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元節的風俗

中元節的風俗

時間:2023-05-29 18:20: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元節的風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元節的風俗

第1篇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鬼節”或“盂蘭盆會”。從南朝梁朝始有盂蘭盆法會,人們在這一天以殊勝的盂蘭盆齋供養佛僧,恩報今世和七世親恩;從宋代起,道教的中元文化大興,祭祀求赦亡靈罪愆、建醮普渡孤魂野鬼,有的儀式與民俗活動甚至延續一個月。

南宋人們不分宗親貴賤都辦祭祀拔孤魂,各個道觀超度的盛況一時,民俗歲時記《夢粱錄》就有記載:“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渡醮,與士庶祭拔。宗親貴家有力者,于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

中元節的習俗

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在七月設醮普渡的習俗。民間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后一天都要進行拜祭。

祭拜普度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初一,是私宅開地門的日子,需要祭拜。這一天鬼門初開,諸鬼來到凡間,就當是放暑假吧。祭拜有大祭和小祭,大祭就是做一桌豐盛的菜,小祭就是簡單買點水果餅干。不管怎么樣,都是表達一份敬意。

鬼月的第二天,即七月初二,是公共場所開地門的日子。商號、衙門等單位祭拜都是比私宅晚一天。祭拜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這個月平安度過,別出什么靈異事件。

鬼月的第十五天,即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即鬼節,按民俗應當祭祖,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候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上街。這一天的黑夜(清晨和深夜),鬼魂大聚會,陰氣最盛。同樣道理,第二天,即七月十六,公共場所祭祀。

鬼月的最后一日,即八月初一之前一日,叫做關地門。這一天是眾鬼放完假期,重新回到地獄的日子。我們要善始善終,在這一天,也要祭祀,為的就是剩下的日子保平安。如果當年有“開地門”祭祀,這天不能不祭。如果當年沒有“開地門”,這天就不用祭。

鬼月設有普渡節,各家按照私宅片區劃分,依照前人傳下來的祭祀的日子,設宴普渡眾生。道光年間之《金門志》卷十五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已經沒有了公祭。,家家戶戶都在做私祭的同時,也在分擔公祭的義務。

這一次祭祀就完全是出于善意。因為淪為鬼道,乃因為前世犯了惡念,今世在鬼道中受難受罰,刀山火海,以贖罪愆。更有淪為餓鬼者,喉嚨狹如針,一世內不能飲食。又有孤魂野鬼,中元節無人祭祀,寂寞凄涼。所以,得為人道的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塊后,還需要奉獻愛心。如是,則善道不滅,亦可感化其屬,勸其向善,早日超脫苦海。所以,不是簡單地吃吃喝喝的。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跳天燈

廣西一帶在七月半有跳天燈習俗。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72個小碗裝上豆油,分別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離置燈并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放焰口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糧、凈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放河燈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涂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并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搶孤”是中元祭祀活動中臺灣所特有的活動。但在中國舊時民間也有過.中元節期,舊時往往有設壇延僧道齋孤之俗。其壇上除鑼鼓絲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這本是用以祭祀、施舍孤魂野鬼的,但齋蘸儀式結束時,僧道將其拋下,眾人爭搶,故稱。俗說已婚婦女搶到可得子,小孩搶到則一生平安。

面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中元節帶什么可以辟邪

1.黑曜石貔貅手鏈

黑曜石貔貅手鏈有鎮宅辟邪的作用,晚上將開光的貔貅手鏈安放在家中,可令家運好轉,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為家中的守護神,保合家的平安。

2.桃木

桃木木質細膩,有美觀裝飾的作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家中懸掛桃木飾品,起到鎮宅納福,保平安的功效。佩戴手串,更可驅除邪氣,護佑平安。

3.朱砂

古人認為朱砂有“開運祈福,鎮靜安神”之用。

第2篇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第3篇

關鍵詞:楊鐘羲;《雪橋詩話》;節日民俗;清朝京師;盛世圖景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4-0021-03

楊鐘羲《雪橋詩話》四集收錄了大量有關節日民俗的作品,描摹了京師上元節、中元節、中秋節等節日的熱鬧場景,將元宵節的張燈、觀燈,中元節的放河燈以及中秋節的兔兒爺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了作者對清朝盛世圖景的謳歌,寄托了這位清朝遺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一、上元節

