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淡泊名利的詩句

淡泊名利的詩句

時間:2023-05-29 18:22: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淡泊名利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淡泊名利的詩句

第1篇

一、借用歷史故事,曲折委婉抒情,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借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不僅使文字凝練,而且還能避免直說,有“正用”和“反用”兩種。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回顧了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的英雄事跡,雖沒有直接抒寫自己的懷抱,但那種想要仿效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偉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已然流露于字里行間,屬于“正用”;下片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借古諷今,提醒統治者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并通過今昔對照,表達了對統治者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屬于“反用”;結尾以廉頗的典故自比,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也屬于“正用”。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確,貼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作者主張北伐而又反對輕率北伐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恰當傳達了詞人壯志猶存、報國無路而深感悲憤的復雜情緒,具有動人心弦的力量。

二、化用前人詩句,營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如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也可以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就是由庾信詩句“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來的,王勃更換物象,以動靜結合、時空融合的方式,描繪出一幅色彩明麗、具有立體感的江南秋景圖。

詩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于借典抒懷、借古喻今。因此,鑒賞古詩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其次要了解它和詩歌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密切關系,明確用典的作用。答題時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1.找出詩詞中用典的地方;2.對典故進行具體分析;3.結合詩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詩人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典例展示】

水調歌頭

辛棄疾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問題:

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

第2篇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在學習中有意識地積累古詩文。所謂“積累”就是指在誦讀古詩文時要有意識地牢記所學的古詩文。

近年來的中考基本上是將《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背誦的80篇優秀古詩文作為默寫出題的范圍,所默寫的詩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代表某種物象或描寫景物的占詩文名句。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寫“鳥”的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抒發感情的古詩文名句。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抒發憂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3.表達心志的古詩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表達詩人胸襟的名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試題演練

一、在下列各題的橫線上。寫出相應的詩文名句。

1.不憤不啟_____。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2.采菊東籬下,_______。(陶淵明《飲酒》)

3._______,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4.居高聲自遠,_________。(虞世南《蟬》)

5.______,她在叢中笑。(《卜算子?詠梅》)

6.庭下如積水空明,_______,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詩經》)

8.______,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9._______,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歷歷漢陽樹,_______。(崔顥《黃鶴樓》)

11._______,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12.小大之獄,_____,_____。(《曹劌論戰》)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14.______,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15.東風不與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17.感時花濺淚,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間照,_______。(王維《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己亥雜詩》)

20.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1.______,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2.安得廣廈千萬間,______,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觀書有感》)

二、根據題目的提示,寫出相應的詩文名句。

1.王國維在《人間同話》中提到了治學的三種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棄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驀然回首,那人卻在_______ 。”

2.為人處世要潔身自好,高雅莊重,應像《愛蓮說》中的“蓮”那樣“_______,_______”。

3.在古詩文中,“蕭”常表示蕭索、蕭條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簫”則指一種樂器,如“_________,衣冠簡樸占風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描寫月映水中、云霞飄飛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詩人總能從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中得到啟發:朱熹面對一池碧水,感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龔自珍凝視一地花瓣,頓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詠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達思親人、盼音訊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師表》中表明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以落花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灣《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寫出大江直流、平野開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真摯而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國勢危急和個人命運坎坷的詩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據題目的要求。寫出相關的詩文名句。

1.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______,______。”

2.“樹”是文人雅士筆下的愛物,請任意寫出古詩詞曲中帶有“樹”字的兩個連貫的句子:“______,______。”

3.詩言志。從李白“此夜曲中聞折柳,______。”的詩句中,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客居洛陽的思鄉之情:從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中,我們能領悟到詩人身處茅屋卻心懷蒼生的濟世情懷。

4.月亮的圓缺象征人間的離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發出“共看明月應垂淚,______。”的悲苦慨嘆;而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吟唱“______,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借月抒懷,盡顯灑脫曠達。

5.古詩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劉禹錫筆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滿了豪邁樂觀之情:而范仲淹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______”,流露出淡淡的憂傷之感。

6.鄉村美景,總是令文人墨客流連忘返。請寫出古詩詞中描寫鄉村美景的句子(連續的兩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導

在古詩文積累考查中,最常見的失誤表現為寫錯別字。寫錯別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誤解詩文的意思而寫錯別字,如將“何當共剪兩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燭”寫成“竹”,將“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中的“行”寫成“形”。

2.沒有準確理解詩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盡”寫成“進”;將“人生自古準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寫成“漢”。

3.沒有準確理解詩文的意思而與形近字混淆。如將“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寫成“洌”,將“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中的“掣”寫成“擎”。

第3篇

據說,在外國香水引進之前,我們中國人的一種名貴“香水”便是茉莉。她不但極香,而且香中有著清婉柔淑的獨特韻味,花期又很長,在北方也能長達五個多月,從小滿一直開到深秋,因而是古時的“八芳”之一。古代的女子們巧手串成茉莉花球,掛在身上或帳幔中,用以熏香。茉莉本來已是“一卉能熏一室香”(宋?劉克莊),而宋代宮中竟置茉莉等香花數百盆于廣庭,鼓以風輪,滿殿清芬沁人(《干淳歲時記》),多么令人神往。如今香水是夠多的了,但心里總還是更喜歡茉莉那天然的清香。

常懷念城中僅有幾家花店的那個時期,入夏后很容易買到粉紙或綠紙包著的茉莉鮮花,而且竟然買者寥寥。兩角一小包,總有十幾朵。或者是三角一大包,花則比前者多上一倍。那時經常去買,然后放在一只杭州竹編的小巧花籃里,終日相伴,覺得是挺平常的事。

在古書中,茉莉花亦名粑華,因為常用來裝飾美麗的髻粑。至少從晉代開始,這便已成風尚。到唐宋,無論長安婦人還是海南黎女,都時興簪帶茉莉花,由此引出了許多動人的詩句,有“倚枕斜簪茉莉花”的白描,也有“花香如夢鬢如絲”的詠嘆。

白色的茉莉花相當嬌小,又“冰葩淡不妝”,沒有驚人的艷態,但配著光潤的翠葉,自有其素雅的美。尤其雙瓣的花朵,宛如精致的玉色小荷,確實堪以飾粑。想來古人采簪茉莉花應該多在晚上,因為她的蓓蕾一般要到晚8時左右開放,雙瓣花比單瓣花還要晚一兩個小時。蓓蕾沒有香味,開放后才冉冉散香,晚10時后花香最濃,自然吐香可持續20個小時,逐漸變淡。

“荔枝鄉里玲瓏雪”,真是對茉莉花極美的妙喻。但我國南方雖多植茉莉,卻并非她的原產地,她是在漢代從古波斯、古印度千里移植而來。

“風韻傳天竺,隨經入漢京。”古印度的茉莉花是隨佛經一起來的,她與佛門實在有著很深的因緣。 茉莉,“佛經作抹利”(《本草綱目》卷十四)。可能茉莉真如佛家所言,是淡泊名利的花。因而宋人王十朋有詩云:“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

意味深長的是,茉莉又一名“抹麗”。“抹麗”何意?“謂能掩眾花也”。(《廣群芳譜》卷三十四)在江南民歌里就是“滿園花香香也香不過她”了。

人們品賞花香,公認有四標準:濃、清、遠、久。許多有名的香花,也只能符合其之一二。 而茉莉的花香,濃郁、清雅、悠遠、持久,兼具四者之長,所以宋代詩人江奎揮筆寫出詠茉莉的名句:“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

也許,茉莉花這香掩眾芳的“抹麗”,正是由于她遠離銅臭的“抹利”,她那無與倫比的人間“第一香”,正出于她刻玉雕瓊般的至純至潔。

第4篇

崇高的師德,源于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積淀和傳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們用這樣的詩句贊美教師們的無私奉獻;“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人們用這樣的比喻頌揚教師們的高尚情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人們用這樣的標尺度量教師職業的偉大與崇高。從古至今,崇高的師德在中國教師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在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的老教師,他們為教育事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們深厚的愛國熱情、深邃的造詣、誨人不倦的精神、一生淡薄名利、正直為人的長者與學者風范,給了我們一生不盡的啟迪與受益。我校的××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教師,他熱愛學生、一絲不茍的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他把全部心血都拋灑在教書育人上,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以火熱的激情感召學生,以真摯的愛心滋潤學生,深入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培養出各類合格人才。在形成良好班集體,培養優秀學生干部、轉化后進生等方面都總結積累出豐富的經驗,并多次在縣、校介紹,得以普遍推廣。當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他不但盡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給學生以幫助,還組織學生互助給以解決,許多接受過他捐助和關懷的學生在升入高校或畢業后,曾無數次的表達了感激之情。他所帶領的學生們,個個都很信服他,每一年,在我們學校組織的評教評學活動中,他都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一。

