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杜牧的詩山行,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趕忙轉(zhuǎn)過臉去,一邊將兩手背到身后,一臉專注地看著“老師”。
“老師”很嚴肅地瞥了我一眼,又清了清嗓子,高聲朗讀起來。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冬冬,該你讀了。”
我站起身來,學著女兒的樣子,使勁清了清嗓子,放聲讀了起來:“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白云……”
“停!”還沒等我讀完下句,“老師”上前喊住了我。“冬冬同學,書上明明寫的是Xié,你怎么偏偏要讀成Xiá呢?”
“老師”忽閃著一雙大眼睛,仰起臉來,茫然地看著我。
我俯下身來,伸手將“老師”抱到了座位上,告訴她說:“女兒,剛才你給爸爸講的這一課,很好啊!當然,因為是第一次講《山行》,有的地方還不是很明白,是吧?”
女兒默默點了點頭,眼里依然充滿疑惑。
我拿起《唐詩三百首》,開始給女兒講解起來:“杜牧寫的這首詩,仔細品味時,眼前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幅風景畫:秋天,遠處的高山上山路崎嶇,不斷涌動著的白云之間,可以隱約地看到人家。美景惹得人們干脆把車子停下來欣賞,仔細一看,眼前被秋霜打過的楓葉,竟然比春天盛開的鮮花還要鮮艷啊!”
我停頓了一下,輕聲喚道:“女兒,現(xiàn)在就跟爸爸一起閉上眼睛,想想這樣的圖畫出現(xiàn)在自己眼前,該是多么的迷人啊!”
小家伙瞇起了雙眼,口中喃喃地默讀著詩句,很是陶醉的樣子。突然,女兒猛地睜開雙眼,將小臉蛋湊到我的面前,壓低聲音問道:“不對!老爸,繞了一個彎子,到現(xiàn)在你還沒跟我說清楚那個字為什么要讀Xiá呢?”
我哈哈大笑起來,身為家長,當面對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時,有必要及時予以解答,即便遇到了自己并不熟知的問題,也該盡快討教個準確的答案,盡可能精準地反饋給孩子。只有這樣,孩子的視野才會益發(fā)地開闊,心境才會益發(fā)地透明,所學得的知識才會益發(fā)地充實!
思考了片刻,我隨即給女兒解釋說道:“杜牧是唐朝的詩人,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古人。讀古人的詩,當然要尊重詩中的韻味。你以前讀過的古詩,還有這首《山行》,其實都是講求押韻的。什么是押韻呢?就是把相同韻母的字擺在同一位置上。你看,押韻的位置總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我再次把《山行》擺到了女兒面前。“《山行》這首詩的韻腳是i,第一句,第二句,還有第四句,都是韻句,這樣我們在朗讀的時候,就應該講求歸音押韻了,特別是第二句的斜,要讀成Xiá才算合適。”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秋天,橙黃橘綠,天高氣爽,太美了。
然而,秋天的詩更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把秋色竟寫得這般恬淡靜謐,好不宜人。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元稹把菊叢盈院,籬邊清幽,斜日輕撫的秋光寫得多么甜蜜啊!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諼。”(王維《輞川閑居》)“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好一派秋光,好一個秋山秋水。秋景如詩,秋詩似畫。秋中的詩,還是詩中的秋?抑或都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舊時代文人墨客大都郁郁不得志,或不被重用,或被貶,或放逐,自然少不了悲愁之作。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這是劉禹錫的驚秋之作。“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更是唐人的驚秋之嘆。“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戴叔倫在瑟瑟秋中來到屈原三閭廟,能無怨乎?“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是杜甫秋思之心聲。
“砧柞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淚濕衣。”(張仲素《秋閨思二首》)思婦魂牽夢縈,心系邊人,為做寒衣,淚聽寒通宵不眠,催人淚下。
“南浦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白居易的這首《秋浦別》把離別場面寫得揪心裂肺。
秋詩中邊塞秋詠,更是別有滋味,另有神韻:
“寒星幾點雁橫塞”――多么雄渾;
“長風萬里送秋雁”――何等悲壯;
“昨夜秋風入漢關(guān),朔云邊月滿西山。”――好不蒼涼。
這些邊塞秋詠,蒼涼而又雄壯,讀來頓覺神韻飛揚。
秋色怡人,秋景詩更是醉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多么愜意,多么悠然!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白居易《村夜》)――多么美好的秋夜!使人如臨其境。這就是詩的魅力。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的這首《山行》,把個“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秋景寫得多么迷人!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詩中營造出的青山吐月意境,多么壯美,何等浪漫!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多么富于詩意啊!秋中的詩,詩中的秋?
春景詩以艷麗取悅,秋色詩則以風骨見長。“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劉禹錫《秋詞二首》)樹在深秋,有紅有黃,由紅轉(zhuǎn)黃,如詩如畫;人上高樓,清澈入骨。
岳麓山位于長沙西郊,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南北朝時的《南岳記》就提到:“南岳周圍八百里,回燕為首,岳麓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
春天的岳麓山更是美麗,繁花盛開,岳麓山周圍有天馬、鳳凰、綠蛾、金牛等峰嶺拱數(shù)十公里,山中石骨港秀,樹木蔥蘢,如一翡翠玉屏,橫叢在湘江兩岸,人們稱它”碧嶂屏開,秀如琢玉”,有岳麓之勝,甲于楚湘”的美譽。所以,自古有無數(shù)名人稱贊岳麓山的春景,古代詩人杜牧的《山行》其中的一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其詩句就是贊美的岳麓山春天的愛晚亭。
岳麓山的荷,是夏天特有的景色,潔白或者粉紅的荷花,和翠綠的荷花,充滿著夏的氣息。初夏的荷,盛夏的荷,靜態(tài)的荷,動態(tài)的荷,各有千秋。歷代的文人墨客有許多贊美荷的文章、詩詞,詩詞中一些流傳千古的名句,更是把荷描寫得淋漓盡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名句。
“兮兮惜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岳麓山的秋更是美麗。描寫秋景的詩句更多,有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漢朝劉徹《秋風辭》、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晉國、陶淵明《酬劉柴桑》等。
芙蓉區(qū)東郡小學六年級 賀嘉威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禁止轉(zhuǎn)載!
