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5: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性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JIANG Zhe
Yanbi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Nursing, Jilin Yanji 133002,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o import knowledge of sex, but also about caressing youth, loving the life, shaping the sound pers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rrect sexual attitudes, values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as the goal, to guide students both sexual contact and self-improvement as guidelines, use lively, innovative and diverse, fascina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build open, harmonious,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 learning and master sexual knowledge, gradually set up correct concept in sexual attitudes, health personality, clear the relations between love and academic, deal with loving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xes in the social moral norms, successful completed turning point with academic and adult, growth for the nation’s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大學生性教育不僅僅是向大學生傳授性知識的教育,更是呵護青春、關愛生命、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大學生性教育作為公共選修課開設以來,幫助大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性知識,樹立負責任的性觀念,培養健全人格等諸方面起著積極引導作用。本文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體會與思考。
1 大學生性教育應以呵護青春、關愛生命、
塑造健全人格為理念 大學生性教育的教學對象是具有較高文化程度、思想開放、精力旺盛、個性鮮明的青年群體。可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傳統教育造成的性教育缺失,致使許多大學生性心理發育滯后于性生理發育,導致或產生各種性困惑,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定型,處于多元化狀態,性道德、性倫理水平良莠不齊,選修大學生性教育的動機和需求也不一致。陳舊、乏味、單調、保守、空洞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說教教學模式很難吸引當代大學生,教學效果甚微,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實際需求。只有改變教學理念才能改變課堂上教師簡單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指導和幫助大學生掌握科學的性知識的同時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大學生性教育應以呵護青春、關愛生命、塑造健全人格為理念,一切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服務,一切為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著想,為學生創造積極探討、開放思想、相互信任、尊重人格的課堂氛圍,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教學組織者、學生主動求知的幫助者、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促進者、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只有在這樣良好的關系下,才能有情感的互動和智慧的碰撞,生命的激情和靈性的飛揚,學生方能向教師敞開心扉,道出認知上的困惑,教師也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1]。
2 大學生性教育以指導大學生的兩往
和提升自我為準則 目前在校大學生年齡一般處在18~22歲階段,是由青少年邁向成人的轉折點。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面對學習、生活、工作等問題,還要面對許多與性有關的問題。一方面隨著大學生個體性生理趨向成熟,開始萌發建立兩性關系的生理條件和主觀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既不能在經濟方面自立也不能在社會生活方面獨立,更不具備社會公認婚姻范圍內建立兩性關系的條件。再加上既往學校、家庭和社會對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大學生也不例外地造成性知識缺乏,對性別角色、性別關系產生困惑,缺少價值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性生理發育成熟導致的性需求和隱蔽的嘗試與社會道德觀念之間的沖突是當前大學生面臨的主要性問題[2]。因此,大學生性教育以指導大學生的兩往和提升自我為準則,其教學內容除講授性知識之外,還應包括關于社會性別、性角色、愛情與兩往、婚姻和家庭及其相關內容。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性和社會生活中“我是誰?”的問題,更要幫助解決“我喜歡什么樣的異性?”、“我將走向何方?”等問題,指導大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樹立負責任的性態度和正確的性觀念,提升兩往中的自我形象,促使大學生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處理好戀愛、兩往和等性問題。
3 大學生性教育以培養正確的性態度、
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為目標 隨著信息交流的飛速發展,導致各種價值觀的沖突、多元文化的碰撞所引發的性別角色、性取向、性價值觀、婚姻觀等多元化變化,直接影響處于信息全球化大環境里的大學生,再加上傳統道德觀念對其行為的約束力減弱,致使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性困惑和性問題。如今大學生談戀愛現象相當普遍,已成為高校校園內一道風景線。學?;旧铣帧俺姓J現實,正面教育,合理引導”的教育態度[3]。我們理解為:“承認現實”是指大學生在性生理發育趨于成熟,對有主觀上需求;“正面教育”是通過一系例教育教學等途徑,促使大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系統的性知識,正確認識兩性及其關系,解決性困惑等問題;“合理引導”是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性態度、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為目標,把大學生性教育從講授性知識層面提升到思想、文化、道德和情操的精神層面,幫助大學生不僅要認識和理解性在生理層面的需求,更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和理解性在社會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和控制自身欲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性態度和價值觀,明確“我要成為什么樣的男人或女人”的人生目標,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
4 大學生性教育應生動活潑、新穎多樣、
引人入勝 選修大學生性教育的大學生大多數是懷著好奇、羞恥、煩惱、忐忑、渴求等心情和需求走進課堂,挑戰自我、挑戰傳統性觀念,學習和探討性知識。如何營造積極探討、開放思想、相互信任、尊重人格的課堂氛圍是任課教師面臨的挑戰。要講好大學生性教育課,首先要了解大學生選修的目的及需求,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我們在幾年的教學中發現,大學生最迫切希望通過大學生性教育需要學習的知識是“性生理和性心理”,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面對愛與被愛”,要理解的是“性觀念和兩性關系”。于是,我們根據大學生實際需要和教學時數確定課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課時教學目標要概括教學內容,既要使大學生都能看得懂,又要極強的哲理性和邏輯性,使它成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句良言深深映入腦海,隨時提醒大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性問題。教學內容做到新穎、生動,符合大學生實際,激發大學生求知欲望和學習積極性。教學方法要新穎、靈活、多樣,不僅要吸引大學生注意力,還要調動其參與熱情。課堂氛圍要開放、和諧、活躍,引導大學生敢于思考、勇于發表自已的真實想法和親身體會。分析問題要由淺入深,以點帶面,剖析透徹,促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辨明是非,認識自我,洞察異性,接受教育,健康成長。我們采用“繪畫教學”、“找朋友”、“頭腦風暴”、“同伴教育”、“情景表演”、“影像教學”和“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較好地把握性知識和與大學生實際的切合點,使大學生在喜聞樂見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性生理、性心理、、犯、性疾病、性道德和性法律等知識。鼓勵大學生解放思想、放下心理包袱,在輕松、坦誠、平等、融合的課堂氛圍中大膽發表內心的真實想法,相互交流親身體驗,逐漸引起大學生共嗚,使大學生在自主選擇“對”與“錯”、判斷“是”與“否”、辯論“正方”與“反方”的過程中,掌握性知識、分析性問題、理解性觀念、辨明,一層層剝開“性困惑”迷霧,逐步建立正確的性觀念與兩性關系,明確愛情與學業關系,在此基礎上負責任地選擇。主講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時主要采用“點”、“撥”和“導”等方法幫助和指導大學生在“性困惑”面前逐步消除羞恥和煩腦,在“性知識”面前逐漸理解和感悟,在“性問題”面前敢于面對和探討,在“”面前理性判斷和選擇。
總之,大學生性教育要以呵護青春、關愛生命、塑造健全人格為理念,以培養正確的性態度、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為目標,以指導大學生的兩往和提升自我為準則。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教學組織者、學生主動求知的幫助者、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促進者、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要以生動活潑、新穎多樣、引人入勝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性知識,逐步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培育健全人格,明確愛情與學業關系,在社會道德觀念規范下處理好戀愛、兩往等性問題,順利完成學業和成人的轉折,成長為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 楊繼宏,呂春.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開展大學生性教育課堂教學[J].高教論壇,2009,(2):62-65.
2 張洪芹.建構大學生性教育知識體系的理論探討[J].山東教育學院報,2010,(5):40-41.
【關鍵詞】 高職學生; 性健康教育; 問卷調查
A survey on sex education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JIANG FangLIU SongqinTU Rui WEI Xianchao
Sichuan Fishery Schol, Chendu 611730, Sichuan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sexual attitude, behaviors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ways and the present sexual knowledge level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needs for sexual edu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llege sexual education. Methods: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ere administered to 700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4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idn't receive systematic sexual education, and they are in great need of sexual knowledge. Self-learning is their main means of acquiring sexual knowledge. Students expected that colleges could provide them more systemic sexual education. Conclus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scarce sexual knowledge. These colleges should offe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systemic and safe sexual education for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學生人數占據全部大學生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呈增長的態勢。這部分學生知識水平較差,考入學校的分數低,相較于本科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學習自覺性不足,而課余時間相對較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大。我國在校高職學生的年齡絕大多數在18~22歲之間,此年齡段的學生性生理與性心理逐漸趨于成熟,其性需求的程度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但多數大學生僅在中學里接受過有關性生理衛生方面的知識教育,而在大學里尤其是在非醫學類院校則很少接受過性健康教育。學習掌握性相關知識是高職院校學生身心發育的需求,高職學生應具有與其年齡和文化程度相應的性知識。因此,有針對性的、適時適度地對高職學生開展性健康教育,對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保障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對我省部分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進行了性知識、性教育狀況的抽樣調查,以便為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提供理論依據。
1調查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2009年4月20日~2009年6月20日對我省不同類型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四川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共發出調查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31份(其中男生281份,女生350份),回收率90%。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并請3名相關專家對本調查問卷的內容效度進行測定,效度測定值為0.84,證明本問卷效度可靠。內容包括性知識掌握情況、性知識來源、性態度、接受性教育情況等,共60道題,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在填寫問卷前向被調查者講清此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采用不記名形式填寫,當場回收。數據庫的建立與數據的統計分析均運用SPSS 11.5進行。
2結果
2.1大學生接受性教育情況
93.2%的大學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性教育,其中女生所占比例為94.9%,男生為91.1%。52.6%的學生對性知識比較渴求,僅有4%的學生不希望了解性知識,且女生所占比例(5.1%)明顯高于男生(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大學生獲取性知識的主要途徑
本題設置為多項選擇題,學生可以從以下選項中選取自己獲取性知識的不同渠道。從統計數據顯示不同生源的學生其獲取性知識的途徑基本相同,主要途徑為書籍,其次為影像制品,然后為網絡和學校,其性知識的獲取途徑極少來自于家庭。見表2。
2.3 大學生對性教育的認知
55.6%的學生認為性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應為學校,其次為家長。在認同家長應擔當性教育實施者的問題上,其中女生所占比例(36.6%)明顯高于男生比例(18.1%),差異極顯著有統計學意義。在對性教育重點的認知上,42.9%的學生認為性教育的重點應放在生育知識,其中女生所占比例(48.6%)明顯高于男生(3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次為性保健知識和避孕知識。見表3。
2.4 大學生對高校進行性教育的態度
在對待高校應否進行性教育的問題上,男女生沒有大的差異,72.4%的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將性健康教育作為選修課,只有極少數學生(5.2%)認為高校沒有必要開展性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對高校開展性知識講座的興趣較高,65.6%的學生表示高校開展有興趣的性知識講座時會愿意參加,只有5.1%的學生對性知識講座沒有興趣。見表4。
2.5 大學生期待的性教育內容
本題設置為多項選擇題,從統計數據顯示學生最期待的性教育內容為性衛生與性健康方面的知識,其次為生育與避孕方面的知識,然后對預防性病與性心理方面的知識也較期待,對性現象與性倫理道德分析等方面知識的期待度較低。見表5。
3討論
3.1 高職學生在性教育上存在盲點
通過對不同類型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性教育現狀的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在性教育上存在盲點,93.2%的大學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性教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生對性知識的渴求度非常高,52.6%的學生對性知識比較渴求,僅有4%的學生不希望了解性知識,一面是高昂的學習興趣,一面是沒有正規的學習渠道,這樣的現狀就直接導致了目前高職學生性知識的匱乏。因此在學生的不同性成熟時期開展正規的性教育并加以引導尤為重要。
3.2 高職學生性知識嚴重缺乏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在性生理知識方面正確回答率較低。我國高職學生在中學時代普遍未接受過必要的性教育,進入大學后,醫學類院校學生得益于醫學專業的特點,對生殖健康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非醫學類院校的學生大多未接受過系統的、全面的性教育,對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性道德、性法律等有關的性知識知之甚少。性無知使大學生對性更加充滿神秘感,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性知識教育極為必要。
3.3 家長對子女的性教育少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主要通過書籍雜志、廣播影視等來獲取性知識,其次為網絡和學校,家長在學生性知識的獲得途徑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從對學生最愿意接受的性教育實施者來看,學生最希望獲得性知識的途徑是從學校(55.6%)和家長(28.4%),其中女生希望從家長處獲得性知識的比例(36.6%)明顯高于男生比例(18.1%),差異極顯著。從這些調查數據可知,當前大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主要為自學,而其最希望獲得性知識的途徑是從學校和家長處獲得正規的性教育。由此暴露出我國針對學生的正規性教育嚴重不足,必須盡快改變這種現象,讓學生從正規渠道獲得性知識,減少學生性心理狀態的混亂。
3.4 高校進行性教育的必要性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72.4%的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將性健康教育作為選修課,學生對高校開展性知識講座的興趣較高;65.6%的學生表示高校開展有興趣的性知識講座時會愿意參加。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高校中應開設健康教育課,其中包含性知識,目前僅有少數院校開設性知識課,而且大多是選修課,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的更是鳳毛麟角。從統計數據顯示,學生最期待的性教育內容為性衛生與性健康方面的知識,其次為生育與避孕方面的知識。由于目前沒有統編教材,各地自行編寫的健康教育教材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對于講授內容的選擇尚難以掌握,導致教育內容貧乏。目前,高校社區在性教育方面還處于空白,高校中性教育的開展也不盡如人意,應充分利用高校社區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性教育。
在解決高職學生性教育問題時,除了應做到大力普及性教育,還應做到有針對性地更新性教育內容,有重點、有區別地依男女性別特征向大學生合理施教。一方面普及性知識,彌補大學生性知識空白;另一方面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正視性本能的存在,培養駕馭欲望的能力,注重啟迪良知,激勵大學生用理智控制本能的和性沖動,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提供保持性純潔的策略,讓其保持既符合生物特征又與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相一致的健康性心理,預防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孟靜雅.大學生性心理困擾與健康維護[J].教育探索,2006,(9):83-84.
