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酒文化論文

酒文化論文

時間:2022-11-16 04:00: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酒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酒文化論文

第1篇

一、俄羅斯的酒——伏特加的發展

維基百科對伏特加的定義是:現代意義上是指一種烈性的酒精飲料,將含有專門凈化水的有機原料形成的乙醇進行分餾,然后使之與由活性炭或改性淀粉和過濾技術加工過的水醇溶液混合而成。從古代起,伏特加就被冠以“理智的竊賊”這一名字。根據一些文獻記載,大約迄今一萬年前人們就從蜂蜜、水果以及漿果中制成了酒精飲料。純酒精在12或13世紀由阿拉伯人發現,伏特加的原型由波斯醫生在11世紀通過將乙醇蒸餾制成。它被完全用于醫療,因為古蘭經不允許喝酒。在歐洲,第一次對含酒體的蒸餾是由意大利修道士完成的。酒精蒸餾技術在14世紀從羅馬帝國傳入波蘭。1386-1398年熱那亞人第一次將酒帶入俄羅斯。它在大公的宮殿里十分出名,但卻沒有給人留下多少印象。這時俄羅斯人對酒的態度不冷不熱,像是對待不值一提的私人異國商品。酒在俄羅斯人心中還未產生多大的影響。改變俄羅斯人對酒的看法是在1448-1474年這一時期,俄羅斯釀酒業產生并且發明了從黑麥中提取糧食酒的方法。政府不僅對糧食酒的生產和銷售進行壟斷,而且對其他酒精飲料也是如此。以前從未置于政府征稅控制之下的蜂蜜和啤酒,這時候也由政府控制。從1474年起,酒的生產成為了鞏固國家的王權象征。1480-1490年大公在酒精產品生產方面與教堂發生了爭執,并且清算了在政府酒類壟斷時教堂對此造成的損失。1505年俄羅斯第一次向鄰國出口伏特加。1533年在莫斯科開辦第一家皇家酒館,伏特加的貿易權集中在沙皇政府手中。1590年,除莫斯科以外所有地區的總督命令停止一切私家酒館貿易,將經營權集中于皇家酒館。伏特加的生產和銷售集中到酒館頭目的手中,而伏特加則由皇家酒館出售。酒館頭目以及酒店掌柜由商會選出,并向地區總督匯報情況。1648年因酒館頭目濫用財政職權導致糧食酒品質急劇下降。同時,由于原料被侵占,假酒橫行,受賄增加以及酗酒等,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705年彼得一世在北方戰爭期間采取了果斷的措施,在俄羅斯領土上進行了公開的包銷制度,這使得出售伏特加獲得了巨大利潤,也造就了更多的富人。這種制度僅僅維持了10年,因為感覺到人民再也不會為此投入,彼得一世給予了釀酒業更多的自由,向釀酒工征收釀酒稅。從這時起釀酒業向農業方面發展,他們開始自己生產糧食并將它們釀成酒。

1765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政府為貴族創立了單獨的釀酒系統,他們不用交稅,但是家庭釀酒生產的規模必須與官位及貴族稱號相符,因此貴族獲得了更多的機會生產伏特加。與此同時,釀酒業的生產規模與貴族身份緊密相關,其他階層——神職人員、商人、市民和農民失去了釀酒的權利,不得不因個人需要而買酒。這一體系使得貴族釀酒業在技術和品質上達到了極高的發展水平和等級,它完全占有了市場。這給了伏特加一個不用競爭就得以發展的機會,并且使伏特加品質一直處在中等水平上,保證了政府的收入并且避免了競爭。對俄羅斯人來說,伏特加是一種很獨特的飲料,它與一個人歡樂或悲傷時刻的心靈密切相關。俄羅斯人建立了反映伏特加歷史的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有關伏特加的歷史,了解到制作伏特加的原料和工藝,還會見到形形的伏特加收藏品。下面介紹幾個著名的伏特加博物館:1998年在烏格利奇創立了俄羅斯伏特加市級博物館。該博物館展出了手工釀酒器具,蘇聯時期第一臺分裝伏特加酒的機器,第一批伏特加酒,來自不同國家和獨聯體的城市所提供的伏特加酒禮物。在博物館的展臺上可以看到俄羅斯96甜燒酒廠生產的酒精飲料。陳列展臺里有一塊特殊的區域專門擺放具有百年釀酒歷史工廠的產品。2008年4月4日在羅賓酒廠內創建了“第一烏克蘭伏特加博物館”,展品中有精致的高腳杯、手工制成的獨一無二的長頸盛酒瓶、手工釀酒器具、古代和當代的酒瓶、工藝品、宣傳畫等一千多樣展品。2008年,阿姆斯特丹中央旅游區達姆拉克大街上的伏特加博物館盛大開幕。在莫斯科有伏特加酒史博物館,它直到2006年10月都位于圣彼得堡;2008年重建后,在圣彼得堡舉辦了新展會,以俄羅斯伏特加博物館命名。在秋明坐落著西伯利亞釀酒史上的一個獨特的博物館。在秋明Бабарынки河畔,坐落著一個綜合體,它由一個釀酒廠、養豬場和蒸汽磨坊構成。2008年建在這里的新工廠“BENAT”成為藥劑師塔爾塔科夫斯基一個多世紀前創立事業的延續。從伏特加誕生以來,它一直作為俄羅斯人的精神支柱,與此同時也是無數俄羅斯人與社會悲痛的第一元兇。為避免俄羅斯人陷入對伏特加無止境的依賴,俄羅斯政府果斷地采取了反酗酒措施,但很難控制住俄羅斯人的酒癮。到目前為止,伏特加魅力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反而更加地深入人心。

二、中俄飲酒習俗比較

俄羅斯人獨特的飲酒習慣,形成了其別具特色的酒文化。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在俄羅斯人飲用伏特加酒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俄羅斯人飲酒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從不勸酒。中國人也愛喝酒,并且以酒為媒介進行著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往往在喝酒時人與人的感情迅速得到升華。以下幾點能看出兩國在飲酒上的區別:一是配酒菜。中國人喝酒講究配有下酒菜,涼菜熱菜、葷菜素菜,五花八門,而俄羅斯人非常簡單,甚至不用下酒菜便可大口飲酒。二是飲酒習慣。俄羅斯人的祝酒詞非常有名氣,他們暢飲伏特加時也會一飲而盡。在中國,酒桌上主人的禮儀是“先干為敬”,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感謝。主人看見客人喝多喝好便會覺得是照顧周到,還習慣勸酒。三是酒具。受西方飲酒文化的影響,俄羅斯人喝酒對酒杯是比較講究的。伏特加、啤酒、葡萄酒在普通百姓家里都用不同的酒杯,斟酒也有講究,只斟到酒杯的2/3處。中國人喝酒一般要斟滿酒杯,所謂茶滿趕人,酒滿敬人。在普遍老百姓家里用小型酒杯,這種酒杯主要用于飲用白酒。酒杯制作材料主要是玻璃、瓷器等,北方地區在冬天飲酒時還有加溫加熱的習慣。四是選酒。在俄羅斯人看來,酒有時還是身份、品味的象征,所以講究不同的場合喝不同的酒。中國市場上的酒也分不同檔次,但香型、口感和品牌卻是中國人挑選酒的原則。“酒”在俄羅斯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聚會時的飲品,它更代表了俄羅斯這個民族的精神,同時也象征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品位。這也就形成了俄羅斯別具特色的酒文化。它貫穿于整個俄羅斯的發展,是俄羅斯文化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表達形式。想了解俄羅斯,了解俄羅斯酒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作者:蔡薇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第2篇

論文摘要: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飲料,也與各種儀式、禮節緊密相連。而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字學著作之一的《說文解字》對酒和酒文化有著內容豐富的反映。這篇論文就是對《說文》“酉”部字中所反映的與酒有關的文化現象作一簡要分析,以粗略地勾勒東漢時期酒文化的輪廓。 

 

眾所周知,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戰國策•魏策二》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①這表明,酒在中國產生的時間非常早,并且自其誕生之時就與國家的政治產生了關聯。的確,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無處沒有酒的歷史,它不僅與各種儀式、禮節緊緊相連,而且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點綴,上至王公貴胄,下至黎民大眾,沒有人不和酒產生聯系,它是將軍手中的利劍,也是墨客筆下的佳句。可以說,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說文解字》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字學著作之一,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東漢及其以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所以也可以說《說文解字》是一部百科全書性質的著作。在《說文解字》中,對酒以及與酒有關的文化現象作了很詳盡的介紹。而在《說文》中對酒文化最集中的反映在“酉”部字中。我在這篇文章中對《說文解字》“酉”部字中所反映的與酒有關的文化現象作了一點簡要的分析,以求對中國古代的酒文化作一管窺蠡測。 

《說文解字》中“酉”部一共包含七十五個字,分別可以按照酒之本身,造酒材料與造酒方法、酒的種類、酒的味道、酒的顏色、飲酒禮節、有關酒的儀式、飲酒的神態以及酒的作用來分類。 

一、酒之本身: 

酉:《說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謂酎酒。象古文酉之形。丣,古文酉,從卯。卯為春門,萬物已出。酉為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此字篆形與古文尚無大別,乃壺尊之象也。”“其從‘卯’作‘丣’之古文則迄今未有見、古金及卜辭每多假以為‘酒’字。許之釋就,蓋用轉注以牽就其八月之義。酉縱為就,自當后起。” 

酒:《說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從水,從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兇所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羅振玉《殷墟文字類編》:“酒,象酒由樽中挹出之狀、《說文解字》酉與酒訓略同,本為一字,故古金文酒字皆作酉。”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酉,古文酒字,象酒器形。自假為丣戼字,乃加水以別之。”②酒是用糧食或水果等發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 

二、造酒材料與造酒方法: 

 : 生衣也。③從酉冡聲。 酴:酒母也。從酉余聲。讀若廬。 

造酒除了糧食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材料就是酒曲。酒曲是用發霉的谷物制成的,其中富含微生物和微生物所分泌出來的酶。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用酒曲釀造的,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 

釀:醖也。作酒曰釀。從酉襄聲。醖:釀也。從酉 聲。釃:下酒也。從酉麗聲。一曰醇也。 : 酒也。從酉肙聲。 :也。從酉鬲聲。 

三、酒的種類: 

 :酒疾孰也。從酉弁聲。醴:酒一宿孰也。從酉豊聲。醪:汁滓酒也。從酉翏聲。醹:厚酒也。從酉需聲。《詩》曰:“酒醴維醹。” 酎:三重醇酒也。從酉,肘省聲。《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飲酎。” 醠:濁酒也。從酉盎聲。醲:厚酒也。從酉農聲。 :酒也。從酉茸聲。酤:一宿酒也。一曰買酒也。從酉古聲。 :酒也。從酉, 省聲。 :泛齊,行酒也。從酉監聲。醨:薄酒也。從酉離聲。讀若離。酏:黍酒也。從酉也聲。 

我國古代的酒文化豐富多彩,而酒本身的種類也是豐富多彩的,從酒的味道看有酒味醇厚的烈酒,也有清淡的薄酒,有釀造快速,立等可得的酒,也有需要精工細作,慢慢成熟的酒。并且不同的酒在國家的儀禮上的用處也不同。 

四、酒的味道: 

