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松樹的詩句

關于松樹的詩句

時間:2023-05-29 18:20: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松樹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松樹的詩句

第1篇

江南的清明如同詩中寫的一般,多情,纏綿。雨該是清明的象征,思念的化身。霏霏煙雨,揀起淡淡思念的愁,襯出“路上行人欲斷魂”之景。這年清明卻略微顯得不同,少了些許雨滴的點綴,似乎變得明朗了許多。墻院里的花經風吹過后撒落一地,應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楊柳依舊,早春剛抽出的嫩芽在風中拂起。湖水被風吹動,漾起一圈圈的波紋。

街角有些小販擺攤,賣一些鮮花,等著掃墓祭祖的人兒提上一籃。白菊和黃菊最多,代表長久祝福的花兒被用來寄托對先人的思念。

近山的地方,傳來幾聲炮響。那冰冷的鞭炮火熱地燃起,炸開與另一個世界之間的大門。淚水、話語從門中穿過,像個無底洞,痛徹心扉的哭泣卻沒有回聲。

蒙蒙的天空,悠悠的雨絲,喚起記憶深處那張美麗的笑臉?;▋哼€未綻放卻已凋零,眼里驀地盈滿了淚。想起那天也是清明,霧很重,四下很靜,然后她就離開了。心被一根無形的鞭子抽動,不禁悲從中來,一直強忍的眼淚奪眶而出,沾濕衣襟。

有個美麗的傳說告訴我,一個人離開,就會有另一個人到來;一顆星黯淡,定有另一顆星閃耀。我便執著地相信,虔誠地祈愿;逝去的生命和美麗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息。

田間樹梢上彌漫著濕煙,陣陣和風吹來。還記得去年的今天,陪母親上山掃墓,踩著泥濘的小路,任褲腳被泥水沾染。崎嶇的小路旁開滿不知名的小花。我為它們寂寞而執著地開在山上而心生憐愛。看著四四方方的墓,想起余光中筆下“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一句。這一刻,兩個世界的人用心溝通。我爬上寬寬的平臺,用手觸摸被鐫刻在墓碑上的字,深深淺淺凹凸不平的,是后人的眷念吧!

注意到兩旁的松樹,就那么佇立著,經歷了風霜,殘留歲月的痕跡,卻依然傳遞綿綿情思。是為了排解孤獨才栽了這樹吧,這樣逝者就不會寂寞了。不離不棄的樹,以挺拔的姿勢站成永恒。墓旁的石縫里還有剛探出頭的小草,笑瞇瞇地隨風搖擺,像在和松樹說著情話。沉睡的生命與新生的生命相映襯,相陪伴,思念便開出絢爛的花。

母親拿了掃帚,除去墓前的雜草,燃了香燭。我想,是不是古人難耐寂寞,又止不住思念,于是就有了清明節。雖是冷清,卻被濃濃的思念溫暖著?!吧喜∷?,人之常情”,我不禁打了個寒戰。這八個字背后,該有多少心酸、難舍。在季羨林的文章里我讀到這樣的句子:“人是百代的過客,總是要走過去的……每一代人都只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途接力賽的一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是宇宙常規?!遍L者們的思想滲透開來,心中模模糊糊有了些許感悟。

下山時,回望母親在墓碑前放的一叢花,顯得十分耀眼,香燭飄著縷縷青煙,灑下灰燼。

第2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B-0074-01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圖畫理解文章內容,將抽象的文字幻化成生動鮮明、具體可感的畫面,有利于學生活躍思維、開拓思路、陶冶情操,并能進一步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引導學生利用圖畫理解文章內容?

一、還原再現,據文描圖,把握人物特征

文學作品閱讀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再現,即讀者憑借自身經驗將文字符號再現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如我們并沒有見過藤野先生,但閱讀了魯迅的《藤野先生》中描寫的形象——“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戴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借助想象,腦子里就會出現藤野先生的形象。教學時,可讓學生把這個形象勾勒在草稿本上或者課文空白處,教師也在黑板上依據課文的描述畫出來,這樣比一個勁兒地講述描寫、分析形象更容易讓學生把握領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如魯迅的《故鄉》中關于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描述:“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群,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苯虒W時可先讓學生讀一次這段文字描寫,再引導學生根據描寫進行還原,依據這段文字的描述把楊二嫂畫出來,進一步把楊二嫂的形象清晰化、具體化,這樣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就很直觀了。根據描述進行想象只是獲取信息的基礎,在想象的基礎上還原人物形象,化無形為有形,便可把抽象的文字敘述直觀化,對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

二、擴展想象,據意描圖,把握文章主旨

許多文學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的描述能達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意境。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擴展想象,據意描圖來把握文章的主旨。如魯迅的《故鄉》中描寫的少年閏土:“……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著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币约皩χ心觊c土的描寫:“……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根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文字描述的意境擴展想象:少年閏土在月光下刺猹,充滿活力和朝氣;中年閏土在一群孩子的包圍中呆滯木訥,毫無生氣。把同一人物不同時期的形象以圖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對比,便可想到中年閏土所承受的生活重壓,更能體會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如此一來,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便顯而易見了。又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有這樣一段描寫:“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丈把高,像人工加工過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人工加工過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且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饒,對抗著西北風?!苯虒W時引導學生細讀這段文字后展開想象,再把白楊樹描摹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對照平常看到的樹進行思考:白楊樹有什么與眾不同的特點?由此可以明確,與其他樹相比,白楊樹具有筆直、挺拔、不旁逸斜出、不折不撓等特點,為下文文章主旨的升華奠定了認知基礎。

三、詩詞教學也可采用圖畫

古典詩詞講究意境美,藝術價值高的詩詞作品通常都能給予讀者很強的畫面感。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教師可對詩句塑造的意境進行補充和簡化:可以把“大漠”看成一條直線,想象“長河”從高原上奔瀉下來,“落日”西下,此時,“孤煙”裊裊升起……這樣就把詩句轉化成簡單可感的畫面:

通過畫面,學生便很容易掌握詩歌所描寫的意境了。

第3篇

也許蛇的本性就是習慣隱藏,也許是我家門前那座峻峭的山峰叫蛇首山,也許是小時候聽過太多關于蛇的神奇傳說,我從記事起就對蛇充滿敬畏。

我的家鄉地處東北平原,氣候濕潤,四季分明,鄉村中草木眾多,蛇自然也很多。柴垛邊、院子里、墻面上,隨處都會冒出蛇的身影。那時,對于我這個聽到蛇就腿軟的膽小鬼來說,和蛇的每一次邂逅都刻骨銘心。

我小時候個子不高,大我兩歲的表哥是我的玩伴,而我成了他的跟屁蟲。表哥特別淘氣,已到上學年紀的他就喜歡在野外瘋玩。姑姑沒有辦法,只能給他安排個艱巨的任務——放驢。這很符合表哥的心意,他可以每天騎著最高的那頭驢,神氣十足。我身為他的鐵桿跟屁蟲,當然也分得一頭老實聽話的小毛驢騎。不過,我膽子小,騎上后只能緊緊抱著驢脖子,一顛一顛地跟在后面。

山坡上,青草蔥蔥,暖暖的春風吹來,帶著甜甜草香。兩個淘氣包一前一后騎著毛驢,還真有點置身于童話世界的感覺呢。只不過人家騎馬,我們騎驢。

遠處一群放牛娃圍成一團,表哥和我趕快湊了過去。原來大家發現了一條“鐵樹皮”?!皠e動,讓它爬走!”有人喊。我上前一看:啊,圓滾滾、光溜溜、黑乎乎的一條大蛇向前蹭著!我感覺頭“嗡”地大了,接著便兩腿發軟,只有兩個字——“快跑”出現在我的腦海里。說時遲,那時快,一向非常膽怯的我,不知哪兒來的勇氣騎著驢一口氣奔到了家門口。

“鐵樹皮”是我的家鄉常見的一種蛇,因為它通體深黑色,極像松樹的樹皮,人們形象地叫它“鐵樹皮”。只是一瞥,它的形象就印在我心中了。這是我和蛇的第一次邂逅,以我的落荒而逃告終。

小時候,我想象了很多個遇到蛇的版本,比如在暖暖的陽光下看到一條小白蛇,或在青草叢中遇到一條兇猛的眼鏡蛇……不過,這些版本都沒有 “騎驢看蛇” 的親身經歷令人忍俊不禁又回味無窮。蛇沒有傷害我,也許它根本沒有看見我。不知我的恐懼從何而來?

