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9: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陸游的詩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游山西村》選自《劍南詩稿》。
游山西村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字務觀,字號放翁,南宋著名詩人
原文: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劍南詩稿》是南宋陸游創作的詩詞集,共八十五卷。該書收錄詩詞九千三百四十四首,作者生當金兵入侵之時,中年到過南鄭前線,所以抗金與收復失地是詩集中的主旋律。
(來源:文章屋網 )
王羲之在五十歲那年,完成了作為一位文人畢生的大事:召集了41位趣致相投的親友,共聚紹興西南郊的蘭亭,行修禊之事,曲水流觴,作詩成集。估計是待到日落之前,王羲之酒至微熏,便收齊了大家撰寫的詩文,自己則揮毫作序,于是成就了千古聞名的《蘭亭序》一文。
據說,王羲之隔日酒醒之后,喚書童將昨日的詩集拿來一看,卻被自己親手寫的序文嚇了一跳,于是立刻奔入書房,取紙研墨,照著原文的模樣,又寫了一遍,可是無論如何,都寫不出原文所有的那種韻味。之后數年,王羲之多次試圖重寫《蘭亭序》,但始終無法達到當初在蘭亭所作一文的高度了。究其原因,大概是書寫原文時候的心情和酒勁恰到好處,所以才得此妙文,離開了那時候的場景和情緒,就算書法的功力不變,寫出來的終究是兩樣的文章。
縱觀《蘭亭序》全文,前半段王羲之描繪了蘭亭周圍的山林景致和眾人飲酒作詩的熱鬧場景,隨后卻筆鋒一轉,感慨起生死歲月的無常。五十知天命,不能說王羲之是一個容易悲觀的人,只是此時此刻的他,在心愿已了的情況下,回首往昔,追溯前事,頓時覺得人生起伏,喜樂悲歡,都逃不開終究一死,卻也是人之常情——確實,在蘭亭相聚之后僅過了八年,王羲之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因此說《蘭亭序》中他似乎預見了自己不久以后的命運,也不為過。
不論《蘭亭序》對王羲之究竟意味著什么樣的心情,但對后人來說,“天下第一行書”已經非其莫屬,而蘭亭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腳下的小田園地帶,因一序而名傳千年。自東晉以后,蘭亭成為人們紀念王羲之和研習、交流書法的一處著名景觀。
今日的蘭亭,修建有鵝池、碑亭和諸多館舍。鵝素來是王羲之的心頭好,蓋因其形狀高雅,又似“之”字造型,所以在與王羲之相關的許多景點都養有白鵝,立有王羲之手書的“鵝”字石碑。
除了鵝碑之外,蘭亭景區內還藏有康乾二帝手書的石碑。其中康熙碑為其臨《蘭亭序》全文,由京城送至當地,請御用石匠鑿刻而成,如此多字的康熙墨寶可謂舉世罕見;乾隆碑則是乾隆游歷至此,有感而發寫下的詩文。
“曲水流觴”是蘭亭頗為有趣的一處體驗式景觀。流觴者,是用瓷器小碗,盛有少許的紹興黃酒,輕輕放到平緩的溪流水面上,那碗竟可漂浮水上,順水而下,遇到細小的渦旋或石頭阻攔,會打轉或停留,而守候在溪邊的詩人們,就可拿起那碗酒品嘗,吟詩助興。現在去蘭亭景區,也可體驗此等情趣。
蘭亭背倚蘭渚山,王羲之稱“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這也是紹興城郊不少人文景觀的共同點,就是在視線越過亭臺樓閣之上,可以看到巍巍青山。在山的遮蔽下,景顯得寧靜、肅穆,又因為有山的輪廓為背景,人造與自然的景觀巧妙結合,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書圣故里算得上是紹興城區內保留較為完整、古舊味道最為濃厚的江南水鄉街區,還居住在大量的紹興本地居民。書圣故里街區內的戒珠寺,即是王羲之故居。故居為何成為寺廟?這還有一段典故。據說王羲之喜歡把玩珠子,有一回一顆頗為喜歡的珠子不見了,王羲之懷疑是隔壁的僧人所竊。僧人蒙受冤屈、含恨自盡以后,王羲之卻發現原來是自家的鵝把珠子給吞了。為了表示對僧人的愧歉之情,王羲之遂將家邸贈予寺廟。
和魯迅故居在同一條街上、相距不過百余米的沈園,樹立著一塊磚壘石碑。石碑上題有兩首詞,均名《釵頭鳳》。這里便是陸游與唐琬別離的所在。
南宋時期,沈園是一處定期向公眾開放的私家園林。公元1151年,農歷三月初三,詩人陸游在此重逢了離別十年的前妻唐琬。
十年前,因陸母一句號令“陸游婚后情深倦學,誤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誤了宗祀香火”而被迫分開的二人,此刻重逢,難忘舊情,怎不百般傷感?
飲過唐琬送來的黃酒,陸游含淚提筆,在園中粉壁上題了一闕《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題詞之后,陸游離開了紹興,赴他鄉任官。隔年春天,唐琬再次來到沈園,無意中看見陸游寫在粉壁上的詩詞,不由得淚流滿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覺中和了一闕詞,題在陸游的詞后: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沈園不大,夏日里游園,圖的是蔭蔽清涼。但是,從踏入院子的那一刻起,如果你懂得陸游和唐琬的故事,如果你也經歷過情愛的痛苦抉擇,那么沈園就會成為一條似乎沒有盡頭的時光隧道,把每個人都送到心靈深處柔軟的角落。
古代人文景觀
上虞·大舜廟
紹興在古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最早一位是華夏先祖之一的舜帝。正《史記》引《會稽舊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上虞市大舜廟,建筑規制與一般的古典廟宇差異較大,多了幾分新鮮感。景區內有大舜駕馭群象耕作的巨型石雕組合,廟宇正前方有兩座對稱的高大建筑,為仿造大舜會百官的場所而建。廟宇系列建筑的主體以白石為建材,莊重而不失上古時代的特色。除了地面上的雕塑和建筑群外,在其后的山體上還有亭臺狀的建筑,可驅車到達。
城郊·大禹陵
會稽山是大禹治水成功后會聚諸侯的地方,也是他東巡病故后安葬的場所。會稽禹陵景區離城區不遠,出租車約三十元可到達。
大禹陵坐東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廟三大建筑群組成。
禹王廟的建筑規制頗高。禹王廟為三進兩院的格局,每進建筑都較之前一進高大許多。這些建筑在近年來都多有修繕,但巧妙的是,仍有部分木梁上的彩繪并未覆蓋新的顏料,而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模樣,縱然色調暗淡,卻能讓游人看到舊時的手藝,新舊得以比較,也算是修繕者的細致用心。
沿著禹陵之后的山道石梯上行,踏過千級臺階,就到了山頂巨大的大禹銅像腳下。這里可北望紹興城區。
諸暨·西施故里
西施因其美貌而聞名,但如果純粹只是外表,也成就不了人們對西施的千古傳唱。人們相信,西施和范蠡其實是一對恩愛的才子佳人,只是范蠡為了越國滅吳的大業,將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令其被美色迷惑,耽誤朝政,最終亡國于越下。西施故里有西施殿、鄭旦亭、浣紗亭等建筑。景區外的浣紗江畔矗立著“浣紗石”,據說青年情侶至此拜謁,會令感情格外美滿。
上虞·曹娥廟與祝家莊
曹娥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女。據傳曹娥的父親在上虞境內的舜江內溺亡,卻尋不著的尸首。年僅十四歲的曹娥在江邊號哭了十七天,隨后也躍入江中,五日后抱得父親尸首歸來。上虞人于是為曹娥立了廟宇,改舜江名為曹娥江,以作紀念。
關鍵詞:古詩 亭 閑情哲思 優國傷時 別愁思緒
亭最早作為國防軍用建筑,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多設于邊疆要塞,用以監察敵情、傳遞烽火。到秦漢時為基層單位,眾所周知,劉邦原為泗水亭長。同時《說文解字》釋“亭”為“亭民所安也”,《釋名》言“亭停也,人所停集”,可見亭也是一種供人休息的建筑。亭還有一種功能就是審美功能,特別是受魏晉南北朝時玄學隱逸、登山臨水之風氣影響,亭的這種審美功能得到凸顯。
意象是中國文論之特產。古人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言”,在立好象后“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蘊藉(《二十四詩品》),由此可見意象中蘊含著創作者之生命體驗與人生情感。亭作為古詩中常見之意象,經歷代文人情感之傾注,凝結了他們的人生情感與審美意蘊,有著多層次的文化內涵。
本文簡要地分析了常見的山水園林之亭、古跡之亭、長亭短亭。歸納出亭意象所積淀之閑情哲思、憂國傷時、別愁思緒等人文內涵與審美情思。
一.山水園林之亭——閑情哲思
宋代陸游《秋雨初濟徙門外有作》:“三十余年此結廬,客來不用笑迂疏。前身已預蘭亭會,老眼曾窺禹穴書。浮甕社醅香出屋,登場秋稼穗盈車。蕭蕭蓬鬢雖衰矣,追逐鄉鄰尚有余。”
蘭亭位于浙江紹興西南蘭渚山。《越絕書》“勾踐種蘭渚山”,其名源于此。在王羲之前,蘭亭的功用主要體現在傳遞公文、維系治安之用。而至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名士游山玩水于此,并由王羲之寫下了著名之《蘭亭集序》。由此之后蘭亭名顯于世,其審美功能逐漸凸顯。《蘭亭集序》在對蘭亭清麗山水的描繪中表達了文人的閑情哲思,抒發了對人生之生與死的感慨。而在后世之古典詩歌中一出現蘭亭則多指王羲之筆下之,且情感頗為相似。上文陸游之詩,借蘭亭意象表現了作者在經歷了人生之后的一種自然閑適的態度。而與《蘭亭集序》所體現的悲情意識不同的是,詩人于此體現的是一種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陸游的另一首詩寫到“新晴快上蘭亭路,莫代春殘始一殤”(初春記事二首)。讀者可以看出陸游以蘭亭給人們呈現出一種不為世事所拖累的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其對生命短暫之悲嘆對王羲之筆下的蘭亭之意是有所繼承的。
