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3: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乳腺纖維瘤手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230-01
乳腺纖維瘤是臨床上常見的發生于女性乳腺小葉纖維組織和腺上皮的良性腫瘤[1],以青春期、青年期多發,尤其是18~25歲的青年女性多發,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進行手術切除為主。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是采用放射狀切口治療[2]。但會在的皮膚上留下較為明顯的瘢痕,影響了手術后的美觀,不易被患者接受。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環乳暈弧形切口切除治療成為臨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其微創及瘢痕愈合好的優點,越來越被患者所青睞[3]。為探討和分析乳腺纖維瘤的診治方法以及手術切口的選擇,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乳腺纖維瘤患者,采用環乳暈切口進行手術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乳腺纖維瘤患者上千例,隨機抽取100例,觸診可觸及腫塊,經乳腺鉬靶攝片、乳腺B超、CT三維成像及腫物細胞學穿刺等檢查,結合臨床病史均確診為乳腺纖維瘤,瘤體直徑1.0-10cm。年齡18-26歲,平均年齡22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有50例,5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18-26歲,平均年齡22歲,瘤體直徑為1.0-10cm;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8-26歲,平均年齡22歲,瘤體直徑為1.0-10cm,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均進行常規的超聲監測確定乳腺腫塊的體表定位,均在局麻下進行手術。觀察組患者采用環乳暈切口手術治療。具體步驟為以弧形手術方法沿乳暈邊緣切開,同時以電凝的方式將皮下層切開,順著管的走向,分離表皮與乳腺腺體,固定瘤體,將瘤體及其包膜完整切除。創面徹底止血,用可吸收線縫合腺體及皮下組織,縫合皮內皮膚,加壓包扎切口。手術完成后將標本送病理進行檢查。術后2天換藥,術后8天拆線。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放射狀切口治療進行治療。切口方式為傳統的放射狀切口。其余與觀察組操作方式相同。兩組患者手術完成后均進行隨訪觀察,隨訪觀察1年。觀察和比較兩組不同手術切口方式對乳腺纖維瘤的治療效果。
1.3療效評價標準:按以下標準評價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療效。觀察傷口愈合情況、乳暈感覺情況、切口瘢痕情況,對手術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1.4統計學處理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對統計學數據進行X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均愈合,對照組患者切口愈合50例,乳暈正常 40例,瘢痕可接受20例,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50例,乳暈正常48例,瘢痕可接受45例。術后瘢痕可接受人數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兩組不同的手術方式對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效果分組例數切口愈合乳暈正常瘢痕可接受對照組50504020觀察組505048453討論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人類對健康需求的增加,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女性的獨有魅力,成為女性的象征。乳腺纖維瘤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采取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瘢痕明顯,導致很多女性診斷出乳腺纖維腺瘤后也不愿意進行治療[4]。隨著醫學的進步,改良的手術治療方式越來越被患者所接受。其中,乳暈房弧形切口手術切除腫瘤成為優選的手術方法之一。的血供主要是由胸廓內動脈、肋間動脈、胸肩峰動脈的支和胸外側動脈外支等組成,在內互相吻合,共同構成的立體血供體系,提供給給乳暈以充沛的血供,對實施乳暈小切口手術愈合提供了必要的保證[5]。本研究證實,經乳暈弧形切口切除治療乳腺纖維瘤安全有效,切口隱蔽,不影響的外形,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應榮培. 環乳暈切口與傳統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J].浙江創傷外科,2012,2(17):209-210
[2]沈加君,孫蕓,陳美芳. 環乳暈切口與麥默通微創術切除多發性纖維瘤的臨床優缺點比較[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1,6(9):53-54
[3]于萬友. 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56例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雜志,2011,12(12):60
關鍵詞 乳腺纖維瘤 美容切口 手術疤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23
乳腺良性腫瘤是女性患者的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在基層醫院外科以乳腺纖維瘤最為常見。由于廣大基層醫院條件差,無法開展先進的微創手術技術。所以基層醫生改進傳統的手術切口,減少瘢痕,也可以達到美容效果。以往在乳暈附近的腫瘤采用弧形切口已達成共識,但位于乳暈較遠的腫瘤往往采用放射狀切口,但手術瘢痕明顯。2007年8月~2010年8月采用弧形美容切口切除纖維瘤患者60例,均收到滿意的效果。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60例,均為女性,年齡18~60歲,平均32歲。腫瘤位于中央區10例(10%),外上象限32例(53.3%),內下象限5例(8.3%),內上象限6例(10%)。病理診斷均為;乳腺纖維瘤。
手術方法:①手術切口選擇:距乳暈3cm以內的腫瘤行乳暈旁弧形切口,>3cm的,沿皮紋弧形切口。腫瘤位于腺體深層,若無哺乳要求可順弧形切口垂直切口腺體切除腫瘤;若有哺乳要求可以放射狀切開腺體,切除腫瘤后修復腺體。②手術操作:術前常規標記腫瘤位置及切口位置,切口一般不超過2cm,一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放射狀切開腺體,完整切除腫瘤及包膜,徹底止血后用4-0可吸收線縫合修復腺體,1-0絲線縫合皮下,4-0可吸收線皮內縫合皮膚。不放引流,不必加壓。若無哺乳要求,可垂直切口腺體,切除后可不縫合腺體。
結 果
60例患者手術均采用弧形切口,術后無皮下血腫,均甲級愈合。門診隨訪平均1年均復查無明顯瘢痕,雙乳對稱,外形無影響,患者滿意。與以往傳統的手術切口相比美容效果明顯改善,患者滿意,未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未見并發癥。
討 論
傳統觀點對于乳暈周圍的纖維瘤采用弧形切口已經達成共識,但對于距乳暈較遠的腫瘤往往采用放射狀切口,手術簡單,顯露好,但術后瘢痕明顯,影響美觀,特別是年輕女性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如采用弧形切口,順皮紋切開,張力小,符合美容要求,采用可吸收線皮內縫合瘢痕明顯小。
近期有些學者主張切除腫瘤后部縫合腺體,放置引流加壓包扎,但對于基層患者往往不住院,不易隨時觀察,容易引起皮下積血或壓力過大引起皮瓣缺血壞死。如縫合修復腺體徹底消滅死腔術后可以減少這些并發癥,不影響哺乳,對于年輕女性很重要。所以基層外科醫師在有一定的外科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改進手術方法也可以達到術后美容效果,可以彌補基層醫院設備條件較差的局面,使基層廣大患者獲得較滿意的醫療服務。
【關鍵詞】臨床護理干預;乳腺纖維瘤;切除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8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040-01近幾年中,乳腺疾病的發展呈上升趨勢,尤其是乳腺纖維瘤的發病率,乳腺疾病已經成為危害女性健康的一種疾病[1]。目前,國內各大醫院針對乳腺纖維瘤的治療,一般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臨床護理干預越來越被廣大人民所重視。本文通過分析乳腺纖維瘤手術切除方式的臨床護理干預進行全面總結,報告內容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從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院治療的138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資料顯示,患者年齡在20-28歲間,經過醫生診斷,確定病情為乳腺纖維瘤,并且治療的方法以切除方式為主。138例患者中,有100例患者屬于單反性,38例患者為多發性。
