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2: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友誼的英語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Friendship is very important to one's life. Friendship is like sunshine. It brings us warmth and happiness. When we meet with difficulties, our friends will come to help us. A saying goes,"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Nobody would refuse a real friend, but friendship is like every living thing that needs nourishment. Only with constant care will the tree of friendship be ever green.
友誼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的生活。友誼就像陽光。它帶給我們溫暖和快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會來幫助我們。俗話說,“一個朋友在需要的是一個朋友。”
沒有人會拒絕一個真正的朋友,但友誼就像每個生物,都需要營養。只有持續的護理會友誼之樹是綠色的。
Friendship is, lock, lock two people tightly together; Friendship is, candy, let two people taste the taste of happiness, friendship is priceless, and everyone needs it.
Friendship this lock, lock me with another person together, care about each other, help each other.
Friendship, it is like the red sun, lighting up our growth path; It is like sweet dew, thirst for us; It is like the flash, the brightest star, every night, always silently bless us in heaven.
Friendship, high-sounding name! It with our growth, accompanies us to play... Friendship is priceless, how much money can not buy back.
Who cannot leave the friendship, cherish!
友誼,是把鎖,把兩個人緊緊鎖在一起;友誼,是顆糖,讓兩個人嘗到快樂的滋味:友誼,是無價的,每個人都需要它。
友誼這把鎖,把我和另外一個人鎖在一起,彼此關心,彼此幫助。
友誼,它像火紅的太陽,照亮了我們成長的路線;它像甘甜的露水,為我們解渴;它又像最閃最亮的星星,每到黑夜,總在天上默默祝福著我們。
友誼,多么響亮的名字啊!它伴我們成長,伴我們玩耍.....友誼無價,是多少金錢都買不回來的。
誰都離不開友誼,珍惜吧!
1.Warming-up:通過唱一首英語歌,目的是活躍氣氛,為引出今天的話題做準備。
2.Revision:根據下列所給提示介紹你的朋友:⑴Nameandage.⑵Wherehe/shecomesfromsubject?⑶Whatheis?⑷Whathis/herfriend?⑸looks(外貌)⑹personality(性格)⑺His/Herdream
3.Pre-reading:通過提問,Howcanyouknowyourfriends,ifyouhaven’tseeneachotherforalongtime?聯系朋友有很多方法,但是Oneofthebestwaysissendinge-mailstothem.Doyouknowwhy?過渡今天話題的材料,快速看完兩則e-pal廣告,找出答案。
4.While-reading:讀兩則廣告,了解Mary和Jack,完成表格。
5.Pre-reading:引導學生討論:Doyouliketomakee-palswithMaryorJack?Why?當大部分學生都持肯定觀點時進一步思索,Whatwillyouwriteinyoue-mailtothem?為下面事實寫作埋下伏筆,提供鋪墊。
6.While-Writing:教會學生正確使用e-mail格式,同時提供關于朋友和友誼的一些精彩句子,為學生寫作提供素材。
7.Pre-writing:提供寫作標準:要求學生根據這個標準,修改自己的e-mail。
(1)Doyouusethetense,spelling,punctuation,capitalizationcorrectly?
(2)Isyoure-mailcomplete?
(3)Isyoure-mailcoherentlywritten?
(4)Canyoudescribeyourselfinaconciseway?
(5)Arethereanycomplexsentencesinyoure-mail?
