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0: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士職業生涯規劃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對護理專業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及其國內外研究狀況進行綜述,提出了護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為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護理專業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研究
Study on nursing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WANG Qiu-yue,LI Ding-mei,WU Fang-ying
【Abstract】 The meaning about career planning in nursing profession and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proposed the steps about nursing students in career planning. For the career planning of nursing studen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planning; research
護理專業學生正處在職業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關鍵階段,通過職業生涯探索,明確發展方向,完成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是護理本科生在校期間的重要任務。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盡可能地規劃未來發展的歷程,在考慮個人的職能、性向、價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調整、擺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適得其所。護理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體在護理專業生涯中根據專業發展和個別需要,獲取相關的知識與技術,擬訂需要達到的目標,設計達到目標的活動,并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
1 前言
1.1 職業生涯規劃的概述: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由職業生涯輔導(career guidance)演變而來,職業生涯輔導起源于職業導(vocational guidance)。1908年,美國工程師Parsons[1]在波士頓成立了職業指導局,第一次提出了職業輔導的概念。20世紀50年代,Super[2]將“職業生涯(career)”的概念引入職業輔導。職業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它統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型。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職業生涯輔導”逐漸取代“職業輔導”,從過去靜態、單純的就業指導,演變為動態、涉及到人一生中各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并衍生出“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
1.2 護理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護理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體計劃自己在護理專業生涯中根據專業發展和個別需要,獲取相關的知識與技術,擬定需要達到的目標,設計達到目標的活動,并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它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種引申、一種擴展,與職業生涯規劃相輔相成。
將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到護理管理領域,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促進護士素質的提高和職業發展,對降低護士從業失敗的可能性具有積極作用。隨著醫院廣泛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加強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管理已成為護理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護士個人的自我概念、尊嚴和滿意感[3]。同時,醫院在發展過程中能隨時在醫院內部找到符合新增職位所需條件的人才,有利于醫院的目標實現與發展[4]。如果護理管理者能最大限度地協助護士及早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給護士指明一個有成就感的職業目標及實現途徑,可以增強護士對工作壓力的適應,減少離職率。
1.3 護理職業生涯規劃的國內外研究狀況
1.3.1 國外研究現狀:有關護理人員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國外開展的較多,歐美國家已經將生涯規劃的理論引入護理教育之中,向學生介紹生涯規劃的理論和步驟,幫助學生盡早設定專業目標,有利于學生畢業后以正確的態度從事護理工作,降低其適應困難,促進專業成長。有學者在有關生涯規劃及其對生涯發展影響的研究中指出,進行過生涯規劃的人在薪水、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能力方面都較高[5]。
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測評工具,有學者開發了生涯決定困難相關因素問卷(CDDQ),包括缺乏準備,缺乏職業相關信息,內心世界與外界矛盾的沖突等3大類因素[6]。
1.3.2 國內研究現狀:國內護士職業生涯規劃鮮有報道。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前絕大多數未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培訓,對在職護理人員的職業生涯輔導尚待研究。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調查顯示,目前人們對自己職業的滿意率較低,僅有3%的人對自己的職業狀況很滿意,,14%的人對自己的職業比較滿意,40%的人覺得自己的職業一般,26%的人對職業不滿意,而對自己的職業很不滿意的則占了7%,總體的滿意度僅為26.81%[7]。王群研究表明,護士對工作的評價處于不滿意的水平,工作中缺乏專業發展的機會是護士對工作不滿意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多數護士認為醫院、護理學院及學術團體所提供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太少[8]。在我國專門針對執業護士的生涯規劃問卷目前尚處空白。
2 護理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
2.1 自我評估:性格是職業選擇的前提,興趣是工作的動力;自我評估是對自己做出全面分析,主要包括對個人的需求、能力、興趣、性格、氣質等的分析,以確定什么樣的職業比較適合自己和自己具備哪些潛能。自我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較常用的主要有3種:櫥窗分析法、自我測試法、計算機測試法。職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性格要求,雖然每個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適合某項職業,但卻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來培養、發展相應的職業性格,每個人都有著巨大的潛能。
2.2 對護理職業的認識:有些護理專業學生在選擇護理專業時對護理職業并不了解或是了解甚少、了解得比較片面,他們的選擇主要是遵從父母、親戚、朋友的意愿或是受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全面正確地認識護理職業,調整自己以便更好地適應職業的需要和尋求職業發展。職業信息的獲取是認識職業的前提條件,職業信息的獲取途徑有很多,如圖書資料、網絡媒體、咨詢職業從業人員以及學校教育等。對職業的分析要客觀,不僅要認識到職業發展的狀況、優勢、前景,還要考慮到職業壓力、職業存在的問題、職業的社會環境、政治制度和氛圍等。只有充分了解職業和職業影響因素,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避害趨利,才能使個人職業規劃得以發展和實現。
2.3 確立個人職業生涯目標:職業發展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目標可以成為追求成功的驅動力。通過對自我的評估、職業的認識、社會環境的分析,找出自己適應的職業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確定職業和職業發展的目標。目標有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和微型目標。長期目標為最終追求的結果,職業生涯目標就歸為此類;中期目標一般需要1個月到1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短期目標一般需要數天到1個月的時間實現;微型目標就是在1天或某天的一段時間里所完成的目標。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設定要切合實際、要和自己的具體情況、職業發展相適應。
2.4 行動方案的制訂和實施:確立了職業生涯目標后,要想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還必須要有相應的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是為了爭取職業生涯目標的實現而采取的各種措施。行動方案的制訂主要包括職業生涯發展路線、相應的教育、培訓和實踐計劃。行動方案的實施:大學一年級,認識自我,為自己建立檔案,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職業傾向。收集職業信息,認識護理職業,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多利用見習、社會實踐的機會多角度的了解護理職業;大學二年級,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設定專業發展目標,除了掌握堅實的基礎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了解掌握護理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大學三年級,除鞏固提高護理專業知識外,還須掌握求職技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大學四年級,實踐自己的護理專業知識,適應社會環境,完成從學生到護理職業者的轉換。
2.5 護理職業生涯的評估與反饋: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實施的過程中要經常發現、診斷問題,自覺地總結經驗和教訓,評估職業生涯規劃,修正對自己的認識,糾正實施過程中的偏差,保證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行之有效。同時不斷地評估和修正還可以增強個人實現職業目標的信心。
3 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 對自我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對自我的興趣、能力、氣質、愛好、優勢與特長、缺點與不足等自我認識上,約有1/3的學生認為已經很了解,但半數以上的學生仍表示不確定,對此不能做出準確的評估和正確的定位。具體表現在:不確定自己的能力特長是什么,對自己未來五年的發展很茫然,對自己是否希望從事與目前所學專業一致的工作也不能清楚地回答。
3.2 職業環境認識不足: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與今后就業方向缺乏整體認識,對職業環境缺乏了解,缺乏對學業和各方面素質進行系統的規劃設計。調查發現,部分護理專業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對口就業范圍仍然處于模糊的狀態,不能全面而明確的描述護理專業今后從事的工作領域范圍。
3.3 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雖然大多數護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但基本沒有接受過學校或其他服務機構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或就業指導服務。僅有不到10%的學生做過職業生涯設計書,大部分學生認為離畢業還遠,不用太早規劃或不知道怎樣做規劃。也有的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意義不大,在現實情境下不具備可操作性。這說明了當前我校護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缺乏理性認識和思考,對職業生涯缺乏基本認識,生涯規劃意識比較薄弱,對自己職業選擇考慮較少,職業發展路徑不明確。
3.4 職業目標脫離實際:調查發現,由于在校護理專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短,接觸社會的機會少,護理專業學生缺乏對行業、職位詳細信息的了解,對真實的職業環境不具備切實體驗,職業目標脫離實際,過于理想化。很多學生以薪水高低為衡量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過分關注經濟利益,而不考慮職業前景與長遠發展。許多護理專業學生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依托大量理論而缺乏聯系實際,生涯規劃缺乏操作性,不注重規劃的整體性與現實性,生涯規劃大同小異,缺乏獨立性。
3.5 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的措施
3.5.1 學校建立職業生涯管理機構,提供個性化的生涯輔導:學校應建立專門的職業生涯管理機構,整合各方資源,從各個層面給予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各個學院、系部的學生輔導工作人員也應加入職業生涯管理機構,收集學生的第一手信息,針對學生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對工作進行調整。此外,生涯輔導人員首先應對學生的個人特質及發展需求做個初步的了解,通過采用個性測試量表、資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談等各種科學化手段了解學生個性特征,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并參照測量結果,結合個人特征,幫助學生深入認識自我特質及環境特征,以實施個性化的生涯輔導。
3.5.2 構建專業化的師資隊伍,豐富授課形式: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生涯輔導師資隊伍。可以在學校內部選拔合適人選,也可以引進相關領域的專家。比如:心理學專家,營銷學專家以及聘請各醫院護理部主任、社會知名人士、人力資源專家參與。定期為大學生做講座,擴展學生及教師的視野,把握行業最新動態,激勵學生樹立合理實際的職業目標。除了一般理論的講授外,授課形式也需要改變傳統模式,以教師引導,學生互動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學模擬某些就職環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5.3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的自我意識,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興趣愛好,讓學生產生生涯規劃的強烈愿望。要強化生涯輔導意識,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作為就業指導課的核心內容之一,并將生涯輔導課程納入到學生培養計劃中,從新生入校之日起就開始對其進行持續的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正確認識。學生也應積極參與學校的生涯輔導教育活動,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并按照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積累經驗、提高能力,為踏上工作崗位早做準備。
4 結語
長期以來,護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往往注重傳授護理學科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較少引導學生認真考慮和分析自己的內心需要,計劃自己的未來。歐美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已經將生涯規劃的理論引入護理教育中,向學生介紹生涯規劃的理論和步驟,幫助學生盡早設定專業目標,有利于學生今后以正確的態度從事護理工作,降低其適應困難,促進專業成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國各院校均采用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但生涯規劃不是簡單的思想教育,它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分析自我的方法,在分析自我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長處及不足,了解環境對自我專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正確定位,揚長避短,既不要好高鶩遠,又不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若護理學生能盡早確立專業發展的目標,必將有利于他們今后的專業成長以及我國護理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Parsons R. J, Fosbinder D, Murray B, Dwore R. B. Attributes of successful nurse executives: survey of nurses and their mentors[J]. J Nurs Adm. 1998, 28(7-8):10~13.
[2] Super, D. E.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M]. Washington, D. C.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45.
[3] 毛世芳,李繼平.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管理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04,4(4):40~41.
[4] 左月燃.衛生人力資源發展趨勢及對護理管理的啟示[J].護理管理雜志,2003,3(1):4~6.
[5] Aryee S, Debrah Y. A. A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career planning model[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3,14(2):119~127.
[6] Gati I, Krausz M, Osipow S. H. 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 Counsel Psychol,1996,43(4):510~526.
[7] 張嫻. 哪條道路通羅馬――全國首屆職業生涯規劃調查[J].職業, 2006,6:36~40.
[8] 王群. 臨床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93~594.
