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2: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三國人物歇后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對外漢語;歇后語;教學方法
“歇后語是廣大人民群眾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并廣為流傳的現成話。它作為交流思想的固定的造句材料,同成語、諺語、慣用語一樣,是詞匯體系中的特殊成分。”①由于歇后語是漢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準確而生動的表現了漢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同時也表現了現代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因此,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了解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成為重中之重。只有了解了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歇后語的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的。
一. 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
(一)歇后語的構成
整個歇后語由類似謎面和謎底的兩部分組成,而前后兩個部分采用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表示同一個意思。前部分敘述一種情況,它采用形象的比喻、夸張或諧音等方式來引人聯想,與后部分緊密配合去表達本意。而后面部分是對前部分進行解釋,是整個歇后語的真正的語義所在。歇后語的前后兩個部分相互配合使得漢語具有了生動、活潑、形象、風趣的特點,進而達到讓人們更好的理解所講述的道理的目的。
(二)歇后語的類型
1.喻意歇后語
歇后語的前部分運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后部分對前部分進行解釋、說明,并點出真正意義之所在,這就是喻意歇后語。
(1)本義喻意
本義喻意是指歇后語的后部分對前部分進行直接的,不需多加聯想的解釋說明,即解釋說明的意義是字面上的意義,如“兔子的尾巴——長不了”,“大海里丟針——無處尋”。
(2)轉義喻意
歇后語后部分的解釋說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義表示的,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層的意義,即需要人們進行聯想的轉義,這就是轉義喻意。如“木頭眼睛——看不透”的“看不透”不是說眼睛是木頭做的所以看不透,而是引申到不能透徹理解認識的意義。
2.諧音歇后語
諧音歇后語是指歇后語的后部分借助詞語與事物之間的音同或音近從而造成一音雙關效果,即一個歇后語有兩種解釋說明,從而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用意。此類歇后語的表面意思是次要的,而內在的意義才是主要的。例如,在“臘月里的蘿卜——凍(動)了心”中,表面上的意思是蘿卜冰凍的結實,其實則是是說人心發生了波動。諧音歇后語主要有以下兩類:
(1)音同諧音
幾個字或幾個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均相同的諧音是音同諧音。如在“旗桿頂上綁雞毛——好大的撣(膽)子”中,就是由于“撣”與“膽”兩字的同音而造成的諧音。再如,在“牽著胡須過河——牽須(謙虛)”中,音同諧音是由“牽須”與“謙虛”兩詞的造成的。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
(2)音近諧音
音近諧音是指幾個字或幾個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相同的部分,即音與音之間僅是聲音相近但并不時完全相同。如“醬蘿卜——無纓(因)”的“因”與“纓”是聲母和聲調相同,但韻母不相同,音相近。
二.利用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進行教學
歇后語是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創造的—種獨特語言形式,是智慧的結晶。同時,歇后語的類型和構成特點,即由類似謎面的前部分與類似謎底的后部分結合方式和表現方法的多樣性,決定其成為教學的難點。我認為可以利用歇后語的類型和構成特點進行教學,從而把漢字教學、語音教學、修辭教學、文化教學與歇后語教學相結合,以促進歇后語教學的成功,同時也可達到雙贏的效果。
(一)與漢字教學相結合
以歇后語表現方法中的析字法為理論依據,把漢字教學與歇后語教學相結合。例如,“自大上加一點——臭”,驕傲自大是不好的,而比“自大”還過分一點,那不就成了“臭”。“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吧”,心上放上一把刀,這肯定會使人感到很不痛快,所以當然要“忍”了。利用析字法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進行漢字教學,同時也教授了歇后語。
(二)與語音教學相結合
語言是音義的結合體,其中的“音”就是語音。學習任何語言都必須學習語音,因此語音教學在語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漢語語音中,聲母、韻母和聲調是最基本的,并成為教學的重點。而在歇后語中,諧音歇后語利用語音來達到獨特的效果。例如,“張飛媽媽姓吳——吳氏生飛(無事生非)”,“吳氏生飛”是對前一部分的直接說明,是字面意義,而它的實際意義是“無事生非”,這種實際意義的表達,要通過“同音”詞語的轉換才能實現。
(三)與修辭教學相結合
歇后語不管是從構成方面還是類型方面,它都大量的運用了修辭方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認為以歇后語具有的修辭性為理據,利用各修辭格的特點去拓展學生想象力,促進歇后語的教學。如,“大海里丟針——無處尋”運用了夸張和比喻兩個修辭格。此歇后語夸大的把丟了的物品比作“針”,尋的范圍比為“大海”,從而得出結果“無處尋”,這就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歇后語意思。
(四)與文化教學相結合
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是文化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創造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而且文化的積累也是通過語言保存的。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同時,在不同語言文化的交流中,學習他國的語言語無疑是了解一國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歇后語作為漢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準確而生動的表現了漢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同時也表現了現代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但是,文化的不同能夠導致學習語言的障礙。所以,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將文化教學融入歇后語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可以利用文化知識加深對歇后語的理解。例如,在“張飛穿針一大眼對小眼”中的“張飛”是三國時代的人物。《三國演義》給張飛塑造了“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領虎須”的形象,并多次出現“圓睜環眼”、“大眼”等等的描寫。因此“大眼”是張飛的突出特征,并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就在講文化故事中教授了歇后語,并還加深了對歇后語的理解,培養了文化底蘊。
綜上所述,歇后語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漢民族文化的內容、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體系。本文具體分析歇后語的構成和類型,從而引入歇后語的教學方法,即把歇后語教學與漢字教學、語音教學、修辭教學、文化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提高歇后語教學質量。(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武占坤、王勤.現代漢語詞匯概要[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 駱小所.現代漢語引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萬藝玲.詞匯應用通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4] 夏雨、楚風.歇后語集萃[M].北京:國紡織出版社,2009.
