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0 14:18: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文名稱:Acta Geographica Sinica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375-5444
國內刊號:11-1856/P
郵發代號:2-10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34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百種重點期刊
中科雙獎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要目總覽》(不含港澳臺期刊)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是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子課題。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四版)》。
目前《要目總覽》的最新版是2004年版,為國內多數科研院所采用權威版本。我校采用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作為對的期刊是否屬于核心期刊的認定標準??傮w而言,對當前核心期刊的認定原則是:以最新版《要目總覽》收錄為準,期刊封面標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字樣的期刊可以認定為核心期刊,印有“XX類核心期刊”字樣的期刊則不一定是我們所指的核心期刊,相反,期刊沒有標記“核心期刊”字樣而《要目總覽》收錄的是核心期刊。
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該中心從1996年開始建立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統計分析庫,根據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和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確定了1999年度中國人文社科學核心期刊并編制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共收入506種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基本覆蓋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學術期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科論文的學術水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認定的學術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統計分析和文獻評價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礎。社科院每年將對核心期刊進行更新補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選標準的期刊,
三、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資助,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承建開發。CSCD第一版(1996)收錄期刊315種,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種,后又經過幾次擴充,2000年收錄1500種。該系統全面參照美國“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編制體系,它按照“二八規律”(即80%的主要文獻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選了我國4000余種自然科學期刊中具有較高水平和編輯質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庫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發表的論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評價功能,利用其引文數據可評價個人、實驗室、學術機構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地位,評價期刊質量等。
另《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編委會與中國科學文獻計量中心確定3500種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900種人文社類期刊為“《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四、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
1995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共收443種期刊,
五、國家期刊獎
由新聞出版署和科技部組織,每兩年一屆。首屆“國家期刊獎”于2000年元月頒獎,《求是》等48種社科期刊和《中國科學》等64種科技期刊分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3種社科期刊和22種科技期刊獲得國家期刊獎提名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家期刊獎中科技類期刊學術性專業性更強,社科類則很駁雜,49種獲獎期刊中只有12種是學術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藝研究》、《文史哲》、《江海學刊》等。
目前,一個國家的科技論文被SCI、SSCI收錄的多寡已被看作衡量該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也引起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那么,究竟什么是SCI、SSCI以及CSSCI呢?
1.SSCI
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期刊為1300多種。SSCI收錄報道并標引了2684種(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會科學期刊,同時也收錄SCIE所收錄的期刊當中涉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論文。SSCI涉及人類學、考古學、地區研究、商業與金融、傳播學、犯罪與監獄、人口統計學、經濟學、教育學以及特殊教育、環境研究、人類工程學、種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學、接待、休閑、運動與旅游、衛生政策、護理、老年醫學、健康與康復、藥物濫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勞資與勞動、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國際關系、法律、法醫學、語言學、管理科學、運籌學、計劃與發展、政治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倫理學、公共管理、社會學、城市研究、運輸、女性研究等。
2.SCI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SCI以布拉德福(S.C.Bradford)文獻離散律理論、以加菲爾德(E.Garfield)引文分析理論為主要基礎,通過論文的被引用頻次等的統計,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而評判一個國家、一個科學研究機構、一所高等學校、一本期刊,乃至一個研究人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SCI收錄的論文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所以SCI指標主要適用于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而基礎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學術論文。所以,如何評價基礎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簡化為如何評價論文所承載的內容對科學知識進展的影響。因此,SCI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選用刊物來源于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其中主要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荷蘭、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收錄部分中國(包括港澳臺)刊物。
3.CSSCI
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用來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CSSCI遵循文獻計量學規律,采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余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CSSCI索引的文獻來自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根據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指導委員會確定的選刊原則和方法遴選并報教育部批準的來源期刊。來源期刊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被引總次數等數量指標與各學科專家意見而確定的。確定之后,每年根據期刊質量的情況,增刪、調整有關期刊。CSSCI數據庫已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100多個單位購買使用,并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依據。目前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學術期刊。
了2003-2012年廣東省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的論文
明細,并對論文的數量分布?機構?論文研究領域等進行了分析?剖析了廣東省在
基礎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點,提出了4點提高廣東省基礎研究的水平和影響力的建議和對策
?
〔關鍵詞〕Science;Nature;頂
級刊物;;統計;廣東??;基礎研究;水平;影響力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16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821(2014)01-0069-05
Statistics on Papers Publish
ed by Guangd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es and Level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i Yi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Guangzhou 510033,C
hina)
〔Abstract〕”BZ〗In this paper,statistics were made about articles published in Sciencean
d Nature written by Guangdong authors,including the quantity,the field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these articles.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ities o
f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uggesti
ons were proposed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o promo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e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Nature;t
op journal;statistics;fundamental research;Guangdong province;level;influenceHK〗
1 Science和Nature在國
際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力
在國際學術研究報道的前沿領域,有兩種雜志占據了無與倫比的尖峰地位,它們代表了科學
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方向,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極高的顯示度,這就是Science和Nature?
能夠在Science和Nature上,是每個科學工作者的夢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
科研水平的無可置疑的金標準?
1.1 Science
美國科學促進會發行的Science是久負盛譽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具有新聞雜志和學
術期刊的雙重特點,每周發表約20篇文獻,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兼
顧科技政策的重要新聞和全球科技突破性的研究論文和報告?
Science接受來自不同科學領域和各種渠道的稿件?在其來自世界各地的投稿中,生命科學
方面的研究論文約占60%,物質科學方面的論文約占40%?這些稿件由16位編輯處理,其中
5位是物質科學的編輯,11位為生命科學的編輯?在Science上競爭性非常強,它要
求論文揭示嶄新的概念,對自然或理論界提出重要的新見解和原創性研究?包括對某一已沉
寂的領域提出的創新見解,也可能是多個不同領域的交叉,或是報道某一活躍領域的重大進
展[1]?2012年該刊物的影響因子為31.201?
1.2 Nature
英國倫敦出版的Nature雜志是Science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性雜志,二者曾為率先發表人類
基因組譜圖而強烈爭執?Nature創辦于1869年,發表過達爾文?赫胥黎等科學大師的文章
[2]?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
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Nature雜志發表科學和技術所有領域的論文,報道和評論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和重要突破
,不但要求科研成果新穎且引人注意,還要求該項研究在該領域之外也具有廣泛的意義?從
收稿到正式受稿的平均時間間隔為13周,從收到稿件到發稿的時間間隔為7周?重要論文在
投稿后一個月內發表[3]?
Nature發表科學論文的準則:報道原始科學研究,其主要成果和結論不得在其它地方發表或
投過稿,具有突出的科學重要性;令有關的學科讀者感興趣;其論文在科學家和在一般大眾
中極具廣泛影響;論文有一個明確的?原始的結論;論文的寫作盡可能地簡單,盡量不用專
業術語?該雜志2012年的影響因子達36.28?
2 統計數據來源
本文以網絡版美國Dialog系統為檢索平臺[4],檢索了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
SCI)中,機構中含有廣東省?廣州市?深圳?珠海?汕頭?佛山?東莞?中山?茂名?湛
江?江門等地名,且發表于Science或Nature的2003-2012年間的文獻?通過甄別機
構,篩選出了廣東省不同機構于近十年來發表于上述兩份雜志的所有論文,并進行統計分析
?檢索時間為2013年7月22日?
3 廣東省發表的SCI和Nature論文數
量統計分析
廣東省和全國近十年來在Science和Nature雜志發表的論文數目詳見表1?
4.2 廣東省Science和Nature論文內容的領域分析
從論文內容的領域分布看,廣東省在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內容涵蓋了基因?病毒?
環境?生物?醫學?物理?化學?材料等領域的基礎性研究,見圖4?從發表數量上看,廣
東省在Science和Nature上領域集中于“基因研究”?“生物技術”?“地球環境
科學”等公眾廣泛關注的課題,如“人類基因組的變化圖譜”?“多功能干細胞研究”?“
中國的環境保護?能源政策”等,都是在公共媒體曝光度很高的熱門領域?
此外,與廣東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研課題,如“SARS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相關研究,也
是Science和Nature的主要關注內容?2003-2005年SARS在廣東流行期間,廣東省在Science
和Nature共發表涉及“SARS冠狀病毒”相關的論文3篇;2004年禽流感流行期間,廣東省發
表“H5N1流感病毒”相關論文2篇?2010-2011豬流感流行,廣東省發表了涉及“豬流感”的
基礎研究2篇;說明廣東省在地域性特定病毒的研究方面已經具有國際水平,其研究結果被
認為具有廣泛影響力?