關鍵詞: 專業課程教育 大學生 職業規劃
隨著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而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競爭的日益激烈,用人單位也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讓大學生及早做好人生規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容面對國際競爭,適應現代生存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將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落到實處?這是一個長期困擾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的問題,盡管近些年高校陸續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現狀。經過探索和實踐,我們發現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失為增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好途徑。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和內涵
所謂生涯,是指個人從事工作所創造出的一個有目的的、延續一定時間的生活模式,是一個人多重生活角色的結合,包括工作者、學生、父母、子女、配偶(伴侶)、公民及退休者。而職業生涯是一個人的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可行性、適時性、適應性、連續性等特點。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職業生涯的妥善安排,在這種安排下,個人能依據計劃在一定時期內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并運用綜合資源達到各階段的生涯成功,從而最終達到既定的生涯目標。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確立職業目標,通過培養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能力,打下較好的工作基礎,進而找到較為理想的職業,充分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經驗表明,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2.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是大學生對自我重新認識的過程。
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絕不只是協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一份工作,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體真正了解自己。古希臘雅典達爾菲神廟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證明了自我認識的困難。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生理、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階段,是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期,即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等待走向務實應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從自我走向融合與合作,自主學習、自我超越、自我發展成為個人追求的動力。而要切實處理好這些,就離不開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規劃在這里實質上就是一個自我分析、自我認識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過程能幫助每個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強項,發揮自己的優勢,包括興趣、愛好、天賦、專長、知識水平、操作能力、身體條件、價值觀念、意志、創造性、智力、情商、家庭條件等,同時找出不足,并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逐步使自己提高、完善,以適應專業和社會的需要。
3.職業生涯規劃在當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當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當前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大學生已從之前的社會的精英逐步演變成了社會的普通勞動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更為實際、具體,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是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于質樸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公式。大學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職業生涯規劃在教育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教育的重點在于追求人類潛能的充分發揮,培養人的才智與想象力,發展人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把人培養成獨立、自主的自由人,融于歷史、文化之中,立于天地之間,面對個人與社會、有限與無限,能擔負起公民與人的張力、可能與現實、超越與審慎的張力。大學引導學生在追求知識與真理的過程中,讓學生面對人生與世界的基本問題,讓人不把自身局限在原有的一方之地,而是不斷地激勵人們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卓越。
二、當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些年絕大部分高校日益認識到了在大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現狀,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部分高校未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擺上主要的課程體系,以講座、通識選修課的形式出現,職業生涯規劃僅僅成為學生的選擇,而不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2.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管理混亂。一是職業生涯規劃課時段設置不一:有的設置在大一,有的設置在大三、大四;二是歸口管理部門復雜:有的掛靠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有的掛靠在教務處,有的掛靠在團委;三是師資混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中既有專業教師,也有政治輔導員,還有院系黨總支正副書記;四是內容空洞、陳舊,泛泛而談,不具有針對性。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針對性不強。目前,大學生基于專業基礎的個人發展與規劃能力極為欠缺,專業的本質、專業的學習方法、專業的發展出路、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等一系列問題不是一兩個講座能解決的,而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基于專業基礎去講解職業生涯規劃,介紹團隊和溝通的理念,不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
因而,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對所有課程教學滲透“以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學生成長”的思想,是增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重要途徑。
三、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應用分析
1.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能強化專業對職業規劃的影響。
每個大學生在進校之前的專業選擇過程中,實際上就包含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成分。所以在高校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開展職業規劃,能強化專業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與學習熱情。比如護理專業自身的特點及社會人群對護理價值認識不足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理專業學生專業思想的穩定,導致學生學習的熱情不高。針對此情況,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教育,如南丁格爾事跡教育,能激發學生對本職業的熱愛,從中感受護士職業的責任與偉大,還能幫助他們形成對本專業的正確認識和評價,充分認識本專業的優勢及劣勢,使學生增強就業信心。高等教育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專業課程教育,而專業課程教育則是實施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同樣,專業課程教育也是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最重要載體。專業課程教育的教師群體的專業素養、文化背景、教育經歷對職業規劃的影響,尤其是對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些都將通過專業課程教育這個載體展現給學生,進而強化專業課程教育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影響。
2.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能強化職業道德對職業規劃的影響。
每個行業都有其相對應的職業道德,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強化道德對職業規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專業培養方案的架構和專業課程教育管理體制對道德教育實施的有效性上。經濟、管理、文學、法學、藝術等學科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撐。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準確深入傳達文化內涵,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啟發引導學生了解專業的文化背景,理解文化與專業領域的關系,使學生融入到更為廣泛的對專業的思考中去,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探索的人格素養。“以學生為本”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以培養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為目標,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或是研究型人才為基本工作要求,在此過程中,或多或少地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交集的內容。因而,以專業為載體對大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就會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架構中充分體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分量”,強化專業課程教育對職業規劃的影響,而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職業道德教育。當下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給大學生的成長空間帶來了新的困惑,渴望融入專業領域的又不知從何下手,這時,他們特別需要人生的導師和成長領路人,而最好的導師莫過于他們的專業老師。所以新時期大學的專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通過專業學習的探討,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專業追求,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由以“教”為主轉向以“導”為主,將對今后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3.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能強化專業素質對職業規劃的影響。
當下用人單位要求畢業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和規范的操作技術,還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應變及合作意識、科研及教學能力、吃苦耐勞精神、同情心與責任感等,綜合起來就體現為專業素質,專業素質一方面包含職業能力,另一方面包含人文素養,是專業課程教育的重要目標。所以,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讓大學生及時地了解提高專業素質的重要性,在專業課程教育中培養主動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專業學習方法,強化專業思維,加強職業素質及綜合素質的培訓,進而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成功實現。
總之,以學生為本,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貫穿專業教學、學生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個環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侯志瑾著.伍新春等譯.職業知涯發展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劉文娟.以職業生涯規劃促高校學生管理初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12
臨床護師是護理臨床工作中的主力,護師的護理能力一方面影響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另一方面,護師作為實習護生帶教老師,對護生的實習乃至今后的從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相對短缺,護理人員離職率越來越高,流失的人群中,很多是有著豐富臨床經驗和熟練業務的護師[1]。臨床工作的護師多為青壯年,較年經護士而言擔負著多重角色。因此,加強護師隊伍的臨床護理培訓是必要的,現將綜合性教學醫院護師臨床護理能力現狀及培訓對策綜述如下。
1綜合性教學醫院護師臨床護理能力的現狀
能力是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的綜合體現[2],臨床護理能力是指護士把掌握的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在臨床護理工作實踐中靈活運用的能力[3]。臨床護理能力包括臨床專科操作、專科知識、病情觀察、應急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教學能力。臨床護師接觸危重癥患者的機會最多,接觸的病種多,這就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技能;同時,護師承擔繁瑣的帶教工作,這些帶給護師無形的壓力同時也是一項挑戰[4]。根據我國臨床護理的要求,護師的培訓重點應是臨床護理能力的提升,因此,應對當前綜合性教學醫院護師臨床護理能力現狀及培訓的重點重視。
2護師臨床護理能力培訓內容重點
2.1護師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工作經歷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動和行為[5]。有研究表明[6],護師的職業生涯認識比較高,職業目標較穩定,對待護理專業方面比較有信心,能意識到自身價值。然而,不同文化程度、年齡均影響護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因此,護理管理者加強護師職業規劃的重點是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并且給予護師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機會,防止其職業規劃停滯不前。
2.2護師護理實踐能力培訓護理是一門實踐的學科,作為一名臨床護理工作者,特別是已有臨床經驗并承擔帶教工作的護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臨床技能。在臨床實踐中,不僅僅注重熟練精湛的護理操作技能,更主要的是體現對護理對象的尊重,這些都應在臨床實踐中得以體現。同時,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斷提高,“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提出使護理工作者的護理能力提高顯得更加迫切,這需要一批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護師實施、引領優質護理服務。同時,只有熟練規范的臨床技能以及優質的護理服務,才能贏得護生的尊重和信任,體現榜樣的作用。
2.3護師臨床教學培訓臨床教學是護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教師素質、能否有效地進行臨床教學工作是臨床教學能否達到護理目標的關鍵因素[7]。國外的臨床護理帶教主要是來自院校的專職教師或臨床資深的護理人員擔任,而我國臨床帶教沒有嚴格的要求,使帶教制度不完善;另外,由于近年來護理專業擴招,護理實習生的規模擴大,以至于形成帶教教師數量的相對不足的局面,導致了科室選用帶教老師資格的標準下降[8]。因此,建立一支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臨床教師師資隊伍是保證該臨床護理教學取得成效的關鍵。
2.4護師科研能力的培訓每一個學科的進步離不開科學研究,護理學的發展與進步與護理科研密切相關,護理科研推動著護理學科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表明,學歷是影響科研的一個重要因素[9-10],當前,承擔科研的主要人群集中在高校碩士及以上學歷,并且臨床工作中護理碩士生較少,因此醫院承擔護理科研的人群相對不足。然而,我國護理教育長期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導致目前臨床上護師對科研的概念及統計學方法很陌生。雖然近幾年本科護生在臨床上工作的比例增加,但比例仍很低;另一方面,臨床護理人員整體隊伍對科研的意識薄弱。研究表明,由護師晉升主管護師的護理人員對科研知識的需求最為強烈[11],主要原因為面臨晉升的壓力。對于護師來說,有一定的臨床經驗,能夠對臨床現象有比較深的理解,有較好的科研資源,因此,加強護師的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有必要的。
3護理教師培訓策略的研究進展
3.1完善護師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醫院通過培訓提高護士的職業生涯規劃,管理者應該注重護師的帶頭引領作用,加強經驗豐富的護師與低年資護士之間的交流,潛移默化的幫助護士形成其自身穩定的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次,科室管理者關注每個人的特征,及時與護士進行溝通,幫助其制定職業生涯目標。護理管理者還應為護師創造學習和提高職業素質的環境,適時地提供可鍛煉及展示自我能力的機會,注重護師潛能的開發以保證其職業目標的實現,避免職業發展的停滯現象。
3.2完善護師臨床技能與專業素養的培訓在培訓內容上側重于深化專業技能訓練,及時更新知識操作技能,培養護師遇突發事件時靈活應對、緊急處置能力和溝通交流技巧能力,以提高護師的臨床護理能力。在培訓內容上,還要培養護師的循證實踐意識,通過專家講解,典型病例實踐循證護理,增強循證能力,深入病房,通過發現問題,尋求證據,進而解決問題。因此,綜合性教學醫院加強護師以上職稱循證素質的培養,通過循證的方式解決問題,確立其正確的臨床實踐觀。在培訓形式上, 適應護理學科發展,管理者應根據知識技能的需求,有計劃多渠道地為臨床護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如選派護師職稱及以上的護士進修學習。
3.3加強臨床師資隊伍的建設規范臨床帶教老師的準入資格,可以借鑒國外的方法,通過臨床帶教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制度來選拔合格的人選加入臨床帶教隊伍中。通過成立相應的部門,組織培訓、審核由各實習醫院推薦的護師進行培訓、考核,合格者頒發證書[12]。也可以通過四維評價法,帶教護士實施自評和互評、科室護士長評及實習護生評,選拔合格的帶教護士并合理地分配帶教任務[13]。同時,對已帶教老師仍進行護理教學培訓,主要內容包括臨床護理教學方法、健康評估與護理程序的運用、臨床實習管理、臨床教學經驗交流等。另外,護師要改變傳統的帶教模式,由傳統的以教學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習為中心,護師在帶教過程中培養護生的獨立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聯合教學的方式促進交流。醫院建立對帶教老師的考核標準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充分帶動帶教老師的積極性。
3.4提升臨床護師科研能力首先,加強護理人員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強在職研究生的教育,改善知識結構[14],是提高護理人員科研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其次, 醫院要重視護理科研,為護士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有研究證實[15],科研培訓班可有效提高護士的科研能力,通過專家指導,反饋自身科研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學術交流及完善自身科研素質的目的。 醫院鼓勵團隊合作,利用科研骨干帶動科室護理科研活動,并且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增強了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能力,促進護理科研整體水平的提高。
3.5臨床護師培訓效果評價方法筆者認為,培訓效果可以通過滿意度及問卷量化2個方面進行評價。前者可以通過病人滿意度、醫師滿意度、實習護生滿意度等幾個方面,考核護師在培訓前后的護理能力情況;后者則可使用量化性的問卷方法,如王慶華[16]在Foster RL[17]設計的基礎上,根據相關專家意見,結合我國國情和語言文字表達差異修改后的護理行為質量評價表(Caring Behavior Assessment),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評價表共有9個項目,可讓參加培訓的護師對自己的工作情況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總結。韓梅采用自評問卷的方法[18]考核護師的科研能力,包括統計軟件的應用、科研基礎知識和統計學知識的掌握等,對科研能力欠缺的方面給予針對性的培訓。
4小結
我國臨床護師的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其綜合護理能力尚有待提高,護師臨床護理能力培訓策略的研究發現,通過多渠道、多種形式的改革及激勵措施可以提高護師的臨床護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許瑩,尤黎明,劉可,等.我國醫院護理人力資源流失現狀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9):29-32.