 :酒味也。從酉,竷省聲。讀若《春秋傳》曰“美而艷”。酷:酒厚味也。從酉告聲。酓:酒味苦也。從酉今聲。醰:酒味長也。從酉覃聲。 

五、酒的顏色: 

 :酒色也。從酉巿聲。配:酒色也。從酉己聲。 :酒色也。從酉弋聲。 

酒為什么具有讓人癡迷的能力呢,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多彩的顏色和醇美的味道。不同的酒色顯示了不同的酒類,而酒類不同,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的。 

六、飲酒的禮節: 

酌:盛酒行觴也。從酉勺聲。 :歃酒也。從酉朁聲。 :少少 也。從酉勻聲。醻:獻醻主人進客也。從酉 聲。醋:客酌主人也。從酉昔聲。 : 酒俱盡也。從酉 聲。釂: 酒盡也。從酉,爵聲。 

我國古代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重禮,所以在古人在飲酒時同樣是很講究禮節的。飲酒時主人應先敬客人,客人亦應回敬主人。這其中有時該一飲而盡,有時又只能淺酌一口。 

七、有關酒的儀式: 

醮:冠娶禮祭也。從酉焦聲。酺:王德布,大 酒也。從酉甫聲。莤:禮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為莤。象神飲之也。從酉艸。《春秋傳》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莤酒。” 一曰莤,榼上塞也。醧:私宴 也。從酉區聲。醵:會?酒也。從酉豦聲。酹:餟祭也。從酉寽聲。 

酒是糧食的精華,是上天所賜的禮物,是珍貴之物,故在各種重要的場合都必須用酒來感謝上蒼。 

八、飲酒的神態: 

酣:酒樂也。從酉,甘聲。酖:樂酒也。從酉冘聲。醅:醉飽也。從酉咅聲。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亂也。從酉卒。一曰酒潰也。醺:醉也。從酉熏聲。《詩》曰:“公尸來燕醺醺。” 醟: 酒也。從酉,熒省聲。 :醉醟也。從酉句聲。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覺也。從酉呈聲。 

古人對酒的喜愛與沉迷,從這一組字中可見一斑。酒能麻醉神經,所以飲酒之后,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煩惱啊,苦悶啊似乎都消失了,人們飄飄欲仙,對杯中物樂此不疲。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古時人們生活中的艱難是很多,所以他們要在更多時候借酒精來麻醉自己。然而,《說文》中列出一些有關醉酒后的丑態的字也是在告誡世人,酗酒畢竟不是好事,對人對己都沒有益處。而這一點對現代社會的人們仍然是有啟發作用的。 

嚴格地說,這一組字與酒本身并無關系,但是無論是醋還是醬,它們的制造方法都是來源于造酒的方法——釀造法。從這些字中可以看出聰穎的古人早就把釀酒的方法推廣到制作別的飲食上去了,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社會物質生活還是比較豐富的。 

九、結語: 

通過對《說文解字》酉部字的簡單分析我們對古代的酒和酒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們知道了我國古代酒的釀造技術已經很發達,而酒的種類也非常繁多,我們也知道了酒在我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這種酒文化歷經數千年不但沒有衰微消失,而且歷久彌新,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 

注釋 

① 轉引自《漢語大字典》 

② 轉引自《漢語大字典》 

③即酒曲, 生衣即酒曲上滋生的霉菌。 

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字典》縮印本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7年10月 

第3篇

論文摘要:飲酒是中國古老的飲食風俗,它滲透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寄托。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到漢代飲酒之風盛行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

我國的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尊、高腳杯、小壺等陶器都是用來釀酒和飲酒的。西周時設有“酒正”、“酒人”掌管有關釀酒和酒令,釀造“五齊三酒”以供天子祭祀。到了漢代釀酒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飲酒之風”盛行形成漢代獨特的酒文化。

漢代飲酒風氣盛行。飲酒大量被認為是豪爽的行為,蓋寬饒赴宴遲到主人責備他來晚了。蓋寬饒曰:“無多酌我。我乃酒狂。”光武帝時的馬武為人嗜酒,闊達敢言經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釀酒業有巨大的利益,因此國家對其實行官營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當時酒是必需品,實行官營后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因而后來的統治者改變了官營的政策。王莽時罷酒酤詔曰:“夫鹽,食肴之將;酒嘉會之好;鐵田農之本。名山大澤,饒衍之藏,此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這就放松了國家對酒類等專營,有利于釀酒業的發展。

當時的酒的種類眾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椒花酒等。河北滿城的劉勝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題字的陶缸,說明了酒的種類很多。漢景帝時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這里的醴就是一種米酒。

當時的貴族和官僚將飲酒成為“嘉會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極殿大宴群臣,“雜會萬人以上”場面極為壯觀。太極殿前有銅鑄的龍形鑄酒器,可容四十斛酒。當時朝廷對飲酒禮儀非常重視,高祖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婚喪嫁娶,送禮待客,節日聚會是暢飲的大好時機。孝宣帝五鳳二年秋八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兩千石或擅為繁苛,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招。由是廢鄉黨,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勿行苛政。”充分說明了酒在當時的重要性。

在漢代酒還用作實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詔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聚飲酒五日,按照漢代律法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這是國家對百姓的一種賞賜。孝文帝元年三月詔曰:“年十八以上賜米、酒、肉;九十以上賜帛絮”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賜天下人爵各一級,孝者二級,女子百戶牛酒。百戶牛酒是對女性戶主家庭的賞賜,標準是每百戶賜一頭牛,十石酒,每戶合百錢左右。

酒還用來犒賞軍士,劉邦當年進入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秦民大喜,爭持羊酒食獻享軍士”。武帝初置四郡保邊塞,兩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通焉。臧宮率兵屯駐駱越。越人“其渠帥乃奉牛酒以勞軍營。”爰央為司馬“乃悉以其裝買二石醇醪會士卒飲。” 轉貼于

漢代還有鄉飲的儀式,鄉飲是古代的一種宴飲風俗,起源于上古時代氏族集體活動,周代鄉人因時而聚會,是在舉行射禮前的宴飲儀式。儀式嚴格區分長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規定。這種聚會有舉薦賢士以獻王室的意義所以一般選擇吉日舉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鄉飲酒禮”。每年三月學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時也要舉行盛大的酒會。“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縣、道行鄉飲酒于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當時的鄉飲儀式非常受重視,伏湛為光武時的大司徒“以為禮樂政化之首顛沛猶不可違。是歲奉行鄉飲酒禮,遂施行之。”

按照漢代的禮俗當別人進酒時,不讓倒滿或者一飲而盡,通常認為是對進酒人的不尊重。灌夫與田蚡有矛盾,灌夫給他倒酒時被田蚡拒絕了,灌夫因此罵座。

當時男女宴飲時可以雜坐,劉邦回故鄉當地的男女一起在宴會上“日樂飲極歡”。西漢時供人宴飲的酒店叫做“壚”雇傭干活的店員叫“保傭”當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在臨邛開了一家酒店。“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店,乃令文君當壚。”

按照當時宴飲的禮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規模宴飲還分堂上堂下以區分貴賤,呂公當年宴飲“進不滿千錢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禮儀制度的嚴格。

酒在漢代用做醫療用途,酒有“百藥之長”的稱號。當時有酒、茉莉花酒等藥酒。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養生方》和《雜療方》中記載了利用藥物配合治療的藥酒的方劑。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記載。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第4篇

關鍵詞:白酒,陳放,觀點,思考

 

俗話說:酒是陳的香。我在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從事質檢工作,在工作期間,在平常生活之中,也常常會接觸到白酒。記得在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檢驗了一次陳放多年的低度白酒。檢驗數據表明:該酒的酒精度與標注不符,酒精度偏低,總酸總酯嚴重達不到標準要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聽說過低度陳酒不如剛出廠時好喝的說法。這使本人對酒越陳越好的觀點產生了疑問。經過多次對低度陳酒和高度陳酒的對比檢驗,發現:無論低度酒還是高度酒,存放的時間越長,酒精度也就越低。但就口味來說,高度白酒越陳越好,低度白酒時間越長,口味越淡。因此,酒越陳越好喝的觀點中的酒應該不能包括低度酒。這是本人自己的觀點,有不當之處敬請指出。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中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于物質的,但酒又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酒以陳者為上,愈睞愈妙。暴酒(指倉促釀成的酒)切不可飲,飲必傷人。”這是古人總結所得的經驗,由于條件限制,古代的白酒都是釀造而成的,只是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加工制成了各類的各類香精香料,制成了食用酒精,于是就產生了許多無煙白酒廠。有的酒廠即便有自己的發酵池、蒸酒車間,為了節約成本,他們也是很少釀酒,而是從外地購進酒精和香料香精,勾兌好裝進瓶子里,貼上自己的標簽,就成為自己的產品。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現在的酒精度也在悄悄的進行變化。根據了解,很多白酒廠都在生產低度酒,32°的白酒已經很常見了,有的廠家甚至生產出28°的白酒。論文參考。以新修訂的濃香型白酒標準GB/T10781.1---2006為例,低度酒的酒精度下限由GB/T11859.1---1989的35.0%調整為25%。看來酒精度25%的白酒也即將面世了。

酒能成事,亦能敗事。尤其是現在,我們也越來越體會到過量飲酒的危害性,有的酒后亂說亂罵、有的長時間飲酒落下病根、有的酒后一醉不起、有的在酒桌上當場身亡。危害最大的是酒后駕駛,這些人往往是馬路殺手,多少人因此而喪生毀掉多少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因此我們十分贊同生產低度白酒,這樣能使我們相應的少吸收一些酒精,多節約一點糧食。對個人對大家對社會都有好處。

那么低度酒也是越陳越好嗎?既然生產工藝變了,那么古人的飲酒經驗是不是也要變化呢?有好多的人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一般來說低度酒存放兩年,喝著還可以,但是不如剛生產的好喝。如果多年存放的低度酒,打開品嘗時,你就會感到苦澀難咽。大家是否有這樣的體會呢?本人在2010年春節時遇到了這種情況。朋友聚會,一位朋友拿了兩瓶存放四年的39°某名牌白酒,據他說因為好喝沒有舍得喝。也算是職業病的緣故吧,就向他闡明了自己的看法,在座的都不以為然,等到打開酒大家品嘗后,發現還不如低質的散酒好喝,這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白酒越陳越好。至于原因,本人曾經請教過酒類專家,據他們解釋是說盛酒的容器――酒瓶密封不好,酒滲漏出去了――跑味了。既然能“跑味”,那么現在的酒精度等各項理化指標也就不可能全部與剛出廠時一致了,單就一項口感,固有的口味失去了,人們喝酒就是喝的這種味道,想想這酒還能合格嗎?

