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9: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管理。其他場所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條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以下簡稱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和有關衛生標準的要求。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采取措施,保證本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符合前款要求。
第四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新風應當直接來自室外,嚴禁從機房、樓道及天棚吊頂等處間接吸取新風。
新風口應當遠離建筑物的排風口、開放式冷卻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設置防護網和初效過濾器。
送風口和回風口應當設置防鼠裝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風口表面清潔。
第五條空調機房內應保持清潔、干燥,嚴禁存放無關物品。
第六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具備下列設施:
(一)應急關閉回風和新風的裝置;
(二)控制空調系統分區域運行的裝置;
(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
(四)供風管系統清洗、消毒用的可開閉窗口。
第七條新建、改建和擴建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進行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衛生學評價,評價合格后方可投入運行。
已投入運行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每兩年對其進行一次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衛生學評價,評價合格后方可繼續運行。
衛生學評價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的規定。
第八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保持清潔、無致病微生物污染,并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一)開放式冷卻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二)空氣過濾網、過濾器和凈化器等每六個月檢查或更換一次;
(三)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每年清洗一次;
(四)風管系統的清洗應當符合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
開展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的專業機構應當具有專業技術人員、設備、技術力量,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的要求。
第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做好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檢查、檢測和維護,并建立專門檔案。
檔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衛生學評價報告書;
(二)清洗、消毒及其資料記錄;
(三)經常性衛生檢查及維護記錄;
(四)空調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況記錄;
(五)空調系統竣工圖;
(六)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應急預案。
第十條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發生空氣傳播性疾病后對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應急處理的責任人;
(二)不同送風區域隔離控制措施、最大新風量或全新風運行方案、空調系統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三)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停用后應采取的其他通風與調溫措施。
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立即對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檢測、評價合格后,方可運行:
(一)冷卻水、冷凝水中檢出嗜肺軍團菌;
(二)空調送風中檢出嗜肺軍團菌、b-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三)風管積塵中檢出致病微生物;
(四)風管內表面細菌總數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單位;
(五)風管內表面真菌總數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單位;
(六)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每平方米大于20克;
(七)衛生學評價表明需要清洗和消毒的其它情況。
第十二條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啟動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
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方可繼續運行:
(一)采用全新風方式運行的;
(二)裝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并保證該裝置有效運行的;
(三)風機盤管加新風的空調系統,能確保各房間獨立通風的。
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應當立即停用,進行衛生學評價,并依照衛生學評價報告采取繼續停用、部分運行或其它通風方式等措施。
第十三條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每周對運行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下列設備或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一)開放式冷卻塔;
(二)過濾網、過濾器、凈化器、風口;
(三)空氣處理機組;
(四)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
空調系統的冷凝水和冷卻水以及更換下來的部件在處置前應進行消毒處理。
第十四條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或者可能導致空氣傳播性疾病時,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及時關閉所涉及區域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并按照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要求對公共場所及其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啟用。
第十五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轄區內公共場所實施本辦法的情況進行監督。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以下內容進行監督檢查:
(一)公共場所經營者執行本辦法的情況;
(二)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專業清洗機構執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的情況;
(三)衛生學評價機構執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的情況。
第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發現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不符合規定的,應當責令改進;經責令仍不改進的,予以公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衛生行政部門可以采取暫停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運行、要求進行消毒處理等控制措施:
(一)當空氣傳播性疾病在本地區暴發流行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不符合規定的;
(二)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導致或者可能導致空氣傳播性疾病流行的;
(三)經檢測,發現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存在重大隱患的。
第十七條對違反本辦法的公共場所經營者,由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十八條《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風管系統清洗規范》由衛生部制定并。
第十九條本辦法的術語含義如下: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為使房間或封閉空間空氣溫度、濕度、潔凈度和氣流速度等參數達到設定的要求,而對空氣進行集中處理、輸送、分配的所有設備、管道及附件、儀器儀表的總和。
風管系統: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中用于處理和輸送空氣的風管、風口、空氣處理機組及其它部分。
空氣傳播性疾病:以空氣為主要傳播途徑的疾病。
關鍵詞: 綜合醫院; 空調; 使用; 管理
中圖分類號:TU 831.3 文獻標志碼: B
Investigation on the usage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in general hospitals of Shanghai
SHEN Xin1, ZHOU Yan-qin1, SONG Wei-min2(1.Institute of Health Supervision,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50, China;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usage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in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s and probe into their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60 general hospitals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ir types of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their service life, as well as their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sult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but the designs, such as filtering facilities and disinfection facilities were inadequate to the systems, as well as the daily management in hospital were imperfect. [Conclusion] We should speed up the formulation of corresponding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improve the hospital air-conditio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its daily management.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 Air conditioning; Usage; Management
醫院建筑不同于普通民用建筑,其空調系統除滿足一般舒適度要求外,更要有利于醫院診療過程的順利進行,有利于病人的康復。為了解上海市綜合醫院空調通風系統的建設、使用和管理情況,2008年11―12月,我們對60家醫院的門急診和普通病房兩個主要區域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系統抽樣的方法,在上海市126家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不包括腫瘤、肺科、婦幼保健等專科醫院)中,隨機抽取60家醫院為本次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表60份,收回有效調查表58份,有效率為96.7%。
1.2 方法
在醫院集中空調處于采暖運行期間,由經過中央空調系統專業知識培訓的調查員上門對門急診、普通病房區域的空調通風系統設計情況、運營管理情況及管理人員專業、認識等情況進行調查,當場填寫調查表。
2 結果
2.1 空調類型
在調查的58家綜合醫院中,使用各種類型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共52家,占89.7%,使用分體式空調的有6家,占10.3%。
2.2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年限
52家醫院的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年限在2~10年的占85.6%(表1)。
2.3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過濾設施設置情況
2.3.1 門急診區域 52家醫院門急診區域中新風、送風、回風的過濾處理,采用過濾網的最多,新風、送風、回風無過濾設施的分別占17.3%、30.8%、25.0%(表2)。
2.4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消毒設施設置情況
52家醫院中,風管系統和水系統均有消毒設施的有8家,占15.3%,風管系統和水系統均無消毒設施的有24家,占46.2%(表3)。
2.5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消毒情況
52家被調查醫院中,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在本次運行前風管系統進行過清洗或消毒的有18家,占34.6%,進行過細菌或病毒檢測的有15家,占28.8%;水系統進行過清洗或消毒的有30家,占57.5%,進行過細菌或病毒檢測的有17家,占32.7%。
2.6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管理制度和檔案情況
52家醫院中,建立定期清洗消毒、檢測衛生管理制度的有22家,占42.3%,其中6家有管理檔案,16家無管理檔案;30家(57.7%)無衛生管理制度的醫院中,25家有管理檔案,5家無管理檔案。
2.7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管理人員衛生培訓情況
在52家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醫院中,對空調管理人員進行清洗、消毒及院內感染控制知識培訓的僅有1家,占總數的1.9%。
3 討論
3.1 醫院中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普遍
自然通風是醫院環境控制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也是最經濟的技術措施,但是在有些時段、有些場合不一定適用。受室外氣象條件制約,在我國南方濕度極大的梅雨季節或炎熱的夏季,自然通風無法使室內醫療環境達到舒適的要求。同時自然通風也受室內建筑平面布局和門窗方位等條件的制約,無法持久保存合理的氣流流向、氣流速度以及合理的氣流組織方式[1]。正因為自然通風有許多不足,所以利用空調技術控制室內環境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我國醫院大規模使用空調系統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醫院空調系統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本次調查的58家綜合醫院均使用空調,其中89.7%的醫院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
3.2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在醫院感染控制中有“雙刃劍”作用
人、灰塵是醫院空氣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空氣是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2,3],而良好的醫院空調系統除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外,還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氣潔凈度,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研究表明,在使用風道式初、中效二級過濾的新風中央空調,回風口設置無紡布濾材的條件下,開機1 h后室內微生物數量明顯降低,使用風機盤管式中央空調(新風量>30%)開機后1 h室內微生物數量則較開機前有所降低[4]。而采用高效過濾器、特別設計的醫用凈化空調能使手術室、層流病房區域達到基本控制院內感染發生的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空氣調節已成為治療疾病、減少感染、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技術保障。但近年來在醫療環境被改善的同時,由空調系統誘發的院內感染卻頻頻發生,空調系統負面效應不斷被人們所認識。暖通空調系統的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微生物污染及由此引起的交叉污染、院內感染。大量文獻表明,空調系統內空調箱和管道表面、冷凝水盤與排水水封、加濕器及其存水容器、冷卻塔水等容易滋生以軍團菌為代表的致病菌等微生物。微生物繁殖所釋放的代謝物可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氣態污染物和可能誘發過敏、呼吸道傳染等疾病的微粒。基于上述情況,2005年國際標準組織頒布的ISO/DIS16814《建筑環境設計―室內空氣質量―人居住環境室內空氣質量的表述方法》中以一個獨立附錄將暖通空調定義為污染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3.3 現有醫院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設計、建設先天不足
在我國,醫院甚至普通建筑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問題研究都是一個新興區域,醫院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設計、建設和管理,包括空調系統消毒方法、日常監測的研究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資料表明,在醫院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中充足的新風補充,合理設置除濕裝置[5]、空氣過濾、消毒設施(包括高效過濾器)[6,7]以及水處理、消毒設施[8]能夠減少室內空氣、物體表面的細菌、真菌數,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這些措施在發達國家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如過濾器設置方面,我國現有《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試行)》中規定新風需經初、中效過濾,而ISO/DIS16814標準中明確要求送風需要經二級過濾,包括新風口的至少F5級過濾器(相當于我國中效過濾器),第二級過濾至少使用F7級,最好F9級過濾器(相當于我國亞高效過濾器),用于有效去除空氣污染物;又如新風量設置,我國醫院一般采用每人50 m3/h的標準,而在2007年德國工程師協會(VDI)頒布的VDI12167“醫院建筑設施”第1部分“暖通空調”中規定,衛生相關房間要求新風量不小于每人75 m3/h,衛生要求較高的房間,要求新風量大于每人100 m3/h。本次調查表明,雖然96.2%的醫院空調系統建成于10年之內,但過濾設施、風管和水系統消毒設施的設置在設計、建設上存在先天不足。
3.4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管理存在隱患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日常清洗、消毒可以有效降低空調送風中細菌、病毒的含量,在日本等國家對空調系統進行常規清洗消毒已經實施多年,但在我國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根據相關研究表明,醫院空調系統建設、管理和使用不善,均可能滋生結核分枝桿菌[9]、軍團菌[10]等細菌和真菌,導致室內空氣的二次污染,甚至引起疾病的傳播。在本次調查的52家醫院中,同時建立衛生管理制度和集中空調管理檔案的僅有6家,管理人員接受衛生知識培訓的僅有1家。能夠在空調系統運行前進行風管系統、水系統清洗和消毒的醫院分別僅有18、30家,而進行細菌和病毒等衛生學檢測的比例更低,表明我市醫院空調系統衛生管理尚存在較大的隱患。
3.5 管理措施探討
3.5.1 制訂相關醫院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設計和建設標準 醫院空調系統具有前期建設投入大、建成后難以整改的特點,最經濟的管理方式就是保證其設計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這就必然對現有規范、標準提出較高的要求。我國現有的規范、標準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現有涉及醫院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標準僅有《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試行)(JGJ49―1988),且制訂于20年前,已經不適應目前形勢的發展,應加快制訂相應的設計和建設標準。在新的標準實施后,應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對目前不符合要求的系統進行改建,增添相應的過濾、消毒設施,并設置檢修、清洗口,便于日常管理和清洗、消毒。
3.5.2 制訂醫院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 集中空調清洗、消毒難度大、費用高,因我國尚無醫院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特別是強制進行清洗、消毒、監測的法律、法規、規范,導致醫院管理方的自覺性較差,難以杜絕目前存在的隱患。
3.5.3 加強對醫院管理者和集中空調管理人員的培訓 應利用社會宣傳、教育和培訓等方式加強醫院管理者、空調系統管理者對集中空調衛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其參與管理的主動性,提高其管理空調系統的能力。
3.5.4 制定集中空調定期清洗、消毒的制度 目前醫院使用的集中空調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為彌補硬件建設上的不足,目前最經濟的方法是定期清洗、消毒過濾器、過濾網等設施。作為管理者,醫院應主動制定相應的制度,并予以落實。
4 參考文獻
[1]沈晉明,黃健倩.德國醫院新標準新概念[J].中國醫院建筑和裝備,2008,9(9):8-13.[2]荀云珍,韓麗硯,張桂芳,等.門診部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3):172.