除了蘭亭之外,古詩中眾多的山水園林之亭多蘊藉著詩人閑適的自然情感與人生哲思。如蘇舜欽《初晴游滄浪亭》云:“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微晴。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鴿相對鳴。”滄浪亭是蘇舜欽的私家園林,作者在游自家園林中表現了文人雅士自然直情趣。同樣《皎然酬烏程楊明府華雨后小亭對月見呈》“夜涼喜無訟,霽色搖閑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風自清。凝弦停片景,發詠靜秋聲。何事禪中隱,詩題忽記名”,詩中之“喜無訟”與“閑情”均已小亭之景而表現,可見“小亭”是詩人閑情逸致之代言,同時讀者也可以看出其佛禪之空靈,超然之境界。另外韓偓《南亭》:“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語靜先聞,鳥啼深不見。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淀淀。塹蔓墜長茸,島花垂小蒨。行簪隱士冠,臥讀先賢傳。更有興來時,取琴彈一遍。”讀者知道亭是一種四面無墻之建筑,如此便更眼界開闊親近自然。文中詩人坐于“似僧院”的南亭,四面之景呈現與眼中,空氣清新,山色明麗,閑讀“先賢傳”,興來彈素琴,表現出詩人對一種超然的生活之追求,當然閑情逸致也見其中。
由此可見對自然山水園林之亭,詩人多取其審美功用,而以寫亭來抒發詩人之自然閑適之感與人生追求尤為凸顯。
二.古亭記憶——評點歷史、憂國傷時
(一)烏江古亭——評點歷史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烏江浦,古為渡口,秦漢為亭驛并設亭長。其因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于此兵敗自盡,而聞名古今。故后世詩人一提及烏江亭便聯想到這一史實。杜牧在《題烏江亭》中認為勝敗是兵家之常事,項羽作為一個男子漢,就應當具有忍辱負重的男人品質。并且項羽在當時就應該過江東,江東故里有大量有識之士,說不定可以幫助項王卷土重來,東山再起。但歷史是不容更改的,項羽最終沒能過江東,詩人對此未免有絲嘆惋之意。
而王安石《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王安石則認為即便是項羽過江而東,但大局已定,且厭倦了戰火的江東子弟是不會為項羽卷土從來的,表達了與杜牧不一樣的見解。胡宏在《項王》一詩中寫道:“快戰馬知霸術疏,烏江亭上獨欷噓。萬人三尺俱無用,可惜當年不讀書。”胡宏認為項羽有勇有無謀,最終敗于烏江亭是當年沒有認真讀書的緣故。
(二)新亭遺跡——憂國傷時
李白《金陵新亭》:“金陵風景好,豪士集新亭。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頤情。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
新亭建于三國時期,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它是南朝時代建康的西南要塞。使之名著于文史的是新亭對泣這個典故。劉義慶《世說新語》載:“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此便是本典故之由來。后世以新亭對泣來指亡國之悲及憂國傷時之情。李白的《金陵新亭》寫作于安史之亂后,他抨擊了當時朝中一些大臣不故江山社稷的茍安心態,并禮贊王導(詩中王丞相、西晉人)表現出自己憂國憂民的愛國情結。
值得提及的是新亭對泣這個典故出自于西晉末年,時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南宋與南明也同有此情形。由此時節的詩人在提及時事常想到新亭。如陸游《追感往事》“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詩中的“夷吳”是春秋齊桓公時名臣管仲的字。其曾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詩人與后兩句深嘆眼看山河陷入敵手,朝中不求有管仲那樣之賢臣,就連相對而泣的官員都沒有。結合當時歷史背景,便是有報國抗金之人士,也難被朝廷重用,故此可以看出詩人的憤慨與憂國傷時的心境。同為南宋詩人的汪元量在《題王導象》中寫道:“秦淮浪白蔣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緣無淚灑新亭。”更是批判了南宋朝廷茍安半壁江山的恥辱荒唐行徑,表達了自己堅定抗敵之意志。南明詩人張家玉在《讀史》中寫道:“晉室傾頹事莫當,雞聲啼起鐵肝腸。諸君漫灑新亭淚,好向中原識范陽!”借新亭對泣典故表明眼淚不能挽救南明亡國之命運,要想救國救民力挽狂瀾,英勇抗敵是唯一的途徑。
烏江亭與新亭是歷史文化名亭的兩個典型。因歷史興替到詩人所處之時,已為古跡之亭,詩人游歷或聯想至此,莫不有評點史實感嘆人生,吊古言今憂國傷時之悲情。
三.長亭短亭——別愁思緒
杜牧《題齊安城樓》:“嗚咽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闌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
“長亭”之出處見于南朝庾信名篇《哀江南賦》“水毒秦涇,山高趙徑。十里五里,長亭短亭”。此言西魏攻破南梁江陵俘其民北歸之事。作者批判了西魏軍的殘暴與南梁的無能,對百姓亦有同情之心。南梁民眾“十里五里”漸離故土。集離別之意,故土之思,奴役之恨于一身,悲韻難絕。杜牧《題齊安城樓》中的“奇安”為黃州距離長安恰為75長亭之距。公元842年時任人任黃州刺史,距故土長安千里之外。因此“憑欄”無用,體現出詩人思鄉之苦。長亭在陸游的筆下有濃郁的思親之情,其在《看雨》中寫道“擁被聽春雨,殘燈一點春。吾兒歸漸近,何處宿長亭?”,詩中的“吾兒”指的是陸游第六子——子布,其與家人相離多年,陸游聞知子布從四川東歸紹興與父兄團聚規程漸進,便不住地想,我的兒子今夜在哪座長亭中留宿呢?可見其思念兒子之心切。而在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褭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之中,詩人更將長亭意象同含別情之柳意象與霸水意象并列寫送客之新恨,表達了深深之不舍別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唐詩人柳郴《贈別二首》“江浦程千里,離尊淚數行。無論吳與楚,俱是客他鄉。何處最悲辛,長亭臨古津。往來舟楫路,前后別離人”,詩中同樣將長亭、江浦、古津、他鄉客等帶有別情之意象并列,以離奇的手法描寫出中唐人民疲于奔命、流落他鄉的現實。將個人之離愁別恨上升至更廣的時代層面。
短亭是與長亭相似之意象,如《皇甫冉送盧郎中使君赴京》中的短亭意象與李商隱《寄懷韋蟾》“謝家離別正凄涼,少傅臨岐賭佩囊。卻憶短亭回首處,夜來煙雨滿池塘”中的短亭意象都蘊含有別愁思緒。故此不再贅述。
總之,意象是中國的特產,亭這種符號式的文學意象,經過歷代詩人之人生情感與審美理想的傾注蘊含著閑情哲思,評點歷史,憂國傷時,別愁思緒等文化內質。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2]劉熙載《釋名》[M].出版社:北京市: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85 叢書名:叢書集成初編.
[3]黃壽濤 張善文《周易譯注》出版日期:2001 叢書名:中華古籍譯注叢書.
[4](梁)鐘嶸,(唐)司馬空圖著《白話詩品 二十四詩品》[M].出版社:長沙市:岳麓書社.出版日期:1997.12.
[5]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張仲清《越絕書校注》[M].張仲清校注,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
[7]蘇舜欽《蘇學士文集》[M].震澤徐氏白華書屋刻本.
[8](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出版社: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0.
[9]賀新輝主編.全唐詩鑒賞辭典[M]重排版.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07.第1版.
[10]葛全德主編《百家專題突破:高考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訓練一百篇》[M]2008.
[11]胡宏《胡宏集》[M]中華書局 1987.
[12]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M].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
[13](南朝宋)劉義慶著;黃征,柳軍曄注釋《世說新語》[M]出版社: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14]張寶林編著《古今愛國詩詞賞析》[M].中國文化出版社,2003.12.
[15](明)張家玉撰;楊寶霖點校《張家玉集》[M]出版日期:1992.03 叢書名:嶺南叢書.
[16]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古代抒情散文鑒賞集》[M]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8.06.
[17]將寅《戴叔倫詩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5.1.
[18]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M] 2008年11月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美)韋勒克,沃倫著《文學理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5.
[20]周曉琳,劉玉平著.空間與審美 從文化地理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學[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9.09.
[21]趙義山 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22]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23]張晶 周曉琳《試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橋意象》[J]新學術2009 1.