目的是通過自改,有助于他們提高書面表達中的語言準確性,提高了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8.Sharethewriting:點評兩篇學生習作,選自一位基礎較好的同學和一位基礎一般的同學的作文。教師根據上述提供的寫作標準,詳細點評兩篇習作的篇章結構和句法功能。目的是使學生盡力領會教師對文章的點評,培養學生選詞和用詞的能力,指導學生多模仿好文章的優點。
就整節課而言,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積極性很高,也是激發學生創意與靈感的學習方法。在英語課中的pre-writing階段,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發展學生寫的能力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愛心是水,澆灌了幼小的苗;愛心是苗,長成了茁壯的樹;愛心是樹,架起了友誼的橋;愛心是橋,連接了兩岸的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愛心觀后感作文,供大家參考。
愛心觀后感作文1一天下午,同同在街上閑走,突然發現許多人圍在那里,同同還以為發生了什么重大事情,趕忙去看,一看,是給希望工程捐款呀!同同見了,趕緊翻翻衣袋兒,只有1元零錢,同同見只有1元,本來不準備給了,但心想:希望工程捐款很有用,就出一份力吧!他將1元錢小心翼翼地投入了捐款箱,便回家了。
回到家,同同回想著剛才的情景,捧著一本關于貧困西部兒童的書,在家里的一棵樹下看,看著看著,他就進入了夢鄉。
在夢中,同同發現自己家的小樹上有了許多大葉子,同同感覺一定有什么特別之處。
同同拿起水壺。澆向小樹,小樹竟快速長出許多許多的書本和郵箱,同同見這么神奇,便打開水壺,見里面什么也沒有,見十分奇怪,又試著倒了倒,小樹又長出了許多愛心,并在發光,同同拿了一本書,見第一頁上寫著“贈:西部地區貧困兒童——紅紅。同同捐。”同同頓時明白了,這是愛心書,同同捐款的事讓水壺里充滿了愛心,讓小樹長大了,并結出了許多許多書,信箱和愛心啊,這一切是多么神奇呀!
“旺、旺、旺。”大黃狗在叫,啊,媽媽帶著許多新衣服回家了。“小同同,媽媽去捐一下款,你去嗎?”媽媽問。“去,去,去。”同同高興極了,趕緊去捐款去了。
是呀,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愛心觀后感作文2深秋的早晨,天氣還是有一點寒意,太陽像剛出門的小姑娘,羞答答地只露出半張臉來,讓人感覺不到她的溫暖。
上完英語課,我一如既往地掏出一元錢,正準備買一根烤腸,這時隱隱約約地聽到遠處傳來了“賣報了,一元錢一份!”我順著聲音望去,只見一個五六歲模樣的小姑娘站在風中,一只手上報著一沓子報紙,另一只手則拿著一張報紙在風中不停的揮動著,嘴里還在不停地喊著。凜冽的寒風呼呼地刮著,像是在吹奏著一首凄涼的交響樂,小姑娘似乎也要被風吹倒了。于是我決定放棄美味的烤腸,過去問個明白。原來她是為了幫助山區的貧苦孩子,為了能讓他們吃上飯,讀上書,她就從報亭買了一些報紙,再出來賣,把賺到的錢交給了紅十字會,這就是她賣報的原因。她還特意告訴我,她是一位“童子軍”,只見她胳膊上帶著個紅色的袖標,上面印著“童子軍”。說著她還驕傲地揪起胸前的“名片”給我看,我仔細一看,年齡:五歲。我不由地對眼前這個小妹妹產生了十二分的敬佩。我蹲下身子問:“小妹妹,你一個人害怕嗎?”她卻高興地回答:“太陽公公照著我,給我做伴,我才不怕呢!”聽著這稚嫩的聲音和純樸的話語,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我毫不猶豫地把一元錢塞到了她的手里,買下了一份報紙,繼續和她聊天。我一邊聊一邊打量著她:她的小臉凍得通紅通紅的,手上也凍得起了瘡,她穿得很單溥,但她還是很執著地叫喊著,她的信念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幫助貧苦山區兒童,盡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賣報了,一元錢一份!”她的聲音漸漸地變得沙啞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依然能聽見那清純的童聲,我的淚水不由得奪眶而出……
愛心觀后感作文3愛如一泓溫暖的清泉;愛如一扇敞開心扉的窗戶;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字畫;愛如一首優美動聽的音樂。我們應懷著一顆愛心去溫暖每一個人。
從前有一個很富有的人,因被強盜搶劫,成了一個落迫的乞丐。他已經3天沒吃飯了,當他走進一個村子的時候,每家每戶都關上房門,不愿給他任何施舍,他非常沮喪。就在這時,一個農夫剛耕完地回來,看見他落迫的樣子,非常同情。農夫雖然很窮,但他還是給了那個乞丐一個饅頭,一杯水。這兩樣食物雖然填不飽乞丐的肚子,但這可是農夫的一頓飯。吃完后乞丐連忙下跪,并說:“我可以為你做些什么?”農夫搖了搖頭,說:“不。”乞丐很激動:“不行!我必須要報答你,有什么條件我上刀山下火海一定為你辦到。”農夫微微一笑:“如果你真的要為我做些什么的話,那就為我好好活著。”乞丐沒有說話,農夫問:“怎么?你辦不到嗎?”乞丐嘆了一口氣,說:“可是我現在這么落迫,怎樣生活啊?”農夫說:“答應我,每天做一件好事,用你的愛心去溫暖世界,世界會回報你。”乞丐記住了農夫的話。后來當年的乞丐成了大善人,做了官。
愛是純潔的,愛的內容里,不能有一點渣滓;愛是至善至誠的,愛的范圍里,不能有絲毫私欲,你一天的愛心可能帶來別人一生的感謝。