1.2方法針對入院治療的13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時間和順序進行隨機分配,分配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中采用基本的日常護理,觀察組中的患者則在基本治療的基礎上,加上臨床干預。對照組與觀察組中的患者無論在年齡和性別方面均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患者可通過調查得出對護理的滿意程度,護理后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針對每一患者進行調查護理的滿意度,對護理滿意度進行打分,100分為非常滿意,75-90分之間為滿意,比較滿意的分數在60-75分之間,不滿意為60分之下。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對照組的患者在進行基本的日常護理,在護理期間對患者進行手術前的指導和問題講解,并且向患者講解術中和術后的護理措施和護理方式。
1.2.1.1術前心理的疏導患者在確定手術時間后,很多患者都會有擔心、害怕等情緒的出現,尤其體現在年輕女性中,很多女性擔心手術期間的疼痛感無法忍受,害怕手術失敗影響今后的正常生活等很多問題。這樣,護理人員要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幫助患者克服害怕的心理,減輕手術帶來的負擔,并且在講解過程中,可把手術成功的案例講述給患者,減少對手術的恐懼。
1.2.1.2術前宣教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要與患者建立好親切的關系,這樣患者才可相信護理人員的宣傳教育,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和方法,術后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式。護理人員還要與患者的家屬進行溝通,做好家屬的指導工作,是家屬充分的配合醫院進行患者的治療,穩定患者的情緒,減掉患者的思想包袱,這樣才利于手術的成功。
1.2.1.3術中護理患者在手術之前要學會一種呼吸的方式,就是腹式呼吸法,這種方法在手術期間會得到試用,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必須學會此種呼吸方法,這種方法在手術中可減少對胸大肌的損傷,同時還可降低呼吸的平率和幅度。
1.2.1.4術后的護理方法日常護理在患者手術后,護理人員必須加強對患者的臨床護理,在剛剛結束手術的患者更要仔細認真的護理。護理人員要不定時的觀察患者的神志、體溫、脈搏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于患者的主治醫師聯系,進行第一時間的就治工作。
手術后患者不能及時的行走,這時護理人員要全方面的幫助患者進行日常的基本鍛煉和活動,例如:幫助患者穿衣行走,及時的告知患者家屬應注意的事項,如果發現異常,要及時的到醫院進行復查。
患者在手術后還會有疼痛感覺,可以按照醫生的囑咐服用小劑量的止疼藥,但是要注意在服用藥物后是否有不良的反應。患者術后的飲食要以好吸收和高蛋白的食物為主,為減少傷口的感染,拒絕辛辣食物。
1.2.2觀察組的護理方法觀察組的患者在護理方面上除了日常的基本護理外,增加了護理干預和加強了引流的處理方式。
1.2.2.1切口護理方法護理人員要定時對患者的手術傷口處進行檢查,觀察患者的繃帶是否有松動的現象,松緊程度是否合適,患者的身體情況是否適宜,有無其他情況的出現。患者在術后最好等到拆線后進行洗澡,避免傷口得到感染[2]。
1.2.2.2加強對引流條的處理引流條在手術后的一天內最好拔掉,這樣可減少患者的感染發生率,術后要及時的對患者進行切口處的壓迫比血,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后在進行包扎,包扎過程中確保適宜的程度,保證血液循環可正常運行。2結果
138例乳腺纖維瘤患者中存在引流的患者有38例,經過手術治療后,引流現在明顯得到減少;對照組中有經過手術后病情加重變化為惡性腫瘤,還有患者出現了創傷血腫的現象。
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程度達到很高,觀察組中的患者有60%非常滿意,對照組中非常滿意度達到了40%,其他患者基本達到滿意。3討論
乳腺纖維瘤一般都是良性,發生成癌癥的幾率很小。目前治療此病的唯一方法為切除,但是這種病情一般發生在年輕的女性身上,對女性來說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手術前要與患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護理人員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確保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去面對手術,這樣不僅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還可減少患者的恢復時間。臨床上的護理干預不僅縮短了患者的治愈時間還在事實中證明了,由此可知,針對乳腺纖維瘤的患者,做好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文獻
[1]李貞采.乳腺纖維瘤手術的臨床護理心得[J].中國保健營養,2012,(14):133.
【關鍵詞】 環乳暈切口;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外科學
乳腺纖維瘤主要由內分泌激素失調引起, 主要是發生于乳腺小葉纖維組織和腺上皮的良性腫瘤, 好發于 20~35 歲的青年女性[1]。既往多采用放射狀切口切除瘤體, 在腫塊表面沿乳管方向作放射狀皮膚切口, 將腫塊連同包膜一同切除, 由于皮膚紋理切斷生成明顯的纖維瘢痕或局部凹陷畸形, 破壞形態美觀, 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2]。隨著外殼手術治療的微創化發展, 環乳暈切口的切除腫瘤手術被廣泛應用到臨床中。現將山東省招遠市道頭中心衛生院行環乳暈切口乳腺纖維瘤切除術4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近兩年來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患者43例, 年齡18~49歲, 平均(32.9±2.08)歲, 腫塊直徑0.4~4.2 cm, 腫塊外緣距乳暈緣距離
1. 2 手術方法 患者在手術前根據B超檢查確定腫塊部位, 并在表面進行準確標記。常規消毒, 局部麻醉, 鋪無菌巾。沿乳暈 邊緣色素交界處做的弧形切口, 切口長度根據患者腫瘤的大小及該腫瘤距離乳暈的實際距離進行確定。切開皮下組織, 沿管走向在皮下脂肪組織與乳腺腺體被膜之間分離皮瓣, 直至腫塊上方, 使乳腺腺體與表面皮膚分離, 確認瘤置, 楔形切除瘤體及周圍少許乳腺組織[3]。切除腫瘤后徹底止血, 用3-0可吸收線縫合腺體創緣及皮下組織, 5-0可吸收線行皮內縫合, 切口加壓包扎。術后注意觀察患者切口愈合情況, 并隨訪6個月。
2 手術結果
本組43例患者手術切口均在一周內完全愈合, 沒有出現皮下積液、壞死等手術并發癥。術后隨訪, 瘢痕輕微, 且的外形美觀、形狀正常, 和乳暈感覺正常。
3 討論
3. 1 乳腺纖維瘤 乳腺纖維瘤是由乳腺纖維組織和腺管兩種成分增生共同構成的良性腫瘤, 其發生與局部乳腺組織對雌激素作用的反應性過高有關[4]。近年來乳腺纖維瘤惡變漸有報道, 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因此手術切除, 徹底去除病灶是防治纖維瘤的有效途徑。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放射狀切口切除瘤體或應用麥默通進行旋切瘤體等手術方法。放射狀切口手術就近在包塊表面切口行開放切除術, 常在皮膚上留下手術瘢痕, 影響美觀。麥默通旋切術在術后初期手術部位硬結, 常引起患者懷疑手術治療效果而反復就診, 且手術涉及多種特殊器械, 應用受限[5]。
3. 2 環乳暈切口乳腺纖維瘤切除術 由于越來越多的乳腺纖維瘤患者對美容要求較高, 希望手術切口小, 隱蔽性強, 術后瘢痕不明顯, 而腫瘤主于乳腺腺體組織, 位置相對較深, 因而增加了手術難度。本組手術術式的最大優點就是選擇乳暈內或邊緣皮膚色差交界處的弧線上切口, 乳暈皮膚色素沉著, 有皺紋和結節樣皮脂腺掩蓋, 加之乳暈部位很少出現瘢痕增生;術中采用不可吸收的5-0血管縫線將外環作荷包收攏縫合, 減少了切口張力, 既減輕暈周瘢痕形成, 又保證乳暈形態大小穩定, 不致使乳暈擴大變形, 術后更美觀, 沒有坍陷和變形現象出現[6]。
3. 3 手術體會 通過對本組患者進行環乳暈切口乳腺纖維瘤切除術, 手術體會總結如下:(1)、術前應對腫塊進行定位、標記, 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好手術切口的位置及長度, 以及術中皮瓣游離的范圍。切口盡量設計在乳暈外側約0.5~1.0 mm, 長度不宜超過 1/2 乳暈圓周, 切口深度以達到乳腺表層為宜, 這樣既不影響美觀, 又不會損傷輸乳管, 影響今后哺乳[7]。(2)、手術中在皮下沿管走向潛行分離應盡量在乳腺組織表面進行, 不會損壞乳管和乳腺組織, 容易分離且出血量少, 可以減少術后血腫和感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時要多用鈍性薄利, 盡量少切斷韌帶, 以免出現懸韌帶無法維持形狀導致術后雙側不對稱。
總之, 采用環乳暈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腺瘤既可徹底切除病灶, 又可以保持外形美觀, 隱匿手術疤痕, 適用于需手術切除良性腫瘤的大部分患者,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國偉,張萍.乳暈切口行腫物切除治療乳腺纖維腺瘤126例.中國保健營養,2012,(14):2428-2429.