×老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崇高的師德。那么崇高的師德來自于哪里?源于波瀾壯闊新時代的歷史進步,源于人民教師心中的大愛。無憂演講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代代人民教師淡泊名利,安于奉獻,堅守在三尺講臺,守護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他們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學識,以學生的成長進步為執著追求。無論是潤物無聲的悉心教誨,還是坦誠直言的嚴格要求,都寄托著他們的厚愛和期盼。而當災難突至,學生們的生命受到威脅,他們挺身而上,用身軀和生命為學生構筑起安全的血肉屏障。

大家永遠不會忘記一位老師,他的名字叫譚秋千,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多鐘,譚千秋像往常一樣在教室上課,他正講到部分時,房子突然劇烈地抖動起來。地震!譚千秋老師突然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上跑。房子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還有四位同學已沒辦法沖出去了,譚千秋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蓋著四個學生。轟轟轟——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四名學生生存的希望……

這就是我們的人民教師!我們可以用“桃李滿天下”描繪教師們的成功,但在崇高的師德面前,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難以充分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教書育人是教師們愛的事業,教師的愛與眾不同,它高于母愛,大于友愛,勝于情愛。母愛容易出現溺寵,友愛重在禮尚往來,情愛少了幾多嚴謹。而師愛是嚴與愛的巧妙結合,是理智的科學的愛,是主動積極的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教師們的愛不會付之東流,他們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三尺講臺是他們思緒縱橫的絢麗舞臺,它面對的是將來的桃李滿天下;明凈課堂有我們燈火闌珊的徹悟境界,那里寫滿了學生點點滴滴的成長、充實。

教育是人類崇高的事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師,每個人都受過老師的恩惠。師恩難忘!今天,在這個意義非凡的教師節里,請允許我代表天下的莘莘學子,向天下所有的老師們獻上最崇高的敬意、誠摯的祝福,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第5篇

一、克服語言困難,弄懂每字每句的含義

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即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詩歌教學尤其要遵循這一規律。因為,詩歌,特別是古代詩歌,其語言極為凝練、言簡意豐,加之距離中學生時代久遠,所以,閱讀古詩常常會先遇到語言障礙。如果不清除這些攔路虎,很難再深入學習下去。因而,學習詩歌第一步是疏通文字。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學生可以自讀,教師也可串講。不僅要弄懂每一字每一句的確切含義,還要弄懂一些疑難字的讀音。這樣,文字障礙清除了,學生就會大致感知到詩歌的內容,難度也就有所降低。

現代詩歌的學習也是一樣。雖然作者所處時代與學生相距不遠,甚至與學生是同時代的人,語言習慣較為接近,但文字障礙依舊存在,疏通文字仍然不可忽略。另外,詞義、詞的感彩在詩歌中也常常發生變化,因此,熟讀詩歌,不論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詩,教師必須注重文字的疏通,這是學習詩歌極為關鍵的一步,千萬不可省略。

二、 把握詩歌意象,明確詩歌所寫的內容

詩歌是通過描摹意象來創造意境、進而抒發感情、表達主旨的。所以,詩的字、句表面含義弄懂之后,就需要把握詩歌中的意象了。

意象即作者塑造的具體形象。詩人在創作時,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觀物象,以想象為中介融合而成為詩歌形象。詩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就是借助作者所塑造的形象來傳達的。詩歌的意象大致分為三類:人、物、景。

一首詩中,作者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個,但更多的詩歌中的意象則是多個,它們可以是一個種類,也可以是多個種類。例如,的《沁園春?長沙》一詩中,就塑造了多種多個意象,有人:“獨立”江邊的抒情主人公、“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有物:高飛的“鷹”、游動的“魚”、“競自由”的“萬類”;有景:“山”、“林”、“江”、“舸”。這些不同種類的意象共同構成了全詩的內容。由此可見,明確了一首詩中的意象,也就基本掌握了這一首詩的淺層內容。這種做法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整體內容。所以,學習詩歌的時候,要讓學生善于從詩句中把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形象摘出來。這是教詩歌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 分析詩歌意象的特點,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意象明了之后,并不能理解詩歌的深層內涵。因為,意象只是一個個不帶感彩和思想意義的客觀事物。只有加入了作者的理解,經過再認識、再創造,才能傳達出一個情感和思想。所以,作者筆下的意象究竟有什么特點,作者是如何塑造這一意象的,為何塑造這一意象?沿著這一思路深入探究下去,就可挖掘到詩歌的深層內涵了。

人們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往往是由感官傳導,在大腦中自行構成想象描摹的情景。與作者創作的先有想法、情感,再托物抒情正好相反。可以說,詩歌中的意象都是飽含了作者創作意圖和情感的典型之物。所以,分析詩歌中意象的特點、揣摩作者如何刻畫一個普通的形象,使之染上作者的主觀感受,是體驗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主旨的一把鑰匙。

四、 品味詩歌的整體意境,領悟作品的主旨

詩歌的意境,不單純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一個意象所構成的境界,更主要是指全詩所描寫的所有意象,它們因具有某種共同的特點而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立體畫面,這是詩歌的整體意境。只有深入品味詩歌的整體意境,才能對全詩所流露出的詩人情懷及主旨準確地把握。從語文教學的各種文體看,詩歌常常愛打破人們對人、事、物的一般認知規律,而顯其個性化。所以講詩詞,一定要結合詩詞中的整體意境去把握其內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詩人創一種風格。故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是把握詩作整體意境特點的一個切入點,大有陶淵明遺風的詩人王維,渴望隱居,喜歡遠離塵俗。這樣一位淡泊名利的人所描寫的山水詩,其意境一定清幽明麗。《山居秋暝》就是一個證明,詩人僅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圖。所以,抓住詩中所描寫意象的華麗特征,細細品味揣摩,作品的主旨、詩人的情懷就會不言而喻了。

五、 運用聯想和想象品味詩歌,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第6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一代代的人們都以自己不同的語言,訴說著一個共同的感人話題:偉大的人民教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對于教師的深刻定義。

千百年前有人歌頌教師,千百年后一定會有人歌頌教師。教師作為一個永久的話題,是一個不變的故事。我要歌頌教師,讓我的贊美溢于言表。

教師,您是湖面起舞的白天鵝,引領著我們邁向幸福的人生。風雨來時,您的臂膀是我們的溫暖港灣,讓我們躲過一次次的災難;機會來時,您美麗的聲音是我們前進的號角,使我們抓住一個個機遇;遠行的時候,您諄諄的教導是我們行動的指南,讓我們在人生的海洋中盡情的暢泳。教師啊,您就是我們的航向!

崇高的師德,源于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積淀和傳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們用這樣的詩句贊美教師們的無私奉獻;“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人們用這樣的比喻頌揚教師們的高尚情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人們用這樣的標尺度量教師職業的偉大與崇高。教師節學生演講稿 從古至今,崇高的師德在中國教師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在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的老教師,他們為教育事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們深厚的愛國熱情、深邃的造詣、誨人不倦的精神、一生淡薄名利、正直為人的長者與學者風范,給了我們一生不盡的啟迪與受益。我校的××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教師,他熱愛學生、一絲不茍的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他把全部心血都拋灑在教書育人上,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以火熱的激情感召學生,以真摯的愛心滋潤學生,深入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培養出各類合格人才。在形成良好班集體,培養優秀學生干部、轉化后進生等方面都總結積累出豐富的經驗, 并多次在縣、校介紹,得以普遍推廣。當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時, 他不但盡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給學生以幫助, 還組織學生互助給以解決,許多接受過他捐助和關懷的學生在升入高校或畢業后,曾無數次的表達了感激之情。他所帶領的學生們,個個都很信服他,每一年,在我們學校組織的評教評學活動中,他都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一。

