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七夕的詩歌

七夕的詩歌

時間:2023-05-29 18:25: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七夕的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七夕的詩歌

第1篇

【關鍵詞】中日 七夕 習俗 傳承 發展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聯系就非常密切。古代日本人在創造本土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向先進的中國吸取文化養分,滋養并發展日本本土文化。對此,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曾說:“舊本文化是豆漿,中國文化就是使它凝結成豆腐的鹽鹵?!边@一形象比喻, 道出了中日文化的傳承關系。然而,文化的傳承絕不是原封不動地代代照搬,恰恰是隨著歷史的變遷,文化在不同地區的傳播,從內容到形式或多或少要發生變化,甚至是劇烈的變化。日本在吸收中國文化時,為了使之適應自身的社會環境,而對其進行了取舍與組裝,然后世代傳承下來。

一、中國七夕節的歷史淵源及風俗

七夕習俗最早源于戰國,據《物原》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到漢代初年,七夕傳為牽牛織女相會之夜。所以七夕月下,織女星當頂,女兒們聚會,擺瓜果祭織女,用五色絲線穿七孔針,誰能盡快順利穿過針眼,誰就向織女乞得靈巧。乞巧之風自古在江南尤甚,因自東吳起,金陵就有了織絲業,到南朝時絲織業遍布全城,素有“襪陵南京之民善織”之譽。傳說株陵巧織云錦的技術就是織女傳授的,所以一到七夕,上至宮廷、下至間巷,女子無不面向銀河穿針引線,就連南朝齊武帝也特命宮女于此時登“層城華”,對初出新月引絲線穿七孔針以乞巧,故此樓又稱“穿針樓”或 “乞巧樓”。此后民間每逢七夕也于庭院搭彩樓乞求智巧。

伴隨七夕乞巧,承繼漢代水邊用五色絲乞子、乞愛的風俗,晉代七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無子乞子”,晉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了牛郎織女天河相會以及人們向牛郎織女乞子等內容, 為七夕增加了新的內涵。乞子習俗至唐代演變為“化生”,《唐歲時紀事》中記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 。宋代則為賞玩“泥偶” 之俗,直至近代。有些地方直接將七夕稱之為結緣日。多數學者認為,女性祈愿機織針縫等女紅能夠精巧,是乞巧的主要目的,乞巧作為七夕的主要風俗活動,闡釋了七夕的主要內涵與性質。結合七夕的乞愛、乞子的重要內容來考慮,乞巧也應該與生殖文化有關。

到了唐宋時期,此風更盛,據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撰列于庭中,求恩于牽??椗且病S指髯街┲腴]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蹦咸茣r李煌適逢七夕生辰,為了使萬民歡樂不致因壽誕而受影響,遂將七夕移前初六舉行,初六度七夕也由長江流傳至中原。宋太宗為恢復傳統七夕曾于太平興國三年公元年下了一道詔書“七夕嘉辰,善于令甲,今之習俗,多用久日,非舊制也宜復用七日?!逼蚯晒澯指幕仄呦?。宋代七夕已演變為一個相當隆重的民間節日,宋人孟元老的《東京楚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都有詳細記載。而這個時期,亦出現大量歌頌牛郎織女的詩篇。例如:唐代白居易的《七夕》,杜牧的《七夕》,李商隱的《辛未七夕》,北宋時期秦觀的《鵲橋仙》等,都是歌頌七夕的名篇。

元代多稱七夕為女孩兒節,習俗亦盛。據《析津志》載“都中北平地區人民七月祀祖先,市賣摩訶羅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宮廷宰輔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椗畧D,盛陳瓜果酒餅,邀女流作巧節會,稱日女孩兒節?!蹦υX羅又稱摩合羅或摩侯羅。宋元時此俗很興盛, 并流傳后代。除這些以外,宮女們還登高臺各用五彩絲比賽穿“九尾針”,快者便“得巧”,遲者為“翰巧”。明清以來,,民間還流行“丟巧針”的習俗,即于初六取凈水一盆,放陽光下曝曬,再放露天下過夜,待初七清晨,拈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水中, 看水底針影的形狀以驗智愚。滿洲婦女用松針來代替, 稱為“擲花針”。

明代七夕穿針乞巧之外,又增添新的內容。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了北京地方的七夕“丟巧針”浮針乞巧的習俗將針丟到曝曬過的水上,視影之妍娃,以定巧拙。與前兩種乞巧方式不同的是,“丟巧針”是在白晝舉行,而非夜間,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近代。

值得一提的是,但在乞巧的活動中,多是未婚或新婚女性參加,在這種特別環境下,這些特殊群體一定有什么特別的愿望。自古以來,以日為父、以月為母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拜月是中國比較古老的習俗,且限于女性,時間上通常是在七日到十五日, 其時月亮由缺到圓,代表了生命力和生殖力最旺盛的時期。在古代神話里,有女狄吞月精而生禹的故事。古人認為,女性妊娠與月有著密切的關系。夢月而孕的故事也是屢屢所聞。由此看來,古人是非常信仰月神具有生命和生殖神力的,女性的妊娠與其有著很深的關系。在生命力和生殖力由弱轉強的七夕月下,未婚和新婚女性的祈愿是很自然的。因此在中國古代,乞巧活動更多是未婚少女所進行的,七夕更像是個“少女節”。

二、七夕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展

日本的“七夕”,是與日本農耕文化同時開始的,最初是為祈禱秋天的豐收而祭祀田神的一種活動。農歷7月7日,正是稻子開花的季節,也正是風水害和蟲害等襲來的季節,為了祈禱秋天的豐收,日本的古人們除了誠心誠意地向神靈求助之外,別無他法。當時的人們相信田神是萬能之祖靈變化而來的。7日早晨,人們來到水邊清洗身心后,開始祭祀活動??梢哉f,這就是與農耕文化同時開始的日本“七夕”之起源。

在中國七夕節俗傳入以前,日本就有“棚機津女”的信仰?!芭餀C津女”是在水邊搭建的棚內一邊織神衣一邊等待神的來訪的少女,她織出的神衣就是來訪神的衣服,少女和來訪神結合,成為來訪神的妻子?!度毡緯o》神代下第九段第六記載了天孫降臨,娶了在水邊織布的大山抵神的少女豐吾田津姬,豐吾田津姬當晚就懷孕了。豐吾田津姬實際上就是“棚機津女”。“棚機津女” 與中國牛郎織女的神話中的織女有些相似,“棚機津女”是在河邊搭建的棚中織衣的女人,銀河的織女星宛如“棚機津女”,尤其是每年在河邊等待與來訪者相會這一點非常相似。這種巧合讓奈良時代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詩人非常高興,他們借七夕傳說表達自己現實生活的情與景,從文學上達到漢化效果。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七夕傳說傳人日本以后, 迅速被上流社會的日本人接受并吸收, 并在上流社會中流行起來。

成書于奈良時代末期的日本和歌集《萬葉集》,從第八卷到第20卷共收錄了130首七夕和歌。這些和歌大多反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其中,第八卷有山上憶良12首、湯原王兩首、市原王一首。卷九有兩首,卷十二有98首, 卷十五有三首, 卷十八、卷十九各一首,卷二十有八首。山上憶良出生于日本齊明天皇六年(660年), 但第八卷以前未見,表明中國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傳人日本并展開的時期是在日本的白鳳時代,在宮廷內蔚然成風則是奈良時代中期。

中國的乞巧節傳入日本,大約是在日本奈良時代。據《公事根源》記載,孝謙天皇天平勝寶7 年(公元755 年)第一次舉辦了乞巧節。當然,最初是宮廷活動,所以是在清涼殿的東廳進行的:將7根金針穿過葉,另外再挖7 個孔,把五色絲線合并起來穿到孔中;庭院里放上椅子,把“和琴”放到上面;天皇觀賞“二星會合”,賜予公卿們酒宴。據說這就是如今日本七夕節的初始形式。這種形式又逐漸被日本古代的七夕信仰所吸納、復合。到了室町時代(1390 年代),宮中的活動略微簡單化了一些,七夕節的娛樂面得到了凸顯,與七夕相關的游戲隨之風行起來。

江戶時代以前,農舉行的乞巧活動是帶有與水有關的農耕活動的性質。他們在水邊洗頭發、洗農具、給牛馬洗澡,甚至還清理井水和河水,將半年的污穢洗凈流走。另外,為即將到來的祭祀祖先的盂蘭盆節清洗罪惡和污穢,所以這一天也叫“七日盆”,這天要掃墓,并且要用黃瓜、茄子扎成牛和馬的形狀來迎接祖靈。至今在七月七日這一天,東京等一些地方仍有此習俗。

