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9: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春天景色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9題;共47分)
1.
(3分)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云淡________
傍花________
忙里________
2.
(3分)讀詩《春日偶成》,解釋句中加線詞語
時人________
不識余心________樂,將謂________偷閑學少年。
3.
(9分)讀詩《春日偶成》,我會填
《春日偶成》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________。從描寫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從描寫的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出詩人在春天美好的景色中________的心情。
4.
(4分)按拼音寫漢字
chūn
rì
ǒu
chéng
tōu
xián
shào
ni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8分)把詩句補充完整,并寫出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①千里鶯啼綠映紅,________。
鶯啼:________
②________,多少樓臺煙雨中。
樓臺:________
③云淡風輕近午天,________。
云淡風輕:________
④________,將謂偷閑學少年。
將謂:________
6.
(4分)詞語搭配
裊裊的________
村莊
傍水的________
炊煙
簇簇的________
柳葉
嫩綠的________
紅花
7.
(6分)形近字組詞
淡________
傍________
識________
談________
旁________
織________
8.
(5分)解釋下列詞語。
①云淡②傍花隨柳
9.
(5分)解釋句中加線詞語。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二、填空題
(共13題;共68分)
10.
(4分)看拼音,寫詞語
tōu
xián
lóu
tái
jiǔ
qí
yān
y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1.
(10分)古詩文積累。
《江南春》、《春日偶成》這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同學們一定積累了不少描寫春天景色的詩句吧?把下面的詩句補充完整。
①草長鶯飛二月天,________。(高鼎《村居》)
②遲日江山麗,________。(杜甫《絕句》)
③好雨知時節,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④野火燒不盡,________。(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⑤不知細葉誰裁出,________。(賀知章《詠柳》)
⑥________,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⑦________,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⑧________,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⑨________,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⑩________,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
12.
(4分)詞語搭配
招展的________
城郭
依山的________
酒旗
大好的________
煙雨
茫茫的________
時光
13.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偶成
偷閑
春日
少年
14.
(5分)翻譯《春日偶成》這首詩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15.
(5分)寫出《春日偶成》中寫景的句子
16.
(5分)閱讀詩《春日偶成》,回答問題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從那句詩可以看出來?
17.
(6分)判斷題。
(1)《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都是宋代詩人的作品。(
)
(2)《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兩首詩中都是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
)
(3)《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這兩首古詩中都抒發了作者春游時的快樂心情。(
)
18.
(5分)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報紙的誘惑力如此之大,我每日都要讀它。②他這樣做雖然過分了點,但還是有道理的。
19.
(5分)把陳述句換成把字句。
①姐姐送我一件最有意義的禮物。②激流沖跑了那塊人們洗衣用的礁石。
20.
(5分)將下列陳述句改成疑問句。
①我們是學生,應該遵守學校的紀律。②那平靜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21.
(5分)擴句。
①列車奔馳????????②浪花跳躍
22.
(5分)縮句。
①五顏六色鮮花花叢盛開了。②寬闊錢塘江籠罩著層薄薄霧。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9題;共47分)
1-1、
1-2、
2-1、
3-1、
3-2、
4-1、
5-1、
6-1、
7-1、
8-1、
9-1、
二、填空題
(共13題;共68分)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7-2、
17-3、
18-1、
19-1、
20-1、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寫“規、閑”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默寫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同時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教學方法:
以讀為本,讀議結合、小組合作、適時點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視頻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繪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鄉村的小路、干活的農民伯伯,牧童
師:對、歌曲中描繪的正是春末夏初鄉村的美景。下面,咱們再來欣賞一組優美的圖片。
(Ppt播放圖片)
師:看到這些如畫的風景,你能用一句詩來描述么?
生: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3、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2、師:剛才大家說了很多詩句,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是?
生:描寫春天的美景。
師: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游時寫下的見聞感受。一千年前的一個春天,有位詩人走進鄉村,鄉村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鄉村四月》,這位詩人就是宋代著名詩人翁卷。
二、學習《鄉村四月》
(一)簡單介紹作者
誰能來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自由讀詩
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
師要求:
(1)把詩讀通順,注意多音字,注意詩句的停頓。
(2)對照注釋、插圖,想想詩中每句話的意思。
(3)小組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2、匯報朗讀,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師:點名讀,他們讀得怎么樣?
(1)字音讀準了嗎?(指導讀準多音字“了”與生字的讀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頓了嗎?
3、老師范讀,學生注意節奏停頓。
現在老師給你們讀一遍,聽聽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4、小結讀古詩的方法:
通過老師的范讀,同學們知道古詩應該怎么讀了么?
生:要緩緩地讀,注意停頓
5、下面請同學們按照停頓方式再讀詩,讀出節奏,讀出味道。
(三)品讀詩句,領悟詩情。
1、師:讀完詩句,鄉村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麗、繁忙
師:誰來讀一下描寫鄉村美麗的詩句?
生:讀
師:誰能讀一下描寫鄉村人們繁忙的詩句?
生:讀
2、細細品味
A 、體會美麗
師:說到鄉村的美麗,詩中是用哪些景物來表現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規(杜鵑)、雨(板書)
師:通過課后注釋,我們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規是指—— 雨就是指——
師:詩中 “綠遍”讓你體會到什么?
生:充滿生機,郁郁蔥蔥,到處都是
師:還有哪個字也能表現這種到處都是的感覺?
生:滿
師:那“白滿川”又是怎樣的畫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與天光相映照,滿目亮白
師:這個季節的雨又是怎樣的?
生:如煙的細雨
師:如煙說明黃梅雨下得?
