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9: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王的晚年生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兒子小王在鐵路居委會上班,但老王卻天天在外跟人說自己兒子在鐵道部上班,說待遇如何好工資如何高云云,說得那叫一個天花亂墜。結果,有一年春節,老戰友老李恰巧想買一張到長春的火車票。既然老王已經說了兒子在鐵道部上班,必是近水樓臺,再加上老戰友上門求助,老王咬著牙應承下來。結果,票是買來了,但那可是他連著兩天凌晨兩點裹著棉襖在火車站親自排隊買來的票。盡管自己累得夠嗆,但面對接二連三的老友求助,老王還是拍起了胸脯:以后要買票,一個電話!
人越老,臉皮越薄
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老人都處于回歸家庭的狀態,社會地位、經濟、身體不如從前,加上兒女不在身邊、面臨喪偶等諸多問題,以至于產生心理落差,容易出現孤寂、自卑及失落感,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從而變得更加愛面子,易沖動,生怕被人看不起。
如果“愛面子”過了度,那就是生活中尊重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緣故。中國有句俗話:家丑不能外揚,老人對兒子工作的不滿意認為是家丑,所以說大話撐自己的面子,他認為這樣有尊嚴,實際上是在追求一種表面上的榮耀、光彩,一旦他人有一點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認為失去自尊,于是采取強弩行為,越演越烈,使自己處于尷尬境界,身心疲憊,有苦難言,對自身健康極其不利。
死要面子活受罪
如果老人太愛面子對自己反倒是一種心理負擔。總以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是一種自卑及取悅迎合他人的表現。死要面子活受罪讓誰最受罪?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現象背后,受罪的是老人自己,無形中給自己平添了許多心理負擔,造成負性情緒的堆積,使自己內心壓抑,還會影響自身健康,給老年生活增加苦惱。
此外,還容易造成和家人之間的矛盾,老人的“面子”往往來自孩子的工作、社會地位、經濟實力,有時為了“造勢”,讓孩子也跟著打腫臉充胖子,反而失去了親情的本質。
別陷入面子“怪圈
首先做到關愛自己,保持好心態,掌控好自己的情緒,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找到自尊和快樂。
其次,老年人應正確評價自己,做符合自己年齡的事。要識老、服老、不懼老,不斷學習,不斷用腦,與時俱進,不斷提升J知。多與不同人流,廣交朋友,不斷豐富生活及情感內容,從中得到更多社會及情感支持,消除自卑感,重樹自信心。
做游戲!童年游戲!
小區里,為了豐富老人的晚年生活,常常舉辦各種活動,今天爬山、明天看電影,這一次是“享春暖花開,做童年游戲”。
幾個七十多歲的大爺,玩起了玻璃球、摔牌,七十多歲的王大爺,蹲在地上,帶著老花眼鏡,手中玻璃球瞄準彈坑,輕輕彈出。五彩彈珠,在地上滾滾滾――“啊!進了!”周圍的老爺子同時叫起來。王大爺圓嘟嘟的胖臉綻成一朵花,興致大增。“再來,再來!”周圍老人打趣道,“看不出,老王還是把好手!” 王大爺玩得專心,顧不上回答。還有人不服氣,非要比個高低,于是地上蹲了好幾位老人,全在那瞄準,不亦樂乎。
另一邊,大媽們蹦蹦跳跳,玩起了跳格子、跳皮筋。“一晃有近四十年沒玩過了,沒想到差不多都記得,好玩!”何老師一邊跳著皮筋,一邊和我聊,嘴上、腿上哪也不閑著。一位大媽跳錯了,笑著退下來,對老姐妹說“加油跳,救我啊!”
“放心!我小時候可是跳皮筋大王,經常在院子里從早玩到晚。”何老師滿口答應著。
那邊跳長繩的大媽叫我一起玩,“姑娘,你也來試試,多好玩啊!”
我猶豫著,“好多年不跳了,怕跳不好,您玩吧!”
“嗨!有什么好不好,圖個開心唄!年輕還怕什么,看我們一大把年紀了照樣玩!”
