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和老師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從“寫作文”到“做作文”的轉身
說到“作文”,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在前面加一個“寫”字――“寫作文”。而作文的過程似乎就成了教師“教作文”、學生“寫作文”的疊加。正因為這樣,傳統(tǒng)作文教學過程往往是一種機械、死板的習作方法的指導,缺少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感體驗的激發(fā)。為此,筆者嘗試著從“寫作文”到“做作文”的改變,通過基于生活的主題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留心觀察,學會體驗,從而讓兒童在習作中能有感而發(fā),有物可敘。
例如:《我身邊的小能人》這篇習作的教學,學生對身邊的同學或朋友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僅僅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對他人的“本領”和“絕活”也只是“道聽途說”罷了。于是,我先提前兩個星期的時間,在班級里開展了“我型我秀――人人都來露一手”的主題活動。利用晨會課和活動課時間,每天讓兩到四名學生上來展示自己的本領或絕活。選手可以由班級學生自主報名產生,也可以是本班學生邀請其他班的同學或朋友參加。學生們在活動中親眼看到了“能人們”精彩的表演,親身體會了“能人們”的“高超技藝”,從而為學生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學生充分觀察和體驗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習作,學生就有了“胸中有物,不吐不快”的習作欲望。當學生習作完成后,我們還可以通過“評選最強能人”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習作,來參與“最強能人”的評選,從而讓習作評價也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帶著孩子跳出作文課堂,去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發(fā)揮想象,讓孩子們在豐富的活動中掘取習作的素材與欲望;帶著孩子回到作文課堂,幫助他們敘述見聞,表達情感,傾吐心聲。筆者在“做作文”的教學嘗試中深切地感受到:生活,才是兒童習作的生長點。只有讓孩子們盡情地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習作才能真正成為他們發(fā)自內心的訴求。
從“做作文”到“畫作文”的延展
觀察充足了,體驗充分了,作文就有了生成的“土壤”。但并不是所有好的生活素材和體驗都能成為學生們的優(yōu)秀習作。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往往會再一次走到“教作文”的老路上來。過多的習作方法指導占據了課堂的大量時間,學生的習作思維依然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如何引導學生準確地捕捉生活中的這些好素材,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呢?一次大膽的嘗試讓我找到了課堂習作指導的新路子,也讓我與“畫作文”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
在習作《家鄉(xiāng)的秋天》的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觀察自然、體驗自然之后,準備進行習作前的指導。在進行課前設計時,“如何讓學生學會抓住家鄉(xiāng)的特別之處,有重點地寫出家鄉(xiāng)秋天的美”成了本次習作指導的難點。經過思考,我從繪畫的選擇性和表現力出發(fā),通過師生共“畫秋天”的嘗試,實現“寫秋天”的習作指導。于是就有了這樣的“畫作文”教學。
師:同學們,大家都已經走進了家鄉(xiāng)的秋天,感受了家鄉(xiāng)秋天的美。下面,我們還有一個任務要完成:就是用最簡單的圖畫,把我們印象中家鄉(xiāng)的秋天畫出來。
生(有些新奇):有意思,沒想到作文課也要畫畫!
師:大家喜歡畫畫嗎?
生:喜歡!
師:那我得請教大家,畫家鄉(xiāng)的秋天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我得把家鄉(xiāng)秋天里最特別的景物畫上去。
師:那你覺得家鄉(xiāng)的秋天哪里最特別?
生1:我覺得是外面的稻田。
師:那你們覺得呢?
生2:村子里的果樹,草地上的白鷺……
生3:我覺得畫畫時顏色要用好。
師:對,秋天有秋天的顏色.大家在畫秋天時,可一定要用好顏色哦。
師:下面老師就給大家一張紙,大家在上面畫出家鄉(xiāng)的秋天來。不過老師的這張紙不大,不夠把你看到的景物都畫上去。你能選擇幾處重要的景物畫一畫嗎?
生:能!