新興產業做出規劃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地區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全球科學界互相評議
?溝通和認可的窗口?基礎研究的選題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寬廣的視野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
?從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的廣東論文可以看出,廣東省基礎研究的優勢是與地方資源密
切相關的研究課題,科研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廣東省特有的物種?礦物和地質資源,采用國
際先進的研究技術,在諸如“南海油氣資源?可燃冰的開發”?“廣東地區特有生物種類的
基因分析”以及“廣東省地方病的生理學和生物技術研究”等領域找準自己的研究方向?這
樣的科研項目不僅題材新穎,其研究成果也能造福廣東民眾?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發展戰略目標,擬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
業包括: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車?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
?新材料[6]?要實現這些領域的科技攻關突破,必須有扎實深厚的基礎研究作為
支撐?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應該結合省里的科技戰略部署進行選題,力爭在基礎研究領域
做出突破,夯實重點科技研究領域的根基,促進廣東省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5.2 重視和獎勵高級別,增加廣東省研究實力的顯
示度
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高級別雜志的論文不僅能讓同行了解專業領域的最近成就
,還能展示研究機構的水平和人才實力?Nature曾率先報道了電子及中子的發現?維生素C
的分離?原子的分裂和鈾的裂變?近年又發表了人類基因組的第一個目錄?富勒烯的結構?
克隆羊“多利”等,這些項目背后的科研團隊也因此獲取的極高的知名度,并得到持續的資
金支持?
廣東省的科研人員應該增強宣傳意識,除積極向單一領域的專業學術期刊投稿外,還要力爭
在Science和Nature這樣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宣傳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圍提高廣東省科
研水平的展示度,擴大科研機構的影響力,用優質團隊?高級別的研究項目吸引海外更多的
優秀人才流向廣東?
在Science和Nature,是科學研究具有重大突破并得到全球科學界承認的標志?科
研管理部門應該大力鼓勵和扶持這類具有前瞻性和國際視野的研究項目,在資金?土地?設
備使用方面給予多方面資助,鼓勵廣東省科研工作者在高水平研究領域的產出?鑒于廣東省
近年來Science和Nature數目較少,科研管理部門應注重對這種高級別論文的獎勵?
5.3 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更多的國際協作科研項目
一項杰出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多個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利用各自優勢協作完成的?Science
和Nature論文的發表單位通常少則三四個,多則涉及10余個研究機構?不同國家的科研人員
共同參與一項研究的情形更比比皆是?表3列出了2011年中國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較
[關鍵詞]數字化參考咨詢;引文分析;統計分析
引言
數字化參考咨詢又稱虛擬參考咨詢或實時參考咨詢。主要負責解答讀者在利用圖書館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內容涉及館藏資源及其利用、文獻查找途徑及查找中遇到的問題、圖書館的各項服務與規則等等,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更有效地利用圖書館[1]。所謂引文分析(citationanalysis),就是引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以及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邏輯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各種分析對象的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方法[2]。通過引文分析的方法,從定量分析的角度能對我國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中的引用或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進而了解科研成果的交流規律與價值以及發現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引文數據來源
本文以CSSCI數據庫為數據源,以CSSCI收錄的圖書情報專業核心期刊為檢索范圍,以檢索式“KW=數字化參考咨詢”作為檢索入口,對2003―2010年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檢索,排除其中重復和關系不密切的論文共獲得源文獻126篇,引文1041條;被引篇數142篇,總被引351次。利用SPSSStatistics與Excel對引文的引文量等分析下文將對統計分析進行詳細闡述。
二、統計分析
1.引文量分析
引文量分析是根據來源論文參考文獻的平均數量進行文獻分析,是表征學科交流與文獻利用程度的重要參數,通過研究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領域的引文量分布特征,可了解此領域著者利用文獻與吸收信息能力及發展現狀。引文量統計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和圖1可以看出,2003至2004年這一時期是“數字化參考咨詢”興起初期;自2005年至2007年,“數字化參考咨詢”發文量逐年增加,同時引文量及篇均引文量也是逐年增加,且呈現出周期性增長;自2004年起,英文引文量和篇均英文引文量大幅度增加,但隨后卻呈現出周期性波動。
除此之外,根據引文數量和發文數量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數字化參考咨詢”類的文獻老化系數,即普萊斯指數為0.627,篇均引文量為8.26,篇均被引次數為2.79。
根據對數據的描述,可歸納結論如下:(1)自2004年以來,對數字化參考咨詢的研究越來越頻繁,2005至2007年為數字參考咨詢研究的熱門期,07年至今研究熱度有所下降。(2)對外文資料的研究仍踏步不前,篇均英文引文量相對較少,波動幅度較大,說明我國研究學者獲取其他語種專業信息能力較低,同時說明我國該領域研究人員的英語水平較高,能夠掌握和利用英文研究成果,及時捕獲最新國際研究動態。(3)引文量呈周期性波動下降,篇均引文量8.26條這一數值低于我國科學論文8.86條的平均引文量,與國際科技論文平均引文量15條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說明研究人員吸收、利用文獻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仍有挖掘潛力。
2.數字化參考咨詢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大致可以了解2003―20110年我國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的現狀:我國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經過2005年的后逐漸走向穩步發展態勢,但此后卻逐年減緩,不排除2010年資料統計不全的狀況,但同時我國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①我國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對數字化參考咨詢的稱謂、學科范圍仍存在爭議,這不利于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的穩定發展,容易造成學科建設上的混亂;②數字化參考咨詢研究者獲取英文之外的外文文獻能力差,需要加強其他外語語種學習。
三、建議
1.加強數字化參考咨詢的基礎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對應用研究具有指導作用?3?。我國數字化參考咨詢理論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制約著我國數字化參考咨詢的理論發展和實踐工作。因此,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加強數字化參考咨詢的應用技術研究
數字化參考咨詢是以網絡為平臺的參考咨詢服務模式,網絡技術在數字化參考咨詢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個好的數字化咨詢平臺應包括如下功能:(1)建立能解答各種問題的知識庫,這是用戶在求助于參考館員之前自行查找答案和參考館員提供參考服務的重要資源。(2)建立通暢的網上聊天和郵件傳送功能,這是解決咨詢問題的重要手段。(3)數據記錄與統計報告。能夠知道系統如何被使用,利用模式,評價整個系統的效益?4?。加強數字化參考咨詢的應用技術研究有助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有助于擴展理論研究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微處理器;作者合著;信息可視化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353.1
Research on Coauthoring Visualization
of the Patent on Chinese Microprocessor Field
LIU Yu-qin,ZHANG Li-wei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To discover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authoring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subject on?Chinese microprocessor pa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home and abroad,a visualization approach for coauthoring was proposed. The approach applie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to extract the inherent,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hiding in patent database, and showed mining result with chart. Coauthoring rate of bibliometrics was used to analyze cooperation intensity. The empirical illustration results show microprocessor patent applied by Chinese concentrated after 2000 mostly, inventor cooperation strength was high, assignee and region cooperation strength was low,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ventor in home was lower than those at abroad.
