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網絡理論論文

網絡理論論文

時間:2022-08-08 20:48: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網絡理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網絡戰略 管理戰略 網絡

 

一、導言

隨著Internet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已步入網絡時代,它將徹底改變企業傳統的經營方式和戰略行為。網絡時代的競爭已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合作網絡之間的競爭,這是一種新的競爭形態——網絡競爭。在網絡競爭環境下,基于“公司是獨立、自治實體”的假設和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研究企業戰略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必須從嵌入于企業的關系網絡視角來研究企業戰略。戰略網絡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新戰略思想。

所謂戰略網絡,是指由社會的不同組織或個人為了共同的遠景,通過一定的協議或契約聯結在一起,以彼此間相互信任和長期合作為基礎而構成具有戰略意義的、不斷進化和優化的動態合作網絡。戰略網絡及其管理“必然將成為新的管理范式與新的競爭游戲規則”,“戰略網絡管理是當今企業成功的關鍵”。因此,戰略網絡研究既是一個急需研究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正如《戰略管理雜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戰略網絡專集”時,編輯所評論的那樣:“我們覺得認真地強調戰略網絡是如何影響公司的利潤率問題——戰略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的時機已成熟”。戰略網絡作為戰略管理研究的新領域,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從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但由于戰略網絡及其嵌入其中的動態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現有的戰略網絡研究系統性不夠,缺乏定量和動態分析及其支撐技術。為此,本文在評價現有戰略網絡研究學派的基礎上,提出今后戰略網絡研究將是系統化、動態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可操作的戰略網絡理論與技術方法,使得戰略網絡理論能真正應用于企業戰略管理的實踐之中。

二、戰略網絡研究沿革

20世紀80年代以前,市場環境相對穩定、資源稀缺,而且企業網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價格控制和市場的份額上,網絡參與者將網絡視為一種投機選擇,協調成本高和機會主義多,因而網絡被許多學者認為有負面影響和缺乏效率,長期以來其優勢沒有得到理論界和實業界的認真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后,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知識、信息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組織網絡化日益凸現,而且網絡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顯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業之所以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國際化經營效果顯著,就是因為日本的企業并非以單個原子狀態來活動,而是以一群合作企業或組織構成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知識共享、共同發展,形成了世界級的核心能力。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企業網絡及其關系管理的研究,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相繼出現了組織生態系統(Organization Ecosystem)、組織網絡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網絡組織(Network Organization)、組織域(Organization Field)、企業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關系 (Partnering)、關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業(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競爭(Co—petition)、組織間競爭優勢(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關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關系資源(Relation Resource)、網絡資源(Network Resource)、聯盟網絡(Alliance Networks)、戰略網絡(Strategic Networks)、戰略區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間信任(Inter—firm Trust)、供應商網絡(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學者和先行的廠商已認識到企業隱含的、不可模仿的社會關系網絡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應商、顧客、互補者和聯盟伙伴,是“創新關鍵來源”、“組織學習的關鍵來源”、“學習和能力的關鍵來源”。R·Gualti等人將這些具有持久性的、對進入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組織之間的節點構成的網絡統稱為戰略網絡,這些節點包括了戰略聯盟、合資、長期的買賣伙伴等。于是,戰略網絡研究就成為戰略管理研究的新熱點。

就戰略管理學者對戰略網絡研究歷程看,首先提出戰略網絡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戰略管理雜志》發表題為“戰略網絡”的論文,可謂是戰略網絡理論的經典之作。該文從戰略的高度闡述了戰略網絡的內涵,認為戰略網絡是一種關系網絡,獲取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需資源和知識的關鍵渠道,是“企業競爭優勢之源”,而不僅僅是一種組織模式,使之有別于一般意義的網絡組織。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開始。隨后,戰略管理研究者開始對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網絡研究產生了廣泛的興趣,1992年N.Nohria等編寫出版的論文集《網絡與組織:結構、形式和行為》,匯集了社會網絡理論、組織理論、戰略理論、經濟理論研究者對戰略網絡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此同時,戰略網絡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過進一步研究和實證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專著《戰略網絡》,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專著《戰略網絡——日本企業間合作的藝術》,該書以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為例,研究了戰略網絡的理論基礎、戰略網絡形成動因、戰略網絡的管理與進化,進一步豐富了戰略網絡理論,促進戰略網絡理論走向實踐。2000年《戰略管理雜志》出版“戰略網絡’論文專集,介紹了當前有關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強調這一理論要整合和系統化,使之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更有效地指導企業在網絡競爭環境下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這標志著戰略網絡研究進入了一個系統研究階段。三、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學派

由于戰略網絡及其嵌入其中的動態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目前戰略管理的學者們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的視角研究戰略網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戰略網絡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作者綜合有關文獻,將現有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分為五大學派。

第2篇

20世紀80年代以前,市場環境相對穩定、資源稀缺,而且企業網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價格控制和市場的份額上,網絡參與者將網絡視為一種投機選擇,協調成本高和機會主義多,因而網絡被許多學者認為有負面影響和缺乏效率,長期以來其優勢沒有得到理論界和實業界的認真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后,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知識、信息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組織網絡化日益凸現,而且網絡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顯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業之所以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國際化經營效果顯著,就是因為日本的企業并非以單個原子狀態來活動,而是以一群合作企業或組織構成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知識共享、共同發展,形成了世界級的核心能力。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企業網絡及其關系管理的研究,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相繼出現了組織生態系統(OrganizationEcosystem)、組織網絡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網絡組織(NetworkOrganization)、組織域(OrganizationField)、企業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關系(Partnering)、關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業(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競爭(Co—petition)、組織間競爭優勢(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關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關系資源(RelationResource)、網絡資源(NetworkResource)、聯盟網絡(AllianceNetworks)、戰略網絡(StrategicNetworks)、戰略區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間信任(Inter—firmTrust)、供應商網絡(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學者和先行的廠商已認識到企業隱含的、不可模仿的社會關系網絡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應商、顧客、互補者和聯盟伙伴,是“創新關鍵來源”、“組織學習的關鍵來源”、“學習和能力的關鍵來源”。R·Gualti等人將這些具有持久性的、對進入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組織之間的節點構成的網絡統稱為戰略網絡,這些節點包括了戰略聯盟、合資、長期的買賣伙伴等。于是,戰略網絡研究就成為戰略管理研究的新熱點。

就戰略管理學者對戰略網絡研究歷程看,首先提出戰略網絡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戰略管理雜志》發表題為“戰略網絡”的論文,可謂是戰略網絡理論的經典之作。該文從戰略的高度闡述了戰略網絡的內涵,認為戰略網絡是一種關系網絡,獲取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需資源和知識的關鍵渠道,是“企業競爭優勢之源”,而不僅僅是一種組織模式,使之有別于一般意義的網絡組織。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開始。隨后,戰略管理研究者開始對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網絡研究產生了廣泛的興趣,1992年N.Nohria等編寫出版的論文集《網絡與組織:結構、形式和行為》,匯集了社會網絡理論、組織理論、戰略理論、經濟理論研究者對戰略網絡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此同時,戰略網絡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過進一步研究和實證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專著《戰略網絡》,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專著《戰略網絡——日本企業間合作的藝術》,該書以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為例,研究了戰略網絡的理論基礎、戰略網絡形成動因、戰略網絡的管理與進化,進一步豐富了戰略網絡理論,促進戰略網絡理論走向實踐。2000年《戰略管理雜志》出版“戰略網絡’論文專集,介紹了當前有關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強調這一理論要整合和系統化,使之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更有效地指導企業在網絡競爭環境下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這標志著戰略網絡研究進入了一個系統研究階段。

2、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學派

由于戰略網絡及其嵌入其中的動態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目前戰略管理的學者們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的視角研究戰略網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戰略網絡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作者綜合有關文獻,將現有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分為五大學派。

1.以R.Gulati為代表的結合新經濟社會學來研究企業戰略網絡的理論,我們稱之為經濟社會學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戰略網絡》、《聯盟與網絡》、《網絡位置與學習:網絡資源和公司能力對聯盟形成的影響》。

他的主要觀點是:(1)規范了戰略網絡的定義,界定了戰略網絡的研究范圍,明確將對企業有戰略意義的戰略聯盟、合資、長期的買賣伙伴和一群相似的節點都歸集為戰略網絡,強調它是嵌入于企業之中的關系網絡,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戰略意義。(2)用社會網絡理論的“嵌人性”和“結構洞”原理,證明了戰略網絡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說明戰略網絡及其管理能力是網絡資源和關系資源,是戰略網絡參與者在參與網絡后所獲得的獨特資源,具有獨特性,難以模仿性,是一種核心能力。(3)強調戰略網絡是一個公司接近信息、資源、市場和技術的關鍵渠道,能夠取得學習、規模和范圍經濟的優勢,戰略網絡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行為和競爭優勢。(4)嵌入于戰略網絡之中的網絡關系,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既有機會又有約束的資源。因為“網絡也意味企業被鎖定在非生產關系里或排除了與其他可行的組織結成伙伴的機會”。(5)提出要整合戰略網絡于企業戰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從產業結構、產業內分析、企業能力、交易成本和轉換成本、網絡進化和企業收益來與現有的戰略研究相結合。

該學派的主要缺點是:如何整合戰略網絡于戰略研究中,沒有提出具體的理論框架,缺乏技術方法研究,難于對企業的實踐有實際指導作用。

2.以J.C.Jarillo為代表的用組織理論來研究戰略網絡,我們稱之為組織學派。其主要代表作為《戰略網絡》、《戰略網絡——創造無邊界的組織》(專著)。

他的主要觀點有:(1)最早捉出戰略網絡的概念,認為戰略網絡是一種長期的、有目的的組織安排,其目的在于通過戰略網絡使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2)提出了用商業系統思想來研究企業經營活動。他認為,實現產品/服務有效地傳送到顧客手中,整個過程的所有活動要合作,如何選擇組織合作方式的中心問題,就是要保證企業持續競爭優勢。(3)提出了組織商業系統活動方式的評價標準,是最大化組織效率與靈活性,并通過比較層級制、市場和戰略網絡三種組織方式,說明戰略網絡是網絡經濟時代最佳組織模式。(4)初步形成了戰略網絡的基本理論,有利于指導企業進行戰略網絡管理,包括網絡選擇的時機和信任機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論說明何時建立網絡為好,利用博弈理論提出了加強組織間信任的機制。

其主要不足是:沒有考慮網絡關系、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對網絡及其效率的影響,沒有分析戰略網絡的成因、特征等基本問題,沒有對戰略網絡中組織間學習過程和網絡進化過程展開研究。

3.以P.J.Richter為代表的文化學派。他根據自身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擔任國際跨國公司代表、與這些國家的企業有長期交往的經歷,發表了多篇有關東亞企業成長的論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專著《戰略網絡——日本企業間合作的藝術》。該書以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為例,研究了戰略網絡的理論基礎、戰略網絡形成動因、戰略網絡的管理與進化,進一步豐富了戰略網絡理論和促進戰略網絡在實踐中的應用。

Richter的主要觀點有:(1)日本經濟及其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其企業的戰略網絡管理水平高,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與西方一般意義上的網絡組織不同,它注重知識、能力資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戰略網絡形成和進化中的作用。強調由于日本企業受傳統文化影響,容易形成戰略網絡的網絡文化,包括高度忠誠、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統一價值觀等。(3)運用企業系統理論、成長理論和博弈論來系統研究戰略網絡的動因,為戰略網絡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4)重點分析了戰略網絡企業間的網絡學習過程,說明戰略網絡在知識管理和能力培養中的特殊意義。(5)論述了企業后勤合作、技術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戰略網絡管理問題,為戰略網絡走向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6)強調了企業家之間的關系在戰略網絡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僅從文化視角研究戰略網絡,沒有將戰略網絡管理整合于戰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難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對戰略網絡進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對戰略網絡管理對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為代表的用企業集群理論來研究區域合作網絡。由于企業集群理論起源于區域經濟研究,故我們將此學派稱為區域經濟學派。企業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區域內的一群相互聯系的公司和各種組織(包括學校、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客戶等),為了獲取新的和互補的技術、從聯盟中獲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擔風險而結成的網絡。因此,我們認為,企業集群是戰略網絡的一種,集群研究也屬于戰略網絡研究范疇。波特有關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國家競爭》、《亞當·斯密:區位、集群和競爭的“新”競爭微觀經濟學》、《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和《產業集群與競爭:企業、政府和機構新議題》,其集群理論主要是通過對各國典型區域的企業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頓的高新產業區、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業集群等)的實務觀察和研究所得,他認為“所有進步的經濟體中,都可明顯存在著企業集群,企業集群的形成,也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觀點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個地方、在特定領域內獲得異質的競爭優勢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個競爭優勢。(2)企業集群是一個開放體系,具有外部效應,同一地區內的公司或機構之間相互聯系、共享知識,企業集群是一種“新競爭”和“新經濟”。(3)企業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處的社會、文化、政策等條件形成的,具有歷史依賴性。(4)集群是空間布局上的新組織形式,“代表一種合作與競爭的組合”,是一種合作競爭思想,是一種群體思維的戰略思想(突破單個實體的狹隘思想)。(5)分析了企業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網絡關系,揭示了企業集群與競爭優勢的關系,豐富了戰略網絡研究的內容。

其主要缺點:過分強調地理位置在企業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認為在網絡經濟時代“地點仍是競爭的根本”,產業選擇首要問題是區位:過分強調政府產業政策對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業本身在關系網絡管理中的能動作用,利用集群理論側重于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發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觀層面的企業戰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為代表的從生態觀的視角來研究戰略網絡,我們稱之為商業生態學派。Moor提出的企業商業系統包括了供應商、主要生產者、競爭對手、顧客、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門、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我們認為,各個成員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依賴、共同進化所形成的交錯復雜的關系網絡,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戰略網絡,有關商業生態系統研究也應屬于戰略網絡研究領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競爭的衰亡:商業生態系統時代的領導和戰略》。他認為,網絡經濟世界的運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像生態系統那樣,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存在“共同進化”關系。在企業的商業生態系統中,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彼此間應該合作,努力營造與維護一個共生的商業生態系統。因此,他強調必須有“新的語言、新的戰略邏輯和新的實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論——商業生態學來全面闡述了商業生態系統的企業戰略。

Moor的主要觀點包括:(1)用生態系統的觀念來透視整個商業經營活動和研究戰略,拓寬了戰略網絡研究的視野。他認為,企業是其所處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員之一,這個系統決定了企業的戰略行為和戰略價值,這個系統績效直接影響到企業績效。(2)按照自相似、自組織、自學習與動態進化的原則來設計網狀結構組織和商業生態系統(即戰略網絡),通過共創愿景、系統思考、網絡學習、共享知識、協同作用,使企業在創造未來中實現可持續發展。(3)建立一個相互依賴、相互學習、共同進化的企業生態系統,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前提。企業的績效主要取決于其在這個系統中的合作效率和網絡關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成員間相互合作演化過程,包括了開拓、發展、權威、重振或死亡,企業在這個演化過程中不斷進化、異化和蛻變。(5)強調了企業與環境的相互滲透,企業的邊界模糊。企業的戰略行為受其所在的系統制約,企業的戰略制定、實施和評價都依賴于整個系統。

其主要缺點是:過分強調系統選擇企業的作用,忽略了企業本身初始條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業核心能力對其戰略行為的決定作用和對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僅強調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中各成員的合作,忽視了成員之間的合作是一個博弈過程,有合作也有競爭,并認為合作有周期性,無法持久。

綜觀戰略網絡研究各個學派的主要觀點,我們認為,當前有關戰略網絡研究有以下的特點:(1)應用一種理論從某個側面研究的多,而綜合各種理論從系統觀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戰略網絡形成和企業戰略網絡案例分析的多,而對嵌入于戰略網絡的關系分析與戰略網絡結構分析的少。(3)側重于戰略網絡的靜態研究多,企業戰略網絡管理的動態研究少,更缺乏對深層次的網絡管理問題和網絡進化問題的研究。(4)在技術方法研究上,以定性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動態性的技術方法,更缺乏有關動態戰略分析方法、網絡信息管理支撐技術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戰略網絡研究至今還沒有形成一種比較完整的、對企業戰略管理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可操作的基本戰略理論及其技術與方法,使之未能廣泛應用于企業戰略管理實踐之中。