[2]康鳳英,楊輝.臨床護理實習教學研究新進展[J].護理研究,2005,19(11A):2267-2270.
[3]姜安麗,李樹貞.護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護理教育出版社,2002:162.
[4]陳建春,梁圣萍.本院高年資護師職業疲憊原因分析[J].醫學信息,2007,20(8):1430-1432.
[5]聶翠蓮.二級醫院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管理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4):365-367.
[6]杜曉霞,田梓蓉,韓杰.護士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83-185.
[7]LaSala CA,Connors PM,Pedro JT,et al.The role of the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in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effecting positive patient outcomes[J].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07,38(6):262-269.
[8]小琴,陸旭亞,汪國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華護理教育,2007,4(2):81-82.
[9]潘銀河,程金蓮,寇麗紅,等.山西省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8):1989-1992.
[10]蔣樂龍,李定梅,周蘭英,等.在崗護理人員科研素質與能力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6,20(2):312-313.
[11]李苑群,羅小平.我院在職主管護師科研相關知識培訓需求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8):747-749.
[12]黎燕清.我國臨床護理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中華護理教育,2008,5(6):266-267.
[13]高秀娟,畢越英.國內不同維度考評在護理崗位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1):44-46.
[14]李峰,韓杰,鄭延玲,等.在職護理人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1613-1614.
[15]趙杰剛,張玲玲.提高臨床護士科研能力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2):876-877.
[16]王慶華.開展人性照護理論培訓對護士照護行為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1,26(1):1-3.
[17]Foster RL.A perspective on Watson′s theory of human Caring[J].Nurs sci Q,2006,19(4):332-333.
[18]韓梅.山東大學附屬醫院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關鍵詞: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模塊式教學;教學設計
《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是涉及到心理學、法律、人際溝通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其涉及的理論知識廣,其要求培養的能力多。而醫學專科生學制僅三年,且因實習之故,實際在校時間僅兩年,再加之醫學生課業繁重,故本課程的學時設置往往不足。
為解決龐雜的課程內容體系與有限的學時之間的沖突,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嘗試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具體思路是:根據課程目標來確定學生應掌握的各項能力,整合成相應的能力模塊,確定對應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形式,合理分配各模塊的課時。最后將各模塊整合成一套完整教學體系。具體設計如下:
一、能力要求及內容模塊
1 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模塊
醫學生要具備通過調查實踐了解專業前景、社會環境和行業背景,準確分析與評價自我,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要具備通過時間管理與目標管理來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本模塊相對應的教學內容是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開設的最佳時間是一年一期,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確立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
這一模塊的二級模塊項目、學時配置、授課形式具體如下:
2 基本職業素質培養模塊
職業素質應是“職業人”所具有的,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素質。基本職業素質即所有“職業人”都應該具備的方面。針對醫學生的就業方向,本模塊內容以責任意識、團隊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技巧為核心,通過與學校各部門、各學生組織及協會的合作,開展拓展訓練、團體心理游戲和文體活動,將基本職業素質培養滲透進校園文體建設之中,開設的最佳時間是一年二期。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課外活動并不屬于課堂教學,但實踐中看來,以提升職業素質為目的而設計的課外活動整合并優化了資源,使學生受益面更廣,活動中學生的體驗更深刻,而“體驗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職業指導課程在人的潛能向人的現實素質生成的過程中,起著中介的催化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提升職業素質為目的而設計的課外活動可以看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創新。
3 創業教育模塊
創業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就業,不僅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最大化地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還能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創造社會價值。醫學專科生是就業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要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就必須重視對專科生的創業能力的培養。本模塊相對應以點面結合的方式開展創業教育,開設的最佳時間是二年一期,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樹立創業理想,做好創業準備。
這一模塊的二級模塊項目、學時配置、授課形式及針對群體具體如下:
4 就業指導模塊
就業能力直接決定了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要從事某種職業而達到該職業要求的從業者所具備的能力,是集職業適應能力、就業信息搜集與分析能力、求職材料的制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口頭與書面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心理調試能力、決策能力于一體的綜合能力。本模塊相對應的教學內容是就業指導,開設的最佳時間是二年二期,旨在引導學生在實習的一年間完成由醫學生到實習醫生(護士等)到醫生(護士等)角色的轉變,適應社會,實現就業目標。
這一模塊的二級模塊項目、學時配置、授課形式具體如下:
二、模塊教學評價
1 教學評價結果
筆者在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07級針灸推拿專業93人中采用隨機方法組成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班開展模塊式教學,在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課程教學結束后均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93份,回收93份,總回收率100%。問卷匯總后,用SP99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數據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經統計,學生對模塊式教學的內容、方法、效果及總體評價的非常滿意及滿意率分別為1000%、97.87%、93.62%和93.62%;而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班級則分別為67.39%、76.09%、65.22%和71.73%。
2 教學效果分析
(1)模塊劃分合理
《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模塊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以一個種類的能力和素質為一個模塊的原則進行劃分的,一個模塊側重于認識、分析、解決一個問題,這樣既符合認知規律,又符合教學活動規律。
(2)比之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優勢
①從教育觀念上來看,傳統教學是以知識為中心,重在理論傳授,而《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又是一門實用性針對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難免有紙上談兵、隔靴搔癢之嫌;而模塊教學是以能力為核心、重在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靈活應用,因此教學上更具針對性。②從教學內容上來看,傳統教學是先理論后能力,理論由教師從課堂傳授,能力則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摸索提高;而模塊教學則以能力為主線,理論以“必備、夠用”為原則進行刪減,理論指導圍繞能力訓練展開。③從教學方法上來看,傳統教學側重于知識傳授,以講授法為主,模塊教學側重于能力和素質培養,教學形式不拘一格,通過創業就業情景劇、創業模擬游戲、職業案例、職業探索團體輔導等符合認知規律和情感認同規律的先進教法與學法,在實際教學中更有利于學生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
與傳統教學相比,模塊式教學具有系統性、針對性、靈活性和適用性強的特點,得到了學生好評。因此,《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開設必須因地制宜,采用相對靈活突出能力培養的模塊式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薛美貴,劉智元,創業教育課程中實施體驗式教學的探素[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6)。
20世紀中葉開始,關于“就業能力”的討論在各國學者中廣泛展開了。據資料顯示“就業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國學者貝弗里奇(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的。就業能力是個體在勞動力市場成功地獲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轉換工作時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個性特征及各種條件的集合[1]。目前,國內研究者對于“就業能力”的內涵界定意見不統一。大部分學者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能力是指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綜合本領。[2]
2醫學生就業能力結構
醫學生的就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技能操作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3培養和提升醫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醫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前,培養和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是醫學院校和醫學生自身的必然結果。怎樣才能提高醫學生的就業能力?筆者作為內蒙古醫科大學承擔就業指導教師的一員,把我們培養和提升醫學生就業能力等方面的嘗試和探索,整理如下。
3.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醫學院校應在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適應時展需要的多樣化、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內蒙古醫科大學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將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根據內蒙古地區的旗縣缺少法醫和衛生事業管理人員等情況,調整專業設置,2004年開始增設法醫學、預防醫學、衛生管理、信息管理、生物技術等專業;并打破專業界限,廣泛開設選修課,支持和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院選修非本專業課程,非醫學專業實行雙學位制,拓寬學生的專業口徑,創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平臺和機制。實行學分制的彈性教學管理制度,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從而推動醫學生順利就業。
