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2: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盛宣懷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嶺南師范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摘要:結合嶺南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及東軟睿道軟件學院的建設過程,介紹地方師范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協同創新改革的有效解決方案及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提出建立一系列質量保障機制。
關鍵詞 :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師范院校;地方院校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粵教高函[2013]113號);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14YJCZH161);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信息技術研究項目(11JXN026)。
第一作者簡介:吳濤,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智能信息處理,wutao@whu.edu.cn。
0 引言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地方師范院校的生存空間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1-4],迫切需要以協同創新為驅動,進行新型應用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隨著信息產業的迅速持續發展,目前計算機人才市場呈現偽飽和狀態[5],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這是一種典型的供求結構性失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把握自身定位,在分析地方實際的基礎上,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能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反映地方院校特色、擁有制度保障并能促進建立師范和非師范方向共贏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在按需調整專業結構、拓展學生就業市場、輔助地方經濟產業轉型、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 創新特色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學院采用國際通行的計算機專業通識教育模式,在現有基礎上,根據學生畢業時的流向分為師范教育類、工程技術類、理論研究類3個類別,以培養基礎厚、能力強、特長突出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積極研究高等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走產學研合作發展道路,從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實踐體系、評價體系等4個方面探索創新改革的方案,從學習環境、工程能力、師資隊伍等方面保障改革順利進行,從而實施“寬口徑、厚基礎、有特長”的創新特色教育。
2 創新特色改革的方案
據調查顯示,2009屆畢業生認為高校教育最應該改進的3個方面分別為實習實踐不夠、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培養主動學習能力不夠[6],地方師范院校也應從上述幾個方面展開創新特色改革。
2.1 課程體系改革
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學院采用“2+2”的培養模式[7]。考生在高考時報考計算機學科,入學后前2年不分專業,只進行學科大類培養,第4學期末開始專業分流,在最后2年接受專業培養。課程以專業限選課為主,按照師范教育類、工程技術類、理論研究類等方向拓展學生知識面。
1)兼顧基礎性與前沿性,保證教學與科研協同創新。
計算機專業具有理科和工科交叉的特性,表現出科學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并存等特點。計算機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計劃必須具有超前性,學院要設置一些當前計算機行業發展前沿的課程,以便學生畢業工作時能夠迅速適應行業的發展,如計算機前沿知識講座、物聯網概論、云計算、計算機游戲開發技術、手機開發等。
2)兼顧科學性與技術性,保證專業與學科協同創新。
作為典型的應用型工科專業,該學科需要較深的理論基礎,也具有極強的實踐背景。以數據庫系列課程為例,從基本的數據庫原理到實用的數據庫技術,再到商用大型數據庫技術以及高級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甚至是最新的大數據,內容深淺不一、繁簡有別。
3)兼顧師范性與綜合性,保證師范與非師范協同創新。
地方師范院校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在同一專業中,既有面向傳統教師教育的師范類方向,也有面向工程教育的非師范方向。以人工智能新技術為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因此,師范教育類學生主要開設機器人課程,闡釋與人工智能有關的新技術,同時也有非師范類技術課程講授。與此對應,軟件工程類的課程以人工智能算法設計與軟件應用為主,網絡工程類的課程以云計算、物聯網等智能應用為主,同時,也要兼顧地方師范院校的特色,增加與師范教育有關的部分課程。
4)兼顧地方性與區域性,保證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
