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4: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學習的諺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讀一書,增一智。
3.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5.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6.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7.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8.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10.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12.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13.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14.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16.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17.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18、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風浪里試舵手,困難中識英雄。
風吹不動泰山,雨打不彎青松。
奮斗,事會成功;勤勞,幸福必來。
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煉。
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
挫折能增長經驗,經驗能豐富智慧。
春天不忙,冬天無糧。
船乘風破浪才能前進,人克服困難才能生存。
成名之路多坎坷。
才華是刀刃,勤奮是磨刀石。
不吃苦中苦,難得甜上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暴風雨折不斷雄鷹的翅膀。
關鍵詞:英語名人名言;合理選擇;幫助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15-01
名人名言是提煉出來的語言精華,涵括了眾多偉人、名人的豐富經驗、心靈感悟、成長箴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最豐富的精神土壤。
一、英語名人名言的選擇
在選擇名言時,我通常有幾個依據:一是鼓勵學生珍惜時間讀書,充實自己或樹立遠大的志向;二是與近期正在學習的語法項目有關;三是與所學內容主題有關;四是選擇與學生水平相適應的語句,注重詞匯量的擴充,在教授中不斷整理的名言進行刪減或補充,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有積極意義的名言。
二、名人名言對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幫助作用
1、學習英語名人名言有助于學生詞匯量的擴充
中職生學習的英語單詞大多屬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詞匯。然而,由于教材內容的限制,大多數學生對教材中基本詞匯的理解很膚淺,對其意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諺語中講授單詞、將詞匯與諺語結合記憶無疑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詞匯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在教授lie, take, wait, wash, love時,我引用 “Let sleeping dogs lie.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Don't wash your dirty linen in public. Love me, love my dog.”這些諺語語言簡潔精煉、通俗易懂,學生不僅學會了單詞,同時了解了文化背景知識。
利用諺語講授單詞還有利于使學生記憶一些固定搭配,了解一詞多義的用法。例如,He who makes no mistakes , makes nothing. Don't tell tales out of school. 這兩個諺語中的 “make mistakes” 和 “tell tales” 為固定搭配;There'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 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The 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 這三個諺語中的“black sheep”“royal road”和“early bird”分別是含有比喻意義的固定搭配, 其意思分別是 “害群之馬”“捷徑”和 “早起的人”。又如,A still tongue makes a wise head. Still water runs deep. “still”在這兩個諺語中為形容詞,意為“靜止的”,而非“仍然”; “A wise man reflects before he speaks”中“reflect”的意思是“思考”,而非“反射”;“Beauty is but skin deep.”中的“but”意為“僅僅”,而非 “但是”。
2、記憶英語名人名言有助于學生掌握語法
語法是中學生學習英語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讓很多學生對學英語“想說愛你不容易”,教師在選擇名句時注意與正在學習的語法相聯系,精心挑選的句子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比較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便于學習和掌握。英語諺語的語言通常簡潔凝練,教師可將語法知識通過一些結構正確規范、語言通俗易懂的諺語展現出來,讓學生通過一條諺語掌握一條語法規則。例如,在教形容詞比較級時,“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教副詞比較級時可用“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教最高級時則可用“The worst wheel of the cart creaks most”。當然,借用諺語不僅限于以上例子所列舉的語法項目,它可以用于任何一個語言點的教授過程中。例如,講without時,教師可以引用A man without a smiling face must not open a shop.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講as時, 教師可引用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講worth時, 可引用If a thing is worth doing, it is worth doing well。
總之,教師在講授語法和語言點的時候,若能恰當地引用相應的諺語進行知識講解,并要求學生記住這些諺語,就能促進學生的語法學習,尤其能促進其對難點和重點的理解, 并能迅速、長期記憶這些語言點。
3、學習英語名言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經常讓學生誦讀名言,對他們口語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他們的作文增色,學生背誦一定量的名言,有了一定的積累,就能在朗誦、辯論等口語表達中“語出驚人”,在考試作文中“錦上添花”。
首先,教師應訓練學生在作文中引用諺語。英語中許多生動的諺語體現了民族的睿智與幽默,是勞動人民從生活與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是英語語言的寶貴財富。學生在英文寫作中如能恰到好處地引用一些精辟生動的諺語,會增加文章的亮點,升華文章的主題。其次,教師可以訓練學生利用自己積累的諺語,將之模仿、套用或改寫,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使作文質量得到提升。
三、名人名言是生動的德育材料
學習名言是對學生的精神洗禮和文化熏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名言將對他們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在名言之河中暢游,思想境界也會得到升華。這些諺語濃縮了一條人生哲理:少說空話,多做實事。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學生漸漸養成了學習、背誦、運用名言的習慣,名人名言將會像一顆顆智慧的種子,播種在他們純潔的心田,為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遠航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 郭建民.英語言語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2] 胡春洞主編《英語教學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1:26.29