《雪橋詩話續集》收錄了清朝浙派詩人符曾的《都城上元竹枝詞》,作品用濃墨重彩渲染了京師上元夜張燈結彩、萬家齊紅、熱鬧非凡的場面,生動深刻地反映了北京下層民眾的生活。游人齊集琉璃廠,用各式各樣的花燈來展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元夜的元宵更加重了節日的喜慶氣氛。上元之夜,也讓人的心靈和情感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和滿足,人人心中有賞心樂事,以求不辜負這良辰美景。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傳統民俗,北京城也不例外,“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符曾的竹枝詞把制作元宵的餡向世人作了介紹,充滿了深厚的生活情趣。“星月高高三五明,天街相約上橋行”[1],描繪了北京城“走橋”@一習俗,傳說這樣可以在一年內消除百病。

元宵節俗稱“燈節”,張燈、觀燈是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內容。老北京人一年當中有兩個玩燈的節日,上元和中元,以上元最為熱鬧,時間為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五天。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花燈,最早只有皇宮和達官貴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門口掛幾盞燈,借以炫耀門楣。后來,民間富民也爭相效仿,燈市也就應運而生,元宵張燈、賽燈、觀燈也就逐漸成為普遍習俗。

到了清代,將燈與市分開了,人們仍習慣地稱為燈市,但這種燈市已無貿易性質,而只有娛樂性質了。所以更為確切地講,乃是燈會。清代元宵夜市很講究張燈,寄寓升平盛世。當時,內城以東四牌樓、地安門為最盛;其次是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外城是正陽門外大街。這些地方的鋪戶,爭奇斗勝,多姿多彩的花燈競相亮相。有的別出心裁,搞冰燈會。上元之夜,無論官宦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形成萬家空巷之勢。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上元”條記載:“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慶賀上元佳節。是以冠蓋蹁躚,繡衣絡繹。而城市張燈,自十三日至十六日永夕,金吾不禁。懸燈勝處,則正陽門之東月城下、打磨廠、西河沿、廊房巷、大柵欄為最。至百戲之雅馴者,莫如南十番。其余裝演大頭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黃河燈,打十不閑,盤子,跑竹馬,擊太平神鼓,車中弦管,木架詼諧,細米結作鰲山,煙炮攢成殿閣,冰水澆燈,簇火燒判者,又不可勝計也。然五夜笙歌,六街驕馬,香車錦轡,爭看士女游春,玉金貂,不禁王孫換酒。和風緩步,明月當頭,真可謂帝京景物也。”[2]這條記載的“冰水澆燈”是清朝特有的燈火景觀,冰燈習俗來自于滿族,體現了作者對本民族傳統的熱愛。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條記載:“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六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處皆不及也。若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亦稍有可觀。各色燈Z多經紗絹玻璃及明角等為之,并繪畫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市人之巧者,又復結冰為器,栽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殊可觀也。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煙火桿子、線穿牡丹、水澆蓮、金盤落月、葡萄架、緇稹⒍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八角子、炮打襄陽城、匣炮、天地燈等名目。富室豪門,爭相購買,銀花火樹,光彩照人,車馬喧闐,笙歌聒耳。自白晝以迄二鼓,煙塵漸稀,而人影在地,明月當天,士女兒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賣食物,乾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又有賣金魚者,以玻璃瓶盞盛之,轉側其影,大小俄忽,實為他處所無也。”[3]這條既有對燈市歷史的記錄,又有對燈市活動內容的詳細介紹,更有對燈市繁華的大力描摹,可與《雪橋詩話續集》的描寫結合起來欣賞。

《雪橋詩話余集》描摹了百肆聚集、婦孺戲樂的情景,收錄翟灝的《上元日游琉璃廠觀百戲五十韻》,刻畫了游琉璃廠觀百戲的所見所聞所感,歌舞喧天的盛世景象向世人展露無遺,也暗寓了他對往昔盛世的懷念與頌揚,那種今非昔比的感慨與蒼涼也充溢在字里行間:“琉璃廠市窯甸為燒瓦公所有。瞻云閣前有小石橋,名廠橋。正月廠甸百肆所聚,婦孺插戴玩弄之物及戲樂為多。旁有呂祖閣,婦女燒香者尤眾。”(翟晴江《上元日游琉璃廠觀百戲五十韻》)[4]