有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我對蛇的害怕有增無減,對蛇的神秘感也與日俱增。有一次,鄰居王大伯家的庭院里出現了一條蛇,鄉親們都來圍觀。我躲在人群最后面,等著看這條囂張的蛇怎樣被大家處置。王大伯卻讓它慢慢爬走,還說出現在自家庭院里的蛇叫“保家仙”,是保護家宅平安的好蛇,不能打。后來,我又聽到打蛇會遭到報應等說法。如此種種,我對蛇的印象由害怕發展到厭惡。我時常會想,為什么自然界中會有如此令人討厭的生物呢。對蛇的惡劣印象在我的心中定格了。

上小學后,我對蛇的印象并沒有因為知識的積累而改變。

神話劇《新白娘子傳奇》的熱播,為我第一次展示了蛇善良和美好的一面。

再一次與蛇親密接觸是在姨媽家。姨媽是做藥材生意的,暑假我會去給她幫忙。這天,姨媽吩咐我將一些藥材裝進包裝盒里。我說:“OK,保證完成任務?!笨煽粗切┧幉?,信誓旦旦的我有些后悔,這些東西真像蛇!它們是什么藥材呢?看著我滿臉恐懼,姨媽笑呵呵地說:“它們是冬蟲夏草,你不會連植物都害怕吧?!薄拔以趺磿ε轮参锬?!”我嘴硬地說道。原來是植物,我可以放心了。我悉心地將“冬蟲夏草”放到包裝盒里,蓋上蓋子,透過盒子的小窗口看去真有些藝術品的感覺呢。很快,我光榮地完成了任務。

大功告成后,我興奮不已,四處炫耀:“我見過冬蟲夏草,長得很像蛇?!碧酶绮恍嫉卣f:“那不是冬蟲夏草而是蛇!”我目瞪口呆,如夢初醒。原來它們就是我平日里最害怕、最討厭的蛇?!霸趺茨茏屛矣檬峙錾吣??親愛的姨媽,你也太狠心了!”姨媽看著我滿臉通紅,笑呵呵又慢吞吞地說:“那些蛇都是家養的,它們是人類的好朋友,還是難得的藥材,可以治病救人。你小時候得了百日咳,就是吃了蛇皮煎雞蛋才康復的?!?/p>

啊?原來我小時候還吃過蛇皮……

第4篇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語文試題語文》第一大題語文積累與運用的第6、7兩個小題就涉及到古詩詞。

第6題是這樣安排設計的,下列關于文學常識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馬說》、《陋室銘》、《送東陽馬生序》中,“說”“銘”“序”分別表示古代的一種文體?!罢f”是敘事兼議論,“銘”一般是用韻的,“序”是臨別贈言。

B.“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鐵扇公主使詐假借芭蕉扇”、“楊志中計誤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紅孩兒”,都是明代作家吳承恩長篇小說《西游記》里膾炙人口的故事。

C.《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后人稱之為“坡”。

D.丹尼爾?笛福創作的《魯濱遜漂流記》告訴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必須用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生命力去戰勝它,而首先要戰勝的是自己的怯懦與悲觀。

第7題又是這樣安排,根據提示填空。(①~⑥題必做,⑦⑧兩題任選一題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現加字、漏字、錯別字中任何一種情況,該空不得分。)

①千嶂里, __________ 。(范仲淹《漁家傲》)

② 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半卷紅旗臨易水, __________ 。(李賀《雁門太守行》)

④ __________ ,大渡橋橫鐵索寒。(《七律?》)

⑤ __________ ,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⑥人們常用“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腳” 來形容有的人在充滿誘惑的環境里擋不住誘惑,但有人卻做到 __________ 。(用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原文回答)

⑦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人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請用相連的兩句古詩描繪出你向往的生態環境(課內外均可)。(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__________ ,

⑧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與他的《月夜憶舍弟》一詩中“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一句意思表達相近。

由此可見,古詩詞命題方向大體是①考查學生對教材、自讀課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況。在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考的是機械性的默寫,只要背熟,按要求答題,不寫錯別字就可以。但也有部分理解性默寫,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積累時不能機械記憶,還要注意理解詩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②在默寫類題中又有(一)對接式默寫,如“最是一年春好處_____________”;(二)理解式默寫,如《使至塞上》中借物喻人,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出朝廷幽微難言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三)是專題式默寫,如“在反映戰爭的古代詩歌中,有的寫征戰沙場,有的寫思念家鄉。請各位寫出喜歡的一句?!保ㄋ模┦钦Z境式默寫,如“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呢?孔子曾說過______________”;(五)是運用式默寫,如運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边@一詩句,寫一段完整的話,表現一種樂觀的態度,不少于50字。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梳理歸類,巧妙記憶。把初中六冊語文課本進行梳理,研讀古詩詞的情感特點,可分為熱情奔放、抑郁憂思、昂揚激越、靜穆閑適等。再此基礎上再進行分類,分為憂國傷時:杜甫、杜牧;建功立業:曹操、李白、范仲淹、李賀、蘇辛、文天祥、龔自珍;思鄉懷人:李煜、李商隱、晏殊、王灣、馬致遠。惜別友情:王勃、岑參、李白、劉禹錫;表達愛情:《蒹葭》。寄情山水、田園:陶淵明、白居易、韓愈、常建、王維、劉禹錫等;還可從形象(意象|意境)又分為:形象(人物形象);豪放灑脫(李白)、豪放雄壯(蘇辛)、憂國憂民(杜甫、杜牧)、歸隱田園、鐘情山水(陶淵明)、兒女情長。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景象。比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銀燭青燈、晨鐘暮鼓、古寺幽徑、橙黃桔綠、小荷殘菊、鷓鴣杜鵑等等。由于這些形象已經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不再是單純的客觀景象,所以稱作意象。常見意象歸納:自然景物:月亮——思鄉 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植物:——堅貞、高潔的品格 如: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眲游铮憾霹N鳥-①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② 賞心悅目、優美瀟灑如: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碧K軾:“瀟瀟暮雨 子規啼?!背R姷囊庀筮€有:楊柳(喻離愁別緒)流水(喻綿綿情思),松樹(喻高潔堅貞)梧桐 (喻凄涼悲傷),冰雪(喻忠貞高潔),鴻雁 (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蟬——高潔,蓮花——不染,松柏:堅貞、孤傲,鷓鴣——離愁別緒鸞、鶴、松、菊、東籬、桃源、采藥等象征脫俗的隱士人格。意境: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曲通過多個意象的直接組合,交織成一幅蕭索、衰殘、凄涼的圖景,抒發了有家難歸時那種孤寂、悲傷的感情。(借助意象展開聯想,可以體味詩人情感。)

還以把把初中教材中的主要古詩詞按照主旨分類,形成條塊分割,構建系統印象。

(一)建功立業篇:如曹操《龜雖壽》;蘇軾 《江城子 密州出獵》;(二)、惜別之情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三)憂國傷時篇:杜甫《登岳陽樓》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四)、寄情山水、田園篇:陶淵明《飲酒》(其五);陸游《游山西詩》;(五)、思鄉懷人篇: 王灣《次北固山下》、蘇軾《水調歌頭》、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六)借景寓理篇:王安石 《登飛來峰》;蘇軾《浣溪沙》趙翼《論詩》。

通過對初中六冊課本的古詩詞進行全面梳理歸類以后,還可以分出主要和次要,重點和非重點。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 1.以課本為中心切實搞好古詩詞教學

特別要在背誦、默寫方面花時間、下功夫。做到篇篇落實,句句落實,字字落實。

 2.重點落實每一首詩詞的名句

無論哪個層次的考試,名句都是考查的重點,所以,必須在全面把握詩詞整體內容的基礎上,再把名句放在重中之重來落實。

 3.七、八年級的考試一般以各年級的教材為主

 4.九年級既要集中落實九年級的教材,又要兼顧七八年級的教材,同時有選擇有針對的向課外拓展延伸

 5.訓練促鞏固

第5篇

關鍵詞:山水詩 空 空境

一.取“天空”之意,營造“空闊迥遠”之意境

“空”字在平常中表“天空”之意最多,而在王維的詩中卻用得相對較少,大概有10個。如“萬里山河空”、“秋空”“遠空”等。但王維詩中的“空”除字面意義外還蘊含著超乎“咸酸”之外的“有味”境界。

“群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眺》)江面壯闊,江邊的城邑仿佛在水面上飄浮。波瀾壯闊的漢江讓詩人感覺到高遠的天空也似乎在晃動?!翱铡憋@然是“天空”之意,但結合整聯所描繪的景象和整首詩體現的整體意境,這里的“空”便有空曠之感,讓人讀來便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立體的畫面,非常富有空間感,這就營造了一種空明搖曳的意境。同時,正如坡所言王維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僅這一聯就呈現出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動遠空”體現了濤濤江水的動感和聲勢,更把渺遠的意境推向深層,調動了視覺和聽覺,其妙,就妙在“空”字把這兩種感覺進行了調和和統一,讓聲勢浩大的江水漸遠漸淡, 以中國畫的留白藝術寓于詩境的開闊空白,空靈之境由此而出?!盀⒖丈钕镬o,積素廣庭閑”。(《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澹然望遠空,如意方支頤”(《贈裴十迪》);“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泛前陂》);這幾首詩中的“空”從詞義上理解都解為“天空”,但又創造了空曠的境界。

