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近義詞概括

近義詞概括

時間:2023-05-29 18:21: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近義詞概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義詞概括

第1篇

一 、對詞語的解釋是有“法”可依的

對于一些類似如下詞語的解釋,必須要咬文嚼字,即不放過被解釋詞語中的每一個詞素。像:鐘愛有加,絕倫,當機立斷,卓有成效等詞語均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解釋。以“卓有成效”為例,“卓”是指卓越,突出;“成”指成績;“效”指效果;這樣將上述詞素的解釋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卓有成效”是指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還有一些詞語,我們可以運用上述方法來解釋它們的原意,再解釋引申意。如:打破沙鍋問到底,輕于鴻毛,人聲鼎沸,龍躍鳳鳴等詞語,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解釋。以“人聲鼎沸”為例,從字面上看,是指人群發出的聲音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而實際上是形容人聲嘈雜喧鬧。

但是還有一些詞語,也許運用上述兩種方法來解釋,不能行得通,這時,還必須聯系自己的閱讀經驗,聯系上下文來深入理解、體會。以“圖騰”這個詞語為例,從字面上看,這個詞語確實不好理解,但聯系原文:“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古代,它就是中華民族始祖的圖騰。”細細品味這兩句話,前一句: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后一句:它就是中華民族始祖的圖騰。后文的“它”是指前文的“龍”,既然“它”是指“龍”,那么在這里“圖騰”的意思就是“象征”。

近義詞,反義詞也是詞語解釋的特例。對于找近義詞,反義詞可以先從文中找詞語所在的句子,再聯系語言環境來找該詞語的近義詞,反義詞,然后用找到的近義詞,反義詞來替換原詞放到原句中再讀,體會找到的近義詞,反義詞,是否符合原語言環境。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找“溫和”的近義詞,有的孩子將其寫成了“溫暖”,那么,是否準確呢?將“溫暖”替換“溫和”放到原句中讀一讀便清楚了。

二、 主要內容的概括,也是有“法”可依的

概括一段話的主要內容,要牢牢地把握住這段話中的幾個主要的點,然后將其有機組合起來。首先讓孩子邊讀邊想,首次概括出幾個點,然后結合所讀內容,對概括出的幾個點,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于遺漏的點進行充實,這樣主要內容的概括經過孩子幾個回合的邊讀邊想,經過孩子幾個回合的篩選與充實,基本上能概括得比較到位,而且長此以往,學生的概括能力會越來越強。在復習中,我們曾概括過這段話的主要內容。

一個外國的教育專家邀請中國的幾個小學生做了一個小實驗。一個小口瓶里,放著七個穿線的彩球,線的一端露出瓶子。這只瓶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只有在規定的時間內逃出來的人才有可能生存。他請學生各拉一根線,聽到哨聲便以最快的速度將球從瓶中取出。實驗即將開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瓶口上。哨聲響了,七個孩子一個接一個,依次從瓶中取出了自己的彩球,總共才用了3秒鐘。在場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這位外國專家連聲說:“真了不起,真了不起!我從你們身上看到了一種可貴的合作精神。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斟酌思考后,一個孩子回答:“一個外國的專家邀請……”還沒等這個孩子說下去,其他的孩子已經敏銳的注意到“一個外國的專家”根本不是這段話的要點之一,那么這段話的要點有哪些呢?,在孩子潛心靜讀這段話后,思考出了以下幾個點:中國的幾個小學生,小口瓶,七個穿線的彩球,依次,3秒鐘,合作。將這幾個要點組合起來,這段話的主要內容便清晰可見了:中國的幾個小學生由于密切合作,僅用了3秒鐘就將七個穿線的彩球依次從小口瓶中取出來。

其次,如果概括篇的主要內容,即幾段話的主要內容,可以先運用上述方法概括出每段話的主要內容,然后把各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

三、靜心揣摩,加標點

在標點符號的復習上,應該引導學生靜心揣摩,到底應該加什么標點,為什么這樣加。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 “奶奶( )”小女孩叫起來,“啊( )請把我帶走吧( )……”這三處應該怎樣加標點?學生聯系上下文揣摩出:這是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產生的幻象,之前的三次美好的幻象稍縱即逝,小女孩這次看到了生前唯一疼她的奶奶,她心理一定非常急切,非常激動,非常渴望得到奶奶的疼愛,所以這三處,都應該加“!”。

四、音義結合,巧計多音字

第2篇

在日語中存在著為數眾多的近義詞。這些近義詞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意義、用法上都有很多的相似點或共同點。“殘る”和“余る”就是這樣一對近義動詞。它們都可以以“動作主體が殘る/余る”的形式出現,表示“多余,剩下”的意思。那么這兩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不是完全一致?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究竟在哪里?我認為要辨別這兩個動詞的異同點,可以利用語料庫和義素分析進行研究。在這之前我已經運用語料庫和義素分析對“當たる”和“ぶつかる”這對近義詞進行了分析研究。在該研究中,我先通過分析語料庫中的具體用例,歸納了這兩個動詞在使用上的區別,后運用義素分析進一步明確了這一對近義詞的異同點。而在本研究中,我雖然還將同樣運用語料庫和義素分析對“殘る”和“余る”這組近義詞進行考察和分析,但研究順序會有所改變,即將先對“殘る”和“余る”這組近義詞進行簡單的義素分析,后結合語料庫中的具體用例進一步探究其異同點。

2.對“殘る”和“余る”各自義素的提取

我通過《辭苑》(第五版,巖波書店,1998)、《大辭泉》(增補版,小學館,1998)和《大辭林》(第二版,三省堂,1995)等三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中型詞典,對“殘る”和“余る”在日語詞典中的具體描述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得出了下表1。

表1 日語詞典中對“殘る”和“余る”的描述

由表1,我們可以歸納出“殘る”和“余る”這兩個動詞各自的義素。如,從“殘る”的意義①,我們可知,“殘る”具有、、和。這是因為“殘る”本身就是一個動詞,所以當然具有動作性。其次,其動作表示的是整體中一部分內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內容的存留,所以當然具有多余性,有存留(存留的是整體中的某一局部)。再次,這種變化是以時間的流逝為線索的,所以也具有時間性。而同樣,從“余る”的意義①可知,“余る”具有、、等義素。

將這兩個動詞的義素進行總結后可以得到下表2。

表2 “殘る”和“余る”的義素

由表2可知,“殘る”和“余る”這兩個動詞的確是近義詞,它們有相似點,但是也有區別。其區別主要在于其各自代表的動作內容不同,以及是否具有時間性。

3.對于語料庫中關于“殘る”和“余る”的具體例句的分析

我利用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的“代日本き言均衡コパス”(BCCWJ)和“ひまわり”語料庫,共找到“殘る”相關的例句3125句,“余る”的例句210句。我在總結、分析了這些例句后發現,“殘る”和“余る”在使用中存在著一些差別。其差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對動作主體的限定不同。

在上述的語料庫中可以看到下面這些關于“殘る”的例句。

①薄い毛だけがの周にわずか殘るのみです。(武田八洲,『野田城の草)

②コンクリトの表面に上木のが殘る。(小野田滋,『道造物探)

③たとえ死んでも名が殘る。(中西政,『日本の悟)

④半數の患者さんを退院させ、殘る半數を他の施に送り出し、一部の患者さんを安室で送りした。(川由子,『老人病院)

⑤私は翌年までオックスフォドに殘ることにした。(林敏之,『球の)

⑥君がここに殘るなら、も殘る。(ダイナ?マコル/皆川孝子,『月影のレクイエム)

由以上例句可知,“殘る”的動作主體可以是人(患者、私、君、),可以是物(毛、、名);可以是具體物(毛、),也可以是抽象物(名)。

而“余る”的例句如下:

⑦一日に二度、街まで出るとして、半日が余るんじゃないのかい。(枕/たむらしげる,『羊の宇宙)

⑧ホテルではくだものがたくさん余るので、グレプフレツやレモン、それから牛乳も分けていただき…(竹谷年子,『帝國ホテルが教えてくれたこと)

⑨ときどき、パンとじゃがいもが余ると、丘の上の村に持って行って、えた人々に分け上げた。(イサドラ?ダンカン,『魂の燃ゆるままに)

⑩は足を包んで、さらに三十センチばかり後ろに余る裾のい。(新繁,『麥年代)

由以上例句可知,“余る”的動作主體可以是具體物(くだもの、じゃがいも、裾),也可以是抽象物()等,但不能是人物。

(2)動作表示的內容不一致。

由例①至⑤可知,“殘る”所強調的是“原先整體中的一部分內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內容的存留”。比如,例①中所存留的只是原來所有物中的“薄い毛”這一東西,而其他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不存在了。同樣,例②中所存留的也只是原來所有物中的“上木の”這一部分。下面的例③和例④也一樣。而例⑤中留在牛津的也只是原先的全部人中的“我”這一部分。例⑥與例⑤相同。而“殘る”所表示的部分內容的減少和存留是以時間的流逝為線索的,那部分內容的減少是相對于原先的總量的減少。

與“殘る”相比,“余る”只表示“量的過度”。“余る”部分是以所需要的量為參照物的,它是一種絕對的量的剩下。而且它體現的動作是不以時間的流逝為線索的,也不存在著所謂的整體中部分內容的消失與存留。如例⑦中多出來的絕對量是“半日”、例⑩中多出來的絕對量是“三十センチ”。而例⑧、例⑨雖然沒有明確表明多了多少絕對量,但它們是以所需要的量為參照物的。

(3)對動作的意識不同。

如例①―⑥所示,“殘る”這個狀態的產生可以是動作主體無意識的行為,如例①―④,也可以是動作主體有意識的行為,如例⑤和例⑥。但是如例⑦―⑩所示,“余る”這個狀態的產生是動作主體無意識的行為。

以上,我利用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的語料庫,對“殘る”和“余る”這一組近義詞的用法進行了考察和分析,初步辨明了兩者在使用過程中的不同之處,即,

A:對動作主體的限定不同。“殘る”的動作主體可以是人,可以是物;而“余る”的動作主體只能是物,不能是人。

B:動作所表示的內容不同。“殘る”強調的是整體中一部分內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內容的存留,是以時間的流逝為線索的,減少的量是一個相對的量;而“余る”強調的是“量的過度”,是以所需要的量為參照物的,它不以時間的流逝為線索,多出來的是一個絕對的量。

C:對動作的意識不同。“殘る”這種狀態的產生可以是動作主無意識的行為,也可以是動作主有意識的行為。而“余る”這種狀態的產生只能是動作主體的無意識行為。

結合日語詞典中的描述,我發現,這一組近義詞的相同點主要在于這兩個動作都可以表示“剩下、多余”,但不同點主要存在于動作主體、動作內容及動作是否具有意識這一點上。在明確了其不同點后,我們在碰到以下的句子時就不會再混淆不清。如:

今度の旅行、5000持っていったが、1000殘った。

(強調原來所帶的5000日元中,有4000日元被用掉了,還剩下1000日元。)這個1000日元是個相對值。

今度の旅行、5000持っていったが、1000余った。

(強調這次旅行本來4000日元就夠了,為了安全起見,多帶了1000日元。果然這1000日元沒有用到。)這個1000日元是個絕對值。

4.結語

以上,我運用語料庫和義素分析的方法對“殘る”和“余る”這組近義動詞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明確了其異同點,尤其是不同點。由此研究可知,語料庫和義素分析法在近義詞研究乃至詞匯、語義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料庫能夠提供大量使用正確的例句以便我們進行分析、研究,而義素分析可以幫我們客觀、直接地掌握近義詞之間的異同點,從而把握其具體用法和意義。今后我將繼續運用語料庫和義素分析的方法對其他的近義詞進行考察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國立國研究所.分表改版[M].秀英出版,2005.

[2]柴田武など.言の意味――辭にいてないこと[M].平凡社,1983.

[3]松尾拾など.の研究[M].秀英出版,1965.

[4]夫.の意味?用法の述的研究[M].秀英出版,1972.

第3篇

關鍵詞:同義詞辨析 義素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19

《2013年江西普通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中對詞語的要求是“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E級(表達應用)。所謂“表達應用”是指學生能夠準確使用詞語,具備理解和辨析詞語的能力。縱觀近年高考題型,可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①以同音詞、近義詞的辨析為主;②考點為同音詞、近義詞的意義、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③所選詞語多是生活中常見但被廣泛誤用或易忽視的詞語。這里主要談談高考同義詞的選用技法,并由此提出一個實詞教學的方法――義素分析法。

1 義素分析法的引入

現代漢語中,詞匯非常豐富,詞義上講求精確,尤其是大量同義詞的存在,為我們遣詞造句,準確地描述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很廣闊的選擇空間。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廣義上包括近義詞和等義詞。近義詞是指意義相近,但存在一些細微差別的詞,在運用上不可相互替換。而等義詞,如衣服―衣裳,是指意義完全相同,在運用上可以相互替換的詞語。高考詞語辨析題主要在近義詞上設置考點,考查學生對近義詞細微差別的掌握,這最能考查出學生運用詞語的能力。

傳統的實詞辨析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從詞的詞匯意義方面辨析,①詞義的側重點不同;②詞義的輕重不同;③詞義的范圍大小不同。第二,從詞的色彩意義方面辨析,①感彩不同;②語體色彩不同。第三,從詞的用法上辨析,①適用對象不同;②搭配對象不同;③詞性和句法功能。可以說,利用傳統的實詞辨析方法有利于揭示共同語義范圍之內詞義的細微差別,這為詞語辨析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是,傳統辨析方法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第一,缺乏系統性。語言中的每一個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詞語在語義范圍上會有交集或聯系,當它們構成一定集合時,傳統辨析法只是辨析大同小異的具體詞,從而忽略了它們之間的聯系。第二,詞的完整性與辨析的縝密性之間存在矛盾。傳統的詞義辨析法是以詞為單位,作為一個整體辨析,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詞的完整性,但詞多數不止一個語素,辨析無法做到縝密性。所以筆者在這里想引進一個新的方法――義素分析法。義素是詞義的區別特征,是構成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這種方法有利于深入詞義的微觀層面,區別詞義,從而精確使用詞語。

2 義素分析法的運用

首先在對近義詞進行義素分析法時,要劃定一個適當范圍的同義義場,也就是說選取的一組或幾組近義詞在意義上應該是有同有異,并且是大同小異的。范圍確定之后,運用義素分析的法找出該同義義場內義位之間的區別特征,從而確定結構式,找出義位在意義上的差異,我們用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例如“看”和“看見”,好像詞義差不多,實際上除了都是憑借眼睛感知客觀事物外,沒有別的相同之處,通過對這兩個詞進行義素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看[+憑借眼睛,+自主,-被動感知,+可控]

看見 [+憑借眼睛,-自主,+被動感知,-可控]

例如“生日”、“誕辰”、“壽辰”,都表示“人出生的日子”,細微差別可以通過義素分析法看出,

生日 [+人活著][+出生的日子][-莊重色彩]

誕辰 [-人活著][+出生的日子][+莊重色彩]

壽辰 [+人活著][+出生的日子][+莊重色彩]