最美深秋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一種秋季的盎然之意從杜牧的山行中冉冉升起。秋天,一個充滿記憶的季節(jié)。悵望古今,無數(shù)人倒在了她的麾下。而我,也是其中一個。
秋天,沒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壯闊,也沒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閑逸。她有的,不過是萬物皆黃的一片景象。
可我喜歡秋天,喜歡她的一草一木,一分一毫。出生于風輕云淡的九月,也讓我多了一份懷舊,一份淡泊。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秋,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婆婆,靜靜地走來,又慢慢地走去。留下世間一片精彩。
如今已入深秋,處處充滿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樹葉枯黃,金波蕩漾。我不知該如何詮釋秋天的美,但這種美,卻是發(fā)自大自然深處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我最喜歡的詩,也同為描寫深秋的。秋,這個感傷的季節(jié),一輪明月空中映照,萬里秋霜今朝落飄。真的真的好喜歡秋,喜歡這個孤獨的季節(jié)、
記得有一年,在九月,我偶然經(jīng)過玉華宮。才發(fā)現(xiàn)那山全變成了清一色的黃,黃的艷麗,黃的沁人心脾。微風拂過,樹葉隨風搖擺,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路人無不駐足癡望。而這段記憶也深存于我的腦海中,不曾忘懷。
我喜歡秋,不只因秋的美,更多的是秋的那一種閑適,淡泊,感傷和那一份懷舊。
有人說,秋像少女,也有人說秋像魔術(shù)師,而我一直認為,秋像一位充滿故事的老婆婆。
最美深秋
陜西銅川區(qū)銅川市第二中學初一:賈冀穎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古典詩詞;誦讀教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求同學們在誦讀古典詩詞的同時能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并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由此,多年以來,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致力于古典詩詞誦讀研究工作,目的在于引導同學們在誦讀、鑒賞大量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之一――古典詩詞的節(jié)奏美、聲韻美、意蘊美、情感美、形象美等,激發(fā)同學們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古典詩詞的美好情感。同時,借助古典詩詞中美好的情感內(nèi)涵,培養(yǎng)同學們欣賞文學作品美、創(chuàng)造文學作品美的能力,促進同學們鑒賞古典詩詞審美能力的提高,繼之創(chuàng)建“古典詩詞誦讀”特色班級。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之一――古典詩詞雖然形式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言簡意豐,堪稱世界文學之最,但是,一方面由于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與我們相隔甚遠,其內(nèi)容與形式與我們今天的閱讀興趣有諸多不相適應之處,另一方面,尚處于小學階段的同學們對古典詩詞的認識、接受、理解、鑒賞等能力也并非與生俱來。所以,教學古典詩詞時,我們不僅要創(chuàng)設與古典詩詞內(nèi)容、意境等和諧一致的情境,引導同學們通過聆聽和誦讀等方式達到理解詩歌大意、品析詩歌中的藝術(shù)形象、鑒賞詩歌中描繪的美的景物及其蘊含在詩歌中的美的意境等,還要引導同學們學會抓住“詩眼”和關(guān)鍵詞句,細細品味古典詩詞的意境,喚起同學們的情感體驗,與古典詩詞的作者產(chǎn)生顫顫的共鳴之音;還要引導同學們調(diào)動自己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入境悟情,使同學們在學習古典詩詞的整個過程有情有趣,其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等也能夠在鑒賞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比如,教學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時,我采用多媒體電教設施播放了我從網(wǎng)絡下載的音畫視頻配樂朗誦《山行》。當同學們看到畫面中紛紛飄落的片片楓葉、聽到視頻中傳出的悠揚悅耳的古箏樂曲和名家抑揚頓挫的誦讀之聲時,禁不住詩情蕩漾,立即合著音畫視頻中名家的配樂朗誦極富表情的誦讀起了這首詩來:“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受此情境的感染,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同學們激情誦讀杜牧《山行》的行列中了。
可見,在古典詩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電教設施創(chuàng)設與所教學的古典詩詞文本容一致的課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同學們自覺誦讀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
二、教給方法,培養(yǎng)能力
教學古典詩詞,我們不僅要激發(fā)同學們誦讀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還應該教給同學們誦讀古典詩詞的基本方法――即如何把握節(jié)奏、如何體現(xiàn)韻律等方法。因為我國最遠古最原始的古典詩詞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也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在“誦讀優(yōu)秀詩文”時,一定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們一定要引導同學們仔細聆聽、模仿吟誦、細細體味名家誦讀的古典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掌握閱讀、品味、鑒賞古典詩詞音韻美、節(jié)奏美之基本方法,從而引導同學們在學習與鑒賞古典詩詞的過程中真正體味到古典詩詞的韻律美、音樂美等美學特質(zhì)。
比如,教學宋代蘇軾的《贈劉景文》這首古典詩詞時,我一邊運用多媒體電教設備將從網(wǎng)路下載的古詩音畫配樂朗誦《贈劉景文》視頻播放給學生視聽,一邊引導同學們感悟這首古典詩歌的音韻、節(jié)奏等美學特點后,進而引導同學們明白下列誦讀古典詩詞之基本常識:(一),在古典詩詞中,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詩,比如蘇軾的《贈劉景文》即是;七言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有三個,以蘇軾的《贈劉景文》為例,其朗讀節(jié)奏為:“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二),在古典詩詞中,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詩,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即是;五言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只有二個,以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為例,其朗讀節(jié)奏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從此以后,只要是學習古典詩詞,同學們都能夠很好的把握其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了,誦讀古典詩詞的興致也遠遠高于此前了。可見,教給同學們誦讀的方法非常重要。
三、適當延伸,拓展誦讀
開展古典詩詞誦讀教學,還要把握時機激發(fā)同學們誦讀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以點帶面適當延伸,拓展同學們對古典詩詞的誦讀面,擴大同學們頭腦中的古典詩詞儲存量。其法,將所教學的某一首古典詩詞,與其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等相近的其他古典詩詞聯(lián)系起來誦讀,或者將這首詩的作者的其他的詩篇聯(lián)系起來誦讀,繼之形成一個連綿不絕的古典詩詞誦讀鏈接。