(學生開始畫畫。畫好后,教師組織學生共同進行點評。)
……
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將自己所看到的秋天畫下來,看似是一個指導學生“畫秋天”的過程,卻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會了“選擇重點景物來表現秋天之美”的寫作要點。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畫作”,把心中對家鄉(xiāng)秋天的真實印象、感受寫一寫。此時的習作早已成為學生的“胸中之物”,習作指導也就在這一“畫”、一“寫”中化解了難點,提升了效率。
“畫”出作文來,不僅讓學生在習作中體驗到更多的快樂,而且在“畫”中學習著“寫”的技巧,在“寫”中表達著“畫”的情感。在與“畫作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中,我和學生們一起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習作愉悅。
從“畫作文”到“繪畫作文”的羽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力的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畫作文”的習作指導不正是一種引導學生創(chuàng)意表達的過程嗎?于是,筆者由“畫作文”的嘗試想開去,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初步形成了“繪畫作文”的作文教學思考。
“繪畫作文”是指以繪畫為輔助手段,有機將繪畫技巧與習作指導相結合,使習作教學變得多元化、延展化和活動化,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繪畫、寫作興趣,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fā)展的目標。它最大的特點在于:通過繪畫,引導學生對習作素材進行了“藝術化”的創(chuàng)作和再加工,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自由、充分地發(fā)揮。并通過習作的方式,將他們的這種想象與創(chuàng)造有效地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習作更加充滿了童真、童趣。
例如:在進行《校園瞬間》這一習作指導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繪畫作文”教學過程――
[激發(fā)興趣,引入“瞬間”]
1.出示教師繪畫“作品”――“校園瞬間”。
2.猜一猜:說說老師的這幅作品畫的是什么?
3.師生回憶、交談;回憶當時的場景。
[回憶生活,學畫“瞬間”]
1.在我們六年的小學學習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校園瞬間值得我們細細地回味,你選好自己要表達的瞬間了嗎?
2.學著老師的樣子,也來試一試。
(1)抓住當時的某一個重要事物,把它畫下來;
(2)抓住當時你或他人的心情和感受,用圖畫表現出來;
(3)抓住當時你或他人的某一個最令你難忘的動作,試著畫下來;
(4)……
3.師生互評畫,發(fā)現學生“作品”中的創(chuàng)意。
[例文引路,學寫“瞬間”]
1.出示例文:同學們的創(chuàng)意真讓老師刮目相看,大家都緊緊抓住了要表現的重點,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畫出了別具一格的“作品”來。看,老師還在這幅畫的邊上配上了一段文字。
2.出示教師下水文《校園瞬間》。
3.學生讀例文,抓住一個方面來對老師的短文進行評價。
4.根據老師的提示,學生完成《校園瞬間》片段練習。
1.初步認識兒童詩,了解兒童詩的表達形式。
2.初步感受兒童詩的美,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3.激發(fā)想象力,學著以詩歌的形式表達情感。
【點評:教學目標的設立合理。一是定位較準確。“初步認識”“了解”“初步感受”“學著”等關鍵詞將目標定位在“啟蒙”。指導孩子們讀詩、賞詩、寫詩,引導孩子們在習作起步階段,學會用詩意的眼睛去觀察、思考、想象,學著用詩歌的思維視角記錄思維軌跡。二是指向較集中。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啟蒙,往往重技法,而忽視心智的開發(fā)。本課的目標設定可以明顯感受到對學生生命體驗、審美熏陶、思維啟蒙的關注。】
