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硝酸鉀的化學式

硝酸鉀的化學式

時間:2023-05-29 18:25: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硝酸鉀的化學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鑒別硝酸根是否存在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用濃硫酸加銅片,濃縮液或晶體中加入少量濃硫酸,加熱。有紅棕色氣體放出即含有硝酸根離子。

方法二:在溶液中加入鹽酸,讓溶液呈酸性,使硝酸具有氧化性.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氯化亞鐵溶液,如果溶液顏色變黃,且生成的氣體遇到空氣后變為紅棕色,證明有硝酸根離子。

硝酸根:即三氧化氮,是一種不穩定的氮氧化物,化學式為NO3。硝酸根離子有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能使亞鐵離子氧化成鐵離子,而自己則還原為一氧化氮。一般地,硝酸根是指硝酸鹽的陰離子。它是五氧化二氮氣相分解的中間產物。該物質存在時間很短,但吸收光譜能檢測到它的存在。實驗證明它具有順磁性。三氧化氮的空間構型可能為平面正三角形,但至今未將它分離出來。常見的含有硝酸根的化學物質有,硝酸銀、硝酸鉀、硝酸鈉、硝酸銨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題目]隨著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對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越來越關注。在新型汽車的方向盤和前排乘客座位前的儀表板內都有折疊安全氣囊,該安全氣囊中含有疊氮化鈉(NaN3)50 %、硝酸鉀、二氧化硅粉等。

(1)一旦汽車發生有足夠強度的意外碰撞時,一個碰撞傳感器將激活特定的電路,使疊氮化鈉放電并在0.03 秒內全部分解,生成鈉并放出單質氣體X,則X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寫出該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的金屬鈉與硝酸鉀發生二次反應,又有X生成,同時生成氧化鉀和氧化鈉,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該反應中的氧化劑與還原劑填入下列空格中,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數目和方向。

其中產物氧化鉀和氧化鈉,能與安全氣囊中二氧化硅發生反應,生成硅酸鹽。

(3)碰撞后瞬間釋放的氣體使安全氣囊脹大,從而能阻擋人體前沖。若安全氣囊內放有260 克疊氮化鈉,產生的氣體有______升(假定此時氣囊內壓強為101325 Pa,溫度為300 K)。在此后的0.1 秒內,氣體通過氣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氣囊收縮。

(4)在上述安全氣囊的配方中二氧化硅的質量分數至少為_______________。

(5)氣囊中的二氧化硅是為了與氧化鉀和氧化鈉發生反應生成硅酸鹽,這一步有必要性嗎?請談談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題意圖]本題是受一道初中試題[1]的啟發創作而來。以汽車發生意外碰撞時安全氣囊中的物質發生的化學反應為載體,融化學反應原理、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及其方程式配平、阿佛加德羅定律、化學計算等知識于一體,實現了“情境載體――知識融通――能力實現”的基本命題思路,對學生接受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計算能力和科學素養等進行綜合考查。本題以生活實際中情境為切入點,期望引導學生關心生活、科技和社會現實,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感悟、體驗化學的價值與意義等情感目標的落實,發揮考試的教育功能。

[試題點評]

1. 情境來自現實,貼近學生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汽車、汽車安全氣囊對學生來說都不再是陌生的話題,不少學生家里都有私家車。解決汽車安全氣囊中的化學反應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聯通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使學生培增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運用化學的理念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而這正是科學素養的體現之一。

2. 弘揚化學學科的價值。汽車安全氣囊可提高汽車安全性的作用無容置疑。本題讓學生領略和感受到化學的價值和意義,為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學科形象,拓展知識視野。試題的內容和解題的過程有著鮮活的時代氣息。

3. 體現人文關懷、體現綠色化學的思想。安全氣囊中的主要反應結束之后,對產生的K2O和Na2O的處理,正是從環保角度思考,使解題過程充分體現科學和人文的融合。

4. 強調主干知識。試題考查的內容――化學反應原理、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阿佛加德羅定律、化學計算等都是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主干知識的考查一直是高考重點,上述這些主干知識也一直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5. 問題設置由易到難,具有較好的梯度。第一問是疊氮化鈉的分解,題干的表述非常清楚, X是氮氣可以說是一目了然。第二問是鈉與硝酸鉀的反應,對反應產物題干中亦有明確的表述,用化合價升降法配平此方程式、標出電子轉移的數目及方向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難度大于第一問。第三問要求算出300 K時的氮氣的體積,必須先根據第一、二問的方程式算出氮氣物質的量,氮氣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然后根據阿佛加德羅定律算出300 K的氮氣體積。第四問由化學方程式算出K2O和Na2O的物質的量,再由堿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反應的方程式算出所需SiO2的物質的量,然后根據疊氮化鈉的質量與百分含量算出SiO2的質量分數。最后一問,要求學生從題干中提取信息,K2O和Na2O會隨氣體一起從氣囊中散出,會噴到駕駛員、乘客身上以及環境中,聯想到K2O和Na2O都是典型堿性氧化物,極易與水反應生成具有強腐蝕性的強堿,對駕駛員、乘客與環境都有危害,利用它們與二氧化硅反應生成無毒、無污染的硅酸鹽。本問對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要求較高。

[試題解析]

(1)疊氮化鈉分解,題干的表述非常清楚,不難得到X是氮氣,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疊氮化鈉的分解條件――放電。

(2)鈉與硝酸鉀的反應,反應的產物題干中亦有明確的表述,用化合價升降法配平此方程式、標出電子轉移的數目及方向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得到產生氮氣物質的量共為6.4 mol,設氣囊溫度是300 K,要算氮氣的體積必須根據阿佛加德羅定律:同壓下,一定量氣體物質的體積之比等于溫度之比,即6.4 mol×22.4 mol?L-1/273 K=V/300 K,求算出300 K時氮氣的體積。

(4)根據方程式②算出K2O和Na2O分別是0.4 mol和2 mol,再根據方程式:

算出所需二氧化硅的最小質量:2.4 mol×60 g?mol-1=144 g,這是與氧化鉀和氧化鈉恰好反應所需的二氧化硅質量,其質量分數為:

144 g×0.5/260 g=0.277。

(5)從材料中提煉信息:氣體會通過氣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不可避免氧化鉀和氧化鈉也會從氣囊里散出,就會與駕駛員和乘客的皮膚直接接觸,生成對人和環境都有危害的物質,所以利用它們與二氧化硅反應生成無毒、無污染的硅酸鹽。

[答案]

(1)N2 , 2NaN3 2Na+3N2

(2)10Na+2KNO3K2O+5Na2O+N2

(3) 157.5; (4) 0.277

(5)有必要。因為氧化鉀和氧化鈉都能與水反應生成強堿。氧化鉀和氧化鈉隨氮氣從安全氣囊逸出,就可能與駕駛員和乘客的皮膚直接接觸,在與空氣環境中可發生反應生成強堿,對人和環境都有危害。所以,可利用它們與二氧化硅反應生成無毒、無污染的硅酸鹽把它們處理掉。

參考文獻:

[1]汪朝陽.新課程課標下的命題趨勢[J].化學教學,2005,(1~2):97~99.

第3篇

1.某校興趣小組同學將課本“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裝置(如甲圖)改進為新的實驗裝置(如乙圖),以下評價不恰當的是

A.甲、乙兩裝置實驗前都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乙裝置實驗中膠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

C.乙裝置簡潔,減少了甲圖裝置中導管引起的誤差

D.甲裝置實驗中沒夾緊彈簧夾,會使測定結果偏小

2.下列實驗,不能成功的是

A.收集一瓶氧氣,觀察顏色 B.觀察顏色來區分高錳酸鉀和氯酸鉀

C.聞氣味來區分白酒和白醋 D.用10毫升量筒量取5.56mL的水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工業上常采用分離液態空氣法制氧氣,該原理是利用氮氣和氧氣的密度不同進行分離

B.實驗是制取氣體的原料必須是純凈物

C.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屬于可燃物

D.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越小,空氣質量越好

4.為鑒別空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瓶氣體,可選用的方法是

A.將水倒入三瓶氣體中 B.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三瓶氣體中

C.聞三瓶氣體的氣味 D.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

5.除去下列物質中的少量雜質,所選用的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試劑 操作方法

A HCl( CO2) 適量NaOH溶液 洗氣

B NaCl (NaOH) 過量稀鹽酸 蒸發結晶

C CO2(CO) 足量O2 點燃

D 稀鹽酸(稀硫酸) 適量硝酸鋇溶液 過濾

6.下列物質的鑒別方法錯誤的是( )

待鑒別的物質 鑒別方法

A 腈綸和羊毛纖維 燃燒,聞燃燒產生的氣味

B 食鹽溶液和鹽酸 滴加無色酚酞試液,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C 氯化銨和尿素[CO(NH2)2] 與熟石灰混合后一起研磨,聞氣味

D CO2和CO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觀察溶液是否變渾濁

7.現有空氣、氧氣、二氧化碳的三瓶氣體,最簡單的區別方法是( )

A.測量三種氣體的密度 B.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

C.將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將氣體分別通入水中

8.下列方法一定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除去氧化銅中含有的木炭粉——高溫加熱

B.除去碳酸鈉中含有少量的碳酸氫鈉——加入稀硫酸

C.提純新制二氧化碳氣體(含有少量氯化氫氣體)——將氣體通過氫氧化鈉溶液

D.鑒別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鹽酸

9.為實現下列實驗目的,所選的試劑或方法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所用試劑或方法

A 區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 加Ba(NO3)2 溶液

B 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雜質石灰石 加水或稀鹽酸

C 除去CO2中的CO氣體 在氧氣中點燃

D 除去氧化銅粉末中的銅粉 加入足量稀鹽酸,過濾

A.A B. B C. C D. D

10.下列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A.探究水的組成 B.探究化學反應是否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運動 D.探究二氧化錳能否加快過氧化氫分解二、填空題

11.(12分)現有A、B、C、D四種物質,已知A為暗紫色固體,B為白色固體,C和D都是黑色粉末,將A與B混合或B與C混合,加熱時都有無色的氣體F產生,加熱B和C的混合物與只加熱B相比,產生F的速度前者要比后者快很多,且反應前后C的化學性質和質量都不變,只加熱A時,除產生氣體F外還有物質C產生,D在F中劇烈燃燒,生成一種無色氣體E,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根據以上事實推斷A、B、C、D、E、F各是什么物質,并寫出有關的文字表達式。

(1)各物質的名稱:A ,B ,C ,D ,E ,F 。

(2)寫出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并在后面括號內注明基本反應類型:

① ( )

② ( )

③ ( )

12.(7分)一種白色固體A和黑色粉末B在加熱條件下生成一種無色氣體C。在C中,黃色粉末D劇烈燃燒,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E。某常見金屬F,在C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得黑色固體G。

(1)物質A、G的名稱分別是 , ;物質B的作用是 。

(2)實驗室完成反應D時,預先在集氣瓶里裝少量水的目的是 。

(3)寫出F在C中燃燒的表達式: ,此反應屬于 反應。

13.(8分)利用廢舊電池銅帽(含Cu、Zn)制取海綿銅(Cu),并得到硫酸鋅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應條件己略去):

已知:2Cu+2H2SO4+O2 2CuSO4+2H2O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過程II中分離操作的名稱是 ,在操作過程中使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

和 。

(2)溶液A中的溶質有 (填化學式)。

(3)過程III中有氣體產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

(4)A~E中含銅、鋅兩種元素的物質有 (填字母序號)。 .