3、戰略網絡研究趨勢和主要方向

從上分析,我們認為,現代戰略網絡研究發展趨勢是:(1)戰略網絡研究系統化。由于戰略網絡及其嵌入其中的動態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的內容,又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未來的研究必須整合多個學科的理論來系統研究戰略網絡,才能對戰略網絡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2)戰略網絡研究動態化。戰略網絡的基本特征就是動態變化和不斷進化,只有引入社會網絡技術、系統動力學、進化博弈、離散仿真的技術等分析方法來分析戰略網絡的互動性和動態性,才能真正揭示戰略網絡的演化規律。(3)戰略網絡研究定量化。由于戰略網絡涉及的組織多、相互的關系復雜,未來的研究必須采用社會調查統計方法收集大量的數據,利用現代數學統計方法分析網絡和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才有保證戰略網絡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結合戰略網絡研究發展趨勢分析,我們認為,今后戰略網絡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統觀進行戰略網絡理論框架研究。綜合應用現代企業戰略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協同商務理論、企業能力理論、系統理論和博弈論等,從系統觀的角度,構建戰略網絡理論框架。它包括戰略網絡的結構、功能和特征,戰略網絡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企業核心能力和企業動態關系網絡分析,戰略網絡的目標與選擇,戰略網絡的動態管理,戰略網絡績效評價與網絡進化。

2.戰略網絡中的組織間動態關系分析與技術方法研究。要運用系統動力學、社會網絡技術方法和離散系統仿真技術,進行組織間動態關系網絡分析與仿真模型優化,明確對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發揮不同作用網絡節點之間的動態關系,保證戰略網絡的優化。

3.戰略網絡動態管理過程研究,要促進戰略網絡研究成果用于實踐和可操作性,這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它包括:(1)利用組織學習理論和企業網絡理論,建立起有效的網絡學習機制:運用博弈理論分析網絡學習中的博弈均衡問題,制定出企業在網絡學習中的最優策略。(2)運用委托—理論,建立長期網絡信任機制,保證網絡知識有效轉換、整合與創新。(3)運用協同商務的原理和技術、數據庫技術、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等,開發和實現基于協同商務觀的企業戰略網絡信息管理系統,保證網絡內部信息、知識的快速交流、處理和共享。

4.戰略網絡進化研究,體現動態性和共生性的特點。要以進化博弈理論為基礎,結合進化理論和遺傳基因理論,揭示戰略網絡進化規律,針對有限理者所組成的大群體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進化力量,建立戰略網絡動態進化模型來描述其進化過程,研究網絡行為的穩定性問題。

而動態能力(DynamicsCapabilities)則把企業動態的環境與企業資源和知識所提供的能力結合起來,以企業的動態能力作為基本分析單元。因此,關于企業分析的基本單元及研究演化軌跡是由外到內,再由內到外,內外結合。正是不同學科分支把企業理論和戰略管理的研究分裂開來,從而得到不同的解釋、應用工具及學派叢林,常常也讓戰略研究者和實踐者感到無所適從,這些問題呼喚系統的方法論來研究戰略管理。

總之,戰略網絡研究的目標,就是要形成一種比較完整的、對企業戰略管理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可操作的企業戰略網絡理論與技術方法。這既是對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及其技術方法的創新,為企業在網絡競爭環境下如何制定和實施網絡戰略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分析技術方法:也對現有核心能力不強的我國企業,在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合作競爭中,迅速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實現“面向未來,共同發展”的目標,具有現實意義。

第3篇

論文摘要:分析了模擬電路故障診斷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困難,對基于小渡分析理論和神經網絡理論的模擬電路故障診斷方法進行了綜述.指出了小波神經網絡應用于模擬電路故障診斷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應用前景。

模擬電路故障診斷在理論上可概括為:在已知網絡拓撲結構、輸人激勵和故障響應或可能已知部分元件參數的情況下,求故障元件的參數和位置。

盡管目前模擬電路故障診斷理論和方法都取得了不少成就,提出了很多故障診斷方法,如故障字典法、故障參數識別法、故障驗證法等。但是由于模擬電路測試和診斷有其自身困難,進展比較緩慢。其主要困難有:模擬電路中的故障模型比較復雜,難以作簡單的量化;模擬電路中元件參數具有容差,增加了故障診斷的難度;在模擬電路中廣泛存在著非線性問題,為故障的定位診斷增加了難度;在一個實用的模擬電路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存在著反饋回路,仿真時需要大量的復雜計算;實際的模擬電路中可測電壓的節點數非常有限.導致可用于作故障診斷的信息量不夠充分,造成故障定位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因此,以往對模擬電路故障診斷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中小規模線性無容差或小容差的情況,有些方法也已成功地應用于工程實際。但如何有效地解決模擬電路的容差和非線性問題,如何解決故障診斷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是今后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小波神經網絡則因其利于模擬人類處理問題的過程、容易顧及人的經驗且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等特點,所以在這一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1小波分析理論在模擬電路故障診斷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簡單地講,小波就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小的“波浪”小波分析源于信號分析,源于函數的伸縮和平移,是Fourier分析、Gabor分析和短時Fourier分析發展的直接結果。小波分析的基木原理是通過小波母函數在尺度上的伸縮和時域上的平移來分析信號,適當選擇母函數.可以使擴張函數具有較好的局部性,小波分析是對信號在低頻段進行有效的逐層分解,而小波包分析是對小波分析的一種改進,它為信號提供了一種更加精細的分析方法,對信號在全頻段進行逐層有效的分解,更有利于提取信號的特征。因此,它是一種時頻分析方法。在時頻域具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能并具有多分辨分析的特性,非常適合非平穩信號的奇異性分析。如:利用連續小波變換可以檢測信號的奇異性,區分信號突變和噪聲,利用離散小波變換可以檢測隨機信號頻率結構的突變。

小波變換故障診斷機理包括:利用觀測器信號的奇異性進行故障診斷以及利用觀測器信號頻率結構的變化進行故障診斷。小波變換具有不需要系統的數學模型、故障檢測靈敏準確、運算量小、對噪聲的抑制能力強和對輸入信號要求低的優點。但在大尺度下由于濾波器的時域寬度較大,檢測時會產生時間延遲,且不同小波基的選取對診斷結果也有影響。在模擬電路故障診斷中,小波變換被有效地用來提取故障特征信息即小波預處理器之后,再將這些故障特征信息送人故障分類處理器進行故障診斷。小波分析理論的應用一般被限制在小規模的范圍內,其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應用對小波基的構造和存儲需要的花費較大。

2神經網絡理論在模擬電路故障診斷中的應用分析

人工神經網絡(ANN)是在現代神經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一種抽象的數學模型,是對人腦功能的模擬。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人工神經網絡已形成了數十種網絡,包括多層感知器Kohomen自組織特征映射、Hopfield網絡、自適應共振理論、ART網絡、RBF網絡、概率神經網絡等。這些網絡由于結構不同,應用范圍也各不相同。由于人工神經網絡本身不僅具有非線性、自適應性、并行性、容錯性等優點以及分辨故障原因、故障類型的能力外,而且訓練過的神經網絡能儲存有關過程的知識,能直接從定量的、歷史故障信息中學習。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它已開始應用于模擬電路故障診斷。隨著人工神經網絡的不斷成熟及大量應用,將神經網絡廣泛用于模擬電路的故障診斷已是發展趨勢。BY神經網絡由于具有良好的模式分類能力,尤其適用于模擬電路故障診斷領域,因而在模擬電路故障診斷系統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也是目前模擬電路故障診斷中用得較多而且較為有效的一種神經網絡。  3小波神經網絡的應用進展分析

3,1小波分析理論與神經網絡理論結合的必要性

在神經網絡理論應用于模擬電路故障診斷的過程中,神經網路對于隱層神經元節點數的確定、各種參數的初始化和神經網絡結構的構造等缺乏更有效的理論性指導方法,而這些都將直接影響神經網絡的實際應用效果。小波分析在時域和頻域同時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性,而神經網絡則具有自學習、并行處理、自適應、容錯性和推廣能力二因此把小波分析和神經網絡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應用于故障診斷是客觀實際的需要。

目前小波分析與神經網絡的結合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先利用小波變換對信號進行預處理,提取信號的特征向量作為神經網絡的輸人,另一種則是采用小波函數和尺度函數形成神經元,達到小波分析和神經網絡的直接融合第一種結合方式是小波神經網絡的松散型結合,第二種結合方式是小波神經網絡的緊致型結合。

3.2小波分析理論與神經網絡理論的結合形式

小波與神經網絡的松散型結合,即:用小波分析或小波包分析作為神經網絡的前置處理手段,為神經網絡提供輸人特征向魚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小波分析或小波包分析,把信號分解到相互獨立的頻帶之內,各頻帶內的能童值形成一個向覺,該向童對不同的故障對應不同的值,從而可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特征向量一旦確定神經網絡的輸入特征向童,再根據經驗確定采用哪種神經網絡及隱層數和隱層單元數等,就可以利用試驗樣本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調整權值,從而建立起所需的小波神經網絡模型。

小波與神經網絡的緊致型結合,即:用小波函數和尺度函數形成神經元,達到小波分析和神經網絡的直接融合,稱為狹義上的小波神經網絡,這也是常說的小波神經網絡。它是以小波函數或尺度函數作為激勵函數,其作用機理和采用Sigmoid函數的多層感知器基本相同。故障診斷的實質是要實現癥狀空間到故障空間的映射,這種映射也可以用函數逼近來表示。小波神經網絡的形成也可以從函數逼近的角度加以說明。常見的小波神經網絡有:利用尺度函數作為神經網絡中神經元激勵函數的正交基小波網絡、自適應小波神經網絡、多分辨率小波網絡、區間小波網絡等。

3.3小波分析理論與神經網絡理論結合的優點

小波神經網絡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避免M LY等神經網絡結構設計的育目性;二是具有逼近能力強、網絡學習收斂速度快、參數的選取有理論指導、有效避免局部最小值問題等優點。

在模擬電路故障診斷領域,小波神經網絡還是一個嶄新的、很有前途的應用研究方向。隨著小波分析理論和神經網絡理論的不斷發展,小波神經網絡應用于模擬電路故障診斷領域將日益成熟。

第4篇

關鍵詞:西方戰略管理學 定義 歷史 現狀 前沿

戰略管理學的定義、核心問題、研究對象和目的

學術領域的劃分有多種方法。戰略管理學術領域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者對公司管理和商業競爭有關問題感興趣。區分戰略管理和其他管理類或商業類學術領域的主要標志是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戰略管理學界關心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導致企業的成功和失敗?因此,戰略管理是直接研究企業競爭行為的社會科學。

這個基本問題確定了戰略管理研究的對象是企業和競爭。評價研究結果的尺度是競爭的產出。對企業來說,是生存和經濟回報。研究方式是通過對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和競爭(環境和過程)的認識,探索影響競爭結果的要素和原理。戰略管理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企業在競爭中生存和滅亡的原因,并推廣具備獨特競爭力的公司和組織,使之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Summer,Bettis,Duhaime, Grant,Hambrick,Snow&Zeithmal,1994)。

早期戰略管理學從行為科學的角度把該領域的研究問題定義為:企業如何行動?為什么企業和企業有所不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公司總部的設置有何必要性(Rumelt,Schendel& Teece,1994)?但后來,由于戰略管理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學者對戰略管理的研究側重于探討造成企業多元化經營的原因。對經營業績的探討不可避免地導向對企業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研究。因此,戰略管理研究的問題隨著時間和研究的深入稍有變遷,但總體上還是圍繞企業成敗的原因這個核心命題。

企業成敗的命題實際包含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為什么有些企業能產生經濟回報而其他企業不能?為什么有些企業能帶來更高的回報?為什么有些企業能持續產生回報而有的企業只是曇花一現?早期的戰略管理學科和學術研究關注第一個問題(1960-1980年);中期和當代的研究更關注后兩個問題(1980年至今)。尤其1991年后隨著內部資源論的廣泛流行,最后一個問題成為研究重點。

戰略管理學的發展歷史、現狀和主要文獻

(一)發展歷史和現狀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看,戰略管理學可追溯到80多年前。20世紀20年代,哈佛大學商學院率先在高年級MBA課程中引進一門新課“公司政策”。該課程旨在幫助碩士研究生綜合在各工商管理課程中學到的知識,以提高畢業后經營管理公司的整體能力。隨后幾十年間,其他商學院逐步效仿哈佛大學商學院,在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科目中設立公司政策和戰略。到20世紀70年代初,大部分商學院都設置了類似課程,并將戰略管理作為工商管理專業本科高年級的核心課程。全球公認的評定和認證商學院教育能力的機構—國際高等商學院聯合會(AACSB),逐漸把戰略管理、公司政策和相應課程列入其認證國際商學院商學類學士學位的重要指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戰略管理內容不斷擴充和細化,教學方法也在多元化。今天,案例教學、模擬和直接講授都是普遍的教學方式。因其整合性和定位在高層管理領域,戰略管理和公司政策已成為工商管理知識體系非常重要的部分。

雖然戰略管理自從被引入商學院課程以來非常受歡迎,然而其知識體系發展遲緩。一個原因是戰略管理最初就被列為獨立的綜合類核心課程,表面上看它和其他商學課程沒有明顯的理論聯系。早期講授戰略管理的教師背景復雜,有些是在各職能學科如市場和金融授課的學者(Porter & Mckibbon,1988)。這些學者更關注在自身領域內的研究。有些是沒有學術背景的經理人。此外,早期商學院教師的工作評定更關注教學而不是學術研究。這些因素都限制了發展獨立、系統的戰略管理理論。因此作為一門綜合類學科,戰略管理一度被認為缺乏具體的專業內容(Rumelt,Schendel&Teece,1994)。盡管戰略管理學科已有特定的研究視角(即企業整體經營)和明確的服務對象(即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其綜合性反而約束了自身的發展(Hambrick & Chen,2008)。從起源到20世紀70年代初,戰略管理學術界沒有準確和系統地定義研究的核心問題和理論范疇。實際上,專注于發展戰略管理思想和理論的學術界還沒有成型。戰略管理的教學目的只是被粗略地定義為發展全面綜合管理能力及培養戰略家和組織建設者。經營戰略分析方法主要依賴零散的、不系統的分析模型。

自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始,戰略管理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學術領域。根據昆(Kuhn)對一般性科學的定義,一個學術領域的成型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占據主導地位和相對系統的理論規范的誕生;二是認可和探討該理論的規范的學術團體的成型。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系列經典著作的出版奠定了戰略管理的理論基礎。1962年,經過系統研究美國大型公司的歷史,錢德勒發表了工業史研究的三大著作之一《戰略和結構:工業企業歷史的若干篇章》,簡稱《戰略和結構》。錢德勒總結了他對通用電氣、西爾斯、埃克森和杜邦這四大公司在成長過程中內部產品和組織結構變化的考察,指出公司的結構應根據公司戰略的變化而進行調整。不同的公司戰略應采取不同的組織結構。《公司和戰略》區分了戰略和結構,并系統探討了多元化戰略和事業部式結構的關系,從而為企業高層決策者在運營公司中制定長遠發展目標和決策提供初步的理論指導。《戰略和結構》還初步明確了高層管理的基本職能:制定戰略和組織結構,為進一步確立戰略管理的核心研究范疇奠定了基礎。因此,該著作被后來的學者公認為早期開創戰略管理學術領域的經典著作(Rumelt, Schendel & Teece,1994)。

值得一提的是,在錢德勒之前,也曾有著作探討經理職能問題,但這些著作都沒能從戰略決策角度討論高層管理者的職責。比如,1938年查爾斯·巴納德發表的經典著作《經理人員的職能》深入探討了組織的特性、組織目標和經理職責。但該著作關于經理職能的描述僅限于協調和溝通以有效和高效地實現目標,而沒能指出非常重要的制定目標的功能。

在1960年前后,還有幾篇理論經典著作相繼問世。它們和《戰略和結構》共同奠定了戰略管理早期理論基礎。這些著作有1957年伊迪斯·彭羅斯(Edith Penrose)的《企業成長理論》、1965年伊戈爾·安索夫的《公司戰略》和1965年由肯尼斯·安德魯斯(Kenneth Andrews)等主編的《商業政策:教材和案例》(Learned,Christensen,Andrews & Guth,1965)。在《企業成長理論》中,彭羅斯提出傳統企業的成長過程,指出企業成長延續從單一產品到多元化經營,然后走向國際化的戰略軌跡。彭羅斯被認為是最早論述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利用內部資源進行創新和發展競爭優勢實現戰略性成長的學者。《企業成長理論》是公認的當前非常流行的內部資源理論學派(Barney,1991)的先導著作。

另一部開創性的著作是安索夫的《公司戰略》。安索夫早年在洛克希德公司新澤西分部做經理時,感受到傳統的基于企業過去經營歷史的戰略計劃方式在實踐中的弊端。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經營管理研究生院任教后,安索夫把自己對戰略管理的思考進行了系統整理,以《公司戰略》發表。安索夫詳細闡述了戰略的概念,認為經營戰略目標是獲取最大的經濟報酬。他對經濟效益和會計指標進行了區分,指出戰略規劃是5項重要的經營決策的交叉:產品和市場范圍,成長方向,競爭優勢,集成企業內部競爭力的衍生效應,及自我生產或收購策略。安索夫認為戰略管理的核心是確保這5大決策的一致和相關,通過追求5個經營方向的相互促進來實現戰略目標,即經濟報酬最大化。

