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塞上聽吹笛

塞上聽吹笛

時間:2023-05-29 18:22: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塞上聽吹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一、古詩中笛音多與《折楊柳》《關山月》《梅花落》一類的樂曲有關。

《樂府詩集》之民歌“折楊柳歌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這是寫離別的詩。詩中“長笛”吹“折楊柳”曲,嘆惜別情,可謂古詩第一笛。笛與《楊柳》曲、與“折楊柳”文化掌故的結合,決定它從誕生起就具備了其他樂器所無法替代的底蘊。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等,在詩中笛與“折楊柳”合為一體作感情的呼應,是用以烘托感情的媒介,用笛聲表現故園之思、親人之念。

《樂府解題》里載“《關山月》傷離別也”。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說親人之念。陸游《關山月》“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意謂在《關山月》曲調中,寓有壯士報國無路的悲哀。這心情誰能理解!

《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橫吹曲辭》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清照《永遇樂》詞“染柳煙濃,吹笛梅怨,春意知幾許”,其中“染柳煙濃,吹笛梅怨”是“煙染柳濃,笛吹笛梅怨”的倒文,“梅”指《梅花落》曲調。高適《塞上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將“梅花落”拆用,構成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寫聲成象,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不過,這種思鄉情緒并不低沉,感而不傷。

二、笛韻不斷演變,開掘創新,蔚觀。

唐陳羽“橫笛聞聲”意象除卻陳陳相因,賦予全新內容。《從軍行》“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在惡劣的自然環境的背景上,突然傳來嘹亮的笛聲。笛聲來自何人?詩人以“不見人”宕開去,卻展現一幅威武雄壯的行軍圖:一支軍隊在紅旗指引下向山頂進發。未言吹笛人,吹笛人自在。此刻“紅旗直上”是“橫笛聞聲”的壯舉,此刻的笛聲成了激勵將士沖鋒陷陣的號角。《風俗通》說:“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或許正是“笛”中應有之義吧。

趙嘏《長安秋望》“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借深秋景色抒思鄉之情。大雁還鄉觸發詩人鄉愁,他在雖高亢卻不歡快的長笛旋律里,默然無語獨倚樓上顧影自憐。“長笛一聲”說景含情,笛聲高亢響遠,似要牽動倚樓人的鄉思遠去,笛聲一鳴即止,旋律不知失落何處,倚樓人悵然若失。《唐詩紀事》載杜牧讀了這首詩,對于“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

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一個秋風瑟瑟、秋雨瀟瀟的夜晚,客游湘江的詩人面對沉沉暮雨、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聯翩,報國的雄心、懷才不遇的憂悶、飄零他鄉的凄苦、知音難覓的惆悵,一時匯集心底,于是寫下這首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名篇。詩的最后兩句“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鳥門”,運用《楚辭?漁父》的典故,屈原放逐尚有漁父對話,而此時的詩人雖不及屈原境遇惡劣,但卻孤獨得連一個對話的人都沒有。伴隨詩人度過這寂寞夜晚的,唯有一腔難酬的壯志、一天秋風秋雨,一江滔滔流水。至此,我們在慷慨悲涼的笛聲中又聽到一聲悵惆的嘆息。

宋釋仲殊《潤州》“北固樓前一笛風,斷云飛出建康宮”,詩人佇立在北固樓前遠眺大江,不知哪里隨風送來陣陣笛聲,看晴空里片片白云悠悠,不禁令人懷念起已逝的南京建康宮故址來。“一笛風”脫胎于杜牧“深秋簾幕千家里,落日樓臺一笛風”詩句,由笛聲斷云而想起六朝遺址,寄寓了國家興亡的感慨。

朱淑真《秋日晚望》尾聯“倚樓堪聽處,玉笛在漁舟”,訴諸聽覺,抒情主人公不忍聽秋聲,忽聞漁舟笛聲漸漸又奏,激起新的感情漣漪:如水月色灑滿西樓,孤獨少女憑欄凝眸,寥廓江天澄江橫流,波光粼粼漁火跳蕩,悠揚玉笛夜空繚繞……好一幅晚秋雨霽圖,動人遐思之境如在眼前。一笛盡顯功力才情,難怪文學史上說朱淑真與李清照齊名。