[3]于璽華,韓玉坤,魏華,等.醫院空氣潔凈度標準的建立[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7,7(3):146.
[4]范旭暢,李建平,陶西萍,等.3種空調方式對醫院II類環境空氣影響的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2):1371-1374.
[5]Bernstein JA, Levin L,Crandall MS. A pilo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dehumidification and HEPA filtration on dew point and airborne mold spore counts in day care centers[J]. Indoor Air,2005,15(6):402-407.
[6]Hahn T. Efficacy of 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ration in preventing aspergillosi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2,23(9):525-531.
[7]McLarnon NA. The efficiency of an air filtration system in the hospital ward[J]. Int J Environ Health Res, 2006,16(4):313-317.
[8]Vonberg RP. Use of terminal tap water filter systems for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legionellosis[J]. J Hosp Infect,2005,60(2):159-162.
[9]潘稚芬,于壽昌,張如英,等.空調對結核分枝桿菌醫院內傳播的影響[J].中國防癆雜志,2005,27(3):151-153.
公共場所是人們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種類繁多,目前能依法進行衛生監督的公共場所共有7類28種,其存在的衛生問題,涉及環境衛生學等公共衛生的各個領域,公共場所相關聯的法律法規在公共衛生法制建設不斷健全和完善中得以充實和發展,確保了公共場所的衛生安全。筆者結合多年公共場所執法實踐,論述公共場所相關聯的法律法規在衛生監督執法中的綜合應用。
1公共場所基本衛生法規和標準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執法有關的法規性文件很多,有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規,在門類繁多的法規性文件中,直接有關的公共場所衛生法規是指國務院于1987年4月1日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條例》是各級衛生監督機構監督執法的根本依據。由國務院所屬行政主管部門頒發在全國范圍內適用的規范性文件,最直接的是衛生部于1991年3月11日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細則》由衛生部根據《條例》授權所作的解釋性規定,是《條例》的具體化。作為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執法依據直接關系的標準是衛生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頒布,于1996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公共場所衛生標準》(共12個),《標準》是實施《條例》和《細則》必須遵守的衛生技術準則和衛生技術規范,是具有強制性的國家標準。至此,我國對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軌道,從根本上保證了公共場所的衛生質量。
2公共場所飲用水衛生監督
公共場所為了滿足顧客需要和保持室內外環境清潔、衛生,要使用大量的水,有的由所在地區供水部門輸送市政自來水,有的建有自備水源,多數公共場所還建有二次供水設施,近幾年許多賓館安裝了管道直飲水和飲用桶裝水。提高飲用水衛生質量,必須具有國家法律控制,而衛生監督是國家法律控制的重要表現形式,應依據相應的飲用水衛生法規,加強公共場所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保障飲用人群身體健康。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工作是在國家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和標準的規范下進行的。新《傳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實行,該法中與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有關的條文共7條,其中第29條規定了飲用水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規范。我國第一部飲用水衛生監督法規性文件由建設部、衛生部共同批準頒發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1997年7月1日施行。共5章31條,包括:總則、衛生管理、衛生監督、法則、附則等。其中第6條對供水單位必須執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作了明確規定,加大了執行《標準》的衛生監督執法力度。2001年9月1日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共包括7個文件,其中《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是在原《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的基礎上進行修訂而成,水質指標由原《標準》35項修改后共96項,包括常規檢測項目34項,非常規檢測項目62項。新的《城市供水水質標準》(GJ/T206-2005)是國家建設部,從2005年6月1日實施。規定了檢測項目101項,其中常規檢測項目42項,非常規檢測項目59項。這些新增加的項目都是事關百姓身體健康的,在公共場所飲用水衛生監督中發揮積極作用。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高層建筑不斷增加,各地普遍建起地下蓄水池和高位水箱,公共場所二次供水成為城鎮居民主要供水方式之一。由于缺乏相應的二次供水監督管理規定,各地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為此,加強公共場所二次供水衛生監督管理十分必要。依據《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GB17051-1997,二次供水水箱(或蓄水設備)每年至少清洗消毒1次,并對水質進行檢驗,包括必測、選測、增測項目,及時發現和消除污染隱患,保證居民飲水的衛生安全。許多公共場所使用飲水機和桶裝水模式,其弊端可概括為飲水機、桶裝水在使用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桶裝水存在著一定的衛生、安全隱患,在利益的驅使下,越來越多不具備資質的廠家進入桶裝水行業,有些廠商甚至采用不合格水源直接灌裝。生產車間缺少空氣凈化裝置,無嚴格的生產流程,導致水不合格。甚至使用廢料和回收舊PC聚碳酸酯料制桶,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公共場所供賓客飲用的桶裝水等飲用水應符合相慶的衛生標準。飲用純凈水其水質應符合《瓶(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準》GB17324-2003,共規定了感官指標4項、理化指標13項(其中污染指標9項)、微生物指標4項,計21項。瓶(桶)裝飲用凈水其水質應符合《飲用凈水水質標準》CJ94-1999,規定了飲用凈水的39項水質限值,其中感官指標4項,理化指標29項,微生物指標4項,放射性指標2項。購進使用的桶裝水必須持有有效的衛生許可證,瓶裝標識符合衛生要求,飲水機等部位必須定期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劑必須持有有效的消毒產品衛生許可證。公共場所使用的水質處理裝置(器)應視凈水效果,及時進行維護、呈更換過濾材料,所更換的過濾材料必須持有有效的涉水產品衛生許可批件,使用的水質處理器處理后的凈化水應當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處理器衛生安全與功能評價規范》的要求。
3公共場所使用化妝品衛生監督
公共場所涉及化妝品種類多,不少化妝品無衛生許可批件或無產品合格標簽,存在衛生問題不容忽視,是公共場所使用化妝品衛生監督的重點。應加強對公共場所單位化妝品衛生法規的培訓學習,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公共場所賓館、洗浴場所使用的洗發、淋浴等化妝品,美容、理發場所的普通和特殊用途化妝品,商場超市經營的各種化妝品等必須符合《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化妝品衛生規范》(2002年版)、消費者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簽(GB5296•3-1995)等的有關規定,要求使用和采購化妝品時須建立“索票索證”制度,進貨要有正規發票,還要有生產廠家的營業執照、產品合格證的復印件。如對小包裝標簽或說明書不符合《條例》要求,無質量合格標記的化妝品,未取得批準文號的特殊用途化妝品,無衛生部批件的進口化妝品,應拒絕進貨,禁止使用,對外來化妝品主動索證,并要出具檢驗報告,以確保公共場所使用化妝品的衛生質量。
4公共場所空調衛生管理
隨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的日益廣泛,人們生活、工作的室內空氣質量更大程度地依賴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送風質量,集中空調系統的管理與群眾的健康密切相關,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存在很多問題,許多公共場所沒有集中空調衛生管理制度,不少單位自空調通風系統建造后,一直沒有清洗過。目前,一部專門針對空調通風系統清洗的國家強制標準《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GB19210-2003出臺,規定了空調通風系統清潔程度的檢查、工程環境控制、清洗方法、清洗后的修復與更換和清洗效果的指標和檢驗等要求,中央空調的清洗方法,主要是通過各種機械設備或工具,以物理方式將通風系統中的污染物從通風系統部件表面剝離下來。清洗過程中使用的化學制劑,應滿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的要求,不應對通風系統和人員造成損害。為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通過集中空調系統傳播,改善室內空氣質量,2003年8月19日,衛生部頒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開始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為此應加強對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的監督檢查,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管理,研究和探索公共場所空調衛生管理模式,制定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及清潔消毒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對開展集中空調系統檢測與清潔消毒機構的管理,以確保公共場所空調各項指標嚴格達到國家各項衛生標準,確保廣大人民眾的身體健康安全。
5公共場所消毒
公共場所人員往來極為頻繁,直接或間接污染公共場所的機會很多,極易引起交叉感染,而消毒是控制傳染性疾病傳播以及疫情發生時應急對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共場所的消毒對象品種繁多,性能各異,包括旅店的臥具、茶具、理發美容用具、游泳池水消毒等,所以,公共場所消毒工作難謨很大的,但從衛生要求的角度來看,有不少共同的消毒對象,如室內空氣消毒、飲水機消毒、空調機消毒等。在實際工作中應按照《消毒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等要求,正確運用消毒方法進行疾病的預防控制。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消毒的方式可參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術規范對室內空氣的消毒處理方法。
【關鍵詞】衛生監督 環境保護 和諧社會 空調通風系統 醫療廢棄物
21世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長壽已成為中國人的話題,構建和諧社會也成為我們全體國民心目中的一個美好愿望。當然,要實現全社會整體上的和諧,自然首先需要從打造一些局部和諧開始。衛生監督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而“和諧衛監”更是聯系人群健康與環境保護,構建和諧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基礎和諧”,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衛生監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的衛生監督工作主要包括傳染病防治、職業病防治、醫療執業以及學校的衛生監督。其中與環境密切相關的主要有公共場所集中式空調系統、醫療機構醫療廢棄物以及鑄造行業職業病危害物質污染。公共場所是人群聚集和經常活動的場所,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集中式空調已成為公共場所空氣處理必不可少的設施,然而目前我國中央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狀況卻十分令人擔憂。醫院廢棄物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特殊廢棄物,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還含有其它有害物質,若處理不當,必將引起二次傳染和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國醫院垃圾數量可觀,而國內許多中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垃圾處理還未實行分類管理及集中焚燒。
1.各行業衛生現狀
1.1公共場所空調系統衛生狀況