[2] 江玉娟.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61例應用研究.中外醫療,2012,(25):56-57.
[3] 李泉源,郭小軍,瞿叢新,等.環乳暈切口乳腺良性腫瘤切除450例臨床分析.中國美容醫學,2012,21(8):108-109.
[4] 湯丁潔,戴國芳.應用環乳暈切口行乳腺纖維腺瘤切除術的臨床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1,9(28):116.
[5] 秦榮,張博,劉衛平,等.經乳暈切口乳腺纖維腺瘤切除術的應用.西南國防醫藥,2009,19(10):998-999.
[關鍵詞] 乳腺纖維瘤;微創旋切術;臨床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a)-0179-02
乳腺纖維瘤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于青年女性的良性腫瘤,其發生于雌激素的分泌密切相關[3]。臨床上主要以無痛性腫塊居多。隨著社會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高頻多普勒B超等影像學技術的應用,乳腺小腫塊的臨床檢出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4-5]。目前臨床多采用傳統的放射性切口進行手術,但由于其切口愈合后會在表面留下瘢痕,影響美觀,大大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影響了其臨床應用。本研究對2004年8月~2011年7月在本院就診并進行治療的乳腺纖維瘤患者62例中的31例,采取微創旋切術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8月~2011年7月在本院就診并進行治療的乳腺纖維瘤患者62例,年齡21~51歲,平均(35.9±8.3)歲,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放射切口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微創旋切術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進行常規消毒后,用0.75%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根據患者癥狀設計皮膚切口并選擇適宜的旋切刀,切開約3 cm的皮膚,旋切刀通過該切口進入乳腺內部,利用高頻B超將旋切刀逐層對病灶進行切割后,利用負壓將乳腺組織吸出體外。治療后進行加壓包扎,防止血腫的發生。術后動態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給予及時干預及治療[1-2]。在手術過程中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觀察美容效果、雙側對稱情況、傷口愈合等臨床效果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與資料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乳腺纖維瘤嚴重威脅青年女性患者生活質量的腫瘤疾病。臨床研究發現乳腺纖維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因此對疾病進行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避免患者疾病惡化以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一般情況下,患者自身發現乳腺有腫塊或者通過臨床B超檢查發現乳腺亞臨床的微小結節病灶后,通常對患者實施手術切除,從而預防癌變的惡化。傳統手術切除方法為放射性切口手術,雖然可以最大視野地保留腫瘤病灶及避免乳腺導管的損傷,但是由于術后容易在表面留有明顯的切口瘢痕,影響美觀。
本研究中發現,和對照組相比,采取微創旋切術治療的患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其原因為微創旋切術通過超聲引導對病灶定位準確,且旋切刀對病灶反復切割,可達到徹底清除乳腺腫塊的作用[6-8]。同時,微創旋切術通過X線或者B超引導經皮小切口后進入乳腺,其高速旋切刀可反復切割乳腺病灶,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可以獲得足夠的標本進行活檢,使得對乳腺纖維素瘤的治療達到高效、準確、安全、微創、美容的理想臨床效果。另外,手術過程中創傷小,操作時間短,減少了術野與外界接觸的空間和時間,保持其清潔度,減少了感染的發生。在術后將彈力繃帶壓迫包扎牢,從而減少了血腫及局部血腫的概率,但是對于發生微小鈣化的乳腺病灶,對于臨床醫生的技術有非常高的要求,才能避免術后血腫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微創旋切術不適用于哺乳期月經期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研究發現,微創旋切術對3 cm以上的腫塊清除不夠徹底,應選用傳統放射性切口手術。
綜上可知,微創旋切術是治療乳腺纖維瘤的高效、安全的治療手段,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曉飛. 不同手術切口切除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J]. 中外醫療,2012,18(2):1-3.
[2] 鄒燕鵬. 超聲下微創旋切術切除乳腺良性腫塊的療效分析[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1):58-59.
[3] 李加平,龍勁松,邱冬. 超聲在乳腺病灶行麥默通微創旋切術中的臨床價值[J]. 微創醫學,2010,5(3):209-211.
[4] 應榮培. 環乳暈切口與傳統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J]. 浙江創傷外科,2012,17(2):209-210.
[5] 何兆群. 乳暈邊緣切口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的應用[J]. 中華乳腺病雜志,2011,5(6):687-691.
[6] 丁敏. 乳暈周圍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觀察[J]. 吉林醫學,2012,33(25):5437-5438.
[7] 李桂海. 乳暈邊緣切口在乳腺良性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J]. 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7):164-165.