我們這里生產的白酒酒,香型一般為濃香型,就以濃香型白酒為例,來說明本人的觀點。

GB/T10781.1―2006規定:白酒的指標主要包括酒精度、總酸、總酯等。其中酒精度有上下偏差,總酸和總酯只有最低值沒有要求最高值。學過高中化學的人也知道:醇類和羧酸類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酯類,酯類物質正是產生酒香的根本原因。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對酒精有了一定的認識,現在我們都知道:酒精很容易蒸發。因此,低度白酒經過長時間的存放,由于酒精的蒸發,造成酒精度變低、味道變淡,失去應有的味道。而高度酒由于長時間的存放,雖然酒精揮發一點,但生成的酯類物質越來越多,因此也越來越香。酒的存放,要求在溫濕度適宜的地方,使之慢慢地發生化學變化,酒里的醛便不斷的氧化為羧酸;而羧酸再和酒精發生酯化反應,生成具有芳香氣味的乙酸乙酯,從而使酒質醇香,這個變化過程就是酒的陳化。但這種化學變化的速度很慢,需要的時間很長。

“暴酒(指倉促釀成的酒)切不可飲,飲必傷人。”

由于條件所限,古人無法準確地測定出酒中所含的各種成分,但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得出的經驗卻是非常具有科學性的。根據現代科學測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越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餾酒,高度的蒸餾酒中除含有較高的乙醇外,還含有雜醇油、醛類、甲醇、氫氧酸、黃曲霉毒素等多種有害物質。人長期或過量飲用這種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質酒,就會中毒。輕者會出現頭暈、頭痛、胃病、咳嗽、胸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癥狀,嚴重的則會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但是低度酒的配制大都是食用酒精加香精香料勾兌而成,有害成分極少,因此可以即時飲用。

白酒要有一定貯存的時間,里面的有害物質經過自然揮發和氧化,變得不再對人體有害,才能保證各類成分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使其質量穩定。但也并不是任何酒都必須保證長時間的貯存,這要根據生產情況及貯存能力而定。根據大量實驗數據及口感品評表明,白酒貯存到一定時間后,成分變化極其微弱,相對穩定,形成了一定風格,達到了質量標準要求。但這也并不能說白酒沒有保質期,酒在貯存過程中,酒中的羧酸和醇類發生酯化反應,這種反應速度較慢,因此白酒可以存放較長的時間,但酯化反應達到一定的程度趨于平衡,則會出現停止狀態,如繼續貯存則會使揮發損耗增大,酒精度下降,酒味變淡。現在的低度酒大都是配制酒,按正常比例來說,總酯的添加量已經遠遠高于趨于平衡時總酯的含量。也就是說,這種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風格,各項技術指標都達到了質量要求,不能再發生酯化反應。如果繼續陳放,只能造成酒精和酯類的揮發,致使失去固有的風格,味道變淡變澀,也就難以達到標準要求。

據我所知,黃酒的度數不高,現在要求標注保質期,因為本地不生產黃酒,不知道以前是否要求標注保質期。但我聽說老陳醋這么一說,在以前食醋是不需要標注保質期的,但現在也標注了。是不是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低度白酒也要標注保質期呢?現在,我想也很有可能。論文參考。而現在,好多人對低價位低度白酒的生產日期都不太關心,有關心的,它們的生產日期都是標注在盒內,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看到,而打開酒盒也就必須買下這瓶酒,這不利于消費者的選擇,白酒也應該在顯著位置標注生產日期。但現在國家沒有這方面的規定。論文參考。因此,奉勸各位,在國家相應法規出臺之前,購買低度白酒時盡量找剛出廠的。至于高度酒,還是越陳越好。怎樣看出生產時間呢,只有看包裝的新舊和自己的經驗了。

參考文獻

[1]山東人民出版社.中國酒文化大觀.

[2]GB/T10781.1―2006――濃香型白酒.

第5篇

[論文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在高檔葡萄酒的消費中,功效與質量已不再是消費者考慮的重點,而與精神及文化因素緊密相聯的消費體驗,則在消費決策中起決定作用。文章用伯恩特·施密特體驗管理的戰略五模塊,分析了高檔葡萄酒的體驗營銷策略。

一、體驗與體驗營銷

《體驗經濟》的作者約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爾摩提出,體驗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是某個人本身心智狀態與那些策劃事件之間互動作用的結果”。而體驗營銷則是以產品為道具,以服務為舞臺,給消費者提供某種體驗的市場營銷。

伯恩特·施密特在他所著的《體驗式營銷》一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把體驗分為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動體驗和關聯體驗等五種體驗,把這五種體驗作為對顧客體驗進行管理的戰略模塊。它是營銷者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對企業營銷的方式和與營銷理念進行重新的設計與定義。與傳統營銷相比,體驗營銷更強調消費者的參與,更注重為消費者創造感性價值,更關注消費者的感覺、感受。

二、高檔葡萄酒體驗營銷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葡萄酒的消費行列。縱然葡萄酒的適量飲用有益健康,如能夠防治多種疾病,提高人體免疫力,并具有養顏美容的作用,但很多的消費者選擇葡萄酒并非僅僅出于健康之故,而是為了追求精神上的體驗與滿足。尤其是高檔葡萄酒,其目標消費者是收入較高的白領階層,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愿意接受新的思想觀念,講求生活品質。對他們而言,作為舶來品的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酒,而是包含著很多的意味,意味著一種氛圍、一種情感、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甚至一種身份與地位。在葡萄酒中的消費中,他們會獲得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正是這種體驗與感受驅使他們成為葡萄酒的愛好者、葡萄酒文化的追隨與傳播者、企業的忠實消費者。因而對高檔葡萄酒的經營者來說,消費者的體驗已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而能否為目標消費者提供獨特的體驗則是決定其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

三、高檔葡萄酒的體驗營銷策略

高檔葡萄酒的經營者可以從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五個方面實施體驗營銷策略:

(一)感官體驗策略

感官體驗就是通過各種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建立感官上的體驗,促使消費者產生美學的愉悅、興奮、美麗與滿足。感官體驗是基礎體驗,企業靠感官體驗來吸引消費者。高檔葡萄酒經營者主要從視覺、嗅覺和味覺等方面來打造感官體驗。

視覺體驗:經營者應從消費者可視的一切元素著手來打造視覺體驗。目前國內的高檔葡萄酒主要采用商場專柜、星級酒店、酒吧、專賣店及直銷等方式進行銷售,同時輔以一定的宣傳手段,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因而葡萄酒的外包裝、柜臺、店面、經營者網站及宣傳資料的設計就變得尤為重要。如其外包裝的造型、所選的材質、包裝容量的大小、酒標圖案與色彩的設計,均應體現產品的特點與品質;而柜臺的設計除了用材外,還要考慮柜臺的形狀、燈光等方面,店面應考慮裝修的風格、設施的陳列及裝飾物的選擇。所有這些均應與目標消費者的審美觀念相契合,以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

味覺和嗅覺體驗:葡萄酒這種產品與白酒、啤酒的豪飲文化不同,葡萄酒的消費講究的是品飲,即小口地喝、慢慢地品、細細地體會,通過味覺和嗅覺仔細地進行辨認。其品嘗與鑒賞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巧,通過感官的鑒賞,消費者能夠知道酒的品質、風格、釀造原料的品種與產地。高檔葡萄酒的經營者應在經營場所開辟一塊產品鑒賞專地,由富有經驗的品酒師示范品酒的動作,教會消費者如何通過感覺來體會不同的產品,吸引消費者前來品嘗產品,學習產品知識,從而促進產品的銷售。

此外,以葡萄酒專賣店、酒吧為主要經營渠道的經營者還可在店堂內播放目標消費者喜歡的音樂,與其產品的陳列、店面的設計等其他方面共同營造出目標消費者喜歡的或浪漫、或輕松、或具有其他情調的氛圍,以增強消費者的體驗。

(二)情感體驗策略

情感體驗是指通過激發消費者內在的感情和情緒,觸動顧客的內心情感,創造出顧客的喜好進而使顧客對某種品牌產生強烈的偏好;情感體驗是消費者內心的感情體驗,企業靠情感體驗來打動消費者。情感體驗是通過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來實現的,溝通方式包括廣告、促銷、營銷人員及公關等。與中低檔產品不同,高檔葡萄酒的目標消費者在付出高價購買產品的同時,對服務及其他方面同時有著較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關注他們所購買的產品,也在意購買的過程,他們希望在這過程中能夠得到尊重與關懷,這種尊重與關懷主要通過營銷人員來體現的。因而高檔葡萄酒的經營者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中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溝通中不僅要傳遞產品、企業信息,還要傳遞情感信息,讓葡萄酒成為企業傳遞情感的媒介;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和激勵,調動起他們對顧客的熱情與真誠,使他掌握與顧客溝通的技巧,熟練服務顧客的技能,從而與顧客建立起高質量的情感,并能有效地進行維護。

(三)思考體驗策略

思考體驗指訴求于智力讓顧客獲得認知和解決問題的體驗;思考體驗是用知識、邏輯給消費者以心智的啟迪,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服消費者。從葡萄酒的誕生到現在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關葡萄酒的知識、技術不斷發展豐富,國外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葡萄酒知識與文化,從葡萄品種與種植地的選擇、葡萄的種植、采摘、加工釀造工藝,到葡萄酒消費用餐的搭配、相關的禮儀、高檔葡萄酒品鑒、高檔葡萄酒投資與收藏等,這些形成了葡萄酒的獨特味道與品飲文化。葡萄酒進入中國較晚,雖然國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葡萄酒消費的行列,但葡萄酒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比陌生的,他們對葡萄酒的知識知之甚少,高檔葡萄酒消費者也不例外,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也只是具備基本知識而已,遠談不上了解和掌握葡萄酒文化。而他們在消費葡萄酒的過程中追求的則是其文化,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產品的消費來享受這種文化、體現這種文化,如果他們不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文化,葡萄酒對他們的意義則大打折扣。因而他們渴望通過知識的掌握和文化的了解來真正體驗葡萄酒為其生活帶來的變化。高檔葡萄酒的經營者應針對消費者的知識狀況用多種方式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與培訓,如在經營場所定期開展葡萄酒鑒賞培訓,在目標消費者經常出入的場合如高級酒店、俱樂部開品酒會、經理培訓班開設葡萄知識培訓課程等,在企業的網站、相關的媒體開辟葡萄酒專欄進行廣為宣傳。(四)行動體驗策略

行動體驗則通過提高人們的生理體驗、展示做事情的其他方式和另一種生活方式來豐富顧客的生活,其重點在于調動消費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由于消費者注意、理解和記憶的選擇性,具有豐富內容的葡萄酒文化,僅通過宣傳與培訓對很多消費者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而企業可通過舉辦各種各樣活動來吸引消費者參與,通過他們的參與,為其帶來更多的感性認識,以此來增強其切身體驗,從而培養其對葡萄酒及企業產品的興趣。高檔葡萄酒中大多是在酒莊生產的,經營者可在葡萄酒莊園舉辦游覽活動、組織葡萄酒沙龍等,另外還可舉辦富有趣味的各種比賽與游戲活動,如品酒比賽、調酒比賽、葡萄酒知識有獎競賽等,通過這些活動,將各種體驗融在一起,同時向消費者展示葡萄酒消費文化,讓消費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葡萄酒知識,體驗葡萄酒文化,消費經營者的產品。