一、巧用懸念,激發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正處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強的年齡段,在日常教學中我就利用他們喜歡探究的特點,在介紹名著的時候故意留一些懸念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在引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時,我故作神秘地告訴學生:“魯濱遜到荒島后還發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比如他自己建造了結實的房子,制作出了好吃的面包,最有意思的是,他還馴服了一個野人,這個野人的名字叫做星期五……”在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我卻笑而不講了。結果很多學生為了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便找來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書,不但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還饒有興趣地讀起了全書。
二、妙用教材,培養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在高年級陸續安排了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作品改編的課文,如《將相和》《草船借箭》等。這些課文就是一把把開啟名著閱讀的金鑰匙。我便嘗試著以教材為起點來實施名著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進行《草船借箭》的教學中,我巧妙地緊扣關鍵字“借”,以評書的形式,向學生進行課外拓展:
“在《三國演義》中,僅諸葛亮一人,就把一個‘借’字運用得出神入化。他借過火,如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藤甲軍;他也借過水,他借襄江之水讓關羽水淹七軍,他還借一夜東風和周瑜火燒赤壁,借天降大雪大破鐵車陣……更神奇的是,《三國演義》還精心構思了曹操借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借荊州以立足的妙劇,譜寫了謀借的千古絕唱。”
在聽了我對諸葛亮“謀借”的介紹后,所有的學生都特別想趕快讀讀《三國演義》。這樣,就很好地完成了從教材片斷的理解到名著整體閱讀的過渡。
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得法課內,得益于課外”。作為教師,只有妙用教材,才能做到課內外結合,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利用影視,提高閱讀興趣
現代社會中傳播著的許多影視信息都是可以被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所利用的新型資源。在教學中,我總是及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推薦《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如易中天的《品三國》、鮑鵬山的《新說水滸》等。學生就能直接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
近年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經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相繼熱播。我便巧妙引導學生收看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干脆讓學生給電視劇“找茬”,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入理解原著的精彩之處。可以說,電視是學生愛上名著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看了電視劇后,產生了閱讀原著的愿望,從而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名著閱讀興趣。
四、借用活動,體驗閱讀興趣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生動有趣的讀書活動,不僅可以拓展讀書視野,加深對名著的理解,更能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真正的親身體驗,從而實現名著的“悅讀”。
我常組織學生舉行名著閱讀知識競賽,他們自己設計必答題和搶答題,內容主要涉及作品、人物、情節等。他們熱情很高,參加競賽的同學摩拳擦掌,其他同學為參賽的同學出謀劃策,整個班級的名著閱讀熱情被很好地調動了起來。
每當學生閱讀完一部名著后,我都要及時召開一個討論會,讓學生談談讀書體會或對原著的認識。在討論會上,學生總會提出許多自己的看法。針對名著中的某一情節或某一人物形象,如“你怎樣看《水滸傳》中的宋江”,我就讓學生以各抒己見的方式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認為宋江仗義疏財,是個好人,要不怎么會叫他“及時雨”呢。還有的同學認為宋江主張招安,才害得梁山好漢不得善終,是個壞人等等。
五、讀寫結合,拓展閱讀興趣
古人說過:“學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閱讀名著時,學生總會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注意做到讀寫結合,讓學生和書籍進行心靈的溝通。