我國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瑰寶,有著博大的精神力量。讓學生誦讀大量古詩文,可以啟迪學生的心靈,增強原創(chuàng)力。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曾說過:“所有好詩,都是從強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來的。”在誦讀過程中可以感受詩人的心靈,從而培養(yǎng)自我高尚的情感世界與健康的人格。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學古典詩詞教學方面談一點淺薄的見解。
一、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欲望
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才會有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才會盡顯自己的個性。“學海無涯‘樂’作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帶著濃濃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累也不覺得。因此,我認為學習詩詞必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這個樂園中隨意采擷,有滋有味地、有意識地學習古典詩詞。
二、倡導多維詩詞誦讀,促進學生語言積累
小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黃金期,讓他們多背一些古詩文,不僅能豐富語言,而且能陶冶愛美的情趣,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1.根據(jù)意境背
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把詩分成言志詩、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勸勉詩等類,讓學生分類進行背誦。當遇到能讓孩子“播種理想、放飛希望”的教學情景時,讓他們背起于謙的《石灰吟》、鄭板橋的《竹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言志詩;當帶領孩子們觀賞自然風光、游山玩水時,讓他們背起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杜牡的《山行》、王維的《山居秋暝》等寫景詩;當學生面對友情難忘、地久天長時,讓他們背起李白的《贈汪倫》、高適的《別董大》、崔顥的《黃鶴樓》等送別詩……總之,引導學生據(jù)意背,能促使學生分清類別,能讓學生從詩句中體會出生活的真諦。
2.結(jié)合時令背
就是根據(jù)古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背誦。依照春夏秋冬及二十四節(jié)氣的順序,找出相應的詩句,理一條線索,讓學生從背誦中體會時令的變化,感受詩句中季節(jié)的優(yōu)美,從而使學生們更能理解古詩的意思。例如三年級學生在春天,讓學生背誦《早春》、《春江花月夜》;夏賞綠荷邊,讓學生背誦《夏日》、《小池》;秋觀黃菊時,讓學生背誦《秋思》、《秋浦歌》,冬遇白雪時,讓學生背誦《冬景》、《江雪》,讓學生細心感受多彩的四季,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調(diào)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3.創(chuàng)設情景背
在學生背誦時,充分利用各種手段,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種背誦的氛圍,引導他們?nèi)肭槿刖车乇痴b。如利用音樂、動畫、圖片等方法創(chuàng)設一定的詩境,造成特有情境氛圍,促進學生背誦。同時還可以采用兩人賽、小組賽、男女賽、師生賽、接龍賽、問答背等靈活且富有變化的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采用靈活多變教法,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
我們在教學時要采用符合兒童特點的教法,不求精講精析,只求學生在快樂中能對詩詞有一些朦朧理解,培養(yǎng)一種感悟詩詞的能力。
1.多多欣賞,促進審美體驗
作為藝術(shù)形式之一的古詩詞,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它是通過語言在主體心中直接喚起審美意象的。譬如蘇軾的詩就是由對“大江東去”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景觀的審視觸發(fā)起壯闊豪邁的心情的。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魅力,能融入詩歌的美妙意境中,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古詩,我們探索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組織學生觀看詩詞類配音動畫,讓學生進入到詩景里,體味詩的優(yōu)美。如《山行》一詩,就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徑直通深山,在云霧繚繞的深林間,隱約有幾戶人家,那滿眼的秋意,讓人無限遐想,學生時而隨著典雅的古箏曲低吟高誦,進入杜牧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中……。
2.畫演古詩,交流形式創(chuàng)新
在中外藝術(shù)史上,許多人把畫與詩相提并論。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達?芬奇把繪畫比做“啞巴詩”,把詩比做“瞎子畫”。 如教南宋楊萬里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化無處尋”兩句詩時:怎樣在畫面上表現(xiàn)出“無處尋”的蝴蝶呢?要求大家開動腦筋,展開想象。
四、展開豐富多彩活動,喚起學生成功快樂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娃”聲一片。每天清早,教室里就傳來了瑯瑯書聲:“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是我班搞的一項特殊活動,每天都請一個學生當小老師,將自己學到的古詩文講給大家聽,指導大家朗讀。這樣的活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zhì),弘揚民族文化。
每周我都能欣賞到孩子們依據(jù)詩詞的意境表現(xiàn)出的繁花錦繡般生動的“美”,然后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將其張貼在“學習園地”欄目里。
每個月,我都要利用一節(jié)課作為“展示課”。課程以競賽形式展開,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參賽組,教師精心準備形式多樣的題目,有搶答,有必答等,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古詩知識。
【關(guān)鍵詞】新課改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益
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對新課改理念的認真學習,結(jié)合自己的一些教學經(jīng)驗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實踐,教學效益明顯得到提高,我認為只有大膽的“變”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才能提高教學效益。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轉(zhuǎn)變角色,做學生的引路人和學習的幫助者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把特定的知識點用口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方法簡單粗暴,簡而言之就是“硬灌”。而新課改要求我們首先要改變教學方法,把以教為主改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通過深入淺出的引導,誘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知識,通過自己的探討和互相合作去獲取知識,使學生從中不但獲得了知識,而且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進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生字纖夫的“纖”時,我不是像過去那樣由老師領讀,再讓學生通過反復的寫來掌握,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這個字是由他們過去已經(jīng)認識的偏旁部首和熟字組成的,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學會這個字的讀音和寫法。再者,教師在課堂中,除了引導學生學習外,還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幫助他們解決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做他們學習的幫助者,進而成為他們的“朋友”。