愛心觀后感作文4我今天去世紀聯華看書的時候,忽然發現世紀聯華的門口圍了很多人,出于好奇,我也擠了進去。只見一個小小的乞丐,在跟人們乞討。我發現,小小年紀的他和黑眼珠的我們不一樣,他的眼珠是白色的。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嬰兒走在他的乞求紙上,把紙踩得黑乎乎、皺巴巴,還要拿他的一元錢,他聽到錢被“偷”的聲音,拿起手杖要打嬰兒,還說:“不要偷我的錢。”這時,有人說:“他看得見錢,看不見!”頓時,全場一陣哄笑。此情此景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于是我就追問爸爸,那人說的話是什么意思。爸爸說:“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他們好吃懶做,想不勞而獲,就做了一種職業乞丐,專門騙取別人的同情心。說不定這個小孩就是被別人拐賣后,做了他們的賺錢工具。那些人每天都要給他定個任務——要騙多少錢,騙不到就要揍他,不給他飯吃呢!”
聽了爸爸的解釋,我好像懂得了一些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懂。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孩本應該在教室里學習,可是,他卻在烈日下乞討,我不禁有些同情起這個小乞丐來。可我身無分文,只好呆呆地坐在那里。我心想:這么可憐的乞丐,每天既要飽受人家的嘲笑諷刺,還要扯著嗓子喊:“我眼睛看不見,給我點錢吧”!真是苦上加苦。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獻出自己的一點愛心,那么我們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充滿溫暖。
愛心觀后感作文5只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是一首老歌。可它卻流傳至今。
今天,它在兒童白血病醫院響起。我從熒屏上看到了一雙渴望的眼睛,原來他叫張子豪,年僅3歲,他剛出生不到一個月就被診斷的了白血病,幼小的他就這樣被病魔奪取了快樂的權利!整天躺在冷冰冰的醫院里。這就需要各界人事對他們的關信來撫平他們的創傷。所以,這次同一首歌節目組就展開了一次獻愛心活動,來幫助這些換病兒童。
演員們唱起了這首老歌,抱著捐款箱。這時人潮沸騰起來了,人們都涌到捐款箱前。甚至5。6歲的小孩都拿著一元兩元前一蹦一跳的來到捐款箱前,小心翼翼的把錢放入捐款箱內,錢雖然不多,但卻顯出了他們一顆火熱的心呀!大人們就出手闊綽了,幾十的,幾百的,幾千的,都有。這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鈔票都表現出他們的一顆善良,金子般的心呀!
英語是國際交往的工具,信息傳播的媒介,人類友誼的橋梁,世界文明的融合劑,因此,英語教學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重要的。英語教學在中國有近二百年的歷史,研究的著作和論文比比皆是。關于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外語教學界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過分夸大目的語教學,忽視母語作用。另外一種是認為母語在外語教學中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應該貫穿整個外語教學。本文在述評國內長期針對沐浴在外語目的語教學作用爭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母語對英語教學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用聯系的、動態的眼光看待和處理母語,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目的語;教學法;母語;教學質量
Abstract
Being regarded as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ol and a media of spreading the information, English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very country. In China, there are two distinct points of view on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One exaggerates target language teaching and ignores the role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other holds the idea that native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it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domestic argument on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native language play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refore, English teachers cannot efficiently improve their teaching quality unless they apply connective and dynamic attitude to native language.
