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4: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秋雨的作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特邀撰稿教師:上海市閔行區(qū)航華二小 郁政S
(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區(qū)級后備骨干教師,上海市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征文活動中榮獲指導獎)
要求:
選擇一個喜歡的季節(jié),仔細觀察并描寫季節(jié)的特點。可以把這個季節(jié)所特有的氣候、自然現(xiàn)象、動植物活動或生長情況等關聯(lián)的內(nèi)容描寫出來,表達真實情感。
快樂導航:
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你聽著春的聲音,聞著夏的氣息,看著秋的顏色,對著冬的寒冷……是否有著不同的欣喜和感動?請選擇一個你最喜愛的季節(jié)寫下來。通過具體的景物、動物或事物寫出季節(jié)的特點,寫出喜歡這個季節(jié)的故事。
我愛你,秋天
上海市閔行區(qū)航華二小四年級 桂夢瑤
我愛那百花齊放的春天,我愛那烈日炎炎的夏天,我愛那冰天雪地的冬天,但是,我更喜歡那色彩斑斕的金秋!秋天,在詩人的筆下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麗……
秋天,雖不像百花盛開的春天那樣富有生氣,也不像綠樹成蔭的夏天處處充滿生機,但它卻以那美麗的景象、誘人的果實和豐收的喜悅吸引著人們。
漫步在秋天的田野,一片片金黃的稻田隨著風姑娘擺動、舞蹈,穗子低下頭,好像在害羞地笑。秋風中,由遠而近的金色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人感到眼里滿是金黃的色彩,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
秋姑娘又來到了果園。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果園里,大多數(shù)的果樹都已經(jīng)成熟了,你瞧,那蘋果樹上的蘋果又大又紅,還散發(fā)著一陣陣香味兒;那黃澄澄的香蕉如同一個個彎彎的小月亮,很是可愛;那些個葡萄,紫瑩瑩的,一小顆一小顆,就像無數(shù)的紫色珍珠串在一起,真漂亮;柿子樹上長滿了一只只大柿子,就像一個個燈籠掛在樹上……
“嘩啦啦,嘩啦啦……”下雨了,細雨淅淅瀝瀝地流淌著,似乎是秋姑娘正在向人們傾吐一些埋藏在心里的秘密。樹木們在秋雨中盡情地舞蹈,讓雨點打落夏天所留下的炎熱。雨停了,抬頭一看,碧空如洗,藍得清澈、純凈,讓人心曠神怡。
秋雨過后,樹上的一些黃葉落了下來,地上就像鋪了一層黃地毯,踩上去,軟綿綿的,很舒服……就在這落葉飄零的秋天里,我們快樂地學習著,吸收著知識,涂抹著純真的色彩,憧憬著那美好的未來。
我愛這秋天的細雨,它不像其他時候的雨是一大滴一大滴并且冰冷地掉落下來,它是一絲一絲、輕柔地從天空中緩緩飄灑下來。在路上,你打著傘,看著水珠從雨傘的邊緣慢慢滑落下來,聽著雨點“滴答,滴答……”地落在水塘里的聲音,你會覺得,那種感覺很美妙。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是歡樂的季節(jié),更是金色的季節(jié)!
啊!秋天,我愛你,愛你的一切!
開頭運用排比句總起全文,讓讀者領略四季之美,更加突出金秋的迷人與美麗。
漫步在秋天的田野,過渡自然。描寫稻田的一段十分生動。
描寫了秋天的果實累累,抓住其特點描述。
這三節(jié)語言細膩,側(cè)重描寫了秋雨,令人心曠神怡,令人憧憬未來,更令人陶醉,這種秋天的美頓時躍然紙上。
句段加油站: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選自朱自清《春》
詞語加油站:
風和日麗 百花盛開 烈日炎炎
張廣志:當然是可以看得更清楚啊。美國大片里那些撞車的畫面,車速那么快,要是按照正常速度播放,還沒看清,汽車就已經(jīng)爆炸了,那多沒意思。有了慢鏡頭,就能看清汽車碰撞的全過程,那才過癮呢!
劉殊含:我覺得慢鏡頭特別適合抒感。在電影里看過這樣一個鏡頭:男女主人公在樹林里漫步,金黃的秋葉飄落下來。因為是慢鏡頭,每片樹葉的形狀和飄落方向都能看清。它們好像有生命,都有自己的選擇。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景,自然更能讓人體會到男女主人公的幸福。
滕 倩:慢鏡頭能讓人物的心思變得更細膩。我陪媽媽看過幾次韓劇,韓劇在表現(xiàn)人物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喜歡用慢鏡頭。比如這樣一個鏡頭:女孩聽到男朋友出車禍的消息后,手里的茶杯一下子跌落下來。因為是慢鏡頭,茶杯的跌落顯得既緩慢又沉重,我的心好像也隨之跌落到地上,和茶杯一起碎了。
王老師:其實,在作文中也可以使用“慢鏡頭”。作文中的“慢鏡頭”是利用細節(jié)描寫,把原本很簡短的故事情節(jié)轉(zhuǎn)化為角度多變、過程清晰、動作連貫、語言生動的動態(tài)畫面,使故事的節(jié)奏放慢,讓讀者更充分地品味文章的內(nèi)容和感情。
那么,怎樣在作文中進行“慢鏡頭”式描寫呢?“慢鏡頭”描寫有什么作用呢?請看下面的作文是怎樣運用慢鏡頭的。
媽媽的手
媽媽有一雙漂亮的手。
媽媽的手指又細又長,爸爸說這是鋼琴家的手。可是,這雙鋼琴家的手因為天天和鍋碗瓢盆打交道,早已失去了原來的細嫩和彈性。冬天,因為經(jīng)常泡在水里,手指上還會出現(xiàn)好多令人心疼的裂口,所以經(jīng)常纏著膠布。
媽媽掌心的紋路密密麻麻,縱橫交織,不像我和爸爸的掌心只有幾條粗紋。姥姥說手心的紋路細碎意味著天生是操心的命,媽媽卻說這說明自己手巧,因為紋路多,肌肉分工比較細,動作更靈敏。我說媽媽的手心里有一張細密的網(wǎng),打撈著全家人的幸福。
媽媽的手很瘦,透過白皙的皮膚,能清清楚楚地看見淡青色的血管。媽媽說這叫骨感,還說我的手太胖,像小豬蹄。但我不只一次發(fā)現(xiàn),每當看到和自己年齡相近的女人豐滿白嫩的手時,媽媽總會流露出羨慕的神情。
媽媽的手很溫暖,無論什么時候握住媽媽的手,都有源源不斷的熱量傳遞給我;媽媽的手很有力量,我遇到困難時,只要拉住媽媽的手,就有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王秋雨:本文從手指、掌心的紋路、手背三個角度寫媽媽的手,非常細膩。
宋蘇南:指的那一段,先總指的特點——“又細又長”,然后寫裂口。由總體到局部,手的特點得到了細致的表現(xiàn),突出了媽媽勤勞、愛家的特點。
王 馨:小作者不僅寫了媽媽的手,還寫了自己的感受和對媽媽的感激。好比作者帶我們看電影,在每個慢鏡頭之后進行解說,讓我們對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老師:用慢鏡頭對媽媽的手進行細致刻畫,先從手指開始,然后鏡頭慢慢轉(zhuǎn)移到手心的紋路,再聚焦到手背皮膚下面的血管。除了用畫面表現(xiàn)手的特點,還寫出了自己的感受,側(cè)面表現(xiàn)了媽媽的性格特點。
不過這篇作文有點兒像紀錄片,側(cè)重于靜態(tài)描寫,同學們有沒有興趣“拍”一部動作片呢?看看誰寫得好。
陸金路:我寫的是昨天語文課上的情景,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惱人的蒼蠅
陸金路
上語文課時,教室里忽然飛進來一只蒼蠅。
這是一只很大的綠頭蒼蠅,它在空中盤旋幾圈,準確地落到了小胖的奶茶杯上。它邊吮邊前進,眼看就要進到杯子里面了。小胖用手碰了奶茶杯一下,沉醉其中的蒼蠅突然被驚醒,戀戀不舍地飛了起來,繞著小胖飛了好幾圈才轉(zhuǎn)移陣地。
它又飛到最愛干凈的吳心潔身邊,繞了幾圈,大概是發(fā)現(xiàn)無處下嘴,就落在了吳心潔的頭上。降落之后摩拳擦掌了一會兒,便開始東蹭蹭,西挪挪,好像是在探險,又好像是在開礦。吳心潔發(fā)現(xiàn)蒼蠅落在自己頭上,驚叫一聲,忙不迭地用手趕。
可能是事發(fā)突然,也可能是被吳心潔的頭發(fā)絆了一下,這次它起飛時有些踉踉蹌蹌,在空中劃出了一道歪歪斜斜的弧線,搖搖晃晃地撞到了玻璃窗上,發(fā)出啪的一聲。坐在窗邊的尚雪紅眼疾手快,用手中的課本一下子將它拍得肚破腸斷。正在大家為她喝彩的時候,尚雪紅看著臟兮兮的課本,撇了撇嘴,一下子哭了起來。