公共場所環境空氣質量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公共場所內,生活空間相對狹小,人流量大,裝飾材料釋放的和人們自身活動排放的有害污染物不易擴散,惡劣的空氣質量更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目前城市公共場所越來越多地采用了全封閉式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對改善公共場所空氣質量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由于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本身設計、安裝、運行管理等環節可能不盡合理,導致空氣污染物的形成且加重其污染程度,使室內空氣質量下降,尤其是人們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而可能引發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研究資料表明,空調通風系統由于長期運行、清潔不當等原因,已經成為公共場所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近年,國家衛生部公布的公共場所集中空調(中央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狀況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中央空調中,達不到國家相關衛生標準的高達90%。眾多地方衛生部門如北京市、山東省、湖北省、杭州市、長春市、大連市、紹興市等,紛紛進行本地的空調通風衛生狀況調查,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專家分析,大多數空調不達標的主要原因是內部長期沒有清洗,塵埃不斷積存和微生物不斷繁殖引致的,其中的“軍團菌”極易引起肺部惡性疾病。鑒于國內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現狀,防止公共場所環境空氣的污染,保護公共場所消費者和員工的身體健康,加強開展公共場所環境空氣的監督監測工作,鼓勵和督促其不斷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1.2醫療機構醫療廢棄物衛生狀況
醫院廢棄物的處置工作是保證人民身體健康和環境的重要因家,同時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自中國2003年遭受突如其來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襲擊后,醫療垃圾的管理和處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醫療垃圾又稱醫療廢棄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棄物”。傳染病病人及疑似者產生的生活垃圾按醫療廢棄物處理。醫療垃圾除含有大量致病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外,其本身還含有微生物繁殖所需的水分和營養成分,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排放或處理不當,造成對水土、空氣的污染及對人體的直接危害。由于醫療垃圾攜帶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具有空間傳染、急性傳染、交叉傳染和潛伏傳染等特征,其危害性極大。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以及對良好生活環境的追求,現在人們已經不僅關心由工農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同時也關注由于醫療廢棄物管理不嚴、處理或處置不當引的環境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環境法是以保護和改善環境、警惕和預防人為環境侵害為目的,調整與環境相關的人類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因此,建立與健全醫療廢棄物管理環境法規對于以行政手段來推行環境管理政策、加強對醫療垃圾處理、處置的管理、以法律手段來規范人類行為、以科技的進步減低污染物的產生,無論是從衛生監督、疾病預防控制還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衛生監督相應管理對策及執法建議
2.1公共場所空調系統
2.1.1技術對策
國內有研究發現,以靜電吸附方式為主要凈化手段的電子空氣凈化機的除塵機理比傳統的空調纖維過濾器有巨大的優勢。通過對其性能及經濟性的對比分析,得出:風量、電壓等因素對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風量、電壓下過濾效率的值也有很大的差異。電子空氣凈化機的阻力較纖維過濾器低很多,在經濟性上有很大的優勢,凈化效率也能達到民用空調的要求,能夠替代傳統的袋式過濾器。為了電子空氣凈化機的應用能夠更加可靠,今后我們還要加強電子空氣凈化機除塵清灰、清洗方法以及節能等方面的研究,使其更加易于維護和管理。
2.1.2管理對策
針對目前令人擔憂的空調健康狀況,一份由中國家電研究院聯合衛生部等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通則”已經出臺,其中不僅對健康空調的定義、統一標識進行規定,還將提出健康空調的效果評估標準。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2006年2月10日衛生部也頒布了《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制定了《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簡稱“一個辦法,三個規范”)。
依據“一個辦法,三個規范”,衛生監督部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對公共場所的監督管理:①加強新建、擴建、改建公共場所集中式空調預防性衛生監督,審查新風口、進風口、回風口、排風通道及新風房的設計是否合理,審查合格后下達衛生監督意見書方可進行使用;已投人使用的公共場所在開啟空調時,經營者首先要向衛生監督部門提出使用申請和提供使用空調的制式、空調運行的簡易圖,介紹進風口周圍及回風口的情況,衛生監督機構派員現場驗收。②加強日常衛生監督管理頻次及力度,督促經營單位對空調的重點部位如冷卻塔、
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器進行清洗;過濾網、過濾器、凈化器等應每年進行更換。對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管理水平。③建立健全公共場所的管理體系,將空調的日常管理納人公共場所監督管理范疇。督促各公共場所空調系統的正確使用,空調系統重點部位的專人清洗、消毒負責制及工作記錄。加強自然通風,確保空調系統安全使用,杜絕成為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和棲息場所及交叉感染途徑。④每年對監管單位的空調使用衛生情況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機構進行衛生學評價,使空調成為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設施。衛生監督部門對監測不合格的單位采取責令整改和暫停空調使用的處罰。
2.2醫療機構醫療廢棄物
現階段處置醫療廢棄物的有效措施是:積極推行無害化廢棄物焚燒,分類處置,推動醫療廢棄物焚燒健康發展,防止二次污染;做好新形勢下醫療廢棄物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加強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努力提高公眾防衛和環保意識。具體為:
2.2.1技術對策
目前常用的處理醫療廢棄物的方法有填埋、焚燒、和回收利用。填埋法相對簡單,但處理效果并不是很好。焚燒法是處理醫療廢棄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歐美發達國家被廣泛采用。由于醫院廢棄物成分中,塑料制品、紙制品,棉纖維制品等可燃成份比例較大,其燃燒產生的熱量可用于發電或用于供熱。雖然焚燒可有效的處理醫療廢棄物,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以及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分析,回收利用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醫療廢棄物經過有效的消毒、殺菌后,就可消除所攜帶病菌、病毒對人體的危害,經過相應的工藝技術就可再生利用。
在儲存、收集醫療廢棄物過程中,色袋分裝,封閉存放,分類收集醫院廢棄物,使用利器盒存儲利器如注射針頭等都是針對處置醫療廢棄物的有效方法和技術準備、保證。當前,國內對環境無害化處理處置技術的開發落后的醫療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嚴重制約著對醫療廢棄物的有效管理。要加大對這方面的科研投人。對于己經研制開發和引起的先進技術設備,要加強推廣工作。切實履行醫療廢棄物源頭分類收集、就近處置、存儲警示、密閉運輸、集中處理處置原則。
2.2.2管理對策
(1)加強醫療廢棄物管理法規建設
根據國內醫療廢棄物管理現狀及發展趨勢,依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加大衛生監督執法力度,依法行政,杜絕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問題。由衛生局,環保局協調配合,明確各管理部門的分工和責任,對各醫療機構和門診醫療廢棄物的收集及內部管理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同時對各項工作明確了工作進度和目標。
(2)建立完善醫療廢棄物管理體系
建立完善的醫療垃圾管理及監管體系。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建立醫療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完整的管理和監管體系,明確醫療垃圾收集、運送、貯存、處置及監督管理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各個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加強醫療垃圾處理、處置后產生的廢氣、殘渣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及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的監管。
(3)切實加強醫療廢棄物的源頭控制
實踐證明,加強對以醫療單位為主體的源頭管理,對整個醫療廢棄物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減少一次性醫療器具的使用,堅持廢棄物分類收集和污染者付費原則,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督、處罰力度。
(4)堅持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相結合的手段
要嚴格加強對醫療機構環保執法檢查,形成制度化,根據實際情況,針對行業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或辦法,同時要采取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相結合的醫療廢棄物管理辦法,有效地處置醫療廢棄物,達到既保護環境,又促進管理的目的。
(5)加強衛生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
高質量的衛生從業人員隊伍是實施醫療廢棄物環境無害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做到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既有利于保護從業人員的自身安全,也有利于提高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自覺性。
(6)努力提高公眾防衛和環保意識
要加強對公眾特別是醫療機構領導干部的環保宜傳工作,強化環境法制觀念,提高社會公德和處理醫療廢棄物、防治污染的責任感,對違法行為敢于制止、敢于投訴、敢于處罰。大力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提高公眾自我的衛生和環保意識。
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衛生、環境、文化協調發展,相互促進。構建和諧社會,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行各業應根據實際情況,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貢獻力量。衛生監督工作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和社會安定,又同環境保護工作息息相關。當前我國公共衛生形勢不容樂觀,而人民群眾在生活、工作、行為中產生的公共衛生問題又必然影響到大的自然環境,最終又勢必影響到人類健康。近年來,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發傳播流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原因是這些疾病可以通過公共場所傳播;而醫療廢棄物管理不嚴、處理或處置不當引的環境污染和影響人體健康的問題也日趨嚴重。
關鍵詞: 受控室內環境 ;室內空氣品質;污染控制 ;空調系統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sign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ut forward to eliminate the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n the indoor air quality of negative effects, effectively play its positive role of some of the measures.
Keywords: controlled indoor environment; indoor air quality; pollution contro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831.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0 引言
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對非工業環境中的空氣品質及其健康問題研究幾乎無人涉足。也許當時人們還沒有將健康問題與室內空氣品質聯系起來。如今人們的空氣微污染意識很高,也引起對空氣品質研究的重視。目前室內空氣品質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減少由此產生的建筑病綜合癥( Sick Building Syndrome) 始終是暖通空調工程師面對的問題。一般來說,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無非有以下三種措施: ①消除或控制污染; ②提高通風空調稀釋效應; ③室內空氣自凈。
當然消除或控制室內污染是最有效、最根本的解決措施。特別是控制建筑裝飾材料中污染物的釋放量似乎是最關鍵一環。對此我國頒布了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以及室內建筑裝飾材料有害物限量的 10 項標準,就是這條思路。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控制思路,事實上既不可能存在無污染的材料,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室內所有污染。這會涉及到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確定污染散發量的上限值; ②如何控制室內污染總量。