生:淅淅瀝瀝,茫茫如煙
師:最妙的是在這如畫般的景色中,還聽到了?
生:杜鵑鳥布谷布谷的叫聲
師:綠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煙的雨,如歌的子規聲,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生:嘗試著說說
(4)以讀帶情,感情朗讀:
師:現在請同學們把這種感覺帶進詩中,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生: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B、體會農村生活的繁忙 師:詩中描寫的鄉村簡直就是人間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一定無比的幸福,此時他們又在干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讀后兩句
生:齊讀
師:他們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養蠶,插秧種田
師:采桑養蠶,插秧種田是農民伯伯的必修課,他們多么勤勞啊。從“才了……又……”你還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們農活繁忙
師:是啊,簡單的3個字寫出了鄉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寫出了村民的勤勞,讓我們再來讀一遍,體會他們的繁忙和勤勞
師:勤勞的他們僅僅是在采桑養蠶,插秧種田嗎?
生:不是
師:從哪個詞能知道?
生:閑人少
師:閑人少也就是說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師:請同學們想象他們還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邊寫下學生提及的農活,如忙喂雞、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種樹……)
師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直接寫忙人多,卻要寫閑人少呢?
生:側面描寫,用閑人少襯托忙人多,還可以讓人們自由想象
師:是啊,詩人用“閑人少”三個字就給人豐富的想象,婉轉含蓄,化繁為簡,這就是詩的魅力啊!
師:面對這些辛勤勞作的農民,你想對他們說什么?(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生:各抒己見
C.誦讀詩歌,升華情感
師:勞動最光榮。你們想的和作者的一樣,他在詩中也充分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贊美。帶著贊美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生:“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勵學生作詩。
師:現在我們也來學詩人作兩句詩吧,把沒寫進詩歌的忙也寫進去,比如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喂雞又……
如果不說鄉村四月,而是說我們的校園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幾句詩?校園的五月我們都忙著做什么?老師以“校園五月閑人少”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對啊,詩意來源對生活的熱愛
過渡:剛才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雞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詩句,詩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沒用,選擇了“才了蠶桑又種田”,為何?
師指導:押韻。
我們再讀讀整首詩,感受這詩歌的韻味。
四、談談:今天你收獲了什么?
學了這首古詩,你有話要說嗎?(生成學法,訴說收獲,鞏固所得)
1熟讀詩句,體會詩人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古詩的時候,首先給學生看一些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書上面的插圖,然后啟發學生回憶在戶外看見的柳樹樣子,并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對所想到的柳樹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師在慢慢的將學生帶入書中,引導學生結合書中詩人所寫的《詠柳》進行思考:詩人是如何在詩中描述自己當時所見的情景,他在詩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呢?學生們經過幾遍之后的朗讀,對其中的意境也有所體會,當然在自己的腦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然后老師進行講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這一句詩看得出詩人是在遠處看到柳樹之后因為感嘆而發出的。這是讓學生抬起頭望著窗外的柳樹,閉上自己的眼睛進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細長的枝條就像是少女的頭發隨著清風舞動起來。然后再重點品位詩句中的“碧玉”、“綠”、“一樹高”、“思絳”等這些詞語,體會出詩人心目中的柳樹的形態和顏色的美,使柳樹充滿活力生機,變得靈動起來?!安恢毴~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句的前半句體現出詩人在面對畫面中“細葉”的時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贊嘆,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將無形之中的“春風”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風”擬成“剪刀”,使學生將柳樹的美與春天的緊密相連,從中領悟出:詩句看似寫柳樹,其實隱藏在贊美春天。對與這篇古詩的講解,最好是先當學生走進柳樹、了解柳樹,并且仔細的觀察柳樹、柳葉,記住它們的樣子,然后再學習這首詩,通過現實與詩中的畫面進行對比,學生更能體會作者在用“春風”和“剪刀”的妙處。最后,再讓學生熟讀并背誦這首《詠柳》,在熟讀的過程中聯系自己看見的柳樹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畫面,與每句詩進行對比,抓住事物的特點,注意柳樹的形態、顏色、姿態等進行描畫。
2拓展學生的思維,了解詩人的表達方式
自古以來,詩人對春天的描寫都是以“楊柳”、“春風”為題材進行描寫?!对伭分惺銓懙氖橇鴺洌\用比喻、擬人等的修飾手法,無形之中贊美了春天。例如詩中將高高的柳樹用碧玉女進行修飾,“碧玉”一詞形象的形容了柳樹的晶瑩、翠綠,深刻的突出了柳樹的顏色的美。還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詞使用了發問的口氣,詩人明明知道是春風裁剪的細葉,但是運用的發問語氣將春風描寫的更加形象化,從而增加了《詠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學生的思維可在上課之前為學生舉例一些有關春天其他詩人的古詩作品,例如: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一句中體現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樹顯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綠;戴叔倫,唐代的詩人寫的“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一句中將纖細的柳條比如“絲”;清代時期的高鼎寫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從中描繪了一幅鶯飛草長的季節中醉柳拂堤的畫面。這些詩人所描繪的畫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條的纖細長的特點,使讀者誦讀之后難以忘記。學生在學習完這些古詩之后將其的共同點進行總結:古詩中所蘊含的特點是詩人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將自己的真實感情融合于實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體驗,豐富了其想象,加強了觀察的細致。這樣還能引導學生寫好作文。
3結合實物,加強練習
《詠柳》詩句上描寫的是柳樹,實質是贊美春天,贊美大自然。古詩中既然能用文字將柳葉精致的裁剪出來,那么鮮艷嫩綠的花草也能修飾出來,自然繁花似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請問同學們,在春天你們還與歐留意什么事物嗎?請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一種景物進行描寫,結合詩中的寫法,使學生在運用中去感受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并鼓勵學生將真情融入到表達中,在寫作中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
4《詠柳》的教學過程