Key words:microprocessor; coauthor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序言
當今世界科學科技迅猛發展,科技領域已進入“大科技”時代,學科間滲透交叉,科研難度日趨加大??萍脊リP不僅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還需要研究者群體功能的發揮。合著研究則是聚個人創造力為群體智慧的有效途徑[1]。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促進了合著研究的加強與改善,采用科學合著的方式來研究結構復雜的大科學系統已是科學研究的主要趨勢。
合著研究者不是結構松散的共同體,他們要分享信任與責任,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他們共同署名發表成果,并共同承擔責任。合著研究者具有認識論上的平等地位,并構成一個新的認知主體。這個新的認知主體通過他們的認知成果獲得了認識論地位,并使合著研究成為一種認知方式[2]。與科學的專業化和團體化相適應,合著研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日益盛行。改善科學勞動組織,增加科研成果數量,提高科學勞動效率,都與科學論文作者分布狀況不無關系??梢哉f,科學論文作者分布的規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出口。因此,對他的評價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專利信息憑借其巨大的技術、情報、經濟和法律價值, 一向被科技情報界稱為“ 科技金礦”。專利制度在鼓勵發明創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統計,90~95%的研發成果包含在專利文獻中,專利文獻公開的技術有80%以上未出現在其它技術文獻中,全世界90%以上的發明創造信息都是首先通過專利文獻反映出來;有效運用專利信息,可縮短研發時間60%,節省研發費用40%,專利的重要性可見一斑[3]。
本文采用科學計量學與信息可視化技術,分別從宏觀與微觀角度對微處理器領域中國專利的發明主體間的合著關系進行深入分析,發現該領域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等。
2合著分析方法現狀
國外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科技合著進行了分析:Gl?nzel W[4]、Newman M [5] 、Miquel J F[6] 等科學家采用文獻計量學及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以科學家個體合著、機構合著及國家合著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科研合著網絡的結構及屬性。近年來國內對科技合著研究也漸漸興起:如陳悅[7] 、姜春林[8] 等對管理科學領域作者合著率、合著作者年齡、合著地域分布等進行了計量研究;李亮[9]、劉則淵[10]介紹目前國際復雜網絡分析方法及其在合著研究中的應用;趙煥芳[2]、侯海燕[11]、劉盛博[12]等采用信息可視化方法對科學文獻合著網絡進行可視化研究,從微觀角度對科研個體及合著網絡進行計量分析。
以上針對作者合著現象的研究方法,多以學術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專利的合著研究較少;分析方法更多強調于合著者之間的整體關系、合著規律,忽略了個體的研究能力、在群體中的貢獻力等。本文構建的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對專利合著現象、發明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個體的研發能力進行微觀的、深入的分析。
3可視化模型構建
可視化模型是指將抽象出來的數據信息轉換成圖形元的過程??梢暬P鸵话阌牲c、線、面、體等基本圖形元構成,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對這些基本圖形元進行涵義映射,使得數據的不同特征直觀的體現出來,然后再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學的各種處理算法繪制出相應的圖形元[13]。為了直觀、清晰的發現合著主體的個體研發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改進以往合著關系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構建以下可視化模型(表1)。
4布點算法選擇
構建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后,如何在可視化圖形中清晰的表示圖形元,使圖形結構更加易于理解、美觀,本文采用P.Eades[14],[15]提出的“彈性模型(Spring-Embedded Model)” 布點算法,由于此模型以物理學中的“彈力”作為關注點,因此也稱為力導引模型(Force-Directed Model),此模型在作圖領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并一直被沿用發展至今。其基本思想是:將圖看成一個頂點為鋼環、邊為彈簧的物理系統,系統被賦予某個初始狀態以后,彈簧彈力的作用會導致鋼環的移動,這種運動直到系統總能量減少到最小值時停止。但是, P.Eades 在實現算法中并沒有遵守彈性力學中的胡克定律,而是采用了自己建立的彈簧受力公式。此外,為了降低算法復雜度, P.Eades假設引力作用只存在于相鄰兩個節點間。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實證分析
5.1數據選擇
微處理器已經無處不在,它不僅是微型計算機的核心部件,也是各種數字化智能設備的關鍵部件。本文對微處理器技術領域1985年~2008年間的中國專利進行檢索,并以人工對檢索數據進行篩選,挑選出與微處理器技術高度相關的專利3262件,采用文獻計量學與信息可視化技術進行專利合著率、發明人合著關系、申請機構合著關系、區域合著關系分析,用以發現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
5.2合著率趨勢分析
科學計量學中的合著率是指合著的論文數量與全部論文總數的比值,它反映了某一學科領域的科學合著程度,是科學計量學中常用的指標。本文所選取的微處理器技術領域1985年-2008年的中國專利,盡管專利總量、合著量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在2000年后增勢迅猛,如表2所示,但從發明人合著率來看,除1986年、1991年以外,合著率變化平穩,并且保持在60%以上,如圖1所示,說明該領域的科學合著強度較強,也反映了微處理器技術的研發具有較高難度。
5.3合著關系可視化分析
選擇專利申請量在3件以上的前50位發明人,建立其合著可視化模型,如圖2所示:紅色節點(標記“R”的區域)大小表示該發明人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數量多少,藍色節點(標記“B”的區域)環形大小表示該發明人作為第二發明人的專利數量多少,黃色節點(標記“Y”的區域)環形大小表示該發明人作為第三及以后的發明人的專利數量多少,連線的粗細表示合著的強弱,數字表示對應發明人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的具體數量。
從圖2可以看出:在微處理器技術領域中,形成以G?葛蘭?亨利(智慧第一公司)、T?科特克(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K?阿里米利(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羅德尼?韋恩?史密斯(高通股份有限公司)、高山秀一(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張民選(中國人民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為技術核心的六個主力研發團隊,對應節點以紅色R區域為主,他們在各自的團隊中處于技術領導地位,而且這些團隊多為三人以上團隊,可視為微處理器領域中國專利的核心團隊,是微處理器技術研究的重要貢獻者;G?葛蘭?亨利的個人技術能力最為突出,并有較強的合著者羅德尼?E?胡克;張民選所在技術團隊人數最多,合著力度最大,但團隊成員發明次序都比較靠后,節點以黃色Y區域為主,其發明人在整體發明創造過程中的貢獻力有待進一步明確;拉維?K?阿里米利(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陳天洲(浙江大學)、G?沃爾里奇(英特爾公司)個人技術能力突出,合著專利數量很少,節點一紅色R區域為主;胡偉武(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個人技術能力強,合著數量也較高,但其合著者均未進入前50名,節點以藍色B區域為主,因此,缺乏有力的合著者,個人顯得力單勢薄,導致其團隊在整個技術領域中缺乏競爭力。
圖3~圖6為微處理器中國專利發明人合著可視化模型歷史演化,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微處理器專利大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特別是國內發明人的專利申請,2000年以前,我國的微處理器專利多為國外的發明人所擁有。
圖7、圖8為微處理器中國專利申請機構、區域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從申請機構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來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英特爾公司、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該領域處于絕對的領先優勢,節點以紅色R區域為主,節點連線線少,合著力度非常小;從區域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來看,美國、中國、日本占據了該領域的絕大多數專利,節點以紅色R區域為主,除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有少量合著外,區域間的合著力度較小。
綜合微處理器中國專利的發明人、專利申請機構、區域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盡管發明人合著強度較大,但合著更多的存在于機構內部研發人員之間,機構間的合著與區域間的合著非常少,國外大公司處于技術壟斷地位,研發缺少國際性的交流。
6結論
合著分析一直是情報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應用信息可視化技術構建了專利發明主體合著關系可視化模型,挖掘隱含于專利數據庫中的內在的、客觀的、定量的信息,以圖形直觀地呈現挖掘結果,從微觀角度揭示專利發明主體的創新能力、主體間的合著模式、合著特點與規律,并對微處理器中國專利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微處理器專利技術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發明人合著強度大,申請機構與區域合著強度小,國內發明人創新能力低于國外發明人。
參考文獻
[1] 韓秀蘭.我國自然科學期刊論文合著現象進展研究[J].情報科學,1998,16(6):555-570
[2] 趙煥芳.基于多數據源的科技文獻信息可視化技術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9
[3] 劉玉琴,汪雪鋒,雷孝平.基于文本挖掘技術的專利質量評價與實證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43(33):12-14
[4] Gl?nzel W. Coauthorship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e Sciences (1980-1998): A Bibliometric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Database Indexing and Search Strategies. Library Trends,2002 ,50(3):461-473
[5] Newman M.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PNAS,2001,98(2):404-409
[6] Miquel J F,Y. Okubo.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Part II: Comparisons of Profiles in Countries using a Link Indicator.Scientometrics,1994,29 (2) :271-297
[7] 陳悅,劉則淵.中國管理科學合著現象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6,23(6):758-764
[8] 姜春林,丁.關于我國高水平管理科學研究合作現象的統計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4,16(1):72-78
[9] 李亮,朱慶華.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08,26(4):549-555
[10] 劉則淵,尹麗春,徐大偉.試論復雜網絡分析方法在合作研究中的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267-273
[11] 侯海燕.基于知識圖譜的科學計量學進展研究[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6
[12] 劉盛博,丁,楊瑩等.中國科技管理領域論文合著現象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網刊,
2009,(1):1-6
[13]劉玉琴.基于專利檢索與專利分析的技術創新管理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08:78
[14] Eades P. A heuristic for graph drawing.Congressus Nutnerantiunt,1984, 42 :149-160
[15] 王柏,吳巍,徐超群.復雜網絡可視化研究綜述[J].計算機科學,2007,34(4):17-22
作者簡介
文/普權
張光斗: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12年出生于江蘇常熟,曾擔任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主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是我國水工結構和水電工程學科的創建人。
92歲的張老,由于工作的性質無意中練出了一副鐵腳板,俗話說:“人老先老腿?!比欢@位耄耋老人卻沒有這種感嘆和抱怨,依然耳聰目明,反應敏捷。
張老的養生之道重在心平氣和,他說:“心平氣和,是一種祥和的狀態?!?/p>
人心若不足,唯心平才能氣和。心平,無非分之念,見可欲而不迷狂,于遷變得失具平常之心。氣和,不卑不亢,不疾不滯安舒寧靜。
張老把保健納入日常的生活中,并歸納為一二三四健身術:
一貫知足。俗話說“知足者常樂”。樂為長壽之要訣,如何做到笑口常開,這雖是一個綜合素質的問題,卻也與知足不知足關系甚大。不知足者對名利、地位、物質享受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發展下去心理變態,嫉妒強者,嘲笑弱者,自尋煩惱,自討無趣,違背自然法規,損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一貫知足,才能適應自然規律。人至老年要正視現實,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樂趣。以此平和之心怡養天年,會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眼里充滿美好的憧憬,身心自然平衡。在晚霞中回首前塵舊夢,在星光下凝望未來異彩,安詳地過渡到更為寧靜的彼岸。正是:“不悲鏡里容顏老,且喜心中領域寬”、“有唱有吟空萬念,無憂無慮樂長春”。