目前不可能從人的健康角度來確定污染種類與上限控制值, 如從“致病、致癌、致畸”來確定污染物, 那又是過去控制空氣污染的一套思路。如果標準確定的污染散發量的上限值偏高, 失去控制意義,或者說不可能達到人們健康舒適的要求。如果確定的上限值過低,首先能否有合適技術規模化生產這種無污染材料,其次制造出這種無污染材料的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這與我國的科學技術、經濟實力與社會消費水平有關。世界上無論那一個工業國家標準的最終控制指標幾乎都是這些因素“協調”的結果,我國標準也是如此。或者說我國標準可以控制高污染散發量的材料,但卻無法控制低濃度污染的材料,更無法控制一幢大樓中采用大量的低濃度污染材料。其產生的最終結果恰恰是多種長期低濃度污染的綜合作用,而目前出現的大量室內空氣品質問題就是這樣形成的。
采用空氣自凈的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氣品質,但是對于人體生物散發物和揮發性有機物( VOC) 等室內主要污染物, 尤其是對低水平污染,其去除效果是極為有限的。另外低水平污染去除效率也難以判別,自凈后的空氣是不可能達到新風的程度。美國 ASHARE 標準 62 特別規定: 不允許用空氣自凈器完全代替室外新鮮空氣。
看來目前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最有效的手段似乎是通風空調的稀釋作用。的確通風是人們最原始、最有效、最價廉的手段,而引起室內空氣品質問題,誘發建筑病綜合癥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不良通風”。
1 深層次認識通風空調對室內空氣品質的負面影響
通風的目的是將新鮮空氣送入建筑物內,將室內產生的污染物稀釋并排出室外,以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如果室外氣候或室內發熱與發濕使得室內狀態不能達到舒適狀態時,只能采用空調。為了節能空調不得不采用最小新風量,盡管近年來對室內空氣品質十分重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加大送風量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提高通風空調的稀釋作用; 也有采用各種凈化產品與技術措施來提高送風的品質,但實際效果總是不盡人意。關鍵在于對通風空調自身污染對室內空氣品質的負面影響卻未引起人們深入認識與足夠重視。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能開窗進行了良好的自然通風,室內就不存在空氣品質問題。為什么一開空調問題就出現了,哪怕系統有合格的新風! 反過來說如果空調送風也像開窗的自然風一樣豈不一切空氣品質問題都解決了。問題出在何處? 問題就在于空調系統被污染了。
誠然近年來國內有大量文獻報道空調通風系統的自身污染,已經認識到空調系統容易積塵,冷卻去濕盤管,冷凝水盤與排水水封容易積水,在空調箱和管道內表面可能結露,長期使用空氣過濾器表面可能
受潮等等,系統中的積塵與積水均為微生物不斷定植和繁殖創造條件, 一旦條件成熟就會出現微生物污染, 被我們定義為“二次污染”。而且大量文獻報道目前我國空調系統污染現狀的普遍性與嚴重性今人震驚, 經過這幾年努力,風管清洗也提到我國的議事日程上來, 空調系統管理也有了相應的規范。似乎問題已經解決, 但是空調系統自身污染的深層次問題并沒有被人們完全認識。
隨著管理與清洗工作的加強,空調系統內嚴重積塵問題可以解決。近年來國外大量文獻卻報道了濕度控制與室內空氣品質問題。并證實室內空氣的生物性污染,如病毒、細菌和放線菌、真菌、微生物體成分、植物體碎片、原蟲和昆蟲碎片和排泄物、細胞產物和蛋白質等, 絕大多數來自于空調系統污染和室內濕度失控。不適宜的空調怎么會使室內致病致敏因子大增,導致室內空氣品質下降,甚至導致室內生物性污染。目前國外空調通風系統的生物污染問題日趨突顯出來,已成為影響 IAQ 主要因素。這是否給我們有所啟示?由于空調是十分耗能的產業,自發明至今一直以節能為首要任務, 無論部件制造還是系統設計千方百計提高熱濕交換效率, 降低能耗。幾乎沒有防范微生物污染的措施。盡管空調的水噴淋的熱濕交換性能與效率幾乎無可比擬, 但考慮到會產生微生物污染, 不得不放棄。現在為了提高冷卻去濕盤管的效率, 加大了空氣側翅片的面積, 并在翅片上打皺與開窗口, 破壞翅片表面層流層以強化換熱。為保證盤管表面風速均勻、熱濕交換充分, 常將盤管處于機組負壓段, 這就帶來凝水盤排水問題, 只有依靠水封才能保證在負壓段排出冷凝水, 一旦水封做了不好, 空調機組就容易積水。空調機組通過盤管表面的風速較高, 加上翅片加工時表面的油漬, 使得翅片表面的冷凝形成的微小水滴易被帶走,盡管有擋水板,但帶水量也不少,造成下游空氣過濾器受潮。可以說空調系統自身結構到處可以積塵、積水,一旦條件成熟,微生物污染是難免的,或者說從深層次講微生物污染隱患自空調機發明以來就存在了,難以消除。事實上我國空調機組微生物污染是普遍存在的, 如沒有發生嚴重積塵與霉變, 一般不予重視。實際上對空調系統中微生物繁殖所釋放氣態代謝物污染絕不能掉以輕心,異味或多種 VOC 就是其繁殖的代謝產物。可以知道空調系統中新風品質是稀釋室內污染的關鍵,如果新風被空調系統污染, 混雜了微生物代謝產生異味或 VOC 就會變味, 喪失了稀釋的效應, 甚至變成了污染源。這就是為什么系統新風量增加了, 對室內空氣品質改善作用效果不大的原因。
在國內一談到微生物污染往往將與致病聯系起來,如軍團病等等。但微生物污染對人的致敏作用與致病作用同等重要,實際上在室內空氣品質領域中應更為重視致敏作用,致敏影響人群的范圍與危害程度遠大于致病作用。當系統發生二次污染,微生物繁殖所釋放代謝物可分為顆粒和氣態污染物。其顆粒物可能是致病菌, 但絕大多數是過敏原, 可誘發呼吸道粘膜刺激、支氣管炎和慢性呼吸障礙、過敏性鼻炎和哮喘、過敏性肺炎、呼吸道傳染病感染等疾病。這些疾病的癥狀與由室內空氣品質誘發的“建筑病綜合癥”雷同。另外水加濕器及其電極加濕器的存水容器等引起室內人員發熱也常有報道。現在國外過敏的人群日益趨多, 消除室內空氣中的過敏原已成為當今重大公共衛生難題。我國兒童的哮喘發病率也一直上升, 我國醫學界對普通空調環境中的生物性污染因子研究越來越重視。
可見人們本來期望通風空調可以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現在卻使人痛心地認識到空調系統自身的污染已成為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關鍵因素。即使是空調系統的低水平污染, 也足以使新風變味, 大大降低了新風的稀釋效應。空調對室內空氣品質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負面的影響很容易掩蓋其正面作用, 使正面作用黯然。甚至可以說通風空調的作用如果能首先消除其自身的負面影響, 這已是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最大的貢獻。只有在這前提下才能提及其正面的稀釋效應。這也許對暖通空調的嘲諷,但這也是暖通空調專業人士不得不承認的殘酷事實。
2 有效發揮通風空調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正面作用
對室內環境控制來說人的健康是永恒的主題,當空調轉向以提高室內空氣品質為目標,暖通空調工程師不得不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特別是如何消除通風空調對室內空氣品質的負面影響,有效發揮其正面作用有許多文章可做。
2.1 最大程度保持新風原有品質
有效發揮通風空調系統的正面作用,就要強調新風對室內污染稀釋的重要作用,強調新風對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有著其它措施不可替代的效果。要求對新風進行處理時,應盡量保持新風原有的品質和氣味。
影響“可接受室內空氣品質”的最主要因素是異味、塵埃、微生物污染。傳統空調系統的新風過濾只采用粗效過濾器, 而我國大氣塵濃度是國外發達國家2~3 倍。要使室內可吸入顆粒物達到 0.15 mg/m3, 單靠通風是不行的, 必須采用良好空氣過濾器。送風中含塵量過大會直接影響室內人員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接受程度。國外的一項調查表明當室內含塵濃度從0.23 mg/m3~0.38 mg/m3降為 0.1 mg/m3~0.15 mg/m3時, 室內感到有污染的人數從 90 %降到了10 %。可見室內含塵濃度對室內空氣品質可接受程度有著直接的影響。
為了確保新風品質, 有必要利用新風年齡和新風途徑污染的概念來對新風流經空調系統的過程加以分析。應將新風從進入系統到最終供室內人員呼吸的整個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分別加以控制。第一個階段是新風從新風口到室內送風口, 對該過程的控制主要體現為新風口的選取, 新風的過濾處理,新風系統的入室方式等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新風從送入室內到最終供室內人員呼吸,對該過程的控制主要體現為合理的控制室內氣流組織形式,以保證呼吸區內空氣年齡最小,新風品質最高。
因此采用新風獨立處理( 或預處理) ,盡量減小系統對新風的污染。在設計空調系統時,應盡量縮短新風輸送途徑,盡量使新風直接入室,是十分必要的。
2.2 消除空調機組污染
有效發揮通風空調系統的正面作用,就要強調消除空調機組污染。系統中換熱器( 盤管) 是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潛在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氣溶膠的發生源。許多空調系統由于空氣過濾器效率較低, 普遍存在盤管積灰等情況; 即使使用較高效率的過濾器,但也會因安裝不善引起過濾滲漏或旁通,導致顆粒物穿透; 盤管上冷凝膜的存在會阻留氣溶膠,導致沉積的增加,盤管凝水盤的滯水會產生藻類。這些顆粒物的存在和盤管自身的工作環境一起,成為微生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微生物氣溶膠在換熱器表面的沉積生長會產生如下問題: 有機體產生的代謝產物,例如真菌毒素,會引起刺激、過敏,產生臭味, 甚至引起疾病; 送風很容易帶走真菌孢子,對室內人員造成不利影響,沉積在建筑物其他部件表面并生長; 微生物物質在換熱器上的沉積生長會影響空調器的能效。
提及空氣過濾器,常常使人感到是改善空氣品質的最有效措施。其實與新空氣過濾器相比,使用過的過濾器的感官污染負荷要大得多。許多人的研究發現,空氣過濾器本身不是污染源, 真正的污染源是其上濾集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不僅積聚在過濾器表面,還會深入過濾器內部,形成“過濾器餅”。在晚間通風系統關閉或以最小新風量運行的狀態下, 過濾器表面的空氣處于相對靜滯的狀態,“濾餅”中顆粒物吸收的氣態污染物就擴散到過濾器表面,并積聚到一定濃度,在早晨剛開機時,隨送風進入室內,形成一段時間的高污染物濃度。室內人員會感到有股異味,過敏人員會打噴嚏。這就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開機污染”。但這些氣態污染物在正常送風狀態下很難積聚起來,因此在開機運行一段時間后,污染物濃度又會逐漸降低。
這種“開機污染”對健康人群影響不大,但過敏人群反應較大。
如何消除生物性污染傳統思路常會想到采用消毒措施,但許多消毒措施所帶來的副產物或殘留物對室內空氣品質的影響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一旦空調系統被消毒劑污染后患無窮。有效發揮通風空調系統的正面作用, 可以借鑒生物醫學領域解決室內生物性污染的思路, 強調消除微生物繁殖基礎( 塵埃與水分) ,而非等微生物繁殖后再殺滅它,這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標準 GB/T19569- 2004《潔凈手術室用空氣調節機組》并沒有規定采用任何消毒滅菌手段解決空調機組二次污染問題,而是采用一系列措施控制機組內不積塵、不積水; 易清潔、易干燥。標準 GB50333-2002《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對無菌室提出嚴格的濕度控制,并要求采用濕度優先控制。以上這些措施就是發揮通風空調系統的正面作用關鍵所在。這些控制理念與措施完全可以借鑒到普通民用場所,只不過控制要求不同而已。
依據國標《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 / T18883-2002規定,一般室內場所只需控制微生物總數低于 2500cfu/m3。只要通風空調系統不污染,室內濕度不超標,采用良好的通風空調完全可以達到。但因此一般場所的空調機的內部件與空氣過濾器只需清水擦洗,保持干凈完全滿足要求,完全沒有必要采用化學消毒或抗菌措施。這就是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特點。
2.3 消除空調管路污染
美國學者 Klaus 指出,約有 20 %的室內空氣污染物來自通風系統,如果通風系統保持干凈,維護良好,該值可減少到一半。這幾年我國也開始重視空調輸送管道系統污染。衛生部于 2006 年 3 月實施了《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評價規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 2005 年建設部也頒布了 GB50365《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規范》。
應該辯證的看待流經風管的空氣品質與風管污染之間的關系。其實空調系統微量積塵不會整天被吹落, 如果積塵不潮濕, 也不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Klaus指出, 如果一個污染嚴重的過濾器位于一段長風管的上游, 且風管中有一層厚的積塵,則濾過空氣會因吸收而改善; 但如果干凈的空氣通過臟的風管,其空氣品質就會因解吸變差。只有干凈的風管和干凈的過濾器才提供最好的空氣品質。但即使在干凈的風管內污染仍會隨風管的長度增加。通風系統自身的風管材料對室內空氣中 VOC 濃度影響很小。根據 Glenn 等人的實驗結果, 典型風管散發的 VOC 很少, 通常只占室內VOC 濃度的幾個百分點。但由于進入機械通風建筑物內的大部分新風都要通過送風管, 因此新風送風管的污染就顯得很重要。軟風管由于難以進行清洗, 所以只限于接送風口的末端管路。
2.4 系統濕度控制
有效發揮通風空調系統的正面作用, 就要強調系統濕度控制。微生物的活動會隨濕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 70 %~100 %。因此要保證空調系統內, 尤其是過濾器處空氣的相對濕度不應超過 90%; 對于初級過濾器, 要保證 3 天以上的平均相對濕度不能超過 80 %。但這樣的規定也經常會引起人們的誤解: 以為將周圍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低于 70 %就能防止微生物污染。事實上, 強調相對濕度不能過高是為了防止在冷表面產生凝水, 我們控制的最終對象是材料中水的含量,而不是空氣中的水汽含量, 因為前者
決定微生物的生長。
為防止新風口處的過濾器吸入積雪或雨水受潮,可在新風引入口處安裝防雨百葉, 或增加新風管坡度、添加上彎的新風管彎頭的做法; 為防止第二級甚至更高級的空氣過濾器由于效率較低的擋水器引起的浸濕,可將進入擋水器的最高風速限制在 3.5 m/s 以下。要防止系統內,特別是在過濾器、盤管和加濕器處出現長時間( 12 h) 的高濕度或濕表面, 例如可以在定期關機時, 先關閉加濕器和表冷器, 等系統干燥后再關閉風機。新風口粗效過濾器受潮是難免的,盤管下游側( 處于機器露點,相對濕度常在 95 %) 的中效過濾器也會常常受潮,由于濕度控制不住微生物就會在過濾器上生長,產生令人不快的微生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為過濾器感官污染負荷的一部分。可見消除微生物在過濾器上的繁殖倒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目前國內外一般采用以下三項措施,①不使過濾器受潮; ②開發憎水性過濾材料; ③采用抗菌過濾材料。由于國內外并沒有抗菌過濾器標準, 曾一度在我國市場魚目混珠,為此筆者對抗菌過濾器評價作了一些研究工作。
3 結論
