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4: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工具的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原因剖析,策略研究
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歷程
1.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學定義和特點
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提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本準則涉及的、具有如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1)其價值隨特定利率、金融工具價格、商品價格、匯率、價格指數、信用等級、信用指數或其他類似變量的變動而變動,變量為非金融變量的,該變量與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關系;(2)不要求初始凈投資,或與對市場情況變化有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凈投資;(3)在未來某一日期結算。從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其具有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跨期交易的契約性、杠桿效應和虛擬性的特點:
1.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歷程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獨立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拉開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序幕;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股票市場建立;之后借助于股票市場先進的交易網絡系統,全國統一的國債流通市場開始形成。此后我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了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不過,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此間也由于我國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不完善而造成一段時間的發展坎坷。迄今為止,我國公開交易過的國內衍生金融工具品種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外幣期貨、國債期貨、股指期貨等。論文參考。
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問題之思考
2.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目標和內容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是否建立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原則及具體的交易標準,是否制定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2)是否制定和施行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監督及管理層的職責標準;(3)是否建立健全與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相適合并與國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規范體系相統一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模式;(4)是否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準則,審計師根據準則對審計客戶單位的衍生業務進行審計,加強審計師對企業衍生業務產生風險的關注程度,獨立客觀評價企業財務報告是否公允反應衍生業務給企業業績和財務狀況帶來的影響;(5)監管機構是否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建立專門的網絡系統實時收集分析有關會計信息等手段加強會計的事前和事中監管進而減少傳統會計監管的事后缺陷。
2.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2.2.1風險意識淡薄,缺乏財務警示機制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加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發展時間較短,那些只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或投機而獲利的企業很容易因其復雜多變和技術難度等疏忽對其風險的控制,而且最能客觀表現企業危機的財務警示機制也未建立。企業投資衍生金融工具導致經營陷入困境甚至破產的例子也是不少的,因此風險意識和財務警示機制對企業及利益相關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2.2.2以小博大的心理導致巨額損失
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桿性看似初始投資較小,但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實際金額非常巨大,因為價格每降1%就有可能導致操作者100%的損失,一旦操作者的判斷錯誤或是交易活動出現失誤則可能會給企業及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2.2.3公允價值計量、虛擬交易形式加劇了市場的波動和泡沫化
歷史成本是傳統會計理論中計量的基礎, 即以交易時發生的成本作為入賬依據。但衍生金融工具跨期交易的契約性使得從合約的簽訂到最終的交割有一個時間段,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在這期間處于不斷變化中, 導致損益的變動無法根據歷史成本正確計量,因此,采用“ 公允價值” 加“ 表外注釋” 原則,即采用市場價格來表現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變動。但由于公允價值較歷史成本更加動態,加劇了資產、負債及以公允價值計量損益的變動,進而加大了市場損益的波動性,而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通常是一種資金博弈而非實物交易,這樣一來,經濟的泡沫化則會被放大。
2.3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2.3.1管理者操縱會計準則的應用,浮于表面的管理現象較為明顯
國際會計委員會在制定國際會計準時原則上力求統一,但在確認、計量和披露等方面還存在過于理論、抽象、粗糙等問題,加上我國的衍生金融會計體系還不夠系統完善,每次出臺的政策法規或進行修訂都是應急式的。所以,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制度和規范的實用性還不夠,給管理者留下了很大的操縱空間,浮于表面的管理也只會阻礙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實施效果。
2.3.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本身存在缺陷,其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論文參考。一方面,會計監管中相關會計準則的漏洞直接影響會計監管的效率和效果。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時間較短及其契約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都沖擊了傳統會計理論,也大大影響了準則的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多在于事后監管,而其他金融工具的監管包括事前的制度監管和過程中的監管,這一區別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完善。
2.3.3信息使用者缺乏心理準備及條件不夠成熟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由歷史成本模式過渡到公允價值模式或是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存的混合模式,存在著來自信息使用者心理上的阻力。由于歷史成本在長期的會計實務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生成的會計信息具有可靠性,使得相當多的人認為歷史成本模式下的財務報告可以滿足大多數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公允模式計量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因此他們對更改會計計量模式持排斥態度;也有相當多的信息使用者習慣了原有的計量模式,沒有做好接受新模式的心理準備,更有部分銀行界和保險界人士認為公允價值信息不比歷史成本信息更具相關性等。因此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時間來消除信息使用者心理上的障礙。
此外,公允價值完全取代歷史成本的條件還不成熟,例如,會計人員專業判斷需要精準、評估行業需要規范和完善、評估技術需要提高、社會誠信和執法力度需要加強等。
3.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策略
3.1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理論
實施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和效果的前提在于監管理論和制度的完整和詳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會計監管,傳統的會計理論不能完全適合這個市場的特殊性,結合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特點和實際國情,考慮其未來發展的趨勢,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大膽創新,獨立制定符合這個市場的監管制度和規范,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一條適用于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會計監管道路。
3.2加強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會計信息披露力度,及時準確完整地向信息使用者傳播有效信息,使這個市場更加公開透明化
第一,改進現行會計報表結構,便于報表使用者直接讀取信息,例如,將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類項目按“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分類,權益類項目增設“衍生金融工具影響權益”項目,在編制利潤表時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投資損益”項目,編制現金流量表時增加有關由金融衍生工具引起的現金流量變化的信息;第二,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附加說明明細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合同條款和條件、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風險(如,利率風險)、衍生金融工具確認的時間標準、公允價值的來源及確認和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盈利和虧損的基礎等內容;最后,加強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工作,提高對被審計單位衍生業務的關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及執行情況著重調查,采用詳細的審計技術,運用數學性證據和分析性證據,對不同類型企業給予不同類型的審計報告。
3.3加強以投機為目的的不良交易行為監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點,難免有些投資者存在不良的投機心理,以至于擾亂正常的操作秩序。論文參考。此外,還應加強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內部風險控制,無論是從制度上還是在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程序中都應考慮內部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從根本上杜絕會計監管出現更多的漏洞。
3.4強化國內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從業人員的隊伍建設
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結構較為復雜,涉及的經濟領域較多,所以,對于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因此,必須加強從業人員的專業業務理論培訓,掌握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會計的相關處理原則,減少風險損失,同時也能為有效實施會計監管提供必要保障。
論文摘要: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衍生金融工具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于金融活動。但是通過準則的制定并不能消除企業內部會計系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操縱會計報告的動機,也就不能保證企業會計系統提供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信息的可靠性。本文就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相關會計理論,以及建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概念框架進行探討。
一、引言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衍生金融工具業務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于金融活動。作為金融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級形式,衍生金融工具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方法。但同時由于其極易做空且具有很強的杠桿作用,所以市場投機性也很強。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雙刃劍”的性質,既能避險保值又會帶來巨大風險的現實,使得從事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企業處在極不確定的財務狀況中。相對于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會計理論新領域而言,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是比較迅速的。早在20世紀80年代,金融交易市場上先后出現了遠期利率協議、遠期交易綜合協議等新的遠期合約品種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84年8月《SFAS80——期合約的會計處理》,之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準則理論研究和準則制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系列準則相繼,到目前為止。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和中同國務院財政部等會計機構都已經頒發了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相關準則,基本上形成了雖有過渡性質但也比較完備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披露和報告的準則體系。但通過準則的制定并不能消除企業內部會計系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操縱會計報告的動機,也就不能保證企業會計系統提供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信息的可靠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部分學者和研究人員提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財務會計分支進行研究,實現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充分、可靠的報告和披露。筆者也比較贊同這一觀點。因此,本文就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相關會計理論以及建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概念框架進行探討。
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理論的沖突
(一)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質是經濟合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體體現為合約的簽訂和取消。這就涉及到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必須對等。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導致的權利義務關系又不同于傳統的商品交易合約導致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假定物價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傳統的商品交易合約的任何一方在簽訂了合約但尚未履行時,本身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是同時存在且對等的,可以無條件取消。而衍生金融工具作為合約,一經簽訂也會導致合約各方擁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可是一方自身所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有時是對等的,有時卻并不一定對等,但是一方擁有的權利卻與另一方承擔的義務必定對等。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對象是衍生金融工具合約。合約的價值取決于社會經濟運行的物價水平、利率、匯率和各種指數等的變化。合約簽訂時的預期未來變化如果與將來的實際情況出現差異,就會導致合約各方權利義務的變動,引起相關的損益。傳統的商品交易因商品的價值或價格基本穩定,可以假設物價水平不變,但現代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情況卻不能做這樣的假定,否則就失去了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理由。承認市場物價、匯率、利率、各種指數的變化又與傳統會計的基本前提矛盾。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確定性對會計的特殊要求,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不能在傳統的會計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和討論。
(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質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決策相關性和可靠性。其他的一些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從相關性和可靠性中衍生和發展出來的。但相關性和可靠性有時并不能共存。需要會計人員作出權衡取舍??煽啃詣t是在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并作為會計報表的首要信息質量特征來反映,只有可以可靠計量的金額才能在相關的會計報表中得以列報。對于傳統財務會計可靠性的追求,使得財務會計要素得到確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能否可靠計量。如果金額難以最終確定,就不能作為會計報表要素加以確認。與一直以來采用可靠性為信息質量特征的基礎的會計模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更注重相關性這一特征。在對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對相關性的要求較高,凡與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決策有用。但是衍生金融工具要在會計報表中加以反映,就必須要達到相應的可靠計量的要求,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面臨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選擇。目前,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為會計師在進行實務操作時的職業判斷留有余地,這就要求會計師要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標準,同時要承擔較高的責任。