第2篇

一、群文閱讀是充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1.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達成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的發展,都是以之為基礎的。群文閱讀教學是基于文本集群的教學,它利用文本集群間的內在有機聯系,來指導學生展開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促進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這要比單篇教學具有更大的優勢。例如教讀《阿房宮賦》,為了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賦體文“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特點,教師增選王粲《登樓賦》、蘇轍《墨竹賦》、歐陽修《秋聲賦》等與之構成文本集群,通過“精讀+略讀”的導讀模式,圍繞賦體文體式章法、語言修辭等層面來指導學生閱讀、欣賞,并開展名句活用、好句賞析、佳句改寫、辭格運用仿寫等多樣化的讀寫結合訓練,以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目的。

2.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基于單元結構的教學,文本集群教學要比單一文本的零敲碎打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群文閱讀教學更強調文本的“互文”關系,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廣度的拓展,思維深度的提升。

教讀《跑警報》時,教師選編了一個文本集群——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其中包含有《五味》《手把肉》《故鄉的食物》《昆明食菌》《四方食事》等,組織學生閱讀,圍繞“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文化價值是什么”來展開研讀探究。通過群文閱讀,學生獲得如下認知:汪氏美食散文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為風俗人情、知識考據、人生哲理三方面,而汪氏美食散文的人生哲理又表現為對和諧、寬容、寧靜的詩意生活的崇尚。在群文比較閱讀中求得共性,即規律性知識的認知,這是訓練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思維的可行途徑。

3.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落實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相較于單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依托文本集群的內在有機關聯,更集中地落實審美鑒賞的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例如教讀高適《塞上聽吹笛》一詩,教師針對該詩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選擇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杜甫《吹笛》等詩歌構建文本集群。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杜甫的“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高適的“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些都運用了通感手法,化實為虛,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詩人把笛曲名(如《關山月》《梅花落》等)拆分,提取曲題中的名詞,諸如“關山”“月”“梅花”等,將之轉化為意象,與其它實在意象相融,構成虛擬的場景,生動地傳達了聽曲的體會。這三首詩都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而側重點各有不同:李詩表達的是去國懷鄉的悲愁;杜詩傳達的是羈旅漂泊、感時傷世、懷念故園之愁;高詩抒發的是戰士的戍邊之志與思鄉之情。

4.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依據其高度聚合力的單元結構優勢,在圍繞某一共同點的基礎上,經由文本縱橫比較閱讀與探究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例如教讀李密的《陳情表》,圍繞如何正確認識晉武帝的“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主張,展開探究。將其與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以及《晉書·孝友傳·李密傳》構成文本集群展開比較閱讀,探討兩文忠孝思想的內涵。通過開展課堂即興辯論、課后隨筆寫作等方式來理解《陳情表》的陳情藝術,認識《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二、讀寫共生是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本途徑

只讀不寫,只寫不讀,都無法真正夯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必然要貫穿讀寫共生的實踐過程。讀與寫是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雙翼。“讀寫共生”實踐,意味著寫作話題源自閱讀活動,因讀而生寫,因寫而促讀。讀一個文本集群,寫作對象可以是針對多個文本之間相互聯系而衍生的規律性知識,也可以是針對某一文本區別于其它文本的特色。

“讀寫共生”實踐活動中的“寫”,要寫些什么?可以是篇章寫作,如基于文本內容的擴寫、縮寫、改寫、續寫、讀后感、文學短評、專題研究論文等;也可以是片段寫作,如基于語言積累的句段仿寫、賞析、評點等。

“讀寫共生”,強調讀與寫的相輔相成,若就活動側重點而言,又可細分為讀而寫之寫作,和為寫而讀之寫作。前者指向深化和細化閱讀的寫作,后者是指向寫作技能的閱讀能力訓練。教讀《阿房宮賦》,為解決知人論世的問題,教師引入互文本《唐才子傳·杜牧傳》供學生閱讀,設計一道讀寫結合的訓練題,閱讀《唐才子傳·杜牧傳》后,試用80 字左右,以“杜牧是一個怎樣的人”試簡要概括;再引入兩首詠史懷古詩——唐代胡曾的《阿房宮》、清代丁堯臣的《詠阿房宮》,讓學生以書面文字簡要評析兩詩主旨的異同;又讓學生擴展閱讀《上知己文章啟》,讓學生以“簡要分析本文主旨”的論述題來寫一段閱讀體會,進一步明確杜牧寫作《阿房宮賦》的意圖。這樣的群文閱讀,于讀中寫,以寫促讀,其交互并進的活動過程涵蓋了信息性閱讀、鑒賞性閱讀與評價性閱讀等實踐活動,這一系列的“讀中寫”,是偏向于對主文本《阿房宮賦》的深度理解的。而若基于《阿房宮賦》的“借古諷今”的史論筆法,讓學生學習借鑒這種諷喻性構思來寫作議論文,則是主要指向寫作技能的寫的訓練。