3.2強化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學習,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醫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是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這也是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就業能力之根本,也是用人單位挑選醫學生的關鍵標準。
3.2.1強化對醫學生的專業教育: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強又非常嚴謹的學科,它的研究和服務的對象是人,關乎健康和性命的科學,不能有所閃失。因而,多數醫療衛生單位招聘畢業生時非常關注和重視醫學生的學習成績,而醫學生的學習成績直接能夠反映專業能力。因此,醫學生的就業能力當中的核心能力似乎始終是專業能力。培養醫學生就業力的最重要途徑是加強專業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科學、合理的安排課程設置,構建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為主,公共衛生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等課程為輔的新型課程體系,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培養基礎寬厚、臨床通科的高級實用型醫學人才。[3]其次,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通過開展我校特色的“問學講堂”、“博弈講堂”平臺邀請院士、知名學者或本校教授入課堂開展講壇文化,分享自身成長經歷,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醫學基礎理論課程的授課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PBL教學法,讓學生從案例出發,通過理論分析,更加深化對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從而實現強化專業能力的教學目標。
3.2.2加強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掌握過硬的臨床實踐技能。[4]一直以來,國內外醫學院校都非常重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比例都非常高。目前,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依托技能培養中心、附屬醫院、教學醫院以及實訓、實習基地。我校于2004~2007年先后成立了臨床技能培訓中心、護理技能操作培訓中心等,擴大和提升實踐技能教學的規模和能力。以“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和“護士職業資格考試”為藍本,以“課堂設在病房,把醫院搬到教室”的方法構建全程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模式,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鞏固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雙向滲透與重組的作用,形成了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宗旨的全新教學理念。為了提高醫學生的實踐技能,進一步完善了醫學生臨床實習帶教老師的選拔、考核、監督體系。對帶教老師進行醫德醫風、帶教方法及專業與臨床技能的示范教學培訓,確保帶教質量;同時,要強化對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技能的指導既培養醫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建立和完善帶教教師教學評價體系、臨床教學工作績效考核辦法和獎勵辦法,從制度上保證臨床實踐教學工作質量,以提高臨床帶教老師的主動性,切實提高醫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
3.2.3醫學院校注重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拓展醫學生的就業能力:為了培養和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醫學院校采取主動與一些藥企和醫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將生產實習基地、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就業基地“三地合一”加以建設,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使醫學生有機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現自己就業能力,更好的了解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所具備的就業能力結構。
3.3培養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全面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科學、合理的職業理想與就業目標,提升就業能力。
3.3.1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醫學生的職業發展的好與壞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有很大的關系。從2006年開始我校增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業教育”等課程,積極實行全程化的職業規劃教育與就業指導模式。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開設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課。低年級開展職業規劃和學業規劃,中年級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和就業體驗指導,高年級學生進行就業技巧、政策和職業適應教育等方面的指導。[5]由于醫學專業的專業性強,畢業流向多為醫療系統,我們聘用、選拔一批在創業、就業方面有專業知識和成功經驗的專家成立我校的“就業、創業指導專家庫”讓他們進入課堂、與醫學生面對面的進行交流,增加醫學生對醫療衛生行業與職業的認識,從而使他們更加理性的分析自己今后的就業與職業發展道路,幫助提升醫學生的就業能力。
3.3.2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激發學生的就業主動性:培養醫學生的就業能力,要調動醫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通過引導和推動各級黨團組織和“大學生職業聯盟”社團,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潛能。組織各類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模擬面試大賽、醫學生誓言踐行活動、實踐技能大賽、名醫講座和“挑戰杯”及創業計劃大賽,為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參賽的過程中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和責任意識,進一步挖掘潛能,施展才華。我們還開展“英才培育”項目和PSBH等科研項目,讓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最終提升就業能力。大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拓展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力、提高綜合素質和個性化發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6]。
【關鍵詞】男護士;護理;抵觸心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越來越多的男護士的加入,傳統的護理隊伍格局發生了改變[1]。截止目前,我國的護士總量已達218萬人,其中男護士為2.1萬人,約占注冊護士1℅。年青的男護士對護理工作認識不成熟,職業認同度較低,有必要對男護士護理抵觸心理進行探討,針對其職業定位進行科學的心理分析及職業生涯規劃引導。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取川北醫學院2006、2007級應屆男、女護理本科畢業生各35名為研究對象。調查組:男護士。對照組:女護士。
1.2調查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年齡、科室、報考志愿、改行想法、職業定位、要求工資待遇、護理專業地位、專業實踐能力等,在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對研究對象進行心理訪談,了解其對護理工作的抵觸情況。抵觸度指對護理工作的抵觸程度,以100分計算,分數越高,表明抵觸度越大。收集男女護理同學的抵觸度(x)分析。通過統計學的分析,了解調查組抵觸情況(男女護理同學抵觸度x取平均值y作比較處理)
2 結果(見表1)
調查結果與統計學分析如下表,(y)表示抵觸度平均值。
3 討論
男護士的總體形勢是國內外男護士所占比例差距較大。1999年澳大利亞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百分之八點七,2000年美國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百分之五點四,2002年英國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百分之十點二一,而中國,截止到2005年,作為中國大都市的上海,男護士人數也不足40名。社會對男護士需求前景廣闊。
3.1影響男護士就業的相關因素
3.1.1 社會、家庭的偏見 社會大眾對于男性從事護理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 社會大眾對男護士了解很少,人們在潛意識里就沒有男護士這個概念。建立在南丁格爾模式上的護理學校,最初就拒絕男性,美國護士協會和許多州護士協會也曾經拒絕男性成為會員,直到1957年,美國軍隊護士協會才開始接受男性注冊護士。臨床護理工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病員“哦,醫生給我輸液走了嗎?”一看是男護士,滿臉茫然,隨口便說:“請換個人給我輸液行嗎?”——這是病人的偏見。原因就是你是男護士,我不信任男護士。在傳統觀念中,男性在家庭中常處于主導地位,作為男性必須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但是護士的社會地位很低,待遇不高,工資水平低等客觀現實問題。因此,男護士的婚姻問題就成為許多男護士必須面對的難題。很多家長尤其是父親反對兒子選擇從事護理工作[2] 。因而,男護士存在明顯的離職傾向。持續的職業發展對他們來說變得更加重要。
3.1.2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男護士實習結束后,大多分配在手術室、急診科、重癥監護病房等高風險,工作任務重的科室,工作負荷重,壓力大,具有一定的專業挑戰性,承擔的責任與具備的工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男護士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當了解其職業為男護士時不時投來異樣的眼光。“你怎么是護士啊?”這樣也會使男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抵觸心理升級。
3.1.3社會認可度不高 中國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護理工作要的是小心翼翼,溫柔體貼,正好符合傳統觀念中女性的美德,那么人們認可護士這個職業就應該是女性。男性的加入,就嚴重的沖擊了人們的傳統意識,使得男護士經常遭遇種種性別尷尬。男護士進入臨床實習后,在工作中表現為大手大腳,寧粗勿細,大大咧咧。嚴格的規章制度,統一規范的操作程序,時刻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崗位職責,嚴守各項操作規程,因而男護士不能完全自主和隨意創造。長此以往,男護士在工作中慢慢地覺得寡欲而不得志,抵觸心理愈加增強。
3.2護理工作性質,地位及待遇與男生的沖突
3.2.1在中國,長時間護理工作的性質始終被認為是從屬于醫療工作的。由此可見,護理工作要求的強忍耐性,與青年男子血氣方剛的性格特是很難吻合的。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剛畢業的護士,無論學歷高低,新護士的月薪在800~1500元,男護士也不例外。為此,這個對男性要求比較高的社會,男護士顯然無法滿足社會的高要求,這也將嚴重的打擊男護士的自尊心,這也是他們產生抵觸心理的另一方面因素。
3.2.2男護士隊伍在中國才剛剛起步,新生力量——男護士必將受到面對各方面的壓力,這是歷史的必然。歷史上哪個新生事物的產生不經過一些痛苦的摸索。在現代護理發展過程中,男護士的加入,會使臨床資源得到優化組合,改變護理隊伍性別單一的狀況。
3.3防范抵觸心理的對策
3.3.1健全體制 逐步健全教育機構招收男護士的機制,考慮男護士的第二職業籌備。呼吁各大醫學院校打破護理專業專升本,專科只招收女生的慣例,增加招收男生的比例。讓男護士從入學開始就知道好就業。另一方面,作為男性,為了以后擔負起家庭賦予的重擔,高校在開設課程時,考慮男護生第二職業籌備的課程設置。讓男護士認為從事護理工作也能夠支撐整個家庭。這樣,男生從報考志愿、入校開始減少了對護理工作的抵觸心理。
3.3.2正確引導 采取多種形式對男護士進行介紹和宣傳,讓全社會更多地了解男護士,認可男護士這一職業。對于男護士自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塑造良好的形象,轉變觀念,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奉獻服務意識,不斷取得工作的進展,樹立自己的專業地位。在工作過程中,個人的需求、價值觀不斷得到體現,那么對護理工作的抵觸心理會逐漸消除。
3.3.3利用男護士自身優勢減輕對護理工作的抵觸心理 男護士身體素質好,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強,遇到突發事件能夠沉著應對,男性 人際交往能力與女性的差異,男護士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能夠盡快走上管理層,參與護理體制的改革,具有很強的決策能力。獲得職位上的晉升。