《三國演義》是一部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說,小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先讓學生搜集與三國人物有關的成語、歇后語,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讓學生根據自己找的歇后語、成語來讀原著中的有關章節。這樣,無形中擴大了閱讀的范圍,使學生在不自覺的狀態下讀完名著。
每年的寒暑假,我總要讓學生閱讀一部名著,我則根據名著的內容設計一些有深度的、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喜好寫成讀后感。我曾給學生設計的思考題有“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我最敬佩的‘紅巖’人物”“我看阿廖沙”等。這些問題使學生在進行名著閱讀時有了更強的針對性,而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對名著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國演義》是根據陳壽《三國志》,以及范曄《后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一些民間傳說寫成。其故事早在晚唐民間已有流傳。宋朝市民經濟興盛,已出現“說三分”的表演專家。并被大量搬上舞臺。宋末元初出現粗具《三國演義》規模的《三國志平話》。此書民間性強,文詞簡陋,描寫粗枝大葉,情節離奇。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羅貫中對前人的創作加以改造和創作,寫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
結構之于作品,猶書法之間架,繪畫之構圖,唯仔細雕琢,匠心獨運,方能為讀者所接受。《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代表,其情節錯綜復雜,時間跨越近百年,敘述的事件雖然依時序漸次發生,但又往往平行交叉,首尾重疊,再加上作品人物眾多,有的人物的時空位置還不斷變化,這更給創作增加了難度。然而羅貫中卻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具體分析,作品在情節結構方面有以下特色:
尊劉貶曹,主線突出。《三國演義》整個作品以劉備集團、曹操集團、孫權集團的興衰變化為三條基本的敘事線索,這三條線索或單獨行進,或并駕齊驅,或交叉錯綜,將百年人物和事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劉備集團的興衰變化是三條敘事線索的主線,無論是在群雄逐鹿之時,還是在三國鼎立之后,都處于情節結構的中心位置,全書120回,描寫劉氏蜀漢的竟占了104回,幾乎寫成了《蜀漢演義》。這是因為作者在作品中始終將劉氏集團作為正統,有人說:“蜀漢代表了中國人圣君、清官、俠客三個夢。”而曹操代表的是“小人”,是奸邪的代表,作品將他作為一條和主線相輔相成的副線,孫權集團則相應地處于次要地位。三線并行,這樣就便于集中筆墨突出重點,且所有的事件都能圍繞主線加以選擇,自然能使作品的情節雖錯綜復雜,但卻能綱舉目張。
章回體制,前后勾連。《三國演義》在結構上的特色就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后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全書共120回,每回都有對偶的語句作為標題,如“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等。這樣就為全書設置了一個既宏大又細致精巧的結構框架。這樣的情節建構,使作者每一步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每一回都能闡明一到兩個事件,從而可以更穩重地把百年風云徐徐道來;而為避免章回之間的斷層,作者又巧妙地運用勾連的方式,即在前一回的結束處也是情節發展的緊要關頭煞尾,留下“扣子”,篇末固定是“且聽下文分解”,然后在下一回的開始,作者緊接著“扣子”,敘述“扣子”的結果,使前后兩回首尾相接,構成一體。這樣的結構,既便于作者的寫作,更能指引著讀者一步一步走進三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中,遍覽其豐富的歷史畫面,而不是面對文字海洋迷茫失措。
形式多樣,張弛有度。《三國演義》一書涉及人物眾多,大小戰役40多次,但讀者讀來卻不感到重復和緊張,原因在于作者采用多樣的形式,張弛有度的情節安排手法。一是采用時間為序,依次展現事件和人物,“不求復雜,而求清晰,使得事件,人物來龍去脈,各有所歸,清清楚楚”。如果有多個人物或時間同時并行,作品一般先集中筆墨敘述一個方面的情況,然后用“且說”、“卻說”、“話說兩頭”等過渡詞引出對另一個方面的描述。這樣不僅能使時間清晰,更重要的是局部交錯參差的時間又得到了靈活的處理,滿足了使結構緊湊的需要。而在緊張的戰事前夕,作者往往有意安排一些不同性質的事件來舒緩,如在赤壁大戰之前,作者加上了一節曹操橫槊賦詩的事件,這就讓心跳加快的讀者情緒得到了緩和,增強了情節結構的和諧性,使讀者在閱讀中始終能獲得持續的美的享受。
中考中,考查《三國演義》情節,主要有3種考查形式:一是事件情節的考查,也就是考查某一事件的名稱、情節以及前因后果等;二是考查人物事件的相關情節。如某一人物所經歷事件名稱及情節;三是點評某一事件情節,也就是對某一事件或情節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說明你對這一事件的認識和收獲等。
備考時,考生應熟讀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構建,熟悉重點情節的來龍去脈,把握重點人物的相關情節,并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例題1:①《三國演義》中
一戰,曹軍八十萬大部燒死,曹操率殘余狼狽逃跑,到烏林口被趙云截殺,又中張飛埋伏,幾近全軍覆沒,眼看過了