二目遠眺。這里所說的二目遠眺,具有高瞻遠矚之意。時下,“近視眼”頗多,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應予矯正。人生在世充滿矛盾,不可能一帆風順。如何化解矛盾,確實需要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切忌勢利眼,目光短淺,見小利而忘大義。能高瞻遠矚,堅定理想信念,順應自然,則與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餐有節?!懊褚允碁樘欤骋悦駷殂尅?,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上了年紀,可能要四餐五餐,以多餐少食為佳。不偏食,有節制,有規律,對身體有利。飽一餐、饑一頓,最容易傷胃。根據膳食科學報道:我國四大主糧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單一食用,其吸收利用率僅占51%-70%,而混合吃,可達80%-90%以上。玉米還有降低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常食花生、豆類,可使氣血化生有源,氣充血旺,心身健壯。食五谷雜糧可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所以要想延年益壽,須五谷皆食,宜清淡,不偏食。
四季不懶。保健三字經說:“常運動,勤思考,既強身,又健腦。多動手,精神好……”
張老說,結合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堅持持久,定能防老。四季不懶,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如此既可保持我們祖先的勤勞美德,又能煥發青春。
生物化學教授鄭集先生談養生
文/普權
鄭集教授1900年5月生于四川。曾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南京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學、營養學和衰老生物學的教學和研究,是我國生物化學界的一代巨匠,抗衰老研究的領頭人。
為了研究科學,他熟悉了英、德、法、俄等國文字,74歲又學日文,90歲始學朝文。僅在80-90歲10年中發表的各種科學論文和科普文章就達72篇,出版專著7種,包括他的名著《衰老與抗衰老》。在年近百歲時,他還主持修訂了高等學校教材《普通生物化學》。他年過百歲,依然思想敏捷,身體硬朗,還在編寫《中國生物化學史》。
鄭教授之所以能既壽且健,自是有一套獨特的養生之道。
在飲食營養方面:他重視營養合理,葷素雜食,素食為主。多吃蔬菜,不吃動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過辣、過咸、過甜食物,進餐定時,每餐只吃八九分飽,細嚼慢咽。飲食以“三低(低脂肪、低熱量、低糖分)、二足(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和易消化”為原則。他說:“飲食能給人體‘加油’,是保持機體靈活和健康的重要條件,故不可忽視。我主張,老人的飲食應有充分的優質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我的飲食安排是:早餐基本上是一杯牛奶,一個雞蛋,兩片面包。中晚餐則一葷兩素,以素為主,常吃豆類及雜糧,上下午各飲開水兩杯。除了經常吃些水果外,每天還要服些維生素片,具體服法是:每日兩次,每次用維生素A一萬單位1粒;維生素B1,10毫克,1-2片;維生素B2,5毫克,1片;維生素C,100毫克,3片;維生素E,100毫克,1片。我不主張多服補品,而且對當前各種各樣的‘營養液’持保留態度,我認為許多‘補品’是為賺錢而在騙人的?!?/p>
在嗜好和愛好方面:他不嗜煙酒,不賭牌,一切對身心有害的吃喝玩樂,堅決不沾染。他從小愛勞動至老不變,一切生活自理。經常做室內外衛生清潔工作、家具、房舍小的維修和庭院花木管理等。過去也間或去影院、劇院看戲,寒暑假參加一些學術活動。
關鍵詞: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論文模式
作者簡介:譚德榮(1963-),男,山東青島人,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高松(1965-),男,山東濰坊人,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山東 淄博 255049)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dyc1106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4-0019-01
當前我國的研究生培養中,研究生培養方式已分為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兩種類型?;诠こ虒嶋H的切實需要,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正在快速發展,將成為今后專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這對工科專業研究生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的職業背景的工作。因此,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論文選題、授予學位的標準和要求等方面均與學術性學位研究生有所不同。[1,2]因此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式和論文選題進行研究具有實際意義。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應用型、創新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確要求要進一步推動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模式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的轉變,[3]加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近幾年來,我國每年招收的碩士研究生數都在50萬人左右,其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從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趨勢來看,大量畢業生特別是工科專業的畢業生,主要是走向社會實際的工作領域。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在基礎理論、整體素質、工程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培養規劃,使學生能夠掌握本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專業領域工程研究、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創新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二、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論文選題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近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培養模式,培養過程不能完全照搬學術性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需要把握好諸多環節。在培養過程中,應根據各專業實際情況,設置相關課程,加強基本技能培訓,特別要加強工程領域的實踐環節。對論文選題開題報告、中期考核、課題研究、論文寫作與答辯等都要有不同于學術性研究生的培養內容。其中學位論文選題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核心環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背景和發展方向,科學選題,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內容。選題的質量和方向會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就業前景。如果選題沒有新意,那么論文寫作內容也只是重復前人的工作。同樣,選題如果脫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實際,研究內容太理論化,那么也就無法達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預期目標。[4]因此,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碩士論文的選題,要從提升實踐創造能力的觀點和視角來思考,選題既要考慮到科學性、先進性,也要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目標要求,確定具有一定難度的實用性課題;既要有理論分析,又要有實踐驗證;選題應為本學科、專業或工程實際等方面具有實現該課題的基本物質條件,并經過努力能按期完成。[5]
三、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模式研究
1.論文選題范圍
一般情況下,研究生論文選題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根據導師已有課題確定選題。依據導師的科研項目進行選題,在研究經費、實驗條件等方面都有較好的保障,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導師的科研工作相融合,為學生順利完成論文提供較好的研究條件。二是結合工程實踐進行論文選題。從工程實踐中提出研究課題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選題的重要來源之一。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決工程實踐的現實問題,學生在深入實踐、廣做調研的基礎上,能夠確定現實生活或學術研究領域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在提升自己理論水平的同時,實踐能力也得到提升,為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了基礎。三是與企業聯合培養確定論文題目。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是現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一種重要模式。選擇企業亟須解決的技術難題作為論文選題,這種選題不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會資源,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會設計、研究與實際制作,培養他們從事科研、學習的基本素質和開創性的科研能力。
2.論文選題模式
從生產實際出發,工科專業學位論文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是研究類學位論文,如應用研究論文,也可以是設計類和產品開發類論文,如產品研發、工程設計等,還可以是針對某個工程領域的軟科學論文,如調查研究報告、工程管理論文等。根據多年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體會,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具體可從五個方面進行選題。
(1)產品設計研發類論文。研究內容來源于生產實際的新產品研發、關鍵部件研發以及對國內外先進產品的引進消化和再研發,包括各種軟、硬件產品的研發。要求遵循產品研發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學、規范、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研發產品。產品達到行業規范要求,滿足相應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性能先進,有一定實用價值。
(2)工程設計類論文。該類題目綜合運用專業基礎理論、科學方法、專業知識與技術手段、技術經濟、人文和環保知識對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工程項目、大型設備、裝備及其工藝等進行設計研究。要求按照工程類設計規范必備的輔技術文件,包括工程項目概況、所遵循的規范標準、技術經濟指標等。綜合運用工程理論、科學方法、專業知識、技術手段、技術經濟、人文和環保知識等對設計對象進行分析研究。
(3)工程應用類論文。該類題目直接來源于工程領域實際問題或具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可綜合運用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開展應用性研究。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對所研究的命題進行分析研究,采取規范、科學、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過資料檢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術手段開展工作,實驗方案合理,數據翔實準確,分析過程嚴謹。研究成果能解決特定工程實際問題,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成果應體現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見解。
(4)工程項目管理類論文。該類論文的主要內容是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為基礎的工程任務,可以研究專業領域的各職能管理問題,也可以涉及專業領域的各方面技術管理問題等。能夠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對所研究的工程管理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采取規范、科學、合理的工程項目管理問題研究方法和程序,通過資料檢索、實地調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術手段開展工作,資料和數據來源可信,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成果應體現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見解,并具可執行性。
(5)調研類論文。該類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工程和技術命題進行調研,通過調研提出命題,發現本質,找出規律,給出結論,并針對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或解決方案。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對所調研的命題進行分析研究,采取規范、科學、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過資料檢索、實地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等技術手段開展工作,資料和數據來源可信。給出明確的調研結論,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成果應體現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見解。
四、結束語
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培養形式和論文選題是提高培養質量的關鍵。尤其是把好選題關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位論文質量,從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本文分析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需求,并根據以往指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工作經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進行思考,給出了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可采用的幾種模式。這些論文模式符合各專業領域實際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于應用型、創新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日益凸顯,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德龍.搞好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多元化創新性精英人才培養新體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4).