×老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崇高的師德。那么崇高的師德來自于哪里?源于波瀾壯闊新時代的歷史進步,源于人民教師心中的大愛。查字典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代代人民教師淡泊名利,安于奉獻,堅守在三尺講臺,守護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他們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學識,以學生的成長進步為執著追求。無論是潤物無聲的悉心教誨,還是坦誠直言的嚴格要求,都寄托著他們的厚愛和期盼。而當災難突至,學生們的生命受到威脅,他們挺身而上,用身軀和生命為學生構筑起安全的血肉屏障。

大家永遠不會忘記一位老師,他的名字叫譚秋千,2019年5月12日下午2點多鐘,譚千秋像往常一樣在教室上課,他正講到部分時,房子突然劇烈地抖動起來。地震!譚千秋老師突然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上跑。房子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 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還有四位同學已沒辦法沖出去了,譚千秋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蓋著四個學生。轟轟轟——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四名學生生存的希望……

這就是我們的人民教師!我們可以用“桃李滿天下”描繪教師們的成功,但在崇高的師德面前,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難以充分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教書育人是教師們愛的事業,教師的愛與眾不同,它高于母愛,大于友愛,勝于情愛。母愛容易出現溺寵,友愛重在禮尚往來,情愛少了幾多嚴謹。而師愛是嚴與愛的巧妙結合,是理智的科學的愛,是主動積極的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教師們的愛不會付之東流,他們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三尺講臺是他們思緒縱橫的絢麗舞臺,它面對的是將來的桃李滿天下;明凈課堂有我們燈火闌珊的徹悟境界,那里寫滿了學生點點滴滴的成長、充實。

第7篇

掛在客廳上方的一幅畫,畫的是四只大雁。各自在空中地上飛、鳴、宿、食,形態各異,有動有靜,畫面和諧而生動。兩邊對聯寫的是“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凸聚墨多”。字體工整。

在山墻上,又見到六幅花鳥畫,亦稱六扇屏。每幅畫心長4尺,寬1尺。畫面有梅、荷、竹、菊、牡丹、山茶,分別配以蒼鷹、喜鵲、錦雞、鷺鳥、白頭翁、螃蟹等。構圖生動,章法嚴謹,筆墨濃淡適宜,線條蒼勁有力。在一幅“喜鵲登梅”的畫面上方,書有祖父和畫家的名諱,文后蓋有兩方印章。由此可見,這六幅屏畫是畫家專為祖父繪制的,從中可以看出畫家與祖父有一定的交往情誼。

六幅花鳥畫,不僅畫面生動,立體感強,而且每幅畫面上都有很講究的題款和鈐章。所謂講究,就是講究文辭美,書法美。如在那幅“荷花鷺鳥”畫面上,畫家用十分流暢的行書題的是:“世人都道聯科好,要識都從苦讀來”這樣勸慰人刻苦學習的詩句。在“白頭牡丹圖”上題的是“花見白頭花莫笑,白頭曾見好花多。”用擬人手法,寫花鳥對話,寓自然哲理,幽默風趣于一體。在“菊蟹圖”上同樣用詩的語言寫些道:“菊正開時蟹正肥”。“蒼鷹圖”上的題辭是“英雄獨立”。“翠竹圖”上的題辭上“虛心受教”。題辭與畫面交相輝映,既深化了畫面的主題,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實是難能可貴。

不僅如此,畫面上的印章也是很有特色的。

六幅花鳥畫,每幅上面都蓋有二至三方印章。其中除去畫家應有的名諱外,還有七方形式不同的閑章。所謂閑章,并不是可有可無,其內容都是與畫家托物詠志,寄意抒懷分不開的。比方有一方刻“意到筆隨”。還有三方與酒有關的,分別為“詩酒生涯”“樽中膽氣豪”“萬事不如杯在乎”。從這些閑章內容上看,畫家是個愛詩重酒,輕名薄利,品高趣雅之人,這從另一方“結山水緣”的閑章中得到佐證。可令人費解的是,畫家又雕一方與上述內容很不協調的直徑約為一寸左右的外圓內方的大銅錢式的壓腳章,上刻五個篆字,文曰:“何可無此君”(君:即指大銅錢),意思是“人,怎么可以沒有錢呢?”而且此章較其他閑章都大。看來畫家是很重視這方章子的。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一個重詩酒,講學問,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人,怎么突然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刻下這枚“旨在要錢”的印章呢?是否因為他給祖父精心繪制了六幅屏畫,祖父未及時付酬而雕此章,以便引起受畫人的注意呢?這僅是揣測而已。

從六扇屏的整體畫面來看,這位丹青妙手,不僅書法宜人,而且又擅長金石,精通韻律,是個在文學藝術方面造詣很深的多面手。

構思點評

文章以“六幅花鳥畫”為線索,具體安排“構圖、章法、筆墨、線條”“講究”“托物詠志”幾個部分展開敘述,角度新穎,線索分明。文章既見事又見人,突出了祖父的書香氣。作者注重細節描寫,讓純真的愛意流淌在字里行間,于是,那一禎禎清新典雅的畫面沁入讀者的心脾。

在介紹栩栩如生的畫面,是為了全文以敘述為主,并調動了多種描法,讓寫景退到次要地位,這種構思不同于一般,為的是凸顯襯托“六幅畫”所帶來的人文關懷,構思別出心裁。結尾一語點睛。“這位丹青妙手,不僅書法宜人,而且又擅長金石,精通韻律,是個在文學藝術方面造詣很深的多面手”,在文章起首點出“黃山瞬間升騰的靈魂”,結句又點出題目“‘書香’的味道”,發人所未發,使人耳目一新。通過這幾幅畫來抒寫濃濃的真情。

題目中“丹青”的含義已經得到詩意的演繹。文章提升的空間是:將部分敘述文字轉換成一個較為具體的細節描寫,以加強真情的感染力。

選材點評

第8篇

(1)_______________,往來無白丁。(劉禹錫《陋室銘》)

(2)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心系蒼生,胸懷天下,“_______,__________”,令人敬仰。

(3)北京奧運會即將舉行,我們可以引用《論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4)運用修辭,能使詩句靈動、表意雋永。“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____”巧用比喻,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烽火連三月,_______________”,運用夸張,表達了杜甫對家人的強烈思念;“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__”,運用擬人,使落花有情,表現了它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浙江金華市)

廉政文化進校園,讓我們懂得了廉潔奉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翻開厚重的詩文書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鐫刻著“廉潔”與“奉公”的人生豐碑。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 ”,沸騰著詩人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范仲淹的“

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樂而樂”,寄托著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___ ”,抒發了詩人無私奉獻的真摯情懷;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 ”表現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風亮節。

三、(安徽蕪湖市)

(1)蒹葭蒼蒼,____________。(《詩經》)

(2)三人行,______________。(《論語》)

(3)得道者多助,________。(《孟子》)

(4)采菊東籬下,________。(陶淵明《飲酒》)

(5)天街小雨潤如酥,________。(韓愈《早春》)

(6)會挽雕弓如滿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蘇軾《江城子》)

(7)問渠那得清如許,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觀書有感》)

(8)古詩文中有許多體現作者關注國家命運或民生疾苦的名句,請你寫出上下連續的兩句(課內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湖北襄樊市)

(1)采菊東籬下,____________。(陶淵明《飲酒》其五)

(2)____________,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 ,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

(4)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放達寬慰之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5)《陋室銘》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生活中,我們既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又要客觀地看待別人,任何人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正如俗語所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福建莆田市)

(1)蒹葭蒼蒼,___________。(《詩經》)

(2)海內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4)人有悲歡離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水調歌頭》)

(5)杜甫的《望岳》中表達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與豪氣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站在江邊,微風輕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靜,一葉白帆悠然地飄蕩在江面上,恰似王灣《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

(7)北京奧運會將至,我們將以滿腔的熱情喜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正可謂“______,________?”(用《十則》中原句回答)

(8)中國古代關于清明、春節、重陽節、中秋節的詩句很多,請寫出一個相應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北京市)

(1)_________________,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2)馬作的盧飛快,_____________。(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簾青。(劉禹錫《陋室銘》)

(4)《錢塘湖春行》中描寫早春鳥兒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湖北黃岡市)

(1)山重水復疑無路,____________。(陸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4)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描繪夜間、黃昏時江面上美麗景色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天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倒計時第49天,請你借用一句古詩詞表達對中國奧運健兒的激勵之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江蘇徐州市)