第3篇

關鍵詞: 唐代詩人 素質教育 音樂 繪畫

“中國詩歌發展到唐朝,各種體式漸趨完備,創作風格也日臻成熟。不論‘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還是‘有唐詩做榜樣是宋人的不幸’,都證明了唐詩在詩歌史上無與倫比的地位”①。在星漢燦爛的唐詩發展譜系中,可謂名家輩出,代有文雄。在他們的作品中不僅有“憶昔開元全盛日”的盛世豪情,而且有“天街踏遍公卿骨”的衰世哀嘆。除卻這些政治色彩較為濃厚的家國之思外,唐代詩人也為我們上演了一場活色生香的文藝大比拼。

一、家家盡唱升平曲,帝幸梨園親制詞

在文學發展史上,詩歌、音樂、舞蹈往往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在大唐的藝術桂冠上,詩歌與音樂可以說是兩顆最為璀璨耀眼的明珠。大唐帝國不僅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而且是我國音樂發展的空前繁榮時期。在大唐盛世里,詩歌與音樂這一對藝術的寵兒高度融合、互相影響。音樂成為唐詩人筆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琴箏琵琶等各色樂器也一一登場。“據《全唐詩索引》和《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統計,唐朝詠樂詩共約600余首,描寫器樂演奏的詩篇約300余首,其中詠琴詩約120首,詠箏、詠琵琶、詠笛者各約30首,詠笙者約20首,其中它還涉及篳篥、蘆管、箜篌、笳、簫、鼓、鐘等樂器,凡20余種共130多首。其他的描寫聽歌賞樂的詩篇共有400首左右”②。

唐朝音樂之所以能夠繁榮,不僅得益于民族音樂的融合,中原雅樂與胡族燕樂的交流,還依仗歷代帝王貴胄的大力倡導,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在唐玄宗一干帝王將相的大力參與下,唐代音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唐代音樂的繁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燕樂、清商樂、天竺樂、西涼樂等“十部樂”的形成;二是音樂管理機構的完善,囊括梨園、教坊等音樂機構,音樂繁盛的體現就是涌現出眾多音樂表演者,他們操持各種樂器,以或歌或舞的藝術形式,與詩歌藝術一起再次開創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繁榮局面。

詩歌與音樂在先秦時期就密切相關,并且和士人的道德修養和國家的教化不可分割。如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禮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禮記?仲尼燕居》)“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音樂素養極高的唐代詩人,在聽樂觀舞的過程中,其審美感受流諸筆端,留下數量不菲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琴聲中正平和,是儒雅君子修身養性的必備樂器,也是儒家禮樂教化的象征,是故“君子無故不撤琴瑟”(《禮記?曲禮》)古琴的彈奏對環境要求極高,如王維《竹里館》所言:“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其他如王績《山中敘志》:“風鳴靜夜琴,月然芳春酒。”王績《北山》“幽蘭獨夜清琴曲”;王勃《山扉夜坐》“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王勃《寒夜思友三首》“月下調鳴琴,相思此何極”。李嶠《風》:“月動臨秋扇,松清入夜琴。”常建《聽琴秋夜贈寇尊師》:“琴當秋夜聽,況是調中人。”李白《月夜聽盧子順》:“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唐詩也記載了身份各異的彈琴之人,如韋莊《聽趙秀才彈琴》及《悼楊氏妓琴弦》,項斯《涇州聽張處士彈琴》,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孟浩然《聽鄭王值琴》,貫休《聽僧彈琴》,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盧仝《聽蕭君姬人彈琴》,賈島《聽樂山人彈易水》,韓愈《聽穎師彈琴》,李賀《聽穎師琴歌》,常建的《張山人彈琴》。

