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廬山的詩句

廬山的詩句

時間:2023-05-29 18:24: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廬山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廬山的詩句

第1篇

我要到廬山去,一刻也不遲疑。我離開她太久了。一排排時間與樹木,一排排大路和謠曲,在我面前倒下。我越過歷史和書籍,樓臺或車仗,去赴歷代詩人的約會。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凡詩人都是嗜酒的,凡詩人都是愛花的,只要有酒有花的地方,就該是詩人的故鄉。或許應該說,詩人的故鄉,就是有酒有花的地方。

那年,命運落在你頭上,紛亂為一根根風中的發絲,你唱著《歸去來兮辭》返回廬山腳下的故里,所有的花和草,樹和溪流,在山谷里舉行空前的盛典,掩蓋了你來時的道路。

你放牧,你耕作,你帶月荷鋤歸;你采菊,你醉酒,你登高賦新詩。一杯酒在胸膛燃燒著另一杯酒,你的嘆息,使一溪清流落英繽紛。你日漸衰弱卻不失勤勉的手,抓牢了農家的勞作之鋤,愿后世的人們,在桃花源的風景里男耕女織。你的心則隨風景而去,蒼茫不可知。你不止于靜穆,因為你偉大。一首偉大詩篇的誕生,也就是一個詩人的永生。沒有人會不知道,那個麗日藍天的上午,你悠然面對南山采摘的,便是性靈和詩歌的本質。你蹲下身子的時候,自己就成了一株悠然的。不知是該你采菊,還是該菊采你。也許本該是你生在疏落的籬下,而讓菊在籬外開花。其實你們都很清楚:世界很大很大,大自然才是你們心靈棲息的田園。因此你們彼此相約:在一個百花蕭瑟的季節,笑傲天下。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一面芙蓉般的金色的山,露出青天削出的身段。我要和色彩、音韻、云霧以及樹林一起,投入山的懷抱;我要接受詩歌的桂冠和祭酒之司,涉過天才與詩的河流,把酒奉給李日。

松色如暮。一襲潔白的衣冠,在江南透明的斜照里時隱時現。你的目光越過壁立的山峰,寬大的棉袍里,藏著鋒利的筆和劍,你舉手若電,從洶涌的云海里,抓住一劍鏗然。豪氣在剎那間逼近,照亮了語言。

唐朝宜酒宜詩不宜詩人。從蜀道向長安,從長安向廬山,你一生好人名山游,卻是一條平平仄仄的命運之途。從世俗到靈魂,只隔著一層薄得看不見的門。李白在里面經營意境,偶爾取出一些,就驚呆了歷代狷狂之士。一柄寒氣逼人的長劍,從詩歌的戰場劃過,一步一詩,把內心的痛苦與蓋世的才氣,轟轟烈烈地走出一首首千古絕唱。

太白的詩寫在天上,飛翔的生命掛在懸崖。把心燈祭起,把心香焚起,千丘萬壑,紫煙茫茫去不還。長袖臨風,一掃漫天陰霾。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彈琴的人在水已聽琴的人在馬上,彈琴的人和聽琴的人相遇在一條船上:這條船目!是一個琴了,被水的手指撥響。所謂知音,便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心事被琴說穿,被水流傳。從都在世上尋找知音,卻不知道何時會偶然出現機緣。今夜,誰在那一鉤殘月下,獨自臨風撫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飄向遠處的琴聲比遠處更遠。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王玉指和輕弦上泛漫。廬山多愁善感的情懷,在一個古代的夜晚,被詩與琵琶說盡。

潯陽江水在琵琶上翻滾流淌,白司馬擱下酒杯,用悲愴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終了,彈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輕輕滑落。于是,載滿秋怨的小舟隨琴聲的消逝而永遠消逝。而詩人則踏著濕漉漉的詩行,憂郁地走進經典。兩行長長的淚水,垂在歷史的臉龐,再也無法抹去。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東坡居士不是居住在坡上,居士謫居在自己的詩文里。他其實驕傲,卻衷心佩服陶潛。賦閑的時候到處游蕩,用蠟燭尋找先賢的身影;在鄉間,他跟陶潛一樣生活,用濃重的四川話,哼著陶潛的詩句,搖搖晃晃走向幽深的庭院。他寫詩,說自己的前生一定是陶潛。他跟陶潛一樣喜好喝酒、吟詩、漫游以及跟和尚聊天。聊到盡興處,打個噴嚏也是詩。沒有人能真正讀懂他的內心。他卻洞察了人世最深的奧秘。哪怕那奧秘埋藏在廬山似乎不可穿透的神秘詭譎的云霧深處。

廬山是一個擠滿了詩人的所在。詩人們在廬山攀爬、喝酒或賞花。然后上馬沉吟,下馬寫詩。不寫詩的時候,看看風景也是文化。

我要到廬山去,乘靈感的快馬,在詩人的森林里出入。千年的詩,千年的月,千年的云霧和流泉中的胭脂如火焰。千年的歷史,千年的風流,千年的蓮花開了又落。廬山,廬山,你有多么悠久的歷史,你就會有多么悠久的風流。