二、轉(zhuǎn)變方法,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技能相結(jié)合
新課改理念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教給學生文化科學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充分考慮到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動手操作時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兩人相互之間的合作,乃至小組合作,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從而提高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一分鐘》一課時,讓學生扮演文中的“元元”,來表演“元元”多睡了一分鐘,然后去上學,最終遲到了二十分鐘的過程,這樣,學生就在快樂的表演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轉(zhuǎn)變模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獲取知識和積累知識的機會
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有更多的知識積累,不能完全局限在課本知識上。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充分拓展知識面,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guān)的知識點。當然,這個過程有一定的難度,最好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例如:我在教學古詩《山行》的時候,不是簡單指導學生片面地去學習,而是讓他們小組合作,先通過查資料簡單了解“杜牧”的生平,然后找找看“杜牧”還寫過哪些詩歌、有沒有我們學過的和知道的,最后再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就不但理解了《山行》,還至少能熟記另外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同時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還會了解更多的詩人,增加他們對古詩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后能夠主動地去閱讀古詩,從而積累更多的古詩,也增大了他們的語文知識儲藏量。
四、轉(zhuǎn)變觀念,由學生的“嚴師”轉(zhuǎn)變?yōu)閷W生的“良師益友”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為我們的教學之道規(guī)定了一個嚴格的制度———師道尊嚴,而從古到今的許多名師也正是以嚴出名,傳統(tǒng)教學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恪守“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打、罵、罰等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導致學生見了老師如見“猛虎”,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只能存在自己的心中,不敢求教于老師,更別說和老師共同探討了。在教學中我通過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不斷轉(zhuǎn)變這種思想,教學實踐中我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更多地投入耐心、細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知識,孩子們能從內(nèi)心里把我看成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他們能夠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毫無顧忌地向我吐露,和我一起探討,最終使他們不但解除了疑惑,還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天高云淡,秋風習習,周末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到花臺山上撿秋葉。在我眼里,秋天是大地和樹葉聚會的節(jié)日。
來到山腳下,抬頭望去,各式各樣的樹葉五彩繽紛,有深綠色的、有黃色的、有紅色的、還有的是綠中帶黃……看得我眼花繚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柳樹葉,幾棵柳樹斜靠在山腳下的廣場邊,柳枝隨風舞動猶如一個翩翩起舞的少女正梳著長發(fā)呢!我隨手摘下一片柳樹葉子,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柳葉狹長的,葉脈十分明顯,葉子的一周還有許多小齒,綠中帶黃的柳葉摸上去軟軟的,舒服極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得想起了賀知章寫的《詠柳》了。在柳樹旁,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不知名的葉子,它的形狀呈橢圓形,顏色是紫的,一片片紫色葉子在桂花葉的映襯下格外耀眼!聽老人說這種樹的材質(zhì)很硬,常用來做成勞動工具的手柄呢!
我和媽媽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來到了半山腰,我發(fā)現(xiàn)滿山金黃的楓葉,從地上撿起幾片,吹去上面的泥土,綠中透著點點紅意,是那么的富有生命力。楓葉葉片呈龍爪形,正好五片,就像一只只小巧玲瓏的手掌,它的邊緣還不規(guī)則地鑲著一圈鋸齒狀的花邊呢。我原以為很銳利,用手一摸,便覺得柔軟的,可愛著呢。媽媽告訴我,楓葉象征著對往事的回憶、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及歲月的輪回,不禁又想起了杜牧《山行》中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踩著樹葉鋪成的“地毯”走了幾步,我又發(fā)現(xiàn)了常見的植物——蕨。媽媽摘了兩片蕨的葉子,我發(fā)現(xiàn)了蕨與其他植物的不同之處,蕨的葉子像塔形,如綻放的花朵,由許許多多的小半圓組成,它的葉脈不太引人注目,要是你不留心觀察是很難發(fā)現(xiàn)它的葉脈的。
我們繼續(xù)向山頂進發(fā),途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的植物。來到山頂,我看見了飄落在地上的幾片銀杏葉。連忙坐到了草坪上,拿起身邊的銀杏葉仔細端詳。像小扇子一樣的銀杏葉,上面密密地布滿了葉脈,一半綠,一半黃像被誰染了顏色。一陣風吹來,枯黃的樹葉在空中飄落,猶如一只只黃蝴蝶翩翩起舞。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斕,那么靈動,那么美妙,仿佛一下走進了童話世界。我急著想站起來去接那飄落的葉子,一不小心摔了個四腳朝天,摔進了后面的草叢中,一絲絲毛絨絨的東西飄進了我的脖子里,弄得我癢癢的。我轉(zhuǎn)身一看,原來是狗尾草啊!我摘了兩棵狗尾草放進了標本袋中,繼續(xù)尋找落葉。在山上轉(zhuǎn)了一圈,我的標本袋里已收獲滿滿,柳葉、楓葉、銀杏葉、桂花、鐵樹……應有盡有,儼然成了樹葉的大Party。夕陽西下了,我和媽媽也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想:人們常常贊頌花的美麗,樹的高大挺拔,小草的無私奉獻,卻從未看到葉子的魅力,可在我的心中,葉子也一樣是最美的。我愛樹葉,更愛秋天的樹葉。
晴空萬里,有浮云朵朵,多么美麗的天空啊!