(三)會計確認和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不是在一個時點即可完成,從合約的簽訂到對沖或交割,都要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市場上的價格、利率、匯率以及各種指數等等不時地影響著衍生金融工具,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總是在不斷變化著,此時對交易者來說是盈利,彼時卻可能是虧損甚至是巨額虧損。顯然,這種變化在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財務會計理論下無法表現,這便要求企業采用新的計量標準。同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沒有初始凈投資或是初始凈投資很少,交易在未來發生,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來代表歷史成本,因此,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被提出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舉行多次聽證會以及實地調查后,于1997年8月公布了《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動的會計處理》一文,指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具相關性的計量屬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衍生金融工具應以公允價值加以計量。”在公允價值計量的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的未實現損益應當立即確認,并記入當期損益。一般認為,以報告日的公允價值取代衍生金融工具的歷史成本,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確認和計量的必然選擇。但如果其他資產、負債項目按歷史成本計量,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計量,又會導致報表項目的不可加性,影響對報表的理解。同時,公允價值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包括市場價格、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的凈現值、可收回金額等,使得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和方法多變,沒有統一標準。對“公允價值”的實質和取得的途徑的研究存在分歧,導致“公允價值”計量執行的困難和人為操縱,也影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其他財務會計要素計量上的推廣應用。
三、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和概念框架的探討
(一)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目標筆者認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是反映一個主體進行衍生金融業務活動所導致的對主體財務方面現實狀況影響的會計分支,隸屬于財務會計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不管對會計本質有著怎樣的不同認識,會計是一個提供信息的系統,這是不爭的共識。因此,作為會計的其中一個分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主要目的也是向社會經濟系統提供信息,包括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決策的信息和有助于評價管理當局受托責任的信息,這就必須符合社會經濟運行的總體要求,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要。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總體目標,就是將進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所產生的、表明交易過程和結果的充分可靠的信息提供給需要者。由于一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一個主體內部導致的權利和義務并不完全對稱,容易導致信息的割裂或遺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套期保值和投機套利兩種功能,不同目的的交易實現不同的功能,結果也有所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機套利功能允許進行“買空賣空”的操作,放大了交易風險,會因為未來市場參數的變化給主體帶來巨額的收益或導致巨額的損失,所以,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具體目標的確定比較繁雜,涉及很多問題。簡單來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要實現總體目標,就必須要反映主體是否進行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交易的性質如何;是投機套利還是套期保值;每一筆交易所導致的權利和義務如何;該項交易所采用的會計政策以及計量方法和根據是什么等。這些信息對于了解和評價一個主體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過程和結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所必須反映的,也就構成了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目標的具體內容。同時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目標的實現也涉及到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披露與列報問題。我國新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第37號也對此作出了規定,要求進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業在交易初始進行時就對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類別和目的進行判斷,披露對金融工具所采用的會計政策、該金融工具的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計量采用的方法和依據、該項交易涉及的風險(其中的信用風險還要求披露相應的變動額等數值信息)、相關的擔保信息、金融資產減值的詳細信息、相關的套期信息、與交易有關的收入、費用、利得或損失等信息,此外還包括一些分析性的信息。這些詳細的規定對于實現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具體目標很有幫助,也是達到總體目標的途徑之一。
(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信息質量特征是建立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這一特殊對象上提出的,在遵循原有財務會計系統所要求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以外,更加強調其中的充分性和相關性。在對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上,對相關性的要求較高,凡與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決策有用。為了兼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可以考慮在可靠性的基礎上,加大對企業會計信息相關性的要求。在傳統財務報告的模式上,進一步擴大相關性信息的披露和列報,特別是對于以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為主要經濟業務的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可以在某些情況下適當擴大“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同時,考慮到企業作為主體會對會計系統進行干預,也會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使得會計報表的可靠性降低,所以應盡可能地要求充分披露。目前,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為會計師在進行實務操作時的職業判斷留有余地,這就要求會計師要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標準,同時要承擔較高責任。
(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原則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作為財務會計的分支,也必須滿足財務會計提出的反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一般原則和反映會計確認、計量的一般原則。但是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自身的特點和特殊性出發,也必須對傳統的財務會計原則進行修改和補充。除了本文上述的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特殊要求外,要建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還必須對會計計量原則進行補充和調整。傳統財務會計的計量是建立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的,強調可靠計量,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原則。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沒有初始凈投資或是初始凈投資很少,交易在未來發生,難以找到合適對象來代表歷史成本,相關性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加以強調。而作為計量屬性和計量原則,目前公認采用的是“公允價值”計量。雖然對于“公允價值”的具體確定標準仍沒有統一定論,但“公允價值”計量原則仍是強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對主體以及信息使用者產生的決策相關性的較好的選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標準是: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一般情況下,企業應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且不扣除將來處置該金融資產是可能發生的相關費用。但以下兩項例外: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以及貸款和應收款項,應采用實際利率法按攤余成本計量;對于在活躍市場上沒有報價而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以及相應的衍生金融資產,應當按照成本計量。同時,對于公允價值的確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第七章單獨加以規定。初始確認時應以市場交易價格為公允價值的基礎。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則應以市場報價作為其公允價值。在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企業應參考類似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現行價格或利率。調整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以確定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包括參考熟悉情況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進行的市場交易中使用的價格、參照實質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當前公允價值、現金流量折現法和期權定價模型等。但是在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的情況下,要注意對衍生金融工具相關信息的披露是否充分可靠,防止企業會計系統通過某些手段,利用信息的不對稱,使信息使用者認為“可信”但實際上并不“可靠”的信息,用以粉飾企業財務狀況。
關鍵詞 衍生金融工具 會計準則 制定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ers and development
qin xiyu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73)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iasc u.s., britain, canada, australia and other countries began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ts normative research on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began in the 1980s, from the content point of view, the main including the need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cost accounting and fair value accounting of criticism. normative research on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of accounting problems bega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early 90s, its conten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outcomes research progress, few systematic innovation research. therefore, studies related to ifrs and fasb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tandards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hen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tandards from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 國外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與發展
1.1 美國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與發展
表1 f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相關準則①
如表1,總的來看,f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發展的初始階段;(2)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披露和列報階段;(3)金融工具會計的確認與計量階段;(4)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修訂與逐步完善階段。
1.2 國際會計準則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與發展
iasb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已有成果為:(1)準則的征求意見階段;(2)金融工具會計的披露與列報階段;(3)金融工具會計的確認與計量階段;(4)ias32和ias39的后續修訂及完善階段。
1.3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國際發展的特點
從1981年fasb第52號準則開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已經經歷了20多年。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以fasb與iasb為代表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二者具有以下特點:
(1)發展進程相似。fasb與iasb均經歷四個階段,且準則的制定都是由易到難,其二者始終都堅持以公允價值為衍生金融工具計量的目標,并在其過渡性階段進行了細分與修正。
(2)準則規定均詳細而復雜,且經過了大量討論及長時間準備。
(3)國際會計準則充分借鑒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的研究成果。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對國際會計準則有非常大的影響。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重要處理原則方面,不管是確認與計量還是披露與列報,尤其是套期會計的重要處理原則方面,二者大同小異。另一方面,iasb的準則出臺,往往晚于fas準則的出臺。
(4)fasb的規定比較具體,iasb的規定比較系統。fasb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遵循的是“出現某種交易,發展相關準則”的發展方式。而iasb則是試圖制定一個通用的、適合所有金融工具的會計準則。
表2 iasb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制定時間簡表②
2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研究
2.1 我國會計理論界對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
認識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理論研究者們一致認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于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風險,從而使企業的決策者、投資者和監管當局能夠掌握更為全面有效的信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缺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導致系統性的風險。
大多數研究者對衍生金融工具提出的問題可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列報;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套期和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
2.2 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iasb的趨同性與差距
2.2.1 與iasb的趨同性
ias32是iasb于1998年12月的有關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完整的會計準則,由于其過于復雜,涵蓋的內容廣,我國財政部在準則的制定中將其拆分為3塊,分別為《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這樣既體現了與國際會計的協調,也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便于我國會計人員操作。而《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則主要參考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ias 32)的主要內容。
從我國金融會計準則體系的內容看,有些內容雖表述不一樣,但實質內容和國際會計準則是相同的。
2.2.2 與iasb最新發展的差距
當前我國四項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主要借鑒了ias32和ias39的內容。而為進一步提高財務報告中關于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質量,iasb隨后又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7《金融工具:披露》,以替代ias39及ias32中涉及金融共開具披露的內容。ifrs7的目標是要求企業披露的信息讓使用者能夠衡量金融工具對實體財務狀況和業績的重要性和金融工具風險影響的程度,并涉及企業管理層管理這些風險的目標、政策和程序、所有這些披露都將從總體上體現出企業使用金融工具以及因此導致的風險情況。因此我國的相關準則相對滯后。
3 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建議
3.1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標準應充分借鑒國外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經驗
首先,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必須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精神,包括公允價值計量和套期會計,這兩個方面正是會計對衍生金融工具價值變動快、與基礎金融工具密切聯系的本質的特點的重要反映,也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根據衍生金融交易的本質特點對傳統會計的主要突破和創新,并已將成為國際會計理論和實務界的主流觀點。其次是制定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規范應借鑒國外的規范。
3.2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標準應與我國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相適應
衍生金融工具日益成為試題管理利率、外幣、價格和信用等風險的手段,其發展變化也正是因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風險因素或管理風險的新需求。因此,我國應在不違背國際基本精神的條件下適應這些基本狀況。
3.3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規范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1)先規范核算方法,后制定會計準則;(2)先規范披露及列報,后規范確認與計量;(3)先規范銀行業,后規范其他行業。
注釋
① 江百靈.衍生金融風險的會計監控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7.
② 陳秧秧.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制定與研究——基于iasc/iasb的若干經驗,2009:23.
參考文獻
[1] 陳小悅.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問題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 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金融工具會計與保險會計.大連:大連出版社,2005.
[3] 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 財政部制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譯.國際會計準則2002.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6] 劉峰.會計準則變遷.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7] 李榮林.金融工具會計.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2003.
[8] 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fas133),1998.
[9] 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特定衍生金融工具和特定套期保值活動的會計處 理(fas138),2000.