(1)____________,白露為霜。(《詩經》)

(2)大漠孤煙直,________________。(王維《使至塞上》)

(3)了卻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破陣子》)

(4)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________________ 》)

(5)《 出師表》 中有這樣兩句話“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與《諸葛亮集》中“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九、(湖南長沙市)

(1)子曰:“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學則殆。”

(2)____________,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____________,千里共嬋娟。

(3)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 》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

(4)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將在北京開幕,請你引用《論語》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來表達我們對世界各國嘉賓的歡迎之情。

(5)殘酷的地震摧毀了我們的家園,但我們堅信,像陶淵明筆下所描寫的“土地平曠,

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____________ ,雞犬相聞”的美好家園必將重現在美麗的天府之國。

十、(湖北恩施自治州)

(1)杜甫在《望岳》一詩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后主說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同樣是寫愁,李清照卻把它搬上了船,她這樣寫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十一、(廣東汕頭市)

(1)子曰:“歲寒,____________。”(《論語?子罕》)

(2)潮平兩岸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3)我們不要滿足于眼前的成績,而要放眼未來,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去實現我們遠大的理想。(用杜甫詩句填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5)把文天祥《過零丁洋》默寫完整。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二、(河北省)

(1)俱往矣,____________,還看今朝。____ (《沁園春?雪》)

(2)________________,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3)最是一年春好處,____________。(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4)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________ ,落英繽紛。(陶淵明《桃花源記》)

(5)入則無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國恒亡。(《〈孟子〉二章》)

十三、(湖北咸寧市)

(1)________________,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眺》)

(2)人家在何許,____________。(梅堯臣《魯山山行》)

(3)蘇軾在《浣溪沙》中不自傷白發、不悲嘆衰老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4)溫庭筠用“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動地傳達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也寫過與此意境類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十四、(浙江溫州市)

(1)苔痕上階綠,________ 。(劉禹錫《陋室銘》)

(2)夫戰,勇氣也。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3)____________,隔江猶唱花。(杜牧《泊秦淮》)

(4)采菊東籬下,____________ 。(陶淵明《飲酒》)

(5)田家少閑月,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觀刈麥》)

(6)____________ ,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7)5月,汶川遭遇八級地震,家園頃刻被毀,生命遭受劫難。危難面前,英雄的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災區人民在絕望中重見希望之光,這正如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十五、(福建漳州市),

(1)一代天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園春?雪》)

(2)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飛來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4)我們常用李商隱《無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贊美人們無私奉獻的精神。

(5)《桃花源記》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____ ______, ________。

(6)在古代詩歌史上,“酒”是詩人吟詠的靈感源泉。請你寫出古詩詞中含有“酒”字的完整的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內外均可)

(7)奇文共欣賞,________________ 。(陶淵明《移居》)

十六、(黑龍江哈爾濱市)

(1)學而不思則罔,________________ 。(《十則》)

(2)____________________ ,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3)少壯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 。(漢樂府《長歌行》)

(4)____________,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_____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過零丁洋》一詩中,表現文天祥崇高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精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7)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中,表現桃花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江蘇常州市)

(1)我寄愁心與明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

(2)雨,是古典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請寫出古詩詞中借雨抒情的2個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與“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的哲理意蘊基本吻合的2句古詩(扣住1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浙江奉化市)

(l)關關雎鳩,____________。窈窕淑女, ____________。(《詩經?關雎))

(2)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3)鳥宿池邊樹,______________。(賈島《題李凝幽居》)

(4)我國古詩文中,有許多關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佳句,請寫出一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了提升文化品位,有關部門準備挑選含有飛鳥的詩詞佳句,鐫刻在觀鳥園的山石或廊柱上,請你推薦兩句這樣完整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江蘇南通市)

(1)蒹葭蒼蒼,________ 。(《蒹葭》)

(2)________________ ,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____________ ,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 。(趙翼《論詩》)

(5)陶淵明《飲酒》一詩中表現詩人恬靜閑適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6)王維《使至塞上》一詩中描繪塞外奇特壯麗的沙漠風光,畫面開闊、氣勢雄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十、(湖南益陽市)

(1)潮平兩岸闊,________ 。(王灣《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岳》)

(3)____________,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沁園春?雪》)

(4)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愛這土地》)

(5)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表現自己在俯仰之間悠然自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 。”

(6)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搖籃。古代詩人以她為題材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請任意寫出一個與黃河相關的完整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浙江紹興市)

(1)學而不思則罔,________ 。(《論語》十則)

(2)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見歡》)

(4)__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觀刈麥》)

(5)舉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獨酌》)

(6)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與李商隱的“____________ ,________ ”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常用來形容無私奉獻的精神。

(7)人生路上,我們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垂頭喪氣,只有保持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態,才能勇攀高峰,實現生命的價值。(請用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句子填空)

二十二、(湖南株洲市)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________ ,____________。(王維《使至塞上》)

(2)塞下秋來風景異,__________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范仲淹《漁家傲》)

(3)苔痕上階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來無白丁。(劉禹錫《陋室銘》)

二十三、(四川資陽市)

(1)明月松間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維《山居秋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________(《詩經》)

(3)受任于敗軍之際,____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4)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毀壞房屋數百萬間,數百萬人無房可居。面對受難的同胞,最能表達我們心愿的詩句是:“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5)“月”是古代文人騷客筆下常見之物,但表達的思想情感卻各有不同。李白的“____________,隨風直到夜郎西”,表達的是對友人的關切;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__________________”,抒發的是別愁離緒;蘇軾的“________________ ,把酒問青天”,表達的是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創設的是淡雅的意境。

(6)“舟”常見于古代文人騷客筆下,但妙用不同。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端居恥圣明”表達的是深感無人引薦,不能出仕為官,為民謀利的慚愧苦衷;韋應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____________”,創設的是一種恬淡幽靜的意境;劉禹錫的“____________ ,病樹前頭萬木春”,表達的是詩人異常達觀的態度;李白的“仍憐故鄉水,__________________”,表達的是詩人對故鄉無限留念,依依不舍之情。

【參考答案】

一、(1)談笑有鴻儒(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4)千樹萬樹梨花開家書抵萬金 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鐵馬冰河入夢來 先天下之憂而憂 化作春泥更護花 濯清漣而不妖

三、(1)白露為霜(2)必有我師焉(3)失道者寡助(4)悠然見南山(5)草色遙看近卻無 (6)西北望射天狼(7)為有源頭活水來(8)示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四、(1)悠然見南山 (2)烽火連三月 (3)潮平兩岸闊____(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五、(1)白露為霜(2)天涯若比鄰(3)春蠶到死絲方盡(4)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6)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8)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等等。

六、(l)閑來垂釣碧溪上(2)弓如霹靂弦驚(3)苔痕上階綠(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七、(1)柳暗花明又一村(2)正是江南好風景(3)問渠那得清如許(4)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5)示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等。

八、( 1)蒹葭蒼蒼(2)長河落日圓 (3)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 (4 )瀚海闌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九、(1)學而不思則罔____(2)人有悲歡離合但愿人長久____(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5)屋舍儼然阡陌交通

十、(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十一、(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5)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十二、(1)數風流人物 (2)人有悲歡離合(3)絕勝煙柳滿皇都(4)芳草鮮美(5)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十三、(1)江流天地外(2)云外一聲雞 (3)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十四、(1)草色入簾青 (2)一鼓作氣 (3)商女不知亡國恨(4)悠然見南山 (5)五月人倍忙(6)了卻君王天下事(7)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五、(1)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5)芳草鮮美,落英繽紛(6)示例1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示例2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7)疑義相與析

十六、(1)思而不學則殆____(2)夕陽西下____(3)老大徒傷悲 (4)人有悲歡離合____(5)千樹萬樹梨花開____(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7)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十七、(1)隨風直到夜郎西山重水復疑無路(2)示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示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十八、(1)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2)黑云壓城城欲摧(3)僧敲月下門(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十九、(1)白露為霜 (2)沉舟側畔千帆過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4)各領數百年 (5)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6)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二十、(1)風正一帆懸 (2)造化鐘神秀____(3)江山如此多嬌(4)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5)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6)示例: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②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二十一、(1)思而不學則殆 (2)山重水復疑無路 (3)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4)足蒸暑土氣(5)對影成三人(6)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十二、(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____(2)衡陽雁去無留意長煙落日孤城閉 (3)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

