沉入身心俱佳的高峰體驗中。但升得越高,跌得越猛。“猛一抬頭”不覺又是先前的一切,又到了自己的家里,“妻已睡熟好久”。對作者來講,他又要無可奈何地面對現實了,但作者為我們留下的是一段美妙難得的心靈體驗。由此我們看出作者的情感老是在現實和超現實之間徘徊,這就構成了曲折前進、起伏錯落的情感波動。在這個波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兩種心境的矛盾與強烈反差。正是現實中的心境那么煩亂不寧,也就更強烈反襯了幻想中、追求中的心境那么難得。這就為作者展示那一片難得的荷塘意境提供了存在的廣闊心靈空間。作者對那清淡、朦朧、寧靜幽美的境界的展示和對美好生活圖景的勾勒,其實就是對個人精神境界的展示。在這個意義上,《荷塘月色》便超出了一般的寫景抒情的文章,它的寫景也超出了一般的寫景狀物,是純粹的主觀意象。這樣我們就明白,為什么“日日走過”卻毫無感應,單今晚卻有了特殊的體驗。不是今晚的荷塘與日日的不同,而是在今晚這個時候恰好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經驗,于是荷塘的境界是純粹主觀心靈的產物,是作者的心靈對外物的觀照。這里客觀的真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觀心靈的真實。剎那的體驗與所得不是平常都有,所以日日走過熟視無睹,今晚來到境界獨特。正是那日日太平常的印象的積聚,也正是現實的不寧靜心境的壓迫,偶然間產生了這瞬間的體驗高峰,甚是難得。這樣的體驗也不是人人都有。我們可以借助荷塘去盡情抒發感受,但我們沒有朱自清先生的那種“印象的積聚”“特殊的心境”,所以我們不會產生這樣的高峰體驗,因此“荷塘”意境的個人性就不可重復了,就不同凡響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兩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荷塘的意境,使人難忘亦在于自然清新,亦在于理想。難得的便是在個人心靈的廣闊背景之上的理想之境的展示,更難得的是在美好的人情風俗圖畫的背景上個人的追求與理想對荷塘意境的投射。這樣荷塘意境不但有了獨特的心靈美、藝術美,同時也上升到了普遍的人文精神的美。在一個很廣闊的個人心理與人文精神的背景上,那寧靜、清雅、疏淡的荷塘意境便散發出了殊異的永恒魅力。
首先,體察其境界的特殊性。王國維先生把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我認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境界在“有我”與“無我”之間徘徊。“荷塘月色”有“我”的觀照,但不完全是,它同時也是以“物”觀物。“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是很明顯主觀的心靈作用于外物。可是,漸漸地,“我”消失了,只有一片荷香月色。這難道真的是純客觀的景物展示嗎?不是的。因為作者不寧靜的“心”突然碰到這寧靜幽美的境界,反倒使這外境同化了,這時心靈暫時解脫了塵俗的煩擾,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體驗,霎時物我交融,身心俱忘,于是只有一片“真境界”了。但這只是片刻的,“我”消融于那個真境界也是暫時。“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我”時常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很明顯,我在體驗著、感受著,心緒也在游動著。“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我”還是時時游歷于這個“真境界”之外,這樣,“有我”與“無我”產生了間離。境界中似有“我”,似無“我”,在似與不似之間就產生了無盡的美感體驗。表面看來,《荷塘月色》的寫景與抒情是游離的,其實這正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游離。其境界的特殊正是這種“我”的似有似無。