患者,女,16歲,發現左乳腫塊1年,未經診治,近3個月來腫塊迅速增大前來就診。患者12歲月經來潮,月經量中等,顏色正常,無血塊、痛經。檢查:雙乳明顯不對稱,雙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且雙發育不良[1]。左乳半球弧度明顯大于右乳半球弧度,左乳乳暈大于右乳乳暈直徑約2.0cm。左三度凹陷,無溢液。左乳皮膚張力大,顏色發紅且紅色區域環形圍繞于乳暈周圍,直徑約10.0cm。左乳皮膚無破潰、無橘皮征、酒窩征。左乳可觸及一皮下腫物,大小約9.0cm×9.0cm,質韌界清,活動度可,無壓痛。右乳二度凹陷,余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異常[2]。雙側腋窩及鎖骨上下均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彩超示:左側乳腺下方可及一大小約87mm×75mm×43mm的低回聲團,邊界清,內回聲欠均勻,距皮2.6mm。CDFI:內可及點線狀血流信號[3]。乳腺X線示:雙乳腺體呈ACR4致密型,乳腺組織非常致密,腺體成分>75%,乳腺X線攝影敏感性較低,影響微小腫塊觀察。左側后方可見一橢圓形腫塊影,大小約9.9cm×8.3cm,密度均勻,邊緣清晰。右乳未見結節、腫塊影,未見鈣化,右乳腺體未見明顯結構不良。雙乳皮膚、未見異常。雙腋下未見異常淋巴結。CT示:左側腋窩內可見腫大淋巴結影,縱膈內未見腫大淋巴結,雙側胸腔無胸腔積液及胸膜粘連,肝脾內未見異常密度影。左側乳腺內見軟組織影。乳腺MRI示:雙側乳腺不對稱,左側乳腺明顯增大,內見巨大團塊等T1信號,壓脂像呈高信號,DWI(b=800)擴散受限呈高信號,邊界可。局部腺體結構呈受壓改變。雙側較小、靜注Gd-DTPA后:左側乳腺內病變呈緩慢漸進性強化,病變中央見條索狀低信號影,病變范圍大小約79.5mm×82mm×82mm(左右徑×前后徑×上下徑),病變形態規則,邊界清晰,病變前緣緊鄰皮下,病變后緣距胸壁約20mm。余雙乳內未見明顯異常強化信號。初步診斷:左側乳腺內巨大占位,考慮BI-RADS 3級。青春型乳腺纖維腺瘤?見圖1~2。
2 手術及病理結果
2.1患者于2014年2月20日在全麻下取左乳乳暈上側緣弧形切口[4],長約3.0cm,切開皮膚全層及皮下組織,科羅拉刀分離瘤體與周圍組織,完整切除腫物及周圍約0.5cm的正常組織。肉眼可見切除組織大小約9.0cm×10.0cm×5.0cm,包膜完整,血管豐富。腫物取出后,徹底止血,縫合腺體及皮下組織,可吸收線皮內連續縫合手術切口(見圖3~4)。 2.2病理結果:肉眼觀:瘤體包膜完整,血管豐富。術中冰凍切片病理學檢查及術后石蠟切片病理學檢查均示:(左)乳腺病伴纖維腺瘤(見圖5)。
2.3隨訪:術后隨訪3個月,切口愈合良好,未見復發(見圖6~7)。
3 討論
女性乳腺纖維腺瘤發病率在乳腺良性腫瘤中居首位,高發年齡為20~25歲,其次為15~20歲和25~30歲。青春期乳腺巨大纖維瘤是乳腺纖維瘤的一種類型,其中瘤體直徑超過7.0cm稱為巨大纖維腺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目前普遍認為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體內雌激素過度刺激或乳腺組織對雌激素的敏感性異常增高,光鏡下可見纖維腺瘤間質和上皮成分混合增生[5]。該病大多數發生在女性患者月經初潮期,起初多為單發無痛性腫塊,早期瘤體較小,生長緩慢,多數腫塊被患者誤認為是乳腺的不對稱性發育,后期由于雌激素周期性的反復刺激,腫瘤生長迅速,最終形成巨腺纖維腺瘤[6]。
青春期乳腺巨大纖維瘤的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7],術中進行快速冰凍病理學檢查及術后石蠟切片病理學檢查以明確診斷。手術原則為在完全切除瘤體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減少對Cooper韌帶及乳腺導管的損傷,減少正常腺體的切除,來保持哺乳功能的存在及正常的形態。本患者女,16歲,月經來潮3年,瘤體79.5mm×82mm×82mm大小,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各項輔助檢查,首先應考慮青春期乳腺巨大纖維腺瘤的可能[8]。該瘤于皮下2.6mm,位置表淺,形態巨大,手術采取乳暈邊界上弧形切口以減少對正常腺體、Cooper韌帶以及導管的損傷[9]。此切口僅3cm且位置隱蔽,瘤體切除后采用可吸收縫線進行美容縫合,術后瘢痕不明顯且位于乳暈與正常皮膚交界處因而不易察覺,最大可能的保留了的美觀[10]。
近年來,青春期乳腺纖維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青春期女性患者往往由于生理知識欠缺,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加之患者羞于陳訴,以至于形成巨大的瘤體才來就診,使病情延誤,增大手術創傷,影響手術預后。盡管青春期乳腺巨大纖維腺瘤的惡變率只有0.2%,但必須引起足夠重視,術后定期復查以排除復發及惡變可能。青春期乳腺巨大纖維腺瘤的臨床表現、手術術式及遠期療效有其特殊性,對于青春期女性患者生長發育及身體健康有重大影響,應該予以重視,盡力達到治愈及美觀的雙重效果。
[參考文獻]
[1]彭春輝,李長勇,經乳暈邊緣弧形切口切除乳腺纖維瘤82例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43-244.
[2]胡睿,萬會來.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8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4):111-112.
[3]康武英.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在乳腺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98-99.
[4]王勇霞.青春期乳腺纖瘤2例的超聲診斷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01):215.
[5]劉英瓊,袁紅.青春期乳腺纖維腺瘤超聲聲像圖表現及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97-98.
[6]易婧薇,陳萍,乳腺巨大纖維瘤18F-FDC PET/CT假陽性攝取1例[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01):55-57.
[7]孔,戈偉.乳腔鏡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4):170.
[8]吳潔.巨大軟纖維瘤1例報道[J].中國美容醫學,2011, 20(7):1165.
[9]牛正宣.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腺瘤[J].中國美容醫學,2010,9(12):1748-1749.
[10]李佳,劉虹.青春期乳腺巨大纖維瘤1例[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3):224-224.
[11]陳輝,李晉榮.乳腺巨大纖維腺瘤7例鉬靶X線診斷[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0):150-151.
【關鍵詞】乳腔鏡技術;乳腺;纖維瘤
The clincal research of mastoscopic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 fibroma tumors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mastoscopic resection of fibroma tumors. MethodsA total of 20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fibroma tumors by using molybdenum target X-ray examinations. The tumor was located at upper outer quadrant in 7 cases, upper inner quadrant in 4 cases, lower inner quadrant in 3 cases, and lower outer quadrant in 6 cases, respectively. The operation was conducted via a transareolar approach under local anaesthesia. A tunnel was established underneath the breast skin, then the tumor was resected by using an eletrotome or harmonic scalpel. Frozen-section examination was routinely carried out during operation. Results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all 20 case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35-70min(mean, 40min). The quantiny of blood during operation was 3-10ml(mean, 5.5ml). The length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1-2d(mean, 1.5d). Follow-up checkups in the 20 cases for half one year,revealed good cosmetic outcomes, without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Transaxillary mastoscopic resection of fibroma tumors is safe and feasible, having changed the toutine method, and manifests the good cosmetic effects that cannot be achieved by routine surgery.