傍晚,天邊的云被夕陽染上了各種顏色,讓我們不禁想起那篇經(jīng)典的課文——《火燒云》……
這樣的景致,相信同學們并不陌生。云朵在天空中不斷地變化著,也給我們的生活中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向往。
【與云有關(guān)的古詩】
云
【唐】鄭準
片片飛來靜又閑,
樓頭江上復山前。
飄零盡日不歸去,
點破清光萬里天。
云
【唐】杜牧
盡日看云首不回,
無心都大似無才。
可憐光彩一片玉,
萬里晴天何處來?
云
【唐】吳融
南北東西似客身,
遠峰高鳥自為鄰。
清歌一曲猶能住,
莫道無心勝得人。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1.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guān)山月》)
2. 帝鄉(xiāng)白云起,飛蓋上天衢。 (唐 董思恭:《詠云》)
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4.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5.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6.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7.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8.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9.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10.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1.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唐 來鵠:《云》)
【描寫云的詞語】
云霧迷蒙 云霧繚繞 云霧彌漫 云霧茫茫 云海茫茫 烏云翻滾 烏云彌漫
變化多端 神妙莫測 千姿百態(tài) 千變?nèi)f化 變化異常 輕如薄紗 絲絲縷縷
【描寫云的句段】
■ 云,在早晨太陽升起前后,以及在傍晚太陽西沉前后最為美麗,早晨的云叫朝霞,傍晚的云叫晚霞。
■ 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天空漸漸出現(xiàn)一層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
■ 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 晚霞朵朵,有的呈現(xiàn)金黃色,有的呈現(xiàn)火紅色,宛如鮮艷奪目的彩緞,當風吹動這些彩緞時,更顯得形態(tài)萬千,它們裝飾著碧藍的天空,和青山綠水媲美,映襯出大自然黃昏的美景。當整個天空降下黑色的帷幕后,那些曾經(jīng)放射出燦爛光華的云朵就全都黯然失色,消失在天際了。
■ 有人說一縷白云,像輕紗一樣,徐徐飄來。有人說像春天的雪那樣呈乳白色;像卸(xiè)下的風帆那么扁平而細長;像棉花一般蓬松而輕柔;還有人說像一群白天鵝似的,一齊向著一個方向慢慢飄去。
■ 烏云成堆時,給人的感覺十分沉重,好像一塊又大又厚的鐵,漸漸在往地面上沉,似乎要把建筑物都壓扁了。唐代詩人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就有“黑云壓城城欲摧”的詩句。烏云密布的時候,天似乎給遮嚴了,即使是白天,也像屋子拉上了窗簾,一切都顯得黯淡無光,即使是鍍金的器皿、黃銅的器皿(mǐn),也一時光澤盡失。
■ 藍色的天上飄著一塊一塊的浮云,像紅綢子照在還鄉(xiāng)河上,水里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雞冠花。
■ 只見山谷間的白云,時而滾作一團團的棉絮,時而化作長長的綾羅,繞著這個山峰飄忽而來,又悠然地從另一處山峰飄忽而去。
■ 滾滾的云流翻山而過,直瀉深谷,似流水瀑布,氣勢磅礴,宏偉壯觀。這就是廬山有名的瀑布云。
【作家筆下的云】
■ 灰天上透出些紅色,地與遠樹顯著更黑了;紅色漸漸的與灰色融調(diào)起來,有的地方成為灰紫的,有的地方特別的紅,而大部分的天色是葡萄灰的。又待了一會兒,紅中透出明亮的金黃來,各種顏色都露出些光;忽然,一切東西都非常的清楚了。跟著,東方的早霞變成一片深紅,頭上的天顯出藍色。紅霞碎開,金光一道一道的射出,橫的是霞,直的是光,在天的東南角織成一部極偉大光華的蛛網(wǎng):綠的田、樹、野草,都由暗綠變?yōu)榘l(fā)光的翡翠。老松的干枝上染上了金紅,飛鳥的翅兒閃起金光,一切的東西都帶出笑意。
——老舍《駱駝祥子》
■ 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 蕭紅《火燒云》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悠悠中華幾千年歷史,隔不斷博大精深的古詩文對炎黃子孫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展現(xiàn)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詩歌,以其優(yōu)美的意境、豐富的情感、凝煉的語言,于千百年來源遠流長。詩歌教學,應當成為一個感受美、鑒賞美、內(nèi)化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讓學生在詩歌學習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在詩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學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飛心靈。
朗讀在詩歌教學中十分重要,是一個關(guān)鍵性的環(huán)節(jié)。一首好詩是情思聲色諧美的整體,其節(jié)奏韻律能夠傳情感人,所以有人說:“詩是有聲的畫。” 讀詩歌要講究節(jié)奏,處理好詩句內(nèi)部的停頓,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詩句的情感節(jié)奏,情感表達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動。讀詩歌要體會詩歌內(nèi)涵。古詩因句精詞粹、音韻和諧、意境優(yōu)美而被大家所喜愛,它最適合朗讀、吟頌。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先播放配樂的朗讀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的朗誦,配以優(yōu)美的樂曲,既渲染了氣氛,又使學生在優(yōu)揚的旋律中體會到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 從讀詩中,學生不僅體驗到詩的博大精深,同時也體味到了中國詩人的豪放,飄逸和豁達,像李白、蘇軾、辛棄疾、陸游等,他們就站得高,看得遠,不拘泥于塵間是非,卻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們也有常人的苦樂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開罷了,所以他們能夠大處著眼,不計較名利得失,故能隨遇而安,在別人所不屑為的地方而有所作為。