第9篇

這是當代紫砂界對清代寧波慈城籍著名書法家、詩人、收藏家梅調鼎的評價。

除了書畫界和紫砂界,一般人對近乎隱世的梅調鼎知之甚少。

梅調鼎(1839-1906),字廷寬,號友竹、赧翁等。據慈溪光緒志記載,梅家的先祖梅寬夫為南宋咸淳七年(1271)進士,調慈溪尉,后攝知縣事,率義勇應文天祥而戰死常州。“調鼎”取自宋代詩人張耒的《梅花》詩:“調鼎自期終有實,論花天下更無香。”在古代,“調梅、調鼎”均指宰相,說明家族對他寄予厚望。梅調鼎應試時因書法不合“館閣體”而被拒,從此放棄科舉,發憤練習書法,初學顏體,再學王羲之,中年學歐陽詢,晚年潛力魏碑,旁及諸家,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剛柔相濟,獨樹一幟。其書風高逸,被譽為“清代王羲之”,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有《注韓室詩存》《梅赧翁山谷梅花詩真跡》《赧翁集錦》存世。

梅調鼎嗜茶愛壺,尤其是他題銘的多把紫砂壺,被收藏界視為珍寶,在中國紫砂壺史上占有一席位置。

巧將酒詩改茶聯

筆者看到梅調鼎手書的兩對茶聯,均引于古代名家聯句或詩句,可見其愛茶之一斑。其一為:

雷文古鼎八九個;日鑄新茶三兩甌。

此聯原作者為鄭板橋。一說是他自題故居小書齋,另一說為題浙江省紹興日鑄山。“雷文”亦作“雷紋”,古代“文”、“紋”通用。“雷紋”是青銅器上一種典型的紋飾,基本特征是以連續的“回”字形線條所構成的幾何圖案。“八九”為虛數所指,與下聯的“三兩”對仗。日鑄茶為宋代越州(今紹興)名茶。“甌”,原指盆盂一類的瓦器,常被詩人代指茶碗。

從聯句中可以看出,雷紋古鼎與茶是梅調鼎日常生活中的最愛。

另一聯為:

林間煮茗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

此聯典出白居易(樂天)《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詩句 “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描寫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詩酒情懷。梅調鼎將“暖酒”兩字改為“煮茗”,巧妙地將酒詩變成了茶聯,說明他嗜茶而不好酒。

聯后有朱、白兩鑒:“調鼎”為白印,“字廷寬號友竹”為朱印。一般簡介說梅調鼎字友竹,從此聯落款來看,他的字應該為廷寬,友竹只是別號。

壺型壺銘獨具匠心

大約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梅調鼎出于文人愛好,得到當地和在上海的愛好紫砂壺的寧波同鄉的資助,在慈城林家院內(今慈城糧機廠內)創辦浙寧玉成窯。玉成窯燒制窯數有限,數量不多,但品位甚高,均為精品。

梅調鼎參與制作的漢鐸壺、笠翁壺、柱礎壺、瓜婁壺、秦權壺、博浪錐壺,均造型獨特,尤其是銘文書法精妙入神,短小雋永,清新可誦,妙趣橫生,獨具匠心,體現出高深的文化底蘊。

先看漢鐸壺的銘文:

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鐸是一種形如甬鐘的大鈴,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有銅、木兩種,稱金鐸、木鐸。除作為樂器外,還有兩大作用,古籍有“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之說,木鐸用于和平時期的文化宣傳,金鐸則用于戰時軍事召集或戰場上鳴金收兵。

漢鐸即漢朝之鐸。第一句是說壺型來源漢鐸。第二句“土既代金”點出了紫砂壺雖是陶土制作,但價比黃金。清人汪文柏贈紫砂壺名家陳鳴遠的《陶器行》詩曰:“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茶當呼荼”說的是唐代之前兩字同用的典故。

這一銘文瑯瑯上口,意境深遠,機巧中不失幽默。

一款笠翁壺的銘文是這樣的:

茶已熟,雨正;戴笠來,蘇長公。

該壺的造型為戴笠而坐的老者,“蘇長公”是宋代大文豪坡的尊稱。一個細雨的時日,坡戴笠而來品嘗香茗。

漢鐸壺、笠翁壺為現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唐云所藏時,已失壺蓋,他請當代紫砂壺大師顧景舟重新配了壺蓋。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是一句關于氣象的諺語。舊時老房子屋柱下面均有石質柱礎,如柱礎濕潤冒汗,說明天氣將會由晴轉雨。梅調鼎與王東石合作的柱礎壺的銘文點出了這一自然現象:

久晴何日雨,問我我不語。請君一杯茶,柱礎看君家。

最有意義的當數博浪錐壺的銘文:

博浪錐,鐵為之,沙摶之。彼一時,此一時。

該壺的創意和造型源于歷史事件張良刺秦王。博浪錐原為一種特制鐵器,當年張良遣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惜未擊中。銘文的意思是當年鐵制的博浪錐用于刺殺秦始皇,如今紫砂博浪錐壺則用來鑒賞品茗,可謂彼一時、此一時也。此銘還有更深的含義:該壺制于清末,時外敵入侵,滿清王朝對外軟弱,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內腐敗民不聊生,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作者托物寄情,體現了既憂國憂民又無力救國的無奈情懷。酌文撰句到這個份上,足見他的獨特匠心與深厚功底。

博浪錐壺原為唐云所藏,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梅調鼎的這些壺銘機智幽默,充滿生活情趣,思維活躍,心態恬然自適,與他呆板、近乎迂腐的處世態度大相徑庭。

第10篇

一、“詩”海揚波

畢生博學藝滿懷,

厚積精進鑄帥才。

藝海泛舟迎巨浪,

詩書畫印皆品牌。

蘇軾在《文說》中寫道:“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這是蘇軾對自己創作經驗的詮釋,將所讀詩書一一抄寫下來,如此長年累月的積累,“一代文章之宗”才能如此自信:“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張劍鋒先生自幼習讀詩書文章,對文豪的學習方法也是了然于心,口誦華章,筆落奇文,對寫詩漸有心得。“大漠英雄志,滄海圣賢心。開胸見日月,抱樸守乾坤。登峰覽眾岳,把酒洗紅塵。淡泊尋寂靜,潑墨走年輪。”這首表現詩人志趣的佳作,簡潔明快,質樸自然,清雅襲人,不飾浮華,于出塵的純淡中表現詩人的志向,自然流暢,可謂佳作。而它正是張劍鋒先生的作品,其中“開胸見日月,抱樸守乾坤”二句,猶見張先生的心胸:怎樣的胸懷方能窺見日月?何樣的淳樸才能恒定乾坤?!詩以言志,文以載道。從這首詩中,或許我們可以稍稍窺測出張先生“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的胸懷與志向,但這一定不是全部。若張先生的志向不可知,在這首詩中先生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文化積淀,我們卻是一覽無遺的。“淡泊尋寂靜,潑墨走年輪”,當我們還在思忖先生的志向與驚嘆他的文化積淀時,張先生以超然物外的心境又開始了遠航。

二、“書”海弄潮

師從大家經歷練,

真草篆隸法度嚴。

揮毫潑墨筆絕塵,

墨印史冊企后人。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常亞鈞先生在《完美主義的藝術追求者――著名書家張劍鋒藝術創作散點透視》一文中寫道:“如果說在張劍鋒的藝術生涯中,始終有一條伴隨他成長和發展且又不間斷的歷史主線的話,那就是書法。”張劍鋒先生書法師從張海先生,主攻行書,遵循傳統,先后臨帖柳、虞、顏、歐、張猛龍,師古不泥于古,勇于創新,最后從米芾,蘇軾二家出。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自然,古樸韻達,雅致超群。

觀張先生作書,手揮長毫,懸腕提筆,飽蘸墨汁,氣定神閑,胸中已有百萬甲兵,在四尺宣紙上擺兵布陣。章法布局或如指揮千軍萬馬,穩若泰山,大氣磅礴,蔚為壯觀;又如太極高手,輾轉騰挪,時而綿里藏針,時而雷霆萬鈞;還若大鵬蓄力,時而直沖云霄,時而俯沖直下,力透紙背。一幅行草書法躍然紙上,至善至美,飄逸靈動起來。細品之:字字有出處,句句合章法。大小富變化,肥瘦互相依。線條有粗細,連帶妙無比。墨色干與濕,濃淡總相宜。疏處可跑馬,密處不透風。節奏有緩急,情灑墨紙筆。連綿一筆書,揚灑如飛瀑。凝力透紙背,書成如云霧。