【Key words】Mastoscopic technique; Mammary gland; fibroma tumor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170-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 乳腺疾病患者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乳腺纖維腺瘤是青年女性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乳腺腔鏡手術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以其特有的治療效果和美容優勢, 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中國大城市中乳腺疾病患者對此類手術的要求亦逐漸增多[1-2]。筆者所在科室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間對2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進行腔鏡手術,手術均在住院部開展,療效良好,簡單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女性患者20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5歲。未婚5例,已婚15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經鉬靶檢查,診斷為乳腺纖維瘤。切除腫瘤后進行術中冰凍病理檢查以除外惡性。腫瘤位于外上象限7例,內上象限4例,內下象限3例,外下象限6例,距6.3~8.2cm,平均7.5cm,直徑0.6~4.5cm。
1.2 方法。患者取仰臥位, 上肢外展90°,在手術消毒以前,用甲紫在乳腺表面標記出纖維瘤的位置及手術所需的大致范圍。以乳暈為起點[3],向腫瘤方向做扇形標記,標出的范圍要超過腫瘤1.5cm左右。手術直接在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在乳腺與胸大肌之間先用1%利多卡因20ml行浸潤麻醉,再在乳暈及其周圍用0.5%利多卡因30~40ml行浸潤麻醉,輕輕按摩2~3min便于麻醉充分。根據腫瘤部位在乳暈作一2.5~3.0cm的弧形單切口,沿預先標記的界線進行分離,進入皮下脂肪與乳腺組織的分界面。在皮下脂肪與乳腺組織形成的間隙向腫瘤所在的位置分離,分離到預定范圍后,在扇形的兩角各縫一7號絲線及在腫塊所在位置的乳腺組織縫一牽引線,術者與助手向相反的方向牽拉建立操作空間。放入5mm 0°腔鏡,電鉗及超聲刀交替應用,將腫瘤切除。先后用3-0可吸收線縫合殘腔及6-0美容線縫合乳暈弧形切口,手術完畢后加壓包扎。
2 結果
20例均在局麻下用腔鏡順利完成手術,麻醉效果滿意,無中轉手術者。手術時間35-70min,平均40min,術中出血量3-10ml,平均5.5ml。術后住院時間1-2d,平均1.5d。無術后出血、淤血、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隨訪半年,乳暈切口瘢痕不明顯,對稱,手術剝離部位的皮膚無明顯感覺異常,乳腺外形無明顯變化。
3 討論
近年來,腔鏡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整形外科中,較好地實現了通過微小切口完成復雜手術的目標,為外科醫生在治愈疾病的同時兼顧患者的美容效果和心理效應的手術目標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作為美的體現和象征的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是因體檢發現直徑<1cm的腫塊前來就診,并且積極要求微創治療。乳腺腔鏡手術代表了乳腺外科向微創、美容方向的發展趨勢。目前,腔鏡手術切除乳腺良性腫瘤一般采用乳暈及腋下2種入路[4],我們此次臨床研究采用局麻下乳暈旁切口,基于以下幾點考慮[5]:腔鏡提供了多角度、可調控的視野,超聲刀的應用明顯減少術中、術后的出血,也是腔鏡下保持清晰術野的可靠保證;東方女性偏小,距離8.5cm內的腫瘤經乳暈基本可以完成;乳暈切口術后不易長瘢痕,乳暈皮膚的顏色及瘢痕組織顏色相似,且最易被年輕女性接受。同有些學者的體會一樣,在此次研究中我們也深刻體會到了麻醉及運用混合切割模式的重要性。雖然腔鏡手術與其他傳統手術方式相比,在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方面均未體現明顯優勢;但是腔鏡技術使外科手術的微創理念得到了發展,從而將腔鏡技術成功用于無腔隙的乳腺疾病的手術治療;改變了部分傳統乳腺手術方式和程序,既能達到常規手術的治療目的,同時明顯減少常規手術的并發癥,總體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手術;擴大了乳腺手術的功能,擴展了乳腺外科治療領域,解決乳腺外科部分臨床難題;突出微創和美容效果,從而部分改變了傳統乳腺外科的面貌[6]。其實,微創不應單純強調對人體組織干擾的生理微創化,更需注重某些特定情況下對心理打擊的心理微創化。乳腺的腔鏡手術在并不影響生理微創化的前提下,更突出了心理微創化[7]。
總之,采用經乳暈乳腔鏡切除乳腺纖維瘤安全、可行,不僅改變了傳統手術方法,還具有常規手術無法達到的美容、整形的手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向國安,陳開運,王漢寧,等. 乳腔鏡治療乳腺良性腫瘤68例.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 6(4):275-276
[2] 駱成玉,薛鐳,林華,等. 乳腔鏡微小隱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腫塊的臨床觀察. 中華醫學雜志,2003, 83(14):1233-1235.
[3] 孫寶臣,葛述科,郭文斌. 乳腔鏡治療良性乳腺腫瘤的體會.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8,2(4): 485-486
[4] 孫寶臣,葛述科,郭文斌,等.乳腔鏡治療良性乳腺腫瘤的體會.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8, 2(4): 58
【關鍵詞】乳腺纖維肉瘤;病理學;治療
乳腺纖維肉瘤臨床較為少見,多以無痛性腫塊為首發癥狀入院,且腫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見[1]。但是因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就診時多數腫瘤往往已占據的兩個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單側發病者較為多見,雙側則較少。腫瘤發病時間長短不一,短則1年,長則長達十余年。對乳腺纖維肉瘤的確診需病理學檢查,多見病灶內組織壞死,但是與腫物惡性程度及大小并不平行[2]。目前根據腫瘤的惡性程度等采取不同措施治療外,提高對乳腺惡性腫瘤的認識,更顯得極為重要。爭取早發現早治療,以提高其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入選的31例乳腺纖維肉瘤患者,均為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門診住院患者。年齡39~51歲,平均(28.7±4.9)歲。20例在單側,11例在雙側。臨床表現:多呈卵圓形,小則櫻桃大,大則胡桃大。腫瘤在乳腺內四周推動無阻,盡管推之可移動,不過放手即又回原位,多數無觸痛及自發痛;境界清楚,和皮膚及周圍的組織毫無粘連;表面表現堅硬,平滑。
1.2 診斷方法及病理表現 全部病例均行B超,紅外線及X線片等檢查。可見纖維肉瘤對VinmmentinI型表現為陽性反應,對基底膜成分及平滑肌組織細胞標記呈陰性者,最終仍以病理診斷結果為準。鏡下特點:鏡下觀察顯示為低分化者,形態大小不一,異型顯著,瘤內血管豐富且核分裂象較為多見。鏡下觀察顯示為高分化者則是由梭形纖維母細胞組成,細胞形態大小較為一致,核分裂象少見且異型較輕,細胞多以交織狀、束狀排列,間質內膠原纖維也較多。大體標本:肉眼仔細觀察多數腫物直徑在5 cm以上,有的具備完整包膜有的則無包膜,呈現卵圓形或圓形結節狀;有的切面呈現為魚肉樣且質地較軟,有的切面呈現為編織狀灰白色,質地則非常硬韌。
1.3 乳腺纖維肉瘤類型 主要包括帶狀纖維瘤、隆突性皮纖維肉瘤及黃色纖維瘤三種類型。帶狀纖維瘤是腹臂肌肉由于外傷或產生后修復性增生而形成,包膜不明顯,因而宜手術切除。隆突性皮纖維肉瘤,其位于真皮層,形似瘢痕疙瘩,表面皮膚光滑,軀干較為多見。低度惡性,切除后復發率高。多次復發的話則惡性程度增高,并可能血行轉移,宜盡早切除。黃色纖維瘤則多發于上臂近端的真皮層、皮下及軀干,多因瘙癢后的小丘疹或外傷所致,腫塊邊緣不清且質地較硬。瘤體如>1 cm,生長又快,則應疑為纖維肉瘤變,手術切除需徹底。
2 治療
2.1 中醫方法治療 針對乳腺纖維肉瘤可用湯藥或中成藥治療,早期臨床治療效果明顯。
2.2 西醫方法治療 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對于腫瘤體積大者,因細胞分化程度較差,可實施單純切除術,手術時宜將淺層胸大肌及其筋膜一并切除。由于該瘤主要為血行轉移,為此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時不主張行根治術。乳腺纖維肉瘤體積小者,可實施腫瘤擴大切除術。
近幾年來有文獻報道[3],乳腺纖維肉瘤對放、化療有一定的敏感性,可達到局部癥狀的控制或降低血行轉移率,因而對腫瘤局部廣泛切除術后,局部出現復發者宜盡可能爭取再次徹底切除術。
3 體會
乳腺纖維肉瘤臨床較為少見,多以無痛性腫塊為首發癥狀入院,且腫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見[4]。但是因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就診時多數腫瘤往往已占據的兩個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單側發病者較為多見,雙側則較少。腫瘤發病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一年,長則長達十余年。有的腫瘤生長速度迅速,以致于短期內就可能呈現惡化。乳腺纖維肉瘤臨床癥狀表現與乳腺癌非常相似,因此在診斷時極易誤診[5]。肉瘤就診時多數瘤體較大,最大者直徑可達30 cm以上。多數無皮膚桔皮樣變及內陷,但是腫瘤發展巨大時,乳腺皮膚則變的發亮,菲薄,皮膚溫度表現較高且多有皮膚靜脈顯露。乳腺纖維肉瘤則是以乳腺腫物為主,腫瘤無壓痛,邊界相對清楚,表面光滑,質地堅韌且活動。細胞分化好可伴有局灶性壞死,有血行轉移跡象,腋窩淋巴結轉移最為少見。
綜上所述,正確的病理診斷是乳腺纖維肉瘤首次正確治療的關鍵所在。然而實際中乳腺肉瘤活檢前或手術前很難與乳腺良性腫瘤或乳腺癌相鑒別,因而一旦確診為乳腺肉瘤,應及早實施手術,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汪成,李蓉,包家林.等.巨腺惡性分葉狀腫瘤一例.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2):173,173.