這樣分析雖然看起來比意思解釋復雜,但通過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透徹分析,學生會牢牢記住這些存在細微差別的同義詞。而且我們面對的群體是高中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老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對平時容易混淆的詞語進行自主分析,這樣學生不靠死記硬背就能準確地辨析運用這些詞語。

3 義素分析法與傳統辨析的融合

義素分析法也同樣可作用于傳統實詞辨析方法上。

3.1 意義方面

①感彩不同

成果:+[收獲]+[工作事業上的]+[好結果];后果:+[收獲]+[工作事業上的]+[好結果]

②適應對象

愛護:+[對上級]+[很深的感情];愛戴:+[對上級]+[很深的感情]

③語意輕重不同

請求:+[向別人要求]+[希望得到某種滿足]+[程度重]

懇求:+[向別人要求]+[希望得到某種滿足]+[程度重]

3.2 詞的用法方面

①搭配對象不同

侵占:+[非法占用]+[損害他人]+[接抽象事物]

侵犯:+[非法占用]+[損害他人]+[接抽象事物]

②詞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勇敢:+[不怕危險困難]+[有膽量]+[形容詞];勇氣:+[不怕危險困難]+[有膽量]+[名詞]

3.3 語體風格不同

媽媽:+[親屬]+[第一層血緣關系]+[女性]+[口語]

母親:+[親屬]+[第一層血緣關系]+[女性]+[書面語]

4 結語

將義素分析法引進同義詞教學,特別在語義的細微差別上,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精確使用詞匯。義素分析法遵循漢語自身規律,依靠漢語特點,所以不管是在理論基礎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都呈現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引入義素分析法在同義詞辨析中是很有必要的,我們更應該多花精力,探尋出行之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陸紅燕.用義素分析法辨析同義素詞[J].

[2]朱明珠.義素分析法在語言教學中的功用[J].常熟高專學報,2002,(5).

[3]范穎睿.義素分析法在同義詞辨析中的作用[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11).

第4篇

綜上所述:綜,綜合的意思,該詞語的意思是考慮以上因素,總的來說,綜合各方因素,得出結論。

近義詞如:一言以蔽之、總而言之、括而言之、言而總之、括而言之等等。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來結束,用一句話來概括。

總而言之:總之,考慮所有因素,得出一個結論,同言而總之。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關鍵詞:科技英語;增譯;減譯

科技英語是一種重要的獨立文體形式,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形成,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知識和技術。由于英漢語言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翻譯時必須注意翻譯方法的運用。本文將從增譯法和減譯法的角度探討科技英語翻譯的技巧。

一、科技英語翻譯中的增譯

增譯法是指在翻譯時增加一些必要的詞語及句子等,以此使得譯文在語法及語言形式上符合譯文的表達習慣并在文化背景、語言聯想方面與原文一致。科技英語中的增譯并不能無中生有,需要做到“雖無其詞卻有其意”的增加。

1.復數名詞及抽象名詞引起的增譯

漢語中沒有復數概念,也沒有詞形上的變化;而英語則不然,所以為了準確清晰地表達原文意思,需要把英語中某些表示名詞復數的概念譯出。

(1)Air is a mixture of gases. 空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

此處gases為復數,增譯為“多種氣體”,更為嚴謹地表達出原文的信息,讓讀者對原文的理解更加到位。

(2)Oxidation will make iron and steel rusty.氧化作用會使鋼鐵生銹。

此處對oxidation這一抽象名詞增譯了“作用”二字,這樣對原文信息的表達更為準確地道。

2. 時態及語態引起的增譯

英語通過動詞的詞形變化來表示時態或語態,所以在英譯漢中需要注意添加相應的詞語,以此來表示不同的時態和語態。

(1)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火箭已經被用來探索宇宙。

此句為現在完成時,在翻譯成漢語時增譯了“已經”來表明火箭用來探索宇宙的動作已經完成。

(2)All bodies are known to possess weight and occupy space.我們知道,所有的物體都有重量并且占據空間。

此例句原文是被動語態,翻譯成漢語時增譯了邏輯主語,將被動句轉化為主動句。科技文體因為陳述的客觀性要求,往往使用被動語態。使用增譯法可以實現主動與被動間更好的轉化,從而更加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含義。

3.添加概括性詞語引起的增譯

有時需要增補一些總結概括性的詞語,使句子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Basic design encompasses both concept design and preliminary design.基本設計包括概念設計和最初設計兩個部分。

漢語譯文增譯了“兩個部分”,對“基本設計”這一概念進行了總結歸納,更符合漢語的習慣,易于讀者接受。

4.添加原文省略詞語引起的增譯

很多時候,在英語表達中為避免重復,某些成分如果在前文出現后文往往省略,但在英譯漢的時候,需要將省略部分增譯補全。

The first treatment would require a minimum of 48 hours, the second only 26 hours.第一次處理至少需要48小時,而第二次處理只需26小時。

漢語譯文進行增譯,補全了前文的闡述。因為漢語多重復,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表述也更加忠實于原文。

三、科技英語翻譯中的減譯

所謂減譯,是指在不改變原義的情況下,把多余的文字減去,或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用簡潔的語言來代替原文繁瑣的詞語。科技英語中的減譯不能憑空亂減,需要做到“濃縮至精華”的減化。

1.冠詞的減譯

英語中有冠詞,但漢語中卻沒有冠詞,因此在英譯漢時,往往會省略冠詞,從而實現譯文的簡練客觀。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ire design sequence is essential to anyone seeking to develop a basic design.想要進行基本設計,必須了解整個設計順序。

此處減譯名詞前面的不定冠詞。通常在準確傳達原文內容的基礎上,會省譯冠詞,這體現了科技英語簡潔明確的特點。

2.連詞的減譯

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英語中邏輯關系多由連詞表示,而漢語很少借助連詞,只是通過語序及語言內涵來表意。所以英譯漢時,常省略連詞。

Some ship operating companies are closely tied to successful previous designs, and they will permit little variation from these baselin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placement vessel designs.一些航運公司傾向于以前成功的設計方案,幾乎不允許對以往船舶設計進行改進。

此處的英譯漢省略了連詞and,避免了嗦冗余,并沒有減輕對原文意思的準確表達,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也體現出漢語重意合的特點。

3. 同義詞或者近義詞的減譯

英語中的某些詞語會與其同義或近義詞連用來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而在漢語中對英語所指的某事物也許只有一個對應說法,所以在對于英語同義詞及近義詞,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減譯法。

To be sure,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is slow but, nevertheless, it is continuous.環境的確變化很慢,但它確實在不斷變化著。

此處連個連詞均是表示轉折的意思,可將二者的意思綜合到一起表達。這樣更加簡潔,不嗦冗長,符合科技英語的特點。

四、結語

科技英語翻譯的范圍領域廣闊,只有在科技英語翻譯實踐中不斷學結才能實現增譯減譯及各種翻譯技巧的完美結合,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合理轉化,進而更好地促進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1]謝小苑. 科技英語翻譯技巧與實踐[M]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

[2]張澤乾. 翻譯經煒[M]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4.