粵西是廣東省信息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隸屬于泛珠三角的邊緣,IT企業較少,信息技術人才缺乏,信息產業發展緩慢。嶺南師范學院地處粵西,主要培養應用本科人才,服務粵西的地方經濟發展。隨著廣東省新一輪產業轉移,大批重點項目開始啟動,計算機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能夠服務于各行各業信息化建設、參與和推動粵西IT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高級計算機技術人才,為泛珠三角地區同類高校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提供示范作用。
2.2 教學體系改革
學院將學生按照教學體系定位分成師范類和非師范兩種,建立靈活的選課機制。在師范類學生的培養中,我們強調以實習基地為載體,加強與中小學或職業學校的協同創新;在非師范類學生的培養中,強調以實訓基地為載體,加強與企業的協同創新。針對珠三角等發達地區中小學廣泛需要機器人足球、機器人滅火競賽方面指導教師的情況,我們新建了機器人實驗室,并建設有軟酷卓越實驗室、奧翔湛師實驗室、湛江市軟件研究所專業實習基地以及湛江市檔案局大學生實踐基地;加強與湛江市教育局、科技局以及信息產業局合作,建立若干個中小學信息化示范基地。針對非師范類軟件外包服務方向學生的需要,我們以廣東省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東軟公司的協作;培養方案的制定以企業(東軟廣州基地)為主、學校輔助,教學人員由校企雙方共同提供;學生在大學四年級進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和項目實踐,在校企雙導師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
2.3 實踐體系改革
學生應用能力培養主要來自于實踐教學環節,本專業在加強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教育的同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強化實踐教學與創業教育,設立創新學分和創業教育學分;構建課程實驗—綜合設計—實習實訓—第二課堂4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的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與產業發展及企業崗位需求進行適應性融合。同時,學院從計算機學科專業實踐教學和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的軟件人才需求出發,引進東軟集團、東聚電子科技集團、廣州傳智博客有限公司、廣州拓勝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業內企業的實訓人才培養體系、教學管理以及質量保證體系,利用正常教學學期的期末和寒暑假結合,每學年構成4~8周的實踐小學期,基于專業基礎實踐能力、專業單項實踐能力、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專業實踐創新能力4個不同層次能力,建立包含實驗教學、工程實訓、課程設計和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在內,覆蓋計算機類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多層次開放式的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由公司和企業獨立實施專業課程的教學,確保實踐上實現零距離就業;此外,成立大學生創新基地,為學生搭建創業及創新發展平臺。在開展通識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拔尖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努力為拔尖學生創造精英型人才的培養環境與實踐條件,積極培養精英型人才和特色人才。
2.4 評價體系改革
學生評教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學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8],這既是學生作為教育受眾的權利,也符合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管理要求,但卻與教師教學的自由存在內在關聯與矛盾。因此,學院需要改革現有評價體系,將學生分為師范教育類、工程技術類、理論研究類,對于不同的培養定位,采取不同的評價體系。以工程技術類為例,針對非師范應用工科人才的特點,我們在現有的專業培養方案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主旨,以職業規格要求為指導思想,以企業需求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學習借鑒國際軟件人才的培養經驗,按照產業發展的需求設置靈活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重組和優化軟件服務外包專業的課程結構;建立科學的教學監控和保障機制,建立有效的教學管理、評估與激勵體系,規范教學工作,提高教學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3 創新特色改革的實施
嶺南師范學院與東軟集團共建廣東省示范性軟件學院,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中開設軟件服務外包新方向,2013年9月正式招收首屆學生,試圖實施校企聯合辦學,推進學校計算機專業轉型,加快新型應用工科人才培養。在建設過程中,學院以信息技術產業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為切入點,探索和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保證基礎理論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強化校企聯合實踐培養,將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重新賦予理論、實驗、實踐、實訓、畢業設計等各個教學環節以新的內涵。
3.1 保障學習環境的構建