關鍵詞:高中英語 新課程 文化知識
在新課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1]特別是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一、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的翻譯。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譯為:今天是昨天的教師)學生要譯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為最佳,該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譯:活著無目標,就如航海無指南針。)顯示該諺語后,教師先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詞詞意是什么?根據sailing 航海一詞, 學生都會根據這一詞猜出compass是指南針之意,再翻譯該諺語,“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中文諺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到英語中有關航海的眾多詞匯,最后引導學生想到這是由西方航海技術的興起與迅速發展有關系的,航海技術的發展與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況也密不可分,再深層次地思考一下:可以體會到為什么海盜(private)一詞在西方盛行,而武術卻在中國大陸上興起。
二、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霄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 “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例如圣誕節(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時唱得圣誕頌歌、Christmas dinner圣誕大餐中的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眾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 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個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訴你)B: Sure thin! (當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與S的老公私通)。學生通過這個很簡短的對話,卻學到了很多在生活對話中很實用的句子。
還可以采取教師給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線) Let's bag it .(先把它擱一邊)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絕對辦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決定) Big mouth(多嘴驢)Get down to business(言歸正傳)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魷魚)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聽)You piss me off. 你氣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個廢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瘋了嗎?Knock it off. 少來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這蠢豬!. I'm fed up. 我厭倦了。 等,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四、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在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西的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會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 Party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李建平 聚焦新課程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關鍵詞:諺語貓語義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J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引言
“諺語是包含了尖銳的諷刺、規誡、知識等內容,世代相傳的簡潔語句。諺語是勞動人民通過觀察生活、總結經驗,長時間積累形成的。諺語的大部分表達都簡潔且容易記憶,寓意鮮明且富有時代批判色彩。因此,諺語可代替冗長的說明,運用恰當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
日語諺語研究的代表學者奧津文夫在其著作《日英諺語比較文化》中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都有諺語。無論在哪個國家,諺語都是民族的智慧、生活習慣及價值觀等的體現,作為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代代相傳。”“諺語是基于各國國民的思想體系、思維方式、幽默度等被創造出來的表達形式。”②在日語表達中,諺語的表達用詞簡潔、內容豐富,所以需記憶內容多,不易掌握使用。但如能熟練的掌握和運用諺語,能讓日語學習者的日語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在中高級日語的學習中,日語諺語的學習和使用成為了日語學習者的一大難點和重點。日語諺語的學習,首先需要準確地理解、掌握諺語的語義。想要使用諺語了解其包含的語義是學習的第一步。其次,學習者還需探究諺語背后所關聯的日本社會、文化。語言是由人類創造,用于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所以,語言的學習亦不能脫離它所處的社會。
日語諺語的種類繁多且內容豐富,多出現于江戶時代。諺語來源于生活,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寶庫,更是語言與生活智慧的完美結合。日本在與世界各國相互交流的同時,也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特別是日語中的諺語更是反映出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和國民性格特點。在日語諺語中,常常借用各種動物來表達人物性格、人生哲理。其中與貓相關的諺語數量要遠遠領先于其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這個民族對于貓的喜愛。本論文以與貓相關的諺語作為對象,探討諺語學習的要點和方法。
二、日語諺語的語義分析
1、諺語中較為晦澀的語義
(1)「貓の――“狹窄(的場所)”
學習者如果只從字面意義推敲,很難聯想到它的語義。在學習這個諺語時,必須想到腦門兒指的是發際線到眉毛之間的距離。但貓的發際線不像人類一樣明顯,所以貓的腦門兒可說有亦可說沒有。由貓的這一特征延伸出了描述狹窄得可有可無的土地。
(2)「貓舌――“吃熱食怕燙(的人)。像貓那樣不能吃熱食(的人)”
只有充分了解貓的習性,才能推測出此諺語的語義。其實怕吃熱食的動物不僅限于貓,但是作為人類的好伙伴,貓的特性被善于觀察的日本民族記錄下來,并用來體現人類的特性。
(3)「借りてきた貓――“借來的貓,溫順異常”
個性鮮明的貓,雖長期和人類生活在一起,但仍然保持著其特立獨行的性格特點。對環境變化敏感的貓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會采取與平時不同的態度――小心謹慎地去適用新環境。此諺語采用了借喻的手法,描述人在面對陌生環境時的特點。
2、諺語中易望文生義的詞例
(1)「貓ばば――“掩蓋壞事,昧為己有”
此諺語是由「貓「ばば兩個詞組合而來,但其語義并非簡單的意義疊加。需要學習者探尋其詞源。關于這個諺語的詞源有兩種說法:
詞源1、此諺語是由「貓+「(ばば)兩個詞組合而來。源于貓在方便后,會用后腿拔沙土掩埋糞便的習性。
詞源2、此諺語是由「貓+「婆(ばば)兩個詞組合而來。據傳說,在德川中期的江戶(即東京)有一位愛貓如癡的老奶奶。這位老奶奶是一位醫生的奶奶,由于家境殷實,她飼養的貓多達30余只,除了為這些貓準備房間,還專門雇女傭人來照顧它們。但是,這位老奶奶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喜歡借別人東西從不歸還。時日一長,人們便在背后稱這位老奶奶為“貓婆婆”。而“貓婆婆”一詞就用來表示“將別人東西占為己有,不歸還”的行為。
(2)「貓を被る――“假裝老實,佯作不知”
諺語的理解,切忌“望文生義”。「貓を被る從字面、語法來推敲,馬上讓人聯想到將貓像戴帽子一樣頂在頭上的場景。但是,光從字面意義無法想象為什么“頭頂著貓”就是“假裝老實”。其實,這個諺語最早的表示是這樣的“頭頂著用麥稈和繩子編成的大草席”,其中“大草席”一詞的日語為「ねこだ,后將詞尾的「だ省略并用讀音相同的“貓”一詞來代替。因此,追尋詞源后可確認,此諺語中的“貓”僅是一個假借字,與它本來意思并無關聯。