其次,在人文精神的層次上,《荷塘月色》又有其特異之處。文章并未停留在個人情感體驗、精神境界展示的層次上。“我”突然驚覺,回到現實,但荷塘境界的余韻未盡,不自覺地便想起了古代美好的風俗人情。表面看這是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不過這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的積淀。“中國的自然山水美學不是單一性質,而有著歷史文化意識沉淀。……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談的藝術原理,它顯示了主體建構的美學原則,表達了個體心理,更表達了民族心態、歷史魂靈、藝術精神。”這里朱自清先生由荷塘自然想起江南采蓮的舊俗,繼而引述《采蓮賦》《西洲曲》,其實是一種“民族心態”的反映,體現了“歷史魂靈”。古代的風俗人情反映在特定的自然景象中,自然是古代人的人情、風俗、理想、愿望,甚至個體心理在自然山水上的折光,體現了古代人的生活情趣和自然情懷。這種寄情自然的文化痕跡長久積淀,滲透在每一個中國文人的文化心理的潛意識中。所以,朱自清先生借一方荷塘展示心境,又從荷塘聯想到古代人的采蓮舊俗,這在人文精神上是古今相通的。因此,透過人文精神反觀荷塘意境,它飽含著強烈的文化色彩。之所以人們都會為荷塘境界癡迷沉醉,其深層的原因就在于中國人在文化心理上的共通性。在這個意義上,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了普遍性。
綜上所述,在個人心靈境界和人文精神的雙重意義上,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塘境界自成一格。比起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自有著其美學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功正.小說美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1985
導讀
夏天已到,又到了賞荷的好時節。前些日子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仿佛一夜間就變成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現在,云姐姐要帶著大家去文字里“賞”荷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有改動)
點讀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接下去著力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微量的夏夜,我沐浴著撩人的月色,漫步于靜謐的荷塘邊。
夜黯淡無光,獨有一捧清清的月光傾灑在荷塘上,映出了滿池的婀娜多姿。碩大的河也不滿了池塘,長長的綠柄仿佛在微微搖動著,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在害羞地向我打著招呼。裊裊幽香飄散而來,掩映在萬碧叢中的荷花竟已悄悄放開了。她們潔白的花苞中蔓延著點點粉色,仿佛剛出生的嬰兒的臉一樣,紅潤透明,惹人憐愛。又好像在牛乳中浸過一般,純凈剔透。還有些荷花,還只是花骨朵兒,儼然一副欲語還休的模樣。荷葉周圍蕩漾起絲絲漣漪,一條魚兒正穿梭在層層疊疊的荷葉下方,也許是今夜月色撩動了魚兒的心弦,它竟然“唰”地從水中一躍而起,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點點水花飛到葉盤上,被塑成了無數顆晶瑩的水珠,隨著荷葉的擺動而滾動。
止步于此,我欣賞著眼前的荷塘月色,便是覺得世上再沒有比這更美的景色了。
齊河縣第一實驗小學 六年級四班 閆晨雨
又一次聽到這首歌,又一次聽得如醉如癡,這首歌叫《荷塘月色》。
一開始就聽到一陣水聲,啊!我聽到了大自然美妙的琴聲,聽見了大自然對我的呼喚。之后,一陣陣輕柔的歌聲飄入我的耳朵里:
螢火蟲點亮夜的星光,
誰為我添一件夢的衣裳,
推開那扇星窗遠遠的望,
誰采下那一朵昨日的憂傷。
我好像進入了仙境一般:滿目的荷花和荷葉,清澈的池塘,幽幽的流水聲和皎潔的月光。月亮倒影在池中,月光灑在池面,形成了一副美麗的畫卷,映入眼簾。池塘上,滿目都是荷花,粉粉的花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還有嫩綠荷葉的襯托,顯得更加美麗、動人。
瞧,那不是螢火蟲嗎?它們閃亮的身影在為我照明,就像一眨一眨的小眼睛。
往天上一看,無數顆星星湊在一起,在討論些什么呢?噢,原來是在討論買到的好東西。
靜幽處·蛐曲聲聲,點綴山谷云霧。
落星露·滴滴玉翡,驚波掩面蓮花吐。
淡芳澤,游蕩隨風,化為心緒。
醉酒蟾宮,殿冷夢醒,撒銀霄萬戶。
寄心語·顏展眉梢,似說恩愛千古。
慢悠悠,相思淚雨,剪不斷,幾番愁苦。
散清香,天地同圓,共享輕舞。
臨窗遠眺,滿目熒光,更添玉人嫵。
傍古道·乘舟東去,夜露廊橋,
聽斷鐘聲,不眠歸宿。
輕撫古曲,高山流水,
知音天際傾情述。
記當時,十里長亭路。
言箋數語,多少淚墨相含,
難平句句叮囑。
迢迢瘦柳,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
舊夢里,攜手湖畔,印園江南,
粉黛秋千,笑留花絮。
別來碎歲,如梭光景,頻書執筆隔音地,
雁來晚·都賦詞中敘。
更深孤影烏啼,
黯黯云集,等來夜雨。
夜色在天邊漸漸暗了下來。
勞作一天的人們也塵歸鄉里,村落里的炊煙裊裊升起,燈火在小窗中一盞盞點亮。
遠處的池塘,在暖暖的月光中,猶如蒙紗的少女,多了幾分羞澀,多了幾分神秘,多了幾分脫俗,嬌媚不失清雅,浮想連天。
池邊的柳兒和許多不知名的花兒草兒,在微風中擺弄自己纖細的腰枝,舞動著迷人的身軀,可勁地想把自己最可人的一面展露出來,讓月光把她留住,深深地印影在清清的湖面上。
原先一片幽靜的塘堤上,花叢中,此時卻熱鬧非凡。
蛐曲兒早早地迎著光,歡快地,盡情地將自己愛唱的,所想的曲兒調兒,一股腦地,肺腑 地在這絢爛的舞臺上發揮出來。
他們這歡快的表演,在這云淡霧朦的山巒景卷中,更顯得獨樹一幟,卻也被完美地自然的接受融入。
滴滴的星露,玉珠翡翠般,被青青荷葉盛滿,又滾落水中,驚起一圈圈微小的波紋。似乎點醒了酣睡的蓮花,欲語還羞,亭亭玉立在蓮葉中,仙子般脫俗,不可染塵。
看她,輕吐小口,吸納芳華,在淡淡的紗帳中,在潔白的銀輝中,她的芳香隨風游蕩,散落,飄入軒窗,落入小樓,讓無邊的心緒盡情地燃起,升華。
天上的月很圓很亮很大也很美。
圓月,在人間視為團圓幸福的象征,多情的男女總是望月情深,寄語相思,許諾海誓山盟。
殊不知月宮中的嫦娥,在碩大的宮殿里,孤獨清冷著一人獨守。
也許她內心的煎熬讓她在夜夢中醒來,留下滿目淚痕。
也許只有杜康的酒讓她醉倒臥榻來消除心愁。
也許一切的開始就是一個錯,無盡的相思,讓她悔恨當初。
試想著忘記這一切,讓自己清冷一生,可換來的卻是無限的愁苦和不眠。
人間萬戶中有情人在月夜中團圓和美,真愛連理,也許感動了嫦娥,溫暖了她孤寂的心,把愛寄托于人間。
錦上添花。讓月光更美,讓月兒更圓。
讓人們在月光中歌舞,在月光中恩愛,在月光中祈禱,在月光中相思。
也能讓她融入其中,共享天地同圓,清輝萬里。
我站在窗前,默念自己是不是想的太多。
望著那遠處的荷塘月色,心緒平復了一下。
散落在眼前的是星星點點的熒光,點綴在夜空中,讓夜更加嫵媚,也讓我更想出去走走,親近一下這美麗的夜景。
順著小道,閑步來到渡口。
我登上一條小船,自個兒劃著船槳,順流而下,向東奔去。
這是一條我太熟悉的小河,自小到大從未離棄。
一路前行在月光中,熒光三三兩兩地在眼前劃過,柳影傾斜,撲鼻的蓮香自遠處而來,侵入心扉。
來到廊橋下,我停下小船。
喜歡靜幽幽地聽遠山上傳來的鐘聲,醉酣于此,不忍離去。
我更喜歡在船上像古人一樣,撥弄琴弦,彈奏出我喜歡的古曲,高山流水。向遠方的她傾述我此時的心情,試問她好與不好。
記得那年她走時的情景,十里長亭路上的相送,讓我們忽略了兩邊美麗的景色,只有不舍得真情,不舍得話語。
可是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只好在紙箋上留下片片數語,都是淚墨相含,字字千金。
分別的無語,只有一句句重復單調的叮囑。。。。。。珍重!珍重!珍重!