①暖通空調的最根本宗旨是為人們提供安全、舒適、健康、高效的室內環境。“以保障室內空氣品質為目標的通風空調”從概念、思路和方法上區別于傳統意義的“以整個房間為控制對象,以溫濕度控制為中心的通風空調”,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
②必須承認空調系統本身已經成為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一個潛在污染源,有時已成為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主要癥結。要有效發揮通風空調系統的正面作用,就必須先要消除其負面影響。不應孤立片面的追求空調系統某個功能段的效率, 應從整個系統控制的角度出發以及對設計意圖、施工質量、運行管理等全過程控制,才能真正解決空調系統污染。只有徹底解決了空調通風系統的污染,才能真正解決室內空氣品質問題。
關鍵詞:地鐵 通風空調 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地鐵站通風空調系統為工作人員和乘客提供了較舒適的環境,車站和區間的火災排煙系統以及區間的通風系統,對確保地鐵車站的安全及地鐵的正常運營和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中系統盡量做到技術合理、安全可靠、經濟實用。本文針對地鐵工程的特殊性,參照相關要求及規范,介紹廣州某地鐵站通風空調系統的設計情況。
1 工程概況
本站位于XX大道與規劃XX路交匯處,XX大道規劃道路寬65m,現已建設完成。車站位于XX大道南側地下,線路基本走向為東西向,車站南面為規劃的XX路,北面現狀為中低層廠房,周邊的規劃目前還未完善。車站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站臺寬為17.7m,線間距為13.4m。
2主要設計參數及標準
2.1夏季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1)公共區
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2.5℃, 濕球溫度 26.9℃
通風室外計算溫度 31.0℃
2)車站設備管理用房
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3.5℃,濕球溫度 27.7℃
通風室外計算溫度 31.0℃
2.1.1車站內空調負荷計算標準
1)車站內公共區設計參數
站廳 干球溫度:29.0℃相對濕度:40~65%
站臺 干球溫度:27.0℃相對濕度:40~65%
地下換乘平臺 干球溫度:27.0℃相對濕度:40~65%
溫度波動范圍 ±1℃
2)商鋪、銀行
干球溫度:27.0℃相對濕度:40~65%
溫度波動范圍 ±1℃
3)出入口通道(超過60m時) 干球溫度:30℃
相對濕度不作控制
2.1.2人員新風量標準
1)車站公共區
空調季節小新風運行時取下面兩者最大值:
(1)每個計算人員按20m3/h·人;
(2)新風量不小于系統總送風量的10%。
地下車站公共區空調季節全新風運行或非空調季節全通風:每個計算人員按30m3/人.h計算且換氣次數大于5次。
2)車站設備管理用房區
(1)每個計算人員按30m3/h·人;(2)新風量不小于系統總送風量的10%。
2.1.3空調送風溫差
站臺、站廳取T≈10℃
變電所設備用房:T≈15℃
其他設備管理用房:T≈10℃
2.1.4車站空氣品質標準
二氧化碳濃度< 1.5‰
可吸入顆粒物的日平均濃度<0.25mg/m3
2.1.5 風速
金屬風管最大排煙風速 ≤20m/s
非金屬風管最大排煙風速 ≤15m/s
鋼制風管:主風管風速 ≤8m/s
分支風管風速 3~6m/s
混凝土風道風速 ≤6m/s
自然引風道風速 1~3 m/s
自然引風百葉迎面風速 1.3 m/s
2.1.6 噪聲
車站公共區 ≤70dB(A)
通風及空調機房 ≤90dB(A)
管理用房 ≤60dB(A)
3車站通風空調系統
3.1區間隧道通風系統
根據隧道通風系統要求,在靠近車站區間上設置可逆隧道風機(共4臺)和相應的風閥。風機風量為60m3/s,全壓900Pa,輪轂尺寸Φ2300x1500,設置在現有區間隧道風機房內,采用臥式安裝。
3.2車站隧道通風系統
根據隧道通風系統要求車站隧道設置排風系統,每端隧道排風量按遠期為40m3/s設計。在A、B端各設置一臺軸流風機,每臺排風量為40m3/s,全壓600Pa,風機采用變頻控制;軌頂排風道和站臺下排風道均采用土建式風道,通過集中風室或風道把軌底與軌頂的排風道連起來,通過電動風閥的開度調節軌頂排風為60%,站臺下排風為40%。
3.3車站通風空調大系統
車站通風空調大系統采用全空氣一次回風系統,雙端送風,根據車站實際情況,在車站兩端環控機房內設置2臺組合空調器各負擔公共區一半的空調負荷;系統主要由小新風機、組合式空調器回排風機、排煙風機、消音器、風閥和風道組成。
當空調季節室外新風焓值大于車站回風點焓值時,采用空調小新風運行,站廳、站臺回風經回排風機送入組合空調器混合段與新風混合,再經表冷段處理后送入站廳、站臺;當室外新風焓值小于車站回風點焓值且大于空調送風點溫度時采用空調全新風運行,站廳、站臺回風經回排風機直接排至室外,室外新風經空調器降溫處理后送入車站;當室外新風溫度小于空調送風點溫度時,系統轉入全通風運行,站廳、站臺回風經回排風機直接接排風道排至室外,關閉冷水系統,室外新風經空調器風機送入車站。組合式空調器、回排風機根據公共區負荷的情況變頻調節,組合式空調器的每臺風量為49500m3/h,機外余壓為800Pa。小新風機每臺風量為7100m3/h,全壓100Pa;回排風機每臺風量為42400m3/h,全壓630Pa。站廳、站臺的氣流組織方式采用上送上回方式,按均勻送風布置風口。
3.4車站設備管理用房小系統
根據設備管理用房實際布置情況,在滿足各房間使用功能和不同使用時間、溫度、濕度等要求條件的前提下,共設有6個小系統。
1)空調小系統1
空調系統1(AHU-B101(Q=200KW,L=38500m3/h)、RAF/EAF-B101)服務范圍為車站A端所有要求室溫為27℃、24小時使用房間,該系統采用全空氣系統設置一臺臥式空調器、一臺回排風機。空調器的回水管上設有比例積分電動二通水閥,配以室溫控制器來調節各房間的溫度。
2)通風空調小系統2
通風空調系統2(PAU-B201、EAF -B201、SEF-B201)服務范圍為車站A端的管理用房及一些需通風換氣的房間。對要求空調的管理用房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的形式,房間設置機械排風,對通風空調機房及內走道設置機械排煙系統,新風由新風機組處理到30℃,70%濕度后集中送到走道,再由房間負壓吸入,同時作為走道的通風換氣。
3)通風小系統3
通風系統3(EAF-B301)服務范圍為車站A端的站廳層衛生間和站臺層的污水泵房,這些房間由一臺排風機排風,負壓補風,系統設一臺排風機。
關鍵詞:地下汽車庫;高層民用建筑;通風;排煙;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由于日益減少的城市可用利用率,我國許多城市大量興建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中都設有地下汽車庫。根據我國現行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簡稱《高規》)及《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098-98)(2001年版) (以下簡稱《人規》)要求,高層建筑的防空地下室,平時用作地下汽車庫,其防火設計應按《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以下簡稱《庫規》)的有關規定執行。
1地下汽車庫的防煙分區劃分
面積超過2000m2 的地下汽車庫應設置機械排煙系統。機械排煙系統可與人防、衛生等排氣、通風系統合用。設置機械排煙系統的地下汽車庫,其每個防煙分區的建筑面積不宜大于2000㎡,且防煙分區不得跨越防火分區。防煙分區可采用擋煙垂壁、隔墻或從頂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劃分。
2 地下汽車庫的風量計算
2.1排煙量的計算
按照《庫規》第8.2.4條之規定排煙風機的排煙量應按換氣次數不小于6次/h計算確定,換氣體積按實際層高計算。
2.2排風量的計算
按照《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98)(以下簡稱《汽規》)第6.3.4條“地下汽車庫宜設置獨立的送風、排風系統。其風量應該允許的廢氣標準量計算,且換氣次數每小時不應小于6次。”及《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2009年版)第4.3.1規定,當汽車庫不具備自然進風條件時,應設置機械送風、排風系統。第4.3.2條規定,若地下汽車庫用于停放單層汽車,當層高
2.3送風量的計算
地下汽車庫具有高密閉性特點,庫內流動或停放的汽車排出尾氣中含有鉛、CO、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根據《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2009年版)第4.1.3條規定,當周圍環境較差且房間空氣有清潔度要求時,房間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正壓,排風量應小于送風量;放散粉塵、有害氣體或爆炸危險物質的房間,應保持一定的負壓,送風量宜小于排風量。因此,地下汽車庫送風量不宜大于排風量。第4.3.3條規定“當汽車庫設置機械送風系統時,送風量宜為排風量的80%到85%”。機械送風量一般按5次/h計算,并不應小于機械排煙量的50%,且一般不宜大于排煙量的80%。
3 防排煙與通風系統設置
3.1傳統防排煙與通風系統設置
3.1.1通風系統與排煙系統分開設置
這種設置方法由于占用地下車庫空間多,管路復雜,一次性投資高。逐漸被淘汰。
3.1.2排風與排煙共用一套風管系統
地下車庫排風、排煙合用系統雖然具有管路簡單、投資省等優點,但由于一個系統要適應兩種場合,就必須有比較復雜的控制轉換裝置,工程中經常采用以下幾種模式。
3.1.2.1排風、排煙管道合用,排風、排煙風口合用的系統
這種系統優點是排風均勻,排煙點到位,便于及時排煙。缺點是排風與排煙轉換全部靠風口完成,故自動風口數量多,控制機構復雜,因而造價較高。該系統由于控制環節多,可靠性亦較差。
3.1.2.2排風、排煙管道合用,單獨設置排風風口和排煙風口的系統
這種系統中每個防煙分區設排煙風口,只在必要部位設置電動排風口。火災時關閉所有排風口,排煙口根據消防控制室指令打開排煙。這種系統優點在于控制較模式3.1.2.1簡單可靠,但一般為節省造價盡量減少電動排風口,有可能造成排風效果較差,形成通風死角。
3.1.2.3排風、排煙干管合用,支管功能分開的系統
這種系統干管上不裝風口或只裝排煙時一次性關閉的排風口,支管分為設有電動防煙防火調節閥的排風支管和排煙支管。日常排風和火災時排煙靠切換相關閥門來實現。這種系統較模式3.1.2.1、3.1.2.2電動風閥數量少很多,但由于設置了雙重支管,風管造價高,占用空間也多。
3.1.2.4排風、排煙干管合用,支管功能共用的系統
這種系統干管上不裝排風或排煙口,只在每個防煙分區設一支管,支管上設置可自動復位的防煙防火閥。日常通風時自動風閥均開啟進行排風,火災時根據消防控制室指令打開需排煙分區之自動防煙防火閥進行排煙。這種系統也符合高規第8.4.5條“防煙分區內的排煙口最遠點水平距離不應超過30m,在排煙支管上應設有當煙氣溫度超過280℃時能自行關閉的排煙防火閥”的規定。
3.2誘導性通風系統
誘導性通風系統,又叫活塞式換氣系統,由送風機、多臺誘導風機機組和通風(煙)機組成。其原理是由誘導風機機組噴嘴射出的定向高速氣流帶動周圍空氣流動,在地下汽車庫形成從送風機到通風機的定向空氣流動,達到稀釋CO,通風換氣的目的。
采用這種設計方法,平時通風系統與排煙系統是相互獨立的系統,共用送風機。在排風管上安裝常開型70℃排煙防火閥(電信號關閉),排煙管上安裝常閉型280℃排煙防火閥(電信號開啟)。平時通風時,開啟送風機、誘導通風機及排風機;一旦火災,煙感聯動關閉誘導通風機及排風機,開啟送風機、排煙風機及排煙閥進行排煙。
誘導通風系統的特點是可以減少投資,節省空間,方便管理,噪聲污染少,減輕壓迫感,氣流組織好,通風效果理想。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誘導風機系統的初投資比常規防排煙和通風系統高出一倍以上,給許多建筑投資商的應用感覺稍顯不好;誘導通風系統經常需要與火災排煙系統協調;誘導通風系統的排煙風管應該盡量貼墻布置,但是有時迫不得已必須布置在行車道上方,因此對降低地下汽車庫層高的作用不太明顯。
4 風口的布置
根據《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2009年版)第4.11.4條規定:“排煙口的設置宜使氣流方向與人員疏散方向相反,其安裝位置應設置在頂棚或靠近頂棚的墻面上,且與附近安全出口的最小距離不應小于1.5m;設在頂棚上的排煙口,距可燃構件或可燃物的距離不應小于1.0m。且防煙分區的排煙口距最遠點的水平距離不應超過30m”。若選擇傳統通風系統,第4.11.5條規定:“送風口設置位置宜遠離排煙口,二者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5m”。在設計排風、排煙系統時,應將排風口、排煙口布置在遠離車庫出入口處,以防止氣流短路。
參考文獻:
[1]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S].2005
[2]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S]
[3]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98)[S]
【關鍵詞】地鐵;通風空調;節能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 Abstract 】 The subway station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the subway station, the major energy consumer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tation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station of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professional design key and difficult.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a typical station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load changes, seeks a lower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station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 Key Words 】 subway;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引言
目前地鐵車站多為地下二層或多層的建筑,其內部空間與外界相對隔離,只有出入口和風亭口等少數部位與外界相通。密集的客流,各種機電設備的運行,以及連續的照明都會產生很大的熱量。因此,地鐵車站空調負荷很大。在地鐵運營過程中,盡管帶有空調的車站其通風空調系統的投資僅占車站總投資的8%~10%,但空調通風系統能耗占整個地鐵耗電量的40%左右。因此,如何進一步優化車站通風空調系統的設計、設備選型、運行等環節,找到一些可行的節能措施和途徑,對地鐵的經濟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公共區空調負荷占地鐵車站負荷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節能措施在公共區通風空調系統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地鐵通風空調系統概況
1、耗能概況