第6篇

記得兩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長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種在一只花盆里。

當時收下它是因為朋友的好意難卻,還因為朋友說它不需要管理,憑著這兩條理由,我把它收下來了。第一年的八月它沒有香味,因為它沒有開過花。家人也沒有對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沒有人去打理它。倒是我家的小花貓偶爾上去幾次,但是由于,貓兒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于是,貓兒也冷落了它,桂花樹便默默地生長了一年。

第二年開春,我決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kòng)上。我開始挖它的根,但是實在無法挖出來,最后不得不將花盆弄破,沒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發達—————長的、短的、細的都緊緊抓著土壤。我不得不驚嘆它生命的頑強。

移到地面后,我仍舊對它疏于管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它變得郁郁蔥蔥了,片片新葉布滿了枝椏,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許多。欣喜之余,我開始注意它了,定時澆水施肥,實施關注著它。不久,它嫩黃的新葉也變得綠油油的,滿樹都披上了綠裝。金秋八月,滿院飄香,家人圍坐在桂樹的周圍,聞著桂花的香,說著有關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間,如果硬要將它束縛在固定的地方,勢必影響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閱讀題:

1、在文中帶點字正確的讀音下面畫橫線。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節();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畫。“弱”在字典里的解釋有:①跟“強”相反;②年紀小;③不足,偏少。“瘦弱”中的“弱”字解釋為()。根據義項②,可以用“弱”組詞為()。(6分)

3、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2分)

近義詞反義詞。

瘦弱()()

欣喜()()

4、認真閱讀全文,完成下列各題。(4分)

(1)桂花在()季開放。

(2)作者種桂花有兩個原因,一是();二是()。

(3)因為(),所以貓兒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線劃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話。(1分)

6、你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怎么樣?請你做一回小老師,簡明扼要地寫一句評語。(2分)

參考答案:

1、kò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殘

3、瘦小肥胖高興憤怒

4、(1)秋⑵因為朋友的好意難卻,還因為朋友說它不需要管理⑶它太瘦弱了

第7篇

    語義場理論打破了傳統語言學對于詞義孤立、零碎的考察方法,對詞義系統宏觀的研究將為我們提供豐富而全面的語言知識1。但由于語義場內部義位彼此性質不同、關系不同、聯系復雜,因而對于語義場的最小子場的劃分也不同。因此我們有必要探析漢語語義場的最小子場劃分的標準。下面我們主要從語義場的劃分標準、對比分析等方面進行論述。

    一、語義場的劃分標準

    關于語義場的界定,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版)給語義場下的定義是:通過不同詞之間的對比,根據他們詞義的共同特點或關系劃分出來的類。其中劃分出類屬義場、順序義場、關系義場、同義義場和反義義場這五大類。賈彥德先生對語義場的定義為:若干個義位中含有相同的表彼此共性的義素和相應的彼此表差異的義素,連接在一起,互相規定、互相制約、互相作用,那么這些以為就夠成一個語義場。他劃分出十個最小子場。但是這十個子場的劃分是有一定的邏輯基礎,他是從義位的角度,通過對比各義素的關系來劃分的。周國光對語義場的定義為:一組在語義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區別、相互依存的詞項構成的聚合體叫作語義場。他以心理學的實驗材料為依據,將語義場劃分為十三個最小子場,以此建立詞匯語義系統中各種語義場的模型,并對語義場的邏輯基礎和場中的語義關系進行描述和分析。

    由此可見,對語義場的定義不同,其劃分的語義場類別和數量也就不同。《現代漢語》中是關注詞義共同特點劃分出來的類。而賈彥德是根據義位中義素間的共性和差異來劃分的。周國光則是以心理學的實驗為依據,從認知的角度來分出的。他們的劃分都有自己的依據,三者所用的劃分標準也不一樣,所以說語義場的確定按照不同的原則和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種類,甚至同一個詞語的義位可能被列入不同的語義場。其中經常使用的有三種劃分原則:邏輯原則(概念原則)、語言學原則和成分原則。邏輯原則是特里爾劃分語義場理論模式時堅持的一個標準。他認為“概念語義場首先是某個概念范圍結構或者概念范圍。該概念場在語言中有相應的詞匯場”。本文試著將現有的語義場以邏輯學原則為標準來重新整理一下。

    二、語義場的對比及分析

    1.語義場劃分的對比

    關于語義場的研究,多半是應用上的研究。如語義場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或者是幫助學生建立心里詞匯的網絡。也有些是微觀的研究,如探析一個語義場的歷史演變。對于語義場的劃分類型和類別的研究并不太多。從收集到的論文來看有劃分為六個(《從語義場的類型看語義的模糊性》韓晶晶)、七個(《探析語義場的類型》滕靜)以及十三個(《語義場的結構和類型》周國光)。雖然都劃分出不同類型的語義場,但是大多數人并沒有談到到對于語義場劃分的依據。我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通過對比這些分類各異的語義場,找出其分類中所共有的語義場,試著找出其分類依據。

    《從語義場的類型看語義的模糊性》中把語義場分為分類義場、序列義場、換位義場(即關系義場)、矛盾關系義場、兩級義場、同義關系義場六類。《探析語義場的類型》中分為類屬義場、序列義場、關系義場、同義義場、反義義場、多義義場、構詞義場七類。在《語義場的結構和類型》中分為十三個,分別為同類語義場、同體語義場、同集語義場、層序語義場、循環語義場、同心語義場、典型語義場、家族語義場、重合語義場、對義語義場、同屬語義場。《漢語語義學》中以義位及義素間的關系為依據,劃分為分類義場、部分義場、吮吸義場、關系義場、反義義場、兩極義場、部分否定義場、同義義場、枝干義場、描繪義場。

    通過對比可以得知,這些分類中,其共同的語義場有類屬義場、關系義場、順序義場、同義義場、反義義場。由此可見,這五個子場的劃分,也沒有太大爭議。但是除此之外,他們劃分中不同的部分,卻五花八門。因此我們有必要試著從中找出邏輯基礎,評析其合理與不合理之處。

    2.語義場劃分的分析

    在思維體系中,概念之間存在著五種基本邏輯關系,即全同關系、真包含關系、真包含于關系、交叉關系、全異關系,其中全異關系包括反對關系和矛盾關系。其中前四者是相容關系,最后一種是不相容關系。

    關于反義義場的劃分,有的是劃分為同一層次上的兩個義場——矛盾關系義場和兩極義場(《漢語語義學》賈彥德)。但有的是在反義義場這個大的義場下再劃分出來兩個二級子義場,分別是互補反義義場和極性反義義場。(《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版)。但是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應該分為兩個一級子場,因為在邏輯中不相容關系中的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是同一層級上的。所以,在應該把反義義場分為矛盾義場和兩極義場。賈彥德也分了兩個義場,分別是反義義場和兩極義場,他所指的反義義場就是矛盾義場,雖然分類是科學的,但是這個名稱有點不恰當,應該改為矛盾義場。

    同義義場的劃分,大多數人都是將等義詞與近義詞劃分到其中,但是從邏輯上的相容關系來看,等義詞與近義詞邏輯基礎是不同的,等義詞是全同關系,它的外延完全相同。而近義詞則是有部分重合,大同中也有小異。所以周國光在《語義場的結構和類型》中以重合語義關系劃分出來重合語義場,以疊交語義關系劃分出來疊交語義場。也就是將同義義場中的等義詞和近義詞劃分開來。所以是有一定的邏輯根據的,這個劃分比較合理。我們可以舉例來論證其合理性。例如“今天晚餐做西紅柿炒雞蛋。”與“今天晚餐做番茄炒雞蛋。”等義詞是無論在什么樣的語境中都可以同等對換,并且不影響和改變句義。然而,近義詞如果在同一語境中有能交換的也有不能交換的。能交換的交換后有的句義變化不大。例如,“我看見了北京電視塔。”和“我望見了北京電視塔。”這兩句交換了不影響句子的理解。但有的交換后干脆就是不成立的說法。還是以“看”和“望”為例。可以說“看書”,但不能說“望書”。因而,等義詞應該從同義關系義場中劃分出來。