“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奉寄韋太守陟》)第一句就展現了一幅蕭條蒼涼的荒城景象,接下來一句更是描繪了一個空闊迥遠、氣吞山河的畫面,“空”在此是空闊迥遠之意,同時對應著前面的空曠的“荒城”,綿延的“萬里山河”,到“空”一字,那種空闊悠遠的境界便點出來了。在此,王維作為畫家的筆法顯現了出來,整幅畫面,縱有“荒城”和“萬里山河”,仍給人一種“空”的感覺?!爸袊嬏搶嵪嗌?,虛處渺遠幽深,實處氣韻充盈,實為一個充滿空白的召喚結構,它在咫尺間可以容納天地之大,任人想象馳騁?!雹龠@兩句詩正體現了中國畫的“空白藝術”,虛實相生,于畫面中給人想象,于詩境中給人空曠、渺遠。

二.空靈渺遠與空靜禪趣

王維的山水詩中,體現空靈渺遠與空靜禪趣涵義的“空”字有29個,其中“空林”出現8次,相當于“空山”含義的出現7次。另外還有“空谷”、“空霽”、“空巒”、“空翠”等。這些詞的“空”有微妙的不同涵義,同時又有些許相同的韻味。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寫雨后秋山的空明潔凈?!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保ā而B鳴澗》)寫春山的寧靜空幽。“空谷歸人少, 青山背日寒?!保ā冻甓Y部楊員外》)寫山谷的空寂幽深。“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寫深山的空寂清冷?!疤礄栌晨涨啻溲鷿i漪。”《斤竹嶺》)寫曲徑的空闊清幽。“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保ā哆^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保ā端屠钐馗吧下濉罚胺e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保ā斗e雨輞川莊作》)寫樹林的繁茂、空寂靜謐。“山中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寫樹木的蒼翠欲滴,滿目蒼翠給人的空明之感?!翱沾洹彼憩F的自然景物生機勃勃、盎然綠意,王維作為畫家對色彩更加敏感,能感覺到那種逼人的綠意?!巴ㄟ^綠色的冰涼感、潤濕感,寫出山中難以言狀的‘空翠’?!雹谶@些“空”都是修飾自然景物,從整體對比來看,它們也有相同的意蘊。

“空”即“有”,強調整體?!翱丈健?、“空林”不是只有一座矮小孤獨的山坡,幾顆形影相伴的樹,而是連綿渺遠的山峰相連,一片繁茂的樹林。這就是所說的“有”,“空”修飾“山”、“林”傳達的是“有”的意味,深山和茂密的樹林直入眼簾。

這里的“空”體現了中國詩畫的藝術,空間感和空靈渺遠的境界。當讀到這些詞的時候,由“空”字就讓人置身于高處,以寧靜澹然的心境去看遠處的風景。眼前是一片開闊的視野,那青山、綠林、水潭、曲徑……都在幽遠處,儼然一幅山水畫。這就像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人在這頭看風景,遠處的低處是山林、潭曲,高處是空靈渺遠的天空。這就體現了強烈的空間感。詩人看的風景是一幅中國畫,山水裝飾了詩人的心靈,看畫的人在境外看他,詩人裝飾了這幅中國畫。“中國詩畫是抵達世界微茫渺遠之處的藝術,它留有大量的空白,這種空白如同天際目不可及之處,也如同精神之淵的最為深沉之處。”③王維借中國畫之藝術融合于詩的藝術,創造了空靈渺遠的境界。

王維的山水詩非常注重動靜結合,體現出環境的空寂、寂靜與音樂的空靈。這組詞中的“空”雖然各有細微的差別,但總體來說都體現的是空靜。這幾首詩無一不靜,山林也好,潭曲也罷,都是寂靜的,整個環境都是空寂的。而王維精通音樂,他能在寂靜中捕捉到音樂的聲響。“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空寂清冷的山林本不見人的蹤跡,但卻聽到了人的聲音,連細微的人語都“響”,詩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更見山林的幽靜?!耙盎ㄩ_古戍,行客響空林?!保ā端屠钐馗吧下濉罚┯陟o中聽到人語聲,以聲音襯出山的空寂?!耙棺樟旨?,松風直似秋?!保ā哆^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詩人對聲音是何等的敏感,風吹動松樹的聲音就像是夜里的一支樂曲,悠遠空靈,也正因為這“樂曲”的清晰可聽,襯托出“空林”的寂靜。王維的“空”字做到了環境的空寂和音樂的空靈的融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月出之前山澗在朦朧月色籠罩下無聲的安靜,以靜寫靜;月出之后則通過鳥的鳴叫來突出山澗的靜,以動寫靜,“鳥鳴山更幽”,以局部的動襯全局的靜。動靜結合,幽靜空靈的境界亦出。

王維詩中的“空”還體現了心靈之空靜和佛家之禪趣。“‘趣’,是王維在生活中欣賞自然美想要獲得的一種更高的精神享受,也是他在藝術中反映自然美所努力追求的一種更深的美的境界?!雹芩^“空山”“空林”并不僅僅是自然景物而已,它是作者內心的外化。讀王維的這些詩句,會體悟到其中有“趣味”,這“趣味”不是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有趣的事引人發笑,而是源自于內心,體會這種趣味時,讀者的心也不會是浮躁不安的。若讀者真真進入了詩的境界,面對其中的趣味,便會發自內心的會心一笑,淡淡的,卻又是愉悅的,心也是安然靜謐的。因為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內心是空靜的,他把內心的空靜投射到自然當中,于是自然與心境融合,生成內在的精神的趣味,并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況且王維心中有佛,佛家的禪趣自然也融入其中。王維在《繡如意輪象贊》的序文中提出“審象于凈心”“凈心”是禪宗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排除一切妄念,以明心見性。惟有心凈才能更好地審象,以一顆無塵埃的明亮的心去感受、欣賞自然,才能使自然和心靈相映成趣。

其實,在王維的詩中,“空”作為內在精神的自然物質來表達其禪旨佛理的頓悟歸依, 并把自我置于其間。禪寓于動靜之中,體認于心靈深處?!翱铡笔莾仍诘?,是融合了禪旨佛理的“空”,“空”一方面指向心靈深處、生命本源,另一方面指向眼前的自然景物。詩人便把體認到內心的禪,通過“空”,燦爛地發揮到藝術境界。仍以《鳥鳴澗》為例,禪意的介入給這首小詩帶來寧靜致遠的情趣,幽靜的山谷,桂花飄落,月出而驚起山鳥飛,于是空靈悅耳的鳥鳴聲響于幽谷。心靈深處的空靜與禪趣在這樣幽寂的環境得到了融合的體現,靜中富有生機,境界中生出情趣?!坝陌抵衼砹艘环N光照,寂靜中生出一種聲音,而宇宙是那樣深邃、空遠,好像一切都融化在永恒的靜謐與廣漠之中,因而詩境似能給人從此岸世界通向彼岸世界、從剎那通向永恒、從有限通向無限的感覺。”⑤

以上分為兩個部分談“空”,實為從“空”所側重的不同意義和意蘊來分開論述,在一定程度上把單獨的“空”抽離了整首詩,把每一首詩中的“空”也或多或少地抽離了詩人整體創作的體系而來談每首詩的“空”的意蘊或意境。其實,王維詩中的“空”聯系著其所在的整體。也就是說一首詩中的“空”不能單獨抽離與整體割裂開來理解,它和全詩的意境相聯系,有些是以“空”為中心,連結整首詩所要表達的象外之境。把整體割裂便不能體會詩人的心境。同樣,王維所創作的詩,都有特定的風格。輞川集中每首詩的“空”的意境是有些許相同韻味的,如果單看一首詩,不著眼于整個輞川集的創作體系,就不能全面把握詩人的情感和心境。

“空”是一首詩中的一個字,是一組詩中的一個意境。亦是詩人的一種心境,畫家的一種留白,音樂家的一首空曲,禪宗的一種佛境……空明搖曳的渺遠,空靈虛幻的寂靜,無窮的意味盡在“空”中,惟有王維能道出。

參考文獻

[1]張榮東.《中國畫家詩話》著,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2]陶文鵬.《唐宋詩美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3]朱士釗編《唐詩宋詞鑒賞辭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葉燮、薛雪、沈德潛.《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原詩 一瓢詩話 說詩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5]俞陛云.《詩境淺說》,北京:中華書局,2010.