張劍鋒先生書寫有一幅行草作品王維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二十個字的五言詩被排成三列,安排在四尺見長,二尺見寬的豎幅素色宣紙上。整體觀之,墨字如云,似深谷出岫,靈動之感跳躍其間;白紙如山,正巍峨挺拔,沉穩端莊之感讓觀者自嘆弗如。駐足聚眸細細觀賞,右上方“獨”字起頭,筆酣墨飽,彰顯磅礴氣勢;“坐”字如出岫之云,點綴著山的沉穩,讓畫面的靈動之感凸顯開來;“幽篁”緊隨其后,筆式稍輕,似大朵白云下的點點散云;“里”字筆墨稍淡,始見枯筆;“彈”是重新蘸墨后的第一個字,然而它卻沒有“獨”字的氣勢,“琴”字緊隨“彈”而來,書家在寫到這里的時候,甚至沒有多一秒鐘的停留,一貫而下傾瀉而來;“復”字明顯是書家的創新之作,中鋒運筆,枯亦是氣勢;“長嘯”二字依舊延續枯筆的淡墨,干脆爽朗;“深”字筆墨淡極,確是枯而不弱,猶如音樂中高音后的尾音,穿透人心,擁有讓人熱淚盈眶的力量,同時“深”字正處宣紙中央,與第一列的字濃淡相得益彰,不得不嘆書家布局之巧,謀篇之深;“林”字更像是音樂中的過門,濃墨揮毫,只為后邊的音符更加蕩氣回腸;“人不知”三個字看似是一筆寫成,實則不然,“人”字莊重,中鋒行筆,一撇一捺一絲不茍,“不”字輕快,似蜻蜓點水,“知”字功力非凡,雖兼有枯筆,卻也是中鋒行筆,端正灑脫;“明”字似音樂中讓歌唱家換氣的音符,跳動的節奏很快,但又占據著一個重要的位置;“月”字婉轉出塵,不畏濃淡;“來”字淳樸自然,不慕繁華;“相”字寫意,像是前的寧靜,雖是安詳奈何短暫;最后以“照”字結尾,中鋒的墨已快殆盡,的氣勢卻才剛剛開始,留給觀者無盡的遐想。

對于書法,張劍鋒先生不僅寫得好,而且有自己的理論心得。張先生說書法有三態:靜態、動態和神態;書法有三美:建筑美、音律美和詩韻美;書法有三寶:精、氣、神。2013年張劍鋒先生在清華美院創研中心創辦張劍鋒書法高級研修班,將自己多年來對書法的心得以“觸摸自然,追模先賢”的主題活動與班上的同學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和交流,在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先生的書法自成一體,其主要成就在隸書。張劍鋒先生師從張海,其隸書實力可見一斑。唐代書家李邕有言:“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張劍鋒先生重法尚意,不刻意追求,不沉迷模仿,順其自然,大膽創新,其隸書風格漸成,別具一格。隸書作品“研朱點周易,飲酒和陶詩”,莊重蒼勁,渾厚嚴肅,富于變化,雋秀流暢。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更寄妙理于法度之外。

張劍鋒先生常說,寫字是說話,書法是唱歌,可知先生對美感的追求不落俗套。書畫同源,在書法上造詣頗深的張先生對繪畫自然也是得心應手,況且蘇軾也說過:“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張先生出口成詩所具備的文史哲滋養,其運用到繪畫上,自然也是事半功倍。

三、“畫”海

水墨抒懷凝筆端,

以小見大喻深遠。

情趣盎然長精神,

胸懷大愛搏云天。

水墨畫是中國古老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瑰寶。張劍鋒先生主攻花鳥畫。花香鳥語,怡情怡心;托物言志,以小見大。張先生有一幅《逐風》的畫作,還是四尺見長,二尺見寬的素色宣紙,兩棵不知名的小樹蜿蜿蜒蜒,發出三三兩兩的枝椏,蓬勃向上生長著,樹葉間朵朵紅花綻放。樹枝是淡墨,樹葉也是淡墨,把枝頭壓彎了腰的果實是唯一的濃墨,如此濃淡相宜,令畫作栩栩如生。畫面上的兩棵小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交在各自發出的枝椏中,讓觀者忍不住想起舒婷的《致橡樹》:“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處在云里。”兩棵樹的中間有兩只藍色的小鳥兒正在飛。畫面的呈現到這里就結束了,需要觀者遐想的畫作卻悄然鋪開:畫作的名字叫《逐風》,那輕輕搖擺的樹葉是說明剛剛有一陣風從這里經過嗎?逐風,是小鳥兒追風而去,還是樹葉慕風自由?反正鳥兒已離開樹枝,向著微風的方向飛去,樹葉也是伸著腦袋,向著風離去的方向遙望。張先生的這幅畫作清雅迷人,意境悠遠,根植自然,惹人遐想,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

如果一幅畫還不能代表張劍鋒先生的繪畫水平,那么我們再來看先生的一幅小畫,長與寬均只有一尺,名字叫《只在蘆花淺水邊》。“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這樣隨性閑散的詩境要在黑與白的陰陽兩極中表現出來,著實不易。然而張先生的畫作將這種悠遠閑適的意境表現得恰到好處:一艘垂釣小船,船頭的桅桿筆直,落在水中的倒影也是筆直,其實畫家并沒有畫水,我們卻從倒著的桅桿中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河水,岸邊隨晚風飄搖的三兩根蘆葦,蘆葦下的暗影告訴我們,天色已經很晚了,天邊飛著的兩只小鳥都在展翅回家了,那么想必月亮也已經回家了。整幅畫氣韻生動,自然流暢,完美地詮釋了詩句的內容與表現的意境。

四、“印”海徜徉

金石之聲溯文源,

篆法傳承數千年。

文韜揮刀寫篆籀,

古樸生輝樹典范。

在中國的藝術發展過程中,人們創作出一種獨特的形式,這種形式讓我國的文字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使漢字在時間的綿延與空間的變化中,多了一層光彩,這種藝術形式就是篆刻。方寸之內就能展現漢字的古樸與空間的渾厚,雖歷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年的歷史了。

篆刻必先“篆”而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的說法。篆刻本身就是與書法緊密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從先秦及秦時的古璽,到漢朝時期的以繆篆體入印,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濡朱之制,經唐宋元明清的發展,如今篆刻藝術,作為漢字的一種特有藝術形式,已經選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11篇

一、中國傳統插花意境美的形成淵源

傳統插花的意境美起源于中國悠久的古文化,在傳統文化中,中國哲學思想實質上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綜合體。儒家重人倫、輕功利。道家的“依乎天地,因其自然“”自然無為”、追求虛靜,逃避現實。佛教追求“清凈無為”“,虛心去欲”的境界。這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導作用。傳統插花講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長習性或特點寓意人的品性。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最終這種蘊含文化底蘊的插花形式以其無限深遠的內涵,結合輕描淡抹清雅脫俗的線條造型,逐步確立了它在中國插花藝術中的主導地位,并逐漸成為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

二、意境美的表達

1取意花名的諧音在我國民間的風俗習慣中,人們往往利用花卉的諧音將花卉組合搭配成獨特的情感表現。如:蘋果、石榴、桃,表示福、祿、壽。大麗花寓意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百合寓意百年好合,桃花預示大展宏圖,萬年青表示青春常駐,富貴竹暗示大富大貴,桔子表示大吉大利。我國傳統花材———牡丹與其他材料組合,就有不同的諧意:牡丹與石頭或梅花組合,寓意“長命富貴”;牡丹與玉蘭或海棠的組合,分別寓意“玉堂富貴”、“富貴滿堂”;牡丹與竹葉或蘋果組合,寓意“富貴平安”;牡丹與蓮葉、花組合寓意“年年富貴”;牡丹與壽石、如意組合寓意“富貴壽考”;牡丹與柏樹、靈芝組合,寓意“富貴百齡”、“富貴長壽”;牡丹配長春花,寓意“長命百歲”;瓶插牡丹、如意配果盤寓意“富貴吉祥”“,平安如意”等等。