和安索夫的《公司戰略》同年出版的《商業政策:教材和案例》雖以教材的方式出版,也對戰略管理領域有深遠影響。該教材的組織者安德魯斯在書中提出了至今仍廣泛流行的戰略決策制定分析模型SWOT(優勢-劣勢-機遇-挑戰)。SWOT模型吸取了錢德勒的戰略概念和Philip Selznick提出的特有競爭力概念,把企業內在優勢、劣勢和外在的機遇、挑戰結合進行一體化分析。合理的戰略決策的制定應基于企業內在特有競爭力和外在成功要素。除了提出戰略模型,安德魯斯還主張區分戰略制定和戰略實施,認為戰略制定應包括制定明確的公司級戰略目標、戰略分析和選擇,而戰略實施應注重資源調配和行政性事務。

以上四部著作,特別是《戰略和結構》、《公司戰略》和《商業政策:教材和案例》,系統地定義了管理術語,如戰略和戰略管理,還描述了戰略管理的目標,包括戰略管理的內容、戰略管理實施的主要步驟和分析方式,從而為戰略管理奠定了理論框架和范疇,也為戰略管理作為獨立的學術領域鋪平了道路。因其邏輯性和實踐性,這些著作的發表立刻引起了學術界和產業界對戰略概念和戰略管理的極大興趣。深入交流、探討和延伸這些著作的思想促成了專注于戰略管理研究的學術界的誕生。1970年3月,10名對商業政策感興趣的教授聚集在芝加哥探討如何定義商業政策研究領域及如何發展該領域。這次會議直接促成了1971年美國管理學會將公司政策和規劃作為獨立的研究分支(Hambrick & Chen,2008)。在1971年成立時,公司政策和規劃分支共有60名注冊會員。其后的幾十年間,該分支不斷壯大,注冊的會員占據了美國管理學會會員的1/3,成為管理學會9個分支下的第二大分支。

另一個促進學術界形成的里程碑事件發生在公司政策和規劃成為美國管理學會獨立分支后。1977年,丹·申德爾(Dan Schendel)和查爾斯·霍弗(Charles Hofer)邀請了93名學者、咨詢專業人員和職業經理人在匹茲堡大學討論如何進行戰略管理相關研究。匹茲堡會議是首次專注于探討質量管理理論、研究成果和戰略管理研究的大會,在此之前的會議大部分專注于討論各類教學方法(Hambrick & Chen,2008)。根據大會討論結果和論文,1979年申德爾和霍弗整理發表了論文集《戰略管理:公司政策和規劃的新思路》。該論文首次采用戰略管理一詞取代公司政策和規劃來描述戰略管理學科和學術領域,并指出戰略管理過程應包括戰略制定和實施兩步驟;戰略應是多層次的,包括公司級戰略、業務級戰略和職能級戰略。這些基本定義和分類確立了戰略管理學科和研究的基本框架。該論文集的出版標志著戰略管理正式取代公司政策和規劃成為研究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的新領域。1981年,申德爾發起成立了戰略管理協會(SMS),專門致力于戰略管理研究。戰略管理協會的正式成立和其專業期刊《戰略管理》的創立,正式宣告了戰略管理學術界的形成。

(二)研究機構、協會和核心文獻

從主要理論著作發表時間和學術界形成年代看,戰略管理還是一門年輕的管理學科。當前全球致力于戰略管理研究的專業協會主要有美國管理學會公司政策和規劃分會(BPS)、戰略管理協會(SMS)、歐洲的戰略規劃協會(Strategic Planning Society)和各國家和地區管理學會下屬的戰略管理分會(如EURAM: European Academy of Management)。戰略管理機構主要是全球各商學院下屬的戰略和組織管理系、戰略管理博士點及專注于戰略管理研究的研究中心。如位于哈佛大學商學院由邁克爾·波特教授主持的“戰略和競爭力中心”。研究成果大多是各類學會所辦年會的論文集、管理類期刊和專著。權威性的國際會議包括美國管理學會年會、戰略管理協會國際年會、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協會年會和各地區管理學會年會和分會(如Asi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專著的發表根據出版商和學者的研究領域有很大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戰略管理類期刊有學術研究和面向管理者兩類。對學者來講,研究類管理期刊應是理論研究跟蹤的重點。專業戰略管理期刊包括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Strategic Organization,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和Long Range Planning。另外,綜合管理期刊也接受戰略管理文章,A類綜合管理期刊包括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和Organization Science。

面向管理者的期刊主要有Harvard Business Review,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和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等。其他期刊不在此一一列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美國管理學會公司政策和規劃分會列出的期刊進行跟蹤()。

值得一提的是,新興的由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主辦的協會期刊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專門發表中國公司和組織管理的論文。另外,由Asia Academy of Management主辦的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也傾向于發表中國和亞太地區管理的文章。國內學者可特別關注這兩種期刊。

戰略管理理論前沿

以下是當前戰略管理學界三種較新的理論發展方向。一是社會網絡理論,把社會學人際關系理論引入戰略管理理論,由于具備較成熟的理論思想和實證研究方法,發展非常迅速(Borgatti&Foster,2003)。發展方向主要是解決理論內部的爭議和擴大其應用性。二是動態競爭力理論,是目前戰略管理前沿理論。該理論在學界已擁有一定的支持者,但還有待發展,實證研究也非常欠缺。三是客戶價值理論,可能是一個研究熱點,因為無論理論和實證都還處于初步階段。

(一)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網絡理論是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之一,可視作對戰略群體理論的改進。其基本思想是企業的外部聯系和企業間的關系網絡對企業經營業績有影響。研究核心是企業在網絡中的地位,特別是網絡聯系的中心性和密切性。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外部網絡關系決定了企業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和業績。社會網絡理論和企業知識相輔相成,從外部認識企業如何創新,從而補充了知識網絡理論從內部對創新的認識。

雖然社會網絡學者一致接受外部網絡影響企業創新和業績這一基本觀點,但對社會網絡如何影響企業經營持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密切的網絡聯系能增加信任,影響信息和資源交流的質和量,帶來社會資本從而對企業經營有益(Coleman,1988;Adler & Kwon,2002.);另一種觀點認為網絡聯系能交流更稀缺的信息和資源,從而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Granovettor,1982;Burt,1992)。兩種觀點都有相應的實證研究支持(如Stuart,2001),但各自實證研究的情境和研究方法難以比較。對創新感興趣的研究者應尋找相應的權變條件來解決其不同。此外,外部網絡可能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該理論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是負面的網絡影響和企業如何建立和脫離外部網絡,保持合理靈活的外部網絡。

學術界對社會網絡理論的批評主要是認為該理論是基于數據分析,而不是通過理論指導數據分析,因此不能作為一種理論(Salancik,1995)。但知識管理的興起和外部互聯網的發展豐富了社會網絡理論的內容和影響力,社會網絡理論仍將作為一個主要的管理和組織理論被深入研究和運用。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考Borgatti和Foster(2003)的綜述文章。

(二)動態競爭力理論

基于對內部資源論缺陷的認識,學者們繼續尋找企業能產生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原因。堅持以企業內部為基礎建立競爭優勢的學者在內部資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更有辯證性的競爭能力理論:動態競爭力理論。蒂斯(Teece)、彼森索(Pisanso)和蘇恩(1997)提出能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應具備動態競爭力。動態競爭力指企業具有的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快速適應、整合、構建和重塑內外部競爭力的能力。支持動態競爭力的學者把動態競爭力和功能性能力區分開來,認為內部動態競爭力是導致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根本能力;動態競爭力產生功能性能力;功能性能力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而動態競爭力是不變的(Helfat & Peteraf,2003;Teece,2007)。這種區分解決了理論上造成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內部能力可能是無限的,從而彌補了內部資源論的缺陷。

然而,動態競爭力理論目前還不完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能回答動態競爭力本身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有些學者提出動態競爭力本質上就是企業的學習能力(Eisenhardt & Martin,2000),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不同企業間學習能力的差異?企業學習和創新的過程是怎樣的?如何管理企業的學習能力?二是動態競爭力、功能性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關系還有待研究。近期有些學者提出競爭優勢在日益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很難持續,企業最多只能擁有暫時的競爭優勢(Brown & Eisenhart,1998;D’Aveni,1994)。暫時競爭優勢的產生和影響正成為戰略管理學者的研究熱點。

(三)客戶價值理論

戰略管理理論的第三個發展方向也是針對內部資源論的缺陷。普利姆(Priem,2007)指出企業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或價值占有過程應把客戶需求和消費過程結合起來。他指出企業可通過三種對客戶的影響方式來創造價值:提高客戶對企業產品的認識以發展客戶人力資源成本;影響客戶鑒別產品價值的信息以減少企業對客戶需求的依賴;強化需求的特殊性而增強顧客對產品的依賴。普利姆的觀點引進了市場學有關需求特殊性的理論。其觀點還有待實證研究,但其關于價值的思想結合了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需求,和戰略管理發展的初衷相一致。由于價值創造在戰略管理中占核心地位,對客戶在價值創造中的研究和相應理論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Andrews K. R. (1971),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 Dow Jones-Irwin: Homewood, IL.

2.Ansoff, H.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Homewood: Richard D.Irwin

3.Chandler A.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4.Hambrick, D.C., Chen, M. (2008), New Academic Fields as Admittance-seeking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3(1), 231-251

5.Helfat, C.E., Peteraf, M.A. (2003),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0), 997-1010

6.Porter, L.W., McKibben, L.E. (1988),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Drift or Thrust into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McGraw-Hill

7.Preim, R.L. (2007), a Consumer Perspective on Value Cre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 219-235

第5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組織模式;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23-02

引言

計算機網絡是與計算機技術、通信原理等學科內容緊密聯系的交叉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都很高的課程,它涉及的許多基本概念、技術原理、網絡協議等理論知識對于初次接觸的學生來講十分晦澀難懂。為加強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靈活應用,幾乎所有開設計算機網絡課程的高校都同步的開設了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課。作為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實驗教學是知識內化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學生逐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認知結構不斷優化,從而能夠熟練地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1]。因此,對于學生來講,無論是加深計算機網絡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是提高實踐和應用能力,良好教學效果的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組織模式都是十分重要的。

1 傳統教學組織模式分析

隨著國家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實踐人才教育體制的大力提倡,及實踐教學經費的加大投入。國內高校都相應的建立了自己的專業實驗室,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也相應的配備了專業的網絡實驗室,實驗教學的軟硬件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然而,根據最近幾年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的網絡應用實踐能力來看,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并沒有隨著軟硬件教學條件的改善而得到足夠的提高。這其中的原因,歸根到底是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沒有進行實質性的變革,依然采取的是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組織進行,傳統教學組織模式下的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整個課堂過程可以概括為“演示+模仿”。這種模式下的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首先,由教師根據理論課程知識的關聯和需要,根據實驗教材和講義,先給學生簡單的介紹本次實驗項目的內容、目的、要求等,接著,教師對實驗項目做實驗過程演示。最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學生依據教師的實驗過程演示,機械式的重復一次實驗操作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填寫實驗報告。這種組織形式單一的實驗課堂,學生對實驗涉及內容的理解和體會非常淺顯,有的甚至根本不懂實驗原理,只是一味的“照葫蘆畫瓢”重得一次教師的操作。這種教學組織模式的實驗課堂,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情況可想而知,嚴重影響到了培養高質量應用型實踐人才培養的目標。

由于按傳統教學模式組織的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簡單的采用講解演示教學法進行,學生課堂紀律、效果、學習積極性等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證,不利于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程應用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適當的教學改革研究。

2 假定應用情境五步教學組織模式

針對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在傳統教學組織模式下的不足之處,論文在這部分提出一種新的教學組織模式——假定應用情境五步教學組織模式,這種新的教學組織模式將按照以下五個步驟進行組織教學,力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導入,由教師課前根據課堂實驗項目的內容設定恰當的應用情境,并向學生解釋說明,要求學生根據實驗教材或講義相關章節的內容思考,如何運用本節實驗項目的知識解決假定情境下的應用。用這種方式導入實驗課堂來代替傳統教學組織模式下教師介紹實驗項目的內容、目的、要求等內容來導入課堂,優點是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用途更加明確,學習起來的針對性、積極性和求知欲將更強。

學生按學號進行分組,根據每組實驗設備的數量可將若干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指定一套固定的實驗設備,這里的實驗設備和學生關系可以是一對多的關系,如果實驗室設備數量有限,一套實驗設備可以由多個學生共用,力求做每個學生都對應到一套實驗設備。然后要求分小組討論,針對課堂實驗內容對應的問題情境得出小組一致的解決方案。這樣做的好處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保護相應實驗設備安全的責任意識,同時又方便教師對學生后面實驗操作實踐的監督指導。

各小組成員,按照自己所在小組得出的解決方案,進行編碼調試實現解決方案。在這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從旁細心的觀察發現學生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做適當的記錄。

小組方案實現完畢,針對學生調試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教師在第(3)三個步驟當中發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

教師做完整過程的實驗參考答案演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參照教師的實驗參考答案,通過對比,總結自己所在小組實驗方案的優點,發現自己所在小組實驗方案的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最后教師總結結束實驗課堂。

這種新的計算機網絡實驗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綜合利用了問題應用情境假設教學法、分組討論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共同合作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動手操作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

3 案例應用

第6篇

關鍵詞:復雜網路;投入產出;度分布

一、引言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1]。而網絡是由節點以及節點之間的連線組成的,將真實系統中的元素看成網絡中的節點,元素之間的數量關系看成網絡中的邊,用這種方式構建的網絡可以用來描述各類真實系統。近年來,復雜網絡作為大量真實復雜系統的高度抽象[2],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很多國際一流的期刊都陸續刊發了許多有關復雜網絡的論文,研究范圍包括:電力網絡、病毒傳播網絡、神經網絡、演員合作網絡、交通網絡等,而對產業結構進行研究的論文還較少。

經濟的發展與其產業結構有重要的關聯。產業結構轉型是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3]。而優化高效的產業網絡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4]。本文以我國產業結構為研究對象,將其抽象為由產業和產業關聯所組成的復雜網絡,產業作為網絡中的節點,產業間的聯系視為網絡中的邊,以此建立起產業結構的網絡模型,計算網絡的統計特征,研究網絡的復雜性,希望能為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二、方法和數據來源

中國的產業結構網絡由42個產業(即節點)組成,數據來自中國2012年的投入產出表。對數據說明如下:

第一,不考慮本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這樣可以避免建立一個自環的網絡。

第二,引入消耗系數并作無向化處理。計算過程如下:

第一步:計算直接消耗系數。

aij=xij/xj(i,j=1,2,……n)(2-1)

其中,aij為j產業生產時所消耗i產業投入的系數,xij為i產業對j產業的中間投入,xj為j產業的產出。

第二步:無向化處理。

rij=aij+aji2(2-2)

在本文中設a為消耗系數的臨界值,然后對所有的rij取均值即得到a。如果rij≥a則認為這兩個部門之間有聯系,即兩點之間有邊。本文計算出的a值為4.324×10-3,即當rij≥4.324×10-3時,i和j之間有邊存在,經計算網絡中的邊數為1936條。

三、網絡相關統計指標

(一)平均最短距離

平均最短距離描述了網絡中各個節點的分離稱度。在產業結構網絡中,兩個產業之間最少的邊數即為兩節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因此,網絡的平均最短距離可定義為所有節點最短距離的平均數。計算如下:

L=2N(N-1)∑i>jdij(3-1)

其中,N=42是網絡的節點數,dij為節點i與節點j之間的最短距離,計算的中國產業結構網絡的平均最短距離為1.372。

(二)平均簇系數

簇系數是用來衡量網絡節點聚類稱度的參數,節點i的簇系數計算如下:

Ci=1Ki(Ki-1)∑Nj,k=1bijbjkbki(3-2)

其中ki為節點i的度,bij為鄰接矩陣元,當節點i,j相鄰時其值為1,否則為0。

因此,整個網絡的簇系數為:

C=1N∑Ni=1Ci(3-3)

計算可得中國產業結構網絡的簇系數為0.533,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三)度及其分布

與節點連接的邊的數量稱為節點的度,而網絡的度是網絡中所有節點的度的平均值。節點的度越大代表節點的影響力越大,在網絡中的地位越重要,反之亦然。度分布用分布函數P(k)表示,可定義為在網絡選擇一個節點其度值為k的概率,也等于網絡中度值為k的節點的個數與網絡節點總數比值。根據數據可以算的中國產業結構網絡的平均度為23.4,即每個產業平均與23個產業相連。

(四)度-度相關性

度-度相關性指的是節點之間相互選擇的偏好,節點i的所有鄰近節點的平均度可記為:

Knn,i=1Ki∑kij=1Kij(3-4)

其中,Kij是i的Ki個鄰近節點的度,j=1,2,……,ki。度為k的所有節點的鄰近點的平均度,公式如下:

Km(k)=1Nk∑iki=1Km,vi(3-5)

其中,度為k的節點表示為v1,v2,……,vi,Nk是指網絡中度為k的所有節點的個數。

通過計算我們就可以知道網絡的相關性,當Km(k)隨著k的增加而增加,隨著k的減小而減小,即可判斷網絡是正相關的,反之如果Km(k)隨著k的增加而減小,隨著k的減小而增加,即可判斷網絡是負相關的。運用Newman給出的計算方法可計算出網絡節點度的Pearson相關系數r[5]。公式如下:

r(g)=M-1∑ijiki-[M-1∑i12(ji+ki)]2M-1∑i12(ji+ki)-[M-1∑i12(ji+ki)]2(3-6)

式中,M為觀察到的網絡中的連線的數目,jk,ik是第i條連線兩端的節點度數且i=1,2,……,M,-1≤r≤1。

根據公式計算出的中國產業結構網絡的相關系數r=0.628,度度之間表現為正相關性,說明度小的節點優先連接度大的節點。

(五)介數中心性

介數中心性是以經過某個節點的最短路徑的個數來刻畫節點重要性的,簡稱介數(BC),具體地,節點i的介數可定義為:

BCi=∑s≠i≠tnistgst(3-7)

其中,gst為從節點s到節點t的最短路徑的數目,nist為從節點s到節點t的gst條最短路徑中經過節點i的最短路徑的數目。計算可得,中國產業結構網絡中各節點的點介數分布前十的產業如下:

表節點介數排名前十的產業

序號產業節點介數

1化學工業0.24836

2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0.14637

3電力及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0.11293

4農業0.08534

5商業0.07246

6貨運郵電業0.06582

7石油和天熱氣開采業0.06191

8機械工業0.04237

9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0.03183

10食品制造業0.03012

節點介數的大小反映了該產業在網絡中的影響力,因此如果將表中的某個或某幾個產業乃至全部的產業從網絡中去除將會極大的影響網絡的運行。

四、結論

本文借助復雜網絡理論對中國產業結構網絡性質做了初步的研究,得出中國產業結構網絡是一個小世界網絡,具有小的平均最短路徑和較大的聚集系數,度-度表現出正的相關性,說明度小的節點傾向于與大的節點連接。對于復雜網絡所涉及到的更為復雜的研究方面包括:邊的方向及邊權、點權對網絡性質的影響等在本文中沒有做深入的研究。(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錢學森,許國志,王濤云.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7-12.

[2]周濤,柏文潔,汪秉宏等.復雜網絡研究概述[J],物理,2005,34(1):31-36.

[3]Sachsa J D,Woob W T.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2001,4(1):1-50.

第7篇

【關鍵字】 灰色理論 BP神經網絡 預測模型

一、引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BP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并應用到多領域中。BP神經網絡具有很好的非線性逼近以及自學習的能力,可高精度擬合預測值,但是,由于很多系統存在不確定性,傳統的BP神經網絡將原始時間序列直接作為輸入值,而原始時間序列中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使得神經網絡在預測結果中,存在較大偏差。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將原始時間序列經過灰色理論進行白化處理,過濾掉數列中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等灰色特性,再將白化處理后的結果作為BP神經網絡的輸入。

二、灰色預測理論研究

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性可將其分為白、灰、黑三類,該分類取決于研究者對系統信息的掌握程度,是基于認識程度而言,具有相對性。其中白色系統信息完全明確,黑色系統信息完全缺乏,而灰色系統是介于白色系統和黑色系統之間,其信息具有不充分、不完全的特性。灰色預測為灰色系統最典型的應用,在樣本數據量較少、預測結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時,灰色理論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克服了系統周期短和數據不足的矛盾。對于樣本少、貧信息的不確定性系統[1]而言,由于原始數據毫無規律可循,因此灰色理論首先將原始時間序列進行累加,使其具有遞增規律,然后對其進行擬合,最終將累加數據進行還原。其具體原理如下所示:設原始時間序列為累加為時間序列為,累加后是單調不減時間序列,可見,一般累加可將非負的任意無規律數列轉換為單調不減數列。根據該時間序列,建立白化方程并得到方程的解。所得即為的估計值,但是由原始數列累加變換所得,因此,還需對估計值進行累減處理,最終即為所求預測值。

三、BP神經網絡理論研究

BP神經網絡是一種具有連續傳遞函數的前饋神經網絡,其訓練方法是誤差反向傳播算法,常用的為梯度下降法[2]。以均方誤差最小化為目標不斷修改網絡權值和閾值,最終能高精度地擬合數據。BP神經網絡模型結構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輸入層,輸入值為預測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的定量值;第二層為隱含層,每個神經網絡模型至少包含一個隱含層,為了計算方便,本論文中采用一個隱含層進行預測;第三層為輸出層,輸出即為系統的預測結果,輸出可為一個或多個,本文采用一個輸出模式。設輸入層的輸入值為,隱含層的神經元值為,輸出層的神經元值為。輸入層神經元與隱含層神經元的權值為,隱含層神經元與輸出層神經元的權值為。隱含層神經元的閾值為,激發函數為,輸出層神經元的閾值為,激發函數為。在神經網絡進行訓練時,分為兩個方向:信息正向傳遞和誤差反向傳播。在信息正向傳遞的過程中,隱含層每個神經元通過該神經元的閾值、其與輸入層各神經元的權值及輸入層各神經元本身的值的結合,在本層激勵函數的作用下取得。神經網絡經過以上的正向信息傳遞,將M維向量的N個樣本數據作為輸入,計算出隱含層神經元的值,最后計算出實際輸出值。利用其與期望輸出值T可計算出均方誤差。將所得MSE沿原來正向信息傳遞的路徑逐層反向傳遞,依據輸出的MSE計算出各層的,并將作為依據,更新各連接的閾值和權值,此時誤差反向傳遞完畢。網絡模型反復進行信息正向傳遞和誤差反向傳遞著兩個過程,直到MSE達到標準或小于標準ε。

四、灰色神經網絡預測模型的建立

由于灰色系統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因此用灰色模型先將原始輸入數據進行累加,使其具有明顯的指數特性,并對其進行白化即用微分方程對其進行擬合預測。對于有N個參數的灰色神經網絡的微分方程為:

其中,xi(1)(i=2,3,...,N)為系統輸入值,xi(1)為系統輸出值。記微分方程系數為

將GM(1,N)的輸出值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值,即可得到灰色神經網絡模型。

總結和展望:由于現實世界中的系統很多屬于灰色系統,在對未來數據的預測過程中,僅憑傳統的BP神經網絡預測存在很大的偏差。而本文提出的灰色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可以有效地過濾系統中的灰色特性,并充分發揮灰色理論和BP神經網絡各自的優勢,二者取長補短,使得最終對灰色系統的預測更加準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經網絡預測的過程中,采用的梯度下降法只能找到局部最有值[3],無法準確獲取全局最優。可在以后的預測模型研究中考慮加入遺傳算法等對此模型進行優化。

參 考 文 獻

[1] 劉金英. 灰色預測理論與評價方法在水環境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4.

第8篇

關鍵詞:社會網絡 大學生 信息交互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3-123-01

一、前言

本文嘗試通過調查獲得大學生班級的社會網絡概況,并重點關注大學生由于學習交流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其一,用比較直觀的方法揭示班級成員之間以及各小群體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等;其二,采用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法,用UCINET社會網絡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同時為對大學生群體網絡對群體成員在科學研究、知識共享、就業培訓、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研究方法

1.社會網絡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是在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經驗研究數學以及統計學領域中發展起來的作為研究社會關系的一種方法。社會網絡分析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一般認為,社會網絡研究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年代的英國人類學。英國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社會網絡”的概念,他運用網絡隱喻對社會結構作了部分的、暗喻性的描述,認為社會結構像是一個網絡,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接觸看起來就像是網絡中結點之間的關系;關系有強、弱、無之分,正如人際交往中交往頻繁、關系一般以及從不來往的現象。1934年,Joseph Moreno發表了《社會人際學的方法與工具引論》一文,后來很多網絡分析的論文都引用了該文,所以人們通常把這一年作為社會網絡分析正式開始的時間(Kate Ehrlich,Inga Carboni,2005)。

所謂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實質上就是為達到特定目的,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關系網。它基本上由結點和聯系兩大部分構成。結點是網絡中的人或機構;聯系則是交流的方式和內容。社會網絡理論就是研究行為者(Actor)彼此之間的關系(Borgatti,1998),所謂的行為者可以是個人、組織或是家庭,通過對行為者之間的關系與聯結情況進行分析,能夠顯露出行為者的社會網絡信息,甚至進一步了解行為者的社會網絡特征。而透過社會網絡除了能顯示個人的社會網絡特征以外,還可以了解許多社會現象,因為社會網絡在實體組織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無形角色,當人們在解決問題或是尋求合作伙伴時,都是依循所擁有的社會網絡來尋找最可能幫助的對象。

2.研究方法和數據收集。本文主要運用了社會網絡分析的整體網絡分析法,從整體網絡分析這個視角在關系層面上分析了該班級的整體人際關系,并進行了相關性及差異性的分析。從某專業選取一個班級進行調研,提取的數據主要包括班級成員的以下相關數據:點入度、點出度、點度平均度等。對有效樣本的數據,統一輸入UCINET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以某高校一個班級為例,首先將收集到的34個學生構成的整體網數據進行二值化處理,接著做凝聚子群分析,以期找到不同的內部派別。運用UCINET軟件中的CONCOR(迭代相關系數法)功能分析原始關系矩陣,得到相關系數矩陣。理論上講一個整體網絡可以有不同的分區。通過多次迭代計算找到不同節點的“結構對等性”,即是否同網絡中其他節點之間存在相同的來往關系,在此基礎上可以發現社會群體中的不同派別。運算后得到關系矩陣。

由表1可以得出,該整體網包括8個派別,其中第1個派別的平均密度系數最大,第6個最小。說明第1個派別中的互動最為密切,而第6個最少互動。圖1中可以看出,33、2、19、29、4、25、28、32、1分別從屬于各派系中,節點關系密度均大于其他各節點;其中第1、第4和第7具有2個關系密度較高的節點,可以推測其網絡影響力比其他4個要活躍。第6個最不活躍,這和其所在位置的關系密度系數值最低有關(見表1),同時,在派系圖中也有反映。

基于社會分析法生成的知識網絡圖清晰明了地反映了團隊內部知識的實際流動和傳播的狀況。可以針對前述的“自我中心社會網”和“整體社會網”的理論分析,來探討該團隊內部成員之間信息溝通和知識傳播的相關問題。

三、結論

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學生群體中大多數互動都有一個中心。從密度和規模上來看,比較程度中心性的分析,我們也發現那些中介性高的成員往往屬于派系成員,這一重疊性表明群體中存在著一些核心成員,這些核心成員積極參與互動,使整個班級群體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對現存班級群體的實證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大學生班級中人際互動的特點,為我們進行相關教學、就業活動、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借鑒。

第9篇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教學模式;構建

社會語言學是本科中文專業選修課,通常在本科三年級上學期或下學期開設,教學18周,每周兩課時。與其他專業選修課不同的是,其課程性質強調學科性的同時,對社會更為關注,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筆者大膽嘗試將“關注學術史、掌握基本概念、體悟語言生活和分析典型語言案例”作為教學目標加以強調,并構建了以此為核心教學模式的課程計劃。以下就各目標進行例析。

一、學術流派與代表人物

作為一門課程,中國社會語言學也好,中國語言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也罷,都不能回避學術史溯源。只有對學術史有宏觀的認識,才能對一門課程或者一個學科有整體認識。中國現代語言學開端無疑要從1898年馬建忠所著的《馬氏文通》算起,雖然《馬氏文通》不能看做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濫觴,但其后序中提到:“因西文已有之規矩,于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證繁引以確知華文義例之所在。”我們仍認為其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軔有顯著的鏡鑒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它為中國語言學研究打開了西學的天窗,更為中國語言學提供了比較研究的視角。正是由于《馬氏文通》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開端有破冰之意義,在課程設計時,我們將馬建忠列在中國語言學代表人物的第一位介紹展示。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對社會語言學的西方源流有一個明確的交代。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是社會語言學不能繞開的靈魂。粗略介紹這位偉大的人物至少要用一個課時,因為他的治學經歷有太多可資借鑒的典型,甚或說是經典教學案例。首先是他對社會語言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研究方法的創造性運用。如,他在調查中首次運用快速隱秘法以準確獲取調查材料。在其經典論文《紐約市百貨公司(r)的社會分層》中,拉波夫(1985)注意到,在紐約黑人社團里,一般人都不發詞尾后的“-r”音(如“four、car”等),只有在正式場合,他們才帶上“-r”音。問題是如何在觀察者的控制之下得到這種不同場合下的變異材料。拉波夫舉重若輕、出奇制勝的本領在這里得到充分的表現。這就是他著名的“紐約百貨商場-R”的調查案例。他首先選定一個百貨商場并得知在四樓賣鞋,然后他到一樓問一個黑人售貨員,“請問,鞋在幾樓?”售貨員回答:“four。”(不帶“-r”音)拉波夫繼續問:“對不起,在幾樓?”售貨員回答:“four!”(帶“-r”音)這篇文章專門有一節談到“有關方法的一些意見”,他認為,快速隱秘的調查是獲取有關社會語言結構資料的可貴來源。

除此之外,他作為社會語言學研究者具有的社會擔當也值得學習。拉波夫曾以語言學家的身份,三次出庭為被告辯護。尤以第三次最為精彩,他為一個被人誣告在電話里恐嚇航空公司在飛機上放置炸彈的人出庭,以自己的專業知識證明官方掌握的電話記錄不是被告人所說的方言。

當然,在社會科學遠不如自然科學受到重視的當下學術語境中,他的偉大還會讓學生懂得社會語言學者有機會和自然科學家媲美,2012年,在其供職的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的主頁上赫然公布,拉波夫作為賓大教授獲得計算機與認知科學領域的本杰明·富蘭克林獎章,這個獎通常發給在物理學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都獲得過。但作為語言學家獲得該獎實為難得。獲獎理由是他通過縝密的分析為語言演變確立了認知基礎,并且他的非標準方言研究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文化影響。

作為中外社會語言學的奠基者,馬建忠和拉波夫自然功不可沒,但其后繼者,如黎錦熙、王力、呂叔湘、羅常培、陳原、祝畹瑾、戴慶廈、李宇明、徐大明、郭熙等,伯恩斯坦、甘柏茲、萊考夫、費什曼、海姆斯、米爾羅伊、特魯吉爾等也都是必須要交代的,這樣“串糖葫蘆”似的學術史線索梳理就清晰了。

二、回歸語言生活

如果說一門課只會閉門造車或者紙上談兵的話,那一定是故紙堆中的學問,社會語言學有別于其他課程的顯著特點即是偏社會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計時對此特點著重加以考慮。而當下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印證了這一點,

自國家語委主持編寫《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以來,迄今為止,作為《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其中之一的年度報告,國家語委偕同商務印書館組織相關專家已出版8本年度報告,極大帶動了國內對社會語言學的關注。同時商務印書館等機構舉辦的“漢語盤點”活動每年公布年度熱字、詞等在學術界和社會均引起極大反響,“語言生活”等術語應運而生。可以說,21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已明確轉向到“語言生活”中來,農民工用語、網絡語言、商場語言使用調查等一系列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在這一系列的社會語言學學術實踐中,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長,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的學術主張尤為引人關注。無論是作為國家語言工作的管理者還是作為學者,他都對語言生活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發表《當代中國語言生活中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9期)、《和諧語言生活,減緩語言沖突》(《語言文字應用》,2013年1期)、《中國語言生活的時代特征》(《中國語文》,2012年4期)、《論語言生活的層級》(《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年5期)等一系列重要文章,闡明自己的學術觀點,引起學術界重視。

中國社會語言學回歸語言生活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和云南師范大學漢藏語研究院教授戴慶廈領銜進行的跨境語言調查。戴慶廈先生依托985平臺作為總主編在商務印書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著了一系列民族語言描寫和解釋性著作。多年來,戴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堅持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的語言材料,并提出跨境語言應為社會語言學要特別關注的課題。它的意義不只在于為語言變異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更為國家制定少數民族語言政策提供鮮活數據和學理支撐。

三、核心概念: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語言學對研究方法有特定的技術取向,在教學設計中,如果只是循規蹈矩地抽象地講解定性與定量的方法恐怕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更是因為缺少練習而無直觀印象。張廷國(2008)認為傳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是與實證主義的研究模型相關聯的,對既定的問題尋求答案的技巧、錄音分析,對現象的描寫以及進行試驗等等。考慮教學時長,在單學期教學中,我們選取當下學術語境與社會生活結合最緊密的核心概念同時也作為一種方法進行分析。