學院以信息學院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和被評為全國優秀校園活動的IT科技節為載體,強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能力與特長的培養;依托廣東GDICPC軟件設計大賽、中國軟件設計大賽、國際ACM程序設計競賽等學術科技活動以及國家計算機軟件水平認證,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團隊意識,建立專業素質拓展體系;在現有實驗條件的基礎上,將軟件工程、信息安全技術、通信技術等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成融科研、教學、創新活動、培訓、技能鑒定與技術開發和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開放性實訓基地;新建軟件開發校內實訓中心,按實際軟件開發流程對學生進行實際軟件開發訓練;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與東軟集團等共建一批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以及研發中心,通過訂單式培養使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貼近崗位的要求。
3.2 保障工程能力的培養
學院大幅度增加企業實際應用內容和實際案例課程,摒棄過時落后的標準化的教材與課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為核心,扎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實訓條件、師資隊伍、專業教學資源及社會服務等工作并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實現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資源與專業群內其他專業的共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對相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起到輻射與帶動作用。
3.3 保障師資隊伍的建設
學院大量兼職聘請在工業界一線資深工程師作為教師授課和指導,構建專兼結合、校企結合、內外結合、多元結構的師資隊伍,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優化專職師資隊伍結構,通過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工程培訓和軟件項目開發等方式,不斷提高專職教師的工程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逐步建設具有雙師型特長,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合理,能與兼職教師相結合滿足計算機人才培養需要的高水平教師隊伍;聘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授課教師或兼職指導教師,使兼職教師的比例達到要求。
4 創新特色改革的成效
在協同育人方面,學院通過舉辦IT科技節引入企業,進一步豐富校園科技文化生活,推動IT前沿知識的學習和傳播,樹立正確的校園IT理念,促進學生與IT產業的溝通,營造良好的產學研氛圍;使大學生理解科技內涵,了解科研規律,感悟設計智慧、激發創新思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為實現零距離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協同育人的實驗教學特色鮮明,提高了學生在實驗、實訓、設計等實踐環節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效果顯著,科技創作與競賽成績優良。近年來,學生考研率明顯增長,就業率穩步上升,就業質量逐年提高,在校生在各項科技作品競賽中取得了良好成績,領先于同類院校,其中省級以上競賽獲獎80余項,如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全國藍橋杯Java/C/C++軟件開發本科組競賽、全國多媒體大賽、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廣東省挑戰杯競賽、廣東機器人大賽等。
5 結語
伴隨著地方師范院校辦學質量的提高、辦學規模的擴大、辦學內涵的延伸,學院努力建立并完善能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反映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特色、擁有制度保障并且能促進師范和非師范專業和諧共贏發展的創新性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我們結合嶺南師范學院的實際,探索了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若干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對一般的地方性本科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普遍性的參考意義。下一步筆者將以建設嶺南師范學院東軟示范性軟件學院為契機,以軟件服務外包方向為載體,探索校企合作為基礎、實踐主導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為其他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提供示范。
參考文獻:
[1] 金其楨. 論盛宣懷“西學中用”“實學實用”的教育觀和人才觀[J]. 江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 4(5): 90-94.
[2] 金義富, 鄧明, 孔藝權. 地方院校計算機師范本科專業培養模式探索[J]. 計算機教育, 2011(14): 12-16.
[3] 彭昱忠, 元昌安, 李文敬, 等. 西部民族地區普通院校IT人才培養的策略思考[J]. 計算機教育, 2013(15): 98-102.
[4] 文斌, 吳麗華, 韓冰, 等. 師范院校軟件工程專業特色定位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J]. 計算機教育, 2013(11): 91-94.
[5] 麥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6] 麥可思研究院.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EB/OL]. (2013-09-30)[2014-09-13].http://mycos.com.cn.
[7] 金義富, 胡文泰, 楊志華. 地方院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1,22(6): 100-103.