14.請分別選擇合適的試劑或方法,除去下列物質中少量的雜志(括號內的物質為雜質),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

(1)NaNO3(Na2CO3) _________ ;

(2)Cu(CuO) _________ .三、簡答題

15.(4分)根據實驗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實驗室通常用(填寫化學方程式)____反應制O2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可用作O2制氣裝置的是(選填字母)____。

(2)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的基本操作步驟依次為: 、

、 ;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儀器有(選填字母):____。

a.玻璃棒 b.試管 c.酒精燈 d.蒸發皿

e.量筒 f.燒杯 g.鐵架臺

16.氯化鉀固體樣品中混有少量碳酸鉀和硫酸鉀兩種雜質,為了獲得純凈的氯化鉀,將樣品溶解,按如圖所示步驟進行提純.已知試劑1為氯化鉀溶液,B、C為固體難溶物,每步驟加稍過量的試劑.

(1)固體難溶物B含有碳酸鋇和   ;

(2)檢驗步驟①已除去雜質的方法(操作、現象、結論)是

;

(3)試劑Ⅱ中溶質的化學式:  ,試劑Ⅲ的名稱是   ;

(4)由E獲得氯化鉀晶體的分離操作名稱是   .

17.“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它是一種重要的銅礦石原料。小明欲從孔雀石中提煉出單質銅。

【查閱資料】(1) 堿式碳酸銅加熱易分解,其方程式為:Cu2(OH)2CO3加熱2CuO+CO2+H20。

(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鹽酸,固體完全溶解,有無色氣體生成,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設計方案】在實驗室中以堿式碳酸銅、鐵粉、稀鹽酸為原料來制取單質銅。請你仿照下圖畫出方案二制取銅的流程圖,要求:步驟最少。

方案一:

方案二:你設計的方案為

【進行實驗】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Fe的實驗現象為

【反思】銅銹的主要成分也是堿式碳酸銅,從堿式碳酸銅的化學式[Cu2(OH)2CO3]推知,銅生銹可能與空氣中的氧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四、推斷題

18.如圖是中學常見物質的轉換關系圖,其中A、B常溫下都為無色液體,且組成元素相同.A、B、X、Y、E都為氧化物,X、E都為黑色固體,Y可用作干燥劑,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為藍色沉淀,L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請回答:

(1)X在反應①中起   作用.

(2)寫出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   .

(3)寫出L的化學式  .

(4)寫出G在空氣中變質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19.(14分)某興趣小組用下圖所示流程制取氧氣(反應原理: 2KClO3 2KCl+3O2),并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

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理論上可制得氧氣的質量是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g)

解:

(2)在回收提純的過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標號)。

A.提高實驗效率 B.保證固體1全部溶解 C.節約能源

(3)①寫出下圖中儀器a、b的名稱:

A ,b 。

②步驟Ⅱ中的操作m應選擇圖11中

(填“甲”或“乙”)裝置,該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

③步驟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銀(AgNO3)溶液檢驗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鉀,該檢驗方法的原理

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4)實驗結束后,稱得回收到的氯化鉀的質量比理論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寫一點)。參考答案

1.D

【解析】

試題分析:A、為了確保實驗的成功,甲、乙兩裝置實驗前都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正確,B、乙裝置實驗中紅磷燃燒放熱,使裝置內的氣體受熱膨脹,故膠塞先向右移動,正確,C、乙裝置簡潔,減少了甲圖裝置中導管引起的誤差,正確,D、甲裝置實驗中若沒夾緊彈簧夾,則集氣瓶中的氣體受熱膨脹排出,會使測定結果偏大,錯誤,故選D

考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2.D

【解析】

試題分析:A、可以通過觀察得出氧氣的顏色,正確,B、高錳酸鉀是暗紫色,而氯酸鉀是白色,故可觀察顏色來區分高錳酸鉀和氯酸鉀,正確,C、白酒有特俗氣味,白醋有刺激性氣味,故可用聞氣味的方法來區分白酒和白醋,D、量筒的精確值是0.1mL,故數據不合理,故選D

考點:物質的性質,量筒的使用

3.D

【解析】

試題分析:A、工業上常采用分離液態空氣法制氧氣,該原理是利用氮氣和氧氣的沸點不同進行分離,錯誤; B、實驗是制取氣體的原料不一定純凈物,例如制取氧氣使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錯誤; C、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不具有可燃性,不屬于可燃物,錯誤; D、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越小,空氣質量越好,正確;故選D.

考點:氧氣的工業制法、氧氣的化學性質、空氣污染及其危害

4. D

【解析】

試題分析:鑒別空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瓶氣體,根據氣體的性質知道可選用的方法是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燃燒更旺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氧氣;變化不大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空氣;熄滅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二氧化碳,故選擇D

考點:氣體的鑒別

5.B

【解析】

試題分析:物質除雜的原則是所加試劑與雜質反應的同時不能引進新的雜質,主要物質可以多但不能少;A選項氫氧化鈉與主要物質反應;B選項符合除雜的原則;C選項在二氧化碳的環境下一氧化碳不能燃燒;D選項引進新雜質硝酸;故選擇B

考點:物質的除雜

6.B

【解析】

試題分析:A選項腈綸和羊毛纖維利用燃燒法聞燃燒產生的氣味可以鑒別;B選項中食鹽溶液和鹽酸溶液都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顏色;C選項氯化銨和尿素可以通過加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鑒別;D選項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通入石灰水中,觀察是否變渾濁進行鑒別;故選擇B

考點:物質的鑒別

7.B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可知鑒別空氣、氧氣、二氧化碳的三瓶氣體,最簡單的區別方法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木條熄滅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二氧化碳、燃燒更旺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氧氣,無明顯變化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空氣;故選擇B

考點:氣體的鑒別

8.D

【解析】

試題分析:A選項不能達到目的,高溫加熱碳能與氧化銅反應;B選項不能達到目的,硫酸能與碳酸鈉反應是主要物質減少;C選項二氧化碳、氯化氫氣體均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不但能把雜質除去,也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D選項鑒別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鹽酸能達到目的;故選D

考點:物質的鑒別與除雜

9.A

【解析】

試題分析:A、硫酸鉀溶液和硝酸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鉀,所以可用加Ba(NO3)2 溶液的方法區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故A正確; B、生石灰能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生石灰也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所以不能用加水或稀鹽酸的方法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雜質石灰石,故B錯誤; C、CO2中含有CO氣體時不能被點燃,所以不能用在氧氣中點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氣體,故C錯誤; D、鹽酸和氧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而和銅不反應,故D錯誤.故選:A.

考點:化學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金屬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酸、堿、鹽的鑒別

10.B

【解析】

試題分析: A選項電解水探究水的組成能達到目的;B選項有氣體生成的反應在敞口容器中探究質量守恒定律 是不能達到目的的;C選項用濃氨水探究分子的運動;時能達到目的的;D選項用對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錳是否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時能達到目的的;故選B。

考點:實驗方案評價

11.(1)高錳酸鉀 氯酸鉀 二氧化錳 木炭 二氧化碳 氧氣

(2)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分解反應)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分解反應) 木炭+氧氣 二氧化碳(化合反應)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題中的敘述所學物質的性質可知,(1)物質A為高錳酸鉀、B為氯酸鉀、C為二氧化錳、D為木炭、E為二氧化碳、F為氧氣;(2)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及反應的類型為: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分解反應)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分解反應) 木炭+氧氣 二氧化碳(化合反應)

考點:物質的推斷、文字表達式的書寫、反應類型的判斷

12.(1) 氯酸鉀 , 四氧化三鐵 ; 催化作用 (2)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 (3)鐵+氧氣 四氧化三鐵 (也可寫符號表達式,下同),化合(或氧化)

【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在C中,黃色粉末D劇烈燃燒,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E”可知C是氧氣,D是硫磺,E是二氧化硫;F和氧氣的反應現象推得F是鐵G是四氧化三鐵;所以可根據白色固體A和黑色粉末B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氧氣,可知A是氯酸鉀B是二氧化錳;(1)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質A、G的名稱分別是氯酸鉀,四氧化三鐵; 物質B時氯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催化劑,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二氧化硫是有毒氣體,且能與水反應,所以實驗室完成反應D時,預先在集氣瓶里裝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表達式為鐵+氧氣 四氧化三鐵,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兩種生成物是一種,故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考點:物質的鑒別及推斷

13.(1)過濾 漏斗 玻璃棒 (2) H2SO4、CuSO4、ZnSO4

(3) Zn + H2SO4 === ZnSO4 + H2 (4)A、C

【解析】

試題分析:(1) 經過過程II得到固體和液體,即將固體和液體分離,所以操作的名稱是過濾,在操作過程中使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漏斗和玻璃棒

(2) 溶液A是經過實驗I,發生反應:2Cu+2H2SO4+O22CuSO4+2H2O,Zn + H2SO4 =ZnSO4 + H2,再加上過量的硫酸,所以溶液A中的溶質有H2SO4、CuSO4、ZnSO4

(3) 經分析固體C應是銅、鋅混合物,所以過程III就是要將鋅除去,所以有氣體產生,發生的方程式:Zn + H2SO4 === ZnSO4 + H2

(4)根據上面的分析,溶液A中的溶質有:H2SO4、CuSO4、ZnSO4,固體C應是銅、鋅混合物,所以選AC

考點:過濾基本操作,金屬的化學性質,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判斷

14.(1)Na2CO3+2HNO32NaNO3+H2O+CO2 (2)CuO+H2SO4CuSO4+H2O

【解析】

試題分析:用化學方法給物質的除雜有2個原則:1、加入的物質或采取的方法只能除去雜質,2、在除雜過程中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1)除去NaNO3中的Na2CO3,應加入稀HNO3,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NO32NaNO3+H2O+CO2(2)除去Cu中的CuO,應加入稀H2SO4,化學方程式為:CuO+H2SO4CuSO4+H2O

考點:物質的除雜

15. (1)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B或A;(2)溶解、過濾、蒸發結晶;acdg.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實驗室通常用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反應制O2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可用作O2制氣裝置的是B或A;(2)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的基本操作步驟依次為:溶解、過濾、蒸發結晶;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儀器有a.玻璃棒c.酒精燈 d.蒸發皿、g.鐵架臺

考點:氧氣的制取、粗鹽的提出

16. (1)硫酸鋇;(2)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如果沒有出現白色沉淀生成,說明硫酸鉀和碳酸鉀已經除去;(3)K2CO3;鹽酸;(4)蒸發結晶

【解析】

試題分析:(1)氯化鋇溶液和硫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氯化鋇溶液和碳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所以可用氯化鋇溶液除去硫酸鉀和碳酸鉀,所以固體難溶物B含有碳酸鋇和硫酸鋇;(2)氯化鋇溶液和硫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氯化鋇溶液和碳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所以可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如果沒有出現白色沉淀生成,說明硫酸鉀和碳酸鉀已經除去;(3)氯化鋇溶液過量,所以A中含有氯化鉀和氯化鋇,碳酸鉀溶液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所以試劑Ⅱ為碳酸鉀;鹽酸和碳酸鉀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試劑Ⅲ的名稱是鹽酸;(4)氯化鉀溶于水,所以由E獲得氯化鉀晶體的分離操作名稱是蒸發結晶.

考點:混合物的分離方法;蒸發與蒸餾操作;鹽的化學性質.