這里必須要交代當下我們所處的網絡化背景。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國總統奧巴馬隨后公開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近幾年IBM“智慧地球”戰略已經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認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被公認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更成為科技發達國家制定本國發展戰略的重點。李宇明(2012)認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物聯網和云計算已經從概念發展為現實,移動網絡的發展勢頭更是強勁,這些都預示著互聯網正在發生劃時代的革命性變化。在此形勢下,虛擬語言生活對現實語言生活的影響必將更加深刻。網絡時代造就了大數據庫應用,沃爾瑪的研究人員通過數據挖掘,發現4成左右的年輕爸爸在購買嬰兒尿布時會順手買點啤酒犒勞自己,便對這兩種商品進行了捆綁銷售,結果銷售量雙雙增加。更夸張的事例是,一個高中女孩某天突然收到了超市寄來的嬰兒服廣告,父親大為惱火,但就在超市公開道歉幾天后,這位父親發現自己的女兒真的懷孕了。原來,超市已經可以通過顧客的食品消費數據做出趨勢判斷。

為此,我們在課程設計時,將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理論作為方法性概念進行講解。這個理論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米爾羅伊夫婦提出的,被認為是對拉波夫語言變異理論的修正。拉波夫認為,語言變異僅僅與階級、年齡、性別和聲望等社會變量存在關聯,而社會網絡理論則認為,言語社區中個體間關聯、群體及其交織的網絡社會關系是引起語言變異的重要因素。這種理論具有很強的解釋性,如百度等檢索工具提供的相關性檢索、即時聊天工具qq提供的圈子中可能認識的人、微信中的朋友圈、開心網中的好友關聯等等都可以在該理論的框架下得到解釋。

四、共同分析典型案例

以往課程設計均偏重于課堂教學,鑒于一手材料對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性,我們安排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田野調查的環節,在18課時中設計四課時的田野調查。在此之前,確定選題的工作尤為重要,選題必須進行論證,否則選題調查的可行性就不可知,實際操作中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近年來,語言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值得調查的語言問題,如“撐粵語事件”、“字母詞事件”等均可以做語言態度的調查。而近來我們對“商品名稱洋化”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調查,獲得了大量的一手數據,一方面鍛煉了研究者的實地調查能力,一方面得到的一手數據也為研究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通過初步分析,驗證了先前選題論證時的假設,即“商品名稱洋化”是為了迎合特定年齡階段、特定性別、特定教育背景甚至特定區域的受眾,也就是“洋化”體現了性別差異、年齡差異、教育差異,甚至是城鄉差異。當然,研究者分析的樣本還很有限,問卷調查的可靠性都有待檢驗。

五、結語

在學術語境發生變化時,教學模式必須要有所變化,否則知識更新便不能與時俱進。書齋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必須有所改觀,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只能培養同質化人才,甚至是“睡才”(上課睡覺的天才),“知識在課內,實踐在課外”的教學理念應有條件有選擇地在教學模式中體現。社會語言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研究者應在田野中實踐式的獲得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 戴慶廈. 社會語言學概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李宇明. 中國語言生活的時代特征[J]. 中國語文,2012(4).

[3] 李宇明. 論語言生活的層級[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5).

[4] 李宇明. 當代中國語言生活中的問題[J]. 中國社會科學,2012(9).

[5] 李宇明.和諧語言生活 減緩語言沖突[J]. 語言文字應用,2013(1).

[6] 張廷國 郝樹壯《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 威廉·拉波夫. 紐約市百貨公司(r)的社會分層[J]. 社會語言學譯文集[C]. 祝畹瑾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第10篇

關鍵詞: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傳染;集散性;聯接程度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3)04-0058-008

一、問題的提出

2012年初,因浙江天煜建設有限公司破產而引發了浙江杭州地區的企業資金擔保鏈危機,一時間,杭州眾多企業紛紛陷入財務困境,杭州建筑、家具、輸配電、化工、紡織等行業的眾多企業均未能逃此劫難。此后,危機越過杭州向紹興、嘉興、湖州、臺州、溫州等地進一步蔓延,使得浙江民營企業出現了“火燒連營”式的財務困境。企業資金擔保鏈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風險傳染能力?其傳染機理何在?顯然,對此問題的探尋是我國目前政界、學術界與企業界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

電子文獻檢索表明,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有關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傳染研究的文獻僅有兩篇文章。一是吳寶、李正衛等(2011)[1]從社會資本角度對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機制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研究表明,社會資本會提高網絡平均中心度,降低派系構成的破碎程度,這會增強企業資金擔保鏈的大規模風險傳染能力;同時,也會增強網絡凝聚系數,使派系內部關系過于密集,造成過多的閉合環路,加劇派系內風險傳染。二是張樂才(2011)[2]探究了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渠道及傳染條件。他認為: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渠道表現為其通過資產負債表渠道、信息傳染渠道、投資傳染渠道、交叉傳染渠道等形式對危機進行傳染。當整體經濟環境有利時,資金擔保鏈的風險消釋機制發揮主導功能;當整體經濟環境不利時,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機制發揮主導功能。

這說明,學術界僅對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進行了初步探尋。然而,可喜的是,實踐部門對企業資金擔保鏈的認識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為防范和化解企業資金擔保鏈危機,維護金融穩定,浙江省政府于2012年6月出臺了《關于加強龍頭企業資金鏈應急保障工作指導意見》的文件,該文件明確指出:“對于與上下游企業和銀行關聯度高,對當地經濟、金融正常運行具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如其陷入了資金擔保鏈危機,政府和銀行將出手相助。”很顯然,如果出現危機的企業為一般企業而不是龍頭企業,政府與銀行將不會對其進行救助。我們暫且不對政府救助企業的公平性問題進行考量,而主要探究:為什么企業資金擔保鏈危機出現后,政府要對龍頭企業進行救助?其原因何在?政府救助危機中的龍頭企業能有效防范資金擔保鏈危機嗎?顯然,只有充分了解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機理,才能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鑒此,本文決定以無尺度網絡理論為分析視角,從企業擔保聯接的特征來對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機理進行分析。

二、理論背景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背景分析

從無尺度網絡理論對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機理進行深入分析,至少有兩個問題是不可回避的。首先,企業作為資金擔保鏈的節點,彼此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接特征,企業資金擔保鏈所組成的網絡是否是一種無尺度網絡。其次,如果企業資金擔保鏈具有無尺度網絡的特征,這些特征對風險傳染具有怎樣的影響,如何描述這些影響。為此,我們將對無尺度網絡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為論文分析建立必要的理論基礎。

1998年,Albert和Eric(2002)[3]在研究萬維網的網絡結構時發現:萬維網基本上是由少數高連續性的頁面串聯起來的。只占節點總數不到萬分之一的極少數節點,卻有1000個以上的聯接;而80%以上節點的節點聯接數不到4個。更多領域的研究發現,大量網絡系統普遍存在這種少數但高聯接的節點,這種節點可稱為“集散節點”。包含集散節點的網絡,通常稱之為“無尺度網絡”。已有研究認為,無尺度網絡的形成與節點成長性和優先聯接兩種現象有關。

首先,節點成長性。在現實中,無尺度網絡的節點數量均呈現高增長現象。例如互聯網的頁面數量,1990年整個互聯網只有一個網頁,而到今天它的網頁數已經是數以億計,其他大部分網絡也都具有類似的發展過程。互聯網在起步階段只有幾個路由器,隨著新的路由器與網絡原有的路由器相聯接,如今路由器的數量已經高達百萬以上。這些現實中的無尺度網絡,均具有不斷快速成長的特性。此外,人際網絡中新朋友的加入,網絡中新論文的發表,航空網絡中新機場的建造等等均說明網絡節點具有成長性特征。

其次,優先聯接性。無尺度網絡新增節點在聯接過程中,并非所有舊節點與其相聯接的機會都是平等的。例如,在選擇將網頁聯接到何處時,盡管人們可以從數十億個網站中進行選擇,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只熟悉整個互聯網的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擁有較多聯接的站點,只要聯接到這些站點,就等于基本聯接了整個網絡。這種“優先聯接”的過程,也發生在其他網絡。例如新加入社群的人會想與社群中的知名人士結識,新的論文傾向于引用已被廣泛引用的著名文獻,新機場會優先考慮建立與大機場之間的航線,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參與合作等。

在無尺度網絡中,由于節點成長和優先聯接機制的作用,打破了隨機網絡的均衡現象,使無尺度網絡表現出獨特的結構特征。

一是網絡節點的集散性。無尺度網絡中包含無數節點,但由于節點的成長性與優先聯接性,故大部分節點的節點聯接數量較少,而某些節點則與大量的節點具有聯接關系,有些節點擁有的聯接可能高達數百、數千甚至數百萬。集散節點的存在說明:無尺度網絡中節點的權力和地位是不均勻的,有主次之分。

二是網絡的脆弱性。對于無尺度網絡而言,如果以隨機去除的方式破壞了那些不重要的節點,這不會對網絡結構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如果破外了網絡中的中心度很強的節點,網絡可能不堪一擊,這主要是因為無尺度網絡對中心節點的嚴重依賴所致。已有研究顯示,面對蓄意攻擊(或稱協同攻擊)時,只需要移除5%~10%的中心節點,就能使無尺度網絡徹底癱瘓,因此,無尺度網絡對于風險傳播的抵抗性較均勻網絡脆弱得多。

(二)研究假設

上述分析表明:無尺度網絡具有節點的集散性與網絡脆弱性兩個特征。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討無尺度網絡視角下企業資金擔保鏈的聯接特征與風險傳染。故本文須說明企業資金擔保鏈是否具有節點的集散性、網絡脆弱性兩個特征。為此,文章提出如下兩大假設:

H1:企業資金擔保鏈具有節點的集散性特征

H2:企業資金擔保鏈具有脆弱性,容易傳播風險

由于網絡節點的集散性緣于網絡節點的成長性與優先聯接性,故要證明H1是否存在,除了要說明企業資金擔保鏈是否具有集散性特征以外,還須證明融入了資金擔保鏈的企業是否具有成長性與優先聯接特征。故假設H1實際上應由以下三個假設所組成:

H11:融入資金擔保鏈的企業具有集散性特征

H12:融入資金擔保鏈的企業數量具有成長性特征

H13:融入資金擔保鏈的企業優先與重點企業相擔保

三、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集散性特征

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集散性特征表現為企業的擔保聯接呈現出一種中心的聯接形式。即少量企業處于中心位置,其他眾多企業則處于中心企業的,中心企業與所有企業均具有擔保關系。本文用圖1對企業資金擔保鏈的中心形式進行了描述。圖1顯示,在資金擔保鏈的第一層次,X為具有中心性特點的企業,A、B、C則為X的企業,X企業與A、B、C三家企業就構成了中心的擔保聯接形式。根據企業的擔保特征,企業資金擔保鏈的中心擔保聯接形式可以分為兩種形式。

首先,企業無擔保形式。此種形式的擔保特征是,企業除了與中心企業具有擔保關系以外,不再與其他企業發生擔保關系。如圖1所示,在資金擔保鏈的第三層次,C23為具有中心性特點的企業,C31、C32為其企業,這兩家企業均只與中心企業C23有擔保關系,他們相互之間沒有擔保關系,也沒有與其他企業發生擔保關系。紹興企業資金擔保鏈就存在這種企業無擔保的聯接形式。以圖2派系5中的浙江醫藥集團資金擔保鏈為例,顯然,浙江醫藥為具有中心性特點的企業,其企業為康恩貝、升華控股、國投高科、昌欣投資4家企業,這四家企業除了與浙江醫藥具有資金擔保關系外,與其他企業均沒有資金擔保關系,因此,浙江醫藥資金擔保鏈屬于企業無擔保形式。又如派系1中的稽山控股為具有中心性特點的企業,其與企業華農財險、紹興恒信銀行、稽山集團的擔保鏈聯接也屬于企業無擔保的聯接形式。

其次,企業再擔保形式。此種形式的擔保特征表現為企業除了與中心企業具有擔保關系以外,與其他企業亦具有擔保關系。圖1顯示,在資金擔保鏈的第二層次,A企業為具有中心性特點的企業,其企業為A21、A22、A23三家企業。顯然,A21除了與中心企業A具有擔保關系外,其與企業A22也具有擔保關系;A22除了與A21、A23具有擔保關系外,還與A31、A32等企業具有擔保關系,故A企業與A21、A22、A23所組成的資金擔保鏈為企業再擔保形式。以圖2派系1中的華聯三鑫企業資金擔保鏈為例,華聯三鑫為該擔保鏈的中心企業,與其有擔保關系的企業如展望集團、華聯控股、加百利集團、華西集團、精工建設、南方控股等企業均為再擔保企業。

從上述企業資金擔保鏈企業聯接的分類可知,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集散性特征具有相對性與程度不同的區別。

首先,企業資金擔保鏈集散特征的相對性。企業資金擔保鏈集散特征的相對性表現為企業的中心與角色之間具有相對性。圖1顯示,在資金擔保鏈的第一層次,相對于A企業來說,A21、A22、A23企業屬于企業,A企業則屬于中心企業;在資金擔保鏈的第二層次,相對于A22企業來說,A、A21、A23、A31、A32等企業均為企業,A22則屬于中心企業。從圖2的派系1可以看出,當把展望集團看成一個中心企業時,與之具有擔保關系的華聯三鑫、加百利、華西集團、江龍紡織、天馬實業、南宇輕紡、永利精編、光宇集團則為企業;有些企業則又成為新的擔保鏈內的中心企業,以華聯三鑫為例,該企業又與華西集團、遠東化纖、加百利、精工建設等具有資金擔保關系,從而組成了以華聯三鑫為中心的企業資金擔保鏈;此外,加百利、華西集團、江龍紡織……等均與其他企業具有資金擔保鏈關系,均組成了以自己為中心企業的企業資金擔保鏈。可見,企業資金擔保鏈的中心角色具有相對性。這說明,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集散相對性主要存在于再擔保的企業資金擔保鏈之中。對于再擔保的企業而言,每一個企業實際上變成了一個中心企業,因為該企業除了與中心企業具有擔保關系外,還與其他企業具有擔保關系,故該企業至少會有兩個企業,故有再擔保關系的企業均屬于中心企業。

其次,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集散程度。對于無擔保的企業而言,如派系1中的華農財險、紹興恒信銀行、五羊印染等企業,由于其只與1家中心企業具有資金擔保關系,故這些企業的分散程度保持不變。可見,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集散程度主要通過中心企業的中心性程度表現出來。企業的中心性程度與企業直接或間接聯接的企業數量有關。一般來說,企業與其他企業直接或間接聯接的數量越多,則其中心性程度越強,否則,其中心性程度越弱。因此,對于中心企業而言,其中心性程度可從兩個視角進行分析。首先,從直接聯系的視角分析。以江龍紡織為例,該企業與五羊印染、南方科技、天馬實業、展望集團、浙江雄峰、永隆實業、稽山控股等7家企業具有直接擔保關系;以稽山控股為例,該企業與江龍紡織、紹興恒信銀行、華農財險、稽山集團、紹興農合銀行等5家企業具有直接擔保關系,故江龍紡織的中心性程度要高于稽山控股的中心性程度。其次,從聯接總量的視角分析。以派系7的上風高科為例,該企業僅與春暉集團、國祥制冷、盈峰投資3家企業具有直接或間接聯接關系,以派系1的華聯三鑫為例,與該企業具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企業則高達40余家,故華聯三鑫的中心性程度要高于上風高科。

上述分析表明:企業資金擔保鏈的企業聯接呈現出一種中心的擔保聯接形式;根據企業的擔保特征,中心聯接形式可以分為企業無擔保、企業再擔保兩種形式;企業資金擔保鏈的中心企業亦存在中心性程度不同的區別。可見,浙江企業資金擔保鏈聯接具有集散性特征。由此,H1得到證明。

四、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

1.企業與風險傳染

關于企業對風險傳染的影響,我們只需就無擔保企業對風險傳染的影響進行分析,因為如果企業與其他企業具有再擔保關系,則該企業對風險傳染的影響可以歸屬于中心企業對風險傳染的影響。從圖3可以看出,無擔保企業傳染風險的能力相對有限:以A1企業為例,從直接聯接角度分析,A1只與R有直接擔保聯系,故A1發生的風險只會傳染給R,如果R能夠承擔該風險成本,這樣該風險傳遞到R就自動停止了,此時的風險沒有引起群體影響;從間接聯接角度分析,如果A1發生的風險破壞力很大,R沒能力承擔此風險成本,該風險致使R崩潰,使得風險又由R傳遞到其他企業,這時的風險才具有群體影響。可見,對于無擔保企業而言,只有當與之具有擔保關系的中心企業無力承擔風險成本而將風險對外傳染時,其引致的風險才具有群體性影響,故無擔保企業的風險傳染能力相對有限。