    關于順序義場,賈彥德的定義是:表數目、季度、月份、學位、度量衡單位、考核或比賽名次等的義位。他提到“一、二、三……”的順序關系一目了然,有的順序義場義位間不是單純的順序關系,而是反映了等級。如軍階、職稱等。在此可以看出,賈先生已經有意識將序列和等級劃分出來。但是在周國光的劃分來看,他將順序義場分為,循環語義場和層序語義場。他是一一種封閉和非封閉的性質來劃分,循環義場有一種封閉性,如表示月份、星期等單位。非封閉的為層序性質的。但是他將“一、二、三……”這樣的序數詞放在層序語義場中是不太合適的。通過對比得知,是將順序語義場劃分為等級語義場和序列語義場還是劃分為循環語義場與非循環語義場。周國光與賈彥德的分類有分歧。要解決這個劃分的問題,接下來就應該從語義場各個義位間的關系來分析。通過封閉與非封閉的標準來劃分,表示時間、季節、節氣等時間概念的詞可以放入循環語義場,那么表示數字的非封閉的可以放入層序關系義場中。但是表示數字的并不具有等級關系“一”和“二”與“軍長”“師長”義位間的關系也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種并列的關系,是數詞。后面則是一種等級。前者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而后者是交叉的關系。因此根據義位間的關系來看,順序義場以義素間是同一層面上的并列還是不同層次上的等級關系分為“序列義場”“層序義場”這兩個子場較為合理。

    賈彥德所劃分的枝干義場和描繪義場,是按照詞的義素間同屬的關系劃分出來的。周國光給同屬語義場定義為:一組詞項,如果包含著相同的屬性的語義成分,形成同屬語義關系,那么他們就會以此為基點形成同屬聚合。用這個定義就很好解釋賈彥德的枝干義場和描繪義場應該都屬于同屬義場。例如,在枝干義場中賈彥德舉例“仍、甩、投”雖然用的方式動作不一樣,但是都是圍繞著一個基點,這個基點就是“使東西離開手”。在如描繪義場中“笑哈哈、笑嘻嘻、笑瞇瞇、笑盈盈、笑呵呵”這么幾個以義位的基本義從理性上反應笑這種行為。雖然描繪的方式有不同的,有著重視覺上的有、有著重程度上的。但無論怎么樣的都是以笑這個行為為基點聚合的。因而,這兩個義場都可以歸為同屬語義場。

    以上是比較有爭議的義場的劃分,而分類義場、關系義場及部分義場是大部分人都比較認同的義場。先來談談分類義場,它屬于相容關系中的包含關系,也就是種屬關系。人類學家與語言學家在對多種語言的研究中發現了類義結構也就是詞義所表達的義位之間有一個種類屬與分類的關系類屬義場的成員同屬于一個較大的類。它是邏輯關系中相容關系中的一種。上義詞和下義詞在語義的概括范圍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下義詞的語義概括范圍包含在上義詞的語義內容上,下義詞的語義則蘊含著上義詞的語義2。那么分類義場的邏輯基礎是相容中的包含關系。

    關系義場中的詞一般是成對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形成一個對立統一體。關系義場的邏輯基礎是交叉關系,因為他們中有彼此表示共性的義素,也有彼此表示差異的義素。這個義場因此沒有爭議地劃分出來了。

    部分義場也有稱為同體語義場,是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的義場。它和類屬義場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層次性。如類屬義場中有表示種概念的詞,也有表示屬概念的詞。而部分義場有表示整體的詞,也有表示部分的詞。表示整體和表示部分的詞就構成整體和部分關系,他們之間的邏輯基礎是分解關系3。而表示部分的各詞之間的關系又是一種同體關系所以也稱為同體語義場。

    結語

    從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看到以前的劃分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以上述的分析為根據整理得到以下義場。

    漢語的最小子場可劃分為①分類義場②關系義場③部分義場④矛盾義場⑤⑥兩極義場⑦等義義場⑧近義義場⑨同屬義場⑩順序義場(序列義場與層序義場)。一共分為10大類,11個語義場,其中順序義場下面有兩個子語義場序列義場和層序義場,它們與其他九個義場不是一個層面上劃分出來的。在此的劃分也許還不夠全面和細致,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宗明.邏輯與語言表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第8篇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教學資源,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滲透對學生閱讀政治課本的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閱讀、理解政治課本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一、把課本讀透,前后聯想地讀,

(一)重視“引言”──使學生注意前后兩課之間的聯系。

現行政治課教材,每一課都有一個“引言”。這個“引言”,既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也言簡意賅地點撥了該課與前一課之間的有機聯系。重視對“引言”的教學,能幫助學生在宏觀上把握知識板塊間的聯系,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例如,高一政治課本上冊第四課的“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話是:“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也是國民經濟的細胞。”這兩句話,言簡意賅地講了三層意思:第一,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細胞;第二,國民經濟的產業構成──三大產業;第三,第三課(企業)和第四課(產業和勞動者)之間的聯系──各個行業分屬于不同的產業。因此,無論是新課的講授還是舊課的復習,我們都應談要求學生不要忽視每一課的“引言”。

(二)板書標題──使教和學“綱舉目張”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個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標題的板書,最好用彩色粉筆把主要標題加以突出,通過視角的刺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復習時,把各個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生思維和敘述的條理性。

(三)區別字體──幫助學生吃透知識點

現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基本有三種字體:黑體字、宋體字和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一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說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一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閱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體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系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使學生熟悉教材,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把知識點吃透。

(四)層層追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一般地講,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教師應該告訴學生,閱讀政治課本時,必須把每句話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節、前后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具體方法是:圍繞確立的中心,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類問題。這樣,一句話就變成幾句話,一段就擴展成幾段。這樣,前后知識的聯系也就緊密清楚了,思維也就得到了發散。

(五)邏輯推理──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在新課的講授時,應盡可能地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在舊課的復習時,應引導學生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這不僅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而且能使學生建立起知識網絡,便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六)帶問閱讀──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針對課文中的知識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咬文嚼字地讀,把課本讀準

(一)劃分句子成分──幫助學生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復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的、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對于高二政治第二課第一節第一框中的重點哲學名詞“聯系”,運用句子成分劃分的辦法,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聯系是關系”。簡單地說,聯系就是關系。這種“化繁為簡”的辦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聯系”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要義。

2.第一修飾詞:“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關系都是聯系。也就是說,聯系是有條件的,并不是任何“關系”都是“聯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才是“聯系”。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聯系”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內涵。

3.第二修飾詞:“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這表明兩層意思:聯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們強加的,因而“聯系”具有“客現性”;聯系不僅存在于事物內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聯系具有“普遍性”。這樣,我們也就能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了“聯系”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外延。

(二)區分易混詞──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了。

例如,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

A.團結-批評-團結;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榮;D.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90年全國高考題)。

這是一道十分簡單的單項選擇題,正確答案是D。但是,據當年的統計,仍然有28.8%的學生做錯。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區分清楚“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和“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決定”與“影響”,“根據”與“條件”,“主要”與“全部”,“原則”與“政策”等,就屬于易混詞。課本在知識敘述上,常使用這些詞把知識點準確地加以界定。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時常注意課本上的這些易混詞,或用提問的方式,或“故弄玄虛”地出錯,或要求學生“判斷改錯”,引起學生對易混詞的注意,從而幫助學生區分易混詞、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三)抓住近義詞──培養學生的信息轉換能力

信息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學生閱讀后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于檢測信息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著我們高中三個年級的政治課本中的政治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于這些近義詞,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練習等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做好旁批。這樣進行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知識點,還能培養學生的信息轉換能力。

例如, “2001年12月10日,中國正式成為了WTO的成員。回顧過去,15年艱難談判中最大的困難是中美談判。中國需要WT0,WTO也需要中國。中國政府在談判中始終堅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能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從而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利益,獲得了令人滿意的雙贏結局。加入WTO,有機遇,也有挑戰,有利也有弊,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利大于弊。”“請問,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2002年某市高二上學期期末統考題)。