[10] 葉永剛.衍生衍生金融工具.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11] 朱海林.金融工具會計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
【論文摘要】金融期權的初始確認包括金融期權交易日和結算日的初始確認。本文論述了在結算日對金融期權進行初始確認的理由,并進行了舉例說明。
一、金融期權是在交易日還是在結算日進行初始確認
就金融期權的初始確認而言,首先必須明確區分交易日和結算日。交易日是指金融期權合約的簽訂日,結算日是指金融期權的履約日。目前關于金融期權的初始確認存在著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交易日會計和結算日會計。交易日會計認為,對金融期權的初始確認必須在金融期權合約的簽訂日進行,一旦金融期權的買方和賣方達成約定并成為該期權合約的一方,那么金融期權引起的權利和義務就必須在資產負債表內確認;結算日會計則認為,金融期權在交易日所引起的權利和義務應在表外披露而不應在表內確認,只有當金融期權的買方實際行權或轉讓該期權合約時(也即結算日),才能確認由該期權交易引起的利得或損失。
事實上,交易日會計的觀點是基于《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金融期權的持權者或立權者成為該期權合約的一方時,該金融期權應確認為資產和負債”的表述。然而筆者認為該表述并不能充分支持交易日會計的觀點,理由有三:
第一,金融期權在交易日所引致的權利和義務并不是一項真正的資產和負債,它在本質上屬于一項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眾所周知,期權合約是一種選擇權合約,其持權人享有在合約期滿或期滿之前按約定的價格購買或銷售一定數量的某種金融資產的權利。如果在合約到期日之前,該金融資產的價格對持權人有利,他就會選擇行使權利買進或賣出該金融資產。如果在合約到期日之前,該金融資產的價格對持權人不利,他就會放棄買進或賣出該金融資產的權利。而立權人則有義務在買方要求行權時出售或購入該金融資產??梢钥闯?作為期權合約的買方和賣方,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對等的。期權合約所引致的權利和義務的發生與否取決于期權合約的執行與否,而期權合約的執行與否,又取決于期權合約標的物的公允價值的有利變化這一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與否。既然是未來的不確定事項,那么這種權利就不是一種“很可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資產,而這種義務也不是一種“很可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流出”的現時義務。因此在交易日,持權人和立權人最多只能在報表附注中以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的形式披露該未來不確定事項,只有當持權人決定行使期權合約時,潛在的權利和義務才能轉化成現時的資產和負債。
第二,金融期權屬于衍生金融工具,它的交易具有不同于基本金融工具交易的本質特征,因此對金融期權的初始確認就不應該采用基本金融工具的處理方法。眾所周知,對基本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的初始確認,一般在投資者從資本市場取得股權或購入債券時按照歷史成本入賬。然而對金融期權我們便不能采用這種方法,因為金融期權具有不同于基本金融工具的本質特征。這里引用美國《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的相關規定:①不要求任何初始凈投資,或者所要求的初始凈投資遠少于可望對市場因素變化做出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約所要求的初始凈投資;②合約條款要求或允許凈額交割,或易于通過合約以外的方式進行凈額交割,或者進行的資產交付將導致并不嚴重偏離凈額交割的情況。也就是說,金融期權交易允許買空、賣空,它不需要或只需要很少的初始凈投資,并且一般采用差額(凈值)結算方式,投資者只要繳納相當于標的物公允價值較低比例的保證金就能參與交易,實現“以小搏大”的杠桿效應。一般的金融期權交易更多的是出于投機目的,真正實際交割的很少,因此,對金融期權的初始確認就不應該在交易日直接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
第三,結算日會計比交易日會計更能簡化會計處理,也更有利于向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如果對金融期權采用交易日會計,那么在交易日必須確認一項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而在合約到期日必須根據標的物公允價值的變化對原先的入賬價值進行調整。如果對金融期權采用結算日會計,那么在交易日只需確認期權費,在合約到期日根據標的物公允價值的變化確認該期權交易的損益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假如資產負債表日在交易日和結算日之間,那么在資產負債表日,采用交易日會計將虛增企業資產和負債,以資產和負債為基礎得到的財務比率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對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投資決策產生誤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交易日對金融期權的初始確認應該僅僅確認期權費,由該期權合約引致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在表外作為一項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進行披露,等到持權人決定行使該期權合約或轉讓該期權合約時,才能在表內將標的物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并同時確認由該期權交易導致的利得或損失。
二、金融期權交易初始確認的舉例說明
例:a公司2005年11月1日與某經紀公司簽訂了一份期權合約,該期權合約賦予a公司2006年3月31日前按500 000元買入股票的選擇權,a公司同時支付10 000元的期權費給該經紀公司。假如2006年1月15日,此項股票期權市價上漲至600 000元,2006年2月28日,a公司對該股票價格看好,于是決定執行此項期權合約,假設當日此項股票期權市價又上漲至700 000元,同時支付期權交易費6 000元。那么,a公司持有的金融期權在交易日和結算日應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呢?下面列表(見表)說明并做簡要分析。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
第一,金融期權不管是在交易日還是在結算日進行初始確認,a公司在整個股票期權合約的投機活動中,都賺取了190 000元(700 000-500 000-10 000)的利潤,扣除6 000元期權交易費,實際賺得184 000元。
第二,若金融期權在交易日進行初始確認,那么在資產負債表日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期末余額為500 000元;若金融期權在結算日進行初始確認,則在資產負債表日并沒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假如a公司除該項金融資產外的其他流動資產合計為50 000元,除該項金融負債外的其他流動負債合計為100 000元,那么采用交易日會計計算,則a公司2005年12月31日的流動比率為91.67%[(500 000+50 000)÷(500 000+100 000)],采用結算日會計計算,則a公司2005年12月31日的流動比率為50%(50 000÷100 000),兩種結果截然不同,91.67%的流動比率意味著a公司的償債能力處于中等水平,而50%的流動比率則意味著a公司面臨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采用交易日會計可能會對一些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
主要參考文獻
①常勛.財務會計四大難題.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
【摘要】西方主流理論認為衍生金融工具的運用可以降低公司的風險,國內學術界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為此,本文以我國1151家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7年橫截面數據為研究樣本,對上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對公司風險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的情況與國外不同,我國上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對公司的系統風險和破產風險均有微弱的增加效應。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Z-score;系統風險;上市公司
一、引言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外匯、利率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介入衍生金融工具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王志誠等,2006)。西方風險管理理論(Smith和Stulz(1985)、Mayers和Smith(1990)、Myers(1977)和Frootetal.(1993))認為,衍生金融工具的運用建立在降低公司風險的動機基礎上。在特定的情況下,例如昂貴的財務危機成本和嚴重的投資不足問題,對公司的風險進行對沖能夠增加公司價值。
但是,管理層和股東也有增加公司風險的動機。Black和Scholes(1973)指出,股東對杠桿公司的現金流量的要求權類似于一份看漲期權的報酬。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因為這些像看漲期權的報酬隨著公司的波動而增加,價值最大化的股東有通過增加公司的風險從公司外部的債權人處轉移財富的動機。但是,股東可能在導致風險厭惡的經理將公司特定的資本投資于增加波動的活動方面有困難。
即使股東和債權人之間不存在沖突,管理層仍然有動機將衍生金融工具運用于非對沖的目的。例如,因為職工股票優先購買權的價值隨著股票價格波動的增加而增加,使得管理層有動機從事增加公司風險的活動。與之相類似,當公司的收益剛好在或者接近獎勵計劃的下限時,經理的補償計劃類似于一份看漲期權的報酬。這樣就產生了增加公司收益波動的動機。但是,公司價值最大化的補償計劃會將這些風險偏好動機考慮在內,并且設計成降低不利影響的。
最后,管理層可以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利率、匯率或商品價格波動的投機。例如,Dolde(1995)指出,接近90%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者在決定自己的衍生金融工具組合特征時,他們有時會“看一看”(takeaview)金融市場的波動。因為投機行為一般來說與企業的基本風險是不相關的,基于這個目的運用衍生金融工具被認為是增加,而不是降低公司的風險。
在經驗研究方面,國外的研究結果是不一致的,大部分認為非金融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能夠降低公司股票價格對金融風險的敏感性(Smithson和Simkins,2005)。國內學術界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對上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對公司風險的影響進行理論分析和經驗研究,以檢驗國外假說是否與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相符合。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1.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2007年的滬深兩市全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作為初選樣本,對這些公司進行篩選。為了達到研究目的,執行了以下篩選程序:金融行業是某些衍生金融工具提供者,與其他行業相比具有較大區別,剔除這些公司;ST公司和一般的公司相比較業績和財務狀況較差,會有極強的動機操縱下一年度的會計盈余,因此剔除ST公司。經過上述篩選后,最后的樣本公司為1151家。
采集數據時,筆者逐家查閱了滬深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分別在其資產負債表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和“交易性金融負債”及其附注中獲取有關公司從事衍生金融交易的類型和金額的信息,收集關于公司是否使用衍生品和使用理由的數據。如果年報披露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公司風險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布了當期曾經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并披露具體的公允價值或者名義價值,則不論期末持倉盈利或者虧損,也不論使用規模大小,將其認定為是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公司;另外,即使年末無衍生金融工具持倉頭寸,但是當年曾經持有且其盈虧計入當期損益,也將其認定為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公司。
2.數據來源
上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數據主要靠手工采集自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報告原文,其他數據來源于銳思數據金融界巨潮資訊以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網站上公開披露的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報告。為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對數據進行了抽樣復核。
本文數據處理使用SPSS和Excel軟件進行,基本數據處理使用了Excel軟件,描述性統計、參數檢驗、非參數檢驗、相關性分析及回歸分析使用SPSS統計軟件。
(二)變量定義與描述
1.被解釋變量的選取與計算
被解釋變量為公司風險。一般來說,衡量企業風險的變量主要有兩類:其一是以市場數據為基礎,其二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前者包括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等;后者包括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等。而美國學者Altman(1968)建立的著名的5變量Z-score模型,將市場數據和會計數據有機地結合起來,被認為是能夠很好地衡量上市公司的破產風險。本文采用兩項指標衡量公司的風險,分別為:
(1)系統風險。上市公司風險按照能否通過資產組合方式予以分散,可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指那些影響所有上市公司的因素(如戰爭、政治革命、經濟體制改革、通貨膨脹、利率和匯率變化等)引起的不確定性。非系統風險是指能夠被投資者通過持有分散化投資組合消除的風險,通常和公司特定的事件相關,如工廠爆炸、被盜、公司被接管、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等等。本文用上市公司的年度Beta值表示系統風險。
(2)Z-score模型。美國學者Altman于1968年創建了Z記分(Z-Score)模型,該模型主要適用于股票上市公司,首先從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計算出一組反映財務危機程度的財務比率,然后根據這些比率對財務危機警示程度的大小給予不同的權重,最后進行加權計算就得到一個企業的綜合風險總判別分Z,將其與臨界值對比就可知企業財務危機的嚴重程度。
Altman模型的判別函數為:
Z=1.2×X1+1.4×X2+3.3×X3+0.6×X4+1.0×X5
式中:Z=判別函數;X1=營運資金/總資產,即企業營運資金相對于資產總額比例,X1越大,說明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越強,財務狀況越好;X2=留存收益/總資產,即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留存收益進行再投資的比例。X2越大,說明企業籌資和再投資能力越強,企業創新和競爭力越強;X3=息稅前利潤/總資產,X3反映企業不考慮稅收和財務杠桿因素時企業資產的盈利能力;X4=股權市價總值/總負債,主要反映投資者對公司前景的判斷,它是資本市值對債務的比值,指標越高,說明企業越有投資價值,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中,該指標尤其具有說服力;X5=銷售額/總資產,用來衡量企業資產獲得銷售收入的能力。
根據對過去經營失敗企業統計數據的分析,Altman得出一個經驗性臨界數據值,即Z=2.675。企業的Z記分值高于2.675的為較安全企業,低于2.675的為存在財務危機或破產風險的企業。此外,Altman在對經營失敗企業經驗分析中還發現,如果一個企業的Z記分值低于1.81,該企業實際上已經潛在破產,如果不采取特別有力的措施,將很難走出深淵。
2.解釋變量
解釋變量為公司是否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虛擬變量。若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則該變量為1;否則為0。
3.控制變量
(1)公司規模。根據資本結構理論,規模越大的企業,其經營多元化,抗風險的能力更強;而規模越小的企業,其經營不確定性也較大,抗風險的能力較弱。為此需要控制公司規模,本文以公司總資產作為公司規??刂谱兞俊?/p>
(2)資本結構。企業負債比例越高,財務風險越高。本文以資產負債率表示公司的資本結構,用來控制其對公司風險的影響。
(3)公司成長性。一般認為,成長快的企業在投資規模和融資規模等方面均較大,不確定性較大,從而風險較大。本文選用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指標來衡量企業的成長性,定義為公司前后一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用來控制公司的成長性對公司風險的影響。
