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1: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牡丹花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今天,我和公公去古林公園觀賞牡丹花。一到車站,我仰望天空,立刻被天上那道美麗的云霞,它像一條長長的綢帶飄在天上。我回過神來,車正向我緩緩地駛來。我們上了車不一會就到了古林公園。
一進大門我就聞到了濃郁的花香,我放眼望去,看見一朵朵數不勝數、品種繁多的牡丹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態,一朵有一朵的特點。它們好像在爭奇斗地比美。
春天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它讓春風吹醒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樹木喚發出光彩。牡丹花也一樣喚發出了光彩,五顏六色的牡丹花有紅的、有白的、有粉紅的、有紫的等等。人們觀賞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人用照像機把牡丹花拍下來,有的人用眼睛觀賞牡丹花,有的人用畫筆把牡丹花畫下來,我用鉛筆寫下了這篇觀賞牡丹花的作文。
牡丹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因此,我們在愛護它。我祝愿牡丹花一年比一年盛。我更祝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美麗的迎春花
梁平縣梁山小學四年級三班 堯詩怡
你們可能喜歡高貴優雅的牡丹花,清淡幽香的茉莉花。而我卻喜歡樸素雅的迎春花。
一場春雨過后,迎春花的細枝上就滋生了許多嫩黃色的小花苞。它們縱橫交錯。過了兩三天,小花苞有的綻開了金黃的笑臉;有的半開著,像害羞的少女遲遲不肯露面;有的還是含苞欲放,似乎里面的小精靈不想和其它朋友一起玩耍。真是千姿百態!走過去定睛一看,迎春花的個頭很小,花朵有四五瓣,整朵花的面積最多不超過五平方厘米。一陣微風拂過,迎春花跳起了歡快的舞蹈,看著這美麗的迎春花,我仿佛覺得自己突然變成了一只美麗的小蜜蜂,正提著蜜桶快速地奔向迎春花。“嗨!你好,迎春花姐姐!我可以吸你的花蜜嗎?”“當然可以呀!”迎春花溫和地回答。話音剛落,我就迫不及待地趴在花蕊上,大口地吮吸著花蜜。突然,一聲聲尖叫,讓我如夢初醒。我這才覺得我是在看迎春花,不是一只小蜜蜂。迎春花下面是孩子們的樂園,躲貓貓、說兒歌……迎春花下常年洋溢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迎春花,你樸素、善良。我永遠愛你!
小學作文庫作文
美麗的百花園
我去過很多地方,比如:美麗的震雷山,熱鬧的世紀公園,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景色宜人的百花園。
剛走進百花園,我就看到一個小花壇,里面有嬌艷的玫瑰花,有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還有其他五顏六色、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花。我最喜歡郁金香,它沒完全開放時,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小酒杯一樣,它開放之后形狀就像一個還沒完全開放的蓮花一樣。玫瑰花就像是一個高貴的夫人一樣在那里坐著,玫瑰花的花瓣比較大,玫瑰花葉子的顏色是深綠色的。百花園的花都在爭先恐后地開放。
星期天,我和黃昊宸去百花園玩,我們看到有的人在放風箏;有的人在畫畫;有的人在拔河;有的人在玩兩人三足賽;有的人在興高采烈地滑冰;有的人帶著小狗、小貓來散步。我和黃昊宸看著心里直癢癢,于是我們去玩兩人三足賽。比賽開始了,我和黃昊宸先是走得跌跌撞撞,但到最后我們同心協力贏得了比賽。我看到時間也不早了,我們就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百花園真美啊!
