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時間:2023-05-29 18:21: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傲慢與偏見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Many people simply regard Pride and Prejudice as a love story, but in my opinion, this book i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She perfectly reflec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ey and marriage at her time and gave the people in her works vivid characters. The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personalities. Mrs. Bennet is a woman who makes great efforts to marry off her daughters. Mr. Bingley is a friendly young man, but his friend, Mr. Darcy, is a very proud man who seems to always feel superior. Even the five daughters in Bennet family are very different. Jane is simple, innocent and never speaks evil of others. Elizabeth is a clever girl who always has her own opinion. Mary likes reading classic books. (Actually she is a pedant.) Kitty doesn’t have her own opinion but likes to follow her sister, Lydia. Lydia is a girl who follows exotic things, handsome man, and is somehow a little profligate. When I read the book, I can always find the same personalities in the society now. That is why I think this book is indee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ciety in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family of gentleman in the countryside is Jane Austen’s favourite topic. But this little topic can reflect big problems. It concludes the stratum situation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in Britain in her century. You can find thes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is book.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is book is impressive. It reads: “It i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the world that an unmarried 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must be in need of a wife”. The undertone is very clear: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rriage at that time is not emotion but possession.

People always think that Austen was an expert at telling love stories. In fact, the marriage in her book is not the result of love, but the result of economic needs.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know the truth is that a poor woman must be in need of a husband, a wealthy man.

I couldn’t forget how eager Mrs. Bennet wants to marry off her daughters. If you want to know why she is so crazy about these things, I must mention the situation in Britain at that time. Only the eldest son had the privilege of inheriting his father’s possessions. Young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re used to luxurious lives have no choice but marry a man or wo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to continue their comfortable lives. Thus, we can see that getting married is a way to become wealthier, particularly for women without many possessions. Jane Austen told us that

money and possession determined everything, including marriage and love in her centur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sister of Mr. Bingley strongly opposed his plan of marrying Jane because the Bennets don’t have many possessions and their social positions are much lower than them. From this, we can see there are a lot of obstacles for a not very rich woman to marry a wealthy husband. The society, the relatives would not allow them to get married.

In modern society, although the marriages of economic needs have decreased rapidly, the concept of “money determines everything” is still rooted in some people’s mind. A lot of parents try hard to interfere their children’s marriages. Education background, possessions, jobs remains the main reason that may influence one’s marriage. Marry for money is still a big problem in our society. We can’t help thinking: can money determine everything

Austen left this problem for us to think. The genius of Jane Austen lies in this perfect simplicity, the simplicity that reflects big problems. Although Austen was only 21 when she wrote “Pride and Prejudice”, her sharp observation of social lives makes the style of this book surprisingly mature and lively. The plots in her works are always very natur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is as inevitable as a problem in mathematics. I think the depth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s the reason that makes this book prominent and classic. Today, her book still can be the guide telling us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both at her time and in modern time.

傲慢與偏見英文讀后感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is book is impressive. It reads: “It i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the world that an unmarried 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must be in need of a wife”. The undertone is very clear: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rriage at that time is not emotion but possession. People always think that Austen was an expert at telling love stories. In fact, the marriage in her book is not the result of love, but the result of economic needs.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know the truth is that a poor woman must be in need of a husband, a wealthy man. I couldn’t forget how eager Mrs. Bennet wants to marry off her daughters. If you want to know why she is so crazy about these things, I must mention the situation in Britain at that time. Only the eldest son had the privilege of inheriting his father’s possessions. Young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re used to luxurious lives have no choice but marry a man or wo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to continue their comfortable lives. (讀后感

第2篇

The feeling of 《Pride And Prejudice》

Then man treat great event in one‘s life with punishing, Demonstrat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love question of the marriage of young girl of the family origin of middle class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us reflected authors oneself‘s marriage view: It is wrong to get married for the property, money and position; Get married and does not consider that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re unwise too . So, she objects to getting married for money , objecting to regarding the marriage as a trifling matter . S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deal marriage , and regard men and women‘s emotion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which concludes the ideal marriage .

The woman protagonist in the book Elizabeth comes from the little landlord‘s family, reaches the west to have deep love for for the rich and powerful people sons and younger brothers. Reach the disparity of ignoring family status and wealth of the west, propose to her, but is refused. Elizabeth‘s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 to him are a reason, but a main one is the arrogance that she dislikes him. Reach the thes of the west in fact status‘ the reflections of difference, exist this kind arrogant, Not having common thoughts and feelings between he and Elizabeth, the marriage that can not have lofty ideals . Elizabeth watches conducting oneself in society and a series of behavior of reaching the west personally afterwards, See he change the proud conceited expressions of passing by, dispel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 to him, Thus concluded the happy marriage with him.

[傲慢與偏見英語讀后感作文]:

第3篇

《傲慢與偏見》英語讀后感一

"Pride and prejudice" this book in junior high school have touched. Just at that time only saw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actor and actress, ups and downs mood and let people immersed in them, after a few years, through again, do not have a flavor.