[2]林超,趙海濤.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選題模式探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1,(19).
[3]劉少華.關于全日制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對策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1,(4).
Abstra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great number of high-level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still in urgent need. In this pape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ractical Approach is briefly review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o hand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translation marke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on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關鍵詞: 科技英語;翻譯;教材;翻譯人才培養
Key word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lation;textbook;qualified translator 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2-0263-03
0 引言
科技作為人類追求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工具永遠離不開人文。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科技翻譯在促進世界各國科技的研發以及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不少人包括一些翻譯教育人士,依然認為科技翻譯或技術翻譯是一種低層次的詞語轉換行為,跟文學翻譯無法相提并論。正如《技術翻譯:技術文獻翻譯中的可用性策略》的作者朱迪?拜恩(Jody Byrne)指出,技術翻譯長期被視為翻譯界的丑小鴨,尤其在學術領域,它常被歸諸于最低級的翻譯活動。[1](任朝迎譯)。就我國的翻譯現狀而言,從規模上看,可以稱得上“翻譯大國”,但并不是一個“翻譯強國”,真正高水平的職業譯者很少。由此,我國的翻譯人才培養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截至2010年9月,獲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的高校達31所,獲準試辦翻譯碩士專業的也已達158所[2],現在開辦翻譯本科和碩士專業的高校則更多。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翻譯本科、碩士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盛行,教學內容仍以講授翻譯理論、翻譯史及文學翻譯為主。有些高校雖開設了非文學翻譯課程和科技英語翻譯課程,但真正做到把科技翻譯、工程翻譯等作為教學內容的課程卻少之又少,教學內容大多與翻譯市場的社會性、實踐性需求嚴重脫節,科技翻譯人才培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鑒于此,本文在概述《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3](以下簡稱《教程》)所編寫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基礎上,反思我國科技翻譯人才培養現狀,提出要解決高校培養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之間的矛盾,很重要的兩個環節就在于解決科技翻譯教材建設問題和翻譯教學問題。科技翻譯人才培養就是要以科技翻譯教材的內容為突破口,將教材內容與翻譯市場需求、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需求、將翻譯教學內容與各專業學科和翻譯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滿足社會需要。
1 《教程》一書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教程》一書共三個部分十八章。第一部理論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技巧實踐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第三部特殊應用篇,包括從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每一章都配有科技英語翻譯實踐篇、練習以及專題常用詞匯。此外,在素材專業領域的選擇方面,《教程》不僅把管理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素材囊括其中,而且還選取了科幻小說題材,拓寬了狹隘的科技翻譯的教學和實踐內容,有利于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
第一章對科技英語及其文體特點、科技翻譯標準以及適用理論、科技英語翻譯技巧和科技翻譯發展歷史進行了概述,并以《科學美國人》等科普類雜志上的英語原文為實踐篇進行。第二章主要討論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和文字方面的對比,并以科幻小說為專題進行實踐練習。過去科幻小說中的很多科幻技術已經完全成為當今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設備,如計算機、手機以及機器手在工業上的應用等,故此專題能為拓寬學習者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
從第三章到第十五章,每章分別從直譯和意譯、音譯與形譯、順譯與倒譯、分譯與合譯、重組法、轉譯法、增譯與減譯、正反譯法、替代法以及重復法等翻譯技巧的定義、類型或應用等方面進行闡述,并以不同專業專題,如計算機、信息與自動化、電力、管理、材料、建筑、機械、農業、交通運輸、環境、地質、測量、采礦、礦物加工、冶金、林業、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科技文獻為翻譯實踐篇進行分析講解。與其它翻譯教材相比,《教程》在翻譯理論上著墨不多,除一般性概念外,稍加了一些邏輯辯論;忽略了那些存在爭議或只在英語學界存在的理論研討部分;降低了《教程》的學習難度,使更多學習者能進行無障礙學習;精簡了《教程》的文本結構,突出《教程》編寫的工具性目的,具有現實性意義。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分別介紹了科技英語論文摘要的特點、類型、常用句型以及科技英語中圖形、位置的表達方式和翻譯方法。第十八章就科技英語中數量、倍數的常見表達方式及其翻譯進行了總結。本書所選的單句和語篇,多選自近3年內各專業領域資料,既側重于專業性基礎英語,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新視野,又緊跟時代步伐,密切關注相關的科技發展動態和現代科技前沿,為學生實現英語的工具功能提供新的體驗。
《教程》在每章介紹基礎翻譯理論后,附上或選自國際知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或選自專業英語書籍的語篇,進行翻譯實踐。這些文章既涉及科學論文又涉及知識產權專利、操作說明書等。編者對節選文章中的復雜句和長難句做了詳細的分析,書后附有參考譯文。這不僅有利于讀者學習科學期刊的語言風格,更有助于提高其用英語撰寫科學論文的能力和與外籍人士就專業技術進行溝通的能力?!督坛獭返某霭妫瑢萍加⒄Z的翻譯教學和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然而,盡管編者盡全力進行編寫創新,《教程》一書仍存在一些問題。
①排版問題。盡管《教程》在總體設計上把所有編寫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合理而有創新,不過由于排版失誤,導致目錄導讀與書中內容不一致,如目錄頁中缺少了“第一部分為理論篇、第二部分為技巧實踐篇、第三部分為特殊應用篇”,這使得讀者在閱讀和使用時,容易喪失對全書把握的整體觀。
②編寫內容?!督坛獭穬热莞采w面廣、選材新,但因篇幅限制,各專業所選取的材料不夠豐富,各章所附的常用科技詞匯比較有限。對翻譯專業學生或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即使學會使用這些詞匯,也仍與用英語進行科研交流的行業人員差距甚大,因此,在詞匯方面還需提供更多參考文獻,方便自學。
從本質上說,科學是探索客觀規律的活動,而語言僅是用于描述其內容的工具,不管使用漢語還是使用英語,都必須遵循符合客觀事實的原則。然而,由于參編人員都只具有英語文學專業背景而缺乏專業背景,書中某些地方的譯文,難免有失準確。例如:
原文:The two methods, overall least squares fitting and B-spline approximation, are both sensitive to noise becaus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minimum sum of squares of geometric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pixel interpolation.[3]
譯文:最小二乘法和B樣條優化逼近這兩種方法,因為分別建立在幾何距離平方的最小值和對像素插值的基礎上,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3]
對照原文初看,原譯文似乎并無不妥。不過對專業人員而言,原譯文顯然欠準確。顯而易見,這是因編者缺乏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所致,因為平方和的最小值與平方的最小值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建議改譯:最小二乘擬合法和B樣條近似法這兩種方法均易受到噪聲的影響,因為前者以幾何距離平方和的最小值為基礎,后者以像素插值為基礎。
因此,為了確保譯文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翻譯專業語篇時,今后還需要加強與專業人員的密切合作,對譯文進行修改潤色,盡量避免科學文本在翻譯過程中的意義
損耗。
2 《教程》一書引發的思考
正如有識之士指出,國家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藝領域,涉及當代經濟、科技等實用領域的翻譯已上升為翻譯實踐的主體。[4]這就意味著,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如果要滿足社會市場的需要,就必須進行一系列教學以及管理上的改革。而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正是這一系列翻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事實上,重視翻譯教材建設,重視翻譯教學也是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培養翻譯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1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加強教材建設 翻譯教材建設應該體現工具性特點。蔡基剛教授曾明確指出:“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基本上都是選取富于精神內涵的材料作為課文”,這“只會使我們的外語教學脫離實際,變得毫無生氣,使我們的學生無法應對現實世界的需要”。換言之,“大學英語教材不應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紹,還應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5]
“近十年來,有關語種互譯的教材變得紅紅火火,如英漢翻譯教程,包括正式出版和內部使用的不少于100種,但重復多,創新少?!盵6]如此重復編寫教材,明顯不利于翻譯教學以及對翻譯人才的培養?,F在的翻譯教材建設情況,與十多年前相比,無論從數量、質量、編寫內容等方面都已有很大改觀。不過,總的來看,翻譯教材,特別是翻譯碩士階段的教材,基本仍以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居多,其編寫內容跟職業翻譯實踐的關系并不密切。即使是科技翻譯教材,情況也是如此,科技翻譯的實用性、工具性未能凸顯
出來。
科技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其在國內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些高校把科技英語作為課程甚至是專業方向進行了設置。要開展好科技英語的教學,就必須建設合適的科技英語系列教材,并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科性”的特點,這樣教材建設才不會“忽視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人需要,忽視社會需要”。[5]
科技英語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同專業如地質、采礦、冶金、材料、機械、電力、儀器儀表等都有各自的專業詞匯。“科技翻譯工作者要熟悉所服務的行業的基本情況和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以及自然科學知識。英語能力只是科技翻譯的一個要素和基本能力,如果沒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是無法正確的理解科技文獻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講話內容的?!盵7]科技翻譯工作者應該是通才基礎上的專才,雜家基礎上的
專家。[8]
《教程》正是基于社會的需求,學生個人的需求,在教材內容編寫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把實用的翻譯技巧與專業知識進行了有機結合。無論例句還是語篇翻譯實踐或練習,都涉及到科技英語的十多個專業領域,啟發學生站在學科前沿高度,深刻把握市場需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學習市場急需的技能,以適應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教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翻譯教材應具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特的編寫
目的。
2.2 重視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應依托基于內容、重在實踐的課堂教學 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一批具有知識性和學科性特點的高質量教材,同時還需要高質量高效率的翻譯課堂教學。科技翻譯課堂教學過程中,翻譯授課教師不僅需要選用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以教學內容為依托,絕不能偏離科技題材或其他應用性題材;而且還需要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翻譯項目為導向,構建一種新型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即“將翻譯課堂教學與社會翻譯實踐操作模式相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翻譯項目運作過程中,通過各種互動、合作式學習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翻譯能力而構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9]。道理說一千遍不如親自體驗一次,與其灌輸學生很多生硬的翻譯理論,不如直接讓學生進行翻譯活動更有實際效果。這就要求翻譯課堂的教學回歸翻譯實踐的本質,重視社會翻譯實踐教學。
就翻譯實踐市場而言,科技英語翻譯無疑具有巨大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對翻譯教育而言,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多層次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不過,科技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依然任重而道遠。在科技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既應重視學生的個體需求,也應重視社會的需求,并在加強翻譯教材建設的同時,適當調整翻譯課程的授課內容,建立以內容為依托、以任務型教學理論為指導的課堂社會化教學模式,同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網上教學,指導學生處理翻譯同類文本時,尤其是在翻譯自己并不熟悉的專業領域題材時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就不會把學生培養成一批批的脫離社會需求的“學生產品”,而是將他們培養成為滿足社會性和實踐性需求的合格的科技英語翻譯人才,從而全方位提高翻譯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Byrne, Jody.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2006.