【教學時間】
50分鐘。
【教學內容】
兒童詩欣賞、寫作。(適合三年級學生)
【教學流程】
課前談話:背誦課文中學過的兒童詩。
一、讀一讀,說一說,聆聽詩的聲音
1.說“圓”。
師:(板畫一個圓“”)看到這個“”,你會想到什么?(預設:小魚吐的泡泡、太陽、月亮、氣球、車輪……)
【點評:借助圖畫引發(fā)想象。小學生最寶貴的心理品質是想象,而圖畫是學生從原有認知到創(chuàng)造性想象之間的美麗橋梁。用圖畫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刺激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達到了良好的熱身效果。】
2.讀“詩”,感受詩歌想象的奇妙。
師:恭喜你們,具備了詩人的優(yōu)秀品質――豐富的想象力!有一位小詩人,看到了這個圓,就在下面添了一條線,寫下了這樣一首小詩:(屏幕顯示)
夕 陽
夕陽是一個蘋果,
黑夜是貪吃鬼,
一口就把夕陽,
吃掉。
師:請你們自由地讀一讀,讀完說一說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地方打動了你。(預設:很好玩、把黑夜比作貪吃鬼想象很奇特……)
師:你發(fā)現這首小詩與一般的文章或古詩相比,有什么不一樣?(預設:一句一行,每行字數不一樣,充滿想象,非常有趣……)
【點評:引課巧妙。《夕陽》是基于圓“”的思維產物,想象新穎、有趣,是對學生進行思維啟蒙的很好載體。這首詩的質樸、稚嫩,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他們對兒童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賞“詩”,感受詩歌想象的貼切。
師:你們很有眼光,很會發(fā)現詩歌的美妙之處!請看,另一位詩人,看到這個圓,也在圓下加了一筆,寫下了這樣一首小詩:(屏幕顯示)
太陽喝醉酒
太陽喝醉酒,
不小心撞到山頭,
就倒在山頭后面。
于是,
黑夜就出現了。
師:自己去讀一讀,你發(fā)現這首小詩中的夕陽又變成了什么?這樣的想象妙在何處?(預設:很有趣,把太陽當作醉漢,想象力很豐富,把紅彤彤的夕陽比作醉漢很恰當……)
師:根據自己的體會把詩讀給大家聽,比一比,誰的讀法最吸引人。
【點評:這首詩的教學別具匠心。第一,這首詩的選材本身就是學生同題材發(fā)散性思維的良好范例。同樣是寫夕陽,但想象卻截然不同。第二,教師的教學沒有在同一層面上平移,而是在感受想象奇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想象的貼切和恰當。第三,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童詩言語秘妙的鑰匙。童詩可以有多種讀法,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依著各自的理解讀,反而更能讀出童詩真正的趣味。】
4.小結。
師:兩首小詩,短短的幾行字,無拘無束,都充滿了奇妙的想象,(板書:想象)這就是兒童詩的無窮魅力。難怪有人說兒童詩是快樂的思維舞蹈。
二、猜一猜,試一試,感受詩的美妙
1.給詩填空,感受童趣。
師:讓我們一起跳跳這快樂的思維舞蹈。請看,這是第三位詩人的作品,他由圓想到了什么呢?請看――(屏幕顯示,師讀)
不學寫詩有壞處
小蟲寫信給螞蟻,
它在葉子上咬了三個洞,
表示。
螞蟻收到他的信,
也在葉子上咬了三個洞,
表示。
小蟲不知道螞蟻的意思,
螞蟻不知道小蟲的想念,
怎么辦呢?
師:聽完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預設:很有意思、非常有趣……)(板書:有趣)
師:請你猜猜看,小蟲和螞蟻分別說了什么?(預設:小蟲說“你好啊”,螞蟻說“你好啊”;小蟲說“我病了”,螞蟻說“我?guī)湍恪保恍∠x說“在干啥”,螞蟻說“在搬家”……)
【點評:猜測閱讀是兒童詩閱讀教學的常用策略。在猜測閱讀中,可以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詩的“意想不到”,而童詩獨特的思維和情感,也就在不經意間和孩子們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
2.給詩補尾,放飛想象。
師:真的很有意思,讓我們繼續(xù)這快樂的體操。請看第四個詩人,他由“”想到了“蛋”,他是這樣寫的:(大屏幕顯示,師讀。)
蛋
這個皮球不圓嘛!