2.中心企業與風險傳染

如圖4所示,從直接聯接角度分析:當風險源為A1企業時,其風險會直接傳染給A2與R兩家企業;當風險源為A2企業時,其風險會直接傳染給A1、A3與R三家企業;當風險源為企業R時,該風險會傳染給鏈內所有企業。可見,從直接聯接角度分析,中心企業聯接企業的數量越多,其傳染風險的范圍越大。從間接聯接角度分析,如果受感染的企業均不能承擔風險成本而會將風險再次傳染出去,則所有中心企業均會將風險傳染給整個鏈內企業;但由于部分受感染企業能承擔風險成本而不會將風險再次傳染給其他企業,故平均來說,某企業與其他企業間接聯接的數量越多,則其風險傳染的范圍越廣。

以2008年紹興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為例,中心企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其風險傳染的形成緣于中心性企業成為了風險源。圖5顯示,在紹興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傳染的第一階段(2008年5月—9月),華聯三鑫因期貨投資失敗,其財務狀況迅速惡化,銀行決定對其停貸與抽貸,導致該企業迅速破產;在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傳染的第三階段(2008年10月—11月),同一派系內的江龍集團也因經營不善而停工破產。前面的分析已經表明,華聯三鑫與江龍集團是中心性程度很強的企業,正是由于這兩家企業的破產,才導致與其有擔保聯接的企業出現了財務困境。其次,風險主要由中心性程度很強的企業將其對外傳染。在風險傳染的第二階段(2008年9月—10月),華聯三鑫出現困境后,與其有擔保關系的展望集團和加百利集團迅速陷入財務困境,而賜富集團、遠東化纖、華西集團三家企業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于是,這5家中心企業進一步將風險傳染開來。在風險傳染的第三階段(2008年10月—11月),以江龍紡織為中心的企業將風險傳染給了稽山控股、五羊印染、南方科技、天馬實業等企業,以加百利為中心的企業則將風險傳染給了永禾實業、浙江雄峰、永利精編等企業,以展望集團為中心的企業將風險傳染給了光宇集團、南宇輕紡、天馬實業等企業,于是,風險傳染的分量進一步增殖,傳染范圍也越來越大。在風險傳染的第四階段(2008年11月—12月),風險由第三階段受感染的中心企業進一步傳染,使得派系1的企業全部受到感染,由此導致了2008年紹興企業資金擔保鏈“火燒連營”局面的出現,該局面直到地方政府強力介入后才有所改觀。

上述分析表明,企業傳染風險的能力相對有限,處于中心位置的企業則具有極強的風險傳染能力,說明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集散性有利于風險傳染。由此,H2得到證明。

五、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以無尺度網絡理論為分析視角,就企業資金擔保鏈的聯接特征對其風險傳染的影響機理進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研究結果。

(1)企業資金擔保鏈聯接具有集散性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首先,融入資金擔保鏈的企業聯接呈現出一種中心的擔保聯接形式,故企業之間的聯接具有集散性特征;其次,根據企業的擔保特征,企業聯接的集散性可以分為企業無擔保與企業再擔保兩種形式;再次,企業資金擔保鏈集散特征具有相對性,故企業資金擔保鏈的中心企業存在中心性程度不同的區別。

(2)企業資金擔保鏈聯接的集散性特征對風險傳染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對于無擔保企業而言,只有當與之具有擔保關系的中心企業無力承擔風險成本而將風險對外傳染時,其引致的風險才具有群體性影響,故無擔保企業的風險傳染能力相對有限;其次,中心企業由于聯接企業的數量較多,故其具有極強的風險傳染能力。

(二)相關啟示

本研究的結論不僅豐富了關于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傳染機理的文獻,而且對指導我國制定正確的企業資金擔保鏈監管措施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經過兩次企業資金擔保鏈危機的重創后,浙江于2012年6月出臺了克服資金擔保鏈危機的對策,即政府對危機中的工業龍頭企業進行救助。本文的研究表明:企業資金擔保鏈之所以具有很強的風險傳染能力,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即為中心企業的傳染能力極強所致。因此,浙江政府對中心企業進行救助無疑具有學理上的合理性。

既然中心企業是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傳染的主要力量,因此,為了減輕企業資金擔保鏈危機的危害程度,我們應降低中心企業的中心性程度。為此,應嚴格控制企業的擔保數量。一是控制某企業與其他企業進行直接擔保的企業數量,二是控制擔保網內的企業總體數量。通過這兩個措施來降低中心企業的中心性程度,從而降低其風險傳染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寶,李正衛,池仁勇. 社會資本、融資結網與企業間風險傳染:浙江案例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1,(03):84-105.

第11篇

【關鍵詞】網絡學習境脈;無尺度網絡;網絡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9―0080―04

目前隨著我國信息化教育逐漸普及,數字化網絡教育資源以其獨有的優勢被應用到教育教學中。然而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熱潮中,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面對新的瓶頸,需要研究者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并提出切實的策略。本文從網絡學習境脈的視角,借鑒無尺度網絡理論,對此展開探索。

一 相關的兩個概念

1 網絡學習境脈

“境脈”是指“所有可以用于確定當前主體(如人,地點,物體等)的所在情境的信息。“網絡學習境脈(E-Learning Context)”的概念及模型由鄭燕林等人提出,并對“網絡學習境脈”提出了框架性描述:“網絡學習境脈”涵蓋了所有定義網絡學習情景的元素,例如從物理環境到虛擬空間,從個人知識興趣、知識背景到社會文化背景,從顯性的交流到隱性的認知,從技術到媒體到情感狀態等[1]。知識、人、技術媒體被認為是網路學習的三種核心元素,相應地,知識境脈、社會境脈、技術境脈可以被確定為網絡學習境脈的三種構成要素,這三種境脈分別以知識、人、技術為主體,反之這三種主體之間的復雜關聯又構成面向不同主體的境脈(如圖1所示)。這三種構成性境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沒有絕對的界限,而是互為關聯,相輔相承[2]。

2 無尺度網絡

無尺度網絡在實際生活中比比皆是,卻長期不為人重視。早在1998年美國圣母大學物理學教授Albert-Laszlo Barabasi和麻省劍橋資訊公司的首席科學家Eric Bonabeau等人開展一個描繪萬維網的項目時,就發現了無尺度網絡結構,而在此之前,所有復雜網絡被人們看成是隨機網絡。直到他們的文章Scale-Free Networks(無尺度網絡)[3]被翻譯并發表在《科學美國人》中文版上,才引起國內科學界的注意。

無尺度網絡的特點是網絡中存在“集散節點”,并且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結遵循冪次定律,大部分的節點只有少數連結,而少數集散節點擁有大量的連結。與隨機網絡中連結的隨機性與民主性分布不同,遵循冪次定律的無尺度網絡描述的是由少數集散節點所主控的非對稱系統。無尺度網絡中的集散節點有著極強的馬太效應,在對意外故障中具有極高的強韌性,但面對協同攻擊卻不堪一擊。無尺度網絡的特性以及其推論諸如長尾效應、六度分隔等理論已在計算機網絡、醫學、商業、社會學、生物學等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

我們曾提出無尺度網絡理論在知識挖掘中的應用,就某一關注領域抓住集散節點進行信息推送的資源收集方法[4],可以作為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中技術策略的一個有效方法。

二 網絡學習境脈視角下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

資源就是信息的物化表征,而“網絡學習境脈”隱喻著網絡資源建設的三個層面:技術支持層面、知識組織層面、社會認知層面。網絡資源建設的這三個層面分別對應著網絡學習境脈的三種構成要素(技術境脈、知識境脈、社會境脈),也分別對應著三個主體(技術、知識、人)。因此,網絡學習境脈可以幫助我們從技術、知識、社會三個維度全面的重新審視網絡資源建設方法。

1 技術境脈:技術支持層面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

技術境脈指所有可能影響到網絡學習的技術因素。相應地,技術層面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可以從網絡教育資源的自身結構形態入手。我們發展了信息化教育資源結構形態分類理論,借鑒了無尺度網絡理論,提出了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四個方法:資源有效挖掘、離散資源聚合、異構資源同構、劣構資源良構。

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困難,一是有效資源難以挖掘;二是在于資源的離散性,即海量的離散資源造成資源結構水平低下,并為檢索和利用帶來不便;三是在于學習資源的異種性(Heterogeneity),即資源編碼形式存在差異;四是內容組織上,局部可能是良構的,但總體是劣構的[5]。根據以上分析,在胡小勇提出的網絡教育資源的二維結構形態分類[6]的基礎上,我們從資源的內容組織(良構與劣構)、資源呈現形式(同構與異構)、資源存儲分布(離散與分布)三個維度構建了網絡教育資源的三維結構形態分類模型(如圖2):

據此,網絡教育資源可以分為如表1所示的類:

在這里,離散與分布的不同之處在于離散的資源是無序的,而分布的資源可以是有序組合排列的,即資源分布存儲,目錄集中管理。顯然,當前網絡教育資源存在的狀態大多是“異種――劣構――離散”型的,而完全集中的資源建設成本高、建設時間長、技術要求高,我們認為,“良構――同構――分布”是一種比較現實的低成本高效用的目標狀態。而實現這個目標要解決四個問題:資源有效挖掘、離散資源聚合、異構資源同構化、劣構資源良構化。

(1) 資源有效挖掘

傳統的使用搜索引擎進行關鍵詞搜索的弊端在于信息過量與相關性不高,即過度關注知識的廣度而忽視知識精度:幾乎任意一個關鍵詞的搜索結果都有上萬條的查詢結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查詢結果進行閱讀。

根據無尺度網絡(scale free)的思想和實踐[7][8],網絡節點中5%到10%是集散節點,而根據網站評價方法[9],入鏈出鏈和網絡影響因子是評價網站質量的關鍵,網站之所以能成為集散節點也是因為網站資源優秀,集散節點就代表著網站資源節點。以Vreeland的研究為例[10]:他發現10%的站點包含80%的出鏈、出鏈數與外鏈數沒有明顯相關、外鏈通常指向的往往都是資源優秀的原創網站等具體特征,并且集散節點有著極明顯的馬太效應。

根據以上理論與實踐,我們將無尺度網絡應用到教育資源挖掘獲取方面,可以得出以下推論及應用方法:在某個學術領域,只要抓住這5%~10%的集散節點網站做信息推送,就可以實現互聯網上超過80%的關鍵信息獲取。這比使用搜索引擎盲目搜索有價值的多,從而提高資源檢索能力。與此同時,資源并不是越多越好,邊際效用遞減規律[11]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信息太多等于沒有信息,資源泛濫等于沒有資源。在資源數量增長的同時,邊際效用也在不斷遞減。

那么,比如教育技術學,對國內學術門戶網站比如中國教育技術、中國教育技術學科資源網與東行記等原創性較高的網站進行信息推送,將是獲取信息效率較高的方法。對于有效資源的檢索,提高查準率,關鍵就在抓住集散節點。因此,有時到集散節點進行站內搜索比用搜索引擎查準率高、效用高。而不要查全率高,因為資源夠用是最好的,資源多了會產生邊際效用遞減,甚至產生負效用。

(2) 離散資源聚合

聚合即資源由離散轉向分布的過程。離散資源聚合可以通過信息推送技術來實現。“信息推送”(Information Push)就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標準或協議,從網上的信息源獲取信息,通過固定的頻道向用戶發送信息的新型的信息傳播系統。它是根據用戶對信息的需求,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將用戶所需信息主動送達用戶的技術[12]。信息推送技術改變了互聯網上信息訪問的方式, 將用戶搜尋信息變為有目的地接收信息。信息獲取方式由傳統的信息拉取(Information Pull)到信息推送(Information Push),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質的變化。它的應用使有選擇性的智能化的方法得以出現,使離散信息能夠按需聚合成為可能。

RSS技術是信息推送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工具。網絡用戶可以通過支持RSS 的客戶端工具或網絡訂閱服務訂閱自己興趣、研究相關的資源網站,以后只要用戶打開客戶端瀏覽工具或者登錄服務,都將在最新時間閱讀所訂閱網站的最新信息,這樣一方面減少尋找目標信息的時間,另一方面,大大加強了所關注領域知識信息的時效性。RSS技術應用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中有著顯著的優勢:省時省力、個性化、準確率高、形式上同構、易于保存與整理。

(3) 異構資源同構化

互操作技術(Interoperation)是實現異構異種資源互聯互用的關鍵技術,能解決異構資源同構問題。目前的互操作技術主要包括:系統層面的互操作技術,解決硬件、平臺操作系統的不兼容;文法層面的互操作技術,解決不同語言和數據表達方式的差異;結構層面的互操作技術,解決不同數據模式的溝通;語義層面的互操作技術,實現信息交換中術語的意義差別;教學應用層面的互操作技術,包括教育建模語言/通用學習格式(EML&ULF)等,直接實現將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相綁定的應用互操作[13]。

(4) 劣構資源良構化

結構化技術(Structuralization)能夠實現資源從“劣構”向“良構”轉變,將離散混亂的資源數據變成有序結構化的資源。目前已有的教育資源結構化技術是“面向對象(Object-Oriented)”的計算機科學思想在教育中遷移應用所產生的“學習對象(Learning Object)內容對象(Content Object)”等理念,以及“可重用內容對象參考模式(SCORMS)”、AICC等行業標準[14]。

2 知識境脈:構建以主題資源為主的分布式網絡教育資源

知識境脈不但研究知識本身的特點,還研究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知識境脈直接影響到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一方面網絡教育資源為主的網絡學習環境形式決定了知識構建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知識挖掘、知識表征、知識導航又直接影響到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我們認為,圍繞實際需求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主題資源,低成本的分布式建設,是比較符合實際需求的方案。

主題資源是指按照教學實踐要求,圍繞某一主題展開教學活動所需的各種教學資源的組合。主題資源能夠體現結構化資源的優點,從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圍繞主題在教學資源和教學任務、教學活動、教學環境之間建立有意義的關聯[15]。主題資源是半開放性的,具有很強的生成性與動態性,以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因此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將具有較強內在聯系的和共同主題的資源構成一個主題資源單元,有利于實現教學資源的結構化和模塊化,彌補了以書本結構為主的傳統資源組織形式所凸顯的過于關注顯性知識的整理與收集而輕視對隱形知識的挖掘與利用的弊病。

主題資源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分布式的,即資源可以不集中在本地,通過鏈接與互訪,即所謂的“鏈接主義”(Connectivism),可以容易的實現資源的獲取。目前,已經有許多這樣的成功案例:2005年北京市搭建的中小學信息資源平臺,采用“資源分布存儲,目錄集中管理”的建設思路[16],有效避免了資源的重復建設,最大限度發揮優秀資源的使用效益。上海市教育資源管理系統采用分布式管理的方案[17],取得了較高的成效。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碩士研究生的東行記電子雜志是典型的分布式管理的例子[18]:雜志只是大量鏈接的集合,但都是圍繞某個主題而有序展開的。這樣的分布式設計,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實用化、低成本、高效用的知識管理方式。

3 社會境脈:依靠多主體發掘網絡教育資源

社會境脈并不局限于社會情景,網絡學習是有其社會性的,學習者是無法從社會情景和社會文化中剝離出來。作為社會學習的個體,社會認知的一部分,學習者必須與指導者、學習伙伴進行交流和協作,才能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社會境脈的視角來看,網絡教育資源作為網絡學習環境的一部分,也具有社會性。忽視學習者本身的個體實踐資源的挖掘與利用;輕視知識的輻射、共享與創新;忽視幫助學習者之間形成有利于協作學習的良性社會交互網絡是當今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誤區。

如同現代教學系統設計呼喚使用者設計與置身于其中的設計(Designing Within)一樣,我們認為,網絡學習資源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人的活動系統必須由那些處于其中的人、利用這些資源的人以及這些資源所服務的人共同來建設。多主體發掘網絡教育資源即教學專家、教師與學生群策群力,探索創造個人化與社會化的正向循環、開放性與聚合性并存的參與式架構的群智組織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新模式。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也需要使用者的參與,徹底摒棄只有教師才可以建設學習資源的舊思想。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教師不可能完全了解學生需要什么,通過多主體的資源建設方式,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為中心。學習資源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只是教師授課的工具,那么必須要以情境化需要為核心,以問題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發展生成性、動態性資源,即一種以使用者自身為中心的學習資源建設理念與實踐。

三 結語

通過網絡學習境脈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清晰地把握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內涵與方法,它給予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網絡教育資源建設與管理,從多個維度思考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策略,從而優化網絡學習系統,提高學習績效。

參考文獻

[1][2] 鄭燕林,李盧一,王以寧.“網絡學習境脈”的概念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07,(8):17-21.