3、諺語中結構相似的語義辨析
(1)「貓に――“饞貓守魚(喻身邊放著心愛之物,難保不動心)”
(2)「貓にマタタビ――“正中下懷,立竿見影”
(3)「貓にサザエ――“面對心愛之物,卻無從下手”
以上三個諺語,都是描述將貓喜歡的東西給予貓。但是,貓所喜歡的這三樣東西分別有著各自的特點。「即干松魚,是貓最喜歡的食物,但也是人類的食物,所以人會留在自己吃,不會全部喂貓;「マタタビ即貓薄荷,又名木天蓼,這種植物只對貓起作用,能讓貓變得激動,但是人卻不需要;「サザエ即蠑螺,因為包在堅硬的螺殼里,貓盡管喜歡卻不能自己打開殼把螺肉剝出來。雖然都是「貓に搭配貓所喜愛的東西,但是它們所表達的語義卻完全不同。
(4)「貓に袋――“后退,退縮”
(5)「貓に――“嚇得直跳,掉頭逃跑”
(6)「貓に小判――“投珠與豕,對牛彈琴”
同樣是「貓に搭配給貓的東西,但所給予的并非都是貓所喜愛的。當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時,貓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雖然,貓平時非常喜歡鉆進各種紙袋、紙盒、紙箱中,但是如果是人給它罩上一個紙袋,它就不會鉆反而不停后退。如果在貓面前突然打開一把傘,貓的反應不是嚇得直跳起來,就是掉頭就跑,找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而將人類覺得非常珍貴的金幣給了貓,它會覺得沒有任何價值并不理睬。
以上6個諺語的結構均為「貓に搭配東西的表達形式,但是由于搭配的內容不同,諺語的語義大相徑庭。此外,即使同樣搭配貓所喜愛的東西,每個諺語的語義也不盡相同。所以,日語學習者在學習表達形式相似的諺語時,辨別語義就尤為重要。
三、日語諺語中的文化背景
據考證,貓是日本到中國的遣唐使帶回去的。貓首先出現在日本宮廷里,成為貴族的寵物,到了江戶時代,才進入“尋常百姓家”。也正因為這種“貴族性”,日本人對貓的寵愛也就更多一些,眾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喜歡貓的民族”。
貓在日本的社會、文化、語言、文學等領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人養貓、愛貓,把貓當做家人、朋友。每天與貓生活在一起,對貓的觀察可謂“細致入微”。因此,日語中借用“貓”的諺語表達不勝枚舉,成為日本民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據筆者統計,與貓相關的諺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語言,特別是諺語源于生活,是折射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在學習中,不能將諺語從日本社會中剝離出來,要理解語義的同時了解它背后所關聯的文化。通過探究文化,能幫助學習者加深對諺語的理解,已達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的效果。
四、結語
學習一門語言,讓我們掌握了一種新的交流工具,打開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在日語的學習中,除了需要記憶單詞、學習語法之外,諺語的積累也非常重要。諺語學習中,正確理解語義、了解諺語所關聯的文化,二者相輔相成。做到了以上兩步,才能更好的學習掌握日語諺語,提高日語的表達水平,在與日本人的交流中產生文化共鳴。但日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還需要日語學習者腳踏實地地學習。
注解
①金田一春彥,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 1995.5
②奧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文化.大修店 2000
參考文獻
[1]金田一春彥,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1995.5
[2]奧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文化.大修店,2000
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一、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翻譯。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譯為:今天是昨天的教師)學生要譯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最佳,該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譯:活著無目標,就如航海無指南針。)顯示該諺語后,教師先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詞詞意是什么?根據sailing 航海一詞,學生都會根據這一詞猜出compass是指南針之意,再翻譯該諺語,“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中文諺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到英語中有關航海的眾多詞匯,最后引導學生想到這是由西方航海技術的興起與迅速發展有關系的,航海技術的發展與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況也密不可分,再深層次地思考一下:可以體會到為什么海盜(private)一詞在西方盛行,而武術卻在中國大陸上興起。
二、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霄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
例如圣誕節(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時唱得圣誕頌歌、Christmas dinner圣誕大餐中的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眾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 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 (我碰巧得知了一個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訴你)B: Sure thin! (當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與S的老公私通)。學生通過這個很簡短的對話,卻學到了很多在生活對話中很實用的句子。
還可以采取教師給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線) Let’s bag it.(先把它擱一邊)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絕對辦不到)It’s up to you.(由你決定) Big mouth.(多嘴驢)Get down to business.(言歸正傳)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關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 (我要炒你的魷魚)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聽)You piss me off. 你氣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個廢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瘋了嗎?Knock it off. 少來這一套。You stupid jerk! 你這蠢豬!I’m fed up. 我厭倦了等等,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四、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西的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會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 Party的活動。
關鍵詞: 來源 民間創作 結構模式 漢譯
一、俄語諺語的形成與來源