江戶時代(1600年代)七夕節被列入日本一年中的五大節日(人日、上巳、端午、七夕、重陽)之一。至江戶時代,隨著“五節供”的確立以及上流社會的七夕節俗向庶民階層的滲透,七夕傳說及其節俗活動逐漸被民眾熟知并流傳。于是,全國各地就更加風行過七夕節了,并且流行裝飾竹飾品,最初是在竹子上懸掛用以表達愿望的五色絲線。

元祿時代(1690 年代),開始懸掛紙簽、幡。將軍家舉辦的七夕節,是在城里豎起兩棵帶著枝葉的竹子,上面扯滿五色絲線,還要懸掛上彩紙、詩簽和葉,彩紙、詩簽和葉上寫著自己創作的詩歌或古人的詩歌。這些寫著詩歌的彩紙、詩簽和葉,飽含著乞求學藝、書道進步的愿望。另外,庭前擺設一對祭壇,其上點燃9 盞燈。還要把蔬菜、魚類、果實等供于一張兩腿桌上,在其前面放上樂器、香花、蓮葉,把五色的絲線掛在帶枝葉的竹子上。另外,桌下還要放上帶泥金畫的水盤,里面注滿水,將葉浮于水上,兩顆星在水盤中映現出來后,開始祈禱。竹枝上的絲線,稱之為“愿望線”。據說掛上這種絲線進行祈禱,所想之事三年內就一定能夠實現。竹子與水稻原來都是熱帶植物,這種儀式的意義,和新年的門松(日本新年時在門前裝飾的松枝或松樹)一樣,都表示神靈降臨之處。后來,詩簽也逐漸被紙條,即常綠樹枝或稻草繩上所懸掛的裝飾用紙條(古時用的是布條)所替代。

三、中日七夕習俗之比較

(1)相同點:

綜觀中日兩國的七夕傳說和七夕節日習俗,至少有兩點是共同的。其一是中日兩國在詩歌上,都出現了大量歌詠牛郎織女傳說的七夕詩,中國則是唐宋時期歌頌七夕的詩篇尤為多。在日本表面上追求女紅精湛、實則乞愛乞子的七夕乞巧以及牛郎織女的傳說, 與日本固有的信仰相結合,自古代起便流行于日本宮廷內部以及上流社會,除有時從形式上對乞巧儀式進行模仿外,實則成了上流社會附庸風雅、學習漢文化的七夕詩會?!捌呦Α痹凇度f葉集》里寫作“織女”,在隨后的一些和歌集中則使用“七夕”,無論是“織女”還是“七夕”,二者發音都與“棚機”相同。

其二是七夕具有鮮明的農時節令民俗特征和強烈的農耕禮儀性格。首先分析牽牛、織女的所指。牽牛,通指牽引牛的人,此處的“牽,為拉,挽引向前。前文曾提到日本七夕起源時,為了祈禱秋天的豐收,他們進行一系列祭祀的活動。此外,在七月七日這天,為了迎接祖靈所進行的一系列帶有農耕文化性質的活動。而中國自古有以初熟五谷或時鮮果物祭獻神明的習俗。

(2)不同點:

1.兩國七夕的活動對象不同:在中國七夕更多的是一個“少女節”,它流露出古代少女的傳統愛情觀,在客觀上起到了增進人們相互交往的作用。然而在日本的七夕,它更多的是孩子們的節日。

2.日本七夕時間因隨時間推移以及地區分布不同而大相徑庭:自江戶時代起至明治6年以日本的七夕都是于舊歷七月七日舉行,自改歷后很少有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改于新歷關東地區七月七日舉行。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地區推遲一個月,改到公歷八月七日。中國的七夕都是在農歷的“七月七”舉行。一直以來維持不變。

3.兩國七夕在過節方式上差別較大:日本的七夕有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貢品來許愿,寫詩歌許愿求一身好手藝,另外把許愿望的帶有線的竹簽系在竹枝上的特殊活動與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當前的七夕節主要形式還是以燒香、燃燭、上供品等??梢娭腥掌呦Φ膬x式形式存在很大的差異。

綜上所述,中日七夕節一方面都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漢”文化,這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意義;另一方面,中日七夕節在儀式性質、時間及地域范圍及其儀式上都有較大差異,這又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在異域的流變的過程。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理解中日七夕節之間的異同,只有這樣,才能對中日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所把握,對日后中日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東晉)葛洪主編:《西京雜記》,陜西,三秦出版社,2006.

[2] 《古事類苑》,日本古書.

[3] 玉勃,《七夕賦》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23.

[4] 《古今要覽稿》,日本古書.

[5] 湯禮春,《中日七夕文化之異同》華夏經緯網,2009.

[6]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鄧之誠,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7]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8] 宋敏求.長安志[M].靈巖山館,乾隆甲辰年.

[9] 徐堅,等.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第2篇

這僅有的二十幾個字,給了老師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卻不敢觸碰,加上有經驗的同事說古詩難教,因此,我對詩歌的那份偏愛也漸漸消磨了。

有幸聆聽了來自江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熊海濱老師的《古詩二首》:

乞巧

(唐)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嫦娥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來古詩真的可以這樣教,真的可以教得這么好。自己細細體味一番,有如下感受:

一、如紅絲線般的過渡語

如果說前人的詩歌如珠璣一般大放光芒,那么熊老師的過渡語就似那串珠璣的紅絲線,把詩歌珍珠一粒粒地串起來,是那么巧妙,又是那么生動,讓聽課的我不覺也和學生一起進入角色。熊老師的每一句話語都經過精雕細琢,仔細揣摩,聽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擲地有聲,亦回旋耳畔。在他這條紅線的引領下,孩子們慢慢地走進了七夕的夜晚,真若拿起紅絲線在夜下乞巧,我想孩子所乞求的就是熊老師那淵博的知識和對知識的渴求以及詩歌所要表達出來的感人的情愫。

而他這絲線般的過渡語,總能在恰到好處的時候,緊扣一個“讀”字。詩歌不讀不明其意,詩歌不讀不諳其中之真情意。作為老師,我們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是如何把詩歌很好地讀出來?我想,傳統的讀法顯然不行。那么怎樣讀呢?且看熊老師的做法,在一番深情深意的過渡之后,孩子都走進了詩歌的世界,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讀”,立刻能讓孩子們都張開嘴巴,把所感受到的詩意一瀉千里,在讀中暢酣。

當然,要想有這般好的過渡語,我想課前的準備不言而喻。只有每句話都仔細琢磨,才會發出它的光芒,也只有老師具備了豐厚的文化內涵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作為教壇新人,這是很好的學習方向,也是對我最大的啟發。

二、大放“讀”的異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誦。”巧就巧在這個“讀”,我們要在這個“讀”上做足文章,做足工夫,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而通過熊老師的“讀”,我得出的最大感受就是讀出特色。

1.邊讀邊啟。從熊老師對第一首詩歌的處理就可以看出來。從民間故事引出了前兩句古詩,進而到古詩的朗讀,然后回到古詩的引導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朗讀,可說是邊讀邊啟。

2.讀中帶啟。有了前面“邊讀邊啟”做鋪墊,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就會有他們的理解和啟發,那么很自然地他們的理解就在讀中展現出來,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內化。

3.不啟自讀,變讀為說。有了老師讀的指導,有了老師對于詩歌給予的啟發,孩子們深深地被詩歌所創設的情景打動了。課間小互動“此時你在干什么”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女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說:“我是馬姑娘,我在穿紅絲線!”這得到了聽課老師的喝彩。我想當詩歌的情感在老師引導下源源不斷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敞開他們的心扉,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并進行加工提煉,成為自己創新的知識,這就是老師的魅力,教育的魅力。

三、讀的典范

第3篇

銀白色的星星點綴著它

宛如一塊黑色的幕布上

被擁有靈巧的手的大師

添加了幾顆唯美的鉆

它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古至今來

有多少詩人學者贊頌過它

關于它的詩歌散文更是多得數不勝數

晚上,抬頭靜靜觀賞著它

細細品位它想對你傳達的言語

也不失為是一種

釋放感情的最佳方法吧

冬天的星空最美了

那顆最亮的,是什么星?

讓我來想想

哦,原來是北極星

或許它此刻正在

為迷失了方向的小鹿做指引吧

那么,那顆呢?

我知道.那是織女星

看見織女星

想起千古流傳的七夕神話

牛郎和織女真的被天河隔在兩邊了嗎

不,我想,或許天河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寬廣

他們一定能夠在天河旁閑游、暢談

星空啊...