地鐵車站通風空調系統是地鐵車站的能耗大戶。其用電量約占地鐵車站用電量的60%。通風空調設備的選型是根據車站最大負荷確定的,而絕大多數時間通風空調設備均在選型負荷60%~70%的情況下運行,滿負荷運行只在客流早高峰、晚高峰時段發生,地鐵全天運營16 h,高峰時段也就l~2 h。根據我國已建地鐵的工程經驗,車站通風空調設備無論車站空調負荷的變化,均是采用恒定轉速運行,能源浪費情況相當嚴重。若根據地鐵空調負荷的變化,采用變頻調節技術對通風空調設備進行調節,就能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減少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運行情況
地鐵通風空調系統在地鐵正常運行的時候, 可以為旅客提供一個往返于地面到車站以及地鐵到列車內的過渡性的舒適環境;當地鐵被阻塞在區間隧道的時候,通風系統會向阻塞區內提供通風,保證列車空調的正常工作,維持地鐵車廂內乘客可以在短時間內能承受的環境條件;在車站或區間隧道發生火災的時候, 通風系統會有效排煙,可以向乘客和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新風和通風,使得乘客和工作人員能夠安全迅速疏散,為消防人員的滅火提供必要的條件地鐵通風空調系統還需要能夠滿足地鐵車站內管理用戶以及設備用房的濕度以及溫度的要求, 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環境。根據《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03中提出的要求,對于地鐵通風空調工作要滿足:當地鐵正常運行的時候,應保證列車內部空氣環境在規定范圍內;當列車阻塞在區間隧道的時,應保證阻塞處的有效通風功能;當地鐵在區間隧道發生火災事故時,應具備防災排煙的功能。
3、地鐵通風空調系統
地鐵通風空調系統主要由隧道通風系統、車站區通風空調系統、防排煙系統 空調水系統組成。
地鐵的隧道通風系統可以分為區間隧道通風和站臺隧道通風兩種。區間隧道通風又分為活塞通風和機械通風。活塞通風是利用地鐵列車在隧道中高速運行所產生的活塞效應而形成的通風,實現隧道和外界的通風換氣。隧道通風是利用可逆轉正反轉風機,在無列車活塞效應的時候對隧道進行機械通風。地鐵車站公共區通風空調系統包括站廳,站臺以及人行通道公共區的通風空調系統,成為車站通風空調大系統;車站管理用房以及設備用房的通風空調系統,稱為車站通風空調小系統。地鐵站防排煙系統包括車站公共區、防火區的防排煙、管理用房及設備用房防火區的防排煙。地下站公共區與管理用房及設備用房為獨立的防火區。地下站的車站水系統的作用是為車站空調系統提供冷源,供給車站大、小空調系統。一般由冷水機組、水泵和冷卻塔組成。高架車站是設置在地面上的車站。高架車站站臺區內不設空調系統,采用自然通風模式。站臺也可以采用局部通風設備,以改善乘客的舒服度。
二、加強地鐵空調通風節能的必要性
地鐵具有運輸量大、安全、節能、環保等優點,為了解決交通擁堵,很多城市都在發展以地鐵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其中地鐵廣義上來講,通常涵蓋了都會地區各種地下與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運輸系統 地鐵由于運輸量大, 單向每小時可以運4萬至6萬人次,而蓬勃發展。我國第一條地鐵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之后我國的地鐵如雨后春筍,目前國內已經有16個城市的地鐵已經開通, 還有十余個城市的地鐵在規劃中,我國地鐵的通車里程已居世界之最地鐵的車站一般都是狹長的地下隧道,除了各地鐵車站的出口和入口以及排風口之外,基本上與外界是相互隔絕的,而地鐵上運送著大量的旅客,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另外, 由于地鐵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活塞效應,如果不進行合理的疏導,會嚴重干擾地鐵內的負荷,同時隨著運營時間的增加,地層的蓄熱作用會使得地鐵內部的溫度聚集而不斷的升高,一旦地鐵上發生火災,不僅會造成火勢的迅速蔓延,而且在火災中積累的高溫濃煙也會迅速的聚集,并迅速地在地鐵車站內蔓延,這會嚴重阻礙人員的疏散,嚴重威脅乘客的生命安全,也會給救援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而地鐵的通風空調系統意義重大。
三、節能優化設計流程
根據各方面要求(業主要求、設計院要求、節能技術的迫切性、地鐵車站通風空調系統能耗情況等)制定了節能優化設計流程圖,如圖1所示。
四、地鐵通風空調系統的節能控制
地鐵通風空調系統可以分為冬春季、夜間、突況等運行方式,按照不同的工況對地鐵空調通風進行調節,不僅可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候車和乘車環境,還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大節約運營成本。
地鐵新風用量標準為:空調新風量:12.6 m3/h
非空調新風量:30m3/h
地鐵公共區內co2濃度控制不超過1.5‰
變風量控制首先在美國應用,目前成為國際上的主流變風量控制,就是通過改變送入車站內的風量來滿足室內變化的負荷,由于空調系統大部分時間在部分負荷下運行,所以,風量的減少帶來了風機能耗的降低,通過地鐵車站采用變風量空調控制系統,對地鐵站的送風機和回風機進行變頻控制,節能效果十分明顯。
目前國內運行的地鐵線路的通風空調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恒定轉速恒定風量運行,這對于能耗要求比較大,近些年,國內研究人員和地鐵施工方針對地鐵的節能方案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將國外的變風量控制引入國內,與變頻調速技術相結合。變頻調速技術在國內工程界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應用和推廣,尤其在負荷變化較復雜的情況下,采用變頻變風量控制可以合理的利用能源,對于地鐵設備的工況運行會有極大的改善,可以大大減少機械的磨損,減少其維護時間,改善設備的性能。
大量的實踐證明,通過站臺的隧道排熱通風系統中風機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從地鐵運營開始到運營結束期間一直運作,是長期運作風機 在近期使用低速檔運轉,在遠期使用高速檔運轉,采用雙速風機即可實現節能地鐵公共區大系統風機采用變頻變風量條件,是節能的有效方案,但是變風量的風量減少時,換氣的次數也減少, 對于相對封閉的地下公共區間, 流行病傳染時期,需要注意公共衛生
在地鐵公共區通風空調大系統水泵變頻調速時,根據冷凍水、冷卻水進出水的溫差,變頻調節水泵的轉速和流量,控制溫差,節約能耗,區間隧道風機兼站臺隧道排風風機,利用變頻調速可以充分利用區間隧道風機,節約投資、減少風機占地。
結束語
隨著能源的緊張形勢的加劇, 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實現能源的節約, 對于地鐵行業運營成本的節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本文分析了地鐵通風系統的運行情況及其系統的主要組成,通過對地鐵空調控制系統采用變頻變風量控制是一項非常有效的節能措施,可以大大減少風機的能耗,有利于地鐵空調系統節能控制,使得地鐵空調系統更節能。
參考文獻
【1】李娥飛,張力,沙玉蘭.康體休閑設施的室內環境與通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王迪軍,羅燕萍,賀利工,.地鐵車站屏蔽門滲漏風量數值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7(1).
關鍵詞 空氣凈化器 計重效率 計數效率
前 言
集中空調系統以其制冷/熱快速、使用方便、無噪聲等優點被廣泛應用,它以機械方式創建適宜的人工環境,滿足人們對室內環境舒適性要求,但是其衛生安全問題也不容樂觀。2003年SARS盛行爆發和與空調相關的各類不良建筑綜合癥的出現,引起社會各界對公共衛生安全的廣泛關注,為此,2003年8月衛生部緊急制定《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1],規范對空調送風質量和空氣凈化裝置提出嚴格要求,隨后空氣凈化器等空氣凈化類產品開始廣泛應用。近年來,空氣凈化裝置在許多大型公共建筑中廣泛使用,如奧運場館、世博園區、機場航站樓、城市地鐵站等都安裝空氣凈化裝置。我國每年空氣凈化器行業的總產值達幾十億元,并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和諧的聲音,有些產品華而不實,存在著欺騙消費者的現象;更為嚴重者是有些產品質量不過關,還會引起2次污染。2011年上海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空氣凈化器產品抽檢中,發現部分產品的臭氧嚴重超標。2012年國家空調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舉辦空氣凈化器全國統檢,參加單位多為行業內知名企業,大多數企業產品能夠達到國家標準要求,但是少數產品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采取適宜檢測手段控制空氣凈化器的質量,對于規范和促進空氣凈化器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顆粒物凈化效果是考核空氣凈化器的重要指標之一,國內很多機構和專家也把顆粒物凈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取得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2~13]。本文針對通風系統用空氣凈化器顆粒物凈化效果檢測方法做細致研究,希望能對生產廠家或檢測單位有所幫助,并且為今后空氣凈化器的標準編制提供參考。
1 試驗部分
1.1 試驗裝置
空氣凈化器檢測裝置通常是由風道系統、污染物發生裝置和測量設備3部分組成(見圖1)。風道系統由風機、風管、靜壓室、流量測量裝置等組成,提供檢測所需風速(量)和測試平臺。發塵器為大粒徑氣溶膠發生器(美國TSI公司)和人工塵螺旋發塵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制),氣溶膠發生器用于產生KCl氣溶膠,人工塵螺旋發塵器用于將黃土塵產生氣溶膠。顆粒物測量設備有激光塵埃粒子計數器(型號8220,美國TSI公司)和粉塵測試儀(型號為AM510,美國TSI公司),它們分別適用于計數效率和計重效率檢測。
1.2 塵源
選用GSS27號黃土塵和KCl氣溶膠作為檢測塵源,GSS27號黃土塵由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提供,主要成分為西北黃土塵,這2種塵源的粒徑分布(見表1),GSS27號黃土塵化學成分(見表2)。
1.3 測試方法
空氣凈化裝置顆粒物凈化效率檢測主要依據GB/T 14295-2008《空氣凈化器》[14]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顆粒物凈化效果評價有計重效率和計數效率2種評價方法,計重效率是指PM10一次通過的凈化效率,計徑計數效率是指凈化設備對某一段粒徑的顆粒物凈化效果。測試時,首先將樣品安裝在測試風道上,通電驗證其是否正常工作;調節風速至測試風速,然后在凈化設備上游用發塵器發生氣溶膠顆粒物;待發塵均勻穩定后,用塵埃粒子計數器和粉塵測試儀測試空氣凈化裝置上下游濃度,從而求出其凈化效率。
1.4 試驗樣品
測試選用的空氣凈化器為一臺靜電式空氣凈化器,規格為670mm×610mm×170mm;電壓為220VAC,功率為39W。
2 結果與討論
2.1 塵源類型的影響
大氣塵是指大氣環境中的懸浮微粒,是一種既包含固態微粒,同時也包含液態微粒的多分散氣溶膠。大氣塵計數法是以大氣塵作為塵源來檢測空氣凈化裝置過濾效率的一種方法,自上世紀末在我國廣泛使用。大氣塵計數法存在著明顯不足之處:由于大氣塵濃度和粒徑分布受室外污染源、風速風向、空氣溫度和空氣濕度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存在很大波動,粒子濃度和粒徑分布很難控制,造成不同實驗室間的測試結果無法比較。因此,現在大多數實驗室都采用KCl氣溶膠作為塵源。
KCl氣溶膠是我國空氣過濾器檢測的主要測試塵源,塵源粒徑范圍在0.3~10μm,可以全面覆蓋空氣凈化器作用對象,所以本實驗將KCl氣溶膠作為一種塵源。另外,還選擇一種GSS27黃土塵,該黃土塵和KCl氣溶膠粒徑分布差別很大,黃土塵粒徑大部分位于2~5μm,而絕大部分KCl氣溶膠粒徑≤2μm。選擇這2種塵源可以比較出凈化設備對不同粒徑段粒子的作用效果。
在2.5m/s風速下,空氣凈化器PM10計重效率檢驗結果(見表3),計數效率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3可以看出,空氣凈化器對黃土塵的計重效率略高于KCl氣溶膠,黃土塵的粒徑比KCl氣溶膠要高,所以空氣凈化器對2~5μm粒徑段的粒子凈化效果要高于0.3~1μm粒徑段的粒子;除與粒徑大小有關外,與塵源的物理化學性質也不無關系。從表4也可看出,采用黃土塵作為塵源,計數效率略高一些,粒徑越高的顆粒物凈化效果越好。從表3和表4對比可看出PM10凈化效率與≥0.3μm粒子凈化效率檢測結果比較接近,計數效率檢測結果略高,對于同一臺空氣凈化器而言,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計重效率和計數效率應該相同或相近,二者存在差別是因為PM10為小于10μm的所有粒子,除包括≥0.3μm粒子,還包括≤0.3μm的粒子,計數效率僅是指≥0.3μm粒子凈化效率。
2.2 塵源濃度的影響
采用黃土塵和KCl氣溶膠為檢測塵源,分別控制在3個不同濃度水平,當測試風速為2.5m/s時,空氣凈化器PM10計重效率(見表5)。對于計重效率,當使用同一塵源時,從表5可以看出,不論是黃土塵,還是KCl氣溶膠,當濃度相差幾倍時,凈化效率檢測結果偏差很小,且不成規律變化,這說明濃度對凈化效率影響很小。在一些標準中,對顆粒物濃度也沒有特別高的要求,比如《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中規定凈化設備上游塵源濃度范圍為0.45~1.50mg/m3,濃度范圍要求很寬,GB/T14295-2008《空氣凈化器》對顆粒物濃度僅要求粒子數目不要超過檢測儀器的檢測上限,沒有對粒子數目做出具體要求。
2.3 風速的影響
風速是影響顆粒物凈化效果的因素之一。采用KCl氣溶膠作為測試塵源,分別在1.0m/s,2.5m/s和3.0m/s 3種風速下,空氣凈化器對顆粒物凈化效率檢測結果(見表6)。從表6中可看出,風速對凈化效率的影響很大,當風速由1.0m/s 升高至2.5m/s時,PM10凈化效率下降約16.6%,≥0.5μm粒子凈化效率也降低13.3%;當風速升高至3.0 m/s,PM10凈化效率下降26.0%,≥0.5μm粒子凈化效率降低24.3%,計數效率和計重效率呈現相同規律。風速直接影響著顆粒物通過空氣凈化裝置的時間,風速快,則顆粒物通過空氣凈化裝置時間就短,被捕獲的幾率就小。另外,風速較高的情況下,空氣中顆粒物運動速度更高,動能更大,更容易穿透玻纖或濾紙等過濾材料。不同的空氣凈化裝置因為安裝位置不同,其對風速要求也不同,空調回風口風速較小,通常1.0m/s左右,而在風機箱中風速很高,一般為2.5m/s或者3.0m/s,不同空調系統,風速略有差別。因此,在檢測中,就要根據凈化裝置安裝位置不同,合理選擇風速。
3 結論
本文以靜電式空氣凈化器為研究對象,以KCl氣溶膠和GSS27黃土塵為塵源,分別研究塵源類型、塵源濃度和風速對顆粒物凈化效率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1)不論是計重效率,還是計數效率,以GSS27黃土塵為塵源時,與KCl氣溶膠相比,凈化效率略高,對PM10凈化效率與對粒徑≥0.3顆粒物凈化效率檢測結果比較接近;(2)不論采用哪種塵源(KCl氣溶膠和GSS27黃土塵),塵源濃度對PM10計重效率影響很小;(3)風速對于顆粒物凈化效率檢測結果影響很大。在樣品選型時,可以根據安裝位置不同和空氣凈化裝置的凈化效果要求,合理選擇所需。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監督發[2006]58號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2006.