3.3.4加大對男護士的思想教育 男護士在校期間,學校要注重對男護生的思想教育,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提高專業知識、人文知識,培養科研興趣。實習醫院,帶教老師在臨床教學過程式中,有意識地讓男護生參與科研活動,提高科研意識,讓他們多參與護理管理活動。男護士步入護理行業后,管理者充分體現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調動男護士的積極性,合理安排人力資源,為男護士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這樣吸引和留住了更多的男護士,穩定了男護士隊伍。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探討專科護士臨床工作角色定位及促進崗位穩定性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通過設立護理門診和專科學組、定期組織工作匯報會等方式建立學術和服務平臺,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在醫院政策規范上對專科護士發展予以積極扶持,如深造機會、科研基金、績效待遇等優先考慮,多措并舉使專科護士作為“臨床護理專家”的身份得以肯定,避免轉崗致人才流失或在崗而無作為。結果:由發放的調查表結果顯示,專科護士對自身工作狀態滿意,對專業熱忱,充分發揮護理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專科護理水平明顯提高,并得到病人和醫護人員的廣泛認可。結論:醫院對專科護士充分重視、搭建廣闊平臺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增強專科護士的崗位穩定性、充分發揮專業職能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效果顯著。
關鍵詞 :專科護士;角色定位;護理門診;崗位穩定性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60
作者單位:225001揚州市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護理部
葉小芳:女,研究生結業,主管護師
通訊作者:王艷,女,碩士,主任護師
專科護士是指有高等護理教育背景,在某一特殊或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較高的水平和專長的專型臨床護士[1]。衛生部在 2012 年《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明確要求,要大力促進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建設,實施對專科護理崗位護士的規范化培訓工作。《江蘇省專科護理建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指出,因專科護士臨床角色和崗位定位不明確致專科護士在臨床使用中均有轉崗現象,平均轉崗率10%,并提出在未來五年要建立適合江蘇省的專科護士培訓、使用與管理制度,明確專科護士的臨床角色與崗位定位,不斷豐富和拓展護理服務內涵和外延。由于我國缺乏專科護士工作角色方面的研究基礎,目前并沒有確定專科護士的實踐參照標準[2],專科護士轉崗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崗位不穩定,一直是專科護士管理的難題,也是制約專科護士發展的因素。對專科護士的研究以培訓為多,而對培訓后的臨床實踐報道較少[3]。我院作為江蘇省較早啟動專科護士培養的醫院之一,通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進專科護士臨床實踐、增強專科護士崗位穩定性的措施。現將經驗和體會報道如下。
1我院專科護士發展概況
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開放床位2000張,護理人員1146名,是江蘇蘇中地區醫、教、研中心。自江蘇省開展專科護士培訓工作以來,我院積極響應政策要求,從高處定位醫院護理發展,走專科護理的道路。醫院護理工作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制定了詳細的專科護士發展計劃和實施要求,嚴格按計劃分步驟落實,著眼于“高、精、尖”領域,精心挑選各專業護理骨干和人才,在手術室護理、傷口造口護理、血液凈化護理、糖尿病護理、重癥監護、急診急救護理、腫瘤護理、PICC護理、母嬰護理、骨科護理、心血管護理、營養護理和靜脈治療等13個專科,先后選派了33名專科護士參加專科護理培訓并獲得專科護士證書,現專科護士活躍在各專科崗位,充分發揮影響力和示范作用。
2方法
2.1搭臺鋪路,有位才能有為
2.1.1護理門診護理門診的產生是護理專業發展的趨勢,也是社會的需求[4]。2007年起,我院克服門診診室緊張等硬件困難,千方百計創新支持保障手段,先后開辦了糖尿病門診、PICC門診、傷口造口門診、孕婦學校,由專科護士定時坐診。糖尿病門診為病人指導糖尿病飲食、運動、藥物、胰島素治療知識;PICC門診提供穿刺置管、管道維護服務及知識咨詢;傷口造口為慢性傷口的換藥、造口病人的術后護理、造口并發癥的治療、造口用具的選擇、健康指導等。專科護士除在專科門診提供服務外,在醫院開設的醫護聯合門診和專家聯合會診等工作中亦起到重要作用,為疑難危重病人制定科學護理方案。護理門診為大量的病人提供了專業、科學、個性化的服務,工作量逐年上升,在病人中口口相傳,獲得良好的口碑。
2.1.2專科學組護理專科學組在臨床護理、護理教育、健康咨詢和護理科研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護理服務質量和服務內涵[5]。我院在專科護士體系逐步完善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臨床實際需求,拓展專科護士服務領域而建立了專科學組。目前分別設立“傷口造口學組”“靜脈治療學組”“糖尿病學組”“手術室護理學組”等6個護理學組。以專科護士為組長,以接受過培訓教育的專科化護士為核心成員,吸收各病區護理骨干為小組成員。各專科小組制定嚴格的崗位職責、工作范圍、會診流程、工作計劃、活動要求等,使專科小組的各項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對小組成員的活動起到督查作用。專科小組定期開展活動,以講座、演示、討論等形式就專業理論、專業技能、新知識、新方法等,結合臨床實例,進行講解和學習。小組成員作為知識中轉站,以各種形式在本科室傳達和學習,使專業水平不斷提升,專科護士的作用和影響滲透到每個病區,使每位護士從中受益,使非專科的病人享受到專科的指導,使得專科護士的專業成果得以普及和推廣。
2.1.3學科身份在各學科領域內,專科護士被院部委任為護理學科帶頭人,對該專業的發展和研究工作負責。醫院每年組織由院領導參加的專科護士工作匯報會,由專科護士制作PPT詳細匯報在學科重點、中長期規劃、技術項目、人才隊伍建設、科研學術和公益性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果,匯報會學術氣氛濃厚,形成良性競爭,受到院領導的高度認可,也成為醫院護理學科發展的重要舉措。加高壓、委重任,對專科護士專業價值的充分肯定的同時為專科護士學以致用發揮才干鋪平道路。這對專科護士價值體現和地位形成起較大的推動作用。
2.2政策傾斜,機會優先
2.2.1職業生涯規劃專科護士的角色定位為“臨床護理專家”,與國際專科護士發展接軌,醫院為每位專科護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從專科發展規劃為基礎,確定近遠期工作目標和個人發展目標,這使專科護士的成長成熟路線更為清晰,使得專科護士能夠更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學習,對自身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2.2.2學習深造機會對于代表學科發展前沿的學術會議,專科護士優先安排。優先參加醫院英語培訓活動,我院專科護士分赴美國、德國、臺灣和香港等進行境外學習參觀或到全國大型醫院交流學習。在各級學術會議中,專科護士得到更多的授課和學術交流的機會。
2.2.3護理科研創新設立專科護士科研專項基金,用于專科護理研究。在課題評定中,優先考慮立項,在保障經費及時到位外,由院科教處會同科研專家對科研過程進行全程指導和階段總結,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積極鼓勵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除常規報銷版面費外,對于優秀論文加大獎勵力度,凡在中華系列期刊上發表論著獎勵3000元,其他期刊獎勵標準均在臨床醫技人員同等級別上增加50%。經費投入促使專科護士調動科研積極性,更利于科研經驗的積累。
2.2.4績效待遇由院部會同各級職能部門研究專科護士的績效問題,制訂專科護士績效分配方案,以工作量、護理技術難度系數、風險系數、服務水平等作為考核測算的標準,使得專科護士學有所用,勞有所得。
2.2.5其他在年度評優評先、職稱評聘、工作排班等其他方面,專科護士比普通護士具有更大的優先權,專科護士的利益得以保障。
2.3調查方法向全院專科護士發放自制的問卷調查表33份,回收有效問卷33份,有效率100%。
2.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0.0 統計學軟件,專科護士崗位滿意度調查結果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3結果
3.1專科護理質量不斷提高作為臨床護理專家,專科護士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解決臨床護理中危急重癥及患者亟待處理的問題,有效提升護理質量。作為護理學科帶頭人,對普通護士的多種形式和途徑的科學培訓和正確引導,更多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為非專科護士所熟知,運用于臨床護理,患者的病情觀察及時,藥物護理科學,安全護理全面,心理護理到位。護士的執業行為更規范,更有依據。
3.2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認可專科護士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個體化評估,制定全面的護理計劃,實施科學細致的措施,解決了疑難護理問題,增進了護患交流溝通, 能及時滿足患者需求,構建了護患和諧關系。專科護士的工作更具全局性、前瞻性、主動性,在臨床上遇到棘手的護理問題,醫師會首先考慮請專科護士來處理解決,這是對專科護士能力水平的充分認可和肯定,專科護士的影響深入人心。
3.3專科護士迅速成長專科護士的成長需要時間和發展的空間,通過醫院多形式的綜合利用,專科護士理論聯系實際,迅速積累臨床經驗,其教學能力、指導能力、專科管理能力日益提高。專科護士對疾病的整體評估能力、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與患者的溝通能力等在多次的會診、查房、培訓、授課、溝通中逐步鍛煉,敢于擔當和充分勝任護理專家的角色,在各種場合和工作中,都能從容沉著地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指導和解決問題。
3.4專科護士崗位滿意度調查結果(表1)
結果顯示,專科護士對目前在院工作情況普遍比較滿意,體現我院的專業護士對醫院的各項措施較為認可,自身價值得以體現,崗位較穩定。
4討論
4.1領導重視是專科護士發展的基礎江蘇省專科護理建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指出部分醫院管理者對專科護士培訓重視不夠。這是專科護士學成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作為醫院管理人員, 一定要高度重視專科護士的培養和使用[6]。在專科護士發展道路上,我院領導的充分重視,將穩步推進專科護士發展作為護理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謀劃大局、思路清晰、統籌兼顧,成立專科護士發展工作領導機構,制訂切實可行的專科護士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設定專科護士準入制度,把好人員關,這是關系專科護士作用能否充分發揮的關鍵因素。
4.2正確的角色定位是保持專科護士崗位穩定性的關鍵造成專科護士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醫院領導對于專科護士的臨床角色和崗位定位不明確,二是專科護士崗位定位與職責界定缺乏政策依據。護理管理者要為專科護士提供一個專業的平臺, 避免本來就屈指可數的專科護士人才的浪費[7]。在培養資格護士的基礎上逐漸培養和認定臨床護理專家是發展的基本思路[8],使其避免往其他崗位轉移,如在專科護士接受長時間的培訓學習后,轉當護士長,從事管理工作,使其過多地陷于行政事或教學工作而失去了護理研究的功能。這是專科人才的損失和浪費。在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下,使專科護士能夠沉下來,落下去,扎根專科,集中精力,心無旁騖地埋頭從事專科護理,真正推動專科護理長久發展。
4.3平臺廣闊、政策優厚是不斷壯大專科護士隊伍的動力有位才能有為,為專科護士搭臺鋪路;有為才能有位,激勵專科護士成才[9]。建議給專科護士特別是專職專科護士相應的待遇[10]。專科護士準入制度意味著高門檻,脫產培訓意味著必須暫時放棄家庭,嚴謹的科學研究工作意味著枯燥乏味。一個專科護士的成長和成熟必然伴隨著個人奉獻和犧牲。只有在各種在工作崗位、經費支持、個人需求方面都有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才能使護士無后顧之憂,全心投入學習。這也是更多護士不斷舍棄小我,投身到專科護理工作中來的動力所在。
專科護士的發展工作不僅是培訓、學習和使用,更需做大量的工作保障使專科護士熱愛崗位,在崗位上熱忱工作,不斷進取和提升。我院在政策層面上的前瞻性為專科護士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使專科護理發展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參考文獻
[1]曹軼.我國專科護士的培養與發展[J]. 護理研究,2007,21(2B):385-387.
[2]凌健,夏海鷗,賈守梅.我國專科護士角色表現的質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1A):38-40.
[3]張琦,夏海鷗.重癥監護高級專科護士臨床角色發展的行動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3,28(8):1-4.
[4]魏琳,張廣清,蔣革新.香港糖尿病專科護士門診工作介紹[J].護理學雜志,2009,24(5):25.
[5]那薇,張麗芬,楊小平.護理專科小組的建立與實施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8):577-578.
[6]許樟榮. 應該高度重視專科護士的培養和使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5):390.
[7]劉艷榮,鄭守華,郝雅梅.我院開設專科護士護理門診的做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9):668-669.
[8]李冰,王曼,楊杰.我國專科護士發展狀況及建設策略[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0,12(9):84-85.
[9]張莉,彭剛藝,李杏崧.專科護士的使用及管理[J].護理學報,2009,16(3A):26-28.
[10]李華,黃惠根,黃蝶卿.專科護士專職工作崗位的設立及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 ,2011,46(4):364-366.
