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代癡情女子

古代癡情女子

時間:2023-05-29 18:25: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癡情女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代癡情女子

第1篇

[關鍵詞]等待 閨怨 情景交融

王國維先生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所以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然而不管是哪一代的文學,總是會有一些相同的內容,會有一些永恒的話題,比如愛情:比如親情:比如鄉愁:比如等待。

本文所要談到的三部電影就是拍攝這樣一些永恒的話題。《我的父親母親》講述唯美的初戀,《那山那人那狗》講述委婉的親情,《暖》講述感傷的鄉愁。三部電影又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等待。《我的父親母親》在經歷了長久的等待之后,相守一生。《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母親在愛上了鄉郵員父親之后開始了一生的等待,等待常年在外,總是奔波在山區送信路途中的丈夫《暖》中的暖兒經歷了兩次無望的等待,那位信誓旦旦的井河在和她一起蕩秋千的時候繩索繃斷,導致了她的殘疾,卻終究還是辜負了她的等待,無奈之中美麗而殘疾的暖兒嫁給了一直愛她的啞巴。

等待,成為了三部電影最美麗的背景氛圍,以故事的外延形態存在,所有的情緒情感都在“等待”二字上找到了落腳點。

一、“等待”主題與“閨怨”傳統的默契

若要提到等待,尤其是女子的等待,就不得不提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閨怨文化。在中國古代詩詞中,閨怨詩詞數量很多,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游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這些女子們在特定社會情態、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悵。其中王昌齡直接以《閨怨》為題,寫下了“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名句。

中國最早的閨怨詩見諸于《詩經》。《詩經》305篇,其中《國風》中相當一部分是描寫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的情感的,由勞作、行役、婚姻、家庭而衍生出來的閨怨詩占了不少篇目。如寫棄婦的《衛風?氓》,寫思婦的《衛風?伯兮》,寫怨恨的《{)風?柏舟》等。出自《詩經?王風》中的名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于役,茍無饑渴!”不正印證著所有在等待的這一頭苦苦盼望的癡情女子的心態嗎?樂府《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也是以一位“與君生別離”的女子口吻來訴說別后的思念與憂傷:“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唐朝大詩人都寫閨怨,杜甫筆下“三別”中的《新婚別》就是離愁的名篇:“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以這些閨怨詩的意境來觀照這幾部成功的電影作品會發現:傳統的道德標準,傳統的審美取向依然是這兩位導演的選擇。

《我的父親母親》中幾次告別的鏡頭,年輕的母親眼中流露出來的擔憂與傷心,讓人想起“欲別牽郎衣,問郎游何處?不恨歸日遲,莫向臨邛去。”的古詩。(聶夷中《古別離》)

無論是沈如筠的“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影”,還是李益筆下的“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都能讓我們想到那位無數次站在橋頭等待郎君的鄉郵員妻子。月光下,她的身影與古人筆下那些癡情女子幻化成一體,共同吟唱著關于等待的柔情。

鄉村小學教師的戀人或者鄉郵員的妻子都是純情而癡情的,為了有情郎從一而終的等待,追求生命中愛情世界的“守得云開見月明”。

煙雨小樓上,癡癡望著流水落花,梳著一頭煩惱絲的暖兒,在害怕拒絕與遺忘的歲月中慢慢絕望,而這樣的景象竟在八百年前就被文人收在筆下,且看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鷓鴣天》:“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當井河為自己的負心而懺悔的時候,他站在雨巷中哀傷地對暖說“暖兒,我對不起你,我忘了你……”暖倔強的抿了抿嘴巴說,“你沒有,你越不回來,就越忘不了!”的確,蘇軾的名篇《江城子》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暖與井河雖然不是生死相隔,卻也是兩個世界的人,只是那些曾經蕩漾在秋千上的笑聲與情話,永遠都回響在心頭不可能忘記。暖守在故鄉,腿瘸了只是她的肉體殘缺,心中兩次為愛受傷,等不回有情郎才是生命中的殘缺。

與批判負心郎,比如“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類閨怨詩有所不同的就是《暖》這部電影選擇了一種“哀而不怨”的傳統美學標準。更凸現了導演對傳統審美的追求。電影開頭兩人十年后再次見面的時候,暖對于負心人井河有抵觸的情緒以此造成了情節上的懸念,但是隨著回憶的展開,兩人平靜而略帶憂傷地在暖的家中見面,與暖的啞巴丈夫還有小女兒一起渡過一天的溫暖時光之后,兩個人都變得溫和,這種溫和的情緒更加深了落寞的感觸,這就是“哀而不怨”的審美境界。暖是在等待的命運中不太幸運的一位,可是在那些寂寞的歲月里,她一如既往地在無情的河流中梳洗著自己的美麗,哀愁的情緒在她的眼波中蕩漾,卻極少對命運的怨恨,很顯然霍建起追求著一種讓人更加心生憐愛的美麗。

閨怨詩詞往往以其意境動人,深婉悠長、含蓄無盡而打動人心,因此在千百年之后,許多名篇名句依然膾炙人口。在眾多永恒的話題中,“等待”總是顯得那么綿長而充滿著憂郁的美麗,等待又往往與別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等待遠方的戀人,等待遲歸的子女,等待知心的朋友,等待會意的理解……等待,在千古文學長河中,留下了一個個癡情纏綿的身影,留下了一串串溫暖執著的手勢。