[2] 劉來紅, 王世宏. 空氣過濾器的發展及其應用[J]. 過濾與分離, 2000, (4): 8-9.
[3] 黃盛修. 小型靜電集塵器之過濾及負載特性之研究[D]. 臺灣大學. 臺北: 2001.
[4] 王芳, 王學良, 李勁松, 等. 靜電技術在醫院凈化消毒中應用[J]. 臨床薈萃, 2002, (17): 543-544.
[5] 許鵬, 范存養. 空氣清凈器的發展現狀和評價方法[J]. 潔凈煤技術, 1995, (2): 2-7.
[6] 劉剛, 劉春雁, 蔡來勝. 室內空氣凈化器全效果系數的不均勻計算模型[J]. 東華大學學報, 2004, 30(3): 52-56.
[7] 胡燕燕. 用靜電空氣凈化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探討[J]. 制冷, 2003, 22(2): 80-83.
[8] 陳培玲. 靜電空氣凈化消毒器對空氣消毒效果的觀察[J].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04, 21(2): 130-131.
[9] 張向榮. 電除塵器中粉塵濃度分布的數值仿真[D]. 東北大學. 沈陽: 2001.
[10] 朱瑩. 新型的潔凈手術部凈化空調系統[D]. 同濟大學. 上海: 2000.
[11] 何計良, 徐祥寬. 家用空氣凈化器的除塵效率測試方法比較[J]. 中國衛生工程學, 1998, 2(7): 54-56.
[12] 陳烈賢, 李寶成. 室內空氣凈化器性能和綜合方法[J]. 中國衛生工程, 1997, 1(6): 3l-33.
關鍵詞:垂直單管跨越式;變制冷劑流量多聯分體式空調系統;可燃氣體濃度報警及控制系統。
中圖分類號:TK174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暖通空調設計作為辦公樓設計的重要環節,保證辦公人員的溫舒適度,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成為提高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2.工程概況、設計范圍及設計依據
2.1工程概況
1#辦公樓:總建筑面積3652.02m2,其中地上2696.11m2地下955.91m2。地下1層,地上4層,建筑物總高19.4m。
2#辦公樓:總建筑面積1513.50m2,本建筑地上5層,建筑高度23.15m。
綜合樓: 總建筑面積3321.29m2,其中地上2528.04m2,地下793.25m2。地下1層,地上3層,建筑物總高19.4m。
職工宿舍:建筑面積5238.55m2。本建筑地上5層,建筑物總高19.4m。
2.2 室內、外計算參數
2.2.1室外計算參數(見表2.2.1-1、表2.2.1-2)
表2.2.1-1.夏季參數表[1]
表2.2.1-2.冬季參數表[1]
2.2.2室內計算參數(見表2.2-1)
表2.2.2-1.室外設計參數表[1]
2.2.3圍護結構設計參數(見表2.2.3-1)
表2.2.3-1.維護結構傳熱系數表
3 .系統的設計
3.1 采暖系統的設計
3.1.1采暖系統形式的確定
本工程熱源為園區內鍋爐房,采暖一次水供水/回水溫度為85/60°,熱力入口裝置設于樓梯間熱力小室內。
一方面為保證系統運行效果。一方面為考慮降低工程造價;一方面考慮克服雙管系統的垂直失調,一方面考慮克服單管順序式不能調節散熱器流量的缺點,本設計供水管支路上采用低阻力兩通恒溫控制閥,即采暖系統主要采用垂直單管跨越式,上供下回同程系統,局部系統根據房間的具體結構采用雙管系統,管道敷設于吊頂內。單管垂直跨越式系統,是常用的一般單管系統做法,其特點是水力穩定性好、排氣方便、安裝構造簡單。
3.1.2 散熱器的確定。
散熱器采用四柱鋼制散熱器,本辦公樓外窗為玻璃幕墻。為考慮美觀要求,玻璃幕墻位置盡量采用供、回水中心距較低的散熱器,隨之標準狀況下(t=64.5°C),單片散熱量也較低。確定采暖系統為單管垂直跨越式系統,一方面在保證房間散熱量的前提下,一方面控制串聯每組散熱器的片數,增加了設計難度。為此本設計針對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高度,選用以下三種散熱量較大的鋼管四柱散熱器:
A:供回水中心距1600mm,標準散熱量為:312w/片;(用于散熱器布置在側墻位置的辦公室)
B:供回水中心距600mm,標準散熱量為:136w/片;(用于樓梯間、地下一層設備房等沒有玻璃幕墻的位置)
C:供回水中心距300mm,標準散熱量為:82w/片;(用于直接布置在玻璃幕墻下的位置)
每組散熱器均設置手動跑風,系統工作壓力為0.60MPa。除特別注明外,散熱器安裝高度距建筑地面150mm。
此外,消防控制室采用熱泵型分體柜式空調,夏季空調,冬季采暖以保證 24小時值班工作人員熱舒適度。
3.1.3 管材
室內采暖系統管道采用熱鍍鋅鋼管,熱力入口處及吊頂內采暖管道均保溫,保溫采用離心玻璃棉管殼,保溫厚度當DN
3.2空調系統的設計
本工程空調系統采用變制冷劑流量多聯分體式空調系統(VRV),夏季供冷,經計算供冷量為215kW,冷指標120W/m2。
除消防控制室內采用熱泵型分體柜式空調。各區域均采用VRV室內機+新風系統,新風機組采用全熱交換器,新風經熱交換后直接送入室內與室內空氣混合,新風部分負荷由VRV室內機承擔。根據室內溫度控制冷媒的流量。
空調風系統采用全熱交換器,其中新風經過初、中效過濾后送入室內。
3.3排煙系統系統的設計
3.3.1 自然排煙系統
本工程地上房間、內走道均由可開啟外窗自然排煙;可開啟自然排煙口面積不小于地面面積的2%,且保證自然排煙口距本防火分區最遠點不超過30m。
3.3.2 機械排煙系統
地下一層走道采用機械排煙,中庭機械排煙。排煙、補風風機均設置于屋面:排煙風機作為走道火災排煙兼變配電室平時排風;補風風機走道火災補風兼便配電室送風。(配電間換氣次數為4次/h)排煙量按防煙分區面積乘以60m/h.m2計算。補風量不小于排煙量的50%。電動風口、280°C排煙閥平時常閉。火災報警后,停止配電間通風系統,關閉配電室內70°C電動閥并接收其反饋信號;啟動走道的排煙閥、70°C電動閥并接收其反饋信號。送風風機其電動閥達到70°時,自動關閉。排煙風機其排煙閥溫度達到280°C時,自動關閉。
3.4 通風系統的設計
3.4.1 廚房通風系統
廚房的送排風系統末端管道由專業廠家配合設計施工。廚房操作間灶具大小及布置尚未確定,取換氣次數50次/h計算排風量,計算排風量的65%通過排氣罩經油煙凈化器凈化后消聲排到室外,房間全面換氣排出35%。油煙凈化器的凈化效率和排放濃度應符合《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GB18483-2001的規定。排氣罩罩口風速不小于0.5m/s,排風管內風速不小于10m/s。機械補風量為排風量的70%,其余經餐廳新風換氣機排風、門洞自然補風,房間負壓值不大于5Pa。
廚房設置事故排風系統,換氣次數為12次/h,事故排風應設置可燃氣體濃度報警及控制系統;分別在室內、外便于操作的地點各設一個事故通風的手動開關。
3.4.3 氣體滅火后排風
采用氣體滅火系統的網絡機房,設置氣體滅火后排風系統,排風量按換氣次數為5次/小時進行計算,風機前設電動密閉閥,當火災發生時由消防控制關閉密閉閥,氣體滅火后開啟排風機和電動密閉閥排風,電動密閉閥與風機連鎖啟閉。
3.4.4 其他通風
衛生間、淋浴間、弱電間設置排風扇。公共衛生間、淋浴間、換氣次數為10次/h,弱電間換氣次數為5次/h,
3.5自控系統設計
所有室內機及新風換熱機組采取就地控制。室外機以遠程控制為主,自動控制系統以VRV系統自帶的控制系統為主,并將過濾器壓差監控與超限報警、風機狀態監視等監控需求接入中央監控系統即可。
3.6節能環保設計
3.6.1 節能措施
采用變冷媒流量多聯機(VRV)供冷,應具備能獨立開啟,并單獨調節溫、濕度、風速的功能。室外機變頻運行,滿足不同負荷下的需求,始終在較高的效率下運行。新風設置全熱交換器,滿足24小時運行時提供新風并回收排風中的冷、熱量。熱回收效率大于60%。負荷計算采用逐時負荷計算,采用各時刻綜合最大負荷,有效降低總負荷。采暖系統熱力入口設熱計量裝置,每組散熱器均設恒溫閥;系統保溫厚度滿足節能標準;多聯機能效比滿足節能標準聯機制冷綜合性能系數不低于國標《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綜合性能系數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21454中規定的節能型產品要求,即2級標準,大于3.4。
3.6.2 降噪防震措施
空調、通風及制冷設備均采用低噪聲設備,并設減振墊、彈性吊架等減振裝置。空調機、通風機進出口風管均設軟接頭。機房門、墻、樓板均由建筑專業作隔聲、吸聲處理,機房采用防火隔聲門。
3.6.3環保措施
采用環保制冷劑,如R134a、R410a 等,減小對環境的影響。鍋爐房煙囪、VRV空調室外機采取高位排放、避免對行人產生不利影響。
小結:合理設計辦公樓內采暖、空調、排煙、通風系統,滿足辦公安全的前提下,保證辦公樓內使用人員的熱舒適度要求,成為了提高工作人員工作效率的關鍵。對企業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S].
[1] 蔣國秀. 熱水采暖中垂直單管跨越式的分析[J]. 暖通空調, 1992(01)
[2] GB 50016-2006,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3] GB 50189-2005,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
[4] DB11/687-2009,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
[5] GB 50242-2002, 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
[6] GB50243-2002, 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
[7] JGJ64-89,飲食建筑設計規范[S].
[8] GB18483-2001, 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S].