[關鍵詞]護生;執業考試;焦慮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b)-140-02
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是護理專業學生成為國家承認的正規護士的必由之路。是從事護理工作的上崗證。自2009年開始,凡獲得省級以上教育和衛生部門認可的普通全日制中等(高等)學校護理、助產專業相應學歷證書,并在教學、綜合醫院完成8個月以上護理臨床實習的畢業生(包括當年應屆畢業生)均可報名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相比往年,護生可提前1年參加護士執業考試。
有文獻報道。考試焦慮是一種典型而普遍的應激現象,不僅影響考試結果,也影響到個體的認知、情緒及人格健康。2010年3-5月筆者對本校參加執業考試的420名應屆畢業生考前焦慮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為開展相應的心理輔導提供理論依據。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
選取2007級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及助產專業大專畢業生并將于2010年5月參加護士執業考試的考生420名,其中,女410名,男10名;年齡19-23歲,平均(213±0.65)歲。75.2%的護生在三甲醫院實習。1.2調查方法1.2.1 Zunq焦慮自評量表(SAS)SAS由2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根據受試者最近1周感受進行4級(1-4分)評定,其中有15項是正向評分,5項是反向評分。采用1-4級評分法,量表中20個項目分數相加得總評分,總評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數部分得到標準總分。標準總分50分以上即可判斷有焦慮傾向,分值越高,焦慮傾向越明顯。根據中國常模,標準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國內對1158名正常成人測試表明SAS總評,分為(29.78±10.07)分,標準分為(37.23±12.59)分。1.2.2自擬問卷測評護士執業考試焦慮原因或來源。在查閱文獻及個別訪談后,結合考試焦慮自我檢查表(SRITA)中的評定考試焦慮來源分量表自擬問卷,內容包括擔心他人對自己考差的評價、擔心個人未來的前途、擔心考不好會對個人的自我意識增加威脅、擔心對應試準備不足、擔心考試中意外情況的干擾、擔心考試中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共36題。護生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選擇相應的回答。記分標準:“很符合”的項目前打“√”,記3分;“較符合”的項目前打“”,記2分;“較不符合”的項目前打“ο”,記1分;“完全不符合”的項目前打“×”。記0分。1.3測試方法
在2010年5月護士執業考試前5周進行測試,問卷調查者經過系統培訓,采用統一指導語對學生集體施測,要求學生在10 min內根據實際情況(感受)如實作答,發放問卷420份,收回396份,回收率為94.3%,經初步審檢,剔除無效問卷后,實際有效問卷363份,有效率為86.4%。1.4統計學方法
以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數據資料采用SPSS.13.0統計包進行數據處理和結果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檢驗。2結果2.1護生執業考試焦慮整體情況
護生執業考試焦慮總分為(44.21±8.16)分,其中完全鎮定(SAS
3討論3.1護生執業考試焦慮情況
本調查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結果顯示,本組在校畢業生參加護士執業考試焦慮評分中有焦慮癥狀的(SAS>50)占14.60%,其中輕度焦慮達11.29%,中度焦慮達3.31%,且參加護士執業考試的在校畢業生自測的SAS值明顯高于國內常模,說明這一群體焦慮程度高于正常人群。
執業考試合格與否關系到考生護士職業生涯的規劃。也是護士能否順利進入醫院工作的一項關鍵指標。參試護生的心理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及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等各方面的壓力,特別是2009年護士執業考試改革后,在校畢業生參加護士執業考試的心理壓力較往年工作1年后再考試的壓力更大,其在考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因此。在校畢業生參加護士執業考試的焦慮情緒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也提示學校對應考的護生要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以降低其考前焦慮的發生率。3.2護生執業考試焦慮的影響因素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引起護生執業考試焦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擔心他人對自己考差的評價”占所有原因的第一位。說明家人、朋友以及社會的評價對護生的考試心態有重大影響。其中主要涉及到家人朋友較高期望值影響、害怕考試失利讓父母失望、害怕他人對自我的低評價和能力懷疑等。這提示應鼓勵護生與家人朋友保持適時、適度的溝通交流。并做好正確引導,使其在情感和生活上得到理解和支持,從而使護生處于一種輕松自如的應試狀態。
“擔心個人未來的前途”也是影響護生執業考試焦慮的重要因素,護生普遍認識到越早拿到執業證書,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就越大。護士執業考試與畢業護生的職業生涯密切相關,自2009年護士執業考試改革后,大部分醫療機構招聘護理類人才要求持證上崗。這使得畢業護生把是否通過執業考試與能否參加工作劃等號。其迫切想通過考試,又怕考差而不能正常進人醫院工作的復雜心理使其對前途命運產生了一定的憂慮,甚至滋生了應試僥幸或逃避心理。因而考前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指導其正確面對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各種主客觀因素。
另外。“擔心對個人的自我意識增加威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多數護生在面臨執業考試時會主動采取自我暗示的方式預防應試中自我意識威脅的增加。比如指出“相信自己能超過大多數人”、“考試與知識掌握程度無必然聯系”等。但當涉及到可能成績不理想的情形時,大多數護生又表現出“考差會失去信心”、“擔心差距太大而成為淘汰者”的心理負擔。這種由主動預防到被動應承的心理歷程提示需要提高護生的應考自信心。同時,護生“擔心對應試準備不足”的擔憂也提示應積極幫助護生從知識層面上做好應試準備。
1.1一般資料
阿勒泰地區各醫院(地區、縣、鄉級各醫院)發放調研表1340份,收回1280份,有效表1201份,有效率為93.8%。
1.2調查目的
為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第一手資料,為護理專業課程及建設給予充分指導與幫助,為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充分依據。
1.3調查方法
向各個醫院的醫院領導、護理人員、實習生等發放護理專業建設和發展相關信息調查問卷表。
1.4調查內容
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程體系,護理的知識能力、技能,護理人才需求,護理要才培養等方面內容。
2結果
2.1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需求
地區縣級醫院需要本科大專護士,縣(鄉)級醫院護理專業人才非常缺乏,衛生部門相關領導對我校護理專業畢業生在崗位工作中的表現表示滿意,82%的衛生部門相關領導認為護理專業人才沒有編制、待遇偏低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89.3%的衛生專業行家認為需重點偏重康復方向、社區護理方向護理人才的培養。89.5%的衛生部門相關領導認為護理專業技能的培訓更為重要。需要偏重護理技能的強化訓練[2]。
2.2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內容
護理專業行業專家認為要想培養護理專業人才,則理論知識傳授最好能在模擬逼真的實訓環境中進行,在理論課前最好安排適當學時、見習,提高對職業環境、職業崗位感受和感知,尤其在實習期間,能多放手、多動手、多操作,技能操作課的學時占的比重適當加大,更為突出學生專業技能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提高。
2.3護理專業學生知識結構情況
一半以上的護士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護理專業技術實訓、心理與精神護理、護理禮儀等課程非常重要,88.7%的護士認為課程中應該增加健康教育這門課,89.5%的護士認為人際溝通、心理學與精神護理的學時應當適當增加,應該增加學生個人防護、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識講座和社會交往、人際關系方面的講座。
2.4護理專業學生應具備能力和素質
90.1%的護士認為對于護士配合急救與應變能力非常重要,90.2%的護士認為健康指導與衛生宣教能力非常重要,90.8%的護士認為當今社會護士對疾病的康復能力非常重要,92.2%的護士認為護理專業技能操作能力非常重要。
2.5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研情況
89.6%的護理專業行家認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對社區護士的需求會明顯增高,90.2%的專業行家認為社區護理職能中健康教育、預防占相當重要地位,88.7%的專業行家認為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能力非常重要。86.7%的護理專業行家認為社區護士應該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安全意識,歸避醫療糾紛、緩解醫患緊張關系的能力。
3調查結果與改革建議
3.1護理專業培養目標與專業方向調整的建議
通過護理專家座談認為,要想符合當前新疆衛生行業和本地區的現狀與發展需求,就需要準確設定培養目標,準確定位培養方向,要培養出的護理專業人才應當能夠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衛生保健等護理工作,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具備熟練的專業護理技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3.2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建議
專業行家對我校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進行了以“理實一體化”為核心的改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專業課程中增設《健康教育》[3]這門課,符合當前的醫學模式;適當增加心理與精神護理的學時,強化護理專業技能的培訓非常有必要,這些將對我校進行的“工作過程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護士普遍反映學生與患者溝通能力的問題,建議學校今后要適當增加人際溝通的學時,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結合臨床實踐中的真實案例為學生講解如何采用良好的溝通技巧和患者進行溝通,多給學生提供模擬和患者溝通的場景,真正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3.3護理專業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 公立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b)-118-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重要資源的人力資源也引起了組織越來越高的重視,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已成為組織發展與成功的關鍵[1]。而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的人力資源管理還處于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醫院人事部門僅僅是一個行政服務部門,沒有自己的職能,不能進行相應的政策、制度的制定與修改,不能為本醫院的員工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產品和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院的發展和整個醫療衛生隊伍素質的提高,并在客觀上制約了醫學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如何把傳統的人事管理轉變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上來,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動衛生事業單位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 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原因
1.1 對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許多公立醫院的人事管理還留有很重的計劃經濟時代痕跡,沒有樹立正確的人力資源及人力資源管理的觀念。這是目前醫院系統中不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原因。
1.2 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僵化
目前,許多公立醫院還未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其運行仍然有行政部門的干預,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一旦有什么“風吹雨打”,還得靠行政部門做后盾。選人用人的主動權不在醫院而在政府部門,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缺乏積極性,人力資源的整體效應未能有效地發揮。主要應歸結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醫院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不健全;二是行政管理部門干預過多;三是人力資源的市場機制不完善。
1.3 缺乏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
現在,公立醫院仍然被國家列為事業單位,大部分醫院的績效考核仍然在沿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年度考核制度,醫院里不論什么專業、什么層次的人員,都在使用統一的考核標準,所考核的德、能、勤、績內容也很籠統,難以反映不同崗位不同人員的業績貢獻。這樣的考核必然會流于形式,考核結果與員工的實際使用難以掛鉤,不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操作不好反而會影響員工的積極性。
1.4 分配制度缺乏競爭性和激勵作用
近幾年來,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文件,醫院對打破“鐵飯碗”“大鍋飯”進一步拉開收入差距,體現按業績貢獻取酬的呼聲很高,有許多醫院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絕大部分醫院仍然在沿用過去的等級工資體系、工資結構和工資水平,還很難談得上做崗位分析、薪酬市場調查、績效考核以及薪酬激勵等規范化的人力資源管理[2]。因此,醫院的薪酬分配在實質上很難起到激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1.5 人才流動機制不完善
盡管目前已經有相當規模與數量的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資源中介公司,同時專業的衛生人才交流中心與中介公司也有很多,但人才真正流動起來還是非常困難。還有諸如社會保險、培訓與發展等對于想流動的人才都是一種擔心,如果人才的流動機制不完善,必然制約整個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