2劉木清,李曉波,劉亞麗,等.大學生性健康教育教學實效探索[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7):2155-2156.
3張德美,全.西南地區大學生性教育現狀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8,6(29):566-567.
4諾敏.大學生性教育不容忽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4(2):48-50.
5郁之虹,張菊香.中國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現狀的幾點反思[J].理論月刊,2003,(3):78-79.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西華大學、成都紡織高等專科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3所高校各個年級的90后學生作為取樣對象,其中2所本科院校,1所??圃盒?,分別包括1所省直屬重點高校,2所普通高校。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9份,有效回收率98%。專業包括文科、理工科、藝體科、經管科對象基本情況表見表1。
(二)方法和內容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參照大學生性觀念調查問卷,針對90后大學生的特點設計,問卷調查分為四個部分:1.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分布、年級、專業、戶籍等;2.愛情婚戀觀認知,包括對戀愛、婚姻等認知情況;3.對性知識的認知,包括對性知識的了解程度,性知識的獲取、性教育的接受狀況、內容、形式等。4.性認知情況,包括性經驗情況、自我性觀念評價、對社會上某些性現象的看法等,并采用無記名填寫[2]。
二、統計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管理,運用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歸進行數據分析。
據統計有54.1%的學生發生過性關系,45.9%的學生未發生過性關系,其中男生55.8%發生過性關系,22.2%未發生性關系,女生中有52.2%發生過性關系,47.8%未發生。從數據表可以看出性關系的發生率隨年級的增加而增加,大一的學生有53.7%未發生過性關系,而大四學生的未發生率僅有4.8%;專業上看理工科(51.9%)、藝體類(88.5%)、經管類(60.0%)發生性關系的比例遠高于文科類學生(31.8%),戶籍上看,出自城市和城鎮的學生發生性關系比例高于出自農村的學生;如果對性知識越了解,則發生性關系的比例越高,對性知識非常了解,發生性關系的比例為62.0%,對性知識了解較多的發生率為53.2%,了解一般的發生率為46.2%,對性知識不了解的發生率為40.0%。
(二)性關系發生影響因素
Logistic二元回歸分析顯示,年級、學習成績和對性知識的了解程度對新生代大學生的發生影響顯著。年級越高、學習越差、對性知識越了解則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可能是因為高年級學生認為自己性觀念開放,自我的獨立性更強。學習成績越差的學生精力無法集中在學習上,可能對性關注度越高。學校性教育效果較差,學生性知識的來源主要是媒體、雜志。極易引發性沖動,對性越發好奇,導致發生可能性增大。見表3
三、討論
本研究發現,新生代大學生在總體性觀念自評、戀愛傾向、戀愛動機、婚前、同性戀現象、、易等方面存在極顯著的差異,男生性觀念更為開放,說明性別因素對新生代大學生的影響較為顯著。男女生生理上存在著諸多差異,生理結構的不同,讓大學生在性活動中,女生常常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比如懷孕對女生的容許度就要比男生低。在性格特征上,男生要比女生表現的更為膽大、勇敢、從沖動,相反,女性的焦慮要強于男性。性別角色使適合與男性或女性的動機、價值、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常常以社會成員工人的作為標準,反應了文化或亞文化對不同性別成員行為適當性的期望。是否能理解性別、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性別角色,決定了大學生的性取向。由于文化的差異和社會歷史的變遷,每個社會的性別角色標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還會發生很大的變化。[3]然而如今的大學生,大多數還遵循較傳統的性別角色標準,對性別角色錯亂持否定態度。
生源地差異顯著,新生代大學生的性觀念存在著明顯的生源地差異,來自城市或城鎮的大學生自評性觀念較為開放,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性觀念較為傳統。但是具體針對各種觀念的調查,差異性卻不顯著。說明大學生性觀念開放程度并無實質上差異,不受生源地影響。造成這種自評與實際不符的原因可能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城市成長的學生外界環境充滿了形形的思想觀念,傳統觀念的影響相對薄弱,這是人們的普遍想法,同時也影響城市學生自己的認識。然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隨著現代傳媒的發達,和周圍同學的影響,他們的觀念迅速統一化。所以生源地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大。
四、影響及建議
鑒于我國學校性教育的現狀,并結合訪談中大學生對于學校性教育的觀念受克制,目前學校性教育對大學生性觀念的影響更多是一種確實影響,即因為性教育的欠缺和無效。各級學校確實進行了程度不一的性教育,但對大學生的影響卻甚微。大部分被訪大學生表示,極少有來源于學校的性知識與性觀念。
校園亞文化主要是指學校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園特色的閑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圍,問題活動,行業準則,人際關系,校園環境等等,以及反映師生共同信念追求的校園精神的總和。人際關系中同伴交往對大學生性觀念有明顯的影響,獲得同伴的認同,是大學生自少年期便會存在的交往動機與適應方式。他們從同伴群體中獲得認同與肯定,從而滿足其成長等價值感。其中已有從眾的心理機制其作用。
學校對大學生性教育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生源地,應有選擇性地進行階段性的性相關知識教育,比如大一的學生應學生性生理、性衛生保健常識等內容為主,大二應注重性心理、性生活知識、性倫理、性道德教育,大三的學生除了性道德教育外,更應注重性審美、刑法制和性病的教育。針對男生性側重性道德、性法制和性病預防等的教育外,更應注重責任感教育,女生則應加強自尊、自愛和自強的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教育。
因為大學生的性觀念和性信息大都通過書籍、網絡、電影等渠道獲取,這些都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內容與性有關藝術,不如愛情歌曲、言情小說、等,大學生中,尤其是男生中,收集,一起看是很普遍的現象。即片,它通常沒有故事結構,對過程的影像再現,從視覺上獲得性滿足。所以針對大學生的教育,高校還應當把性教育進網絡工作擺在突出位置, 充分重視網絡在大學生性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占領網上性教育陣地,學會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導。其一,遵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建設弘揚主旋律、開展網絡性教育的專題網站,有效利用網絡傳播性教育信息,加強正面教育和引導,增強網絡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二,認真研究互聯網互動交流的特點,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實現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的雙向交流,以及時獲取咨詢信息,及時反饋意見,從而提高性教育的效率。例如在各高校校園網的論壇上,開設專門的版塊,高校教育者和管理人員可以參與其中,用發帖或跟帖的方式與學生平等地討論一些學生們關心的性問題,提出自己的正面觀點,引導討論不斷深入而最終達到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余雙好.大學生戀愛中的性問題及教育[J].青年研究.2005.42-46.
【關鍵詞】 大學生; 性觀念; 性健康教育; 環境因素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sexual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ONG Yaqiong, XU Lisha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nxi Linfen 0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xual attitudes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m. Methods: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anonymously investigate on 179 students in 19 academies of the university who were sele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Result: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their sexual knowledge is deficient, and the sexual attitudes are not open. Conclusion: The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s;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性觀念是目前大學生思想觀念中受到西方文化沖擊并發生較大變化的部分,再加上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時期,以及性教育的普遍缺失,導致大學生性觀念混亂,婚前發生率逐年上升[1],以至出現眾多大學生流產、染上性病被媒體曝光的現象,對自己及學校都造成了不良影響。為了解本校學生性觀念現狀與特點,筆者從大學生本身的視角而不是教育者的立場開展此次調研,并針對師大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議,以引導其樹立科學的性觀念,故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問卷
本文采用潘綏銘對性觀念的定義:“性觀念是由性科學知識和性價值觀共同構成:性科學知識即人對人類整體的客觀性活動的科學認識,性價值觀是指人對自身和他人性活動的主觀感受與評價”。所以,筆者查閱了所有的相關研究之后,設計出一份共計27個問題,包括基本情況、性知識狀況以及性道德觀幾方面的問卷,來了解山西師范大學學生性觀念的現狀與特點。
1.2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先按專業、性別把總體分成38層,然后再在各層按照約29個人中抽取1人的等比例原則隨機抽取相應數量的調查對象[2]。受條件所限,共發放問卷210份,收回200份,有效問卷179份,有效率為89.5%。最后總計女生135人(75.4%),男生44人(24.6%);文史類70人(39.1%),理工類82人(45.8%),藝體類27人(15.0%)。
1.3調查方法
本文重點在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與思考,并以對性觀念方面材料的整理為輔。問卷采取匿名方式作答。由三名學生組成調研小組,深入學生宿舍,向學生解讀指導語,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同時要求其盡可能如實作答并保證問卷的保密性。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描述統計與卡方檢驗分析。
2研究結果
2.1 性知識及需求狀況
2.1.1大學生各變量間性知識狀況差異不大,但其來源受到生源地的影響 調查中,分別有11.7%和37.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性知識非常貧乏和比較少,只有5.1%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性知識自評為豐富,各變量間差異不顯著(P>0.05)。性知識的主要來源分別為家庭教育(5.1%),同學朋友(35.4%),學校教育(10.7%),大眾媒體(40.4%),其他(8.4%)。而在性知識主要來自家庭教育的學生中,山西本省的學生均來自城鎮,外省來自城鎮的學生比例則為66.7%(表1),與家庭教育無顯著差異(P>0.05)。
2.1.2 男生對性的認識更為開放 而對性的認識中,高達70.8%的大學生認為性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只有6.2%和1.7%的學生分別認為性在生活中是極為重要的和性是骯臟丑陋的,其中男女生差異最為顯著(P
2.1.3大學生對性教育內容與方式的傾向同質性較強 在師大學生對最想了解的性教育內容的選擇中,42.7%的學生選擇性生理知識,33.1%的學生選擇性心理知識,16.9%的學生選擇社會性文化,2.2%的學生選擇避孕,5.1%的學生則表示“都很想了解”。
在學校性教育方式上,師大學生最能接受的是性教育專題講座(30.9%),其次是開設性教育課程(29.8%),提供性教育讀物(24.7%),組織觀看性教育的錄像或圖片展(9.0%),新生大型報告(1.1%),其它(4.5%)。這兩項中各個變量差異均不顯著(P>0.05)。
2.2性意識的覺醒
2.2.1男生對性話題、性描寫的接觸程度高于女生 調查中發現約有71.3%的大學生在寢室談論過性話題,說明在大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性有關的問題是很常見的,其中男女大學生有顯著差異(P
2.2.2性別、生源地對大學生性意識的自我感知及解決方式影響較大 在性意識的自我感知中,男女生以及本省與外省學生間存在著顯著差異(表2),男生能夠明確地感覺到性需要的有38.1%,女生只有5.1%;本省學生能明確地感覺到性需要的有5.8%,外省則有32.8%。而在處理性沖動的方式上,男女生共有83.7%選擇轉移注意力,只有7.3%選擇;而在男生中的比例為23.8%,女生只有5.1%(P0.05)。
2.3戀愛的現狀及認識
2.3.1生源地對大學生戀愛經歷有重要影響 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9.2%的大學生至今沒有過戀愛經歷,只有22.3%的學生在大學之前和之后都有過戀愛經歷,戀愛經歷與生源地呈現出一定的相關度(P
2.3.2男生對大學戀愛關系的認識較女生開放 在對大學戀愛關系的認識上,60.7%的大學生認為不需要有性,36.0%認為有沒有性無所謂,只有3%左右的大學生認為必須要有性,男女大學生在這項中存在顯著差異(表3),其他變量差異不顯著(P>0.05)。
2.4性道德觀
2.4.1大學生的性道德觀同質性較強,同時受到生源地的影響 在對性道德觀的調查中,我們選取了四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大學生對同性戀、未婚先孕、第三者以及同居試婚的接受程度(表4)。其中,師大學生完全不接受第三者的比例是61.8%,其次是未婚先孕(41.0%),而對同居、試婚較為寬容,最為寬容的是對同性戀的態度,有34.3%的學生可以接受。
在對同性戀的態度上,生源地表現出了顯著的差異性(P0.05)。
2.4.2性別和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對第一次的認識影響較大 60%的學生認為第一次的對象一定要是自己將來結婚的對象,34.8%的學生認為是相愛的對象就可以;并且65.2%的學生認為第一次的性經歷發生的時間應為結婚后,26.4%的學生則認為應發生在覺得兩人能夠結婚的時候。其中性別的差異最為顯著(P
2.5對師大性觀念文化的認識
有13.4%的大學生認為師大的性觀念文化很傳統,認為介于傳統和保守之間的大學生所占的比例為45.8%,認為比較開放的只有11.7%,其中專業性質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顯著性(P
