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2: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以讀為話題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反思;訓練;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53-02
“為了考試,我愿意在語文課堂上強迫自己讀讀背背詩歌,甚至把它默寫下來。《如夢令》又不是考試范圍,不要讀了,老師。”筆者和學生接觸時,碰到了很多類似的學生,不禁感嘆:成人的功利、浮躁,讓身經百戰的學生也變得功利、浮躁。仔細一想,學生很實際也很純粹,他們學習詩歌就是為了考試時得分,特別是有中考任務的初三學生,目的更明確:拿下中考古詩文默寫的10分。抱著這種應試心理,學生就變得功利、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多讀多背,至多背幾句“名句”“考點句”。
筆者作為一線的初三教師,也常犯這樣的錯誤:堅守應考陣地,默寫大綱規定的古代詩歌及文言課文的名句。每年重復向學生講解翻譯,學生只管記憶、翻譯名篇名句,偏重于分析詩歌內容、主旨及寫法特點,把學生講得昏昏欲睡,既沒效果,也沒激情感悟。
反思:學生的應試心理、教師的教學模式肯定扼殺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習詩歌,不僅體現在對詩歌背誦、情境的理解上,更應是體現在對詩歌的運用之上。可是面對中考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怎么辦?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教師如何既引導學生感悟古典詩歌的美又合理地把中考結合起來呢?由此筆者進行了嘗試。
一、優化“讀”“誦”
古典詩歌教學中,我們都明白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古典詩歌的美時,如果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進入古典詩歌的意境,學生會更好地體會古典詩歌的美。
筆者給兩歲半的女兒教讀《靜夜思》時,女兒的反應讓筆者喜出望外,她不僅能跟著讀,還能背出一句:床前明月光。再教她讀一遍,效果沒有之前理想,記住前半句忘掉后半句。繼續教她讀幾遍,結果還是一樣。心想:是年齡太小了達不到她年齡認知水平的范圍,還是教的過程出了問題?小時候把《鵝》變成了催眠曲哄她入睡時,從來沒有教她讀過、背過,只是每天在她耳邊重復,如今她卻能倒背如流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脫口而出啊!于是嘗試讓女兒站在窗前指著天空問:“看見了什么?”她一下子就回答月亮和星星。“對了,抬起頭就看見了月亮,所以‘舉頭望明月’。記住了,寶寶。”過了很長時間,想起來又叫小孩子背背《靜夜思》,她把解釋過的“床前明月光”“舉頭望明月光”兩句詩牢牢地記住了,可是沒有意境解釋的“疑是地上霜”“低頭思故鄉”兩句卻忘得一干二凈。筆者想:學生學習詩歌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經過默寫環節還是很快把詩歌忘掉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機械記憶,不理解詩歌的意境,找不到記憶的可靠依據。誦讀只是基礎,意境才是學生牢牢記住詩句的關鍵。如果不理解,誦讀百遍,還是不理解,而且很快就會遺忘。通過意境理解、反復重復優化學生的記憶,是筆者首先要實踐的。
二、以“訓”導“練”
“訓練”包含著“訓”和“練”兩個方面。“訓”就是對學生的“練”作規范化要求,作指導、點撥、矯正,使學生的“練”由不正確到正確,由不熟練到熟練,逐漸形成技能。可以從寫好字形、讀準字音、讀準節奏等基本功抓起,及時對學生練習的正誤、優劣作反饋評價。
1.課堂訓。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喚起學生最原始的心理體驗。“讀”是學生對詩歌的原始感知,它讓學生粗淺地感知到了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開學第一天就給每個初三學生下發古詩詞曲50首,用一周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翻閱工具書、互相合作或通過齊讀讓學生掃除讀的障礙,并有初步把握。可以讓學生早讀(指每周2天,每天15分鐘的早讀時間)、放聲齊朗讀。開始時讀得比較慢,到一定程度就讓學生加快節奏朗讀。目的就是激發學生高昂的朗讀情緒,通過聽掃除不會讀的字,通過聽感受詩歌的情感起伏,調動內在的積極性,更聚精會神。學生有意無意中也記住了詩句,感悟到詩歌的美,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在整體把握50首詩歌的基礎上,老師只作簡單的點撥:第一,讀正字音和停頓;第二,讀準節奏和語調;第三,讀出感情和韻味。
2.課外練。“口”與“手”雙管齊下,通過各種手段來喚起學生最原始的心理體驗。要求學生每天課外練,統一進行以詩歌為內容的鋼筆書法練習,并提出具體要求:①每天練習2首古詩,把詩歌寫在統一印發的練字方格內。②把字寫在方格的“回”字型里。③筆畫直,結構對。④一個月內把50首詩歌的內容練習完一遍,一個學期每首詩歌練習5遍。這樣既可加強詩歌的練,也提高了書寫的質量,更可在中考中占書寫絕對優勢,學生也不亦樂乎。
三、從“析”到“賞”
在教學中,品詩環節是學習詩歌的關鍵環節,讓學生有方向可尋,有格式可依,有信心可做,也是教學的難點環節。
1.格式入手。在學生的心目中,賞析詩歌是一個難點,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許多學生望而生畏,也就沒有了再讀下去的興趣。為了能讓學生是化難為簡,讓學生重新親近古詩詞,筆者覺得可以嘗試用現代文品味語言的方法進行,從幾個特定的格式入手,例如指導學生分析詩歌的修辭、哲理、描寫方法(環境、人物)、關鍵字詞等初三學生所熟悉的技巧,通過以點帶面,使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豁然貫通,讓學生賞出感覺和想法,嘗到思考的甜頭,對古典詩詞鑒賞不再“望洋興嘆”,建立賞的信心,也可以把現代文與詩歌賞析融會貫通。“析”的格式一般有:運用了什么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什么的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或運用了什么的描寫方法,寫出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等。
例如析《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格式可以寫成:這兩句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花鳥擬人化,寫出了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的傷感場面,表達了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情感。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時,格式可以寫成:本句用“牽”“擎”“卷”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出獵時的雄壯場面,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
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常常使用比喻、擬人、象征等修辭手法來刻畫意象,以期達到詩歌意象的鮮明、具體、生動。我們在賞析詩歌的語言時,可以重點以詩句修辭手法進行多次訓練,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掌握一些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