[2]翻譯本科專業試點院校名單.翻譯碩士專業試點院校名單[J].中國翻譯,2011(2).
[3]任朝迎,李桂麗,劉芳.科技英語翻譯實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盧思源,吳啟金.展望21世紀的翻譯教學與研究[J].中國翻譯,2000(1).
[5]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6).
[6]許鈞.切實加強譯學研究和翻譯學科建設[J].中國翻譯,2001b,(1).
[7]楊會軍.科技翻譯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J].上海翻譯,2006(2).
關鍵詞: 行業特色; 高校; 文獻; 獲取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3-0040-02
一、行業特色高校及讀者文獻需求
行業特色高校大多源于上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時出現的,主要根據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整合了全國高校有關專業組建的單科性院校發展起來的。行業特色高校原來由行業管理,后因管理體制的變化,從行業中分離出來,但仍然具有顯著行業辦學特色與突出的學科優勢。[1]行業特色高校讀者主要指此類高校教學科研師生。南理工從哈軍工炮兵系分建而來,歷經國防科委、兵器工業部、機械電子工業部、兵器工業總公司、國防科工委等部委管理,現直屬工業和信息化部,具有兵器科學與技術等特色學科和專業,是一所典型的具有行業背景的特色型高校。
行業特色高校在行業科技和學科特色化辦學過程中、專業設置等因素影響下,出于自身發展需要,高校依舊保持行業辦學的鮮明特色,繼續承擔著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改造的任務,其教學、人才培養及科研課題、技術研發的重點依然主要圍繞和服務于行業發展需要。因此行業特色高校教學科研師生對文獻需求主要圍繞本校優勢學科進行,對文獻資源需求也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2]
二、南理工圖書館館藏資源情況
1.基本館藏資源
南理工圖書館館藏資源包括館藏書刊、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多媒體資料、本校學位論文、非書資料平臺、CALIS外文期刊網、機構知識庫、本館特色資源等,以教學參考書、科研用書為主體,基本覆蓋了學校各個學科專業,如機械工程、化學化工、通信工程、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經管與人文、法學等。截止2012年底,館藏紙質文獻中外文圖書、中外文期刊213余萬冊(件),中外文報紙100余種。電子文獻資源有100多個中英文電子文獻數據庫,中外文電子文獻(含電子圖書、期刊、科技報告、會議錄、標準、學位論文等)600余萬種。
2.館藏資源特點
南理工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相對集中于兵器行業核心。學校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作為學校特色學科,館藏資源的特點集中表現在對兵器類文獻資源的采集和收藏,在兵器學科領域積累大量特有的文獻全文資源,形成了豐富的兵器類文獻資源,其種類和冊數的擁有量以及文獻收藏的時間跨度都位居前列,這是學校在多年行業辦學過程中積累的優勢文獻資源,為學校創新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基礎。
3.特色館藏資源
南理工圖書館通過長期的建設與發展,構建了集多種文獻類型、多種載體為一體、紙質及電子資源相互補充、自建資源與共建資源共同發展、相關學科資源協調發展的軍工文獻信息保障體系。目前,收藏有中外文紙本型軍工文獻共6200余種,1.5萬余冊,相關電子數據庫資源50余個,主要涉及兵器、航空、航天、軍工電子、核能及船舶六大領域,包括國家軍用標準數據庫以及自建國防科技文獻特色數據庫等數字化文獻資源系統。作為中國兵工學會全國唯一一所文獻定點收藏單位,實現了中國兵工學會及其分支機構產生的紙質及電子文獻資源的全套完整收藏。特藏中國兵工學會主辦和出版的十幾種科技或科普期刊,及其下屬40余個專業委員會所主辦學術會議的會議論文集。
三、文獻原文獲取途徑分析
通過對行業特色高校師生對文獻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此類讀者需要具有自身行業特色的文獻。為滿足行業特色高校教學科研師生對文獻的需求,不僅需要基本的常規途徑和方法,而且需要建立新的途徑。
1.本館資源使用
(1)查閱圖書館的紙質文獻
盡管數字圖書館迅速發展,數字資源比例不斷加大,但紙質文獻仍會長期存在。讀者可根據書名、期刊名稱、論文名稱或掌握的其它相關信息,通過南理工圖書館主頁上的館藏目錄檢索系統進行查詢。還可通過“南京城東高校圖書館聯合體”進行查閱,可實現館際間的紙質圖書通借通還。
(2)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獲取原文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建設與高校的學科類型密切相關,因此各所高校的數字資源各有特色。南理工的數據庫資源能兼顧各學科需要。進行外文文獻檢索時,讀者可先通過SwetsWise外文電子資源整合平臺中的篇名查找功能可以檢索到相關匹配文章并直接鏈接到全文(若學校已購買此全文)。
(3)館際互借及文獻傳遞
信息量的無限增長,讀者自身需求的變化以及經費因素的制約,任何圖書館都無法依靠自身的資源來完全滿足讀者的需求,借助于資源共享館際互借系統,可彌補單一圖書館數字資源的不足,很多需求就可以得到解決。[3]
南理工的讀者可通過下列途徑獲取本校未購買文獻原文。1)國家圖書館。2)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簡稱CALIS)。3)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簡稱CASHL)。4)讀秀知識庫。由海量全文數據及資料基本信息組成的超大型數據庫。
(4)網絡免費資源
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今天,網絡免費資源也是讀者獲取文獻的重要途徑。以下為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幾種方法:一是利用Google 等搜索引擎來獲取文獻全文。二是利用電子論壇獲取原文。綜合性學術論壇如博研聯盟等;專業學科性的論壇如中國科學論文在線系統等。三是利用國內外專利網站。如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美國專利、歐洲專利局等。四是E-mail作者。EI、SCI 等文摘型數據庫均提供作者的E-mail地址,這為向作者索取原文提供了方便。
2.其它途徑
行業特色高校的特點就是與行業聯系緊密,行業高?;蜓芯克榷甲⒅刈陨硖厣^藏資源建設,因此行業特色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與同類高?;蛐袠I研究所等館藏機構合作,通過建立行業性圖書館聯盟建立良好溝通合作機制,促進館藏資源利用和共享,以滿足本校師生對文獻資源的獲取需求,促進學校教學和科研發展。[4]
在兵器行業領域,如北理工、中北大學、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兵器工業204所)等,都積累了具有行業自身特色文獻資源。中北大學自建數據庫,如兵器科技視頻、機構、專家、圖片、專著、學術論文等數據庫。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兵器行業唯一從事科技信息和圖書出版的研究所,文獻資源建設突出兵器和國防特色,館藏資源100萬冊(件),兵器科技出版刊物包括專業核心期刊《情報理論與實踐》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以及《現代兵器》、《機器人技術與應用》、《電腦自做》等科技讀物。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兵器工業204所)技術圖書館經過多年積累,收集以化學化工、火炸藥領域的為主,兼有其它各類專業書籍及國內外各類專業會議論文集。與火炸藥專業有關的其它各類技術報告、專利等2萬余冊。歷史悠久、館藏系統文獻資料參考價值極高。對兵器火炸藥行業科研生產起到重要作用。
這些單位資源豐富,可以“服務國防、資源互補”為目標,依托成熟的系統平臺,充分利用各成員館藏資源和便捷的網絡環境,建立原文傳遞、館際互借、資源協調中心,幫助讀者方便、快捷地獲取更多優質文獻資源,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
四、結束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行業特色高校讀者對文獻資源需求和利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將不再滿足于圖書館提供的一般性文獻獲取服務,圖書館應建立高效的機制,提供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方案,及多途徑便利獲取文獻原文的途徑。因此行業特色高校圖書館,不僅要加強特色資源的建設,更要建立廣泛獲取同行業機構文獻資源的有利途徑和方法,做到服務個性化、機制便利化、途徑多樣化,滿足不同層次需求,適應行業特色高校發展的需要,為行業特色高校讀者提供比較專門、系統、完整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愛民.行業特色型高校研究現狀評述[J].中國高??萍?,2012,(10):54-57.
