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3: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尊嚴的格言警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教學;學生;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086-01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作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論斷,主張給予孩子以廣闊的空間,充分而自由地活動,在“勞力上勞心”,使他們敢探未發(fā)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這就要求我們把教與學跟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呢?
一 要改革現(xiàn)有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改實行了十多年,但許多老師還是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的講解為主的。學生在課堂上仍處于從屬的地位,被動去接受老師的教誨。其教學內容還是僅限于“書本”知識,是封閉的、呆板的。因此,要提高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必須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我充分的開發(fā)了語文教學的各種資源,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并嘗試建立開放的教學模式。
(1)課前開放。重在讓學生課前自己去探索知識。學生在課前可以搜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內容,也可以是與課文內容無關但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可以是掛圖、古詩文、同學之間的作文以及時事政治等。在講課前的幾分鐘給以匯報。一次為了搞好廣告語的設計,課前老師讓學生多留心街上、商場、電視媒體中的一些廣告,并讓他們根據(jù)蘭州市、城關區(qū)、本學校的特色設計出瑯瑯上口的廣告詞。第二天,還真有成效。像“蘭州牛肉面:面精湯清味道好,吃了一口忘不了。”“蘭州百合:色潔如玉味綿綿,滋補身體它最好”“家鄉(xiāng)蘭州:地廣人多,資源遼闊,是你投資的好地方。”……這樣,既充分利用了資源,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課中開放。主要是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及學生的個體體驗的權利。提倡微笑、陽光、民主教學,像陽光一樣,讓溫暖照到每個孩子的身上,特別是要把人文素養(yǎng)的縷縷陽光照到學困生、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身上,使他們樹立充分的信心,重找做人的尊嚴使他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拼搏自信。
(3)課后開放。在新課將要結束或下課之后布置開放性的作業(yè)。既是課前開放的鋪墊,又是課中開放的延續(xù)。例如:三月份的一天,上午天氣異常悶熱,穿了2件毛線衣的同學們紛紛埋怨天氣的不正常。下午第二節(jié)課后天空突然烏云密布,黑沉沉的,一會兒又昏黃一片。過了一會兒,沙塵暴鋪天蓋地而來,持續(xù)了半小時。在布置家庭作業(yè)時,不少同學紛紛要求寫當天下午的沙塵暴。由于班里平時布置家庭作業(yè)也常由學生自己來確定,從同學們的表現(xiàn)來看,他們對沙塵暴已經進行了細心觀察,都比較感興趣,于是將這一內容定為當天作業(yè)。果真,第二天一早,同學們充滿真情實感的練筆全都交上來了。有同學說:“下沙塵暴前,那天色很嚇人,天地間渾黃一體,就像世界末日到了,地球要爆炸了。”“沙塵暴大得不得了,天地間像掛了巨大的黃色窗簾;塑料袋在空中飛揚,像在跳舞。”“下課時幾個男生硬要打開窗戶,說要和沙塵暴親密接觸。女生有的在怪叫,有的用手帕捂住口鼻”……從一種角度去思考:充分利用課后的資源,為我們所用,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教學中的意外事情就是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二 通過語文課堂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語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內容可以選擇詩經、論語、唐詩、宋詞、元曲及古代散文,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經典篇目,進行語言的積累,逐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可以開展語文興趣小組活動,創(chuàng)造一種深厚的班級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還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開設人文科學講座,讓學生能有機會深切感受祖國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所指教的班級在三年級時就已經開始了古詩的誦讀。我要求學生一周背誦一至三首古詩,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選擇背誦一首或多首,教師指定一定的主題,比如同一詩人、或同一季節(jié)、或同一類別。一年的時間,差不多有一百二十幾首詩就能背得滾瓜爛熟了。接下來,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古詩大比拼》的活動。在活動中采用搶答、智力陷阱、漫游古詩園等形式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活動中學生熱情高漲,效果不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
三 通過班級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來提高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學校要讓人的心情激蕩,走進學校,應當讓人能夠感受到一種詩意、神圣和無窮的魅力。”這句話告訴我們,學校環(huán)境建設的方方面面都是語文教學的資源,語文教育無處不在。創(chuàng)建人文校園,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也可以作為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條途徑。
于是,我在教室的顯眼位置開辟語文園地,有名言警句、千古詩文等。在一個學期中非常注重給學生抄格言、警句。還組織全班學生每天早讀前輪流給同學抄格言在黑板的顯眼處。把學習目的、立志和勤奮聯(lián)系起來,以此來激勵學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格言有的是千古傳誦的,曾激勵過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有的是學術界公認的志理名言,曾成為千千萬萬做學問的人的座右銘。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滋潤著學生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語文學習;快樂教學;有效策略