17. 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

產生氣泡,析出紅色固體,溶液逐漸變淺綠色 CO2

【解析】

試題分析:(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鹽酸,固體完全溶解,有無色氣體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根據反應的情況可設計為

【進行實驗】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Fe,鐵與剩余的鹽酸反應也能置換出金屬銅,故實驗現象為產生氣泡,析出紅色固體,溶液逐漸變淺綠色;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思】銅銹的主要成分也是堿式碳酸銅,從堿式碳酸銅的化學式[Cu2(OH)2CO3]推知,銅生銹可能與空氣中的氧氣、水、二氧化碳有關

考點:實驗方案設計、質量守恒定律

18.(1)催化;(2)CuSO4+2NaOH=Cu(OH)2+Na2SO4;(3)BaSO4;(4)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試題分析:(1)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鈣,A、B常溫下都為無色液體,且組成元素相同,A和X反應會生成B、C,A、B、X、Y、E都為氧化物,X、E都為黑色固體,所以A是過氧化氫,X是二氧化錳,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所以B是水,C是氧氣,Y可用作干燥劑,水與Y生成的D和碳酸鈉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所以Y是氧化鈣,水和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所以D是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G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H會生成藍色沉淀I,所以I是氫氧化銅沉淀,H中含有銅離子,E和硫酸反應會生成H,所以H是硫酸銅,氧氣和Z反應會生成E,所以Z是銅,E是氧化銅,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所以J是硫酸鈉,通過驗證,推出的各種物質均滿足題意,推導合理,所以X是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X在反應①中起催化作用;(2)反應⑥是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化學方程式為:CuSO4+2NaOH=Cu(OH)2+Na2SO4;(3)通過推導可知,J是硫酸鈉,K和硫酸鈉反應會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L,所以L是硫酸鋇沉淀,化學式為:BaSO4;(4)通過推導可知,G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而發生變質,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考點:物質的鑒別、推斷;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19. (1)5.9g(2)AC(3)①a鐵架臺b酒精燈②甲 引流

③KCl+AgNO3==AgCl+KNO3(4)蒸發過程中,氯化鉀固體飛濺(合理均可)

【解析】

試題分析: (1)根據題意可知:題目中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MnO2 2KCl+3O2。已知量為氯酸鉀的質量為15.0g;未知量為可制得氧氣的質量。所以解題思路為:利用氯酸鉀和氧氣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進行求解。

解題過程: 解題步驟:

解:設理論上可制得氧氣的質量為x ①設未知量

2KClO3MnO2 2KCl+3O2 ②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45 96 ③標出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相關物質的質量關系

15.0g x 標出題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45:96 =15.0g:x ④列比例式

x=5.9 g 求解未知量

答:理論上可制得氧氣的質量為5.9 g。 ⑤寫出答案

(2)在操作過程中,固體1的成分為氯化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二氧化錳不溶解于水,所以加入水只能使氯化鉀溶解而不能使二氧化錳溶解。因此B項錯誤。控制水的用量是為了減少因過濾和烘干、蒸發過程中由于水太多而影響實驗的效率和浪費能源。所以應選AC。

(3)①圖示中的儀器a為鐵架臺;b為酒精燈。

②操作m將原混合物分離為固體和液體,所以應為過濾。應選甲操作。在過濾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③如有氯化鉀存在,則會和加入的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鉀,可觀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現。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Cl+AgNO3==AgCl+KNO3。如無氯化鉀存在,則反應不發生,不會觀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現。

第4篇

今年的高考試卷中涉及到金屬元素的知識點較多,下面結合有關試題對金屬元素的考點加以分析、歸納,并總結出復習思路和應試策略,供參考。

1 考點解讀

1.1鈉、鉀及其化合物性質與定性判斷、定量計算

例1(全國理綜Ⅱ卷第7題)1mol/L NaHCO3的溶液的pH最接近于( )

A.5.6B.7.0C.8.4 D.13.0

[解析]NaHCO3在水溶液中既有HCO3-的水解又有HCO3-的電離,水解程度(Kw/K1=2.3×10-8)大于電離(即碳酸的二級電離K2=5.6×10-11)故溶液呈弱堿性,C項正確。

答案:C

例2(上海卷第31題)鉀是活潑的堿金屬,鉀和氧有氧化鉀(K2O)、過氧化鉀(K2O2)和超氧化鉀(KO2)等多種化合物。

(1)鉀和硝酸鉀反應可制得K2O(10K+2KNO36K2O+N2), 39.0g鉀與10.1g硝酸鉀充分反應生成K2O的質量為_______g。

(2)某過氧化鉀樣品中氧的質量分數(雜質不含氧)為0.28,則樣品中K2O2的質量分數為_____。

(3)超氧化鉀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氣(4KO2+2CO22K2CO3+3O2),在醫院、礦井、潛水、高空飛行中用作供氧劑。13.2L(標準狀況)CO2和KO2反應后,氣體體積變為18.8L (標準狀況),計算反應消耗的KO2的質量。

(4)KO2加熱至600℃部分分解得到產物A。6.30物A充分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鉀并產生氧氣1.12L(標準狀況),試確定產物A中鉀氧兩種原子個數之比。如果產物A只含有兩種化合物,寫出所有可能的化學式并計算A中兩種化合物的物質的量之比。

[解析]本題以鉀及其化合物性質為載體綜合考查了學生計算能力,它涉及到過量計算、特殊值法、差量法、平均值法、討論法等解題方法。

1.2鋁及其化合物性質與實驗現象

例3(廣東理綜卷第28題)下列有關金屬鋁及其化合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鋁在常溫下不能與氧氣反應

B.鋁不能與氯氣反應

C.鋁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堿

D.氧化鋁只能與酸反應,不能與堿反應

[解析]鋁是較活潑的金屬,常溫下能與氧氣、氯氣、酸、堿等物質反應。氧化鋁是兩性氧化物,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A、B、D項錯誤,C項正確。

答案:C

1.3 鐵、銅的腐蝕及其性質與實驗方案

例4(廣東理綜卷第25題)鋼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會被腐蝕,發生的原電池反應為:2Fe+2H2O+O2

2Fe2++4OH-。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負極發生的反應為:Fe-2e-Fe2+

B.正極發生的反應為:2H2O+O2+2e-4OH-

C.原電池是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D.鋼柱在水下部分比在空氣與水交界處更容易腐蝕

[解析]B項中O2應得4e-;C項中應為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D項中應為空氣與水交界處更易腐蝕。所以B、C、D項錯誤,A項正確。

答案:A

例5(廣東卷第12題)為了避免青銅器生成銅綠,以下方法正確的是( )

A.將青銅器放在銀質托盤上

B.將青銅器保存在干燥的環境中

C.將青銅器保存在潮濕的空氣中

D.在青銅器的表面覆蓋一層防滲的高分子膜

[解析]銅綠即為銅銹,反應原理為:2Cu+O2+CO2+H2OCu2(OH)2CO3,故青銅器應保存在干燥的環境中或表面覆蓋一層防滲的高分子膜防止被腐蝕。A項發生原電池反應而被腐蝕。

答案:BD

1.4其他金屬元素結構與性質

例7(廣東卷第16題)灰錫(以粉末狀存在)和白錫是錫的兩種同素異形體。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Sn(s、白) H3=+2.1kJ/mol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H1>H2

B.錫在常溫下以灰錫狀態存在

C.灰錫轉化為白錫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D.錫制器皿長期處于低于13.2℃的環境中,會自行毀壞

[解析]根據蓋斯定律:②-①=③,即H2-H1=H3=+2.1kJ/mol>0,故H2>H1;根據③,在常溫下,灰錫會向白錫轉化故常溫下以白錫狀態存在,正反應為吸熱反應;當錫制器皿長期處于低于13.2℃的環境中會轉化為灰錫,灰錫以粉末狀存在,故會自行毀壞。A、B、C項錯誤,D項正確。

答案:D

1.5金屬單質、化合物性質與綜合能力

例9(廣東理綜卷第29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所有不銹鋼都只含有金屬元素

B.我國流通的硬幣材質是金屬單質

C.廣東正在打撈的明代沉船上存在大量鋁制餐具

D.鎂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均高于純鎂

[解析]不銹鋼屬于合金,可以含有非金屬元素;硬幣材質一般由合金制成;鋁是較活潑金屬,極易被海水腐蝕;合金的硬度和強度遠遠高于各組成單質。A、B、C項錯誤,D項正確。

答案:D

2 復習策略

金屬元素的單質及化合物的知識點較多較分散,復習時盡可能把知識點串成知識線、知識鏈,再織成知識網、知識面,構建網絡圖,組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一般的思路是: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結構;性質決定用途、存在形式、保存、制備,同樣用途、存在形式、保存、制備也反映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復習時還要注意以下六點:

(1)關注金屬單質及化合物的特殊性,往往作為物質推斷題的突破口。

(2)善于與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元素周期律(表)、化學平衡、電化學、熱化學、電離、水解等原理結合,加深對基礎理論的理解。

(3)以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為載體,綜合考查化學實驗原理、目的、儀器選擇及連接順序、步驟、操作、制備、方案等方面。

(4)關注近幾年高考試卷中出現的有關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熱點及冷點。

(5)關注新課程改革,特別是新課程精神及理念的深入與實施,多多研究上海、廣東等高考化學試卷。

(6)關注社會重大事件、熱點,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5篇

一、正確理解概念,巧解選擇題

許多選擇題都圍繞科學概念來設置“陷阱”,只要正確理解概念、概念的外延及概念適用的范圍,才能有效地避開障礙,以不變應萬變。

例1現有一杯2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欲改變其溶質質量分數,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鉀 B.升溫到60℃

C.加入一定量的水 D.恒溫蒸發部分水

解析如果對于飽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不透徹,就會認為增加溶質質量就能增加溶質的質量分數,選擇A;或者認為蒸發水后溶劑質量減少,溶質的質量分數會增大,選擇D;這樣就會掉進“陷阱”。這題只要真正弄清飽和溶液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選擇C。

例2已知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的關系是:甲+乙丙+丁。對此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若丙、丁為鹽和水,則甲、乙一定是酸和堿

B.若甲為10g,乙為20g,反應后生成的丙和丁的質量總和一定為30g

C.若該反應為中和反應,則生成物中一定有水

D.若甲乙丙丁四種物質都是化合物,則該反應一定是復分解反應

解析 錯選D是對復分解反應的概念理解不夠,錯誤地認為只要是兩種化合物生成兩種化合物的反應便是復分解反應,而忽略兩種化合物必須是互相交換成分后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才是復分解反應。中和反應是酸跟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故中和反應的產物中一定有水,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只有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才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也就是說只有甲和乙完全參加反應,反應后生成的丙和丁的質量總和才是30g。故正確答案為C。

二、扎實掌握基本知識點,巧解選擇題

例3向CuSO4、Fe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鋅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向過濾所得固體中加入稀H2SO4,觀察到無色氣體產生,下列對過濾所得固體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一定有Cu、Zn,可能有Fe

B.一定有Cu、Fe,可能有Zn

C.一定有Cu,可能有Fe、Zn

D.一定有Cu、Zn、Fe

解析本題考查同學們對金屬活動性順序及金屬和鹽溶液反應的理解。向反應后過濾出的固體中加入稀硫酸后有無聲氣體產生,表明反應后所得固體中至少含Fe。若剩余固體中有Zn,則表明加入的鋅粉過量,則溶液中的Cu2+、Fe2+一定全部被置換成Cu、Fe;若剩余固體中沒有Zn,則至少應有Fe,則溶液中的Cu2+全部被置換成金屬Cu。綜上所述,過濾所得固體中一定含有Cu、Fe可能含有Zn,反應后的溶液中,一定含Zn2+,可能含有Fe2+,一定沒有Cu2+。故本題只有B正確。

例4La(鑭)是一種活動性比鋅強的金屬元素,其氧化物為La2O3,對應的堿La(OH)3難溶于水,而LaCl3、La(NO3)3都易溶于水。下列各組物質中,不能直接反應生成LaCl3的是()