(五)關聯體驗策略

關聯體驗包含了感官、情感、思考與行動的很多方面,但超越了個人情感、個性,并使個人與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產生關聯,從而建立對某種品牌的偏好,同時讓使用該品牌的人們形成一個特定群體。關聯體驗是前述幾種體驗的綜合與升華,是消費者忠誠的重要來源。關聯體驗的形成需要企業從多個方面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在高檔葡萄酒的目標消費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社會組織中的領導者、各界知名人士,他們的需求很多是個性化的需求。如有的消費者是葡萄酒文化的熱愛者,他們追求有葡萄酒相伴的生活方式;有的消費者是葡萄酒的收藏者,他們將葡萄酒作為一項有價值的投資;有的消費者將葡萄酒作為交際的媒介,希望通過葡萄酒能夠結識更多的事業上、生活中的朋友;還有消費者將葡萄酒作為一種標志,標志著他的生活品味、身份與社會地位。高檔葡萄酒的經營者可通過多方式來滿足目標消費者的這些個性化的需求,如開展俱樂部營銷,對俱樂部會員的資格進行限定,將俱樂部打造成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會員之間進行深度溝通的平臺;開發適合投資的產品,吸引消費者前來投資;與其他行業具有共同目標消費群體的知名品牌開展合作營銷,共同分享客戶資源,共同提供互補的優質服務等。通過這些營銷方式的開展,企業可在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將葡萄酒知識與文化、企業的經營理念與品牌內涵傳遞給消費者,獲得他們的理解,并在其內心深處產生共鳴,讓其愿意選擇和消費該品牌,成為品牌的傳播者,并為此而感到榮耀。

參考文獻

第6篇

受訪者資料:菲力普拉素 (Philippe LARCHE)

職位:波爾多RIVIERE城堡酒莊的莊主

什么是所謂的生活藝術, 對于我來說,生活藝術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對社會和對人的總體行為。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喜愛和追求。

酒和藝術是緊密相連的,作為釀酒人這么多年,我們講究的不僅是釀出好的酒,更是希望能傳授與酒有關的生活藝術。

自從喜歡上酒以來,我也一直關注著“酒和生活藝術”這個主題。有趣的是,我大學答辯論文的主題就是“酒中有藝術,藝術中有酒”。當時我主要研究著名的木桐酒莊(Mouton Rothschild) 的博物館,一個收藏著世界各地獨一無二的酒文化物品的圣殿。木桐酒莊也會和一些流行的藝術家一起舉辦展覽,更會每年邀請一個畫家給他定做特別的酒標。一個世界頂級的酒莊,如果缺乏濃郁的藝術氛圍和對藝術的喜愛與支持,也不會有今天的聲譽。對于我來說,種植葡萄和釀酒的過程本來就是人類生活藝術的一種體現,一瓶精巧美觀的酒總是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目光。

什么是所謂的生活藝術,對于我來說,生活藝術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對社會和對人的總體行為。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喜愛和追求。是純粹的享樂主義,享受青春,享受生活。是在抽一支好哈瓦那雪茄和喝一瓶好酒時帶來的。所謂的好酒,其實是最適合自己口感和當時心情的酒,可以是很貴很著名的酒,也可以是一瓶價格適中的自釀農的酒。最重要的是能在和朋友分享的過程中得到額外的啟示和芬芳。

生活藝術也是結合激情和夢想的過程,努力使夢想成真的過程。我很喜歡法國作家安東尼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 Exupry),《小王子》的作者,他說過的一句話:“未來是什么?誰也不能預見,只有盡努力才能使未來成為現實。”那么生活的藝術呢?也就是盡努力讓我們喜歡的東西能夠成為現實。

酒是很古老的一種藝術,一些專家們說在公元前7000年到5000年之間,剛剛學會穴居的原始人類就已經學會了釀酒和喝酒。可見喜愛藝術和美好事物的根基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在不同的時代,酒都是不可缺少的。當年英國首相邱吉爾不是說過,“在我生命中,不論是勝利還是困頓之際,都不能沒有香檳為伴。”可見酒不僅是消遣之物,我們還賦予了它更多的精神象征。

現代社會,速食文化流行。酒作為傳統藝術生活的代表抵制著那些由色素和香精做成的工業化的充滿象“蛤蟆眼”一樣大的氣泡的甜飲料(我這里就不點名了)。不要忘了,真正的藝術和高質量的產品是需要時間來醞釀的。我們可以一邊喝酒一起分享生活中重要的時刻,這讓回憶越發顯得珍貴。就算是和情侶分手似乎也能讓氣氛比較緩和,怎能用一瓶廉價的甜汽水來取代?

酒在法國人的生活里是必不可缺的,如果你開著車來法國的話,就會發現到處都是葡萄園,法國人的生活藝術也就是他的飲食藝術。法國人常說,沒有好酒的宴席不是好宴席。沒有香檳就沒有節日的氣氛。沒有一瓶好的波爾多,生日也過得不起勁。

當然,酒和藝術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一言難盡。

第7篇

蘆珊,燕山大學物流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產業規劃。

摘要:遷安作為河北省26個發展旅游重點縣(市)之一,強大經濟實力支撐,京津旅游市場需求,為遷安市發展旅游業提供基礎,本文著力分析遷安市旅游發展動力,在對旅游資源進行定性、定量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遷安產業現狀與市場需求,提出遷安旅游發展策略。

關鍵詞:旅游資源;資源評價;遷安

一、遷安產業發展概況

遷安依托礦產資源開發起步,因鐵而起、因鋼而興,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多年穩居河北省三十強之首,財政收入居河北省第一,一座規劃科學、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興城市正在崛起。截止2011年,遷安市人均GDP已達121400元人民幣,環渤海區域的人均GDP也已遠超3500美元的標準,遷安市及周邊區域旅游消費需求已達到爆發性增長的臨界點。面對旅游業發展“井噴”時代的來臨,亟待做好區域旅游市場的啟動與培育工作。

二、遷安旅游業發展動力分析

1.遷安旅游業發展的推動力

所謂旅游業發展的動力就是地域旅游產業基礎自身的驅動力,對旅游的發展形成內在的推動力。遷安市自然資源,人文意象構筑整個產業的發展的動力網絡。對于整個旅游產業的開展提供可發展性,旅游產品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的五方面,地域旅游業開展不僅要能進得去散得開,更要留得住游客,能夠有提升當地經濟收入的產品。

2.旅游業發展的拉動力

除了旅游業本身的驅動因素,其他的外在的因素構成旅游業發展的拉動力,包括經濟、政治、交通等要素,還包括市場需求的拉動力。

(1)經濟實力

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GDP達到3500美元是居民消費由實物消費為主轉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并重的重要標尺。截止2011年,遷安市人均GDP已達121400元人民幣,環渤海區域的人均GDP也已遠超3500美元的標準,遷安市及周邊區域旅游消費需求已達到爆發性增長的臨界點。

(2)政府政策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期間,“擴內需,調結構,保民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在我國鋼鐵工業淘汰落后產能,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的大好形勢下,為促進遷安第三產業聚集區加快發展,發展旅游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3)市場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遷安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與國外的公務聯系、商務交流日益增多;加之通用航空機場建設,國外人群訪問遷安市將愈加便利。多方面因素使遷安由國際公務旅游起步,發展國際休閑觀光游、長城文化游、尋根游的可能性大大增強。

三、遷安旅游業發展策略

(一)提升旅游產業發展定位,加快創建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

首先,學習借鑒焦作由“黑色經濟”向“綠色產業”嬗變的成功經驗,將旅游產業定位于發展轉型的重要支撐,緊緊圍繞“長城文化、生態休閑、黃帝故都、綠都水城”四大主題,以旅游業的快速崛起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其次,高位規劃。圍繞打造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的戰略定位,聘請名師大家創意策劃。最后,強化管控。堅持旅游規劃“一個藍圖繪到底”,防止“跑馬占圈”和荒山承包戶在景區私自建設、破壞景區風貌的行為。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對生態綠道堅持統籌規劃、錯位發展,確保“金藤結金瓜”,以精品景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以精品龍頭項目為重點,推動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

首先,以灤河景觀帶、三里河沿岸開發為重點,瞄準國內一流標準,打造遷安二日游、三日游精品旅游線路,把灤河濱河景區打造成“京津唐承秦”旅游圈新地標、現代都市休閑游核心區和全市旅游服務基地,營造“湖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景中、景在綠中、游在其中”的水城景觀。其次,發揮遷安市歷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跡繁多、紅色文化燦爛的優勢,把黃帝文化、長城文化打造成遷安吸引外來游客的“金字招牌”,將長城國家公園打造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世界遺產旅游勝地;將龍山黃帝文化城、黃臺山軒轅閣、佛山公園等景點建成黃帝文化群,打造“古韻遷安”的文化品牌。最后,以綠道串聯農業休閑園區和森林景觀資源,打造民俗風情、農家體驗、果品采摘和森林觀光、野外探險產品,加快白羊峪景區、大龍廟景區、徐流口景區、山葉口景區、成山景區建設,打造自然生態的旅游品牌。

(三)以鏈式發展為目標,推動旅游業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首先,延伸產業鏈條。以健全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為核心,大力推進旅游產業向餐飲、購物、娛樂、交通、培訓等行業延伸拓展,推動旅游業從門票收入向食、住、行等多要素融合的鏈式經濟轉化,提升旅游業綜合效益。其次,增加旅游商品供給。在提高旅游拉動消費方面,加強旅游特色紀念品設計開發,打造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再次,吸引游客留駐。圍繞吸引高端游客,突出遷安的城市品牌和文化資源,大力推進黃帝文化、長城文化、造紙文化、詩酒文化資源轉化,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圍繞吸引假日游客,推出休閑養生、節會觀光、民俗體驗、特色餐飲等產品,制作實景演藝節目,解決景點“有看頭沒玩頭、有游頭沒留頭”的問題。

(四)以產業融合為方向,推進旅游業與文化休閑產業協同發展

首先,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要以推進文旅結合為突破口,抓住中國動漫集團落戶遷安市的契機,加快打造“以旅為根、以文為魂”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其次,推進休閑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社區,用旅游的理念經營現代農業,用休閑的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發展城郊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發展鄉村度假、養身康體、民俗體驗等休閑產業,推進特色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最后,推進工商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結合遷安市特有的酒文化、造紙文化、鋼鐵文化、礦山文化,注重體驗性和知識性,發展工業參觀和文化展示項目。

(五)以游客集散中心為龍頭,打造遷安旅游行業服務品牌

首先,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強化旅游集散交通建設,形成城市公交與景區之間點線連通、走向順道、組織有序的旅游交通網絡,加快建設遷安航空機場,謀劃京秦高鐵遷安旅游專列。其次,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制訂覆蓋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功能及游客權益保障的行業服務標準,打造“不讓一個游客在遷安受委屈”的旅游服務品牌。強化旅游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與涉旅部門的分工協作,形成一切以游客為中心的旅游服務體系。

(六)以“古韻遷安、綠都水城”為品牌,加大宣傳促銷力度

首先,確立品牌形象。科學制訂旅游營銷戰略,傾力打造“古韻遷安、綠都水城”,“百里詩綠道、山水畫遷安”的休閑度假旅游品牌。其次,強勢宣傳推介。針對不同的區域和客源市場,全方位加大遷安旅游主題形象宣傳力度,叫響不同的旅游品牌。同時,利用中央媒體、報刊的市場影響力,在黃金時段、黃金版面大密度投播旅游廣告,策劃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題活動,提高遷安的旅游知名度。(作者單位: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立霞,劉楊.遷安市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D].燕山大學碩士論文,2014.5:1-48

第8篇

論文摘要:運用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發現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陜北民歌的諸多傳統性功能正在不斷走向衰微。針對這一現象,應該高度重視對其進行挖掘整理、理論研究;并且應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加強創新與傳播,使陜北民歌重現它的生命力與獨特文化魅力。