[2] 張長寬.行業特色高校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8-01-21(006).
[關鍵詞]科學計量 同行評議 專家遴選 模型構建
[分類號]C939
1.引言
現代科學必須進行評價、選擇,這種評價和選擇包括對整個國家科技未來發展宏觀的選擇,也包括對具體項目的微觀選擇。無論如何,科學的評價與選擇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家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目前國內外科學評價方法主要采用同行評議,它關系到科學、客觀、公正地遴選優秀、創新的科研人才和科研項目。高質量的同行評議應該準確反映被評審項目的內在質量。由于評議專家是判別創新性的主體,專家自身的學術水平、科學素養、對科學前滑的把握、對科學問題的洞察力等都對判識創新性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同行評議專家的來源和選擇直接關系到同行評議的質量。
2.科學計量方法對同行評議專家科學遴選的理論支撐
將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科學評價――同行評議與科學共同體外部的科學評價――科學計量相結合,使科學計量成為獲得高質量同行評議的主要輔助手段。
2.1使用可視化著者同被引(ACA)技術選擇相同學術“范式”的同行評議專家
采用科學計量學方法,待選定的同行評議專家的研究方向、學術思想以及所持學術范式都能通過數字量化的形式和網形表示的方法進行比較準確的測定,便于科研管理者掌握學科領域的宏觀情況,從而為相同學術范式的同行評價專家的選擇提供科學合理的憑據。
首先,選擇某一學科領域內比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群,通過對期刊群中論文后所附的參考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確定學科領域內高被引著者群。其次,制作高頻被引著者互引矩陣和著者相關矩陣。再者,利用相關矩陣進行多維尺度分析,根據在多維尺度圖中處于中心位置的著者在學科里所處的核心位置,可以分析這些著者各自所持的學術范式和所處學派分支,他們的學術觀點非常明晰,是各自不同學派的學術代表性人物。最后,再通過高頻被引著者互引矩陣制作出點與線交織的學派網絡圖,觀察其他非核心著者與那些核心著者之間的關聯以及關聯強度,來判定其他非核心著者的學術派別和所持學術范式。如果要真正實現無人為干擾的同行評議專家的遴選,即專家系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科學計量學的方法為其則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2.2使用共詞分析方法判斷科學語境的差異從而選擇真正的同行專家
高質量的同行評議依賴于同行評審專家的正確選擇。只有“懂行”專家才是真正的同行,才有資格進行相應的科學評價活動。而“懂行”專家的選擇必須建立在具有相同的科學語境的基礎上,因此,可以將科學語言、主題概念等詞匯的使用作為判斷是否是真正同行的標準。同時,還可以根據科學論文所使用的科學主題、概念、語詞等反映相關學科領域研究內容的詞語,構建某一個學科的主要研究領域主題三維網絡圖,為觀察和分析學科結構的發展變化趨勢提供科學合理的憑據。
將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與一些國內外大型的科學引文數據庫相連接,根據科學引文數據庫中某學科核心期刊引文中的主題詞或內容詞的使用情況,將高頻被引的主題詞做共詞分析,得到共詞矩陣,根據共詞矩陣的數據做出某學科主題詞之問的三維關聯網絡圖,即為此學科的研究主題網絡圖。圖中主題詞與主題詞之間的長度與夾角就是主題詞之間的語義的相似度。可以根據被評審項目所提供的主題詞,在三維網絡圖中自動找到相應主題或詞語,及其與評審項目主題語義最近似的其他主題或詞語。按照確定的所有相應主題或詞語自動尋找其論文著者群,再將找尋到的論文著者群與同行評議專家信息系統相連,確定符合相應職稱、學術水平的評審專家。這為實現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智能選擇提供了科學合理的依據。
2.3使用科學知識圖譜選擇交叉學科的同行評議專家
具有濃烈原創思想的科學評價項目,一般都產生于交叉學科領域中,融合了多學科的思想精華。由此,交叉學科的產生、發展及其學科結構就成為科研管理者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交叉學科是由多學科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具有很強創新特點的學科。通過真實、可靠的數據和繪制的科學知識圖譜來描繪交叉學科的學科結構,以及交叉學科中相關學科的學術關聯,可為科學評價管理者準確判定所要進行科學評價的交叉學科項目提供同行評議專家應具有的相關學科背景知識。匯集引用交叉學科的期刊論文,下載論文關鍵詞、附加關鍵詞等數據信息,經過數據篩選、分析、繪圖等科學計量學的方法可以把不同學科圍繞交叉學科的研究熱點問題弄清楚。并且可以從交叉學科研究熱點問題中,判斷被科學評價項目的新穎性、創新性,還可以找到某個研究主題所涉及的不同學科領域,從這些研究領域可以找尋到非常合適的、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同行評議專家。同時也可以為科研管理者把握交叉學科發展方向、規律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和交叉學科熱點研究的主題信息。
2.4使用h指數選擇科學貢獻程度大的同行評議專家
通過SCI、EI、SSCI、CSSCI等大型引文索引數據庫可以收集到同行評議專家發表的所有文章及這些文章的被引次數。將這些論文按照其引文數降序排列,然后從排序最高的論文開始向下逐條計數,一直到某篇論文的排序號與該篇論文的引文數大致相當為止,則該篇論文的序號數就是h指數數值。當人們把科學成就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對同行評議專家進行評判時,以對一個同行評議專家累計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意義和影響力進行評估的簡單易算的“h指數”,應該是一種有用的標尺,而且是一個公正的方式。用h指數評價同行評議專家的科學貢獻績效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不良傾向,同時又能夠激發包括同行評議專家在內的科研人員探索深層次科學問題的熱情。這就是h指數與其他單項文獻計量學指標相比所獨具的優越之處。此外,h指數能夠測度同行評議專家的持久科學貢獻績效,而不僅僅是測量其科學成就的峰值。能夠準確地評價科學共同體中真正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能夠將那些做出持久而重大貢獻卻未獲得與其工作聲望相稱的同行學者、同行科學研究工作者凸現出來。
3.基于科學計量學的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模型
在同行評議工作中,為保證對每一評議項目的學術水平和重要性做出正確、科學的評價,必須解決科學合理地選擇評議專家這個關鍵問題。
評審專家要對項目的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創新性及研究條件等提出明確、具體的分析意見,作出實事求
是的評議。同行評議要真正發揮作用,需要有幾個支持條件:①資源不要太緊缺;②無私利的決策群體;③較為精準的同行評議范圍;④真正的科學價值標準。在此我們不難看出同行專家在評審中的作用,要想取得好的評審效果,選拔出真正有水平的項目,就要構建一支能夠滿足需要的同行評議專家隊伍。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的完善與管理在同行評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1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建設的原則
同行評議方法的使用效果最終主要取決于同行評議專家的選擇和評價標準的制定,而其中專家識別和專家系統建設又是科學合理進行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的兩個重要環節。在評價目標、被評對象和評價標準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建立一個學科齊全、結構合理、可操作性強的專家遴選系統直接關系到評議的結論與為此做出的決策。專家選擇源于完備、科學的遴選數據庫,而數據庫本身作為評估項目的支撐系統,就表現為系統的開放性、科學性、動態性與較強的應用性,因此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的建設要堅持完整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原則。
3.1.1完整性 專家遴選信息完整性是專家系統建設的基礎,專家隊伍的完整性是進行同行評議首先應遵循的原則,沒有完整性談不上專家隊伍建設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信息的完整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科的分布與人數要能滿足評審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專家個人的信息,比如職稱、研究方向、工作單位等要完整。只有在完整的基礎上才談得上科學與實用。
3.1.2科學性 為了減少沒有必要的信息采集,要在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科學地建設專家數據系統。數據庫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只有在結構設計,系統管理和功能調用等環節上下功夫,科學地設置信息塊以及之間的鏈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1.3實用性 專家遴選系統的實用性或者說可操作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實用性,專家系統存在的意義就沒有了。這就要求專家遴選系統在使用時能方便地得到作者需要的信息,并保證得到的信息可靠和合理。