[6]張晶.《禪與唐宋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7]陳鐵民選注《王維 孟浩然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

[8]余恕誠.《唐詩風貌》(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

[9]黃燕.《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維<鹿柴>“以動襯靜”手法》[A].湘潮(下半月),2011.(10).

[10]肖虹.《關于僧肇“空”觀思想的本體論解讀》[A].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4).

注 釋

①張榮東:《中國畫家詩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6.

②余恕誠:《唐詩風貌》(修訂本),中華書局,2010.126.

③張榮東:《中國畫家詩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4.

④陶文鵬:《唐宋詩美與藝術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67.

第6篇

關鍵詞:泥塑活動 內容來源 創設環境 多元教學

泥塑是我國古樸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仍被許多人所珍愛。幼兒園泥塑活動之所以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是因為幼兒制作泥塑作品的過程是其操作、想像、創造、自我滿足的過程。在實踐中教師應采取怎樣的策略引導和幫助幼兒提高對形象或物體的象、造型、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以促進幼兒園泥塑活動的有效、高質開展呢?現結合自己的反思和經驗,嘗試著提出一些建議和策略。

一、多樣的泥塑內容來源

泥塑內容的制定是為了讓泥塑教學活動更適合幼兒的發展,讓幼兒對泥塑有興趣。選擇合適的內容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好的內容不但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所以泥塑活動的內容是來源于幼兒感興趣的,生活里的和幼兒的文學作品。

1. 源于幼兒的興趣

美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麗蓮?凱茨曾說過:“興趣其實是兒童在不預期獎賞的情況下,愿意從事某種活動或追求某個目標的傾向?!睆倪@位專家的話里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們如果對某個活動內容感興趣,成人即使不要求他去學、去做,他們也會敢于冒險,主動的去學、去做。主動學習的關鍵是激發幼兒的內在學習動機。依據幼兒的興趣來選擇有關的教育活動內容是一種較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于是,我們深入幼兒的生活,了解他們,從幼兒的現實需求和興趣出發來選擇創新性泥塑活動的內容。如小班的泥工活動《棒棒糖》、《彩虹餅干》、《蝸?!?,中班泥工活動《樹林》、《美麗的花》、《魚》,大班泥工活動《京劇臉譜》、《房子》等。這些活動內容都是幼兒知道的、感興趣的、熟悉的,是幼兒生理發展水平能夠達到的。

2.源于幼兒的生活

福祿貝爾曾說過:“通過生活并來自生活的課,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痹谀嗨芑顒又?,我們應該讓幼兒感受到身邊的美,生活中的美,讓幼兒充分想象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如《我找到了春天》的活動中,首先在區域活動重創設操作區,讓幼兒自己親手操作迎春花、柳樹等,幼兒對此積極性較大。在這當中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對制作樹特別的感興趣,而且樹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于是就生成了一節泥工課《春天的樹》,幼兒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根據自己對樹的印象,做出了不同姿態的樹。有的像柳樹,彎彎的枝條上長出了一些嫩芽;有的像香樟樹,過了一個冬天,枝葉還是很茂盛;還有的像松樹,針葉細長。雖然有的說不出像什么樹,但從幼兒的制作過程中看出了幼兒對樹的結構還是比較明確的,都由樹干和樹枝組成。因此,泥塑活動應從最貼近幼兒生活實踐中選材,讓幼兒直接感知和體驗,引導他們運用泥塑再現生活中的經驗,激發創造的欲望。

3.源于幼兒喜愛的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是以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美,而泥塑作品是直觀地向幼兒展示了美。在幼兒泥塑創作中,滲透文學作品的審美,幼兒理解了作品中角色的形象與特征,就會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與認知經驗,提高對泥塑作品的表現力。如泥塑活動《快樂的池塘》,有一個小朋友念起來駱賓王的《詠鵝》,接著有許多孩子跟著附和著,我及時地抓住這個教育機會,像他們介紹了更多文學作品中描寫動物的詩句,孩子們學的很開心。他們根據詩句中的描寫,進行水中動物的創作,每個動物都做的活靈活現。然而像這樣藝術性的語言??梢允侵i語、兒歌、童話等形式。其作用在于對對象形、色和運動變化的特點的描述,給幼兒展示了一幅幅意境優美的圖畫。既然前人為我們作出了藝術與語言結合的實例,我們也嘗試通過兩者的互通性,引導幼兒進行互動,共同發展和提高。

二、多元的泥塑教學方法

泥塑的主要特征是直觀、立體、形象。因此,最主要的在于幼兒如何抓住自己所要塑造的物體形象,這就需要許多知識來奠基。如基本的技能技巧,幼兒對平時經驗的儲存量,幼兒觀察的條理性,幼兒對審美的理解等等。而且泥工活動中需要幼兒安靜耐心的操作,時間一長容易產生枯燥情緒,如果處理不當,會使一些幼兒感到膩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孩子具體情況選擇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

1.兒歌編配法

在泥工活動中,無論操作什么東西,幼兒常自覺不自覺地發出一些聲音,或自言自語,或與旁人講話,這些聲音大都與操作內容有關,如果我們加以制止,那一些有創意的想法就會隨之消失。于是我就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給予誘導利用,以兒歌的形式把塑造形體的步驟、要領說出來,如捏魚時,我用這樣的兒歌來引導:搓個大圓做身體,片片魚鱗剪剪剪,前面再來剪一刀,魚兒張開小嘴巴。搓個小圓壓壓扁,再拿剪刀剪一剪,身體放在尾巴上,我的魚兒做好啦。這樣自然而然地將魚的制作過程傳授了幼兒,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會了魚的做法。在這種念念兒歌的寓教于樂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和鞏固了幼兒泥工的技能。

2.經驗遷移法

在幼兒已有知識,經驗和泥塑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組合,添加,變異,形成新經驗和新造型。如水滴型的系列活動,在幼兒已掌握搓水滴型的技能后,就可以將水滴型進行簡單的變異;也可以將兩個水滴型進行組合,變身為不同動態的立體的動物形象;還可以添加多種輔助材料。這樣幼兒鞏固和內化了已有經驗,通過遷移和組合又形成了新的經驗。

3.情境性動作演示法

幼兒的思維容易受情景的暗示?;顒忧拔覀兘o幼兒創設適宜的情景,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好動,好模仿的需要,吸引幼兒在自然,自由,輕松而不任何壓力的情景中萌發玩泥的需要,獲得情感的,經驗的,技能的滿足。

三、個性化的環境創設

蒙臺梭力曾大力提倡環境帶給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有許多教育家都說過:“環境即教育”的思想,可見環境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

1.材料提供的多樣化。

材料是構思、設計得以物化的基礎,不同的物質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藝性能和特征,分別適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如果只是單一的泥塑材料往往使幼兒感覺單調乏味,也無法使其對泥塑活動保持長久而濃厚的興趣。我班幼兒一開始使用的是普通的橡皮泥,因為最后的泥工作品難以保存下來,就又引進了軟陶泥和紫砂泥。在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材料,再通過添加一些輔助材料來表現簡單的情節。在區域活動中我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幼兒體驗到了豐富的生活材料所帶來的快樂。如在活動區為每一個孩子都準備了一個小鐵盒子,上面都標有幼兒的姓名,里面裝有大小不一,品種繁多的豆類和堅果類,如:綠豆,紅豆,黑豆,瓜子等小顆粒材料;還有一些干樹枝,火柴棒,牙簽,彩色毛根等長條型的材料。由于豆類時間長了容易變質發霉,所以必須半學期就更換一次。每次活動開始前,這個多寶盒就會被發到自己的位置上,幼兒根據自己創作作品的需要進行添加材料。如泥工活動《小刺猬》,刺猬背上刺的表現就各式各樣,有的是用牙簽,還在牙簽上裝上了果子;有的用剪刀在刺猬的背上剪出刺猬的尖刺;還有的就用瓜子進行裝飾。雖然都是小刺猬,但他們的表現形式就豐富多樣。而且小動物的眼睛用豆類就顯得更有靈氣,比單純用泥工做更有神。由于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使幼兒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這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幼兒對泥工活動的創作興趣,最后存現的作品也更具有個性化。