Key words: Target language;Pedagogy;Native language;Teaching quality
一、引言
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單詞、語法,還是句子、短語的學習,都繞不開母語的影響。但英語的學習和母語的習得之間卻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其中根本的一點是英語的學習往往是在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了母語之后進行的,母語在客觀上總是要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學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面臨著如何看待母語對目的語的作用以及怎樣處理母語與英語的之間關系問題。
二、關于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之爭
(一)母語應該“回避”
對以上問題長期以來基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英語的教學必須借助母語來實施,依靠母語的組織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二是外語教學要盡量避免使用母語,盡可能地以發展英語思維能力來提高學生對外語的地道掌握。這種長期存在的分歧,主要來自基于不同教學理論而產生的各種教學法。
“英語的教學要避免使用母語進行這一觀點被稱為‘母語回避論’(the theory of mother tongue avoidance)。德國外語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母語回避論’的先驅人物,19世紀語意學的建立和發展為‘母語回避論’提供了語義教學的科學基礎。‘母語回避論’其重要的心理學假設之一是:在語言心理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維,而是感覺。”[1](P94)故此,“母語回避論”者在教學上不主張理性分析和規則性指導,而推崇外語直接認知、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
目前支持“母語回避論”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三個:首先是從本世紀初發起的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所謂直接法,即在教學過程中直接采用目的語,而不用翻譯成母語或使用母語解釋通過觀察或是直接的行動就能獲得的語言。直接法遵循目的語的意義和形式的心理直接聯系原則。”[2](P27-28)這種觀點強調通過英語本身進行會話、交談和閱讀實施英語教學,明確提出英語教學不應使用學生的母語,不用翻譯,也不用形式語法。但這樣一來就過于依賴教師語言的流利和教學技巧,而忽視教材的作用,這些條件客觀上制約了直接法的發展,但它的影響卻相當廣泛。
目前,英語教學中使用較多的是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際法提出,“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學生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是指一個學習語言的人不但應該有識別句子是否合乎語法規則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能力;他還必須懂得在面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怎樣恰當地使用語言。”[3](P41)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過外語學外語”,主張教會學生語言的不同功能、使用語言的方法等等。 這也就承襲了直接法輕視母語的觀點。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強調第二語言習得。那么何謂“習得”?習得和學得從來就是一對相對的概念。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其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第二語言學者Krashen認為, 學得的語言與習得的語言在人腦中是分別貯存并且分別運用的,而且從有意識的學習到習得的語言中不可能產生自發的語言,一個人要想習得語言,必須通過有意義的信號參加到交流信息的語言中去。”[4](P50)簡單的說,習得是學習者參與社交活動的結果,是在交流信息中無意識吸收語言,又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流利、正確地使用語言,但不一定懂得其中的語法規則。由于上述種種理論影響,人們似乎可以得出母語在英語教學中沒有什么積極作用的結論。因此,英語課堂中不宜使用母語進行教學。
“母語回避論”以及以其為理論基礎的教學法在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我國的英語教學。上世紀80年代,直接法逐漸在我國試用,同時期交際法又影響到我們的外語教學。客觀地講、這兩種教學法對中國的英語教學產生過積極影響,直接法強調口語訓練的重要性,而交際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但這幾種方法都反對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母語。
(二)母語,不可或缺的主張