公元1940年,西南聯大中文系創辦《國文月刊》,封面四字竟然是請水利工程專家陳士驊教授題寫的。陳教授不僅在水利、水土諸多方面造詣頗深,而且擅長書畫和傳統詩詞寫作,有《陳士驊詩集》行世。其中《宿菜園渡武侯祠》一詩明凈洗練,最為感人。詩曰:“夕照桓侯戍,煙籠丞相祠。泉流疑琴韻,夢驚覺馬馳。”中國老一輩科學家文學修養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地質學家李四光亦有很深的國學根底。曾撰有一詩悼念其學生:“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風云忽變色,瘴癘蒙金甌。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短短四十字,堪稱語簡情深,感人肺腑。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在其所著的《物候學》一書中引用了大量中國古典詩歌,其中包括李白、杜甫、劉禹錫、王之渙、陸游等名家的詩篇。如引陸游詩“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楓葉欲殘看愈好,梅花未動意先香。”竺老75歲那年,還手錄過陸游的著名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旨在律己策人。橋梁學家茅以升能將漢代的《京都賦》背得一字不漏,撰有《五橋頌》《二十四橋》《人間彩虹》等散文行世,其中有些文章還被選作中學語文教材。稱其不僅是科學家,而且是文學家。茅翁晚歲寫有兩則警語。一曰《人生哲語》,稱:“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另一則為《治學格言》或曰《十六字訣》,云:“博聞強記,多思多問,勤于思索,勇于創新。”兩則警語,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科學家中也許數學家們的文學修養更為突出。如蘇步青就有“文理全才”之美譽。蘇氏一生與詩結緣,從事詩歌創作長達七十余年,出版有《蘇步青業余詩詞鈔》。其中“畫角聲聲催鐵血,烽煙處處缺金甌”,“江南煙雨夢歸頻,永懷三戶可亡秦”,表現了蘇教授對日寇犯華的憤慨;“骨肉無由長暌隔,山川自古本相連。人民十億女媧在,定補鯤南一線天”,反映了蘇步青對臺灣同胞的無限關愛和對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蘇老曾無限感慨地說:“深厚的文學、歷史基礎是輔助我登上數學殿堂的翅膀,文學、歷史知識助我開拓思路,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以后幾十年,我能吟詩填詞,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時的文理兼治的學習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學習理工、自然科學的同學們說一句話:打好語文、史地基礎,可以幫助你們躍上更高的臺階。”他的這番話無疑是鼓勵青年科學家們的金玉良言。
華羅庚詩文俱佳。相傳他在讀唐詩“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時,發現詩中有常識性錯誤。便隨口吟曰:“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其思維之敏捷,令人嘆服。華氏晚年撰有“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勞補拙是良策,一分辛勞一分才”一詩,在學界影響很大。陳省身曾被人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他幼時跟隨祖母背誦唐詩、佛經。稍長,則讀《封神榜》《七俠五義》乃至《紅樓夢》,晚年又好讀金庸的小說。嘗云:“許多藝術作品中的藝術美感與哲學內涵和數學王國中的壯美風光與高深境界是相通的。”陳氏亦善詩。如其1974年作《回國》:“飄零紙筆過一生,世譽猶如痕。喜看家園成樂土,廿一世紀國無倫。”1980年作《訪理論物理研究所》:“物理幾何是一家,共同攜手到天涯。黑洞單極窮奧秘,纖維連絡織錦霞。進化方程孤立異,對偶曲率瞬息差。疇算竟有天人用,拈花一笑不言中。”其詩自然流暢,聲律諧和,頗有唐人風味。丘成桐17歲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就讀,后隨陳省身赴美,在加州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丘氏對文史亦有廣泛興趣,往往在研究數學之余,吟誦《史記》《三國志》《戰國策》等史書,尤好中國古典詩詞。所撰《數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一文,涉及詩三百篇、古詩十九首、《莊子》《洛神賦》《文心雕龍》《詩品》《西廂記》《牡丹亭》《紅樓夢》《金瓶梅》《人間詞話》以及多位唐宋名家的詩作和詞作,彰顯出其宏闊的閱讀視野。我曾將丘氏此文研讀再三,深感其思維卓爾不群,用詞莊重典雅,行文舒卷自如,真不愧為一代大師也。
令人感到詫異的是,西方科學家文學修養的情形與中國科學家亦多有雷同之處,可謂相映成趣。相傳美籍匈牙利數學家諾?伊曼能背誦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雙城記》。有人不信,便當面測試,令其背出某章某節,諾氏應聲而出,一字不差。又如法國數學家塞爾好讀文學書籍,家中建有一個規模可觀的圖書室,所藏文學書籍隨處可見。其所喜愛的作家竟多達三十多位,其中包括法國的司湯達、美國的辛格、英國的古卜林、日本的川端康成、阿根廷的博爾赫斯、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再如英人李約瑟曾以其七卷二十冊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令世人矚目,被譽為著名的科學與科學史家。1943年至1944年他曾在中國四川等地作科學考察。1943年6月4日,李約瑟在生物學家石聲漢教授等人陪同下,由岷江乘船前往宜賓。途中小雨綿綿,淅淅瀝瀝下個不止。面對此情此景,石教授背誦了南宋詞人蔣捷的詞作《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蠟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寮下,鬢已蕭蕭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李約瑟聽后大為感動,旋即將此詞譯成了英文:
As a young man, listening to girls singing in a tower, I heard the sound of the rain/While the red candle burned dim in the damp air/In middle age, traveling by boat on a river, I listened to the rain, falling, falling;/The river was wide and clouds drited above/I heard the solitary cry of a teal borne on the west wind.
And now in a cloister cell I hear the rain again,/My hair is grey and sparse; Sadness and happiness,separation and reunion, seem all one /They move me no more/Let the rain drop all night on the deserted pavement/Till the day dawns.
李氏對于翻譯,是否有過專門研究,限于資料,不敢妄斷。但從他英譯的這首漢詩來看,他于此道似不陌生。其譯詩不僅表達了原作者的多愁善感,而且也在一種程度上折射出了李氏的文學修養。
(陳放摘自香港2007年9月28日(大公報》 插圖:陳罡)
■責編:葉萬軍
讓我感動的經典——詩詞
每每翻閱古詩時,我都猶如遨游在一個神奇的世界中,如魚得水一般暢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詩句中迸發著詩人的雄心壯志;如火如荼的勞動場景透著勞動人民的勤勞;如詩如畫的美景蘊含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這一切使我陶醉,使我癡迷。我愛古詩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是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江河的詩,用簡潔的語言詳細的描述了長江的美景,令人心馳神往。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謳歌祖國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翻開厚厚的古詩集,我們一起見證,壯麗的山河,優美的詩篇,在歷史的每一個角落昭示著屬于它的輝煌,讓我們一路走來,沿途欣賞吧!
看宋朝,有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大地回春,一片萬象更新的景象,桃花盛開,鴨子悠閑地在水中感受著春的氣息,春天是美妙的!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天和煦的風兒已經將江南兩岸點綠了,風兒帶著一絲絲對家鄉的眷戀,對美景的贊嘆。有辛棄疾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青山再高,也無從抵擋浩浩蕩蕩的長江之水,奔騰的長江猶如中國人的頑強意志!有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山水水之間的小村莊,柳暗花明,一處接一處若有若無的小村莊,引得詩人連連稱奇啊!
觀唐朝,有李白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長江兩岸峻峰峭立,川流不息的長江中,一條小船從天際漂來,真是奇妙的感覺!有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火紅的楓林中,獨自一人享受著成熟的魅力,我喜歡這種感覺!有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站在遼闊的高原上,滾滾黃河向西流去,似乎是向白云中間流淌而去的;一座座孤城,一座座山峰巍峨的矗立在祖國邊疆,像一位位守衛邊陲的勇士。有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中的煙塵直向蒼天,長河向西緩緩流去,紅紅的落日在與地平線交際的那一線上,其實,黃昏也依舊很美麗!
視元朝,有張養浩的“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山有云襯托,朦朧之美;山無云襯托,如畫之美;云與山共同媲美。有趙子昂的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表達出了對西湖的憐愛之心,水光山色或許也有憂愁,可再愁無法與我我心中的悲哀相比啊!
瞧清朝,有康有為的“凄涼白馬市中蕭,夢入西湖數六橋。”我感受到了西湖對他的影響與流連忘返的意境。有黃任的“珍重游人入畫圖,樓臺秀措與茵鋪。”美妙的景色,令詩人如置身于畫卷一般,樓臺秀麗,綠茵成片,使我心馳神往,這真是一幅多姿多色的畫卷,我真想親眼見見啊!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是的《沁園春雪》中的千古名句。這是我的最愛,祖國的江山多嬌,令國人自豪;“江山如此多嬌”是對祖國最好的贊美。
漫漫詩篇訴說著祖國的壯麗的山川,這永遠值得我們華夏民族的兒女自豪!