醉人心懷的明亮的星星

第4篇

年少時我們將愛情視為禁果??墒堑鹊蕉畮讱q時,想想這個就顯得不是那么別扭了。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劑,少了它,生活將會變得非常不完整。當心理上的空虛向你撲來時,人們常常會無法應對。所以說,愛情乃至婚姻不是單純繁殖后代的需要。關于這一點,很多作家都曾經做過描述,有些甚至親身經歷過獨自一人的苦痛。比如說高爾基,他自己在《我的大學》中就曾說,他渴望與一個女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因為沉重的生活將他壓得喘不過氣來。沒錯吧,愛的目的是崇高的,絕非自私而低下的。

關于愛的故事親切而動人。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稱心如意。當愛與傷聯系在一起時,就不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就能說清楚的了。

我至今都不能忘的一部電影是《大約在雨季》,也有人把它譯為《愛的輪回》。男主人公巧的妻子澪為了生下孩子佑司而去世了。佑司一直在自責。澪死前告訴巧和佑司,她在雨季還會回來。在雨季澪果然回來了,雖然什么都不記得,但經過了一些時間一家人已經相處的很好。雨季結束,澪回去了。原來她是巧少年時代的同學澪,來到了未來。整個故事的情節基本上就是這樣。在本片中,最動人的地方是巧與澪之間超越了生死的愛情。兩人相互愛著對方,但誰也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巧發現自己有很嚴重的疾病的時候決定離開澪。這是個痛苦的抉擇,但巧情愿作出這樣的犧牲。而澪,盡管知道與巧結婚肯定會死,但仍然找到了他,仍然選擇了愛情和死亡。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只因未到傷心處。作為觀眾,明知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仍然為這一家人唏噓不已。相愛的人不能永遠生活在一起,尤其是這樣的愛情得到的是如此不易!就像珍愛的玉石一樣,轉眼之間就被打碎了,難道不能使人為之落淚?真正的愛情,的確像一顆溫潤的玉石。愛人之間平凡的一句話,其實就是最好的愛的誓言。太多的華麗辭藻,只會使愛褪色??戳诉@部電影之后,我認識到,真正的愛其實是綠色的,不鮮艷但非常單純的綠色,雨季的森林的綠色。只有純凈的心才會擁有純凈的愛情。

而我國人民是不大喜歡悲劇的。雖然牛郎織女的故事不是圓滿的結局,但至少兩人可以一年見面一次。這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贊美。在這七夕之日,重溫一下牛郎織女這個小時候就知道的故事,也別有一番趣味。只是現在來看,會比小時候讀出許多不一樣的味道。我們知道了愛情的可貴,知道了堅守的價值,也知道了現實的殘酷。

由愛情我想到了婚姻。當下社會浮躁的風氣也影響到了我們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很多人對對方一點都不了解就草率地與對方喜結連理。結果很多都是不歡而散。我想,從中也許能看出些什么。如果人們不能對自己的另一半負責,那么草率的婚姻只會帶來不幸。沒有情感的基礎,又怎能奢望有美滿的婚姻呢?

另一個現象就是為利而結合的婚姻增多了。這些人結婚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是迫不得已以外,大部分都是為了利益??赡芘c對方結婚會有好處,于是便出賣了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這種婚姻是骯臟的,充滿了銅臭之氣。遺憾的是很多人仍然對此趨之若鶩。很多人都感嘆自己沒有好的運氣傍上大款??吹竭@些現象真的讓我感到可悲。我為這些人感到丟臉。在主流思想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現代,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發展,結果會變成什么樣呢?恐怕我不說,大家也很清楚了吧!

沒有了愛,婚姻便只能是累贅。

黎巴嫩有位很著名的作家叫做紀伯倫,人們稱呼他為“歌頌愛的詩人”,余秋雨也對他欽佩不已。他有很多歌頌愛的篇章,讀起來頗能打動處在愛情之中的人們的心?!稖I與笑》中有許多這樣的詩歌,神秘而又浪漫。原來愛情在詩人心中也是如此美好。只是他們更擅長用自己的詩句將其表現出來。有了這種真摯情感的參與,詩句也變得真切感人。難怪歷朝歷代,歌頌愛的詩人是如此之多,無需細思,便能說出不少。

讓愛情為枯燥的詩句潤色吧,讓我們來品讀。

第5篇

【關鍵詞】詩歌鑒賞 考點闡釋 復習目標 重點難點 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12(a)-0157-01

1 考點闡釋

(I)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把握作品內容,注意傳統文化底蘊和表現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領悟。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疾椴牧弦蕴扑卧娫~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其他體裁的作品。能力層級為D級。

2 復習目標

2.1明確考點內容,把握詩歌鑒賞的基本題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特點。

2.3感悟詩歌鑒賞應積累的基礎知識。

2.4感悟鑒賞的基本步驟和解題技巧。

3 重難點

3.1重點熟悉近六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題型特點。

3.2難點從近六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問答模式、詳解,感悟解題技巧。

4 方法指導

自主閱讀資料,獨立解答07—12高考詩歌鑒賞題,總結近六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題型特點。

5 學時安排

一課時預習,一課時展示。

6 直擊湖北高考

6.1鏈接2012年高考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鄒明府游靈武[注] 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

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1)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4分)

6.2鏈接2011年高考題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登城

劉敞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望湖樓晚景

蘇軾

橫鳳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口口口口,《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分)

(2)兩詩第一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2分)

(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

6.3鏈接2010年高考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鵲橋仙-七夕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咀ⅰ繝帲涸酢?/p>

(1)對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此詞說“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而秦觀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請簡要分析二者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4分)

(2)此詞多處采用了對比襯托的藝術表現方法,請舉出兩例并結合作品賞析。(4分)

6.4鏈接2009年高考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題西溪無相院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方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并加以說明。(4分)

(2)笫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

7 問題探究(方法:1獨立思考2小組討論3展示交流4對抗質疑)

7.1近六年來,詩歌鑒賞題的選材范圍、設題模式

7.2應對高考應具備的詩歌鑒賞知識

7.3解讀詩歌的方法

7.4詩歌鑒賞的基本步驟

7.5解題技巧、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8 點撥提升

8.1點撥提升

第6篇

一、音韻之美,抑揚頓挫

吟誦古詩詞得講究聲音的抑揚藝術。任何出色的、成功的吟誦,其音調的抑揚總是得當而動聽的。吟誦時凡抑揚得當的,節奏就鮮明,旋律就優美動聽;反之,吟誦時凡抑揚失當的,聲音就或雜亂,或平板單調,形不成鮮明的節奏和優美動聽的旋律。吟誦時聲音的抑揚抗墜、高下起伏顯示了古詩詞文特有的音樂美。在課堂上,筆者教授學生基本的詩詞格律規則,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中各節奏點上字的平仄安排。從我們的吟誦實踐來看,平聲字一般讀得低一點、長一點,仄聲字一般讀得高一點、短一點,這樣,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在吟誦時能自然地發出抑揚抗墜、高下起伏的聲音來。

例如筆者執教杜甫的《登高》。這首詩被稱為七律壓卷之作,仄起入韻式,律法森嚴,凡八句,四聯皆對。 其平仄為: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學生根據所學的詩詞格律知識,吟誦時根據各節奏點上字的平仄安排,把握好詩歌的音高與音長,自然形成了抑揚頓挫的鮮明節奏,在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的吟誦聲中,沉醉于這首七律扣人心弦的音韻美。

二、情感之美,深沉真摯

古典詩詞中涵詠的情感,或狀其羈旅行役的游子之苦,或寄其懷才不遇的秋士之悲,或抒其民生家國的仁人之憂,或發其報國無門的志士之憤,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既有溫馨的親情,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有純真的友情,如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既有忠貞不渝的愛情,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更有九死未悔的愛國之情,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種深沉真摯、獨具特色的情感美,可以蕩滌心胸,完善品格,給學生以強烈的精神震撼和審美教育。

以筆者執教秦觀的《鵲橋仙》為例。此詞上片開頭三句寫織女和牛郎帶著長時間相思而不得相見的離愁別恨,于天帝限定的七夕之夜在銀河之畔一會,可以想見,兩人當時的心情是低沉的;接下“金風”兩句來個轉折,詞人并不認為這一年僅一次的相會沒多大意思,反而覺得要勝過人間普通夫婦的無數次相會;下片開頭三句又一轉,寫兩人這次甜蜜而短暫的相會,想到很快就要長久的離別,于是陷入極度的痛苦;最后兩句寫兩人心緒忽然振起,互相勉勵:愛情的幸福并不在于朝夕相會,而在于是否久長。一首小詞,情感波瀾如此起伏變化;與此相應,吟誦時的聲音宜由低--高--低--高,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做到“以聲傳情”。