二、情景交融的拍攝感人至深

如果說三部電影都在“等待”這一主題中繼承中傳統審美,那么在影片拍攝中,便都成功的利用了電影的影像手段,達到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三部電影均改編自中短篇小說,《我的父親母親》改編自鮑十的小說《紀念》;《那山那人那狗》改編自彭見明的同名小說;而《暖》改編自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三部小說都是情節比較簡單的作品,但是各有一種情緒彌漫在其中,從這些作品中,張藝謀發掘出了初戀與愛情的美麗;霍建起發掘出了父子親情的傳遞與鄉愁的永恒話題。

散文詩一般的小說,其中的情緒在文學作品中可以用文字語言細膩的表達出來,這樣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往往會顯得敘事性不強。但是兩位導演都克服了這樣的困難,張藝謀是攝影出身;霍建起是電影美工設計師出身,在如何用影像表達情緒的方面,兩人不約而同的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正如王國維先生說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觀景,景必有我之情感,在導演使用的詩情畫意的鏡頭中,在唐宋詩詞一般的意境中,清純、或者哀愁的情緒淋漓盡致的潑灑在銀幕上,讓觀眾被簡單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更被電影制造的如空氣 一般的情緒與氣氛所包圍。

《那山那人那狗》取景在湖南西部,湘西地區風景如畫,最美的就是春天生機勃勃的綠色。大山中郁郁蔥蔥的綠色滋養了山里人的純樸,也滋養了電影作品中的父子親情。綠色是代表著生命的顏色,正如走上這條路的父子,老鄉郵員最后一次走上這條路,新鄉郵員第一次走上這條路,父子第一次同行這條路,他們的身份在一次次的對話中轉換,時而是為了工作的交接,時而是為了家中的事情談心。穿行在山林中的鄉郵員父親,平凡真誠并且執著,與一片片讓人賞心悅目的綠色結合在一起,正是一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似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導演用影像把古詩詞的意境生動地再現了出來!

霍建起拍攝《暖》的時候,把小說中本來屬于東北高密的故事搬到了夏天的安徽。煙雨籠罩中的徽派建筑一派灰黃,那是承諾被辜負的失落與寂寥,也是綿延不斷的鄉愁帶給人的感傷與淅瀝。粉墻黛瓦的江西婺源,小橋、流水、人家。不要說蕩起的秋千有多么浪漫,那上面的戀人有多么美麗,即使是癡戀暖的啞巴也有一種獨釣寒江雪的等待,他在等待所有人的放棄,當小武生與井河都放棄了之后。他的等待竟有了收獲。

在張藝謀鏡頭中的《我的父親母親》相識在一片金色的秋天,等待在一片皚皚的白雪中,而象征著熱烈情感的紅棉襖,就在嫩黃的山景與雪白的山路上奔跑。那座鄉村小學堂,總是用仰拍的鏡頭,穿過幾株白樺樹,小學堂顯得高高在上,母親心中的學堂就好像西方油畫中的教堂,那是母親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整部影片在拍現實場景時全用黑白兩色,拍回憶的畫面時卻是斑斕的彩色,當下場景中的故事以父親的葬禮開始。過去場景以兒子從一張照片引發的回憶開始講故事,死亡是生命最終的結束,愛情是生命中最美麗的升華,所以這一反傳統的色彩基調使觀眾的感受在一開始就跟隨著影片,走上了一位鄉村小教師最后的路程,走進一段唯美青春的愛情。

三、結語:等待讓人間充滿溫情

在《我的父親母親》與《那山那人那狗》中,在等待的這一頭,總是有一位美麗而溫柔的母親;在等待的那一頭,總是聯系著一個高尚的職業――教師或者鄉郵員,鄉郵員為鄉親們傳遞著情感與親情,鄉村小學教師為鄉親們傳遞著知識與文化。

鄉郵員的妻子站在橋頭,鄉村小學教師的戀人站在路口,所不同的是,鄉郵員的妻子在離開山里之后,開始了一輩子的等待,她的一生都在送別、等待與盼望之中:鄉村教師的妻子在殷切的等待,痛苦的盼望之后,換來的是一生的相守。

鄉郵員的兒子說“出門在外的人總是有很多原因顧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牽掛他們。”鄉村教師的兒子說,“在母親最后等到父親的那一天,又穿上了那件紅棉襖,從那一天起,父親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母親。”

第2篇

一談到浪漫,我們就下意識地搖頭背詩,抬頭望月,花草,攀附風雅。在中國,最早會浪漫的男人,多是文人,所以,直到現在,中國男人的浪漫,還是透出一股書生的“八股味”與詩人的“腐酸氣”。與歐美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我們的浪漫有些泛“酸”,就是比較書卷氣、文藝腔,而缺乏更開闊、更男人的“行動力”、“執行力”,浪漫得有些文弱、虛幻,甚至多愁善感。