關鍵詞: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應用
中圖分類號:O434文獻標識碼: A
1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應用現狀
在現代建筑中,為了達到相應的節能目標和一定的隔音效果,對有暖通空調系統的室內環境,無論在進行系統設計或系統運行使用過程中,都要求室內空間的良好封閉性。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是一種高效通風換氣和熱交換裝置,通過室內外雙向換氣實現室內空氣品質的改善,還可以利用排風與送風的熱交換減少室內的冷熱損失,實現能量回收,達到節能目的。即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應用的效果主要體現在改善室內品質和節能兩個方面。
2試點工程概況
某油庫區內鍋爐房控制室,控制室長12.9m、寬6m、層高5.4 m。控制室北側為鍋爐間,南側為水處理間,東側為設備間,西側為更衣間。該控制室有5名員工在此處辦公,由于此房間沒有直接對外的可開啟窗戶,根據《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內要求:工業建筑應保證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風量。因此為給員工營造一個舒適、衛生的辦公環境,此控制室應設置機械通風系統。針對通風系統進行如下分析:
(1)通風機機械通風系統:采用通風機直接送風方式,雖然可以滿足室內人員新風量的要求,但該項目地處華東地區,在冬季直接送入新風也會使室內溫度變低,熱舒適惡化,故不能采用這種通風系統。
(2)新風機組機械通風系統:采用此種通風系統形式需引入采暖熱水(或者蒸汽)來加熱新風。由于此控制室內設備均為電氣設備,地面輻射防靜電地板。根據相關規范此類房間不宜有水管道穿過,因此在此控制室內設置新風機組機械通風系統欠妥。另外新風機組機械通風系統需消耗采暖熱水(或者蒸汽)和電量,從長期運行考慮也不經濟,故也不能采用這種通風系統。
(3)應用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通風系統:此控制室層高5.4m,頂棚空間較大,方便設置通風管道。可以考慮采用吊頂型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作為通風換氣設備,設置成全面通風系統,不但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和熱舒適,還可以實現通風系統的能量回收。
綜合分析,此控制室具備應用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可行性,可以按此方案進行通風系統設計。將此通風系統工程設計作為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試點工程。
3通風系統設計與計算
3.1系統通風量計算
在設計通風系統時,需按照國家標準設計通風量。根據《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內3.1.9條要求,此控制室的最小通風量為:5×30m3/h=150 m3/h。結合此試點工程的特點進行換氣次數選取:
(1)若選取的新風量過大,將導致室內的送、排風量過大,導致通風系統的初投資過大;同時新風量過大,可能對室內熱舒適造成不利影響,且會導致系統熱回收效率下降。
(2)此控制室相對體積較大,控制室內人員人數有限,從操作人員的舒適與衛生角度考慮,可適當加大人均新風量。
根據上述兩個特點,結合吊頂型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樣本設備的技術參數,確定通風系統的通風量為350 m3/h 。
3.2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設計選取
根據通風系統通風量350m3/h,結合控制室的可利用空間(主要指吊頂內)和吊頂型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樣本,確定選用一臺吊頂型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通風量為400m3/h 。
在確定了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通風量后,參照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系列化樣本,最終選定一臺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應用于該控制室,其具體性能參數如表3-1所示。
表3-1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性能參數
型號規格 XHBQ-D4TH 溫度回收率 高69%,低74%
額定風量 高400m³/h,低350m³/h 噪聲 高 29dB(A),特高32dB(A)
機外靜壓 高85Pa,低80Pa 電壓 220V
制熱焓回收率 高60%,低65% 功率 80W
制冷焓回收率 高57%,低62% 重量 36kg
3.3通風設備的布置
通風系統設備的布置見圖3-1。
圖3-1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設備布置圖
3.4系統其他部件選取
對于一個完整的通風系統,應包括送(排)風口、風管(道)、送(排)風機、空氣處理設備和風閥等部件。在此能量回收系統中,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己代替了送(排)風機和空氣處理設備的功能,除此之外還需注意其它部件的選取。
4通風系統安裝
在安裝過程中,應將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設計進行正確施工,要以便于人員觀察、更換和檢修設備為原則。且必須保證電路系統的穩定和防火要求。
在安裝完成后,要進行通風系統檢查,包括系統安全性、完整性、嚴密性等方面的檢查,以保證后期工作能正常進行。
5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現場長期測試結果
控制室中的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運行狀況良好,這也是設計人員希望的使用效果,對應也主要有下面三個方面的體現:
(1)通風系統風量測試
風管的具體測點布置數目及位置如圖5-1所示,對應的數值如表5-1所示。
圖5-1風速測量風管截面測點位置圖
表5-1系統風量測量結果表(2012-3-5)
送風管,管徑d=150mm
測點序號 1 2 3 4 平均
測點位置L(mm) 15 35 115 135 ―
風速v(m/s) 5.48 5.78 5.88 5.58 5.68
風量Q(m³/h) 361
排風管,管徑d=150mm
測點序號 1 2 3 4 平均
測點位置L(mm) 15 35 115 135 ―
風速v(m/s) 5.85 5.76 5.75 6.16 5.88
風量Q(m³/h) 374
由表5-1可知,2012年3月5日通風系統的送風風量約為 361m3/h,排風風量約為374m3/h。控制室室內的污染氣體幾乎能夠完全排除,控制室通風換氣所需的新風量滿足規范要求,即室內空氣品質得到很好的改善。
(2)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換熱效率
列出典型日(2012 年 3 月 5 日)的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換熱效率和室內外溫度的變化曲線,分別見圖 5-2 和圖 5-3。
圖5-2換熱效率變化曲線圖
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顯熱換熱效率與全熱換熱效率的變化曲線趨勢幾乎一致,這說明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換熱性能較穩定。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顯熱換熱效率和全熱換熱效率明顯上升,且在一天內基本維持不變。
圖5-3室內外溫度變化曲線圖
(3)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風機運行電耗小于其額定功率,同時通風系統回收的熱量遠大于這部分運行電耗(折算成標準煤后比較),能效比大于1,即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節能效果良好。
結束語
此試點工程中通風系統于2011年7月完成設計計算及各部件選取工作,核心設備空氣一空氣能量回收裝置于2011年10月運抵控制室。通風系統于2011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通過長期的使用、測試、觀察,設備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和環境條件的變化其換熱性能的變化情況,以此來評價設備的性能,最后確定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作為一種在通風換氣的同時還能實現能量回收的裝置,具有廣闊的應用和推廣前景。此設備方便在嚴寒、寒冷地區各類建筑中的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目的了解浙江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疾控機構)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測資源配置現狀及能力。方法對浙江省79家疾控機構的檢驗資質、檢驗檢測能力、儀器設備和人員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79家疾控機構實驗室均通過省級實驗室資質認定,公共場所衛生檢驗項目平均開展率為8553%,計量認證通過率7975%;公共場所監測儀器設備1857件,平均每單位配置2351件,18種監測儀器設備平均配置率為7180%;從事公共場所檢驗檢測工作人員1000人,其中初級職稱311人,中級職稱449人,高級職稱240人。結論浙江省疾控機構公共場所檢測項目的計量認證通過率有待提高,公共場所檢測儀器設備裝備及檢驗能力總體水平較低且發展不均衡,公共場所衛生檢測實驗室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
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驗能力;問卷調查
公共場所檢驗檢測作為疾控機構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各級疾控機構在衛生檢驗檢測方面投入大量的人財物,設施設備得到很大改善,衛生檢驗技術水平迅速提高[1]。根據衛生部《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要求,為加強公共場所檢驗檢測專業技術能力,規范開展工作,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門于2013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疾控機構公共場所衛生檢驗能力水平調查,以了解各級疾控機構公共場所衛生檢驗監測資源配置現狀及其能力水平。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對浙江省79家疾控機構的公共場所檢驗檢測資源配置和檢驗能力情況進行調查。
1、2方法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單位基本信息、公共場所檢驗項目計量認證情況、實驗室認可情況、儀器設備種類數量、檢測與評價等技術人員結構和相應的資質,其中檢驗項目限定為公共場所相關衛生指標5類46項:室內環境衛生指標13項(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臭氧、氨、可吸入顆粒物、細菌總數、新風量、溫度、濕度、風速、照度和噪聲);顧客用品用具衛生指標4項(細菌總數、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游泳場所和公共浴室水質衛生指標5項(余氯、水溫、尿素、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公共場所飲用水衛生評價指標17項(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pH值、鐵、錳、鋅、鋁、消毒劑余量、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氨氮、亞硝酸鹽氮和耗氧量);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指標7項(積塵量、新風量、可吸入顆粒物、細菌總數、真菌總數、嗜肺軍團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
1、3統計分析利用Excel2003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檢驗檢測資質及能力浙江省疾控機構包括省級1家、市級11家和縣級92家,本次調查79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11家和縣級67家。除省級實驗室通過國家級實驗室資質認定外,其余均通過省級實驗室資質認定,但其中有5家縣級疾控機構實驗室資質認定資格到期尚未進行復評。調查顯示,各級疾控機構公共場所衛生檢驗必須開展的46項指標項目平均開展率8553%,計量認證通過率7975%。省級機構項目開展率和計量認證通過率分別為10000%和9348%,市級分別為9881%和9684%,縣級分別為8313%和7674%。79家疾控機構共計未通過計量認證的項目為733項次,主要為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指標和室內環境衛生指標,分別占5553%和3452%。前10位主要是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指標7項(積塵量、新風量、可吸入顆粒物、細菌總數、真菌總數、嗜肺軍團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室內環境衛生指標3項(臭氧、可吸入顆粒物和新風量)。以上10項指標的計量認證缺項率均在5155%~7722%。本次調查發現,公共場所常用指標如溫濕度、風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也有一定比例未通過計量認證。
2、2儀器設備配置79家疾控機構對公共場所46個常用的衛生監測項目所涉及的18種監測儀器設備共配置1857件,每家單位平均配置2351件,其中空氣質量檢測儀器平均每單位配置1930件,水質監測儀器平均每單位配置420件。上述18種監測儀器設備的平均配置率為7180%,有6種儀器設備的配置率<70%,為定量采樣機器人、皮托管、微壓計、尿素檢測儀、臭氧檢測儀和可吸入顆粒物分析儀,見表2。調查顯示,僅3家市級疾控機構完全配置了上述監測儀器,有7家疾控機構的儀器設備缺少10種以上,占總數的886%(7/79),省級缺少1種現場檢測儀器,即尿素檢測儀。
2、3人員配置79家疾控機構從事公共場所檢驗工作人員共1000人,其中初級職稱311人,中級職稱449人和高級職稱240人。以平均每單位人數計,市級疾控機構的高級和中級職稱檢驗人員明顯多于其他機構。所從事的專業崗位類別,各級疾控機構分布較均勻,各類崗位均有專職人員,主要分布在現場監測、理化和微生物檢驗崗位。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785人,占7850%。
3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經過近幾年疾控體系建設,浙江省各級疾控機構實驗室均通過省級及以上實驗室資質認定,相應的儀器設備和檢驗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投入少、各地在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測方面開展的日常工作項目較少,有部分公共場所衛生指標未通過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與《省、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建設指導意見》[2]中提出的按照基本功能必須裝備的儀器設備以及檢驗能力的要求仍差距較大。各級疾控機構公共場所衛生檢驗必須開展的46項指標項目平均開展率8553%,計量認證通過率7975%,有10項指標的計量認證缺項率均在50%以上。儀器設備配置方面,18種監測儀器設備的平均配置率為7180%,與2002年廣東省調查結果70%相近[3]。79家疾控機構中僅3家市級配置了公共場所衛生指標的所有監測儀器,省級機構有1種現場儀器缺少,有7家(886%)疾控機構缺少10種以上公共場所檢測的必備儀器,尤其集中空調系統衛生監測儀器缺少明顯。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仍存在衛生問題[4-5],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檢驗檢測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綜上所述,浙江省疾控機構的公共場所檢驗檢測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公共場所衛生檢測實驗室建設任重而道遠。為進一步提高浙江省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測能力,建議如下:在公共場所衛生監測工作的能力建設方面,各級疾控機構應避免從單純的經濟效益方面考慮,盡快完善公共場所檢驗檢測項目的實驗室認可,做到公共場所檢驗檢測指標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全覆蓋,以便依法開展公共場所衛生監測,保障公共場所衛生監測的科學性、完整性,提高社會公信力;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監測儀器配置的科學性,提高公共場所各項主要衛生指標,特別是集中空調系統和空氣衛生質量項目的檢驗檢測能力;上級機構應加強培訓,規范基層專業監測人員對現場監測工作的開展,包括儀器的使用、保養和維護工作;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監測工作的領導和督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提出適合各類公共場所監督監測的具體內容,便于各級疾控機構開展具體的現場監測。
參考文獻
[1]陳昭斌.中國衛生檢驗的現狀與未來[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7):3319-33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辦公廳.省、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建設指導意見[Z].2004.
[3]張建鵬,李濤.廣東省公共場所衛生監測能力調查與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2,28(6):44-45,58.
[4]何智敏,顧俊.南通市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污染狀況調查[J].江蘇預防醫學,2014,25(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