由于深受應試教育影響,語文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灌輸,語文課堂也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靈性。語文即使沒有成為最不受歡迎的學科,也幾乎可以歸到最不受歡迎的學科之列。根據(jù)心理學家的分析,當人心情愉快的時候,他的整個身心就處于一種最佳狀態(tài),各種潛能將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我認為語文教師應展示語文課堂的情趣與魅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快樂起來
要實現(xiàn)快樂教學,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快樂的氣氛,造成學生快樂的心態(tài),有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會采用分角色朗讀課文、穿插笑話等方式,當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那畢竟是外在的。而課堂氣氛的真正活躍,則來自于學生內在思維的生動展開。
1.讓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快樂期望。我們要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中有許多“朋友”可交,有許多活動可玩、有許多知識可學,語文學習生活豐富而多彩;要少一點考試的渲染,多一點快樂的語文學習生活的宣傳;教師要多一點燦爛的微笑,多一點誠摯的關愛,讓學生充滿語文學習的快樂期望。
2.讓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體會快樂。讓語文學習“快樂”起來,首先教師要扮演重要角色,以自己的機智幽默、小組的互動、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語文課堂“快樂”起來;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通過課本劇表演、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快樂”起來;最后要創(chuàng)設愉悅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通過隊報、黑板報、學習園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3.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快樂追求。“頭懸梁、錐刺骨”的蘇秦快樂否?我認為他是快樂的,因為他追求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這就是學習的快樂,追求知識的快樂,追求理想的快樂。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是快樂的。總理讀書是享受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快樂。如果我們只把快樂建立在眼前,沒有長遠的目光,這種快樂無疑是貧乏的、膚淺的。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對語文的學習有一種快樂的追求,語文學習才可能真正快樂起來。
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體會快樂
1.學會關注。語文教師的職業(yè)關注,這是反映教師教育理念的標志。語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構成、學生語感的形成,更應關注學生與學習語文有關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教師的關注分為近期關注和遠期關注,其中近期關注包括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人格尊嚴、心理需求和個性差異等,遠期關注即為學生終生發(fā)展打好語文基礎,教師應從近期關注走向遠期關注,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帶著希望和自信離開教師和學校。當語文教師的關注完全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時,便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2.善于發(fā)現(xiàn)。當關注成為自覺行為時,教師會對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如學生對文本的真實感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內容的對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生存的處境以及學生的智力類型等。如此,學生的思維火花便會不斷閃現(xiàn),主體意識就會凸現(xiàn),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情境自然就會展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中。
3.重視傾聽。有專家指出,未來的教育是傾聽者的教育,“教師的沉默是金”,意在說明教師善于傾聽不僅是教學藝術,更是新課程理念的形象化。傾聽,需要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傾聽學生需求的呼聲、感情脈搏的跳動,用心與學生交流。這樣,你會從《二泉映月》的朗誦中聽出學生對民間藝人的敬仰和對世態(tài)炎涼的憤懣;從學生繪聲繪色講述杰奎琳的內心世界中,品嘗到兒童純真的愛國情感;從學生討論第一次抱母親的情節(jié)中,觸摸到學生對親情的感悟。教師和學生同呼吸,共歡樂,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納──是生命與生命間的平等;有鑒賞和學習──是對學生思維成果的評論欣賞和教學相長;有執(zhí)著和冷靜──是對語文教學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參與和體驗──是參與學習活動的快樂和對學生創(chuàng)造的體驗。
4.指導實踐。“學以致用”說的是學習最終的歸宿。學語文到底也是為了運用。在小學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我盡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實習”。布置學生寫日記,定期選擇那些生動的、有特色的日記,加以修飾,張貼在課室后面的“優(yōu)秀作業(yè)”展覽上。每日利用每節(jié)課的兩分鐘預備鈴,布置學生背誦一首古詩,積累四個成語,學習一條格言警句,并做到當天鞏固……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業(yè)張貼在墻上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出口成章”的時候,他們臉上興奮、激動的紅暈比天邊的彩霞還絢麗。
三、溝通師生情感,促進學生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