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8: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管晏列傳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愛蓮說;焉;句尾;語言環境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3-123-02
句尾“焉”在古漢語中是一個比較活躍的虛詞,它可以用為“兼詞”、“純語氣詞”、“助詞”等。
一、句尾“焉”用法分析
(一)“兼詞”用法
“兼詞”用法已有多位學者論述,馬建忠[1]、楊樹達[2]都認為“焉”有“于是”的意義,黎錦熙[3]認為是“介代兼助”(即介詞“于”、代詞“是”兼有助詞的主要作用),王力先生[4]也認為“焉”確也兼有間接賓語或直接賓語的作用,如“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書?金)里“焉”字是兼有“間接賓語(所省介詞的賓語)的;如“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左傳?僖公二十三)里“焉”字兼“直接賓語。王先生還進一步分析了不用“于是”和“之”字是因為“焉”作語氣詞表示一句的結束。楊伯峻先生[5]說過,“焉”字有時可以當“于他”講,如“昔者吾舅死于虎,吾父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檀弓》)但因其用于句末,便又兼帶語氣詞的作用,如“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史記?平原君列傳》)”洪興成先生[6]認為,“焉”字在先秦時期是一個“兼詞”,一般用于句末,便兼有語氣詞的作用,但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個單純的語氣詞。何樂士先生[7]為其設定一條件,即位于謂語(動詞、形容詞)后作補語,表示動詞賓語或比較對象,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勸學》),“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史記?管晏列傳》)
(二)“純語氣詞”用法
“純語氣”用法在古代漢語里面是一個大量存在的事實,已有多位學者對其進行了有價值的探討。王力先生[8]說過,“焉”字可以單純當語氣詞而不兼代詞,如“擊之,必大捷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楊伯峻先生[9]說,“焉”可表示“提示和停頓”和“終結和肯定”作用的語氣詞,如“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干而殺之。(《公羊傳?莊公元年》)”何樂士先生[10]認將其用法分為“陳述、疑問、測度”等三類,如:“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表陳述語氣),“子聞寡人之聲亦何如焉?(《韓非子?內儲說上》)”(表疑問語氣),“玉之言蓋有諷焉?”(《黃州快哉亭記》)(表疑問兼有測度語氣)
(三)“助詞”用法
“助詞”說法由來已久,這是古人“解經式”研究的深遠影響(“凡處于句末的”就都籠統地定性為“語助詞”)。何樂士先生[11]將其分為“結構助詞”和“語綴助詞”兩種,其中“結構助詞”指位于前置賓語與動詞之間,標志賓語前置的倒裝結構(賓語?焉?動詞),翻譯時不必譯出,如“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語綴助詞”一是指用于形容詞或副詞之后作后綴助詞,表示狀態,可譯為“地”、“著”、“然”、“似的”、“的樣子”等,如“忽焉、潸焉”;一是指用于動詞、形容詞或其他詞類之后作后綴助詞,表示屬類或屬項,有時與“者”連用,可根據上下文靈活譯為“之類”、“項”等。
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焉”
首先,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所在句子的層次劃分來看,a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因果),b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分句a表示原因,其主語是“予”,謂語動詞是“獨愛”,賓語就是“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分句b表示結果,其“主語”省略,謂語由“而”連接的兩個動詞性短語(“遠觀”和“褻玩”)充當,賓語“焉”受“遠觀”和“褻玩”的共同支配。所以此處“焉”不具備“助詞”用法的條件,但因它用于句末才“沾染”了語氣詞的性質。
其次,從語言發展的角度看,此句“焉”字更不應該被當做“助詞”來看,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已經成為人們口語中的熟語,其很明顯指代人們口語中已知事物,作為代詞應該是無疑的。另外,由古語保存下來的熟語,其原有詞性也會整體被保存下來,這是熟語結構“完整性”的體現。
綜上所述,“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焉”是一個兼有語氣功用的代詞,人教版教材上的注解實際上犯了“籠統性”錯誤,故而其處理方法是不妥的。
三、余論:句尾“焉”的靈活用法原因淺析
筆者認為,探析句尾“焉”靈活用法原因,我們還得從影響句尾“焉”用法靈活的因素入手,據研究,主要有兩方面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個是其所依托的句子類型(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因為所依托句子類型的不同可以讓其“兼有”多種語氣[12];一個是其所處的句法位置,因為所處句法位置的不同可以讓其“沾染”不同的功能(“兼詞”、“助詞”等)。但是,這兩方面因素并不是分開起作用的,而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我們在對待句尾“焉”的時候一方面要考慮其在古漢語里的活躍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其復雜性、條件性與發展性(復雜性是指其存在依托變化豐富的句式,條件性是指其存在必須依據具體的句子形式,發展性是指其并不是總是處于靜態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之中)。總而言之,我們必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而不能采取“籠統式”的解釋,否則得到的結論可信度便會不高、說服力便會不強。
參考文獻: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54.
[2]楊樹達.高等過文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4-93.
[3]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第24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4][8]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308-311;308-311.
[5][9]楊伯峻.文言文法[M].北京:中華書局,1963:15-140;136.
[6]洪興成.古漢語教程(上、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