對于上述題目,運用“咬文嚼字”的辦法,把材料中的詞句轉換成“政治術語”,就能比較好地作答。材料中,(1) “成為了”“發展”發展的觀點;(2) “艱難”“曲折”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觀點;(3) “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觀點;(4) “也”“聯系”聯系的觀點;“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5)“雙贏”“共存”對立統一的觀點; (6) “利、弊”“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的觀點;(7) “利大于弊” 兩點之中有重點的觀點。

(四)重讀關鍵詞──幫助學生抓住知識重點

第9篇

語文立場 《老王》 愧怍

所謂語文教學的語文立場,就是指語文教學要始終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為目標。要立足對字、詞、句、段、篇章結構、寫作特點與表現手法等的教學。用語文界資深專家吳格明教授的話說,語文應該教“文何以載道”,而不是教“文以載道”中的“道”。

一、語文立場的主張與實踐的背反

語文教學中的“語文立場”,這幾年成了語文學界和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熱門詞匯。很多語文界的專家學者,都一致批評一些語文老師的語文教學偏離或背離了語文教學的“語文立場”。之所以發生這種偏離或背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陷入到語文課文的“內容”教學中去了,而沒有站穩語文立場。

十分吊詭的是,很多專家學者在批評一些老師的語文課沒有站穩語文立場之后,自己的示范課或“下水課”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犯了自己所批評的類似的錯誤。

當然,專家們實踐和理論的脫節或不一致,并不能認為是學者和專家的“不誠實”,或教學評價上的“雙重標準”。而主要是語文教學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專家學者本身實踐能力與理論能力本身也不見得一定完全能齊頭并進造成的。這就好比一個優秀的文學評論員,他未必能創作出比他批評的作品更好的作品,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以初中課文楊絳創作的名篇《老王》為例。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是因為當代語文界一批活躍的語文專家和學者都親身登臺示范了《老王》的教學,而且這些示范教學都被眾多語文專業雜志和各種媒體進行了刊載宣傳。拿這個課文的教學來說事,更具有示范意義。

而就《老王》的教學來說,本文不打算具體指名引用哪位專家的教學為例,也不打算對哪位專家的或幾位專家的教學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只是摘取一些專家共同采用過的對課文中的一個關鍵詞“愧怍”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筆者發現,有好些專家都用了將近一個課時集中圍繞“愧怍”展開教學,他們的教學大同小異。它代表了很多人一個類型的教法。

二、專家們“愧怍”教學的非語文立場

下面重點以某專家的《老王》教學實錄中的內容為例,示例性地展示專家們語文教學中的非語文立場,或者它是語文教學中的“內容立場”。

其中一個著名語文專家圍繞“愧怍”提出了兩個問題:

1.作者為何會對老王愧怍?

2.作者愧怍什么?

仔細看課文內容,這兩個方面并沒有本質區別。當專家將問題去展開的時候,實際就是將師生的注意視點轉移到了教學的具體內容和情節上去了。它是以“內容”立意的,而不是以語文立意的。

正因為是內容立意的,結果師生在一節課上就大肆地從課文中找查細節和內容,以說明作者楊絳“為何愧怍”以及“愧怍什么”。師生活動的焦點和視野始終在教材的具體內容和情節上。結果就把老王的“蹬三輪車”“瞎了一只眼”“侄兒沒出息”“孤苦”“鑲嵌在門框里”“送雞蛋”“我拿錢”等一系列細節給翻出來對答和簡單討論。

從內容立意看,這兩個問題都不是真問題,因為作者楊絳在文章末尾寫的很清楚:“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本文中實際是一個問題,它們在文章末尾已經被作者概括得十分精準,其他任何的解釋都是畫蛇添足。

如果是語文立意,那就要抓住“愧怍”作為一個特別語文詞匯來進行教學。要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此處“愧怍”使用的巧妙處。

然而,眾多的專家和學者,包括很多一線教師,都在課文的內容中打滾,從內容到內容。教完之后,除了熟悉了課文的一些具體內容和情節,并沒有取得教學效果。

三、“愧怍”教學的語文立場嘗試

“愧怍”作為本文一個點睛之詞,或者說關鍵詞,教材的注釋中就是解釋為“慚愧”。而《新華字典》和《辭海》居然沒有找到“愧怍”這個詞條。通過上網百度找到的解釋就是:

愧怍,指慚愧;羞愧。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

而作為語文老師的立足點和著力點,應該是放在對“愧怍”一詞的深入、準確的理解上。

先看上面這個詞典的解釋,如果光看這個詞語解釋,應該引導學生分析一下這個詞語解釋本身的特點。

1.關于“愧怍,指慚愧;羞愧”的解釋方式

教師首先問學生一個問題:“愧怍,指慚愧;羞愧。”這個算不算解釋?學生一般肯定回答“算”。

接著問:“這是何種解釋方式?”這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有難度。

教師接著啟發:慚愧、羞愧跟愧怍是什么關系?它們在詞性詞義上是什么關系?它們是同義詞(近義詞)還是反義詞?(不斷降低難度或精準性的三個提問)

在這樣的啟發下,學生肯定會答出“同義詞或近義詞”,也就是會答出“同義關系”“相似關系”這樣的答案。

最后,引導學生得出,這個解釋方法就是用我們比較熟悉的同義詞和近義詞來解釋一個不太熟悉的、不太常見、陌生的詞語的方法。

然后歸納出一個重要的語文知識:用我們比較熟悉的同義詞、近義詞解釋一個不太熟悉不太常見的詞語,這是詞語解釋的一種常用的方法。

2.關于“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的解釋方式

教學行進于此后教師再問學生第二個問題:“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這是一種什么方式的解釋呢?

邏輯學中將概念分成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簡單地說,一個詞語它所指稱對象是外延,而它的意義、意思、性質或屬性,則是“內涵”。

“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這是個解釋,那么這個解釋是一種什么方式的解釋呢?由于老師做了一些知識講授,學生就能回答出是從“內涵”來進行解釋了。

然后教師歸納出另一個重要的語文知識點:從詞語內涵的角度去解釋詞語,也是詞語解釋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和方法。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愧怍,指慚愧;羞愧。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這是將同義詞解釋法和內涵解釋法結合起來使用的一種詞語解釋方法。這種方法是詞語解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當然,也還有將同義詞解釋法跟外延解釋法相結合的方法。

3.“愧怍”的教材含義與慚愧、羞愧的含義關系

接著教師再問學生第三個問題:“《老王》中愧怍跟慚愧、羞愧是同義詞嗎?如果是,為何不直接用慚愧或羞愧而故意要用一個很生僻的詞語‘愧怍’呢?其用意是什么?”

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和體會課文的全文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愧怍跟慚愧、羞愧應該只是“近義詞”而不是同義詞。因為它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完全相同,作者就沒必要找一個生僻詞來使用。因為,使用生僻詞,其實不僅不能給作品提升價值,反而是一種寫作的忌諱,是一種敗筆,是會損害作品的價值的。

正因為慚愧和羞愧并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文章中對老王的這種比較奇特的思想感情,所以作者為了精準地表情達意才使用了“愧怍”這個十分生僻的詞匯。

4.“愧怍”的引申義是否符合教材中“愧怍”的關系

百度對愧怍的內涵揭示為:“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那么這個引申義或內涵,是不是跟教材的“愧怍”的內涵相符合呢?

通過文本應該看出,作者是沒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的。既然如此,這個“引申義”就跟教材的“愧怍”不一致。

那么教材的“愧怍”內涵要如何解釋呢?“我”既然]有缺點和錯誤,我的這個“不安”是因為什么引發的呢?