2.6本校學生自報率偏低
在調查中,4%的大學生自報有過性經歷,低于1989到1990年間由劉達臨主持實施的“中國性文明調查”的結果(9.8%),也低于潘綏銘教授于1991年在北京的大學生中所做的一次掛號郵寄問卷調查的結果[3](7.9%)與鄭濤2005年針對山西某大學進行的調查結果(17.1%)[4]。該情況的出現不排除本次調查的樣本數量以及抽樣誤差的影響,但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校學生發生率是低于北京等大多數大城市大學生的發生率的,所以師大學生的性觀念還是偏向傳統的。自報有過性經歷的大學生在第一次經歷的目的的選項上,有71.4%選擇了增進雙方感情,各變量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3.1本校大學生的性科學知識普遍缺乏
本次調查中發現師大的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的性知識較為貧乏,并且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性教育,傾向于從大眾傳媒中尋求答案;大部分女生對自己性意識的感知較差,而在如何解決性沖動的方式中,有相當大比例的學生選擇壓抑或轉移注意力,驗證了潘綏銘教授(1994)關于超過半數的男女生都處于性壓抑的狀態的結論,并且個體的性科學知識受到性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在大學生成長經歷中家庭性教育與學校性教育的缺位。家庭與學校本來應該是性教育的重地,但是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家庭性教育普遍沒有得到重視[5],很多家長不僅不愿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甚至有意識地避免和孩子談論到相關話題。學校所謂的生理教育則更多是流于形式,并沒有起到解答學生疑惑的作用。這種情況在中西部以及農村地區尤為明顯。于是在性成熟的過程中,更多的學生會轉向在大眾傳媒中尋找答案,如電影、書籍、網絡等等,或是與朋友相互討論得出結果。而在家庭和學校性教育的缺位下以及在盲目尋求傳媒中的性知識過程中,學生們極易被不良傳媒單方面誤導,難以形成科學的性知識系統與性觀念。
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危害都不是來自各種本身,而是出于對這些行為的恐懼、曲解、負罪感和強行壓制[3]。因此,對高校來說開展性健康教育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個人、學校本身都有極大的益處,甚至由于師范學生特殊的職業傾向,該教育的實施對社會以及城市文化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3.2本校大學生的性價值觀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西方文化的滲透,并由于大學生自身接受新事物較快的特點,大學生的性觀念正在由傳統性觀念向現代性觀念轉變,逐漸對傳統觀念中的貞潔觀等持擯棄的態度,強調感情成為其性觀念的顯著特點[6]。本次調查也體現了這一觀點:如大學生對性的認識,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性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對同性戀的態度也較為寬容,大部分學生戀愛及都以愛情為前提等;并且男生轉變的程度較女生來說更深一些。同時調查顯示有六成左右的大學生認為第一次須發生于婚后,說明本校大學生的性觀念偏向傳統,并且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來自于家長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鄉村及山西省的大學生性觀念的相對保守。
由于個體性觀念的形成存在一個社會化的過程[7],個體在該過程中會不斷地學習并同化自己所在社會為其在性方面設置的基本定軌,最終被自己所在的社會接納,所以性觀念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個體身邊環境的影響,而生源地與家庭環境對大學生最初性觀念的形成影響較大。山西省所處中部地區及鄉村地區本身具有相對閉塞與落后的特點,人們的觀念受外界影響較小,且個體受教育水平與其性觀念開放程度呈正相關[8],而山西師范大學有87.6%的學生來自山西,50%左右的學生來自鄉村,只有17.4%的學生家長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受過高等教育。并且,師大所處臨汾市作為山西的一個地級市,城市較小,且只有一個本科高校,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信息相對閉塞。綜上使得本校的學生的性觀念尤其是性價值觀偏向傳統,在調查過程中經常出現談性色變的現象,愿意與筆者理性地談論性的學生只有5%左右。另外,師大女生較多(超過50%),而女生的性觀念相對較傳統,也是本校學生性觀念偏傳統的一個原因。
所以,考慮到本校學生性觀念偏傳統以及女生較多的特點,筆者建議學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開展性健康教育工作。同時,施教者在施教過程中應從科學的角度,客觀理性地給予大學生指導,讓大學生自己來做出選擇,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印象深刻,而且具有更強的預測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張玉堂,哈玉紅,海存福.對當代大學生性觀念狀況的調查分析――“當代大學生性道德問題的調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國性科學,2008,(9):26-29.
2 王懷偉,等.統計學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潘綏銘.北京高校學生的性觀念與[J].青年研究,1994,(5):35-40.
4 鄭濤.大學生性觀念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6,(3):206-209.
5 李浩初,余冰.大學生性知識性教育途徑調查[J].青年研究,2003,(10):39-44.
6 古曉.學校性教育與素質教育[J].中國性科學,2000,9(2):15-18.
7 潘綏銘.個體在性方面的社會化[Z].2008-09-02 .
【關鍵詞】性道德教育;大學生;意義;問題;策略
婚前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使其感染性病或發生意外懷孕。高校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大學生性道德教育,有責任和義務,對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進行培養,促進他們用正確的性道德觀念,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掌控。能對社會、家庭和個人高度負責,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規避婚前的發生,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對大學生開展適度的的性道德教育非常關鍵。而如何構建完善的性道德教育體系呢?這是本文重點探究的課題。
1對大學生開展性道德教育的意義
首先,性道德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內容,也是對自身正確了解,走向健康的必修課。性成熟期不能等待,春期經歷不可重復。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旦缺失了性的教育,而造成失誤,會給個體的成長帶來遺憾,甚至會出現無法彌補的損失。而高校的性道德教育,即能使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壓力和學習壓力得到緩解,利于大學生健康的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婚姻家庭的幸福和美滿。同時,還能使大學生抵御艾滋病以及性病侵害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夯實基礎。其次,開展性道德教育,還能使目前高校教育中不正常的現象得到改觀,豐富性道德教育的相關理論,使性道德教育的效能進一步提高。從實踐上,對性道德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探索,使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關于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得到解決。通過綜合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為高校性道德教育實踐提供依據。
2高校大學生性道德現狀
我國關于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較晚,究其原因,是教育部門沒有對性教育工作有效和真正的實施。一些學校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而對大學生性道德需求和性健康漠不關心。關于性的問題,多數教師忌諱莫深,甚至不能坦然的將性教育搬進課堂。導致大學生婚前的泛濫和性道德的缺失。筆者通過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一項關于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數據顯示:有1/3的大學生,認同西方的性自由和性解放:有31.1%的學生不單單認為性自由和性解放標志著現代文明的進步,同時還完全接受這種觀念;有21.99%的學生主張可以理解認同婚前。55.9%的學生認為婚前“只是相愛,勿須指責”。分析上面的這組調查數據,說明在大學生中性觀念的淡漠,以及學校性教育的缺失。近年來,盡管各大高校開始紛紛對大學生實施性教育,但因為目前我國缺失關于健康教育的專用教材,尤其是關于性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缺失,使大學生無法獲取相關的性道德規范和信息。而為了獲取自己所需知識和所關心的問題,往往都是通過報刊書籍、甚至網絡和觀看黃等非正規渠道。這樣所接受的性觀念是不文明的、性知識也是不科學的。一些不良的社會環境和風氣,如言情片的情節誘惑和等,對大學生的和性觀念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最終造成的失控和性觀念的困惑,對學校的穩定以及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發展形成危害。
3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實施策略
性道德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大學生的道德行為和思想素質對個人的成才和社會的穩定,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所以,在高校中拓展性道德教育途徑和實施正確的性道德教育方法,已經是迫在眉睫,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3.1對高校性道德教育特征正確認識
性道德教育涵蓋眾多學科,涉及各個領域,其宗旨是立足于社會發展需求和大學生自身發展需要,通過健全大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主要是以預防為主,將危險因素的影響消除,促進大學生健康的成長。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主體性。作為性道德教育主體的大學生,一般都是依賴自身的主動性來成長。因此,必須在尊重受教育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實施性道德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自主教育高度重視,將其主體意識喚醒。促進其人生健康發展。(2)全體性。性道德教育的對象應面向全體學生,作為普遍性性教育,其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個體的發展。是每一個人都在原有道德基礎上進步和發展。(3)社會性。社會環境的變遷,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社會的各種氛圍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大學生性道德需要全社會成員共同承擔責任,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和協作。
3.2對新型的大學生性道德規范進行構建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構建與我國國情相符的新型的大學生性道德規范。繼承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對人類的精神文明大膽吸收,促進大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首先,大學生應學會對各種性道德價值觀的辨析,樹立健康的性道德觀念。在與異往時,能正確的運用性道德規范,對性沖動行為進行控制。并依據社會的道德判斷性道德規范。其次,要求大學生具有道德責任感,能接受性道德法制教育,清楚性生活的道德底線,就是合法性。而無論是婚外性關系,還是婚前,都是不道德的、違法的,需要受到良心的譴責。同時,高校還要搭建校園網上心理咨詢中心。校園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精神和校園風氣,高校應更好的建設校園文化,使性道德教育的途徑進一步增強。通過校園網上心理咨詢中心的搭建,幫助大學生做好心理緩解和疏導工作,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使大學生的性心理問題得到全面和科學的結合。最后,還可借助新媒體網絡力量,為大學生提供相關的網上心理咨詢,以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3.3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作用
發揮合力作用,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間的通力協作,采用各種立體化、多渠道、全方位的綜合模式,開展各種形式的性道德教育,加強性道德教育的宣傳和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媒體的傳播力量,利用各種傳播途徑,如網絡、廣播和刊物等,開展正面和積極的引導工作。努力營造一個嶄新的環境,使大學生能對性道德教育全面接受,并潛移默化的受到性道德知識的影響。同時,高校還應加強綜合型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培養高素質教師。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對專業的選修課進行增設。向大學生傳授各種生活技巧、戀愛法則規范以及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使大學生能充分意識到,性犯罪、同居和婚前等,都會危及人體健康,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幫助其在戀愛的過程中,對兩往禮儀進行規范,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努力使兩往的文明素養得到提升,在性關系發生后,能正確的應對和有效處理。
4結語
性道德教育既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通過對大學生實施性教育,使其性道德素質水平提升,能真正的珍愛生命、尊重異性,具有一個社會人所必備的性素質。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促進自身健康成長。
作者:吳麗敏 單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雷湘竹.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則[J].中國性科學,2005.