名篇品讀:

文章以中國古過有關廬山詩句的幾位大詩人的名字為小標題,引用他們的詩并作分析,顯得結構新穎,思路清晰。

三處“我要到廬山去”的反復使用不僅把作者想去廬山的強烈思想充分地表現了出來,而且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第2篇

[關鍵詞]古詩;策略;初讀;品味;拓展;共性

“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構思新穎,清新雋永。如何構建古詩教學策略,讓學生很好地把握古詩的內涵,領悟詩中所蘊涵的意蘊?教師可以采取“三步曲”的教學策略。

一、初讀——東城漸覺風光好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初讀環節,不要急于去了解詩意,而是做好做足讀的功課,有助于學生漸入佳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絕句》開課伊始,教師可以先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或開小火車讀等方式,力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再通過師生合作,教師引讀詩句前四字方式,巧妙地帶學生讀出詩句前四后三的節奏,讓學生感受到詩的節奏和韻味。古詩獨具的韻律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讀的時候還可配上各種肢體語言,或搖頭晃腦,或高歌低唱……將詩人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

二、品味——紅杏枝頭春意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講究一個“悟”字,如果教師把詩的注釋、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收獲的只能是對字面意思的膚淺理解。教師應在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好(韻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詩句,想象詩中蘊涵的意境,領悟詩句背后蘊涵的情感和意蘊。

方法一:想象。詩是最具想象力的,想象賦予詩靈動的生命。杜甫的《絕句》,一句一景,的確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要想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畫面美,教師在教學時需引導學生斟字酌句,細細品味,慢慢欣賞,展開想象,感悟詩文的意境。如學生對第一句中的“翠柳”是怎樣的形象比較模糊,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翠柳圖”,讓“翠柳”的形象在學生腦海里豐滿起來,原來春天的柳樹剛長出嫩綠的葉子,翠生生、油亮亮的,這樣翠綠的柳樹就叫“翠柳”。有了“翠柳”的形象,詩句在學生腦海里已然化成了美麗的圖畫。

方法二:誦讀。讀古詩,重要的是吟讀,即還原文本的原生價值特點,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照自己的體會來讀。要讀得比較慢,有時候有拖音,比朗讀的味道更足一點。如果說文字能突破時空的局限流布千年,那么誦讀能把一首首平面的古詩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如講《題西林壁》一課時,教師范讀“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句,將“嶺”字字音拖得長一些,“峰”字則讀得干脆利落,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老師要這么讀?以此幫助學生辨析“嶺”“峰”的不同。再以師生“踏”讀(即教師讀完一句,學生重復這一句的后三個字)的方式,讀出詩的節奏韻律。為了使學生在思維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動中明白道理、升華認識,進而可以活化運用,在身臨其“景”中感悟、體驗抽象的道理,教師可在“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前加上嘆詞“唉”,一聲長嘆,來自心底,韻味皆出。

三、拓展——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的語言精煉,內涵非常豐富,課堂上適時、適度的拓展,可以使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質的飛躍。在眾多歌詠廬山的作品中,《題西林壁》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啟發讀者思考和領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蘇軾的《初入廬山》,白居易、等人歌詠廬山的詩句,還有《登飛來峰》《游山西村》等進行比對,以詩帶詩,這樣既可加深了學生對此詩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了學習內容,擴大了課堂的教學容量,把學生對詩的理解引向深入。

第3篇

一、分層誦讀課文

學習古詩,要注重分層次誦讀課文,這樣可以做到熟練生巧、事半功倍。

1、初讀詩文,了解作者。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

2、精讀課文,了解詩意。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3、研讀詩文,體會情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讓學生對比研讀,更能讓他們體會不同作者在離別時的不同情感。

二、充分欣賞意境

學習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所以,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欣賞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顧小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小學生進入意境。

1、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采用了“起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就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對瀑布的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接著引出李白的詩。

2、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我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香爐”就一語雙關,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紫煙”看起來簡單,但深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分析。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盡”這一句時,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劇而下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再想象瀑布從山上直瀉而下時會發出怎樣的聲音,讓學生理解體會“飛流”、“直下”的浩大聲勢。在教學中,通過反復推敲字詞,既培養了小學生諸多語文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古詩“美”之所在。

3、以圖配詩,感受情境。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知詩的表現手法,我采用了古詩配畫法進行教學。在教《望廬山瀑布》這一課時,采用了部分詩句入畫。給“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兩句詩配畫,后兩句夸張、比喻的意境本身也包含在畫面之中。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象,加強感性認識。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帶學生到廬山旅游、觀賞廬山瀑布,讓學生親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中,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二、注重培養興趣

第4篇

美麗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景色是美麗的,是奇妙的。大自然好似變幻莫測的天氣,走到哪里都會有新奇的發現;大自然好似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描繪出祖國美麗的景色;大自然好似一個神奇的萬花筒,可以將大自然的美麗盡收眼底。大自然中有綿亙千里、高低起伏的山峰,有奔騰萬里的黃河,也有生機盎然的田野。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看看風光秀麗的廬山吧!