快樂作文平橋分校 平橋區一小三(1)班 付曉宇
仿寫是以課文的句段篇章為樣本進行模仿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模仿對象,可以將仿寫形式分為: 仿標題、 仿語言、仿句子、仿內容、仿手法、仿結構。
一、仿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擬好一個題目,就算是作文成功了一半。
課文的題目大多既樸實又恰當。以人名地名或物名擬題的有《藤野先生》《故鄉》《海燕》等,以時間或事件擬題的有《春》《散步》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主人公,《智取生辰綱》的標題本身就是文章的主要事件,《風箏》的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敘事線索。有的課文標題也新穎別致。如《紫藤蘿瀑布》的題目運用比喻手法;《爸爸的花兒落了》的題目有雙重含義,既指爸爸種的花兒敗落了又指爸爸去世后家庭“敗落”了。
擬標題的方法技巧眾多。假如學生能認真揣摩課文的題目,明白了題目與文章中心內容的關系,擬題就不是什么難題了。
二、仿語言
仿語言是品味課文的詞語,學習用詞以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
課文語言規范,大多用詞簡煉、準確、傳神。如朱自清《春》第三自然段中的“偷偷地”“鉆”“嫩嫩的”“綠綠的”,寫出了小草出土的情態、質地和色彩,突出了春草新嫩的特點,表現小草毫不張揚卻旺盛的生命力。
當然,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傳神起來,不能只靠品味課文的幾個詞語就能做到的。這需要學生不僅要積累豐富的詞匯,還要明其意知其用法。如魏巍《我的老師》中“狡猾”和《我的母親》中的“野蠻”都是遣詞的典范。這里“狡猾”“野蠻”都是貶詞褒用,都寫出了兒童天真、活潑、淘氣的個性。假如換成別的詞語或刪去,就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了。
三、仿句子
仿句子就是通過賞析課文的句子,學會運用句式、修辭方法等使句子不僅簡明流暢而且生動形象。
先說仿句式。句式有好多,如單句、復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句式容易仿寫。在此主要說仿修辭方法。學生可以仿寫朱自清的《春》,用比喻修辭手法描寫一種景物;也可以模仿《列夫·托爾斯泰》用比喻、夸張兩種修辭手法描寫人物的肖像;又可以模仿《敬畏自然》運用比喻、擬人、反問等修辭手法發表自己對大自然的看法。
四、仿內容
內容是文章的血肉。仿內容就是學生用課文的主題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有個性的文章。
課文涉及的主題很廣,如愛國篇《最后一課》《鄧稼先》,親情篇《背影》《我的母親》,友情篇《羚羊木雕》,勵志篇《丑小鴨》《送東陽馬生序》,民族風情篇《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警示篇《敬畏自然》《喂——出來》,科普篇《看云識天氣》《奇妙的克隆》等等。如果學生多讀課文讀好課文,就可以提升道德素質和思想境界,從而他寫的文章就有可能成為好作品。
朱自清的《背影》寫的雖然都是父親平凡普通的小事,但蘊含在樸素語言中真摯的情感卻感動了每一位讀者。學生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雙親,想起了他們的一些瑣事。此時模仿課文寫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假如能長期堅持仿寫,學生寫作時就不再覺得“沒什么好些的”了。
五、仿手法
在課文中可供借鑒的的寫作手法相當多。如象征、對比、夸張諷刺、托物言志、設懸念的手法。《愛蓮說》以、牡丹花來襯托蓮花的品性,從而更好地體現了作者不慕榮利、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學生可以模仿這篇課文寫如此《粉筆頌》《贊小草》之類的文章。
仿手法,不局限于模仿篇章的寫法,還可以模仿段落的寫法。魯迅《背影》中父親爬過月臺為“我”買橘子的情景是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我’的感受”的思路來寫。這樣寫有利于父親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題的深化。這樣的寫作套路的適用范圍相當廣,可以用于“母親呵護”“父親訓責”“教師教誨”“同學關愛”等情景。只要在細節上下點功夫,完全可以避免雷同的。
六、仿結構
仿結構就是理清課文結構,使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有條不紊。