首先,要熟讀該詩,老師要學會新課程的導入,讓學感受詩中的美。開課的時候,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所見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幾張有關春天的圖案,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體驗。接著再將課題引申出來,師生共同去了解本詩的作者、內容。其次,老師先深情的朗誦全詩,接著領讀,讓學生走進詩中、走進課堂。然后提出要求:1、熟讀該詩,概括本詩的大致意思;2、對詩中不了解的字、詞、句做上符號,之后討論;3、怎么理解詩中“裁”;4、熟讀完之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難點等。學生再通過自學之后,說出自己的對《詠柳》的理解,從而體會詩人筆下的柳樹,感受詩人對春天的贊美。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領悟力、感受力、觀察力、思考力。再次,有疑問才會有動力。讓學生找出詩中的疑問,隨著學生的質疑進行整理?!对伭分械闹攸c主要指針對“詩人為什么會將二月的春風似作剪刀呢?那么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樣的美景呢?”根據這點引導學生分析《詠柳》。第三,準確無誤的認讀詩中的生字詞,例如“絳”、“裁”等。有感情的熟讀并背誦本詩。理解和品位本詩的意境,想象其中美麗的景色,再讓學生結合真實的大自然在作業本上描繪一幅屬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樹。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蒙蒙細雨灑落在長安的大街上,這輕柔細潤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著人們:春天來了。當你放眼向郊外遠望的時候,到處是一片片新綠,當你興沖沖地趕到近前,想要好好觀賞一番時,那綠色卻反而消失不見了――草兒雖然開始返青了,但畢竟還太小、太嫩呢。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時節,遠勝過那煙柳滿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詩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膳c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點出了全詩的主題。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這首小詩,詩人只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坍嫾毮?,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詩作二】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的寂靜、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了萬里晴空。
解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因王叔文案被貶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傳統秋詞的凄涼情調,贊美了秋天開闊明麗的景象,反映出了詩人樂觀的情緒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于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家詞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作了鋪墊。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勝春朝”,一個“春”字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反映出詩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是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振翅沖破云霄,翱翔天空來托物言志,借鶴而寫自己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之情。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進行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只多么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p>
尾句,那凌云的鶴,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飛上了云霄,展示了詩人“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詩人以“鶴”自喻,視“鶴”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一個“排”字,使詩人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 李彩云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興趣是學習之母。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鉆得進去;鉆進去,才會學深學透。語文教學,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那么,怎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以為,關鍵在于教師的激興藝術。這里我談談激興中定調的藝術。
懂音樂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選定調子,調子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表演的藝術效果。定調準確,既可引起聽眾的興趣,也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礎,教學也是如此。
(一)聯系實際,引發共鳴初中語文教材,大多數題材與學生有共鳴之處,能使他們觸景生情,聯系自身實際,對學習產生興趣。
例如我在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首先不說課目,合書講到:少年時代是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對于人的一生有著長期的、深遠的影響。因此,少年時代的許多事情是難以忘懷的,往往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后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同學們有沒有這方面的體會?經這一問,課堂陡地熱鬧開了,紛紛回答。學生聯系實際回憶兒時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維的興趣,激發了共鳴。我趁機話鋒一轉,言歸正傳: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1926年以《舊事重提》的總名寫了一組回憶少年時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時才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這節課要講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選的。學生們會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問的用意,一個個情緒都很高昂,后面的課堂教學一直很順利。
(二)聲東擊西,展現意境優美的散文有其獨特的詩的意境,并非每個學生都能想象得出,這就需要教師展現意境,啟發學生去想象。如我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首先提問前邊所學的朱自清的文章是描寫什么的,屬哪種體裁?回答為《春》、散文。我就進一步啟發他們想象春的意境,復述了幾個景致,接著提問學生背誦古詩中描寫春天美好景色的詩句,有杜甫的《絕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我講到: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春天預示著生機。有明媚的陽光,醉人的濃綠,爭妍的鮮花,難怪文人墨客著力描繪它,贊美它,那么冬天呢?冬天有什么?可愛不可愛?學生們嘆到:萬木凋零,一片荒涼,無可愛之處。我于是引導:既然沒有,老舍為何贊美它?請看《濟南的冬天》。這樣,導語的聲東,實質的擊西,引入新課過渡巧妙,且學生思維跟得緊,教學效果很好。
關鍵詞:詠春詩歌 賞析 教學步驟
教學目標
了解吟誦古詩的基本要求,做到有節奏、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掌握詩歌學習的基本步驟,以及詩人扣住早春特點寫景的方法,能品味佳詞妙句。
感受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寫過不少贊美春天的詩歌,還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首詩即白居易的《憶江南》嗎?一起念一遍。今天這節課呢,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春的詩,也是白居易寫的,《錢塘湖春行》。雖然現在正值秋天,但我相信大家能從詩歌中找到春的蹤跡。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標題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對,時間、地點?!板X塘湖”是哪里?杭州西湖。那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去春天的西湖走一趟吧!