1.6 未能重視醫院與員工的共同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用人單位的醫院和作為勞動者的員工,都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員工應聘到醫院工作,從本質上說雙方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者要把醫院的目標和員工的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雙贏”。但現在有些醫院錄用員工以后,沒有對員工進行醫院的價值觀教育,或者說醫院沒有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得員工缺乏長期與醫院共同發展的思想,工作中不積極。
2 對策
2.1 樹立正確的人力資源觀念
人力資源是醫院的戰略資源,是一切資源中第一寶貴的,其他資源是人力資源的附屬資源。要以戰略為指導,確保人力資源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特別應避免的是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活動僅僅看作事務性工作,由專業化水平不高的人去應付[2]。
2.2 轉變管理體制與人事管理職能
醫院人力資源管理要從目前的政府行政管理轉為醫院自身管理,由醫院來為自己制定發展戰略并負責實施,醫院的人事管理工作的重點也應由傳統人事管理的以人員管理為主轉向以人才的開發為主,實現開發職能。要建立起適應醫院特點、符合崗位要求的人員培訓機制,確保人員得到最適合的知識、能力和創新培訓,可采取專業培訓、委托培養、定期進修、職業指導等形式。
2.2.1 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制度選人用人是搞好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關,只有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制度,并通過實實在在地實施,選拔和使用了與所需崗位相匹配的優秀人才,才能為諸如薪酬待遇、培訓開發等其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公開就是對于所需要的人才,既要善于內部的公開選拔任用,又要敢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在內部選拔時,不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績和經驗,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質、發展潛力和培養價值。面向社會招聘時,要拓寬用人渠道,敢于打破單位、行業、地區界限,增加透明度,為各類不同的人才提供和創造發展機遇。
平等就是不論內部選拔還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只要符合招聘崗位的要求,具備基本的學歷、資歷和工作經驗,就都應該讓其應聘,為其提供參與的機會。
競爭和擇優就是要允許一個崗位有多人應聘,通過優勝劣汰來選拔與崗位達到最佳匹配的人選。要做到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地選人用人,必須做好工作分析、崗位評價、制定崗位說明書和崗位規范等基礎工作,同時在選拔人才時要嚴格按照招聘程序運作和完成規定的考查內容,這樣才能夠確保招聘到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2.2.2按需設崗、因事設職,定編定崗、職責明確醫院要想有一個高效的運作機制,必須要相應地建立一套適合本醫院特點的組織體系和崗位設置,也就是說要堅持按需設崗、因事設職、精簡高效,做到崗位職責明確、任職條件清楚、權限使用清晰。要真正做到這些,必須把握好兩個關鍵,一是員工的能力要與崗位要求相匹配,二是有效地放權。
2.3 建立科學、公正、公開的績效考核制度
績效考核通常是指從醫院的經營目標出發,用一套系統的、規范的程序和方法對員工在醫療服務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等,進行以事實為依據的評價,并使評價以及評價之后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助于醫院經營目標和員工個人發展目標的實現。
2.3.1 提高績效考核的準確性要針對醫生、護士和管理人員等不同類別和層次的人員,確定不同的績效考核內容和指標。根據行業特點,把不同崗位的責任、技術勞動的復雜和承擔風險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況,將管理要素、技術要素和責任要素一并納入考核體系。
2.3.2 保證績效考核的公正性在確保績效考核準確性的同時,還應重視考核的公正、公平性,帶有偏見的,缺乏公正、公平性的考核,可能滋生員工中不良的思想情緒,不但影響組織和各級主管人員的管理活動,還會對以后績效管理的活動產生嚴重的干擾。
2.3.3 開展績效面談為了有效進行考評結果的反饋,應開展與員工的績效面談。通過面談,使被考核者知道自己在過去的工作中取得了何種進步,自己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提高,對事不對人,并能將考核結果面向所有的被考核者公開,并及時做好反饋溝通工作。
2.4 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體系
薪酬是醫院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體系的公正與公平,就是薪酬的設計與結構以及水平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工作分析、工作評價以及績效考核等基礎之上,真正體現按勞分配與兼顧公平的原則。在實際的薪酬分配中,根據不同崗位的責任、技術勞動的復雜和承擔風險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況,將管理要素、技術要素、責任要素一并納入分配因素確定崗位工資、按崗定酬,拉開分配檔次,即向臨床一線傾斜,向創收多的科室傾斜,向關鍵崗位傾斜,向有突出貢獻的員工傾斜,從根本上打破過去那種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責任大小一個樣、貢獻大小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分配方法”。薪酬體系合理就是指醫院在制定薪酬戰略與政策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員工自身因素(包括個人資歷、工作經驗、個人潛力等)、醫院因素(績效、戰略目標、文化)、工作因素以及勞動力市場(同一職位相同能力的勞動力市場價格)等多種因素,使醫院的薪酬對內具有公平性,對外具有競爭性。
2.5 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醫院作為員工職業生涯得以存在和發展的載體,要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讓他們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與滿足,必須為每一位員工提供一個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機會。營造良好的醫院人才發展環境也要緊緊圍繞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
2.5.1 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是醫院文化的具體體現。醫院有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底蘊,可以營造一種舒心的、和諧的良好氛圍,鼓舞員工的士氣和干勁,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醫院的領導者要圍繞核心競爭力提出醫院的目標,讓每位員工產生巨大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并愿意努力將目標變為現實。
2.5.2 事業環境 事業的發展需要人才去推動,人才的穩定也同樣需要事業來吸引。因此,領導者和管理者要為人才搭建有利于他們施展才華的事業平臺,才能實現醫院與人才的共同發展。
2.5.3 工作、生活環境保證較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是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最現實的問題。發達國家爭奪發展中國家人才的主要武器,一是優厚的經濟待遇,二是優越的科技環境。在醫療衛生系統,待遇條件是醫療技術人才流動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一定要為人才提供必需的物質保證(設備、資金、信息等),切實解除生活的后顧之憂(薪金、住房、保險等),使他們安居樂業。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2.6 做好員工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根據一個人的不同發展階段,對其職業發展做出規劃與設計,并為其實現職業目標而進行的知識學習、崗位選擇、職位晉升和才能發揮等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醫院作為員工職業生涯得以存在和發展的載體,必須為每一位員工提供一個不斷成長以及挖掘個人潛力和發揮特長的機會,通過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讓他們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與滿足,這樣,員工才能體會到醫院對他們是尊重的。事實也證明,只有員工的發展與成功,才能有醫院的發展與成功。醫院只有為員工作長遠考慮,員工才能為醫院作長遠考慮,這一點在醫院的人力資源管理中是應該明確的。
[參考文獻]
[1]趙曙明.人力資源管理研究[M]. 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
關鍵詞:校園文化;現代職業教育;特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10-0060-04
黨的十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方針,較十六大、十七大的提法增加了“現代”二字。如何才是“現代”?這是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真正的現代職業教育應該是更全面、更科學、更以人為本、更注重人文素養的職業教育。因為職業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職業技術技能的教育。“為了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職業教育最首要的任務。這與十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重要教育思想也是相契合的。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認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歸結起來都是文化育人。”以文化引領、強化內涵建設,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承揚傳統,做實校園精神文化
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創辦于1958年,前身是淮陰醫學專科學校,至今已有55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坐落于一代偉人總理的故鄉、千年歷史文化名城——淮安。這里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還孕育了韓信、枚乘、梁紅玉、吳承恩、關天培等一大批光炳史冊的歷史名人。這里還是東方母愛、淮醫、淮揚菜的發祥地。淮安的名片是歷史名城、偉人故里、美食之鄉、運河之都、生態家園,真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學校根植于這樣的地域文化背景中,有利于承揚傳統、強化精神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長期以來一直注重精神文化建設,并以此為內核,秉承傳統,結合實際,以系列活動為載體,做實校園精神文化。
(一)從傳承中尋找切入點,立德樹人
學校以淮安人的驕傲——總理作為道德典范,在人格精神上感召莘莘學子。學校每年組織新生參觀故居、紀念館、少年讀書處;各系(部)均創立了不同層次的“班”;墻壁上張貼畫像、名言、書法,墻角擺放與有關的書籍、畫冊;平時組織演講、知識搶答、征文等多種形式弘揚精神。淮安還流傳一個漂母施飯救濟年少困頓韓信的千年佳話,形成極具地方本土特色的愛心文化,所以淮安也是東方母愛之都。學校所培養醫療衛生技術人才,他們將來從事的是呵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事業,正需要漂母的這種大愛之心。每年清明時節,學校組織師生瞻仰漂母墓,實地感受大愛無疆的深厚弘闊。此外,校團委專門成立“天使愛心”社團,舉辦一系列播撒愛心的社團活動;學工處每學期評比“愛心班級”。學校倡導學生從日常點滴做起,愛身邊的一切,愛老師、愛同學、愛專業、愛知識,愛學校的一樓一舍、一花一草,以此培育他們博愛之心,將來更好地愛國家、愛社會、愛服務對象。為了讓傳統的、本土的厚德博愛得到升華,學校倡導將南丁格爾精神作為護理專業精神文化的邏輯起點,學校的整體價值觀、校訓、辦學理想與南丁格爾精神中所包涵的“人道、博愛、奉獻”相吻合。我們認為立德樹人,培養愛心,并不是乏味的說教、空洞的口號,而是觸手可及的形象、情真意切的活動、實實在在的行動。所以,每每學生畢業離校時總會深情凝望校門上醒目的“厚德博愛”校訓,依依不舍地留影紀念。
(二)從傳承中樹立方向標,凝心聚力
淮陰衛校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團結拼搏、奮發進取”的淮衛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淮衛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才有今天聲名遠播省內外的淮衛品牌。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學校確定了新的辦學目標:創建“國際接軌、國內一流、文化引領、特色鮮明”的護理職業學院。這一目標一經確定,全校上下,群情振奮,斗志高昂,傳承下來的淮衛精神也一下子找到了新的方向標和出發點。經過多方努力,學校終于在2013年3月獲批籌建護理職業學院,幾代淮衛人的光榮夢想即將實現。在申辦和籌建期間,淮衛精神再次得到升華,形成新時期極具特色的團隊文化和創優文化。按照校黨委書記、校長花開功同志的詮釋,團隊文化的內涵是和諧協作、和衷共濟;創優文化的內涵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在這樣的精神文化的引領感召下,大家確立一致的理想和價值追求,力爭為學校飛躍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二、開拓創新,做特校園職業文化
(一)對接企業硬件文化,營造職業工作環境
學校建有護理、康復、檢驗、藥學4大實訓中心和教學、科研兩級實驗實訓平臺,總面積2.4萬平方米,功能配套、設施完善,設備先進。實現實訓中心與臨床無縫對接,為學校專業教學及技能培訓、社會培訓和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條件。以護理專業為例,學校以對接醫院、對接臨床為目標,建立高仿真實訓基地。醫院臨床一線醫護專家全程、全面介入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職業崗位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訓練為中心,構建真實或高仿真的職業環境。通過張貼操作規程、職業行為規范,合理布設實訓項目、流程,點綴職業格言警句,使學生走進實訓基地,就宛如走進了醫院、病區、治療室,使實訓基地成為鞏固學生專業思想、培養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場所。目前護理實訓中心、醫學檢驗實訓中心先后被評為江蘇省職業學校優秀實訓基地。優良的實訓基地為學生練就扎實、嫻熟的技能提供了堅實保證;真實的工作場景,對強化學生職業理念、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引入企業管理文化,建立職業秩序文化
借鑒醫院管理模式,結合臨床工作要求,根據專業實踐教學特點,學校制訂了實訓中心管理制度,包括實訓中心管理細則、儀器設備保養維護制度、物品查對交接制度等。按照醫院臨床病區、治療室等要求嚴格實施實訓室管理,強化“三到位、四規范”。進入實訓區域,學生必須通過自查、互查做到“三個到位”:衛生到位、著裝到位、微笑到位。建立教師和學生雙軌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四個規范”:儀表規范(著裝及站姿、坐姿、走姿等)、言語規范(使用普通話,語調輕柔)、操作規范(嚴格執行操作流程、操作標準)、管理規范(參照醫院管理規程建立井然的實訓中心秩序)。護理專業還充分借鑒醫院護理部的管理模式,讓學生成為管理的主體。成立學生護理管理部,學生協助教師管理實訓中心日常事務,對課余在中心實訓的同學進行服務與管理;結合護士崗位特點,開展禮儀培訓、職業生涯規劃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學生參與管理,培養他們自我服務與管理能力,激發了技能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職業認同感。這一管理模式在全國、省內職教會議上經驗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反響。