文章的結構有總分式、遞進式和并列式。寫作順序有三種。一按時間順序寫。如魯迅的《故鄉》以“我”的行蹤為線索安排情節,全文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記敘順序。二按空間位置順序寫。如《故宮博物院》的作者是按游覽路線,即從南到北的順序來介紹故宮建筑物的特征。但有的課文既按時間順序記敘,又有空間位置的變換。比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它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作者的感情變化為暗線,以時間順序敘述作者“在東京——在仙臺——在北京”的情景和感受。三按邏輯順序寫。如《奇妙的克隆》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這樣說明符合人的認知規律,有條理地介紹了克隆知識。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表明,教師引導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重視課文閱讀與作文訓練相結合,豐富寫作素材,采取多種有效的仿寫方法,就能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蔣關壽.《從課文中學寫作文》
[2]熊政.《“課文作文”初探》
元宵節賞花燈元宵節的晚上,我到街上逛花燈。
今年的花燈特別多、特別美。溫柔可愛的小白兔燈向游人們頻頻招手;金光閃閃的大鯉魚燈一上一下地搖動著尾巴,朝觀眾們連連致意……
我站在一盞孔雀燈面前出神。這盞孔雀燈十分俏麗。毛絨絨的紫色翎毛,淡黃色的小眼睛,細長的紅色嘴巴,最美的當然是那開屏的尾巴了:嫩綠色的羽毛嵌著一只只彩色燈泡,紅的、綠的、黃的、藍的,輪番交替地變幻著,好像即刻展翅欲飛,漂亮極了;從遠方看,又像一把綴滿珍珠翡翠的華麗大扇子。“嘿,這盞荷花燈不錯!”一個聲音傳來。我趕忙湊過去,欣賞著。這是一個含苞欲放的荷花燈:嬌嫩、軟軟的荷花瓣白中透紅,紅中透紫,別提多美了。透過薄薄的荷花瓣,依稀可見那嫩黃色的花蕊,簡直巧奪天工。我嘖嘖贊嘆著:荷花含苞是如此美麗,若是開放了,那該多棒啊!(小學生作文網)
我信步觀賞著。忽然,在一個很不顯眼的角落里,我發現了一盞小燈。表面看來,這盞燈是微不足道的,但仔細一看,卻使我大吃一驚,這盞燈真是太精美了!它是全部用高粱稈組成的,許許多多的秸稈編插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座天衣無縫的房屋。房屋的中間,一個個小小的燈泡閃爍著,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是一盞普通的花燈。然而,它又是多么不普通啊!做成這盞燈用了多少秸稈呢?恐怕有幾百根吧。用這些一節節短小的秸稈制成如此神奇的觀賞物,多么不容易呀!那個制燈的人,該傾注了多少心血!盡管它不像別的燈那樣璀璨奪目,富麗堂皇,但它以精巧別致贏得了人們的注目。在街上多少燈高高地掛在非常顯眼的地方,向人們炫耀。它呢,卻默默地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點綴著燈會,真像一個無名小輩啊!此時,我覺得孔雀燈、荷花燈都黯然失色了。
啊!這盞秸稈燈是燈會上一盞最美的燈!
家鄉的元宵節照家鄉的老規矩,元宵佳節這天不單單只是吃元宵,還要辦一件很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這個神秘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迎接大娘。
說起這事兒,可非同一般呢!迎接大娘是一年一度的傳統地方習俗。每一年每戶人家還得輪流請客。以表式對三位大娘的敬意。
這天,早上起來還是有一絲絲寒意。但元宵的香味還是彌蓋住了這冷空氣。我忍不住走進廚房,看見奶奶拿著勺子在煮元宵,我湊近一看,好香啊!忍不住偷偷嘗了一口,"好燙!"奶奶看了就笑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你出去走走吧!"
走到街上,整個村莊熱鬧起來。每家每戶門口都會有幾個人在談天說地,聊得不亦樂乎!幾乎每一戶人家的房子里都彌漫著香味。寺廟門前人山人海,人們都在籌辦大娘的事,小孩都在搶旗子,大人小孩都興高采烈,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天一黑,元宵的到了。家家都更繁忙了。奶奶在點蠟燭,必須點上四根。還得備上一些食物,也包括元宵。門外的空地還得點上兩堆火把,以照亮路為用。要備好煙花爆竹,還得把要經過的路盡量打掃干凈。年邁的嬸婆也不落后,拿著竹掃把到小路打掃。
我在門外等著,一陣鑼聲慢慢進了,燈光也若隱若現閃著。對面的人家鞭炮聲響了,煙花也悄然綻放。大概過了十幾分鐘,一群大人就用轎子抬這三位大娘......小孩也在后面舉著旗子。我家的鞭炮也"啪啪"響了。煙花也升上天空,奶奶和嬸婆各拿著三炷香,一個人端著香爐走了過來,隊伍也停了下來。以三炷香換別人的三炷香......
村子全部走了一遍后,廟就開放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怎么吃都行,應有盡有。晚上大概幾點,湖南臺的元宵喜樂會開播了......
這一天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啊!