《雪橋詩話三集》收錄趙昱的《都下元夕偶出?應天長》詞:“銅街綺月,珠市暗塵,暄闐踏燈春夕。是處南油西漆魚龍戲。蟾白良宵,夕歡醉惜。想盡戴孟蟬妝額。肯閑坐,負鼓兒郎太平撾拍。”[5]如此良宵,踏燈賞月,笙歌歡笑,好不熱鬧!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琉璃廠店”條記載:“琉璃廠……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云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2]這條展示了琉璃廠店商侶遍地、百貨云集、游人絡繹的喜人場面,對《雪橋詩話》的記錄起到了相互映襯的作用。“歲時雜戲”條,記錄了元宵期間雜戲的盛行:“元宵雜戲,剪彩為燈。”[2]男女老少用最熱情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玩出了盛世的喜樂與安康,讀之令人神往,與《雪橋詩話》中符曾的詩可參照來閱讀。

二、中元節

清朝京師的中元節更是熱鬧非凡:“都城中元,群兒手持荷葉燈晚行街市,翠盤明燭,搖漾可觀。刳西瓜去其瓤,中空外朗,涼碧瑩然,更有雕刻花木魚鳥詩句者。星星燈以青蓬蒿折枝,上綴香條千百,k之高擎聚觀,火星繁盛。都城少河渚,其岸蓮燈則晚用蓮燈施于陸地,即當水上也。”

《雪橋詩話三集》收錄趙功千《燈詞四詠》:

“小焰迢迢綠意生,兒童擎向六街行。露盤旋k秋香過,涼月紛紛滿禁城。”

“一碗玲瓏蔓蒂形,檐花涼借晚熒熒。東陵五色華巧,十樣琉璃小青。”

“向晚齊攀火樹紅,繁星點點綴秋蓬。涼風剛及西流月,一穗煙霏紫陌中。”

“陸海揚生羅襪塵,瑜珈蓮焰照行人。從今不識凌波冷,暖貼宮云步步春。”[5]

《雪橋詩話三集》描寫了都城中元節群兒爭持荷葉燈嬉鬧玩耍的生動畫面,又對星星燈作了生動的描寫,把蓮燈施于陸地的景象也作了展示。“向晚齊攀火樹紅,繁星點點綴秋蓬”,趙昱的燈詞四詠則對禁城小兒的喜悅歡笑作了更詳盡的刻畫。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元”[2]條和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放河燈”[3],記載了中元節設盂蘭會、建盂蘭道場、放河燈、放荷葉燈的習俗。

農歷七月十五盂蘭節,就是中元節,荷花燈是北京中元節必有的點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荷葉燈、蒿子燈、蓮花燈”條記載:“中元黃昏以后,街巷兒童以荷葉燈燃,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瑩,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制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3]“這種燈很輕巧,用白棉紙剪成大蓮花瓣,染上粉紅顏色,趁半干時,把它卷壓成弧形花瓣,圈一個竹篾或硬紙板圈,把這種‘蓮花瓣’上下貼兩圈,如佛像座下‘蓮花座’形狀。下面再貼一圈用綠色軟紙剪的穗子,象征‘荷葉’。用一個小竹竿挑著,中間插一小蠟燭,便是一個蓮花燈了。……舊時七月十五孩子們玩的燈最妙的就是蓮葉燈、蒿子燈。砍一個長柄蓮葉,中間插一小簽,點個小蠟,扛著在胡同中玩,就是個最妙的‘燈’。撥一株青蒿子,蒿子枝上系上許許多多點燃的‘線香’頭,便是別開生面的‘蒿子燈’。”[6]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乃“三官”之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系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佛教徒在這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晚清,北京的寺廟大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法船”條和“盂蘭會”條[3]都對中元節這一道教節日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三、中秋節

北京舊時過中秋節,有一樣外地沒有的最招孩子們喜愛的怪東西,即“兔兒爺”。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靈的怪東西,就是一種泥人玩具,說的具體些,就是一種用模子脫出來的、人身兔面泥俑玩具。泥人臉上紅白相間,風趣喜人;嘴是‘兔唇’,畫成一個紅色的三叉形,上面有兩根大耳朵,做成一個銀槍金甲紅袍的坐像。兔兒爺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有四五寸高。有一種嘴唇做成活絡的,空心中有線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間的線,嘴唇就亂動,非常惹人喜愛,叫作“刮打嘴兔兒爺”。