俄語諺語是在漫長的語言文化發展歷史中形成的。各個時代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創作出各式各樣的言語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單位經屢次引用和反復加工,逐漸趨于穩定,凝結成諺語并流傳下來。它們大部分源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最普遍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概括地反映了人們在探索客觀世界奧秘過程中所獲得的實際經驗和思維成果。縱觀俄語諺語的形成來源,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有些諺語源自俄羅斯民俗作品、英雄贊歌、童話、謎語。Мужик тонул―топор сулил,вытащили―топорища жаль.是說一個農夫掉到了河里,答應誰救他出來就給誰一把斧子,可是當把他救出來后,他連斧把也舍不得了。諷刺“過河就拆橋”的人。Услужливый дурак опаснее врага.(熱心幫忙的傻瓜比敵人更危險;好心干壞事),Щуку бросили в реку.(把梭魚拋到河里;縱虎歸山),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貓兒邊聽邊吃,充耳不聞;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2.源自俄羅斯重大歷史事件的諺語。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不請自來的客人比韃靼人還壞)。這一諺語反映了俄羅斯歷史上韃靼人入侵這一史實。1240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遠征到伏爾加河流域,擊敗俄羅斯諸公國后,建立金帳汗國,開始了韃靼人對俄羅斯的統治。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才擺脫了韃靼人對俄羅斯的統治而獨立。俄羅斯人在韃靼人的統治下生活了240年之久,受盡壓迫和欺凌,所以十分痛恨韃靼人。不受歡迎的客人突然到來,主人不得不接待,而心里又很不高興,所以說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
3.俄羅斯文學作品中不僅大量地運用了民間藝術創作的精華――諺語,而且不斷產生、創作著新的諺語和俗語,這些大量產生于文藝作品中的諺語和俗語不斷地豐富著民間諺語的寶庫。盡管從來源上講它們是個別作家獨創的驚人妙語,但反映的卻是群體的經驗和智慧,由于它們已得到普遍的認同,在民間廣為傳播,而慢慢轉化為了諺語或俗語。
Счастливые часов не наблюдает.(幸福的人不看鐘。)
Любви все возрасты покорны.(各種年齡的人都為愛情所左右。)
4.有些俄語諺語的形成來源于俄羅斯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這樣的諺語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若缺乏俄羅斯民族文化的背景知識是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的。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如果我們不知道是самовар何物,不知道以Тула盛產самовар著稱,我們就不能理解這句諺語的含義。這句諺語的字面意義為“不要帶著茶炊去圖拉”其中固定轉義的關鍵是,原來圖拉是俄羅斯著名的手工業城市,以生產茶炊聞名,根據這一地名的背景文化,我們推知諺語的意義就是“多此一舉”。
二、諺語的界定
諺語是一種簡潔、形象、有韻律的民間創作,概括了一代代人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經驗。諺語鮮明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人類生活、活動的各個方面以及人類周圍世界的種種現象。從形式角度來說,諺語總是以句法完整的句子形式表現對世界的評價。俄語中пословица,поговорка,крылатое выражение,афоризм,изречение,фольклор,фразеологизм等稱謂在表示相關概念時常常內在相互聯系并交織在一起,這里有必要確定哪些語言現象屬于我們的研究對象。下面來看一下相關詞條的解釋: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俗語: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固定語句,簡練并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精辟、簡潔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有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如:小題大做、朝三暮四。
熟語: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如:慢條斯理、無精打采。
格言:含有勸誡和教育意義的話,一般較為精煉。如:滿招損,謙受益。
三、諺語的句法結構
諺語形式上是句子,諺語采用句子作為其表達形式,主要是因為諺語在其產生之初所表達的是特定的現實情景,并因此獲得了句子所具有的表達與現實特定的關系的句法語義特征――述謂性特征。“諺語,是一種簡短的民間格言,具有教益的內容,是民間的名句。”“格言”和“名句”是句子,至少是單句。
單句除具有一切語句共有的特征外,還具有其它的重要語言特征,其中之一為述謂性基礎或稱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反映有形式結構與語言意義的句法模式,或指一個包含了最小、然而是最充足意義的抽象樣板。這種模式是從無數具體句子中抽象出來的,構成非擴展句產生的依據。這種模式可能由幾個詞的形式構成,也可能由一個詞的形式構成。
俄語中具有句子形式的諺語,是否表現出俄語句子所有結構模式的特征呢?實際的情況看來并非如此。畢竟諺語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句子,理論上與后者的主要區別應在于:首先,諺語是人們一輩輩、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具有傳承性;其次,諺語的意義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歸納總結出來的,是對經驗、自然、社會生活的藝術的記錄,因此具有知識性;再次,諺語的結構在時間的錘煉下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化,具有穩固性。
四、俄語諺語的學習及翻譯
學習俄語,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諺語,并能夠恰當地運用諺語。這樣,在口語中就能使讓人刮目相看,在書面語中則言簡意賅,表達生動有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由于一個民族的諺語往往與本民族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宗教、文化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因此對于缺乏這方面背景知識的外國人和初學者來說,往往難于理解。俄漢兩種語言又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在表達方式上差別很大,這也給學生對俄語諺語的理解和運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諺語的翻譯工作在俄語諺語的學習和研究中也因此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下面介紹俄語諺語的幾種漢譯方法:
1.從總體而言,全人類的思維規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社會環境中生活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很多相似之處。對比俄漢諺語,我們會發現其中許多在字面意義、詞語形象、修辭色彩和所述道理上都存在著共同之處。翻譯這些在兩種語言中文化感彩基本相同、沒有獨特的民族內涵、反映人類普遍生活經驗的諺語時,我們可以采用直譯法,例如:
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ни.(遠親不如近鄰。)
Добрая слова лежет,а дурная бежи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2.漢語詞的組合搭配能力很強,如四字詞組等,這些詞組言簡意賅、表現力強、節奏感美,漢語中這些四字詞組常被看作成語,然而在俄語中這些與漢語含義相同的詞的組合嚴格來說屬于諺語,在廣義的熟語范疇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不必嚴格拘泥于形式,俄語諺語漢譯時可采用四字成語的形式,以求更準確地表達原諺語的意味。
Куй железо,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熱打鐵)
В чужой монастырь 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 не ходят.(入鄉隨俗)
3.翻譯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的俄語諺語,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即翻譯時要注意避免使用漢民族色彩過濃的詞匯,在翻譯過程中一般不宜用漢語慣用的形象去生搬硬套俄語。例如:
Ум хорошо,два лучш.е(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人多智廣)
У семи нянек и детя без глазу.(三個和尚沒水吃;七個保姆,孩子沒人管:人多不干活)
以上這些諺語的前一種翻譯漢民族色彩太濃,應當避免,而后一種譯法則更科學。
五、結語
通過學習和研究俄語諺語,我們不僅更深入地領會到了俄語語言的奧妙和精華,精練了修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從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俄語語言國情知識,擴展了知識面,有助于提高俄語學習的效果和興趣。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英語;新課程;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8-169-01