Bennet had five daughters were not married, and Mrs. Bennet is a neurotic vanity is dye-in-the-wood woman, will each daughter.many is her this life only event but never bother to discipline daughter's behavior, and Mr. Bennett is a family-centered old gentleman, but orgiastically wife and daughter's inappropriate behavior, prefer to hide into the library to seek calm. Jane Bennett is bennet's daughter, beautiful appearance, disposition gentle, quiet, Ellie was Bennett is bennet family second daughter, personality vivacious, intelligent and beauty and rig, The third daughter Mary looks not if other sisters well, therefore in character and knowledge on studying hard, but also caused her arrogant attitude; The Kitty ranked fourth personality buckish, with yao sister Lydia hottest loyal dancing, behavior often disrespect not know; Yao daughters vanity, pay attention to enjoyment, dancing and and army officers dou make fun is her sole purpose in life. One day the near their house moved to a rich single man bingley Charles. He is a personality temperate, personhood sincere not the nuances of the rich young man, in a banquet bingley but love on the bennet daughter Jane, and Jane Bennett mutual love, While bingley's good friend darcy · fee Bates William personality formal serious, mismanagement words often give a person arrogance arrogance impressed, unwittingly like work knuts the second daughter of house was Ellie, but because the Bennett a itself is not decent family make these two relationship by obstacle, Ellie was the beginning of arrogance darcy bias, the main thing is to describe their this relationship transformation process.

《傲慢與偏見》英語讀后感二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chefdoeuvre. But my first impression of this story was from screen.

It's long long ago, maybe before I can read english books. I don't remember which movie edition I had seen. But I was impressed by the music, the scenery and the costume. I was very favor of a section of music in its balls. It's pretty brisk, liked a wonderful song of a bird. Regarding to the characters, I liked Elizabeth, the heroine,though I didn't think she's beautiful. But she's smart. However, I did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plot. I thought it's so long that it made me impatient and bored. By now, I haven't read the whole story in English or its Chinese version, either. I owe it to my prejudice.

In fact, I didn't understand the story at that time. I didn't know why it called Pride and Prejudice. Of course someone was pride, but I didn't find where' s the prejudice. I thought it's normal, the way people treated each other in that. I considered prejudice would be very disgusting. But to the movie everthing was OK in my minds, except its length. Now, I think I have understood more about it. I'm a prejudiced person so I can't find where's wrong. I merely like to do the things I like. Everytime I meet somebody or something,my thinking about he or it all depends on my foregone experience and my mood of the time. I like it so just like it, if not so just not. I'm a person thinking by heart not by brain. What is worse, I actually didn't think it's wrong. I thought everyone is all like that.Everyone has his special way to cognize the world. So it's individuality, not prejudice. But I think something is wrong. Though everyone can judge in the way he likes, he can't ignore other ones. You can like what you like and hate what you hate, but you should be objective when you meet external world. I think it means that you should consider things roundly, not just partial. Individuality is different from prejudice. What is it? I need to think more.

《傲慢與偏見》英語讀后感三

Love seems to be the perpetual theme all over the world. But actually what is love? For most girls in 20s, love may mean everything to them. They seek for love bravely no matter what difficulties they may face. In their eyes, love is pure or even holy. However, those are just an ideal situation, n real life; people ten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love and property.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ustin’s great work.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marriages and love, the writer demonstrates her concept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love and marri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roperty and society, however, love and marriage can not only be decided by the property and social status. An ideal marriage should be based on mutual affection, respect and the same interest. She rejects the marriage based only on wealth.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upon marriage. By the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four marriages in the novel, we can see that Austen fully expresses her views on love and marriage. Only by appreciat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e love, but also by satiriz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origin and desire.

The marriage based on social position and money can’t bring happiness in life. Aimless marriage and love are unpractical.

第4篇

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是一部又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說,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說中,種種關于門當戶對,以及財富對婚姻的考慮卻充斥在文字中。

伊麗莎白為自己家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萬分懊惱,達西也因此勸賓利先生離開簡,后來自己也是在理智與情感較量之后萬分矛盾的向伊麗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說什么是愛情?那種純粹的感情,愛的不顧一切,單純的潔白如雪的愛情是不是真如鏡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過是人們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罷了,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尋找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在伊麗莎白知道威克姆的真實面目前對其充滿好感,她的姨媽卻說這樣的青年托付終身不會幸福,因為他沒有財產沒有穩定收入,伊麗莎白接受這樣的看法,并且主動克制了自己的感情,這樣并沒有給伊麗莎白抹黑,只會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理智的伊麗莎白,聰明理智的姑娘。

達西繼承祖業,生活無憂無慮,在上流社會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樣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為過,慷慨大方,助人為善,這些東西無助與對他形象的豐富,對他倒是沒什么評價。

從這個發生在英國的愛情故事,男主角和女主角,兩人經歷了很多的悲歡離合,終于排除了以前的誤解,走到一起,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人性,尊嚴,愛情...

在追求愛情的路上,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為金錢、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決定,要堅持尋找真愛。如果對方的某些缺點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無法改變的話,就應該果斷選擇放棄;當然也應該要珍視彼此,不要由于別人的一些話就改變自己的決定,幸福要自己去經營。

不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為了幸福而勇往直前。

第5篇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初一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于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后來明白才這里是在為以后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里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著鼻子走。說實話,我并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么對他產生好感?對于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松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杰,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后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閑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愿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后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于和敢于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說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升華的最佳表現。若說《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第6篇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

這個假期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遜·克羅索。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么驚人的一個數字!

