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梁實秋語錄

梁實秋語錄

時間:2023-05-29 18:19: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梁實秋語錄,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牛頓

優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海明威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最后,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禪師笑著說:“沒錯,對于這些天來您送給我的禮物,我一概拒絕接受。”

――佚名

如果我不喜歡,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喜歡,千萬富翁也嫁。

――三毛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梁實秋

優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堅固。

――畢淑敏

所謂生老病死,就是生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所謂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到哪都有飯吃;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寬容,相處的最高境界是尊重;能力就象一張支票,只有把它兌成現金才有用,否則毫無價值。

――梁文道

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傾朝野。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愿望達成。當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想被愛的時候有人來愛你。

――《飛屋環游記》

愛一個人,是一件簡單的事。就好像用杯子裝滿一杯水,清清涼涼地喝下去。你的身體需要它,感覺自己健康和愉悅。以此認定它是一個好習慣。所以愿意日日夜夜重復。

――安妮寶貝

軀體的疾病也許證明靈魂的健康。

――奧立弗?薩克斯

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巴爾扎克

好夫妻的9大經典表現:戀愛時,彼此是崇拜者;交談時,彼此是知音;得意時,彼此是吹牛的對象;生氣時,彼此是出氣筒;困難時,彼此是咨詢師;痛苦時,彼此是安慰者;生病時,彼此是護理;年老時,彼此是拐杖;安穩時,彼此保持適當的距離。

――佚名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羅曼?羅蘭

第一財富是健康,第二財富是美麗,第三財富是財產。

――柏拉圖

勤勉的人,每周七個全天;懶惰的人,每周七個早晨。

――諺語

人生五不爭:第一、不要與上司爭權。第二、不要與文人爭名。第三、不要與商人爭利。第四、不要與無賴爭氣。第五、不要與配偶爭理。古人云: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唯有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佚名

我們應該享用金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知道如何能一邊賺錢,一邊保持身心健康。創造財富的過程不應該讓我們身心俱疲,無緣享用財富,那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一個拿自己的身體健康去換錢的生意人,完全不懂得經商的目的。

――麥克爾?羅奇格西

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五十九倍。

――雷巴柯夫

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的是詩篇,而其余則是平淡的散文。

――巴法利?尼克斯

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話,不過是一起度過柴米油鹽的歲月。

――8090熱門語錄

第2篇

——黑格爾

不知從哪一天起,我們開始對自己的年齡敏感起來。20歲以前,總覺得還沒有進入生活,但今天回過頭看,偏偏又覺得那時候的故事最多,記憶最飽和。日歷一頁頁地翻,年齡無生息地長,偶爾翻翻舊照片,會驚異于那雙滿是稚氣的大眼睛曾經屬于我!忽然間,我們似乎意識到,許多東西在不經意中已經永遠湮沒在黑暗中了。在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失落了渴盼成長的心情。

我曾經好多次向朋友們問過同一個問題:“人一般能活多少天?憑你的感覺盡快報個數字出來。”

“10萬天!”

“20萬天!”

幾乎每個人的聲音都響亮而充滿自信。然而,我卻告訴他們,人的生命實在只有2萬多天。起初,沒有一個人相信我的話,說:“是不是少了一個零?”經過一番計算之后,朋友們深深地嘆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暫1”

天黑下來了,我擰亮臺燈。時鐘嘀嗒嘀嗒地走著,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開一本書,米蘭·昆德拉正在說:“我討厭聽我的心臟的跳動;它是一個無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點著數。”可是我沒法不聽,正如我們沒法拒絕2萬多個日子一個個溜走;我的心臟沒法不跳動,正如樹葉在秋天里沒法不飄落。心臟停止跳動,那便是我們的末日。我平靜地想著:我們怎樣才能在最后走進墳墓之前,沒有遺恨?這個問題非常接近那段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語錄:“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

現代人無疑是越來越明智了。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只存在一種聲音,也失去了響亮的壓倒一切的“黃鐘大呂”。當年奉為圭臬的東西今天或許被扔進了垃圾箱。人們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瑣細欲望,為物質和肉體急急奔忙。他們為一份工作甘愿下跪,為了致富不惜出賣良心。“良心多少錢一斤?”遠在很多年前這句話就已傳遍了一個有10億人口的中國。人們出國留學,卻不再是為了探求真理;人們不“好好學習”,卻也是為了“天天向上”;人們唱卡拉OK,燒兩個小菜佐半斤老酒細細地品味生活;人們互相比出身,比收入,比臉蛋,比名牌……