望著那些瘦弱衰萎的柳樹,和那草色無際的天涯,想到自己額頭斑斑白發,感嘆歲月的滄桑老去。
回想以往那些美好的時光里,我們喜歡在一起,手牽手地漫步在湖畔。
去欣賞蓮葉中的荷花,追逐蜻蜓戲水,看落日如虹。
去欣賞煙雨江南,圓月下的荷塘。
喜歡在湖邊樹間蕩落秋千,喜歡乘舟采蓮,喜歡去廊橋聽遠山上的鐘聲,喜歡慢歌輕舞。
一切一切的美,一切一切的笑,都存留腦海,象花朵一樣慢慢開放,落入心底。
自從分別以后,歲月絞碎了一切,日子過得飛快,單調而孤寂。
可我卻不愿這一切的美好被歲月帶走,被歲月淡化。頻頻地用我的筆記下我的心情,我的相思,我的苦痛。寄給她,讓她感覺不到我們是相隔兩地,而是心鄰相近,沒有距離。
今年的大雁歸來似乎比往年有些晚,遙遙相望的音信卻沒有捎來只紙片語。只好將此時失落無奈的心情寫進詞賦中,讓她知道我對她的一切依舊如故,一塵不變。
夜深了,只剩我一個孤單單的身影,在迷寂的夜空中是那么渺小,無助。偶爾還能遠遠地聽到樹林中傳來烏啼的聲音。
摘要: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哀愁和喜悅,并且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的這種情感流露是兩種截然對立的情感因素,并且是對立并存甚至交錯在一起的,沒有出現相互取代、相互矛盾的情況。作者這種情感流露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相關聯的,這是作者關注現實,又無法改變現實的真實反映。
關鍵詞:《荷塘月色》;哀愁;喜悅;現實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107-0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課本上的著名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流露出的情感有兩種截然對立的情感因素,這就是哀愁和喜悅,并且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哀愁和喜悅這兩種情感因素是對立并存且交錯在一起的,并沒有出現相互取代、相互矛盾的情況,這兩種情感貫穿于《荷塘月色》全文,并形成《荷塘月色》的兩條情感線索。這兩條情感線索伴隨著作者的行蹤等距離的同步交叉發展著,構成了一個復雜而有序的情感結構,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是復雜豐富的,這種情感結構中包含著哀愁和喜悅兩種互相對立的情感因素,這兩種互相對立的情感因素在各個具體情境中時有交織、時有滲透、互相依存,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結構。出門前,作者愁緒滿懷,“心里頗不寧靜”,一個“頗”字透露出作者在重壓下苦悶惆悵、無奈的心情,足以說明哀愁的濃度和深度,這給全文的情感發展奠定了一個感情基調,是文章的眼睛。作者積壓在內心的哀愁苦悶無處發泄,連“坐在院子里乘涼”也不得安寧,這時的作者卻“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相信荷塘世界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能否解脫作者內心的苦悶和惆悵呢?作者自己也是不知道的,此時的作者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正是這種淡淡的喜悅促使作者深夜披衣出門,去尋找自己想象中的荷塘世界,在這個荷塘世界里他也許能夠超脫吧。
小煤屑路上,作者在暗淡的月光下背手踱步,便覺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認為“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時的朱自清把自己的情感極力融入荷塘月色中,想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并以此超脫現實,他的這種超脫能達到預期目的嗎?然而,作者所處的現實世界是殘酷的,是沒有自由可言的,白天里只能違背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說自己不愿說的話。只有在這樣的一個特殊而難得的深夜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在這一情境中,作者生發出來的情感是模糊不清的,看到荷塘是喜悅,想到現實是哀愁,所以他的情感既有喜悅又有哀愁,喜悅中包含著哀愁,哀愁中又包含著喜悅,是兩種對立情感因素的互相交織、互相滲透,作者的思想意識是矛盾的,是糾結的。生活在亂世,現實的殘酷,社會的冷酷,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朱自清怎么能不憂心忡忡呢。自己的未來不可知,國家的命運難把握,可見,作者的哀愁是發自內心的,是無法排泄的,但獨處的夜晚,靜靜的,也讓作者心情平靜,靜美的荷塘,撩人的荷香,纏綿的月光,盡享自然之美,所以也就有了淡淡的喜悅。因此,不應單從字面上去確定作者在這一情境中“只是喜悅,沒有哀愁”,或者片面地認為“只有哀愁,沒有喜悅”。