難忘的元宵節大家都知道新年過后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人們點起花燈以示慶祝。元宵節也是個團圓的日子,那天晚上大家都要吃元宵,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快樂活動。
而我家呢?當然很熱鬧了。我媽媽煮了很多口味的元宵有芝麻味的,巧克力味的,紅果味的。我給爸爸媽媽和我的碗里都盛上了元宵,大家吃的可開心了。我覺得元宵香香甜甜的就像我們家的幸福生活一樣。
吃完元宵我就和爸爸媽媽出去玩了。外面真熱鬧,一出門我們就看到了放煙花的。煙花的形狀既奇特又鮮艷。一個個像火龍似地煙花飛向天空,然后在一瞬間"嘭"的炸開。有的像牡丹花有的像垂下的柳樹枝有的像瀑布........它們的顏色有桔色的,火紅色,綠色和紫色。
春天吹著口哨
劉湛秋
沿著開花的土地,春天吹著口哨;
從柳樹上摘一片嫩葉,
從杏樹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風中搖一搖;于是,歡快的旋律就飄蕩起來了。
哨音在青色的樹枝上旋轉,她鼓動著小葉子快快成長。
風箏在天上飄,哨音順著孩子的手,順著風箏線,升到云層中去了。
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靈鳥的啼囀?可有牛的哞叫?
沿著開花的土地,春天吹著口哨;
從柳樹上摘一片嫩葉,
從杏樹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風中搖一搖;于是,歡快的旋律就流蕩起來了。
她悄悄地掀開姑娘的頭巾,從她們紅潤潤的唇邊溜過去。
她追趕上了馬車,圍著紅纓的鞭子盤旋。
她吻著拖拉機的輪胎,爬上了司機小伙子的肩膀。
呵,春天吹著口哨,漫山遍野地跑;在每個人的耳里,灌滿了一個甜蜜的聲音——早!
(節選自《寫在早春的信箋上》)
賞 析:
作者為了使“ 春天”變得具體形象感人,在寫作手法上,主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 春天”比擬為會吹口哨的人。
你看,在作者的筆下,春天宛如一個調皮的孩子,她可以“從柳樹上摘一片嫩葉,從杏樹上掐一朵小花”,可以“掀開姑娘的頭巾”“圍著紅纓的鞭子盤旋”“爬上了司機小伙子的肩膀……”
春風是看不見的,但從摘“嫩葉”,掐“小花”,掀“頭巾”中看,春風便形象化了;春天是沒有聲音的,但從口哨中,我們聽到了春天快樂的信號。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點,字里行間妙趣橫生,無不顯示出春的生機與活力,無不流露出作者對春的喜愛與贊美。
尤其詩歌的最后一句—“呵,春天吹著口哨,漫山遍野地跑;在每個人的耳里,灌滿了一個甜蜜的聲音—早!”更讓我們感覺春天是活潑的,是有活力的,是有聲有色的,仿佛春天就是個吹著口哨的可愛的孩子,鮮明地站在我們眼前一樣。
由此可見,在描寫景物時,多采用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動、具體。
春 城 春 色
楊 朔
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動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處數西山華庭寺。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朱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白玉蘭花略微有點兒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
(節選自《茶花賦》)
賞 析:
春天的景物是很多的,我們寫作時如果面面俱到,那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了,也反映不了春天的特點。作者在這里不寫春風陽光,青山綠水,只在“花事”上做文章。先說春天腳步兒來得勤快,到處催動花事,直接轉入寫花,干凈利落。然后著重筆墨寫清香之梅,說這春色比滇池不知深多少倍,筆鋒突然一轉,扣上題旨。最后說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直到盛贊紅艷艷的茶花才體現出“春深似海”的妙處。雖無情節,但卻寫得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在構思和剪裁上獨具匠心。