徐藝哲:我覺得本文的動詞用得特別準確,比如“盤旋”“吮”等。還有一些詞語特別生動,比如“摩拳擦掌”“蹭”“挪”,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蒼蠅的神態(tài)刻畫得鮮活生動。
姜 雯:我最喜歡“探險”和“開礦”這兩個動詞,雖然沒看到蒼蠅,但是通過這兩個詞能想象出蒼蠅的動作,太形象了。
王老師:這篇文章是一部精彩的“動作片”。小作者通過細致的慢鏡頭描寫,把蒼蠅的動作描寫得惟妙惟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過上面兩篇作文,同學們大概已經(jīng)掌握了在作文中運用“慢鏡頭”的技巧——用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從各個角度寫出事物的特點,表達自己的感情。
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cè)重摹寫人情世態(tài),構(gòu)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jié)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jié)尾均有獨到之處。他曾經(jīng)說:“對你所要表現(xiàn)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這里所提到的“很注意地觀察”,我理解為“用心感知”。
一、用心感知需要調(diào)動各種感官
有一次語文課做練習,下課鈴響了大家仍不擱筆,我不忍打擾就順水推舟沒有下課。我發(fā)現(xiàn)教室里很安靜,飲水機燒水的聲音時斷時續(xù),窗外熙熙攘攘的學生川流不息,隔壁移動桌椅的聲音哐哐當當,我們班的同學卻巋然不動。終于,大家練習做完了,可上課鈴也打響了。然而我說:“下課”。大家很驚奇,我解釋道:“剛才下課時“敵動我靜”,現(xiàn)在上課了,“大局已定”。我們從來都身處安靜的大局之中,卻從沒有作為旁觀者去感知一下這份上課鈴打響后的安靜,今天不妨出去感受10分鐘。”大家果然各種好奇,連平日下課少見出去的學生,竟也躡手躡腳地搖“晃”出門外。
回到教室,我給大家臨時出了一道作文題:投入。我說,大家靜靜地鉆進自己的回憶,體味一下剛剛的兩種投入。一種是“敵動我靜”之時,13班的全神貫注;一種是“大局已定”的時候,我作為旁觀者瞥見的別人的投入。
批改后我把下面兩個片段印發(fā)給大家:
教室中十分安靜,只能聽到筆與紙張之間的微小摩擦聲,同學們都很投入,眼睛一直盯著自己的作業(yè),他們好像被封閉了聽覺,周圍任何一縷聲音都無法對他們造成影響。突然,一聲膠帶的撕扯聲響了起來,仿佛沙啞的吶喊聲,就像一聲號角,一瞬間,整個教室如平靜的湖面被投入一粒石子般嘈雜了起來。凳腳聲,窗外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飲水機加熱的聲音……一切聲響猶如解開束縛似的沸騰起來。可竟無法維持很久便消失了,被同學們投入的氣氛壓縮,直至消失。空氣中氤氳醞釀著一股靜謐的氣息,這種安靜緩緩地凝固了起來。(徐煒杰)
匆忙的腳步邁向廁所,一行人婆娑的背影后留下一串密集的腳步聲在廊間回蕩,我輕聲的一步一步走過長廊,途經(jīng)別的班級的教室,透過籠滿水氣的玻璃,模糊看到一排排不清晰的面孔高昂著望著教室前方。似乎沒人注意到我這個窗外的過客。我繼續(xù)走著,拐角處轉(zhuǎn)彎,我輕輕旋動腳跟,將身子微轉(zhuǎn),生怕破了這美好的寧靜。我聽見我的心臟搏擊的聲音,隨著腳底與地面的摩擦聲在大理石面上回旋。(陳敏)
大家都覺得徐煒杰和陳敏的作文描寫生動,體味細致。歸結(jié)出來發(fā)現(xiàn),原來是因為他們的感知比別人更用心,他們把聽覺用的神乎其神,用聲音反襯出了安靜,透過動中之靜,扣住了投入的主題。
我趁機總結(jié)道:當大家用心體悟世界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五官都會活躍起來,而不僅僅是大家平時用的最多的視覺。現(xiàn)在徐煒杰和陳敏的例子是否告訴我們,除了視覺,其他感官也同樣重要?甚至巧用各種感官,文字會產(chǎn)生非同尋常的動人細膩,筆下的世界亦會靈動而豐潤。
就當大家認可了這個發(fā)現(xiàn)的時候。我立馬提出要求,讓他們修改或者重寫。這次我把要求放寬,題目仍為“投入”,但主題自選。
后來我在班上讀了吳飛飛的《投入》:
還記得上次回去,奶奶呼呼地拉著木質(zhì)的風箱,火苗在灶里一跳一跳,鍋里的馓飯咕嘟咕嘟地哼著小調(diào),古老的生活,變更了沉重的步調(diào),從未停止前進,端幾碗溫潤飄香的熱粥,一家人圍坐,總覺得很暖,分別的時候,奶奶站在紅褐色的格子窗前,那串聲音總是會響起。(節(jié)選)
飛飛的語文基礎是欠佳的,但是從這次作文可以看出,她竭盡所能地把眼、耳、鼻、口幾乎都用上了。我欣慰地感受著她的進步,同時對我們班整體記敘文水平的提升也更添信心。
二、用心感知會發(fā)現(xiàn)風景浸潤著悲喜
古今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經(jīng)驗,凡由文字傳達出的風景,無不浸潤著作者的情感。作者喜,風景便喜;作者悲,風景便悲;作者喜,風景即使冷瑟,也會瑟中有樂;作者悲,風景哪怕明麗,也必樂中藏悲,甚至以樂景襯悲,更顯悲愁。
一旦用心感知,所感知的風景必會浸潤心的悲或喜。其實學生對此不該陌生,一來這是人之常情,當他們心情舒暢時,看到的樹葉會更為鮮潤,當他們心情糟糕時,眼見的鳥兒也似愁眉苦臉;二來他們常做詩歌鑒賞的練習,精煉傳神的詩詞少不了借景抒情,老師也會常跟他們討論詩詞中情與景的關系。
然而問題是,在記敘文寫作時,學生往往沒有運用這樣一個重要經(jīng)驗的意識。作文中要么根本沒有景物描寫,要么景物描寫過于客觀,顯得孤立而單調(diào),有些語言功底還不錯的,景物描寫唯美動人,然而總覺得缺失了情感的浸潤,少了心的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生往往是為了作文而作文,或者為了插入風景而進行景物描寫。很少帶著一顆真心去感知身邊的風景,然后有意識地流淌進筆間紙上。
這一點提醒我,學生熟悉一種方法未必等同于他已經(jīng)能夠自然而熟練地運用它。我必須有意識地帶著他們進行一些片段練習,漸漸讓他們主動地用筆下的風景去浸潤悲喜,而非僅僅在詩歌鑒賞或者閱讀課上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已然經(jīng)典化了的情景關系。
還是從詩歌鑒賞入手,只是視角有所變更。我把重點轉(zhuǎn)移到記敘文寫作上。有一次講到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和姜夔的《點絳唇》:“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我和學生一起品析:“傷心”、“清苦”這些形容詞,詩人用他們來形容“寒山”、“數(shù)峰”,分明是因為詩人自己有如此情感,所以眼中的風景才懂得傷心,才曉得清苦,也正因為傷心清苦,所以詩句中的漠漠平林,如織的煙霧,還有略帶的黃昏雨,才都浸潤了詩人的那份傷心,那點清苦。
大家很快明晰,作者用怎樣的心境去感知風景,風景就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風情。于是我隨即讓大家練練筆。只寫一個關于風的小片段。要求是滲入自己的心情。互相交流的時候,發(fā)現(xiàn)同樣是寫風,心緒爽朗的,便說“飄飄而下”,情緒郁郁的,便說“蕭蕭”或“颯瑟”。而這些各式各樣的風,無不烘托著作者的內(nèi)心,通過互相的點評和交流,大家不約而同地感慨,原來風真是隨心而動的。
現(xiàn)在看來,再簡單的道理或者所謂達成共識的經(jīng)驗,還是要經(jīng)過親自操作歷練,才能真切地化作自己的經(jīng)驗,從而完成經(jīng)典方法技巧的傳承。
有一次賞析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一段是:“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我們一起品賞:玄宗還宮以后無比悲懷,所以看到依舊的池苑會覺得物是人非,看到如面的芙蓉和如眉的柳會念到故人,春風桃李雖然花開興榮,心情卻似秋雨梧桐葉落那般凄落。一切景語皆情語,池苑、芙蓉、柳枝、春風、桃李,無不輕松曼妙,可是加上依舊二字,浸潤玄宗的悲懷,雖個個是樂景,卻與“秋雨梧桐葉落時”對比反襯出更加濃烈的愁緒。
學生都很有悟性。大家在接下來《幸福花開》的作文中隨即出現(xiàn)了許多浸潤悲喜的風景描繪:
一陣凜風吹來,我打了個激靈,使勁嗅嗅鼻子,竟嗅不到絲毫的溫度。夜風在周圍盤旋著,纏繞在樹葉上發(fā)出尖銳的“沙沙”聲,仿佛在嘲笑我,嘲笑我的無能,像質(zhì)問一樣,一聲聲砸在心上,而我卻無言以對。
烏云悄然退去,月亮吞吐著安詳?shù)墓馊A,夜風也好似在耳邊呢喃,撫平我的心。幸福之花發(fā)出陣陣花香,晶瑩的花瓣在月光下流轉(zhuǎn)出白色的光。一派安寧,一切的苦痛都隨風而去了。幸福之花在心中盛開。(黃琳湘《幸福花開》)
夏的燦爛陽光催開了百花卻獨留下這盆茉莉是因為少了外公的還是丟了外婆的幸福。(邵淋晶《幸福花開》)
但是在作文教學中卻往往一味地追求作文外在形式上的華麗,而忽視作文內(nèi)容的選擇與提煉,忽視真情實感的抒發(fā),造成作文中虛情假意、空話套話連篇的狀況。或平淡敘述故事,無情可抒,蒼白單薄;或杜撰模仿,人云亦云,情感失真失度;或情感不夠健康,使人難以接受。因此,記敘文寫作教學注意真情實感,既是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其實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從生活中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我們應該讓作文成為學生表現(xiàn)生活,抒寫真情實感的工具,成為學生做“真人”的寫照,把有真情實感視為學生作文的生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怎樣才能寫得感人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真摯”。 所謂“真摯”,就是要求學生在作文中能夠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夠給人以真實感。“感情真摯”是中學生作文最為基本的寫作要求。在寫作記敘文時,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寫出真情實感的記敘文來。
1觀察生活,精選材料,事情要真實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記敘文的寫作要做到事“真”情“真”,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選材問題。為此,必須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細心觀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素材,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生活是作文之源,沒有生活,作文便會失去源頭活水;生活是作文之根,沒有生活,作文便會成為無本之木。面對生活中的素材,還要會選擇和取舍,講究真實、新穎,即生活中確有其人其事,并能賦予其新意。自己熟悉的領域,如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等,平時要注意積累。當然,閱讀也是形成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徑。優(yōu)秀高考作文《爸,你進來吧!》,考生選取的就是自己考試前夕的生活經(jīng)歷。臨近高考,“我”和父親一起住在校外,勞累過度的父親得了腰椎病,疼得起來了,使“我”不能安睡,于是“我”呵責了父親。可是,隨即自責涌上心頭,面對著心靈的選擇,作為兒子的“我”終于喊出了頗為動人的一聲:“爸,您進來吧!”這一聲呼喚,濃濃的父子之情突現(xiàn)出來,心靈深處的人性浮現(xiàn)出來。如果學生每天都能用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欣賞我們身邊的世界,去尋找讓我們感動的、欣喜的、值得思考的點點滴滴,就不至于麻木、冷漠,他們也就能通過作文來表達自己的生活,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
2感情真摯,妙筆生花,刻畫需細節(jié)
細節(jié)描寫是指對一些富有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景物片斷等進行具體細膩的描寫。敘述語言可以把人物事情場景說清楚,但不容易寫生動。因此,寫記敘文,不能只會敘述人物的言行和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要學會細節(jié)描寫,生活中那些打動人、震撼人、沖擊心靈的細節(jié)往往成為真情實感的直接載體,細節(jié)的多少和真實與否,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體驗程度,也直接關系到文章的感情真摯程度。朱自清的《背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承載父愛的難忘背影;余秋雨的《門孔》中弱智兒阿四催人淚下的舉止;高考作文《站在老屋的門口》中就有許多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他喜歡坐在門口,一口又一口優(yōu)哉游哉地抽著自卷的旱煙。”一個“優(yōu)哉游哉”狀態(tài)描寫就寫盡了爺爺?shù)挠崎e自得。這些描寫都是典型的細微之處見真情。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籠統(tǒng)的、概括的敘述,即使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也往往會給人不深切的感覺。
3真切深刻,言情明理,情理要結(jié)合
寫作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生命活動。學生抒寫真情,還要從思想發(fā)展實際出發(fā),這里的“思想”就是“理”的體現(xiàn)。高中記敘文,已不能滿足于把事件本身記敘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鋪直敘一個過程,那么敘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夠的。寫作時應當讓事件載著自己對生活的關注、認識與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長、升華的過程,并且用恰當?shù)氖闱椤⒆h論表現(xiàn)出來。只要懂得去開掘,哪怕是最尋常的事,也可以表現(xiàn)出自己富于個性的感悟來,也能給人許多回味與啟迪。哪怕是一些瑣碎的細節(jié),也可以掘出有價值的主題來,使文章因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臺階。言情明理,情與理有機結(jié)合才能更好地使文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精要而有深度的認識與見解,在讓人感受真情的同時,更能體味更高的認知境界。高考優(yōu)秀作文《父親的布底鞋》,“父親當年大學畢業(yè)后毅然放棄優(yōu)厚的待遇回到村里,帶領大伙兒開辦企業(yè)”,致富以后,成了“響當當?shù)拇笕宋铩保耙恢倍即┲嫉仔保淠康木褪遣煌荆安荒苤粓D自己過得好,還要多替別人想想”。作文以父親一直穿布鞋這一不合時宜的舉動為引子,用父親發(fā)自肺腑的真心話來表現(xiàn)“人不能光活自己”的道理。情與理有機結(jié)合,讀后讓人感動,令人敬佩。
4表露真情,情感跌宕,表達巧構(gòu)思
英語作文1:The Fall
It is autumn. The sky is clem and cloudless. The summer heat is gone. The autumn wind brings us cool. At once the version comes to my mind, "Autumn is rich with fruit and grain. " Actually I see pomegranates red and round on the stall in the market and the pcars big, yellow and juicy. My mouth waters for them. The grains have been harvested, the rice, wheat and corn.
