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9: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桃花心木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是啊,樹和人一樣,必須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很少的養分。
依賴父母并不是我們的本性,在父母溫暖的懷抱、在不確定的生活中度過,那我們再會永遠有一顆依賴心,永遠不會獨立自主。
要想獲得自主的能力,必須經得起不確定的生活的考驗,從而讓自己對事物和道理有更深的了解。
在生活中,我們有事不能總是靠父母,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解決。
在學習中,老師不就像是一位辛勤的種樹人,不停的幫我們批改作業、糾正作業,樸實無華的老師日日操勞卻沒有怨言,這讓我們也對老師產生了依賴心。
生活就如一個萬花筒,豐富多彩,有成功,更有挫折,它能讓人們嘗試喜悅和痛苦。我們要學會獨立生活,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才能更好地生存。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它也就像一條路,有彎有直,還會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偶爾也會摔一跤是不可避免的,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溫室里的花朵經不住風吹雨打,長不成參天大樹。既有陽光的普照,又有風雨的洗禮,才有利于我們健康成長。我也要做一個能經得起生活考驗的人。獨立自主,我能行!
我們應該像桃花心木那樣,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學會把少量的水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
生命乃萬物之本,因此,教育要以生命為中心,以關愛生命為終極目標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受益終生。否則,只能讓生命停留在最初的生物層次。生命教育是指以學生個體的自然生命為基礎,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的同時,學會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的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以,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強化生命意識,加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當務之急。進行生命教育,除了完善生命教育課程外,學科教學滲透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渠道。在所有學科中,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其具有滲透生命教育不可比擬的優勢,本文就探索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途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閱讀教學――生命教育的肥沃土壤
文以載道。語文是生命體驗、情感思想的載體,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閱讀,事實上就是與生命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自覺珍視生命,了解生命的真正價值,進而提升對生命的感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承擔的神圣職責。
小學語文教材有不少蘊含著”生命情感”信息的課文,有的揭示生命規律,有的呼喚熱愛生命,有的敬畏提升生命價值。面對蘊含豐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們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內涵,找準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契合點,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動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情感。如西師大版《這條小魚在乎》一課,作者講述了在海灘上散步時看到的感人的一幕:潮水退去后,一些小魚滯留在海灘上的淺水洼里,一個小男孩在不遺余力地彎腰撿起小魚,再用力地扔回大海。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文本,熟讀教材,并設身處地去想:“小男孩明知道海灘上的小魚是救不完的,為什么還那么執著?老師覺得他有點傻。”孩子們都很激動,立刻反對我的觀點。我趁機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孩子們得出結論:小男孩救助的不僅僅是一條小魚,而是一條鮮活的生命,他的堅持,為在海灘上被困的小魚提供了生的希望。同時也讓學生們明白了:其實救助生命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就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樣,在他一彎腰,一揮臂的瞬間,一朵即將凋謝的生命之花又獲得了重生。隨著教學的逐漸深入,學生的生命意識不斷地被喚起,一次又一次激起他們對生命的思考。此外,我們還要指導學生選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本進行閱讀,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使強烈的生命意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動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條小魚在乎》一課結尾時,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通過兩組圖片的對比,讓學生對生命的感悟進一步加深:生命沒有大小、貴賤之分,再卑微的生命也是生命,愛護生命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二、習作教學――生命教育的盡情流瀉之地
寫作是最具個性化的行為,凝聚著個體生命的情感,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在寫作教學中,我們應引а生關注日常生活,關注個體的內心情感,促使學生對于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并通過語言文字把他們對生命的感悟外化出來,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和精神。另外,可以組織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生命問題和生活現象進行討論和思考,并以此為素材進行習作訓練,以培養他們對生命的深層理解及生活智慧的積累。例如,在寫《桃花心木》讀后感時,我讓學生針對課文最后一句話進行深入的討論,并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理解,孩子們興趣特別高,在他們澄澈的理性思考中,理解了生命成長的規律,我也趁機讓學生根據這一話題,自擬題目進行習作訓練,在寫作中,很多孩子和自己的生活比照,感受到了父母及老師培養自己獨立自主能力的良苦用心,促使他們學會用生命發展的眼光去思考現實問題。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后,有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面對社會上的諸多誘惑,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道德的底線,不管有沒有人監督我們,我們都應該這樣去做,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在面對不良誘惑時,我們義無反顧地選擇道德……”孩子們雖然不知道“慎獨”這個詞,但這些切身感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的生命經歷了一次道德的洗禮,為他們的生命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語文實踐活動――生命教育的試驗田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小學語文學科中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其學習空間不受課堂限制,學習方式靈活性也較大,通過實踐、合作、探究掌握了學習的自,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的開展和滲透。例如,在班級的黑板上開辟出一角,讓學生們每天輪流在黑板上寫上一句生命的格言,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另外,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影視、文藝作品和關于生命知識的科普作品,讓學生在生動的文學形式中感悟生命、設計自己的人生,并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及自身的幸運,從而開始學會欣賞生命之美。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參與一些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珍愛生命,遠離”“預防艾滋病”紅絲帶行動、“希望工程”愛心募捐活動等,喚醒孩子們的生命意識;到法庭旁聽、參觀監獄等讓他們感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知道生命和自由的珍貴;對霧霾天氣的調查,增加他們的科學知識,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自覺珍惜現有的生活狀態,反省自身,鞏固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教育的效果,讓生命煥發出光彩。
總之,語文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的元素,具有強烈的導向意義,為實施生命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從生命的視角出發進行教學,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既要靈活運用教材,創造性地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積極因素來豐富生命教育內容,把健康的生命觀根植于學生的心里,引導學生欣賞生命之美好,領悟生命之艱辛,探求生命之意義,實現生命之和諧,提升生命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