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0: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肖申克救贖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肖申克的救贖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下面網要分享給你的是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300字,希望你能喜歡。
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300字從魯布斯說起,他完全是一個被體制化的典型代表,當一個人的身體被禁錮到成自然成生活必然的一部分的時候這就是體制化。最后的出獄他做了非常極端的行為,當身心都得到自由的時候帶來給他的是不適應、恐懼,他出獄后的這段時間里面沒有一刻是自由的,他看到的所有人都是對他不滿的,最后每天如同傀儡一般活著,如同一具沒有指引的尸體,其實看到這里我們觀眾都知道他要自尋短見了。
后來是瑞恩,如果要用體制化來形容的話,那他就是半體制化,他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終于去出的時候卻已物是人非,如果不是心存希望信守承諾我相信下場也是非常悲劇。
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300字身為銀行家的安迪無疑是聰明的,可是我更欣賞他在黑暗中依舊向往光明的心。他是如此地渴望自由,于是懷揣著希望活下去,無論處境如何,他從來沒有絕望過。這樣一個人,足夠聰明,足夠冷靜,有足夠強大的心靈,如何不能創造奇跡?所以,盡管影片前半段十分壓抑,種種絕望來襲,可是,我終于還是等到了屬于他的美好結局,那一刻,忍不住淚如雨下。
可是,在王子和公主得到幸福和美滿的結局前,注定要經過很多苦難。安迪不是王子,他是對絕望與黑暗拔劍相向的騎士,可是,他所遭遇的磨難,一點也不少。監獄里有太多的黑暗,這里,你可以看見人性的扭曲與殘虐。先是“三姐妹”的逼迫與侮辱,他每天身上都帶著傷,他是如此倔強,從不曾屈服,更不曾絕望。后來,獄長諾頓發現了他的理財天賦——這個聲稱用管制和《圣經》治理監獄的衣冠楚楚的偽君子,企圖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岳不群式的人物,可是,岳不群遇上了令狐沖,而諾頓,遇上了安迪。就算安迪一時被囚于黑暗,可是他向往自由的心不會放棄希望,盡管,他暫時身不由己。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300字剛剛看了肖申克的救贖,感覺自己被教育了,安迪經歷了那么多的不幸被誤判在監獄里關了將近20年,而他并沒有消沉的過這20年,他仍對生活抱著希望,即使身體沒辦法享受自由也要讓靈魂不受任何約束,在獄中幾乎所有人都被體制化,像老布即使給了他自由他也沒辦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最后只能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對生活已經失去了希望,而安迪從來沒有放棄希望,直到他逃獄成功,而他的朋友認為自己已經體制化的瑞德也受了他的影響,在假釋出獄之后并沒有消極像老布那樣死去,而是找到安迪和他一起奔向希望,人生要不忙著活著要不忙著死去。
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是勵精圖治,今天我已經得到了答案。雖然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雖然我已經變得有些心灰意冷頹廢不堪甚至有些絕望,而看了這部電影看了安迪的遭遇我的這些挫折又算什么?不過是自己每天無病。雖然我沒考上大學,人生不是只有這一條路,我不應該這么早就放棄生活的希望我要好好加油,要像安迪那樣勇敢的追求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300字今天,語文老師極力推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監獄里的生活好像另一個國度似的,一包煙就可以辦成好多事,不需要貨幣。同樣也說明了沒有賄賂,好像只能默默無聞。有才華的人就是不一般,到哪里都鋒芒畢露。只是監獄里為什么總是打架,難道這也是一種娛樂方式?坐50年監獄的人突然獲得假釋,原來是那么痛苦?由開始恨圍墻到適應到不舍得。世界在巨大的忙碌之中,確實難以適應,只有穿著體面的離開。“老布到此一游”幽默的傷感。音樂也是一種精神力量吧。
看完之后,對我印特別深刻之后我認真思考人生,我的未來,或許真的有時候需要強大的信念,才能把人生活的更加完美,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順風順水的,偶爾有一點小的坎坷是在所難免的,難道不是嗎?