也可以滾吧?
滾呀滾……
“啪嗒”,
師:啪嗒,發(fā)生什么事了?(預設:蛋破了,從里面蹦出一只小雞;從里面跑出一只小恐龍;從里面滾出了許多黃金;從里面跑出了一個小太陽……)
師:你們的想象真神奇,把你的答案放到詩里,一首有趣的詩就誕生了!快把自己的想象放進去讀一讀。
【點評:詩歌補尾是從童詩欣賞到寫作的有效過渡方式。想象,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給詩補尾的方式很好地激活了學生的想象。不一樣的想象,不一樣的答案,奇妙而有趣的想象就創(chuàng)造了一首首奇妙而有趣的詩篇。】
3.給詩命題,品味真情。
師:不一樣的想象,不一樣的答案,就創(chuàng)造了一首首奇妙而有趣的詩篇。老師想說,從蛋里,跑出來的是一個個小詩人。讓我們繼續(xù)創(chuàng)造奇跡。請看第五個孩子的作品,在他的眼里,圓又變成了什么呢?(屏幕顯示)
夢中,
我把小手伸出來,
讓它透透氣。
夢中,
我把小腳踢出來,
讓它散散步。
夢中,
我把小屁股鉆出來,
讓它乘乘涼。
夢中,
我一個噴嚏,
嚇得媽媽跳了起來,
驚醒了。
看著我的睡相,
心疼我的媽媽把我的小手、小腳、小屁股
一個一個藏進暖融融的被窩,
于是,
香甜的夢又開始了。
師:請一位同學讀詩,其他小朋友閉上眼睛一起走進夢中,待會兒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心里的感受。(預設:心里暖暖的,這首詩很感人,詩里滿滿的都是愛……)
師:兒童詩充滿了想象,是非常有趣又充滿真情的。這是兒童詩的又一大特點。(板書:充滿真情)讀讀特別溫暖你的那一句,然后給這首溫暖的小詩加個題目。(預設:夢中、香甜的夢、暖暖的夢……)
【點評:體驗是詩歌教學的有效策略。詩歌講究含蓄、跳躍,所以其中的一些意象、情感并不容易為學生所直接感知。在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簡簡單單的情境創(chuàng)設,將抽象的意境具象化,學生很自然地就把詩中的孩子轉換成自己,體驗喚醒了,情感也就有了。】
4.給詩加腰,體會形式。
師:第六位小詩人說,看到這個“”,他想到了眼睛。于是,他寫道――(屏幕顯示,師讀。)
眼睛
星星是天空的眼睛,
( )是大地的眼睛,
( )是( )的眼睛,
師:誰來照著樣子寫幾句?(預設:池塘是大地的眼睛,窗戶是高樓的眼睛,小朋友是祖國的眼睛……教師現場打字,記錄學生的經典發(fā)言。)
【點評:模仿是兒童詩讀寫的紐帶。這首詩選擇的是比較經典的詩歌結構和句式。這樣的選材和設計降低了寫詩的難度,消除了學生的畏懼心理,符合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的原則。有了范本的依托,容易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視角和表達方法的遷移。】
5.給詩排序,感受詩韻。
師:你一句,我一句,連起來就是一首詩了。不過,一首好詩,用詞用句都很講究,包括詩句的先后順序。讓我們一起給剛才大家創(chuàng)作的詩句排排隊,讓詩變得更優(yōu)美。(師生一起嘗試排序)
師:好詩是寫出來、改出來、反復推敲出來的,還要用心讀出來。讓我們一起用心讀一讀我們一起創(chuàng)作、修改的詩。
【點評:教學無痕是一種境界。這個環(huán)節(jié)有兩處不露痕跡:一是不露痕跡地滲透了詩歌的結構、韻律等方面的知識;二是不露痕跡地滲透了詩歌修改的方法。讓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奧妙不露痕跡地滲透在有趣的“詩句排排隊”中,可謂“無痕而有效”。】
6.給詩點睛,提煉詩眼。(機動環(huán)節(jié))
師:老師也想給詩歌加一句,你們也幫我想一想。奶奶年紀大了,看東西越來越模糊了,誰可以做奶奶的眼睛,幫幫奶奶?(預設:我是奶奶的眼睛、少先隊員是奶奶的眼睛……)