就能逃出重圍,可又遭遇武藝高強的關羽。絕望的曹操只好向關羽求情,關羽念當年曹操對他的恩義,違諸葛亮軍令放過了曹操。
點撥:
情節的考查主要涉及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節、歷史轉折時期的情節、充滿智慧和謀略的情節以及名人的成就和失誤情節等。備考此種題型,可以以名人為抓手,對人物的主要事件進行梳理,把握每一個事件情節的記敘六要素及故事情節開端、發展、和結局等。
參考答案:赤壁,華容道。
例題2:《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一句相關的情節是(
)。(2010年桂林市)
A. 七擒孟獲 B. 赤壁之戰 C.火燒連營 D.水淹七軍
點撥:此種題型是將名著考查與課本內容相聯系,目的是引導學生走出課本,活化知識。考生在復習課本相關知識時,一定要細處探究,明確事件的過程,特別是對于一些典故,一定要到名著中去尋找相關情節,認真備考,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得心應手,從容應對。
參考答案:A。
例題3:判斷正誤:《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是“赤壁之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原因是“失街亭”一事。(2010年云南省紅河市)
點撥:此種題型是以判斷題的形式考查名著中的相關情節,考生只有對作品的主要情節了如指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三國演義》中的情節繁雜,因此考查一般限定在大家熟知,流傳極廣的事跡以及人物轉折或成語俗語中涉及的情節。考生在備考時,應重點把握這些,并學會歸納,歸類處理,以備考查。
參考答案:正確。
例題4:請你就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永不復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點評。
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八十七至九十回這樣寫道: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為報先帝三顧之恩,托孤之重,諸葛亮以蔣琬為參軍,費祎為長史,趙云、魏延為大將,率蜀兵五十萬,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南征犯境侵掠的蠻王孟獲。經七擒七縱,終使孟獲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匍匐帳下,肉袒謝罪,永不復反。諸葛亮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令其永為洞主。所奪之地,盡皆退還。(2008年湖北省恩施市)
點撥:閱讀名著,貴在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考查名著的故事情節,也不例外。這就需要考生在閱讀過程中,要邊讀邊思,讀出體驗,讀出智慧。切不可走馬觀花,只追求了解就滿足。解答此種題型,考生應結合名著事件,并結合自己對此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認識,正確解答,解答時一定要注意思想健康積極,能體現你的寬廣胸懷和人生智慧,還要注意文從字順,表達凝練等。
參考答案:諸葛亮正確地處理蜀漢政權與蠻王孟獲的關系。評分說明:抓住這一點進行點評給滿分。
1.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2008年甘肅省金昌市)
(1)這段文字選自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作者是
。
(2)“三顧茅廬”的故事在史書《三國志》中只用五個字作了記錄:“凡三往,乃見。”《三國演義》中,作者卻洋洋灑灑寫了數千字。請說說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2分)
(3)選段在寫法上有哪些顯著特色?(2分)
2.中國古典名著中,有不少關于打斗的精彩描寫,下面是摘錄的兩段:(2009年浙江省臺州市)
【甲】張郃驟馬到面前,一槍刺倒,卻是一個草人。急勒馬回時,帳后連珠炮起。一將當先,攔住去路,睜圓環眼,聲如巨雷,挺矛躍馬,直取張郃。兩將在火光中,戰到三五十合……
【乙】鼓聲響處,龐德出馬曰:“吾奉魏王旨,特來取汝首!恐汝不信,備櫬在此。汝若怕死,早下馬受降!”公大罵曰:“量汝一匹夫,亦何能為!可惜我青龍刀,斬汝鼠賊!”縱馬舞刀,來取龐德。德輪刀來迎。二將戰有百余合,精神倍長。兩軍各看得癡呆了。
【甲】語段寫的是
(人名)大戰張郃,【乙】語段寫的是
(人名)大戰龐德,兩段文字均出自《
》。
3.歇后語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說的是什么事?請簡述這個故事。
4.“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
5.結合具體的情節思考赤壁之戰中為什么孫劉聯軍能以弱勝強?
6.《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情節是什么?為什么?
示例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從中可見關羽對劉備的一片忠心。
7.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如:三顧:三顧茅廬。
參考答案
1.(1)羅貫中 (2)《三國演義》是小說,旨在刻畫人物,作者正是通過細節的刻畫來表現劉備的禮賢下士;《三國演義》是史書,著眼于敘述歷史事件。 (3)對話描寫生動傳神,很能表現人物性格;于對比中再現了劉備的禮賢下士;景物描寫既富有詩情畫意,又突出了天氣嚴寒,烘托了人物形象。
2.張飛(張翼德) 關羽(關云長、關公) 《三國演義》。
