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2: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財政所履職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組織領導和檢查方式
內部監督檢查工作由財政局統一組織領導,各業務科室、二級單位、財政所分別負責,財政監督專職機構牽頭實施。采取自查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查工作由各業務科室負責人、二級單位負責人及財政所所長負責,自查面要達100%,重點檢查人員由財政監督檢查局、鄉財局、預算股人員組成。
二、檢查時間
財政所內部監督檢查:自查階段2012年2月25日—3月4日,重點檢查階段2012年3月5日—3月30日。
局各業務科室及二級單位內部監督檢查:自查階段2012年2月25—3月4日,重點檢查階段2012年6月、12月,9月份接受上級交叉檢查。
三、檢查的范圍和內容
各鄉鎮財政所檢查范圍和內容:2011年度鄉鎮財務收支及本單位財務收支、財政資金(含專項資金)撥付情況及會計基礎工作的執行情況、資產和財務管理情況,有無違反財經紀律及其他違規行為,其他需要監督檢查的事項。
局各業務科室及二級單位檢查范圍和內容:財政專戶管理與資金安全檢查,科室全面履職、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帳冊是否健全、登記是否合法、資金狀況是否全面、對賬手續是否齊全等和二級單位2011年度財政財務收支、內部控制情況及資金安全,財政專戶撤并情況的“回頭看”。
四、檢查的方法和步驟
(一)檢查的方法
以財政資金流向為主線,采取內查與外查相結合、檢查與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內查外調,提高檢查效果,進而增強查處問題、改進管理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從而提高內部檢查的有效性。
(二)檢查的步驟
1、自查階段(2月25日—3月4日):各業務科室、二級單位及鄉鎮財政所,按照自行管理權限對2011年工作中的漏洞進行自查、自測。特別是資金管理環節、財務管理核算情況等。自查結束后,及時向財政監督檢查局報送自查報告及自查表。
2、重點檢查階段(3月5日—3月30日):結合各鄉鎮具體情況,對財政資金((含專項資金)的撥付情況、銀行帳戶管理、財政財務收支與會計基礎工作、會計信息質量及固定資產使用情況等進行檢查。檢查結束后提出相關整改落實建議,形成專題材料。
3、整改落實階段:局各科室、二級單位及財政所要針對自查和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自覺進行整改提高,對內部監督檢查建議逐條進行落實,并向財政監督局提報意見反饋,整改情況作為目標管理考評的重要內容。
五、檢查工作要求
1、被檢查單位要嚴格按照各自職責和檢查內容認真開展自查工作,自查結束后,要及時將本科室、二級單位自查報告,經分管領導簽字后報財政監督檢查局,財政所需一并報送自查表。
2、被檢查單位要全面、及時地提供檢查所需要的有關文件、帳表、憑證等相關資料,積極配合財政監督人員搞好檢查工作。
3、嚴格執行財政監督檢查程序。所有檢查項目必須嚴格依照《財政部內部監督檢查辦法》(財政部58號)有關規定進行,依法依規處理。
一、著眼于建設民生財政,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設民生財政,要重點關注民生資金管理使用情況,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著力點,切實保障關系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民生政策落到實處,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長效機制的完善。
(一)加強基層財政監管目前,越來越多的財政資金用在基層、用于民生,發揮好基層財政特別是鄉鎮財政所對資金的監管作用越來越重要。應制定加強鄉鎮財政管理的意見,健全鄉鎮財政職能,明確鄉鎮財政機構對轄區內財政資金的監管職責,理順鄉鎮財政機構人員管理體制,逐步實現縣級財政部門直接管理鄉鎮財政機構人員和業務,并配足編制、配齊人員,為鄉鎮財政發揮監管職能創造條件。
(二)加強民生資金監督檢查著力構建起涵蓋公共教育、就業服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民生財政政策體系,將民生資金政策落實及資金監管作為當前財政監督工作重點。重點關注“三農”、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等涉及人民切身利益方面問題,深入到市、縣、鄉、村進行監督檢查、督導和調研,及時反饋政策執行情況。
(三)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要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的要求,從健全法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強監督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管理制度、采取措施、推進改革,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確保民生資金的安全、規范、高效使用。
二、著眼于建設綠色財政,保障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建設綠色財政,要重點關注在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及時反映和糾正財政政策執行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保證財政政策的有效執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樹立財政監督持續科學發展理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努力做到“四個統一”,即依法監督與科學求證相統一,經常監督與重點檢查相統一,發現問題與促進整改相統一,改革創新與提高實效相統一。