(三)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打造品牌專業文化
走進校園,濃郁的衛生專業文化奪人眼球。建筑色彩、景觀雕塑彰顯著專業特色,教風、學風、培養目標體現了豐富的專業內涵,校徽的設計凸顯專業元素。實訓中心更是專業文化與行業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交匯融通的集中體現。專業發展介紹、專業技能標準、專業工作流程、專業規章制度的設置與展示,專業行為準則、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的張貼,為教育教學營造了濃烈的專業氛圍。學生徜徉在專業名人名言、校友風采、教師寄語、學生感言的專業文化氛圍中。感悟專業的底蘊與魅力,增強了學子們的專業認同感,激發了他們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激情與動力。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專業品牌打造。一是創建品牌專業。面向醫療行業及相關崗位群,按“專業結構集群化、資源配置集成化、專業拓展集約化”思路,構建學校專業設置總體框架。護理、醫學檢驗專業創建成省五年制高職示范專業。二是構建品牌實踐基地。建立了延伸國外、拓展省外、覆蓋全省各市,以三甲醫院為引領、二級醫院為支撐的校外實習就業網絡。三是開展品牌培訓。學校與北京好醫生醫學教育中心聯合開展全省在崗鄉村醫生學歷補償教育,共設1010個教學點,成功培養了3萬多名在籍學員。開展各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衛生繼續教育,成為區域衛生人才培訓高地。四是打造品牌專業社團。護理、藥學技能操好者協會、心理協會及“天使愛心”禮儀社團等在校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四)開展專業系列活動,拓展校企合作領域
1.各類大賽活動。實施技能大賽、文明風采大賽、創新大賽、信息化大賽“三個覆蓋”(覆蓋所有系部、所有專業、所有學生)。
2.志愿者活動。學校成立了“南丁格爾”、“天南星”等志愿者服務組織,全校80%的同學參加各類志愿者服務隊,其中南丁格爾志愿者服務隊有1880多名成員,他們積極服務社會,宣傳護理文化,廣受群眾贊譽。
3.職業實踐活動。開展暑期專業社會實踐活動、“5·12”護士節慶祝活動、授帽儀式、職業生涯規劃競賽、衛生職業禮儀培訓等專業活動,增強學生專業認同感和自豪感。
4.系列主題活動。如專業讀書節活動、專業文化藝術節活動、醫學禮儀表演及競賽等,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
三、彰顯個性,做優校園環境文化
(一)新穎的綠色衛生文化
學校精心規劃、實施綠化方案,賦予校園綠色以新穎的文化內涵。校園內種植了全省13個市的市花、市樹,寓意著莘莘學子來自全省13個市。綠色植物蘊藏著豐富的藥物資源,為數十種樹木、花草設立了“知識牌”,介紹其種類、異名和藥用價值,美麗的綠色成了學生藥學實踐的課堂。精選、組合好樹種、花草,使校園四季常綠、四季飄香,為未來的白衣天使營造綠陰蔥蘢、花香四溢的優美育人環境。學校注重環境的美化、凈化、綠化,不留一處衛生死角;注意學生文明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從學習、生活場所到衣著、指甲等細節,規范要求,從嚴管理;制訂環境衛生工作長效機制,將衛生狀況納入系(部)考評、班級考核和學生德育考核之中;創新勞動教育模式,推行班級勞動值周制度。
(二)獨特的景觀標志文化
學校根據專業特點精心設計獨特的景觀標志文化,形成個性化的校徽、校訓、教風、學風,制作校舍、校園景觀、主要道路等公共指示系統;對聘書、榮譽證書、工作筆記本、信紙、信封、紙杯等用品賦予標準字、標準色,以形成獨特的辦公標志識別系統。校園的4條東西路命名為厚德路、博愛路、精業路、篤行路,分別對應校訓的4個方面;4條南北路命名為天使路、天罡星路、天健路、天南星路,分別對應學校的4個主干專業。學校西北側建有南丁格爾漢白玉雕像,既是我們緬懷現代護理創始人——南丁格爾的地方,也是開展護士授帽儀式、“5.12”護士節紀念活動和青年志愿者培訓的場所。位于教學區與生活區銜接地帶的英語角,曲徑通幽,別有意境,是學生練習英語口語和開展醫護英語活動的開放空間,深受學生喜愛。設計視覺識別系統,創設校園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三)別致的餐飲健康文化
“醫食同源”、“藥膳同功”是我國悠久飲食文化的精華。學校充分挖掘這一元素,以中外飲食理論為引領,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要領為主線,以食堂宣傳欄為主陣地,構建具有衛生職業特色的飲食文化。餐廳內分設谷類、豆類、蔬菜類、果品類飲食養生板塊,介紹食物食養、食療、食宜、食忌等作用,闡釋了“健康飲食”、“食醫結合”等豐富的衛生飲食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品味美食的同時,感受濃郁的餐飲文化,增長健康知識。
學校還通過教室文化、公寓文化、實訓室文化等創新表現形式,營造了濃郁而富有新意的衛生職業教育環境文化。另外,學校大學城新校區正在建設中,聘請國內一流的設計院對新校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體現現代化、國際化,緊密契合學校“國際接軌、國內一流”的辦學定位,讓新校區成為智慧校園、生態校園、美麗校園、文化校園、幸福校園。
四、立足校本,做亮校園陣地文化
(一)構筑以專家為核心的智囊陣地
學校成立決策發展顧問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省內衛生教育名家、職教專家、醫院管理行家及發展、教育、衛生等行政部門人員參加,每年各舉辦一次研討、論證會,研究衛生教育發展政策和學校發展方略,指導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工作。平時,學校通過咨詢、邀請開設講座、聯合組織調研等形式,充分尊重和發揮“智囊團”的指導、引領、帶動作用。
(二)搭建以“三室”為軸心的隊伍陣地
學校成立了4個名師工作室、2個創新工作室和1個重點實驗室,以名師、創新能手、教科研骨干為核心,搭建有領軍人才,有課題支撐,有經費和物資保障,優勢互補、協同作戰的教育教學及研究工作團隊,營造濃烈的崇尚科學、銳意進取的文化氛圍。如市消化道腫瘤重點實驗室,既磨煉了隊伍,提升了科研工作水平,也服務了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
(三)打造以論壇為抓手的活動陣地
豐富多彩的論壇是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開展學術交流的有效舉措。學校積淀了濃郁的論壇文化。多元化論壇主體:論壇的主講人有來自高校的學者,有來自衛生行業的專家,也有職教名師、名校長。每年還開設杰出校友講壇、本校教師學術交流專場等。多面性的論壇內容:既有職教理論講座,有學術研討,也有臨床實踐經驗交流;既有教育教學方面的研究,也有管理工作的探討;既有面向教職員工的,也有專為學生開設的專場。多樣性論壇形式:有專題主講式,有系列研討型。現代化的演播系統可以讓每一間教室成為報告廳的分會場。
(四)優化以櫥窗為形式的宣傳陣地
櫥窗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宣傳載體,學校采取“三貼近三結合”策略,科學規劃、精心設計櫥窗內容。“三貼近”就是貼近專業、貼近行業、貼近學生實際;“三結合”就是內容上體現常規管理與階段性主題活動的結合,范疇上突出校內面向與社會面向的結合,形態上實行動態報道與靜態展示的結合。目前,櫥窗已成為學生喜聞樂見、每日必看的文化專欄,佇立櫥窗前,濃郁的文化氣息便撲面而來。
(五)創新以刊物為平臺的交流陣地
《校刊》是教師交流教育教學及教科研工作的平臺;團刊《花季引航》是學校共青團組織的喉舌與團員青年的溫馨家園;《學生工作簡報》及時傳遞、報道校園學生工作情況;各系(部)、學生社團也創立了各具特色的刊物、手抄報,如護理系的《天使之窗》、心理協會的《心靈導航》、基礎部的《美文薈萃》。學校還通過參與、主辦《淮安臨床醫學》雜志,與《衛生職業教育雜志》、《江蘇教育》、《江蘇醫藥》等雜志建立協作關系,搭建學校教科研成果展示、應用、推廣平臺。校園網、廣播和閉路電視系統等其他形式與各類刊物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既增添了校園文化氛圍,也擴大了學校社會影響。
Culture Guidance: An Inevitable Path to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GE Wen-gang
(Huaiyin Advanc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huai'an 223001, Jiangsu Province)
1.研究背景
目前全國醫療機構、相關行業對中醫護理專業人員需求量大,但中醫護人才隊伍還不能滿足需要,高層次中醫護理人才不足,基層中醫護理人員嚴重短缺。中醫護理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仍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護理專業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結果顯示,許多國家護理人才緊缺.這為學習護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發展中醫護理專業意義重大。尤其是拔罐、刮痧、保健按摩技術等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更能適合現代中醫護理需要。
2.研究內容、方法和目標
(1)研究內容。該課題主要研究了適合中醫護理專業的中等職業教育廣大師生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方案及實施后效果評價。(2)研究方法。主要用了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對比法案例反思法、經驗總結法等。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教育教學。(3)研究目標。通過研究提高我校護理專業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過關率;提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尤其是實踐教學水平;加快發展中醫護理專業建設。
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
(1)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原則。依據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論證報告、針對調研結果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設計改建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結合現行課程體系、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主要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結果,按臨床路徑的工作方式分析了六項主要工作項目,三個未來發展方向。并對每個工作項目分解成可完成的工作任務,再將可完成的工作任務分解為具體的職業能力。通過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更加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和課程體系改革方法,明確“三統一、兩貫穿”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教學環境與醫院環境對接、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護理工作任務對接、專業教師與護理專家及技術能手對接,將執業資格培訓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人文素質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2)“3+2+1”課程體系的構建1)明確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的主要思路充分調研后明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需要培養技術型、應用型的管理人員和技能人員。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明確職業能力培養主線、注重職業遷移能力培養,同時不能忽視職業生涯規劃。2)確定職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主要的工作項目學生畢業應具備護理學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專科護理、監護技能和中醫護理技能,并能夠應用臨床路徑、護理程序等方法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具備社區健康服務的基本能力;具備獲取新知識,不斷開發自身潛能和適應崗位變更的能力;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較熟練的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按照臨床路徑工作方式,將中醫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模塊劃分為護士崗前學習、接診患者的護理、住院患者的護理、中醫護理、重癥患者的護理和出院患者的護理6個基本工作項目,社區護理、康復護理和老年護理3個主要發展方向。3)建設課程體系基本框架。通過醫院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的調研,明確了醫療衛生行業對中醫護理人才主要需求,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主要側重技能型人才。在確定專業就業崗位群的基礎上,聘請10余名行業專家,進行課程開發的指導,分析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最后由專業指導委員會修訂審核。以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為主線,兼顧國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中醫護理專業應根據崗位需要設置課程體系,為學生順利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服務,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服務,兼顧對口高職考試。構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技能方向課、素質拓展課的全新課程體系。在時間分配上,構建“1.5+1+0.5”的課程體系,即第一學期學習基礎課程,第二、三學期學習專業課程,第四、五學期到企業(醫院)進行崗位實踐,第六學期返校進行護士執業考試復習及畢業考試。4)優化課程結構確定授課內容。針對原有課程體系中的不足之處,結合課程特點和主要內容整合原有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的組合和全新的創造,保持課程內容的基本理論、基本方向穩定的前提下進行,體現課程的實用性、先進性、趣味性。
4.創新成果呈現
(1)論文、課題、校本教材碩果累累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共發表課題相關論文7余篇、先后申報課題3項,立項校級課題2項、編寫校本教材4本,在全體建設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穩步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2)師資隊伍教學、科研水平整體提高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和青年教師都積極參與到課題的建設和研發團隊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總之,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創新的實踐活動中,構建“三統一,兩貫穿”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中醫護理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的有效方法。中醫護理專業建設要沿著這一模式繼續探索,不斷總結完善。加強校企(院)深度合作,加強課程的內涵建設,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努力為中醫護理專業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繼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林華 何文娟 單位:甘肅省中醫學校
參考文獻:
[1]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