3.黃蓋行苦肉計:為了讓曹操上當,以便火攻曹軍,周瑜決定使用苦肉計。黃蓋愿行此計,并在周瑜與眾將商議退敵之策時,故意大唱反調。于是周瑜下令將黃蓋打得皮開肉綻,臥床不起。隨后黃蓋詐降曹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立下大功。
4.青梅煮酒。
5.天時勝:劉備漢室宗親,操乃漢賊。曹軍流行疾病。東南風起;地利勝:南方多江湖,北軍不善水戰;人和勝:曹操驕傲,心氣浮躁。荊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氣低落。孫劉背水一戰,決心很大。周瑜、諸葛亮等人計謀精妙,處處占先。
[關鍵詞]民間說書 通俗小說 評話 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7326(2007)07-0132-05
我國古代的通俗小說是在民間說書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影響民間說書。胡士瑩在《話本小說概論》中說:“明代已有《三國》、《水滸》等成書,晚期并有《三言》等成書。所以明代的說書,大抵是根據文學作品再加發揮的”,“到了清初,《水滸》、《三國》、《說岳》、《西游記》等淵源于說話的長篇小說,《三言》等淵源于說話的短篇小說,早已廣泛流傳;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出版后,《紅樓夢》也接著問世。這些,都為說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1] (P614) 既然民間說書多以古代通俗小說作為取材或演說的對象,那么它們對于通俗小說的傳播與推廣,就必然會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古代通俗小說的普及得力于民間說書的傳播
清末黃人在《小說小話》中說:“平話別有師傳秘笈,與刊行小說互有異同。然小說須識字者能閱,平話則盡人可解。故小說如課本,說平話者如教授員。小說得平話,而印入于社會之腦中者愈深。”[2] (P267) 此言甚是。潘建國在《明清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一文中曾指出,明代民眾的識字率還不足百分之一,而識字量能達到閱讀小說的水平,并且買得起小說、有興趣和時間閱讀小說的,更是寥寥無幾。[3] 可現有文獻資料卻顯示,明代的“愚夫愚婦”對通俗小說竟然耳熟能詳。袁宏道《東西漢通俗演義序》:“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婦,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談及劉季起豐沛、項羽不渡烏江、王莽篡位、光武中興等事,無不能悉數顛末,詳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徹旦,幾忘食忘寢,訟言之不倦。”[4] (P883) 清人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也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小說演義之書,未嘗自以為教也,而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致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這些“村哥里婦”、“以致兒童婦女不識字者”,為何竟能熟知“小說演義”呢?其實,主要就是靠民間說書和戲劇的傳播與推廣。解|在《觚庵漫筆》中就指出:“《三國演義》一書,其能普及于社會者,不僅文字之力”,同時還“得力于評話家柳敬亭一流人,善揣摩社會心理,就書中記載,為之窮形極相,描頭添足令聽者眉飛色舞,不肯間斷。”老舍《制作通俗文藝的苦痛》一文也指出:“有人說《三國志演義》是最偉大的通俗作品。是嗎?拿街頭上賣的唱本兒和‘三國’比一比,‘三國’實在不俗。不錯,戲班里,書館里,都有多少多少以‘三國’為根源的戲劇,歌詞,與評書。可是這正足見‘三國’并不易懂,而須由伶人,歌者,評書者,另行改造,替‘三國’作宣傳。‘三國’根本是由許多傳說湊成的,再由不同的形式宣傳出去,專憑它本身的文字與內容,它絕不會有那么大的勢力。”[5](P10-11)《三國演義》如此,其他小說在民間的傳播也不例外,下面以評話(評書)為例,來探討民間說書與通俗小說傳播的關系。
二、民間說書對古代通俗小說名著的宣傳與推廣
《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明中葉問世后,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因而很快便成為民間藝人爭相演說的對象。徐渭《徐文長逸稿》卷四《呂布宅詩序》即說:“始村瞎子習極俚小說,本《三國志》,與今《水滸傳》一轍,為彈唱詞話耳。”錢希言《戲瑕》卷一《水滸傳》說:“文待詔諸公,暇日喜聽人說宋江,先講‘攤頭’半日,功父猶及與聞。”袁宏道游無錫時,聽朱叟說《水滸》,認為其所說“與俗說絕異,聽之令人脾健”,并賦詩贊曰:“一語快西風,聽君酣舌戰。”[6] (P353) 李延昱《南吳舊話錄》卷二十一“寄托部?莫后光”條云:“莫后光三伏時寓蕭寺,說《西游》、《水滸》,聽者嘗數百人。雖炎蒸爍石,而人人忘倦,絕無揮汗者。”可見,藝人演說的《三國》、《西游》、《水滸》等,頗有藝術感染力。馮夢龍在《警世通言敘》中還舉例說:“里中兒代庖而創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頃從玄妙觀聽說《三國志》來,關云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其實,不光“里中兒”如此,甚至就連明末一些義軍首領居然也會被說書藝人宣揚的忠義思想所感化。陳康祺《燕下鄉脞錄》說:“明末,李定國初與孫可望并為賊,蜀人金公趾在軍中,為說《三國演義》,每斥可望為董卓、曹操,而期定國以諸葛。定國大感曰:‘孔明不敢望,關、張、伯約,不敢不勉。’自是遂與可望左。”[7] (P616-617) 有些義軍首領還曾從藝人演說的《三國》中汲取了豐富的軍事智慧。劉鑾《五石瓠》卷五說:“張獻忠之狡也,日使人說《水滸》、《三國》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7] (P563) 明末清初著名說書大家柳敬亭,則以擅長說《水滸》、《隋唐》、《三國》等而名噪一時,張岱、錢謙益、吳偉業、冒襄、黃宗羲等即對其精湛的說書藝術倍加稱贊。