可見魯濱遜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遜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后變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準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么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相關閱讀:

寒假讀后感作文專輯 《十萬個為什么》_讀后感 《西游記》讀后感 《長腿叔叔》讀后感 《圍城》讀后感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 讀《麻雀》有感 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讀《偉大的母愛》有感 讀《凡卡》有感 《童年》第一章讀后感 讀《信任》有感 《童年》第二章讀后感 讀《圓明圓的毀滅》有感 《童年》第三章讀后感 《離開雷鋒的日子》觀后感 《童年》第四章讀后感 讀《購買你的時光》有感 《童年》第五章讀后感 再讀《背影》有感 《童年》第六章讀后感 讀《瑞恩的井》有感 《童年》第七章讀后感 《登上地球之巔》讀后感 《童年》第八章讀后感 《斑羚飛渡》讀后感 《童年》第九章讀后感 讀《老外撿硬幣》有感 《童年》第十章讀后感 《成吉思汗和鷹》讀后感 《童年》第十一章讀后感 讀《只有一個地球》有感 《童年》第十二章讀后感 讀《巨人傳》有感 《童年》第十三章讀后感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 高爾基的《童年》讀后感 讀《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全集》有感(2) 偉大的童年——讀《童年》有感 讀《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全集》有感(1) 讀《童年》有感(1) 勇者拾夢——讀《傲慢與偏見》有感 讀《童年》有感(2) 《愛的教育》讀后感——愛的人生 讀《童年》有感(3) 《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讀《童年》有感(4)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感 讀《童年》有感(5) 讀《林肯這一生》有感 《童年》讀后感(1) 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童年》讀后感(2) 讀《野生的愛爾莎》有感 《童年》讀后感(3) 讀《水滸傳》有感 《童年》讀后感(4) 讀《苦惱》有感 《童年》讀后感(5) 《雷雨》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6) 《哈利波特》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7)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8) 《細節決定成敗》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9) 不要因小失大——讀《三國演義》有感 《童年》讀后感(10) 卑微的愛——讀《巴黎圣母院》 《童年》讀后感(11)

第7篇

讀《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全集》有感(2)

說到偵探小說,我們腦海里肯定會浮現出神秘的破案過程,離奇的案件,還有偵探們的高深想法。如果問你,你知道什么偵探小說,十有八九會回答《福爾摩斯全集》。他是偵探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里面的案件也成為了經典。

《福爾摩斯全集》小說中的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是偵探小說的代表“人物”,出自柯南?道爾之手。福爾摩斯在柯南道爾的小說中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人物:不但聰慧過人,有很強的觀察力,還風度翩翩,精通各種體育項目……

《福爾摩斯全集》為什么會成功呢?第一點,他所敘述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生活在普通的社會里,與平常人沒有什么區別。他是鄉紳的后代,祖母是著名畫家的妹妹,愛出沒于污都倫敦,喜歡看每日電訊報等等。小人物貼近生活,沒有讓我們感到要不可及。

第2點,也是偵探小說最重要的一點,案件必須符合常理,不能看似神奇卻又缺乏實際的依據。而《福爾摩斯全集》卻做到了。如《巴斯克維爾的獵大》的謎底揭穿,是福爾摩斯注重了調查研究;又如《跳舞的人》,福爾摩斯是破譯了奇怪的密碼;再如《第二血跡》是福爾摩斯從地毯的移動中找到了破案的關鍵。這些細節看似尋常,其實正是有力地表現了福爾摩斯細致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象力。

將《福爾摩斯全集》看完后,仍然覺得不過癮,故事中的案件實在扣人心弦,而對人物的描寫也細致入微。

《福爾摩斯全集》中的一個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個感嘆號,既有想象又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案件。除了這些,從文筆角度上來說,柯南道爾的文字,描述讓故事更加生動,更加吸引人,特別是對文中主角福爾摩斯的描寫,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

紅發會的開頭,“那位身材矮胖的先生從他坐著的椅子里半站起來欠身向我點頭致意,從他厚厚的眼皮下的小眼睛里迅速地掠過一線將信將疑的眼光。”厚厚的眼皮與小眼睛說明了作者描寫與在生活中的觀察十分仔細。“個客人從外表的特征看,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英國商人,肥肥胖胖,樣子浮夸,動作遲鈍。他穿著一條松垂的灰格褲子,一件不太干凈的燕尾服,前面的扣子沒有扣上,里面穿著一件土褐色背心,背心上面系有一條艾爾伯特式的粗銅鏈,還有一小塊中間有一個四方窟窿的金屬片兒作為裝飾品,來回晃動著。在他旁邊的椅子上放著一頂磨損了的禮帽和一件褪了色的棕色大衣,大衣的線絨領子已經有點皺褶。”如果是我,我絕不會把一個人描寫的這么仔細。從外形一直描寫到大衣的領子。而且,他這個描寫也不是漫無目的的。為后面案件的詳細深入,紅發會做發生的事情有了見解與直接的聯系。

《福爾摩斯全集》全集只是偵探小說的一個代表作品之一,而后有層出不窮的偵探小說和許許多多偉大的偵探小說家。比如說偉大的女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家莫里斯?勒勃朗,松本清張等。偵探小說拓展我們的思維思緒,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中領會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合理的想象,精辟的邏輯,緊湊不混亂,細致不拖沓的文筆,都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的。也許,偵探小說還會給我們對于事物更加深層次的考慮呢!

相關閱讀:

寒假讀后感作文專輯 《十萬個為什么》_讀后感 《西游記》讀后感 《長腿叔叔》讀后感 《圍城》讀后感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 讀《麻雀》有感 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讀《偉大的母愛》有感 讀《凡卡》有感 《童年》第一章讀后感 讀《信任》有感 《童年》第二章讀后感 讀《圓明圓的毀滅》有感 《童年》第三章讀后感 《離開雷鋒的日子》觀后感 《童年》第四章讀后感 讀《購買你的時光》有感 《童年》第五章讀后感 再讀《背影》有感 《童年》第六章讀后感 讀《瑞恩的井》有感 《童年》第七章讀后感 《登上地球之巔》讀后感 《童年》第八章讀后感 《斑羚飛渡》讀后感 《童年》第九章讀后感 讀《老外撿硬幣》有感 《童年》第十章讀后感 《成吉思汗和鷹》讀后感 《童年》第十一章讀后感 讀《只有一個地球》有感 《童年》第十二章讀后感 讀《巨人傳》有感 《童年》第十三章讀后感 讀《海底兩萬里》有感 高爾基的《童年》讀后感 讀《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全集》有感(2) 偉大的童年——讀《童年》有感 讀《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全集》有感(1) 讀《童年》有感(1) 勇者拾夢——讀《傲慢與偏見》有感 讀《童年》有感(2) 《愛的教育》讀后感——愛的人生 讀《童年》有感(3) 《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讀《童年》有感(4)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感 讀《童年》有感(5) 讀《林肯這一生》有感 《童年》讀后感(1) 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童年》讀后感(2) 讀《野生的愛爾莎》有感 《童年》讀后感(3) 讀《水滸傳》有感 《童年》讀后感(4) 讀《苦惱》有感 《童年》讀后感(5) 《雷雨》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6) 《哈利波特》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7)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8) 《細節決定成敗》讀后感 《童年》讀后感(9) 不要因小失大——讀《三國演義》有感 《童年》讀后感(10) 卑微的愛——讀《巴黎圣母院》 《童年》讀后感(11)

第8篇

今天又要寫作文。糟糕!媽媽今天不用上班,為什么今天老師偏偏就是布置自命題的作文……唉!

回到家,我把作業拿出,=媽媽一看到有作文就說:“咦,今天有自命題作文哦,你打算寫什么題目?”“我想寫《窮人》的續寫……”沒等我說完,媽媽就說:“別寫這些亂七八糟的,你昨天不是讀了什么《傲慢與偏見》嗎?就寫他的讀后感吧!”我只好乖乖的寫,本來我能寫600字的,可我卻勉勉強強地寫個300字。唉,媽媽我真的不想寫您的命題作文呀!記得上一次,我三年級時,老師也是布置自命題作文。我本來想寫的是《假如我是一棵樹》但媽媽一口拒絕了,卻叫我寫什么《難忘的一節課》我當時只好硬著頭皮寫。

媽媽,您能別讓我寫您的命題作文嗎?我真的不想寫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象力您不應該要我寫您出的命題作文,應該讓我自己發揮想象力!!

東莞市洪梅鎮中心小學六年級:蒲偉康

第9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外閱讀 興趣 方法和能力培養

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吸收語言信息、增加語言知識、擴大詞匯量,也能促進學生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語言素質的提高。閱讀能力是一種語言的綜合能力,提高閱讀能力能為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也能使學生從英語閱讀中認識學習英語的真正價值,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一、初中英語課外閱讀的目的

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能否鞏固,言語技能能否得到培養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能否真正學會閱讀。英語課外閱讀作為教材閱讀教學的延伸,是鞏固課堂閱讀教學成果、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把教科書內所學到的東西,加以充實、鞏固。可見,開展英語課外閱讀活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針對目前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外閱讀推廣困難的問題,我校英語教研組進行了長期、細致的分析和調查,初中生的英語課外閱讀情況如何呢?有關調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認為沒有時間閱讀,85%的學生感到沒有興趣閱讀,88%的學生認為讀不懂課外閱讀材料,80%的學生認為找不到合適的課外讀物。還有一個不爭的現實就是:大量教師們也在明確忽視新課標的課外閱讀要求。

導致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外閱讀難以進行或難見成效的是什么呢?首先,閱讀時間不能保證。由于平時作業多,學生忙于完成學校的作業,根本沒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其次,自身知識面狹隘以及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貧乏是造成閱讀障礙的另一原因。第三,英語課堂教學方法陳舊,致使學生對課外閱讀失去興趣,則是由課堂內延伸出來的課外閱讀障礙之一。 第四,閱讀習慣不好也是導致學生逐漸失去閱讀興趣的原因之一。

這就要求我們拓寬閱讀范圍,將閱讀的視野延伸到課外讀物上。要想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還需慢慢地幫助學生,需要我們教師精心的指導和耐心的引領。

三、精心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1.精選閱讀材料,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愉快的情緒,才會真正做到 “為讀所樂”。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選擇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強,適合初中生心理和年齡特點的英文讀物,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到愉快的情緒。生詞量控制在2%以內,選材多樣化,兼顧趣味性,有意識的選取各種題材和體裁的文章,精選那些內容豐富、讀起來耐人尋味又易于設計深層理解的題目,選取語言地道、規范、流暢的文章,以便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寬知識面,擴展視野,提高領悟、評價和欣賞能力,增強整體理解的效果,同時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并強化其興趣,這樣他們才能肯讀、樂讀。我們為初一年級學生選擇的閱讀材料,以短小精悍,幽默有趣為主。如Little Red Coat《小紅帽》,Popeye the Sailor《大力水手》,等等都受到了初一年級學生的喜愛,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從而產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并形成習慣。

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材料的長度和體裁也有相應的變化。為初二的學生,我們選擇了一些比較適合閱讀的,并且具有時代性,新穎性的報刊《英語周報》。它們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涉及體育、娛樂、學習等題材,很受學生歡迎。還可以讓學生欣賞到一批英美文學巨匠的作品片段,如:珍妮。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等等。這些都可以對學生進行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洗禮。

對于初三的學生,因為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而且對自己的閱讀內容也有所偏好,讓他們相互推薦,進行“好書分享”,分享閱讀資源,擴大閱讀量,讀后摘抄好詞好句,列出提綱,甚至可以用英語寫短小的讀后感。