A.La+HClB.La2O3+HCl

C.La(OH)3+HClD.BaCl2+La(NO3)3

解析此題中涉及的知識點有酸的通性、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La比Zn活潑,則La能夠和稀鹽酸反應生成LaCl3;其氧化物和堿也一定能夠和鹽酸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LaCl3;由于硝酸鹽全部溶于水,LaCl3也溶于水,故D項中的BaCl2和La(NO3)3不能夠發生復分解反應,因此不能利用此反應制取LaCl3,所以應選D。

三、靈活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巧解選擇題

質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學中有很大用處,可以利用它來判斷天平平衡問題;推斷元素的化合價或物質的化學式;求溶液的質量或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以及求酸、堿、鹽的水溶液中離子的個數比等問題。

例5在托盤天平兩盤上各放一只燒杯,兩燒杯中盛有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足量鹽酸,使兩邊保持平衡。此時向左邊燒杯中加入11.2gCaO,若要使兩邊再次保持平衡,需向右邊燒杯中加入CaCO3的質量是( )

A.11.2g B.17.6gC.20gD.22.4g

解析天平平衡問題的關鍵在于托盤上的增重,而增重=加入的質量-產生的氣體的質量。左邊燒杯加入CaO發生反應:CaO+2HCl===CaCl2+H2O,由于沒有氣體放出,所以左邊燒杯實際增重11.2g。右邊燒杯加入CaCO3發生反應:CaCO2+2HCl===CaCl2+H2O+CO2

設加入的CaCO3的質量為x,生成的CO2質量為y

CaCO3+2HCl=CaCl3+H2O+CO2

100 44

xy

例6測得某溶液中僅有K+、Mg2+、SO42-、Cl-四種離子,離子個數比為K+;Mg2+;Cl-=4∶5∶8。若設K+為4n個,則SO42-的個數可能為( )

A.2n B.3nC.6nD.8n

解析對于此類多種離子組成的溶液,首先要明確整個溶液不顯電性,即整個溶液中的所有陽離子帶的正電荷總數等于所有陰離子帶的負電荷總數。因此在解題時只要根據陰、陽離子所帶電荷總量相等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因為K+為4n個,則Mg2+為5n個、Cl-為8n個,

設SO42-為x個,即:1×4n+2×5n=1×8n+2×x

×=3n

所以選擇B。

四、準確領會圖表意義,巧解選擇題

初中科學是一門綜合學科,它與數學密切聯系,所以在選擇題中會出現許多圖表題。準確領會圖表的意義,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7將質量相等的A、B、C三種金屬,同時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且足量的稀鹽酸中,反應生成H2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根據圖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為+2價)

A.放出H2的質量是B>A>C

B.金屬活動性順序是A>B>C

C.反應速率最大的是A

D.相對原子質量是C>B>A

解析 該題考查的是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及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圖表中與橫坐標平行的幾條橫線表示完全反應后產生H2質量,順序為A>B>C;在相同的時間內產生的氫氣質量越多,表示金屬越活躍,所以反應速率最大的是B;金屬活動性順序是B>A>C。由于A、B、C在生成物中均為+2價,所以相等質量的金屬參加反應,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金屬產生的氫氣最多,因此相對原子質量順序為C>B>A,所以選擇D。

例8在相同條件下,H2S(氫硫酸)的酸性比H2SO3(亞硫酸)的酸性強,H2S(氫硫酸)是H2S(硫化氫)氣體的水溶液,H2SO3(亞硫酸)是SO2與水反應后形成的溶液。在室溫時,向飽和的H2SO3溶液中通入H2S氣體,發生反應如下:2H2S+H2SO3==3S+3H2O。以下是向H2SO3溶液通入H2S的體積和溶液pH值關系圖,正確的是()

第6篇

知識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奮斗者升起才華的烈焰;知識是春耕的犁鏵,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徑,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碩果累累。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化學初三上冊知識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化學初三上冊知識總結1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一、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1.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無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2.物質的性質:物質不需發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主要有顏色、狀態、氣味、硬度、密度、熔點、沸點等;物質必須通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性質,叫做化學性質.如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實驗操作:

1.藥品的取用:

(1)取藥量:沒有說明用量,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液體取1—2mL.

(2)注意事項:“三不”:不聞、不嘗、不摸

(3)取用少量液體藥品用膠頭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體藥品用量筒量取,讀數時,量筒必須放平,視線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取用較大量液體時用傾倒方法,瓶塞倒放,標簽向手心,瓶口要緊靠容器口.

2.物質的加熱:

(1)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溫度最高.

(2)使用酒精燈時,酒精不能超過燈容積的2/3,絕對禁止用嘴吹滅酒精燈,要用

燈帽蓋熄.

(3)給試管液體加熱,試管所盛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要傾斜放置,試管口不能對著自己或他人.

3.儀器的洗滌:

玻璃儀器洗滌干凈的標準:在容器內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學初三上冊知識總結2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空氣的成分和組成

1.空氣的成分:

空氣成分N2O2稀有氣體CO2其它氣體和雜質

體積分數78!%0.94%0.03%0.03%

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如右圖)

觀察到的現象:有大量白煙產生,廣口瓶內液面上升約1/5體積,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P5O2點燃4P2O5;

結論:空氣是混合物;O2約占空氣體積的1/5,

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裝置漏氣,紅磷量不足,未冷卻完全;

(2)能否用鐵、碳代替紅磷?不能,原因是碳產物是氣體,不能產生壓強差、鐵不能在空氣中燃燒

3.空氣的污染及防治

(1)對空氣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氣體和煙塵等,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為CO、SO2、NO2、O3和可吸入顆粒物等.

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反應中作氧化劑.

3.氧氣的制取

(1)工業制氧氣―――分離液態空氣法法,利用空氣中氧氣和氮氣的沸點不同,此變化屬于

物理變化.

(2)實驗室制取氧氣原理:固固加熱:(化學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熱:2H2O2MnO22H2OO2

(3)發生裝置

收集裝置:排水集氣法,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4)操作步驟和注意點:

①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破裂

②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③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時再收集;

④實驗結束時,先移開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試管破裂

(5)氧氣的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木條復燃,證明是氧氣.

氧氣的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證明已滿.

4.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它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

在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的物質

三、反應類型

1.基本反應類型:①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

②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2.氧化反應:物質與氧發生的反應

(1)劇烈氧化:如燃燒

(2)緩慢氧化:如鐵生銹、人的呼吸、食物腐爛、酒的釀造等

他們的共同點:①都是氧化反應;②都發熱.

四、物質的分類:

1、混合物: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如空氣、海水、生鐵等;

2.純凈物:只含有一種物質

①單質: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的純凈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化學初三上冊知識總結3物質構成的奧秘

一、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結構:

2.相對原子質量: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與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值,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3.原子結構示意圖各部分的意義:①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核電荷數);

②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主要是最外層電子數;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表示的意義:

(1)(宏觀)表示某種元素;(2)(微觀)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號還可以表示一種單質.如Fe、S、He.

3.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核電荷數不同

4.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四種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Al.

5.根據原子結構示意圖判斷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的方法:

(1)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形成陽離子;

(2)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大于或等于4,在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

(3)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He為2),在反應中不易得失電子,性質穩定.

三.元素周期表規律:

1.橫行(周期):電子層數即周期數,在同一周期中,電子層數相同,

最外層電子數逐漸增加;

2.縱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層電子數相等,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

注: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

四.離子:

1.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2.表示方法及意義:如Fe3表示鐵離子;2SO42-表示2個硫酸根離子

3.原子和離子:

(1)

(2)同種元素的原子和離子

①核電荷數相等;②電子數及最外層電子數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離子的區別和聯系:

粒子的種類原子離子

陽離子陰離子

區別粒子結構質子數=電子數質子數大于電子數質子數小于電子數

粒子電性不帶電性顯正電顯負電

符號氧原子O鈣離子Ca2氧離子O2-

五、化合價

1.單質化合價為零,化合物中化合價代數和為零.

2.化合價的實質: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n4,元素一般顯—(8-n)價.如鋁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3,因此,鋁元素顯3

價,表示為Al;氧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表示為O.

六、化學式

1.意義:(以H2O為例)

(1)宏觀:①表示一種物質(表示水)

②表示物質是由什么元素組成(表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2)微觀:①表示一種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結構(表示一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氯氣N2;氦氣He;白磷P;水銀Hg;生鐵、鋼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過氧化氫(雙氧水)H2O2;氧化銅CuO;

鐵銹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氫HCl;氯化亞鐵FeCl2;氯化鋁AlCl3;

氫氧化鈉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鐵Fe2(SO4)3;硫酸鎂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鉀KNO3;

硝酸銀AgNO3;硝酸銅Cu(NO3)2;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CH4;

第7篇

一.充分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強調化學課程的應用型和實踐性,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看待物質世界,能用一些化學知識和化學方法參與一些社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的內容與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資源,使其與化學新課程相整合,讓化學變得生動起來,以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愛護水資源》一課時,考慮到學生生活在工業城市,生活中可能接觸到多種水質,所以我安排了一個測試水質的實驗,讓學生采集雨水、河水、自來水等多種水樣,在課堂上進行酸堿度、雜質等測定。然后引導學生針對測定結果展開討論,“愛護水資源”的教學內容,自然滲透其中,學生興趣高漲。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不僅如此。很多同學對課堂內容有感而發,課下還寫了日記和作文發表議論。

此外,我還讓學生去調查廚房中的化學;生活污水、生活固體垃圾、電池造成的污染情況;節日、喜慶日,煙花、爆竹的燃放情況等,并在課堂上對其中的牽涉的化學問題進行探究。例如,在“煙花、爆竹的燃放對空氣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中,先讓學生利用網絡了解制備爆竹的原料,了解到其主要成分為:硝酸鉀(KNO3),硫磺(S),炭粉(C),蔗糖(C12H22O11),鎂粉(Mg)等。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煙花、爆竹的燃放會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使上述混合物在充滿氧氣的大集氣瓶中充分燃燒,像燃燒后的積極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蕩,把得到的溶液分成三份,進行對比實驗,得出實驗結論:煙花、爆竹燃燒放出的氣體,溶解在水中后不僅會對植物、大理石制品造成腐蝕,更可怕的是它還能使魚類死亡。至此,學生已經意識到應從我做起,盡量減少煙花、爆竹燃放,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事實證明:當化學走進生活,就會變得趣味盎然,而學生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激發了興趣,為日后的深入學習買下了種子。

二.切實抓好基礎,減少失誤丟分

在中考試卷中,占總分70%的是基礎題。化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始終是中考重點。如果說的基礎者的天下也不為過。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要絕對重視基礎知識,對重要的化學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學用語(如:化合價、化學式、離子符號、化學方程式等)和基本的化學思想方法(如:組成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要重點講解并督促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

在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化學用語的規范化,提高學生書面語言的準確性,在考試中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出現浮躁情緒,他們做題也會眼高手低,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積極督促及時提醒,培養學生細心、踏實的學習習慣,在“化學式與物質名稱的書寫”、“方程式的配平”、“反應條件”、“氣體符號和沉淀符號”等等方面把失誤降到最低。

就這樣,我的學生不斷地夯實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更可喜的是:學生的失誤越來越少,成功的喜悅越來越濃,他們對挑戰中考不僅多了幾分勝券,更多了幾分自信與坦然。

三、重視化學實驗,培養探究精神

因為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所以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靈魂。近來中考試題中逐年加大了實驗內容的考查力度,實驗題也都打破了以往的固有形式,更加注重實驗方案的設計和評價。但不論題型如何變化,其解題所需知識仍然來自于課本,對此在復習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對重要實驗的復習,實驗裝置的特點、理論依據、實驗成敗關鍵、重要的現象、理解操作的注意事項等始終是考察的重點,要特別重視。此外,對重要實驗的類似裝置予以展示、對比、分析各種裝置間的優、缺點也是近年來常出現的熱門題型,我在二輪復習中將該部分內容進行集中復習,爭取鞏固提高。