關鍵詞:寒山子;氣候事件;人物原型
中圖分類號:B94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12)02-0036-03
唐代詩人、釋子寒山子寫有幾百首詩,后人稱為詩僧。其詩風狂放直白且富含禪意,獨特的詩風甚至引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一批詩人青睞。在日本、朝鮮歷代不少僧者與文人、官員和百姓對寒山子崇拜不已。1733年,清雍正皇帝為寒山詩的再版親自寫序。近代,寒山詩還一度風靡美國大學校園,大學生們以會吟幾首寒山詩而感精神充實。寒山子詩集如今已被譯成英、法、俄、日、韓等許多國家的文字出版,可見寒山詩作為一種文化,在世界人類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但如今對這樣一位在人類文化與思想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人物的生卒年代、出生地及生活軌跡的研究還存在許多欠缺。由于文史資料的不足,一旦說到寒山子以及他的好友豐干、拾得時均以姓氏不詳、不知其名氏、不測人也、不知何許人也一筆帶過,或以文殊、普賢化身來對付。寒山詩集共有313首詩,但每詩無標題、無注釋,也找不出確切紀年。因此,對寒山子生存年代的考證,就成為進行寒山子研究中的一個有趣話題。寒山子詩集最早版寒山詩序中所稱寒山子為初唐人,但一些文史學家們在研究之后,據詩內容與當時社會環境特別是一些宗教事件,判斷寒山子為中唐人,本文試圖在前人這些研究基礎上再做一些探尋。
一、“山中何太冷”一詩的寫作年代
寒山子詩中大量運用了表示寒意的詞匯,不僅詩人自稱中用了寒字,詩中也多次出現寒字以及與寒相關的雪、冰、冬、冷、霜等字,在寒山子313首詩中出現寒54次,冷13次,冰8次,冬8次,霜7次,以上字共出現90次,但卻找不出一個熱字。讓讀者感受到寒山子詩集中縷縷寒氣的寒字論,除了頻繁出現的寒山、寒巖以外還有寒泉、寒月、寒衲以及饑寒之詞,這類詩共有44首。
寒山子生活在浙江天臺地區,如今氣候屬于亞熱帶,年均溫度16℃,最冷月1月的均溫也為5℃,在冬季也很難出現冰凍數日不化的現象。這樣溫暖的地區怎么會使詩人產生如此頻繁的寒冷感呢?讀者也可從如下幾首寒山子的詩自己體會,如“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磧磧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煙。草生芒種后,葉落立秋前。此有沈迷客,窺窺不見天。”這三首詩所描述的不只是寒山子居住的寒巖山洞這較小空間之寒,而是整個寒石山及整個天臺地區的寒。而且這寒冷不僅存在于冬季,四季都寒。寒巖洞所在的寒石山高度只有一、二百米,不可能產生高處不勝寒的高海拔低溫環境。而這種寒不是一場寒流,也不是一、兩月就過去的寒冬季節,而是朝朝不見日的長期低溫。從“山中何太冷”一詩判斷,當時植物顯綠的生長季節僅有芒種至立秋間非常短的5、6、7三個月。作者認為寒山子此時遇到了唐代歷史上一個連續數年的低溫時期。受這一特別寒冷氣候環境的影響,寒意凝固到了寒山子這時期的一系列詩中。
只靠詩詞字面推測當時的自然溫度還缺乏說服力,在查閱了中國歷史氣候研究成果后得知,公元805年以前的唐代前期氣溫較高,且普遍高于現代,不太可能出現上述詩中所描寫如此寒冷的情況,此后溫度開始波動下降進入低溫期。有學者認為開始于唐中葉的降溫,使生活于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生存困難,而產生冒險南下奪得中原更好生存空間的舉動,由此導致唐朝后期的動蕩和衰敗,并引發五代及其后北方民族乘鐵蹄入主中原改朝換代的局面,大范圍降溫促成了中國社會統治者的重新洗牌,也導致中國佛教北衰南盛格局的出現。
古氣候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唐代后期有兩個非常寒冷的時期即公元810-839年和880-899年。在810-839年間出現了7個特別嚴寒的冬季,是唐代最寒冷時期,如《新唐書》記載公元821年正月海洲灣“海水冰,南北二百里,東望無際”,822年海州灣“海冰”。因此推測寒山子以上三首詩很可能寫于這一寒冷期,特別是“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一詩很可能寫于最為寒冷的822年。寒山子三字詩:“寒山寒,冰鎖石。藏山青,現雪白。日出照,一時釋。從茲暖,養老客。”及前述40余首與寒意有關的詩也應寫于這一寒冷期,三字詩中表明每日只有當紅日高照之時,他那年邁而寒冷的身軀才能在洞前陽光下獲得一些溫暖,另一首詩還提到寒山子在所居住的寒巖洞前要“當陽擁裘坐”。可見在洞外陽光下不覺得熾熱。這些詩也表明此時的寒山子已是老年。
此時的寒冷氣候也可從當時天臺的其他文獻中得到反映。與寒山子同時代的浙人徐靈府在825年所撰《天臺山記》中描述到:“上華頂峰,此天臺山極高處,其高霏微似寒,先云幽澗凝冱,經夏不消。”杜光庭稍晚在《仙傳拾遺》中也說:“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結合兩文旁證及寒詩“草生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由氣候學和物候學指標判斷天臺此時期溫度狀況與今日之沈陽類似。寒山子在這寒冷期度過了一生的最后時光。徐靈府則在寫完《天臺山記》不久開始《寒山子詩集》的編纂。因此,寒山子也應卒于這寒冷期的稍晚時候,有學者則比較確切地說卒于830年。
以上由歷史氣候變化資料認為寒山子“山中何太冷”一詩的寫作時間為822年,以及805年以后的氣候寒冷期對應于寒山詩中具寒意一類詩的寫作時段,也對應于寒山子的老年階段的推論,作者自稱為寒山子生活年代研究的“冷期說”,這一推斷與一些文史學家的“中唐說”可做互證。
二、寒山子原型分析
詠物詩這類詩以自然界事物或其他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外物為歌詠對象。它起源很早,從現存作品看,《楚辭》中的《九章?桔頌》已開其端。魏晉以后,作者漸眾,作品漸多。大詩人杜甫詠物詩數量多,題材廣,舉凡山川日月,花鳥蟲魚,無不攝入毫端。
詠物詩名目繁多,單就歌詠自然事物而論,即有詠花、詠鳥、詠月、詠雪、詠草、詠石之類,尤其是歷代詠花、詠鳥之作,都是成千累萬。在詠花詩中,詠梅、詠菊、詠蘭、詠牡丹、詠荷花等數量都很可觀。
詠史詩這類詩以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歌詠或評論對象。它始于東漢班固的《詠史》一詩,唐代詠史詩已臻于高度成熟,不僅名家輩出,而且眾體大備。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都留下了許多名作。
歷代詠史詩取材廣泛,又有一些熱門題材,特別是一些歷史人物,如詠昭君、詠西施、詠荊軻、詠諸葛亮、詠岳飛等。其中以詠昭君最為突出,東漢后,幾乎每代都有題詠,現存昭君詩達600余首。
詠懷詩這是抒情述懷一類的作品,多用詩騷以來的比興、寄托、象征一類手法,以含蓄為其風格特征。起源于詩人阮籍,他創作的《詠懷詩》今存95首(其中五言82首,四言13首),“厥旨淵放,歸趣難求”,為后代作家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詠懷詩有其特寫的涵義和作法,不采用直抒方式,所以即興式或隨感式的作品通常不包括在內。有時卻可以以其他品類的面目出現,諸如詠史、游仙、題畫、詠物、懷古等,這是與詠懷詩的特殊手法分不開的。也正因為如此,歷代詠懷詩的創作數量是相當大的。
田園詩這類詩以田園風光、村居生活和隱逸情趣為歌詠對象。它淵源于《詩經》中的《豳風?七月》。《七月》敘述了農民一年到頭艱苦的勞動生活,可算是中國最古的“四時田園”詩。而自覺地進行田園詩的創作,是從東晉陶淵明開始的。他的《歸園田居(五首)》等,是田園詩的代表作。
南宋范成大把勞動、隱逸和田家苦三者歸攏一起,譜寫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田園交響樂章。他的大型組詩《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元以后也不乏有分量作品,但只能說是田園詩的余響。
山水詩這類詩以描寫自然界的山水景物為主。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應推曹操的《觀滄海》,盡管作品別有寄托,卻不失為山水詩的前驅。山水詩的真正創始人,是東晉初年的庾闡。他的詩現存20首,山水詩占了將近一半,詩中所寫都是山水景物。
到了唐代,山水詩更走向完美、純熟。初唐的王績、宋之問、陳子昂等已多有佳作,盛唐詩壇進而出現了山水田園詩派。這一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為首領,宋代的山水詩里,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大家頗多佳篇,楊萬里尤多。元明清時期,山水詩的創作仍有新的發展。
邊塞詩這是一類描寫邊塞風光、戍卒生適和戰爭場面的詩歌作品(也有少量反映民族間友好相處的)。邊塞詩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詩經?小雅》中《采薇》《出車》《六月》三篇,應是最早的邊塞詩。
唐代邊塞詩蓬勃興起,可謂盛極一時。初唐“四杰”與陳子昂等佳作連篇,迎來了邊塞詩創作的初步繁榮。隨后的盛唐更出現了陣容壯大的創作群體――邊塞詩派,掀起了邊塞詩創作的。
愛情詩愛情詩起源極早,《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記載的上古傳說中的涂山氏之歌,便是它的先河。而從《詩經》開始,中國古代詩壇已涌現出大量來自民間的愛情詩作。隨后屈原創作的《山鬼》《湘君》《湘夫人》等,是文人詩中愛情詩的發軔之作。
愛情詩有若干分支,主要有戀歌、棄婦詩、思婦詩、悼亡詩等。
一、國學是什么?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中就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的記載。后來,漢、魏、晉、唐、宋又多次出現。但這些“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近現代意義上的“國學”產生于19世紀末,當時曾先后被稱為“中學”、“國學”、“國粹”和“國故”。有的學者認為“國學”應該為中國固有學術,包括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學、明代心學和清代的考據學等。也有學者提出“國學”應該是“六藝之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也就是后來所說的“六經”。還有學者認為“國學”主要指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研究。隨著“國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當代學術界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國學”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等。“國學”已成為學術界一個研究的熱點,更成為全球化時代華夏兒女廣泛關注的文化現象和學術問題。
二、經典知多少?