來到荷塘邊,作者眼前出現的是一個美麗的荷塘世界,這個世界是荷花、荷葉、荷香、月色、月影交織的世界,這里遠離喧囂,與世俗隔離,沒有爭斗,沒有暗殺,是一個溫馨和諧的世界,作者獨享這份清靜,原先的想象變成了現實,因而那種和哀愁交織在一起的喜悅便迅速掙脫了哀愁的糾纏,以其極大的鼓蕩力浮游在哀愁的上面,并占據了心靈的主導地位,使哀愁成為一股潛流。在喜悅心情的支配下,作者如醉如癡地品味著無邊的荷香,悠然的欣賞著皎潔的月色。淡忘了現實,排遣了哀愁,心靈得到了凈化,思想得到了升華,雖然只是暫時的。正當作者喜悅的情感達到時,那股哀愁潛流突然又涌上心頭,作者的喜悅心情迅速下滑,并降到了冰點,他感到這美麗的荷塘世界并不屬于自己,因為這個世界是自然世界,不是現實生活,“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在這一情境中,作者的喜悅達到了頂峰,但無限的哀愁同樣流淌其中。因此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是矛盾統一體,無時不伴隨著作者,讓他時而喜時而憂。從上面情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無奈以及他內心的無法排遣的痛苦。作為讀者的我們應該認真體會作者那種壓抑的無處發泄的苦楚。
回家路上,作者被纏綿的采蓮歌所迷醉,想起采蓮的事情,那不也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嗎,竟然不知道已經走到“自己的門前”。推門進屋,一種難言的沉悶壓抑又襲上心頭,“什么聲息也沒有”。這一情境中,作者流露出來的是哀愁,原來享受荷塘月色的情致蕩然無存,這一情感的轉化是一種必然,享受荷塘月色畢竟是暫時的解脫,而且也不能解脫,因為朱自清雖是性情中人,更是現實中人。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荷塘月色》情感結構中的兩種對立情感因素是隨著情境的轉換不斷變化的。它們時濃時淡、彼濃此淡、彼淡此濃的變化,呈現出一種復雜多變的過程,帶有明顯的流動感和不穩定性。這種流動感和不穩定性,正是作者情感世界復雜性和豐富性的體現,是朱自清在當時特定社會環境中產生出來的真實情感。《荷塘月色》作于中國革命低潮時候,當時整個中國處于腥風血雨中。面對這殘酷的現實,朱自清陷入了痛苦和彷徨中,無路可走。朱自清走了一條不得不逃避現實的路,因為他無法拯救現實,這條路他是樂意走的,也是無可奈何才走的。因此,他既有走了一條自己愿意走的路的喜悅,也有無可奈何才走這條路的哀愁,其思想感情是異常復雜的,因為這是作者無奈的選擇。《荷塘月色》中知識分子的情感正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朱自清真實情感的體現。
讀《荷塘月色》就要讀出作者情感變化的矛盾心理。學習《荷塘月色》就是探究朱自清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隨作者喜而喜,隨作者憂而憂的境地。只有這樣才讀懂了《荷塘月色》,才讀懂了朱自清。
一、立足文本,發現意象
散文教學不應局限于使學生掌握“形散神不散”等結構特征,而應挖掘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中呈現出的閃光點。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文中出現的大量意象,由明到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層分析,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文章的審美意象,走進作者內心,與作者進行跨時空的精神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最終達到審美教育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理解起來并不難,甚至可以說是直白、純真而質樸的。但是從審美上來說,又太美,美得不含雜質,美得輕盈、優雅而充滿夢幻。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善于使用大量修辭細膩地描繪景物,更重要的是,他對文中獨特的女性化意象,處處飽含深情,處處“憐香惜玉”,這讓讀者也不禁放慢了腳步,溫柔了眼神,生怕自己誤讀了文章,虛度了良辰,玷污了美景。
所謂意象,是指那些帶有作者主觀情感色彩的物象。文章一開始,便交代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又苦于無人傾訴,因為“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在這樣的心境下,作者“帶上門出去”,從而發現了月光下的荷塘,在一路的欣賞與聯想中,與眼中的荷塘、心中的荷花進行心靈對話,逐漸達到心靈的平靜,最終回到了現實的生活,“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在這一路上,學生不難發現兩個主體意象,即“荷”與“月色”,裊娜羞澀的荷花與如夢似幻的月色合筑起一個空靈靜謐的審美世界。
二、歸納意象,探求審美
朱自清是一位女性崇拜者,在散文《女人》中,他直言不諱“我是個喜歡女人的人”,認為“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藝術的”。因此,《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隱晦地體現出了女性化陰柔的特點。文風質樸、清新幽美、纖巧細膩。
審美意象不是一種“圖像式的重現,而是一種在瞬間呈現的理智與感情的復雜經驗”,在情感與理智的經驗驅使下,作者往往會傾向于那些自己喜愛的題材和物象,它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和審美創造。在《荷塘月色》中,學生不難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陰柔氣息。無論是從大量對荷花的女性化比喻里,還是所選取的月亮、水、荷花這些陰柔的物象中都可感受到朱自清對陰柔之美的審美偏愛。
1.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