剛來到廬山,我就被這美麗的景色給吸引住了。乳白色的云霧環繞在山頂,給廬山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廬山那氣勢壯觀的陡峭石壁,是那樣高,那樣雄偉,給人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那蜿蜒曲折的山路,若隱若現的出現在雜草密布的小路上,山的一邊是伸手不見底的大峽谷,一面是高聳入微的山峰,令人膽顫心驚。廬山也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有橫著放的,斜的放的,豎著放的。有的像奔騰怒吼的雄獅,有的像展翅高飛的老鷹,還有的像蓮花寶座。所有的石頭形狀都不一樣,有的凹凸不平,有的錯落成橋,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奇特的形狀,獨特的特點。我真敬佩大自然這豐富的想象力,把世間萬物造的各有各的特點,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魔術師,走到哪里都有不同的景色,令我十分著迷。

廬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飛流的瀑布,我們坐著纜車去觀賞瀑布。那雄偉的瀑布從絕壁上飛奔而下,激起朵朵水花,飛濺在山間。我站在白色的云霧之間,耳畔是雷鳴般的轟響,仿佛在演奏著一曲氣勢非凡的交響樂。那飛流的瀑布如同一條白色的巨龍在山頂盤旋,那氣勢就像有十萬個人在振臂高呼,望著這望不到頭的的瀑布,我不由想起了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比喻得真是太貼切了,令我感概萬千。

我愛風光秀麗的廬山,我也愛變幻莫測的大自然!

第5篇

上次我們看到了高大雄偉五老峰。

五老峰高大無比,據說它有五百多米高呢!它隱隱約約的,似乎是懸掛在空中的哦!它的顏色也和其他的山不同,它的顏色是很淡很淡的褐色呢!它是我看過的最高的山。我還有描寫五老峰的詩句,是李白寫的—《望廬山五老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五老峰看起來像是五座山連在一起,也像五根手指。

五老峰看起來好像是全世界的石頭組成的,又被齊天大圣孫悟空打成了像五根手指了。但又好像是如來佛祖用來壓調皮的孫悟空的大山。也可能是七個仙女下凡,用她們的法力堆成的高大雄偉的大山吧!

五老峰在我的印象里是最最深刻的了,我很喜歡五老峰。我想,如果爬山爬到了五老峰峰頂,那么一定是到天上了吧!

第6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詩詞教學;興趣;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更加多元,尤其是古詩詞教學,更側重于古典詩詞的意蘊和體悟,而不再像傳統教學中強制性地要求學生“背下來”即可。但古詩詞集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內容,如何與現代教學完美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仍然是值得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反復誦讀,感受文字美

古詩詞作為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產物,天然便帶了一分文字之美。教師在實際的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在授n前引導學生對所學古詩詞進行反復的誦讀,標注出自己在誦讀過程中感覺到的優美的、有韻味的詩句,并進行重點朗讀,根據自己理解到的字面意思和曾經學過的古詩詞的斷句方式有感情地誦讀。如,教師在講解《小兒垂釣》時,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大量誦讀來理解這首古詩的含義。該詩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且詩中所提及的主人公“稚子”和學生的年齡相差不多,理解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反復的誦讀理解詩文中的完整故事。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就給讀者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可謂是不神奇。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二、營造場景,感受畫面美

古詩詞的美不僅僅體現在文字的言簡意賅卻意蘊悠長上,而更多的是能夠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也就是我們常常說到的“共鳴”。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時,也要善于利用古詩詞的這一個優勢,積極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古詩文中描述的場景,使學生感受作者在進行詩詞創作時的心態,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情感。這一教學方式方法與傳統教學中文學常識的鋪陳和描述異曲同工,都是為了盡可能地讓學生貼近作者的心理,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著名篇《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文字表述簡單直白且大膽地運用了夸張手法,長久以來被文人墨客盛贊。在教學這首詩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發動自己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再現壯觀的廬山瀑布。太陽的照耀下,山頂的香爐峰好似九天之上的神殿,升起了淡紫的煙霧;遠遠地望過去,就能看到這條廬山瀑布掛在山川之前;這長長的瀑布啊,似乎有三千尺那么長;就好像是九天上的銀河落到人間一樣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腦海中的場景畫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畫出來的場景,背誦這首詩。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場景反作用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背誦和鞏固,根據實際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回想自己曾經學過的古詩詞,應時應景地吟誦,切實地感受身臨其境、學有所用的感覺。就比如在語文課堂上,隨時可以讓學生看看窗外,看到校園里的柳樹,就引導學生吟誦一些詠柳的詩句;看到甬路旁的松樹,就引導學生吟誦一些松樹的詩句。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而使整個課堂充滿情趣。