不說了,一切都是明擺著的。一句話:人們不再相信不朽,也不再相信靈魂,這一群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活法不同而已,愛怎么活就怎么活唄!”聰明人總這樣說,對極了,“活法”,我無話可說。

但是請允許我保留驕傲和批判的權利。

記得以前也頗為欣賞中國歷史上那位以瀟灑著稱的詩人坡,認為他身上畢竟還體現了傳統文人的一點浪漫精神。但到后來我終于發現,所有這些都不過是“隨物賦形”的結果,沒有定性。

人們拋棄了一個英雄的時代,繼而也拋棄了英雄所具有的精華。沒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沒有了朝圣者般的堅韌與頑強,沒有大愛,沒有大恨,沒有大悲,也沒有大喜。有的只是機智靈動,適性得意;有的只是婉轉玲瓏,隨和附會。“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人們所追求的是一種無可無不可、無為無不為的境界;說得白一點是“何必那么認真呢?只要自己過得快活就行。”蘇軾至今為世人所推崇,禪宗終于在今日發達,小品文家族隆重復興,都不是無緣無由的。

于是,我想到了一個人,半個世紀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寫道:“自然賦予人們的不調和還很多,然而生命絕不因此回頭。”這個人就是魯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為了肩起黑暗的閘門而擁有一顆黑暗的心”,他“是現代中國最痛苦的靈魂,不管怎樣,他都是一個戰士”。可以有千萬個陶淵明、坡,可以有數不清的林語堂、梁實秋,但是魯迅,只有一個。

一種堅挺、鮮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極其稀罕的,更多的人習慣于做一攤稀泥。這世上有多少胖乎乎、軟綿綿的蠕蟲啊!

幾天前,重讀小說《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動。瞧那個人,他堅定地站著!他有一種足以震懾群生的氣度,他的硬朗的質地是對眾多聰明人的嘲諷,他的沉默和鐵一般的冷峻令機會主義者心驚。那個人,他是來自歐亞大陸高緯度的堅硬的風,他有信仰,“信仰,你這純鋼百煉的處女!”

還有海子,質樸而清亮的海子。這位詩人沒有活滿1萬天,但他永遠保持了純潔。他“站在太陽痛苦的芒上”,復活了。

“詩意是人的棲居必備的基本能力。”海德格爾下了這樣的斷語。這詩意,動物不會有,它是我們人類的糧食。

夜深了,時鐘依然嘀嗒嘀嗒地走著,我聽到自己的心臟跳動的聲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這樣一幅幅圖景:魯迅在夜里一邊咳嗽,一邊寫文章,電燈昏黃,“愛夜的人于是領受了夜所給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徹夜寫完自傳體小說《判決》,完成了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我的心臟周圍隱隱作痛”;馬賽爾·普魯斯特從35歲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門窗緊閉,房間里點著蠟燭,《追憶似水年華》成為他唯一的安慰;張承志做著“靜夜功課”,午夜時分,他點燃一支煙,紀念夜與黎明相連的瞬間……

這群孤獨的人!這群飽滿的靈魂!

第3篇

關鍵詞:流行音樂 意識形態 傳統文化

在流行音樂的市場競爭中,臺灣流行歌曲,尤其是國語流行歌曲的創作一直都走在樂壇的前列。臺灣流行歌曲之所以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除了旋律和曲風的現代流行元素比較符合時代審美需求,還在于創作上傳統人文情懷的厚重,使人產生一種懷舊情愫。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后,思想上對于藝術的簡單理解有了改變,通俗音樂也逐漸“解禁”,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開始被越來越多地寫進通俗歌曲之中。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大陸流行音樂的創作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沒能擺脫正統歌舞、戲劇文藝組織的規范,獲得完全自由的創作環境和空間,此外意識形態的特殊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流行音樂文學內涵的比較

1982年,著名詞作人曉光一揮而就,寫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大陸打破了文藝上的禁錮,通俗歌曲的復興開始了。改革開放后,激勵人奮發向上的主旋律歌曲成為當時大陸樂壇的主流。這些通俗歌曲,在思想上以表達愛國情懷,歌頌新社會為主要內容;歌詞上蘊涵著全新的蓬勃朝氣,情感奮發向上,同時也飽含平民性的詩情畫意。比如1980年2月大眾評選的包括《祝酒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妹妹找哥淚花流》、《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等在內的“15首抒情歌曲”,成為那個時代最受大眾歡迎的大陸“第一代流行歌曲”。

由于十年思想文化禁錮的枷鎖剛剛解開,國人在通俗歌曲的創作方面還處于比較保守的狀態。如1978年謝添導演拍攝的電影《甜蜜的事業》的插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 愛情的歌兒隨風飄蕩