經典指的是中國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國古代圖書分類方法,我們把國學經典劃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類,國學經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經部,包括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和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著作。如《左傳》、《論語》、《禮記》、《詩經》、《周易》、《孟子》、《尚書》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如《戰國策》、《國語》、《史記》、《三國志》、《晉書》等。
三是子部,包括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經》、《莊子》、《荀子》、《列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墨子》、《韓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種體裁的文學著作。如《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文心雕龍》、《文選》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學”。所謂“蒙學”,是對我國傳統的幼兒啟蒙教育的一個統稱,這里專指啟蒙教材。如《千家詩》、《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增廣賢文》等。
三、讀法有哪些?
閱讀國學經典就像在同偉人和大師們對話交流一樣,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閱讀呢?
一是精讀與泛覽相結合。精讀有利于提高閱讀的深度。對于高考涉及的國學經典,要做到細品精讀。例如,對于教材指定背誦的國學名篇,要做到熟讀成誦。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貼近作品,吟誦出作品的思想美、藝術美、情感美、生活美,力爭在反復吟誦中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效果。同時,在美讀鑒賞的基礎上,還可以以讀導寫,以寫研讀,讀摘結合,用書面語言同國學經典中的偉人和大師“對話”,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泛覽有利于提高閱讀的廣度。為了解決高中學生時間緊與國學經典浩繁之間的矛盾,可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粗讀泛覽,閱讀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導讀資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內容、藝術特色等。如果把精讀與泛覽較好地結合起來,閱讀國學經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課內閱讀與課外延伸閱讀相結合。聯系高中學生實際,閱讀國學經典要做到由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由語文課本(必修)向語文讀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經典延伸。對于風格相同、題材相似的作品,比較鑒賞時要突出其不同點;對于風格迥異、題材不同的作品,比較鑒賞時要突出其相同點,真正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許多國學經典與現行語文課本聯系緊密,在延伸閱讀時可以將其對應起來讀,聯系起來讀,比較起來讀。橫向比較異同,縱向深化鑒賞,可以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三是應試閱讀與素質閱讀相結合。高考涉及的課文大都選自國學經典。經典性課文是高中學生必須精讀細賞的。而素質閱讀旨在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幫助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因此,素質閱讀較之應試閱讀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如何讓廣大學生通過閱讀國學經典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呢?首先要發揮國學經典中勵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它形象地告訴我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教育我們通過學習知曉道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它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它激勵我們只要充滿信心,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圖。“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它說明,只有多讀書,知識才不會枯竭,才思才不會間斷。它激勵我們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像這樣的勵志名言在國學經典中處處可見,不勝枚舉,讀者可以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要發揮國學經典中名人形象的啟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詩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亞圣形象、燭之武的謀臣形象、荊軻的俠客形象、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詩圣”形象等等。第三要發揮國學經典中藝術技巧的感召作用。國學經典,美不勝收。僅就中國古代詩歌的風格而言,它就能讓我們賞鑒其美,受益終身。風格是詩人藝術上成熟的重要標志,如曹操的詩慷慨悲涼,陶淵明的詩樸素自然,王維的詩詩畫一體,孟浩然的詩清麗優美,高適的詩悲壯蒼涼,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王昌齡的詩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詩峭拔瘦勁,李商隱的詩朦朧隱晦,杜牧的詩清健俊爽,溫庭筠的詩綺麗香艷,孟郊的詩清瘦簡約,李清照的詩纏綿悱惻,陸游的詩悲壯愛國......這些大詩人的經典之作是國學經典百花園中的一朵朵奇葩,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給后學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一、宋詩風格的形成
宋詩的沿革起自“西昆體”(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其詩人中成就較高的有楊億、劉筠、錢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詩風的延續,大多師法李商隱詩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呈現出整飭、典麗的藝術特征),但該體末期已流于極端曼麗浮艷,到梅堯臣、蘇舜欽始為一變;因此,梅堯臣的成就在于摒棄“西昆體”末期的流弊,提倡《詩經》的傳統,以“平淡”“古硬”“散文化”的風格影響后來的詩人,為宋詩大家的崛起鋪就了一條道路。
與“梅蘇”同時代的歐陽修便深受其影響,但成就遠超二人,與王安石“兩峰并峙”;此后,天縱奇才的蘇軾橫空出世,宋詩在他與黃庭堅的手中,方才“自出己意”“唐人之風變矣”(嚴羽《滄浪詩話》)。如果以黃庭堅的卒年(公元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為結束,宋詩則經過了145年的磨礪,才鑄成了獨特的風格。
二、梅堯臣詩風淺說
“梅蘇”之前,與“西昆”末流對立的“革新派”還有王禹偁、林逋等著名詩人,但他們大多孤立,缺少師友標榜。梅堯臣則有一個畢生互為唱和的詩友歐陽修,歐陽修后來成為文壇宗主,他對梅詩極其推崇,遂使梅詩聲名遠播,享有盛譽。“平淡”“古硬”的評語,最早實出自歐陽氏,亦深得梅堯臣本人的贊同。
“平淡”是梅堯臣詩藝追求的境界之一,詩集中多有論及,如“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依韻和晏相公》,作于1046年,仁宗慶歷六年,時45歲),“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作于1056年,仁宗至和三年,時55歲)。從所舉兩例可以看出,堯臣十年苦心,求索“平淡”;又從“稍欲到”至“唯造難”,可略窺其中艱辛。
所謂“平淡”,用梅堯臣自己的話說,是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言),“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陳師道《后山詩話》引梅言)。綜合起來看,則為以平實之語描摹生動之事物,生發意趣。同時,梅堯臣為人孤僻寡和,仕途上潦倒落拓,但又為國勢積弱、友人傾軋于黨爭而悲憤,詩作中常飽含深沉激憤的感情,這在其平正的詩風下,非更加注重煉字鍛意不能表達,于是又形成了精警峭拔的風貌,此即為“古硬”。
梅堯臣是個多產的詩人,遺留詩歌2800多首,存稿自30歲始(1031年,仁宗天圣九年)。起先,他任河南縣主簿,身赴洛陽,深受當時西京留守、“西昆體”代表詩人錢惟演的影響,從晚唐體入手,創作了一些“清麗”的詩歌,題材多以宴游聚會為主。例如《嶺云》詩:“片雨過青天,山云歸絕嶺。林際隱微虹,溪中落行影。還看隴首飛,復愛山間靜。”此詩清新流暢,自然工穩,遣詞下字不事藻飾,其實流露出了平淡風格的跡象。歐陽修說:“其初喜為清麗間肆平淡”,實在是很恰當的評價。另外,“西昆體”領軍人物培養了“革新派”的重要代表,看似無法理解,實可知真正的大詩人自可絕緣于當時之浮弊。
33歲(1034年,仁宗景祐元年)之后,北宋詩新浪潮漸盛;詩人又應進士舉下第,以德興縣令知建德縣事,宦途遭遇打擊;再經歷與妻兄兼摯友謝絳分別、錢惟演逝世等痛心之事,梅堯臣的詩歌創作逐步發生轉變。作品中開始多見政治詩、民間疾苦詩和日常瑣事詩,如當年所作《田家》詩:“南山嘗種豆,碎英落風雨。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將農民的困苦生活刻畫得細致入微。之后,又有1036年(仁宗景祐三年)的《猛虎行》,詩言“當途食人肉,所獲乃堂堂。食人既我分,安得為不祥”,以此諷刺當朝宰相呂夷簡貶斥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等人的行徑。
進而,在此后幾年的創作中,梅詩真正轉向了“平淡”和“古硬”。
三、梅詩《重送》賞析
梅堯臣在1040年(仁宗寶元三年,時39歲)有五言古詩《重送》,贈與赴任武當都監的友人李康伯,詩云:“得朋如得寶,何恨相知晚,舊友貴來疏,嗟君行復遠。秋城隔寒水,驛路入蒼巘,古情深不深,所祝加餐飯。”此詩平白如話,卻不俚俗,其實需要非常高超的寫作技巧。
開篇兩句言詩人與李康伯志同道合。“朋”字應著重理解其志行相投之意,如《論語》所說:“有朋自遠方來”。正因梅、李引為同類,故能相知。此處用“得寶”類比“得朋”,突出了品性投合的朋友之間互相激賞的喜悅之情,反用“相知恨晚”,使得詩意新穎,引人注目。