浪漫在閨房、書房,一邁出大門,浪漫之心仿佛就自動關閉。中國男人喜歡對自己愛的人說:“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但是外國男人則喜歡帶著她去空中跳傘、爬珠穆朗瑪峰等。過去中國男人喜歡寫詩,現在則都在發短信表達愛意,外國男人則會為愛去擊劍格斗、買下一個星球為她命名。可能是因為我們古代詩歌太發達了,文字太豐富了,文化太深厚了,所以我們國產男人就習慣、擅長,也喜歡用文縐縐的東西來表達浪漫情懷,而不是用浪漫的行動去解決問題、改造世界,還有愛自己的女人。

國產男人經常把浪漫當做一種“秀”,好像要做給別人看。愛過情人節,并且把所有節日都當情人節一樣過;而不是把浪漫當做一種人生態度,一種行為習慣。浪漫在情書里、在口頭上,而缺乏實施的魄力與行動力。放眼過去,我們有太多的情書大賽,而少有背老婆比賽;有太多浪漫的腦力勞動,而缺乏浪漫的體力勞動。

有個女孩曾非常迷戀一個“風流浪漫的男人”,而且為他等待了十年,我問:“他浪漫在哪里?”她說:“他說話都是四個字四個字的,口吐珠璣!”但是,在得知這個癡情女子為他守侯十年后,他居然嚇得落荒而逃,連一句“謝謝”都不說,就人間蒸發了。他不領情,膽小,那還稱得上風流浪漫嗎?相反,我看到另外一種真實的浪漫男人,法國傳記小說《巴馬修道院》中的主人公法布里斯,為了能天天看見監獄長的女兒,寧愿把牢底坐穿也不愿出獄。

中國男人的浪漫,還“酸”在矯情和莫名其妙的傷感。浪漫就是浪漫,為什么要辛酸?中國傳統男人已經形成一種文化心理定勢:才情等于斷腸,紅顏等于薄命,簡單明了得如京劇臉譜。而“才情”與“紅顏”是所有浪漫故事的主料,所以,我們的浪漫多少帶點傷感的落葉、迷朦的月色、凄美的殘荷、清冷的小雨……好像最浪漫的就是悲傷時候的美。

其實,浪漫可以很“物質”很開心的,有人干脆徹底虛無主義,覺得陶淵明很浪漫,期望“找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種點瓜子,養點小雞,沒事了,收點雞子,嗑點瓜子,平平淡淡,陪著她一直到老”。這就更酸了,大丈夫的浪漫絕不是小情小調,更不是美化逃避,而應該是陽光的、向上的,甚至大刀闊斧的進取。

【選自《央視網》】

題圖/虛情假意/塞基(俄羅斯)

第3篇

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繼承并發揚了這一傳統,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用了26對疊字,《綠》用了13對疊字。賀敬之的《回延安》是用民歌體寫的,也運用了大量的疊字。還有其它作家的作品如《山丹丹開花》、《團泊洼的秋天》等,也都大量地、巧妙地使用了疊字。

為什么許多作家都愛用疊字呢?這是因為疊字富有很強的表現能力,運用疊字對于作者表達思想感情、刻畫人物形象、摹寫自然景色、渲染環境氣氛、增強語言的音律美和修辭美等都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韻文中的好處更為明顯。

一、文學作品中運用疊字可以更深刻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以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感染讀者,教育讀者,使讀者產生共鳴。運用疊字可以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詞《聲聲慢》寫的是一個秋天黃昏的景色,秋雁、秋菊、秋桐、秋雨、秋風,無不觸動她的愁緒,寫出了她個人的深愁慘痛——國破夫亡、背井離鄉、流落浙東的痛苦絕望的心情。詞的開頭用了一連串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深刻表達了她那種冷清、凄愁、百般無聊的哀傷之情;“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點點滴滴”哪里是雨,不正是流在作者心中的血淚嗎?充分表達了作者“愁”的思想感情。全詞雖然沒有驚人的詞句,但通過疊字的運用,把作者的心情既形象又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又如:陸游的《釵頭風》上下兩闕各用三個重疊字:“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用個“錯”字來形容愁苦孤寂的生活,真是字字血,聲聲淚;“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用三個“莫”字表達無可奈何的感嘆,蘊含著無限的悔恨、無限的深情。

二、疊字能幫助作者刻畫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有些作品,特別是戲劇和小說,運用疊字有助于更深刻地刻面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如: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紫花兒序中描寫倩女趕夫的一段:“汗溶溶瓊珠瑩臉,亂松松云鬢堆鴉”,描寫出了倩女的形象,真實動人,使人好象看到了倩女在追趕情人的急迫趕路的情景。再如:《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的“叼叼令”:“見安排著馬兒車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心情花兒朵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要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掘做重重疊疊的淚。……久以后書兒信兒,索與他凄凄惶惶的寄。”這段唱詞,用“熬熬煎煎”、“嬌嬌滴滴”、“昏昏沉沉”、“重重疊疊”、“凄凄惶惶”等疊字,非常細膩地揭示出崔鶯鶯的內心活動,真是繪聲繪色,如泣如訴,曲盡其妙,將一個新婚女子送別夫婿遠行的凄凄切切、依依不舍的感情典型地和盤托出,成功地表現了一個癡情女子的豐滿形象。又如當代文學《紅巖》中的江姐從容就義時的描寫,用了12個疊字:“孫明霞輕輕走過去”、“江姐默默地點頭”、“孫明霞久久地凝望著江姐剛梳好的頭發”、“她習慣地拍拍身上干凈的衣服”、“明霞,幫我扯扯衣服”、“特別是在剛剛破曉的今天”、“孫明霞漸漸地感到”、“她輕輕走到‘監獄之花’旁邊,孩子靜靜地熟睡著”等,具體寫出了人物心理活動,充分表現了一個革命者英勇獻身、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同時又包含了個人的思想活動。