2根據花材的自然特性表達意境美東方傳統插花常以花木本身的生長習性和色、香、質、形來評價花卉的含義,進而表達作者的內心感情。如梅花凌霜斗雪獨步早春,象征無畏;蘭花高潔幽香,不與群芳爭寵,不求聞達于世被譽為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竹代表剛直不阿,高風亮節;則代表高潔、隱逸、高貴、長壽。迎春花象征春光明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象征純潔無邪。慈菇、石相一株多子,代表子孫滿堂;靈芝狀如玉如意,代表一切如憊;紅千層、懸玲花形似宮燈,可烘托張燈結彩的節日氣氛。傳統花卉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號稱“花中之王”,是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征。了解和熟悉花木的各種特性,以及人們所賦予花木的精神,選用寓意和具有象征意義的花材,能恰當地表現插花作品主題,對于表達作品的意境引起欣賞者的強烈的思想共鳴很有幫助。

3利用插花的造型表達意境美藝術插花來源于生活,所以一些表現時代氣息意境的創作,可以從插花容器、配件和花材方面考慮更容易表達。如著名的插花作品《踏青歸來》,就用帶馬的小馬車作容器插入山鄉野花小菊,野藤等,容器下撒上不規則的花瓣,使作品既有美麗的線條,又有自然的鄉土氣息,更有“馬蹄踏的落花香”的意境,雖用花不多卻耐人尋味。而配件使用得好常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如中國傳統插花中有一種“盆景式插花”“盆景式插花是受盆景藝術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插花藝術方法。山水山石盆景藝術是自然風光的縮影,它縮龍成寸,小中見大,有一種咫尺千里的氣勢。盆景式插花藝術手法精煉,意味深長,往往幾塊拳石,設置得宜,或狀同懸崖峭壁,或狀如江山大海,巍峨澎湃;或者幾株樹枝,少許閑草,卻似平林原野,幽深廣闊,再附之一些得體的飾件,像人物、飛禽走獸、樓臺亭閣等,更平添景致,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烘托和神化了主題,意境深遠。”

4根據環境、色彩表現意境美環境和色彩會使人在視覺感官上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聯想。如潔白無瑕的白色代表純潔,柔和的粉紅色代表溫馨,紫色代表神秘高貴,綠色代表希望及勃勃的生機,藍色代表深邃、廣闊、沉靜等等。合理利用色彩,在不同的環境里就能達到特定的效果,比如春天里百花爭艷,眾芳繽紛,到處是姹紫嫣紅的景色,此時插花選擇色彩鮮艷的花材,給人以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感受。夏天,插花的色彩則要求清逸淡雅、輕快明凈,適當地選用一些偏冷色調的花材,使人在酷暑之中感受到絲絲涼意。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滿目紅彤彤的果實,遍野金燦燦的稻谷,這個季節插花可選用紅、黃等明艷的花作主景,與黃金季節相吻合,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給人留下興旺的遐想。冬天,往往給人以寒風刺骨冰霜凜冽的印象,這時插花應該以暖色調為主,擺飾色彩濃郁的花卉,給人以迎風破雪的勃勃生機之感。讓人在冬的凜冽之中體會生命的紅紅火火、欣欣向榮。

5結合古詩詞合理組合表達意境中國的許多寫景的古詩詞,如果將其描寫的內容意境通過插花表達出來,既是一幅美麗的插花作品又具極深意境,能夠讓人直接感覺到它的美和引起聯想。如楊萬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皮日休的“麗影繽紛迎暖日紅妝窈窕綻芳叢”;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如果想以元代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描述作為插花表達的主題的話,造型時甚至不用使用太多的花材就可以完成一個很好的具有自然美、線條美、意境美的藝術插花作品。這主要看創作者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和對花材的組織及駕馭能力。同一句詩由于創作者的文學藝術功底和插花的表現力的差別和不同的理解力,可插出千差萬別的造型效果。因此,這種潛力是很大的,何況,中國歷史上數不清的詩句,能為插花藝術提供十分豐富的題材。如加以造型上的規范發掘,形成某種流派也應是可能而且頗具特色的。

總之,插花雖是人人可為,但完成作品的效果卻千差萬別。在我們所能欣賞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寓意深刻引人遐思,讓人流連忘返;而有的作品卻幾乎不能給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作品樸實自然,簡潔、素雅,卻能讓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雖然乍一看五彩繽紛,卻經不起細觀,讓人過眼即忘,也即意境的差別所為。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藝術家鐘玉冰所說的“插一盆好看的花并不難,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將一些沒有艷麗色彩或特殊形態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則須花更多心思。”做到這一點還只能算插花造型的優秀設計,更深層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題引導下讓人產生與作者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甚至受到啟迪,產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產生“意境美”。可以說意境美是東方藝術插花所追求的最高形式的美,是綜合的美,它能以有限的藝術形象引發欣賞者無限的想象。它既是作者創造的結果,也是欣賞者參與再創造的結晶。中國傳統插花未來的發展要緊緊抓住這一要素,才能將中國傳統插花發揚光大。

作者:吳樹靜單位: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

第12篇

關鍵詞:夏目漱石;草枕;中國元素

中圖分類號:I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41-0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學的杰出代表,有著“國民大作家”的美譽。作為明治維新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身上有著東西文化碰撞融合的鮮明時代特色。但從他的個人經歷和著作來看,無論是作品元素還是思想,與英國文學相比,中國文學對他的創作影響更大一些,甚至可以說是基礎性的,《草枕》就是其中的一部典型代表作。

在《草枕》這部帶有桃花源影子的非人情小說中,夏目通過引用、化用、臨摹等多種方式嫻熟地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學典籍,不僅強化了藝術表現效果,還反映出了夏目與中國文化相通的情感和思想。夏目漱石能如此大量嫻熟地引述中國文學典籍,這與他鐘情于漢籍無不相關。

夏目自幼喜歡讀漢學,少年時曾立志以漢文出世。他在《木屑錄》中說:“余兒時誦讀唐宋數千言,喜作為文章,或極意雕琢經旬而始成,或咄嗟沖口而發,自覺淡然有樸氣,竊謂古作者豈難臻哉!”在《文學論》的序中這樣寫到:“余少時曾嗜讀漢籍,雖修讀時間甚短,于‘左國史漢’中,余冥冥里得出文學之定義。”可見,夏目漱石的漢學基礎始于青少年時期,對漢籍十分喜愛并從中得到了對文學的感悟。夏目22歲時便以漢文來評論正岡子規的《七草集》詩文集,并以漢詩體作游記《木屑集》。《木屑集》的署名為漱石頑夫,這正是他正式筆名夏目漱石的來源。“漱石”這個頗具漢學意涵的名字來自漢語“漱石枕流”這一典故。后夏目漱石到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文,在明治25年他所寫的畢業論文是《老子的哲學》,雖然此文觀點不當,但對老莊思想的熟悉是令人吃驚的。夏目雖大學學習英文又去英國留學,認為自己英語方面的造詣不劣于漢學,兩者學力所差無幾,但他也承認對二者的好惡之岐卻很是懸殊,對漢學的喜愛遠大于西學。

夏目漱石對中國文學如此喜愛,且又造詣頗深,他的小說融合了大量的中國文學元素就不足為奇了。他的非人情小說《草枕》就是在這深厚的漢學修養基礎上產生的。通過對他作品中的中國文學元素進行考察探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說以及他與中國文化的不解之緣。

夏目漱石的《草枕》不僅大量地引用、化用、臨摹中國文學典籍,還帶有不少陶淵明的影子。夏目借用這些中國文學元素或為闡述自己的思想傾向,或為營造小說的氛圍,中日文學巧妙融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我們也可以從其中看出夏目的非人情思想與中國的道家、禪宗思想的融合。

(一)引用

《草枕》中有不少直接引用中國古代文學典籍的成分,多是詩詞文賦佛語,并且其引用的含義也與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含義相仿。例如:

うれしい事に東洋の詩歌(しいか)はそこを解脫(げだつ)したのがある。採菊(きくをとる)東籬下(とうりのもと)、悠然(ゆうぜんとして)見南山(なんざんをみる)。ただそれぎりの裏(うち)に暑苦しい世の中をまるで忘れた光景が出てくる。