“琵琶弦中苦調多”(劉長卿《相和歌辭?王昭君》),彈奏琵琶所表達的氛圍總是有著或淡或濃的蕭瑟之感、悲涼之氣,凄涼的審美意向在詩人心中油然而生。唐詩中有關琵琶篇章所流露出的悲苦之音由來已久。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琵琶》詩,結尾“空馀關隴恨,因此代相思”,含不盡之意溢于言外。在唐詩中,有關琵琶的著名詩篇除卻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大多和邊塞意象聯系在一起,如王昌齡的“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相和歌辭?從軍行》)也是彈出萬千愁緒。顧況《劉禪奴彈琵琶歌》也是如此:“樂府只傳橫吹好,琵琶寫出關山道。羈雁出塞繞黃云,邊馬仰天嘶白草。”其他如白居易《聽李士良琵琶》:“聲似胡兒彈舌語,愁如塞月恨邊云。閑人暫聽猶眉斂,可使和蕃公主聞。”許渾《聽琵琶》:“欲寫明妃萬里情,紫槽紅撥夜丁丁。胡沙望盡漢宮遠,月落天山聞一聲。”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勢強盛,處處笙歌旋舞。而玄宗本人作為風流天子也素喜歌舞,且自度新曲。在中晚唐詩人的筆下,霓裳羽衣曲就是開元盛世的象征符號。而張祜所作的宮詞有不少涉及玄宗時歌舞升平的盛世場景。《正月十五夜燈》、《上巳樂》、《元日仗》、《李謨笛》等詩作,用極具渲染力的筆觸刻畫出當時重要節日的狂歡場面,也展示了唐玄宗的縱情聲色”③。如: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正月十五夜燈》

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

――《元日仗》

猩猩血彩系頭標,天上齊聲舉畫橈。卻是內人爭意切,六宮羅袖一時招。

――《上巳樂》

平時東幸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

――《李謨笛》

這些詩作透露出整個開元時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對音樂歌舞呈現出如癡似醉的著迷,“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酒樓吹笛是新聲”,勾勒出一幅盛世繁華景象下的醉生夢死畫卷,君民同心地展現出了“萬方同軌奏升平”的熱鬧與繁華。“反映在這些詩中的完全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自然表現了詩人對于太平盛世的向往和眷戀。但是,如果把這些詩僅僅看做是對于開、天之盛的謳歌,那就錯了。當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唐玄宗,豢養一批梨園弟子,整日吹拉彈唱、歌舞取樂,對潛在的社會政治危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終于導致安史之亂。這些詩自然也有諷喻之意,并提醒當政者要引以為戒”④。

孔子認為:“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荀子講:“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總而言之,由于詩歌與音樂的完美融合,唐詩才所以取得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燦爛輝煌成就,才使得唐詩得以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是一個讀書人能文能武的象征,初唐時面臨邊疆少數民族勢力的不斷侵擾,尚武自強的風氣席卷整個社會。“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是唐代詩人渴望在歷史舞臺建功立業的共同情懷。在這種充斥著“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功氛圍里,“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不可避免地成為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即使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卷少年也體現出書、劍并用的豪情。如陳子昂的“平生聞高義,書劍白大雄”;(《送別出塞》)孟浩然的“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自洛之越》)高適的“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人日寄杜二拾遺》)晚唐溫庭筠的“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過陳琳墓》)在唐代,書與劍就是詩人的夢想,是建功立業的寄托。

在唐代尚武風行的氛圍里,詩人們不甘于做一個尋章摘句的老雕蟲,只能面對“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的窘境。面對胡族入侵,他們意識到“憑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渴望過上或仗劍任俠或使至塞上的生涯,在邊塞、在異域,體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享受“單于夜遁逃”的榮光。唐代詩人具有空前的理想抱負,將少年塑造得雄視千古,不可一世。如王維《少年行》詩云: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昌齡的《少年行二首》:

西陵俠年少,送客過長亭。青槐夾兩路,白馬如流星。

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上述詩歌流露出唐代詩人不屑于溫庭筠“欲將書劍學從軍”文藝場景的濃縮,極力塑造“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少年形象,不僅彰顯俠士精神,更在保家衛國層面上凸顯少年郎的道義擔當與胸襟器識。他們的這種游俠精神、尚武氣概可以看做屈原“帶長鋏之陸離兮”為發端,曹植《白馬篇》為踵事增華的體現: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李白《俠客行》可謂代表: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賈島是一位著名的苦吟詩人,但其《述劍》詩可謂豪氣干云,氣象萬千。其詩云:“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視君,誰為不平事。”由此可知,在唐代尚武的氛圍里,詩人的書劍情節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并且是全民普及的。