詩歌美,常常表現(xiàn)在詩歌的意境美。鑒賞詩句,領會意境。在教學時,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理解詩句的意思上,還要有進一步的發(fā)掘,重點分析優(yōu)美詩句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如王灣《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生”和“入”兩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殘夜將盡,旭日從海中孕育而出,時令雖在舊年,春意已經(jīng)闖入江南。這自然將景物擬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機。同時,這兩句詩都表示時令的更替,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含自然之理。通過欣賞詩歌中的名句和優(yōu)美的詩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品中鮮明的形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引發(fā)學生的情思,從而達到以情怡情,凈化心靈的目的。又 如《山行》這首詩,先指導學生朗讀、吟誦“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兩句,然后讓學生去描繪秋天的高山,彎曲的石階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頂?shù)闹窕h茅舍的形象,再指導朗讀三、四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讓學生再在畫上畫出一片紅色的楓林,指導學生去創(chuàng)設詩的情景,描繪出一幅色彩鮮明,層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畫,之后,在學生吟詩作畫的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以畫講詩:秋天是蕭殺的季節(jié),面對葉枯花謝的殘景,歷代詩人多是吟誦著悲涼的詩句,但杜牧描繪的秋山霜林和“停車”觀賞的情景無不充滿著一股蓬勃向上的氣息,詩歌寫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氣。通過以畫講詩,讓學生透過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去捉摸詩人的感情脈搏,體會詩人的感情波濤。學生既動腦,又動手,經(jīng)過吟詩作畫,以畫講詩層層深入的過程中,就領會了這首詩的深遠意境。
詩歌是所有文學形式中既重視抒情又擅長抒情的表達形式。情感不僅是構(gòu)成詩美的主要內(nèi)在因素,而且是詩的存在價值的主要依據(jù)之一。詩歌中任何一種因素都強烈地彌漫和滲透著情感因素。可以這么說,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
品味詩詞意境。在明白了字詞的意義之后,即可串字連釋,品味詩意。如《鹿柴》這首詩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畫出黃昏時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師可運用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這一情景,并用說話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內(nèi)容。當學生的想象達到一定程度后,再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展現(xiàn)詩中描寫的場景。在畫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動,光色的交織,使詩中表現(xiàn)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現(xiàn)于學生眼前。學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與作者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再在口頭或書面描繪詩中意境,其想象力就會在充分的調(diào)動和發(fā)揮中得到騰飛,形象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品詩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感受美,與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過程。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鑒賞者只有投入相應的情感活動,才能體驗、領悟、品味到。離開了情感的反應與活躍,詩歌賞析活動就無法形成。所以我們要從情感人手,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體會詩歌的情感美.
詩詞的海洋浩瀚絢麗,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質(zhì)的活水源泉。鑒賞詩詞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把對詩歌的鑒賞得到的感悟表達出來,煥發(fā)學生深究的積極性。我們要鼓勵學生嘗試著運用已有的審美經(jīng)驗,調(diào)動火熱的審美情感,真實、獨特的表達,美的創(chuàng)造由此開始,再創(chuàng)造的方法有很多,如續(xù)寫、改寫、擴寫等。在這些方法中,改寫無疑是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如把山水田園詩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把敘事性強的詩歌改變成記敘文,變換人稱改寫故事等。當然我們不能奢求學生對某首詩詞做到全部的掌握。如果這樣,無異于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漢語句式復雜多變,靈活多樣,尤其典型的是大量的零主語句的存在更是賦予漢語一層獨特的色彩。所謂零主語句也叫無主句,就是只有謂語部分而沒有主語部分的句式。在極力追求簡約韻和,句短意長的中國古代詩歌中,零主語句更可謂是俯拾皆是,信手可拈,這又和西方語言形成了顯著的區(qū)別。呂叔湘老先生曾總結(jié)過中西語言差異特別是詩歌差異,其中有關(guān)主語異同方面先生認為“中文常不舉主語,韻語尤甚,西文則標舉分明,詩作亦然。” 的確如此,由于英語重形式重邏輯強調(diào)客觀科學,所以主謂中心構(gòu)成了英語語言的一個明顯的特征。劉宓慶在談到英語主語的重要性時說英語主語具有不可或缺性(indispensability),它是決定主謂形式的依據(jù),而主謂搭配是英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核心。而漢語由于中意合重感悟偏整體性和模糊性,所以“漢語主語對全句并不具有全面密切的關(guān)系,漢語許多句子可以不用主語,它們既不是省略句,又不是倒裝句,而是“零位”(zero),即原本缺如”可見中英語言在此方面差異之大,那么翻譯又該如何進行準確流暢地再現(xiàn)呢?通常在翻譯實踐中譯文要盡量遵循目的語表達習慣,符合英語語法的規(guī)范要求,才能被譯語讀者所接受,也就是說要在譯文中補出主語或者改變句式。通過翻閱大量的古詩英譯的實例,筆者概括總結(jié)了常用的幾種翻譯策略。
當然在探討零主語句的翻譯策略之前,有必要簡要區(qū)別一下零主語句和主語省略句。零主語句很難斷定主語是誰是什么,而主語省略句只是省略了主語,通過上下文就可以補出來。
例如:道路兩旁栽了許多梧桐樹。
此句主語就很難斷定是誰,而事實上此句并不因為主語零位就影響到意思的完整性。
再看下面一句:
照例七點鐘喝牛奶(茅盾《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這就是一個省略主語的句子,因為前文已經(jīng)見到故事的主人公,只是在下文中被省去了,讀者通過語境自然知道主語是誰。
下面來探討古詩中零主語的處理策略。
轉(zhuǎn)換成英語被動結(jié)構(gòu)
古詩中常有表示事物存在或出現(xiàn)的詩句一般都譯為英語被動句。
例1:柴門聞犬吠(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許淵沖譯)
例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Before me, unseen are the ancients, Behind me, unseen those to come. (文殊譯)
2.用“There+be…”句型轉(zhuǎn)換
古詩中體現(xiàn)人生體驗和帶有哲理意味的詩句通常用“There+be…”句型進行轉(zhuǎn)換。
例3: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杜牧《山行》)
A slanting stony path leads far to the cold hill,
Where fleecy clouds arise, there appear cots and bowers.(許淵沖譯)
Far up the mountainside the stone trail wound,
Where the clouds were thick, there stood some abodes.(孫大雨譯)
原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山中的經(jīng)歷,所以兩位譯者不約而同地采用了“There+be…”句型。再來看下面的例子:
例4:殺人亦有限(杜甫《前出塞》
Yet there comes to be a limit to killing.