所以我看完之后終于明白堅持信念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不拋棄不放棄!永遠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只有這樣人生才會活的更精彩,
好吧!就到這里吧!!!
河北邢臺南宮市南宮職教中心高三:史英進
年底了,多部賀歲大片即將公映,坐在影院里哭濕一大堆紙巾不會再被人當做傻孩子。
據外電報道,“電影療法”正在美國大行其道。如果你一再遭遇打擊,醫生就會為你開個特殊的“處方”――好萊塢影片。
電影療法正在走入美國主流社會。在去年2月舉行的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頒獎典禮上,英國制片人普特南勛爵獲得了個人最高榮譽“學院獎成就獎”,他在獲獎感言中就提到電影療法的作用,還援引電影《第六感》中一個場景(該電影幫他挺過了失去父親后的難關)說明這一點。
倫敦著名精神治療專家伯尼?沃德過去十多年一直以電影為“處方”,幫助緩解患者心中的情感痛苦。沃德建議,如果缺乏生活目標或生活動力,你可以從《洛奇》系列和《阿拉伯的勞倫斯》中尋找靈感。如果對生活感到異常厭倦,那么你可在睡之前看一遍《這個男人有點色》(《天生愛情狂》),就可以心懷重新燃起的熱情入眠。
患者們談論電影的觀后感,可以從劇中某個情節、音樂,甚至主人公的一顰一笑得到靈感,抒發他們的感受。此外,“電影療法”還能幫助患者擺脫感情困擾。
癥狀:消沉絕望
電影處方:《小鞋子》《肖申克的救贖》
影片表現了兩個普通兒童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兒童最純凈的眼神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主角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閃入腦海: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深深地渴望過嗎?這樣不懈的努力過嗎?自然、質樸的真情,讓我們在平凡的事件中找尋到了生命的哲理,帶著我們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很多人最愛勵志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冤獄錯判三十年,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就在獄中度過,肖申克從近乎絕望到默默堅持,其中的漫長艱苦遠遠大于他爬過的五百米下水道。但總有人能創造奇跡!痛苦有多深,重獲自由的快樂就有多深。肖申克在雨夜中的咆哮,足以感染每個深陷絕望難以自拔的人。
癥狀:心理抑郁
電影處方:《談談情跳跳舞》
交誼舞神奇地改變了一個中年男人,每天早晨上班的路程從無精打采變得興致勃勃,地鐵上無聊的等待也忍不住練習舞步,因為貸款買房而壓力重重的生活突然變得充實和值得期待。其實重要的不是交誼舞,而是生活中出現了自己真正愿意投入的東西,有了愿意為之努力的目標,這也許是改變憂郁心理的重要過程。
癥狀:自卑失落
電影處方:《阿甘正傳》
阿甘智商在正常水平線之下,卻做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太幸運?不。重要的是,當他知道要“跑”的時候,他會一直跑,永不停下。也許你找不到比阿甘更該自卑的人,和他比你還有什么理由自卑?相信你也能被鼓舞,抬起頭看看更遠的天空。
癥狀:交流障礙
電影處方:《對她說》
《對她說》里的阿莉西亞處于“植物人”狀態,身處人類交流的極限邊緣,然而貝尼諾四年如一日的傾訴,堅信自己的表達能被所愛的人聽到,堅信能夠喚醒沉睡的愛人。雖然經歷了難以預料的不幸,貝尼諾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最終他的愛卻在阿莉西亞身上延續下去了。這是一部關于交流和溝通的至上寶典,相信你要是能體會到貝尼諾良苦用心的百分之一,也足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了。交流的可貴和溝通的重要你可以從影片中得到深刻體會并有所感悟。
癥狀:自私冷漠