[3] 無尺度網絡[DB/OL].

[4] 胡藝文.無尺度網絡在知識挖掘中的應用[DB/OL].

[5] 胡小勇,詹斌,胡鐵生.區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6):56-61.

[6] 胡小勇,祝智庭.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技術觀[J].中國遠程教育,2002,(10):54-56.

[7] 無尺度網絡[DB/OL]. .

[8] 百度貼吧:信息融合與無尺度網絡[DB/OL].

.

[9] 陳向東.一種新的教育網站評價方法鏈接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7,(7):66.

[10] R C Vreeland.Law libraries in hyperspace: a citation analysis of World Wide Web sites [J].Law library Journal, 2002, 92(1):9-25.

[11] 胡小勇.邊際效用:教育資源怎么整?[N].中國電腦教育報/中國電化教育信息化版,2006-11-20(Z6-Z7).

[12] 楊向明.網絡時代信息推送技術及相關問題[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5,(3):79-80.

[13]A.P.Sheth.Changing Focus on Interoperability in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System, Syntax, Structure to Semantics [DB/OL].

.

[14] ADL.SCORM2004 3rd Edition [DB/OL]. .

[15] 楊四耕.什么樣的課程資源能滿足教與學的需要[J].計算機教與學,2006,(Z1):15-17.

[16] 張虹波.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7,(7):25-29.

第12篇

關鍵詞:社會網絡;旅游地;聯系

0 引言

旅游地是由旅游者旅游企業,管理部門,地方社區居民非政府組織(NGO)等形成的復雜多元動態的開放系統不同空間范圍內業態類型功能作用的各類旅游組織和個人,通過交通組織技術與信息傳遞資金和人才交流等,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協作互補交流和競爭的旅游地發展要素系統這其中以各種“流”為基礎的多種“聯系”貫穿旅游地發展過程中。因此,以“聯系”和“網絡”視角研究旅游地系統,將有助于識別旅游地發展中的重要行動者旅游聯系旅游產業鏈等,并能夠將傳統的旅游利益相關者旅游社區參與旅游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等研究整合到統一框架中,進而揭示旅游地系統的構成特征運行機制和過程,并為旅游地系統的協調優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然而,從“聯系”視角展開旅游地研究,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相對被忽視的領域(Morrison,et al.,2004)。直到近年來才出現將“聯系”作為理論支點對旅游地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網絡結構和網絡現象進行剖析的文獻,其中,社會網絡理論成為旅游地各種“聯系”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基礎

社會網絡理論作為全新的社會科學研究范式,已被廣泛地運用到眾多學科領域,并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對旅游地研究而言,作為“他山之石”的社會網絡理論則提供了一種結構性視角構建系統結構的理論方法通過對“聯系”“結構”而非個體屬性的分析,強調行動者(actor)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和作用,并從行動者之間的“聯系”切入進而實現對社會結構的分析,使得這一研究范式能夠對旅游現象中存在的“聯系”進行深入研究。國外最早的旅游社會網絡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Allen(1980)最先分析了游客的社會網絡關系對其出游旅伴的選擇(Allen,1980),不過這只能算是傳統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者對旅游問題的偶爾觸及真正涉及旅游地內在聯系性的研究,則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對旅游政策網絡的關注,隨后拓展到識別企業間協同組織間學習,知識管理企業社區等方面早期研究雖少,但也為其他旅游地研究提供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成果貢獻(Morrison,et al.,2004;Costa,et al.,2008)。隨著旅游學者逐漸認識到網絡分析用于旅游地研究的良好效果(Dredge,2006;Hall,1999),便開始運用網絡理論來分析各種旅游地發展和管理問題(Dredge,2006;Hall,1999)一例如使用網絡集群和集聚等理論分析旅游在影響區域增長和刺激區域發展中的作用(Morrison,et al.,2004;Gibson,et al.,2005;Tunsley,Lynch,2001;Scott,et al.,2008;Baggio,et al.,2010),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以Scott、Baggio和Cooper等為代表的旅游地網絡研究的學術團隊,他們的大量成果以專著和科學論文的形式發表在重要旅游研究刊物上(Scott'et al.,2008;Baggio,et al.,2010;Scott,et al.,2010)。如今,網絡已經成為國外旅游研究領域中一個時尚熱門的話題,圍繞旅游流旅游政策旅游地營銷與品牌等重要領域,出現了大量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

國內旅游研究中網絡方法的引入則較為遲緩。陳秀瓊和黃福才(2006)楊興柱等(2007)最早將社會網絡分析法運用于旅游流研究,掀起了國內旅游流網絡研究的熱潮不同尺度的旅游地和不同類型的旅游流被當做新的案例和研究對象(劉法建,等,2010a,2010b;吳晉峰,潘旭莉,2010a,2010b;周蓓,2008),旅游流網絡模型和分析指標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并開始同旅游地角色等研究進行結合(劉法建,等,2010a,2010b)。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內旅游地網絡研究出現了國外網絡理論的介紹和述評(劉法建,等,2009;王素潔,2009)旅游系統的網絡理論研究(趙磊,2011)區域旅游空間結構過程和機制研究(楊效忠,2009)跨界旅游區組織的社會網絡分析(楊效忠,等,2011)等研究領域,但整體而言,國內旅游地網絡研究數量仍很少,且集中于單一的區域旅游流空間結構等少數方面,以網絡視角剖析其他旅游現象尤其是旅游地發展問題的研究還較為欠缺

1 旅游地網絡及其體系構建

旅游目的地(destination)是同旅游需求相對應的(包含旅游吸引物、促銷、交通、信息、服務等成分)并受到眾多外部因素影響的旅游供給系統(Gunn,2005)。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各供給要素的全面積極參與,更為關鍵的是實現系統結構的整合協調優化與創新其中,以社會網絡為基礎的旅游地網絡研究是闡釋這一系統問題的得力工具(Strobl,Peters,2013)。旅游地網絡是指以旅游價值鏈為導向并以資金技術信息產品旅游者等為基礎所形成的各種橫向與縱向的、正式與非正式的、穩定與短暫的“聯系”(relations)并且將旅游地內外的旅游企業組織政府居民旅游者(actors)組織形成的特定網絡結構因此,即使小規模的旅游地內部,其旅游地網絡都包含了眾多不同類別的旅游發展利益相關者,交織著復雜冗繁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聯系,形成的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

旅游系統的復雜性,在給旅游地網絡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對象的同時(如旅游地政策旅游企業旅游流等關鍵網絡類型都成為重要的素材),也決定了很難有效地歸納梳理構建出一個清晰的旅游地網絡研究體系。目前,國內外分別有研究者對社會網絡范式下的旅游研究進行了梳理(Baggio,et al.,2010;趙磊,2011),但是,一方面尚未聚焦于旅游地發展,另一方面分析的重點放在了網絡本身,沒有將關注點匯聚于旅游地網絡形成的基礎“聯系”上作為社會網絡理論的基礎,首先要對聯系進行界定和分類,已有的幾種重要分類方法都是從聯系的類型和屬性展開的。如最常見的是將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分為情感情報,咨詢信任4類(羅家德,2005)。此外,從聯系的強度(互動的頻率,感情力量,親密程度和互惠交換)入手,可將聯系分為強鏈接和弱鏈接(格蘭諾維特,2007);依據聯系的性質,可分為工具性聯系和情感性聯系等(Lin,2001)。因此,本文主要按照旅游地網絡的聯系內容和屬性差異,將旅游地網絡研究分為旅游流互動網絡。旅游政策網絡。旅游地知識管理與創新旅游產業鏈營銷與品牌合作旅游地一般性整體網絡等研究領域

2 研究進展和述評

2.1 旅游流互動網絡

旅游流互動網絡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宏觀和中觀層次上,旅游地(旅游景區)之間的旅游者空間移動及其形成的旅游流效應,憑借其間的旅游流,區域內的各旅游地構成了具有一定結構特征的旅游地網絡,這種網絡結構能夠影響每個旅游地和整個區域旅游的發展;其次是微觀尺度的不同旅游企業之間的游客互送,屬于旅游地內部一種較強的旅游聯系,也是一種直接的工具性聯系。不過目前,國內外有關旅游流互動的聯系主要集中在第一個方面,即區域旅游流網絡結構的展示和分析,如Hwang等(2006)用網絡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客源地游客在美國的多目的地游程的特征,Shih(2006)研究了臺灣南投地區自駕游的網絡結構。有限的國外研究不僅體現了社會網絡的基本思路,而且相關模型和指標運用得當,顯現了社會網絡定量研究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實現了旅游流網絡同旅游空間結構旅游地定位的結合,并非對單一旅游流問題進行描述性分析,從而成為這一領域的開創和代表性文獻。

在國內,最早采用社會網絡視角研究的旅游領域就是區域旅游流網絡,從陳秀瓊楊興柱將社會網絡分析法引入國內區域旅游流研究開始(陳秀瓊,黃福才,2006;楊興柱,等,2007),旅游流一直是社會網絡范式研究旅游的重要內容。不僅空間上已從市內省內擴展到特定區域(陳浩,等,2011)全國尺度(劉法建,等,2010a),而且旅游流的內容不斷擴大,旅游航空客流亦被納入研究范疇(吳晉峰,潘旭莉,2010a,2010b;周蓓,2008)。同時旅游流模型的評價也更為全面,除了中心度,子群概念等被引入外(劉法建,等,2010a;吳晉峰,潘旭莉,2010a),利用旅游流網絡模型對旅游地角色進行定位也被國內學者所關注(劉法建,等,2010b)。不難看出,國內外旅游流網絡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尺度下的旅游地之間的旅游流互動,旅游地系統內部的旅游客流互送,及其對旅游經營企業的影響還未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

2.2 旅游政策網絡

政策網絡是政策科學領域近年興起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政策網絡研究的出現可以看作是對國外公共政策制定方式變化的響應一過去幾十年,隨著社會政治系統的結構性轉變,如政策制定過程的日益破碎化部門化去中心化全球化和政治的不確定性,政策越來越被看做是社會與政府參與者之間互動過程的結果,而這些互動都是緊密鑲嵌在一定的社會互動網絡中的(Pforr'2006)。因此,政策的網絡分析正日益成為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個主導性范式(Konig'1998)。

旅游政策網絡研究是旅游學者將這一公共政策領域中的創新概念運用于旅游地研究的有益嘗試(Pforr'2006),也是對旅游地政策制定過程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響應。旅游政策制定過程是一個“政府-企業-公民-社會”復雜的關系體系運作過程,涉及的部門和主體極為復雜和多元,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各異,對旅游政策制定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這就需要在一定的社會互動中進行協調和溝通旅游政策網絡分析恰好是有效,深入理解這種復雜社會互動的“透鏡”(Dradge,2006)。在政策制定及旅游規劃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文獻開始關注溝通和合作(Dredge,2006),這也成為國外旅游網絡研究中最為深入的領域(Pforr,2006;Dredge,2006;Dredge,Pfor,2008)。鑒于特定的政治背景、研究階段、層次和范式限制,目前國內旅游政策網絡研究仍集中于特定政策的旅游業效應及其影響,如休假制度調整(張朝枝,2007;郭曉東,2008)、市場政策(何建民,2006;胡瑞娟,2009)、產業政策(何建民,2006;石培華,等,2010)、區域旅游政策的感知(劉俊,2011)等政策本身。盡管王素潔和李想曾研究了15類利益相關者鄉村旅游決策中的關系和結構,在國內中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王素潔,2011),但仍缺乏對旅游地政策制定過程政策主體等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

由于關聯到的利益主體十分多元關系內容復雜,旅游政策網絡是一個多維復合的動態的網絡體系網絡行動者的邊界難以確定,這也成為其他質疑政策網絡研究的主要內容(Dredge'2006)。所以,目前國外研究的焦點集中在特定的旅游政策議題網絡(issue network),以便能夠確定一個較為清晰的利益相關者框架,其中,關注最多的議題是旅游規劃制定(Dredge,2006)。此外,利益相關者理論也被用于確定這些政策網絡中的行動者(Pforr,2006,Timur,2010)。除了旅游規劃等專門議題網絡的實證研究外,研究者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旅游政策網絡的理論建構上主要包括:第一,旅游地各種利益相關者為何參與到政策網絡中;第二,網絡結構和網絡互動對政策制定過程的影響;第三,政策網絡在旅游政策研究中的適用性價值和優劣勢;第四,旅游政策網絡作為一種管理模式的優劣勢,如何做到一個好的目的地政策管理等(Dredge,2006;Dredge,Pfor,2008)。其中,以Dredge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在上述問題上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例如,好的旅游政策網絡管理必須做到;準確定義網絡,明確網絡的結構和核心,明確政府的作用,解決特定時間和長久性問題,整合宏觀與微觀影響等(Dredge,Pfor,2008)。

盡管旅游政策網絡開始逐漸增多,但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同其他旅游網絡研究一樣,旅游政策網絡研究將視角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企業間的組織網絡研究,檢驗社會互動和資源交換是如何影響到產品創新互補性和經濟效率的;二是調查公私部門結構的網絡特征,及其對旅游政策制定實施的影響。而這兩個方面都缺少對企業,政府和公民社會之間的關系對網絡結構形成的研究(Dradge,2006),關注的焦點始終是地方政府旅游組織和地方旅游企業,缺少對地方社區居民、NGO、旅游者等群體利益的保障和關注。第二,需要整合政治學利益相關者理論合作理論旅游組織等相關理論,這樣才能深入理解旅游政策網絡,并提出好的管制方法第三,政策網絡在旅游研究應用的合理性問題新的網絡方法在旅游政策制定中是否更為有效和高效網絡模式能否更好地促進旅游管制旅游政策網絡的優劣勢在哪里等都沒有很好的得到闡釋(Dredge,Pfor,2008)。第四,目前旅游政策網絡研究,主要是對研究理論和研究框架的構建,以定性研究為主,盡管有助于深入理解旅游政策網絡的本質和過程,但定量研究則對展示和描述旅游政策網絡發展的現狀和關鍵角色更為重要,對旅游發展實踐更有指導意義。

2.3 旅游地知識管理與創新網絡

網絡合作是知識產生和分享的關鍵,應用網絡可以使旅游發展各主體方便地獲得知識資源市場技術,因此,旅游企業內部的知識傳遞網絡成為其有效管理企業內部的隱性知識促進各種知識的共享溝通和創新并創造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陳冬冬,等,2009),而依托信息傳遞等建立的旅游地知識網絡則成為旅游地政府企業居民等主體之間溝通信息傳播知識實現創新的重要載體。Costa就認為,知識是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通過旅游網絡關系獲得的核心資源之一,社會網絡具有傳遞知識等能力,并可通過知識的交換和共享策略引發創新(Costa,et al.,2008)。

盡管創新和網絡之間的研究已經成為經濟學管理科學和社會學研究中一個熱門話題(Fukugawa,2006),旅游研究中卻十分少見(Costa,et al.,2008),其中還包括了一些旅游學術網絡的研究(Hu,Racherla,2008;Racherla,Hu,2010)。如上所述,國內外以網絡視角對旅游地知識管理與創新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旅游地企業知識網絡研究基于網絡的企業內部知識管理成為其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但還需要應用到目的地尺度上網絡方法不僅可用于分析目的地各種結構,還可以提供建立知識共享的有效策略,尤其是確認阻礙知識傳遞采用和共享的因素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旅游業中的知識大多數是隱性的,較難管理,但它對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明顯,是旅游企業的核心能力和戰略優勢。Hislop(1997)等認為,知識的表達就是通過知識管理讓隱性知識顯性化,這種管理需要通過兩類網絡,一是微觀的組織內的網絡,二是宏觀的組織間的網絡;第二種網絡指的就是旅游地企業知識網絡,“共享即是力量”已成為一種新的理念Noel等在依托旅游地網站的知識傳遞研究中指出,在目的地尺度上讓組織間進行知識的傳遞需要特定的環境,例如競爭力旅游產品的持續創新通過網絡和目的地知識“通道”(portals)的相互知識共享,以高度信任為基礎的穩定關系(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可能需要一定的培訓和引導)組織間有效的知識管理進程(Scott,2008)。