在新課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特別是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加之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打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下幾點是我對英語與傳統文化的一絲見解,供大家參考:
一、愚人節,圣誕節等外國節日慢慢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而與中國傳動節日相比,在英語方面有和聯系與不同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霄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例如圣誕節(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時唱得圣誕頌歌、Christmas dinner圣誕大餐中的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不僅增加了學生們的興趣,也擴寬了學生們的知識面。
二、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諺語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的翻譯。
三、告別中國式英語,創立情境,學習真正的美式英語
眾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 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其中使用美國人口中的常用句子。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個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訴你)B: Sure thin! (當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與S的老公私通)。學生通過這個很簡短的對話,卻學到了很多在生活中很實用的句子。
還可以采取教師給出一些句子The line is engaged.(占線) Let’s bag it .(先把它擱一邊)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絕對辦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決定) Big mouth(多嘴驢)Get down to business(言歸正傳)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魷魚)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聽)You piss me off. 你氣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個廢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瘋了嗎?Knock it off. 少來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這蠢豬!.I’m fed up. 我厭倦了等,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四、巧用animial卻別中西方文化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在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西的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會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 Party的活動。
總之,對與英語的學習,我們不能一味的去死記硬背,英語是門語言,我們應該多去尋找方法,使得英語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初中英語和中國文化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為學生們以后的發展奠定下基礎。
1.借助俗語、諺語、古詩導入
生物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作出了大量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有俗語、諺語、古詩等形式,如“一山不容二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就為人們所熟知。它們大多是對生物現象的生動反映和精辟概括。教學時,教師恰到好處地應用這些生動活潑的語言,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為本堂課的成功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授“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教師先列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及“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等俗語,并提問:“這些俗語講述的是自然界的何種現象?”然后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并分析:龍的后代仍然是龍,鳳的后代仍然是鳳,老鼠的后代也仍然保持其打洞的特性……這實際上都生動地反映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利用這些俗語把深奧、抽象、難于理解的遺傳變異現象轉化為簡單、直觀、通俗易懂的歌訣,大大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學生也就能夠快速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學效果自然好。
應當注意,借助俗語、諺語、古詩導入是個好方法,但是所引用的俗語、諺語、古詩必須短小精悍、淺顯易懂,不能給學生的學習增加新的難度,也不能因為引用這些俗語而使教學目標發生偏離,否則教學效果會適得其反。
2.借助科學史、趣聞軼事等導入
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可以利用與課題有關的生活實例或故事(科學發現史的典故、趣聞軼事等)導入新課。這種導入不僅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還能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課產生濃厚興趣。生物科學史料既是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的良好載體,也是課堂中再現問題情景的極好材料。
在學習“細胞質遺傳”一節時,由于學生大腦中的原有認知是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教師在課始可以介紹科倫斯的紫茉莉雜交試驗和結果:紫茉莉F1植株枝條的顏色,完全取決于種子產生于哪一種枝條,而與花粉來自哪一種枝條無關。也就是說,F1的性狀完全是由母本決定的,后代不出現一定的分離比。這與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不符。這是怎么回事呢?此時學生發現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相悖,從而產生了認知沖突。他們在努力求知、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3.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導入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可以超越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生動、具體、形象的多維化、立體式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種感官并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課時,教師在新課開始利用多媒體播放《新聞調查之拷問食品》的開始部分。當播放到不法商販為了牟取暴利而在食品中添加禁令化學品時,學生已完全被影片所吸引,緊盯屏幕,屏息凝神,急切地想知道接下來會如何。這時教師暫停播放,請學生思考該如何應對食品安全問題。學生興趣盎然,很自然地產生了學習本課的強烈愿望。
一、泉州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
1.在泉州文化學習過程中,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通過對泉州文化的親歷感受和觀覽鑒賞,深化熱愛泉州文化的感情,認識泉州文化的豐厚和源遠流長,吸收泉州文化的營養,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養。學會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學會尊重多樣文化。