《阿甘正傳》讓我領略了阿甘表面愚笨渺小,但實際上他用毅力,完成了男人的剛中帶柔的傲岸。電影里沒有人對阿甘說過謝謝,但是我相信,所有看過此片的人都會真誠地說一句:謝謝你,阿甘。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阿甘正傳觀影片觀后感,請您閱讀。
阿甘正傳觀影片觀后感1阿甘是美國匆匆而過的人流中普通的一員,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智商只有75的阿甘卻用獨特的方式開辟了人生的新天地。因為那份愛,那份深藏在生命里的愛。
只因有愛,那份母親對兒子的真愛。憔悴的母親竭盡全力,終于將阿甘送進了著名的公立學校,甘太太默默地盡著母親的責任,讓阿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明白了生存的意義。阿甘雖然沒有朋友,但絕對不會有那種無枝可棲的孤獨感,因為他有一個始終支持他的母親。阿甘更不會有那種找不到價值的空虛。在母愛的支持下,阿甘跑進了小學,跑進了大學,跑進了大陸,跑向了總統府。
只因有愛,阿甘在顯赫之時,并未改變對珍妮的愛。面對珍妮的虛偽、叛逆,阿甘依舊用愛支撐起了自己的感情天空。沒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始終沉淀在心中的那份感情,卻伴隨珍妮流浪的步伐,走遍了天涯海角。口拙的阿甘絕對不會對珍妮說:“世上本沒有沙漠,我每想你一次,上帝便落下一粒砂子,于是便有了撒哈拉”。但執著的阿甘卻在珍妮蓬頭垢面時,讓她度過了最歡樂的時光。
愛是什么?愛是一種無言的承諾,無悔的承擔,無怨的承受。珍妮是不幸的,她出生在一個殘缺的家庭,但珍妮又是幸運的,忠實的阿甘始終用心呵護著她,不論她在哪里。
只因有愛,一種對生命的熱愛,阿甘和甘太太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一部部真情的戲劇。
甘太太始終讓阿甘恪守著“笨有笨的作為”。一句母愛的勸言,讓阿甘用自己的一生履行著生命的承諾。阿甘并非名門將后,也非文人騷客。他平凡的人生沒有太多的波折,驚不起生命的浪花,但是感動人的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生命中的細節。
阿甘是至誠男友,至親孝子,至真朋友,他每時每刻都將別人放在自己生命的第一位,唯獨忘記了自己。這份胸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只有他,智商只有75的阿甘才具備這樣一份豁達與無私
阿甘正傳觀影片觀后感2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我不得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人生的道理,工作的道理。
智商并不高的阿甘,從平凡的人生走向人生的顛峰。其中經歷著各種困難,憑著自己的勇敢、努力拼搏、不放棄贏得了最終的成功。試想一下,當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我們各項業務沒有完成的時候,我們是怎樣去面對的,是堅強還是放棄?從阿甘的身上告訴了我們,一定要堅強、不放棄,努力戰勝困難,一切皆有可能。
阿甘很友善也很重感情,他深愛著他的媽媽,因為他的成功媽媽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回報了他的媽媽,成為媽媽的驕傲。他很守信,他的戰友布巴在戰爭中死去,他完成了布巴的遺愿。生活中、工作中的我們是不是也一樣善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多幫助別人,付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榮幸,要懂得珍惜。既然是一個班級大家庭,那么在我們就應該多幫助身邊的人,不分彼此大家攜手并肩并建美好的家園。
阿甘對于人生總是保持很樂觀的心態,從影片開始至結束,從來沒有看到阿甘發怒動火。和阿甘比較一下,工作中只要稍遇到不順心,就會寫在臉上覺得自己是倒霉的。和阿甘比起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現在的條件比阿甘的條件要優越的多。年經的我們工作是我們首要任務,從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拋開工作中的不如意,也不要在意別人是怎么看待你的,認真工作,時候保持樂觀從容的心態,幸運之神自然而來。