三、分析名句,感受哲理美

很多古詩詞都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不僅僅要引導學生知曉古詩詞中的含義,也需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體悟其中的道理,這對于理解背誦艱澀難懂的古詩詞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正向積極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時,教師就可以針對最后的那句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引導學生進行琢磨。這首詩是作者在游歷廬山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感寫出來的一首頗具哲理的古詩。講述了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位置都發現了廬山不同的美,描摹不出真正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細查才發現皆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中,格局太小導致眼界不夠開闊,不能完整地進行認知活動。通過這首詩告訴學生在看待事物的時候,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而要想全面地認識事物,就不能局限在其中,要適當地抽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這不僅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更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創新改革迫在眉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筆者也希望每一位一線小學語文教師都能深入研究古詩詞教學改革模式,為傳播我國古代文化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第7篇

愛花無論桃杏梅

杜鵑、牡丹、紫薇、桃花、梅花、杏花、櫻花、桐花、荷花等,都在白居易的詩歌吟詠之列。他尤其喜愛杜鵑花,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詩中,他寫道:“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閑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杜鵑之美,無與倫比,有如絕代佳人西施,而芙蓉、芍藥皆相形見絀。白居易對杜鵑的評價,竟是如此之高!因為愛杜鵑花,他不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鵑移植到住所,還寫下了《戲問山石榴》一詩:“小樹山榴近砌裁,半含紅萼帶花來。爭知司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開。”不僅如此,元和九年(814年),白居易調任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時,還千里迢迢,把廬山杜鵑帶去種植,并寫下了《喜山石榴花開》一詩:“忠州州里今日花,廬山山頭去年樹。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白居易惟恐讀者不知此花的來歷,還特意在題目下寫下了“去年自廬山移來”的注腳。據初步統計,收入《白居易集》中吟詠杜鵑花的詩,除以上幾首外,還有《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山石榴花十二韻》、《題山石榴花》等。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在《海棠》一詩中把海棠比作女嬌娃,構思新穎,堪稱佳作。而比蘇軾早數百年的白居易,早就把花當作自己的“夫人”,可謂是首開花卉擬人化的先河。他寫道:“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種春。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既體現了詩人詩作構思的不凡,同時也體現了詩人愛花感情之深。

“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白居易不僅鐘愛杜鵑花,甚至對閑花野草也一往情深,甚有感情。這在《同友人尋澗花》一詩中可以找到佐證。詩句是:“聞有澗底花,貰得村中酒。與君來校遲,已逢搖落后。臨觴有遺恨,悵望空溪口。記取花發時,期君同攜手。”雖尋芳不遇,但他還打算次年再去尋覓。

白居易因愛花、詠花,曾遭政敵攻擊而被貶謫。元和十年(815年),時任太子左善贊大夫的白居易,第一個上書唐憲宗李純,請搜捕刺殺武元衡(宰相)的兇手。新任宰相張弘靖、韋貫之認為白居易不是諫官而上書奏本;忌恨他的人又誣陷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不慎掉在井里淹死了,而寫了賞花及新井詩,有傷名教,遂貶為州刺吏。詔書剛下,中書舍人王涯又上書唐憲宗,言白居易所犯跡狀不宜任地方長官,憲宗乃追詔改授江州司馬(郡佐官)。降職也罷,降級也罷,京官可以不當,但花木不可不愛。此后的白居易不改初衷,仍愛花、詠花、種花。以此而論,白居易可真算得上是個花癡了。

花下對飲亦瀟灑

愛花必賞花。凡花事盛隆,白居易總要前去觀賞,且每每于花下留下詩作。

“村南無限桃花發,唯我多情獨自來”。(《下莊南桃花》)“香勝燒蘭紅勝霞,城中最數令公家。人人散后君須看,歸到江南無此花”。(《看渾家牡丹花戲贈李十二》)早年居于長安的白居易,已有此雅興了。

此后,白居易的賞花詩作屢見:“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蕓香吏,三見牡丹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三年閑悶在余杭,曾為梅兒醉幾場。……賞自初開直至落,歡因小飲便在狂。”白居易一生寫出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花詩。

栽花植樹不知疲

愛花必種花。白居易原籍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后因藩鎮割據,烽煙四起而避難越中(今浙江一帶)和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鎮)。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進士及第后,他先后在長安、、江州、杭州、蘇州、洛陽為官或家居,一生住地多變。但無論住在哪里,也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他的高情逸致,栽花植樹,始終如一。

貞元十九年(803年),32歲的白居易官授校書郎,開始進入仕途。這時他在長安常樂里租了一處房屋住了下來。入住后,見園中竹叢“枝葉殄瘁,無聲無色”,于是“乃芟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親手撫育。日后,竹叢復蘇,出現了“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的美麗景象。對此,白居易心有所感,寫下了《養竹記》一文。