三、意境之美,蘊藉深遠

所謂意境,就是心與物、情與景的統一,是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與自然景物的貫通交融。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所呈現出來的美異彩紛呈,既有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典雅含蓄,又有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凄清蕭索;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沖淡平和,也有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的清明秀麗;有王之渙“黃河遠山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的雄渾勁健,還有杜甫的“天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的蒼涼悲慨。

第7篇

摘要: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西周時代社會現實生活,也是我國奴隸社會現實生活的再現,是一幅無比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她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感知中國古代先民的意識情趣,感知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達到了顛峰時期,那是一個崇尚文學的時代,是一個歌唱的時代,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藝術魅力。正因如此,引導現代的中學生,進入這繽紛燦爛的詩詞圣境,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弘揚傳統文化,使之實現創造性的轉化,以適應現實的需要,這些都是當前中國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是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每位語文教師面臨的任務。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1、注重引導學生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幫助同學們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使之引發思考,同時這也是對文言文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探索、嘗試改變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老生常談的現象,改變課堂教學沉悶乏味、單調落后的現象,開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充分釋放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潛能。首先誦讀詩歌是理解詩歌的鑰匙。每首詩歌的教學,先讓同學們從聆聽名家配音朗誦開始,然后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吟誦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睜I造誦讀詩詞的氛圍,把學生帶人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其次在吟誦詩歌的同時,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點評,根據每首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到課外去吮吸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把同學們帶入圖書館,讓他們與好書為友,以詩詞為友,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閱讀能力。這也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比如說教學進入到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時,利用多媒體,利用圖片畫面,引導學生想象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意境,幫助學生領悟浪漫主義理想的藝術魅力:指導學生借助圖書館,討論解決“東漢婚俗”、“七夕節”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边@是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理想境界?!稁熣f》認為:老師就是傳授知識,解釋疑惑問題的人。那么,如何傳授知識?如何解釋疑惑問題?如何當好引導者與合作者?《論語侍坐》給了我們啟迪,孔子讓每位學生言志,給予每個人暢所欲言的機會。現代的多元智能理論也強調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學生對久遠的詩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達到賞析,我們就必須營造一種詩歌賞析的氛圍,本著“讓課堂更有活力,讓孩子更加聰明,讓發展更為全面,讓教學更富創意”的宗旨,教學中我不斷啟發學生充分聯系社會生活背景,去理解、賞析詩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學課堂,教師進行作品背景介紹后,將課堂還給學生,交由學生,要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讓他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他們了解的文學作品及文學作品中對曹操的認識,暢談對詩歌的理解,進而把握詩歌的主題,達到賞析詩歌的目的,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有的學生說“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學生說“曹操是位出色的詩人,不當丞相,做一個自由詩人多好”。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倡導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這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理論基礎。課堂是開發潛能、培養智能、落實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陣地,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使語文課成為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詩歌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對詩文的賞析能力,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配合教學,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的實效性,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想法,舉辦一個“詩詞知識”競賽。讓學生們進入備戰狀態,分組準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讓學生們進行充分的知識儲備。經過一系列的比賽,既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學生的士氣,更加激起了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經典的熱情。中國文化經典是古代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她滋養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產生過重要影響。因此中國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研究、探索這一文化經典中詩歌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這是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需要,是培養一代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引導現代的中學生,進入這繽紛燦爛的詩詞圣境,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4、保持詩歌的陌生化,有意識的忽略傳統的課前預習

長期以來,我們已形成這樣的教學模式: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而語文學科更被約定俗成為:課前學生掃除文字障礙(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熟悉內容,課上老師檢查字詞,講解內容和主旨;課后記背及練習有關內容。這就使詩歌學習這種娛情審美的樂成了枯燥機械學習的模式。當然,我并不是全盤否定課前的預習,其有存在的價值。學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詞,了解家生平、寫作背景、創作風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這更是一件令老師無比快意的事了。可這恐怕只有寥寥幾個的學生吧,對大多數同學而言,預習只是一種停留在形式上的作業罷了。所以對詩歌的新、陌生就能成為大多數學生的共同特征。而這何嘗不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的呢?

當然“教無定法”,以上只是我在詩歌教學中的一點點不成熟的思考,探究和實踐,懇請得到同仁的指教和幫助。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是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今后語文教學領域繼續深入研究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

第8篇

一、對湖北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的認識。

綜合分析湖北近五年(2010―2014)的詩歌鑒賞題,可以得出如下幾個結論:

1、從朝代來看,唐、宋平分秋色,時代與體裁大致交替出現。

2、從文本呈現形態來看,有1次同主題文本的比較閱讀(11年),說明在以詩歌為閱讀材料時,相對偏好于在比較中理解。

3、從具體試題來看,有2次涉及比較鑒賞,尤其是比較同一描寫對象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內涵。2010年考兩首“七夕”詞的感情不同,2011考兩首詩中“雨”的不同特點概況。

4、從命題角度看,考查手法和思想情感要偏多一些,近幾年開始重視對具體語言的品味鑒賞。2012年、2014年都涉及對煉字的考查,這在前幾年比較少見。

5、從題干語言看,指向具體,表述明確,范圍限定清楚。

6、手法提示欠明確,涉及術語的題目得分率低,不被看好。

二、對詩歌鑒賞復習的幾點思考。

1、在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上多下功夫。古代詩詞的語言具有獨特性,許多地方的理解難度不在文言文之下,而表意的含蓄性更是古代詩歌的基本審美特質之一。如果學生對詩歌的基本意思不能準確理解,必然影響到答題質量。理解是鑒賞的前提與根本,但因為《考試說明》中只提出了對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容四個方面的鑒賞與評價,而并沒有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提出要求,因此我們在復習中往往就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一項基礎工作。其實,從實際訓練情況來看,很多問題恰恰都是因為不能準確理解詩意造成的。

2、跳出《考試說明》對考查點的描述,立足于文學本體的角度,更宏觀、更本質地來看待詩歌作品,眼界要更開闊一些?!犊荚囌f明》的表述是對命題考查的角度的界定,但它和對文學作品本身的認識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們在尊重《考試說明》的同時,不妨換一種眼光,也從詩歌的本身特點出發來把握這一專題。但現在我們的復習現狀是老師研究的點越鉆越細,一些不具有代表性的技法也被大量發掘講授。只要模擬題中出現一種手法,就為學生歸納一種,始終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其結果是學生對詩歌的認識越來越零碎,基本不能從宏觀上對詩歌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其實,各類文學樣式,小說也好,詩歌也好,散文也好,都是借助故事或者景物等等為媒介來傳達作者的某種情感或人生感悟。各體裁的手段與目的具有共同性。詩歌講“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也是借景抒情;詩歌常研究景物的寫法與作用,小說的環境描寫也與此相類。2010年江蘇卷的小說閱讀《溜索》,就要求分析環境描寫的表現特色,與詩歌鑒賞中分析景物寫法的答法基本一致。

3、復習要化繁為簡,以一總萬。任何方法,越復雜越難以掌握運用,在復習中,我們要把在復習訓練中提煉、歸納出來的一些方法進行歸類整合。比如,從詩歌本身來看,在研究所寫的內容時,那么寫人物無非是從正面、側面進行分析。寫景無非是研究從什么角度寫、用什么手法寫。在研究詩歌的表達技巧時,不妨先從大的方面看看是描寫還是議論、抒情,描寫是工筆細描還是白描勾勒;再看有什么具體的表現手法;然后看有沒有精彩的詞語。這樣經常從宏觀的層面為學生理一理思路,幫學生把零散的認識分層次聯系建構起來,我想,這可以使一些學生在面對本專題時不再茫然無措,不知頭緒。

三、復習的基本做法。

1、加強對歷年高考試題與《考試說明》中題型示例的研究。這一點我在上面已經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比如,通讀了湖北的詩歌鑒賞題,就可以發現從來就沒有考查過生僻的手法,而且都指向都比較明確,那些大而無當猜謎式的試題就不符合我們湖北省的特點。

2、將考點復習與重要類別的分類復習結合起來。在復習中,我們一方面從考點的角度對詩歌的要素進行逐一訓練,還對常見的、重要的詩歌類別就其共性進行研究突破。

3、精編高質量的練習?,F在網絡發達,各地模擬題浩如煙海,但問題是質量也就參差不齊。復習詩歌鑒賞專題時全部選用精編的近年來各省的高考試題為訓練材料,因為高考試題命制最為講究,是經過了專家長時間反復推敲、打磨過的。難度的把握最為恰當,細節的設計最為嚴密,題目的表述最為規范、準確,相應的訓練的針對性也就最強,效果也就最好。