他視團隊的力量高于一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在一次戰爭中,他頂著槍林彈雨救出了自己的戰友。丹中尉也僥幸地活了下來,但是面對身體的殘缺,他生不如死。最終在阿甘的薰陶下重新找回了自信。在阿甘身上,我更深印地體會到團隊的意義,團隊里沒有你多我少,沒有你輕松我累的思想,團隊是大家一起積極進取的,是充滿歡樂、辛酸、痛苦、關心、幫助,是家庭外的另一個大家庭。
機會不等人,人要去尋找機會,實現人生的價值只有靠自己的堅強努力。從小事做起,從簡單的做起,汲取阿甘的優點,與工作相結何,付出才會有收獲。一個簡單的微笑贏得客戶的回應,這是我們的收獲;以真誠的心去與客戶溝通,換來客戶的信任是我們的收獲;為客戶推薦各種適合他的業務,最終客戶選擇是我們的收獲;客戶滿意而歸是我們的收獲……
阿甘正傳觀影片觀后感3每次看完經典的電影,內心總是不能平靜。《阿甘正傳》其實在高中的時候就看過了,但是那時候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感慨,因為不明白其中的深意,理解不了,剛才看離原已經兩年的時間了,看完了總是內心慢慢的,感覺自己收獲不少。
《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部影片共同進軍奧斯卡,最重是前者獲得了奧斯卡獎,只能說兩者真的很難分出來哪個更好一點,就只能看那個能夠更貼近奧斯卡的獎項設置的主旨是什么,這兩部影片我是那個都喜歡,還有《返老還童》我也是喜歡得不得了。
關于人生,一直是大家討論的對象,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也是每個人所關心的.。以前都一聽人說,美國的大片考慮的都是大問題,解釋的都是大現狀,看了這幾部電影真的感觸很深。
在《阿甘正傳》中,我們看到了只要把上帝所給予的發揮到極致,你就是很成功的人。現實中像阿甘這樣的人物當然是不存在的,但是他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途徑:你可以傻乎乎的生活著,但是你的軌跡必須是正中的,你要遵守你的諾言,你要忠貞以你的愛情,你要呵護你的友誼,你要尊重的上級。你也許可以沒有目的的做事,你可以很純粹的為一個人付出著,這樣的人生很簡單,但卻充滿著幸福,因為你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
就像影片中的經典臺詞: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味道。
生命中還是充滿著奇跡的,你只要不放棄你的諾言,只要你能執著于你的信念,只要你能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傾訴上去,我覺得值就足以,你可以跟命運抗爭,當你發向一切或許本來就是命中注定的話,你也許會變得很淡然。生命也許就像天空中飄浮的羽毛,或與風雨抗爭,或選擇隨風漂泊,或者自甘墮落……我的人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影片,我知道了我應該是那種與風雨相抗爭的那種,只是我不象征的太累,真的會很麻木有時候,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到底之比值,或許,我本不應該懷著什么目的去活著,但是不可能選擇沒有目的的生活,那樣會讓我覺得太苦。最還的情景應該是我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來安放我的抱負,我應該遏制我的欲望,想著人間最美麗的地方,盡情奔跑……
阿甘的一生很有傳奇色彩,簡單的生活,貌似很傻其實卻比大多說的人更理解人生,是那種大徹大悟的平靜,我追求的就是在看過時間繁華之后的淡然,也許我還是習慣與奔波吧!旅途的疲憊讓我的心很滿!很厚重。
阿甘正傳觀影片觀后感4電影《阿甘正傳》從表面上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智商只有75分,而且腿有殘疾的孩子的人生經歷,他的名字叫阿甘。其實質這是一部深刻控訴資本主義社會的影片。