2.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培養高效閱讀的能力

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我們用不同的閱讀策略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①滲透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消除學生課外閱讀障礙。這樣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閱讀時的理解障礙,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可能持久的堅持課外閱讀。我們深知,真實、地道的英語與學生所不熟悉的文化是緊密相聯的。要充分理解所讀材料的內容,不僅要具備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宗教等。

②在英語課外閱讀中做到精讀和泛讀有機結合,欣賞鑒析和專項訓練相結合,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當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后,我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常規的閱讀策略:提倡多大聲朗讀,特別是早讀課。背誦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養英語語感。在閱讀中,訓練學生用略讀,掃讀,查讀 ,猜讀,尋找關鍵詞和主題句等等方法。在初中階段的專項練習中,我們較為側重教授學生如何尋找主題句和細讀。主題句通常在文章的首句或末句,但也因文而異,因此綜觀文章,仔細體會段段之間、句句之間的聯系,了解中心意思,這樣可以給沒有標題的文章列出標題,而且可以回答一系列有關細節的問題。

③貫徹“整體閱讀”法。指導學生學會找出文章中心思想,而不是個別詞語。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辨認出篇章開頭的某些實詞、轉折詞語等關鍵性詞語時,頭腦立刻開始了對篇章內容的預測。接著在繼續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部分詞語的辨認而不斷證實擴展開始時的預測,或者否定它而產生新的預測,最后達到把握文章的前后呼應以及情節聯系,綜觀全文,整體把握,鼓勵學生養成“成組視讀”的閱讀方法,按照意群或句群進行閱讀,以提高閱讀速率。

④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經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習慣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永恒,更加簡便”。新目標英語教材從初二年級下開始,在每個單元后增設了閱讀課,設計了各種形式的閱讀練習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可以將各種學習策合理貫穿于閱讀訓練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將其打造成型,以便能自然延伸至個人課外閱讀學習之中。

⑤做好讀后活動。閱讀之后,我們挑選一些所讀內容的語言形式進行分析,通過運用內容圖式對其作進一步歸納;運用結構圖式對語篇的線性結構或層次結構進行分析和討論;圍繞其開展復述、角色扮演、故事續寫等活動,以期進一步激活和擴展學生的閱讀圖式,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從某種程度上看,讀后活動為學生展示風采提供了平臺,他們可以盡情地展現自我,展現他們被英語文化熏陶后的自我。

3.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強化閱讀意識

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必須從點滴做起。在初一起始階段,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做到即時指導。我們不僅為學生提供或推薦課外閱讀的資料,還有意識地給他們安排課外閱讀的時間(比如:晚自修的部分時間和周末的部分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這一活動。為此,我們設立并完善了一些獎勵措施和評估辦法,如:在每天的Duty Report的時間,請同學講述閱讀的故事或片段,并進行評比,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口語,而且也促進了他們主動進行課外閱讀。我們還開設了“好書分享”、“名著伴我行”的活動,讓學生利用假期去讀一些簡易的英文書籍,開學后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材料的交流活動,以引導學生逐漸增強閱讀意識。

此外,我們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氛圍,在班級里創建英語閱讀環境。比如:班級專門有個小柜子,里面放一些英文報紙、英文故事、英文連環畫以及一些英美文化概況的材料等,學生可以隨時在教室里進行閱讀。同時,我們在教室的顯著位置張貼海報,開設各個不同的欄目,學生將自己的讀后感,或妙語摘抄以及一些故事的轉述、續寫進行展示。這些活動都讓學生體驗到了課外閱讀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課外閱讀和課堂教學的緊密聯系,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而課堂教學又有效地指導著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問題,中學英語教學,當然以常規課堂教學為主,這是第一課堂,是根本,是基礎;課外閱讀為輔,它是第二課堂。前者給后者打下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提高,二者相得益彰。因此課內和課外兩個課堂,我們應該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學生利用從課堂學到的知識,讀讀講講,既啟發了思維,培養了閱讀能力,又復習鞏固了所學過的知識,并接觸到某些新東西,為日后的學習研究積累了材料,也打下較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信息時代,為了較快地掌握信息,快速閱讀與準確理解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給學生提供了有效、正確的閱讀方向和方法時,我們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從多方面提高閱讀和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打開了五彩繽紛的大門,讓他們樂于學習,向往學習,并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參考文獻:

[1]Gardner,D.& L.Miller.Direction in Self-Access language learni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9.

[2]何曉東。培養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實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5,(1)

[3]計錦芬。彭仁忠,吳衛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4]劉玲。師范生英語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育文化;教學途徑

中國一向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洋為中用的文化交流與創新原則。在西方,有許多先進文化值得借鑒,通過文化交流與傳播,既可以學習西方文化,也可以傳播中華文明。現在的高校英語教育在不斷地改革與完善,以順應時展的趨勢,但是英語教育在文化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在分析這些問題的同時,探究如何做好高校文化教學途徑的方法,希望對文化教學有所幫助。

一、高校英語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文化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優秀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化知識范圍,開闊學生的眼界,還可以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高校英語教材中有西方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有西方的先進文化,學生可以從教材中學到很多知識。但是,高校英語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很好地融入文化教育。很多老師依然按照傳統教育模式,只是講解一些重要的單詞和語法,教師自己翻譯英語課文的意思,忽視了英語文化教育。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也不能有效的傳授知識,更不能讓學生了解到英語的文化知識。現在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不僅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且也是文化軟實力方面的競爭。英語教材不僅是傳播英語的語言文化,它還包含了許多西方國家在文學、歷史、政治、傳統風俗、地理、科學技術方面的文化。教師要做好高校英語文化教育,只傳授課本知識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挖掘并傳授教材中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享受文化的樂趣,通過翻譯學習西方文化,并傳遞中華文化。