4、強調讀題能力。前面說過,高考試題的表述指向明確、要求具體,因此,克服讀題的粗放隨意就顯得尤為重要。是“概況”,是“簡析”,是分析感情還是概況形象,都說得清清楚楚。善于讀題的學生往往能根據題目明確答題的方向與大致內容,根據分值還能基本判斷出答案應包含幾個要點。尤其要強調的是,如果碰到那些難度太大,一時難以下筆的題目,一定要在讀題上打開突破口。比如2013年的5分題:“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合‘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奔词刮覀儗Α帮h逸”不甚理解,但從這兩句詩入手,根據詩句來相對把握其內涵,答題時解說詩句大意,再相應扣題作答,料想仍會有不錯的分數。

5、反復強調答題的規范性。提出這一點,是從考試實戰的角度出發的。主觀題有主觀題的相應特點,因此答題的規范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答題的規范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卷面的布局整潔與書寫工整;二是分點作答,做到要點分明;三是結合文本分析,語言組織規范,不光是貼上標簽。這一點也是說起容易做起來難,但不反復強調不行,我們希望學生呈現給閱卷老師的是卷面干凈、條理明晰的答案。我們在月考中也影印張貼過漂亮的和糟糕的文面。

第9篇

關鍵詞:開展活動;古典詩詞教學;興趣

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一書,人教版選修1《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三個單元全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篇目。唐詩宋詞就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選進教材的都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詩詞,在連續的為備考進行的教學中學生不免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覺得乏味。而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第一點就提到要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該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詩詞的勃勃興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認為可以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常態教學中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詩詞綜合實踐活動,多角度、多層面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濃厚興趣。下面以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下面簡稱“粵選1”)為例談談古典詩詞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想與實施。

一、“命名取號”醞釀蓄趣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的闡述要求學生嘗試組織文學社團,其實在班上也可組織成立縮微的“文學社團”,如某個專題方面的學習小組等。所以,在正式進入詩詞教學前可發動組織學生成立“詩詞學習小組”。即在班級要求全體同學以4~6人組合成立一個詩詞學習小組,所有同學均要參加,組員盡量包含“各有專長”的同學,如語文綜合素養較高、會繪畫或唱歌、能制作課件等。選好組長,并取一個有詩意的組名。同時,建議每個組員各取一個有個性的字或號以顯“詩意人生”。在整個過程中,詩詞學習小組不能任意變換組員,以保證后續開展活動時詩詞學習小組的整體合作及統一。

一般來說學生在分組后為小組取名的時候都很積極,許多小組成員常常為一個字展開激烈的討論,就怕自己組的名沒有其他組的有意蘊。同學們最后定的組名,有些取自古詩詞名句,有些融進組員的名字,有些結合組員的興趣愛好等,每次總能出現許多“出彩”的富有詩意的組名,如“疏星淡月”“鴻雁單秋”“夢圓唐朝”等。而在給自己取字號的時候,如果出現不夠積極的情況我就借機滲透古代文化常識,借力激趣。我在簡單介紹古人取字與號的基本知識時,就特別向學生強調:字,也叫“表字”,古時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學識、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為地位的象征;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有號的人多是那些圣賢雅士。這個時候學生就積極起來了,全班出現一股勢不可擋的“查詞典,定雅字,取美號”的熱潮。

而@些都為接下來的詩詞學習鋪設道路,醞釀蓄趣,營造學習氛圍。

二、“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闡述中提到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詩文。還指出:選修課程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活動就是指在老師的示范講解下,學生自主鑒賞詩詞,然后選擇自己喜歡又感覺理解最透徹的詩作給同學們講授,學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講臺當小老師的機會。

粵選1將唐詩宋詞元曲中大家們的作品編為基本閱讀課,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題材內容分類編排為拓展閱讀課,這樣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點。教師先把不同題材的作品與名家典型代表作列為自己示范重點講授的專題課與名家學習課。專題授課講明詩詞常識,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的分類鑒賞。名家學習課精講最能體現詩人風格的詩篇。除了這些,其它的篇目則可讓學生進行自主鑒賞。學生與教師根據教學進度輪流穿行。如杜甫詩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詩歌藝術技藝。教師可只講《月夜》,而其余四首詩讓學生自主鑒賞。

三、“尋覓收集”深入研究

新課標指出,詩歌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學習篇目,進行作品鑒賞,即鑒賞研讀是建立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的。要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勢必要找到相應的契機,給予相應的閱讀任務,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去閱讀鑒賞。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動

在中國文學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這些意象群無疑對鑒賞古代詩歌、準確捕捉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常用修辭手法,不知道詩歌中所用的典故,勢必也會影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把握。在恰當的時候讓學生歸納掌握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或典故,可以讓學生構建詩歌的知識網絡,積累較為豐富的鑒賞知識。布置學生搜集的時機應以教學進度為準,搜集的內容可以有四種:1.單個典型意象涵義的搜集。如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學生搜集整理帶有“月”意象的詩句,探討這個意象的寓意。2相同題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學了第1課王維的邊塞詩《觀獵》及第6課的邊塞戰爭詩之后,可以讓學生收集邊塞詩常見意象或典故的有關詩句,然后解說意象寓意和典故內容及含義。3.表現相同思想內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學了第19課言情詞三首后讓學生搜集整理代表愛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學生自己搜集歸納比教師直接給資料會有更深印象,有時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二)尋覓“唐詞宋詩”活動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一定量的唐詞和宋詩。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有溫庭筠,執教唐詩最后一課詠史詩介紹溫庭筠時,我重點強調溫庭筠是晚唐時期詩人、詞人,他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后詞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在驚詫于竟有“唐詞”時讓學生每人找一首唐詞和一首宋詩。一些學生搜集到蘇軾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時,激動地說“這出自蘇軾的詩,而不是詞!我可從來沒意識到這是宋詩!”“我幾乎是又驚又喜了”。

通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自主利用網絡等工具去查尋有點被教材“忽略”的唐詞、宋詩。學生在有點意外號晾喜中,增加了閱讀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全貌,也為后面宋詞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

(三)“尋覓節日詩情”活動

中國很多的傳統節日都和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都是有關元宵節的詞。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是寫七夕的。在學習這些篇目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出現其它的中國傳統節日的詩詞。查找內容包括相關節日詩詞,節日詩詞相關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資料。學生通過自己制作課件匯報展示搜集結果。

學生在尋覓搜集有關節日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時又和我們今天的生活一脈相承,所以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在廣泛閱讀的時候,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閱讀鑒賞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嘗試創作”提升寫作能力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嘗試進行詩歌的創作。學生學了一定數量的唐詩與宋詞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創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詩歌??刹扇∠铝卸喾N形式,如改寫詩詞:可在學過的古典詩詞中選擇一首詩或詞進行改寫,可以把詩改為詞,也可以把詞改為詩;填詞:老師簡單介紹填詞的基本知識,然后要求每位同學試填一首詞??梢越o定主題:如以“校園生活”“藝術節”“學語文”為話題。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創詩詞。

創作活動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寫歌詞:先讓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一首有關古典詩詞的民樂、歌曲讓同學們欣賞,之后要求學生以某一古典詩詞為原型,改寫成一首歌詞。老師可以先教給學生簡單的方法,如:挑選自己喜歡的一首詩、詞、曲,確定韻腳(與原韻可同也可不同);靈活變換句式,選用原詩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組,設置一個具有現代意味的場景或背景故事,抒發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從而構成一首具有古典韻味又具有現代特色的詞作。對于學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級詩集。學生認真進行創作的風氣不知不覺也滲透到平時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評比”提高鑒賞能力

課程目標關于詩歌提到要讓學生“L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與散文的教學建議提到“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鼓勵學生創辦文學刊物。以上活動內容學生本來就有興趣,如果再加上評比就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了。

(一)筆記展評

在開始詩詞學習時即布置整理歸納筆記任務要求,同時預報在適當時候進行展示,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最后以“內容豐富,有助于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圖文并茂,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為標準評選最受歡迎的筆記。例如一個同學在積累本上整理歸納歷史上一系列的壯志難酬的英雄、士大夫有關詩句時,旁邊畫了一個仰天長嘯的人并在旁邊用藝術字寫著“愛國忠君如是也”。在同學們整理出來的筆記中大都能包含“文學文化常識”“分類知識”“詩歌鑒賞術語例舉”“鑒賞步驟方法”“傳統意象集錦”這些內容,而這正是鑒賞詩歌所必備的知識。同學們筆記的內容各異,生動形象又活潑有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學了不少的詩詞知識。