(4)資產結構。資產結構指的是長期資產與流動資產之間的比例關系。資產結構不同的企業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構成也會不同,進而決定企業的經營風險的大小,本文以固定資產比例作為公司資產結構的控制變量。
有關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和公司風險以及相關控制變量的研究變量的代碼及定義如表1所示。
(三)研究模型設定
為了從數量上考察風險管理及其相關變量對公司風險的影響程度,根據上文分析,本文以公司風險為被解釋變量,以上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行為為解釋變量,以公司規模、資本結構、公司成長性和資產結構作為控制變量,構建如下檢驗模型并使用OLS回歸分析方法檢驗上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與公司風險之間的關系:
Beta=β10+β11×Hedge+β12×Size+β13×Leverage+β14
×Growth+β15×Fixed+μ16
這里使用βi1(i=1,2)是否顯著大于零或小于零來研究使用衍生產品進行風險管理時是否對公司風險產生影響。根據相關理論分析,如果我國上市公司運用衍生產品進行風險管理可以降低公司系統風險,那么β11<0。如果我國上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可以降低公司破產風險,那么β12>0。因此,通過檢驗系數的顯著性就可以驗證運用衍生產品進行風險管理是否能降低公司風險。
三、實證檢驗結果
(一)公司風險及相關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2是混合樣本的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全部樣本公司的系統風險均值為0.9885,這是由于剔除了ST公司而略低于市場風險。Z-score的均值(中位數)為6.4357(3.9413),表明樣本公司的破產風險較低。資產規模的均值為79.1325億元,高于沈藝峰、江偉(2007)的資產規模均值15.6320億元。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為50.37%,比沈藝峰、江偉(2007)的資產負債率均值47.33%和徐向藝、張立達(2008)的資產負債率均值49.1%略高,低于馬連福、陳德球、高麗(2007)的以2005年中國205家家族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均值57.07%。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的均值為65.11%,高于沈藝峰、江偉(2007)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均值23.61%和劉偉、劉星(2008)的2004年403家制造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均值34.7%,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發展水平較快。固定資產比例的均值為33.6%。從各項樣本指標來看,樣本公司之間的差距較大,這也便于考察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決策對公司風險的影響。
2.單因素檢驗
本文采用參數和非參數檢驗的方法,將風險管理公司與其他公司就一系列特征變量進行對比檢驗,判斷其是否在某些方面與其他公司具有顯著差異。參數檢驗(正態總體均值對比檢驗)要求所對比的兩個總體服從正態分布,而非參數Mann-Whitney秩和檢驗對總體分布及其參數不作任何假設,可用于關于分布中位數以及多個分布之間有無差異的假設檢驗。
從表3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參數檢驗(對均值的t檢驗)還是非參數檢驗(對中位數的Z檢驗),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上市公司比其他公司具有更高的系統風險,但是比其他公司具有更低的Z計分值,表明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并未起到降低中國上市公司風險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公司的風險。這一發現與國外的經驗證據相反。
3.相關性分析
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為了對待檢驗的變量間的關系有初步的認識,首先對回歸模型各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有些變量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如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和公司規模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152)、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和資產負債率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74)、公司規模和固定資產比例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120)、資產負債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72)。根據HoandWong(2001)的研究,只要相關系數不超過0.8,就不需要擔心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問題。因此說明本模型共線性問題并不嚴重,變量間的相關程度在可容忍范圍內。
4.多元回歸分析
表5是模型I和模型II分別選用系統風險和Z-score作為公司風險的指標,將其作為因變量進入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兩個檢驗模型的F值均在1%的水平上均顯著,AdjustedR2為0.134和0.392,表明檢驗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各模型中自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VarianceInflationFactors)值均在1.007至1.053之間,顯著小于臨界值10,表明多元回歸模型基本不受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在殘差獨立性檢驗方面,D-W值均在2左右,說明回歸模型的殘差相互獨立,表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問題。
當以系統風險作為公司風險變量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啞變量估計系數為0.03621,在10%的水平上不顯著,可以認為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增加了公司的Beta值,即對公司的系統風險有微弱的增加效應。
當以Z-score作為公司風險變量時,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啞變量估計系數為-0.535,在10%的水平上不顯著,可以認為公司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降低了公司的Z-score值,即對公司的破產風險有微弱的增加效應。
【關鍵詞】 金融工程 金融效率 關聯性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金融創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直接促進了投資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風險管理技術的爆炸式增長,使金融業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化,其中金融工程技術是最重要的創新工具之一。金融工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金融領域中出現,并伴隨和推動著金融創新的變革,至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大范圍地運用金融工程的技術、方法和手段來解決日益復雜的金融、財務問題的金融工程化趨勢已不斷加強,金融工程日益流行并對金融效率產生深遠影響。
一、金融工程及金融效率
1、金融工程
關于金融工程的定義有多種說法,美國金融學家約翰·芬尼迪(John finnerty)認為:金融工程包括創新型金融工具與金融手段的設計、開發與實施,以及對金融問題給予創造性的解決。
金融工程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進的數學及通訊工具,在各種現有基本金融產品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形式的組合分解,以設計出符合客戶需要并具有特定P/L性的新的金融產品。而廣義的金融工程則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來解決金融問題的技術開發,它不僅包括金融產品設計,還包括金融產品定價、交易策略設計、金融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廣義的金融工程概念。
金融工程的運作具有規范化的程序:診斷—分析—開發—定價—交付使用,基本過程程序化。其中從項目的可行性分析,產品的性能目標確定,方案的優化設計,產品的開發,定價模型的確定,仿真的模擬試驗,小批量的應用和反饋修正,直到大批量的銷售、推廣應用,各個環節緊密有序。大部分被創新的金融產品,成為運用金融工程創造性解決其他相關金融財務問題的工具,即組合性產品中的基本單元。
金融工程中,其核心在于對新型金融產品或業務的開發設計,其實質在于提高效率,它包括:第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創造,如創造第一個零息債券,第一個互換合約等;第二,已有工具的發展應用,如把期貨交易應用于新的領域,發展出眾多的期權及互換的品種等;第三,把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手段運用組合分解技術,復合出新的金融產品,如遠期互換、期貨期權、新的財務結構的構造等。
2、金融效率
一般來講,效率在經濟上指的就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因此,金融效率就是指金融部門的投入與產出,也就是金融部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金融效率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指標,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按照不同金融機構在經濟中的作用,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宏觀金融效率、微觀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三種。金融宏觀效率包括貨幣政策效率、貨幣量與經濟成果的比例關系,金融市場化程度和金融體系動員國內儲蓄上的效率等幾個方面。根據金融壓制論的觀點,資金外逃是一個國家宏觀金融效率不高的重要標志。微觀金融效率主要指市場微觀主體即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微觀金融效率指標體系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金融機構的資本創利水平、金融機構資產盈利水平、金融機構人均資產持有量、金融機構人均資本(一級資本)持有量、金融機構人均利潤水平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資產質量。金融市場效率包括貨幣市場效率和證券市場效率。對金融市場效率的考察可以從市場的規模、市場的結構和市場的成熟程度多個角度來分析。
二、金融工程和金融效率的關聯性分析
1、金融工程是市場不斷追求金融效率的產物
(1)金融工程的出現順應了金融創新需求。傳統金融工具和方法在收益性、流動性上存在矛盾,但現實的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卻有著以最小的成本(包括風險成本、流動性成本)換取最大收益的本能要求,因而對低成本、多樣化融資方式的需求增加。為了提高金融效率,需要設計一系列交易成本更低,而流動性和收益性更好的金融產品,加強金融創新。金融工程正是順應這種需求出現的一種新技術,這是金融工程發展的本質動因。
(2)金融效率理論的發展是金融工程發展的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對金融創新的動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許多創新理論。1972年12月米爾頓·弗里德曼的題為《貨幣需要期貨市場》的論文,為貨幣期貨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費金·布萊克和馬龍·肖在1973年提出的期權走價模型,使當年的期權交易所得以成立。20世紀80年代達萊爾·達菲等人在不完全資產市場一般均衡理論方面的經濟學研究從理論上論證了金融工程對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重大意義。在此基礎上,各種金融工程理論逐漸形成,如資產定價模型、風險模型等,金融工程得到空前發展,客觀適用性和精確性也大大提高。
(3)技術進步及其向金融領域的滲透,給金融工程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金融變量變動加快、風險增加,對金融工程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而且加上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復雜計算能力的增強,使許多需要高精技術的金融創新成為運用的可能,許多理論模型獲得了得以實際運用的條件,并能夠模擬檢驗,從供給方面給予金融工程發展的技術支持。總之,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工程產生和發展的最根本推動力,金融工程是金融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斷提高自身效率的結果。
論文摘要:文章分析歸納了發達國家引入公允價值會計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影響,并分析了新的金融工具分類方式對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的影響;指出在當面的中國市場狀態下尤其要關注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問題,同時金融工具的分類會引起監管資本的波動,進而改變銀行的風險管理行為。
新《企業會計準則》最大的變化是全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新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這將對銀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闡述。但是由于中國銀行數量少,獲取相關數據比較困難,加之新準則推出時間短,進行量化研究有難度。因此本文分析歸納了國外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結合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準則SFASI15,和國際會計準則IAS39,分析了引入公允價值會計與市場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以及金融工具分類的確認與計量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以期在采用新的會計準則后能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提供借鑒。
一、公允價值對銀行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影響
隨著準則SFASI15的.許多學者對公允價值相關性的研究作了深入的分析。由于公允價值反映了市場在考慮利率和風險等因素后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估計,因而公允價值計量也有利于評估證券投資活動對企業的影響。從而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這種變革與我國目前的改變是一致的,我國原來實行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通過要求金融資產計提各項準備來確認金融資產價值的下降,但不確認金融資產價值的增加,體現了穩健主義的要求。而新的會計準則對交易性金融資產、負債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運用公允價值后續計量,既確認了未實現損失,也確認了未實現利得;同時又規定上述兩類金融工具的未實現利得損失分別在損益和權益中確認,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Barth,Beaver和Wolfson(1990)將銀行股票收益可以分為兩部分EBSGL(EarningsBeforeSecuritiesGainsandLosses),SGL(RealizedSecuritiesGainsandLosses),研究結果支持EBSGL要比SGL收益成分更完整的解釋銀行股票價格結構。建議投資者用EBSGL收益成分來觀測相關價值。Bartheta1.(1990)認為SGL要比預期EBSGL要低(可能到零),因為SGL收益成分反映了用歷史成本計量的證券的攤余價值(未實現的)和證券出售時實現的市場公允價值的時間滯后。換句話說就是,金融工具的損益只有在融工具出售時才報告在收益報表里,因而延遲了攤余成本和市場價值之間變化的確認。也就是說,如果證券在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價值下降的期間沒有賣出,那么SGL收益成分就帶來了誤差,SGL的解釋能力就減少了。Barth(1994)的研究結果也表明,EBSGL比SGL提供了市場的更相關和更可靠的信息。
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以137家美國銀行在1971年至199o年財務報告數據為樣本的檢驗發現,首先,對證券投資的損益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所得到的銀行收益確實比基于歷史成本的收益具有更大的波動性。但這種增加的收益波動性并不一定反映銀行經濟風險(如銀行股價反應的風險)的增加。其次,如果在樣本期間采用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信息來確定銀行監管資本的話,與歷史成本相比,銀行會更頻繁地違反資本監管要求。盡管在公允價值會計下所發生的違反情況更有助于預測未來違反監管資本的發生,但與公允價值會計相關的監管風險的潛在增加并沒有反映在銀行股價中。引起證券投資公允價值變化的利率變化通過對利息收入的收益乘數反映在銀行股價中,表明市場利率的波動對于估價銀行權益是相關的。