[2]戴玲,李勝聯,李崢,張芮峰.性道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8.
[3]劉震祺,余曉瑩,王椰.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現狀研究——以貴州省大學生為例[J].中國性科學,2011.
[4]李勝聯,戴玲.性道德教育對專科學生性道德觀念影響的研究[J].中國性科學,2006.
一、女大學生性問題的主要來源與體現
近年來,隨著女大學生性成熟期的不斷提前、婚前發生率的不斷增高,女大學生面臨的性問題和性困惑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在:
(一)性權利意識日益增強與性責任能力發展不足之間的矛盾造成的性道德失衡
女大學生身處高等院校,其智力水平和知識背景使她們擁有較強的自覺意識和理解能力,她們對自身性權利的關照與探求變得尤為突出,她們的性權利意識也日益增強,主要體現為:她們對自身的性健康性安全非常重視并渴望自我保護;在兩往和婚戀關系的建立過程中越來越具有主動性,倡導兩性平等、伸張個人自由;積極對待自己的性覺醒與性期待,愿意為追求美好的性體驗而努力。但與此相矛盾的是,女大學生由于性知識來源有限,對性健康的具體內容及其保障措施認知不足,同時易受感性因素影響,對性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往往缺乏應有的把握尺度,在追求性體驗時行為實施不當等,造成女大學生性責任能力普遍低下,無法正常履行自己的性權利。
(二)性表達欲望不斷增強與性恐慌心理依然存在之間的矛盾造成的性困惑加劇
大部分女大學生都具有較強烈的性表達欲望和性體驗期待,這是由她們已經成熟的性生理機制決定的。近年來大學生戀愛人數、婚前同居和發生率屢屢攀升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女大學生的性態度較為開放和積極,能夠坦然面對和回應自己正常的性需求,注重自己的外表修飾和個性修煉、積極主動與異往、盡可能多方面地了解性知識、愿意追求正當的性體驗、對自己的同居經歷或性經驗不再過分掩飾等。缺乏系統有效的教育和指導,女大學生對性的認知還比較粗淺,對性的實踐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她們想要正常的性體驗,卻擔心達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境界;她們渴望愉悅的性親密與性生活,卻害怕實現之后的不良結果(如意外懷孕);她們樂于滿足自己的性需求,卻恥于隨之而來的“不完整”、“不潔凈”感……事實證明,大多數女大學生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恐慌心理,這與她們所持有的性期待形成沖突和矛盾,使她們的性困惑和性煩惱加劇。研究數據表明,36.5%的女生對性夢的感受表示困惑,25%的女生對性幻想表示困惑,而38.7%的女生認為是“罪惡或墮落”、“會損害健康”、“會損害性能力”等。不少女生常常因為要不要踐行而內心糾結、思想負擔加重,無法正常應對自己的性覺醒、性需求和性期待。
(三)能力提高與性保護能力薄弱之間的沖突造成的性健康堪憂
與十年前相比,當代女大學生對戀愛同居和婚前的認可度大大提升,女大學生在表現上少了些害羞、抵觸,多了些坦然、接納,有的甚至極其大膽主動。這既是基于女性權利意識的不斷高漲,也得益于社會對女的承認和包容。在上的開放主動無疑會強化女大學生在性實踐中的能力,使女大學生能正常地享有性愉悅,但同時也加大了其由于不當而承受意外懷孕、甚至罹患性病的幾率。有調查顯示,在已有性生活的女大學生中受孕率為33.6%,高校女生生殖道疾病發生率為19.97%,這不能不引起重視。大多數女生并不具備完整的性健康性安全知識,有的女生甚至連女性生殖系統構造及其運作原理都不清楚,更不知什么是安全期避孕、性病的產生與傳染途徑等,這極大地削弱了女大學生對自身性安全性健康的自我保護能力。
二、女大學生性教育的內容與原則
性教育的普及程度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倡導安全健康、平等和諧的兩性關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女大學生正處于性發展的重要階段,培養其成熟的性觀念、性心理和性道德直接關系到其成長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身心健康、積極向上,能適應自身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一)女大學生性教育的主要內容
性科學分為性自然科學、性社會科學和性人文科學。性自然科學是性教育的基礎,性社會科學和性人文科學是性教育的靈魂,其中性倫理和性道德教育是性教育的核心。女大學生的性教育也應當遵循性科學的一般規律,同時適應女大學生性心理發展的需要,以性健康與性安全教育為基礎,以性審美教育為目標,以性倫理教育為核心,循序漸進、逐級提升,使女大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掌握和踐行與性有關的知識、原理和道德準則,為構建自己的健康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1.抓好以普及性保健知識為主導的性健康與性安全教育
女大學生對性的好奇程度并不亞于男大學生,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構造和她們在兩性活動中所擔負的特定作用,她們有理由更多地掌握性知識以確保自己的性健康和性安全,但她們了解性知識的來源和渠道卻遠遠不及男大學生那樣豐富寬廣。絕大多數女大學生甚至從沒有通過任何正規途徑了解到基本的性常識和性保健知識,致使女大學生在面對性發育和性生理現象時緊張、窘迫甚至懼怕,在過程中極易因疏于防范而釀下“惡果”;對一些常見的婦科疾病視為“洪水猛獸”如臨大敵,而對嚴重擾亂身體健康的性病、艾滋病等卻毫無防范意識……只有在充分的性健康和性安全前提下,女大學生才有可能發展出積極健康的性心理,享受到性體驗帶來的愉悅感和幸福感,積極從容地投入到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
2.加強以追求高雅旨趣為目標的性審美教育
“審美經驗是一種,或是一種對愉快事物的感覺”,是身心和諧、靈肉合一的滿足和愉悅的主體的生命整體意識。性審美則是與性有關的審美,是性主體對性對象以及性活動過程的整體意識,表現為審美客體(性對象、性活動等)引起審美主體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與愉悅。性審美教育首先是生物性形象的審美教育,要引導女大學生認同和愛護自己的女性身份,塑造“內在于心、外在于形”的優雅氣質和形象,塑造健康美麗、獨立自信的女性人格。更為重要的是,性審美教育要注重引導女大學生追求高雅的性旨趣,幫助她們達成兩性關系和愛情生活中兩情相悅、靈魂共鳴的美好狀態,擺脫“物質第一、享樂至上”的性觀念和性誤導,更不要為滿足一時性沖動、追求純粹的感官快樂而走入歧途。近年來女大學生片面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性誘惑力”、充當“小三”、發展“”、從事“”、追求變態等現象屢見不鮮,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缺乏足夠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健康正面的性審美觀而導致的。
3.強化以享受權利與承擔責任相統一為核心的性倫理教育
性倫理通常指“調整兩性關系、評價人們性意識是非善惡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主要是指涉及性的行為(主要指,也包括其他的涉及性的行為)的道德規范的總和?!毙詡惱斫逃切越逃暮诵慕M成部分,良好的性倫理教育能幫助人們形成健全人格、合理追求幸福、享受快樂人生。性倫理教育包括性文明、性法規、性價值觀、性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對于當代女大學生來說,性倫理教育首要摒棄傳統僵化的“性不潔觀”和“性純潔觀”。奧古斯特?倍倍爾提到:“的沖動在成長發達的人類人人都有,到了成熟之后,滿足這種沖動是生理和精神健康的根本?!笨梢哉f性的權利與生俱來、不容悖離。性是人人可享的權利和自由,傳統社會將人們對性的期待和追求看作罪惡之源,尤其是剝奪了女性對性的自由選擇,使女性對性的認識產生誤解,不能正常行使和享有性的權利。因此,要引導女大學生合理實現自己的性權利,在法律框架內自由、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要正確區分“性貞節”與“性純潔”的關系,不要陷于禁欲主義的窠臼,也不要將性與愛割裂開來;要敢于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性問題,善于讓自己免受害。權利常常是伴隨責任而來,在充分賦予性權利的同時,特別還要注重強化女大學生在性活動中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女大學生對性的恐懼和擔憂、無法正視和應對實施的后果、缺乏自我保護和對性傷害的康復能力、過度的性開放導致性濫交等,都是源于她們的性責任意識不強。女大學生在實施性活動中最基本和首要的責任就是保證自己或他人不受傷害(包括身體傷害和精神傷害),并能積極應對和處理其行為后果。事實上,享受權利與承擔責任是緊密相關、協同一致的,將女大學生培養成權利主體與責任主體相統一的道德主體,使她們學會尊重性權利、敢于擔當性責任、善于自我控制和規約其,是性倫理教育中不可忽視、也最為重要的內容。
三、女大學生性教育的主要原則
調查表明,女大學生有限的性知識來源主要依靠于少量的報刊媒介、專家咨詢、同伴交流以及網絡汲取,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給予她們的幫助和引導微乎其微。對處于身心塑造最關鍵時期的女大學生來說,她們遠離了家庭和父母,她們所遭遇到的性困惑和性問題迫切需要專業而迅捷的解答,學校必須建立起系統規范的性教育體系,開設專門的性教育課程,組織和培養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將女大學生性教育義不容辭地開展起來。同時,針對她們的性別特點和現實需求,對女大學生的性教育還需遵循以下原則:
(一)學術探討與保護隱私相結合
性科學是一門嚴肅的科學,關系到人類生殖健康與生命發展的重大問題。性教育是在性科學研究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體系,本身即具有學術性、嚴肅性,因此在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過程中不應存在任何禁忌。凡有涉及到性生理、性心理、性觀念、性道德、性文化、性法規等方面的內容都值得研究和探討,無需遮遮掩掩、欲語還休;對學生的性疑慮、性困惑、性苦悶、性迷茫、性偏識等也都應一一紓解,不留死角。另一方面,教育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大量的案例分析,這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隱私,不要泄露學生的個人信息,更不能將個別學生的經歷大肆宣講,弄得人盡皆知。女大學生之所以不太愛向老師尋求性知識和性幫助,就在于她們極為看重個人隱私,不愿意別人知道自己的問題,因此老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對一些敏感害羞、性格特別內向的女生尤其要加以保護。
(二)整體教育與區別對待相結合
性是人類的根本問題之一,作為類群整體,女大學生總是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性覺醒、性沖動、性期待和性要求。但是作為不同的行為個體,每個女大學生的性認知、性觀念、性心理、性道德又各各不同、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性教育既要遵循女性生理和心理成長的一般規律,滿足大多數女大學生對性的了解和認知需要,又要針對不同個體的不同需求,適時適地加以引導。因此除了專門的課堂教育、學術講座,編撰和發放正規的性讀物和宣傳資料之外,必須經常性地開展小范圍的專題輔導(如小班教學、心理沙龍、社團活動、網上會診等),并針對個別有心理隱患與性困惑的女生開展一對一的專門指導。
(三)專業指導與朋輩交流相結合
調查顯示,女大學生最愿意與其傾訴和交流性話題的人員依次是專家學者、醫療衛生人員、同伴。這說明女大學生在遇到性問題時愿意得到專門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也說明我們當前的性教育還比較外行、粗淺,缺乏專業深度,還不能滿足學生的這一需要。所以高校要搞好性教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很重要,教師必須首先自己是一個性科學研究者和性教育專家,能為女大學生提供全面、科學、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這樣才能幫助她們釋疑解惑、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即使面對具有專業能力的教師,女大學生也可能因為自己的學生身份而產生心理隔閡和心理防備,所以她們往往更樂于與同伴或朋輩進行交流,這說明處于同等角色身份與年齡階段的同伴或朋輩更能在女大學生中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她們能充當一個適時的聆聽者、分享者或認同者,使面對困惑的女大學生得到及時的心理撫慰和情感共鳴,從而幫助她們走出困境。因此性教育要充分認識到同伴對女大學生的積極意義,將專業指導與朋輩交流充分結合起來,一些非正式的流和性話題對女大學生塑造開朗個性、應對日常問題是有幫助的。
(四)理性關懷與感情投入相結合
由于男女兩性生理上的差異和傳統道德對女性的性禁錮和性壓抑,使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在性心理上更容易受到沖突和傷害,這就需要在精神上、倫理上對女大學生施以更多的關懷和幫助。關懷倫理以女性為視角,在批判傳統兩性觀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旨在肯定女性獨特的道德體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懷以及相互關懷?;陉P懷倫理,女性在兩往中更應得到關懷,并應使其將這種被關懷轉化為對對方的關懷,從而促進交往雙方和諧美滿的良性發展態勢。性教育過程中對女大學生施以關懷和幫助是必須的,并且要將這種關懷建立在理性指導的基礎上,幫助她們正視自己的性困惑、冷靜分析問題、控制不良情緒、積極尋求溝通、有效化解矛盾。此外,理性關懷還離不開一定的感情投入,教師不是冷冰冰的道德裁判,也不是作壁上觀的純理論研究者,在性教育中,教師必須充當學生的朋友和知己。一定要站在女大學生的視角與立場,認真傾聽和了解她們的疑慮和困惑,真切地感知和體諒她們,與她們推心置腹地交流和懇談,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最直接深入地了解她們的問題所在,從而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性觀念 性取向研究報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a)-0183-02
1 課題研究背景
人類的文明發展與性意識形態發展是相一致的,人們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制約與支配,世界各國性教育工作者態度冷淡,多數持反對意見,但是隨著人類健康的發展要求,性教育問題不得不走進人們日益關注的視野,尤其在高校大學生性教育問題上,大學生是一群心理成熟滯后與生理成熟之后的群體,個人行為受傳統道德觀念、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和制約,性道德觀念、社會文化氛圍影響和制約他們對性文化正確的認知,在性的道德觀念、性文化氛圍是相互影響下,大學生群體的性文化取向又會極大改變人們的性道德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性文化也隨之而來,增強了國人對人權問題和人性化權力意識的關注程度,沖擊了傳統性文化的和性觀念,在性觀念、和性取向等方面出現模糊混亂局面,怎樣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在知識與文化前沿的高校,如何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性取向的多元化觀念,需要的是我們有正視的勇氣面對而不是尷尬的選擇回避,事實證明建立正確的性認知框架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性心理發展意識形態,有利于進一步破除性神秘感,有利于高校進一步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性教育的新路徑。能弘揚祖國文化,為構筑科學有效的大學生性健康教育體系提供有一定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2 文獻綜述