(二)專題朗誦表演

“專題朗誦表演”活動流程大概為:把粵選1作為范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并確定朗誦主題。按此專題搜集、整理相關詩歌,制作成課件,然后進行專題朗誦表演。學生在欣賞同學們表演時要作出準確的評價,小組同學人人參與,組與組同學互相觀摩,互相評議。

學生最后確定的專題通常有“遠游懷人”“軍旅戰爭”“愛國情懷”“登臨感悟”“愛的詩篇”“友誼如酒”“珍惜親情”等等。各專題涉及面很廣,準備過程可以說已達到了初步全面復習的目的。另外,當欣賞同學們的“傾情展演”時,也相當于把全書的內容分專題又復習了一遍,學生的分類鑒賞能力又得到一次長足的發展。

(三)手抄報、語文電子雜志評比

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中一路走來,點點滴滴,感悟與體驗,進步與提高,給他們一個平臺,讓他們發揮所長,展示學習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報、編輯展演語文電子雜志活動。

活動還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選擇展開對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題材、主題的詩歌進行閱讀探究,每個學生把研究收獲、心得寫成文章。接著小組長組織有專長的組員把本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報”或編輯成語文電子雜志。當“手抄報”全部制作完成時就在班上張貼展示,編輯制作成的語文電子雜志則在網上讓同學們點擊觀看。

第10篇

一、 忽視學段目標,隨意拔高學習要求

2011版課標指出,第一學段古詩文教學目標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并非一定要學生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到也是可以的,體驗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A老師執教《靜夜思》(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生字,教讀古詩,逐句講解詩句意思后,拋出一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面面相覷,教師連問三遍,學生依然一臉茫然。教師情急之下,直接告訴學生: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倘若讓中高年級的學生回答此問,自然是輕而易舉。但是,對于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小朋友而言,有點強人所難。

事實上,一年級學生自身知識和閱歷都頗為欠缺,不能理解李白這種游子思鄉之情,實屬情理之中。教師讓學生說出讀懂什么,抑或是說出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顯然忽視了學段要求,有隨意拔高學習要求之嫌。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重在吟誦,在吟誦中自悟感受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此當是低年級古詩文教學的著力點。教師要認識到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接觸學習是處在啟蒙開始階段,其知識面很窄,理解能力低,學習古詩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難,不能拔高學習要求,否則,學生對古詩心存畏難情緒,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

其實,學習古詩需要“不求甚解”,學生當前或許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意蘊和情感,但并不妨礙其朗讀背誦,只要學生能自然流利地背誦,將其銘刻于心,日后的某一天,某一時,自會頓悟出詩歌所傳遞的一切內涵。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段目標,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督處熃虒W用書》對此課的教學建議是: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朗讀和背誦古詩,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師走進課堂之前,要鉆研課標中的學段目標,準確把握本學段本組本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教學才不至于偏離正軌。

二、 忽視學生個體感受,硬把學生引向“標準答案”

《乞巧》(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此詩想象豐富,淺顯易懂。B教師執教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意思后,要求學生談一談自己從詩句中體會到什么?盡管教師千呼萬喚,煞費苦心地引導,學生依然回答:我體會到牛郎織女很傷心;王母娘娘太狠心;牛郎織女相會很高興……答案五花八門。按理說,學生說得也沒錯,因為他們的回答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言的。但是,教師并不滿意,干脆告訴學生,這首詩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然后,教師大講特講,古人追求幸福生活,七夕節進行乞巧活動的熱鬧場面,繼而轉到“同學們在心里乞什么”的話題,學生一臉茫然,教師隨之拋出自己“乞”的內容:乞父母健康長壽;乞家人平平安安。學生們聽得一頭霧水。

評課時,有教師認為教者在詩歌主旨上的挖掘很到位,也有教師認為教者在思想情感上教得過深。筆者以為,教學時讓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后,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初步感受詩中蘊含的情感,達到背誦即可。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三年級的學生可能對蘊含在詩中的牛郎織女故事更感興趣,以其認知水平和閱歷,能感受到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開時的傷心,而鵲橋相會時的高興,已屬難能可貴,何必硬要把學生引向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呢?詩歌本來就是一種較之其他文體更凝煉、更含蓄的文學樣式,小學生重在積累感悟優美語言,熟讀成誦。就算要學生體會古詩情感,也不宜由教師過多地講授,這樣會破壞古詩美感,而應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誦讀中自悟自得,慢慢品味。教師糾纏于詩歌情感上的深度,有把古詩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之嫌,甚至有可能讓學生覺得古詩艱深晦澀,產生厭倦。這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三、 忽視兒童主體,教師過度講解代替學生自悟

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始終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按照“讀準字音、理解意思、體會情感、熟讀背誦”的“十六字方針”按部就班教學。C老師執教《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學生熟讀后,教師逐句講解意思,教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唯唯諾諾,教師講一句,學生小心地讀一句。整個教學過程沒有學生的自悟,完全看不見學生的思維增長點和生發點,教師操控了整個教學,學生只能亦步亦趨,課堂氣氛沉悶。我們可以理解教師的心情,怕放手了而收不攏,這樣會讓教學失控,陷入尷尬境地。然而,這樣的教學,使得古詩詞的優美蕩然無存,只剩下被割裂了的毫無生趣的符號,學生所得僅是一堆枯燥無味的知識,拉大了古詩詞與學生的情感距離。

毫無疑問,古詩因時代久遠、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蘊深長,學生領悟是有限的,需要教師講解,但是要把握一個“度”。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需要日后來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我們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何況此詞意思淺顯易懂,學生理解并非難事。古詩詞教學應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準確把握講的尺度。學習古詩詞最為常見有效的手段就是誦讀,“誦讀為本”當是糾正過度講解的良策。教師可創設情境,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讓學生初步掌握停頓、重音、延長等規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走進作者內心世界,獲得理性的審美體驗。如此,學生所得就是自己的感受,遠比教師硬塞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當然,詩句中的典故學生不易理解,教師要適時適當地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觸摸到作者的情感脈絡。

四、 忽視根植文本,過度拓展延伸,喧賓奪主

D老師執教《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時,為幫助學生了解送別詩的特點,學習新課前鏈接了高適的《別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間在對《送元二使安西》一番浮光掠影式的文本解讀后,便拓展了劉禹錫的《楊柳枝詞》(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等詩句,還配上了古曲《陽關三疊》。乍看,這樣的鏈接頗具創意,然而就課程目標而言,要求太高,不切學情;就教學內容而言,過多過雜,有喧賓奪主之嫌;就文本與拓展的關系而言,越位錯位,本末倒置;就教學效度而言,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亂花漸欲迷人眼,拓展內容超出學生感知認識的水平和誦讀解構古詩詞的能力,學生所得甚少,失去了拓展的應有之義。

任何事都有個“度”,拓展也是如此。上述教學,教者之所以熱衷于拓展,在于錯誤地認為拓展得越多對學生理解越有幫助。殊不知,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其閱讀背景和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過度的拓展必將導致學生走馬觀花,看不懂,讀不進,想不通,反而削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涵詠、品味,自然無法達到教學的“有效度”。因此,教師要精選拓展材料,去粗取精,披沙揀金,突出教學重點。上述環節,教者若能抓住“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字做文章,鏈接兩三句帶“柳”字的詩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教師再適時點撥,學生初知借“柳”這一意象去表達離情別緒是古詩詞的一大特征。這種拓展適度適量,學生能夠理解接受,對學習起到了促進和幫助的應有作用。

總之,古詩詞教學應努力避免上述四種忽視,從學段目標出發,結合文本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誦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

第11篇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古詩十九首》有關常識。

(2)理解詩歌大意,體會疊音詞的用法。

(3)訓練學生詩歌朗誦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認識疊音詞的作用,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完成“訓練學生朗誦的技能”這一教學目的。

(2)通過朗讀、背誦詩歌,加強對詩歌的鑒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本詩女主人公因愛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2)培養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課重點

(1)理解詩歌主旨和情感,體會疊音詞的用法。

(2)訓練學生詩歌朗誦的技能。

2.本課難點

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本詩的情感,并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

三、教學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

2.誦讀欣賞法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課前播放黃梅戲《牛郎織女》選段《春潮涌》。

師:大家剛才欣賞了一段戲曲,這是關于誰的?