春 游
歐陽山
大家沉默下來,在風和日暖的田野里漫步走著。菜田里是綠油油的一片,稻田里還漫著水,最初來到嶺南的春光緊緊跟隨著這一群出色的女孩子。
春姑娘繼續撥開山光和云彩往前走。路旁的柳樹搖擺著腰肢,紫荊花抬起明亮的笑臉,歡迎她們。
區桃和周炳緊挨著走,看樣子真令人羨慕。她脫去金黃色的文華縐薄棉襖,搭在手上,露出里面那件和長褲一樣顏色的粉紅毛布短褂子來,在溫暖的陽光底下,簡直就像一朵那種叫作“朱砂壘”的牡丹花一樣。
(節選自《三家巷》)
賞 析:
很多同學在描寫景物時常犯的毛病是單純地寫景,為寫景而寫景,這樣寫景在作文中便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在這里,作者并不是單純地寫景,他寫景是為了寫人,寫人交織著寫景。寫嶺南田野上的美麗春光,是為了襯托青年人的健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讀完之后,人們不禁感到景美,人更美。
春天的速度
徐 迅
昨夜下了一場小雨,難怪夜里耳畔總“沙沙”地覺得有人說話。早晨起來一看,遠遠近近的土地都綻出了瑩瑩的新綠,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氣,忽然就想起朱自清關于春姑娘的說法,這群可愛的小姑娘,駕著自然的輦車,雀躍著來到了我們中間。
春天的到來就是這樣出乎我們的意料。門前的一棵枯樹,前天還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了勃勃的生機;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卻盎然漾起了漣漪……相比較其他的季節,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
春天的風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刺,變得柔和、流暢起來。輕輕地梳理,就飄逸起千萬縷秀發,暄軟得像一團云絮,既沒有夏季風的燥熱,也沒有冬天北風呼嘯著的堅硬,卻讓人感到有一種措手不及。均勻而敏捷的速度叫人感覺如一只懶散的小貓伸出的小爪,撓得人癢癢的。體現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異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卻了“十月懷胎”的過程,在一夜之間就分娩出鮮活的生命。枯草衰葉,一下子就有了水靈靈的生機,有了綠,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瘋長的綠葉,有了怒放的鮮花,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氣象。它們的到來竟然讓人體會不出春姑娘應有的靦腆、局促;相反,越發變得局促起來的卻是我們自己……
(節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3期)
賞 析:
一
在距離自己過世還有十四年的那個早上,辰時,我的祖父穿著雨靴,從我們這個姓世居的灣里來到一里外的阮家堰。“來了啊三爺,進屋里坐。”醫生漢友那腰折背駝的妻子連玉,看著停在路口的我的祖父說。毛毛細雨漂刮在他身上,一頭白色的瘦豬和一頭黑色的同樣瘦的豬在門前菜地反復拱著,它們的皮松松垮垮,身上的軟毛被雨水沖洗成一綹綹。“反正該扯的菜都扯完了。”連玉只是在冷淡地陳述一個事實。連玉的頭發細、稀且黃,眼窩通紅,常年要搽眼膏,皮膚有銀屑病,脖子后隆起一塊饅頭大的腫瘤。這樣的人不像是我們這個姓的種。有時我們這些小孩聚集時,總有一人站出來嚴肅地重申:“這個女人只是漢友醫生的一具標本啊。”這是對異鄉來的小學教師的模仿。
“漢友在屋不?”祖父問。