研究性文化最早的是西方社會學界的蓋格農和西蒙的“性腳本”1理論以及勞曼“性的社會網絡”2理論。在我國相關性文化的書籍14部之多,劉達臨先生的《中國古代性文化》,在社會學、歷史學、哲學、倫理學、教育學、民俗學、醫學、文化藝術等開辟了性教育新領域。因為性是根本、本性、生存、延續、是本能,20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意識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美國、瑞典、日本是典型的最早重視性教育的國家,而我國對性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時候,鋪天蓋地的性藥廣告打破了國人這種性愚昧、性無知、性禁錮,使中國人對性的態度逐漸的變得坦然。《性醫學》、《中國性學》出版標志著我國性學高級學術交流進入起步發展的階段,90年首都師范大學開設“性健康教育”選修課,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專業。從此,性教育在中國步入了正軌。
3 調查方法
本問卷針對本省大學生采取問卷調查法或、訪談法、網上投票法,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調查及訪談,只涉及性別和年齡, 問卷調查時要求每位大學生按問卷要求如實獨立填寫,課題研究者收集資料,并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統計模型分析及采用具體的個案進行單獨研究。
4 大學生性現象的現狀
4.1 “大學生性觀念”的調查結果
4.1.1 高校學生的性意識開放,公開化程度較高
調查數據表明,21.2%的人對“性”感興趣,有59.7%的人認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對“性”無興趣,表現出厭惡“性”的只占到3.1%。統計數據中包括黨員,學生干部,不同年級專業處于17~26歲年齡的學生,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性觀念日趨開放,在高?!靶浴币仓饾u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在大學學生們是能夠坦然地面對“性”這一話題。盡管在現代中國性文化的氛圍中,潘金蓮、木子美式的性文化仍是中國性文化學派爭論的焦點,但在人類文明的制約下,“本我”的生物性本能是受到道德、文化和群體意識規范制約,使人類的性意識和性需要、更趨向于健康和文明。
4.1.2 高校學生對戀愛、婚姻的態度嚴肅、謹慎程度較高
戀愛態度隨著新婚姻法的頒布實施, 談戀愛已由高校的不提倡轉向自愿選擇的經歷。調查結果表明,40.1%認為上大學談戀愛正常,55%的人認為戀愛對學習沒影響,18.9%認為戀愛影響學習;30.1%的人認為戀愛促進學習,31.4%認為戀愛是一種人生體驗;14.5%認為是寂寞無聊;有占12.6認為隨緣;而將戀愛作為結婚對現象僅占3.52%。在對婚姻最重要性”的調查中,49.6認為“愛情”重要,48.5%認為“責任”重要,4.98%認為志同道合,1.3%認為滿足“性”。在調查中,24.5%認為“試婚”對婚姻有益。43.5%人對“試婚”選擇模糊態度,不同意為32.4%??梢?,大學生已經摒棄了社會普遍認為的戀愛影響學習的保守觀念,對戀愛的尊重和理解態度認真,戀愛與學習只是生活中的兩個部分,他們之間不存在任何的必然的聯系,對婚姻的態度較嚴肅傳統的居多的,大多數人認為結婚是以情感為基礎的,婚姻源于“性”,能夠把婚姻與封建觀念中的傳宗接代分開認識。調查表明,西方的“試婚”在我國高校大學生中還沒有普遍的認同,部分學生模糊態度是因為不太了解“試婚”是怎么回事。
4.1.3 對待貞潔的態度走出傳統禁錮,性知識匱乏
觀,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礎上的愛與性統一,調查的結果表明,58.8%認為男女雙方都認為重要;24.1%,認為感情重要、不重要;7.1%認為對女人重要,對男人無所謂;4.3%認為是封建殘留思想。安全期知識調查結果,52.4%不知道安全期, 47.6%認為知道,回答模糊。形勢很不樂觀, 高校大學生的生理成熟,性知識缺乏,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問題。
4.1.4 對婚前被接受的趨勢在增大
婚前的調查中,11.70%不贊成,54.3%不支持也不贊成,33.6%贊成感情基礎上的婚前,5.3%認為滿足生理需要,與結婚及感情無關,沒感情也會發生。44.8%認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 48.1%認為雙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認為應該謹慎。其中大多數學生認為在雙方相愛、雙方的朋友關系穩定、雙方正準備結婚的情況下婚前是可以接受的。
4.1.5 大學生對“同性戀、雙性戀現象”持包容態度
有人指出,大學是“同性戀”現象存在相對較高的場所。調查中顯示,大學生們對“同性戀現象”也有了其獨立的理解和看法。有47.97%的人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是個人選擇情感和生活的方式,別人無權干涉。調查報告的數字顯示,男生和女生對同性戀的認可和接納程度并沒有明顯的差別。很了解13男4.57%、女4.76%;比較了解男9.14%、女28.6%;少許了解男59.4%、女57.1%;一點都不了解男27.4%、女9.53%,可見,高校大學生對性取向多元化的現象持包容態度,走出了傳統的性文化觀念,完全以“情感”為基礎的“婚姻”態度將如何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將是人類的又一文化挑戰。
4.2 “大學生”的調查結果
4.2.1 戀愛中性接觸程度
與他人性接觸程度調查結果:而在戀愛接觸的調查中,11.80%無性接觸,70.4%有牽手、擁抱、接吻,20.3%有性撫摸,10.9%有。調查表明戀愛期的性接觸比例已經很高了。性接觸中的男生25%、女生19%,并且首次發生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大學生婚前發生率在不斷增長,高校周邊租房同宿日租房、月租房現象也成為一種趨勢,從戀愛到校外租房同宿,這種現象說明了我國高校學生戀愛中的性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
4.2.2 發生性困惑求助對象、的動機
調查顯示:性困惑求助書刊、網絡和朋友等,分別占30.5%、45.60%和23.9%, 獲取的性知識3.9%l來源學校、3.1%來源家長。15.6%有過,其中9.8%戀愛時發生,5.8%說明了有一部分人發生和戀愛沒關系。18.8%滿足性需要,28.1%建立愛情,31.25%感情沖動,6.5%寂寞,其他13.6%;2.4%是不止一個,否97.6%;沒有感情基礎的是2.4%(包括盈利性),在獲得性知識途徑方面的調查中,差異明顯,女生的性知識多是源于報刊雜志,男生則是通過同學朋友及獲得,性知識方面明顯多于女生, 能夠較為主動獲取性知識。
4.2.3 調查問卷中所反應出的其他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發生后,幾乎沒有學生健康保健,出了問題去的幾乎都是小診所,可見大學生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在個案調查中,極少數同學懷疑自己有同性戀傾向卻對同性戀的界定缺乏認知,身邊同性戀經歷的同學日益公開化,同學對同性戀的接納包容,使得自己性取向混亂模糊,對其產生了消極影響。調查中男女大學生受到性騷擾人數在增加,我們該如何防御性騷擾,這也是我們值得考慮的問題。
同時,大學校園里的確存在著盈利性。我們該如何看待和對待這一現象?這又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話題。
5 調查研究結果
大學生性觀念、已與世界性文化接軌,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東西方性文化的融合,在我省大學生中確實存在健康的隱患,影響婚姻家庭走向,甚至會造成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盡管大部分學生的性觀念、的認知態度主流方向是好的,但是性觀念的開放程度、年齡的超前程度都會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金西報告》詳細闡述了現代社會里人在不同的階段的特點和差異,不僅僅高校本身,而且全社會要給予的廣泛的關注與思考。我省高校對性知識的教育幾乎是空白的,遭遇的“性”尷尬問題又充分暴露出了性教育滯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乃至整個社會,關于性方面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難于啟齒的話題。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正是國家民族發展的未來,學生對性文化的繼承與學習會引領社會文化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網絡發展日新月異,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文化認知態度極為重要,性觀念,的認知扭曲極易產生不良心理問題,甚至走上犯罪,危害社會的發展。
注:1性腳本理論表述的是:性腳本作為基本性觀念與具體之間的連接,對于人們與什么樣的人發生性關系,做什么,在什么時間地點以及為什么發生等,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2性的社會網絡理論強調的是:”性“存在于而且活動與人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
參考文獻
[1] 李銀河著,李銀河文集2第1輯同性戀亞文化[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關鍵詞】 性心理發育;知識;性別特性;衛生服務要求;學生,醫科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02-03
大學階段是青少年的青春期晚期,大學生的性生理已趨于成熟,基本上完成了自我性角色的認同,性意識與的需求也逐漸明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和性心理狀況值得重視[1-2]。性心理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3]。如何開展大學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性問題,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已成為高校心理輔導工作者關注的問題。為了解本科醫學生性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筆者對某高校本科醫學生進行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從某醫學院校抽取本科醫學生(一、二年級為低年級,三、四年級為高年級)作為被試。剔除無效問卷后,用于統計分析的樣本共399人,其中男生143名,女生256名;城鎮學生182名,農村學生217名;低年級學生227名,高年級學生172名。
1.2 工具 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采取當場發放問卷當場收回的方法,統一指導語,由被試自填。問卷包括基本情況、體像認同、性生理知識、性心理與性教育等內容[4]。
1.3 統計分析 采取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對待體像的態度與性別認同 男、女生對自身體像的接受水平不同,在面容特征和身高上不滿意的人數較多。見表1。
表2顯示,對自身性別喜歡的程度,男、女生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異往的需求與感受 表3顯示,男、女生在異往的需求和感受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性知識來源 表4顯示,男、女生在性信息知識來源途徑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釋放性心理壓力的途徑與方法 表5顯示,男女、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性夢頻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5 戀愛的態度和動機 表6顯示,絕大多數醫學生認為大學談戀愛是應該的或順其自然,男、女生在戀愛態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6 對同性的看法 表7顯示,男、女生之間和高、低年級學生之間對待同性的態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調查顯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體征和外貌,其原因可能與女生更注重個人的外在形象和社會文化的影響有關;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自身的性別,一方面與我國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幼兒時期的性別認同教育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男生與來源農村的學生比女生和城鎮的學生對異往的需求更強烈。前者可能與性別差異有關;后者可能與農村學生在中學階段與異往的機會較少或者被壓抑,進入開放的大學后與異往的機會增多和內驅力的增強有關,對異往的強烈需求可能會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焦慮水平的增高。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對與異往更感興趣,與高年級學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對兩往的意義和能力有更多的理解與掌控有關。 因此,應在大學生中針對不同群體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文體活動,擴大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時間和空間,建立和諧的兩流環境,健康的釋放性心理困擾。
醫學生了解性知識的獲得途徑多數是非正規的教育,如書刊、影視、網絡和醫學書籍等,往往會造成對性知識理解的混亂。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的性知識是通過書籍獲得的。男生通過網絡獲得性知識的比例為17.5%,且明顯高于女生。所以應該引導大學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網絡,避免黃色文化的誘惑。此外,90.1%的醫學生希望學校開展性知識教育。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性教育已刻不容緩,不僅有助于大學生通過正當途徑獲得健康的性知識,更有助于大學生性意識的發展和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有效地調控與合理地宣泄性沖動。
大學生談戀愛在高校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由于對情感生活的需求,多數學生認為大學期間應該談戀愛。研究表明,48.6%的醫學生認為大學戀愛的原因是為了排遣孤獨寂寞,與其他學者的研究(49.7%)[5]基本一致。戀愛動機的不端正、戀愛不是出于愛情本身往往會導致不良后果。也說明多數大學生不懂得戀愛的意義。如何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動機和戀愛觀,應該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性目前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對待同性的態度既是一種科學素養,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程度。多數醫學生能夠理解和寬容同性,能夠尊重同性戀行為。35.8%的醫學生認為同性戀是變態,與安琳等[6]的研究基本一致。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科學地認識同性戀行為,使學生能理性地看待和認識同性問題。
綜上所述,醫學生性意識的發展與性知識的掌握存在不協調,性需求和性滿足之間存在著沖突和矛盾。應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性觀念,重視在大學校園內開展性知識教育和性文化建設。
4 參考文獻
[1] 崔以泰,任曉勇,孫義元,等.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狀況調查1 711例分析.中國性科學,2001,10(3):1-12.