3.學會交往,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在合作中學習,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注意觀察泉州文化現象,培養主動探究精神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會自信,在泉州文化認同中養成自我認同感和“愛拼才會贏”的堅毅品質。
4.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泉州傳統文化價值,用現代觀念審視泉州文化,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二、泉州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的內容結構和進度安排
泉州文化校本課程是高中開設課程,在課程安排中,堅持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的順序,不同年級各有側重,但都圍繞課程目標安排。(如下表)
說明:①表中內容為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和課時進度安排。
②實施時間為高一、高二,總共歷時兩年。
③進度安排上將泉州文化分為黨史、名勝古跡、名人、習俗、民間文藝、諺語六大系列,每一系列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順序安排,逐步提高。
三、泉州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
在實施德育校本課程之前,嚴格按照格式,編寫所開設課程的實施方案和詳盡的《課程綱要》。一般來說,教師操作層面的校本課程方案應包括兩個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項目,列舉說明開課教師、教學材料、課程性質和類型、學習時限、參加對象等;二是具體方案,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活動安排、課程實施說明、考核評價說明等。
下面是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的方案(略案)或叫課程綱要(只列舉部分章節)
一般項目:
課程名稱:感受泉州文化
授課對象:高一、高二學生
課程類型:思想品德類,自選課
教學材料:自編綱要
授課時間:每周一講,每學期15講,共開兩年
具體方案:
(一)課程目標
1. 感受泉州文化(民間藝術、名勝古跡、人物等),提高人文素養。
2. 親歷泉州文化的研究步驟(搜集、整理、參觀、訪問、參與民間藝術品制作),完成認識、鑒賞。
3. 選取某一泉州文化的具體問題進行主動探究。
(二)課程內容與活動安排(節選二個課節)
第三專題:鄭成功研究性學習(之五)
教學目標:比較全面地了解明代鄭成功的生平、事跡和歷史上的地位及貢獻。
教學方式:學生搜集資料、信息、討論、演講,教師指點,講解。
組織形式:
在教師指導下自由討論,組織演講。
教學要點
1. 學生搜集鄭成功生平資料、主要事跡資料
2. 鄭成功所生活的泉州社會文化環境
3. 泉州文化對鄭成功的影響
4. 鄭成功的泉州文化氣質
第六專題 泉州諺語研究
教學目標
1. 了解有關泉州諺語,特別是哲理類。
2. 了解幾位有影響的泉州諺語搜集者。
3. 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的諺語。
教學方式:學生搜集泉州諺語資料、信息,小組交流。
組織形式:學生分小組討論。
教學要點
1. 學生搜集諺語,小組交流
2. 泉州諺語的分類
3. 泉州諺語的發展
4. 泉州諺語的應用
四、泉州文化作為德育校本課程的評價
1. 評價的原則
(1)重視文化認知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感受、領悟、欣賞和思考等每個階段的表現,對每個階段都給予相應的權重分數。
(2)不僅重視學生對每個文化專題的研究結果,而且重視描述學生在研究鑒賞過程中的多種收獲與體驗、多種能力與品質。注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3)重視評價學生對于德育與其他學科文史知識的聯系情況。
2. 評價的實施
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課程是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講座發言的表現,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的敏捷性、深度、表達水平(發言、演講的口頭表達能力、作業的書面表達能力)、搜集資料、小論文的質量進行評價。
(1)等級評定,用于文化主題活動課、小組討論課。由指導教師填寫主題活動課評價表(見附表1)。
(2)分值評定,用于學生提交的書面結果,如小論文、賞析文章、觀感作文及搜集資料的全面準確情況。具體可分為老師評定、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
一、文章輔助教學。
我想作為初中生都學過《死海不死》一課,這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說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還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下令處決俘虜來的奴隸,奴隸們并沒有沉到水里淹死,卻被波浪送回岸邊。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隸扔進海里,但是奴隸們依舊安然無恙。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只好下令將他們全部釋放。”但當我講到世界地理的“亞洲”時,學生還沒有學到這篇課文,我便用這個典故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至于死海為什么會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識,暫且不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課下去閱讀《死海不死》的課文,下一節課我提問時發現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謎底,當然,兩千多年前的羅馬統帥狄杜將軍在當時是無法明白俘虜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歸咎為俘虜有神靈的保佑。這樣把地理教學和語文知識穿插起來。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詩歌增光添彩。
我國古代的許多詩歌,語言優美,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朗朗上口,易讀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寫我國自然風光的,它不僅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它們所反映出來的自然現象,對地理的課堂教學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在課堂上若能根據教材內容,恰當的選擇其中的一二首典型作品穿去,既娓娓動聽,又詩情畫意,會使學生對相關的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學生來說受益匪淺,對教師教學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講我國地形中的內蒙古大草原時,我先讓他們看著視頻中的北朝民歌《敕勒川》對內蒙古草原自然風光的描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莽莽,風吹草低現牛羊。”同學們馬上進入了狀態,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詩的意思:“一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陰山的腳下。四垂的天象個蒙古包,籠罩著坦蕩的原野。天是那么深邃蔚藍,地是那么廣闊無邊。豐茂的牧草被風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 的牛羊現在眼前。”詩歌中描繪了大草原的優美風光,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景象,儼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風俗畫,而且生動準確地表達了內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遼闊),氣候(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溫帶草原)和主要從事的職業(畜牧業)等,這樣內蒙古草原的特點不言而喻。
三、諺語生動活潑。