那么,誰給大家講一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生敘述故事,師進行補充。

師:好,故事很精彩,我們來看看牛郎織女星的所在位置(PPT展示星座圖)???,咱們中國人多浪漫啊!(指屏幕上銀河星空圖)就這樣一條明亮的銀河,兩顆不相關的星星,咱們的祖先就創造出這么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那人們是怎樣看待這個故事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美文。(板書課題)

2.古詩簡介

這首詩是一首五言詩,選自《古詩十九首》,那你們了解《古詩十九首》嗎?它是東漢中下層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標題為詩歌的第一句,作者多為無名氏。(出示課件)

時間:東漢末年。(戰亂年代)

思想內容:一是游子思婦的相思離別之苦;二是士人失意的苦悶哀愁。

特點: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

地位: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在五言詩發展史上占關鍵性的地位。

類別:游子詩和思婦詩。

藝術風格:融情入景和運用比興。

稱譽:劉勰《文心雕龍》說“古詩”是“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更稱其為“一字千金”。

3.朗讀感知

先請同學們自讀全詩(出示全詩),看看有沒有不認識的字(出示字音)。再請學生自讀詩歌,請一生朗讀,學生評點。再請一生讀,師多鼓勵。

欣賞配樂朗讀,注意語氣、語調、語速。(PPT展示)

PPT展示:五言詩的朗讀一般是兩個節拍或三個節拍,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纖纖/擢/素手。

再次朗讀全文,看看能否品出美感。

4.詩歌賞析

再讀詩歌,體會這首詩的情感。

從詩中哪里讀出這樣的情感的?小組討論交流,并在書上做記號。

品析字詞句,說說疊詞的效果。

師:此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何以看出?

生:“相思”。(學生異口同聲)(板書:相思)

師:全文哪里寫相思了?我沒有看到“相思”二字??!

師:請同學們按小組討論交流,總結觀點。

師:提問和分享的時間到了。時間有限,機會難得,大家可要抓緊啊。哪個小組先來回答?

生:從“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中可以看出,這兩句詩不僅寫出了織女織布時動作的嫻熟,織女的姿態之美,更寫出了織女因牛郎不在身邊的孤寂苦悶。

師:織女的動作嫻熟?“擢”什么意思?“弄”又是什么意思?

生:“擢”舉起,“弄”是擺弄。

師:那她有沒有全身心地織布呢?

生:沒有,正是因為思念而不能認真工作!

師:是啊,也可以說她以工作來排遣心中的苦悶?。?/p>

生:從“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兩句也可以看出,她因為思念,一整天也織不出一匹布來,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寫出了她相思的神態,后面“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說,他們兩人一水之隔,卻不能互訴衷腸,表達了那種相思之情。

師:讀最后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樣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想象描繪出來。

討論交流:

一位女子淚光盈盈地站在水邊,含怨帶愁、凝眸深情地遠視牛郎,卻不能與他對話。

師:說得很好,特別是最后一句,一水之隔,不能共語,多痛苦?。∵€有嗎,除了這幾句?

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也是!詩中揭示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河漢“清”且“淺”,人近在咫尺卻不得相見,更讓人覺得悲憐。

師:“河漢清且淺”,是啊,讓人有咫尺天涯之感!

師:噢!全文共十句,八句都已寫到了相思了,那么開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句含有相思嗎?

生:也有啊!“迢迢”,遙遠的樣子。牛郎織女相隔天涯,這里正是以織女的口吻表達對牛郎的思念。

師:“迢迢、皎皎”就是從環境上渲染了星空廣闊、相愛之人遠隔天涯的悲涼氣氛,讓人聯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師:看,這首詩,可以說用“環境渲染,情感刻畫,動作描摹”這些手法達到了沒有一句直寫相思,卻——

生:句句寫相思?。ò鍟涵h境渲染,動作描摹,情感刻畫)

師:要達到這種“不直寫相思卻句句含思”的效果,在語言上定有它的獨到之處,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在語言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生:疊詞的運用,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

師:很好?。ǘ嗝襟w展示,這幾組疊詞)誰能說出它們的作用?

生:疊詞使得詩歌質樸清麗,情趣盎然,增強了節奏感。

師:很好,從總體上說的。還有嗎?

生:疊詞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顯得感情凄美,婉轉纏綿。

師:這位同學也是提綱挈領地從總體上說出了疊詞的作用,那么誰能分別具體說出疊詞的作用?

生:比如“脈脈”,讓人聯想到織女脈脈哀婉的眼神,咫尺天涯不能共訴衷腸。

師:再如?

生:還有“迢迢、皎皎”讓人想起星空浩瀚,相思之人遠隔天涯。

師:很好!當然,還有“纖纖”讓人聯想到織女的柔弱,“札札”寫出聲音,環境單調,氣氛凄涼,突出了織女內心的凄苦。

師:咫尺天涯,深情難訴。人人都說——

生:相思苦??!

師:是,相思苦啊!

5.朗讀升華:賽讀(展示幻燈片)

同學們,剛才已入情入境地研讀了詩篇,接下來請你們根據所學的方法和詩中表達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展示你們的學習成果。比一比,賽一賽,看看誰讀得更好。

6.拓展訓練

牛郎和織女的相思是如此之苦,他們最盼望的莫過于一見啊。假設我們此刻就是牛郎或織女,七夕前夜,牛郎、織女感慨萬千。用第一人稱描寫牛郎或織女的心理活動。

推薦寫得最好的,我們共同分享?。ㄑ惨?,詢問哪位同學寫得好,同學推薦)

7.作業

(1)背誦全詩。

(2)想象牛郎織女相見時的場景,寫一段描寫當時場景的文字。

8.教師寄語

第12篇

關鍵詞: 現實 “農民”意識 真實田園 苦中求樂

田園詩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七月》,而在陶淵明處實現了第一次的精神升華。到了唐代王維,田園詩又展現出了別樣的風貌,詩、畫、禪的交融,其詩風清新自然,意蘊深遠。后張籍、王建等人又將視角轉向了現實,著力描繪下層人民生活的困苦,意在為當政者敲響警鐘。南宋范成大是田園詩的集大成者,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言:“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仿佛把《七月》、《懷古田舍》、《田家詞》這三條線索打成一個總結,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親切的觀感,把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比較完全的面貌。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了境地。范成大就此可以跟陶淵明相提并稱,甚至后來居上?!雹俅颂幱戎档米⒁獾氖清X鐘書認為范之前的田園詩是“脫離現實”的。石湖之前的田園世界,是文人士大夫的主觀構建與創造,是用以抒發個人情志的。田園詩到石湖,雖也有個人情志的抒發,卻是第一次將視角完完全全放在現實生活之中,展現農村勞動和生活的。范成大田園詩對現實世界的開辟,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精神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士大夫情懷與田園生活的結合

(一)以民為本與“農民”意識

陶、王等人對田園的描繪,雖有對農事的涉及,但其視角是士大夫的,對田園的描繪表現了他們對自然的喜愛,更多的是抒發閑情逸致與隱士情懷。張籍、王建等人對農民生活困苦的描寫,其視角也是士大夫的,他們看到了民生疾苦,希望通過詩歌的創作推動現實的轉變。范成大固然也是士大夫,可是其歸田的強烈意識,對農村生活的深刻體驗,都與之前的士大夫有很大的不同。范成大早年仕途坎坷,一生漂泊不定,但始終心系人民,與農民群體保持最緊密的聯系。到晚年,歸隱之心更炙,正如他在《公退書懷》中寫下的“求田問舍亦何有,歲晚倦游思故鄉”,表現出對故鄉的思念,對村居生活的向往。正是因為范成大的“農民情結”,②使他的詩歌呈現出“代言體”③的特征,代表作品是其晚年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詩中對農業生產的描述,既是他深入農村生活的真切所得,也表現出了他強烈的“農民”意識,如:

吉日初開種稻寶,南山雷動雨連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漲看看拍小橋。(四時田園雜詩其十一)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稻根科斗行如塊,田水今年一尺寬。(其二十六)

無論是“秧田水”還是“麥秀寒”,都直接與收成緊密相關,是最牽動農民心的自然條件。這與陶淵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詩人之所以被農業生產的每一環及其所需的自然條件所牽動,是因其與民生息息相關。詩人生活在農民中間,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十分熟悉,自己也參與農業生產,他與農民之間的感情是緊密相連的,他把自己也當做了村民中的一員??吹健安磺费硖锼钡拇蠛眯蝿?,看著漲起的水拍打小橋,詩人不自禁地透露出了歡愉之情。而“移秧披絮尚衣單”又隱隱透露出詩人對“麥秀寒”的憂慮。詩人在此的描繪,完全是一個勞作在田間的農人感情的真實流露。而這樣的作品隨處可見。“老盆初熟杜茅柴”的喜悅,“不奈兒童鳥雀搔”的無奈,“無力買田聊種水”的辛酸,從中不僅可看出詩人對農民的深刻了解,也可看出其以民為本的士大夫情懷。在范成大身上,士大夫第一次展現出了可貴的“農民”意識,這讓他的作品擁有了堅實的現實基礎。