次年,白居易卜居距長安約百里的渭村。此間,白居易栽花種樹甚勤,房屋四周桃紅柳綠。他在詩作《重到渭上舊居》中寫道:“舊居清渭曲,開門當蔡渡;十年方一還,幾欲迷歸路。追思昔日行,感傷故游處。插柳作高林,種桃成老樹。”在《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樹》一詩中,他也曾作過追憶:“故園渭水上,十載事樵牧。手種榆柳成,陰陰覆墻屋。”

比較起來,他種花植樹最為熱心時候,是貶為江州司馬和忠州刺史時。白居易貶下江州后,先是住在官舍。后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春,籌資在風景秀麗的廬山香爐峰、遺愛寺之間,構一住宅名“草堂”,舉家遷居于此,直到元和十三年(818年)。此間,他栽杉種柳不輟,還種山櫻桃、杜鵑花和荷花等,并寫下了“紅鯉二三寸,白蓮八九枝。……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等頗有情趣的詩作。

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調任忠州刺史。在忠州的兩年里,是他一生中栽花種樹最勤的時候。此間,他種過桃、杏、梅、柳、荔枝、杜鵑等花樹,留下了《東坡種花二首》、《種桃花》、《東澗種柳》等眾多詩作。在這些詩里,他留下了“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每日領僮仆,……鏟土壅其本,……”等詩句。十分難能可貴的是,白居易明知在忠州的任期只有3年,但仍熱心栽種。對此,他在《種荔枝》一詩中是這樣寫的:“紅顆真珠誠可愛,白發太守亦何癡。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這不就是“前人種樹,后人乘涼”舍己為人的精神體現么!果然,元和十五年(820年)冬,3年任期未滿,唐憲宗就將白居易召回長安改任尚書司門員外郎。告別江州,白居易對東坡花樹依依不舍,深情地下寫下《別種東坡花樹兩絕》:“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舊春。樓上明年新太守,不妨還是愛花人。”白居易離開忠州若干年之后,還念念不忘東坡花樹,寫下了“最憶東坡紅爛漫,野桃山杏水林檎”、“長憶小樓風月夜,紅欄干上兩三枝”等詩句,對東坡花樹的眷戀之情溢于言表。

第8篇

一、品讀古詩,悟山之神韻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座座山川不僅秀美、雄壯,更有迷人的文化神韻。蘊含哲理的古詩,就是山山水水的精華再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人文沉淀。利用古詩可以更好地活躍地理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例如,學習“五岳獨尊”泰山的時候,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只有1532.7米,并不是很高,但孔子為什么會有“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當學生學習了有關地形知識后,就會懂得因為泰山位于華北大平原的東部,于山東丘陵之上,整個華北大平原之上惟它獨高,所以相對高度就顯得很大,氣勢就顯得特別雄偉,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的一個美學形象。此時,再引用“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學生就如同身臨其境,心領神會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能感悟到詩人借物詠志的遠大抱負。

再如,學習廬山時借用《題西林壁》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朗朗上口的言語中感受到詩人坡慧眼橫看、側看和遠視、近觀,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因為廬山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飛峙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再加上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常隱沒在云霧之中,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造就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地貌,寥寥幾字,不僅道出了一個深刻的地理原理,也陶冶了學生的高尚情操,領略了中國文化的藝術之美。

二、品讀古詩,感水之靈性

水是生命之源,黃河、長江更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指導學生學習黃河時,教師可以引用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首先請學生思考:黃河是我國第幾長河,“天”指哪里,“海”又指哪里?學生很容易指出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天”指黃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海”指的是渤海。接著再思考: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東去,勢不可回,黃河為什么會形成如此狀態?學生經過研討發現:黃河流經我國的三個階梯,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第二級階梯的高原地區高出2000-3000米,比第三階梯的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降,一瀉千里,巨大的落差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學習長江流經地形的特點時,為了讓學生學得生動和有趣,先點撥學生思考“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中“輕舟”、“彩云間”表達了什么?學生易答出“輕舟”形容長江流速特快,“彩云間”是描寫白帝城地勢特高,以突出長江流經上游時落差特大,生動突現長江上游多峽谷,水流急的特征。再指導學生賞析“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朝三暮,磺硫如故”的含義,領悟長江中游河道多彎曲的特點。最后指導學生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為學生展示長江下游江闊、水深的特點。這樣把地理與古詩巧妙結合,不僅能讓學生生動感悟長江各段的水文特點,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之情。

三、品讀古詩,觀地形之奇妙

古詩中的精練語言,能為學生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某地的地形特征,加深學生印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內蒙古高原地形特征時,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詩句,能啟發學生輕松感悟其地形特征是地表坦蕩,草原遼闊。