The laurel trees give off fragrance. The perfume makes its way stralght into my nose. The brlght red canna are standing behind rows of tall plane trees. I am waiting for their leaves to turn yellow.Then l can trample on the fallen leaves on both sides of the ground.
At times the autumn rain keeps falling silandy on the trees and flowers and the ground. It washes everything clean. When the sun comes out, the droplets shine bright on the yellow leaves.
What a beautiful painting! Autumn is the season for harvest no pains, no gains. I must study hard so that I can have a big harvest in all my subjects.
秋天,已是秋天了,天空晴朗,萬里無云,夏熱已逝,秋風送爽。我頓時想起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市場上已可見到紅紅的石榴和黃橙橙而又的大梨,實在令人垂涎。此時,稻子、小麥和谷子等莊稼也已開鐮收割。
桂花吐香,芬芳撲鼻;在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樹后是鮮紅的美人蕉。我在等待樹葉變黃,熱后踩著滿地的落葉。
有時,秋雨無聲地落到樹上、花上和地上。它洗滌一切。太陽出來時,晶瑩的水珠在黃色的樹葉上閃閃發(fā)亮。
一幅多么美麗的油畫。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而不勞者將一無所獲。我要努力學習,以便所有的功課都獲得豐收。
英語作文2:The Fall
It gradually turns cool. The sunlight is no longer so strong and the cicadas have stopped crying. The hot summer went by at last. The favorite season in the year is coming.
Everywhere we can see the scene of bumper crops: on the fields is golden rice,on the trees are ripe fruits. The farmers faces are full of smiles. They are now expecting a good harvest through a summer's hard work.The autumn evening is especially beautiful. When the setting sun goes slowly down to the west, the sky over the mountains is covered with red rays of evening sunlight, which shines upon the blue sky and floating clouds, just as the maple leaves fall onto the sky.
It is getting cool at dusk. The wind blows, the moonlight shines on the ground,the frogs croak and insects chirp in the fields. Such a situation will make you forget all the unhappy things in the daytime.
英語作文3:The Fall
Call - call - call! Hear the voice of wind. Ah! Autumn is finally here!
Garden, chrysanthemum competing opened! There are white the light yellow of ... .... Colorful chrysanthemums flourish in light wind, as if greeting them with people! Sweet-scented osmanthus trees out of the light yellow flowers. A wind blowing, a fresh wind into the nose, ah, really incense!
Orchards, the apple red, like little brother's face. Aunts and uncles are tiptoe with apple picking. Thunk! A ripe apple from the tree fell down. Persimmon tree, hanging on a persimmon tree, far from looking like a red lantern! Grapes on a channeling channeling a , as one finally purple beads, purple was black, people really want a bite it.
Fields, the endless golden rice, just like the earth covered with a layer of gold to the carpet. Farmers are busy on the busy man under, while cutting rice, while rice into basket. Face expression of joy and happiness.
Autumn is a season of charming scenery, it is a harvest season. Ah! The fall, you really beautiful you!
呼-呼-呼!又聽到秋風的聲音。啊!秋天終于來了!
花園里,競相開放了!有雪白的、淺紫的、淡黃的……。五顏六色的爭奇斗艷,在秋風中輕點著頭,好像在跟人們打招呼呢!桂花樹上開出了淡黃的小花。一陣輕風吹來,一股清香飄入鼻中,啊,真香!
果園里,蘋果紅彤彤的,就像小弟弟的臉。叔叔阿姨們正踮著腳跟摘蘋果。咚!一個熟透的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柿子樹上,一個個柿子掛在樹上,遠遠望去像一個個紅燈籠!葡萄架上的葡萄一竄竄、一簇簇,像一顆顆紫色的珠子,紫得發(fā)黑,讓人真想咬它一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明確了各個學段的作文教學要求,但由于“課標無細目”“教學無課本”“教材無序列”“評價無標準”等原因,作文教學效率仍然低下。
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把寫作在第一學段中定性為“寫話”,在第二、第三學段定為“習作”。二年級學生初學寫話,許多教師目標不明,人為拔高,致使低年級寫話出現(xiàn)了不少誤區(qū)。2011版課標對第一學段寫話目標的定位是這樣的:“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從目標中可以明確,這一階段的指向是盡力減少對學生寫話的束縛,不給寫話設置條條框框,旨在通過樂寫、多寫達到會寫,然后進入相應的句式表達性的規(guī)范。要求是學生習作的重要標桿,只有明確要求,學生才能把握習作的方向。作文的很多東西需要學生自悟,但要在教師“以生為本”的理念下進行科學指導,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序列,努力找準年段寫話訓練點
翻閱二年級教材,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和寫話編排是這樣的:
綜觀教材的編排,整個二年級只進行了5次寫話訓練,要達到課標對二年級寫話提出的目標似乎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結(jié)合教材特點,對單元主題和口語交際內(nèi)容進行開發(fā)、細化、整合,讓寫話的內(nèi)容更細致,更有操作性。
二上一共八個單元,可以對每個單元的寫話內(nèi)容進行重新編排,要求都是寫幾句話,第八單元稍微寬泛一些。其中第一、第二單元還提供了句式,體現(xiàn)了教學的梯度。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于感性認識階段,通過看圖和觀察,培養(yǎng)學生捕捉事物現(xiàn)象的能力。這個階段的語言發(fā)展,重點是說一句完整的話或幾句連貫的話,切不可提出過高的要求。
二、扎實起步,有效指導走好寫話每一步
下面以重組后的第單元為例,談談如何指導低段寫話。
(一)根據(jù)年段特點,把握寫話目標
小學低段是學生想象活動的敏感期,教師應努力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寫話來培養(yǎng)學生再現(xiàn)表象的技能。如教材中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秋游》的要求是這樣的:秋天多美呀,我們建議老師組織一次秋游吧咱們先商量 下到哪兒去、干什么、做哪些準備,再向老師提出建議。
從要求中發(fā)現(xiàn),如果以口語交際中的內(nèi)容作為寫話的內(nèi)容,就太寬泛,建議也不好寫,所以我覺得可以調(diào)整為“寫出自己在某一個地方看到的秋天的樣子”。這樣的調(diào)整能使學生學會這樣的句式:誰到哪幾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樣。符合課標對第學段提出的寫話要求:“能用幾句話寫出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能寫幾句通順連貫的話。”
實踐證明,小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形成,必須經(jīng)歷從口頭到書面、從說到寫的過程。寫作訓練也應根據(jù)兒童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從低年級開始處理好從聽到寫的過渡,以說促寫,說寫并重。扎實完成口語交際的內(nèi)容是保障寫話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
(二)訓練語言表達,推動條理寫話