[2] 張曉娜.乳腺纖維肉瘤的診斷與治療.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8):8,9.
[3] 董洪芳.病理診斷乳腺纖維肉瘤的體會.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36(21):84,84.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良性腫瘤的診斷和腔鏡治療的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64例乳腺良性腫瘤行腔鏡治療的臨床資料。結果:行腔鏡手術的患者術后效果良好,瘢痕小,美容效果好。結論:腔鏡治療女性乳腺良性腫瘤安全、美觀且操作簡單,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乳腺良性腫瘤;診斷;腔鏡
[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b)-142-01
乳腺微創手術得益于腔鏡技術的產生,是目前較先進的手術技術。近年來,人們在乳腺疾病的手術治療上改變了觀念,患者非常關注的外形和美觀,而不僅僅是治療效果。筆者對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4例診斷為乳腺良性腫瘤并采用腋窩入路行腔鏡下腫瘤切除術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
收集病例均為女性患者,共64例,年齡23-39歲,平均27.5歲。經過臨床和病理診斷發現:乳腺囊性增生病16例,乳腺纖維瘤48例;腫塊直徑2.2-4.5 cm,平均3.3 cm,均為單個腫塊,邊界較清楚,腫塊位于外上象限的患者30例,外下象限15例,內上象限10例,內下象限9例。1.2診斷方法
彩色超聲提示纖維腺瘤、增生性結節或乳腺囊腫。通過診斷發現大多數患乳腺腫瘤的患者均為良性,其早期癥狀為輕微的疼痛,常呈間歇性且局限于病變處,疼痛不隨月經周期而變化。1.3麻醉及手術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半側臥位,于患側腋窩從下向上平行做1 cm、0.5 cm的切口,各切口相距2 cm左右。生理鹽水皮下注射后,用皮下穿刺棒分離,置入腹腔鏡穿刺鞘,接CO(sub)2(/sub)氣體,氣壓6-8 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別放人5mm腔鏡、分離鉗及10mm超聲刀。用超聲刀分離,使皮下空間至腫塊周圍完全顯露,然后逐步切開腫塊周圍正常的乳腺組織,最后完全切除腫塊。再根據情況將標本常規快速冰凍切片送檢。2結果
64例乳腺良性腫瘤在腔鏡的輔助下成功切除,手術時間45-80 min,住院時間2-4 d。經病理診斷乳腺纖維腺瘤患者48例,乳腺囊性增生癥16例。術后沒有出血和血腫,感覺無異常,皮膚無瘢痕;2例患者在術后出現皮下隧道處脂肪液化,傷口愈合延期,其他全部一期愈合;10例患者出現皮下瘀斑,但范圍較小,7-10 d即恢復正常;9例患者在傷口愈合后出現手術區域組織變硬,3個月后變軟。3討論
目前腹腔鏡器械和技術大量發展和應用,根據臨床實踐和經驗。腔鏡下乳腺良性腫瘤切除術是可行和安全的,不僅損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還具備最大限度地保持美觀、提高生活質量、微創傷、低干擾、痛苦小、康復快、住院時間短、手術費用低等優點。治療的前提是診斷,本組發現乳腺腫瘤的診斷特征主要有,①部位: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有些位于的外上象限,其次為內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區,其他部位較少;②數目:一般單側的單發腫塊較常見,偶見2~3個;③生長緩慢,有的還會停止生長,極少數可發生退化;④一般不發生轉移;⑤少數良性腫瘤經多年未治后會惡變;⑥手術切除后,一般不復發;⑦預后良好,大多不影響健康,但位于重要部位的可威脅生命。總之。良性腫瘤是指無浸潤和轉移能力的腫瘤,絕大多數不會惡變,很少復發,生長緩慢,對機體影響較小,其周圍常形成包膜。因此與正常組織分界明顯,用手觸摸,推之可移動。為確定腫塊的性質。應對腫瘤發生的時間,生長速度、部位、大小、質地、活動程度、單發或多發、是否與周圍組織有關系、是否伴有區域淋巴結腫大等情況作出全面的檢查,結合患者的年齡、全身情況及有關病史才能作出乳腺腫瘤比較正確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腔鏡乳腺手術要正確把握手術人路,如采用腋窩人路,可以明顯縮短手術時間;術中應注意好分離的層次和范圍,分離須緊靠乳腺淺筋膜層,應避免乳腺組織和皮下脂肪層的損傷,盡量減少手術創傷,達到治療、微創、美觀的目的。小切口隱蔽在外側的腋下或位于乳暈區,具有比傳統手術較好的美容效果。應當注意40歲以上的婦女。特別是絕經期及絕經后發生纖維瘤者,惡變的危險性增高,患有乳腺囊性增生的患者如同時患有乳腺纖維瘤,也會增加患癌的危險。藥物對乳腺纖維瘤的作用,目前看來很小,手術是治療這種良性腫瘤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基于對于女性的重要意義,除非必要,絕不要輕易動刀,以免留下身體的瑕疵,此外,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大導管狀瘤、脂肪瘤、平滑肌瘤也是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雖然它們惡變的幾率都不高,也沒有必要一發現就手術切除,但需定期到醫院檢查、對病情實施動態的跟蹤監測。筆者認為乳腺良性腫瘤是腔鏡下乳腺手術的適應證。而乳腺的惡性腫瘤是否選擇腔鏡下手術應持慎重態度。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超聲;乳腺腫瘤;誤診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收集了2004年3月~2008年3月廣州市機關、退休干部在我院健康體檢時經醫生觸診有包塊及增生病史或乳腺紅外線、鉬靶發現異常,送彩超室進一步診斷的女病人共296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45歲。多數伴月經前脹痛,月經后癥狀消失,少數為無痛性包塊,共檢出327個腫塊,好發部位為外上象限,左右區別不大(表1)。
1.2檢查方法使用儀器為飛利浦IU22型彩色診斷儀,選用頻率7.5~10MHz的寬頻高頻探頭。啟用SonoCT、XRes、I-Scan功能,使圖像更加清晰。視病變部位而定,一般取仰臥位及側臥位,充分暴露雙側。以為中心呈放射狀掃查及交叉掃查,觀察乳腺厚度、內部回聲、邊界、腫塊及結節大小、性質、活動度。CDFI觀察乳腺及腫塊血流情況、阻力指數(RI)、血流速度(PSV)及血流分級。隨后常規掃查雙側腋下淋巴結,對可疑病變進行存圖進一步分析。檢查中要考慮女性內分泌周期性變化,并與對側相應部位進行比較。注意檢查時不要使隨探頭滑行而移動,以免影響對的觀察和遺漏病變。重視探頭加壓,探頭加壓可使深部腫物顯示更清晰,并可防止假聲衰及觀察腫物受壓后形態改變和活動度等情況,但掃查腫塊內血流時應避免探頭壓迫,以免丟失血流信號。檢查乳腺腺體組織的同時,應觀察前后脂肪層、Cooper's韌帶等是否有病變,有時伸入腺體層內的脂肪組織會造成類似腫塊的假象,應加以鑒別。診斷標準參考相關文獻。
2 結果
2.1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296例327個腫塊結節全部經高頻超聲檢出,檢出率100%。327個乳腺腫塊均經手術或穿刺后病理活檢:246個為小葉增生結節。占75.2%,其中囊性增生75個,占小葉增生結節的30.5%。加個為乳腺纖維瘤,占12.2%。41個為乳腺惡性腫瘤,占12.5%,腫瘤術后病理分類:浸潤性導管癌21例、乳腺腺癌9例、髓樣癌7例、乳腺硬癌4例。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表2)。探查到結節最大約35mm、最小約3mm。超聲誤診5例,均誤診為良性乳腺增生,其中3例呈增生結節改變,CDFI未見明顯血流;2例為鈣化型,超聲顯示囊性增生結節。好發年齡分段:乳腺癌多見于40~75歲。乳腺纖維瘤多見于22~40歲。乳腺增生結節多見于30~50歲。
2.2乳腺腫塊二維圖像及CDFI影像主要表現
2.2.1乳腺惡性腫塊36例典型二維聲像圖特點內部回聲以不均勻的實質性低、弱回聲為多,尤其是髓樣癌,因為腫塊主要由大量彌漫分布的腫瘤細胞組成,間質成分少,故回聲可以極低。無包膜,橫縱比小于或等于1,形態不規則或呈分葉狀。邊緣多呈毛刺狀或蟹足狀(圖1)。14例探及腫塊內簇狀針尖樣或砂礫樣強回聲鈣化灶。半數以上的乳腺癌發生在外上象限,其次為內上象限及乳腺中央區,多為單發結節,腫塊內血流豐富,血流呈高速高阻型血流頻譜,并可見穿入血流,RI0.71~1.0左右,搏動指數(PI)大于1.30(圖2)。16例探及腋下淋巴結增大,結內呈低回聲,內部和周邊可見較豐富血流信號。