2.環境創設個性化

環境是幼兒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資源,給幼兒創設寬松,適宜的教育環境尤為重要。因此除了提供泥工和豐富的輔助材料以外,對幼兒泥工區域活動的布局設計上也要構思新穎,我劃分了兩個區域:(1)操作區:是幼兒泥工技能的學習發展區,是幼兒泥工活動區域的核心部分。小班可以提供各種有趣的模具,如蛋糕的模具,供幼兒制作各種形狀蛋糕。中班可以提供簡單明了的制作步驟圖,供幼兒操作時給予參考。大班可以提供一些優秀的泥塑作品,供幼兒臨摹。(2)陳列區:對于自己創作出來的成果,幼兒很樂意展示,因為這些活動成果是自己的創作。自己的創作最能體現自我的價值,從而使他們獲得真正的滿足感,我們應充分肯定幼兒的作品,將幼兒較成功的作品集中陳列展示。我用新的方式利用身邊的東西進行了情景性的布置,如泥塑活動《螃蟹》,先將幼兒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集中擺放在展示區,再添加一些沙子和海螺,組合成一個場景或故事,課后可以讓幼兒進行講述,最后用相機將布置的場景拍攝下來,以照片的形式進行張貼。

在泥塑教學中,不能違背幼兒的思維特點和抹煞其特有的創作情趣。一團團泥土在孩子們手中變換著、創作著、游戲著,是最能鍛煉孩子動腦筋的一種創作方式,孩子們通過學習、嘗試、評價等過程,將心中美好的事物以立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思維產生興趣和沖動。用泥塑這種媒介,記錄對生活經驗的感受,獲得情感的發泄,自由創作的,使其真正成為開啟幼兒智慧大門的鑰匙,這便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泥塑創作活動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在區域活動中開展幼兒陶藝教育的研究》,常州市紅梅東村幼兒園,朱薇、葉麗敏.

第7篇

唐寅《溪山漁隱圖》,絹本設色,縱約30厘米,橫約610厘米。原卷有唐寅自題:“茶灶魚竿養野心,水田漠漠樹陰陰。太平時節英雄懶,湖海無邊草澤深?!碑嬀硪浊☆}署“漁隱”二字,當是對唐寅詩意的概括,畫名即由此而來。根據王寵題跋《溪山漁隱圖》最早或歸其所有。畫卷結尾處的左下角有“清森閣書畫印”,表明此卷在王寵逝后曾歸四友齋主人何良俊收藏。此卷在明清之際不知歸于何人,后歸清內府,《石渠寶笈》將之定為唐寅作品中的“上等”。乾隆對《溪山漁隱圖》非常喜愛,題引首及七言詩一首,并鈐有多方鑒藏御璽。嘉慶和宣統也鈐有鑒藏御璽。清亡后,此卷歸故宮博物院收藏,現藏博物院。

唐寅《溪山漁隱圖》的真偽,在民國之前,并無異議。1928年,故宮博物院曾由丁佛言、關冕均、郭葆昌、容庚、廉南湖、福開森、王福廠、鄧以蟄、朱文鈞、吳瀛、陳漢第、沈尹默、溥侗等十五位中外人士組成專家委員會,對故宮藏品進行清理和重新鑒定。①《溪山漁隱圖》被鑒為“”,并在包首上貼有“”浮簽。后來徐邦達在《重訂清宮舊藏書畫錄》一書中,也將此圖卷定為“周臣”。②1960年,博物院籌備赴美舉辦古文物展覽,唐寅《溪山漁隱圖》也在參展作品之中。院方曾聘請王世杰、羅家倫、馬壽華、蔣谷孫、莊嚴、李霖燦、莊申、曾憲七等十位中外專家成立“審查委員會”?!皩彶槲瘑T會”的委員們重新鑒定此圖卷為唐寅真跡。③無論是說還是周臣說,都表示這件作品是偽作,雖然周臣的繪畫水平也很高。正如江兆申對1928年的鑒定所提出的質疑:“不知當時審查諸公何以會認為出于?”④實際上,1960年重新鑒定此作為唐寅真跡,也沒有給出依據。由此可見,問題事關《溪山漁隱圖》的真偽,仍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

首先,周臣說與《溪山漁隱圖》真偽的關系。唐寅畫為周臣說出自何良俊《四友齋畫論》:“周東村名臣,字舜卿,蘇州人。其畫法宋人馬、夏者,若與戴靜庵并驅,則互有所長,未知其果孰先也。亦是院體中一高手。聞唐六如有人求畫,若自己懶于著筆,則倩東村代為之,容或有此也。”⑤明末清初姜紹書則坐實此事,《無聲詩史》云:“唐六如畫法受之東村,及六如以畫名世,或懶于酬應,每倩東村代為之。今伯虎流傳之畫,每多周筆,在具眼者辨之。”⑥何良俊稍晚于唐寅,周臣為唐寅之事容或有之,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確有之事,唐寅的作品未必件件出于。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不應該輕下的結論。

其次,五家題跋與作品真偽的關系。在這件作品的拖尾,有王寵、程大倫、陸治、顧德育、居節五人的題跋。關于題跋者及其題跋有幾條值得注意:其一,王寵題跋中明言“六如此卷”如何如何,已經表明他對真偽的判斷。王寵題跋于“嘉靖癸未”即1523年,王寵是年30歲。同年12月,唐寅卒于家中,年54歲。祝允明為撰墓志銘,王寵書丹。并且在唐寅死后不久,他的女兒嫁給了王寵的兒子王子陽。王唐關系如此密切,加之王寵本人亦善繪畫,對唐寅作品的判斷不會有誤。不僅如此,唐寅跋云“時一展玩,則心于理契,清與趣會”,表明這件作品很有可能當時即歸王寵收藏。其二,陸治題跋云:“子畏先生此圖畫法蒼古,出入營丘晞古之間?!币呀浢鞔_此卷為唐寅所作。陸治繪畫與陳道復齊名,他對于唐寅作品的鑒定不應存在問題。其三,程大倫、顧德育、居節皆為吳人,不但年齡相仿,且都是文徵明的學生。他們不僅在時間、空間上與唐寅有交集,而且在書畫上也具備很好的水平。他們對于唐寅作品的判斷也不會有問題。就題跋五家而言,一家的判斷可能會有問題,但是五家的判斷一起出了問題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繪畫風格的差異。關于周臣是否為唐寅老師的事情,史無定論,只有姜紹書《無聲詩史》云“唐六如畫法受之東村”說得比較肯定。但是唐寅曾取法周臣的繪畫則是事實,王世貞《藝苑卮言》:“周臣別號東村,亦吳人。所得宋郭、李、馬、夏法尤深。其用筆視唐生亦熟,特所謂行家意勝耳。唐每有應酬,多從臣磅礴,始落筆。”⑦王稚登《吳郡丹青志妙品志》:“評者謂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雹嗵埔》ㄋ未寒嬕彩鞘艿街艹加绊懙慕Y果,并且周臣的作品與唐寅的作品在風格上確有相似之處。盡管如此,唐、周兩家的作品仍然各具面目,是可以分辨的。其一,周臣作品比較細碎,畫面有擁塞之感,而唐寅作品的構圖則注重留白,形成有效的空間分割。其次,唐寅作品的筆法勁潔,無論是皴法還是勾勒都是如此,這一點與他的書法訓練有關,也與個人的藝術天賦有關。周臣的筆法則有僵硬、板滯之處,仔細觀察,不難區別。第三,從整體來看,唐寅的作品變化多樣,不拘一格,而周臣的作品則常有失落,風格類型簡單。

綜合以上的看法,我們認為《溪山漁隱圖》為唐寅真跡,一說并不成立。

二、漁隱主題的分析

乾隆將唐寅作品的主題概括為漁隱,即隱逸的主題。乾隆的這個認識早有王寵和陸治的題跋為基礎,所以并不顯得突兀。王寵跋云:“六如此卷蒼潤蒙密,淋漓暢快,時一展玩,則心于理契,清于趣會。令日從事于車塵馬足間者不無慚負于斯圖耶。”陸治跋云:“子畏先生此圖畫法蒼古,出入營丘晞古之間。丹楓黃葉、瀑布流泉、疊渚回汀,悠然映帶,詩翁野老縱談垂釣。觀者參物外之高蹤,豁心之紆郁,天機流動,潑潑眼底,非先生靈腕之妙,其能若是哉?展卷披對,使能忘高山景行之想?!眱烧咚P注的都是此作所表達出的清趣與天機,與乾隆所題漁隱的含義是相當契合的。本來對隱逸主題的探討很難展開的,好在本卷的名家題跋為我們的討論提供了材料。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作品的構圖,以便于問題的說明。全卷構圖采用三段式。第一段描繪一片生長著丹楓青松的山坡。第二段是全卷的主體,描繪的是溪山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動。第三段回到自然景物。在了解了這件作品的構圖之后,我們將對漁隱的主題作出分析。唐寅大概通過九個不同的景色和人物活動來表現這個主題,分別介紹如下:

其一,秋季。漁隱主題的表達需要一個合適的季節。唐寅將整個畫面設置為秋天的景色。秋天所具有的飽滿又蕭索的意味是很適合隱逸氣格的表達。春夏過于熱烈,寒冬又過于枯寂。這一點不僅可以從畫面的丹楓紅葉表現出來,而且程大倫、顧德育、居節詩中的“秋夢”“重陽”“清秋”“秋滿”“碧山秋”“石湖秋”“九疑秋”等詞語都揭示了季節的主題。在秋季走向凋敝的氣氛籠罩下,整個主題的展開將會得到保證。

其二,湖海。無論是漁還是隱的主題,都離不開水的題材。唐寅將整個畫面設計為一片龐大的水面,一切的主題都將在此展開。唐寅自題“湖海無邊草澤深”當即就此而言。正是通過浩淼的煙波將湖海中的景物、人物與喧囂的紅塵隔離開來。顧德育詩題曰“湖上即事”或可概括主題。而顧德育和居節詩中出現的“湖水”“石湖”“五湖”“碧湖”“滿湖風雨”“江渚”等意象都來源于此。世人常說“人在江湖”,其出處或來源于山水繪畫的啟發。

其三,山石。水對隱逸題材的表達只起到了一種襯托的作用。在山水畫中,真正表達主題的仍是山的題材,在《溪山漁隱圖》中也是如此。湖海中的山石構成了畫面的主體。尤其中間一段的山石,自畫面中央向左右逶迤伸展,造成山水的錯落變化,景色也因此而豐富起來。陸治所言“疊渚回汀”即是就此而言。那些由細致的小斧劈皴畫出的大小石頭,不僅為退隱的詩翁野老提供了活動的空間,而且它的嚴整與偏移多少表達了他們的性情和心緒。程大倫的“溪亭四面山”、顧德育的“秋滿磯頭片石磯”“白云遮盡碧山秋”、居節的“屈膝屏前峰數點”“吳王行處錦江山”等詩句就是證明。

其四,樹木。對于后世文人畫而言,那些簡單點染的樹木也許無助于主題的表達。但是對于唐寅來說,樹木正是他表達主題的主要題材。在畫面第一段起首處是一片由石頭構成的山坡,山坡上繪有松樹三株,青楓一株,丹楓一株。第二段畫面從一段平緩的山坡開始,而山坡上則生長茂密的楊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種楓樹在后面的畫卷中大量出現,為重點表現的樹木之一。陸治跋中所云“丹楓黃葉”即指此而言。我們還不能明確那丹楓象征著什么,但是在隱逸的主題中,那些耀眼的顏色也許是提示著唐寅那養在茶灶和魚竿中的“野心”吧。

其五,扁舟和茅屋。漁隱主題的表達當然離不開具體的環境和道具。應該說,扁舟和茅屋是很好的題材組合。先說扁舟。在全卷的開始,在浩淼煙波中,高士駕一葉扁舟,順流而下,無論離去還是歸來,都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顧德育詩中的“閑理扁舟湖水頭”“扁舟來往豆橈輕”當是就此而言。此后扁舟的題材在畫面當中兩次出現,都對主題的深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再說茅屋。茅屋也是畫中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畫中的茅屋雖然簡陋,卻有如仙居。尤其鄰近畫面結尾的茅屋,臨水而建,八面來風,正是隱居的好地方。

其六,烹茶。茶與酒是歷代文人所不可少的。退居山林的詩翁野老,需要它們來體會生活的味道。在畫面前段更為簡陋的茅屋中,兩高士距坐飲茶,促膝而談,陸治題跋中所謂“詩翁野老,縱談垂釣”,“縱談”即指此而言。而侍者則在另一間茅屋內煮水烹茶。那座培養唐寅“野心”的茶灶也許就是這個吧。而程大倫詩中的“茶香”、居節詩中的“茶熟”意象當來源于此。

其七,飲酒。唐寅的題畫詩中沒有出現酒的字樣,但是程大倫的“水寒留客醉”“重陽應一醉”、顧德育的“臨風一醉無余事”、居節的“酒酣月出披蓑臥”似乎都提示了飲酒的題材。我們推測,飲酒的場合是在臨水的茅屋之中。這一場景中有四個人物,屋中的兩人倚欄而立,似乎酒酣耳熱,談興正濃。巖邊的高士則扶杖前行,隨行的侍者也腳步匆忙,也許是乘興而來,也許是興盡而返。無論如何,隱逸的主題中不能沒有酒。

其八,垂釣。垂釣在隱逸主題中是必然的題材。這也是漁隱主題的重點所在。在畫卷后段距離茅屋不遠的水面上,有一葉扁舟橫行水中。舟中一人行船,一人垂釣。陸治題跋中所言“垂釣”即此場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對于垂釣有不同的理解。唐寅的“茶灶魚竿養野心”、顧德育的“長竿只博余年好”、居節的“滿船風雨一釣竿”“一卷魚經一釣竿”正是這種垂釣文化的不同詮釋。

其九,橫笛。對于漁隱的主題來說,橫笛的題材也許表達的是高山流水的寓意。知音總是少的。在這件作品中,唐寅將橫笛的場景布置在了畫面的視覺中心。在孤嶼紅樹下,兩只扁舟隨水漂流,一高士于舟頭濯足橫笛,一高士則半臥擊節,若有所思。居節詩中有“船頭仰面吹橫笛,明月滿身如水流”兩句,當是對這一場景的如實描寫。也不知唐寅的這種安排是有心還是無意?

三、關于吳門書法

《溪山漁隱圖》的書法也值得一提。全卷書法由唐寅自題,明五家題跋和乾隆的題跋、題名三部分組成。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寅與明五家都是吳門書家,可算是吳門書法的一次集體展示,而其中除唐寅、王寵作品流傳較廣,其他幾家的書法都很少見,因此顯得更加難得。

明代中期的吳門書法,實際上受到了祝允明和文徵明的影響。其中尤其以文徵明的影響為大,“藝文布滿海內外,家傳人誦”⑨,形成了所謂的吳門書派。需要說明的是,正如繪畫中的吳門畫派不包括唐寅,書法中的吳門書派也不將唐寅包括在內。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唐寅的書法風格與文、祝都沒有相似之處。唐寅書法早年曾取法集王羲之《圣教序》,但是趙孟頫對他的影響更大。王世貞云:“伯虎書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雹馔跏镭懙恼f法也許有失偏頗,唐寅的書法并不薄弱。在趙孟頫之后,唐寅又上追李邕,取法其欹側險勁的結體。受到周臣的影響,唐寅在30歲以后開始學習顏體。值得注意的是,唐寅的書法也受到文徵明的影響。根據端方寶華庵原藏唐寅高人深隱卷上的題跋“高人深隱漫藏修,占得東西事事幽。相像練光拖屋后,何殊鑒影晃源頭。綠蒲勻綠綸竿晚,芳蓼分香石瀨秋。風景宛然揚子宅,問奇休厭客頻游。唐寅畫仿幼文墨法并詩”,其中數字與文徵明的書法非常接近。唐寅在《溪山漁隱圖》中的題跋書法,其基本面目仍然受到趙體的影響,但是從中也可看到李北海的因素。

題跋五家都是文徵明的學生,他們的書法都受到了文徵明的影響,其中王寵還是吳門書派在文徵明之后的代表人物。王寵書法早年師承蔡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對于王羲之書法的認識是從蔡羽那里獲得的。后來他又向文徵明學習。兩人的關系在師友之間。值得注意的是,王寵生活在文徵明影響最盛的時代,但是他的書法卻另辟蹊徑,自樹高格,這是他高出時人的地方。王寵的書法以小楷、行草書最為知名,對鐘王一系的名家多有研習。文徵明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文彭《王寵真行書十冊》題跋云:“家君每稱述履吉先生翰墨精美,結構圓熟,楷法深得永興遺意,尤為世所推重。予亦最愛之,相乞無已,茲成十冊,乃其生平用意之作?!焙瘟伎∫舱J為:“衡山之后,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曠,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書寫此跋時,王寵3 0歲,正處于書法風格的形成時期。在這件作品中,更多反映的是晉人小楷的影響,王寵的個人風貌表現尚不明顯。在五家當中,另一個不受文徵明影響的是陸治。與他的繪畫仍受文徵明籠罩不同,他的書法基本擺脫了文徵明的風格。就這件作品的題跋而言,陸治的書法明顯解散了筆法,不像文氏那么重視筆墨的精致,只此一點,即足以將他和吳門書派的其他書家區別開來。至于其他三家則基本仍在文徵明書法的影響之下。其中程大倫、居節的書法與文氏風格區別不大。就二家而言,程氏的書法略顯雄狀,而居節的書法則有單弱之弊。與這兩家的亦步亦趨相比,顧德育的書法在學習文氏書法的基礎上,多少顯示了自己的風格。雖然在筆法上與文氏相似,但是在結構上明顯受到了趙孟頫乃至“二王”一脈的影響。