《雪橋詩話余集》將北京中秋節特有的“兔兒爺”加以突出:“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李丹壑《中秋詞》云:‘餅面符心繪月宮,如人老兔立當中。上京風俗徒能記,水調歌頭和未工。’……丹壑髫齡隨侍,生長京華。矮馬香塵,聽太平之秧鼓;臂鷹窄袖,學戚里之雄兒。官編修者二十年,乙丑分校,仇滄柱出其門下。己卯丁文定憂,歸不復出。故時有江湖魏闕之思焉。”[4]楊鐘羲對京師中秋節用泥捏兔兒爺爺的習俗作了介B。李孚青的《中秋詞》更是對京城昔日的繁盛作了描繪,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彩兔”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2]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條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3]這兩條記載說明了兔兒爺深入人心,深受百姓的喜愛,也表現了北京人的世俗生活情趣。

《清稗類鈔》“中秋泥塑兔神”條記載:“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帖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7]“兔兒爺不僅是一種泥塑玩具,供給兒童娛樂,借以烘托節日氣氛,而且它還是融人、獸、神三者為一體的偶像。在它身上,集中體現了北京人的宗教觀、北京人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以及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的產生和流傳,表達了北京文化的多方面內涵。”[8]

綜上所述,從楊鐘羲《雪橋詩話》四集對節日民俗的收錄及描述是他對清朝京師盛世圖景的描繪,更有他本人對往昔繁華的追憶,還有對美好熱鬧景象一去不復返的感慨。

參考文獻:

〔1〕楊鐘羲.雪橋詩話全編(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2〕[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3〕[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楊鐘羲.雪橋詩話全編(四)[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楊鐘羲.雪橋詩話全編(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6〕鄧云鄉.燕京鄉土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第4篇

關于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叫老人節,是一個屬于敬老愛老的日子。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也需要我們去了解和傳承。所以結合重陽節開展以愛在重陽為主題的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在重陽節,幼兒園的孩子們通過走進社區的老人們聯歡,請進自己的爺爺、奶奶們親子活動、教育教學活動中了解重陽節的一些習俗,到七寶老街開展宣傳調查的實踐活動等多元的形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關心和愛護,感受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質,積累重陽節的傳統文化經驗。

【重陽節活動策劃書】

主題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幫助幼兒豐富以下經驗:

1、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2、了解一些重陽節的風俗習慣(七寶各地);

3、感受爺爺、奶奶多自己的關心,自己也應該尊敬爺爺、奶奶;

4、每個小朋友對爺爺、奶奶表達愛意的方式是不同的,可以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環境創設

(一)主題環境創設

收集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照片布置教室

和爺爺、奶奶說句悄悄話

重陽美食(各種糕的展示)

重陽習俗(幼兒資料收集)

(二)區域環境創設

泥塑做重陽糕

講講、說說我的爺爺、奶奶

提供有關敬老內容的圖書,供幼兒閱讀、講述

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為爺爺、奶奶做禮物

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

(三)游戲環境創設

娃娃家中提供眼鏡、拐杖等材料讓幼兒學習扮演爺爺、奶奶,進行游戲;

創設《糕點小屋》

《帶爺爺、奶奶去旅游》公共汽車

游戲和節日相結合,發展游戲情節

(四)家園共育創設

第5篇

關鍵詞:清代;長沙;民俗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童編號:1003-949X(2014)-04-0022-02

本文根據清同治及嘉慶的兩本《長沙縣志》,光緒年《善化縣志》,民國年間《長沙縣鄉土地理志》、《湖南省民俗風情調查》大致描繪了清代時期長沙地區的歲時民俗情況。

1.正月

①“元旦”。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元旦”在清代時候的長沙地區也是個重要的節日。通常人家會備好香燭、祭祀用的紙錢、酒水、果品還有米面,在第四次用鼓打更報時也就是凌晨一點至三點時候,家族中的長幼都會穿著整齊地去祭拜天地和自己的祖先,之后長幼有序互相拜賀新年的到來,稱之為“賀年”。元旦第一次出門,人們會講究選擇吉時和方向燃放爆竹,各個商戶也會選擇在良辰吉日開市。