[2] 胡珍.2000年中國大學生性心理調查對比分析.中國性科學,2001,10(4):28-33.
[3] 古曉.學校性教育與素質教育.中國性科學,2000,9(2):15-18.
[4] 劉達臨.中國當代性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5] 王傳旭,姚本先,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論.2版.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172.
[關鍵詞]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校園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8―0161―02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的內涵及現狀
1.1 心理健康
根據2002年國家衛生部召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座談會上提供的信息,當前我國在校大學生約有16%~25.4%存在心理障礙,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上升。
國內學者從多種角度,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早在1999年,章競思等就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發現20世紀末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來自學業、健康與安全、人際關系、自尊四個方面的心理焦慮。龍曉東發現與非貧困生相比,貧困生在心理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性與自卑感方面存在更為嚴重的問題。丁斌發現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優越與孤僻的雙重性,尤其是在異往上,缺乏理性思考,遇到挫折反應過度,出現悲傷、煩躁甚至是絕望等情緒。
此外,近幾年出現的網絡普及和高校擴招等新情況,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陳松英發現網絡雖然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豐富課余生活,但往往對其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響,具體表現為迷戀網絡、形成癮癖,人際關系疏離,出現焦慮和浮躁,情感寄托的錯位等。魏桂紅指出高校擴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的巨大影響包括:擴招導致大學生個體差異加大;擴招帶來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
1.2 人格健全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標,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心理健康,而且還須人格健全。這是因為人格健全關系到個體能力的全面發展,不健全的人格必然導致能力的缺失。
關于人格健全的標準說法各一。我國古代提出仁、智、勇、隱、中庸、自強的理想人格模式。李祚山收集了國外學者的觀點,奧爾波特提出了6標準:自我擴展能力,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納的能力和安全感,實際的現實知覺,自我客觀化,統一的人生哲學;羅杰斯認為健全人格是指:對任何經驗都開放,自我與經驗的協調,利用自身經驗進行評價,無條件地自我關懷,與他人和睦相處。
因此,根據各自的定義與標準,不難發現人格健全要比心理健康具有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必要條件,心理不健康不可能是人格健全的;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與其他因素的綜合體現,代表著個體的全面發展。
國內不少學者對我國大學生的人格發育作了分析。根據唐磊和王恩娟的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發育存在如下問題:自我價值迷失、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匱乏、缺乏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包中平和王雅韜從2004年的“馬加爵案件”入手,分析大學生人格發育存在的缺陷,包括恐學厭學癥、愛情綜合征和心理自閉癥等。陳中建和韓益鳳發現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自卑感較強,成就動機過于旺盛,行為的敢為性低,內向,其人格發育更易受挫。
綜上,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問題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僅影響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而且還會引發潛在的社會問題。因此,選擇一條高效的、合理的途徑,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就變得很有意義。
2、校園性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的作用
關于如何幫助大學生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徑,國內學者的看法存在較多共識。徐輝和黎萬和指出建設校園文化是幫助大學生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蔡秀華提出從情感教育入手塑造健全人格。吳先知強調給予學生個性來培養健全人格,措施包括建立開放性課堂、倡導人性化的德育工作以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但是,很少有研究從性教育的視角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似乎認為這兩者沒有內在關聯。我們認為,校園性教育是在校大學生培養健康心理與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校園性教育有利于規范與促進大學生的異性溝通,而理性的異性溝通對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言具有極大的內在功效。
2.1 性教育彌補大學生的知識缺陷,直接消除部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事實上,當代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問題正是根源于性教育的不足和性知識的缺乏。以高職院校學生為例,隨著高校招生擴招和國家對貧困學生資助力度的加大,學生群體里有不少來自比較閉塞和保守的地區,存在一定的自卑或自閉等不良情緒,如果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和性知識,很容易產生偏激行為,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害怕與異往,對異性持不健康的偏見,過于天真的、缺乏自我保護的兩往觀念等。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如果長期積聚得不到解決,則會扭曲人格,產生更為嚴重的問題,如犯罪。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的性教育,向在校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傳授基本的性知識,能夠幫助大學生消除對異往的恐懼與偏見,克服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2.2 性教育灌輸正確的異往觀,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全人格
正如心理健康并不意味著人格健全一樣,掌握性知識并不意味著擁有正確的性觀念和理性的異往觀,而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發育往往受到不良異往觀的阻撓。通過向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異往觀,校園性教育能夠幫助在校大學生克服錯誤性觀念或性態度的負面影響。通過校園性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校園異往更多的是青年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和情感互動,具有認知、育德和育人的功效,是智商和情商的雙重提升,從而使得大學生在校園異往過程中,自覺地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3、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性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3.1 樹立正確的校園性教育原則,選擇合理的校園性教育內容
我們認為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校園性教育的原則應當是:性知識灌輸與性道德培育相結合,正面疏導與豐富活動相結合。相應地,校園性教育的主要內容應當涵蓋:①性知識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識與性心理知識;②性道德教育,包括性責任教育、觀教育、異往方法教育和人格教育;③性法律意識教育。
3.2 根據不同階段大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校園性教育要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階段,開展逐級深入的性教育。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大學三年基本可以分為:大一過渡期和適應期、大二發展期和大三成熟期階段。因此,我們認為應當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開展不同內容和方式的性教育工作。例如,對于大一新生而言,性教育的重點是加強性知識的教育、培養文明科學的性態度;對于大二學生而言,注重理性的異往觀的灌輸,幫助在校大學生充分地利用異往與溝通實現知識互補和情感交流,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對于即將畢業走上社會的大三學生,性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家庭觀念的培養和責任感的建立。
3.3 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相結合
高職院校的校園性教育應當采取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相結合的手段,一方面設置正規課程傳授性知識,另一方面借助師生交往、校園文化等豐富多彩的非正式方法灌輸異往觀。其中,正式教育可以保證學生獲取足夠的基本知識,而非正式教育有助于學生深入體驗和實踐異往的各種方法,兩者缺一不可。缺乏正式教育,容易產生性教育的誤導;缺乏非正式教育,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丁斌,出身富裕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探討[J],教育評論,2005(5):102―103.
[2]李祚山,大學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內隱觀研究[J],心理科學,2005(6):1406―1409.
[3]吳先知,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健全人格[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6(2):39―40.