有人稱朱自清散文中的這些女性形象乃“藝術女人的聚會”。《荷塘月色》中,作者形容荷葉“像亭亭的的裙”,形容白花“裊娜”、“羞澀”“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甚至聯想到了采蓮的女子,無處不是風姿綽約的女性形象,或輕靈羞澀,或婉約嫵媚。這些女子雖然形態各異,卻有著共同的質地——陰柔之美。朱自清是寫女性的高手,散文中不乏各種女性的影子:梅雨潭的“女兒綠”(《綠》),紫藤花是“嘻嘻哈哈的小姑娘”,柔美的樹條是“一支支美人的臂膀”(《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有著粼粼細波的湖水則是“西方小姑娘的眼”“顰眉西子”(《瑞士》)。所有的景物在他眼里無不是可以憐愛的女子,無不帶有萬千風情,她們的一顰一笑,一肌一容無不可以用來譬喻。既然在朱自清眼中,各色美景無不是美好陰柔女子的影子,那么在他的筆下,以此來形容眼前的湖光山色、花卉月光便再妥帖不過了。
2.間接的陰柔意象描寫
朱自清深受中國古典文化熏陶,愛讀“尺牘”、“日記”,崇尚其樸實自然。后又在北大受到洗禮,有過沖破黑暗的理想追求。但時局波詭云譎,許多文人難以撥開層層的迷霧,看清前進的方向,只能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叩問靈魂,追尋生命意義。這樣的情緒變化,使得朱自清的文風逐漸變得隱晦含蓄,筆下的陰性意象也紛呈迭出。因此,文中除了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還有一些間接的陰柔意象描寫。
⑴荷花意象
荷花與女性的聯系自古有之。《詩經》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睹花思人,寄托無限相思。白居易詩句“芙蓉如面柳如眉”,以荷花為喻,贊美楊貴妃的絕世美貌。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以“荷”之綽約風姿寫盡了日本女郎的楚楚動人。可見“荷”作為一種意象,象征陰柔婉約的女性,深深扎根在中國文人的藝術心靈之中。
《荷塘月色》中“熱鬧與冷靜”、“群居與獨處”形成的巨大反差襯托出作者內心的孤獨與寂寞。荷花意象以獨特的風姿,成為與朱自清心有靈犀的女神,同時作者也借荷花努力尋求一種沖淡自然、純潔明凈、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理想世界。
⑵水意象
《紅樓夢》中賈寶玉說“女兒是水做的”,女人與水的關系不可不談。朱自清在《揚州的夏日》中說過:“北方與南方有一個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無水而南方有。”這顯然是作者的審美偏見,因為在他眼里北方的水“一覽而盡”,就連船也是“笨頭笨腦”,所以“有水的還是南方”。
《荷塘月色》中也提到:“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在北方的磅礴陽剛與南方的輕靈陰柔之間,朱自清傾向后者。他筆下的水是“脈脈的流水”,“凝碧的波痕”,這些水意象可謂陰柔之至。
⑶月亮意象
月亮與太陽相對,是陰性的象征。《周易·系辭上》有“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文解字》里也談到“闕也,太陰之精也”。月亮與女性在中國文化中向來密不可分。《詩經·陳風》就有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借用皎潔的月亮,表達對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荷塘月色》中,作者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沿著曲折的小煤屑路,自由地受用了“無邊的荷香月色”,因此體會到了“獨處的妙處”,暫時忘卻苦悶,欣賞眼前的月色荷塘,“今晚的月光是淡淡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但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壓抑并沒有遠去,它們實在沉重,“雖然是滿月,天上卻又一層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那些“黑影”總籠罩在心上,“熱鬧是他們的,我們什么也沒有”。作者努力尋求的平靜并沒有得到,失落苦悶仍然伴隨,文中不斷出現這些陰郁的影子,它們不自覺地流露出作者的苦悶與壓抑。
三、拓展視野,涉足評論
童年的池塘是很美的地方,清澈見底,它的旁邊,還有許多小草眾星拱月似的圍著它。
池塘的周圍全是小草,遠遠望去像一張毛茸茸的地毯。在“地毯”的中間放著一面“大鏡子”。池塘上鋪滿了許許多多綠色的荷葉,你看,那荷葉上有青蛙在唱歌呢。鮮嫩的小荷那尖尖的角才露出水面,蜻蜓早就立在了它頭上,不愧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啊。
特別是夏天的晚上,小伙伴們都在池塘邊的柳樹下追逐打鬧,累了,就靠著柳樹休息,有的聽著青蛙和蟈蟈的叫聲睡著了。有的則爬起來抓螢火蟲,不小心就掉到了池塘里變成了落湯雞。有的玩弄著柳樹的枝條,把枝條弄得東一歪西一扭的。
螢火蟲照亮了整個月夜,在池塘上與天上星光的倒影吻合,讓人捉摸不透到底是螢火蟲呢?還是夜空的星光?在思考的時候慢慢睡著了,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一晃幾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看到那美麗的池塘,那夢一般的池塘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猶如夢一般融化。