Nelson(1996)以美國200家最大商業銀行從1992年至1993年期間所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為樣本,檢驗了銀行權益市值與按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之間的相關性,發現只有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才具有價值相關性,而貸款、存款、長期債務與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異并不具有價值相關性。這同時也可以為我國新會計準則實行部分公允價值會計提供證據支持。
Barth,BeaverandLandsman(1996)以136家美國銀行從1992年至1993年的相關數據為樣本,檢驗了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結果發現證券投資、貸款與長期債務的公允價值估計都具有價值相關性:但銀行吸納的存款與表外項目的公允價值信息并不具有價值相關性。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公允價值會計總的來說比歷史成本更能反映經濟現實,公允價值信息與歷史成本信息相比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含量,公允價值信息更具有價值相關性。但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幾乎包括全部的金融工具.意味著SFAS115準則規定的收益測量方法所產生的報告收益量排除了銀行操作的是關鍵的影響因素。
Beatty,ChambedainandMagliolo(1996)以美國195家上市銀行和94家上市保險公司從199o至1993年的相關數據為樣本.檢驗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未實現證券投資利得與損失發生從披露到確認的變化,他們假定股價反應會揭示這種變化。結果表明關于SFAS115所引起的從披露到確認的變化對于銀行監管機構來說是非常重要,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不重要的觀點。其次,他們還發現,對于那些可能會增加按公允價值計量與投資證券在期限相匹配的負債的可能性的事件,銀行呈現出正面的市場反應,從而支持了銀行及其監管機構關于“混合公允價值會計(PartialFairValueAccounting)會降低銀行權益準確性”的論斷。另外,他們的研究結果還表明,那些證券投資交易越頻繁的,投資期限越長,對市場利率變化套期越充分的銀行,受到該準則負面影響的程度越深。
從上述實證結果來看,盡管他們的檢驗結果并沒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結果,但是,大多數經驗證據表明:銀行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貸款、長期債務與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價值相關性。大多數學者把其歸因于公允價值估計的可靠性問題(Nissin,2003):當以客觀的市場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估計的基礎時,其可靠性就高,從而其公允價值信息就具有價值相關性;而當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時,依靠估價模型與相關假設所估計出的公允價值信息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價值會計模式的成敗關鍵在于公允價值估計的可靠性。
二、金融工具分類及其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商業銀行須按持有意圖將金融資產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將金融負債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類。本節參照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對于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分類進行對比性的分析。以期闡述這種新的分類對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FASB)在SFAS115將所有債券投資和可確定公允價值的權益證券投資按企業持有意圖分為持有至到期證券、交易性證券和可供出售證券等3類,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對各類證券的后續計量、未實現持有利得損失及減值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研究SFAS115以意圖為導向的資產分類方法能夠揭示基于這些準則的實施對國外銀行監管產生的重要影響.從而對我國新會計準則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可能影響作出推測。
1993年,安永公司對銀行和儲蓄所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被調查者對于SFAS115的反應是改變他們的投資策略:他們會縮短債務證券投資的期限,增加套期活動:他們一可能會減少證券投資的比例。有證據表明,銀行通過權衡不同的資產和風險來維持整體風險的理想水平。
SFAS115,金融機構普遍存在通過調整金融工具的分類來影響損益和權益,以及通過選擇性出售金融資產的“利得交易”進盈余管理的情況。實施SFASll5準則的直接反應,就是預期大量的證券投資組合將從持有到期類被重新劃分到可出售類??偟恼f來,FAsB對劃分為持有到期類資產條件的嚴格限制,目的是減少管理層在此準則下操縱證券買賣。由于對持有到期類資產的預期的出售和轉換的嚴格限制,估計管理層會重新構造組合,并且可能全面縮小證券組合由于公允價值改變的確認及更嚴格的證券種類劃分。估計銀行管理者考慮證券投資組合時會實行更細致的決策管理技術(Purcell,1994;Bowen,1994)。大量持有到期資產會減少銀行公允價值波動和監管資本風險暴露,卻減少了銀行管理者對利率改變的反應能力,所以增加了銀行利率風險。而保留大量的可供出售資產使銀行暴露在公允價值波動引起的監管資本波動風險.而公允價值對利率改變也是很敏感的,但是保留大量可出售資產使銀行更靈活。機構積極采取套期措施及資產負債管理很重要。目的在于減少利率風險暴露。
Hodder(2O02)用230家上市交易銀行1993年一1998年間的數據做樣本,對作為宏觀經濟因素和公司特殊因素函數的組合和風險決策建模的實證檢驗中發現。不考慮實施SFAS115準則的先后時,相對于估計的基準,銀行劃分較少資產到AFS類:相對于估計的基準,那些較早實施SFAS115的弱資本銀行劃分了較多的資產到AFS類(因為弱銀行打算用證券的未實現收益來增加監管資本);當監管資本下降時,銀行根據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水平改變證券組合的大小,即減少證券組合,降低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在采用SFAS115時,銀行貸款組合的利率風險增加了。銀行可以通過不將證券分為AFS(例如,將所有的證券分為持有到期類)來消除監管的影響。然而,證券若分為持有到期類,則當需要滿足流動性需求時是有代價的。
Beatty(1995)以369家美國銀行從1993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一季度的投資組合數據為樣本。檢驗了銀行試圖減少報告權益的波動性而做出的努力是否會影響到證券投資資產的比例、證券投資的期限以及歸類為可供出售組合的證券的比例。其結果證實,在SFAS115實施期間銀行所持的證券投資的比例下降了,期限縮短了,并且當銀行平均杠桿率和權益的平均回報率下降時,其歸為可供出售類的證券所持比例會下降。這些都說明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銀行權益波動導致了銀行投資組合管理實務的變化。他們的結果還表明,在SFAS115下,銀行的投資組合管理實務受到減少報告權益波動性與保持影響銀行收益的彈性的雙重目的的影響。
Hodder(2002)提供了會計準則可以影響到公司經濟決策的證據,發現銀行在采納SFAS115時進行會計選擇將有利于獲得真實的成本。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揭示銀行實力是否與采納SFAS的成本有關。其結果發現,成本對于所有的銀行來說都是要承擔的.但對于資本較弱的銀行承擔的更多。較強的銀行分置較少的AFS證券,這是因為HTM有價證券會削弱流動性。這種低分配表示選擇用攤余成本會計的可確認成本。對于較弱的銀行過多的分配給AFS.暴露了潛在的監管影響。當銀行采納新的標準時,他們會降低它們的有價證券資產組合的公允價值敏感性(利率風險敏感性)同時增加貸款資產組合的利率敏感性。我們的發現指出銀行均衡各種風險(利率敏感度的來源)的一種方法是重新配置。同樣的,銀行也降低有價證券的信用風險。因此,這和Schard和Unal(1998)的結論一致:銀行會用一個整體的形式來管理風險。
三、結論
關鍵詞:現狀;政策;金融創新;流動性風險
1 2016銀行業政策分析
4月21日,銀監會與科技部、人民銀行聯合《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 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投貸聯動試點落地,實現科創企業信貸風險和收益的匹配,通過提供持續資金支持的融資模式,提升對科創企業金融服務質量與效率,有利于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和自身轉型發展。該政策旨在為金融行業的改革探路,以試點為代表先進行改革,成功后推向整個銀行業。
4月27日,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進一步盤活信貸存量;7月6日,《關于做好銀行業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有關工作的通知》,推廣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制度,按照“一企一策”的方針集體研究增貸、穩貸、減貸、重組等措施,有序開展債務重組,推動債權銀行業金融機構精準發力、分類施策,有效保護金融債權,支持實體經濟發展。10月10日,國務院《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銀行債轉股重啟。當前我國正在積極發展實體經濟,以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但是銀行業的流動性枯竭或流動性不足難以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這使得我國的實際經濟難以為繼。因此,通過此舉增加信貸資金存量,優化信貸資金結構提高、提高金融資金的配置效率,有助于發展我國的實體經濟,同時,優化了銀行自身的資本負債結構能使我國的銀行業為改革做好前期的準備。
10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互聯網金融已經與銀行在業務上構成了競爭,但銀行受到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嚴密的監督和管制。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卻不在此范圍內,導致了它與銀行相比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這對公眾的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也使得公眾的財產可能被用于套利,在不知情的環境下承擔風險。本次整治是為了改善互聯網金融治理,防止監管套利,整治互聯網金融詐騙等層出不窮的事件,使得互聯網金融與銀行處在一個相對可比的環境下,增強銀行的競爭力,實現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包羅有序的發展。
2016年9月30日(華盛頓時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納入人民幣的特別提取款(SDR)新貨幣籃子于10月1日正式生效,成為第五種“入籃”貨幣,也是唯一的新型經濟體貨幣。這使得隨著人民幣的境外結算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幣流通范圍的擴大,銀行業將會收獲更廣闊的的市場,同時也要面臨來自外資銀行的更激烈的競爭。這使得中資銀行不得不改善自身結構,來應對與外資銀行間的競爭,同時也要開展新的海外部門,應對新的人民幣結算需求。該舉措的目的是為了人民幣市場化,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此舉對銀行業改革強大的助推作用。中資銀行將不得不與外資銀行站在同一市場,有助于我們學習外資銀行對風險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增加信貸需求,為銀行業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在全球化進程中完成對自我結構的優化與改革。
綜上就是對2016銀行業大時間的盤點,我們看到,國家從各個層面上為銀行業改革鋪路,不論投貸聯動試點的落地、債轉股、整治互聯網金融等都是為了優化銀行業的結構,而人民幣國家化也為銀行業創新改革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時機。銀行應該在保證流動性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主動探索改革的出路,進行金融創新,為自身發展謀出路。
2 金融創新對銀行業的重要意義
要進行金融創新首先要明白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分為以下幾種:
①金融體制創新是指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引入新理念、使用新技術、開辟新渠道以及創建新組織,在戰略決策、制度制定、管理模式、機構設置、人員安排和業務流程等方面所開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最終體現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客戶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②金融技術創新指金融數理工具和模型的不斷完善和超越,以及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金融技術創新作為金融創新的技術支持,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策略。金融技術創新的目標是通過建立預測流動性缺口走勢的動態機制和強化流動性風險度量的技術管理手段,探索適合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技術手段,達到風險識別準確、度量合理、預測精確、管理科學以及控制到位的目的,使商業銀行所承受的由于流動性風險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
③工具是金融市場交易的對象,商業銀行通過綜合運用金融工具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獲得的收益來抵沖由于流動性風險所遭受的損失,所以,金融工具創新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金融工具創新包括基礎工具的創新和衍生工具的創新?;A工具創新產品包括貨幣市場工具、固定收益證券、權益證券以及證券投資基金等。隨著金融創新的迅猛發展,研發了一大批諸如遠期、期貨、互換、期權以及股指期貨等衍生工具。與基礎金融工具創新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創新更具時代特征和影響力,已成為金融發展的時代象征??梢哉f,金融工具創新既是金融創新的核心,又是金融機構規避流動性風險的重要工具。商業銀行應充分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進行組合投資,以實現創值和流動性風險的控制、分散以及轉移的目的。
④金融市場是現貨和衍生產品交易的主要場所,是金融資產和金融工具匯聚的舞臺,通常將金融市場分為五類: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構建基于金融市場創新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就是通過對金融市場的規范和創新,拓寬業務渠道,整合業務資源,在金融市場中綜合和靈活的運用各類金融工具,最終實現流動性風險的規避。
上述我們從金融市場創新、金融體制創新、金融工具創新以及金融技術創新四個角度系統地對流動性管理的金融創新策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并構建了較為全面而有效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對四個創新角度的分析也是根據一定邏輯關系進行的,即:體制創新是基礎,技術創新是手段,工具創新是依靠和市場創新是保障。由于復雜性是流動性風險的顯著特征,因此,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不能依靠單一粗放、零散孤立的風險管理方法來實現,而是應當以發展的眼光,從整體角度綜合考慮、系統研究。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國內當前局勢的分析,明確了銀行業當前面臨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但機遇伴隨著挑戰。我們應該在保證流動性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主動地進行金融創新。從體制、技術、工具和市場四個方面進行創新。流動性風險管理于金融創新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煽氐牧鲃有燥L險可以保障金融創新的有序進行,而金融創新也有助于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
參考文獻
〔論文摘 要〕目前我國公司會計信息采取的披露方式和內容基本沿用傳統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很多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刻,而且應該由重點披露過去轉向未來,并且要增加面向所有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所需信息的相關性。?