三、四句寫出了友情的可貴之處。感情深厚的老朋友,不會因為長久不見而疏離,因為老友總是交心者,為人不變,則情誼彌厚,這著實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梅詩稱“貴來疏”,可謂得了友情的“真髓”。然而,“來疏”不等于“不見”,李康伯赴遠任職,以后恐怕見面的機會極為稀少了,則傳達出作者惜別的痛苦,詩意轉而又深一層。這兩句不盡的言外之意,值得讀者一再體會。
五、六句寫送別場景,遼遠冷清,回首秋色中的故城被寒水阻斷,友人遠去的驛路直入重山,使讀者頓生孤寂之感。
七、八句寫詩人與朋友話別的內容,僅有“加餐飯”之類保重身體的叮囑,并無宦游順遂等祝愿,在詩人看來,這正是古樸深厚的感情。從中也體現出梅堯臣對個人政治生活的失望。
此詩淺白質樸,可貴之處在于用字精到。如“疏”與“遠”,是虛實相對,聲情并茂。“隔”與“入”,則寒水是橫亙于人與城之間,而驛路大體是縱向地通向重山,一橫一縱便將送別的空間擴大了,完美地襯托了詩人寂寥憂郁的情懷。
另外應當注意,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曾這樣評論梅詩:“盡翻科臼,蹈厲發揚,才力體制,非不高于前人,而淵涵渟滀之趣,無復存矣。”《重送》正有這樣的毛病,它的言外之意偏向于哲理,如“朋”字的選用,如三、四句在送別的情境下加入對友情的哲思。結句卻把意思說得太實太滿,和中國古典詩歌的一般技法很不相同。也就是說,梅詩在意境的營造和抒情上,缺少了一些詩趣,這也是宋詩的一個特點。
關鍵詞:樂府詩 音樂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1-0005-04
作者簡介:張開(1978―),遼寧沈陽人,文學博士,教育部考試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測量。
樂府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類別,其名稱的來由是漢武帝時期建立的樂府機關。漢代以后樂府成為管理音樂的重要部門,在樂府機關搜集整理入樂詩歌的過程中,留存了大量的詩作。這類由官方機構搜集整理和后人擬作的詩歌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古代詩歌類別――樂府詩。無論是官方的樂府機構整理留存的樂府詩還是文人創作的擬樂府詩歌,都與音樂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因此,樂府詩所具備的音樂文學的特點也是我們對這類詩歌進行解讀和鑒賞的一個角度。
一、從音樂角度解讀樂府詩的重要意義
在中小學課本中出現的《孔雀東南飛》《短歌行》《木蘭詩》《西洲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等詩歌都屬于樂府詩,宋代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就輯錄了這些作品。樂府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深挖掘。但在中小學的教學中,對這些樂府詩歌的講解等同于其他古典詩歌,教學重點集中在文本的文字內容上。把這些作品當作純粹的文學文本去解讀和分析,這種做法無可非議,但從樂府詩的角度看,只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筆者個人認為,不結合樂府詩本身所具有的音樂表演的屬性,很難準確理解作品的精髓,也很難準確鑒賞作品,更難對作品進行準確的文學史定位。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借助對音樂的研究對樂府名篇進行解讀呢?其實這是一個既困難又簡單的問題。困難之處在于,在當下復原古代音樂非常困難。由于古代曲譜的讀識障礙、樂器的消亡及演奏技法的失傳等原因,使這些在古代能夠和樂表演的詩歌無法再現,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研究和樂的樂府詩歌的障礙,畢竟在留存的各種典籍中對音樂體制、曲調術語、樂府詩流傳變化的過程及曲調的音樂特點等有較為清晰的記載。從對這些文獻的梳理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可觀的音樂表現形式,這些對我們從音樂的角度研究樂府詩有充分的借鑒意義。
二、從音樂角度解讀樂府詩的示例
我們不妨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常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進行音樂方面的觀照,看一看借鑒音樂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對學習樂府詩產生一定的幫助。
(一)《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性解讀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存世的兩首作品之一,備受后人推崇。“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一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斷語也在后世廣為流傳。一些版本的中學教材(如湖北教育出版社《語文》九年級下冊)及古詩鑒賞讀本都把這首詩作為古代詩歌鑒賞的經典。對于這樣重要的作品,我們就更應該從音樂的角度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深刻理解詩歌的風貌。
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以“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評論為切入點,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解讀。這一評語是清末王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提出的,原文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西洲》格調”一句。這一句看似一筆帶過,往往被前人忽視,但卻很能說明這首詩的獨特風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從音樂的角度解讀這首詩的原因。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南朝樂府《西洲曲》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有所提及,在人教社高中版選修教材的中國民俗文化中也選收了這首詩歌。其實也正是由于音樂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兩首詩作為有著共通音樂因素的詩歌進行分析。從音樂的形制方面進行考察成為歷來對這類詩歌進行觀照的研究方法。清人沈德潛在評點《西洲曲》時曾經側面論及:“似絕句數首 ,攢簇而成 ,樂府中又生一體。初唐張若虛、劉希夷七言古,發源于此。”[1] (P.290 )這正說明了兩首樂府詩在音樂表演形制上的特點,即結構上具有可分性,體現為其各部分所表現場景、意境的相對獨立性。這與西曲舞曲曲辭極為相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曲辭可以視為九歌絕句組成的長篇歌行。斷分為九首絕句的依據,除了韻腳的轉換之外,九個絕句單元所表現的意境(場景)可以概括為:海上生明月、明月照花汀、孤月照江人、長江送流水、樓頭遠眺、閨中望月、雁飛魚躍、江月西斜、落月滿樹。與此類似,《西洲曲》曲辭可以視作八首五言絕句的組合,其依據也主要在于每一絕句所表現場景的相對獨立性。這八個場景,我們可以借用曲辭中的成句加以概括:“折梅寄江北”“兩槳橋頭渡”“出門采紅蓮”“低頭弄蓮子”“憶郎郎不至”“望郎上青樓”“垂手明如玉”“君愁我亦愁”。而無論是《春江花月夜》的九個情境,還是《西洲曲》的八個場景,其最終的體現,都是整篇歌行的一部分,而在此基礎上,構成了整篇歌行的場景。這非常符合詩歌配樂演唱時的場景變換要求。
這種詩歌聯句成篇場景實現的方式,不僅僅是這兩首詩歌的呈現方式。可以說,齊梁時代的詩歌都有這樣的特點,如沈約的《六憶詩》四首、沈約和梁武帝共同創作的《襄陽蹋銅蹄》曲辭及隋煬帝創作的《雜憶》也都屬于這類詩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的詩歌結構“實則來源于西曲舞曲曲辭中的場景聯章敘事體”[2]。
雖然齊梁詩歌在詩歌史中地位并不突出,但是明顯帶有這一時期詩歌特征的《西洲曲》和《春江花月夜》在古典詩歌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如果不具體認識西曲舞曲的藝術形態及其曲辭結構的特點等音樂方面的問題,就不能解決《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詩歌結構的來源等文學問題。也正因為如此,由音樂的研究融匯這兩首不同時代、體制迥異的詩歌,才能從詩歌歷史發展的角度加以認識,并清晰梳理這類詩歌的風格特點和發展脈絡。換言之,拋卻兩首詩與音樂的密切關系,陷入孤立的文本研究的話,勢必會影響對這些詩歌的認識。
(二)《送元二使安西》的音樂性解讀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歷來受到詩歌學習研究者的關注,曾入選多個時期的中學課本。《渭城曲》在《樂府詩集》中被選入“近代曲辭”,又名《陽關曲》《陽關三疊》,從詩歌的文本角度進行解讀和鑒賞已很常見。但從音樂角度予以關注的卻很少,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空白領域。因為這首詩是從盛唐一直傳唱到近代的不朽名篇,我們可以從歷史文獻中看到它被表演的信息。如在盛唐時 “李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開元中,皆有才學盛名。鶴年詩尤妙唱《渭城》,彭年善舞,龜年善打羯鼓。”[3] (P.891 )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如北宋文彥博《詠箏》詩有“繁絲移寶柱,數曲奏《陽關》”[4] (P.3477 ),陸游也有詩云:“夜靜孤村聞笛聲,洗頭月落欲三更。不須吹徹《陽關曲》,中有征人萬里情。”[5] (P.25494)金元時期,也有《陽關三疊》流傳的記載。如元好問的朋友辛愿有詩《送裕之往許州,酒間有請予歌“渭城煙雨”者,因及之》,可見辛愿善于唱《陽關三疊》。到了明清兩代,《陽關三疊》仍偶爾被人傳唱。如明代胡應麟曾經在云間舟中聽過趙五郎歌《陽關曲》:“樓船明月夜如霜,一曲清歌趙五郎。貪聽《陽關》第三疊,不知行色在吳閶。”[6]清代康熙年間查慎行曾在詩中寫到“馬嘶門巷客將還,殘醉扶頭改別顏。多感故人相送意,略煩秦女唱《陽關》。”[7]
“《送元二使安西》自盛唐入樂歌唱,至中晚唐成為流行歌曲。宋詞興起,新聲并未取代舊曲,宋代《陽關曲》反而更加盛行,成為離筵的經典驪歌、文人的集體記憶、離別詩詞中的常用一項。金元時期,流行的程度不及兩宋,但依然有人傳唱。明清兩代,《陽關曲》雖偶有人唱,但其風頭已讓位于《陽關三疊》樂曲,《陽關三疊》琴曲更是常被演奏的經典曲目。總之,《送元二使安西》,由詩而歌,由歌而曲,從八世紀一直傳唱演奏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穿越千年時空而歷久彌新,堪稱名副其實的千古絕唱,是中國詩歌史、音樂史上的瑰寶。”[8]
那么,為什么這首詩又被稱為《陽關三疊》,又是怎樣的“疊”法呢?蘇軾曾在《記陽關第四聲》中云:“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或每句三長,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余在密州,有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其聲宛轉凄斷,不類向之所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讀樂天《對酒》詩云‘相逢切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此句為第五聲。今為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9] (P.2090 )這是對“疊句”的經典描述,但具體的表演又是怎樣的呢?從表演的情況看,這種疊法是:
渭城朝雨輕塵(第一聲),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聲)。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聲,一疊)。勸君更盡一杯酒(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第五聲,二疊),西出陽關無故人(第六聲)。西出陽關無故人(第七聲,三疊)。
隨著時代的發展,《陽關三疊》表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其三段式演奏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楊表正《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傳琴譜大全》卷十《陽關三疊》就記載了其中一種表演的方式:
第一段渭城朝雨一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亭柳陰陰,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長亭柳陰陰,不忍分,情最深。不忍分,情最深。
第二段郵亭折柳二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挑擔行李的那沙頭酒,長亭柳陰陰。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長亭柳陰陰,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第三段石橋分手三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亭柳陰陰。傷情傷情,送我送我故人。送故人,送故人,送別送到長亭。長亭柳陰陰,不忍分,情切轉深。不忍分,不忍分。送別送別,終送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10] (P.886 )
《陽關三疊》的疊法即演唱的方法是非常多的,這與歷代的表演者對這一詩歌入樂后的不斷演繹有關。王兆鵬教授曾專文對之進行詳細梳理。[11]從這些可以看出《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與音樂的密切關系,也可以發現這首詩為什么會有《陽關三疊》《渭城曲》等音樂性極強的名稱。同時,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么這首詩歌能夠傳唱至今,這一方面與詩歌本身內容的真摯清新有非常大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可以從傳唱表演的音樂傳承中找到充分的依據和清晰的規律。
三、音樂性研究所關注的內容要素
通過從文學和音樂角度對《春江花月夜》和《送元二使安西》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音樂的研究對詩歌的理解更有輔助和拓展的意義。從音樂的角度出發觀照一些與音樂相關的文學作品,可以為我們對詩歌的閱讀賞析和理解打開另一扇門,對我們重新認識和解讀詩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把音樂特征納入樂府詩的教學中,勢必會增強對樂府詩教學的積極效果,也使我們對古代詩歌能夠傳承至今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那么把音樂的因素納入到樂府詩的學習要考慮哪些因素?筆者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出發,對樂府詩的五個因素進行考量。
(一) 音樂研究所關注的四個方面
1.所涉音樂體制研究
如樂府機構的沿革、機構設置、樂人表演的規定和習俗等。還有表演者的歌舞形態、表演效果,表演的樂器等。
2.曲調、術語的了解
樂府詩中涉及大量曲調名稱和相關音樂術語,這些曲調的含義是我們理解樂府詩的關鍵所在。
3.各類樂府詩流傳變化過程的描述
樂府的入樂傳播情況也是音樂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樂府詩的創作動機、流傳播布、價值實現情況。例如過去我們一談到唐人的古題樂府,就認定是文人的擬作,只是從文學的韻味上模仿前人,與時下的音樂毫無關系。其實,唐人作古題樂府至少有以下幾種情況:古題曲調一直流傳, 作古題以入樂; 古題曲調被改造, 作古題以入樂; 古題曲調已經消失, 作古題以入新興曲調; 古題曲調已經消失, 只擬古題而不入樂。把唐人的古題樂府創作統統歸為最后一種, 不僅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也把唐人作古題樂府的動機看得過于簡單了, 很可能使我們對大量樂府詩的創作效果、作品風格做出錯誤的判斷。
4.各曲調的音樂特點及其對曲辭的決定作用
這是音樂研究與文學研究相連接的關鍵一環。無論是選詞入樂, 還是因聲度詞, 曲調都對曲辭有很強的決定作用, 因此清楚地掌握音樂特點進而分析其對曲辭主題、題材、體裁乃至整個風格的影響, 是至關重要的工作。
(二)有助于理解樂府詩的五個要素
1.曲名
曲名是樂府詩第一要素, 是總領其他要素的總綱, 是樂府詩的標志。因此, 考察曲名的含義、發生、演變等情況, 是首先應該做的工作。
2.曲調
曲調是樂府詩核心的要素。某一作品的曲調隸屬于哪一個樂類, 其風格特點、表演情況、流傳情況、演變情況如何,都值得用力考察。
3.本事
本事是包含本作品信息最多的要素。某一樂府詩在其產生的時候,往往有一個本事。這些本事或記曲名由來,或記本曲的曲調,或記該曲的傳播,或記該曲的演變,從中可以看到該曲的題材、主題、曲調、體式、人物等許多情況。所以本事也是值得特別考察的要素。
4.體式
體式是某一樂府詩的重要特點。由于樂府詩在體式上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往往成為某一作品的重要標志,其句式、用韻、體裁等,都在考察之列。
5.風格
風格是內容和形式密切融會后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其他各項要素的集合體,也是某一樂府詩的總的標志。當某一作品在失去其本事、曲調等要素后,風格便成為該作品作為樂府詩存在的最后的理由。應該說,相當數量的擬樂府詩創作,只是對以前作品風格的模仿。
從音樂性的四個方面出發,對五個因素進行考量,再輔以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就形成了一條理解鑒賞樂府詩的有效途徑。這也是學習樂府詩過程中可以借鑒的一種方法,應得到認可和關注。
綜上所述,音樂學的背景滲透和視角介入可以解決我們在樂府詩學習中的一些問題,也可以找到一種對入樂詩歌鑒賞和理解的科學方法。這一方法使用的意義并不僅僅限于學習這類詩歌的成效,更大的意義在于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學習觀念的啟示。那就是,在語文學習的環境中,要把學界對文學、語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學語文的教學中,應該把如古代文學中對樂府詩的音樂性研究這類新的學科研究成果直接運用于我們的語文學習甚至教材的編寫之中。“目前古代文學研究已經相當深入,取得了大量新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學人致力于把這些成果轉化成教科書上的知識。”[12]為了讓我們的語文教育與教學更為健康地發展,我們應該拓展語文教育的視野,利用好文學研究的成果與方法,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與革新,以此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讓語文這個學科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能在現實社會的發展中體現出語文應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沈德潛.古詩源[Z]. 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曾智安.西曲舞曲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曲辭結構[J].文學評論,2008,(5).
[3]佚名.大唐傳載.唐五記小說大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陸游.戍兵有新婚之明日遂行者予聞而悲之為作絕句二
首.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胡應麟.少室山房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查慎行.敬業堂詩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王兆鵬.千年一曲唱《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傳唱史考述[J].文學評論,2011,(2).
[9]蘇軾.蘇軾文集卷六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萬歷十三年刊本子部第73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5.
——一懷心事向桃花
作者:巴山夜雨 (作者:廣西作家協會會員,著作有散文集<雨韻芳菲><云水時空>,詩集<月影風荷>,歡迎點擊收看空間更多文章,更多精彩。
( 2012年3月25日凌晨1:23時)
當春風穿破嚴冬的封鎖,當季節的候鳥如期報道春的信息,桃花開了。溪畔陌上,萬紫千紅,爭妍斗艷,競相把自己的美麗蓬勃展示,滿樹滿枝滿眼的繽紛色彩讓人不由為春天喝彩。
我被長冬封凍的靈魂,驛動的心沒有理由抵擋得意春風的召喚,又怎能抵擋住灼桃艷艷,搖曳枝頭肆意的誘惑?又如何能不為它盛開的繁華燦爛,芳華綽綽而驚羨?正如唐代周樸的詩句所寫:“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當我踏著和煦的春風,借著微醺的酒意,走在這條綠蔭如傘,桃花盛開的江堤大道時,春風拂面,花隨風舞,在暖洋洋的陽光下,滿樹花隨風輕顫,舞動婆娑的花蕊,閃動著誘人的光亮。一路繁茂,春光如酒。鮮艷奪目的紅桃、還有花瓣碩大的紫玉蘭,朵朵紅云,堆粉織霞,你擠我擁,色彩燦爛,競相綻放生命的精彩。漫天的桃花,在春天的天空下安靜而又激烈綻放的情景令人動情,含苞的如處子獨守情懷,綻裂的桃花像少女舒展的笑靨格外絢爛,渲染了春日暖曖的天空是那么富有生機和活力,花一朵又一朵地氤氳開來,在陽光中曼妙地釋放活力,柔軟地走進一雙雙凝望的眸子,繽紛的色彩中將人迷幻得心旌激蕩。也許是紅桃美麗的吸引吧,每一株盛開的桃花樹下,都有仨仨倆倆的人們在拍照,人們留連往返,贊嘆之情溢于言表。我感慨地發現,近年來,人們賞花、談花的熱情在不斷升溫。
三月桃花是春的使者,桃花飽蘸生命的激情,總把春的信息向世人昭示。我吟詠唐人白敏中對桃花的描摹和贊美:“千朵秾芳倚樹斜,一枝枝醉亂云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桃花使春天妖嬈多姿,儀態萬方。古人寫桃花與春之關聯最應景的名句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酒飲微醺,花看半開。微醉中,在這片花徑下徜徉,在時空里恍忽迷離,一樹一枝一片燦爛的桃花如霞光映射,如神入太虛,讓我心中的情愫萌動,心境陡然被這熱烈的花海震撼。漫步花叢,我與紅桃細說心語,我在你枝頭上品讀殘冬的劃過的痕跡,我在你那含苞的蓓蕾上尋找著生長未來的信心和希望,我在你艷放的粉瓣上,回味著曾經的浪漫故事,我在你的笑靨中品讀沁人心脾的溫馨。讓那不求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的時光緩緩地精彩回放!