我們的心兒飛向遠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啊 親愛的人啊攜手前進 攜手前進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充滿陽光

……

這些代表新時期萌芽階段的通俗歌曲,在抒發普通人情感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意識形態宣傳功能,因此在歌詞的創作上,基本上全篇歌詞使用白話,簡練通俗,極少帶有文言語句,鮮見對古代詩歌、詞曲文本引經據典的痕跡。

但在很多臺灣流行歌曲中卻可以領略到滲透著古典文學營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痕跡,老少咸宜,傳唱至今依舊不覺得過時。比如臺灣歌手鄧麗君,1983年她親自參與策劃的第一張詩詞歌曲特輯《淡淡幽情》中,其中主打歌之一《獨上西樓》選自南唐“詞帝”李煜的《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種詞原調為唐代的“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將這首詞的調名標為《烏夜啼》。這首名為《相見歡》的詞,詠的卻是離別愁,歌名取自首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攝盡凄婉之神。此外,還有最為人所熟悉的、取材自蘇軾名作《水調歌頭》的金曲《但愿人長久》更為膾炙人口,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和空靈之感。范仲淹的《蘇幕遮》、歐陽修的《玉樓春》、柳永的《雨霖鈴》、辛棄疾的《丑奴兒》、秦少游的《桃源憶故人》,甚至包括李之問與妻子聶勝瓊的愛情之作《鷓鴣天》,都在這張《淡淡幽情》專輯中被改編成歌曲,也從歌詞中欣賞到了中國古代詩詞的精華。

素有“臺灣音樂教父”美譽的創作歌手羅大佑就有許多這樣的歌曲,像1982年發行的同名專輯中的《之乎者也》:

知之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知之為不知 在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寒山子是也

不知為知之 不在乎在乎 此人何其者 齊人是也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經這么說……

歌手以一種近乎調侃經典的方式,將孔子《論語?為政》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原話和現代白話組合成歌詞,借古諷今,產生了一種顛覆傳統嚴肅感的詼諧,讓傳統經典和后現代主義精神交相輝映。

意識形態對創作的影響

一些音樂人在創作時尚先鋒式的流行音樂的同時,敢于在作詞或曲風上做一些“古為今用”的嘗試。而中國大陸由于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長期以來受到蘇聯關于文藝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革命與建設新社會的精神動力”的理論影響,堅持以文學藝術的“他律”性而非“自律”性為核心,遲遲無法走出一條現代性審美自主的道路。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大陸的流行音樂創作也相應地被類似傳統的觀念所限制,非主流的流行歌曲和主流音樂就如同儒學中“鄭聲”和“雅樂”之間的差別、審美觀念中的“自主性追求”和“革命性”之間的矛盾那樣,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有所區分。很多“古為今用”的歌詞在大陸似乎往往只有在題材較為嚴肅的歷史電視劇的主題歌或插曲中才比較常見,如電視連續劇《唐明皇》中的《倚天拔劍觀滄海》、毛阿敏演唱的《隋唐演義》主題曲《獨釣千古愁》和《武則天》中的主題曲《人之初》等包含大段的古代文學和歷史典故。

音樂或其他藝術中意識形態的表述,是把某一類音樂或藝術視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代言物和代表。流行音樂作為這種“代言物”,在創作上所形成的一些差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相同傳統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地區意識形態的差異,對藝術形式和內涵的差別所產生的一些影響。

社會文化氛圍的熏陶

作為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行音樂在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和發展以及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發展特點,一定會受到該歷史時期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文化因素,對流行音樂具有更為直接的成因性影響。因此,社會在特定時期的文化狀況,也對流行音樂歌詞創作中古典文學元素的內涵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社會認知,國學傳承。“國學”這個詞的概念,是上世紀初為區別“西學”而誕生。“國學”二字,包含著泱泱華夏一切傳統學術文化,維系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禮教文明。青年作家周為筠《在臺灣:國學大師的1949》一書中寫道:“當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的一批著名學者、國學泰斗們如、傅斯年、林語堂、錢穆、方東美、徐復觀、牟宗三、張大千、梁實秋等,在國家巨變的前夜做出了去留的抉擇,這些或許純粹是出于個人價值觀的選擇,卻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部分精髓撒播到了寶島。”