就復習形式來說,把實驗分為專題來進行復習,可借助多媒體和實物展示或有關復習資料,以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最終形成整個實驗知識的框架和網絡。因為中考更注重考察綜合實驗,因此不僅要復習單個實驗,還要進行實驗的組合、變形,即綜合實驗的復習,培養學生解決綜合實驗問題的能力。對于實驗的評價與設計類題型,要多搜集同類試題并進行分析和研究,把握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切入點;對于探究實驗題,要熟知探究問題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對于開放性實驗題,平時要訓練自己從多個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善于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解決問題。

四.深入解讀考綱,教學有的放矢

每年考試大綱下發之后,我都要引導我的學生認真研讀,梳理考試內容和要求。每年的考試內容雖然變化不大,但考試要求等級時常存在著一定的微調(A、B、C等級),即哪些知識是了解水平、哪些是理解水平、哪些是應用水平、哪些是模仿水平和獨立操作水平等,在復習前一定要細細研究,根據考綱要求洞悉考試改革的方向,確定復習的策略,制定復習的計劃,把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的尺度,做到有的放矢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五.注意緩解壓力,平和備戰中考

在備考復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慌張與忙亂、進而導致心浮氣躁。因為發現很多題都沒有接觸過,做練習沒有思路,在聯系實際方面尤其不足。 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一方面,考試在即,不少學生都會因情緒緊張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另一方面,與其他學科相比,學生學習化學的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個學年,有些學生還沒有找到學習化學的感覺,化學就已經結課了。考生感覺慌亂,是很自然的情況。

第8篇

數學北師大獨用詞中術語較少這個現象在下面例子也顯示得很清楚。數學北師大沒有獨用的“定律”,只有一例“反射定律”。而數學人教“定律”出現了22次,2次為“浮力定律”,1次為“杠桿定律”,2次為“定律”,其他17次為“運算定律”。又如數學人教“正投影”出現了21次,數學北師大1例也沒有。為了防止可能是把“正投影”切開的緣故,下面對兩套教材的“投影”作了全檢索,結果如下:(表略)數學人教用到與“投影”有關的詞語有113例,數學北師大只有13例。高頻詞與低頻詞兩套數學教材總詞種數10647個,總詞次為318384次,平均每個詞29.9次。下面是幾個重要頻率段的用詞情況:累加頻率達50%時使用了127詞,占所有詞語的1.19%;累加頻率達90%時使用了1769詞,占詞語總數的16.62%;累加頻率達99%時使用了總詞語數的70%;覆蓋最后1%的語料用詞使用了總詞語數的約30%。與用字情況相比,數學高頻詞更顯集中,在累加頻率90%前的各段所用詞語數在總詞語中占的比例明顯降低;低頻詞數量多,詞頻為1的詞語多達3666條,占總數的34.4%。物理1.詞語使用情況下面是兩套物理教材的詞語使用情況。兩套教材的用詞分別為6647和5873個,總用詞8927個。共用詞為3593個,占各自教材的54.05%和61.18%。共用詞中排在最前面的20個是:的、圖、是、在、中、和、用、了、一、上、與、有、時、物體、實驗、可以、不、能、電流、會。學科詞語有“圖、物體、實驗、電流”。物理人教[3]的獨用詞是3054個,物理滬科是2280個。物理人教的前20個高頻獨用詞是:議議、五、保險絲、水銀、照、體溫計、電磁繼電器、波形、通話、保險、雷、擺、地下、試電筆、散射、條形磁體、繼電器、講、萬有引力、郵件。“議議”出現了61次,都出現于初三,這是因為該教材在講授每個知識點后都安排了一個思考的板塊,即為“想想議議”。“議議”屬教學用詞。學科詞語占了大多數。學科詞語有“保險絲、水銀、體溫計、電磁繼電器、波形、保險、試電筆、散射、條形磁體、繼電器、萬有引力”11條。物理滬科[4]的前20個高頻獨用詞是:提問、證據、示數、迷你、加油站、電荷、滑塊、罐、點撥、學會、此時、核反應、填寫、合力、化學電池、石蠟、鐵皮、分子電流、巨人、實物圖。“提問”出現了75次,也屬于教學用詞。學科詞語有“電荷、核反應、合力、化學電池、分子電流、實物圖”6條。2.高頻詞與低頻詞兩套物理教材總詞種數8927個,總詞次為117603次,平均每詞出現13.17次。下面是幾個重要頻率段的用字情況:(式略)累加頻率達90%時使用了2498個,占所有詞語數的27.98%。覆蓋最后1%的語料使用了詞語1176個,占總詞語數的約13%。頻次為1的詞語有3544個,占總數的39.7%。

化學1.詞語使用情況下面是兩套化學教材的詞語使用情況。兩套化學教材用詞數分別為4438和4015個,總用詞5913個。共用詞為2540個,占各自教材的57.23%和63.26%。共用詞中排在最前面的20個是:的、中、和、在、是、水、物質、與、圖、用、化學、溶液、有、元素、等、實驗、一、反應、能、你。其中術語有“水、物質、化學、溶液、元素、實驗、反應”。化學人教[5]與化學滬教[6]的獨用詞分別是1898與1475個。化學人教的前20個高頻獨用詞是:單元、白磷、粗鹽、小結、渾濁、效應、液、膽礬、服裝、解離、帶有、托盤天平、凈、顯示、拓展性、植物油、兩邊、便于、最高、煉。“單元”出現44次,這是由于教材設置是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學科詞語有“白磷、膽礬、解離”。“白磷”在教材講授質量守恒定律、燃燒的化學反應的相關內容中反復出現。化學滬教的前20個高頻獨用詞是:節、章、微粒、拓展、視野、試液、廢、釋放、蔗糖水、食用油、老師、線索、希望、充足、空隙、霉菌、盧瑟福、地下、人工、若。“節”“章”是滬教版的教材內容編排單位。這里的“試液”,在化學人教中用的是“溶液”。術語的獨用顯示出教材對知識點作了不同的處理或是對同一知識點使用了不同的語言表述方式。化學人教有“白磷”而化學滬教沒有。下面是兩套教材“磷”的使用情況調查:化學人教中的“白磷”與“紅磷”是對稱使用,頻次也都較高;化學滬教只有“紅磷”沒有“白磷”。如:化學人教初三上冊:“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1.由上述實驗中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2.由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化學滬教初三上冊:“探索空氣的成分……。(1)紅磷在集氣瓶中燃燒,消耗了什么氣體?(2)紅磷在集氣瓶中未能全部燃燒,說明了什么?”前者使用了對比的教學方法,比較了紅磷和白磷的燃燒情況;后者只有紅磷的燃燒情況。2.高頻詞與低頻詞兩套化學教材總詞種數5913個,總詞次為84523次,平均每詞出現14.3次。下面是幾個重要頻率段的用詞情況:數理化三科累加頻率段用詞匯總下面是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的累加頻率段用詞的匯總,可以從中看出教材詞語使用的一些基本規律。(五)數理化三科之間用詞比較對不同學科之間的用詞進行對比,可以更清晰地觀察不同學科的用詞情況。下面是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的詞語共用、部分共用及獨用情況一是共用詞占各個詞表的比例,最多的是化學,占40.69%;最少的是數學,占22.6%。二是獨用詞,在總詞表中獨用詞高達68.39%。從單一學科來看,最少的為35.7%,最高的為55.7%。1.數學、物理、化學的高頻學科特色詞數學用詞與數理化三科用詞總表的頻率差比較顯示,數學用詞最有特色的100個詞是:一、個、數、你、兩、是、多少、嗎、點、做、元、出、一個、為、有、圖形、條、三角形、解、面積、每、表示、畫、數學、想、角、說、米、方程、我、可以、直線、長、問題、試、這個、圓、相等、計算、練、得、分、邊、這、分別、如果、例、下面、線段、求、什么、正方形、比、張、數據、人、算、那么、圖象、三、組、關系、分數、我們、得到、議、上面、先、幾、值、作、買、厘米、看、函數、再、球、各、平均、寫、這樣、位置、千米、結果、位、填、次、讀、即、呢、四邊形、證明、長方形、擺、第、最、統計、人數、估計、小數物理用詞與數理化三科用詞總表的頻率差比較,顯示物理用詞最有特色的100個詞是:圖、物體、電流、在、實驗、力、會、光、電壓、運動、時、探究、溫度、電阻、電、測量、電路、聲音、能量、產生、方向、就、壓強、不同、很、使用、通過、越、所、燈泡、液體、信息、節、科學、大、上、作用、人類、熱、使、不、傳播、地球、大小、想想、現象、導線、人們、聲、也、被、工作、著、導體、能源、用電器、電能、密度、轉化、單位、為什么、像、不能、了、杠桿、跟、有關、太陽、受、小、重力、把、功率、電源、電流表、來、而、質量、受到、電池、它、振動、物理學、速度、由于、熱量、開關、熔化、過程、因素、信號、提問、示、壓力、兩端、改變、發、測、其、控制化學用詞與數理化三科用詞總表的頻率差比較,顯示化學用詞最有特色的100個詞是:水、物質、化學、溶液、中、和、元素、反應、等、實驗、氧氣、金屬、原子、空氣、燃燒、在、二氧化碳、種、氣體、質量、現象、或、生成、發生、組成、試管、化合物、變化、材料、觀察、鐵、含有、分子、生產、加入、性質、燃料、酸、氧、污染、堿、氫氣、碳、主要、用、人類、課題、里、討論、氫、重要、人體、燒杯、加熱、離子、于、成分、研究、使用、可、使、不、生活、塑料、鹽、將、構成、石油、含、少量、銅、鋁、固體、用途、環境、資源、與、人們、工業、形成、如、蛋白質、由、合成、不同、并、化肥、表、點燃、煤、一氧化碳、溶、具有、會、作用、結構、氮、但、放出、制造2.數學、物理、化學的獨用詞獨用詞是指只存在于一個學科中的詞,這些詞有的是體現該學科特有知識的詞,有的是教學用詞,有的是該學科教材特有的教學特設詞。只出現于數學教材的詞有5932個,前100個是①:正方形、分數、函數、四邊形、平行四邊形、不等式、一共、平移、概率、隊、分母、全等、頂點、正方體、乘法、直角三角形、堂、未知數、周長、統計圖、有理數、分式、圓柱、二次函數、積、軸對稱、整數、拼、多邊形、對稱軸、平均數、相交、多項式、一次函數、定理、數軸、系數、棵、除法、算式、直角、弧、反比例函數、拋物線、平行線、因數、內角、除以、梯形、圓錐、方程組、命題、等腰三角形、扇形、菱形、整式、一元二次方程、年齡、商、樣本、原點、等式、加法、斜邊、對邊、因式、二元一次方程組、估、剩、票、一元一次方程、平分線、單項式、平方、擲、解法、總體、同類項、實數、自變量、勾股定理、個位、枝、圓心角、度量、對折、正整數、統計表、求證、復習題、點數、銷售、減法、收入、中位數、去年、內角和、保留、解集、平方根只出現于物理教材的詞有3950個,前100個是:磁場、線圈、內能、做功、功、凸透鏡、動能、彈簧測力計、電動機、浮力、噪聲、電功率、電壓表、摩擦力、靜止、勢能、接線柱、磁體、快慢、機械能、機械效率、斜面、歐姆定律、大氣壓、比熱容、磁針、電磁鐵、音調、并聯、變阻器、火線、熱機、帶動、電能表、透鏡、會聚、動滑輪、成像、汽化、大氣壓強、磁感線、伽利略、串聯電路、磁極、拉力、量程、介質、視網膜、焦距、觸電、零線、光纜、流動、滑輪、額定電壓、有用功、聽覺、慣性、電阻絲、波長、粗糙、汽油機、家庭電路、阻值、定滑輪、連通器、放大鏡、鉤碼、接收、紫外線、通電螺線管、揚聲器、滑動變阻器、磁化、光屏、望遠鏡、話筒、柴油機、霜、物理量、超聲、水輪機、投影儀、作用力、微波、凹透鏡、國際單位制、螺線管、焦耳、水銀、太陽電池、鏡片、測力計、滑塊、家用電器、簡單機械、遠視眼、光纖、滑片、響度只出現于化學教材的詞有2111個,前100個是:溶解、化學式、鹽酸、溶質、氯化鈉、合金、氫氧化鈉、方程式、溶解度、質量分數、石灰石、鎂、單質、石灰水、溶劑、飽和、稀硫酸、高錳酸鉀、有機、碳酸鈣、濃硫酸、稀鹽酸、硝酸鉀、鈉、葡萄糖、鋅、化合價、石蕊、硫酸銅、生成物、蔗糖、相對原子質量、淀粉、磷、乙醇、振蕩、活動性、可燃物、燃、氫氧化鈣、反應物、守恒定律、堿性、相對分子質量、纖維、碳酸鈉、試紙、溶解性、稀有、純凈物、氧化物、沉淀、酸堿性、指示劑、熟石灰、過濾、酚酞、高分子、氨水、洗滌劑、必需、電解、水體、活潑、甲烷、生鐵、催化劑、鉀、食鹽水、酸堿度、稀、酸堿、吸入、生石灰、試液、靜置、濃、食醋、拉瓦錫、過氧化氫、糖類、鐵礦石、玻璃片、氧化鋁、潔凈、氨基酸、氧化鐵、碳酸氫銨、硬水、紅磷、中毒、白磷、中和反應、伸入、碳酸、生銹、滴加、制得、滅火器、血紅蛋白