?
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從無到有,目前已經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會計信息披露中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現象,會計信息披露所涉及的違規、違法事件仍時有發生。因此,規范公司信息披露的呼聲越來越高。本文試就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作些研究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會計信息披露是指凡影響各類信息使用者對公司目前和將來的預測,進而影響其決策行為的信息,都應予以揭示并公布于眾。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公開、有效、及時和充分,直接關系到資本市場的良性運作和健康發展。規范化的信息披露可以使各類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幫助其作出決策,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也把公司的發展狀態置于廣大股東的監督之下,促進公司管理當局優化決策行為,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股東財富和社會經濟效益。為此,會計信息披露的健全與完善至關重要。?
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是財務報表,但財務報表的附注、其他財務報表也是提供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重要手段,與財務報表共同構成財務報告。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隨著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特別是知識經濟的沖擊,傳統財務會計遭遇挑戰,建立在原有經濟基礎上的現行財務報告不能對經濟環境的變化作出應有的、及時的反應,所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越來越少,從而招致會計界、會計信息使用者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等多方面的指責。會計信息披露受到廣泛關注。如何克服現行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充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值得人們認真研究深入探討。?
二、現行會計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四表體系在目前滿足了社會要求公司真實、公允地披露會計信息的需求。但在股份制企業遍布全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現行的公司財務報告日益顯露出滯后性。,會計信息正在失去相關性,比如現行財務報告只關注過去不重視未來;主要提供貨幣信息,非貨幣信息無法在表內反應等等都盡顯出弊端。?
1.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不完整性?
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基本上成型于上世紀60年代,在此之后,財務報表改革只是“小修小補”,最大的變化就是又加入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但沒有觸及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的結構。然而當前的經濟環境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立足于原來經濟環境之上的財務報告體系不能完全反應經濟現實。盡管完整性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概念,但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已經凸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無形資產確認與計量困難,披露不足。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造就的競爭優勢、企業形象、商譽等無形資產由于不直接與企業的交易活動相關,且在確認和計量中存在不確定性,擔心由此引發財務報告項目計量的不確定性而在財務報表中得不到反映。雖然這些資產的價值難以用可靠的歷史成本計量和報告,但其價值體現在公司創造的超額利潤上,對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信息使用者都是很有價值的信息,對企業日后經營業績的意義更是深遠。?
其次,人力資源投資的費用化,低估企業資產。隨著人們加速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力資源即由管理層和職工共同形成的智力網絡,決定企業開發新產品的時機、品種和功能,最終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地位。傳統的會計模式下,對人力資源的投資直接作為期間費用,不會形成資產。這就大大低估了對人力資源投資比重較大的公司資產,特別是高科技公司資產。在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科技革命的影響下,人才至關重要,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許多學者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未被廣泛應用的癥結在于計量的困難;另有學者認為其關鍵在于人力資源會計賴以構建的基本理論供給不足。但無論何種原因人力資源這種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項目未得到真實反映。?
第三,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缺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目前,在金融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劇烈的債權價格、利率的波動。為籌集資金、規避風險和投機、套利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手段,金融界創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遠期合約、期貨合約、期權合約以及互換交易等。與基本金融工具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以特定的利率、證券價格、商品價格、匯率以及價格指數等為標的,其收益來自于標的物價值的變動,因而具有高風險、高收益和未來交易的特點。它既可以作為籌集資金和規避風險的手段,也提供了投機和套利的機會,這種兩面性可以使人們獲取暴利也能招致嚴重損失。如巴林銀行破產被荷蘭銀行兼并;中國萬國證券損失10億被申銀證券兼并。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杠桿效應所引發的巨大金融風險不能被忽略。如果保持原來傳統,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形成的金融資產或負債排除在資產負債表之外,把它們可能帶來的收益特別是風險排除在損益表之外,顯然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未來交易和杠桿效應的特性,按照傳統的收入實現原則和歷史成本原則無法在報表中確認和計量。?
2.會計信息披露側重歷史信息而缺乏前瞻性信息?
傳統的財務報表以報告受托責任為目標,它建立在權責發生之基礎上以提供歷史成本信息為主,以財務狀況和財務資源為核心。這種反應方式雖然可以較好地滿足受托責任的報告與評價要求,卻忽視了企業未來成長能力、企業價值和企業財富變動等信息的披露?,F在財務報告使用者主要是資本市場上處于流動狀態的投資者,其信息需求變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從關注歷史信息轉向對未來信息的關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關企業未來活動和有助于預測、評估企業未來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經濟指標和相關信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風險和報酬的對比。但現行財務報告表現出財務報表目標轉化后的不適應性,缺乏有助于投資者可靠地評價投資的風險性、不確定性、預期盈利等有關未來的信息。而預測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產計劃和經營環境對外公開披露的反應公司未來財務狀況、經營業績的前瞻性財務信息。它的公開披露能夠使投資者和債權人了解上市公司未來生產經營狀況,并據此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資決策,從而防范和化解投資風險。這就克服了歷史信息的不足,增強了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更符合財務報表的目標。?
3.會計信息披露只重整體忽視局部?
許多企業為了分散風險,開拓市場,搶占資源,在跨行業、跨地區乃至跨國經營方面邁出很大的步伐。特別是在兼并浪潮的推動下,企業集團化擁有了更大的發展,今后還將有一個長期的發展。對于大型的集團公司甚至跨國公司,通過編制合并報表能夠公允地表達整個集團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部分需求。但現代集團公司往往橫跨幾個性質、風險、獲利能力迥異的產業和市場,有時還面臨著部分所在國的政策風險和政治風險,合并財務報表隱匿了這種跨行業,跨地區的經營的信息,從而降低以公司整體為表達基礎的財務信息的有用性。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混淆了企業分布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利于投資者據此將資金投入到“盈利大,風險小”的分部中去。所以,分部信息對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是必須的。但如果不厭其煩地公布所有子公司的財務報表,可能有違“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則,同時可能造成信息過量,使用者無所適從的問題。?
4.會計信息披露形式固定,缺乏靈活性?
現行財務會計報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報信息,且以會計報表為主體,要求納入報告的項目必須符合一定的要素定義和計量原則,其信息供給量十分有限,一些應該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業務無法在會計報表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加以反映。因而,現行財務報告更像是為遵循標準和法規而編制的報告,而不是用來交流信息的工具。這就勢必削弱了其決策的相關性。從宏觀角度看,會計信息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通用財務報告模式實質上是一種大批量生產模式,即大量生產會計信息這一標準產品。大批量生產是指大量生產某一標準產品,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即大規模生產和產品標準化,從而獲得規模效益。通用報告模式由于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報告,并將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標準化,所以它本質上是一種大規模生產。這種報告模式至今依然廣泛流行是因為它具備大規模生產的優點:(1)生產大量相同的標準化財務報告可以產生規模效益;(2)報告的標準化簡化了程序并增強了不同公司提供的財務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監管者和準則制定者更有效地監督公司信息披露;(3)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共同或類似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見,通用財務報告模式應用廣泛的原因在于它對于報告單位,審計人員及監管者是經濟的和實用的,而不在于它能更好的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上也存在差別,不同性質的公司通過標準化財務報表披露的會計信息的充分性和相關性將打折扣。通用報告模式不可避免的忽略了這種多樣性和差別性,從而既不能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可能給那些需求較少或需求不同信息的人帶來信息超載的問題,也可能引起信息的單一化。?
三、會計信息披露局限性的改進?
1.突破傳統會計模式,重視對無形資產,人力資源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由于像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要么因不符合傳統會計要素定義與確認目標,要么因不具有實物形態或非貨幣性,而一直被視為表外項目不加重視。事實上,一方面,行業競爭的加劇和經營風險的釋放,使投資者、債權人及相關利益團體迫切要求揭示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要相應在報表體系中對上述事項加以確認與計量,必然要求改革現行的傳統會計模式。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給傳統會計理論帶來巨大的沖擊:權責發生制不能合理核算企業的金融資產;歷史成本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價格活躍的特點;特別是由于資產和負債的定義均立足于過去的交易和事項,而且在未來期間又必定有經濟利益或資源的流入流出,衍生金融工具顯然不能完全符合該定義和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因此要在表內確認衍生金融工具,必須修訂資產、負債的定義。FASB經過較長時間探索后,在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利活動的會計處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權利、義務符合資產、負債定義的主張。但并未對資產、負債的定義進行修訂,舍棄資產、負債必須由過去事項形成的特征,而是突出獲取和犧牲未來經濟利益這個特征,避而不提其他兩個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鋪平了道路。筆者認為可行的做法是根據金融工具的確認標準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視為一個過程,包括初始確認、后續計量和終止確認,并突破歷史成本原則以公允價值計量所有的金融資產。?
財務報告披露諸如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性質與數量的詳略程度應符合充分披露原則,即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的信息均應完整地提供并使用戶易于理解,為提高財務報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披露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條件和會計政策;(2)利率風險;(3)信用風險,即一方違約,企業可能損失的最大金額;(4)公允價值。?
我國的會計制度還處于逐步完善和發展階段,對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探索,為解決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首先解決信息的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和計量問題,待時機成熟再行研究。在沒解決之前,特別是目前,應遵循充分披露原則,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
2.鼓勵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預測性信息?