清代民間說書更為盛行,尤其是揚州、蘇州一帶,民間說書可謂盛況空前。康熙時費軒《揚州夢香詞》即說:“揚州好,評話晚開場,略說從前增感慨,未知去后費思量,野史記興亡。”并具體記述:“評話每于午后登場,設高座,列茶具,先打引子,說雜家小說一段,開場者為之斂錢。然后敷說如《列國志》、《封神榜》、《東西漢》、《南北宋》、《五代》、《說唐》、《西游記》、《金瓶梅》種種,各有專家,名曰正書。煞尾每云:‘未知去后如何,且聽下回分解。’”[8] (P81) 可見,當時揚州評話多以小說作為敷衍對象。乾隆初,董偉業《揚州竹枝詞》說揚州地區是:“書詞到處說《隋唐》,好漢英雄各一方。”[9](P188) 諸明齋《生涯百詠》卷三《說書》也說:“一聲尺木乍登場,滾滾滔滔話短長。前史居然都記著,剛完《三國》又《隋唐》。”[9] (P193) 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虹橋錄下》則更具體地記載了乾隆時揚州的說書情形:
郡中稱絕技者,吳天緒《三國志》、徐廣如《東漢》、王德山《水滸記》、高晉公《五美圖》、浦云玉《清風閘》、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惡圖》、顧進章《靖難故事》、鄒必顯《飛蛇傳》、謊陳四《揚州話》,皆獨步一時。
在這些著名的說書藝人中,吳天緒演說的《三國》獨占鰲頭。李斗還舉例說:“吳天緒效張翼德據水斷橋,先作欲叱咤之狀,眾傾耳聽之,則惟張口努目,以手作勢,不出一聲,而滿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這種以形傳神的表演技法,真讓人匪夷所思。
與李斗大約同時的清涼道人,在《聽雨軒筆記》卷三《余紀?評話》中,也對浙江杭州地區流行的評話有所評介:
小說所以敷衍正史,而評話又以敷衍小說。小說間或有與正史相同,而評話則皆海市蜃樓,憑空架造,如《列國》、《東西漢》、《三國》、《隋唐》、《殘唐》、《飛龍》、《金槍》、《精忠》、《英烈傳》之類是已。
據此可知,評話《列國》、《東西漢》、《三國》、《隋唐》、《殘唐》、《飛龍》、《金槍》、《精忠》、《英烈傳》等,皆由“敷衍小說”而來。評話與小說之不同在于,“小說間或有與正史相同,而評話則皆海市蜃樓,憑空架造”。
乾隆以后,演說小說名著的評話藝人,更是名家輩出。如生于乾隆后期的鄧光斗,即以“跳打水滸”聞名,而宋承章演說《水滸》則以口鋒潑辣見長。后來,王少堂繼承鄧、宋兩門書藝,兼取各家之長,致力刻畫歷史人物,描繪三教九流,借助豐富的生活積累來塑造形象,經過長時間的鉆研、變革、發展,形成說表細膩、神采奪人的藝術風格,成為揚州評話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咸豐、同治年間,李國輝則以擅長演說《三國》而享譽書壇。時人桃潭舊主《揚州竹枝詞初稿》贊之曰:“粲花妙舌吐珠璣,《三國》評詞李國輝。”① 著名的“康派《三國》”創始人康國華即是其高足。康國華擅說以諸葛亮為中心的“三把火”,即《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他以其精湛的藝術功力說活了孔明,形成了獨特的“康派《三國》”藝術,他本人也被譽為“活孔明”。其傳人有康又華、康重華等。與李國輝同時的說書藝人任德成,諳熟《三國演義》,博覽漢魏詩文,并在說表藝術上有所獨創,成為“任門《三國》”創始人。藍玉春則是“任門《三國》”最有成就的傳人。他于《后三國》中增加了不少“刀馬書”,如《葭萌關》、《定軍山》、《漢中大戰》、《獨擋斜谷》等,著力渲染和烘托打斗的精彩場面,因此自成一家,人稱“藍派”。清末至民初,在揚州常有數十人同期演說《三國》。與揚州評話《三國》相映生輝的是蘇州評話《三國》。同治、光緒年間評話藝人許文安,演說張飛,神態活現,有“活張飛”之稱。其徒黃兆麟則有“活關公”、“活趙云”之譽。黃兆麟之徒張玉書,以評說為主,重說表,擅組織關子,描述人物形象細致,注意人、情、理的結合,因此成為蘇州評話說《三國》的杰出代表。
與南方評話藝人遙相呼應,北方的評書藝人也愛說《三國》、《水滸》等小說名著。清代北京說《三國》的藝人,已知最早者當推康熙、雍正年間的王鴻興。清末張嵐溪,曾專在皇宮內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說《三國》,在評書界甚有影響。后來,吳闊瀛在鼓樓市場說《三國》,長于變口,如摹擬關羽時用山西口音,摹擬司馬懿說話時用河南口音等,皆饒有情趣。[10] (P92) 說《水滸》的著名藝人,則有雙厚坪、高勝泉、徐坪玉、蔣坪芳等。雙厚坪長于說“武(松)十回”,能夠巧妙地傳達人物神韻,對原著情節多有豐富、發展。其說書沉穩細膩,一段“挑簾裁衣”,即可說上半個月,僅王婆為西門慶設計勾引潘金蓮的所謂“十分光”就能說兩天。[10](P673) 安太和為評書界說《西游記》的掌門,因學孫猴兒惟妙惟肖,故有“猴兒安”之稱。其弟子恒永通,“每演《西游》,不論大小場口,坐客滿堂,真有追著聽的座兒”,[11] (P155) 其演說豬八戒最佳,當時觀眾有“見者如觀真豬八戒”的評價。
由此可見,正是借助于民間說書的傳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古代小說名著才得以家喻戶曉,并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的。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曾說:“今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處處為梁山之盟,所謂‘大碗酒,大塊肉,分秤稱金銀,論套穿衣裳’等思想,充塞于下等社會之腦中,遂成為哥老、大刀等會……。嗚呼!小說之陷溺人群乃至如是!”[12] (P7) 其實,如果了解《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下等社會的傳播途經,那么就不難明白“小說”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實際上是與民間說書的大力推廣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的。