羽毛飛啊飛,電影開始了。憨厚的阿甘坐在長椅上等九路公交車。對著身邊來來去去的人,他講述他的故事:幼小的阿甘,戴上背撐,兩腳有那些金屬支架,他無法走路。如果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會有同學背著他上學,風雨無阻,團結友愛。阿甘的同學們干了什么呢?他們不給他讓座,揀石頭扔他,他奪路狂奔。還有那個校長,居然因為阿甘智商75,想不讓他上學。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我們有九年義務教育,絕不允許、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在我們學校事實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阿甘和珍尼在大樹上培養著他們深厚的友誼,如果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會是他們倆一起做功課,互學互幫,先進帶后進,先后帶上紅領巾、入團、成為積極分子!是的,多么遺憾呀!在他們年少的美好時光,他們沒有好好學習,甚至阿甘進了大學,也是天天不務正業,抱著個球猛跑,跑上四年就畢業了,帶上學士帽。我們的大學生,一定要過英語四級、所有學科都及格才能畢業進入社會,成為棟梁之材。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只能去當兵。在資本主義國家,當兵就是當炮灰,阿甘所在的縱隊在英勇的北越社會主義軍隊AK47的猛烈打擊下,潰不成軍,縱隊的頭兒中尉,也丟下雙腿。阿甘的屁股上也挨了一槍。他冒著炮火,只為搶救回那個黑人奴隸的后代,他的心,和勞動人民站在一起。
阿甘的媽媽死于癌癥。因為她沒有醫療保障,沒有高超技術的醫生給她做手術,沒有白衣天使照顧她,她靠出租小房子為生,她也沒什么錢,看不起病。我們為了六十一個兄弟干了些什么?誰能忘記?制度不同,命運不同。影片在細節處也在闡述這個道理。阿甘在路上跑了三年多。他為什么跑?是追尋理想?追尋一個烏托邦社會?逃避那個讓人窒息的社會制度。但是,他最后無奈地停下,因為追隨他的人太少。悲哀!二億多人——只有那么幾十個清醒者。
寫到這里很悲傷,悲傷得寫不下去!還是收尾吧!阿甘在椅子上坐了那么久——才有一個人告訴他可以不用坐車,直接走過去就到珍尼的家。這是一個典型的人情冷漠的社會……
羽毛飄啊!飄!在那個社會,每個人都如一根飄在空中的羽毛,隨時會改變方向和命運。幸運的是,我們不會輕如羽毛飄在天空,我們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螺絲釘!
阿甘正傳觀影片觀后感5《阿甘正傳》對于我來說,絕對進入最好的十部電影里面。如果一定要選出頂尖的五部,《阿甘正傳》也位列其中。
從這部片子進入中國開始,我粗粗回憶一下,看得次數竟然是兩位數。
第一次讀書時在錄像廳看的,后來借錄像帶看,然后VCD看,再后DVD看,電視上也看過,DVD買過,網上看過,現在我的硬盤了還保存著,文件夾名稱是心靈。
我是個容易被感動的人,在看這部電影時,顯然我忘記了那句“有淚不輕彈”的話。我當看到阿甘第一次跑的時候,當看到他們終于捕到了蝦的時候,當他媽媽滿臉皺紋但滿足安詳地說“死是人生一部分”的時候,當他和珍
妮又一次坐在大樹上的時候,當他跑步經過湖邊、海邊、沙漠的時候,當珍妮說“真希望那時我也在”而他回答“你在”的時候……
那么,《阿甘正傳》有什么魔力,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去重復看呢?對于我來說,答案有很多個。
除了上面的感人場面外,美麗的史詩般宏大的畫面,還有滄桑的歷史感,悲歡離合的故事,生活有很多無奈唯有奔跑解之…
就像阿甘的媽媽說的,人生像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味道。(我吃的巧克力味道單一的甜,品種顯然不如阿甘家多)
盡管我們可以全力去打拼,盡管我向來都認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我內心知道我不可能把控得了命運的全部。
無論生活在戰爭年代、**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無論生活在相對寬松的西方,還是權力集控的東方,我們總受到外部(或者說命運)干擾。無論是學儒家的進,還是學道家的退,在某種程度來說,都是被的結果。
外界紛紛擾擾,物語橫流,唯有我們的內心,是我們唯一的圣地,但也不能堅守太久,正在被蠶食吞噬…
怎么辦?看看阿甘,跑吧!