三、在文學作品中,疊字能更生動地描寫自然景色。創造一種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意境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即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挑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情貌無遺矣。”這段話實際上已將疊字通過擬狀描形,摹聲繪色,從而達到“情貌無遺”的作用說得十分清楚了。許多優秀的詩文都能證明這一點。如:崔顥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里用了“悠悠”、“歷歷”、“萋萋”使詩的景界盡出,把詩人名地懷古,書法惆悵的情懷表達了出來,我們好象看到詩人站在黃鶴樓上,望著千里白云,愁眉緊鎖,聽到他如泣如訴的吟誦。

又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中上半闕“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詩人用“蒼蒼”以寫靜,用“杳杳”以寫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下悠閑自得,使我們看到了一種古樸的美,好象置身于一大片綠“蒼蒼”的竹林里,似乎聽到了古寺里“杳杳”傳來的晚鐘聲。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葉子本是密密地挨著。”除以上句子中用到的“曲曲折折”、“田田”、“婷婷”、“層層”、“粒粒”、“縷縷”、“密密”、“脈脈”外,全篇還用了“靜靜”、“薄薄”、“楞楞”、“彎彎”、“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23個疊字。運用這些疊字寫出了荷塘月色之美。靜中有動,景中寓情,構成一幅清雅幽靜的畫面,使讀者深深體會到作者薄薄的歡娛和淡淡的哀愁,不愧為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名作。

四、疊字能增強文學作品的韻律美

疊字具有和諧動聽、節奏鮮明、韻律協調的音樂美和修辭美,使讀者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瑯瑯上口。如郭小川的《團泊洼的秋天》:“秋天象一把柔韌的梳子,梳理著靜靜的團泊洼;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飄飄揚揚地在平灘上揮灑。高梁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大雁即將南去,水上默默浮動著白凈的野鴨;秋涼剛剛在這里落腳,暑熱還藏在好客的人家……團泊洼的秋天啊,猶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在這首詩里,詩人運用了“靜靜”、“飄飄揚揚”、“悄悄”、“偷偷”、“默默”、“剛剛”、“羞羞答答”九個疊字,我們在文章里看到了一個色彩繽紛、生機勃勃、寧靜優美的秋景,朗讀起來又象是一曲優美動人的樂曲,縈回耳際,不絕如縷,給我們以自然的美,和諧的美,使人在這美的統一中得到享受。

另外,在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作品中也可見到許多疊字,所以說,疊字廣泛用于古今中外各種體裁的作品中。

雖然運用疊字有許多好處,但也得注意運用疊字要恰當,貼切自然,不露斧鑿痕跡。如清代作家俞樾寫的一首贊美西湖風景區九溪的詩:“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丁丁咚咚泉,高高下下樹。”僅二十個字,連用了八對疊字,但沒有給人以平板單調之感,相反地將九溪的山、路、泉、樹等景物描繪得具有立體感、層次感和音響感,構成了一幅峰巒重疊、曲徑通幽、溪水潺潺、林木蓊郁的完整的風景畫,顯得十分和諧自然。又如《古風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接連用了六個疊字,不但不枯燥無味,相反卻是生趣盎然,情景交融,妙和無痕,渾然天成,給讀者以嫵媚舒暢之感。

第4篇

    小說文本與電影也都以陌生女人寫給作家信的自敘方式展開的,這種自敘方式是小說文本的一個最大的特色,在這種自敘的方式下,陌生女人充分表達了對作家的情感,將陌生女人的心理情感刻畫得十分的細膩,電影在這方面也充分展示了與小說作家及其文本的默契。一般而言,對外國文學名著的改編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影響,對各民族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陳和劉象愚主編的《比較文學概論》中寫道“:研究者更重要的工作是以事實的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探討作家在創作活動中如何把外來因素和本民族的傳統以及自己的創造個性相結合,鑄造出嶄新的藝術品。”也是就說,我們注重文學作品在接受外來影響的同時,不能忽略改編者的主體創性。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改編的最大獨創性體現在將中國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顯示了中國的民族文化與世界的經典文本對接交流的廣闊空間。