②“立春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官方還會在立春日這一天舉行迎春禮,這是很重要的農業禮儀。同鄉顯達的官吏行香主禮,由人扮“句芒”執彩鞭擊打土做的春牛三匝,禮畢回署,表示催耕迎春。這里的牛不是代表耕牛,也不是祭祀的象征,而是寒冷的象征。將牛立于城外,并鞭打意味著送走寒冷,送來春天。因此牛也被稱為“送春牛”。

③“元宵”。元宵以“燈節”著稱。這天家家戶戶剪紙為燈,或將其懸掛在門戶之下或街道旁邊;或者走上街手持彩燈形成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龍燈;或者將燈彩堆疊成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的山。游燈的人們徹夜游玩觀賞,走遍每個大街小巷。在鄉下,人們聚在一起湊錢飲酒,歌唱為樂,向土地神祈禱,這叫做“祈年”。

2.三月

①“上巳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多是三月初三。這一天,人們或去踏青,或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借以除災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

②“清明日”。清明節之時,人們往往準備美酒佳肴來到先祖墓前祭拜,清除掉墓上叢生的雜草,加上一層土蓋上,接著將紙錢撒于墓上,也就是“掃墓”。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年從小寒到谷雨這8個節氣里共有24候,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到了谷雨即是寒冷季節過去接下來就是立夏了。

3.四月

“四月初八”。初八這天,人們會做烏米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烏米飯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也叫做“青精飯”。因為四月初八乃釋迦摩尼誕辰日,佛教寺院會舉辦“浴佛節”。因此《本草綱目》中接著說道:“(烏米飯)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4.五月

①“端午”。通常人家采葛藤、蒲艾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而艾草和菖蒲都是中藥,揮發出的氣味可以驅除蚊蟻。人們飲雄黃酒,并給小孩子佩符蒜,涂雄黃酒汁于額頭在于祛病解毒和避疫。家家戶戶“食角黍”,也就是如今的粽子。這些與龍舟競渡的“送瘟”等共同構成了端午節的意義指向,那就是送瘟避邪和禳解毒氣。

②“夏至日”。在清時長沙又稱“社日”,是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祀社后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享用祭酒等物。

5.六月

“六月初六”。又被稱作“半年節”。民間則多在這天將衣服和書籍搬出來晾曬,免得夏天發霉,生蛀蟲。故六月六又稱“曬衣節”。,寺廟祠堂也有翻曬經譜之習俗,故又稱“曬譜節”。這個月早稻已經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要向先祖報告,備好美味佳釀,用剛收獲做好新米飯請老祖宗嘗新,這叫做“試新”,之后全家再聚坐而食。

6.七月

①“七夕”。很多人家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等瓜果,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因此“七夕節”也被稱為“乞巧節”。

②“中元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清代長沙一帶“中元節”從農歷七月初十至十五。中元節是個敬祖盡孝的節日,這幾天通常人家都會準備好羹飯酒食并擺上幾桌,焚燒紙衣紙錢,稱作“薦祖”。在人群居住密集的地方,會舉辦“盂蘭盆會”,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盂蘭盆是用纖竹制成安放百味素食,并“貯紙錢”用以祭祀祖先的器物。這是根據佛教目犍連救母的故事而來的。

7.八月

①“中秋”。是日,家家戶戶都用西瓜和月餅來接待賓朋親友,設酒賞月。民間相傳,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為“南”與“男”諧音,摸到扁豆則生女孩,因為扁豆也稱“娥眉豆”。所以那些祈求生子的婦女,中秋之夜會乘著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別人家的園圃中去偷摘瓜豆,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責怪“偷摘”者,反而以此為樂。所以有好事者,扮成“送子娘娘”,懷抱南瓜飾成的嬰兒,于“更初”之時送于新婚夫婦或缺子之家。這就是所謂的“摸秋”,也叫做“送瓜”。

8.九月

“重九”。農歷九月初九,因含兩九故稱重九,俗稱“重陽”。人們以茱萸泛酒,蒸面為糕。因為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人們還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9.十月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朔”,也叫“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祭掃先墓,與“清明節”習俗無大差異。

10.十二月

①“臘八日”。即十二月初八,相傳這天是釋伽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僧人在這一天煮粥祭佛,后來傳為民間習俗。每逢該日,佛教信徒用拌有香料的水灌洗佛像,謂“浴佛”亦稱“灌佛”。從農歷十月至臘月民間多舉行婚姻、喪葬及祈謝神祗之類。