【關鍵詞】性;性道德;教育;社會性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倫理道德對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產生了劇烈的沖擊,并由此引發了觀念上的一系列變化,其中變動幅度最大的當數性觀念。性,這一古老、敏感而神秘的話題,如今正困擾高校學子們的心靈。如何正確認識這種變化,如何增強積極應對的能力,如何幫助大學生既能在需要、情感、自我意識、個性乃至人生觀、生活態度等方面獲得綜合發展,也能有效地預防由于性觀念偏差、性道德缺乏而引發的一系列對人生來說要付很大代價的錯誤,作為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必須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幫助大學生們健康成長,使他們成為21世紀高素質的現代化的開拓者和創造者。
1 性道德及其特征
1.1性道德釋義
我國著名的醫學專家吳階平院士對性進行了界定,他認為“ 和本質上并不僅是生物學性的,而且沒有任何別的方面比性領域更能充分表現出精神和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性是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會知識、個性和社會準則等與生理功能密切結合的一個高度復雜的體系?!币虼?,性教育所關注的應是整個人,包括人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等方面。
所謂性道德,簡單地說就是指調節兩性關系及性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就是:什么樣的是正確的、合乎社會發展要求的。與性道德緊密聯系的性道德教育則是通過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方式,培育人們正確的性道德觀念,從而避免性犯罪和性錯誤發生。
1.2性道德的特征
1.2.1性道德具有自然性
唯物主義者從來不否認性的自然屬性,認為人的要求及其滿足,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它不僅是人類求生存和種繁衍的必要原動力,是人類“生命意志”的最高體現,而且是人類個體生理、心理發展的必備要素,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對健康正常的合理滿足,可以釋放由性激素傳導而產生的性動力、性張力,緩解人們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壓力,使人得到肉體的和精神的歡愉,從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這種性本能的內驅力對性道德的發生和遵守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唯物主義認為,性禁錮、性壓抑是違反人性的,堅決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對人性的壓制和剝奪。性道德就是因為人的這種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生理本能性,使其評判標準也必然打上生理倫理的烙印。忽視正常生理需要,只奉行社會準則而不能享受到“性”的快樂,這樣的性道德是偽善的道德,甚至走向新的禁欲主義。
1.2.2性道德具有社會性
性的社會屬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任何人的性需要、性沖動、性滿足都是在社會環境中,在與社會和他人的密切關系中表現和實現的,也就是說異性之間的往、性結合,不是以純粹的自然方式進行的,而是以豐富多彩的社會方式進行的,人類的性關系已不是單純的自然關系,而是高度社會化的一種社會關系,它受制于物質資料生產和人口生產的規律,折射出整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哲學思想、道德和美的文化傳統以及婚姻制度和民族風情等。性的社會屬性,使性本能對象化、具體化,使人們的性關系中除了性吸引、性渴求外,還具有了好感、贊賞、尊重、關心、愛護、責任、義務等思想感情和道德因素;性的社會屬性,使人類的性關系脫離了自發性、盲目性,具有了社會規范性和規定性,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意義。這種社會化了的性關系,才是真實的、屬于人的性關系,才是理智、道德、有益于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性關系。正如黑格爾所說:“兩性的自然關系通過它們的合理性而獲得了理智和倫理的意義。”
1.2.3性道德具有隱秘性
道德一般是可以成文的規則,但性道德卻因人類對性的隱秘性而不是成文的規則。一般來說,大家對性道德的要求只是默默地遵守,不明文規定似乎也不好說出口,甚至老師和家長也不將其作為教育的內容。不像職業道德一樣張貼于墻而讓人們去遵守,而是大家潛移默化地、心照不宣地去遵守。社會習慣上把作為性個體的私事,干預較少,因此性道德也跟著隱秘地調整著性個體的行為。這種隱秘性是因人類的隱匿性而產生的。公民正常合法的都必須秘密進行,如果公開就違反性道德。比如,赤身走在大街上或在大街上發生,盡管這些行為是你在家里的自由,但你違背了性道德隱匿性的要求,這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性道德對這沒有明文的規定,可每一個正常的人都知道怎樣去做的。
2 大學生性道德現狀與分析
2.1性觀念開放程度比較高
就當代大學生而言,與過去的時代相比,他們的性道德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首都師范大學高德偉教授2001年主持的全國大學生性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對性自由和性解放認為‘應提倡’和‘不反對也不贊同’的各民族學生均超過60% ,承認自己有的男大學生有9.7% ,女大學生有5.4%”。另據中南大學鄭煜煌教授2003年主持的對湖南省四所高校理、工、醫、文各專業1999級和2000級大學本、??茖W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25名調查對象中,超過50%的大學生同意婚前,超過30%同意可以有多個和婚外情,16.9 %認可商業性,約10%認可同性戀愛和同性”。經比較,全國其他省市的調查結果都比較接近。大學生性觀念的開放程度較高,女大學生向男生靠近。在20世紀90年代初,女大學生認為只有在相愛的兩人之間才可能發生性關系,這也暗示了他們的關系將進一步發展,直到確立婚姻關系。而現在的情況是,某些女大學生雖然仍然認為兩人如果相愛才會發生性關系,但并不意味著就一定和他結婚。也有的女大學生認為,即使兩人不相愛,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發生性關系。
2.2在觀上較傳統寬容
據2003年西南農業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對的看法和態度出現多方位,傳統的觀在大學生中仍占主要地位,特別是女大學生,無論從整體,還是從個別來看,婚前“十分重要”的比例要高于“沒有必要”的比例。而選擇“視情況而定”的比例也相當高,反映了大學生對觀的認識加入了現代文明的判斷成分,不為而。但在另一項調查“若你還沒有兩性體驗,你的態度是:婚前堅守、有機會可以試一試、很想有所體驗”結果顯示,男大學生在這方面隨意性遠遠高于女大學生。傳統的觀在大學生中已受到沖擊和挑戰,但摒棄與維護觀的對峙狀態還將較長時期地維持下去
2.3在理解“”與“婚姻”的關系上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當代大學生在理解“”與“婚姻”的關系上存在著較為突出的錯誤認知。一種觀點認為,“”不一定要言“婚姻”?!啊钡拇嬖谛问胶芏?,為何一定要靠“婚姻”來體現? 誰能說只有婚姻的“”才一定擁有幸福? 誰又能說沒有“婚姻”形式的“”就沒有幸福? 另一種觀點認為自己作為學生尚未步入社會,經濟也尚未自立,此時言及“婚姻”尚早。在這樣的思想觀念的指導下,許多大學生對自身的“性”采取了比較隨意的態度?!安磺筇扉L地久,只求曾經擁有”、“隨意、婚姻隨緣”是對這一部分大學生及其表現的生動寫照。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未婚同居“可以取得性經驗,使性生活協調,進而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幸福和穩固”。大學生,尤其是大學女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驚人的“性單純”,而事實恰恰在于當這種“單純”遭遇殘酷的“現實”時,我們的許多大學生不得不吞下自己釀下的苦酒。
2.4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性道德觀還很模糊,性道德責任感較缺乏
雖然多數學生能意識到社會性道德的存在,但性道德觀還很模糊,甚至還有矛盾的地方。部分學生則完全否認道德存在的意義,重物欲滿足、感官體驗,責任感有減弱的傾向。在性這個問題上他們崇尚“性是私人的事”,就像吃飯一般,是否發生純粹由自己決定。他們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念書期間的對于自己和對方的現在和將來意味著什么。很多大學生對性的認識非常膚淺,性的道德觀念非常淡漠,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其非常隨意。如在問及“性關系需不需要進行道德判斷”時,相當多的學生認為,這是個人私事,不應該進行道德評判。一些學生回答說沒有道德標準,性和愛也可以分離,有愛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有愛,一些學生則回答說不清楚。這種模糊性還表現在對大學生中出現的有性關系甚至同居現象的寬容。性道德責任感的缺乏表現在大學生對性的生物性理解要強于其社會性的理解。問及“為什么不能等到婚后才發生性關系”時,一些學生認為這是人的本能需要,是愛情的表達,認為婚后才能有性關系的思想是不合時宜的,是應當被拋棄的傳統性道德觀念。
3 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意義
3.1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
營養水平的提高和各種方式的性信息刺激的豐富等客觀變化,當今時代青年人的生物性成熟,相對于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性封鎖十分嚴厲、經濟發展非常緩慢的時代說來,在不斷地超前。與此同時,開放的、多元文化的社會生活在青年面前擺出了更加繁雜的課題,再加上獨生子女被過度保護、溺愛、專制等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青年的社會性成熟無可避免地在向后推遲。于是,必然會產生性心理與性生理的矛盾沖突,這種矛盾沖突時常困擾他們。當代青年從性的成熟到能夠以結婚這一合法形式滿足性的欲求為止,平均長達10 年之多,這一時期被稱為“性的待業期”。在這一特定時期,既可以磨礪人的意志,使人成長為深沉穩重具有執著信念的人;同時也可能導致自身的異化( 如、等異常性心理和行為) 。所以這一時期忽視大學生的性道德教育是不應該的,它是關系到大學生的一生幸福,涉及幫助大學生發揚人性、教會其對自己負責的重要課題。性學家劉達臨說:“心需要智慧,甚于身體之需要。健康的性要取中間的平衡點,既發乎情,又受到社會文化、道德、責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長久?!笨梢姙榍嗄晏峁┻m應于他們認知能力和發展水平的道德指導,顯得十分必要。
3.2當今時代的發展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所謂“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大量涌入,身為時代先鋒的大學生可以說是最先接受這種影響。傳統的性觀念與開放的性觀念之間的巨大反差和矛盾沖突,使得不少大學生要么受縛于封建傳統觀念的桎梏之中,要么徘徊于傳統與開放的性觀念的矛盾沖突之中,要么受俘于“性解放”、“性自由”的沖擊之下。特別是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出現后,它逐漸成為青年獲取性知識的重要渠道。信息的全球性、超地域性的傳播使得不同的性倫理基本標準之間發生了沖突,讓人們不知所措;在商業化的運作下,存在因過分重視視點數頻率、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缺乏網絡自律等而使得互聯網上的黃色網站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些以“性科學知識”為幌子的、扭曲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害的傳播,會使懵懂追求“性”的青年誤入歧途;網絡本身的匿名性又使得維系傳統道德的“熟人的眼光”、“社會的輿論”等基礎瓦解,于是,互聯網上常常出現完全沒有約束的雜草叢生的“荒野”。這對在互聯網上最為活躍的、生物性成熟已經完成而社會性成熟尚在進行之中的青年大學生造成很大的威脅。
目前,大學生中越來越多的同居、人工流產、“坐臺”、性犯罪等現象正引起社會的關注,正如中國性學專家李銀河所說:“中國人沒有把性自由作為性解放的口號提出來,但是在行為上廣泛地模仿著。”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中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方向。應認真引導他們吸取西方的“性解放”與“性泛濫”給西方國家造成嚴重的且目前仍無法根除的系列社會危機這一慘痛教訓,針對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適時、適量、適度的性教育,對弘揚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質、享受性健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不僅關系到人類的健康,也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3.3培養健全人格人才的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 性”是一種道德,是一種教養,更是一種人格,人格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重點所在。因為良好道德修養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之上,個體心理只有處于正常健康的狀態下才最易于順應社會,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品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能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能嚴格地將自己的欲望控制下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外界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果一個人存在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饑餓、性心理封閉、對異性只有占有和玩弄的心理、或者有自鎖自卑沮喪、缺乏自尊自愛等性心理,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思想空虛精神萎靡,心理變態,若引導不利,甚至會產生反人性、反倫理、的危害,必然導致人格扭曲,如前面文章談到的少數大學生的多角戀愛、易甚至性暴力行為等。所以性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人格教育,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幫助培養完善的人格。
總之,進入21世紀的今天,性道德教育應隨素質教育一起跨進大學校門,道德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這是培養新世紀高素質人才必須增加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 性醫學[M]. 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82.
2 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82.
3 高德偉. 全國大學生性健康狀況調查報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875.
4 中青網,大學生急需性道德教育http://cyc6. cycnet. com:8080/ shengli/shengli3ceng.jsp?id=352.