持英語教學要借助母語進行的人基于這樣的認識:第一,實踐顯示,母語是學生掌握外語的中介。學生大都是在已經相當熟悉地掌握了母語的基礎之上學習外語,在他們初學外語時總是要通過母語來理解外語的,即總要以母語為中介,才能使外語與思維聯系起來。例如初學者用英語說話,常先用母語把意思思考清楚,然后通過心譯轉化為英語并表達出來。由此,外語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是間接的。只有通過反復的練習,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學生的外語與思維才能逐步發生直接的聯系。第二,有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只有外語的詞和詞組與概念之間較早建立直接的聯系,最后才可能達到完全用外語思維的水平。外語的教學要借助母語進行的倡導者因此而立論,并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使用母語進行英語教學的原則。
基于這種理論的現行的英語教學法也有三個,首先是翻譯教學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翻譯法名目較多,但我們可給它下一個簡單的定義,那就是:用母語來教英語的一種方法,它的特征就是以母語為教學中介,詳細講解復雜的語法規則和大量孤立的、脫離語境的詞匯;分析并運用母語翻譯課文;教材結構以課文為主線,隨堂練習的形式主要是英語和母語互譯。在我國大中院校的英語教學中,翻譯法所創建的翻譯教學手段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學手段。首先,翻譯法利用學生的理解力保證了學生確切理解外語詞和句子的涵義,特別是在外語學習初期,翻譯可以使學生擺脫推測、猜想的困惑,避免對外語詞句造成理解不確切的情況和因而養成的一知半解的壞習慣。確切理解在外語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所學的知識才會牢固,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才會大大發揮。其次,翻譯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設備,在初學階段節省了教師講解新材料的時間。例如,教師在教“creation”,“history”,“time”,“wisdom”這些詞時,只要告知學生它們分別相當于漢語中的“創造”、“歷史”、“時間”、“智慧”,而不需要去解釋這些詞的意義,就可著重講解這些詞跟其他詞的搭配關系,幫助學生掌握它們的用法。
其次是對比教學法,很多外語教學專家和學者在談到教學中母語使用問題時,都強調了對比在教學中的作用。由于在中國絕大多數學習外語的人在涉及英語時候,都已經牢固掌握了母語,所以只要有機會學生就會無意識地在頭腦中把所學外語與母語進行對比。這種現象很普遍,并且不以教師的意愿所能控制。既然制止不了,教學就應順應這一自然現象。“例如英語寫作中雙語思維的這一特殊現象。有研究發現初級階段的英語寫作不是一個純粹的英語寫作過程,英語寫作水平較低的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常常依賴母語思維。”[5](P1)低年級學生用母語組織進入腦海里的每個思想,進行中英文對比,然后在逐字逐句地翻譯成英語,而在高年級學生中就少有通過比較翻譯來寫作文的現象,但是他們還是會依賴母語構思內容和結構、管理寫作過程。這里就體現出一個低階到高階的過程。“其實在外語還沒建立完整的系統,還不能負擔得起透徹理解內容的任務時,借助母語在某些場合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教師硬要學生力所不能的時候排除這種思維過程,有時會費力不討好,甚至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6](P606)
最后以認知教學法談談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二次大戰后,由于皮亞杰學派的影響和喬姆斯基理論的沖擊,以及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英語教學法從翻譯法中演變出認知法。認知法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而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現有的母語出發,傳授目的語,允許利用母語,但主張母語的利用隨著教學的發展逐漸減少。”[7](P106)它的主要原則把握人類感情特有的敏感性,使學生積極學習并積極參加所進行的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及主體作用。基于這樣的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在初級階段,把母語作為輔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以學生的興趣入手,以探索為目的,以主題為中心,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解釋語法項目(如非謂語動詞)而類似結構母語中又沒有時,授課中,尤其給較差的學生作個別輔導時,化抽象為形象,母語的使用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直以來在看待母語在英語教學的作用這一問題上,我國英語教學理論界基本都存在著以上兩種思想的爭斗,20世紀80年代達到。綜觀這些討論和論爭后不難發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將母語作用的問題簡單化、絕對化和公式化的偏向。
轉貼于 三、母語環境中的我國現行英語教學
(一)我國英語教師現狀