1.仿課文形式,在模仿中起步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jīng)之路。”在寫話教學中,讓學生適當?shù)胤聦懻n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而且能加深對課文的感悟、鞏固,從而達到以寫促讀、以讀助寫的效果。如寫秋天,可以模仿第一單元《秋天的圖畫》以及學習園地中的《秋天到》。同樣,后面幾個單元也可以找到模仿的課文和范例。
這樣的模仿,既有仿寫的痕跡,又有新創(chuàng)的內(nèi)容,通過原文復現(xiàn),使學生逐漸學會遷移重組。兒童的語言就是在反復的模仿中漸漸豐富起來的。
2.教寫話順序,使言之有序
要讓學生寫出通順、有活力的話語,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寫作順序和程式。基本的、常見的順序有先概括后具體(常見的總分段式):先具體后總結(jié);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按地點的轉(zhuǎn)換;寫一件物品,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里到外,由近而遠,從形狀到色彩:寫景時先寫植物再寫動物;寫一件小事,按“先……接著……然后……最后……的順序;寫一個小場面,按“有的……有的……還有的……”順序,等等。
這些寫話順序的教學,可以借助課文段落教,可以借助課外范文教,也可以借助班里學生現(xiàn)場的作文教。在學生領悟了典型段落的精妙結(jié)構(gòu)、掌握了帶有規(guī)律性的語言之后,教師適時組織語言模仿的遷移練習,打開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引導他們寫出結(jié)構(gòu)嚴謹、主旨集中的語段。如《秋天》的寫話順序,可以用總分段式,可以按地點轉(zhuǎn)換,也可以按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的順序。
寫話思路的指導,在無形中降低了寫話的難度,給了多數(shù)學生一架寫話的梯子,更重要的是不會讓學生對寫話產(chǎn)生畏懼心理,同時他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按照不同的思路去寫。
當然,“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也并不是天馬行空,胡編亂造,而是應該依托現(xiàn)實,合理創(chuàng)編,語言規(guī)范,文從字順。在“自由”與“規(guī)范”之間尋求平衡,充分發(fā)掘“自由”的要素,高度關注語言之“規(guī)范”,讓“自由”與“規(guī)范”相得益彰。
(三)推薦語言素材,豐厚表達積累
眾所周知,學生最頭疼的事情莫過于寫作時無話可說,有話不會說。只有儲備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在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信手拈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累語言、組織語言,從而形成能力。通過大量素材的積累,使學生感悟、積淀一定的語言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口頭語言,有助于書面語言的表達。
在這個以《秋天》為主題的單元寫話中,教師可以向?qū)W生推薦一些有關秋天的語言素材,豐富他們的寫作材料。
1.連詞成句,讓美麗串串呈現(xiàn)
二年級學生的詞語運用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詞語在生活和學習中見過,但學生未必能在寫話時加以運用,教師應適時向?qū)W生推薦詞語,讓學生有選擇地加以運用,這也是學生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秋天》為話題的寫話中,可以推薦以下詞語:“金風送爽、秋風習習、一葉知秋、秋雨綿綿、丹桂飄香、春華秋實、天高云淡、秋色宜人。”這些詞語大部分是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學生記憶猶新,非常感興趣。但是這些詞語用得過多,也會使得學生的文章干人一面,如何在掌握這些詞語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也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2.妙語連珠,讓精彩紛紛呈現(xiàn)
寫話過程中,從詞到句子,層層鋪墊,由易到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兒童的言語天分被充分激活,也才會有寫話過程中的妙語連珠,精彩紛呈。
描寫秋雨的:秋雨如同滿天發(fā)亮的珍珠,飄飄揚揚地揮灑著。
描寫秋風的:一陣陣秋風吹來,一片片落葉在林間飛舞。樹林里像鋪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發(fā)出“沙沙”的響聲。
描寫的:看,開得多么熱烈!黃的、紅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著秋風,爭奇斗艷,芬芳撲鼻。
3古詩內(nèi)化,讓璀璨慢慢凸顯
寫話過程中恰當?shù)剡\用詩句會提升作文的品質(zhì)。如在《秋天》為主題的寫話中,可以推薦下面的詩句讓學生運用。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根據(jù)學情,關注學習起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必要的點撥,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而不是鸚鵡學舌,能將課文中的語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四)重視病句診斷,鍛煉修改能力
古人為文往往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斟字酌句,反復推敲,錘煉語言,才能學會準確運用語言。二年級學生在寫話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語句上的毛病,在作文指導過程中,教師可提供學生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毛病以引起關注。
這樣的引導基于學生的起點,從說到寫,從寫到改,讓學生親歷了寫話的整個過程,使他們樂于交流,易于表達。
有了教師這樣扎實細致的指導,才有了下面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習作。
秋天,樹林里可美啦!你看,火紅的楓樹一棵連一棵,遠遠望去,好像一團紅色的云霞,又像一片紅色的海洋。風兒吹過,幾片調(diào)皮的楓葉離開了楓樹媽媽,真像是一只只艷麗的紅蝴蝶在空中起舞。我忍不住伸手去接,它又淘氣地飛走了,它是在邀請我與它捉迷藏嗎?
(焦傲)
果園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甜。圓圓的柿子娃娃,漲紅了小臉,正搖起小手歡叫著:“我可甜啦,趕快來嘗一口吧。”石榴公主穿著滿是寶石的衣服,咧開小嘴朝我們甜甜地微笑。咦,翠綠的樹上怎么掛了一盞盞黃燈籠?原來是橘子姑娘穿著黃澄澄的禮服在迎接秋天的到來呢!啊,“正是橙黃橘綠時”,秋天的果園一定是小朋友的最愛!
(沈?qū)O源)
朱光潛先生說,在同一棵松樹面前,木商看到的是松樹的實用價值,科學家探究的是松樹的成長規(guī)律,藝術(shù)家則持欣賞的態(tài)度。因此,對同一件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驗,同樣的體驗有不樣的表達。同樣是寫秋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寫了自己眼中的秋天。大膽的想象、流暢的表達、準確的用詞、語言的靈性,超出了二年級學生的寫話范疇,內(nèi)容具體,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富有靈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這也是低段寫話所需要的。
富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學生往往具備這樣幾個特征:興趣廣泛而又專一;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能獨立選材,題材新穎、風趣,審美感強;對環(huán)境的感受力高,能觀察到別人容易忽略的事實;心智活動思路暢通,審美敏捷;能見微知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提出卓越的見解,有內(nèi)在的評鑒力,觀點明確,立意高遠。這樣的學生在寫作時就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學生,寫出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議論文,在安排結(jié)構(gòu)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凸現(xiàn)別致的外觀美。這里的外觀美指的議論文結(jié)構(gòu)形式的變化。文章講求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如何將自己所選擇的材料用最適當、最新穎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是我們行文前首先要認真思考并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內(nèi)容充實甚至新穎、外觀死板的文章是很難“出彩”的;相反,材料一般但形式新穎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卻能以外觀來彌補內(nèi)容上的某些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像我們在安排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時,都知道用并列式和遞進式,但如何恰當?shù)厥褂媚兀扛魅硕加胁煌目捶ā_@就需要我們多探索、多實踐,在嘗試中走向成熟,那么在寫作時創(chuàng)造出別致的外觀美的文章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是凸現(xiàn)動人的感性美。這里感性美指的文章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的統(tǒng)一。請不要以為這“動人的感性美”是記敘文的“專利”。在寫議論文時,我們很多同學除了列舉幾個老掉牙的事例之外,恐怕再也無所作為了。那么,我們有沒有想過借助于描寫來加強表達的效果呢?2003年滿分作文《因為親近,所以美好》中就寫道:“心靈上的共鳴使我們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飛流直下三千尺,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豪邁;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風,我們感受的是不屈不撓;看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我們想到的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事物本也無情,是我們心靈上的親近使我們感到它們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長空,虎嘯深林,魚躍水面,落英繽紛,秋雨梧桐都能發(fā)出心底最深處的一聲長嘆。”這段文字在結(jié)構(gòu)上前半部分是并列式,后半部分是遞進式。加上生動的描寫,使文章充滿了靈性。