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很大程度體現在社會文化環境與流行音樂互動發展的關系之中。其中社會文化環境的存在是第一性、前提性的存在,影響著流行音樂發展的整體特點。相比較而言,臺灣的流行音樂在創作在歌詞內涵上傾向于包含本土化的傳統理論思辨色彩。例如臺灣詩人歌手黃舒駿在其1989年發行的同名專輯《雁渡寒潭》中的這首歌,取意于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菜根譚》中一句“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原句表達了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對各種事情都可以放寬心胸,不受外界干擾,保持自我的高潔品性。

這樣的音樂作品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受到市場的歡迎,在贏得發行量的同時,更普及了一種創作和欣賞理念,提升了流行音樂這種非主流文化的人文內涵。當然,這一切很大程度取決于整個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才給了創作上滲透“國學”、古今相融的生存空間。

潛移默化,教育特色。流行音樂最主要的創作、消費群體是廣大的青少年,而對這個群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學校的教育。

臺灣地區中學采用的“國文”教材突出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以“臺灣中學標準教科書編委會”編定的一套初中國文教材為例,其選文大致有三方面:1.傳統的名家名篇,這在教材中的比重最大。文言文有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列子的《愚公移山》、周敦頤的《愛蓮說》、彭端淑的《為學》以及《論語》、《左傳》、《禮記》、《史記》中的文章,以及古典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等部分章節。在詩詞方面,教材收錄了杜甫、白居易、王維、王煥之、孟浩然、柳宗元、陸游、岳飛、鄭成功、鄭板橋、梁啟超等名家佳篇。2.和臺灣有關的史跡、典故、歷史人物、傳說和風俗民情的鄉土教材。如鄭成功的《告諸將屯田書》、梁啟超的《臺灣雜詩二首》、華振之的《礁溪行》、鐘梅音的《鄉居情趣》和《蘇花道中》、楊一峰的《阿里山五奇》等,這些文章無不洋溢著炎黃子孫的思鄉愛國之情。3.關于勸學、立志、修身、處世的課文。如《孔子與弟子言志》、史可法的《遺書》、的《我的母親》等,這些文章充滿了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內容健康向上。另外,臺灣其他語文教材,也同樣重視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的選編,以教育和感染青少年學生。

《青花瓷》的歌詞作者方文山,一舉獲得2008年第臺灣“金曲獎”三項年度大獎;音樂制作人周傳雄,一首膾炙人口的《聞笛》中曲末“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響過行云橫碧波,余音嬈嬈尚飄空”選取自唐代趙嘏的五言律詩《聞笛》。臺灣很多音樂人之所以能夠如此揮灑自如、駕輕就熟地運用傳統文化元素來為流行音樂增色,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對古典文學頻繁的接觸和長年的積累。這必然和其教育背景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臺灣的“國文”教育特色,為音樂人提供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大環境。

結語

從流行音樂歌詞中的古典元素這個角度,我們看到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表現上,臺灣樂壇做得還是比較出色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國學在臺灣地區良好的延續和普及。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談及的電影創作時曾說:“香港的技術、大陸的市場、臺灣的人文……”可見傳統文化在臺灣人眼里成為一種賴以自豪的資本,它給予了臺灣各個藝術行業和領域足夠強大的影響力和創作原動力。

借臺灣流行音樂這個角度,我們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在臺灣的維護和傳承狀況,可以發現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將傳統人文和當代藝術形態良好結合固然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當然更需要合理的尊重和包容,一以貫之的延續和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讓年青一代了解和接受我們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使之不斷地煥發新的生命力,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官風華主編:《臺灣校園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婷娟:《從當今流行音樂中簡析中國古典詩詞》,《商業文化?學術探討》,2007(6)。

3.姚展雄:《流行音樂的古典情懷――淺析方文山歌詞藝術》,《音樂論壇》,2007(3)。

4.蔡音穎:《略論流行音樂歌詞創作中的古典文學元素》,《藝術教育》,2004(7)。

5.周為筠:《文化沒有兩岸――寫在〈在臺灣:國學大師的1949〉前》,《社會觀察》,2008(8)。

6.王磊:《馬列文論――中國語境下文藝意識形態理論的三種形態》,《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伽师县| 云阳县| 宁都县| 辉县市| 青田县| 民勤县| 仙游县| 兰州市| 连云港市| 军事| 富宁县| 邵阳县| 万盛区| 调兵山市| 碌曲县| 阿拉善右旗| 南溪县| 昌江| 文水县| 息烽县| 大埔区| 海伦市| 万安县| 武鸣县| 永善县| 昭苏县| 开原市| 宁海县| 井冈山市| 勐海县| 炉霍县| 石柱| 牟定县| 平原县| 尉氏县| 禹州市| 故城县| 全椒县| 城口县|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