在中國, 英語是當作外語來教授的。這一點與歐洲國家、新加坡將英語當作第二語言不同。那些國家的人們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日常用語基本上摻雜大量的英語,整個大環境非常適合學習英語。而在中國,講授英語的教師的第一語言是漢語,教師和學生都是英語的學得者,只不過教師比學生學的時間更久,學的內容更多。“教師和學生都存在一個‘語際語’的問題。‘語際語’是外語學習者試圖模仿目的語而造出帶有錯誤的非母語非目的語的一種‘語言’。”[8](P35)這一點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也是之所以直接法在中國不能長期推廣的原因,因為在語言教學中并非所有的教師,甚至可以說大部分外語教師的語言流利程度是不可能達到操本族語的英語教師的水平的。但事情往往走向另一個極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各方面的需要,大量的外教執教于我國大中學校。其中有些是稱職的,但也有一些是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雇請他們的原因往往僅是因為他們是講英語的本族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絕大部分不懂漢語。開始一段時間里,學生對外籍教師的“全英化課堂”感到新鮮,因此學習積極性特別高,尤其在口語訓練方面,更是受益匪淺,我們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學習英語就要忘掉母語的結論。但最后的結果如何呢?學生和外籍教師之間產生了些問題,雖然老外幽默,整堂課聽下來也有說有笑氣氛熱烈,但學生報怨無法和外教老師溝通,自己有疑問也不好表達出來,外教說些細化的語法和慣用法,又太抽象。下課后,自己想想其實啥也沒學到。這樣最終的后果是上外教課聽英語疲乏,甚至有的學生拒絕去聽外教的課,與開始的積極性形成明顯的對比。當然,這其中原因很復雜,有文化差異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學生自身的因素。但我們是否已認識到:教師不懂學生的母語,英語教學是不會取得成功的呢?
(二)我國現行的英語教學法
另外一方面學英語新教材的推廣使用,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意識到了用英語教授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老師將直接法、聽說法、交際法等外國流行教法運用到教學實際中去;越來越多的教師在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來克服以往英語教學的頑癥—“啞吧英語”。很多英語語言學家和教科書作家曾經說過:“語言學習的首要任務是聽和說,教學應當以口語為基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學習語言應當通過耳朵,而不是通過眼睛。一位英語教學工作者曾經打過一個很好的比喻:“教好外語的首要條件大約是給學生盡可能多的事去做,而且是用英學生必須沉浸在里面,而不只是不時地噴淋一點水,他必須全身心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為一個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但這是否意味著母語就應當完全被排除在外語課之外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學習英語的目的,許多老師甚至專家們相信,聽說讀寫在英語學習中是代表四種“轉換”。而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進步也必須有這種語言轉換。事情很清楚,假如不能實現這種轉換,外語是無用的。退一步講,在培養外交官和外專業人才的專業外語院校里,外語和與母語的轉換也不可能完全被排斥。畢竟學生們還要為自己的祖國服務,既然普通學校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是訓練我們的學生在西方社會生存,既然英語教學的社會功能涉及或者說離不開兩種語言的轉換,那么母語在英語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我國英語教學課堂現狀
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的課堂現狀主要是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教學課時和創造一個適當的英語環境。多數大中院校英語教師平均面對的是五十多個學生的大班級。“一位美籍教師Micheal Wampold就曾經說過:‘中國英語教學的頭號問題就是班級的規模。在一個有五十多個學生的班級里,在四十五分鐘內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練習英語就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平均算來,即便教師在課上一句話不講,每節課每個學生也只有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所有學科來說,班級人數超編制,都會給教學造成損失,它給英語教學帶來的危害也尤其嚴重。’試想一下,在母語環境里一個人尚且需要學習好幾個年頭才能講好自己的母語,將近十年才能寫好自己的母語,我們怎么奢望每周花幾個鐘頭時間就能學好講好一門外語呢?”[9](P89)在這種這種極端不利的環境條件,筆者認為與其在這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要知道這些時間根本不可能讓一個人學會一種語言)教學生去與英美人用英語“侃”,還不如實際地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英語基礎,養成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上高中,上大學,繼續深造鋪平道路。
事實上,學習并不是直接地獲得目的語的形式,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錯誤。這些錯誤不是簡單的母語干擾的結果,因為對于來自不同第一語言背景的學習者出現的錯誤常常是相似的。因而一味排斥母語是不理智的,目的語不可能簡單的按照預定的順序注入學習者腦中,而是一個由淺入深,化抽象為形象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能離開母語的。
四、正確看待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一分為二的觀點