上市公司公開披露預測性財務信息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微觀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和客觀評價企業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企業降低籌資成本,樹立良好形象;從宏觀看,它有助于降低交易費用,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但目前在我國,根據1997年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股票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的規定,公司上市時必須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中披露稅后利潤總額、每股盈利、市盈率等預測性信息。至于公司上市后在年度報告中是否披露預測性信息,則取決于自愿。在上市公司擔心自己經營成本增加和商業秘密泄露的情況下,預測性信息披露顯然不足。這就影響到使用者對未來風險和收益的判斷,增加了使用成本。此外,我們在預測性財務信息監管方面還不夠成熟:(1)有關部門對企業披露預測性財務信息的要求太低。強制披露主體范圍過窄,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時;要求披露的內容太少,僅要求披露盈利預測信息,其他重要的預測性財務信息則沒有要求;盈利預測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2)沒有完善的預測性財務信息的外部監管機制,對企業約束不力;(3)責任不清,沒有建立盈利預測保險制度。在盈利預測存在重大偏差,誤導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時,由于責任不清,不知追究企業管理當局還是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只能籠統歸結為宏觀環境的影響,推卸責任了事。?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預測性信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預測性信息的質量難以保證,并由此引發法律責任。預測性信息是著眼于未來的信息,是基于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的推測,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因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存在差異而使上市公司和會計師招致法律訴訟。因此,應該建立預測性信息質量保證機制,可以考慮以下措施:(1)強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識,明確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2)若預測信息與實際有重大差異,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說明,以促使上市公司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提高預測的準確性;(3)在相關法規中規定披露預測性信息必須經注冊會計師審計;(4)規定注冊會計師的免責條件。?
3.采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
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1)使用者的目標和方向不同;(2)被估價的資產不同;(3)報告公司的環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并且信息具有不斷合計與再分解、易于表達以及可以模塊化和組合等特點。這些特點使信息提供者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通用報告模式被看作是一種大批量生產模式,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確是大規模按需生產模式,即公司運用技術和管理方法來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及通過靈活性和快速反應滿足顧客千差萬別的需求。它假設需求是變化的,千差萬別,并且難于被生產者事先確認的,其目標在于獲取綜合效益,即規模效益和范圍效益的結合。與大規模生產不同,它以顧客為中心。由于物資產品與數據信息存在巨大差異,有人擔心大規模按需生產不適用于財務報告,其實信息比實物更適合大規模按需生產,這是因為數據和信息具有不滅性、共享性、易復制性、可以不斷合計與再分解、易于表達以及可以模塊化和組合化等特點。這些特點使信息提供者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采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通用報告模式。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樣化并不排除使用者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另外,某些財務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內是穩定的。因此通過與使用者溝通,公司可能在事先獲得使用者一些信息需求。因此通用財務報告模式對使用者是有用的,并且具有可比性和經濟性的優點。?
4.強化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
為了保證會計信息披露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質量特征要求,應加強化對會計信息的披露監管:(1)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保證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條件,因此應當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及監督,減少由舞弊行為帶來的信息失真; (2)加強會計法規、會計規范的建設,從源頭上杜絕制度性失真,并建立一個統一的規范的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體系;(3)企業內部要建立起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能夠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統,從法人代表、內審人員到每一個會計人員都應擔負起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責任。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現在的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最初只是財務報表)原是工業經濟社會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才在傳統的會計與報表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資本市場產生并成熟之后,財務報告對市場所起的財務信息傳遞,幫助投資人進行投資決策和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的作用,是很獨特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今天人類已跨進新經濟社會,財務報告在許多方面已經滯后于整個經濟環境的要求。因此,對其進行重大的改進及發展勢在必行。
1 我國財務報告及其種類的發展過程
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表內確認和表外披露兩種表述形式共同構成今天的財務報告,乃是財務報告經歷了60多年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歷程。再從報告和報告的種類看也產生了很多重要變化:
1.1 報表的種類不斷增加早期的基本財務報表只有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兩種。20世紀60年代中期增加了財務狀況變動表,到1987年被現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財務會計準則公告》95),成為第三財務報表。1997年,美國又發表“報告財務業績”的第133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提出:企業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為第四財務報表,(在此以前,英國已在ASB(《會計準則公報》的第3號財務報告準則中提出“全部已實現利得和損失表”作為第四報表)。
1.2 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改進①從覆蓋面看,原先的財務報告只反映一個主體的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或現金流量的變化。后來,由于出現控股企業,控股企業除編制本身的財務報表外,還要編制覆蓋整個控股企業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同時,一個企業由于規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對具有不同機遇和風險的地區和業務分部編制分部財務報告。合并報表和分部報告都能向投資人補充提供對決策更有用的信息。②從時間間隔看,傳統的財務報告是一年報告一次,屬于年度報告。為了提高報告的及時性,后來,在年報之外,又陸續增加了半年報、季報、月報等統稱為“中期報告”的財務報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將來信息的報告將越來越快,時間間隔越來越短,現在實際上已開始在網上實時信息。③從內容上看,第四報表較好彌補了傳統報表違反漏計損益原則的缺陷。長期以來,西方會計界對編制收益表都聲稱堅持“滿計損益觀”而不是建立在當期經營業績基礎上,但實際上對可賺得卻未實現的收入,往往繞過收益表,而把它們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這種做法,實際上壓低了企業當期所確認的全部損益,違反了滿計損益的原則。第四財務報表即全面收益表,所報告的企業財務業績包括了所有已確認的損益(不論是否實現)。這種業績報告,才真正體現以滿計損益為基礎的收益表。
2 財務報告的改進措施
現行財務報告只關注過去不注意未來、只重視貨幣性信息而忽視非貨幣性信息、只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結果不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等弊端,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財務報告的相關性。而財務報告存在的基礎之一就是決策有用性,即為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利益集團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財務報告無法為這些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財務報表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質疑。
2.1 應重視對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信息的披露隨著金融創新,諸如期貨、期權之類沒有實際交易而僅是未來經濟利益的權利或義務的衍生金融工具種類日益繁雜,這類衍生金融工具可能會引起企業未來財務狀況、盈利能力的劇烈變化。如不對這類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加以披露,極有可能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在投資和信貸方面的決策失誤。雖然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見,對企業的影響還不大,但我們應該著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
2.2 應注重對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把信息披露重點放在存貨、機器設備等實物資產上的現行財務報告的局限性已日益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實物性資產價值量的大小與企業創造未來現金流量能力之間的相關性減弱,甚至與企業現行市場價值之間的相關性也減少。在現行會計制度下,投資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額多大,一律作為當期費用,這就使人力資產被大大低估,而費用則大幅度提高。這也是現行財務報告受到越來越多批評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應當披露股東權益稀釋方面的信息由于公司股票的賬面價值往往與股票的市場價值存在著較大差異,且多數股票市價高于賬面價值(這種情況在我國的A股市場上特別明顯),這就給公司經營者提供了通過權益交換方式來增加利潤的機會??梢哉f,公司這種利潤增加是建立在原股東權益稀釋基礎之上。這種利潤增加究竟是對公司原股東有利還是不利,在現行財務報告中并沒有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費用減少而增加的利潤,而將原股東權益稀釋的核算排除在外。將這種信息對外披露,必然會誤導投資者對公司發行可轉換債券的行為加以肯定,從而容易作出有損自身經濟利益的決策。因此,財務報告在這方面也有必要加以改進。
2.4 應重視企業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現行財務報告中的收益是建立在幣值不變假定基礎之上,這在經濟活動相對簡單、幣值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該收益與全面收益差異不大。但隨著經濟活動的復雜化、市值變化頻繁化,這種傳統會計收益與企業真實的全面收益差異日益擴大,若再用傳統的會計收益作為基礎進行決策,就有可能作出錯誤的決策。
2.5 應重視對公司未來價值趨勢預測信息的披露在經濟環境變化不顯著的情況下,人們可以簡單地用反映企業過去經營結果以及行為的因果聯系的財務報告去推測企業的未來,但在經濟環境劇烈變化的條件下,人們已不可能直接用過去的財務報告去推測企業未來,這就導致財務報告的相關性降低。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是向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提供企業未來價值趨勢的預測信息。對于如何披露預測信息,目前有不同的認識和做法。從理論上講,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預測財務報告,但從實際操作看,要編制準確完整的預測財務報告難度很大,可行性差。從實踐上看,世界上許多國家僅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預測數據。
論文摘要:結構性理財產品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內理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靈活的產品設計機制和與市場高度的相關關系使其成為理財產品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文章首先解釋了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定義,并簡要分析對該產品需求產生的動因,之后著重探討產品特征和風險,為投資者了解結構性理財產品提供框架。
一、前言
通常意義上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定義,是按照對理財基金的特殊的投資運作方式為標準的,它是一種根據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資,既投資于債券、股票等基礎資產,又要投資于以相應基礎資產為標的的、期權、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通過復雜多樣的投資模式,以保證在規避風險的同時獲得超過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總而言之,它是將固定收益特征與衍生交易特征融為一體的新型金融產品。
目前我國市場上最火熱的理財產品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固定收益類、浮動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是最早出現也是相對發展最為成熟的理財產品,按投資標的和產品設計不同分為信用聯結型、票據債券類、信貸資產轉讓類和信托貸款類四種類型。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在股市活躍時應市場呼聲而出,可以投資于信托貸款、新股申購、貨幣市場、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構成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最龐大的隊伍就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它與上述兩類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通過投資于以基礎及產為標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規避了相應的系統性風險,也因此成為最復雜多變的理財產品。