這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是你,你如果就是文章中的“我”,遇到這個情況,你根據自己與“老王”的這種關系,你會發生“不安”的心情嗎?如果沒有又是什么原因?

通過討論最終學生明白,一般的“愧怍”是由于缺點或錯誤引發的,而本文中的“愧怍”,則是由于“我”強烈的廣大的同情心產生的,或者是由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自古以來學人的美德引發的。從而使學生準確地理解了“愧怍”的含義。

5.詞語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

從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個十分重要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觀點:詞語或語詞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問題。

因為,“愧怍”雖然在歷史上出現過,而在一般的字典和詞典中都沒有納入,可以看出這是個不常用的詞語。盡管他在歷史典籍中出現過,但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對“愧怍”一詞的運用也不同,要注重它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

愧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宋曾鞏《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顏愧怍。”明方孝孺《與黃希范書》:“千里遣徒,B以束帛,而缺然無以報,不勝愧怍。”王蒙《雜色》:“這是一首曾經叫他落淚的歌曲,落淚之后他又惶惶不安,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

而當“愧怍”在以上典籍或作品中出現的時候,有的恰恰是可以跟“慚愧”同義解釋,也是可以互換的。因為,“慚愧”這個詞,在古代,在某些區域可能也不是那么常用,他們可能更流行使用愧怍。

《老王》中的“愧怍”就應以教材文本為背景,在教材的語境中去切實領會“愧怍”的含義。而光是翻字典,甚至辭海,我們可能得不到答案。而教材的“慚愧”二字的解釋,只是給了一個近義詞,它是不能讓我們準確理解“愧怍”的意義的。

第10篇

嚴肅的近義詞

嚴厲、嚴正、威嚴、莊嚴、莊敬、莊重、正經、端莊、肅穆

嚴肅造句

1、我有一個溫和又嚴肅的老師,上課時她嚴肅認真,課下又溫和的替我們解惑答疑,我們都很愛她。

2、他的確有一副嚴肅的臉孔,但內心卻是很富幽默感。

3、小張平時就是一個嚴肅的人,那就沒多少朋友和他來往。

4、爺爺是我們一家子的老大,我們所有人都得聽他的。他平時一臉的嚴肅勁,但一說起話來,就好似流水般連綿不絕。

5、冬天,雖然竹子倒下了,但他的精神絕沒倒下,他還是那么嚴肅,那么樸素那么有君子之風。

6、老校長的表情總是那么嚴肅,同學們都有點怕他。

7、那些在語文與藝術上久已受到這種陶冶的人們,他們又有幾個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世上其余的人們實行節制、仁愛、謙遜、慈悲、嚴肅、忍耐與克制的榜樣呢!

8、的叫聲,音調嚴肅鄭重,似厲聲呵斥。

9、靈堂布置得莊嚴肅穆,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

10、老師對犯錯誤的同學總是嚴肅地批評教育,從來不遷就。

11、他的眼神中只有堅強,他的骨子里只有脊梁,他的眼神里透著嚴肅,他的臂膀厚實得像堵墻,他有一個偉大的名字:父親。爸爸節到了,祝天下爸爸快樂安康!

12、看著他那認真嚴肅的樣子,老師滿意的點了點頭。

13、蛐蛐兒滿身披著黑紗,顯得那么嚴肅;又像披著黑色盔甲的大將軍,又顯得那么勇武。

14、東北的冬天,寒風凜凜,冰天雪地,十分寒冷。注意。威風凜凜中的凜凜表示嚴肅、敬畏的樣子。

15、對你嚴肅的面孔,那是一盞明燈。

16、你必須用笑聲摧毀敵手的嚴肅,或是用嚴肅擊敗敵手的笑聲。

17、科學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員既要有嚴肅嚴密和嚴格的學風,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闖的精神。二者不可缺一。

18、講到學習方法,我想用六個字用概括:嚴格、嚴肅、嚴密。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除了向別人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識的刻苦鍛煉。

19、她對下屬的態度嚴肅而認真。

20、它不像仙人掌那般無情,不像蓮花那般嚴肅,它象征著愛,無言的愛。親人的愛,朋友的愛,情人的愛,師生的愛,想說出來,卻又無可言諭。而玫瑰正是這種愛的寄托,代表著愛與被愛,淚與悲傷,真情與奉獻。

21、之前爸爸就十分的嚴肅,如今也是這般的嚴肅。

22、父愛是什么?父愛指父親給予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溫暖。父愛是嚴肅、剛強的、博大精深的。

23、她努力裝作不說不笑的樣子,把臉繃得象石雕泥塑一樣嚴肅。

24、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開始生活得更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25、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義,這有什么標準可以衡量嗎?提出一個絕對的標準當然很困難;但是,大體上看一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否嚴肅認真,看他對待勞動、工作等等的態度如何,也就不難對這個人的存在意義做出適當的估計了。

26、幽默與嚴肅互為驗石,因為不愿接受善意的玩笑,其中必有疑處,而經不住審度的玩笑也一定是智慧。

27、第一次這么嚴肅的演戲,也算是走向成熟的一個嘗試吧。

28、在座的人全都受到他影響,一下子也都變得嚴肅起來。就像鋼水突然落到冷水里,一下子整個臉都凝固了。

29、教練制定的紀律,違反者嚴肅批評!

30、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要嚴肅認真,不能輕描淡寫地走過場。

31、對于工作的嚴肅態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

32、關于典禮,他說,這對于學生的生涯來說應該是一項重要,特殊和嚴肅的事情。

33、每當我犯錯了,一向和藹的爸爸就會變得很嚴肅。

第11篇

一、復習目標

(一)、基礎知識方面

1、能利用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能根據拼音正確地寫出已學過的漢字。

2、掌握本冊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并會規范地書寫,能正確認讀學過的多音字。

3、查字典,會運用部首、音序、數筆畫查字法熟練地查字。

4、辨別同音字、形近字,進一步提高正確使用漢字的能力。

5、掌握本冊詞語,理解詞義,一部分會口頭或書面運用。

6、進一步掌握部分詞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掌握已學的成語;了解和認識一些常用的格言。

7、能夠改寫句子、修改病句和縮句;能正確使用一些常用的關聯詞。

8、進一步掌握學過的標點符號及一些常用的修辭方法。

(二)、閱讀方面:會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確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實和聯想;了解科普文章的語言特點,學會閱讀科普文章。學會積累詞語,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作文方面:掌握有詳有略地記事和先概括后舉例寫人的寫作方法,能寫感謝信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復習內容:主要包括本學期學的必學課文,8次習作訓練和8個單元練習

(一)基礎知識

1、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是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能正確地認讀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的音節;能正確地書寫大小寫字母;能正確地拼讀音節。主要題型如:(1)選擇正確的讀音 (2)給專用名詞加上聲母 (3)看拼音寫字、詞、句 (4)確定字的音序、音節等。

2、漢字 對于教學目標中規定的字要做到會讀、會寫、會組詞。了解形聲字的構造。能區分常見的同音字、形似字;書寫時做到筆畫清楚,字形規范,不寫錯別字。掌握常見字的音、形、義;特別要了解多音字、多義字在不同詞語中的意義。主要題型如:(1)把字寫得正確、端正、勻稱(2)改錯別字(3)確定字的部首,除部首外還有幾畫(4)辨字組詞 (5)多音字組詞(6)選擇正確的字填空等。

3、詞語 理解、掌握課文中規定的詞語,做到會讀、會寫、會運用。會辨析一些近義詞的反義詞。能夠理解多義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含義。主要題型如:(1)把詞語補充完整,并解釋所填字的意思(2)照樣子寫詞語(3)根據意思寫詞語(4)用詞造句(5) 找近義詞或反義詞(6)選擇恰當的詞語(7)辨別每組詞語中不是同一類的詞(8)把可以搭配的詞語用線條連起來等。