芳華迷離,超凡脫俗。桃花是浪漫多彩的花朵,三月桃花是理想境界中美麗的花朵,花開時節,萬千爛熳,空靈迷幻,緲若仙境,恰與佛家、道家理想圣地的清靜與超凡吻合。晉代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個寧靜詳和,富足安康其樂無窮的理想王國,這個理想境界中的佳境就是藏匿在一片美麗桃花林里的,以至自晉代后,桃花源就成了理想王國的代名詞,成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成了人們苦苦尋求的夢想精神家園。然而陶潛筆下武陵人桃花園,那片美好的烏托邦,只不過是歷代文人雅士們向往的靜潔世界,是一些失意文人企盼逃離現實,尋求自由自在的天地的浪漫夢想而矣,這種情結是合乎時代背景的。當然,如果真有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我也幻想能做風流才子唐伯虎,勾留于桃花盛開的小島,仁山樂水,終老桃花塢。然而,這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矣。今天,我們摒棄時代特征來看研究這些詩詞,其文學藝術的魅力仍然是值得我們肯定和稱贊的。
姹紫嫣紅,嬌媚柔麗。三月桃花亦是寄情之物,古往今來,桃花流水,落紅蕭蕭是多么容易觸動失意之人的感傷情懷。有一種人面桃花似美人粉面,外層花瓣粉紅色,內層花瓣越向中心越紅,仿佛美人嬌羞遮面,藏匿無限心事在其間。古往今來,多少有情之人,在春風灼約的桃花樹下海誓山盟,最終牽手,走上紅桃化著的紅毯,走進結婚的殿堂。有一年的春天,唐代風流才子崔護到到城外的一個村莊踏春譴懷,被春光明媚的景色吸引得留連忘返,有些渴了累了,于是來到一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討要水喝。令他驚喜萬分的是,開門給他送水并倚在鮮艷如滴的桃花樹看他喝水的女子貌美如花,給他留下了如醉如癡的印象。第二年春天,崔護情不自禁,故地重游,那戶農家門前桃花依舊開放得熱烈燦爛,而桃花前那風情萬種、淺笑著看他喝水的女子卻不見了蹤影,詩人萬般惆悵掃興而歸,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三月桃花笑為誰人?疏影半窗花月春。三月香鬢蝴蝶夢,春風杳過扣弦真。 還有一首詩“夭夭灼灼倚窗前,春色繽紛帶紫煙。昨日雨聲來紙上,惜花人聽不萬眠”寫出了閨中在桃花開放春天,在夜雨相思難眠,于是窗前徘徊,情思無限。
紅艷繽紛,最贊是那漫天紅云,霏霏雨,我問誰人堪憐一地芳華?雨后的桃花林會是怎樣呢?當我信步來到那片日前盛開的桃林。只見一地的落紅,鮮艷奪目的花瓣顯得那么一切蕭瑟可憐,仿佛是無數粉紅的嘴唇向春風訴說著滿腹哀愁,讓人憐憫!唐代詩鬼李賀曾有“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紅如雨。”總能讓人想起詩人一生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傷感故事。在我國卷帙浩繁的文學作品中,凡有相思之苦,離別之恨,傷親之痛,興亡之嘆,用桃花來賦興起筆,借物抒懷隨處可見。我想這江畔紅桃依然不會忘記,那年春天,在桃花盛開的時節,你踏著紅地毯走進結婚殿堂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你楚楚明眸里有幾分無奈在流動,你的背影凝聚了多少祝福祈禱,同時又聚焦了多少酸楚和幽惋!
灼灼桃花,一歲一榮枯,恰是歲月的盛衰輪回,熱戀的狂喜如賞花之盛開,而失愛的哀慟莫不如見花之凋落。多年以前,我迷醉過劉禹錫《竹枝詞》中的詩“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回首往事,那年,我青春年少時,告別學校來到一所離鄉鎮二十多公里的深山學校當老師。那時上課之余,而對大山,寂寥涌來,寄托情思除了寫書信給友人外,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為此我博覽群書。對南宋詩人陸游與表妹唐婉的凄惋愛情十分仰慕和同情,他們之間哀惋纏綿,愛恨悱惻的愛情故事令我癡醉,我十分喜歡陸游的詞《釵頭鳳》“……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曾幾何時,嬌艷的桃花由于飽受曲解被人們認為“妖媚無骨”,而背上“輕薄無操”的罵名,我不能茍同那些把桃花與紅顏禍水相提并論的世俗觀點,那是失意文人對美麗桃花的誤解和褻瀆。世人都認同桃花的開放是十分浪漫而有風韻的,但是浪漫與美麗難道也是桃花的過錯嗎?在我們翻閱典籍時便會看到中國積淀厚重的花草文化中,人們對桃花總是譽勝于毀,贊賞有加的。我很贊賞二十世紀上海龍華監獄一位革命者有一首題壁詩:“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終。墻外桃花墻內血,一般鮮艷一般紅。”把桃花之紅和烈士之血有機地聯系起來,賦予了桃花熾熱的革命內涵,將桃花的美艷升華到極高的境界。不是嗎?桃李艷麗的花開過后,枝頭上果實累累,正如先生們培養的學生個個都成為棟梁之材。我欽慕史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哲理警句,我崇尚春風育桃李,桃李滿天下的禮贊。愿意做一縷春風吹拂大地,愿傾一腔熱情化作一夜春雨催生大地萬千桃李。
關鍵詞: 《香菱學詩》 閱讀教學 閱讀興趣 閱讀方法
現代社會,閱讀是一種學習能力,更是一種生存能力。通過閱讀,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培養審美情趣,塑造偉大人格。特別中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是獲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培養健全人格的最佳時期。《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中學生應當廣泛閱讀。
《紅樓夢》能測出一個人的閱讀能力,紅學大家周汝昌曾說:“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讀《紅樓夢》,才愛讀《紅樓夢》,因為這部書里有你一生需要的知識,希望大家多讀讀這本書。”福建省歷年高考文學名著書目中都有曹雪芹的《紅樓夢》。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四課《香菱學詩》節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主要寫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學詩寫詩的全過程。探究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既是香菱虛心好學、刻苦勤勉的結果,更是林黛玉精心指導、不斷激勵的結晶。林黛玉高超的教育藝術值得每個語文老師思考和借鑒。
《紅樓夢》常常因內容博大精深、人物關系復雜、語言艱澀難懂而被絕大多數中學生拒之于千里之外,細思不難發現:大多數中學生課業負擔重、不懂閱讀方法、基本沒有交流平臺等是他們閱讀興趣普遍低下的真正原因。因此,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多讀名著,還要通過課堂上對名著文本的解讀、閱讀方法的指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喜歡閱讀,全面提高文學素養。
一、閱讀興趣的激發
《紅樓夢》中香菱未住進大觀園前,就對詩歌產生了興趣,苦于沒有機會,只能偷偷找本舊詩集,抽空看兩首。住進大觀園后,她主動向寶釵求教作詩,遭到拒絕后,轉求拜黛玉為師,黛玉欣然收下她這個徒弟,說明香菱對讀詩、寫詩是源自內心的真正喜歡。得到黛玉高師的指點后,且看她“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香菱聽了,喜的拿回詩來,又苦思一回作兩句詩,又舍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坐臥不定”。“香菱聽了,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各自散后……至三更以后上床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從以上句子可以推知香菱學習作詩是一個艱難、痛苦的過程,可是她卻樂此不疲、如癡如醉、廢寢忘食,最終成為一個詩人。香菱學詩成功的案例說明源自內心的熱愛才是到達成功彼岸的唯一動力。
愛因斯坦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兩千多年前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兩位偉人都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人們的斗志,增強人們的自信心,鼓舞人們朝著目標方向奮勇前行。因此,如果在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能點燃學生的閱讀興奮點,讓他們的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積極接收有用信息,達到最佳閱讀效果,這樣教學、學習效率就會大幅度提高。激發閱讀興趣是中學語文閱讀教與學的雙贏策略。
二、課外讀物的推薦
《香菱學詩》中香菱介紹自己只喜歡陸游的詩句。黛玉糾正:“千萬不能喜歡上這么淺近的作品,一旦陷進去,就再也走不出來了。”接著向香菱推薦王維的五言律詩,杜甫的七律律詩,李白的七言絕句;然后推薦陶淵明、應,謝、阮、庾、鮑等人。從黛玉推薦的結果來看,不僅要讀一二流名家的作品,還要讀名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縱觀《紅樓夢》全書,黛玉平日里喜歡看的的確是像《西廂記》那樣的名家名作。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中學生正處于精力充沛、青春躁動時期,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向學生推薦經典作品,尤其要挑選文質兼美的作品,對拓寬文化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完善自身人格,培養語感都很重要。除教育部頒布的兩個新教學大綱中,指定中學生(中學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課外必讀的30種名著外,我們應該向學生推薦以下書目――史書:《史記》、《戰國策》、《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小說:《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簡?愛》、《茶花女》、《少年維特的煩惱》、《湯姆叔叔的小屋》……科普讀物:《昆蟲記》、《從一到無窮大》、《生命的多樣性》……期紙雜志:《百科知識》、《青年文摘》、《幽默大師》、《意林》等。
三、閱讀方法的指導
指導學生閱讀,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方法運用。值得注意的有下面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