現在談論教師教育的熱點是兩個問題:一是由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轉變,即逐步取消中等師范學校,小學教師由師范??茖W校培養;二是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即除了師范院校培養中學教師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培養教師。對這兩種轉變,有人贊成,有人保留意見,雖說不上反對,但認為現在還不到時候。我想就這兩個問題發表點看法。
一、歷史的經驗
眾所周知,教育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有培養下一代活動的教育存在。但是培養教師的師范教育(現在大家愿意把它稱為教師教育,包括了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對此本文不作論述)則是近代以來的事。大家公認的第一批師范教育機構是法國拉薩爾(LaSalle)于1681年在蘭斯(Rheims)創辦的教師訓練機構,1695年德國法蘭克(A.H.Francke)于哈雷(Halle)創辦的教員養成所,以及德、奧各地出現的短期師資培訓機構。至今不過三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普及義務教育的提出和發展,師范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早期師范教育的特征是:一是水平較低,往往是初等教育畢業以后經過短期培訓就去擔任小學教師;二是專業性不強,由于教育學、心理學還不發達,因而教師缺乏專業性培養。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義務教育的延長,歐美一些國家的師范學校陸續升格為師范學院。20世紀50年代以后,許多發達國家的師范學院或并入綜合大學,或自身擴大為綜合大學。從此,師范教育由封閉型走向開放型。有的研究工作者把世界師范教育絕然分開為兩種類型,即封閉型和開放型,或者如英國詹姆斯·波特報告(JamesReport)中所稱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其實教師這行業從來就不是封閉的。由于以往教師的專業性不強,幾乎任何高等學校的畢業生都可以當教師。所以重視教師工作的發達國家都設有教師資格證書制度,通過考試等方法來認定教師資格。即使如前蘇聯以定向型為主,有師范教育體系,但仍有15%左右的教師由綜合大學培養。尤其是高中階段的教師,大多數國家都是在綜合大學培養。例如法國,師范學院主要培養小學教師,中學教師資格主要由綜合大學畢業生通過教師會考而獲得。
由此可知,教師教育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是必然的趨勢。分析一下美國20世紀50年代末師范學院向綜合大學轉變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師水平的提高,師范學院歷來學術水平較低,已經不適應培養高水平教師的需要;二是教師在數量上已經基本得到滿足,不需要設立專門的師范學院來培養;三是二次大戰以后大批復員軍人涌入高等學校,許多師范學院由此而擴大為州立大學。其實師范學院依然存在,不過是存在于綜合大學之中,有的稱為教育學院。西方綜合大學的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培養兩個層次的教師:一是本科生,培養小學、初中教師;二是接受其他學系的畢業生,經過一二年的教師教育專業訓練,培養為高中教師。
從教師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教師教育的水平是由低到高發展的,教師的專業性也是逐步提高的。與其他職業不同,不是一開始就是高水平的。但是進入20世紀后半葉以后,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學科和心理學科的發展,教師專業化程度在提高,教師教育的水平也在提高。
(2)教師教育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是歷史的必然,是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師教育水平提高的標志。
(3)高中階段的教師的培養始終是以開放型為主。即使設有專門師范學院的國家,也不是全部高中教師由師范學院培養。
(4)教師教育的轉型的實質不是培養形式的變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二、中國的國情
中國的師范教育產生得很晚,如果從盛宣懷于1897年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內設師范院算起,至今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應該說,我國師范教育雖然起步晚,但起點并不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頒布壬寅學制中就有師范學堂和師范館;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是1904年1月13日)頒布的癸卯學制則把師范學堂分為初級師范學堂和優級師范學堂。前者屬于中等師范學校,培養小學教師;后者屬于高等師范學校,培養中學教師。1902年又在京師大學堂內創立師范館,招收科舉時的舉人、貢生、廩生、監生和中學堂畢業生,修學3年,畢業后擇其優異者給予中小學堂教習文憑。以后至前,幾乎各省都辦起了師范學堂,有的辦了優級師范學堂,有的辦了兩級師范學堂。癸卯學制規定在初級師范學堂內可設簡易科,以解決當時初等小學堂教師的急需。至1949年,全國有獨立設置的高等師范院校12所,在校師范生1.2萬人;中等師范學校610所,在校師范生15.2萬人。全國院系調整以后,向蘇聯學習,師范教育實行三級制,即中等師范學校,招生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培養小學教師;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二至三年,培養初中教師;高等師范學院和師范大學,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四年,培養高中教師。在職教師進修,小學教師有各縣設的教師進修學校,初中教師有各地區、市設的教育學院,高中教師則有各省的教育學院。這個系統50年來培養了千百萬名教師,為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但是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個系統50年如一日,沒有多大變化,顯然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