數理化用詞與語文用詞的比較1.共用詞中的高頻學科特色詞數學、物理、化學三科總用詞17537個,語文教材用詞50670個。下面是二者的比較結果:頻級差統計方法能較好地顯示數理化與語文科的共用詞中的特色詞。最具有數理化特色的前100個詞如下:圖、三角形、圖形、物體、相等、物質、探究、面積、分別、計算、溶液、實驗、數學、哪些、數據、直線、質量、解、表示、利用、元素、單位、元、電流、性質、例、化學、測量、關系、正方形、練、表、試、位置、根據、交流、體積、組、圖象、觀察、值、叫做、方法、分子、反應、原子、現象、溫度、金屬、等于、角、議、相同、平均、分數、例如、變化、距離、組成、通過、大小、使用、量、燃燒、氧氣、長度、思考、活動、實際、結論、示、填、分析、過程、說明、下列、證明、規律、氣體、厘米、應用、千米、二氧化碳、討論、約、第、人數、材料、比較、字母、確定、速度、長方形、信息、有關、圓、運動、統計、平行、運算語文用詞中最有特色的前100個詞語是:那、孩子、她、母親、啊、父親、可是、問、您、時候、沒、看見、便、事、頭、笑、道、先生、死、吃、卻、曰、媽媽、東西、聽、坐、呀、真、見、片、老、覺得、往、打、住、望、吧、話、心、回、過去、飛、你們、一天、好像、下來、聲、回來、愛、座、站、他們、山、拿、風、手、跑、叫、大家、終于、那個、日、者、突然、那些、讓、爸爸、這么、眼睛、臉、太、起、高興、老師、之、敢、怕、這里、好、朋友、樹、唱、地方、進、起來、他、告訴、一切、啦、那里、走、美、多么、送、出來、穿、于是、無、滿、爬2.數理化的獨用詞語文教材詞語總數達50670個,其有80%未出現于數理化教材,可見詞語學習的主要任務還是由語文課承擔。數理化有而語文無的7124個詞語中絕大部分是學科詞語,其中只出現一次的高達3269個,表明學科用詞數量多,復現率低。只存在于數理化教材的前100個高頻詞是:方程、線段、函數、四邊形、電壓、電阻、小數、平行四邊形、壓強、電路、不等式、平移、分母、邊長、全等、頂點、正方體、化合物、直角三角形、周長、未知數、統計圖、有理數、分式、二次函數、軸對稱、矩形、整數、多邊形、對稱軸、可能性、平均數、氫氣、負數、多項式、對角線、一次函數、數軸、系數、歸納、舉例、正數、燒杯、鋁、重合、除法、化學式、步驟、算式、轉盤、用電器、反比例函數、平行線、離子、磁場、因數、示意圖、溶質、內角、小于、氯化鈉、圓錐、方程組、等腰三角形、個數、內能、氫氧化鈉、銳角、整式、底面、做功、一元二次方程、分米、電流表、原點、減小、等式、加法、斜邊、變量、因式、對邊、溶解度、相加、二元一次方程組、平分線、一元一次方程、小數點、單項式、質量分數、度數、解法、動能、液態、實數、同類項、總體、化肥、彈簧測力計、自變量。

數理化用詞與《現代漢語常用詞表》的比較《現代漢語常用詞表》②是面向社會使用的常用詞表,將數理化教材詞語與之對比也能顯示雙方的用詞特點。1.《語文》與《常用詞表》皆無的詞語有5069條,大部分是學科詞。前100條是:平行四邊形、壓強、邊長、全等、直角三角形、統計圖、有理數、二次函數、軸對稱、對稱軸、可能性、多項式、一次函數、數軸、化學式、用電器、反比例函數、因數、溶質、內角、氯化鈉、方程組、等腰三角形、內能、氫氧化鈉、整式、底面、一元二次方程、電流表、原點、減小、斜邊、對邊、因式、溶解度、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方程、平分線、質量分數、單項式、解法、同類項、彈簧測力計、自變量、方格、勾股定理、絕對值、圓心角、正整數、復習題、中位數、內角和、解集、直角邊、電壓表、三視圖、對應點、集氣瓶、頻數、三角尺、單質、加減法、稀硫酸、垂直平分線、幾分之幾、象限、端點、底面積、幾何體、平面直角坐標系、接線柱、同位角、等邊三角形、質數、讀作、位置關系、眾數、無理數、方差、碳酸鈣、三角函數、濃硫酸、立方根、代數式、縱坐標、垂線、正多邊形、量筒、稀鹽酸、機械能、直角坐標系、硝酸鉀、移項、化簡、分式方程、主視圖、近似數、解析式、除數、內錯角2.《語文》無,《常用詞表》有的2055個詞中,不少是學科色彩較濃的詞。前100個詞如下:方程、線段、函數、四邊形、電壓、電阻、小數、電路、不等式、平移、分母、頂點、正方體、化合物、周長、未知數、分式、矩形、整數、多邊形、平均數、氫氣、負數、對角線、系數、歸納、舉例、正數、鋁、燒杯、重合、除法、步驟、算式、轉盤、平行線、離子、磁場、示意圖、小于、圓錐、個數、銳角、做功、分米、等式、加法、變量、相加、小數點、度數、液態、總體、實數、化肥、動能、電動機、個位、一氧化碳、度量、百分數、電磁波、指數、比值、統計表、中點、彈簧、求證、電路圖、熔點、氮、實例、橫坐標、酒精燈、電功率、平方根、填空、數值、鎂、粒子、電荷、視圖、沸點、磁、溶劑、底邊、高錳酸鉀、夾角、勢能、常數、百分比、磁體、腐蝕、表面積、題意、直尺、導電、推理、化工、納米3.《語文》有,《常用詞表》無的1765個詞中,大部分屬日常生活用詞和因較多連用而成的凝合詞。前100個詞如下:與④、一個、不同、圖象、我國、小明、這種、示、第、第二、每個、們、提出、第三、看到、不能、得出、作出、看看、同一、每天、想想、很多、數學家、制成、木條、看出、除以、放出、全班、第四、這時、帶來、物理學、凸透鏡、方程式、升高、舉出、找到、最高、每人、制取、某種、一端、化為、遇到、放在、水中、測出、重物、石灰水、分為、第五、看成、最低、放入、做成、寫出、只能、不要、強弱、事實上、找出、牛頓、聽到、還要、每次、玻璃管、質子、化學家、減去、紙盒、流過、走進、體內、反過來、畫出、想到、用水、看做、化成、全等三角形、太陽光、缺水、每月、各項、寫成、物理學家、一點、取出、鐵釘、大象、售出、各式、大部分、伽利略、同一個、平方厘米、離不開、石塊五、結論數學、物理、化學三科教材所使用的字詞在很大程度上與語文課形成互補,因此,這些課程不僅具有教給學生自然科學知識的功能,在語言能力培養上的作用也不容低估,這一點應引起教材編寫者和教學工作者的充分重視。

它們屬于教材編纂與教學過程中起組織、引導、關聯作用的用字用詞。其中可分兩類:一類是教學字詞,與教學內容、環節有密切關系;一類是教學特設字詞,是為了教學方便而設計出來的。數理化用字用詞有以下特點:1.承載著學科知識的字、詞數量多,構成了與普通字詞使用相對的另一種類型,是全面反映、培養學生語言文字使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2.核心術語的使用頻率高,分布面廣。3.因此不同教材之間存在著一些表達學科知識的獨用的低頻、低分布的字詞。4.術語的出現與教材對學科知識的處理有密切關系。術語使用有明顯的階段性。5.為了完成對學科知識的講授,達到對數學、物理、化學現象的性質、內涵、存在、關系的表達和傳遞的目的,部分一般性、語文類字詞也會具有在某個領域內較高頻使用的特點。這部分字詞基本都在語文科的用字用詞范圍內,書面色彩較濃,在各年級中使用較為穩定。6.學科知識的講授經常會涉及到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物、人、事,它們構成了學科知識呈現的特定語言環境。這樣的字詞往往具有比較偏僻、偶發、零散、低頻的特點。7.各教材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材內容的安排、教學環節的處理中都會有一些起著提示、引導作用的教學類用字用詞。它們在不同的教材之間或具有高度的共同性,或具有明顯的習慣性。

作者:蘇新春 鄭澤芝 單位:廈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

第9篇

關鍵詞:鋯;坯體;釉料;微晶玻璃

1 鋯的基本物理和化學性質

鋯與前篇的鈦屬于同一付族元素(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鈦的下方),鋯的核最外電子排布構型為4d25s2。鋯雖然與鈦為同一付族元素,但鋯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同鈦相差較大。這主要是因為鋯的離子半徑(87pm)較鈦的離子半徑(67pm)相差較大所至。與之相反的是,鋯與在周期表中下方的鉿(86pm)卻在離子半徑上非常相近,以至于鋯與鉿在自然界緊密共生,形成的連續固溶體很難用常規方法將它們分離。

鋯的核外s電子與d電子均可參與形成金屬鍵,所以鋯顯示出較強的金屬光澤。它的顏色為鋼灰色,外表極似鋼。鋯的熔點(1900℃)、沸點(4504℃)、比重(6.5)均比鈦的熔點(1725℃)、沸點(3260℃)、比重(4.5)高。鋯的化學活潑性也較強,顯示出與其它多種非金屬反應的活潑性。與氧反應易生成二氧化鋯,與氟反應易生成絡合物。

二氧化鋯是由鋯英石通過氯氧化鋯熱解法制取的。制取的工藝技術路線如下:鋯英石先與燒堿在650℃溫度下熔融,然后用熱水浸出其中的硅酸鈉溶液,并與鋯酸鈉分離。分離出的鋯酸鈉用硫酸處理,得到硫酸鋯的溶液,將其過濾后加入氨水,沉淀出氫氧化鋯。此后,再將氫氧化鋯用鹽酸溶解,得到氯氧化鋯。最后,經過蒸發、濃縮、冷卻結晶、焙燒、粉碎,得到二氧化鋯產品