三是凸現(xiàn)深刻的理性美。具有一定的理性美,能夠有效地提升作文的層次,使我們的文章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體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上就是要合理布局,巧妙安排。如有一位同學在讀了《精衛(wèi)填海》這篇寓言后寫道:“精衛(wèi)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為它的力量實在太微小了,可它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銜木石不止,填海不止,頑強地拼搏著。這是一種執(zhí)著精神,一種在困境中追求、在凄迷中奮進的可貴氣質(zhì)。正是在執(zhí)著的追求中,精衛(wèi)顯示了它的價值。我們無論干什么,無論在哪里,有所執(zhí)著,才能對常人眼中的得失、毀譽不預計較,為了心中的目標,默默不懈地努力。這樣,才會有一種笑傲人生的曠達和灑脫。”這段文字充滿理性美。結(jié)構(gòu)上采用的是遞進式,與文章主旨是一致的。
這就告訴我們,議論文在結(jié)構(gòu)上應該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創(chuàng)新,只有有創(chuàng)新的文章,才是成功的佳作,才更吸引讀者的目光。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由于中學生生活閱歷簡單,沒有積累下豐富的寫作素材,加之缺乏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導致學生的作文內(nèi)容空洞、陳舊,缺乏獨到的見解,也對作文失去興趣,產(chǎn)生厭煩。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及時批閱、講評學生的作文,使學生作文水平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師的最大難題,“教師怕教,學生怕寫”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
顯然,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已經(jīng)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作文教學需要重新思考!近年來,信息技術(shù)在教學領域被廣泛應用,這就為以往的寫作教學模式輸入了新鮮的血液。為了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我在教學中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巧用信息技術(shù),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
信息技術(shù)可以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融于一體,以其圖像直觀,動態(tài)感強,信息量大的優(yōu)勢,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激感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很快進入寫作心理狀態(tài)。
1.制作精美課件,引導學生進入寫作狀態(tài)。
在指導學生寫“雨”的作文時,我先用電腦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呈現(xiàn)春雨綿綿、夏雨滂沱、秋雨蕭瑟、冬雪飄逸等不同景象,展示雨中的山村、城市、動物、植物,各種人事活動的場景;然后展示課件中師生共同收集的有關描寫雨的詩詞佳句,讓學生誦讀賞析。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觀看著唯美的圖畫,品賞著經(jīng)典的詩句,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很快被調(diào)動起來。在學生的筆下,我看到了雨中美麗的風景,聽到了雨的訴說,感受到了雨中細膩的情思……信息技術(shù)的介入,使作文教學活起來、動起來,使學生真正有物可寫,達到“我要寫”的寫作心理狀態(tài)。
2.利用網(wǎng)絡提供的“新鮮”素材,營造寫作氛圍。
父愛是含蓄深沉、不易理解的,往往被我們忽略。去年春晚晚會上,王錚亮的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成為最催人淚下的歌。筷子兄弟的《父親》,引發(fā)我們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父親對我們獨特的愛。在作文課上,我播放MTV、視頻圖畫,激發(fā)學生對父愛的理解,對親情的體會。于是,學生泛舟記憶的長河,追尋成長歲月里的那些感動的瞬間,將至愛至善的親情展現(xiàn)了出來。在他們的筆下,我看到了騎在父親肩頭上放風箏的快樂、拐彎處含蓄的父愛、手術(shù)前父親深情地擁抱等真摯而細膩的抒寫。
二、巧用信息技術(shù),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寫作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在作文前必須對生活進行全面而仔細的觀察,從而積累寫作素材。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平時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在信息技術(shù)下,我們教研組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制作網(wǎng)頁:信息技術(shù)下的作文教學。該網(wǎng)頁共設置了六個板塊:美文鑒賞、教苑天地、學生風采、互動論壇、寫作點津、素材圖庫。
2.建立班級QQ群,讓學生上傳文章,關注群動態(tài),參與各項活動。
3.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博客,粘貼自己讀到的精華作品。
4.學會寫博客,每周抽時間欣賞同學的博文,并認真的回復。
5.將積累的素材按類收藏:名言警句、生動事例、文學人物、精美語段、寫法點撥、哲理反思等。
三、巧用信息技術(shù),進行作文互動評價
葉圣陶當年對傳統(tǒng)作文評改感嘆道:“我當過語文教師,改過的學生作文不計其數(shù),得到一個深切體會:徒勞無功。”在信息技術(shù)下,如何改變傳統(tǒng)作文評價中諸多弊端,實現(xiàn)師生的互動?
首先,我改變以往細讀精批的批改方法,采用瀏覽式大體了解全班習作情況。從是否切題、語句流暢程度、感情滲透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我在初步閱讀學生文章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具體寫作情況及本次作文要求,制定出評改標準和具體方案。再次,選取習作中的典型案例,借助投影儀展示,根據(jù)評改標準和方法,師生參與互動評價。最后,四人一組共同完成小組成員習作的評改任務。每組選出優(yōu)秀評改,電腦展示,師生共同欣賞點撥。
對于在電腦上的寫作,我要求學生寫完后將其設為共享文件,每個人隨時都可以閱讀,都可以跟帖評論。這既可以使每個學生參與互動評價,也可以大大節(jié)省時間。巧用信息技術(shù),改過去老師埋頭苦批為師生共同批改,這樣,批改作文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巧用信息技術(shù),傳遞網(wǎng)絡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信息,傳播正能量,鼓勵學生不斷矯正自己的行為,努力克服消極情緒,保持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
每年九月份的《開學第一課》,其主題總是引人注目,從關注“安全”講述“中國夢”,到注解“幸福”聚焦“身邊之美”。圍繞這些立意深刻的主題上好第一課,是我每年作文課的必修內(nèi)容。通過觀看影片,學生樹立了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欣賞“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道德楷模”頒獎詞。聆聽模范們的感人事跡,感悟他們用自己言行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用自己的執(zhí)著信念、無悔付出,為我們書寫出中華民族美德的壯麗畫卷。通過觀看,學生被深深的感動了,進而反思了自己的言行,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到六年級,小學生要寫很多種作文,看圖作文、編寫童話、寫小動物、寫小物品、寫信、寫景、寫事、寫人、寫新聞、寫報告、寫建議書、寫請假條、寫讀后感以及擴寫改寫等。學生學得應接不暇,這個剛上手,還沒捂出點熱氣,又塞來個新東西;新東西還散著新氣兒,又來一個新新東西。“貓頭上抓抓,狗頭上撓撓”,什么都學,什么都沒學出個樣,只好“豬頭肉,三不精”。
鋼琴、手風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簫,樂器種類繁多,學樂器,沒有人說,要從“鋼琴”到“簫”,所有樂器通學一遍。籃球、排球、桌球、乒乓球、橄欖球、手球、羽毛球、網(wǎng)球、高爾夫球,球類也多,學打球也沒有人說,要從“籃球”到“高爾夫球”,所有的球通學一遍。愛讀書,好事;你若想,古代的、現(xiàn)代的、流行的、經(jīng)典的,還有黃皮膚、白皮膚與黑皮膚作者的書,全不放過,通讀一遍,哪有那么傻的人。
作文,真要學那么多、學那么全嗎?