2.2.2乳腺纖維瘤40例聲像圖特點形態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形態規則,有完整包膜,內部回聲均勻,邊界清晰光滑。邊緣銳利清晰可伴有輕度的衰減(圖3)。擠壓探頭腫塊可滑行移動。其內部回聲根據腺體和纖維成分的不同而異,當以纖維成分較多時則內部回聲均質偏強,且通常無血流信號,如腺體成分較多時則內部呈低回聲,其周邊可見低回聲環,低回聲的纖維瘤在脂肪性乳腺中難以檢出,當生長快時局部可囊性變為無回聲區,多數見側方聲影,反映了腫瘤壁的結構,可伴有輕度的衰減,直徑多數小于或等于3cm,多數纖維瘤無血流信號,少數可見周邊有血流信號(圖4),血流一般分布在腫塊周圍,但纖維瘤生長很快時,也可見較豐富的血流信號,呈低速低阻型。
2.2.3小葉增生結節215例聲像圖特點腺體增厚,回聲強弱不均,內見單個或多個低回聲團塊,形態不規則,常呈三角或條帶狀,內部回聲不均或欠均,邊界欠清晰,深層呈排列紊亂增強的條索狀回聲,以雙乳外下側為主,腫塊直徑多數小于或等于1cm,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圖5~6)。
3 討論
1)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健康體檢的普及,乳腺腫塊檢出率越來越高,被稱為婦女的“現代病”,特別是乳腺增生結節發病率最高,本組資料可能由于樣本數較少,略低于相關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乳腺增生中囊性增生癌變風險較高,屬于癌前病變。本組病例中囊性增生占30.5%,在體檢中一定要注意排除惡性病變,并囑咐患者定期復查。超聲檢查對乳腺腫塊有很高的檢出率,特別表現為對觸診陰性的小腫塊的檢出,本組檢測到最小腫塊直徑約3mm。另外,超聲還能鑒別腫塊的囊、實性,應作為觸診后進一步檢查的首選方法。
2)乳腺癌因無癥狀、無疼痛,許多腫塊從發現到就醫已非早期,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決定因素在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此對乳腺腫塊的良惡性鑒別成為臨床診斷的關鍵。本組資料提示對于中老年女性、單發、無痛性腫塊要引起高度警惕。乳腺腫瘤能釋放腫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腫瘤組織產生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管壁薄,數目多,缺乏肌層,常形成紊亂血管吻合和動靜脈交通的特點。這些特點為腫瘤內部的血管增加、流速增快提供了解剖學基礎,CDFI能靈敏、直觀地顯示腫瘤的血流情況。惡性腫瘤CDFI表現為血供十分豐富,血管粗細不一,血管呈逐漸變細狀,血管不規則呈分支狀,血管紊亂,腫塊內可見血管融合成血池,多數見穿入型血流,文獻報道RI大于或等于0.70為鑒別良惡性的臨界值,本組病例診斷為乳腺癌者tI在0.71~1.0范圍,PI大于或等于1.30,PSV大于20cm/s。良性腫瘤CDFI表現多數無血流信號,少數周邊可見血流,血管較細而規則,有些可見星點狀血流信號,本組病例RI在0.55~0.71范圍,PSV小于10cm/s的低速血流。乳腺小葉增生結節可在病變區測得彩色血流,乳腺纖維瘤的血流多在周邊或包膜周圍探測到。良性腫塊足夠大時其內也可以有較豐富的血流信號,尚需結合二維超聲圖像、年齡、病史等綜合考慮,必要時行腫塊穿刺,避免誤診。
關鍵詞:乳腺病 發病率 病因學 兩癌篩查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52-01
我社區衛生中心于2011年1-11月對轄區內婦女展開了免費兩癌篩查活動,現將乳腺篩查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本社區常住居民,已婚育齡期婦女,年齡為35-59周歲,平均47歲。各種職業均有。
1.2 方法:填寫全市統一的婦女病普查病歷,詳細詢問并記錄月經史、婚育史、避孕情況以及與婦科疾病有關的癥狀表現等。再予以常規婦科體檢、白帶檢查、宮頸刮片、高頻探頭乳腺超聲檢查、乳腺鉬鈀攝片等。
2 結果
2.1 普查結果:本轄區內女性人數約6千多,此次參與普查人數3070人,普查率達51%。查出所患乳腺病前四位分別為乳腺增生、乳腺囊腫、纖維瘤、乳癌。具體情況見表1。
2.2 所患疾病與年齡關系,見表2。
3 討論
3.1 乳腺疾病似是育齡期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以乳腺增生的發病最為普遍和廣泛,越來越多的女性受其困擾,甚至一定程度影響生活和工作。臨床表現為經期前后腫脹、疼痛以及內腫塊。現代醫學認[1]乳腺病的發病主要與內分泌激素失調和精神因素有關,特別是下丘腦-垂體-性腺激素紊亂有關。許多文獻也報道[2]此病與情緒、精神、勞累、抑制哺乳、不良生活習慣(煙、酒、染發)、飲食習慣(高脂、高膽固醇、高糖)等有關。本此普查,筆者也有意從脾氣是否急躁、工作壓力大否、有無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詢問患者以側證,均能得到或一或二以上因素的肯定回答,且以35-45年齡段人數為多。此階段女性處于人生的旺盛期,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管是生活壓力還是工作壓力抑或是感情壓力均能造成自身激素不均衡,而導致乳腺病發病。但此次普查,總的發病率為42%,低于[3]葛宏升、周軍、孫建飛等報告咸陽地區婦女患病率(44%),但高于[4]金宗浩所普查上海地區女職工患病率(40%),說明無錫地區雖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乳腺病發病率程度中等,但有上升趨勢。
3.2 本次普查查出纖維瘤4例,3例發生于40歲之前,最低年齡是35歲,但此患者述六年前此腫塊已存在,且已經確診,一直保守治療。說明纖維瘤仍多見于青年婦女,且與女性雌激素過多刺激有關,青年婦女也應重視纖維瘤的防治。
3.3 共查出2例乳癌,后均已手術治療;一例為乳癌I期,一例已轉移,為Ⅲa,兩例年齡一為42歲,另一例為43歲,顯示出本地區乳癌患病年齡的提前化趨勢,乳癌仍是育齡期婦女健康最大的殺手。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治愈率也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乳腺癌患者達到5-10年生存率,甚至治愈,其中的關鍵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手術。
3.4 通過此次普查,說明了普查仍舊是了解掌握本社區婦女病發病情況、發病趨勢以及早發現早治療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我們以后的預防保健工作提供數據、確立方向的同時保障了本社區廣大女性的健康。普查中也顯露一些問題,比如本次普查一例乳癌患者,數月前就自行摸到腫塊,不及時早些就診的原因是:不痛不癢,不影響什么;還是這例患者得知可能是癌癥后,第一反應是沒治了,回家等死吧,不去看了。醫學知識的淺薄,疾病認識的匱乏令人著急!(在工作人員的解釋勸說下終去就診),這更讓我們反思且得出結論:社區醫院設立的初衷,不僅承擔全社區居民的醫療工作,還肩負著社區居民健康預防保健任務。我們在適應職能轉變做好常見病、慢性病的預防保健、衛生宣教工作的同時,還要注重普及醫學常識,提高廣大婦女自我保健意識,防病治病常識,掌握一些疾病的自查方法,了解一些疾病癥狀的代表意義,及時就診。同時我們應堅持兩癌篩查,形成規范,持久進行,并擴大宣傳力度和篩查面,讓社區女性人人皆知,積極參與,就能更好的做到對乳腺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提高廣大婦女生活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 樓麗華、婁海波、趙虹等著《乳腺病研究新進展-乳腺增生病辯證分型與性激素相關研究》[M].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4年 P154-158頁
[2] 顧世光、高爾生、趙鵬飛 著《生殖健康》[M]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 P491-650