陜北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地處中國東、西部的結合帶,是草原、沙漠和黃土高原的融合區,也是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頻繁往來的交匯地。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東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陜北文化。陜北曾以豐富的民間音樂聞名全國,陜北民歌的數量之多、流傳之廣是其他地區的民歌無法比擬的。陜北民歌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當地復雜多元的民俗活動和風貌,向世人展示出陜北民俗獨特的文化魅力。

民俗借助語言來儲存、傳承、發展和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語言又通過對民俗的儲存、傳承得到自身的豐富和發展,他們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民歌又成為研究民俗的重要資料。學習、研究、欣賞民歌,只有把民歌與民俗結合起來,把握二者的內在聯系,才能獲得對民歌的深層理解和感悟。陜北民歌的精要之處既在于描述陜北人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征,更在于它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中得以一脈相承并且保持長期不變的品種,總是和一定的禮俗活動結合在一起的。禮俗通常是人類生活中長期保持不變的社會活動,依附于禮俗活動音樂也就因此得以保存和傳承;與禮俗活動關系較遠的音樂品種,其生存和發展往往取決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類生活中易變的活動,所以與之關系緊密的音樂也就經常處于變化之中。陜北民歌是和生成它們的陜北勞動方式、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所有這些發生劇烈變動時,它們的傳承過程和傳承方式也隨之變化,陜北民歌的功能性也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

一、生存環境的變化導致某些功能的弱化與整體形式的日漸衰微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發展都有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生活背景,陜北民歌亦然。它是陜北農耕社會生活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陜北地區地理環境惡劣,土地貧瘠。陜北人雖然終年辛勤勞作,仍然無法果腹,有時不得不撂下一家老小,到寧夏、內蒙一帶去謀生,俗稱“走西口”。盡管“西口”距離陜北并不遙遠,但由于過去陜北地形復雜,交通十分落后,又生逢亂世,往往一別不知音訊,故人們望著要“走西口”的親人或情人,傷心是難免的。于是出現了大量的反映生離死別、盼望親人早日歸來的山曲與小調。

不同時期的陜北民歌,其社會的功能有很大的差別,陜北民歌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功能性的差異也直接影響著陜北民歌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方向。由于生產勞動的現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傳統民歌所固有的那種勞動性、排憂性和訴苦性自然會隨著而喪失。至于革命民歌所表現出來的宣傳性、歌頌性和記事性,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功能,這種特殊的功能也必然會因時代的變遷而不再發揮作用。由此看來,陜北民歌的社會功能隨著社會的不斷演變和發展,其日常功能也在不斷演變,現在已逐漸萎縮為比較單一的娛樂性功能了。而且僅此一種功能也受到了電影、電視和流行歌曲等眾多現代娛樂形式的強大沖擊,而顯得愈來愈不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獨特的審美形式特征。

就勞動發生說來看,一些產生陜北民歌的勞動方式現在或已消失或已退化(如趕腳、渡船、打夯、推磨、打場等)。就儀式發生說來看,出行、跳火、請神等儀式在當今社會已基本不復存在;保鎖、過關、上梁、婚禮、喪禮等儀式雖還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地區存在著,但其儀式形式也已逐漸趨于現代化和簡單化,因而很少有人在這樣的儀式上唱民歌了。隨著交通的便利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世界變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曠野之歌也就自然而然原有的生存土壤。在現代社會,伴隨著社會風俗的不便再隨意吼起來了。至于那些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真實故事和真實事件也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成一種歷史的陳跡。

如今,陜北民歌作為陜北人生活中的特有的娛樂方式和通用語的功能已經受到了很大的消解。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工業生產對農業生產的逐漸替代,整個社會環境的更迭引起了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加之外來文化的入侵,古老的陜北民歌在現代社會面臨著失傳的危機。人們可以看電視,聽廣播,唱流行歌曲,這就使許多人不再那么醉心于他們曾經借以排憂解難的陜北民歌。美國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而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關聯。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考察一種文學現象時,就不能獨立地關注這一文學活動的某一方面,而應該對文學活動的這四個相互關聯的環節進行整體的觀照。陜北民歌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和藝術活動,它的興盛與衰落也是以上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藝術作品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并打上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社會與人文的烙印。陜北民歌是陜北農耕經濟社會的民間文化產品,是農業生活的產物,農業文明與民歌是一種依附的關系。物質的發展與快節奏的生活使民歌失去了改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個體創作的彰顯以及媒體的炒作,陜北民歌的鄉土性、集體性和口頭性已大大削弱。現在演唱的陜北民歌基本上都是過去的民歌,內容離時代越來越遠。傳統民歌中所表現的主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與當今時代格格不入。因而,以此為表現內容的陜北民歌在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下已經越來越失去其發展的生命活力了。

陜北民歌功能的弱化大大削弱其繼續發展的動力,人因功能弱化而衰老,因功能弱化而枯萎,一種藝術形式也會因功能弱化而衰落。這是自然現象,也是客觀規律。精致化是藝術發展的趨勢,但藝術的生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消失。陜北民歌的日漸衰微,更引起我們對之加以發展與珍惜的及時性與迫切性。無怪乎馮驥才先生大聲疾呼:“每一分鐘,我們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間里,都有一些民間文化和遺產死去。它們失卻得無聲無息,好似煙消云散。能夠讓自己的文化損失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嗎?能夠叫后人完全不知道這些偉大的文明創造嗎?”因此,及時全面地搶救、利用、保護陜北民歌就歷史地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

二、陜北民歌的功能性顯示出頑強生命力和豐富的靈活性

雖然,民間音樂在傳承過程中受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約,但是,其傳承方式又有著極強的穩固性和靈活性。前面講過,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陜北民歌是陜北人民生活史與心靈史的生動記錄,與陜北人民生活相關的事物幾乎都可以從民歌中找到。

有著古老傳統和深厚積淀的陜北民歌是不會這么容易徹底消亡的,面對現代化的劇烈沖擊,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應變方式,可能開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就會找到應變之策,以另外一種變體的模式繼續傳承下去。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酒文化是當代民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陜北民歌與酒文化又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酒與陜北民歌的密切關系自古有之,但絕無現在如此突出。當前,中國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更為迅捷,陜北鄉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脫貧致富的人群正在迅速擴大,經濟的發展也為酒文化及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生存背景。

第二,陜北地區形成的以民歌手為主要成員的流動團體,成為當代陜北民歌新興的表演者、傳播者和創作者。不少年輕的農民將這當成了謀生手段。不少歌手紛紛走向北京、西安、深圳等大城市的歌舞廳,還有不少走進了藝術院校。

第三,陜北民歌在當代民俗的演變過程中會放棄一些有形的東西,但陜北民歌的特色、風格未變,精髓未失。確實,隨著陜北鄉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劇,陜北以前所特有的生存環境、地理風貌和風土人情都有了根本的改變,反映在陜北民歌中那種孤憤激昂的悲情美。“‘出走’與‘逃離’為精神主題以及表層熱烈、深層蒼涼的異質性結構”都在逐漸消失。這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陜北民歌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未變,集體創作的創作形式未變,即興創作、演唱的創作方式未變,陜北黃土地的傳承環境未變,在陜北這片黃土地上產生的歌、詞、聲、腔,反映的是當代鄉民真實的生活狀況,也是人們真實情感的流露。

三、對陜北民歌發展方向的思考

以上陜北民歌功能性在當代民俗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兩個方面,看似矛盾,實際上是符合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規律的,對此,我們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音樂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社會,陜北民歌的發展也離不開當代社會的民俗狀況。它不以一種單一的形式進行傳承,而是以多線條、多思維、多層面的形式,盡力適應和激發民眾的審美感受,使主觀和客觀、審美對象和審美情感趨于統一,從而引起社會的認可并得以傳承。我們也應看到在當前現代化進程加快以及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人的主觀能動性會對陜北民歌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音樂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是深入民間,了解民情,挖掘整理,加強理論研究,改造與創新,開發利用,進一步繁榮我國音樂文化事業,使中國音樂走向世界。

1 搜集與整理,加強理論研究陜北民歌就像黃土地遍地生長的野草一樣散落在陜北大地的溝溝洼洼、村村寨寨。要對陜北民歌進行全方位的一無遺漏的搜集整理。對著名歌唱家及其傳人要逐一搜集其作品,建立民歌檔案,同時要采用攝影、攝像、錄音、錄制光盤等現代化的手段將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原始民歌原汁原味保存下來。首先,我們應該致力于搜集整理出版這樣兩部陜北民歌集。一部是《陜北民歌集成》,另一部是《陜北民歌精選》。運用現代化的電子載體永久保存,“集成”要在數量上求多求全,要注重其資料價值和保存價值;其次,“精選”要在質量上求新求精,重點要選編那些廣泛流傳的,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并具有深遠藝術生命力的優秀民歌,要注重其審美價值和普及價值。

在藝術發展的進程中,理論與創作永遠是一駕馬車上兩只并行不悖的輪子,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二者只能同步同向而行,而不是反之。創作是實踐、是基礎,理論是指導、是升華。理論研究并不是創作的附屬物,理論研究是對創作的開掘、開拓與提升,開掘其潛在的精神內蘊和藝術文化價值;開拓其創作的方法與思路;提升其藝術的品位與藝術品格。

2 結合民俗風情,改造與創新陜北民歌產生于遠古時代,發展于近現代,繁榮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陜北民歌發展的歷史雄辯地告訴我們:陜北民歌是完全可以在改造與創新中求生存與發展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全國新民歌運動的掀起,陜北民歌也曾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振興期。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根據陜北民歌創作的信天游《我低頭向山溝》和《黃土高坡》以及中國西部搖滾歌曲的興起與興盛等,都曾一度唱紅全國。這一系列的革新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陜北民歌的繁榮與發展。

沒有繼承就沒有革新,對傳統陜北民歌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結合時代要求和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革新傳統陜北民歌,首先要研究傳統陜北民歌的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把握它招人喜愛、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從中汲取藝術營養,其次要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了解并掌握新時期的社情民意及群眾的思想觀念,從中精選創作素材。在繼承傳統陜北民歌真實質樸、率直明快、感情濃烈、語言形象的藝術基礎上,剔除其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糟粕,使之具有先進的思想內容、時代精神和藝術感染力,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體現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3 開發與利用,繁榮我國音樂事業藝術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對陜北民歌的保護與搶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讓陜北民歌這一民間藝術的瑰寶和民間文化資源在新的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這就很有必要在對民歌的搶救與保護的基礎上對其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知道陜北民歌、了解陜北民歌、喜歡陜北民歌,他們才會自覺地利用陜北民歌這一藝術形式。因此在開發、傳播陜北民歌這一民間藝術資源時,首先要廣泛地開展多種多樣的民歌演唱活動,每年定期舉辦陜北民歌大賽,組織陜北民歌業余演唱隊,使陜北民歌進課堂、進廠礦、進田間、進千家萬戶。建立民歌博物館打造民歌文化村等等。

其次,著手陜北民歌在外界影響的擴大化過程。在陜北本土對陜北民歌普及的基礎上,進行展演式保存、媒體保存。組織一批作家創作一系列反映陜北民歌的文藝作品,將陜北民歌融入到歌劇、小品、舞蹈、小說、電影、電視等多種文學藝術形式中,從而多角度、多渠道地將陜北民歌推向全國。藝術是獨立的,同時也是融合的。在獨立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發展。陜北民歌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只有融合到現代藝術的大舞臺大天地中,才能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第9篇