    小說中是沒有明確提出故事發生的背景的,徐靜蕾改編的電影則將故事放在了中國動蕩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張會軍和馬玉峰整理的《所有的進步都是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得到的———影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導演創作談》中講到徐靜蕾選擇這個時間過程的真實記錄“:一開始我是想把它改成一個中國現代的故事,從70年拍到90年,基本上改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就停止了,因為這個故事后面有一些問題我是無法逾越的,比如沒有結婚就生孩子,做一個交際花等情節,放在現代里不是不可以,但要避諱很多東西,我覺得就違背了當初我拍這個電影的初衷。在這個電影里我只想講情感,至于說社會道德批判,我想把它淡化到最淡、最遠的地方去。我跟一些朋友聊天他們給我一些建議,說是不是考慮放到三四十年代,一改之下就覺得很順利,基本上就可以把我主要想表達的東西放到那個年代里去。”從徐靜蕾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是為了故事情節進行下去的必要。文本小說中講到作家R先生以出遠門去旅行為由兩次從陌生女人的身邊離開,如果把這個故事放到當代,這也是徐靜雷不愿意的,放在動蕩的年代,作家同時具有了記者的身份,面對時局的動蕩以記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游行的街道上促成了他們的見面,以及為后來作家離開陌生女人都找了一個非常合理的理由,使故事情節非常順暢地進行下去。徐靜蕾將改編的故事放在三四十年代北平的四合院里,可以看做是徐靜蕾為了純粹地表達愛情故事,最有效地接近小說文本,同時又符合了中國人的接受心理。“無論小說或電影,人物必須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事件、情節和矛盾也是發生發展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當眼前物體的形狀接近于記憶中的某一形狀時,知覺才可能把眼前的對象想象成記憶中的形狀,或將二者合并在一起。受眾對電影的欣賞也是如此,他們傾向于把自己生活的三維時空模式化后置于意識中,并將其作為觀眾接受心理的起點。只有影片中的時空環境和生活中的固有環境相近或相似時才有欣賞乃至接受的可能。再則由于審美心理具有保守性及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趣味習慣于按照傳統趨向進行。”電影的這種改編是十分符合中國受眾的心理的。

    電影在進行原有的故事情節的過程中,分散地展現出了很多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北京四合院,過生日吃壽面,踢毽子,丟沙包,寫毛筆字,過年放鞭炮,吃餃子,街道上運煤的駱駝,人力車夫,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冰糖葫蘆,窗花,旗袍式的棉袍,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學生頭,媒人為母親介紹繼父,女孩子戴在手上的銀鐲,刺繡,京戲,等等。這些元素無不是包含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無不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和富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已不可避免地在現代文明發展的沖擊下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丟失,而電影這種視覺的盛宴卻能使現代的人們在生活的疲憊之余重溫童年時代熱愛的游戲,重溫逝去的美好時光,可以說電影中的這些民族文化元素呈現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受眾者的懷舊情緒。“懷舊的基本導向是人類與美好過去的聯系,而在現代性的視域下,這一過去不僅指時間維度上的舊時光、失落的傳統或遙遠的歷史,還指稱空間維度上被疏遠的家園、故土以及民族性;而從哲學的高度來看,懷舊最重要的還包括人類個體及群體對連續性、同一性、完整性發展的認同關系。”懷舊的情緒讓人們重新找到與逝去時光的美好聯系,重新找回民族認同感,一切有關朦朧而遙遠的回憶在受眾者眼中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懷舊是神秘而美妙的,人們在這一情境的感性體驗中寄托著某種穩定感、安全感或歸宿感以此來彌合在當下現實中感受到的精神失落和人性分裂。在現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懷舊具有強大的烏托邦功能。而它形式化的例子在當今社會比比皆是,如古物收藏、博物館藝術、老照片、老房子、老城市、舊歌翻唱,等等,現代懷舊儼然已經變成了一種商品,成了一種關于過去的工業文化。鮑德里亞把這一切歸結為消費社會的必然產物,他認為當今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大眾是消費的主體,全部文化都可以作為消費的內容。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片長九十八分鐘,而在這九十八分鐘內分散地呈現了十多種非常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應該說這不是種巧合,而是導演的有意為之,是對懷舊之風成為當下社會一種流行的精神時尚的一種迎合,可以說在影片中的這種獨有呈現方式是一種有效的商業運作手段,而對于電影改編而言,遵循觀眾心理規律:商業運作是無可厚非的。

    電影改編還有一個獨創之處在于運用了非常富有中國古典韻味的背景音樂,即以琵琶彈奏為主的《琵琶語》。《琵琶語》在電影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開頭作家開始讀陌生女人的來信時,第二次是在女孩初次與作家正面相撞并愛上作家時,第三次是在影片的結尾作家讀完陌生女人來信展現其感受時。《琵琶語》音樂憂婉、舒緩,旋律簡約而不失張力,如癡情女子的聲聲低吟,頗具感染力和表現力。琵琶聲的哀凄注定了陌生女人悲劇痛苦的一生。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琵琶曲《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都是具有悲慘命運結局的中國古代女性,兩首曲子都訴說了她們悲戚的故事,琵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重要的表現女性不幸故事的獨特人文內涵。徐靜蕾在世界經典小說文本影響下的電影的改編,不僅讓我們重新領略了茨威格這部經典小說自身的獨有魅力,同時又展現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使經典的改編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符合了中國人的接受心理,體現了中國的電影改編者對外國文學經典文本的主體性、獨創性解讀。我們應該贊賞徐靜蕾獨創的智慧,這種經典的重寫實踐“不但使原文本的影響在歷時性的接受過程中一再得到強化,一再以新的精神與內容更新舊作,努力達到新的藝術高度;并且把文本始終置于受眾視野,使受眾懷著重溫舊情的預期心態,最終形成良好的傳播與接受互動”。(本文作者:陳紅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第5篇