[關鍵詞] 乳腺良性腫瘤;微創手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8(c)-0120-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Benign Breast Tumors
LI Bin,HE Xiao-dong,ZHAO Xiao-lei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Armed Police Force General Hospital,Shenzhen,Guangdong Province,518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breast benign tumor.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in December 2015―January 2013 in the hospital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breast benign tumo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 two groups, each group of 50 cases, group A of breast benign tum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group B using traditional incision surgery,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operation time, the breast surface aesthetic sco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esults Group A operation time (31.4 ± 2.3) min, the breast surface appearance score (2.90±0.03)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B group (36.7 ±3.6) min, (2.05 ± 0.39), the difference of tha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Benign breast tumor;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Clinical effect
乳腺腫瘤是女性乳腺疾病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比較常見的有乳腺纖維瘤以及管內或者囊內狀瘤。而乳腺纖維瘤多發于20~25 歲的女性,一般多為單發性,也可有多個在一側或兩側乳腺內出現者。乳腺腺纖維瘤的發生多因雌卵巢功能旺盛關系,因此很少發生在月經來潮前或絕經后婦女。管內或者囊內狀瘤多見于40~50 歲的女性,一般患者不會有痛感,主要癥狀為溢液或出血,有時可在部摸到小的長圓形腫物 ,質軟與皮膚不粘連,可推動。擠壓乳腺時可自中排出血性分泌物。乳腺管內或囊內狀瘤可有6%~8%癌變率[1-3]。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該院就診治療的10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探究乳腺良性腫瘤微創手術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在該院就診治療的10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各50。A組年齡在20~65歲之間,平均年齡(37.23±2.89)歲,平均病程(3.01±0.78)d,其中乳腺纖維腺瘤40 例,囊性增生癥9例,導管內狀瘤1 例,腫瘤平均直徑( 2.47±0.27)cm,腫瘤位于乳腺外下及外上象限23例例,內下象限13例,內上象限8例,中央區6例;B組年齡在19~64歲之間,平均年(36.81±2.32)歲,平均病程(2.98±0.76)d,其中乳腺纖維腺瘤39例,囊性增生癥10例,導管內狀瘤1 例,腫瘤平均直徑(2.52±0.24)cm,腫瘤位于乳腺外下及外上象限24例,內下象限12例,內上象限9例,中央區5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應用乳腺良性腫瘤微創手術,術前借助超聲確認病灶,選擇切口位置,腫瘤在中央區3 cm 內者,在乳暈邊緣作弧形切口; 腫瘤位于中央區2 cm 外者,在病灶皮紋處完成弧形切口的選取。將患者皮膚切開,切口0.3 cm 左右,切口要求平整、平滑。以彎鉗將切口兩側真皮層提起,手脂肪層內向腫瘤方向做潛行分離,直到腫瘤的位置,分離腺體,并將腫瘤進行清除。將腫瘤整塊剝離,包括包膜,避免引發周圍乳管損傷,應用懸吊法完成創面的縫合[4]。
B組采用傳統切口手術,在患者良性腫瘤局部,通過放射狀切口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表面美觀評分[5] (Breast surfacebeautiful score,BSBs): 術后 6 個月,患者門診復查,評價表面美觀程度患者門診復查,評分標準:①3分:形狀正常形態,尖挺,豐滿、無切口瘢痕、無色素沉著、乳暈感覺正常, 感覺良好;②2分:形狀接近正常形態、切口瘢痕輕微、色素沉著輕微、乳暈輕微異樣;③1分:形狀中度異常、切口瘢痕中等、色素沉著中等、乳暈明顯異樣;④0分:形狀顯著異常、切口瘢痕明顯、色素沉著明顯、無乳暈。
1.4 統計方法
該實驗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手術時間、表面美觀評分
A組手術時間(31.4±2.3)min、表面美觀評分(2.90±0.03)明顯優于B組(36.7±3.6)min、(2.05±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患者滿意度
A組患者滿意度92.00%明顯高于B組7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女性罹患乳腺良性腫瘤。目前,手術仍然是最為主流的治療方法。傳統切口手術不僅手術并發癥多,遺留瘢痕和對乳腺組織創傷大,而且還會使致周圍留下明顯疤痕,嚴重影響了女性患者胸部的美觀,導致患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創傷和精神壓力。微創手術則因此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6]。
在該次試驗中發現,A組手術時間(31.4±2.3)min明顯優于B組(36.7±3.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于乳腺良性腫瘤,采用微創手術比傳統切口手術臨床效果更佳,手術時間更短,表面美觀評分更高,更使患者滿意,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玉香,李俊霞,王國棟. 乳暈弧形切口治療乳腺良性腫瘤 80 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 2013,42( 7) : 429.
[2] 朱彩榮,馬宏民,蔡媛璇,等.乳暈弧形切口薄皮瓣法乳腺良性腫瘤切除臨床效果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2,26(6) : 596 - 597.
[3] 冀峰. 乳暈邊緣小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腫瘤體會[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4) : 312 - 313.
[4] 姜銀海. 27 例乳腺良性腫瘤乳暈環切口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 125-126.
[5] 陳偉,王鳳君. 麥默通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多發良性腫物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20):177-178.
[6] 王培新.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微創手術的臨床應用評[J].環球中醫藥2015,8(2):28.
[7] 林海晨.美容切口手術在乳腺良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