第6篇

重陽節又叫重九節,是我國的一個民間傳統節日,那么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于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介紹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提到重陽節,廣為人知的或為王維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實際上,1988年我國就將農歷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九九重陽敬老,除了必須回家,當然還有孝敬爸媽;在國家的大力推動,重陽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涌現出入一系列如桔豆盒子等專為老人設計的科技產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于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

第7篇

許亞洲

夏秋之季,中華大地的河湖池澤,處處“清水出芙蓉”,令人賞心悅目。蓮、荷二者系一物異稱。過去都認為它原產印度,但近年運用考古新技術已探明,早在公元前3075年,蓮荷已在黃河流域被人們利用,這證明中國也是蓮荷的原產地之一。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與蓮荷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生活、藝術、宗教等領域形成了洋洋大觀的蓮荷文化。其中尤以蓮荷的民俗文化最為動人。雖經長期變遷,仍或多或少保留在神州大地上,積淀在中華兒女的意識里。

荷花生日賞荷花。給荷花過生日這一風俗舊時流行于江蘇等江南地區。這些地方號稱魚米之鄉,盛產蓮荷。荷花生日定于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們穿戴一新,乘船流連于荷花叢中,飲酒、奏樂、演唱、嘗蓮子,熱鬧非凡。

以前賞荷最盛之地數蘇州的葑門外荷花蕩和杭州的里西湖、岳湖、三潭印月。荷花生日之夜,在許多荷花盛開的地方,人們用紙做燈,燃之放流于荷花塘,稱之為荷花拜壽。舊時杭州西湖的荷燈最盛,望去如天上星河倒映。據說燃放荷燈可結善緣,因而游湖者樂意點放荷燈。

燃荷花燈祭奠祖先和亡靈。這一習俗盛行于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該節又叫“盂蘭盆節”,俗稱“鬼節”,已在全國各地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除漢族外,蒙古、達斡爾、彝、納西、白、苗、侗、布依、壯、土家等少數民族也有此節。此節日現在雖已不舉行宗教法會,但不少地方仍保留了祭祖等習俗。該節日儀式較多,燃荷花燈是重要的一項。這因為蓮荷是佛教的“圣花”,燃荷花燈點綴節景,含有祈禱故世親友早升蓮界,得以超度的意思。屆時北京等北方地區的兒童手執長柄荷葉,燃燭于葉中央(或用彩紙、高粱桿制成荷花燈亦可),沿街唱誦:“荷花燈,荷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周作人的《兒童雜事詩?中元》情景交融地描繪了燃荷花燈的盛況:“中元鬼節款精靈,蓮葉蓮華(花)幻作燈。明日雖扔今日點,滿街望去碧澄澄。”在南京等南方地區,人們請僧人乘船誦經,同時用五色紙剪制的荷花燈點燃后沿水放流,稱之為“齋河孤”,以超度孤魂亡靈。這也是一種“功德”。

蓮荷的民俗文化還體現在許多方面。

裝飾文化:以蓮荷(有時配以它物)為吉祥象征圖案,廣泛用于家具、織繡、燈彩、年畫、雕塑、商招等民間工藝美術裝飾品。最著名的是“和合二圣”,即蓬頭笑面,分別手持荷花和圓盒的赤腳神仙,是掌管婚姻的喜神,被廣泛用于裝飾和祝吉。

服飾文化:荷衣,屈原《離騷》《九歌》中有“制荷以為衣兮”“荷衣兮蕙帶”,是先秦時楚地的衣服,體現了當時蠻荒地區人們就地取材以蔽體。荷花公子帽,江南地方的民間童帽,帽上有荷葉、荷花圖案,掛有小銀鈴,或釘著刻有文房四寶的小銀盤,意為戴帽者似荷花般清秀美麗,長大后可求得功名。

民居建筑文化:全國許多傳統風格民居,構件上飾有蓮花圖案,尤為典型的是北京四合院垂花門上的垂花,大多為蓮花。

說唱文化:民間曲藝“蓮花落”“數蓮花”舊時廣為流行,以打竹板伴唱,內容為佛教故事、民間傳說等。

集市商貿文化:舊時北京什剎海荷花盛開之際,那一帶有集貿易、文藝、飲食為一體的廟會,稱之為“荷花市場”。

第8篇

1、寒衣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2、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3、風俗習慣: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黍臛”,《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陰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雖然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僅在漢初沿用,而且在漢行《太初歷》之后,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從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遺存。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流行于北方,南方鮮有耳聞。