每每聽到蘇曼的這首《故鄉》,我的眼前便浮現出蓄滿月光和鄉愁的村莊、裊裊娜娜的炊煙、被金黃的菜花和麥浪環繞的村小、窈窕靈秀的村姑和質樸憨厚的莊稼漢。

在寧靜而恬淡的日子里,我總是喜歡聆聽范睿的塤曲《追夢》《睡蓮》《悲涼笛聲》和《布列瑟農》,心中彌漫淡淡的憂傷,一種古典的詩意充盈著整個聽月齋。

鄉村,一片明清麗質,一派生機盎然。在鄉村教書,耳濡目染鄉音土韻,吮吸飽蘸草木清馨的空氣,在寂靜中,擁有了那種鯤鵬展翅南飛的道家情懷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恬淡怡然。

春天,溫暖的大地松動了,綠色潮水般從生命的那一邊浸溢過來。油菜和小麥的長勢繁茂,雜草和野花兒也自以為是地顯示著各自的不屈和嬌嫩。雞鴨咯咯嘎嘎地撲騰撒歡,豬狗牛羊不疾不徐地叫著,慢四拍的曲子靈動了整個村莊和田園。

油菜花開放了,黃金的光芒照亮了村莊里所有人的心。我和孩子們一起撲向廣袤的田野,品嘗放風箏的喜悅,擷拾綠色的詩句。李叔同先生歌詞《春游》中云:“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讀之,竟有“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淋漓興會。耕耘鄉村教壇,平凡孤寂中總翹盼著春天的到來,盼望那金黃的油菜花一夜之間淹沒了吉祥的村莊,淹沒了我和孩子們靈動的身影。

我所棲息的村小就鑲嵌在逶邐流淌的澛汀河邊,四周的油菜花在春天陽光的舞動下,顯得異常金燦亮麗,令人想起荷蘭畫家梵高的《向日葵》。村小如一座島嶼,時時被燦爛的明黃浸沒。

田野里,村婦們頭裹方巾,身著花衫,步履輕盈地穿行于花叢中薅草。一撥城上來的游客正在咔嚓、咔嚓地攝下風情萬種的“小橋流水人家”和“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清澈的小河邊,幾位老者蹲在青草叢中悠閑地垂釣,隨著一陣潑剌剌的聲響,一條大鳊魚或小草鯇便拎到岸上,引得行人好生歆羨!圩堤旁,芊芊蘆葦身材頎長,如古代仕女,娉娉婷婷。孩子們歡呼雀躍,采來一片細長的葦葉,或折成笛,或疊成哨,一吹,韻味十足的葉笛聲便靈動了整個鄉村。

常常醉心于歐陽修的那首詞:“南園春半踏青時,風中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棲。”詞中描繪了踏青時節水鄉綺麗的風光,令人心馳神往。

村小東邊的那條澛汀河顯出孕婦般的豐饒身段,河中泊著幾條狹長的木船,漢子們分列船上,手握竹篙,隨著咚咚鏘鏘的鑼鼓聲整齊劃一地下篙起篙。姑娘媳婦們披紅戴綠,小腿,手持木棒,一齊劃水,小船燕子般迅捷前行。河兩岸密密麻麻的人群爆發出雷鳴般的喝彩聲。鼓聲陣陣,彩旗飄飄,熱鬧的場景、喧囂的氣氛滌蕩著人們的心靈。這一幕出自鄉村一年一度的會船節,這時的鄉村,整個兒沉浸在一片歡快愉悅的氣氛中。身處其境,自然想起“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的浪漫詩句……

燠熱的夏天,夕陽西下時分,抑或月光浸潤的晚上,我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在鄉間的小路上散步。我獨自享受著這片水鄉風情,每每走進朱自清《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和憂傷里,走進林語堂歡樂而爽快的微風里,走進梭羅神秘而浪漫的瓦爾登河,走進克萊德曼的情調鋼琴曲里。

有時聽到遠處隱約傳來“我的家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水”的歌聲,我總是熱淚潸潸。白天的忙碌和瑣碎暫且拋開,我的心靈得到解放,精神得到升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看眼前美景,不管坎坷和平坦,我都能“毀譽無動于衷,得失在所不計”。

寂靜的夜晚,我的思緒總飄回長滿青草、蓄滿月光的故鄉。故鄉此起彼伏的蛙聲總是乘著一股輕風,穿透我的心靈。青蛙“呱咕——呱咕——”地叫著,高高低低,遠遠近近,如詩如夢,飄過清清爽爽的夜空,飄過寂靜的田園。它們用泥土一般質樸的聲音,為清貧寂寞的鄉村生活平添一縷樸素而溫馨的感動。