結語

在眾星閃耀的唐代詩壇上,詩人們大都體現出“君子不器”的多樣性才能。如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他不僅是名震詩壇的大詩人,而且是一位碩果累累的大畫家。平生自視很高的蘇軾曾發自內心地贊嘆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生性不羈、豪放飄逸的李太白曾自詡:“十五學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上韓荊州書》)平生迂謹的杜陵叟也發出會心的贊嘆:“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在大唐盛世,詩人們渴望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以圖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才有“憑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感慨。除卻安身立命的詩文,琴棋書畫的文人雅致,甚至上馬殺賊的武藝,他們都是納入自己的受教體系的。或許在唐代不是每個詩人都能做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名”的俠義之舉,也不是每一位詩人都可以冠以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但縱覽《全唐詩》,我們可以發現,唐代詩人筆下形態各異的獨特才能即便有自詡夸張的成分,但至少也說明了他們始終是抱著“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積極心態,這對我們今天強調素質教育,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無借鑒意義。

注釋:

①黃偉.關于清詩.文學評論,2007(1).

②李楊.唐代音樂詩綜論.晉陽學刊,1999(3).

第4篇

關于梅花的詩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寫贊美梅花的詩句,整理后列表如下:

《梅花》作者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其全文詩句如下: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翻譯】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梅花絕句》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陸游。其全文詩句如下:

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譯文】

聽說梅花在寒冷的清晨綻開了,那些梅花像雪堆一般的在整山遍野開放;我很喜歡梅花,真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化作千億個我,在每一棵梅花樹下欣賞梅花。

《墨梅》作者為元代文學家王冕。其全文詩句如下: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翻譯】

這畫仿佛是從我的洗硯池邊生長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筆后淡墨留下的痕跡而沒有鮮艷的顏色,因為它并不需要別人去夸許它的顏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氣充滿在天地只間。

《梅花落》作者為魏晉南北朝文學家鮑照。其全文詩句如下: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

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塞上聽吹笛》作者是唐代文學家高適。其全文詩句如下: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翻譯】

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曲》飄向何處?它仿佛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黃鶴樓聞笛》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白。其全文詩句如下: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譯文】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

《鷓鴣天·西都作》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朱敦儒。其全文詩句如下: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譯文】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賦予我狂放不羈的性格,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哪兒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菩薩蠻·江南未雪梅花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晏幾道。其全文詩句如下:

江南未雪梅花白。憶梅人是江南客。猶記舊相逢。淡煙微月中。

玉容長有信。一笑歸來近。憶遠上樓時。晚云和雁低。

《梅花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盧照鄰。其全文詩句如下: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譯文】

梅嶺花朵盛開的時候,天山還未開始下雪。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開滿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邊緣處又像是落了一層積雪。因著風兒的吹拂片片梅花飛入舞女的廣袖中,又混雜著脂粉飄向女兒家的妝臺。幾萬里廣袤荒涼的匈奴之地籠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還無從知曉。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孟浩然。其全文詩句如下: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譯文】

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聽說那里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梅花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楊炯。其全文詩句如下: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

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鉤障,愁看玉鏡臺。

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清平樂·年年雪里》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清照。其全文詩句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譯文】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花的興致中。后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卻使得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開放的時候,我卻一個人住在很偏遠的地方,而我耳際短而稀的頭發也已斑白。看著那晚來的風吹著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梅花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方平。其全文詩句如下:

新歲芳梅樹,繁花四面同。

春風吹漸落,一夜幾枝空。

今如此,長城恨不窮。

莫將遼海雪,來比中。

《梅花》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陳亮。其全文詩句如下: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后春。

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譯文】

稀稀落落地梅樹枝條歪歪輕斜地掛滿那潔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條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著斑斑點點的雪花在陽光照射下閃著晶瑩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綻開放了,這使得想要在春天競吐芳香的種種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來的信息傳遞出去,又怎么會害怕被厚厚的積雪所深深埋藏呢!請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傷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讓主宰春天的神東君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讓開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傷曲調而過早地凋謝。

《山路梅花》作者為清代文學家馮山。其全文詩句如下:

傳聞山下數株梅,不免車帷暫一開。

試向林梢親手折,早知春意逼人來。

何妨歸路參差見,更遣東風次第吹。

莫作尋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譯文】

聽人說山下有幾株梅花,途中路過忍不住把車旁的帷帳打開去觀賞。試著親手去折林梢上開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經接近了。若能在路上不時見到,最好能讓東風將它們逐枝吹開。莫把梅花當做尋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訊息帶來。