[論文摘要]貴州素有中國“公園省”之稱,山川秀麗,氣候宜人,食品豐富具有發展旅游業非常優越的條件。但是,隨著貴州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一些阻礙旅游發展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要使得貴州旅游業持續又快又好發展,并把貴州建設成為一個旅游大省,那么,解決旅游發展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是當前貴州旅游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貴州旅游業發展現狀 

貴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萬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12億元人民幣。全年旅游收入凈增124億人民幣,比2006年增長47%;相當于全省gdp的18%,相當于第三產業增加值的45%。各項指標均居西部12省區之首。旅游正在成為我省的支柱產業。 

目前,全省重點景區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張。數據顯示,目前貴州省已開展經營或已進行規劃的有477個旅游區(點),其中有世界自然遺產1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20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5個;全省旅游星級賓館飯店數量達240家、旅行社達194家、旅游定點接待汽車810輛,旅游直接從業人員7萬余人。 

 

二、貴州旅游業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滯后、體制創新不足 

貴州宏觀管理部門對全省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缺乏統籌規劃,對旅游市場需求特點缺乏科學分析和了解,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項目建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無規劃開發、無序開發、低層次開發問題嚴重,致使貴州旅游資源的優化結構與整體優勢較差。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實現貴州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拉動貴州旅游經濟必然首先要求觀念的轉變、體制的創新。貴州面對開放、多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顯然還未完全打破陳舊的發展觀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場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夠的認識和創新的思維,大旅游產業觀念還未真正樹立。 

(二)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傳力度不夠 

所謂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產品及服務等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整體印象,正確地確定目的地產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業的成功發展、帶動旅游經濟提升。許多著名的旅游國家或地區成功之處就在于其鮮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貴州旅游業逐步認識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業開始起步,就嘗試為貴州的旅游形象進行定位,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定位,為旅游宣傳找到一個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貴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觀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傳口號,旅游定位是“山水風光與民族風情相結合”;大家都說貴州的旅游資源比起云南、廣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讓廣西儼然成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號撐起云南熱火朝天的旅游事業。但貴州始終沒有找到明確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銷口號,許多景點還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階段。 

(三)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性 

眾所周知,貴州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擁有神秘壯美的自然景觀,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以及悠遠豐富的歷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貴州在發展旅游業,塑造旅游形象過程中更多的是強調豐富的自然資源,卻忽視了深層次挖掘資源的文化性。這也是我們和旅游業發達省份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舉辦的“世博園”、楊麗萍領銜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產業介紹給了全世界。可提到貴州,游客卻很難想到貴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在新形勢下促進貴州旅游業發展對策 

貴州旅游資源的豐富性、特色性,為把貴州旅游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支柱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條件。但貴州旅游業還未發揮出應有的產業優勢,經濟效益的獲取也遠未達到預想目標。因此,貴州旅游業在新的形勢下,應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突破障礙,使貴州的旅游資源優勢。 

(一)強化旅游大管理意識 

貴州要加快發展旅游業就必須對旅游業實施全面、全方位、權威性的管理,覆蓋全行業,對市場的多層次發揮作用,形成調控體系,實現由單一部門管理旅游向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轉變。旅游的綜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業跨度大、行業界線模糊,旅游市場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門多,旅游管理部門不可能包攬其它管理部門的職能,對旅游市場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種聯合管理,應處理好旅游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管理的關 系。相關部門必須把涉及到本部門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為自己份內的事來抓.職責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體制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強宣傳促銷力度 

盡管貴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艱難,而且成效甚微。但筆者認為貴州還是必須堅持塑造出一個鮮明、易記的旅游形象,因為形象樹立對于貴州旅游持續發展的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發現幾乎所有旅游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在旅游開發時都是追求一種將整體而非若干景點作為旅游吸引力因素來推動市場,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貴州過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傳口號變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貴州旅游形象定位應站在全國這個角度,從旅游者心理感應和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考慮,貴州旅游形象設計既要符合自己的資源特色和歷史文脈,又要對市場有吸引力。在對外進行旅游宣傳時,應在建立一個總體旅游形象的基礎上再針對客源市場的特征予以區劃。如貴州的總體旅游形象可定為“神奇貴州多彩風”,然后針對沿海地區推出“原生態自然風光、五彩民族風情”形象;對中原市場推出“綠色喀斯特王國、秀美山水之鄉”形象。諸如此類,讓貴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個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場擁有獨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當前在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旅游經濟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開發出的旅游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越高,競爭力就越強。貴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豐富的,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特色文化資源。但現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傳。貴州可在紅色文化、古鎮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讓貴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緊緊纏繞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礎上,要將貴州旅游文化性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推廣出去。其中,舉辦文化節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文化節是結合地方特有人文資源與文化資產所舉辦的節慶活動,喚起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更成為觀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就是一個成功的示例,它為貴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貴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該節目在畫面精致性、市場運作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貴州旅游品牌,提高貴州旅游經濟效益,僅憑一個黃果樹瀑布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我們貴州擁有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吸引力、競爭力的高品位旅游產品。 

 

參考文獻 

[1]張忠元,向洪《旅游資本》[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第10篇

酒包裝書法意境的形成條件是酒與書法結合。青銅酒器上的銘文是這種結合的開始,它源于古代一系列的祭祀和慶典活動,與國家的興衰聯系在一起。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2]。”祭祀中酒必不可少,酒具便是祭祀活動中的物質載體,它的重要性從“孟鼎”可窺見一斑。孟鼎是西周康王時禮器中的重要酒器,鼎腹上的銘文共19行291字,記載了周康王二十三年貴族孟受冊封時,周王詔告周立國的經驗和殷喪國的教訓,命令孟效忠[3]。于是酒器因此獨特的用途而書以最具代表和優美的銘文,抒發人們精神上的寄托。此外,酒對書法的發酵作用與史上書法大師對酒的精神寄托密切相連,他們以酒為友,激發了無數的創作靈感———問君何舉如橡筆,躍上云端酒使狂,創作前思緒蓄積于博大、虛靈的胸懷,創作時如吐納宇宙之氣,從而建立神美夢幻的意境。酒后引發的豪情讓他們在不經意處寫出胸中真意,創作出書法中至高的精品。這種靈感是藝術不斷求索和發展創新的源泉,“使元緒而趨于繽密,經緯天成;使平淡而奇崛,逮若神助,筆下生花;有則一旦罷杯,則老生常談,平平而蹈于寞臼,神采乏力,冥思無端[3]。”如王羲之,他酒后寫出驚世的《蘭亭序》,得到眾人的贊許,醒后也驚嘆自己酒醉時的絕筆,后來再如何蓄意重寫,也無法寫出能與之相比的文筆(見圖1)。

2酒包裝書法藝術意境的形成根源

在哲學中,“氣”是宇宙、生命的本源,是我們宇宙觀里物質的基本元素,在書法寫作中,“氣”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它使書法單調的線藝術具有了生命的律動。如懷素的草書,他在線條游走中蘊含了自己的思緒意向,在夸張和簡約中融入了音樂的美感。故有王羲之曰:“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者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峰,肇乎本性[4]。”在酒里,“氣”使酒充滿了靈氣,并使之成為無數人的精神寄托,于是曹操在興嘆之余吟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酒包裝上的書法,它的美不僅因擁有書法之“氣”,也有了酒之“氣”,流露了線條墨色不拘于形態而呈現書者心性價值的藝術美,流露了酒香漂萬里、千年不衰的品質。“氣”使文字和酒到達自然隨和的境界,兩者相互依賴,使包裝不是簡單的包裝,文字也不是簡單的說明,而是表現酒的內涵和書法藝術的載體,使酒包裝超出了包裝的普通概念,具有讓人流連忘返、駐足欣賞的高層境界。

3酒包裝書法藝術意境的層次分析

蔡小石在《拜石房詞》序里形容意境的層次為:“夫意以曲而善托,調以杳而彌深。始讀之則萬蕚春深,百色妖露,積雪縞也,余霞綺天,一境也。再讀之則煙濤傾洞,霜飆飛搖,駿馬下坡,泳鱗出水,又一境也。卒讀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鴻雁高翔,不知其何以沖然而澹,滃然而遠也[4]。"由此,酒包裝的書法意境也可分為“象內之境”、“境中之意”、“境內之道”3個層面來闡述。

1)象內之境。酒包裝的象內之境是書法與酒包裝在形式上結合所傳達的意境,是簡單的由形到意的飛躍,盡管它受到有限空間的限制,卻是酒包裝語意傳達的基礎部分。在這一階段,文字的藝術美結合酒的神韻,脫離了自身有限的空間,使意義得到延伸,所呈現的節奏感和線條本身的力度表現出特有的氣息和韻味,通過酒包裝這一載體,使意境美寓于形式美之中,形成意境美的基石。以金六福酒為例(見圖3),它象內之境的形式表現為“金六福”的行書形式、圓形的包裝和包裝上的顏色、圖案和標志的裝潢設計,傳達出的象內之境是喜慶、古典和傳統的美感。

2)境中之意。酒包裝書法形象和觀者情感融合,是象內之境的再次升華。處于境中之意時,酒包裝中的書法就具有了人的情感性格,它能與觀者進行心物交流,觀者就能感到“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云乎哉!”(朱長文《墨池編.序書斷》)[4]。其生機勃勃、意境悠遠的人———字———酒包裝的感情交流,表達包裝中蘊含的人的細微高妙的審美情趣,即“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孫過庭《書譜》)[4]。如“金六福”,它的境中之意是觀者對包裝的欣然接受,包裝的喜慶、古典和傳統取得了觀者審美認識上的認可。

3)境內之道。境內之道代表了中國人對宇宙認識表現,即“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4]”,它居于意境之上,但依賴于意境的前兩個層次,有設計者和觀者個人心性的流露。酒包裝書法藝術的境內之道,是高于書法和酒文化內涵的境界,不只傳遞了酒包裝氣韻之美,還向觀者傳遞了其中蘊涵的設計者對宇宙、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即“道”。秉承了宇宙生命的靈性,就能于“澄懷味象”和“澄懷觀道”之中“聽之以氣[4]”,就能通過意境的最高一層“境內之道”,表現書法、酒文化的內涵中的宇宙觀,就能理解中國酒文化與書法藝術相互融通的縹緲境界,能從文字流暢的線條中感受到書者一瀉千里寫“神韻”的豪情,能感受到酒中讓人如癡如醉難以割舍的奇妙感覺。如“金六福”,這3個字包涵了行書自由隨意的動態美,加上包裝華麗、復古的外形設計,如繁華景象的縮影,讓人心隨它動,有種富足繁榮的心理滿足感。

4酒包裝書法藝術意境的表現形式

酒包裝書法意境美的形式,得來于意境3個層面的總結歸納,是境內之道的高度概括,是觀者與文字、包裝情感交流后的藝術體驗的總結,其中包括了人的情感、設計者的語意傳達、書法的審美意境、社會審美共識。因此,酒包裝書法意境美的形式可概括為兩個方面,即雄渾壯美的意境和清逸優美的意境。