4、在北方到了農歷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5、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重陽節一直有喝酒的說法,那么下面查字典小編為大家解答重陽節喝什么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重陽節喝什么酒——酒

在我國民間,普遍有在重陽節喝酒的習俗。在古代重陽節必須要飲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經盛行。

“酒”即是以釀造的酒,據《西京雜記》載“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酒。”古時,頭年重陽節時就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酒。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釀酒,待至第二年重陽飲用。古人認為此酒能“祛百病、令長壽。”李時珍指出:酒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到了明清時期,民間喝酒的習俗依然很盛行,并在酒里面多加入了多種中草藥,健身效果更佳。用甘煎汁,用曲、米釀酒,有些加入地黃、當歸、枸杞等中草藥。

時至今日,很多地方的人甚至連酒都沒聽說過了。

重陽節的介紹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第10篇

1、包五色糯米板。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打扁擔。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4、打銅鼓。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1篇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是一個國家、地區、民族傳統文化和文明的忠實載體,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并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民俗所擁有的漫長歷史積淀和特定空間的人情世故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歷史積淀給予文學以深度。人情世故給予文學以奇異度,這使文學與民俗天生地巧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民俗文學作品,它不僅避開了文學與政治結合可能帶來的危險和庸俗,又清除了文學過于執著本體可能導致的狹隘和無聊。它通過展示一幅幅帶有生動地方文化色彩的風俗畫。借以表現特定地區的社會生活和民族心理,有時帶有懷舊的情調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同時,也蘊涵著更加深廣的社會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特定內涵,具有較深刻的社會意義。民俗文學作品重在文學,而不是民俗知識,它不是風俗的炫耀,而是情感的激發。

《西湖七月半》的作者張岱,是明清之際中國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全才。他的出身和生活背景,造就了他博雅風流、憤世諧謔的名士風度,被譽為“絕代散文家”、“小品圣手”、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的小品文內容十分豐富,如同一幅全景式的明末風俗畫,寫出了越地的民俗風情。在階級社會中,某些民俗可能會因為經濟實力、文化修養、社會地位而表現出某種差別。但為整個社會群體所接受。仍是衡量民俗事項的一個最基本特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歷代,游西湖之人都喜歡品味西湖的美景。可張岱在《西湖七月半》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中,卻別出心裁地描繪了另一個“西湖”。向我們展示了晚明時杭州人在七月半游西湖泛舟賞月的盛況,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世風民俗。為研究明代民間風俗提供了鮮活的歷史資料。

七月半即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在古時本來只是個一般性的節令,而大約從公元6世紀起,伴隨著佛教的興起。逐漸形成了重大的節日,又名“盂蘭盆會”,俗稱鬼節,成為佛教徒追念祖先的祭日。這天,西湖各大寺院都會舉行“盂蘭盆會”,為信徒念經拜懺,超度亡魂。但在張岱筆下的《西湖七月半》,卻喪失了本義,看不到一點這個節日原有的宗教祭祀的實質,卻成了杭州人群聚歡鬧的節日。

文中作者以一種詼諧的手法,運用簡潔、凝練的語言。精準恰切地捕捉住人物形象的神髓所在,不加藻飾。言簡意賅。從而賦予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含蓄的韻味,使讀者在有限的語言空間中感到無窮的回味。在層層的白描文字中,三言兩語勾勒出形態各異的游湖看月的五種人,寫得窮形盡狀,生動傳神。這五類人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從達官貴人的擺闊。小名士的作態,市井閑漢的湊熱鬧,到真名士的高雅,基本上涵蓋了社會上形形的不同類別的人物,他們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風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選擇在白天。杭州人游西湖,正如袁中郎在《西湖》里所寫的“止午、未、申三時”一樣,只熱衷于趕熱鬧。湊場合。這背后所蘊涵的更多的是一種節日習俗的慣例和從眾從俗的心理。在這種共同的文化情感氛圍中。個體的身心也就更能夠獲得平衡和愉悅。文中所描繪的游湖的繁華。其實也是社會的繁華,夾雜著作者醉心于昔日繁華生活的懷舊情緒。