二.初讀,讀出節奏
1.吟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屏顯)
2.個別讀
3.聽范讀
4.齊讀
三.譯讀,讀出畫面。
譯讀:初讀完了之后我們要進行譯讀。即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一下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讀。
詩歌有個特點,字數不多,但想象的空間卻很大,都說詩中有畫,我們剛才的解釋好像還不足以形成美的畫面,那下面我們以頷聯和頸聯為例:
(屏顯)請任選一聯,運用想象,用描寫性的語言說說你所看到的畫面。
頷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在詩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范例】
頷聯:幾處早早飛出的黃鶯,爭搶著棲息在向陽的暖樹上,婉轉悠揚地唱著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誰家新到的小燕子,唧唧啾啾地忙著銜泥筑巢。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了起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頸聯:放眼望去,形形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將要使人眼花繚亂;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住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梢韵胍?,過后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姹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3.下面我們看一個短片,來欣賞一下另外一種形式的《錢塘湖春行》。(播放視頻音詩畫《錢塘湖春行》)
這個短片,很美,歌聲也動聽,其實,我們讀詩時在心里也可以放映這樣的動畫,只要你用心品讀,展開想象,你就能看到詩中隱藏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不怕詩寫得不美,就怕你想得不美。下面我們來進一步品讀詩歌。
四.品讀,讀出情感。
古人寫詩常常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為了精當地用好每個字,往往要絞盡腦汁、費盡心思。這首詩中白居易寫“早春”,亦是如此,所用字數不多,但處處緊扣早春,字字皆妙筆,你能找出體現早春特點的字詞并賞析它的妙處嗎?(從準確度、表現力、修辭、想象空間等角度進行賞析)
教師示范:
比如:“水面初平”的“初”,是剛剛開始的意思,這里寫出了西湖水剛剛開始上漲,湖面與堤岸齊平的開闊景象,非常貼合早春特點。
2.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清新、充滿生機的早春,那么情、景向來是交融在一起的,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詩中有沒有直抒胸臆的詞語?(“最愛”)
下面我們就帶著感情吟誦一下,希望大家能讀出詩人內心對西湖早春的喜愛。配樂齊讀。
3.寫法總結:從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緊緊扣住景物的特征來寫春天,具體來說就是抓住了自然界中植物和動物的變化來寫早春。這一點值得我們在寫作時借鑒。
五.學以致用
賞析完了《錢塘湖春行》,相信大家對寫春的詩歌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趁熱打鐵、學以致用,一起來賞析一下蘇軾的《惠崇》。
1.這首詩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圍繞一些問題。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畫面,加以適當想象。
2.對精妙的字詞加以賞析。
3.找出兩首詩在寫法上的共同點。
4.想一想,其他寫春的詩句中,還有哪些也是抓住景物特征來寫春天的。
“四季韻律操”是以四季文中描寫春、夏、秋、冬自然優美景色的詩歌為內容,以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為節拍,以健身壯體為目的的韻律健身操。這種操在悠美的音樂聲中邊誦四季邊做操,身體各部位都在自由放松有節奏地運動。通過做“四季韻律操”,旨在加深學生對四季的詩意理解與記憶,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協調發展。
二、“四季韻律操”的價值體現
1.激發學生學習四季文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機。在做“四季韻律操”的過程中,學生全身心投入,感到韻律操“有趣、有奇、有味”,體會到了四季文的藝術魅力,從中獲得了巨大滿足,感受到愉悅體驗,享受到學習四季文的樂趣,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四季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培養學生的高雅情趣。
四季文語言精練、含蓄、優美,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處處包含著語言的藝術?!对伭贰ⅰ缎〕亍?、《山行》、《梅花》等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風光的贊美之情?!缎〕亍分校娙遂o現了“泉眼”、“池水”,飽享“蜻蜓”、“小荷”相依偎的樂趣;《山行》描繪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壯美秋景等,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情感與詩意交融,在細細品位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凈化了學生的心靈,提高了學生的品位,培養了學生的高雅情操。
3.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
四季文的內涵比較豐富,單就學生的認識水平,很難理解詞義和詩意,我們通過設計一些動作和造型,讓學生邊吟唱四季邊做動作,能給學生豁然開朗之感。如王安石的《梅花》,贊美了梅花凌霜傲雪、敢為天下先的氣度和冰清玉潔、清香四溢的品格。作者通過歌詠梅花,別出新意,獨抒情懷,歌頌了人的一種精神。通過誦讀,學生了解了梅花的特點,更為它的奉獻精神和冰清玉潔的品德所感動,使學生提高了對詩意的理解。
4.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良好的情緒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八募卷嵚刹佟卑才旁诿刻齑笳n間進行,師生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吟唱四季,隨著明快的韻律完成每一個動作,沉醉在詩情畫意中,開啟幽閉的心靈,釋放禁錮的情愫,喚醒了學生心中的期待和憧憬,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了心智成長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三、“四季韻律操”的特點
1.學科性。
四季內容的確定是以語文教材為依據,整套動作編排展示了舞蹈和體育的基本動作,體現了語文學科、音樂學科、體育學科的有機整合。
2.層次性。