三、民間說書對古代通俗小說名著的充實與加工
說書藝人在演說古代小說名著時一般都不會照本宣科。著名評書藝人連闊如就說:“他們說的書和本兒上要是一樣,聽書的主兒如若心急,就不用天天到書館去聽,花幾角錢在書局里買一本書,幾天能夠看完,又解氣又不用著急,誰還去天天聽書,聽兩個月呀?”[13] (P267) 因而,有經驗的說書藝人往往都會結合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理解,在演說的書目中融入豐富的生活細節、風俗民情和民眾的愛憎情感,從而使其所講的人物故事活靈活現。大致說來,他們對古代小說名著的充實加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小說原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書目的故事性、傳奇性和連貫性。我們看揚州評話《三國》,就會發現藝人們只以曹、劉、孫三方面的龍爭虎斗為主要線索安排回目,敷衍故事,刻畫人物,故而其情節沖突就更緊張激烈,結構也更為緊湊連貫。如《前三國》只從關羽《土山約三事》講起,小說中官渡之戰前面的內容就舍棄了,而接下來的關目如《身在曹營》、《斬顏良》、《誅文丑》、《掛印辭曹》、《五關斬六將》等,又都緊緊圍繞關羽展開,與關羽無直接關系的情節也都被摒棄或簡化了。《中三國》只圍繞《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做文章,以曹操、周瑜等為陪襯,重點突出諸葛亮的過人才智。蘇州評話還圍繞赤壁之戰,改編出“東吳十條計”:周瑜叫魯肅送“安營圖”給孔明修改,欲借孔明改圖犯法殺之,為“誘人犯法計”;周瑜令孔明至鐵聚山劫曹軍軍糧,欲借曹軍之刀殺孔明,為“借刀殺人計”;周瑜于三江口設宴請劉備,欲殺掉劉備倒掉孔明依靠的大樹,挖掉孔明生存之根,為“倒樹尋根計”;蔣干盜書為“反間計”;周瑜欲借造箭未完成任務為由殺害孔明,為“挖坑逮虎計”;周瑜打黃蓋為“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為“連環計”;周瑜派兵封鎖孔明南屏山借風返回之路,待東風一起即殺孔明,為“甕中捉鱉計”;孔明在南屏山以周瑜之弟周濟為替身,自己乘趙云早就準備之船逃之夭夭,為“金蟬脫殼計”;劉備招親為“美人計”。這十計中原作只有五條,另五計為藝人增添。十計環環相扣,關子特別抓人,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開打交戰豐富多樣,故有“大書之王”之稱。由此可見,藝人在改編小說時,總要煞費苦心地圍繞主要人物與主要矛盾來設計關目,經營和組織扣子,以便使故事情節既驚險又曲折,一環扣一環,使聽眾欲罷不能。
其二,對小說原著既有繼承又有豐富和發展。繼承,主要是從原著那里獲取“書梁子”(主要人物故事和情節框架),以便根據原著提供的故事情節和敘事脈絡來加以演說;豐富則主要是在原著情節敘述的空白處或粗疏處增添了大量的生活化細節,使情節血肉豐滿;發展是指根據原著提供的情節邏輯,進行合理的虛構和拓展,增加原著所沒有的故事情節,或對原著的某些故事情節予以改動、矯正,使其更符合生活情理。其中,細節描繪的豐富細膩,可以是民間說書的一個最突出特點。前文曾提及北京評書名家雙厚坪說潘金蓮“挑簾裁衣”,能說半個多月,僅王婆為西門慶設計勾引潘金蓮的所謂“十分光”就能說兩天。當然,這與他們喜歡節外生枝有關,但說表之細膩,無疑是極重要的因素。老舍曾說,評書藝人善于“從四面八方描寫生活,一毫不茍,絲絲入扣”,他能“把書中每一細節都描繪得細膩生動”。[14] (P418) 比如,“說武松喝酒,便把怎么喝,怎么猜拳,怎么說醉話,怎么東搖西擺的走路,都說得淋漓盡致。他要說武松怎么拿虱子,你便立刻覺得脊背上發癢”。[5] (P44-45)(老舍:《大眾文藝怎樣寫》)那么,藝人們為什么要在原著的基礎上大量增加細節呢?這顯然與說書藝術規律的制約不無關系。說書是訴諸聽覺的藝術,它對聽眾意識的刺激是短暫的,必須立即奏效。因此,只要是應該交代的事物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要一一交代,不能遺漏,而且它還必須通過細致入微的描繪,造成形象、可感的畫面,才能使聽眾“聽得到”,“看得見”,心里頭明白,所以它不僅要敘述人物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還要不斷地說明人物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做。至于人物的善惡、美丑,事情的來龍去脈等,也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來不得半點馬虎。藝人行話即云:“交待不清,如鈍刀殺人。”“表書不清,聽客不明;襯托不到,聽客直跳。”[8] (P639) 這樣一來,其細節描繪必然會大幅度地增加,在文字上自然要比小說顯得“嚕蘇”一些。說書藝人往往還會矯正小說原著中的思想局限。例如,《三國演義》寫諸葛亮能借東風,是因為他“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能呼風喚雨”,這就把諸葛神化了。而揚州評話《火燒赤壁》則把諸葛借風,歸因于他熟習荊襄一帶冬天的氣象規律,說他借風是蒙人的,是為了分散周瑜的注意,趁機溜走。這就比原著合理多了。
其三,說書藝人還喜歡在演說小說名著時加入當地的風俗民情。如揚州評話《水滸》演說的武松、宋江等人的故事雖然發生在北方,但是藝人卻有意以揚州的市井小民為對象,描繪和塑造書中當時當地的各色小人物,諸如衙役、書吏、丫環、使女、販夫、走卒、堂倌、屠夫等等,無不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另外,它在描繪書中環境時,也大量地插入當時揚州的建筑設施、民風習俗,賦予書目內容以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時代氣息。蘇州評話藝人說《水滸》,也在有關回目中敷衍了江南的人物風情,《武十回》中王婆、喬鄆哥、何九等,均被描繪成蘇州式的市井小人物;《宋十回?初會牡丹亭》中對琵琶亭、潯陽江的描寫都體現了江南園林建筑的景色。這樣做,顯然容易讓當地聽眾倍感熟悉親切,恍若身臨其境;同時,也可以賦予書目以生活實感和時代意義,使書目常說常新。