透過蛙鼓紛紛的旋律,我們摸索到的是充滿魅力和張力的鄉村風情,是沉甸甸的稻穗淡淡的幽香。那美妙動聽的蛙聲總能穿越塵封的歲月,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中向我們悠悠飄來。我們的呼吸伴隨著節奏分明、起伏有致的蛙鳴,共同構成了夏夜豐富的音像圖景,傳達著一種莫名的幸福和快慰。蛙聲中,我看見母親的白發如紛揚的蘆花,風中的老屋古窯般靜默,父親墳塋上的蒿草經幡一般飄搖。

在彌漫著輕愁的秋天里,我寧愿做一汪清泓,澄澈著,靜默著,倒映著芊芊蘆葦和天光云影,冥想著過往的時光,回味著過往的溫暖。

秋天的天空湛藍清遠,像收割后的打谷場,清爽疏曠。蓮花瓣似的云朵漂浮在半空中,銀子一般耀眼。灰褐色的樹葉是一只只疲倦的蝴蝶,在秋風中簌簌而下,演繹著周而復始的生命哲學。河灘上蘆花紛飛,映著蒼蒼秋水,令人想起采薇蒹葭之章。幾莖狗尾草在風中搖曳,黃色的草尖輕沾水面,流瀉幽深的詩意。長空中飛過一行秋雁,那高亢嘹亮的鳴和之聲匯成激越的渾天清響,久久回蕩于曠野。遠處頹廢的渡口和古窯無言伏臥,似飽經滄桑的祖父在冥想過往的時光。

田野里到處彌漫著莊稼成熟的氣息。田壟上,溝坎邊,布滿了金黃的草垛。高粱紅了,稻谷黃了,棉花白了。姑娘媳婦們穿行于棉海里,嫻熟地拾棉,一陣陣清脆的笑聲打破了原野的岑寂。村落里零星的雞啼聲悠悠的、長長的,把人的心浸染得一片酥軟。

稻子金黃時,我總是佇立在田埂邊,我仿佛看見手中舞著銀鐮的母親,汗水正沿著她臉上的皺紋迤邐而下。那金黃的稻子在銀鐮的揮舞中倒下,鋪成一道燦爛的風景,母親是這風景中最精美的一幀特寫。

秋日的黃昏,我會離開書齋,離開寫了一半的文章、即將完成的條幅,偷得浮生半日閑,漫步于荒草萋萋、蘆花搖曳的村野小徑,看那霜后的楓葉與晚暉相輝映,聽那微風中飄舞的落葉之歌,心里吟誦起“因為是早秋的精神之歌,所以有寧靜,有智慧,有成熟的精神,向憂愁微笑,向歡樂爽快的微風贊美”。偶爾,有學生在遠處的葦灘上吱吱哇哇地吹響蘆笛,明朗的笑聲和清越的笛聲攪和在一起,激蕩在曠野里,激蕩在我的心里。孩子們背襯著晚霞紅云、蘆蕩秋野,吹出了桃花灼灼的心事,吹出了鮮嫩純凈的童年,吹遠了歡樂和憂郁的時光。

秋雨淅瀝,獨處聽月齋,憑窗瞻望,遠處的天光云影、田疇阡陌盡收眼底,心中忽生豪邁浩蕩之氣。雨聲切近,似乎可以看見她輕叩木格窗戶時柔嫩豐滿的手指和纖纖細步而來的腳踝。雨透明,極富靈性,檐下雨滴聲聲,空洞久遠,似珠璣落盤,亦具鐘磬絲弦之韻。冷雨敲窗,我沉浸于自己的寧靜和孤獨里,如一尊佛,進入禪境。這時的雨是詩,是想象的精靈,是超然于塵世之外的精神濾淀。

秋風繾綣中,那簇簇蘆花紛紛揚揚,似無數秋天的嗩吶,吹奏凄婉動聽的歌謠。蘆花,枯黃的絨毛,錐形的花絮,小棉絮般到處飄散,飄向四周靜穆的村莊。蘆葦倩影婆娑,如一林美麗的舞姬,輕搖著翠綠的裙袂,婀娜多姿。而蘆花怒放的蘆葦就如謙恭的侍女早生華發,在漲滿了秋水的葦灘上到處是它們飛雪般輕揚的身影,把寥落的鄉村裝點得詩性而空靈。我如一株清泠秀逸的蘆葦,自在地搖曳,自由地思想。

月光如水的夜晚,校園里扶疏的花木如但丁《神曲》里的插圖。枝葉在風中颯颯作響,如舒緩的小夜曲,讓人的心變得絲綢一樣柔軟。眺望遠處的村落,默念著自己的學生,企盼著真誠的祝愿能飛進孩子們香甜的夢鄉。

有時走進村后的楝樹林。透過樹縫向上看,天是暗藍的,依稀可窺見幾粒閃爍的星星,到處都彌散著碎銀般柔和清澈的月色。我在月光鋪滿的小路上邁步,讓理想在林中的月色里袒露。月光羽毛一般輕柔地撩撥著我,使我全身都涌上難以名狀的舒泰、怡然和飄飄欲飛的感覺。

眼前的一切似一幅意境深遠的水墨畫,水鄉處處呈現出一種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的景致。鄉村的秋夜異常靜謐,只聽到月光經過樹梢來到田野的腳步聲。輕輕地,宛如一個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澀得讓這個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散步是我鄉村教育生活的一道風景,是我人生之路的一杯佳茗。我伸開雙臂擁抱著這一切,生活是多么美好!