諺語是群眾中流傳的固定的語句,常用簡單的通俗語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其中不少與地理知識有關的,上課時若能靈活引用,也可以成為我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幫手請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發展林業生產的山應該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卻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于太陽的東升西落和黃赤交角的存在,如果北半球的房子坐南朝北,相對來說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則顯得陰涼,這恰好是適合林木的生長,坐北朝南的房子卻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而較溫暖,對于人的居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特別是舊社會缺醫少藥的年代,溫暖的環境,對于人的生活,生產就更顯得重要了,連同家庭飼養的牲畜都會生長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興旺,以前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把它歸咎那是“風水”好,其實這是地理科學,在房屋建造上的運用,而并非迷信。同樣現代的許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較溫暖,另一方面是因為太陽的東升西落,這樣可以避免陽光直射房間,做到冬暖夏涼。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更是不勝枚舉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東轟隆西虹雨。”“日暈三更魚,月暈午時風。”“日出東方紅,無雨便是風。”等等,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的過程中對天氣變化規律的一種總結。
當然上面所用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一些詩詞、民謠、諺語,如: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繪的是天氣特征。
2、“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個時節反映我國春末夏初的時節,其降雨類型屬于:鋒面雨。
3、“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國西北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之一,說明其日溫差大。
4、“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一詞是指:來源于太平洋上的東南季風 。
5、“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繪的是我國的橫斷山區的自然景觀,是氣候垂直變化的形象寫照。
各科之間是相輔相成,在教學中我們得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我們才會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只有在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上下工夫,才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當然也不能扯得太遠、太多,否則就會喧賓奪主了。
向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學習。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集中體現了當前社會所倡導的優秀品質,他們生動的體現了當前社會對于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向他們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對職業道德修養的認識。
摘要: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 , 更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文章從地域環境。歷史背景。國俗語義。價值觀念這四個方面通過舉例對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漢習語產生的涵義,指出不同的語言承載各自不同的文化,使英語學習者了解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漢習語,民族特色
作者簡介:黃曉林(1963-),女,壯族,廣西田林縣人,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1-0143-02
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擁有大量經過千錘百煉而凝成的習語,它們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廣義的習語包括成語、典故、俗語、諺語等,是一種歷史和文化沉淀的產物 ,具有鮮明的文化烙印,意義和結構比較穩定。每個民族都有體現本民族文化的習語。這些習語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反映了該民族對世界、生活的態度和觀點,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差異的窗口。學習、比較和研究英漢習語,可使人盡情地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魅力。本文從四個方面分析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緣由,旨在幫助英語學習者對習語這一典型文化現象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地域環境差異
英漢習語中地理生態環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發展和 變有著重要影響。駱世平認為:文化的形成脫離不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定的地理環境科學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產生特定的表達方式。
1、地域生存環境差異
英國土地面積不大,但四面環海。航海對英國經濟的發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確立起了重要作用。英國人在長期的海上生活中,把觀察到的現象和積累的經驗應用到語言中,形成了許多與海上生活息息相關的習語。如know the ropes原來指的是在帆船時代,船上眾多的風帆都是由一整套繩索系統來控制的,熟練的海員必須對這些繩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變化無常的大海上操作自如;后來他們把這一習語加以引申,用在其他地方表示知道竅門的意思。類似的源于海上生活的習語很多。如: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別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標。(對應的漢語諺語: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As close as an oyster(對應的漢語諺語:守口如瓶)。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積聚成多會沉掉航船(對應的漢語諺語:水滴石穿)
Plain sailing(對應的漢語諺語:一帆風順)
上述諺語都能體現英國島國文化的特點。而與它們相對應的漢語諺語都有大陸文化的特點。中國的航海業未能成為國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航海有關的習語數量較少,漢語中的海多有神秘、遙遠、不可思議的意義。石、樹、緹、路、車都和陸地活動有關。這些表達方法,無論是英語的,還是漢語的,都是比喻用法。英漢語的鮮明區別在于英國人用航海經驗作為生動機智的諺語的源泉,而中國人卻從陸上活動的經驗中吸取營養、產生諺語。
2、山川物產的差異
英漢習語中也明顯地體現出山川物產差異。我國盛產竹子,漢語中有很多習語與竹子有關。如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竹報平安等等。例如;中國人常用“雨后春筍”來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現。而且中國歷來文人賞竹、詠竹、慕竹之高潔與堅貞。如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詠竹名句,千古流傳。竹之神韻,修竹挺拔,高風亮節,清風拂影。反映了中國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華民族仁人志士虛心、堅貞、曠遠的文化心理。歐洲特別是英國不是竹子的產地,英國人在本土沒有見到過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長的是快是慢,根本無法想象“雨后春筍”的氣勢。所以,在英語里沒有任何的聯想意義,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關的習語。
二、國俗語義的差異