《西江月·梅花》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詩句如下: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譯文】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里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過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妝色的話那種朱唇樣的紅色根本不會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云的天空,就不會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詩句如下: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王旭。其全文詩句如下: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梅花》作者為元代文學家高啟。其全文詩句如下: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踏莎行·雪似梅花》作者為宋代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全文詩句如下: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翻譯】

呂本中此詞寫別恨,情從景生,天然渾成,兩闋的末句尤為警策。這種藝術手法確如畫龍,云彩翻卷之中,東現一鱗,西露一爪,最后見首點睛,因而使畫中之龍既顯得體態矯健,又透出十分神韻。

《留春令·詠梅花》作者為唐代詩人、文學家史達祖。其全文詩句如下: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月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作者為唐代詩人、文學家李白。其全文詩句如下: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譯】

一旦成為貶滴之人,就像賈誼到了長沙,日日西望,望不見長安,也望不見家。黃鶴樓上傳來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又見到紛落的梅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商隱。其全文詩句如下: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第5篇

第一,思念親人類古詩詞

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是一首七絕。第一句寫眼前的實景,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煙塵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三四句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親人、故園眷念的親情,又寫出了詩人“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和開闊豪放的胸襟。

高適《塞上聽吹笛》霜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是一首七絕。第一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戰士們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白的清輝,這時,不知哪座戍樓吹起了羌笛,戰士們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風吹之下,響遍關山,夜長曲悠,戍邊戰士思鄉之情不盡。縱觀全詩,雖然寫了戰士們的思鄉之情,但這種思鄉情緒并不低沉,而是樂觀開朗、感而不傷的。

孟郊《歸信吟》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前兩句寫詩人一邊灑淚,一邊寫信給遠方的親人;后兩句寫自己的魂也隨著信一起回到萬里之外的親人身邊。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有時?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的詞牌名為“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上闋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前四句點明飲酒賞月,贊美月夜,同時也暗含關心朝廷上情況的意思。后五句表面上是說回到天上宮闋,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還不如在人間好,實際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因此還是奮發有為、做好一個地方官。下闋前三句過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題上。先用反詰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以抒發自己在月圓之夜卻與兄弟不能團圓的遺憾之情;接著,又轉為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就沒有什么悲傷的了,只要兄弟倆彼此珍重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夠了。下闋主要抒發思念兄弟之情。這首詞的基調是積極樂觀的。

第二,思念故鄉類古詩詞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七絕。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渲染出離別的氣氛,這氣氛是暗淡的,但也是開闊的。第二句詩人望著辛漸北去的歸舟,頓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詩人托辛漸向洛陽親友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表達了他對洛陽親友的一片深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這是兩首七絕。第一首詩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前兩句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也表達出自己戀戀不忘故鄉之情。三四句通過兒童發問的戲劇性場面,抒發了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第二首詩在嘆息久客傷老之余,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最后兩句借“湖波不改”越發深沉地感嘆物是人非。

第三,羈旅愁思類古詩詞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七絕。涼秋夜半,霜氣逼人,月亮下去了,耳聽幾聲烏鴉的驚叫,眼看江岸的丹楓和江中的漁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鄉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又遠遠來叩旅人的心扉。這首詩描寫了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環境,抒發了羈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縈繞在心頭的縷縷鄉愁。

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這是一首五律。首聯表現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寫了出門在外的作者思念故鄉的感情。頷聯歷來膾炙人口,詩人將六種典型景物組合在一起,構成山間早行特有的畫面。頸聯寫剛上路時見到的景色。尾聯寫旅途的景色使詩人聯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從而將“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完美地結合起來。

第四,邊關思鄉類古詩詞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泸定县| 法库县| 九台市| 罗江县| 诸暨市| 资阳市| 工布江达县| 宜宾县| 绍兴县| 孟州市| 清镇市| 阿坝| 泰和县| 永德县| 宽甸| 牡丹江市| 上思县| 普格县| 旬阳县| 宣化县| 龙井市| 崇阳县| 海口市| 信宜市| 澄迈县| 合水县| 报价| 炎陵县| 苍梧县| 施甸县| 益阳市| 新宁县| 涟水县| 鹤岗市| 新建县| 宁国市| 肇州县| 大理市| 诸城市|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