在介紹了吳門書法之后,這里也附帶說說乾隆的書法。乾隆早年學的是其祖父康熙的書法。而康熙的字受其老師沈荃的指導,康熙曾言“沈荃教朕字盡六十年弗衰”。沈荃的書法則師法董其昌和米芾,上溯至晉唐諸家,故乾隆帝早年之書,較多地受到董、米、鐘、王的影響應該是可信的。中年之后,乾隆書法受到趙孟頫的影響更大。在《溪山漁隱圖》中,乾隆的書法兩次出現。兩處題跋均非他書法的上乘之作。比較之下,“漁隱”兩字略有可觀。

注釋:

①那志良《撫今憶往話國寶:故宮五十年》第79頁,香港里仁書局1984年版。

②徐邦達《重訂清宮舊藏書畫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

③江兆申《關于唐寅的研究》第125頁,博物院1987年版。

④江兆申《關于唐寅的研究》第125頁。

⑤【明】何良俊《四友齋畫論》,《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第87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版。

⑥【明】姜紹書《無聲詩史》,《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第844頁。

⑦見《六如居士外集》卷三轉引?,F版本《藝苑卮言》中此段當被刪去。

⑧【明】王稚登《吳郡丹青志妙品志》

第8篇

洪胗1913年出生在被譽為“書畫之鄉”的浙江省浦江縣,父母為當地較為富裕且喜愛書畫的農民。濃厚的書畫氛圍固然給年少的洪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鄭祖緯,是洪黝走上繪畫的引路人。多少年后,洪牖鼓钅畈煌當年的啟蒙者:“鄭祖緯是我姐夫的弟弟,從小聰明好學。他父親鄭一新是當地的著名學者,工詩文,善畫墨蘭。祖緯從小受到父親嚴格的文化藝術教育,四歲能誦詩。他家在浦江新三鄭村,離我家不遠。我也喜歡畫畫,有事沒事就往他家跑。跟在他的身后,聽他講歷史掌故,民間傳說,藝文逸事。他畫畫的時候,就給他磨墨拉紙。他愛做大畫,桌子不夠大,就鋪在地上畫,一畫就好幾個小時,一筆一畫,都很認真。祖緯非常用功,白天聽課,晚上常常畫到深夜。近代吳昌碩、任伯年,古代的粱楷、徐文長、石濤、朱耷等大師都是他學習的對象。我完全是跟著鄭祖緯出浦江的,在杭州有些時候我們還同住一床。他的早逝對我藝術上來說損失是很大的,他是在我快畢業的那個學期生的病?!?/p>

從小看鄭祖緯作畫,相當于老師課徒示范。通過示范來催化學生心性的體悟和感受筆墨隱秘的語言,尤其是寫意花鳥畫,直觀的示范比抽象的語言文字更易為習畫者感知和把握。

鄭祖緯早洪氚肽耆碩涼立藝術院(原浙江美術學院,后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師承潘天壽,專攻寫意花鳥畫,畢業那年得傷寒去世。受鄭祖緯的影響,洪胗1928年秋季人讀國立藝術院專門部繪畫系。在藝術院學習期間,課上受潘天壽等老師的教誨,課后又受亦師亦友的鄭祖緯影響,洪朐諞帳踉憾裙了最好的學習期。受潘老影響,洪胍蠶滄髦富,所作石頭蘭草深得潘老余韻。1933年秋畢業時,潘天壽在他的畢業作品《松石圖》上題曰:“石濤上人為清代用墨之善變者,欽臣仁弟此幀頓得其韻致?!毕矏壑橛纱丝梢?。至今,我們還可以在畢業冊上看到這幅作品。

畢業后,輾轉在浦江、諸暨、杭州等地中小學教美術。從留存至今的作品看,如他畫于1948年的《吳昌碩詩意》,縱筆奔放,筆跡爽勁,松動有致,頗得缶翁遺韻。落款也是用筆肯定,線質干凈,筆畫欹側,有壽師遺風。這個時期留存的作品還有《疏落兩桿》《百蝦圖》,指墨畫《柳蔭水鳥》《荷蝦》等,看得出潘天壽早期寫意花鳥畫的特點。

1951年奉命調往淳安中學任美術教師直至退休。在偏僻小縣城教了一輩子的書,畫了一生的畫。畢業于國立藝術院,得潘天壽等大家的親炙,既出生在一個好的地域,又遇見一位“明師”,這是一個畫家一輩子的幸運。當在浙江美術館欣賞著他那些被美術館收藏的花鳥畫作品時,不自覺想到了陳子莊、黃秋園、朱豹唧,甚至黃賓虹等畫家,他們都有著較為相近的藝術經歷,生前寂寞孤獨,不為世人所重,身后倒是不斷被人紀念與消費。在“畫以人貴”的社會觀念下,加之傳統國畫筆墨的隱秘性,這樣的個案在以后的社會中仍然會成為一種常態。

初次見到洪胂壬寫意花鳥畫作品的時候,我剛剛師范畢業分配到排嶺鎮(即千島湖鎮)教書,我清楚記得是1988年,洪老師已經退休12年了。

因任教美術課,自然對小縣城的美術有著強烈的了解欲望。那時排嶺鎮美術作品常年展示的有兩塊,一塊是百貨商店貨架上掛著的廣告裝飾畫,它是由縣城活動能力強的繪畫愛好者繪制的;另一塊就是賓館飯店的大堂、餐廳布置的國畫作品。我記憶最深的是,在縣城大大小小的公共場所,都展示著一位山水畫家和他弟子們的作品,他山水、花鳥、人物兼備,色墨交融,尤其擅長巨幅構圖表現,非常適宜公共場所的展示。當時,洪氳幕鳥畫作品在小縣城的公共場所極其少見,依稀記得在中心十字街的淳安賓館住宿登記處窗口上方,掛著一幅口、有四尺對開橫幅的水墨迎客松,粗頭亂服,枝干粗粗細細,枯枯濕濕,似像非像,總覺得沒有那位山水畫家的迎客松造型來得挺拔有力、濃郁蒼翠,因沒有人我的眼,也沒有去注意作者是誰。后來,是他的一位早年學生告訴我,這是洪肜鮮ξㄒ灰環展示在公共場所的作品。

之后,認識了一位畫西畫又喜愛書法國畫的朋友,他家里掛著一幅洪胂壬的花鳥畫《三清圖》,畫的是紅梅、竹子和松樹。粗粗一覽,畫面頓有民國時候的調調,輕松隨意自然,沒有故意造作之感,也沒有西畫講構圖求色調的視覺沖擊力。明友介紹說,洪黝先生早年畢業于國立藝術院,他的花鳥畫以梅蘭竹菊為主,畫得很傳統,但缺乏創新能力,他的書法也不是很好。我看了看先生的作品,也比較同意明友的觀點。洪先生的書法落款歪歪扭扭、大小參差,如亂石鋪街,全沒有我在硬筆書法盛行時期所感受的端莊規整之美。

真正見到洪胂壬的時候已是兩三年之后了。

當時,隨著工作漸入角色,我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到教師進修學校畫石膏。一群相對比較年輕的人,匯聚在教師進修學校畫石膏,或是水粉油畫風景臨摹,臨摹的書籍也以美院出版的考學書籍為主,或是從報刊上剪接裝訂而成的名家作品。當時大家都有這樣一個觀念:沒有好的素描基礎,其他繪畫是很難提高的。因此口、要素描畫好了,基礎打扎實了,其他繪畫都能畫得好。

就在這個時候,認識了還在讀高中的王犁,他口、要一到周末就到教師進修學校畫石膏像,準備美術考學。他看到我房間里掛著幾張涂抹的國畫習作,就說要介紹我認識一個畫花鳥畫的美院畢業退休老先生,要想請他畫張畫,就順便帶點好的安徽宣紙請他畫,先生說好的宣紙更能畫出好的筆墨效果。王犁帶我去拜訪洪胂壬的情景,現在已經很模糊了。隨后,他去杭州學畫考學,我就在周末空閑的日子里單獨拜訪洪胂壬。先生見面總是樂呵呵的,笑臉常開,說話聲音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多,更多時候是你問一句他答一句,十分隨和溫暖,就如家里的一位仁慈的長者,非常有親近感,這成了我常常去的緣由。后來,我還專門問過王犁,當年在縣城接觸過的畫畫老先生中,你怎么唯獨與洪老師保持了20多年的交往。王犁說,洪老師的隨和、親近、實在、不事張揚的性格,以及多年看他畫畫聊天的情景,養成了不自覺去走走的習慣。