作者所寫的五類人中,前四類人都是不會賞月故作風雅的人。真正賞月的,是人群散盡,停舟靠岸,“呼客縱飲”的第五類人。張岱借這類人,放船十里荷花間的飄逸,暢快安睡的瀟灑。表達了一種不入世俗的冷寂孤高。對熙熙攘攘和變化無常的社會的冷淡。他對世人的冷眼旁觀,融入了他對社會的興亡之感。也體現了他對世俗民情的關注。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各類人在不同的聚合賞玩中,依照自己的性情愛好,以自得其樂的方式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日常的歡樂。

《西湖七月半》這篇文章雖然短小,但內涵卻很深厚。在作者筆下,西湖的人情風貌呼之欲出,張岱以局外人的身份描繪出了不同的人是以何種不同的生存方式存在于當時的社會之中,構成了一幅雅俗共賞的晚明社會人情百態圖。

晚明時期資本主義因素萌芽,商品經濟活躍。城市繁榮發展,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市民意識抬頭,物質的豐富推動了人們精神需求的轉變,人的心靈在一定程度上從倫理政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學術氣氛空前活躍,文化禁錮相對松弛,各種新學特別是陰陽心學等向程朱理學發動猛烈攻擊,整個社會商業文化氣息日趨濃厚,對平凡人的生活樂趣、凡世間的享樂越來越重視。趨俗是當時士人的最大特點,甚至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明時的市民大眾,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因此他們總是一些民俗風情的主體。而少有吟風詠月的高雅。世俗的娛樂游玩、山水風景成為文人和當時的市民階層日常生活的內容,因而對于他們。充斥于我們想象中的盡是些喧鬧、喜慶和市儈。張岱在文中所反映的民俗風情大多是現實生活的真實折射。這些描述既生動活潑又充滿世俗的情調。從中可以看出,晚明時期,文章傳統的載道功能的弱化,消閑功能的增強,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張岱作品的情感意蘊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氛圍。張岱恰逢這樣的時代特點,再加上他經歷了國破家亡、身世之變,褪去了浮躁和矯飾,有了更為深沉的人生體味,所以能夠趨俗、入俗,將個人與時代相結合,并付諸藝術創作,從而迸發出了耀眼的火花。

編校:楊彩霞

第12篇

一年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代表農耕的不同步驟,而每個節氣都有與之對應的民俗活動,霜降作為q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那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霜降的民俗活動有哪些。歡迎大家來閱讀。

霜降的民俗活動有哪些賞菊

古有“霜打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會,賞菊飲酒,以示對的崇敬和愛戴。古人眼里,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送芋鬼

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兇迎祥。

登高遠眺

古時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明顯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陶冶情操,可謂是一舉多得的活動。

掃墓祭祖

古時候,霜降時節有掃墓祭祖的習俗。據《清通禮》中說:“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霜降風俗有哪些賞菊飲酒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會,賞菊飲酒,以示對的崇敬和愛戴。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放置廣廈中,前軒后輕,也搭塔。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神,然后喝酒賞菊,賦詩潑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行會。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兇迎祥。

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并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并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御寒的衣物。寒衣節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云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登高的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時,要沉著,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傷;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登高過程中,應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濕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扣,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

霜降的時候吃什么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霜降時節氣候多變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但要注意應適量而止。

鴨子

閩南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在閩臺地區,他們認為適合秋季進補的食物就是鴨子,所以一到深秋特別是霜降時節,鴨子都會銷售的非常好,甚至出現售空的情況。不少賣鴨子的店也會在廣告上寫上霜降來臨的字樣,提醒大家去購買鴨子。

牛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桦甸市| 会理县| 安化县| 钦州市| 武强县| 越西县| 施甸县| 茌平县| 保定市| 绥化市| 望都县| 隆林| 繁昌县| 迁安市| 孟州市| 海伦市| 苗栗市| 拜城县| 姜堰市| 浏阳市| 个旧市| 乐陵市| 新密市| 紫金县| 左云县| 邮箱| 靖安县| 仙桃市| 江阴市| 阿荣旗| 永胜县| 手游| 遵化市| 洛浦县| 泽普县| 平顺县| 静乐县| 胶州市| 石林|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