整套動作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依次編排動作和設計造型,動作既簡單又優美大方,使學生易學、易做、易記、宜健身。
3.活潑性。
在編排動作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十分注意動作的活潑性、靈活性和實用性,充分展示了少年兒童活潑向上的精神風貌,讓學生身心的各個部位在運動中得到和諧發展。
4.整體性。
“四季韻律操”是一項整體活動,整體概念強,它要求每個學生按音樂的節拍、詩歌的韻律完成每個動作,達到整齊劃一,促進學生身心的共同發展。
四、內容確定意圖
在內容選擇過程中,我們選擇了《詠柳》、《小池》、《山行》、《梅花》等四首詩歌。從詩意上看,它們分別描寫了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自然景色和不同季節的各種植物特點。
《詠柳》是一首詠物詩,贊美春天。詩人以柳樹頌揚春天的活力,春為大地換上新裝,春給人們帶來了美,春讓人們充滿了希望。
詩中充滿喜悅之情,立意新穎?!缎〕亍肥且皇浊逍碌男∑吩?。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山行》是描繪深秋季節的詩,它展現了山間、小路、白云和夕陽映照下楓樹林的美景?!睹坊ā吩姡粌H讓人領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韻,而且給人留下了色香俱佳、別具一格的鮮明印象,令人賞心悅目,獲得了藝術美的享受。學生在吟唱這四首詩歌時候,能夠領略詩歌的意境美,展示少年兒童勃勃生機的精神風貌。從詩文的韻律上看,我們選擇了優美的、瑯瑯上口的、富有韻律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詩歌。
五、音樂譜寫意圖
在音樂譜寫過程中,我們根據少年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自創了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的樂譜。
六、動作編排意圖
一、欣賞古詩語言之美
古詩的語言精練、生動、形象,一字一句皆蘊藏著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然而,古詩的語言與現代文學語言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較為生僻的字或詞超出了小學生所需要掌握的語文知識范圍,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對這些生僻字詞理解較困難。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應該重視古詩中的字詞教學,從字的基礎含義以及引申含義開始,讓學生深刻、準確理解其含義,欣賞古詩的語言之美。
例如,教師在教學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這一首古詩的時候,應該對學生進行提問,并且引導學生思考;“春眠不覺曉”的“曉”原本的含義是什么?在古詩中的含義又是什么?這個“曉”字的意思與題目《春曉》中的“曉”有什么不同?“處處聞啼鳥”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呢?詩人為什么要寫“啼鳥”而不是“鳥啼”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能夠體會到詩人語言的精妙之處,情感之貼切。
二、欣賞古詩真情之美
我國的詩人總喜歡在詩中表達自己的志向與情感,可以說每一首古詩中都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思想感情,一字一句中都流淌著美好的情愫。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需要讓學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以及精神境界。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認真感悟詩句中包含的情感,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古詩獨有的思想情感,欣賞古詩的真情之美。
例如,教師在進行宋代詩人程顥的《春日偶成》教學時,可以在課堂開始前進行如下導入:使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春天在哪里》這一歌曲后,教師說道:“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到處都是花紅柳綠,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相信同學們和老師一樣喜歡春天。那么,在宋代詩人程顥眼里春天是什么樣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春日偶成》這首詩?!痹趯W生齊讀這首詩后,教師再提問:“詩人說‘傍花隨柳過前川’,這里的花會是什么花呢?”接著使用多媒體工具給學生展示柳樹、梨花、桃花等詩句的課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詩句展開想象,教師這時候可以說:“這些古詩對于花的描寫實在是太美了,如果同學們置身于這么美麗的景色中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呢?老師覺得,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象,心情一定特別好,溫暖的陽光、溫柔的春風肯定會激發詩人的詩興。如果你們是詩句中的‘時人’會怎樣看待作者,你們認為詩中的‘兒童’快樂嗎?”
隨著教師對詩歌的賞析,詩中流淌的美好情愫能夠給予學生真實、美好的感覺,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真情之美,并且受到美的熏陶。
三、欣賞古詩意境之美
詩的意境是指詩中所包含的情調和境界,欣賞古詩的已經之美需要用心體會。詩人通常會將自己豐富的思想感情寫入詩句中,我們在欣賞經典古詩時總是能夠體會到情景交融。韻味悠長的感覺。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設置情境、朗讀、聯想等方式引導學生去欣賞古詩的意境之美。
比如,教師在進行清代詩人袁枚《所見》這一詩的教學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設置教學情境進行導入。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了田野的畫面,讓學生通過畫面去想象田野中有什么,在學生進行聯想時,教師還可以播放蟬鳴、蛙叫的聲音,這樣的導入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古詩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欣賞《所見》這首詩所描繪的美麗畫面,更好地進行后續學習。對學生來說,短短幾行詩轉變成了栩栩如生的的美麗畫面,其美妙的意境也躍然紙上。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此,在《所見》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領讀、分句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在誦讀詩句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牧童悠然的神態,仿佛可以聽到牧童悠揚的歌聲,似乎也能感受到牧童貪玩想要撲蟬的想法。通過誦讀能夠使學生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讓牧童和學生融為一體。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佇立于茫茫天地之間,感受著匆匆歲月無情,如果說春天帶來的是生機,夏季帶來的是躁動,冬季帶來的是蕭索,那么秋天帶來的則是無奈了。喜歡一個人徜徉在落葉曼舞的小徑,或者是鋪滿青苔的空巷,任思緒被秋風漸吹漸遠,直到被若即若離的惆悵占個上峰,也只好隨宋玉同嘆一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了。