一番話,說得我心里癢癢,索性放下相機,和老人們一起玩起來。
跳啊,蹦啊,笑啊,年輕的我和年長的老人們,似乎沒有了年齡的界限,在童年的游戲面前,在游戲中簡單的快樂里,我們都回歸到了人最本真純凈的原點。想想那些快樂如孩子的老人,走過長長的人生之路,經歷了過往的歲月,在遲暮之年再次回到孩童時的快樂簡單,讓人羨慕、感動。
其實,經調查,快樂在人的一生中有著一個有趣的分布:研究人員對世界大部分國家――從阿塞拜疆到津巴布韋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國家民眾的幸福感起伏都一致呈現U字形的規律。人一生的快樂水平高低分布差異明顯,童年和老年時期高,中年時期低。人們在大約44歲的時候最容易出現抑郁問題。男性最不開心的年紀是在50歲左右,女性在40歲左右,女性會比男性更早一點進入中年情緒低潮期。
是什么阻擋了成年后的我們享受快樂?什么原因導致U字形規律的出現?以及為什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沒什么差別。科學家也無法給我們一個清晰的答案。
在中國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公交車、醫院或超市里,你經常會遇到一些老人,無論認識還是不認識,總能很快搭上話,自己工資多少,有什么病,兒女干什么工作的,一順水兒地告訴給陌生人。其實傾訴是一種很好的精神養生法,但如何傾訴、向誰傾訴也是一門學問,搞不好不僅自己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反而成了“祥林嫂”,患上新的心理疾病。
主動傾訴很重要
有些人喜歡把煩惱埋在心里,不被家人、朋友追問到頭上,絕不向別人訴說。其實老年人應勇于主動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不要怕人笑話。當我們感到煩悶的時候,我們要主動向親人、朋友傾訴內心的苦悶,必要時還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得到他人的幫助和建議是非常重要的,能幫我們正確思考,從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
不同的對象傾訴不同的內容
情緒很不確定,每天都有不確定的情況出現,尤其是老年人,沒有繁忙的工作來釋放,有些紛紛擾擾在腦子里轉啊轉,很容易就變成了煩惱,那么老年人有了煩惱要跟誰訴說呢?
首先,老人要學會不同的煩惱傾訴給不同的對象:和老同事談的是工作,和朋友談的是感情,和家人談的是親情,找錯了對象就是對牛彈琴。跟老伴說過去單位的事,老伴說你是榆木腦瓜;跟兒女說過去生活的苦樂,孩子說你趕不上潮流。跟鄰居說兒女工作或戀愛的問題,如意的鄰居說你顯擺,不如意的孩子怪你多嘴。這簡直就是亂彈琴了。這樣的傾訴不但起不到宣泄情緒的作用,也會搞亂你的人際關系,讓人討厭聽你傾述,不愿和你交流。
好的傾訴技巧是與不同的對象聊不同的話題,跟老伴聊當年的艱苦往事,憶苦思甜;跟老同事聊科技進步,與時俱進;跟老鄰居說養生妙方,共同健康;跟兒女聊下一代教育,共享天倫之樂。說白了,對不同的對象傾訴不同的內容就是從聽眾的角度去想自己該說什么。也許有人會想,“我都這么大歲數了,還得替別人想”,沒錯,傾訴不是寫日記,只有對不同的對象傾訴不同的內容,才能截斷負面思想和情緒的自我渲染擴大,減輕自我責備、緊張、自憐和絕望,增加自信,活出正能量。
傾訴也要有個度
晚年生活要快樂,少不了結交朋友。向朋友傾訴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有人以為好友之間應該是親密無間、無話不談,但老人朋友之間的交流和傾訴也必須把握好一個“度”。
剛退休那陣,我沒有了企業里的煩瑣事務應酬。妻結束了以往定時觀云測天、分析衛星云圖的工作。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頓覺有一種空落落的感覺。但不久,我們發現,閑暇可以讓我們主動、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擁有一個更加有意義的晚年生活。于是,我倆從各自的身體狀況和喜好出發,摸索適合自己健身養性的運動。幾年來,妻學跳舞我練拳,倒亦感悟到一種“琴瑟和鳴,夕陽依然金輝”的味道。
重拾舊藝勤練拳
尚在大學時期,我學過幾天太極拳,參加工作后,卻再沒涉足。退休后屢見有人練太極拳。遂起“重拾舊藝”之念。誰知時光流逝,曾有過“蜻蜓點水”的功底早就蕩然無存,于是重新“拜師”。
初學時難記動作名稱,“半詩半文”有點拗口,細琢磨卻頗有味道。如“白鶴亮翅”、“手揮琵琶”、“海底撈針”。這些定格亮相的招式,若做到姿勢正確到位,確有點像那么回事;而“云手”、“攬雀尾”、“左右穿梭”,動作運行路線處處帶有弧形,就似行云流水,連綿不斷。腦子一開竅,動作自然連貫,原讓人覺得難記難背的動作名稱變成了一句句令人愉悅的詩句,一段段優美的韻律。隨著一招一式的演練,整套拳路融化成一個個優美的造型,恍然有一番飄若似仙、自得其樂的情趣。學拳不宜性急求快,每日學一招,數天習一組,循序漸進,力求悟透每招每式的真諦,不可見難退縮,灰心泄氣。掌握各式動作的正確性絕非易事。須下工夫反復領悟。方能奏效。如學“左右倒卷肱”這招式時,看老陳輕如猿猴,步似履冰,而自己提腳就晃,落足仍搖。未免著急。“行家”指出,練好此招絕非一日之功。遂歸家后又觀碟片,反復練之,細細揣摸對照,以求招式之準。數日后,獲“大有長進”之譽,方始繼續學練下招。“左右下勢獨立”,也是一個難度頗大的動作,往往邁步過大竟不能“起勢”,急于“獨立”卻把不住重心,連打幾個趔趄,此招練有一周有余,方得要領。
幾年下來,每日晨練花上三四十分鐘打上幾遍太極拳已成習慣。寒冬在避風向陽的大樓前,夏日赴河畔樹陰綠化帶,偶有下雨刮風,尋蹤在高架大橋底。如今,血壓不高,頸椎正常,搖頭晃腦自如,舉手投足輕松。尤其是右下肢,以前爬樓梯上六樓,膝關節常有微痛,現竟無此感,我心里明白,此皆練拳之功矣!