第二,旅游地知識網絡與創新對于旅游地及其內部的旅游企業來說,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商業環境中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創新是一個復雜無序的過程,包括一系列的復雜反應和回饋過程。目前還沒有一個單獨的理論能夠對所有旅游企業創新做出完全的解釋,不過創新網絡恰好是一系列理論中最終能有助于解釋旅游企業創新行為的理論學術界普遍的共識是,網絡具有加速信息的交換從而加快企業發展、引致創新的作用(Costa,et al.,2008)。這對于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旅游地來說更為重要大型企業在R&D中投入較多,而小企業只有通過社會關系來有效的對接大公司的研發活動以獲得新的知識和信息(Acs,Audretsch,1993)。王濤與鄧榮霖(2010)認為,只有當企業嵌入到其外部社會網絡中,在面對新的理念信息和機會時,才會有效促使其利用學習活動來形成相應的能力。這種基于社會網絡的能力構建活動是對能力內生模式的良好補充,競爭力和發展優勢的確立同樣如此創新依靠旅游地網絡來實現,創新過程同網絡的關系和行動者的一些特性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關聯。Scrensen(2007)的研究表明,旅游地創新網絡具有地理屬性;旅游地的創新依靠的更多是本地網絡(local)而不是非本地網絡(non-local),原因在于,高度的地方連接形成旅游產業集群,這使得各種聯系的成本降低。這同其他產業知識網絡案例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Saxena(2005)則檢驗了正式和非正式網絡以及參與者(熱情支持者,積極行動者,實用主義者和反對者)的不同態度對于旅游地知識交換和創新的影響

2.4 旅游地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網絡

政策知識管理與創新等網絡的行動者主體以旅游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為主,他們會以知識信息的傳遞共享等為關系形成特定的旅游地企業網絡不過,旅游企業之間更多的是經濟與產業上的合作與競爭關系旅游地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旅游產品,其完整性需要眾多產業部門的合作和協調。Hialager(2000)認為,旅游地就是在一個地域內同一個經濟部門內的各種專業化的相互依賴的公司組成的,因此,旅游產品也常常被消費者看做是旅游地服務網絡中不同服務成分的價值增加鏈作為服務產業,旅游業只提高分銷渠道是不夠的;旅游地產業部門需要通過橫向與縱向的競合“聯系”串聯成為一個完整的旅游產業鏈體系,為旅游者提供完整的旅游產品這就需要從整體聯系視角對旅游產業鏈進行研究,不過國內外對此關注不多(zhang,et al.,2009),尚未成為熱點話題。

目前,旅游企業及旅游產業集群的社會網絡研究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作為旅游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中小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模式不同于大型企業,它們小而多元,面臨競爭和壓力時,較難進行有效的抵抗,需要借助旅游地其他企業和部門的協助。Costa(2008)等認為,SMEs的競爭力、發展和收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為了減小增長的限制,他們必須同私營企業主和公共產業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和網絡,一般戰略導向性的網絡會進化成為地理上或者產品上的產業集群Kalnins和Chunk(2006)在對美國住宿業中的印度古吉拉特移民企業家的研究中指出,擁有較大的社會資本顯得至關重要,靠近同一種族開辦的高等級賓館,其生存機會大過靠近低等級或非本種族人員開辦的賓館;另外,相互競爭的企業之間可能會產生并維持緊密的私人聯系從而避免沖突,這在有關悉尼的酒店管理者的研究中得到證實(Ingram,Robeas,2000)。徐紅罡(2012)在桂林陽朔西街旅游小企業創業機會識別研究中也指出,小企業主的社會網絡是重要的影響因素。Lemmetyinen和Go(2009)的研究表明,旅游商業網絡內行為的協調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增加價值的產生過程,二是通過網絡建立品牌認同過程。另外,Tunsley和Lynch(2001)認為,旅游中小企業的網絡研究必須考慮到目的地發展問題,甚至需要建立全球尺度的旅游產業集群網絡以獲得競爭優勢(Erkus-Oeztuerk,2009)。

在選擇特定“聯系”建立旅游地企業網絡集群時,多數研究者是從合作關系展開的,原因在于通過合作關系建立的旅游企業網絡,不僅有助于企業降低交易成本發掘外部經濟的規模和范圍,還可幫助小企業參與到旅游地發展的決策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推動旅游地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Erkus-Oeztuerk,2009)。此外,研究者還進一步將視角放到了合作關系的建立和持續性上,分別從公司的內外特征入手展開研究。Erkus-Oeztuerk(2009)指出,公司的集聚和專業化類型并非是決定各種合作關系連接程度的關鍵要素,而是由公司規模決定的Ataber(2011)則通過“競爭”關系來反映合作關系的持續時間,認為,產業集群內的經濟行為是鑲嵌在密集持續和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中的,直接競爭者之間更多的是短暫聯系。

2.5 旅游地營銷與品牌網絡

旅游地營銷是一個復雜的工程(Lemmetyinen,Go,2009)。一方面,構成旅游地產品的各類資源是分散在旅游地內外眾多的企業部門和個人手中,旅游資源和產品構成的零碎性以及多重利益相關者的相互獨立性,使得旅游地品牌管理不是一個核心行動者能夠獨立完成和控制的;另一方面,旅游地特定的管理和規范機制使旅游地營銷缺乏一種整體管理概念,各相關者的目標存在差異,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利益上的沖突,在組織旅游地營銷等公共活動時會面臨混亂和困難的局面(Lemmetyinen,Go,2009;Friedrichs,et al.,2005)。因此,一個目的地市場營銷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利益相關者內部以及同非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聯系依賴和互動這就決定了旅游地的品牌和營銷過程需要有效整合各級各類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這一參與進程在旅游規劃中的重要性正不斷被旅游研究者所認識并認同(Marzano,2008)。

面對旅游地營銷“聯系”內在的復雜系統性,國外有學者開始采用社會網絡構建研究框架。例如在Marzano(2008)所界定的旅游地概念中,旅游地空間概念會受到共享同一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各種行動者的影響,旅游地作為一個互動的旅游供應商網絡,需要一種有效的機制來帶動旅游地的發展,其中,社會網絡及“聯系”模式是市場行為的根本要素,能夠并且已經成為有效的市場策略的重要基礎(Marzano,2008;Arabie,Wind,1994)。

旅游地營銷聯系網絡中的重要基礎是合作旅游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間的合作,是集群本身及其成員獲得競爭優勢的強有力的決定因素(Boari,et al.,2003;Pirter,1998)。旅游企業發展需要合作信任和共享價值。作為旅游地公共產品和旅游地營銷一部分的旅游品牌,在其構建和形成過程中的合作聯系,不僅是一個策略選擇,更是目的地發展的本質與核心問題。Fyall和Garrod(2005)認為,旅游營銷已經將關注點從理解個體組織之間的競爭,轉移到面對營銷相關問題時的合作,而社會網絡視角尤其適合研究品牌形象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表達出一些個體或成員的權利(Lemmetyinen,Go,2009)。Lemmetyinen和Go(2009)的案例研究還表明,旅游企業網絡合作行為協調的前提條件有:一是強化價值產生過程,二是建立通過網絡的評判識別過程此外,旅游地營銷網絡還是旅游地企業網絡的構建基礎,Baggio等(2010)采用旅游網站網絡作為實質網絡與實體網絡進行對比研究時指出,因特網上的旅游企業的合作營銷網絡可能會反映出旅游地系統網絡的類型,旅游公司集群的網站聯系網絡就是其所構成的社會經濟網絡的可靠性樣本。互聯網上的鏈接可視為原社會網絡結構特征的反映,旅游營銷網絡一定程度上也就代表了整個旅游地網絡的基本架構

2.6 旅游地一般性整體網絡

上述具體聯系類型的旅游地網絡研究,揭示了網絡分析在研究旅游地發展過程中不同聯系類型形成的特定旅游地網絡研究的適用性理論和實踐意義,但具體的網絡結構只能反映旅游地發展的獨立側面如果忽略旅游企業和旅游部門之間關系的類別,統一泛化為“聯系”,那么旅游地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行動者構成的整體網絡。這一旅游地整體網絡研究也是國外旅游地網絡研究的重要內容。Raggio等(2010)認為,旅游地通過信息擴散過程構成的是一個無標度的復雜網絡;Scott和Coooer等(2008)則把旅游地內部組織關系網絡當做是鑲嵌在旅游地內的一系列獨立的供給商連接起來提供一個完整旅游產品,旅游地發展是融入到一些非正式和正式的合作、參與和網絡中的。作為一個開創性的研究,Pavolvich(2003)認為,旅游地通常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互補且競爭的組織多元產業部門基礎設施以及一系列公司關系組成,這些要素能產生多樣高度零散的供給結構,而網絡分析則為整體結構的透視提供了有效的“透鏡”。在相關理論框架基礎上,國內外研究者還對旅游地網絡進行縱向的時間序列演化研究和橫向的比較研究。Pavolvich(2003)以新西蘭Waitomo洞穴百年來的旅游發展為研究對象,展示其旅游地網絡的形成、演化以及與重要事件的關系。Scott(2008)比較了澳大利亞4個不同地區、不同資源類型旅游地的旅游地網絡特征差異。Timur和Getz(2009)則比較了Calgary、Victoria和San Francisco這3座城市的旅游地網絡特征。國內方面,有王利偉等(2009)對武陵源旅游地網絡進行構建,并分析了發展演變過程。

3 研究述評

社會網絡理論之所以能被廣泛應用和引入,并日益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不僅在于其提供了對各種社會結構進行有效的測量和分析的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其中層理論的發展獨特的關系視角和結構主義分析的能力,可以為大型理論和微觀事物的解釋提供了溝通的橋梁和紐帶(羅家德,2005)。采用聯系視角及社會網絡對旅游現象進行研究亦是如此。它不僅為旅游地旅游企業內鑲的各種網絡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和展示工具,提高了對旅游系統功能機制能力的理解,還為理解政府,旅游企業和市民社會之間社會關系和結構提供了有用的透視(Dradge,2006),使旅游地管理效果更好,效率更高(Scott,2008)。不過2004年之前,社會網絡范式下的旅游地研究是一個相對被忽視的研究領域(Morrison,et al,2004)。之后,國外研究者才真正將其運用到旅游研究中,開始關注旅游產業集群和旅游地發展眾多層面的網絡屬性(Erkus-Oeztuerk,2009)。隨著研究內容的拓展和研究層次方法的不斷提升,旅游地研究中的社會網絡不再只是對區域旅游要素,如旅游流飯店旅游企業等進行結構上的展示和解釋,而開始轉向探討旅游地各種聯系所構成網絡的形成演化及其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內在聯系。

3.1 國外研究經驗

盡管國外的旅游地網絡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政策網絡。旅游流網絡,旅游地產業網絡和集聚等少數領域(Erkus-Oeztuerk,2009),但相對國內而言,還是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第一,注重社會網絡理論的引入和價值分析社會網絡的價值不僅是對旅游中的各種網絡現象進行測度和評價,更在于其作為一種研究視角和研究思維的轉換,是從“聯系”和“結構”出發對旅游現象進行剖析這在國外研究中得到很好的體現他們早期的研究,尤為注重網絡在旅游地研究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剖析,強調理論框架的建構和梳理;而后,隨著網絡理論引入的不斷深入和旅游流信息等比較容易確定邊界的網絡被關注,一些網絡定量模型才開始用于旅游地網絡的評價,并成為重要研究內容。整體上看,國外旅游網絡研究更為強調社會網絡理論內核的體現,層次較高,內容較為全面。這種注重研究框架體系構建的思維也有助于對旅游問題的深入理解。

第二,有效選擇定量和定性方法在理論建構旅游地網絡后,還需要定量模型對聯系網絡進行評價和測度。最常用的定量指標就是中心度和密度(Timur,2010;Pavolvich,2003),如被用來檢驗結構和凝聚力等(Scott,et al.,2008);除此之外,強弱連接、結構優化模型(Lemmetyinen,Go,2009)以及一些復雜網絡模型和指標(密度路徑集聚系數效率指數協同混合系數和接近比例等)也開始用于描述旅游地網絡的復雜性(Baggio,et al.,2010)。此外,國外研究在建構和評價相關網絡模型時不僅擅長從定量數據挖掘網絡信息,而且善于對旅游地網絡進行定性分析和解釋定量研究可以揭示事物的屬性,定性研究則有助于對事物的深入理解

第三,靈活采用整體網和個體網思路旅游地網絡構建可從整體和個體兩個思路展開,整體網一般運用在行動者邊界容易確定且強調整體結構的旅游流旅游政策等研究領域;而對于網絡邊界較為模糊且更為注重行動者聯系特征的問題,如旅游產業集群知識管理等,則常采用自下而上的個體網思路。由于旅游地作為一個模糊的系統,很難確定邊界和整體結構,建立研究框架和獲取數據往往十分困難一些國外研究在理論層次上采用整體網思路,用以聚焦特定旅游問題,以確定行動者邊界但在研究過程中常使用個體網方法,例如多采用“滾雪球”方法來確定行動者獲取數據構建網絡

第四,采用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比較研究國外旅游網絡研究并未局限在對特定區域特定時間截面的旅游地網絡的描述和解釋,而嘗試進行不同旅游地的橫向比較和同一旅游地網絡的縱向時間序列研究對不同的案例地進行對比以發現不同旅游地網絡差異是國外旅游地網絡研究的一個重要傳統(Scott,et al.,2008;Lemmetvinen,Go,2009),這樣不僅多層次、多維度的檢驗了社會網絡在旅游研究中運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有助于揭示旅游地網絡的演化和發展,深化對旅游地網絡的理解。

與之相對,國內旅游地網絡相關研究,不僅內容少,集中在旅游流網絡的構建及其空間結構等少數方面,而且存在以下不足,如:方法單一,以整體網為視角,案例研究為主;強調定量模型的評價,輕視研究理論和框架的建立;多數研究是零散的案例研究(王素潔,等,2009),缺少橫向和縱向的對比研究;開始關注旅游地網絡,卻忽視同旅游地發展進行結合;簡單描述多,理論提升稍顯薄弱

但是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較為系統,全面的研究,楊效忠等(2009;2011)在跨界旅游區研究中,采用社會網絡理論和方法,對空間經濟聯系合作機制邊界效用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釋,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性和研究啟發性

3.2 研究不足

正如社會網絡研究大師Granovetter(2007)所言,盡管近年來社會網絡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研究中得到重視,但可惜的是往往止步于概念的傳播,而非實際以此理論和觀點所作的實證研究

由于旅游地社會網絡研究出現的時間短內容相對較少,也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首先,研究熱點集中在政策產業集群旅游流等少數方面,很大程度上將研究對象局限在局部利益相關者和少數類別的旅游聯系,忽略了旅游地發展中的很多關鍵問題例如過分強調企業政府等行動者和諧的合作聯系,卻低估了競爭關系這一旅游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Ataber,2011);研究內容和視角的局限性及研究的相對零散性,使得難以很好地建立起旅游地網絡研究的系統框架其次,同“關系地理學”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一樣,很多研究將重點放在了整個網絡的整體特性上,而很少關注“聯系”的內容和行動者的特征;同時這些構型(configurational)類方法的研究并未對“聯系”如何產生的機制做出很好的解釋(Staber,2011)。最后,難以實現定量和定性方法的有效融合與互補,社會網絡的定量分析優勢并未在這些研究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同時在社會網絡引入的初期,在理論的引入和解釋上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致使解釋力不夠,甚至出現偏差

3.3 研究啟示

國內外旅游界已經掀開了旅游現象中“聯系”和網絡研究“黑箱”的一角,為進一步深入揭示各種旅游網絡的內涵和機制奠定了基礎。未來的旅游地網絡研究,還需要從某類型網絡拓展到旅游地整體網絡研究,并從理論建構模型設計到案例等很多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1)目前研究較多關注旅游地企業網絡研究,沒有將旅游企業網絡放到一個更大的旅游地系統中,忽略了旅游系統與外部系統形成的異質網的互動效應(王素潔,等,2009)。未來需要突破企業范疇,真正體現旅游業特性,將一般旅游企業內部的知識傳遞合作情感網絡等研究拓展到旅游地尺度,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多尺度多時間段的研究。

(2)進一步將旅游地發展同旅游地網絡進行深度結合。目前有關旅游地網絡演化與旅游地發展的研究,定性和描述性的居多,無法揭示旅游地發展同旅游地網絡的相互作用和耦合過程。

(3)從空間特征入手,探討旅游地網絡的地理屬性及其互動機制。現有研究局限于旅游地網絡內在屬性的描述,忽略對旅游地網絡重要的外部特征,尤其是空間特征的展示分析以及形成規律的分析各種旅游網絡都鑲嵌在一定的地理系統中(Pavolvich,2003),對地理特征的忽視致使對網絡的解釋偏于膚淺和片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勒县| 区。| 镇江市| 宁河县| 平遥县| 彭泽县| 望城县| 保亭| 南和县| 崇信县| 乌鲁木齐县| 科尔| 西昌市| 包头市| 运城市| 威远县| 雷山县| 琼海市| 惠州市| 乃东县| 雷波县| 临江市| 巨鹿县| 株洲市| 临汾市| 资中县| 祁东县| 舒城县| 香河县| 五家渠市| 九龙城区| 宜昌市| 鹰潭市| 宕昌县| 东兴市| 池州市| 西畴县| 固始县| 枣强县| 上饶县|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