二、高校英語文化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文化教育

很多高校的英語老師只重視學生的書面成績和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只講解比較重要的英語單詞和語法,沒有靈活的把英語文化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沒有講解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對英語文化并不熟悉。雖然課本中也有詳細的講解,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英語文化教育,學生不一定能吸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和課本上的文化內涵。

2.學生學習英語的觀念不正確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觀念不正確。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學習英語是為了考級,或者是為了就業,為了能拿到更高的薪水,沒有意識到英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傳播工具,不了解英語的文化內涵,也就不會認識到學習英語可以傳播中華文明,可以為國際交流做貢獻。

三、有效的傳授英語文化教育途徑

1.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育效果

老師在課堂教上應該把文化教育融入到課堂教育中,傳授英語文字知識的時候要注重傳播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通過聯系教材,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試講、做PPT等,將文化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要多交流,注重靈活的課堂互動。有效的課堂教育能讓學生在了解英語世界的同時增長知識,學習英語不僅是學習英語單詞和語法,還需要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學、歷史、傳統習俗和地理科學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研究英語并喜歡英語、學會享受英語的樂趣。英語中有許多優美的詩歌,像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雪萊的《西風頌》、《云雀頌》,羅伯特.彭斯的《一朵紅紅的玫瑰》等,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翻譯這些詩歌,以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和文學素養。同時,中國的古詩詞和現代詩也特別美,老師理應讓學生練習把中國的詩歌翻譯成英語,在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同時可以傳播中國文化,在提高課堂質量的同時融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達到洋為中用、中西合璧的文化效果。

2.教師理應引導學生閱讀英語國家的文學作品

現在的高校圖書館藏書豐富,也有許多中英對照的文學作品,例如《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基督山伯爵》、《湯姆叔叔的小屋》、《德伯家的苔絲》等不朽的文化典籍。教師理應引導學生閱讀英文作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和英語理解能力,從英語原文中感受英語文化,享受英語的樂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讀完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后用英語寫讀后感,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3.學校應該定期開展英語文化活動

學校應該大力支持各種英語文化活動的開展,定期舉辦英語文化活動,像英語演講比賽,話劇表演和英文寫作大賽等。在活動中,學生既可以朗誦英文詩歌,也可以把中國的詩歌翻譯成英語參加比賽,這樣可以有效的學習并弘揚中華文化。這些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專業水平,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達到英語文化教育與學習的完美結合。高校教育是我國教育階段的重要部分,英語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英語文化教育。要做好高校英語的文化教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育質量,將文化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英文作品,學校也應該支持并開展英語文化活動,英語教育才能不斷完善,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劉慧.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及其有效途徑探析[J].華中農業大學,2010,(12).

第11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一種書卷氣的自然流露。

黃庭堅認為“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

閱讀是追求人生的完善,閱讀是心靈永遠的需求。

中學生如今都讀些什么書?他們如何看待閱讀?對此,我們展開了對中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

大部頭名著?太難讀?

采訪地點:男生小峰的房間里

采訪人物:小峰,初三學生。他坐在書桌前復習化學,攤開的化學書下,露出一本《幽默與笑話》。“學習累了,就輕松一下。”小峰笑著解釋道。

在小峰房間的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的書,從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西游記》到西方的《巴黎圣母院》《雙城記》《老人與海》……這些書大多是爸爸買的,從小峰讀小學起,爸爸就開始從書店為他搬回這些名著經典,希望兒子在深厚的文學作品中得到熏陶。

然而,小峰卻對這些經典名著不太感冒,這些名著中他唯一讀完的只有《老人與海》,因為這本書不太厚,順手拿下來就翻完了,看完也沒有留下多少印象。他還讀過《巴黎圣母院》,可讀起來太費勁,里面有一章全是在描寫建筑,看得他興致全無,沒有看完便放回了書架,再也懶得去翻一下。如果不是媽媽每周打掃房間,那一排排名著肯定早已灰塵蒙面。

“他看那些亂七八糟的閑書倒是起勁兒,一要他看這些真正有用的書,他就推三阻四。”對于兒子冷落名著,爸爸無可奈何。

“外國小說,不喜歡讀就是不喜歡讀。里面的人名太長,記不住,心理描寫太多,唆唆。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人物關系太復雜,理不清楚……爸媽總念叨讀名著好,有教育意義,我最煩的就是這個了。說到底不就是為了考試嗎?”對于父母的“一番苦心”小峰并不領情。

認為讀名著是為了考試,很多中學生和小峰一樣,選擇了讀名著精編縮寫,了解一下故事梗概、主要情節和人物,應付考試綽綽有余,根本就談不上對文學作品的領悟。

閱讀現狀一:冷名著熱消遣

國家《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將《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列為初中階段必讀文學作品,而這些名著的內容也經常在考試中出現,這往往成為老師和家長們督促孩子看名著的動力。然而,卻正是老師、家長們口口聲聲“對你語文有幫助”“考試會考到”的教導,讓現在的中學生對名著更多的是僅僅抱著“應付考試足矣”的想法。

同時,因為覺得名著部頭巨大、情節冗長、描寫拖沓、節奏緩慢,書中所寫時代距今遙遠,時代背景、人物關系難理解……不少中學生對這些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望而卻步,他們覺得學習已經夠累了,誰還想在寶貴的閑暇時間殺死腦細胞去琢磨名著,于是,將其束之高閣,轉而在時尚雜志、武俠小說、卡通漫畫、幽默故事類的休閑讀物中尋找輕松快樂。