例5:翻手做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杜甫:《貧交行》)
Today there are those changeable
As clouds or rain, their number
Too great to be even counted.
原詩中含有普遍的真理性概括,具有哲理思考,譯者采用“There+be…”句型使譯文簡潔明了,極易為譯語讀者接受。
3.采用倒裝語序
漢語中的某些零主語句類似于英語中的倒裝句,所以古詩中的此類詩句在翻譯時往往采用倒裝語序。
例6: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李白:《勞勞亭》)
A most heartbreaking place in the worldIs the Laolao Pavilion of Parting.(文殊譯)
The grievous spot beneath the sky,
Is the Sad, Sad Arbour for bidding adieu.(孫大雨譯)
例7: 春城無處不飛花 (韓:《寒食》)
All over the city were flying flowers.(文殊譯)
以上兩句的譯文在形式和和內(nèi)容上達到了最貼切的對等,可謂是上乘佳譯。
4. 運用祈使句型
古詩中有表示勸誡,鼓勵,召喚的無主語詩句,根據(jù)英語表達習慣通常直譯為英語的祈使句。
射人先射馬(杜甫《前出塞》)
To shoot a man, first shoot his horse.(許淵沖譯)
擒賊先擒王 (同上)
Capture the chief of rebel force.(同上)
當然以上翻譯策略并不意味著適合所有古詩中的零主語句,也沒有明確的界限說明哪一種策略必須采用哪一種處理方式。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譯者可以采用靈活的轉(zhuǎn)換策略。總之,“譯者要和譯文讀者進行協(xié)商” [4]也就是說翻譯策略的選擇要考慮到譯文的可接受度。除此以外,譯者還要考慮到上下文,目的語使用習慣以及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等諸綜合因素,最終選用最合適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 呂叔湘. 中華英譯比錄[Z]. 北京:中華書局,2002:5
一、唐詩的文學性
(一)詩歌的語言之美
唐詩的文學性是毋庸置疑的,唐詩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遺產(chǎn),而且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在語言上,唐詩的歌詞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其語言或輕快或深沉,都代表著我國古代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感。而在語言上,唐詩的詞也是比較新穎獨特,別具一格的。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看似通俗簡單的語言,卻洋溢著李白這位大詩人的張狂和自信。
我國古代詩歌的語言美,還表現(xiàn)在語言的凝練上。我國唐代的詩歌在語言的表現(xiàn)上是極為凝練的,詩人們?yōu)榱俗非笳Z言的精確和簡練,也是苦苦思索,不斷地探索和追求才達到的。為達到字字珠璣的境界,古代的詩人嘔心瀝血。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是古人煉字的明證。唐代的如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以寥寥的20字,描繪出了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在“千山”“萬徑”的寥廓空曠之中畫一“蓑笠翁”,在“絕”“滅”的死寂冰冷之中著一“釣”字,使全詩境中有人,靜中有動。
這種通過語言的簡潔卻達到詩意的豐富內(nèi)涵的詩歌,在唐詩中比比皆是。
(二)詩歌的意境之美
不論是古代的詩歌,還是當代的詩歌,能否給人感受到深刻的意境,是評判詩歌是否是好詩的一個重要標準。唐詩在意境上的獨特和韻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唐詩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之高,也是因為唐詩的意境獨特,深刻且耐人尋味,唐詩的這種意境,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歌曲的意境相似,都有著美且優(yōu)雅的意味。唐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是在意境上卻是以簡單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了詩人豐富的感情以及所描寫景物的深遠意境。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首詩通過一系列的物來表現(xiàn)出秋夜江邊的迷人景色。殘陽將要落去,還留有一半在水中,這種寧靜美好的景色使人感到悠然舒適,而江水也表現(xiàn)出半江紅艷艷的,看上去非常美好。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夜深了,露珠像珍珠一樣掛在江邊的草叢樹木上,一彎月亮,高高的懸掛著。這種如畫一般的寧靜意境,使人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美好,內(nèi)心變得安靜和悠然。
二、唐詩本身就具有音樂特性
在唐詩中有著音樂的特性是很普遍的,而音樂進入唐詩也是當時的一種風尚。古代的詩人們有很多不僅是詩人,更是當時的音樂家,對音樂有著一定的造詣和修為。他們探討音樂,甚至親自去表演樂曲演唱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唐代流傳下來的五萬余首詩歌中,有近兩千首的內(nèi)容都與音樂有關(guān)。
許多著名詩人不僅僅是文學大家,同時也對音樂很有研究,精通音律善于作曲。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唐詩名家,都寫下了大量與音樂有關(guān)的詩篇。
唐詩有著規(guī)律的節(jié)奏,唐詩的這個規(guī)律使它與音樂是極為相通的。在音樂中,也要講究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感。而唐詩本身就擁有著節(jié)奏感。唐詩在句式上是整齊的,讀起來的時候就好似在唱歌,而古代的詩歌,在當時所在的環(huán)境中,也不是像現(xiàn)代的說法“讀詩”,而是“吟詩”,其中就有唱的成分在其中。