[關鍵詞] 經典英文影片賞析;跨文化交際意義;多媒體教學
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大學課堂上的普及,英文影片賞析課程已經成為提高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有效途徑。一部好的英文影片既能向學生展示標準的英語語音、語調及用詞,又能以一種生動和易懂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宗教及價值觀等,這使得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了文化,培養了跨文化交際意識,對文化的理解會進一步促進語言的學習,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選擇合適的影片,科學引導學生觀看英文影片,最大限度地發揮優秀影片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等方面的作用。
一、英文影片賞析的跨文化交際意義
(一)英文電影賞析能提高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由于電影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主題音樂,有科幻、生活、愛情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由對影片的喜愛發展到對英語的喜愛。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有了動力,就能提高學生的認知需求并鞏固認知成果。
(二)英文影片中語言資料豐富
在實際生活中,口語交際語言是很真實的,而學生教材中的書面語言材料不適合交際使用,學生在實際交際時表達無法用上地道的語言,因此,為學生提供實用的交際語言變得很迫切。電影情景很真實,學生能接觸到許多實用的口語詞匯和生活中各種情景英語。例如:電影View from the Top(《美國空姐》)中:“For a second ,I was real scared,since I was a girl ,all I heard from people was : ‘You are nothing.Nothing is what you deserve’.But that night something clicked,and I just knew I was worth something.”“那天,我真的嚇壞了,因為從小就有人對我說‘你什么都不是,別做白日夢了’但那晚我突然領悟,我真的要力爭上游。”(電影中女主人公失戀了,感到萬分傷心,同時感到自己前途很渺茫,但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間某個聲音好像讓她有所頓悟,好像一扇窗,在她面前打開,讓她有要力爭上游的沖勁。)電影里的情節和語言對學生都很有幫助,思想方面也得到升華,讓學生有力爭上游、不服輸的動力。還有電影When Harry Met Sally《當哈里遇到薩利》里的一段對話:
A:Amenda mentioned you had a dark side.(阿曼達說你有陰暗面。)
B:Thats what drew her to me.(所以她才喜歡我。)
A:Your dark side?(你的陰暗面?)
B:Sure.Dont you have a dark side?(對,難道你沒有嗎?)
這里,dark side就很有用,當朋友遇到不高興的事情,垂頭喪氣時,我們可以這樣來鼓勵朋友:You know you always look at the dark side of the life.Lets try to be a little more optismic and positive.Lets look at the brighter side.(你看你總是看到生活的陰暗面,讓我們更樂觀積極點,看到生活的更積極的一面。)又如:電影《印第安納瓊斯――圣戰奇兵》中的一段對話“Dont worry.This is Kids play.Ill be right back.”這里“Kids play”的意思是“非常容易”。當我們要表達做某事不費吹灰之力時就可以用這個短語,非常生動形象。如對話:
A:Do you think youll get the job?
B:Itll be Kids play.