二、結構性理財成品的誕生動因
(一)規避資本金管制的要求
商業銀行在經營自有業務時需要按監管當局規定的風險權重計算資產對應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常常會出現因為資本金約束而無法滿足客戶信貸需求或經營高盈利項目的情況,結構性理財產品和其他理財型產品一樣同屬于銀行的中間業務,能夠使銀行在不增加或減少自有資產負債的條件下,即不占用或極少占有資本金條件下,滿足客戶的特別投資理財需求并獲得手續費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況的發生。
(二)規?;\作降低,便于涉足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市場
結構性理財產品將眾多投資者閑散資金聚集到一起,聘請專家進行專業化投資,由于規模巨大對投資方向和產品就有選擇性,能夠以批發價格進行交易,獲取規?;找?。同時,結構性理財產品能夠進入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市場的自有特點,使其區別于其他理財產品,能夠同時滿足投資者和銀行在自有資信不足或自有經營項目方向受限制的情況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場的要求。
(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
無論是投資債券、股票等基礎資產,還是投資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都會在買賣過程中承擔相應的印花稅和手續費,這是實際發生的成本。投資前所做的信息搜集、數據處理、形勢分析都會造成相應的決策成本,這是隱性的成本。萬一信息掌握不充分或決策失誤,也會帶來選擇其他資產獲得收益的機會成本。而這些成本,在結構性理財產品專業化運作、規?;\作的情況下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三、結構性理財產品特點分析
(一)原理上近似于購買一個零息票債券的同時持有一個看漲期權多頭
以保本型股票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它是這樣一類理財產品,其收益率可能與某只股票或某股票組合或股票指數相掛鉤,掛鉤標的資產的市場表現決定該產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情況下,標的資產的市值越高,產品可以獲得的收益也越高,當然這也要受到產品收益率設計的影響,有的產品就是觀測期內標的資產表現越平常波動越小,收益越高。而同時,其本金得到全部或部分保護。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種理財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與同時購買一個零息票債券和持有一個看漲期權的多頭近似。零息票債券保證投資成本和無風險收益,看漲期權保證在支付相應期權費(理財費)條件下獲得未來的一個權利,該權利幫助投資者實現價格上漲時獲取收益價格下跌時成本為0的投資模式。對保本型股票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定價亦是按照這一原理,產品價值等于零息票債券價值與看漲期權價值之和(V=B+S),產品收益率等于1+min(k,max〔(ST/St-1)θ,λ〕,其中,k表示保本型產品的最高收益率,ST/St-1表示股票收益率,θ表示參與率,即掛鉤股票價格上升時,投資者可從股票收益率上漲中獲得的分享比例。(ST/St-1)θ就表示投資者從股票收益率上漲中獲得的實際收益率。λ表示保本型產品的最低收益率,即保本率。λ等于0意味著完全保本,λ小于0意味著部分保本。
(二)一般掛鉤的標的資產都要求有某種金融衍生工具相對應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設計就是一種滿足特定需求的金融投資,這種投資的特征就是投資掛鉤的基礎資產的同時投資以相應基礎資產為標的衍生金融工具,依據復雜的計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桿性原理,對全部或部分本金套期保值,最終暴露的風險頭寸僅局限于運用市場資金成本與產品設計的最低收益之間的利息差異。這就要求,在掛鉤的基礎資產選擇上,需要以是否存在對應的金融衍生工具為標準。目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尚不發達,無法為發售產品的提供相應的該類避險工具,現有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主要標的資產依然局限于國外金融市場上的基礎資產。
(三)收益率結構制定以大數法則為標準
(四)封閉式操作,贖回條款向多樣性發展
由于投資期限一般為一年以上,結構性理財產品在通常情況下都是不可贖回的,即使設有投資者贖回條款也會規定特定的時間,同時需要支付贖回費用。如如東亞銀行推出的“股票籃子掛鉤保本投資產品”,其中就規定投資者可在交收日后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三個營業日向銀行提前贖回投資金額,但銀行要扣除相關手續費用和損失。但是,由于結構性理財產品市場的擴大,產品差異性的要求迫在眉睫,一些銀行開始嘗試改革某些產品設計條款,如贖回條款,以獲得自身優勢。
四、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需謹防的風險
(一)市場風險
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掛鉤標的資產種類十分豐富,包括債券、股票、基金、股指、利率、匯率、大宗商品價格等等,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又是與這些標的資產的市場表現相掛鉤的,當市場萎靡不振或遭遇危機時,標的資產的走勢就相應步入盤整或下跌區間,此時很難保證相應的預期到期收益。即當市場向不利的方向變動時,投資者將面臨由于標的資產價格波動導致到期收益很小或為零的市場風險。
(二)流動性風險
一般來說,由于結構性理財產品操作復雜,都會選擇封閉式運作,對投資者設定贖回限制。雖然這能夠保證在封閉期內理財基金全倉位運作,但是不存在結構性理財產品二級流通市場的限制,又會使投資者不能像投資固定收益類債券、股票、交易型基金等其他投資工具時主動地買賣套現,進行主動性。因此,當投資者面臨資金缺乏時,會遭遇到無法贖回或賣出手中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
五、
我國第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是中國銀行2003年7月發行的掛鉤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價幅累積產品,之后,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銀行、外資銀行紛紛推出自己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紛繁的產品創新和復雜多變的產品設計將中國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市場推向全面的茁壯成長期。然而,國內投資者在這方面的知識仍然有所欠缺,與市場的接軌程度尚不充分。文章嘗試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定義、產生、特征以及涉及風險四個方面簡單論述該產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希望能為提高投資者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認知程度貢獻一二。
參考文獻:
[2任敏、陳金龍,保本型股票掛鉤結構性外匯理財產品定價研究[J].研究,2002,(12).
論文摘要:在全面開放的背景下,我國所面臨的國際金融風險首當其沖的是匯率風險。因此,持有外匯敞口頭寸的有關經濟主體應當怎樣管理匯率風險,就已成為當前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論問題,也已成為當前需要全面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簡要的介紹我國目前的匯率制度,分析我國匯率市場面臨的風險,介紹傳統的匯率風險管理辦法,闡明金融工程的涵義及概況,說明金融工程在控制我國匯率風險的必要性。
在世界金融動作極其活躍的今天,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這一尖端金融技術應運而生。金融工程所具有的高度靈活性、綜合性和創造性令其在金融領域備受注目。另一方面,我國不斷在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匯率逐漸市場化,這樣面臨的匯率風險也逐漸加大,傳統的匯率管理辦法已不能滿足規避匯率風險的需要,因此,使用各種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成為我國各經濟主體的首選,而金融工程所具有的巧妙地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特性恰恰極大地滿足了這一要求。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上述兩者的關系,來說明我國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去應付難度較高的匯率風險的必要性。
1我國目前的匯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次匯率制度改革開始啟動。隨后,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又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在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的同時加大了資本流動開放的力度。匯率制度改革的啟動對于有關經濟主體的影響深遠。長期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使各經濟主體對匯率風險既缺少足夠的了解和重視,也缺乏必要的外匯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技能,匯率制度改革使各經濟主體開始真正面臨匯率風險的考驗,盡快適應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應對匯率風險是一個重要課題。
2傳統的匯率風險管理辦法
在金融工程方法出現之前,主要有三種匯率風險管理手段:一是資產負債管理;二是保險;三是證券組合投資。(1)資產負債管理法。從總體上來說,這種匯率風險管理方式要求對資產負債業務進行重新調整,使本幣和外幣資產負債相匹配。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的弱點,表現為:①耗用的資金量大。調整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設置風險基金等資產負債管理方法都要耗用大量的資金。②交易成本高。為了達到資產負債風險暴露狀況的匹配,需要在談判協商、業務調整和具體實施上花費許多時間與金錢。③會帶來信用風險。企業為了達到目標,在資產負債項目上要作頻繁調整,這可能會從總體上帶來企業的信用風險,丟失一部分客戶。④調整有時間滯后。這種風險管理措施涉及具體業務的談判、調整與實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不能緊隨短期市場金融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當風險管理措施真正落實時,風險損失可能已經造成。所以,資產負債管理的成本較高,見效慢,價格適應性差,應用范圍有限。
(2)保險。通過大多數法則在保險業中的應用,保險業風險事件概率的計算和風險的共擔,成為一種主要的風險管理手段,使得海上保險、財產保險相繼迅速發展。但在匯率風險的處理上,保險的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保險市場有效運行中一直存在道德風險和不利選擇問題,道德風險提高了損失發生的概率;不利選擇由于投保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保險公司賠付率超過預計水平,二者還相互作用,如道德風險會加重不利選擇;另一方面,可投保的風險又具有較為苛刻的選擇條件??杀oL險必須是很多企業(或個人)都面臨的,而這些企業(或個人)彼此之間的風險狀況不是高度相關的,而且這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確定的。所以,保險可保的是部分有形的風險,此類風險在本質上屬于非系統性風險。伴隨貨幣經濟的發展,一個金融社會正在出現,有限的保險服務遠遠無法滿足人們進行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
(3)證券組合投資。在傳統金融市場上,投資基金的證券組合投資是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證券組合投資理論認為:預期收益與風險成為證券投資優化的兩個主要評估指標。對投資者而言,在最小風險與最大收益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必須在二者之間權衡取舍。投資者就要傾向于通過證券組合投資來獲取適當收益。由于組合投資策略的投資風險小于任何單項的證券投資,預期收益介于各個單項證券投資收益的最大與最小值之間,所以被廣泛采用。經濟學家們也采用了各種模型來實現在具體操作中確定各種證券的投資比例系數以使風險減少到最低程度。最著名的模型要數馬柯維茨資產組合理論。但單一的證券組合理論運用到國際證券投資領域,尤其是在匯率風險管理時就相形見拙了。原因一方面是模型本身有缺陷,如模型計算比較困難,數據難以獲取等;另一方面則因為單一的證券組合投資理論來規避風險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統性風險,對于系統性風險卻無能為力。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波動往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匯率風險中的系統性約占總風險的一半以上。
為了解決新經濟形勢下的風險管理問題,為了滿足巨大的風險管理需求,為了彌補傳統保險服務和投資基金證券組合投資手段的不足,金融工程這種新興匯率風險管理手段就應運而生了。
3金融工程
3.1金融工程的涵義
(1)芬納蒂。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學科概念的美國金融學教授約翰·芬納蒂(JohnFinnerty)在1998年發表的《公司理財中的金融工程綜述》一文中,將金融工程的概念定義為:“金融工程包括創新型金融工具與金融手段的設計、開發、實施,以及對金融問題給予創造性的解決。”
(2)格利茨。1994年英國金融學者洛倫茲·格利茨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學》一書中提出一個“統一的定義”:金融工程是應用金融工具,將現有的金融結構進行重組以獲得人們所希望的結果。
(3)馬歇爾和班塞爾。馬歇爾和班塞爾在其《金融工程》一書中,肯定了芬納蒂對金融工程的定義。更進一步,二人還認為金融工程不只限于應用在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層面,近年來,許多富有創造性金融創新都是面向零售層面,有時也稱為消費者層面。從實用的角度出發,
金融工程應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公司理財、金融交易、投資等現金管理以及風險管理。其中風險管理被認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內容。
3.2金融工程在匯率風險管理中的必要性
傳統的三種控制匯率風險的方法僅是表內控制法(指公司在資產負債表具體項目基礎上,通過調整公司基礎業務中的資產與負債的不同組合方式來消除市場金融風險)。與之相比,
金融工程對風險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是利用金融市場上各種套期保值工具來達到風險規避的目的,由于此類交易不涉及資產負債表上的所有項目,不改變基礎業務資產負債的平衡,一般也不在資產負債表上顯示出來,故稱為表外業務。金融工程與傳統匯率風險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1)更高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衍生工具避險的一個重要內在機理就是我們在定義中所言明的衍生性,其價格受制于基礎工具的變動,而且這種變動趨勢有明顯的規律性。成熟衍生市場的流動性(一些創新的衍生產品除外)可以對市場價格變化做出靈活反應,并隨基礎交易頭寸的變動而隨時調整,較好地解決了傳統風險管理工具管理風險時的時滯問題。
(2)更大的靈活性。場內的衍生交易頭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隨時根據需要拋補,期權購買者更獲得了履約與否的權利。場外交易則多是為投資者“量身訂造”的。而且,以金融工程工具為素材,投資銀行家可隨時根據客戶需要創設金融產品,這種靈活性是傳統金融工具無法相比的。
綜上所述,我國匯率逐漸放開,進行市場化,金融工程在控制匯率風險有著明顯的優勢,所以,應用金融工程控制匯率風險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唐建華.匯率制度選擇:理論爭論、發展趨勢及其經濟績效比較[J].金融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