首先,這個系統設定的培養教師的目標就是低水平的。特別是小學教師的資格設定在中等教育水平上,初中教師定位在??扑缴?,在世界范圍內是偏低的。特別是第二次大戰后,各國教師教育都逐步升格,小學教師一般都在??埔陨纤?,中學教師,包括初中教師都在大學本科以上水平。我國教師水準定位較低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我國基礎教育的人口基數大,要在短期內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師的缺口太大,教師水準定位低一些容易達到合格的標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需要逐步調整,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教師的水準調高,由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
其次,師范教育的課程內容陳舊,培養模式落后。20世紀后50年是科學技術發展最快的50年。有的學者認為,人類知識總和的90%是在這50年內創造的。但是師范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50年幾乎沒有多少變化。對培養教師至關重要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幾十年來也有很大的突破,但很少反映到師范院校的課程之中。
第三,師范教育在我國不能說不重視,歷次教育決定中都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重要地位,教育部(國家教委)也召開過多次師范教育會議,但是對師范教育的認識卻有偏差。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師范教育是低水平的,只要能把中小學教科書中的內容教給學生就可以了。另一種觀點是教師沒有什么專業性,任何有知識的人都可以當教師。由于有這兩種觀點,長期以來對師范教育建設缺乏應有的重視,投入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在師范院校中存在著師范性和學術性之爭就是對師范教育認識不同的反映。從1958年開始,北京師范大學就提出向綜合大學看齊的口號,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對向綜合大學看齊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確想摘掉師范的帽子,把師大辦成綜合大學。但按我的理解,絕大多數師大的教師并不是不想培養教師,而是想培養高質量的教師。我國雖有培養教師的獨立師范教育系統,但歷來都不排除綜合大學的畢業生當教師?!啊币郧?,許多北大畢業生進入了中學教師隊伍中。于是社會上就有一種輿論,認為北大的畢業生有后勁,即是說,開始的時候師大的畢業生教得好,因為他們懂得教學方法,但幾年以后,北大的畢業生摸索到教學方法以后會教得更好,因為學科知識比師大畢業生學得多學得扎實。師大的老師就不服氣。有人就說,由于教師的社會地位低,優秀青年不愿報考師范,師大新生的錄取分數線比北大要低50到100分;同樣都是四年學制,但師大學生需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過去叫教材教法),還要教育實習,當然學的學科知識就沒有北大的多。與此同時,師范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高,科研、經費等都得不到領導部門的支持,師范大學的廣大教師有一種不服氣又自卑的心態。于是向綜?洗笱Э雌氳玫叫磯嘟淌Φ鬧С幀N嗽諮Э浦渡媳雀叩?,教师教育的专业烤曁好摫I繁謊顧醯階畹偷?,教育实蠅蝹惆文告|鼻暗?2周壓縮到現在的6周。可以說,今天我國的師范教育,學術性、師范性都不高。讓這樣的師資水平在21世紀里來推進素質教育,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么?當然不排除廣大教師都在勤奮工作,為素質教育做貢獻,而且不少教師做出了成績。但從整個國家的教師隊伍的總體來講,不是說沒有問題的。
三、幾點建議
當前教師教育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表現在:
(1)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了比較穩固的基礎教育基礎,同時也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要求,迫切要求師資水平的提高。
(2)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已經基本上得到滿足,已經有條件來調整教師教育的結構。
(3)我國經濟實力有了很大增長,人民生活進入了小康社會,已經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來提高師資隊伍的水準,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有這樣的迫切需要,也有這樣的可能。
(4)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擴招也為教師教育的調整創造了條件。