五年級:Incense
本課堂設計的《荷塘月色》是在高一展開的,這是一個普通班級,整體基礎不太好。這是我設計的一堂“家常課”。本課堂旨在介紹散文的欣賞方法,體驗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特色。在本次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就閱讀和作者行文意圖等方面展開討論話題。教學中,我就學生關心的話題作了解答,并帶領學生正確思考和解讀這篇散文。
二、教學主題
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時,明確自己的思路,就是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心路、散文特色和散文特殊之處,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學習優美散文的寫作方法和結構。
三、課堂教學中的細節
《荷塘月色》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摸語言”,過去總是老師在揣摸,學生在接受,學生實際并未調動起來,所以我試圖通過學生的品讀讓學生自己來感知品味。
我準備了配樂朗誦的錄音,旨在通過錄音范讀讓學生“走近”荷塘,而在進入教室后改變了主意,與其通過錄音,干脆先讓學生自己誦讀。于是在交待散文的特點和結構之后,我首先讓學生自己朗讀。
我隨機點了一個學生的名,讓她朗讀全文。這個學生朗讀能力在班上是教好的,但朗讀之后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還在于沒有體現出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接下來,我播放了錄音,有比較才有鑒別。讓學生比較錄音與那位同學在誦讀時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然后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錄音中有的讀得輕緩,有的頓挫?”
隨后,學生甲答:“這樣更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
我順勢提問:“體現什么情感?”并強調,學習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正是散文整體感知重要的一環。
“作者的心里不寧靜。”學生乙說。
學生丙不相信的神態:“可是荷塘的月色是寧靜的啊。”
“但是,作者分明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啊?”我提示。
幾個學生爭辯:“朱自清只在文章第一句交待了自己心里不寧靜,而描寫的景色都是寧靜的。”
我又問:“者為什么要寫自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而且是在文章的第一句?”
這時,學生們陷入了沉思。繼而開始了討論。
一個學生突然說,“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他是看著參考書說的。現在各種參考書很多,我以為參考書在學生中的大量使用有部分原因是對課堂教學的不滿,與其禁絕不如好好引導和鼓勵。
我問道:“為什么它是文眼呢?”
這個學生只顧埋頭區看參考書。我沒有讓他再念參考書上的現在答案,更沒有阻止他別看參考書,而是表揚他能夠去查找資料是主動學習的標志,告訴學生重要的是要自己理解,自己要主動學習,不能被動學習。此時,教室里一時也有些沉悶。隨后啟發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句去理解,引導他們發散思維。
四、教學中討論結果
我又提問了幾個問題。例如,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情感是矛盾的呢?作者為什么會到荷塘去呢?
“因為他心里不寧靜”,“因為他想獲得寧靜”,“因為作者愛熱鬧也愛獨處”……
學生的思維明顯又活躍起來,思路也逐漸清晰。我又問:“那么作者有沒有獲得寧靜呢?”
“老師,請問,作者為什么心里會不寧靜呢?”那位朗讀了課文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趁勢說到,我就這一點帶領學生就課文展開了學習。
五、分析與反思
本堂課我先讓學生自己朗誦,再放錄音的突然轉變,我發現我的教學理念正在發生變化,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由于我的工作經歷不長和工作經驗不足,“讓學生動起來”并不容易,于是探索如何讓學生“動起來”,這是極為重要的。我以為有這幾方面:一是學生思維的“動起來”;二是就學生的自主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對癥下藥;三是讓學生去整體感知,及時點評和引導。
在問題的設計,如果說滿意,我在備課時,特意準備了多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是緊緊圍繞散文《荷塘月色》的,并且結合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背景和人生經歷展開。當然,有些問題是順勢而提,是學生在幫助我提問,言傳在意會之后,重視了學生的感受和體會,但也是這里讓我感到一些不足,問題基本上是我提出來,閱讀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