解讀:閱讀名著,可以是一生的事

處于學習壓力之下的這一代孩子,他們更青睞于娛樂、消遣性的“快餐閱讀”。當成人驚呼“快餐文學PK掉經典文化”的時候,孩子卻有自己的認識,并不認為快餐文化有一天會成為“經典”。只是,他們不愿意輕易接受父母指定的“經典”,而是堅持自己去選擇。在他們的眼里,名著雖然“經典”,但在他們的時代并不一定“非讀不可”,哪怕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迷戀的東西只是“過眼云煙”,他們仍然宣稱“至少這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他們是樂于獨立閱讀的一代。

經典名著是人類文化的寶石,應該讀,值得去細細品味,閱讀名著也是一生的事情,并不一定非要從小去讀,不一定非要現在去讀、去讀懂,可以選擇性閱讀,跳著閱讀,讓他們有了更多的人生經歷之后,自己想讀了再去讀。

閱讀我做主?想得美!

采訪地點:周日,一家大型書店里

采訪人物:收銀員,一位家長,女生小佳,和正站在科幻書架旁,津津有味讀書的男生大宇。

在一家大型書店,當被問及什么書在青少年中賣得好,收銀員并沒有列出一串書名,而是張口回答道:“當然是教輔賣得最好。”一位家長正為孩子買書付賬,手里拿著的是一本中考復習資料。“現在哪有時間看閑書,除了教材,就是教輔,想看閑書,等考完后的暑假吧。”

在針對中學生閱讀的調查中,請同學羅列他們最近讀的五本書,20%同學填寫的是《名師伴你行》《重難點手冊》等各科教輔書。

“平日學習忙,周末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上英語班、練習小提琴,沒有多少時間看閑書。”在教輔區看書的一位初二女生小佳如是說。

在科幻書架旁,男生大宇埋頭專注于一本《所羅門的寶藏》。“我喜歡想象,喜歡幻想,科幻讀物吸引人,情節跌宕,想象奇特,天馬行空,無拘無束,讀來非常美妙。”凡是他能找到的科幻讀物,像《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科幻世界》等他都找來讀。“科幻并不全是胡說八道,里面有‘幻’也有‘科’。有時發現書上的東西正是物理課上學的,但是人家能借此發揮,讓思維開辟出一片新的領域,蠻神奇的,我怎么就想不到?”

但是父母并不贊同他把讀書的熱情投到科幻作品上,認為他盡讀些沒用的書,跟學習不搭邊,對考試毫無益處,他們總說:“你能一輩子讀那些東西,你能靠那些東西吃飯?你還得考大學,還得找工作。”

現實生活中無人交流,在周末空暇時,大宇會到科幻愛好者的論壇上,和志同道合的網友交流新出的科幻作品和讀后感。

“班里有些同學愛看漫畫,他們對日本的漫畫名家宮崎俊的作品如數家珍,但那也是長輩不能接受的‘消遣’,在家里,有家長嚴防死守,在學校,有班主任圍追堵截,只好偷偷在私底下交流。”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自己決定讀什么,家長和老師希望我們看教輔或是名著。老師要求讀,家長督著讀,為了擴大知識面,為了升學,自己逼著自己讀,不能憑自己的喜好愛讀什么讀什么。”

現狀二:熱“有用”冷“興趣”

一個渴望自由,一個不給自由,這是孩子的選擇和家長的期望之間的矛盾。孩子對書的選擇通常從興趣出發,而家長總是從對孩子是否“有用”的角度出發。而這個“有用”,又被片面理解為對提高學習成績有幫助,閱讀難免變得越來越功利化。

解讀:閱讀超越功利,應該是愉悅的心理體驗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讀什么、怎么讀,受閱讀主體的愛好、性格和審美水準制約。它需要引導,但不可能是千人一面。

被強制讀書和喜歡讀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被動的、功利性的,在閱讀中激不起積極主動的情感投入和呼應,思維、情緒和情感體驗處于抑制狀態,常常翻了好多頁還不知讀的是什么;后者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由于對所選擇的閱讀對象的認同,得到的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閱讀是超越功利的。愛讀童話,并不是想著將來要靠寫童話來養家糊口;喜歡寓言,并不是要為將來做個哲學工作者打下基礎。他們愛看童話和寓言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在童話和寓言中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與共鳴,有了幸福、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的閱讀使他們增長智慧,更懂得寬容、合作,更能領悟生活的美好。實際上,那些童年和少年時期讀過的故事,往往會伴隨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網絡閱讀?禁止!

采訪地點:一所中學的女生宿舍

采訪人物:小藍,女生,初三。正是午休時間,小藍貓在自己的床上,兩只耳朵塞著耳塞,搖頭晃腦地背著英語單詞。

一輛轎車開過來,一個女生卻站在路中間紋絲不動,司機一個急剎車,一陣尖利的剎車聲后,司機又急又怕的罵聲像手榴彈一樣丟過來:“你存心找死呀!”女生卻面不改色,喃喃自語道:我穿越到哪個時代了?一回頭,看到站在路邊嚇得臉色蒼白的同學,女生嘆了口氣:“怎么傳說中的穿越還是沒有發生?”

原來,女生迷上了講述主人公穿越時空的奇遇的穿越小說,想像主人公那樣在車禍身亡后到達另一個時空。

當講述起身邊同學的這次冒險,小藍仍舊心有余悸。而她自己也曾經非常渴望有一次穿越的奇遇。

“班上有八成同學喜歡看穿越小說。‘你穿我穿大家穿……’這幾乎成了班里的流行語。上課時也會有一些同學用MP4看著網上下載的穿越小說。”小藍也是穿越小說的癡迷者。穿越小說為什么這樣吸引人?“小說中的現代主角正身處困境,但在另一個時空只要懂得一條基本的化學公式就能大顯威風,我也想像他這樣到了古代變成‘神人’!”