其四,說書藝人在演說小說原著時一般都要千方百計地強化或增加人物、故事的趣味性,以便調劑書情,活躍氛圍,迎合聽眾的審美口味。各地行藝口訣中都有“無噱不成書”的說法。研究揚州評話的著名專家陳午樓甚至說:“趣味性是揚州評話的命脈,幽默感是揚州評話的個性”,“要求處處有科趣,時時見幽默,且用精湛的揚州方言表現出來,這是揚州評話最顯著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15] 不過,說是“地方特色”,不夠確當,因為對趣味性、幽默感的強調和追求,是許多說唱文學共有的特點。所以,老舍說:“提到趣味,通俗文藝或者比任何種文藝都更聰明一些,仿佛它早就曉得‘沉悶是文藝的致命傷’這一句話。”[5] (P20)(老舍:《通俗文藝的技巧》)那么,說唱藝人是怎樣來制造趣味的呢?一是利用人物言行與情節沖突來生發趣味,藝人謂之“肉里噱”,如張飛、李逵、程咬金、豬八戒等,就是說書藝人用來生發趣味的喜劇性人物;二是藝人穿插在書中的趣聞、笑話和科諢等,藝人謂之“外插花”。評書大王雙厚坪即精于此道,他“當場能抓現哏,詼諧百出,真有‘翻堂的包袱’。什么叫翻堂的包袱哪?江湖藝人,不論是哪行,在臺上把人逗笑了,調侃叫‘抖包袱’。多好的書料也不如好包袱有價值。……若能把全場的書座全都逗笑了,那調侃叫‘翻堂的包袱’。”[13](P266) 可見,趣味性是直接關系到書目能否叫座的重要法寶之一,故藝人才會常說:“噱乃書中寶。”
其五,說書藝人在演說小說原著時,還存在一個如何將小說原著的書面語言轉換成口頭話語的問題。因為故事主要是講給復雜而眾多的聽眾聽的,書面語尤其像《三國演義》那樣“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聽起來不容易接受,所以說書藝人就不能不把書面語轉換成聽眾所熟悉、了解、歡迎的口語甚至是方言俚語來講,這樣才能保證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聽得懂。如此一來,改編本的口語化色彩就要比原著濃厚得多。例如,揚州評話《三國》就是以口語方言講述的,甚至還經常活用當地流行的俗話、歇后語,頻繁地使用語氣詞、象聲詞(常見的就有:啊、噢、嗯、哎、呔、嚯、、喳、噓、啊喲、嘿嘿、嗨嗨、嗯咳、嗚嗚、哦哦、咦喂、噗咚、咕嚕嚕、嘩啦啦、嚓嚓嚓、咚咚咚咚、哈哈哈哈等),故而當地群眾聽來就親切易懂。這也可以說是說唱文學區別于原著的一個重要特色。
總而言之,民間說書對古代通俗小說名著不僅起到了宣傳和推廣作用,同時還對它們進行了多方面的藝術加工,正因如此,它們才能變得更加通俗易懂,為民眾喜聞樂道。侯寶林等所著的《曲藝概論》說:“實際上,劉備、關羽、諸葛亮、武松、李逵、魯智深、唐僧、豬八戒、孫悟空,這些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所以能夠家喻戶曉,說唱藝人顯然立下了不朽功績。在勞動人民還不掌握文化的舊時代,是曲藝和戲曲藝人使這些英雄形象變成群眾的親密朋友。”[16] (P116) 因此,當我們談到明清小說名著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不能忽視民間說書對于小說名著的宣傳推廣、充實加工等所起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士瑩. 話本小說概論[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黃霖、韓同文選注. 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下)[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潘建國. 明清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J]. 復旦學報,2001,(1).
[4]丁錫根編著.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5]老舍. 老舍曲藝文選[M]. 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
[6]袁宏道. 聽朱生說《水滸傳》[A]. 馬蹄疾. 水滸資料匯編[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7]朱一玄、劉毓忱編. 三國演義資料匯編[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8]中國曲藝志(江蘇卷)[Z].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
[9]周良編著. 蘇州評彈舊聞鈔[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10]中國曲藝志(北京卷)[Z].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
[11]張次溪. 天橋叢談[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2]夏曉虹編. 梁啟超文選(下)[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3]連闊如. 江湖叢談[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14]老舍. 談《武松》 [A] . 王派《水滸》評論集[C]. 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90.
[15]陳午樓. 從長篇小說發展到長篇評話[J]. 揚州師院學報,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