師:多了這一句之后,這首詩就多了份溫情,多了份哲理,引人深思,給人啟迪,就像人擁有了靈魂。這樣,詩就達到了更高的境界。能干的小朋友,也可以試一試。
三、畫一畫,寫一寫,品嘗詩的味道
師:此刻,在你的眼里,這個圓又是什么呢?接下來,老師送給每位小朋友一對“想象的翅膀”(發(fā)放裁成蝴蝶形狀的作業(yè)紙),請你在翅膀的左邊,把圓變成你想變的東西,畫下來。在翅膀的右邊,把畫變成詩。你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續(xù)寫前面幾首小詩中的一首;二是仿寫前面幾首小詩中的一首;三是自由創(chuàng)作,(生自由選擇創(chuàng)作;師巡視指導,隨機點撥。)
四、貼一貼,賞一賞,種下詩的種子
1.展示、分享。
師:已經完成創(chuàng)作的“詩人”請反復朗讀、反復修改,愿意與大家分享的小朋友請帶上“翅膀”飛上來。(將學生的作品用小磁片貼在黑板下方)
2.交流、評價。
師:請小詩人用心地把自己的作品念給大家聽,其他小朋友當大眾評委。如果大家認為該詩具備了黑板上的三點:有想象力、有趣、有真情,作者就可獲得彩色翅膀一對!(學生念自己的作品,師生共同修改、評價,優(yōu)秀作品飛到黑板上方,并獎勵彩色翅膀一對。)
【點評: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表意識、讀者意識很有必要。教師及時地創(chuàng)設一個交流、分享的平臺,讓學生從小有發(fā)表意識、讀者意識,讓他們明白作文是表達思想、情感的載體,是交流的工具。這樣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
3.小結。
師:(指著滿黑板“飛翔的翅膀”)孩子們,這節(jié)課,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在詩的王國里遨游。老師希望,今后大家就用這想象的翅膀創(chuàng)造出更多動人的詩篇。
【總評:本課設計很好地關注了兒童的特點、童詩的特點,架起了兩座橋梁,是指向思維和想象發(fā)展的兒童習作啟蒙的成功嘗試。這節(jié)課可以引發(fā)更多的思索:
1.兒童詩教學的意義。兒童詩相對于其他文學形式而言,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教學中,詩歌的欣賞與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一次有創(chuàng)意的旅行,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想象,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同時,兒童詩短小、精致、富有趣味,與學生的心靈、情感、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非常接近,因此,兒童詩是最適合小學生的語言啟蒙的教材之一。
2.兒童詩教學的程序。本課精心設計了讀詩、賞詩、仿詩三個階段,使學生對兒童詩的形式、語言、音韻、節(jié)奏等特點都有所了解。這時,寫作已經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整節(jié)課,從兒童詩的賞讀到仿寫、創(chuàng)作,“一圓”貫穿始終。讀賞、填白、補尾、命題、加腰、點睛、創(chuàng)作,“圓”“圓”相扣,巧妙地建構起了童詩讀寫比較完整、規(guī)范的序列。
3.兒童詩教學的策略。本課教學設計至少有四個策略值得關注:第一,給學生一個載體――“圓”,讓他們的想象有所依托。第二,給學生一個刺激――“翅膀”,讓他們有自我言說的沖動。第三,給學生一種方法――“寫繪”,先用圖畫記錄思維的痕跡,再將畫變成詩。這樣,“童思”“童畫”“童詩”便成了三股相互推動的正能量。第四,給學生一個臺階――“分層”,正視學生的差異,讓他們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