還有電影《馬達加斯加》里可愛的動物們說的話“Today,we are going to blow the joint.”這里,“blow the joint”是“離開、像風一樣吹走了”,當我們想離開某處,我們可以用這個短語,非常有趣,這種趣味性在課本里難找得到。
電影中的情景對話大多可以用來作為學生英語口語練習的素材。學生在視聽過程中會自然地把電影情景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真正進入英語思維狀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所以說,英語電影資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英語口語的語言資料庫。
(三)英文影片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異國文化的途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蘊含于語言之中,[1](胡文仲,1994)而電影則是語言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所以電影是語言教學的輔助手段。通過欣賞英文電影,學生可以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比如,美國經典電影《魂斷藍橋》以一戰為背景,講述了芭蕾舞演員瑪拉和軍官羅伊的凄美愛情故事。二人在滑鐵盧橋上邂逅傾心,然而由于戰爭無情,在兩人決定結婚之時,羅伊應招回部隊參加戰事。為見愛人最后一面,瑪拉錯過了芭蕾舞團演出,失去工作。不久,羅伊被誤登上陣亡名單,失去工作的瑪拉幾欲崩潰,淪為。再次遇到生還的羅伊,瑪拉對生活又有了希望,可是面對羅伊家族的榮譽和家人的信任,善良的瑪拉不愿繼續欺騙他,于是在婚禮前一天悄然離去,在兩人初次見面的滑鐵盧大橋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還有影片《撞車》,種族歧視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矛盾凸顯。這些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和了解美國文化。有的中國學生在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會問諸如年齡、收入等在西方屬于隱私的問題,而被對方認為是很沒禮貌。這是因為不了解外國的文化或習俗,才在交流過程中犯這種交際性的錯誤。這種交際性的錯誤在外國人眼中是無法諒解的,他們認為是不禮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而學習第二語言的人所犯的語法錯誤,他們認為關系不大,不影響雙方的交流。這種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電影的語言中就有體現,如《撞車》等以文化沖突為主題的影片。電影可以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英語環境中。通過電影故事的敘述、情節的發展以及人物關系的變遷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用心體會西方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文化交際模式,避免社交場合中所犯的錯誤,從而將語言學習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此外,非語言交際行為也因文化的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意義,非語言交際行為教師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但英文電影通過情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借助英文電影輔助教學的方法
(一)正確地選擇影片
在電影的選擇上,老師要下一番工夫,因為不是所有的英文電影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有的影片充滿暴力、粗俗;有的影片所表現的內容模糊或者內容和學生經歷差距太大,同樣也不適合學生學習探討。因此,在選擇影片時要考慮以下三方面:一是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義。影片將社會道德要求及相關的觀念傳輸給觀眾,因此,我們必須選擇有教育意義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影片,否則會誤導學生。[2](蔡東東,2000)二是內容與課本主題相關。英語課本涉及的內容,學生比較熟悉,若影片內容與其相結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而且是對它的充分補充,相得益彰。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本第二冊Unit 10Section A “Reports on Britain Under the Bombs”和Section B “Forty-three Seconds over Hiroshima”,里面所描述的戰爭的殘酷以及人們抗戰的英勇等情形令人印象深刻,為了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全面地了解戰爭的殘酷和人們的英勇抗戰,可以選擇影片《珍珠港》作為輔助素材。三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選擇不同的影片。對于新生,由于聽說能力有限、詞匯量較小、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應選擇對話語速較慢、較清晰的影片。如電影《馬達加斯加》里可愛的動物們說的話。而對于高水平的學生,則選擇語音純正、文化背景深刻的影片如《肖申克的救贖》,引導學生記住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如: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記著,希望是件好東西,沒準兒是件最好的東西,而且從沒有一樣好東西會消逝!) 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忙活,或者等死。)
(二)預習、停頓和感想相結合
觀看電影前,教師可以提前把相關信息告訴學生,如電影的名稱、文化背景等。也可以列出電影中出現的生詞和難句,讓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提前了解劇情,做到心中有數,這樣觀看時更容易理解。在觀看過程中,播放英文字幕即可,以防學生把過多注意力放到字幕上而忽略了聽英語的練習。另外,如果影片較長,就把電影分為幾個片斷,讓學生分段來看,然后分段來講解各段的文化現象和語言知識點。為了牢固地掌握語言的應用,應該鼓勵學生模仿電影情節,背誦精彩的電影對白,訓練學生的英語發音和對話交際能力。觀看后鼓勵學生用英語復述電影的故事情節、寫觀后感等,訓練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語感,還可以列出一些優秀的英文影片,讓學生課后多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達到讓英語時常在耳邊響起的效果。[3] (王睿,2008)
三、結 語
簡而言之,英文影片營造外語氛圍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學生能在這種幾近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效果應該是可想而知的,同時,學生還能感受英美文化,由此可見,英文影片賞析具有重要的跨文化意義。當然,英文影片賞析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廣大英語教師共同努力,使英文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更加系統和完善,促進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蔡東東.當代英美電影鑒賞[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