(二)真實田園與隱逸之樂

范成大晚年隱居田園,與之前的詩人一樣,范成大也通過田園詩抒發自己的閑情逸致和隱逸情懷。但他的田園并非主觀構建和創造的,而是致力于對客觀的描繪,具有“理性”④的特征。與謝靈運注重自然山水的客觀呈現一樣,范成大筆下的田園也是真實地呈現。范成大所描繪的一幅幅農村風情畫之所以能真實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與詩人細膩的觀察和切身的感受息息相關,他特別擅長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真實的田園世界。他的一部分田園詩將個人的隱逸之情打入到普通的田園生活中去,詩中既有個人情志的抒發,又能道出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聲,改變了田園詩僅用以抒發個人情志的傳統,如: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其二)

谷雨如絲復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牡丹破萼櫻桃熟,未許飛花減卻春。(其二十二)

雨后山家起較遲,天窗曉色半熹微。老翁欹枕聽鶯囀,童子開門放燕飛。(其二十三)

第一首詩歌寫詩人對春天到來的感受,先寫了整個大環境的變動,春雨一來,萬草千花都綻放了。只一句就先聲奪人,寫出了春回大地的自然力量,將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展現在了讀者眼前。而詩人的視線也由大轉小,轉到了屋舍后的菜地上,驚喜地發現鄰家的鞭筍已經逾墻而過了。詩人通過對“猶”、“過”等動詞的運用,將初春的墻邊小景寫得生趣盎然,頗有趣味。 第二首寫晚春時的景致,如絲如塵的細雨正下著,詩人,也有可能是詩人所見的農人朋友們,正煮酒品嘗佳釀。牡丹正破蕾綻放,櫻桃也熟了,即便是有了落花也不能減卻正濃的春意。村居生活中小景致時常能夠打動詩人的心,詩人用平實而生動的語言加以描繪,展現出自然風光之美好。第三首詩歌表現出了隱于田的樂趣。詩中描述了雨后村民遲起,透過窗子看天蒙蒙亮的情景。老人支著枕頭聽黃鶯的叫聲,孩子們則開門與燕嬉戲。忙碌的農村生活中的片刻閑暇,充滿了樂趣,真實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詩人所描繪的田園生活,既可能是他個人的親自體驗,也可能是他觀察他人所得,既有詩人主觀感情的表達,又同樣是為他人寫心。這兩者能夠完美融合在一起,不給讀者以失真與別扭之感,是兩者情感相通的結果,也體現出了范成大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二、生存之痛的刻畫與苦中求樂的精神

(一)飽含血與淚的詩句

范成大用清新、活潑、平實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農村風情圖,詩歌中洋溢著勞動的快樂及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這是范成大為詩歌藝術長廊做出的獨特貢獻,而他更加杰出的成就是他對生存之痛的領悟和刻畫。元白等人的新樂府詩歌也注重描繪下層人民的苦難,但是往往添加了許多主觀的想象,并添加了許多議論,旨在警醒上層統治階級。這類詩歌往往缺乏對農民真實生存狀況的了解,難以把握生活在廣大農村的農民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和苦難。范成大的詩歌,不但徹底擺脫了田園詩“桃花源”式的理想格調,也過濾掉了主觀的議論和刻意為詩的生硬。他以一顆貼近農民、貼近生活的心描繪了農民生活的艱辛,其中包含著血與淚的領悟,這使得他的田園詩感情真摯,撼動人心,富有生命力?!端臅r田園雜興》中描繪了農民一年四季的勞作,其中有不少都可以看出勞作的辛苦,如:

湖蓮舊蕩藕新翻,小小荷錢沒漲痕。斟酌梅天風浪緊,更從外水種蘆根。(其十四)

三旬蠶忌閉門中,鄰曲都無步往蹤。猶是曉晴風露下,采桑時節暫相逢。(其十八)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其三十)

在“風浪緊”的情況下還要“從外水種蘆根”。在養蠶時節為不驚擾蠶,鄰人都小心翼翼,在天氣晴好的時候,采桑的時候大家又相逢了。為引水灌溉,“丁男長在踏車頭”。這些詩句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勞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農民不但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為生存竭盡全力,還要受到官家的盤剝,如: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其二十九)

采菱辛苦廢犁,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其三十五)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訴天公休掠剩,半賞私債半輸官。(其四十一)

為了繳納租稅,婦女只得連夜織布。也幸好今年蠶桑收成不錯,還能留得一些黃絲織夏天的衣裳??上攵?,收成若不好,農民連夏衣也沒得穿。而第二首詩中刻畫的場景則更加觸目驚心。農民采菱已經非常辛苦了,雙手流血,形銷骨立,瘦得不成人形。窮得已經沒有錢買田,只能指望在水上種些農作物為生,而近來連水上農作物也要收租了。這是對無孔不入的壓迫和剝削的血淚控訴。而最后一首詩則寫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與官家的壓榨這雙重困境下農民的生存現狀,通過對農民生存現狀的真實描繪,用農民之口道出了生存中的艱辛與痛苦。詩中沒有直接對官府的盤剝的不滿和控訴,而是通過血淋淋的呈現訴說了一切。

(二)農民形象的塑造與苦中求樂的精神

范成大的田園詩不僅對田園的方方面面進行了描繪,而且對生活在田園中的農民進行了特別關注。他看到了農民生存的苦難,對他們寄予同情和關懷,這也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士大夫悲天憫人的情懷。雖有對苦難的描述,但是其詩歌的主要基調還是樂觀向上的。農民們雖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但是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卻是積極的。農活雖然繁重,但他們卻在勞動中找到了快樂,如: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其四十四)

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常菜把供。(其五十五)

徹夜打稻雖辛苦,歡聲笑語卻不住。家家戶戶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在勞動中也是快樂的。而第二首詩中則體現出了對勞動成果的喜愛之情。農家菜吃起來味道甘美,有錢人家的肉食才比不上呢。范成大還發掘了農民身上的優良品質,在他們的身上,展現著人性的美好。如:

郭里人家拜掃回,新開醪酒薦青梅。日長路好城門近,借我茅亭暖一杯。(其八)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其三十三)

范成大筆下的農民不僅十分勤勞,而且十分好客。第一首詩中就寫到了外出拜掃的村民回家在路途中就被鄉人招呼去喝一杯酒,突出體現了鄉人的熱情好客和不拘小節。第二首則寫匆匆趕路的人大汗如雨,受到了沿途農家的熱情接待,沏一壺井水泡的茶,讓客人暫坐在門前的磐石上,在樹蔭下歇息。民風淳樸,由此可見一斑。雖然生活艱難困苦,但詩人卻發現農民們在村居生活中享受著天倫之樂。如: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其五)

朱門巧夕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徼福渡河星。(其三十八)

第一首詩中寫日暮時分老翁參加完春社歸來,發現花枝滿地,一看就知道是孩子們玩游戲造成的。老人在春社盡醉而歸,兒孫在家里調皮玩樂,非常富有生活氣息。第二首寫七夕節富貴人家人聲鼎沸,而黃昏中的田舍鄉村卻靜謐安詳。丁男耕作,婦女能織,不用像天上的牛郎織女一樣隔著星河相望,寫出了農民夫婦平靜而幸福的生活。范成大寫出了農民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了他們身上蘊藏的生命力量,歌頌了他們苦中求樂的精神。

注釋

① 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216.

② 劉薇.論范成大的農民情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

③ 劉蔚.論范成大田園詩的代言體特征[J].福建論壇人文社

會科學版,2004(5).

④ 陳正君.理性的田園――評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J].

深圳教育學院學報,2000(2).

參考文獻

[1]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 劉薇.論范成大的農民情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

[4] 陳正君.理性的田園――評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J].

深圳教育學院學報,2000(2).

[5] 鄒化政.泥土氣息 莊戶心聲――范成大農村詩淺論[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城市| 微山县| 磐石市| 南漳县| 梁平县| 马尔康县| 绥德县| 嘉峪关市| 同德县| 加查县| 南华县| 遵义县| 浏阳市| 阳谷县| 姜堰市| 昌图县| 永昌县| 临泽县| 乌什县| 威海市| 白山市| 靖远县| 孟州市| 子洲县| 邵武市| 东城区| 乐至县| 长丰县| 遵义县| 凤阳县| 鲁甸县| 乳山市| 镇康县| 彰武县| 临武县| 定襄县| 德庆县| 花莲县| 乳山市| 年辖:市辖区|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