4•1雄渾壯美的意境

以兩款酒包裝為例(見圖4),第一款“醉三秋”中,“醉”字帶有古淡渾穆和草書狂放顛醉之氣,可看出書者胸有成竹,所有激情凝于筆端一氣呵成的暢快心境;“三”字小鳥依人般傍著停靠在一旁,但它也有自己獨有的節奏,如音樂里的停頓符號,讓書者在暢快之余有舒緩稍息的機會,也讓其后的快意有機會填滿心胸;“秋”字在停頓之后,是一個書寫激情的開始,它不像“醉”字那樣是書者毫無保留的抒發,而是有所保留,似乎精彩還在后面,有種欲擒故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三字如三個音符,有,有停頓,像一首優美的樂曲,將書者內心的情感娓娓道來。第二款“醉先富”,此“醉”字不同于前“醉”字,它本身蘊含著節奏的變化,豎有所長,橫有所短,一個字就是一首歌,節奏渾厚不失飄逸,線條變化自然流暢,時而濃厚有力,時而纖細嬌柔,充滿動態,具有活波的生命。壯美的意境是觀者鑒賞的最終成果,它要求創造者具有博大的胸懷,并具有對壯美意境的創造、表現能力,也要求觀者具有一種超越生命和想象力的情感,當感受到藝術中扣動心弦的美,就會產生共鳴,領略到壯美的魅力。

4•2清逸優美的意境

優美清逸的意境與雄渾剛健的意境比起來,它的節奏更舒緩優美流暢,如果說后者是大氣磅礴的交響樂,那前者就是清靈動聽的小曲,如果說后者是書者滿懷報復的情感發泄,那前者就是書者優雅心志的敘述。“水井坊”顯示了行書的自由之美,在濃厚的筆觸里存在著粗細的變化,在字體大小間距中存疏而不散,密而不緊,舒展變化之中,能讓人體會到筆者游目騁懷、人生與自然相契相融的清靜情懷;“茅糧”展示了隸書圓融、骨力寓于媚姿之中的的氣韻。于此可以窺見書家獨特的藝術個性,心意隨筆,線條的行云流水而以形傳道,似自然幻化,深藏書法與自然的玄理,可謂境與神會,觀之使人神氣豁達而心向往之。兩款款酒包裝的文字舒緩圓潤,沒有草書“一瀉千里”的氣勢,也沒有其抑揚頓挫、看是虛實是實的大變化,有的卻是舒緩、自由流動、不失清逸秀麗的筆態。優美意境由文字的舒緩與觀者優雅的心性共鳴而產生,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5]。”酒包裝書法意境的形式包涵了書法藝術的內涵,以及書者所要傳達的審美意向。創造和品味藝術是主客體心靈對話交流的過程,酒包裝的文字設計不是書法點畫線條之美的單純表現,是要通過酒、書法、包裝來創造一種意境來感動觀者,在包裝與觀者的情感交流中形成默契,并使之接受它。在人們的審美理念中,有一種“文如其人”的主官想法,此想法存在于各種藝術創造、欣賞活動中,作品表現的藝術形象,人們習慣把它人性化,因此,酒包裝書法藝術的審美意境是人們將書法之美、包裝之語意人性化的結果,也是人心性的流露。

第11篇

[關鍵詞]新

一、明代青花梅瓶研究的意義

梅瓶興于唐,盛于宋,經元至明達到鼎盛,明代“官搭民燒”“官民競市”更是將明代制瓷業推向了新的高峰。其精湛的工藝,流暢的線條,精美的紋飾,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得梅瓶的制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造就了美輪美奐的藝術瑰寶,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談及梅瓶,桂林明代梅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自朱守謙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起,至順治七年(1650年),靖江王共存世二百八十八年,傳十一世,十四王,其中有十一任王死后葬于桂林東郊堯山靖江王陵1,靖江王與明朝共始終。靖江王陵、王室宗親、大臣等墓多集中于桂林東郊堯山,梅瓶是一種尤為重要的隨葬明器,現藏于桂林市博物館的梅瓶達300件之多,舉世罕見。桂林梅瓶種類繁多,器型多變,紋飾精美,題材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可謂是明代制瓷業的一個縮影。一個朝代無法避免盛極必衰的命運,梅瓶作為手工業產品的代表,同時也見證了明代制瓷業的興衰。青花梅瓶在研究明代制瓷業發展以及明代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學術史回顧

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為一身的青花梅瓶,以其優美的造型,豐富的紋飾廣受歡迎,可謂瓷中奇葩。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相繼有不少明代墓葬被發現發掘,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梅瓶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梅瓶的稱謂第一次出現是在民國時期許之衡《飲流齋說瓷》(2)中記載“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而馮先銘(3)先生則認為:“梅瓶”一名晚清時始出現,說它因為適于插梅花,這是沒有什么根據的”。陸鵬亮在《梅瓶名謂考》(4)一文中通過古籍、畫作與古詩的中的信息,提出梅瓶名謂在康熙時期就已經形成,且為“梅花瓶”略稱。由此可見關于梅瓶稱謂來源尚無定論,故需深入研究。

明代青花梅瓶的研究還有所欠缺。《明代景德鎮梅瓶造型與裝飾研究》(5)作者注重對明代景德鎮梅瓶的造型及裝飾的風格特點進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明代梅瓶造型特征,探討了其裝飾特征以及當時政治文化等方面對裝飾藝術的影響。優秀碩士論文《中國古代陶瓷梅瓶造型與裝飾研究》(6)作者主要從美學角度對梅瓶的造型、裝飾;梅瓶功能的演變過程,藝術風格的成因,審美取向對梅瓶的影響,外貿文化交流的影響;梅瓶酒文化,喪葬文化,宗教文化等的文化積淀等做了研究。

《中國古代梅瓶的設計藝術思想》7作者以秦大樹指出梅瓶的作為容器、插花和陳設的功能為指導,比較了宋、元、明時期梅瓶的造型藝術,對古代梅瓶設計藝術思想做了研究。《靖江王國與梅瓶》(8)主要論述了桂林梅瓶出土數量、運送途徑、使用情況以及保存與墓葬形制的關系等幾個方面。《南京明代貴族墓葬出土梅瓶研究》(9)論述了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仍作為陪都的歷史。并通過南京明代貴族墓葬出土梅瓶的研究,對墓主人的身世作了合理的分析。

《廣西博物館館藏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初探》(10)作者對廣西出土梅瓶做一下幾點研究:青花梅瓶的紋飾吉慶含義、尺寸、青花發色、胎質做了分析;對廣西梅瓶出土分布的成因做了較為詳細的研究。

《桂林出土瓷梅瓶研究》(11)從桂林館藏梅瓶的出土歷史背景,出土梅瓶的源流以及質地、時代、器型、釉色、紋飾的方面做了研究。從對桂林館藏梅瓶時代的研究中可知,桂林梅瓶雖多但并不是明朝每一個時期的都有,不能更好的展現明一朝梅瓶的特點。《梅瓶的起源與發展》(12)作者把明代梅瓶分為三期,永樂、宣德為明代前期,成化、弘治時期,嘉靖、萬歷時期,對梅瓶胎質、紋飾、造型等方面的典型器物做了研究。《明代梅瓶的使用》(13)作者結合歷史典籍記載對梅瓶由酒具到插花過程的轉變進行了研究。

三、小結

綜上所述,以往對于明代青花梅瓶的研究主要是在某一個層面上或者對某個地區的出土梅瓶著重研究,缺乏綜合性的研究,而明代青花梅瓶這種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其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內涵還需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

注釋:

(1)張陽江:《桂林出土瓷梅瓶研究》,《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2)熊寥主編:中國陶瓷古籍集成:注譯本[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

(3)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4)陸鵬亮:梅瓶名謂考[J].《上海博物館集刊》2005年第10期。

(5)馮麗娟:明代景德鎮梅瓶造型與裝飾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2.

(6)鄒玉雪:中國古代陶瓷梅瓶造型與裝飾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0年.

(7)朱廣宇:中國古代梅瓶的設計藝術思想[J];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8)曾祥忠、易仕敏:靖江王國與梅瓶[J];《南方文物》[2000年04期.

(9)程曉中:南京明代貴族墓葬出土梅瓶研究[J].2000年?09期.

(10)于鳳芝:廣西博物館館藏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初探[J];景德鎮陶瓷;1994年01期.

(11)張陽江:桂林出土瓷梅瓶研究[j].《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12)徐林嬌:《梅瓶的起源與發展》,《陶瓷研究》第16卷第4期2001年12月。

第12篇

一 元代社會史研究

族群關系:元朝是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會,蕭啟慶(清華大學臺灣新竹)的《元代多族士人網絡中的師生關系》以師生關系為主干,論述了蒙古、色目族群中士人群體的形成及其與漢族士人在文化上頻繁的互動關系。飯山知保(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用地域史的研究方法,結合大量石刻資料,探討了金末元初蒙古統治在華北確立過程中漢地精英層的變化以及他們和蒙古的關系,指出這一階段不同地區歷史變遷的不同面貌(《蒙元統治與漢地地方精英層的變動——以山西忻州定襄縣的事例為中心》)。洪麗珠(清華大學臺灣新竹)以《至順鎮江志》為主要資料,通過統計的方法分析了鎮江路及其所轄州縣的長官、佐貳官的族群組成,論述了元朝在江南地區進行統治的特點(蒙元鎮江路官員的族群分析芻議——地方基層統治文化的討論)。張沛之(天津師范大學)的《元代汪古馬氏的漢化問題》通過社會交往、詩文作品、禮俗、信仰等方面分析了汪古馬氏的漢化傾向。

社會階層與社會組織:刁培俊(南開大學)在《試論元代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兼與宋代的比較研究》中從元朝鄉、都等鄉村行政管理體系、鄉村家族與宗族、鄉村中的游離分子等幾個方面討論了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過渡階層,指出這些社會群體對于社會控制的重要意義。許守泯(成功大學臺灣?)從士人網絡的角度對元代浦江鄭氏的經營發展做了詳細的研究(《江南第一家:元代浦江鄭氏的發展及其士人網絡》)。吳小紅(江西師范大學)注意到江西撫州地方勢力在進入元代之后所發生的變化,指出當地政府中有大量官員出自平民,這可以從元代官制、撫州的地方性來進行解釋(《元代布衣階層的興起——以撫州路為中心的探討》)。

社會經濟:孟繁清(河北師范大學)的《元代的契本》將文獻記載與黑城出土的元代契本殘件相結合,論述了元代的商業稅收制度及其社會影響。趙華富(安徽大學)集中討論了明抄本《婺源茶院朱氏家譜》中的元代契尾,對它的標題、年代、文字做了說明(《〈元代契尾翻印件的發現〉三點說明》)。王秀麗(華南師范大學)的《元代文人筆下的江南賈客》一文利用大量元人詩文集、筆記的資料對元代江南地區商人的活動及其日見增長的社會地位做了論述,頗有新意。

社會生活:吳海濤(安徽阜陽師范學院)注意到自然災害對社會生活造成的重要影響,指出元代黃河水患造成皖北地區社會矛盾的激化和秘密宗教的流行(《元代河患與皖北社會》)。周萍萍(南京曉莊學院)利用來華外國人的記載,討論了元代的酒文化(《蒙元時期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飲料——酒》)。內蒙古師范大學的王風雷研究了元朝政府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元代野生動物保護法再探》)。