3.1.4動態性 專家系統信息的時時更新有利于專家篩選機制的有的放矢的實施,同時這也是實施同行評議方法的必備條件。好的專家遴選系統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需要不斷地維護與更新。專家的個人信息、研究方向等信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要在較短的時間里更新,才能正確掌握專家的近期狀況;同時,要根據學科發展的要求,適量增大專家隊伍,或由于自然規律以及對專家資格考核的情況適當淘汰一些專家,保證專家遴選系統處于一個流動開放的狀態。
3.2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模型構想及其釋意
3.2.1系統模型構想 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
3.2.2系統模型構想釋意 根據前面所闡述的準確測定同行評議專家研究領域和方向的方法,可以構建一個基于科學計量視角的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的系統模型。首先,根據完整性原則,把收錄在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TPCD(中國科技論文引文索引)等主要引文索引數據庫中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導入原始引文數據庫中,并按學科主題門類存儲。然后將原始引文數據庫中的數據,按期刊所屬的大學科門類進行著者同被引分析和主題分析,所得到的數據再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并使用可視化科學圖譜技術,呈觀數據三維立體空間結構。這樣,便可以得到每個學科領域的范式和學派分支的結構圖,并且同時能夠得到每個學科領域與其他學科領域交互的三維網狀結構圖。記錄下每個學科領域的專家所屬學派及所持范式的信息,形成不同學科領域同行評議專家學派和范式數據庫。同時,還可以形成以問題為驅動的交叉學科領域專家數據庫。我們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共詞分析方法,進一步確定同學科同學派、范式的科學家所研究科學問題的差異性,使得學科領域“范式”與學派專家庫的研究方向信息更加精準,真正達到遴選出“懂行”的評審專家的目的。經過共詞分析后,形成的合適同行評議的“懂行”專家群,要經過進一步的篩選,刪除在同行評議中曾經出現道德問題的專家,同時還要刪除與科學評議對象有關的人員,如同一單位的同事、曾經合作過的項目或論文的專家以及評議對象所提出來的不適宜參評的專家,以保證同行評議的公正、公平、公開,使得同行評議的結果更加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篩選過后的“懂行”評審專家群要與外界的支持數據庫相連,以便獲得“懂行”評審專家的各種信息,比如專家項目信息、專家獲獎信息、個人素質信息和以前參加同行評議工作的績效信息。將所得到的各種“懂行”評審專家信息進行因子分析,客觀地賦予權重,綜合評判,最后得到排好序的同行評議專家目標群。
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要與SCI、SSCI、CSSCI、CSTPCD等主要引文索引數據庫相對接,由于這些重要的引文數據庫提供完整的和引用數據,并且進行動態的實時更新,所以,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也會表現出完整性和動態性。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可以挑選出較為準確地測定“懂行”專家的范圍,并能夠篩選出以問題為導向的交叉學科領域評審專家,這也體現了遴選系統的實用性。整個遴選系統是基于著者同被引、主題分析、共詞分析、科學圖譜、知識發現、數據挖掘等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同時也體現了專家遴選系統的科學性。綜上所述,基于科學計量學的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完全符合一般性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的構建原則,即完整性、科學性、實用性、動態性。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的統計顯示,我國有320多萬名研發人員,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創新能力僅排世界第19位;我國國際科學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國人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賺錢”的卻很少,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
面對這一問題,華夏幸?;鶚I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幸福)于2015年1月5日與清華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XIN產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雙方發揮自身的優勢,縮短校園與市場的距離,實現從科研成果到產能化的轉化。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表示,希望合作可以完成從科學研究、試驗開發、市場應用的三級跳。
而這次合作的意義可能并不止于一校一企,如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所言,實現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有效轉化,是切實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帶有“以色列基因”的XIN中心
校企合作中,清華的優勢在于擁有科研實力,具體到此次與華夏幸福合作的平臺――XIN中心,便更是如此。
XIN中心由清華大學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在2014年5月20日聯合成立,其目標在于利用兩所高校的科研實力及雙方在各自國家教育領域的領軍地位,推動學術進步和跨學科科研創新,打造面向未來的全球科技與教育創新平臺,促進國際教育和科研創新開展及原創性科研成果轉化。
談及為什么選擇與以色列的大學合作,XIN中心主任鄭泉水教授表示,過去十年,以色列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創新基地,有評價認為它是世界第二大創新大國,猶太人更是獲得了超過20%的諾貝爾獎。他表示猶太人“敢做”的精神于創新來講至關重要,他希望通過XIN中心可以將這種冒險精神引入到中國的文化中。
同時,本國人口只有800萬的以色列面臨著市場狹小的局限,鄭泉水介紹,以色列也希望借助中國的市場與制造能力將自己的創新能力放大,因此雙方各取所需,可謂一拍即合。
具體到XIN中心這一跨國創新科研平臺在此次與華夏幸福的合作中扮演的角色,鄭泉水解釋說,在產學研結合的鏈條上,XIN中心不會做所有事情,而是要專注于自己的優勢所在,也就是進行顛覆性、革命性技術的研發。
與優勢相對應的便是短板,在以教授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實現技術上的突破之后,卻在嘗試將其產業化的道路上走得很痛苦。鄭泉水坦言,“實現從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并非教授的優勢,而整個國家與企業界又在等待著原創技術,希望得到拿來就能夠用的東西,在這之間就缺少了重要的一環?!?/p>
清華的短板恰恰是企業的優勢所在,鄭泉水表示,理想的狀態是學界發揮自身優勢,在科學技術源頭上實現突破,然后通過與企業界建立密切聯系,確定下一步突破的方向,進行資金的精準投入,而產能落地的工作則交由企業去做。而實現這一過程無疑需要企業的早期參與,這也正是華夏幸福在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華夏幸福的全球孵化雄心
“我們特別希望找到一個管道,協助以教授、科研人員為核心的研發團隊找到合作者,幫助優秀的技術走出校園”,華夏幸福副總裁轷震宇表示,幫助科研成果落地,為地方形成產能與收入,最終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這一通道的建設恰恰是華夏幸福的本行工作。
作為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通過與企業與市場的接觸,在落實產能的問題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目前華夏幸福在全國20多個區域有產業新城,并提出兩年內在全國打造200個產業園。在華夏幸福不斷推進的產業新城布局的過程中,轷震宇表示,由政府主導的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將會越來越吃力,產業新城的發展還是要靠“內生”的創新力。
在此背景下,華夏幸福在2014年成立了孵化器事業部,開始關注孵化創新領域。轷震宇介紹,孵化器事業部希望能夠在兩三年內在海外和國內布置一系列孵化器,作為集孵化器、加速器、技術發現窗口等功能的綜合性載體。
2014年2月,華夏幸福在美國硅谷的孵化器正式開業,首批項目也已經入駐。轷震宇透露,在2015年,華夏幸福還希望在美國、以色列、德國等多個國家建立孵化器,同時國內的孵化器也已經開始布點,最終形成“全球孵化、華夏加速、中國創造”的模式。
其實華夏幸福與清華大學的合作在2014年就已經開始,當年5月,清華大學重大科技項目中試孵化基地落戶河北固安。而具體到此次與清華XIN中心的合作,轷震宇表示,清華與華夏幸福在理念上高度一致,雙方的合作協議很快就達成了。
對于XIN中心所帶有的“以色列基因”,轷震宇認為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與以色列兩國之間展開的技術合作與交流比較多,并希望與清華XIN中心的合作可以與2015年將在以色列建立的孵化器呼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