秋天里秋風瑟瑟,落葉紛紛。每次讀起古人的詩句,總是會被濃濃的悲秋情緒緊緊包裹,卻又不欲掙脫,獨自啜飲慢慢膨脹的憂郁與失落,
也不知這到底是“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呢,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個,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詩人曾留下過懷秋舒懷的詩句吧。
《詩經》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都是對秋發出的唏噓。范仲淹的“碧云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所繪景色清微淡遠之致,情與景交融,引人深傷。到后來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將此詞稍加引發,改為“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是令人迷離惝恍、悵然若失。“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是柳永的嘆息,凄凄柳下,再會無期,能帶走的似乎只有滿懷的秋風。周邦彥的“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寫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無助。韋應物的《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高齋聞雁來”寫的則是懷人思鄉的落寞情懷。相比以上對秋的無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盡顯了豪放詩人的本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總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涼,凄風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殘荷,雁鳴長空……然而換了不同的心境,詩句也會大不相同。劉禹錫就在秋風中找到了寄托,從感時傷懷中解脫了出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長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風清云淡,別有洞天:“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希望我能有古人的曠達,到了下一個秋天,可以多去感受喧囂夏日后的清新寧靜,漫漫寒冬前的短暫芳香,多去體會“秋風之性勁且剛”的豪邁,少去喟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無奈。也會被秋而“感”,卻不再為秋而“悲”了。
月光如水水如天
初秋的燥熱將盡未盡的日子,我是極為思念那一輪屬于中秋的明月的,只有那時候才能讓人感覺到一陣真正的清涼與寧靜。而明月很多時候都被我們忽略在了日常生活之外,只有快到這么一個特殊日子的時候,才讓人想起關于明月的一些東西。
夜是如此的寂靜,寂靜中又帶了點兒熱烈,使秋聲的喧囂在樹梢達到了。月的光茫迷離閃爍而無依無附,營造出一種氤氳的氣息,不期然地便想起了秦觀的那一首《踏莎行》里的詞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個“迷”字便函攝住了月光的那種朦朧與迷離的氣息,在這樣的時候許多模模糊糊的往事便在朦朦朧朧之中,走進了你的心間。
其實有許多事是你不用去想它,它永遠在那里的,好似多少年前的一輪明月,它總是在你的心里懸掛著。月的光茫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進入月光便仿佛進入一種朦朧的夢境,而且你縱然知道它只是一個夢境,也讓你就那樣的想投入而不愿醒來。
在我們閩南話里頭,月亮有個很女性化的昵稱叫“月娘”,一直很喜歡這樣的稱呼,好像沒有太多的緣故,只是因為“月娘”裝飾了我們兒時的多少夢境。那時候一到夏天或者初秋的晚上,我們一般都睡在屋頂上,看著寧靜的夜空,伴著那樣的月光或者星光,在大人們一個個迷人的故事中睡去,在睡中難免還會做上一個坐著月亮的小船去采摘星星的美夢。
那時候老人們常常對小孩子說,不要用食指指著“月娘”,不然,晚上“月娘”會化作一把鐮刀來割去你的耳朵的。于是,孩子們便只好把自己的食指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拳頭里,生怕一個不小心便會惹來被割去耳朵的禍端。好像也有那樣的小伙伴,竟還是把食指指向了月亮,最后只被嚇得一晚上都不敢睡覺,只怕一旦睡去,自己的耳朵就要被“月娘”偷偷的來割了去。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度季節。陰歷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陽歷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這一段時間。
關鍵詞:體驗教學;新課標;語文課堂
一、利用語言描述情境,實施體驗教學
“以語言描述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情境體驗的方法。在體驗式課堂教學中,運用語言描述創設情境主要表現在課文導語的設計和體味文本詞語或語句含義兩個方面。不同的課文由于有著不同的主題內容、題材特征和情感內涵,所以就應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設計導語,營造符合課文感情基調的教學情境,同時教師在運用語言描述創設情境時,要注意做到語言簡練、準確、生動且富有感染力,在描述中要精選一些可以用感官體會的具象性詞句,這樣可以使知識信息真切而形象地映入學生的感知之中,給他們審美愉悅。
例如教朱自清的《春》時,教師滿懷激情地說:“我們一提到春,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生機,無窮力量?!闭埻瑢W們回憶一下你知道哪些吟詠春天的詩句?學生紛紛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送暖入屠蘇”“春心莫共花爭發”“二月春風似剪刀”等詩句,這些詩句使學生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春意萌動的生動場景,通過詩句意境的引導,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學生們進入了春天的環境中,也就的自然而然地觸動了學生心中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課文中的這些自然景色,你是從哪里體察到的?”這樣,學生的內心就會隨著審美情景自然而然地打開,進入文章展現的情感世界,進而把課文中的“彼情彼景”轉化為“我情我景”,更深入地體驗文章的藝術真諦。
二、借助多媒體描述情境,實施體驗教學