婚姻與婦女問題是社會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內容。王曉清(武漢電視臺)的《元代贅婿婚制述論》討論了元代比較常見的贅婿婚制,對出舍女婿、養老女婿等類別進行了研究。馬彩霞(河北師范大學)論述了元代和尚娶妻的現象,從教義、物質生活等方面分析了原因(《試論元代和尚娶妻現象普遍的原因》)。譚曉玲(首都博物館)的《元代列女人數之分析》指出《元史列女傳》中列女數量的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修史者的觀念、元代的社會變亂和婦女的從眾心理等等。

二 元代文化史研究

通貫的文化問題:陳高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元代出版史略論》中指出元代的書籍出版比較自由,沒有嚴格的管制。蒙古國時期的編修所、經籍所不是元代出版事業的開端。該文對《元史藝文志》、《元史藝文志輯本》的優缺點做了評論。白翠琴、杜倩萍(中國社會科學院)從蒙古習俗與漢地傳統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了元朝的皇家建筑,討論了藏傳佛教、中亞和西亞文化對元朝居住文化的影響(《論蒙古統治者居住理念的演變及元朝建筑特點》)。楊硌堂(南開大學)提出對于元代文人繪畫中體現的“士氣”不應僅從“書法入畫”的技術范疇來理解,而要從畫家心理層面的精神追求來把握(《元代文人畫士氣精神論略》)。

儒學與士人的研究:王建軍(華南師范大學)的《教育與政治:元朝國子監創辦之爭》分析了至元前期設置國子監的經過,指出漢族官僚集團堅持設置國子監是為了堅守漢法文治的政治方向。沈仁國(江蘇教育學院)用豐富的史料對元延祐年間的進士做了考證,并對錢大昕《元進士考》的性質做了新的說明(《元延祐進士再探》)。元代儒士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周鑫(南開大學)以撫州儒士為主,分析了仁孝思想得以發展的社會背景和思想原因(《出處進退必有道——宋元之際撫州儒士研究》)。士人中的“隱士”引起了學界較多關注,本次會議有兩篇論文討論這個問題。許佳君(河海大學)《元朝前期北方的漢族隱士》、申萬里(武漢大學)《元代江南隱士考述》分別研究了元代北方、南方的隱士問題。申萬里從隱士特征、謀生手段、心態、社會活動、社會地位等方面對江南隱士做了深入研究。高榮盛(南京大學)則注意到元代士人積極入世的方面,他通過對元代“游士”北上自薦,求取功名的分析,揭示了元代文化史另一個復雜側面(《元代“游士”論》)。張斐怡(清華大學臺灣新竹)從《錄鬼薄》、《青樓集》入手,論述了元雜劇的創作群體和消費群體,分析了元代士人的生活狀態和創作活動(《創作與消費——元代雜劇文化中的士人生活》)。

部分會議論文研究了元代儒學的重要人物。劉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金遺民張本事跡考》考證了金末儒士張本的生平和寄予遺民思想的作品。張帆(北京大學)從劉因《退齋記》入手,考證了劉因對許衡的抨擊確為事實,指出兩人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可以從人生經歷、性格、思想和政治背景等方面找到原因(《〈退齋記〉與許衡、劉因的出處進退——元代儒士境遇心態之一斑》)。王梅堂(國家圖書館)通過對趙孟頫與西域籍大臣的文化交往探索了當時以儒學為核心的文化交流(《元人趙孟頫與朝中西域籍大臣》)。

元代宗教:宗教史的研究是本次會議的熱點之一。在佛教方面,陳育寧、湯曉芳(?)研究了蒙古統一戰爭前后西夏的藏傳佛教(《13世紀蒙古統一戰爭與藏傳佛教》)。乙坂智子(日本橫濱市立大學)的《西藏佛教與元代漢族社會》也對元代藏傳佛教進行了研究,重點分析了楊璉真加掘毀宋朝帝陵的事件及其對漢人的影響。馬明達(暨南大學)從詩文、佛道關系等方面研究了元初少林寺長老性英(《金末元初的少林寺長老性英粹中》)。王頲(暨南大學)的《清涼著奇——五臺山與元代的佛教崇奉》以五臺山為中心,論述了五臺山在元代宗教活動和生活生活中的影響。

在伊斯蘭教方面,姚大力(復旦大學)對元代泉州清凈寺碑碑了比勘和復原(《元代泉州清凈寺碑的文本復原》)。楊曉春(南京大學)指出河北定州清真寺的所謂元碑《重建禮拜寺記》實際上是明人所作,時間下限是正德十六年(《河北定州清真寺所謂元碑〈重建禮拜寺記〉為明人所作再考》)。馬娟(南開大學)用三通元代清真寺石刻資料對當時的伊斯蘭教信仰、經典翻譯、文化認同做了分析(《試析元代漢人對伊斯蘭教的“解讀”——以清真寺碑刻資料為例》)。劉迎勝(南京大學)從元代回回人的稱謂、分類、語言文字、謀生手段等幾個方面分析了元代回回人的文化面貌和社會適應能力(《有關元代回回人語言問題》)。

在道教方面,櫻井智美(日本明治大學)用石刻資料研究了上都的早期建設和北方道教中正一教的地位問題(《〈創建開平府祭告濟瀆記〉考釋》)。在基督教方面,佟洵(北京聯合大學)研究了元代景教的傳播與消亡(《也里可溫在蒙元帝國的再次傳入以及消亡原因初探》)。

元代科技技術:劉秋果(河北邢臺郭守敬紀念館)通過對元代歷法的研究,肯定了王徇對元代科學的貢獻(《淺談王徇對元代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韓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元人鄒鉉的著作為主,論述了漢族養生保健科學的發展(《鄒鉉及〈壽親養老新書〉》)。陳廣恩(暨南大學)以涇渠為主,研究了元代的水利建設和相關社會問題(《〈長安志圖〉與元代涇渠水利建設》)。尚剛(清華大學)的《蒙元織錦》分別研究了漢地蜀錦和自西域傳來的撒答剌欺的織造及匠作機構。楊玲(南開大學)運用大量實物資料研究了元代一種特殊的服裝“辮線襖”(《元代的辮線襖》)。

三 元世祖忽必烈研究

陳學霖(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對《元史》中的忽必烈形象進行了分析,并與歷史文獻中的唐太宗、金世宗進行了對比(《忽必烈汗的“皇帝”塑形及評價問題》)。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的舒振邦和河北師范大學的陳志英分別研究了忽必烈中統至元初期的統治政策(《元世祖忽必烈與中統至元之初治》、《元世祖朝轉運司沿革及其職能衰落原因考》)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盧明輝和北京聯合大學朱耀廷分別從個案分析和宏觀視角研究了忽必烈時期的文化取向(《淺談元世祖忽必烈與帝師八思巴》、《征服與被征服——從忽必烈“治天下”的制度措施看軍事政府與經濟文化征服的關系》)。內蒙古師范大學的李迪、河北邢臺郭守敬紀念館的胡考尚、謝劍榮研究了忽必烈時期的科學技術狀況(《論忽必烈的科技政策》、《從郭守敬的偉大看忽必烈的英明》)。楊德華、石堅軍(云南師范大學)以云南行省為例,分析了忽必烈對邊遠民族地區的政策(《忽必烈與云南行省》)。

郭萬平(南京大學)介紹了日本學術界關于忽必烈時期元朝入侵日本的研究情況(《日本的“蒙古襲來”研究》)。中島樂章、四日市康博(日本早稻田大學)利用日本海出土的元軍戰船遺物分析進攻日本的元軍構成及裝備情況(《元朝新附軍與海外經略》)。向正樹(日本大阪大學)的《忽必烈時代的朝貢與元朝的南海信息》研究了忽必烈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地區廣泛的物質文化交流。

四 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一直是元史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在政治制度方面,洪金富(中央研究院臺北)對元朝皇帝的蒙古語稱號究竟是死后的廟號還是生前的尊號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元朝皇帝的蒙古語稱號問題》)。舩田善之(日本東京大學)利用石刻資料,研究了元代圣旨的翻譯和傳遞過程(《靈巖寺執照碑碑陽所刻公牘之價值》)。李治安(南開大學)的《元代的官吏貪贓》從蒙漢二元的官僚體制和蒙古舊俗等方面研究了元代官吏的貪贓現象、懲貪政策和有關政策失敗的社會原因。屈文軍(暨南大學)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元朝君臣關系的特點及其對中國整體歷史發展走向的影響(《論元代君臣關系的主奴化》)。王敬松(廣播電視出版社)研究了元朝頻繁出現的大赦和有關原因(《淺談元代的赦》)。黨寶海(北京大學)的《論元朝的站戶制度及其性質》通過對站戶制度各層面的分析,指出其制度根源是蒙元時期汗權的強大與主奴關系的泛化。特木勒(南京大學)利用明朝和高麗文獻,研究了高麗與北元、明朝錯綜復雜的關系(《高麗在北元明朝之間》)。

在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家族的研究方面,張金銑(安徽大學)考證了泰定帝的生年與排行(《元泰定帝生年及其他》)。王獻軍(海南師范學院)的《元文宗圖帖睦爾出居南海考》考訂了元文宗出居南海的時間、年齡、原因、侍從人員、歷史影響等。王曉欣(南開大學)考證了海都之父合失的“太子”身份問題,并對海都政治影響力的來源提出了新的說明(《合失身份問題再考》)。內蒙古大學的瞿大風研究了元代山西蒙古諸王的封地、待遇和社會影響(《有元一帶山西地區的蒙古諸王》)。內蒙古師范大學賀詠梅對以木華黎家族為代表的札剌亦兒部的政治地位進行了探討,分析了不同入世途徑對蒙古人的影響(《札剌亦兒部勛臣世胄的仕進情況及其與蒙元政治的關系》)。趙文坦(山東大學)的《大蒙古國時期的順天張氏》研究了張柔家族在當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事務中發揮的影響。張國旺(南開大學)利用新出墓志對真定史氏的姻親家族崔氏進行了研究(《元代真定崔氏家族及其與史氏相關的兩個問題》)。

在行政區劃的研究方面,薛磊(南開大學)、杜立典(解放軍軍事交通學院)分別就東北地區和福建臺灣地區的政區建置進行了探討(《元代的開元路和水達達路》、《再論澎湖巡檢司與臺灣島的關系》)。趙琦(南京大學)對《元史》中的“朵憐赤”、“大千戶部”、“野馬川”等名詞進行了考證(《釋〈元史〉中的幾個與蒙古相關的名詞》)。內蒙古大學薄音湖對包頭市明隆慶四年美岱召泰和門漢文石刻中的人名、稱號、國名做了詳細的考釋(《關于美岱召泰和門石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台县| 田东县| 满城县| 团风县| 易门县| 祁连县| 二手房| 顺义区| 浦东新区| 老河口市| 文水县| 龙胜| 二手房| 望谟县| 都江堰市| 德江县| 兖州市| 泸定县| 郑州市| 清河县| 云龙县| 绵竹市| 东乌珠穆沁旗| 龙南县| 南平市| 漠河县| 阿瓦提县| 渭南市| 蓝山县| 宿迁市| 翁牛特旗| 娱乐| 荥经县| 大余县| 米泉市| 广州市| 辽阳县| 桂阳县| 乳源| 彭州市|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