二氧化鋯有3種晶型變體,分別為單斜晶系的二氧化鋯、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鋯、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鋯。常溫下穩定存在的是單斜晶系的二氧化鋯(礦物學上稱斜鋯石),它加熱到1000℃左右會轉變為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鋯,如果繼續加熱到2300℃又將轉變為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鋯。如果添加適量的穩定劑(如CaO、MgO、Y2O3等),則在1500℃以上的溫度下,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鋯就與穩定劑一起生成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鋯固溶體,而且冷卻后也不再發生可逆的晶型轉化。

這三種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鋯在比重和熱膨脹系數方面有較大的差別:單斜二氧化鋯的比重為5.68,線膨脹系數為6.5×10-6/℃;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鋯的比重為6.10;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鋯的比重為6.27,其線熱膨脹系數為10.5×10-6/℃。而經過穩定劑轉化的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鋯固溶體的線熱膨脹系數為8.5×10-6/℃。可以明顯地看出,當單斜晶系的二氧化鋯可逆地轉化為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鋯時,其體積變化較大,為7%左右,這種體積變化的效應常常會引起開裂。為了防止這一工藝問題的出現,才采用了穩定劑的方式解決。二氧化鋯由于其內部結構的Zr與O之間的高鍵強,故它非常穩定,不僅莫氏硬度在7以上,熔點也高達2700℃,耐熱性強;此外,它的耐蝕性非常優良。值得一提的是,ZrO2的熱導率低(約為1.15W/m?℃),故隔熱性能優良。鑒于上述多重優越性,ZrO2 是高級耐火材料、高級結構材料的重要原料。

在化學性質上,二氧化鋯不溶于水,但溶于碳酸、硝酸、氫氟酸和堿金屬氫氧化物。總的來說,ZrO2在化學性質上還是相對穩定的,很難用其它還原劑將它還原成鋯金屬。在陶瓷與玻璃工業,ZrO2組份也很難用常規的助熔劑成分(Na2O、CaO、MgO、BaO、SrO、ZnO、B2O3等)將它完全熔解,特別在較低溫度下。而且,ZrO2與SiO2也只能在1400~1600℃溫度下才能合成鋯英石。當然,如果選用含氟助熔劑(如NaF),這個反應溫度可以降低。

2 鋯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主要性能

在自然界,鋯屬于地殼豐度并不高的元素。它主要以巖漿巖(特別是酸性巖、堿性巖、花崗偉晶巖)廣泛分布的副礦物――鋯英石形式存在。鋯英石在堿性巖中有時可富集成礦床。由于鋯英石物理化學性質的穩定性,它在最終的風化產物――砂礦中常常富集成砂礦,這是我國鋯英石的主要成礦來源,分布于海南省、廣東省的海濱砂礦。除鋯英石外,常含鈦鐵礦、金紅石、錫石等,對這些海濱砂礦,先通過搖床等重力分離機械將大量的較輕的石英、長石、黑云母等脈石礦物與較重的鋯英石、鈦鐵礦、金紅石等重礦物分離;再用磁選機將所含的鈦鐵礦等分離出去,并用靜電分離器將金紅石等分離出去,這樣就獲得了鋯英石精礦。如果還要獲得較純的鋯英石,還要用酸浸法除去其它重礦物(鋯英石本身不溶于酸),最后再用球磨機將鋯英石粉碎至5~50μm,得到鋯英石粉化工產品。

鋯英石的理論化學式為ZrSiO4,其中ZrO2占67.1%,SiO2占32.9%,它還常含氧化鉿、氧化釷等成分,而氧化釷的存在常常是造成鋯英石具有放射性的主要原因。一般驗收鋯英石化工產品的化學成分標準定為:ZrO2≥65%。鋯英石屬于具有島狀晶體結構的硅酸鹽,在它的晶體結構中,Zr與Si沿著c軸相間排列組成四方體心晶胞,它也是(SiO4)四面體與(ZrO8)三角十二面體相間共棱沿c軸延伸排列的四方鏈狀結構,(ZrO8)三角十二面體在b方向上是以共棱方式緊密相連。由它的具有四方對稱(四方晶系)晶體結構特點決定了鋯英石晶體多呈四方短柱狀、雙錐狀,有時呈粒狀。它的比重較大,為4.6~4.7,莫氏硬度也較大,為7~8。晶面具有玻璃光澤到金剛光澤,斷口呈油脂光澤,透明到半透明。在光學顯微鏡下,鋯英石為一軸晶正光性,No=1.91~1.96,Ne=1.957~2.04。值得指出,當鋯英石含有較多的H2O、Th、V、Tr、Hf、Nb、Na、Y、P2O5等雜質時,它將發生非晶質化。與鋯英石晶體相比,非均質體的鋯英石衍射線條減少。在物理性質上,非均質鋯英石透明度變差,常常不透明,光澤較暗淡。比重下降,為3.6~4.0,莫氏硬度也降低,只為5左右;折光率也降低明顯,為1.60~1.83。非晶質鋯英石晶體表面也不如普通鋯英石光滑,常出現龜狀或孤狀的網狀裂紋。鋯英石具有較好的高溫穩定性,它的熔點為2550℃;熱膨脹系數也較小,為2.2×10-6/℃左右。

鋯英石化學性質比較惰性,它不溶于水,不溶于任何酸,包括鹽酸、硝酸、硫酸、氫氟酸、磷酸,也不溶于王水;對于任何堿溶液,包括NaOH、KOH均有耐蝕性。不過,在熔融條件下,鋯英石可與強堿(包括苛性鈉、純堿)反應生成鋯酸鹽。它在常規助熔劑存在的條件下,需要高溫(大于1500℃)才能使它具有一定的熔解度。在滿足乳濁釉料各項工藝性能的情況下,這種熔解度最高不超過6%。

由以上可以看出,鋯英石的折光率較高,熔解度較小,在各種燒成氣氛下相對穩定,化學性質惰性,價格又不昂貴。它的這些優良條件使它成為當前乳濁釉(包括墻地磚乳濁釉、衛生瓷乳濁釉)的首選乳濁劑。由乳濁理論可知,要想獲得高白度的乳濁釉,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 乳濁劑的折光率盡可能地高,在各類乳濁劑 中,鋯英石的折光率不算最高,但仍屬于較高的類別,而且價格低;

(2) 乳濁劑的粒度盡可能地小,小到與光波長同數量級(0.5μm)最佳。要使鋯英石乳濁劑能滿足這一條件,只能采用熔塊釉,而靠直接加入用機械加工方法獲得的所謂超細鋯英粉或硅酸鋯的辦法,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因為任何機械方法不容易達到這一粉碎的標準,即使勉強達到,生產成本也較大,遠不如熔塊釉的方式:即采用最高的熔制溫度(目前已經可以接近1600℃)及在具有較強熔解能力的高強助熔劑存在條件下,使球磨很細的鋯英石粉大部分熔解于乳濁釉的玻璃相中,然后在較低的釉燒溫度下,已熔解于玻璃相中的鋯英石將由于過飽和而重新析出接近光波長(0.5μm左右)粒級的鋯英石,實現高乳濁度。

具有較強熔解能力的強助熔劑,應該是含具有低電離能的元素(如K)或可極化易變形的元素(如Pb)。由于Pb的污染性能及它賦予釉的低粘度,易使析出的鋯英石長大而不易被采用。適宜的強熔劑應該是含K2O的原料(鉀長石、硝酸鉀、碳酸鉀等),當然,還要配合其它含有B2O3、ZnO、CaO、MgO等組份的原料,以滿足釉的除白度以外的其它性能(如粘度、始熔溫度、亮度、平整度等)。還要強調的是,為了獲得較高白度的鋯乳濁釉,確實需要摻加適宜比例的高離子化勢元素的成分(如Al2O3、ZnO)和高鍵強元素成分(如MgO)。因為它們一方面降低鋯英石的熔解度(促使析晶鋯英石數目增多),另一方面還增加釉的表面張力,控制鋯英石的析出粒度,提高釉面平整度與始熔溫度。為了進一步提高鋯釉的乳濁白度,有人開發了所謂分相的鋯乳濁釉。在這種釉中,既有合適粒度的鋯英石析晶體,又有合適粒度的玻璃分相體,這無疑提高了其乳濁白度。不過,這種具有多重乳濁性的鋯釉的燒成范圍似乎不寬。

(3) 盡可能增加具有合適粒度的鋯英石。一是添加顆粒較細的鋯英石,例如用超細鋯英粉替代鋯英砂;二是盡可能地提高熔制溫度,使進入玻璃相的鋯英石數量多一些。最近十年,鋯釉塊的熔制溫度已從1500℃左右提高到1580~1600℃。當然,鋯英石的熔解度有限,要大輻度提高具有適宜析晶粒度的鋯英石的數量比較困難,因此鋯乳濁釉迄今仍為半遮蓋的乳濁釉,不可能像鈦釉那樣,可以大量增加鈦榍石的數量,實現全遮蓋。

盡管采用鋯英石的乳濁釉具有不少優點(如燒成氣氛適應性強、釉的機械強度高、化學耐久性好、燒成范圍寬等),但鋯釉最大的缺點在于它的粘度大,容易產生波紋與針孔,影響產品質量。研究表明,要解決鋯釉粘度大的缺陷,主要可采取兩個技術措施:

(1) 選擇合適的助熔劑與添加量。特別是采用中低溫助熔劑,如氧化鋅、硼酸、硼砂、純堿、硝酸鉀等,以降低鋯釉的粘度;

(2) 鋯釉的燒成溫度不要低于1100℃,否則將會大大增加研制的難度,同時還不易降低成本。因為釉燒溫度越低,采用硼酸、氧化鋅的量就會越多。而采用純堿則會降低始熔溫度,易引起針孔缺陷,同時還會增加熱膨脹系數,與陶瓷坯體不易匹配。含K2O的原料雖然可以加大對鋯英石的熔解能力,增加釉面的亮度,但它會進一步提高釉的粘度,因此只能增加價格較高的硼酸、氧化鋅等原料。經研究,將釉燒溫度定為1120~1140℃較為合理,經筆者試驗,以下組成的鋯釉熔塊適應在這個范圍釉燒:SiO2 53%~55%;Al2O3 4%~5%;B2O3 6.5%~7.5%;ZnO 11.5%~13.5%;CaO 5.5%~6.5%;MgO 2.5%~3.5%;K2O 4%~5%;ZrO2 7%~7.5%;Na2O 0~1%。燒后釉面白度高、光亮、無針孔、釉面平整,易與陶瓷坯體匹配。

利用其在高溫下熔解(盡管熔解量不高)、低溫下易于析晶,同時還避免TiO2類易染色的缺陷的諸多優點,鋯英石可作為微晶玻璃的晶核劑之一。晶出的鋯英石晶體與未熔成玻璃相的殘余鋯英石顆粒都為微晶玻璃的成核與晶體生長提供界面,降低成核與晶體生長所需的活化能,有利于生成可以控制析晶大小與數量的、帶有各種微晶相的微晶玻璃,這就是鋯英石促進微晶玻璃非均相成核與晶體生長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