不光是穿越小說,靈異小說、盜墓日記、情感故事……在中學生中十分流行,他們習慣了在網絡上一目十行,匆匆再匆匆,追求新奇刺激的快速閱讀。另一方面,還習慣用隨身攜帶的MP4、手機下載這類小說閱讀,飛速瀏覽。尤其是住宿生更傾向于這種閱讀方式。“我們住宿生生活比較沉悶,就只能在手機和MP4上下載小說看,打發時間,做做白日夢。”小藍說。

習慣了屏幕閱讀的一目十行,小藍說自己最“生猛”的速度,是一個上午在網上看完了10多萬字的小說。看完后,意識有些模糊。網絡文章看多了,有時候寫作文,也會不由蹦出些網絡語言,什么“”“雷焦”,老師往往會在后面批語:作文請規范用詞。

后來,因為穿越小說流行,有迷惑人心逃避現實之嫌疑,于是老師一聲令下,中考之前禁止上網,班里的“穿越熱”這才漸漸冷卻。

“其實,網絡文學也不完全是垃圾,起碼,我受了網絡文學風格的影響,作文有了進步,老師最近給我的作文評語是‘主題貼近生活,準確、真實地反映內心世界,語言生動活潑,娓娓敘來,輕松自然。’”

現狀三:熱網絡傳統

一項調查表明,91%的同學更喜歡網絡閱讀,87%的同學認為網上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和內涵。網絡閱讀正迎合了他們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特性。輕點鼠標就能搜到自己想讀的文章,網絡閱讀的方便、快捷和淺白似乎更適合他們節奏緊張的學習生活。

從內容上,與傳統文學的艱澀厚重相比,他們認為網絡文學更貼近生活,更輕松愉快。它不僅情節簡單,敘述方式自由,而且大都寫個人經歷,讀起來讓人倍感親切,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網絡文學還富于意象,它常以豐富、幽默、前衛的對白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贏得中學生青睞,57.4%的同學認為,網絡文學貼近生活,其語言、情節都是基于現實生活的提煉,其形象是現實人物的簡縮。

解讀:網絡只是工具

網絡是人們吸取知識、交流思想的一種工具,工具本身無所謂好壞,就看怎么使用。所以,不必一味將網絡閱讀視為洪水猛獸,圍追堵截,關鍵要看網絡閱讀在讀什么。如果一目十行、只追求情節和新奇,這樣的網絡閱讀帶來的只是片刻的輕松,而并無他益。網絡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與經典閱讀并非水火不相容,在網絡上也可以閱讀經典名著,還能與人交流閱讀心得。

培養一顆善于閱讀的心靈

“閱讀之于心靈,猶如運動之于身體一樣重要”。閱讀可以獲得信息,讓人充實;閱讀可以明白道理,讓人深刻;閱讀可以開闊視野,讓人寬廣;閱讀可以增長知識,讓人豐富;閱讀可以享受自由,讓人愉悅……閱讀的樂趣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閱讀讓人站在了更高的平臺上審視生命、責任與使命這些嚴肅的命題。

實際上,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閱讀生活。當人們用心閱讀時,不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還會記住作者所刻畫的那個年代并理解那個年代,甚至會感覺到是閱讀造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當今,閱讀的形式變得多元,傳統的紙質之外,又出現了網絡、手機、電視的閱讀載體,閱讀的內容變得更豐富,有經典名著、成功勵志、心理研究、玄幻靈異……但本質上來說,閱讀沒有捷徑可走。一本書好不好,值不值得閱讀,如何閱讀,諸如粗讀還是細讀,深讀還是淺讀,只有用心去讀,才能作出判斷,才能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所以,最重要的,是培養一顆善于閱讀的心靈。

讀書雜談

女生:我的名著閱讀法

我讀過不下幾十本名著,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開始挑自己喜歡的、篇幅短些的、情節強的讀,等對當時的背景和作品敘述方式了解多了,適應了,再讀那些人物關系復雜的大部頭。我最先讀的是《簡愛》,接著又讀完了《傲慢與偏見》,由此一路讀了下去。

名著和名著不一樣,要具體區別對待,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讀什么,怎樣讀。其實有很多名著并不枯燥,開始可以選擇《西游記》《紅樓夢》《基督山伯爵》以及歐?亨利、莫泊桑的小說,等適應了,再讀《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

即使現在,在遇到冗長的描寫時,我也會忍受不了,大段大段地跳過。書雖然是作家寫的,但看不看、怎樣看是我的自由,不一定非得看那些自己不愿看的東西。有了自由,也就克服了對名著的畏懼感,克服了畏懼感,才能進入名著的殿堂,領略其中的奧妙。

老師說:讓閱讀成為悅讀

閱讀不僅是我們獲得知識和力量的手段,更是我們精神生活的第一需要,我們離不開“閱讀”,但更需要“悅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惠来县| 浦东新区| 桑植县| 茶陵县| 绵阳市| 偃师市| 厦门市| 通城县| 交口县| 陕西省| 繁峙县| 张家川| 赣榆县| 平凉市| 平武县| 隆尧县| 湖南省| 轮台县| 隆子县| 饶平县| 安泽县| 淮南市| 长乐市| 安康市| 花垣县| 乌兰县| 原阳县| 禹城市| 鄂尔多斯市| 呈贡县| 永济市| 大田县| 苏尼特右旗| 江津市| 隆德县| 台北县| 黄石市| 东乌珠穆沁旗| 屯门区| 防城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