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它反映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兩種語言中具有同一實體指稱意義的詞語,其國俗語義都往往大相徑庭。
漢語中有“狗急跳墻”比喻壞人走投無路時,不擇手段地蠻干;“狗仗人勢”比喻走狗、奴人依仗著主子的惡勢力欺壓老百姓。中國有句俗話說“掛羊頭賣狗肉”這體現出漢族褒羊貶狗的傳統特點。中國人一般都認為狗是比較卑賤的動物,所以狗常用來形容壞人壞事。而英語中有關“dog”習語有:a gay dog(快活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難)。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對應的詞語,但它們的國俗語義卻不同:前者是罵人語,后者含褒義,指“年事已高而經驗豐富的人”。這些都體現了東西方對狗的不同的傳統看法。
國俗語義差異還體現在英漢習語中設喻的喻體不同。如:英民族用獅子而漢民族用老虎來比喻權利,勇猛和危險。這是因為在漢文化中“虎”乃百獸之王,如“虎躍龍騰” “虎踞龍盤”等詞語中的“虎”都有“獸中王”的宏偉之意。“虎”用來比“勇猛威武”、“生龍活虎”等。
在習語方面,英漢的對應詞上也出現了一種不對等的部分對應,即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的卻是相同的國俗語義。例如,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東墻補西墻”,“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劍”,“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揮金如土”等等。
三、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有著很強的家庭觀念,“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相比之下,英美的家庭關系松散。對于婚姻,英美人特別注意愛情這一前提,而中國人對愛情很含蓄、深沉、保守,很少有愛情方面的習語。
中國人比較崇尚集體主義價值觀,它體現為倡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和團結合作關系。漢語“獨木不成林,單絲難成縷。”體現的就是一種典型的集體力量。英美價值觀念是個人主義,崇尚個人相對社會的獨立自主性。諺語“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閑事)”體現的就是英美社會奉行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它告誡人們不要多管別人的閑事,專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Don’t expect strangers to do for you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self(不要指望別人為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表明每個人是自主的,獨立的,而不應該依賴別人而生活。
英美價值觀體現在時間觀念上的守時,追求效率和樂觀態度。諺語“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雖形似漢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它側重于告訴人們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不斷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含有濃厚的經濟色彩,體現了進步觀中的財富無限論。諺語 “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時刻,為立業之本)”反映了人們對守時的重視,成為西方國家所崇尚的觀念,雖然漢語諺語也有“浪費時間等于謀財害命”之說,但總體上講,中國人的守時觀念相對較弱。
受個人本位價值觀念的影響,英美人士十分重視個人的隱私,故年齡、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個人隱私范圍。英諺“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家是獨立王國)即為一例。從傳統上講,中國人的隱私觀念不強,生活中沒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
英美價值觀還體現在社會關系取向方面。中國傳統價值倫理原則的核心是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仁愛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則。這種原則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愛人,而且強調這種愛應該是從無私的動機出發的。正因此才有相傳宋代王應麟《三字經》的總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種人性論觀點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確的人性本惡論觀點的代表者。基督教《圣經》和基督教神學中關于人性本惡論的觀點普遍地為西方人所接受。“Who sows ill reaps ill.”(誰種下災禍,誰就遭殃。)表達了人性本惡的觀念。
四、歷史背景的差異
社會歷史的發展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的痕跡主要存于習語當中。英語習語背后都有一個歷史故事或傳說。如;“drop the pilot”原為航海用語,指船到泊或過了險區后,就叫領航員下船。1890年3月29日,英國《笨拙》(Punch)雜志刊登了一幅漫畫,畫的是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Bismarck)身穿領航員服裝,被解除職務。此人曾任首相等職,為德國在澳洲確立霸權地位立下汗馬功勞,后因與皇帝威廉二世意見不一,于1890年3月被解職。Drop the pilot便被用來表示成功后拋棄得力助手或功臣,相當于漢語的“過河拆橋”之意。
英語習語源自古希臘的較多: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點”,cat’s paw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或被當做工具使用的人”;Pandora’s box直譯為“潘多拉的盒子”,意為“無窮的災難”;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直譯為“披著羊皮的狼”,意為“危險人物,貌善心毒的人”,源于《伊索寓言》、還有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聊以)。中國的習語許多是和特定的歷史內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聯的。如秦漢之際,山東出了不少丞相(蕭何、曹參、韋平、孔翟等),山西出了不少名將(白起、公孫賀、傅介子、成紀等),所以漢時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習語。三國時代的呂布,人美勇武,所騎的赤兔馬驕駿善弛,所以流傳“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一說。宋代的名將岳飛用兵“善以少擊眾”、“猝迂敵不動”,所以金兵中有此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家喻戶曉,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條習語“死諸葛走生仲達”。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與古希臘、羅馬文化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深地打上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烙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成一體,古時幾乎沒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結束語
我們進行英漢 idiom(習語)文化差異性比較研究,是相對于英漢習語相同性而言。任何語言,它們之間一定會存在著相同的結構、表達方式。對其差異性的探討與研究,將有利于人們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賦予英漢諺語豐富獨特的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把握這兩種諺語必須建立在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準確理解其蘊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
參考文獻:
[1]李紅.從英漢習語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2]黃碧蓉.翻譯視角下的習語文化差異探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3]劉振鐸.漢語辭書大全.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