關鍵詞:心理健康 性教育 高職生
一、高職生性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
1.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滯后的矛盾 高職生正處于人生中最矛盾、最躁動、最困惑也是最重要的青春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完成了性特征的演化,最終在外貌上展現出性別的差異,但同時也造成了性生理和性心理發展失衡。高職生的平均年齡一般17 歲左右 ,處于青春期的中后期,雖然性生理發育成熟,但人格、價值觀等尚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容易出現性困惑。據調查顯示,有 26.7%的男大學生對遺精的情緒反應是羞愧、厭惡、不安、困惑;有 60.5%的女大學生對月經的情緒反應是緊張、厭惡、不安和情緒低落。對性的沖動雖有72.4%的同學感到釋然,但仍有 5.8%的同學感到羞愧,1.8%的同學感到自責,9.4%的同學感到苦惱,8.2%的同學感到困惑,1.1%的同學感到厭惡,1.3%的同學感到恐懼,55.2%的男生和 48.8%的女生有性壓抑感[1] 。
2.性意識覺醒,但性知識貧乏 性意識是指對兩性間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別角色差異的認識和反映。伴隨著性生理的成熟,高職生的性意識明顯增強,正確處理性沖動的經驗、知識缺乏而且零散,不能很好駕馭性意識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改變。筆者曾對自己從教的高職院校的238名學生做過性知識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只有31%的學生接受過簡單的性教育學習,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性教育,會給予高職生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順利度過青春期。
3.性知識來源途徑復雜、不正規,正規的性教育傳播力度很弱 由于很多高職院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性教育課程,所以大部分高職生的性知識都是從網絡、雜志、家庭、等多種渠道“自學”而來的,性知識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筆者做的問卷調查結果也表明:高職生性知識來源主要有家庭、學校、書籍、電視碟片、網絡,其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書籍占29.2%,學校占22%,電視碟片占19.1%。這充分說明在我國,學校不是性知識來源的主要渠道,家庭性教育嚴重缺失,“性”仍是一個被回避的問題,而這種現狀對于高職生的性心理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增設性教育知識的益處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性教育知識,能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性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隱晦的,不公開討論的,但對于高職生而言,性問題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他們所處的年齡段,好奇心和探究欲極強,驅使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接觸了解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職生會因為學習性知識的途徑選擇不正確,反被誤導,甚至沉迷于一些黃色網站,導致心理狀態出現問題,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設性教育知識,一方面可以通過系統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性觀念,坦然面對性生理反應;另一方面開設性知識教育也是廣大高職學生的需求,筆者問卷調查表明74.3%的學生希望學校傳授性知識,因此,用正確的方式滿足學生正當的需要,能夠幫助高職生消除對性的神秘感、羞愧感,克服一些性心理健康問題。
2.性知識可以幫助高職生形成正確的異往觀,構建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高職生進入青春期后,因為性意識的成熟和性知識的缺乏,他們在異往中會遇到困惑,有些甚至簡單的認為與異往就是為了滿足性需求,因此有些學生會不敢與異往,出現自卑或自閉等不良情緒,產生偏激行為,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性教育知識,幫助學生區分友誼與愛情,引導他們正確控制、把握自己的感情和行為,大膽自信地面對校園內以知識交流和情感互動的異往;在對待戀愛方面,要以“性純潔”教育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婚前的危害,鼓勵戀愛中的高職生加強責任感和自律能力的培養,把重心放在學習和人生目標上,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律不恰當的沖動,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3.性教育與人格教育相結合,更有助于維護和提升高職生整體素質。隨著社會多元化的不斷加強,很多傳統的男女人格特征也在發生著變遷,最顯著的體現在男女雙方在性問題上的人格特征更外顯,泛濫,這些社會現象驅使高職生去注意性,在與性有關的人格特征中表現出較低的自尊自重、責任感和自制力,甚至出現等不正確的,這些不良進而影響著高職生的人格健康,因此,要解決這種惡性循環的局面,就必須將性與人格相互結合、相互影響。??怂辜{曾說過:“性本能是生命最大的潛流,尤其在生命形成、性格定型期―青春期。與人的其他任何本能相比,他都更能為生命提供個性與方向?!保孕越逃秊榛A的人格教育就是幫助高職生知道什么是美好而完整的人生,幫助他們以一種健康而道德的方式達到人格與性成熟和諧融合。
任何事物的進步都是在發展中不斷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服務高職生的一門重要公共素質課,更需要結合社會和學生發展的特點,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合理的創新,將性教育與心理教育科學融入,才能更好地發揮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目的。
參考文獻
“性別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據自己對社會性別角色標準的理解對受教育者性別角色社會化施以影響的過程?!半p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是擯棄了傳統的、絕對的“單性化教育”的一種教育新理念,在性別角色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持有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期望,使男女學生的發展不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注重吸收異性的優秀特征,發展成為具有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人。目前,大量的研究證據都支持雙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適應的性別角色類型。
隱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沒有感覺到教育者向其實施目的明確的教育舉措,而通過自身對周圍人、事、物的感知、理解、解釋、整合、內化以及外化,在這一過程中受教育者的能力、素養發生變化的教育。
一、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可能性
根據實施的方式和對教育對象作用機制的不同,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可分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顯性教育是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直接的、外顯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而發生影響的方式與過程。隱性教育是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而發生影響的方式與過程,從發生范圍上看,隱性教育涵蓋到學校生活的整個領域,不僅包含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所覆蓋的領域,同時也覆蓋學校物質環境、學校制度環境和學校文化環境中能夠蘊涵的性別角色教育因素,教育者以隱性課程、文化傳統和學校環境為介質,引導受教育者體驗、分享有益于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模式等。隱性教育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具有教育作用的無意識性、隱蔽性,教育影響的間接性、教育方式的內隱性、教育范圍和內容上的廣泛性等特點。隱性教育的以上作用特點以及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本質、教育情境決定了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可能性。
(一)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本質與隱性教育
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觀念教育,是一種有關性別角色價值觀的教育。其關鍵問題是性別角色價值觀的接受問題,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目的的實現取決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性別角色觀的接受是性別價值觀領域內人的內心活動,是性別角色觀的接受主體對性別文化信息反映、理解與解釋、整合與內化以及外化的過程。依據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Gustar,Jung)“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論,即“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原型理論,人類先天具有雙性化生理和心理特點。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調節潛意識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原型對自我的影響程度,保證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原型對意識自我的最適宜影響力,可使自我和自性原型達到和諧統一。隱性教育的隱蔽性和暗示性的特征,有利于創設一種最大限度支持雙性化性別角色發展的寬松教育環境,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雙性化的性別文化、性別信息可以與受教育者的期待和心境相吻合,喚起人的潛意識本我的能量,從而有利于主客體互動,這符合雙性化教育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個體的性別角色觀念的形成,進而轉化為性別角色行為,這是知向行轉化的一個關鍵環節。
(二)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情境與隱性教育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同一環境里的人,每個人所受到的環境心理影響大體相同,這種群體中每個人心理環境的一致性,往往以心理氛圍的形式出現,而心理氛圍又能成為影響整個群體生活的一種規范力量,一種具有心理制約作用的行為風尚,這種行為風尚對每個成員的約束作用,通過群眾的規范輿論和凝聚力等隱性力量表現出來,這種行為風尚對個體的作用過程,也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講的個體社會化的過程。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是個體漫長的社會化過程,除了家庭,最重要的性別社會化場所就是學校。因此,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榜樣感化等手段,使大學生形成雙性化性別角色觀念、情感和信念,自覺地按照維護群體利益的原則和規范去行動,自動地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榜樣感化總是同特定的環境相關,因此,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更加重視教育情境的感染作用。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的教育環境發生變化,獲取與性別角色教育相關信息的途徑增加,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每天都傳遞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性別角色信息和文化?,F代傳媒技術在帶來先進文明的同時,也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價值觀產生了強烈沖擊。大學生原有的單一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被對信息的選擇、判斷、整合的學習方式所取代。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標準日趨多元化,應對這種變化要求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更加注重方式與手段的改進與完善。而處于信息、觀念多元化環境下的大學生,對有些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內容可能產生逆反心理,顯性教育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而隱性教育因其教育影響的間接性、暗示性、教育方式的內隱性、教育范圍和內容上的廣泛性等特點,可以規避逆反心理,形成有利于雙性化性別角色發展的自由寬松的環境氛圍,增強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榜樣感化等的感染作用。
二、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隱性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人類歷史上一直被關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能為教育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為教育對象的內心要求?!彪[性教育存在于校園中的每一個角落,大學生長期生活學習在學校這樣一個特殊的生活環境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來自學校生活的巨大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將伴隨學生的整個人生。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過程以及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現狀迫切需要隱性教育。
(一)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需要隱性教育
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是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個體社會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講,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通過自身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逐步形成社會心理定向和社會心理模式,學會履行其社會角色,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性的人,并不斷完善的長期發展過程。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在活動與交往中實現。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需完成兩個轉化:一是社會的雙性化性別角色規范內化到大學生的性別角色觀念與信念;二是大學生的雙性化性別角色觀念與信念外化為性別角色行為。所以,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直接的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以提高其雙性化性別認知,強化其雙性化性別角色觀念,引導其雙性化性別角色行為。然而雙性化性別角色的發展與一般學科知識的獲得不同,即使在課堂上對大學生講述了雙性化性別角色理論后,并非能自動地對其行為、觀念產生影響。心理學的研究者將個體所獲得的理論知識分為兩類:一類
是所倡導的理論,這種知識個體容易意識到,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但它并不能對日常的行為、習慣產生直接影響;另一類是所采用的理論,這類知識可以直接對日常行為、觀念產生重要影響,但卻不容易被意識到,而且不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區分這兩種知識非常重要,很多顯性教育之所以失敗,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視了這兩類知識的區別,誤以為向學生講授了雙性化理論的知識后便可自然導致學生有關性別角色觀念、行為的改變,卻不知學生仍采用原有的性別角色觀念、行為。這是由于所采用的理論往往是內隱的,學生不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而隱性教育不單獨靠直接傳授,而是通過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機制,諸如:暗示、無意識模仿、從眾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性別角色觀念,引發性別角色觀念內部的矛盾運動,自覺整理與調整,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將隱性教育中的人格陶冶與顯性教育中的理性傳授相互結合,才能有利于大學生雙性化性別角色的發展。
(二)高校雙性化教育現狀呼喚隱性教育
我國傳統的性別角色意識無處不在,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往往成為復制和延續傳統性別意識的重要場所。例如,家長通過給孩子取名字、選購玩具衣服、制定行為規范等方式把自己的角色期待貫穿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并通過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并認同“男外女內”的角色分工模式。就目前的高校教育而言,尚未建立起性別角色教育的制度,存在只重視抓學生分數而忽視性別素質培養的傾向,教育的內涵與過程也缺乏科學的性別角色教育理念,因而缺乏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深層次性別角色問題的有效機制。已有研究表明,大學期間是性別角色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階段,正值大學生性別角色選擇和準備時期,他們面臨許多性別角色選擇和定位的困惑和焦慮,他們也有許多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討論。然而,目前的大學生性別角色教育僅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一個章節,課時少,內容少,涉及性別的內容形式分散、理論模糊,沒有轉變“男外女內”的角色分工模式的文化傳統,也就是沒能在課堂上建立起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陣地。因此,需要利用隱性教育的間接性、內隱性、廣泛性等特點,教育者事先設計一定的雙性化教育意向,并將這些意向投放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雙性化教育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彌補目前顯性教育的不足。
三、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途徑
根據上文的闡述,我們初步探討了隱性教育在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價值及其在高校教育的現實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通過學校環境建設、教師示范作用、學生活動參與及教材建設等四個維度發揮隱性教育的功能。
(一)學校環境建設
學校環境是由一定物質因素和人文因素構成的外部環境,也是富有感染力的真實教育環境。在對大學生進行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時,創設、利用這種環境至關重要。
首先,對學校的物質景觀進行設計與布置,校園內各種物質景觀積淀著歷史、傳統和文化的價值,蘊涵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它通過學生對各種物質景觀的解讀去感悟其豐富、深刻的內涵。例如,在學校的教學樓、辦公樓、體育場、影劇院、學生公寓等建筑滲透人雙性化教育的內容,使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選擇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其次,發揮學校文化環境的感染功能。文化環境主要是指學校校風、學術氣氛、大學精神、教師人格、師生關系以及班級心理環境等。由于學校文化環境是通過學校成員的共同實踐活動并經積淀、歷練發展而成,它所傳載、倡導的價值觀和校園文化已滲透到校園內的各種環境因素及學校成員身上,而且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學校群體中的多數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致的態度、共同的行為方式,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個體的心理和精神領域產生影響。學校加以合理引導,將發揮重要的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功能。文化環境的建設要靠師生共同營造,可以通過校風、校訓、學術報告與講座、大師高深的學識與人格魅力、音樂、美術、體育活動等多種形式體現。再次,發揮學校制度環境的規范作用。學校的規章、守則和組織以內隱的方式對大學生產生教育效果,大學生遵循學校規章制度的過程以及制度本身內在矛盾運動過程,共同影響著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形成與發展。為此,應依據雙性化性別教育的理念制定學校管理體制、集體生活制度等規章制度。最后,充分發揮信息環境的滲透功能。甄別、篩選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上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校園網上為大學生提供雙性化性別角色發展的各種參考資料,開通BBS校園論壇、網上辯論、網上調查、網上征文等活動創設雙性化教育環境。
(二)教師示范作用
教師的信念、言談舉止、學識觀念、習慣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烏申斯基曾指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青年人的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首先,從思想層面上,教師要意識到其自身的性別角色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性別角色模式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響,日常教育過程中,將雙性化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具體的活動當中。其次,教師能夠很好地與學生接觸、交流,給予學生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并成為一名優秀的雙性化角色的實踐者和示范者,成為學生的榜樣。營造寬松自由的教育教學氛圍、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在交往、活動的過程中完成相互的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
(三)學生活動參與
活動與交往可以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人格成熟。首先,鼓勵男女大學生正常交往,通過大學生異性個體之間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共享知識、經驗和情感,共同營造雙性化生活空間,感悟雙性化的教育理念。其次,挖掘各種非學術性活動。圍繞發展雙性化性別角色這一目標,教育者將事先設計的雙性化教育意向投放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大學生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閑暇、娛樂過程中吸收異性的優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