二
一個人再有天賦,也禁不起瞎折騰,姚明如果要從“籃球”打到“排球”、“排球”打到“橄欖球”、“橄欖球”打到“羽毛球”,一輪下來,估計姚明該宣布退役了,想必,那個姚明也沒資格宣布退役。瓊瑤不會放下自己的愛情小說,去學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金庸不會放下自己的武俠小說,去學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每個人只要找到自己的“點”,就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一個人如果渾身上下都是“點”,這些“點”想要同時“開花結(jié)果”,那人就不是“人”,是“樹”了。
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開,果,一個一個地“結(jié)”。難的是開出第一朵“花”,結(jié)出第一個“果”。第一朵“花”開了,“果”結(jié)了,第二朵、第三朵,也就容易了。那些大師,既是文學家,又是評論家、哲學家,然而,他們不是一下子成就的,大都是一個一個地成就的。孩子練作文,要從“全面展開”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來。姚明、易建聯(lián),一看那“海拔”,打籃球的料,“挖”籃球。作文這東西,放眼望去,哪個學生適合寫童話,哪個學生適合寫詩歌,哪個學生適合寫新聞,誰也沒那個眼力啊。
三
孩子學作文,不要在形式上折騰,外在的形式折騰不出什么;要在內(nèi)在的“核”上折騰。不管練啥“拳”,少林拳也好,武當拳也罷,都得練樁功、掌功,那是“核”,誰都丟不開。
兒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講清、講好自己的故事,那是兒童最基礎、最重要的作文能力。故事力,好比練武之人的樁功、掌功;各種文體,好比各路拳術(shù)的一招一式。樁功、掌功沒練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陣馬腳盡露,花拳繡腿禁不起人家結(jié)結(jié)實實的一巴掌。
三年級作文,老老實實地學寫故事;四年級五年級,老老實實地學寫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打好“寫故事”的底。樁功、掌功練好了,其他好辦。一個會寫故事的人,我不擔心他不會描寫,不會抒情,乃至議論。一個會寫故事的人,寫封信沒什么難的,不清楚格式,好辦,拿樣本看著寫,錯不了。一個會寫故事的人,寫新聞一搜“新聞寫作格式”,三下五除二入門了。有了“故事”,寫童話,好辦了;有了“故事”,看圖作文,好辦了;有了“故事”,寫“人”,好辦了;有了“故事”,寫“動物”,也好辦了……
故事力,作文的童子功。童子功,什么時候練最好、最適宜?當然是“兒童期”。
四
看到孩子哭了,沒有一位年輕的媽媽會說:“孩子乖,媽媽給你讀一段馬斯洛的人本哲學。”也沒有一位媽媽會說:“乖孩子,不哭,媽媽給你讀一段朱光潛的《談美學》。”那樣的媽媽不止會把孩子嚇住,也會把老公嚇住。媽媽對孩子的啟蒙教育,不是故事,就是兒歌、童謠,“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撲通撲通撲通跳下水”,那兒歌、那童謠,90%以上具有故事性。
識了字,能讀書了,兒童讀的第一本書99%是個故事。走進教室,有孩子正讀課外書,你借來一翻,99%是講故事的書。曹文軒、張之路、秦文君、楊紅櫻、梅子涵、沈石溪,那些炙手可熱、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作家,都是寫故事的高手。兒童具有“故事屬性”,兒童喜歡故事。你給學生講道理,他不聽。你講故事,道理藏在故事里,他要聽了。不管你講什么,最能吸引孩子的,大都是有“故事”的那一段。有了故事,孩子便被你抓牢了。
小的時候,沒有電視只能聽收音機,“故事連播”成了我的最愛。聽“故事連播”不夠過癮,又聽評書、評彈。兒童天然地具有傾聽故事的欲望。現(xiàn)在,電視機取代了收音機,孩子喜歡動畫片,每一個吸引孩子的動畫片,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所有的制片商,不約而同地選擇“故事”。
這些生拉硬拽的習作,不但不利于同學們作文水平的提高,還會對同學們誠實做人的人品產(chǎn)生不良影響。那么,怎樣才能寫好課堂作文呢?
一、寫瑣事
有不少同學喜歡寫大的題材,如汶川地震,抗洪救災,國慶場面,上海世博,國際風云等。對于初中生來說,不是說這些大的題材不能寫,而是說它們難以駕馭,很難寫深寫透。最好的方法是寫身邊的瑣事,即小事。可以說,每天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不勝枚舉:媽媽為我洗衣疊被,爸爸為我買來豆?jié){油條,爸爸媽媽一起去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媽媽堅決制止爸爸抽煙喝酒,我?guī)蛬寢屜赐霋叩兀覟榘职秩嗳嚯p肩捶捶背,老師上課表揚我或批評了我,我與同學之間發(fā)生了矛盾有了隔閡……關注平凡生活中的瑣事,再用生動的文字把它們再現(xiàn)出來,是寫好課堂作文的一個法寶。
二、寫細節(jié)
生活的事大多是瑣事,要寫好它們,就必須關注細節(jié)。如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魯迅寫三味書屋壽鏡吾老先生,楊絳女士寫老王,都非常注意細節(jié)的刻畫。所謂細節(jié),就是人物在音容笑貌、為人處世、言談舉止乃至心理外表等方面細小的特點。如張之路《羚羊木雕》中媽媽問“我”羚羊的去處時,“我”與媽媽的對話和神態(tài):“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xiàn)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著我。我發(fā)現(xiàn)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簡單。這里的“小聲地”表明“我”因怕父母知道“我”自作主張把羚羊木雕送給人后不能預知的后果,“緊緊地盯著”表明媽媽對“我”的追問,也表明事件的嚴重性。細節(jié)描寫可以更準確更生動地對人物或事件進行渲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寫普通人,小人物
在我們一生中,接觸到的大多是普通人,小人物。我們一生絕大部分時光都在與這些普通人和小人物打交道,因此,普通人和小人物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正因為如此,平時的作文(包括中高考作文)把普通人和小人物作為主人公來描寫和表現(xiàn),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古今中外許多文學名著都塑造了很多不朽的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形象。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老漁民圣地亞哥,曹雪芹《紅樓夢》中的村婦劉姥姥,當代作家馮驥才《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泥人張,等等。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應該多與這類人打交道,熟悉他們的語言,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知道他們?yōu)槿颂幨赖姆椒ǎ鹊取V挥辛私饬怂麄儾拍軐懙谜鎸嵣鷦印?/p>
四、寫身邊人,身邊事
平時寫作中,最容易上手的人和事,是身邊人和身邊事,因為這些人和事同學們最為熟悉,最有感受,最有發(fā)言權(quán)。每天活躍在我們身邊的人有:父母、老師、同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各種熟識的和不熟識的人。每天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也有許多:父母的細心照顧,老師的不倦教誨,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疼愛,熟識的和不熟識的人之間的交往,這些人自己身上發(fā)生的故事,“我”與他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等等。這些人各自的性格、外貌、行動、心理、神態(tài)等又各有千秋。只要我們善于開動腦筋,無論是寫人還是寫事,都有寫不盡的素材。為了積累更多的素材,同學們平時應多接觸社會,多與他人溝通交流,善于從他人身上發(fā)現(xiàn)閃光點,為我所用。
五、寫家庭生活,學習生活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學校,所以寫家庭生活和學習生活,是最上手的題材。家庭生活包括:發(fā)生在父母身上的故事,“我”與父母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我”與爺爺奶奶等長輩之間(包括親戚)發(fā)生的故事,以及“我”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xiàn)和感受等。學習生活包括:師生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我”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曲折,以及成長和感受等。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后半部分,就是寫他小時候?qū)W習生活的故事,《藤野先生》是寫他成年到日本留學時學習生活的故事;魏巍的《我的老師》也是寫作者少年時代與老師之間發(fā)生的故事;而巴金的小說《家》,全篇都是以家為背景寫成的名作。由于家庭生活和學習生活,同學們幾乎每天都要經(jīng)歷,不少同學反而容易忽視,這一點應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關注。
六、關注自然和社會(尤其是自己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自然是人類的母親,關注自然,就是關注人類自己。自然界的日月山川、花開花落、春去秋來、風云雨雪,等等,都是自然。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大自然,不熱愛大自然。每到節(jié)假日,人們都喜歡去踏青郊外,游山玩水。對于同學們來說,經(jīng)常到戶外或鄉(xiāng)下走走,適當?shù)赜斡[一些山川名勝,不但可以開闊視野,愉悅性情,還能積累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寫作的素材,特別寫游記和寫景抒情散文,就不能離開自然。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許多優(yōu)秀篇章,都是游記。此外,在游覽自然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遇到各種不同的游人,這就是社會資源的積累了。有了這兩種資源的積累,無論寫何種體裁的作文,題材都會信手拈來。