因此,教師教育要抓住當前的機遇,解放思想,大膽改革。為此,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進一步提高對教師教育的認識。科教興國,教育為本;振興教育,教師為先。沒有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都是一句空話。教師是一行專業,不是有知識的人都能當好教師。不能用50年以前的眼光來看教師教育。由于50多年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進步,教師的專業是知識增長得最快的專業之一。有了這種認識,才能真正把教師教育擺在應有地位。
第二,穩步地將三級師范轉變為二級師范。這種轉變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先在有條件的地區實行。有些地區,如北京、上海等現代化城市,可以一步到位,小學教師也由大學本科生擔任。但即使是這些城市,也不是所有教師都一步到位。有的同志主張保留中師的模式,不要取消中師,因為中師比較重視師范性,培養的師范生受小學的歡迎。這不是理由。小學教師由師?;驇熢簛砼囵B,不能改變它的性質,只是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水平。師專和師院要單獨設立小學教育專業,要充分考慮到小學教師的特點,吸收中師培養模式的優點,而不是用原來培養中學教師的專業和模式來培養小學教師。
第三,開放型的教師教育,有利于培養高質量的教師,有利于利用一切高等教育資源。事實上,綜合大學文理科的畢業生不可能全部去從事科研工作,長期以來都有一部分進入教師隊伍。但是過去沒有明確他們也有培養教師的任務,因而他們不重視教師的專業訓練。20世紀50年代綜合大學曾經設有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不知是哪一年取消的。今后應該在綜合大學中恢復教育專業課程,才能有資格培養教師。
教師教育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許多師范學院的領導感到一種壓力或者困惑,不明確師范教育要向何處去。其實轉型的最本質的特征,不是培養機構的轉變或者培養模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提高。這對師范院校是一種機遇,要抓住這個機遇,深入改革,努力提高培養質量。教師教育既要加強學術性,又要加強師范性。50年代后期北京師大和華東師大都實行過五年制,應該恢復。使學科專業學習能與綜合大學的水平拉齊,教育專業訓練能加強,特別要增加教育實習的時間,至少要有三個月的時間。延長學習年限,就有一個工資待遇問題,這可以隨著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而改善。
第四,要改革現有的專業設置和課程??梢栽O主修和輔修,鼓勵學生跨系科選修,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今天的教師既要在所教的學科上有深厚的基礎,又要了解更寬廣的知識領域。要改革和完善教育學科課程,設立多門選修課,把最新的教育理論介紹給學生。要讓學生早日接觸孩子,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專業思想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幫助。要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專業是一種應用專業,要多用案例教學來培養學生解決教育問題的實際能力。要用信息化來帶動教師教育的現代化。
第五,盡快實施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實行開放型的教師教育就要有資格證書保證。教師是一行專業,就不是任何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都能夠擔任,只有經過教育專業訓練,考檢合格者才能有教師資格。這也是確保教師崇高地位的保證。
第六,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結合起來。現在職前培養是由師范院校擔任,在職培訓是由教育學院承擔。雖然師范院校大多設有成人高校,為在職教師提供進修機會,但都是學歷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講仍是職前培養,真正在職繼續教育卻很少。教育學院本來是提供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的,但也在辦學歷教育。完全把事情弄顛倒了。教師在職進修主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或者為了知識更新,或者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但是,從現有的人力物力條件來看,教育學院卻不如師范院校,因而大多數教育學院事實上承擔不了教師在職繼續教育的任務。應該把教育學院并入師范院校,實行職前和在職教育的統一。目前是管理體制阻礙著這種合并。
第七,重視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建設。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這是為中小學教師專門設立的研究生學位,對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社會地位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招生4年來,專業逐年增加,現在已涵蓋中學所有學科,將來在適當時候還將開設小學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2000年已錄取7478人,我們計劃在“十五”期間,授予學位能突破5萬名。這件工作需要得到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支持。有些地方和學校支持不力,他們怕影響學校工作,不愿意送骨干教師出去學習,這是一種近視的看法,不利于教師隊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