深秋的夜晚,整個大地慢慢沉寂下來,拭去白日的浮躁塵埃,在靜謐的燈光下,斜靠床頭,攬書一卷,信手翻來,興至而讀,興盡而止。此時之神思既可以囿于現實而遍觀世間百態,也可以跨越千年,忽而隨李白縱酒放歌,忽而隨辛棄疾金戈鐵馬馳騁沙場,感受或清麗或脫俗或哲思的文字帶來的美麗,醉心于文學的廣袤深邃。有書中哲人指點人生,啟迪混沌,豈不快哉!若是靈感飄然而至,思如泉涌,倚枕疾書,心底之真性文字似水般潺潺而出,則真是“其喜洋洋者矣”。

冷凝的冬天,我喜歡在暖陽下,躺在竹椅上邊曬太陽邊看書。獨坐小院,品讀周一貫、于永正、王崧舟、竇桂梅等教壇巨擘的著作,思想的視聽倏然拓開。品讀張曉風、劉亮程、曹文軒、周國平等文學英才,我的作家夢蓬勃瘋長。手捧汪曾祺的《大淖紀事》、劉紹棠的《蒲柳人家》、顧堅的《元紅》、李明性的《癡情女子》,鄉土文學如縷縷清風撩動著我的情懷,我如飲醇醪、如癡如醉、如夢似幻,每每走進“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叩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的詩化境界。

我看見孩子們在青磚鋪就的操場上玩鬧,快樂隨風飄揚,寒冷被他們揉碎,隨意拋撒在鄉村的每一個角落。而那些膽小的麻雀們總喜歡把純藍的天空撕開一個個閃亮的豁口,靈動的影子如朵朵墨菊盛開在空場上,盛開在我和孩子們溫潤的心中。

陰晦的日子里,太陽無影無蹤,雪花紛紛揚揚的,以信箋的方式翩躚而下,精靈一般地鉆進我和孩子們的脖頸里、衣袖里、褲管里,涼絲絲的,沁透肺腑。

翌日,躑躅于雪后的田野,看光禿禿的枝丫上棲息的鳥雀如春天的新葉。澛汀河邊蘆花簇簇,似古銀,似凝脂,粘著白雪,似沉思的老者,似得道的高僧。一群孩子從遠處奔來,紅撲撲的臉龐似夏日炙熱的太陽。他們圍著我問這問那,我輕撫著他們的小手,傳遞著春天的訊息。在雪地里,凝望藍寶石般的天空,靜靜地冥想一些過往的時光,傾聽靈魂深處的囈語,任發思古之幽情。走進這片雪地,走進這片靜謐,頗有沖破名韁利鎖后的酣暢淋漓、通達快慰。

在鄉村,吮吸著鄉村的精髓,擁有那份古典情懷,我的快樂如澛汀河水一樣流淌著,滋潤著一個又一個恬淡而平和的日子。在鄉村,我是一個嗜月靜處的人,我從蹲在苦楝樹梢上的明月中感悟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宇宙意識。我對蘆葦情有獨鐘,常常寫描摹歌頌她的散文,我其實就是鄉村的一棵會思想的蘆葦。蘆葦纖弱、嬌貴,帶著詩意的傷感,透著平民的精神。蘆花“入世而不事功,出世而不虛無”的風骨,飄逸淡然,頗具仙風道骨。

有蘆葦、有菖蒲、有狗吠、有炊煙、有草垛、有村戲的日子是我最靚艷的時光,我感受到對鄉村的愛、對寫作的愛、對生活的愛就如同田野里的藤蘿一樣纏繞著,如小河里的流水一樣蜿蜒著。

我是一株搖曳在澛汀河邊的幸福蘆葦。那成片成片的生長在澛汀河邊的蘆葦里,我,傲然挺立,守望鄉村,“纖瘦清苦,又是那樣的幸福堅韌”。

我和村小棲息在充滿詩情的地方:碧波蕩漾,青草萋萋,野花爛漫,炊煙裊裊,還有槐花、麥稈、水草……更有那成片成片的在風中搖曳的清泠秀逸的蘆葦。“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千絲萬縷意綿綿。莫忘故鄉秋光好,早戴紅花報春暉。”我的耳畔不時傳來悅耳動聽的《蘆花》。歌聲婉轉,蘆花紛飛,飄向四周靜穆的村莊,飄向村莊里純凈的心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惠东县| 金昌市| 吴桥县| 浠水县| 阆中市| 龙泉市| 哈巴河县| 厦门市| 新兴县| 和政县| 九台市| 平阳县| 电白县| 丰顺县| 南康市| 新干县| 婺源县| 右玉县| 内丘县| 承德县| 外汇| 高阳县| 滦平县| 金阳县| 邵东县| 驻马店市| 万年县| 板桥市| 个旧市| 息烽县| 佛山市| 永嘉县| 乐清市| 温州市| 普定县| 武邑县| 墨脱县| 鲁山县| 遂川县|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