學舞三載貴在恒
妻以前是氣象預報員,不常與人交流,對音樂、舞蹈更是一竅不通。學跳交誼舞純屬那次在公園見到一群老人翩翩起舞,被那充滿活力的張揚動感所觸動,才萌發學跳舞既鍛煉身體亦讓下半輩子的生活瀟灑起來的念頭。開始,她自恃個子高(1.69米)決定學男步,盡管下的工夫不淺,但3個月下來,收獲卻不大。由于妻對樂曲感悟不深,分不清三步、四步,聽不懂恰恰、吉特巴;更要命的是,對老師教的一招一式,她是前學后忘,不能發揮“男步”在跳交誼舞中的主導領舞作用,只好改學女步。此時,舞友們對她的幫助很大,東北來的張姐、紹興的趙妹、上海姐妹小湯和小孫陪她同練,共舞。她自己也非常刻苦。堅持每學一個新舞種,新學一個花式,回家在筆記本做重點記錄:右腳如何退、左腳怎樣進、腰胯如何扭、手勢怎樣擺……上午聽課學舞,中午午睡后,堅持在家邊聽音樂邊練上個把小時的走步、轉身。一個新動作,一個新手勢,練上數十遍上百遍是常有的事。購得學跳交誼舞碟片的那段時間,妻更是邊做家務,邊聽音樂,邊手舞足蹈地模仿。冬去暑來,二度春秋,妻的“舞功”大有長進。“慢四”的剪刀步、直交叉、左轉90度、轉身180度、滑翔步、麻雀步、軸心轉、翻身蕩步等熟記在心:華爾茲的多種步法亦成竹在胸:跳“倫巴”10余個花式連軸轉令人眼花嘹亂:舞“恰恰”左擺手,右擺手,卷進卷出,你追我趕,盡顯女性婀娜多姿。妻的“女步”嫻熟,博得舞友們的一致好評。第三年,她仍不忘學“男步”的初衷。再闖“男步”領域。功夫不負有心人,又是一年苦練,妻的“男步”舒展自如,揮灑得體,往往老師剛教完新花式,不少新來的女舞友紛紛上前拉她帶教自己。妻待人熱情,從不拒絕,從而結識了越來越多的舞友。舞友們常相約出游,結伴購物,妻的興趣愛好亦越來越廣泛。纏身幾十年的神經衰弱、失眠癥競漸消失,飯量正常,體魄亦日益健康。2005年重陽節,妻回徐州參加退休人員的座談會,不少同事們都紛紛說“老王比以前更顯精力充沛,健康瀟灑,越活越顯年輕了。”引得妻陣陣爽朗的笑聲。
琴瑟和鳴輝夕陽
退休不久,我又受聘于申城一家報社,每天有條不紊地完成領導交付的文稿編輯工作,雖平淡略顯枯躁,卻也正是自己年輕時就喜歡干的舞文弄墨之事。偶得空閑,寫上幾篇隨筆感想,妻往往是我的第一讀者,評頭論足,使我獲益匪淺。亦有一些被報刊刊登,偶爾還得過幾次征文獎,倒也自得其樂。而吾妻則堅持繼續深造舞藝,在舞伴中已被笑稱達“大專水平”的她,目標正“專升本”,以后還想“讀研”!
周末雙休,我倆是婦唱夫隨,同上公園,學舞練拳互相觀摩。日前,我亦被妻拉進舞池,從基本的挺胸、收腹、扭胯的架式訓練開始,如何起步,怎樣使身體伸展有起伏感,妻的訓練是一絲不茍。那次剛學恰恰,遵妻囑有空要多練,競在午歇后,情不自禁在辦公室練了起來。倆人常進舞廳,隨曲學步,妻伴練舞,正漸入“舞門”:或雙雙外出游覽,上海的多次藝術展覽,美術雕塑街展、東方明珠、世紀公園、海洋生物博覽會等處,曾留下我倆的身影,給家藏的影集本上不時添上一張張“銀發生活”的記憶:有時則共同在家打理家務,春夏之交收掇秋冬的棉被寒服,秋冬來臨洗滌涼席收單衣;興趣來了,我倆會研究菜譜上菜場閑逛,試燒幾款報刊雜志上介紹的適宜老年人食用的家常菜調劑心情,改善生活;每天晚飯后,街坊鄰居都會看到我倆走出小區,沿河畔。沿新建的樓群散步;央視一套的連續劇常常是我們居家觀賞文娛節目的首選,偶爾戲劇頻道的觀眾點播會被我們共同選中,過一把“戲迷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