4、句子(1)了解常見的句式(陳述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雙重否定句)及其作用。了解句式變換的幾種形式(陳述句與反問句的變換;肯定句與雙重否定句的變換);能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變換句式。

(2)認識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設問、反問等修辭方法,能在具體語境中辨別所使用的修辭方法。

(3)能用關聯詞語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并列、轉折、因果、條件、遞進、選擇、假設等)。

(4)要能正確地修改病句,病句的類型主要是:用詞不當、句子成分殘缺、前后重復和矛盾等。復習時,要安排修改一段話的練習(標點、字、詞、句、標點等)。

(5)擴句和縮句。擴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當的詞語,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楚。縮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刪去,使句子簡潔明了。復習的時候,要講清要求和方法。

5、標點: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要能結合語境,了解標點符號的用法,特別要了解分號、引號、省略好號、破折號的作用。

(二)閱讀

主要是: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1、課內閱讀 落實背誦和默寫 把背誦和默寫的段落交給學生,讓他們自我檢查、相互檢查,選擇易錯字、重點詞語或中心詞句進行按原文填空的練習。背誦與默寫要使學生基本做到人人過關。

2、課外閱讀

(三)寫作

從習作的類型來看,有寫記敘文,也有寫應用文。從習作的形式來看,有記實性的習作,寫自己平時所見、所聞和所想,有想像性的習作,包括看圖作文、續寫等。從習作的內容來看,有寫人、記事(記敘一次活動),有寫景。從習作的命題形式來看,主要有三種:全命題、半命題、自由命題。

三、復習方法

1、主要采用集中與個別相結合、集體與自主復習相結合的方法,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努力提高及格率;多讓學生自主復習,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問題;要多種方法交替使用,學生復習得輕松,效率又高。

2、講練結合。在整個復習階段以練習為主,但是老師必須作適當的提示、歸納。在一堂課上學生應該有口頭的練習,又有筆頭的練習。

3、善于利用教材。以課文為主,一是通過復習,對字詞句的掌握,對課文的熟記,讓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二是通過復習,把方法轉化為比較熟練的技能。如把略讀課文變為精讀課文,從中訓練學生理解字詞句的方法,整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的方法和學習表達方法;把精讀課文變為略讀課文,復習搜索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法。

4、閱讀復習時,要把握每個單元的閱讀重點,學生對已學的課文有些模糊,教師應幫助他們回憶一下課文和重點訓練項目。

第12篇

一、練從小處著手

課文中可訓練的點很多,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很重要,能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曾這樣發問:“你從課文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讀一讀,劃一劃,批一批。”很快,學生便將目光聚焦在了課文的第17、18自然段上(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伯父又掏出一些錢來給他,叫他在家里休養幾天,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通過深入閱讀,畫出了“跑、拿、扶、蹲、跪、夾、洗、敷、扎、掏、給”等關鍵詞,并在潛心閱讀后寫下了這樣的批注:生1:“伯父是多么關心這位車夫啊,他小心翼翼地夾,仔仔細細地洗,輕輕巧巧地敷,一圈一圈地包扎,做得是那樣認真、虔誠。”生2:“伯父將車夫攙扶到車上,自己長時間地半跪著,認真地為這位素不相識的,貧苦的車夫處理傷口,真令人感動!‘半跪’一詞正是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光輝寫照。”生3:“伯父為他人想得可真多啊!他知道車夫受傷后無法出車,便主動給他錢,這樣他可以在家里安心養傷,這般照顧真是無微不至。”……看學生余興未了,我不失時機地拋出這樣一個問題“細細讀讀,這些詞語與哪些詞語意思相近,可以相互替換嗎?例如,把‘敷’換做撒、涂等詞,好嗎?”話音剛落,學生立刻高舉小手爭辯道:“不可以。把‘敷’換做撒、涂等詞顯得太草率,有敷衍、草草了事之意,體現不出魯迅先生的真誠態度。”……這個片段的學習中,我從10個關鍵的動詞開始理解,通過讀課文,找到關鍵句段,讓學生圈、點、批、劃、議。這樣不僅理解了這些詞,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還把主人公的感人形象解讀的淋漓盡致。

二、練在不能言傳處

1.練習換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在教學中,有時學生體會到文章中詞語運用的準確,但說不清楚,這時需要練習。例如,學習《窮人》一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句話中“熬”的準確性。我提示學生:除了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義,還可以用換近義詞的方法理解詞義。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立刻用換近義詞的方法找到了“熬”的近義詞分別為“挨、扛”。這樣通過互換詞語練習,既使學生感受到漁夫家里艱苦的生活窘況,體會漁夫為撫養鄰居的孩子打算付出更多辛勞的決心,又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此時之練,可謂一箭雙雕。

2.展開想象,體會文本的韻味性

人教版實驗教材中,有的課文語言十分生動,作者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聯想,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描繪事物特點,但因表達效果的需要文章中閱讀空白較多,意在給讀者留有想象的余地,使讀者產生只可意會的感覺。例如《山中訪友》《草蟲的村落》《七顆鉆石》等課文。教學時,我抓住這些不可言傳的契機,讓學生適時練筆。例如,學習到《草蟲的村落》第5自然段時,我在讀句子“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一好奇的目光。他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后,引導學生想象:它們圍著大蜥蜴可能交流什么,相互攀什么?采用填補閱讀空白的練習,讓學生化作一種角色展開想象。片刻思考后,黑甲蟲說:“喂,朋友!你吃的是什么?為什么如此強壯?”小圓蟲說:“你好,蜥蜴大哥!你經常在外面闖蕩世界,一定經歷了不少新鮮事,講給我們聽一天吧。”甲蟲游俠說:“老兄,有什么秘訣可以連就你這一身肌肉呢?教教我吧。”……這些極富個性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難道不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最佳效果嗎?而這一效果的產生正是教師在最合適的時機。

3.嘗試改寫,注重個性表達的多樣性

教材中一些歷史性故事因故事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個性鮮明,十分耐讀,每每讀來,都有愛不釋手的感覺。但因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歷史背景了解不夠,缺乏對相關專著地研讀,所以對課文理解只停留在文本表層,對人物個性的把握較為單一,草草閱讀,總覺不忍。我在教學后嘗試讓學生改寫,通過改寫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培養學生個性化表達的能力。

三、練在細品精讀時

閱讀教學中,每篇課文都有一些經典的細節值得我們精讀細品,同時也值得我們內化積累,從而將其根植于心。如學習《少年閏土》一文時,我引導學生精讀描寫閏土外貌的段落,感悟作者抓住人物特點準確刻畫外貌的寫作方法,并立刻開展主題為“猜猜她(他)是誰”即興練筆活動,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描寫一位老師或同學的外貌,但不要寫出人名,只寫特征。集體評改時,讓全班同學猜一猜她(他)是誰。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安排了細品精讀、仿寫、評改、猜測、交流等活動,這既是對文本語言的內化,又給學生練習表達找到一個好機會,將閱讀與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練需分層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斗六市| 于都县| 攀枝花市| 大余县| 荥经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全椒县| 巴马| 绩溪县| 长寿区| 客服| 合肥市| 广东省| 石台县| 贵港市| 弥渡县| 湟源县| 三都| 武川县| 安达市| 唐河县| 蕲春县| 电白县| 桃江县| 城口县| 英德市| 常州市| 沈阳市| 麦盖提县| 松原市| 鄂托克旗| 滦南县| 曲水县| 大足县| 慈溪市| 中阳县| 道真| 万年县| 柘荣县|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