綜上所述,鋯英石在陶瓷工業主要應用在墻地磚、衛生瓷的乳濁釉以及微晶玻璃方面。當然,它的高溫性能與耐腐蝕性能還大量應用于熔爐和窯爐的耐火材料。此外它還可以用于電瓷與化學瓷中,賦予它們很高的機械強度、較低的熱膨脹系數,常溫和高溫下介電常數高、高頻電損耗少、耐化學腐蝕等優點。利用ZrO2與SiO2高溫下生成鋯英石的反應,還可以制備鋯釩蘭、鋯鐠黃等穩定的色料。

3 ZrO2(鋯英石)對釉料及微晶玻璃性能的作用與影響

3.1對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熔化溫度的影響

雖然Zr4+的離子半徑(80nm)比Si4+離子半徑(41nm)幾乎高出一倍,但由于Zr4+離子的d軌道電子的屏蔽作用小,使之有效電荷高。因此,Zr-O之間的鍵強非常高,反映在熔點上,ZrO2的熔點在2700℃以上,鋯英石的熔點也高達2550℃,幾乎比石英的熔點高出1000℃。Zr-O之間的高鍵強使得它在純的堿金屬離子存在下需要高溫才能熔解。而在常規的釉料及微晶玻璃的配方體系中,ZrO2(包括鋯英石)的加入會明顯提高其熔解溫度。這從相圖可以看出,ZrO2(鋯英石)引入硅酸鹽體系中會明顯提高其液相線溫度。不過,這種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熔解能力,即使再增加ZrO2(鋯英石)成分,其溫度提高的作用減緩。因為這時的ZrO2(鋯英石)是以晶體形式出現,而不是玻璃態的ZrO2形式。

3.2對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粘度的影響

Zr-O的高鍵強使ZrO2(鋯英石)可大幅度增加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粘度。在較少堿金屬離子存在的條件下,即使加入1%的ZrO2(鋯英石)也會增加成分體系的粘度。當然,釉料和微晶玻璃中的ZrO2(鋯英石)晶體的存在,也會使釉料及微晶玻璃整體粘度增加,而析晶體存在越多,其粘度也會越高。不過,這些晶體ZrO2(鋯英石)比起玻璃態的ZrO2來說,其對釉料及微晶玻璃增加的粘度值要小一些。為了克服這個缺點,除了需要選擇適合的K2O、B2O3、ZnO的助熔劑組份外,在研制高溫的衛生瓷和微晶玻璃時,還可以采用高溫高效助熔劑的組份,如CaO、MgO、Li2O、含氟的原料等。

3.3對釉料及微晶玻璃熱膨脹性能的影響

僅對玻璃相而言,玻璃態的ZrO2比TiO2、Al2O3、B2O3更能降低熱膨脹系數,這從大多數學者提供的計算玻璃的熱膨脹系數的ZrO2加合因子常常定為負數就可以充分表明。而對晶體存在形式而言,ZrO2(斜鋯石)的熱膨脹系數不算高,為6.5×10-6/℃左右。鋯英石晶體的熱膨脹系數則較小,僅為2.2×10-6/℃左右。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鋯釉和含鋯微晶玻璃來說,析晶相基本為鋯英石,斜鋯石極少。因此,即使對晶體而言,鋯英石也會明顯降低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熱膨脹系數。無論是透明釉、透明玻璃,還是乳濁釉、微晶玻璃,ZrO2(鋯英石)組份對熱膨脹系數的作用都是一致的,都將發揮降低熱膨脹系數的作用。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如果釉料及微晶玻璃的SiO2含量偏低,添加的ZrO2或鋯英石又較多,此時必將析出斜鋯石,則此時對熱膨脹系數的降低作用不明顯。

3.4對釉料及微晶玻璃的比重的影響

Zr作為比較重的元素,它可以增加釉料及微晶玻璃的比重,特別是相比Si、Al、B、Na、K、Ca、Mg等常見輕元素,其增加比重的效果明顯。

3.5對釉料及微晶玻璃的機械強度的影響

同樣受Zr-O高鍵強的影響,ZrO2將增加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玻璃相的機械強度,包括抗壓強度、抗張強度。特別對于增加彈性來說,ZrO2組份的作用尤為突出。它會大大改善釉料及微晶玻璃相的彈性,這也是玻璃纖維中常常加入ZrO2的原因:ZrO2可以明顯改進玻璃纖維的彈性,有利于玻璃纖維性能的提高。對于硬度來說,無論是玻璃態的ZrO2,還是結晶ZrO2(斜鋯石的莫氏硬度為6.5,而鋯英石的莫氏硬度為7~8。),它們均明顯提高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硬度。

3.6對釉料及微晶玻璃表面張力的影響

ZrO2也是屬于表面非活性組份,它可稍微提高釉料及微晶玻璃的表面張力,但效果遠不如CaO、MgO、ZnO、SrO、BaO及其它一些過渡元素的著色劑成分(如FeO、CoO、NiO、MnO2、CeO2、CdO等)。

3.7對釉料及微晶玻璃的化學耐久性的影響

與所有顯示高鍵強、高場強及方向鍵(共價鍵)的元素相類似,Zr4+將大大強化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硅酸鹽玻璃相結構。這不僅決定了ZrO2具有上述提高熔化溫度、增加粘度、減小熱膨脹、增加機械強度等作用,還決定了它在改善釉料及微晶玻璃的化學耐久性的突出作用。ZrO2不僅可明顯提高含ZrO2的玻璃相與晶相(斜鋯石、鋯英石)的耐水性、耐酸性,而且還能明顯提高其耐堿性,這表明,ZrO2是全面提高耐化學腐蝕性的成分之一,因此被廣泛用于耐蝕性能高的特殊耐火材料及特別功能材料中。在光學玻璃中引入ZrO2,不僅可提高其耐化學腐蝕性,還能提高光學玻璃的折光率。

第10篇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材;分析學習活動;教學銜接

我們通過分析蘇州地區初中化學教材和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發現兩套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充分結合了化學學科特點,同時關注了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認知特點,并很好地體現了化學學科特征學習活動的保持和銜接過程,體現了學習活動不斷上升的要求。本文擬通過對兩套化學教材的有機銜接特點進行分析,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幫助。

一、學習活動欄目“異曲同工”的銜接

作為學生活動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為學材”,這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觀。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安排,在教材中是以欄目形式呈現的。初中化學教材和高中化學必修教材共同設置了三類學習活動,盡管初高中教材中活動欄目的名稱有差別,但是實質內容基本保持一致。

討論學習活動類欄目:這類學習活動往往安排在一堂新課的前面,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或熟悉的事實產生新的思考;然后再通過討論、交流甚至是辯論,聽取其他同學的觀點后彌補自己原有想法的不足,使學生對相關化學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理解更加深刻。

實驗探究學習活動類欄目:這類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先培養仔細的觀察能力,接著練習準確的記錄能力,然后鍛煉實踐操作能力,最后才是提升分析能力。在初中一般進行一組實驗要素的探究,如:觀察催化劑二氧化錳或硫酸銅溶液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的影響;而高中往往進行多組實驗要素的探究,如:實驗探究“催化劑、溫度等條件對氧化氫分解速率的影響”。通過實驗探究學習活動既有助于學生對化學科學的探討,也有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優化,提高分析問題的全面性。

拓展閱讀學習活動類欄目:初中教材的“拓展視野”和高中必修教材增加的“化學史話”、“資料卡”等學習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聯系實際社會生活,減少化學試劑濫用的危害,實現真正的“實用化學”。拓展閱讀學習活動也能開闊學生的化學視野,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要求,甚至可能融入到其他學科中去,讓有興趣的學生有情感去培養,有內容去研究,有空間去探討。

二、實驗探究活動“由單一到廣泛”的銜接

初中化學教材讓學生先學會做簡單的“模仿秀”,進行單一的實驗探究活動。通過單一的模仿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簡單的實驗操作方法,感受實驗帶來的快樂,初步形成科學的化學實驗方法。如在初中的“質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動中,包含的科學實驗探究要素有: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結論。通過多次的“小試牛刀”,初中學生可以逐步完成一個簡單化學問題解決的過程。

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的實驗探究過程雖然也簡明扼要,但比初中要求明顯高而且涉及知識面廣泛。高中教材除了有限的幾個實驗外已經很少讓學生做“拷貝不走樣”的事了,基本要求學生根據一定的化學環境提出問題,還可以進行大膽的猜測,接著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實驗探究計劃,然后針對計劃進行辯論,最后執行實驗探究操作,并得出結論、總結。如高中《化學1》“探討Fe2+、Fe3+相互轉化的條件”,這個探究活動中先讓學生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原理,提出Fe2+、Fe3+相互轉化條件的假設;然后設計Fe2+、Fe3+相互轉化條件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記錄現象;最后用簡潔的語言歸納Fe2+、Fe3+相互轉化條件。其中包含的科學探究要素比初中多了計劃的制定、證據的收集、結論的解釋、文字的表達、語言的交流等學習活動。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完全改變傳統的被動的“填鴨式”學習方法,真正學會了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初步掌握了探究思維形成過程。

為了符合各年齡層次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的需要,蘇州地區初中教材中的各個探究活動相對于高于教材中的各個探究活動所包含的實驗探究要素要少,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低,這種初高中的實驗探究活動的設計,依據實驗探究活動包含的要素“由單一到廣泛”的銜接方式,符合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規律。初、高教材中實驗探究活動由課內逐步延伸到課外的設計也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體現了讓知識通過實驗探究的操作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起到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輕松學習,從中品味實驗過程的,同時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并內化成自身的學習素質。

三、解決問題能力 “由弱到強”的銜接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非常明確的指出,需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1]如何激發和促進學生的高水平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已成為人們當前高度關注的熱點。因此,基礎化學教育課程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和提升當代初高中學生的提出化學問題能力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初中化學教材中重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初步培養,但并沒有單獨設計和安排“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而是通過“活動與探究”、“練習與實踐”等欄目中的滲透而呈現出來的。初中化學教材中“活動與探究”欄目中有以下內容:

第一,元素符號的書寫。第二,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第三,化合物中元素質量比的計算。第四,化合物中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第五,滅火的方法和原理的總結。第六,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第七,溶液質量分數的計算。第八,硝酸鉀溶解度曲線的繪制。第九,鋼鐵防止銹蝕方法的歸納。第十,金屬材料的日用品舉例。

這些內容更多的是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去完成一個化學問題或習題,在這些化學問題或習題的解決過程中,所需要的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并不很強,這與初中生化學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化學問題意識不強、化學問題解決的策略性知識比較缺乏相匹配。

高中化學必修教材中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單獨設計了“問題解決”活動,雖然該學習活動中所呈現的化學問題有一些也屬于“化學習題”的范疇,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能力明顯高于對初中生的要求。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計算”,教材先給出了溶掖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需要將已經學習的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由物質的質量去計算物質的量的方法等知識,運用到該問題情景中,計算Na2CO3溶液的物質量的濃度,并將計算所形成的方法抽象成數學公式,在解決該類問題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遷移、建模等科學方法,這一問題解決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問題解決過程中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也比較高。

由以上對兩套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化學教材注重讓學生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方面的有關問題;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能力。高中化學必修教材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能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分析和解決一些化學問題。作為中學老師要了解這兩套教材中學習活動的特點,在教學中就可以做到瞻前顧后,銜接完美,對中學生的化學學習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并使得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东乌| 九龙县| 轮台县| 土默特左旗| 老河口市| 类乌齐县| 屯留县| 平果县| 稻城县| 红原县| 聂拉木县| 理塘县| 安吉县| 千阳县| 屏东市| 彩票| 白银市| 宁都县| 永春县| 霍山县| 金华市| 延寿县| 西平县| 高青县| 武城县| 宁海县| 远安县| 台州市| 苏尼特右旗| 壤塘县| 绥棱县| 沙田区| 开远市| 伊川县| 柏乡县| 长白| 新蔡县| 启东市| 疏附县|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