(二)加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監督檢查財政工作涉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方面面,職責主要是資金的籌集、分配、管理、使用,財稅政策的落實等。要加強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節能減排、醫改、教育、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政府投資的監督檢查。按照“全面監管、重點檢查”的原則,選擇部分投資項目資金,從資金籌集、撥付和使用、管理方面進行全程跟蹤監督檢查或調研。加大對政策效應和資金使用效果的調研力度,及時反映政策執行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為完善政策、規范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三)促進完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要始終堅持從制度安排入手,從宏觀和全局的角度,去認識和審視監督檢查掌握的情況,去分析和反映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去研究和揭示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問題和漏洞,提出深化改革、規范管理和健全制度的建議,促進完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
三、著眼于建設活力財政,推進財政監督科學化精細化
建設活力財政,要統籌規劃設計財政監督改革,協調推進財政監督機制、制度和手段創新,全面提高財政監督服務科學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一)創新財政監督機制強化事前審核預警、事中跟蹤問效、事后監督檢查,建立起涵蓋財政收支、體現財政管理特色,對財政運行全過程進行監測、預警、分析、保障和規范等多功能、全員參與的財政監督體系。以構建全員參與、全方位監督、全過程監督工作機制為目標,按照建立預算、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工作機制的要求,明確廳內各處室財政監督職責,建立職責明確、相互制約、運轉協調、順暢高效的財政監督工作機制。
(二)完善財政監督制度充分發揮制度建設的根本性、保障性、穩定,完善以理順財政監督工作機制為核心的財政監督制度體系,力爭在三個方面有新的進展:制定《財政資金監督管理問責辦法》,構建責任追究長效機制;制定《構建“大監督”機制辦法》,著眼于構建“大監督”工作格局,明確各處室監督職責、理順監督工作關系,完善財政監督工作制度;制定《財政監督檢查人員工作質量考核辦法》,規范監督檢查程序、內容及報告格式,提高監督檢查效果。
(三)完善內部監督機制根據外部審計重點,加強對廳內有關處室和事業單位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情況、財務收支的合法性、合規性以及制度建設和內控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要通過內部重點檢查,剖析評價被檢查單位履職和管理情況,突出財政部門內控機制的監督評價,揭示存在的管理風險,促進財政部門內控機制的完善。加強對審計署和審計廳外部審計工作的協調,建立內審和外審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對審計問題整改情況進行跟蹤督促,發揮內外監督的整體推進作用。
(四)推進財政監督信息化建設財政監督信息化建設是實現“業務機構對專項資金承擔即時監控職責,監督機構承擔再監督職責”的有效手段,是貫徹落實財政部提出的“大監督”理念的重要保障。要按照監督關口前移、加強全過程監督理念,加強需求分析和功能設計,逐步解決目前財政監督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市、縣兩級運行不暢、應用不深、功能有限等問題,實現對財政資金審核、撥付以及資金使用等環節管理不規范時的自動識別、自動預警和提示,對財政資金運行進行全過程科學、規范、有效的動態監控,促進財政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結合必要的流程與機制設計,初步建立起資金分配、下達、使用、系統預警、問題處理、資金監督檢查、責任考核等各環節緊密銜接、相互制衡的專項資金管理運行機制,全面提高專項資金監管的自動化、科學化、規范化。
四、著眼于建設效益財政,提高財政監督實際效果
建設效益財政,要強化效益意識,通過改進方式方法,加強財政監督,全面提高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益。
(一)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監督方法,促進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按照“先易后難、分期試點、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教育、科學、文化、農業、社保等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項目資金,把項目績效監督作為切入點,通過試點逐步積累經驗,然后再逐漸推進到部門績效監督、綜合績效監督方面。按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監督方法、指標體系和標準,完善績效監督工作制度。建立績效監督工作專家庫,實現省、市、縣(區)專家庫聯網,充分利用專家的知識,以期達到科學的監督結果。通過績效監督,建立起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外部評價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約束機制,促進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機制。
(二)建立制度健全、落實有力、問責到位的財政資金問責機制通過制度明確各部門、單位的財政資金監管責任,以及責任追究內容、追究方式和追究程序。建立以政府為問責主體,財政部門牽頭,紀檢(監察)、審計、組織、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參與,各職能部門配合的財政資金問責組織體系。對財政資金和項目管理各階段、各環節的工作實行責任制,細化目標責任,把財政資金管理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堅持誰審查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誰驗收誰負責,以便進行責任追究和責任倒查。選取典型案例,加大問責力度,并在新聞媒體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