對我們來說,阮這個姓罕見而遙遠,到今天我們看見它,仍然只會想到民國那位說過“人言可畏”的影星以及越南人。然而在距我們村莊一里處,就有這么一塊地方叫阮家堰。起名遵循的是通例,和張家壩、何家畈、范家鋪一樣。我推測是嚴重的饑饉使之絕戶。也就是說人死絕了,徒然留下一個地名。不會是因為戰亂,戰爭不會深入到這里,這里是價值極低的世界盡頭。一度我以為,從行政規劃上說,灣里是世界盡頭――先是有一個地球,接著有洲、國,國之南端有對著首都延頸長嘆的外省人,省之僻遠處有市,市下有縣,縣之僻遠處有鄉,去鄉政府最遠處有村,去村委會最遠處又有村民小組,灣里就隸屬于這第六村民小組(少見行客過此,偶有搖撥浪鼓的販子漢來,也不過是來覓取蠅利)――但在我的記憶循著祖父遲疑的步伐來到阮家堰,我才猛醒,走灣里還是有地方可下的。漢友和他的妻子連玉是被放逐到此地的,因為他是入贅到我們這個姓來的。所謂贅,多余也。贅婿,如人疣贅,是剩余物也。除開派出所和衛生局負責登記的人,誰也不知道他姓什么,這種不知道完全是因為漠然。他應該出生在幾十里地內,然而也沒人想知道他究竟來自哪里。他得到我們這個姓最難打發出去的女人。河水流經阮家堰,河水之南,有一村落喚作文甫(疑為文府),文甫也將一戶人家放逐過來。還有一戶我怎么也記不起來了。總之,他們三家比鄰,一字排開,建造出同樣規模同樣貧寒也同樣傲氣的房屋(那淡黃色的土屋背對我們九源鄉,面朝另一個鄉的荒山),相互接濟著生活在阮家堰。還有可能,阮家堰的“阮”字是記載錯誤,可能是袁。但袁姓說起來也遙遠,雖然共一個縣,使用的卻是不同的方言。
漢友是我們這些孩子十幾年的噩夢。甚至直到今天,我們均已成人,有的年過四十,撞見即使是雪鬢霜毛、龍鐘潦倒的他,仍會為之膽顫心驚。他的臉色白而黃,像鼓皮緊悶著。身上有股牲畜的味道。在那張四方臉上,眉骨高聳,鼻梁尖而挺,下巴頦兒留著一圈青色的胡楂兒。他很少用眼神去表達什么,嘴唇長年緊扣,來到我們灣里,仍須有人引路,他不愿或者說拒絕記憶誰家在哪里、誰家不在哪里,以報復這個村子對他的疏遠。有一次,我們這個姓的一位長者站在稻田中央,揮舞著鐮刀問他:“你為什么要替別的鄉的人看病呢?”漢友停住于原地,明顯是經過了思考和掂量,說:“你的意思是你要照顧我一天的吃喝?”他完全可以說“唉,您瞧景況是一天不如一天了”,過去他就是這么說的,但在這一天他不知怎么就泄露了自己的怒氣。像是被銀槍的槍尖頂住咽喉,長者眼睜睜看著他走回阮家堰。天下頭號千古逆賊,長者回到灣里后給他下了結論,罪不容誅。更多時,漢友像是我們口中傳說的野獸,只要不去惹他,就不會拿你怎樣。其實即使是招惹了,他也不會拿你怎樣。雖則在靈魂深處藏著那比誰都要強的自尊,但來自生活的無奈早已教給他怎么辦不是嗎?每個人都知道應該怎么辦,為了在這世上經濟、平穩地活下去,就得讓自己窩囊點。我們這些孩子一直不怕生病,獨獨怕隨之而來的他。每當我們那自作多情的父母面色凝重地對視,我們就知道完了。完了完了,漢友要來了。有時沒有病,即使只是撞見,我們也會在撞見的那一瞬全身發僵,不敢呼吸。我們全身心地沉浸在恐懼中,像是羊明白了自己大限將至。作為上天派來殺害我們的人,漢友總是當著我們的面忠心耿耿地執行著自己的使命:
摁開搭扣,揭開因曝曬和雨水浸潤而變得扭曲的醫藥箱的蓋子,從中尋出針頭和注射液,將液體吸入針筒,而后彈彈,使眼淚般的液體從針尖冒出來。而我們的父母像屠宰者的助手,緊按住我們,好讓他高舉起長長的針尖,扎進我們的臀部。直至扎中骨面。拔針帶來的痛苦不亞于進針。事了時,他總是將一小團棉花丟向我們僵硬的屁股。
“在啊。”腰折背駝的連玉艱難地朝自己家望了望。
“在就好,他今天不出去?”我的祖父說。
“出去做什么?”
這時,天色陰冷,一天還沒開始仿佛就結束了。到處都濕透了,路面、地衣和通往菜地的青石板、枝杈、枝杈上的關節以及處于阮家堰北側約三十米的低矮墳山,全都濕透了,讓人感到格外消沉、遭孽。墳山葬著我們這個姓所有死去的人,無論多窮的人死去后,都會獲得一塊不輸給祖先的漆黑的墓碑,直到它被歲月消耗,變成一塊灰白色的石板,字跡難辨。“有時他們整夜整夜地在開會。”在去灣里借用像篦子這樣的必需品時,連玉會這樣向我們這個姓的女眷傾訴。她的話是值得信賴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己這個姓的人不學、傲慢而好辯。“你這里比咱們那里要冷好多啊,咱們那靠著大山,好歹擋住了風,你這里沒什么擋的。”我的祖父這樣向連玉描述他仿佛是首次到訪的阮家堰。言罷,他來到那蒙了層油紙的窗戶前,透過漏洞,猥瑣地看向室內。漢友低頭坐在床沿,雙手端著一本頁面發黃的醫書看。不時地,他舔一下手指,翻動書頁。一張缺了一條腿的課桌貼著墻立著,有一尊繪有兩朵粉色牡丹花的瓷壺。和那些就著壺嘴仰頭痛飲的粗魯人不同,漢友總是將壺內的水倒進碗內,端起來慢慢地喝。每當漢友要在頁邊做些批注時,總會撿起那支失去筆帽的鋼筆,連甩四五下直至甩出水來。桌上尚有由村委會發放可安兩節電池供醫生夜行用的手電筒(那電珠是我們最想從大人那里盜取的器物,我們用導線將之與電池連接起來,使之發光)、幾朵干枯的金銀花、早已發霉的一根香煙以及一瓶碘酒。黑色的醫藥箱放在潮濕的地面。我那帶著一死了之決心的祖父還在這個上午看到這些人間的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