在語文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主要是通過語文教材,在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一系列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的。恰當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情景、組織教學,可以使教材這一靜態客體,變得富有動態感,促使學生的審美活動向生命的深層次發展,從而使教學達到理想境界。
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來創設新穎和諧的教學情境。比如在教授《春》中寫“春雨”的那部分深情地朗讀。聽后,請學生描繪春雨的特征。在把夏雨和春雨的描寫比對之后,提問:“為什么朱自清描繪的春雨那么美妙動人,而老舍寫的夏雨卻兇猛可怕?”學生聯系課文思考,終于找到明確答案:朱自清描繪春雨的種種特點,是為了表達他對春天的無比贊美之情;老舍先生寫夏雨是為了向讀者展示駱駝祥子生活環境的惡劣,從而讓人體會到祥子生活的艱難痛苦。這樣,又回到了對作者思想、觀點、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上。應引起注意的是,我們用多媒體輔助創設情境,應該輔助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情感的模糊處。多媒體的使用絕不能成為一種美麗的“包裝”,也不能用的過濫,而要堅持為學生的“學”服務,以起到啟發、誘導、點撥、開竅的功效,追求點“石”成“金”的境界。
三、圍繞問題描述情境,實施體驗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提出疑問,激發懸念,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心存疑問,以問題作為學習的載體,圍繞問題的出現、提出、分析和解決來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并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步形成一種強烈而又穩定的問題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以激發他們的思考和討論,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學習。
創設問題情境,在需要講授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出一種“不和諧”,這種“不和諧”可以使學生的興趣持續高昂,使課堂心理時間短暫而充實,使課堂心理空間廣闊而豐富,使每個學生活動充分,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憤悱”的狀態之中。問題情境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學生所接觸的學習內容與現有知識水平和結構發生沖突時,但卻不知如何解決的心理困境。問題的發現與解決,依賴于問題情境提供的信息支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創設出能夠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產生認知需要,產生探索的心理意愿,使學生的認知過程置于特定的問題情境中,提高有效性。例如,在教學《背影》一課時,我圍繞教學目標“學習在特定環境下抓住特點描寫人物的寫法”設置了問題情境:課文中四次寫到“背影”,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并圍繞這一問題設置了一組序列性較強的問題(劃出四次背影的描寫,看看哪次背影印象最深?引導到第二次“車站送別”場面上),適時追問:為什么買橘是集中體現了這種父愛?討論交流后,進一步思考:其他三次背影與這第二次背影有什么關系?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么?最后讓學生開展討論:我們今天該如何看待這種感情?由于成功設置了問題情境,引發了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在交流活動中,迸發出眾多思維的火花。學生所作的回答,充分體現了思維的廣度與深度:“父親是在身心疲憊,承受著巨大的生活與情感壓力的情況下,親自為兒子買橘,這背影真正凝聚了父親對兒子的慈愛之情,讀來讓人感動。”于是,我馬上引導總結:“是啊,正是在如此特定的環境下,父親買橘的一舉一動,那‘蹣跚’的步履,那‘肥胖’的身影,那努力的一‘攀’一‘縮’,讓兒子流下了感激的淚,也深深撥動了我們的心弦,對文中父親的背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闭谜n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批判思維。這樣的問題情境能把學生帶入虛實相生,充滿張力的思維情境中。
總之,體驗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擁有更多的機會去學、去想、去做、去說,我們教師宜鼓勵學生生成積極的體驗,學生如若產生消極體驗,應加以引導,指引學生積極走進真實的生活,避開毫無價值的虛假、空洞、粗淺體驗,啟發學生在閱讀及寫作體驗中不懈追求、感悟成長。
參考文獻:
[1]黃仕秀.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J].語文教研,2010(35)
關鍵詞:關鍵詞:古詩學法;指導淺談
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瑰寶中的一朵奇葩,與詞、曲、小說并稱為四大文學樣式,在不同的時期各自掀起了不同的文學。小學語文課本從一年級就編選了古詩,旨在讓學生初步認識古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從而培養其想象能力,在這些古詩中,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絕大多數是絕句。絕句言簡義豐,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注意發掘它的豐富內容,弄清它的內在聯系,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閱讀這些詩篇,可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語言,陶冶他們的情操,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閱讀呢?試從以下幾方面淺談。
一、了解背景,理解題意
指導學生查閱讀有關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縮小時空差,是學生古詩比不可少的一步。如《早發白帝城》,詩人李白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獲得自由的喜悅之時描繪了一幅長江三峽行舟圖。學生進入意境,以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研讀詩句,一個“辭”字,讀之倍感親切輕快,這時,本來是荒涼地區的景物,一下子也變得美好起來,“彩云間”三個字,寫出了白帝城的巍峨峻拔,高聳入云,船兒在江中飛速前進,兩岸的猿聲長啼不絕,就在這一片猿鳴中,“輕舟已過萬重山”,歡快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二、品詞析句,弄清聯系