七、多看作文刊物和經(jīng)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以上介紹的方法外,還應該多看作文報刊和閱讀經(jīng)典,學習揣摩他人的寫作技巧,包括文章的語言風格,謀篇構(gòu)思,刻畫人物的方法,敘事的方法,以及主題的表現(xiàn),等。有些同學們也喜歡看這些書,而且看的還不少,但只注重情節(jié)的過癮,很少去細心揣摩作者寫人敘事的方法,缺乏對人物語言的欣賞,忽視文章的結(jié)構(gòu),更甭說有寫作方面的收獲了,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另外,閱讀是一個人終身的事,同學們應樹立終身閱讀的習慣。
我們讀武俠小說,知道金庸《天龍八部》里的“南慕容北喬峰”;學畫畫,知道“南張北齊”;如果是習武,更加清楚“南拳北腿”。寫文章同樣如此,對歷史文化散文感興趣的朋友,我相信他也知道“南秋雨、北充閭”。
“充閭”,王充閭先生也。王先生是中國當代散文大家,曾官至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年輕時曾做過老師、記者,可以說,這些豐富的閱歷和獨特的經(jīng)歷,都為其歷史散文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充足的養(yǎng)分。
近期,王充閭出版了一本新書:《國粹:人文傳承書》。看到書名,相信充閭先生的很多老讀者都會豎起大拇指。當然,有些讀者也會大搖其頭———什么人這么自信,自稱是“人文傳承書”,不讀來驗證怕是說不過去的。這一讀不要緊,只會“越陷越深”,怎一個酣暢淋漓了得。
正如作者所說,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一座精神富礦。讀人通心,與古代的傳統(tǒng)對接,與古人的心靈撞擊,就能傳承一顆永遠的中國心。
也難怪作者有這樣的野心。作者認為,讀歷史,主要是讀人,而讀人重在通心。讀史通心,才可望消除精神障蔽與時空界隔,進入歷史傳統(tǒng)深處,直抵古人心源,進行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如作者讀“”的視角可謂別出新意。在曾公家書、傳記、詩文被炒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作者認為“這位曾公似乎并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可親,倒是十足的可憐”。他是一個“終身置身煉獄、心靈備受煎熬、歷經(jīng)無邊苦痛的可憐蟲”。所謂“功名兩個字,用破一生心”。他自從背負上從儒家那里承襲下來的立功揚名的沉重包袱后,便墜入一張密密實實、巨細無遺的羅網(wǎng),他既是道德觀念的“人質(zhì)”,本身也是矛盾、悖論的化身……這無疑是對那些盲目崇拜的人的一聲棒喝。
同時,作者又說,在讀人、通心過程中,不僅僅限定在作為客體對象的歷史人物身上,也可用于對作史作文者進行體察,注意研索其心跡,探其隱衷,察其原委。作者寫李白,“他的不朽,不僅由于他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瀟灑絕塵的詩仙,而且,還因為他是一個體現(xiàn)著人類生命的莊嚴性、充滿悲劇色彩的強者”。作者將我們對于李白的熱愛、膜拜,歸結(jié)于“千古文人心”,因為解讀李白人生和作品的典型意義,在于他的心路歷程以及其際遇所帶來的苦樂酸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心態(tài)。
歷史是宏觀的,也是微觀的。作者讀史,也很關注個體心靈世界,重視瞬間、感性、邊緣及其意義的開掘。比如書中寫“女杰”,將我國古代與花木蘭齊名的女英雄———明末馳騁南北、戰(zhàn)功卓著的秦良玉的形象描寫得異常豐滿傳神,這與作者善抓細節(jié)、善于捕捉心理瞬間是分不開的。雖然那是幾百年前的歷史,但是因為這些細節(jié)歷史顯得更加厚重,也更讓人尊重。
作者:岸曉風
一、靜讀,進入學習角色
語文教學中,讀是有效的學習方式。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會開展多種形式的讀,如小組比賽讀,比的就是哪個小組聲音最大。余秋雨曾經(jīng)說過:“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很多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這句話說明有時閱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多安排學生默讀,讓學生一邊讀,一邊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文章傳遞的情感。
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社戲》一課,文中人物的年齡和學生相仿,學生與文中主人公有著相似的志趣與心理,如果教師安排學生默讀感悟,學生可以把自己也融入到文本描寫中,隨著作者的描寫徜徉在朦朧夜色中,偷豆的情節(jié)更會讓學生流連不已。文中幾個小伙伴的淳樸、善良無需教師分析講解,學生在靜讀中完全可以感受得到。“雙喜”的無私更會打動學生的心,情感教育在靜讀中也得以實現(xiàn)。
靜讀,是閱讀的一種形式,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需要安排靜讀時間,做好靜讀指導,如指導學生勾畫、批注等,讓學生在靜讀中有更多的收獲。
二、靜思,品味課文內(nèi)涵
靜思是課堂的核心,靜思的過程是學生汲取、消化知識的過程。學生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靜思文章的主題,升華認識。筆者在聽課的時候經(jīng)常遇到“趕時間”的教師,他們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很短,急不可耐地把答案展示出來,然后趕下一個問題,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教師安排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沒有時間品味語言文字。這樣的課堂雖然比較完整,卻沒有效果。讓學生感悟文章透出的思想,應以“靜思”為前提。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更需要讓學生靜思、品味。
教師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彩的四季”時,要讓學生在靜思中體會春的盎然、夏的熱情、冬的響晴以及三峽山水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色。《春》一課中有很多經(jīng)典描寫,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等,教師要讓學生在靜思中體會,只有讓學生靜思、品味,才能使學生真切感受春天小草萌發(fā)的情態(tài)。該文擬人手法和疊詞的運用,需要學生細品、內(nèi)化。
靜思,是加深理解的過程。只要學生在思考中有突破,并且通過解疑、釋疑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有效思考。
三、靜聽,調(diào)動學生思維
學生除了靜讀、靜思,還需要教師的點撥,教師在講授時,學生需要靜聽。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聽”的氛圍,引導學生步人文本的字里行間,與作者的心靈進行對話。
語文教學就是要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聽力”較差,捕捉信息的能力不夠,不能有效總結(jié)所聽的內(nèi)容。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聽力”訓練,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從教師的語氣、語調(diào)中體會文章感情。每一節(jié)課,教師在講解重點時都要組織學生認真聽記。教師還要抽出時間,讀課外的內(nèi)容給學生聽,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整篇,學生聽后要有總結(jié)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類文閱讀,通過一組文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靜聽,也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安靜的課堂中只要學生的思維在動,就是高效課堂。
四、靜寫,提高表達能力
目前語文課堂的寫作訓練大多集中在作文課上。教師應該把寫的環(huán)節(jié)安排在每一節(jié)課中。靜寫,有利于學生理清思路,拓展延伸,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學生剛開始進行寫作訓練時,會有畏難情緒,教師在訓練時可以從仿寫句子開始,仿寫句子是語言訓練的有效方式。《春》一文有大量的比喻、擬人的句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寫。如讓學生研讀文章最后三段:“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并引導學生運用比喻和擬人相結(jié)合的方法仿寫。仿寫是為了創(chuàng)新,在仿寫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有所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靜寫,最好有時間限制,有時間限制可以快速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集中精力學習。限時訓練還可以增強學生考試時的應變能力,提高答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