認為避免使用母語教學的思想和借助母語進行教學的思想是相互排斥的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母語對英語教學既有積極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極作用的另一面。
一方面,母語對英語教學有積極作用。母語的使用只對英語初學者以及低年級的學生有效,在初學者和低年級可以利用母語來開展英語教學。在教學中導入母語翻譯是學生學習的一種自然和普遍的現象。無論教師是否允許或者提倡這種翻譯,學生都自然地,甚至是潛意識地利用母語解釋和詮釋目的語。因為如果完全脫離母語教學的話,有些內容不用母語解釋也很難闡明清楚,特別是一些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這樣對許多初級階段的學生會一時難以接受,對英語失去興趣。另一方面,母語對英語的教學方面又有消極作用。使用母語去學習英語,或者依靠母語去理解英語,學生難以掌握地道的英語。同時,如果習慣性地依賴母語去學習英語,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地道英語的后勁不足。因此對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應“一分為二”看待,找到一個平衡點。
(二)文化語境和思維“內化”的介入
“其實在母語和目的語之間,文化語境要素的不同往往表現出語言的不同,而這種的不同并不總是給語言學習者帶來理解或認知上的困難,相反,通常學習者恰恰能夠在陌生文化所彰顯的語言個性差異方面表現出相當的敏感性和寬容性。”[10](P127)這種“相當的敏感性和寬容性”提醒英語教學工作者要正確使用母語進行教學。如翻譯法,過分強調翻譯,學生處處想到的是母語,往往會導致許多弊病。漢語習慣給英語學習帶來了許多干擾,諸如語音語調干擾,語法結構的干擾以及語義的干擾等。“例如英美人在送禮物給人時,就等受禮人說‘It’s very nice.’(這太好了。)‘I really like it’(我真喜歡!)‘That’s just what I wanted.’(這正是我想要的。)之類贊美的話。受禮人收到禮物,光說‘謝謝’是不夠的,而一定要對禮物欣賞一陣,贊嘆一番,才算沒辜負送禮人的一片心意。否則很可能引起送禮人的不快。”[11](P45)生硬的翻譯雖然能讓學生明白句子的意思,但是沒有結合文化語境,就會使學習者沒有意識到這種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最后只能演化成“中國式”的英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理智的做法是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譯法優點的基礎上,廣采各家之長,引入了過渡性的語言形式(interlanguage),做到“內化”。這包括透過母語甚至符號文字把英語中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透,從而真正的把兩者統一起來,做到真正理解,然后加強課堂乃至課外的聽說訓練。主張在外語教學中肯定并發揮母語作用并非新的觀點,這完全可以在英語教學理論中找到依據,只是伴隨著各種新的理論的沖擊,這種觀點似乎淡忘了。
(三)活用母語,英語教學的王道
總的來說,用孤立的、靜止的態度和思維方式去對待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客觀的,需要用聯系的、動態的眼光看待和處理它。事實上,母語對外語學習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教師和學生都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做到如何活用母語,揚長避短來實施教學,這既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經驗、學習的短期目標或長期目標、教學環境等,也要根據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條件。
五、結語
英語教學中應盡量多用英語,但也應發揮母語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初級階段的時候。必須注意的是使用母語只是一種用以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熟練掌握所學英語,用英語進行交際。所以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摒棄完全排斥母語和過分依賴母語兩種不科學的做法,活用母語,同時介入英語文化語境要素,更好的達成英語教學目的。
參考書目
[1] 張昭苑,羅宏.述評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廣東經濟管理學報,2004。
[2] 袁春艷.綜合英語教學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3] 何廣鏗.英語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陳玉清.論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寧德師專報,2003。
[5] 胡文仲.中國英語教學優秀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6] 王小錦.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華北炭疽學院學報,2005。
[7] 何琳.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談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7。
[8] 胡文仲.中國英語教學優秀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9] 熊偉.試析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師專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