再如,學習四川省地形特點時,指導學生仔細觀看四川省地圖,借用李白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學生邊讀邊悟到四川省特別是西部崎嶇的地形特點,四川西部山脈屬于橫斷山脈,山巒起伏,地形非常復雜。最后借用俗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體驗到,氣候垂直分布是山高谷深之因,為學生體會四川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品讀古詩,探氣候之奧秘

每天的陰晴、冷暖、風力大小無不給我們以直覺的感受,但一提到氣候,學生就感到抽象,提到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時候學生更感到難以接受,此時可借用古詩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

如為了指導學生識記和理解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的有關知識,可引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激起學生的興趣,點撥學生仔細閱讀課本,探究并懂得其中的科學原因:詩句中的春風是指夏季風;季風是由于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夏季亞歐大陸上形成的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其僅僅保留在海洋上,這就是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壓,太平洋曖濕氣流在亞洲高壓的吸引之下,又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以東以南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劃為季風區,以西以北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至此,學生通過古詩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與情感,深刻理解了季風、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形成,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第9篇

興趣是快樂的源泉,快樂是生命的財富。我有許多的興趣愛好,比如:看報、散步、打球、聽音樂、服裝、品茶、玩電腦……我最酷愛的卻是——旅游。

我之所以喜歡旅游,也許從小與我父親的職業有一定的關系吧。我父親是一位貨車司機,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父親時常帶一些新鮮好吃的糖果回來,我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吃,父親一邊滔滔不絕地講,這些美味口可的食品是從哪些地方來的,那些地方還有些什么好玩的。當時,懵懂的我,只感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上學時,從書本中知道了北京故宮、萬里長城、五岳、長江、黃河等祖國美好的河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了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長大后,我也去過許多的地方旅游,其中,我在湖南正源學校任教時,學校組織全體教師五-一節五天湘鄂贛“一山兩湖三名樓”文化之旅,記憶頗為深刻。

那是二0一0年五一勞動節的前三天,我們學校小學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全體老師,加上一些教師親屬,共四百多人,乘著八輛快巴車,在歡聲笑語中,浩浩蕩蕩地從學校開往第一景點——岳陽(岳陽樓),岳陽市不愧是湖南省的窗口城市兼旅游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綠化美麗、城市整潔、人文岳陽。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座落在岳陽市巴陵勝地,依靠洞庭湖湖畔。一下車,遠遠地就能看到廣場上,“后羿射巴蛇”栩栩如生的石雕像,相傳后羿把天上九個太陽射下來之后,在此地,把吃害老百姓的“惡魔巴蛇”也射死了。之后,我們來到了巴陵勝狀景點,有趣的是,景點管理處規定:“能當場完整背誦范仲淹《岳陽樓記》詩篇的,免門票。”同行的有幾個教師和子弟能完整背誦。大家都為他們鼓掌,為他們高興,敬佩著他們的學問。那時的我,心中深深感悟著“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同時,也對家門——北宋文學家范仲淹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詩句中表現出來的偉襟而生敬仰之情。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湖北武漢,上午依次參觀了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下午,參觀了黃鶴樓,站在黃鶴樓的樓頂第一次見到滾滾東流水的——長江。第三天,來到了江西,觀賞了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美景。

第四天,我們乘車到了江西省九江市,盼望到了大家早已心曠神怡的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唐宋家”之一蘇軾作的詩句。在廬山深處中,參觀白居易筆下的花徑園。“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山林寺桃花》白居易。仿佛把我們引入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外一個世界里。“太美了!人世間居然還有這樣一個地方。”我不由自主地說道。詩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中的美景也身在廬山。感慨萬千,大自然如此神奇!

第五天,我們轉車到南昌市,參觀完江南第一大名樓“滕王閣”之后,就在疲倦中結束了這次快樂之旅。

從此,我就更加喜歡旅游了。一有時間,就拉上愛人,帶著孩子;一有機會,就相約同伴,到處觀光旅游。旅游過程不只能增進親人和朋友之間的感情,還能感受美景,愉悅身心,陶冶情操,還能尋找樂趣,增長知識,促進文化交流。生活因旅游而美好!我愛旅游!

范小云作于金稱市鎮中心完小夫夷河畔古峰寺

2014年3月29日

第10篇

1 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魯迅《社戲》)

一群小朋友架著白篷的航船去趙莊看戲。作者用一個“飛”字描寫船行的快速,突出大家想看到社戲的心情之急切。

2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詩句中的“飛”夸張描寫木蘭身跨戰馬,穿過一道道關口,越過一座座高山,塑造了一個行軍迅速、英姿颯爽、所向無敵的巾幗英雄形象。

3 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

(茅以升《中國石拱橋》)

作者借用詩句中的“飛虹”一詞比喻拱橋,這個“飛”字描寫拱橋的雄姿,突出拱橋的氣勢美。

4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梅嶺三章》)

詩句中的一個“飛”字寫出了捷報頻傳的速度之快。

5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魯迅《故鄉》)