如杜甫筆下的絕句(兩個黃鸝)中一個“含”字,一個“泊”字,若一般寫來,用“窗外”、“窗望”、“門旁”、“門過”等等,也能講得通。進行對比品析,方知“含”字用得妙,妙在他把詩人的地位點出來,原來詩人是在屋子里從窗戶內向外瞧的,這個“含”字,不僅含住了西嶺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盡收眼底,便顯得一切都是從詩人眼中出發的,避開了正面寫人。在說“泊”字,如果用“門旁”,“門過”,那么凡是長江上游沿岸任何地方都可以,未免失之太泛。弄清詩歌的內在聯系,不僅要品詞,而且還要析句。王之渙《登鸛鵲樓》,首句“百日依山盡”,詩中的“山”,是中條山,它的主峰雪花山,就在鸛鵲樓西十五里,最能吸引攀登眺覽的詩人,以至被選為描寫對象的,必然是突兀在眼前的雪花山,以及它的延綿部分。聯系全詩,所謂“白日”,應是明晃晃的日光,而并不是指太陽主體,詩中描寫的,是晴朗的白晝,白茫茫的天光日影,透過縹緲的煙嵐云氣,在山間,在草木上燦爛地反射著,隨著深邃的崇陵句壑,向前伸展,伸展,一直到詩人目力的盡頭。寫“白日”是為了烘托“山”,通過一個“依”字,一個“盡”字,一座氣勢磅礴的大山,就及其形象地矗立在我們眼前了。站在鸛雀樓上,不但可以“前瞻中條”而且可以“下瞰大河”,于是,在一片轟雷振鼓的激流聲中,詩人俯視著噴珠濺玉的驚濤駭浪,目送它奔騰向前,向前。面對如此雄渾豪放的山水壯觀,詩人用他如椽大筆,飽蘸這激情,寫下了深蘊理致的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有弄清詩歌的內在聯系,才能領會詩人對祖國河山無限熱愛的強烈感情,并與其同化在一種奮發,進取、追求、開拓的精神境界里。
三、進入意境,領會詩意
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再現意境是關鍵。授予學生從分析景物入手再現意境的方法,使之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去品味詩意,理解詩中深刻的含義。如杜牧《山行》,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圍繞登山的石頭小路進行描寫勾畫出矗立眼前的山嶺?!斑h”謂山深,“上”謂山高,兩字連文,乃將山嶺所占據的空間位置籠括而出,給人以高大深遠的感覺。而“斜”字,既寫出山勢陡峭,也寫石徑之盤曲,依山而僻路,由路而見山。又“寒山”兩字,一者點明季節時令,與下文的“霜”字遙相呼應;再者,即暗示秋山之顏色―秋山之林,楓葉之林,楓葉似火,一幅山間靜美圖呈現腦海。進而分析作者經山麓為何將車子停下來,插上想象的翅膀,研析句中“晚”字,說明作者由于留戀秋山紅葉,觀看景色直到天色已晚,仍然遲遲不肯離去;則又仿佛令人看到秋山晚景:黃昏時分,夕照之下,晚霞與楓林相映,暮靄與寒山共色,絢爛多彩、神奇異常,別開境界,誰人不流連忘返。全詩以整座山嶺作背景,“寒山”與“白云”則或隱或濕或顯地點出蒼翠與潔白兩種顏色以作陪襯,直至末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霜葉”之后寫上一個“紅”字,獨具匠心,“紅”字一現,頓覺神采飛動,這經霜的楓葉,比二月里開放的春花還要鮮艷,一掃秋天的蕭瑟之氣。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边@首出自于《增廣賢文》的詩句是人盡皆知的用來比喻時間珍貴的名言。然而,對于這句名言到底出自何處還存在著許多爭議。新版《辭源》里“寸陰”的詞條下引用了元朝同恕的《矩庵集》,其中有一《送陳嘉會》詩,詩中所說“盡歡菽水晨昏幕,一寸光陰一寸金?!钡髞肀蛔C實并不是這句名言的最早出處。通過查詢各方資料,最后在《全唐詩外編》上冊中的《全唐詩補遺》卷十四發現載有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就是《白鹿洞》一詩,詩中便有“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詩句,唐末的王貞白比元代的同恕要早出400多年,顯然這首《白鹿洞》當是“—寸光陰一寸金”的最早出處。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詩的大意是:天和地是可以萬古常在的,可人是不能再活一次的。人生大概只有一百年,時間是很容易過去的,僥幸能夠生于天地之間的人,不能不享受一下生活的樂趣,也不能不擔心自己會虛度時光啊!
晚唐有位大詩人叫:王貞白,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是唐代的著名詩人,《中國文學家大詞典》和《江西歷代文學藝術家大全》等人物辭書均有條目介紹。據傳《靈溪集》收王貞白自選的詩作300篇以及文、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賦、自序等,惜因年久散逸,《全唐詩》中僅存王貞白詩1卷計73首,今《全唐詩外編》據《文苑英華》、《唐詩品匯》、《永樂大典》等書籍增補12首及散句若干,此外據廣豐縣橫山鎮山頭村王姓宗譜《三求王氏宗譜》所載,也另有10余者散逸之作,共計有近100首詩傳世。王貞白的詩在唐末聲名遠揚,其文學地位在歷代均獲很高評價。宋人潘若同的《郡閣雅言》說:“貞白,唐末大播詩名”。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傳》稱王貞白“學歷精贍,篤志于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五代人孟賓于在《碧云集序》中把王貞白與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鄭谷并稱。而在唐代當時,與王貞白同時代的王定保(公元 870— 954)也在《唐摭言》中評價說:“然如王貞白、張蠙詩……,皆臻前輩閫閾(達到前輩的水平)者也”,將王貞白置于張蠙諸人之前。由此顯見王貞白在唐末詩壇上的地位與影響。王貞白平生作詩很多,亦頗自負。他的《寄鄭谷》詩道:“五百首新詩,緘封寄與誰?只憑夫子鑒,不要俗人知!火鼠重燒布,冰吞乍吐絲。直須天上手,裁作領披?!编嵐仍谕踟懓椎堑诤蟛痪萌ナ?,唐末時聲名蓋蕊,王貞白作為晚輩自然視其為偶像。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同時期詩人,在王貞白看來則都是一些“俗人”,甚至沒有品評鄭詩的資格。王貞白年紀輕輕就已如此自許,倘若在詩壇上沒有一定的聲譽,當不至于如此狂妄。同時,“新詩五百首”也說明了他詩的數量之多,證實了他平生的確“篤志于詩”。王貞白傳世不多的詩中頗多佳作。譬如以寫景而論,其詩筆致清婉,清俊自得,每有獨到之處?!昂缃匕虢?,風逐大澤云”(《雨后登庾樓》),描寫江湖氣象,視覺開闊,意境高遠:“邊聲動白草,曉色入枯河”(《從軍行》),描寫疆場景色,有聲有色,蒼涼壯闊,其意境比之岑參的“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庇羞^之而無不及。
王貞白一生作詩無數,家喻戶曉的名句還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有一天,他在白鹿洞作詩,寫下了一句詩“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其意是:我讀書讀得都忘記了時間,可是忽然發現春天都快過去了,時光就像是金子一樣,真是非常的寶貴?。『髞恚耙淮绻怅幰淮缃稹背蔀橐痪鋭裾]人們珍惜時間 的名言?!疤斓卣撸f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比艄O胂胛覀兊纳埠苡邢?,就不能會把光陰虛擲。三國的董遇,知識十分淵博,人們都很敬佩他,紛紛前來請教學習方法。董遇告訴他們說:“學習要利用三余,所謂三余,就是三種業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時之余?!比藗兟犃怂脑挘加X得深受啟發。海倫·凱勒曾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應該做些什么?其實冥冥中一定有無數的聲音在說:“假如給我三天生命,我也做許多許多.......”及時享樂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這是動物的生活方式。我們既然生而為人,為什么不珍惜做為人的這部分的獨特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