在和先生交往不長的日子里,更多是看他畫畫,也曾嘗試臨摹他的花鳥畫。他示范送給我的寫意花鳥畫看似簡單不繁,但用筆極其干脆簡練,粗細、長短、枯濕、快慢都在一筆中完成,尤其他那不快不慢的用筆,看看平易,其實很難把握。當我把筆慢慢在生宣上運行的時候,要么枯得把筆都畫成了扁平狀,要么濕濕地成了一塊墨豬。在洪老師手下聽話自如的毛筆,到了我手中就成了難以馴服的野馬,很難掌控。于是,口、能到《芥子園畫譜》或是花鳥畫技法書上依樣畫瓢地臨摹一些低層次的花鳥畫,去請他指點。他也總是耐心地根據畫面問題仔細講解,從來沒有因為畫得拙劣或是時間長,而顯得不耐煩。每次口、要看著自己那浮煙漲墨,贏弱的線條,再看看洪老師那爽利、干凈、松朗的線條,慢慢失去了畫畫的耐心。

洪虢坦很多學生,后來愛好畫畫的也很多。如曾經擔任過淳安縣美協主席、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的劉永航老師,縣印刷廠的美術設計師傅明元等。他們初中時期受洪老師的繪畫影響,在后來的生活中生根發芽,慢慢喜歡上美術,一個畫山水,一個畫西畫,并始終保持著來莊。業余請教洪老師的人就數不勝數了,如已是83高齡的胡則周老師,獨好寫梅,曾出版《百梅詩意圖》。他說:“我在上個世紀70年代調入縣城教書,工作穩定后就開始畫國畫。那時洪黝老師就住在學校附近,課余我就常常去看他畫畫、聊聊天。因時間有限,又好梅之品性,就只喜歡畫梅花。現在看來真是一件遺憾的事,假如當時能夠多向他學習,各種題材都上手畫畫就好了。他畫畫用筆很慢,不急不忙,娜薟黃取L乇鶚槍椿ò甑氖焙潁筆力遒勁,圓中有方。這種大寫意花鳥畫,看看容易,學學很難。”王犁自從小學時一次畫展的奇遇,就迷上了水墨畫,是一邊看著洪老師畫畫,一邊長大的,直到中國美院畢業。他稱自己雖然沒有向洪老師學過什么繪畫技法,口、是喜歡去他那兒聽他聊與美術有關的事,在他那兒知道了美術學院、中國畫、潘天壽等等。

至今令我納悶的是,在縣城眾多美術愛好者中,很少隨洪老師學習寫意花鳥畫的。或是如我等感覺寫意花鳥畫難學,不知其筆墨的價值,知難而退;或是認為寫意花鳥畫沒有山水畫、西畫等其他畫種深入表現生活的能力;或者是在“雙為”方針的影響下,寫實成為主流時風,寫意花鳥畫忘形得意,抒發心境,難可以形器求,自然不被時風選擇。

當年,作為縣美協會員的洪耄對美協組織的展覽也積極參加,每次接到展覽通知,他總是根據展覽要求認真創作、題款,所作的題材也盡量貼近展覽主題。如畫于1992年的《延安精神永存》,畫了一株頂天立地的松樹,在掩映的松枝之間,依稀畫著若隱若現的延安寶塔山,落款為“延安精神永存,紀念在延安發表講話五十周年”,是他為數不多的主題性繪畫創作。記得有一年,杭州市舉辦七縣一市風情畫展,縣美協組織大家踴躍參加,西畫、水彩、國畫都有,然后還組織會員在教師進修學校畫室里進行作品觀摩會。其時,年近80的洪肜鮮Γ顫顫巍巍地拄著拐杖,拿著作品,翻山越嶺,來到坐落在山旮旯的教師進修學校,參加作品觀摩會。

我在編成《洪胂壬年譜》后,為不斷修訂完善,凡是和洪胂壬有關的人和事我都特別留意,認識了洪老師當年教過的許多學生。他們對洪老師有著相似的印象:“洪老師為人低調隨和、與世無爭,口、有那幾筆毛竹和蝦公公畫得還好,其他的畫不行,書法也不好?!奔冋膫鹘y繪畫,本身就是陽春白雪,沒有深入的體驗和修為是很難認識和接受的。遙想歐陽文忠也曾有過藝術不被百姓理解的苦悶,寫下“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的詩句。沈括面對“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在《夢溪筆談》中引用文忠所述,以證“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所以,歷代大家所遇到的,洪胍餐樣經歷過。不同的是古代名家尚可在畫論中發發牢騷,普及文人畫常識,自證高明,底層如洪胝庋的人物,沒有表達的平臺,知者更寡,唯有低頭隱忍前行。

洪胨處的時代,長期處于國力贏弱、經濟凋敝、科技落后的狀況,由此引發文化與藝術上的不自信,又歷經,傳統文化藝術不被理解與尊重。特別是到了“八五新潮”,渴望進步、追求創新成了那年月人的主要想法,畫“四王”或是畫披麻皴也被認為是落后、守舊,更多畫家是截取一種樹法或是皴法等語言符號,然后用西畫的形式構成進行水墨畫創作,傳統繪畫的筆墨早已不再,“以書人畫”僅僅留存在口頭上或是字里行間回響。

回頭翻閱洪牖集,他一生中作品數量之多,質量之高恰恰都出現在1980年代,所畫的題材也以梅蘭竹菊為主,不似西畫所追求的題材多樣性和創作性,凸顯了傳統繪畫著眼于意和線條的表現力,有著千筆萬筆皆為“一筆”的繪畫意識。

記得1991年春,我去洪老師家請教國畫,適逢杭州畫家鄭宗修來看望他,聽說洪老師年近80,欣然揮就《松芝圖》以慶先生八秩壽辰。他欣賞了先生創作的書畫后對我說:“洪老的字和他的畫很相配,有很高的修養?!彼凇稇涯詈殡先伞芬晃闹谢貞浟撕闅桠c沸約捌湟帳跆氐悖骸岸院槔系淖髕啡綣不認真研究,是極易等閑視之的,只有長期的交往,仔細觀摩,才逐漸有所體會。洪老畫畫很勤奮,用紙也不講究,沒有嚴格要求,他那種隨意筆墨,揮灑自如的中國傳統畫風,是長期磨練才逐漸形成的,洪老的作品在藝術表現上慣用的手法是奔著一絲不茍、落筆不改、畫上算數的嚴格要求進行的,我看他作畫時,一筆下去不夠準確,也是抱著隨它去的態度,不作改動,但畫著畫著,整體感告訴你這不失是一幅好作品。他的畫,畫得松、畫得生動,這是與洪老的藝術修養和素質分不開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p>

關于洪氳氖櫸ǎ王犁在《排嶺的天空》中做了詳盡敘述:每次去,都會看到他在臨帖,一疊四尺六裁的宣紙,已經寫了無數遍,直至寫成黑紙,接著再一遍一遍地用水寫,后來才知道洪胂壬這個節省材料的方法是受老友余任天影響。過年的時候,畫案上會多一盆水仙,這些細節,每每讓初到縣城的我感到新鮮。洪胂壬說:“畫畫不一定每天畫,但字一定要每天寫。”他主要是臨王羲之的草書《十七帖》,有段時間還臨過祝枝山的草書,記得1980年代后期《書法》雜志上刊登過一期文徵明的小楷,他也臨過一段時間。他還告訴我,練習的時候毛筆可以挑差一點的,增加控制毛筆的難度,等到正式用的時候,用好筆會更順暢,就如練武的人腿綁沙包,取下即可健步如飛。

今觀其書法,線條遒勁,筆跡磊落,注意側、疏密、大小、參差的安排,且筆筆到位,筆勢連綿。給人以率真、樸實,不作驚訝之舉,極易被人忽視的,但若細細品之卻是人于規矩又出于規矩,和他的寫意花鳥畫相得益彰,十分協調。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家范曉文欣賞了洪氳男匆饣鳥畫后說:“這樣的筆墨氣息,放在現今中國美院教師作品當中也是毫不遜色的?!?/p>

2012年,學生王犁把自己珍藏多年的10幅洪胱髕肪柘琢順隼矗經浙江美術館藝術鑒定委員會鑒定,被浙江美術館收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外汇| 二手房| 汉阴县| 株洲市| 北安市| 平顺县| 小金县| 油尖旺区| 定南县| 湖北省| 中方县| 丰原市| 杂多县| 宜黄县| 金门县| 永嘉县| 亳州市| 太和县| 铅山县| 江阴市| 枣强县| 曲麻莱县| 万州区| 咸宁市| 松溪县| 伊宁县| 威信县| 神农架林区| 鹿邑县| 铜陵市| 甘孜| 若尔盖县| 黄石市| 锡林郭勒盟| 长治市| 达州市| 屏南县| 三都| 连江县|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