唐詩的節(jié)奏與它的韻律和平仄是分不開的。唐詩的韻味之美使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音樂美感。而唐詩的平仄,是唐詩讀起來和好聽的一個關(guān)鍵。唐詩,尤其是律詩,在平仄上是相當講究的。宮商角徵羽,這種古代音樂的表現(xiàn)方式,與唐詩的結(jié)合,押韻是指在韻文的創(chuàng)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之相互呼應,以便在朗誦或詠唱時,產(chǎn)生鏗鏘和諧感。聲律是中國古代文學家據(jù)漢字單音節(jié)的特點,以宮、商、角、徵、羽分韻,以五聲配字音。對偶是將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兩個詞組或句子成對地排列起來的修辭法。在唐詩中,正是由于在押韻、聲律、對偶等方面都很講究,使得詩句有規(guī)律地高低起伏、長短變化,音節(jié)組合整齊,節(jié)奏對稱,平仄交錯,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節(jié)奏感,吟詩如同高歌,很有音樂美。
三、唐詩在藝術(shù)歌曲中音樂文學特征的展現(xiàn)
(一)取材唐詩的語言
取材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qū)陀^事物的選取,從而確定要描寫的內(nèi)容。對于詩歌來說,詩歌的素材是極為重要的,唐詩在我國現(xiàn)代歌曲中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唐詩的語言是現(xiàn)代歌曲的取材。如李白的詩歌《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李白的七言絕句,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詳?shù)淖髌贰?/p>
甚至被后代人稱為七絕之冠,在這首詩歌中,用詞簡練卻又意境深遠。早上詩人離開白帝城。江流湍急,甚至夸張到一日千里的地步。而在小舟之上,聽到河岸上的猿的叫聲,但是卻沒有等到看到岸上的猿,小舟卻已經(jīng)輕快地跨越了重重山川。這首詩,無論是立意,還是語言和意境,都有著很強的畫面感和音樂感,仿佛是一首跳動的音符。這首詩歌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從意境上出發(fā),都是可以進行譜曲后演唱。作曲家秦西炫根據(jù)這首詩歌的意境,配之輕快的音樂,使詩歌的那種單純卻又明媚的語言和意境顯得更加鮮明和生動。另如李商隱的《相見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首詩歌無論是韻律上,還是語言上都非常優(yōu)美,這首詩被著名的曲家馬思聰、何占豪采用,分別作了兩首《相見難》。
(二)結(jié)合唐詩的韻律
唐詩作為詩歌,是有著一定韻律的,詩詞的韻律是中國詩人們長期積累的藝術(shù)結(jié)晶。唐詩進入現(xiàn)代的歌曲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文學性和音樂性相互結(jié)合的表現(xiàn),而唐詩作為歌詞,其韻律是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在唐詩作為歌詞上,五律和七律是其中最常選用的詩歌,因為五律或者七律,比較容易譜曲入詞。唐詩的平仄和韻律,使詩歌本身就有一種節(jié)奏的美感,而將這種詩歌的節(jié)奏美感應用在藝術(shù)歌曲中,將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的節(jié)奏感相互結(jié)合起來,使唐詩在演唱的時候顯得更加跌宕起伏,富有韻味。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姼瑁畎椎摹鹅o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詩歌屬于平聲韻,但是卻并沒有用到五律的那種方式,而是一種不局限于平仄的詩歌,但是,分為二三句式讀起來卻是朗朗上口,而將之譜曲進行演唱,更是可以很好地演繹出這種節(jié)奏的美感。而在唐詩的韻律和氣勢上,李白的《將進酒》是其中比較有著氣勢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這首詩歌在音韻和節(jié)奏上都顯得鏗鏘有力,開頭的兩句就顯得很有氣勢,讀起來使人覺得如同黃河之水從天而降的感覺,雷霆萬鈞不可阻擋,而第二句則立馬轉(zhuǎn)向有點悲觀情緒的“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有種節(jié)奏逐漸降低,變緩的感覺。在這首詩歌中,全詩氣運流暢飛動,一氣呵成,正如嚴羽評點“李集”時所說:“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字句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
(三)運用唐詩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都是唐詩中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詩人通過一些意象來表達一種意境,而中國古代無論是對于詩歌,還是中國畫,都是非常強調(diào)意境的。在唐詩里,意境的那種悠遠被廣泛地展現(xiàn)和使用。杜牧的《山行》,也是眾多被選入歌曲中的一首,“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在這首詩中,遠山小路的斜,而居住的人幾乎到了白云飄浮的地方,顯示出山的高遠,石頭小路的綿長。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深遠山上,卻有著二月花一般紅艷的楓葉,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車子,然后慢慢地欣賞這美麗的景致。
在這首詩歌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輕緩舒適和美好,在詩歌中緩慢地展現(xiàn)了出來。曲作家羅忠榮《秋之歌》中采用了這首杜牧的詩歌,用徐緩的音樂和清澈的音調(diào),來表現(xiàn)這首詩歌中的意境,將聽眾帶到一個令人沉醉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之中。
四、結(ji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