“飛”這個動詞寫宏兒從屋里跑出來的速度之快,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表現了他活潑的性格。

6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一個“飛”字描寫出廬山瀑布流速迅疾的氣勢、奔流而出的態勢、凌空而瀉的威勢。

7 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高爾基《海燕》)

一個“飛”字寫海燕迎接戰斗,表現了海燕敏捷、矯健的雄姿。

8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八月飛雪,塞北的天氣真是奇特。“飛”這個動詞勾畫出雪花飄舞的形象,寫出了“萬里雪飄”的動態美。

9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

(朱長超《月亮上的足跡》)

這里所說的“船”,不是一般的船,而是一種特制的航天船,它能在太空中快速飛行。這個“飛”字集中體現了科學家的聰明才智,是他們的智慧結晶。

10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是山名,一山是飛來的嗎?一個“飛”字寫這座山得名的原因,是古代人們的想象。給這座山蒙上了一層神奇色彩。

11 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石。

(袁宏道《滿井游記》)

燕地的二月,時常刮冷風。冷風刮起來,沙子飛揚,石子滾動。動詞“飛”描寫風力極大,寫出燕地二月的天氣特征。

12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第11篇

【關鍵詞】文學語言詩文歌謠謎語美稱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文學語言是其中的一支艷麗奇葩,包括有被喻為“人類文學寶庫奇珍”的詩歌,有通俗易懂的諺語,還有言簡意賅的成語等。將其中富含旅游地理知識的文學語言巧妙運用于旅游地理教學中,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在運用有聲語言配合無聲語言教學時,使學生從中獲得藝術美感。中職學校旅游地理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漢語言文學中豐富的地理知識。并將其恰當運用于旅游地理教學之中。從而起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愛學,最終達到學會。

1.古詩文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在我國有許許多多流芳不朽的詩篇,其中對地理事物的描寫不僅豐富而且全面。雖然不少描寫是服務于文學創作的需要,并非自覺的地理行為,但其中能清晰準確、形象生動地表達地理科學內涵的詩作不勝枚舉,另外部分詩作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規律,反映了當時社會地理科學的發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地理科學價值。

中職學校旅游地理教材中《華東旅游區》一章的教學內容,就詩文的巧妙引用,加以舉例: 本區內的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一直為人們所歌頌的對象,蘇軾將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詩中這樣寫到: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雖然寥寥數語,卻讓學生在詩人描繪的西湖中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再如,在給學生介紹長江這一黃金旅游線時,開篇可用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來引入。

在講授江西風景名山廬山時,不妨把大詩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時所作的《大林寺桃花》加以巧用: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其中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廬山的垂直自然帶。當給學生介紹廬山瀑布時,我們不妨和學生一起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學生在吟誦中感受到了瀑布的壯觀。

此外,在旅游地理課堂上給學生介紹到我國的季風氣候這一知識時,學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但在課堂中通過引用他們都較熟悉的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冬季常有風雪降落,可以用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描述。也可引入在《沁園春?雪》中的描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我國古代詩詞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當時的士人、學者、僧道、從整體看他們是具有社會最高水平的知識群體。他們因為赴任、征戰、遷徙、游歷或流放等原因,足跡遍及海內,所以對自然地理、社會人文地理事物有了較多的觀察、了解或研究。因此,在旅游地理教學中適時適地的恰當引用詩句,即可增進教學效果,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2.歌謠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歌謠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語言藝術形式。眾所周知,旅游地理知識包羅萬象,要想使學生掌握這么既多又雜的知識點,使用歌謠法在旅游地理教學課堂中,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也是如此。現就旅游地理教學內容,試舉幾例加以說明:為便于學生掌握我國的十大旅游勝地。教師可將內容編成如下歌謠教給學生:“故宮長城避暑莊,兵馬鏖戰三峽上。蘇州園林映西湖,黃山日月好風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大勝地美名揚。”

要完全掌握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是學生記憶的一個難點。但是,如果將其編成歌謠教給學生,記憶起來就容易得多了。運用歌謠如下: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疆)云貴福吉安,四西二寧青甘陜,渝蒙海臺北上天,港澳早已把家還。”

再如講到我國寶島――臺灣,將其富饒的特產編成如下順口溜教給學生記憶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森林山中富,蓋世推樟樹。稻蔗蕉菠菜,盛產在西部。山區金銅硫,西部煤石油。 淺海石油氣,漁場鹽倉著”。實踐表明,歌謠法在旅游地理教學的使用過程中,不僅受到學生歡迎,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謎語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人們常說謎語是文學語言中的一種文字游戲,但當我們在游戲之余細細品味時,就會發現謎語在啟迪人們智慧的同時,又培養和鍛煉了人們的創新思維。所以,如果將其運用于旅游地理課堂教學,起到調節學生學習情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作用,并達到寓教于樂,樂而不嬉的妙處。同時又利于學生對個別知識的記憶,現舉如下幾例:我國的一些地名,可猜成如下謎語:

船出長江口---上海 風平浪靜---寧波 太陽落山―

圓規畫蛋-----太原 銀河渡口------- 天津 海上綠洲 ----青島 等等

4.美稱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美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某些事物的特定稱法,其表達的特征顯著而豐富。通過在旅游地理教學的實踐運用中結果表明,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有利用對知識的準確掌握。現舉一些常見的例子:森林被喻為“地球之肺”,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江河被喻為“地球的血脈”等等。

又如中國有許多旅游名城,它們有著生動的別稱,我們不妨這樣總結給學生:哈爾濱被稱為“冰城”;齊齊哈爾稱為“鶴城”、廣州被稱為“羊城”、蘇州被稱為“園林之城”和“水城”、昆明以“春城”著稱、而“泉城”早已成了濟南的代名詞,拉薩也是眾所周知的“日光城”等等。學生得此啟發,紛紛上網查找、收集古今中外的地名樂此不疲,引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于教師而言,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是成為一名合格中職教師的基本條件。旅游地理是中職學校旅游專業的核心課程,為了豐富旅游地理的教學內容,使教學語言更加形象化和藝術化,教學手段更加新穎和多樣化。旅游地理教師巧妙使用文學語言,從而改變以往“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沉悶旅游地理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適時的引用學生所熟的詩文、歌謠、美雅稱等漢語言知識,既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祖國名勝美的熏陶中又全面提升了中職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此舉,不愧為打造魅力旅游地理課堂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胡新天.試談唐宋詩詞的地理價值[J].《地理教學參考》,1987,(1):25-26

[2]胡新天. 試談唐宋詩詞的地理價值[J].《地理教學參考》,1987,(2):22-23

第12篇

小學生學習古詩文很多只是停留在背誦方面,對于詩詞的欣賞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小學古詩文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歸類復習和細節欣賞,幫助小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優美的詩詞佳句。

如描繪春天的詩句:春雨常常是歷代詩人們吟頌的對象。“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你像牛毛,像花針,伴著溫和的春風,打在身上將濕未濕。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詩人韓愈的一句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還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詩人杜甫的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三句詩都寫出了春雨悄無聲息,細細密密的特點。春雨也有不高興的時候。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也有突如其來的,令許多花兒“綠肥紅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詩人賀知章的眼里,春風是巧奪天工的裁縫,而在我最喜歡的是和風細雨,“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剛剛開始開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愛,而盛開的荷花卻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到“荷盡已無擎雨蓋”的時候,預示著夏天已進入尾聲了等等。

愛國的詩句:“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文天祥說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臨終前還告誡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王昌齡發出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滿臉豪情,而丘逢甲在萬紫千紅的春天卻這樣悲嘆“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岳飛則怒發沖冠,仰天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詩人的絕筆是《示兒》,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祖國統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繪兒童的詩句: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闡述事理的詩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告訴我們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訴我們死讀書是沒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統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訴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現在你眼前的景色將別有洞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告訴我們時間如流水,不會倒流,我們要珍惜時間;“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告訴我們今日事,今日畢等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了這個問題等等。

人情關系的詩句: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我們自然會想到送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李白送別 孟浩然時寫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離別之情。他還在送別好友汪倫時,寫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高適在送別董大時也寫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對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寫景狀物的詩句:歷代詩人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登樓遠眺,視野更為開闊,你會想到王之渙在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坐在順水疾駛的船中,兩岸景色一晃而過,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等等。

二是在復習階段,我們不能只是歸納,還需要結合一些重點古詩詞的復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學習古詩詞需要掌握的內容。下面,略舉《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的學習環節,來談談學生學習一首詩詞需要掌握的一些內容。

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1.解詩題,知作者。2.抓字眼,明詩意。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1.解詩題,知作者。(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 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護府(2)強調題目讀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詩意。(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3)匯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云間)浥:濕潤(注意字型)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濕潤了道路上的塵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勸君更盡一杯酒,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更盡:再飲完。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們依依不舍) 西出陽關無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么?(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3.多誦讀,悟詩情(此處略去過程指導)。

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學們課后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復誦讀,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像這樣既有歸納,又有細節知識的具體學習和掌握,才能更好的把古詩詞學習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东方市| 东乌珠穆沁旗| 青海省| 板桥市| 商河县| 土默特左旗| 红河县| 罗源县| 广饶县| 湖州市| 石台县| 门源| 湟源县| 类乌齐县| 观塘区| 西青区| 岳普湖县| 花莲市| 甘肃省| 渭南市| 阳春市| 六安市| 外汇| 两当县| 汉源县| 崇仁县| 东光县| 金沙县| 章丘市| 盐源县| 枞阳县| 深水埗区| 岱山县| 芦山县| 汉沽区| 芦溪县| 西安市| 木兰县| 炉霍县|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