譯文:且喜東洋詩歌中有解脫塵世的作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在這兩句中,就出現渾忘濁世的光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取自東晉陶淵明的詩作《飲酒》(其五),夏目對陶淵明十分喜愛,處世上也有些許陶淵明的影子。他也曾因不滿大城市工作環境的世俗而辭職到小城市任職,這一經歷與陶潛的歸隱頗像。并且《草枕》這部非人情小說的設置情節就是主人公為暫時地逃離喧囂的都市而來到了偏遠的人煙稀少的古井溫泉,擺脫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紛爭和利害關系。夏目在文章的開頭借陶淵明的這兩句詩既是恰當的又同時表達了主人公帶有的道家意味的超功利超社會的心境。小說中有多次提及陶淵明并引述陶淵明詩句,也大多表此意。陶淵明本身帶有道家思想的特征,夏目對陶淵明十分推崇,這也與他對中國道教學說的接受不無關系。

又如夏目對王維禪詩《竹里館》的引用:

獨(ひとり)坐幽篁裏(ゆうこうのうちにざし)、 弾琴(きんをだんじて)復長嘯(またちょうしょうす)、深林(しんりん)人不知(ひとしらず)、明月來(めいげつきたりて)相照(あいてらす)。

《草枕》中的主人公認為“非人情”的典范之作是王維的《竹里館》。對于王維,國內眾多學者均認為王維的詩歌以善于展示佛意和禪宗見長,習慣用“空”字描述自然景物借以表達禪宗的萬事皆“空”的思想。如果最能體現主人公所說的“俗念を放棄して、塵界と人情を離れた”(放棄俗念,遠離塵世和人情)也就是非人情的是王維詩中所體現的禪境的話,那夏目思想與中國禪宗思想相通或者說受中國禪宗思想影響也就不言自明了。小說中也有主人公與寺廟僧侶交流的故事情節,并且圍繞“竹影(ちくえい)払階(かいをはらって)塵不動(ちりうごかず)”這一塊帶有禪意的牌匾有一段故事情節,可見這篇非人情的小說中流露出不少禪宗思想,而詩句和牌匾題字的引用皆出自中國古典文學。夏目對這些元素的運用不僅更好地表達了他的思想,還流露出了他對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禪宗思想的喜愛和接受以及吸收。

除了對詩詞的引用外,文中也有不少文賦的引用,例如:

少時(しょうじ)、晁補之(ちょうほし)と云う人の記行文を読んで、いまだに暗誦(あんしょう)している句がある。「時に九月天高く露清く、山空(むな)しく、月明(あきら)かに、仰いで星斗(せいと)を視(み)れば皆(みな)光大(ひかりだい)、たまたま人の上にあるがごとし、窓間(そうかん)の竹(たけ)數十竿(かん)、相摩戞(まかつ)して聲切々(せつせつ)やまず。竹間(ちくかん)の梅棕(ばいそう)森然(しんぜん)として鬼魅(きび)の離立笑(りりつしょうひん)の狀(じょう)のごとし。二三子相顧(あいかえり)み、魄(はく)動いて寢(いぬ)るを得ず。遅明(ちめい)皆去る

譯文:我幼時曾讀過晁補之的游記,現在還背得出幾句,“于時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視星斗皆光大,如適在人上。窗間竹數十竿相磨戛,聲切切不已,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突鬢之狀。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遲明,皆去。”

這段引文出自蘇門四學士之一晁補之的《新城游北山記》。這里,夏目借晁補之的游記來描寫寺院的環境。對于兒時誦讀的文章信手拈來,可見夏目誦讀唐宋數千言的功夫還是很扎實的。

(二)化用

除了引用外,夏目的《草枕》中還有不少化用中國典籍之筆。例如:

雲煙飛動の趣(おもむき)も眼に入(い)らぬ。落花啼鳥(らっかていちょう)の情けも心に浮ばぬ。

譯文:不懂云煙飛動之趣味。不解落花啼鳥之情。

“云煙飛動”來自杜甫《飲中八仙歌》里的“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這三句詩是用來形容草圣張旭醉后書字自由揮灑、行云流水的筆法,帶有超凡脫俗的氣質。“落花啼鳥”來自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落花啼鳥,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并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意味。夏目在這個非人情的世界里化用這兩句詩,大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的意味,表達出了一種淡泊名利,超然灑脫的平和心境。

又如:

天下の羣小(ぐんしょう)を麾(さしまね)いで、いたずらにタイモンの憤(いきどお)りを招くよりは、蘭(らん)を九に滋(ま)き、を百畦(けい)に樹(う)えて、獨(ひと)りその裏(うち)に起臥(きが)する方が遙かに得策である。

譯文:與其跟隨無聊的世人起舞,無端招來如泰門般的憤怒,還不如在九畹滋蘭、百畝樹蕙中生活。

“九畹滋蘭、百畝樹蕙”出自《楚辭·離騷》之“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意為我已經種下了九頃地的春蘭,我又曾栽就了百畝園的秋蕙。現在用來多指放遠目光,培養人才之意。夏目化用這兩句詩意在表達了長遠地堅守發展自我的思想。

(三)臨摹

《草枕》中除了大量地引用、化用中國文學典籍外,還有不少模仿之筆,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漢詩。例如:

春日靜坐

青春二三月,愁隨芳草長。

閑花落空庭,素琴橫虛堂。

蟏蛸掛不動,篆煙繞竹梁。

獨坐無隻語,方寸認微光。

人間徒多事,此境孰可忘。

會得一日靜,正知百年忙。

遐懐寄何処,緬邈白雲郷。

這是《草枕》中的一首漢詩原文,可以看出全詩是都用漢文書寫。夏目漱石漢詩寫作幾乎貫穿一生,根據日本學者和田利男對夏目漱石漢詩的研究,從最初寫漢詩(有據可查者)的23歲至50歲的長達27年時間里,共寫有漢詩195首左右。談及夏目漢詩與中國文學的關系自然會考慮到受中國詩人的直接影響,夏目對中國詩人的借鑒并不拘一格一人,但最得夏目之心者當屬陶淵明、王維等人,這在《草枕》中對二人頻繁的引用和提及中就可以看出。這首漢詩在《草枕》中出現之前,作者先營造了一個寧靜的環境,并刻畫了主人公空寂的心態。小說中的主人公當時是靜坐在房間里的,詩中的意象大多都是他的想象,并非實景。比如“芳草”、“閑花”、“空庭”、“素琴” “白云”等詞語,是中國古詩中表示清閑、幽寂時常用的意象。其中“素琴”“白云”就是王維極其喜歡的意象。夏目對中國詩詞中的意象的嫻熟運用,運用漢文進行漢詩創作,可見他對漢文化的喜愛及受漢詩影響之深。

從上面對《草枕》中的中國文學元素運用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夏目漱石對中國文化熟諳并且有著深厚的漢文學修養,同時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道家佛家思想有著不少的淵源。夏目漢學造詣的雄厚、對漢籍的偏愛以及日本文學乃至文化深受中國影響這三個原因是他文學作品頻現中國文學元素的基礎,同時,結合當時大量西方文明涌入日本以及日本文壇盛行模仿西方文流的現象,我們或許可以揣測,夏目的《草枕》中如此大量地使用中國文學元素,也許可以看做是夏目漱石對西方文化的一種抵抗,對保護東洋文化、回歸東洋文化的一種呼喚!

參考文獻:

[1]孟慶樞.夏目漱石與中國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雜志,1997(2).

[2]劉曉曦.夏目漱石的“非人情”藝術主張及其中國文化思想淵源[J].日本研究,2003(1).

[3]王艷紅.淺談夏目漱石的“非人情”[J].安徽文學文藝理論版,2008(9).

[4]陳雪.由《草枕》解讀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學[J].滁州學院學報,200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坪县| 宣汉县| 克拉玛依市| 古蔺县| 榆中县| 义乌市| 当阳市| 凤山市| 濉溪县| 武冈市| 永顺县| 旌德县| 务川| 赤峰市| 洪泽县| 北海市| 永仁县| SHOW| 孟州市| 阳原县| 钦州市| 三台县| 宣汉县| 富阳市| 保亭| 睢宁县| 中卫市| 瓦房店市| 上饶县| 乳源| 宁津县| 建德市| 永仁县| 临沧市| 高邮市| 青岛市| 项城市| 肥城市| 顺平县| 蒙阴县|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