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8: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縣域產業發展的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縣域文化資源;保護;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9-000-02
一、關于縣域文化
“縣域文化”是指在縣的行政區劃內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它是以縣城文化為中心、以城鎮文化為依托、以鄉村文化為背景的文化綜合體,是對一個地域的發展理念的文化顯現.具有提升該地民眾精神氣質、激勵該地全方位發展的重要功能。縣域文化是文化事業的各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事業在特定區域內的延伸。我國有2000多個縣和縣級市,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縣域文化的研究對于振興地方經濟、實現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縣域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1.縣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以保護,不可缺失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積累至今的文化瑰寶理應被珍視,這是炎黃子孫的根基,是華夏兒女的驕傲。無數的直流匯聚成海,無數小區域、小范圍的文化匯聚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共同體。在經濟、科技等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極大的沖擊與考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文化的傳承應在特殊歷史時期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如果一個民族失掉文化,那這個民族注定不會有未來。縣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表達,對縣域文化資源的保護同樣應被廣為重視。而由于縣級行政區劃對當地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傳承、創新的意識普遍較差,所以縣域文化往往是文化資源保護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個體,我們應更加重視縣域文化的保護,將縣域文化發揚光大。
2.只有有效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傳承并合理開發
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的根本,如果沒有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自然也不復存在。我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對縣域文化資源作為一個整體的的保護體系還沒有受到重視,只有在實踐中有效地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才能在此基礎上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讓文化產業與更多的產業相關聯,讓更多的人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文化,繼而參與到對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中去,才能穩固住文化的根,并使其枝繁葉茂。
3.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2002年,“縣域經濟”一詞被寫入十六大報告,標志著我國從國家戰略層面開始使用這一概念。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以地域文化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逐漸被各地所重視。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比重占GDP的2.75%,到“十二五”末要實現占GDP的5%的目標。在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帶動勢頭已經顯現,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文化資源是產生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原動力,縣域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源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保護縣域文化資源,就是保護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4.保護縣域文化資源有利于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
在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重視城鄉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這說明在關注城鄉經濟協同建設的同時,國家也關注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保護縣域文化資源,發展縣域文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強縣域地區綜合實力,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改善城鄉二元格局,增強城市與鄉村資源、文化、生態上的互補與共生,促進城鎮化建設。
三、縣域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將縣域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縣域文化資源是寶貴的財富和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要在保護縣域文化資源的同時,將其轉化為生產力,使其大放異彩,形成縣域文化產業力量,樹立縣域文化品牌。縣域文化產業是指在一個縣級區域范圍內,縣域經濟與區域文化耦合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產業的總和。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脫離簡單的繼承與推廣,進而謀求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模式。隨著縣域文化資源被關注、整合及提升,縣域綜合實力將不斷被加強,拉動縣域經濟發展,提高縣域人民生活水平,鼓勵更多的人投身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縣域文化資源由精神到物質的承載與涵養,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2.在縣域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尋求成熟的商業模式,保障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市場化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也必須投入市場,經受市場規律的考驗,否則無法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只有突破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建立成熟的經營模式,才能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大部分縣域地區經濟發展較城市地區落后,產業意識薄弱,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處于先天的劣勢。在推動縣域文化產業的過程中,當地政府要引導企業和個人對縣域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在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尋求成熟的商業模式,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維護權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縣域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促進文化消費供需關系對稱,消除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障礙
文化消費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制約了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制約了產業鏈循環發展的運營機制。與傳統的生活日用品消費不同,文化消費需要涵養、激發和帶動。首先要將消費者置于市場主體的位置,從市場的角度探討消費者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消費的需求來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縣域文化產業發展可以帶動廣大鄉村地區人民關注文化資源,投身文化經濟,刺激文化需求,全面促進文化消費的供需關系對稱,實現文化市場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解決文化產業市場供需關系不平衡問題,消除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障礙。
4.培育縣域特色文化項目,以特色謀求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非均衡發展是事物發展的常態和規律,縣域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要著眼全局,統籌考慮,在保護縣域文化資源的同時,應與其他地區的文化產業核心資源進行比對,培育具有縣域自我特色的文化項目,以小搏大、以弱勝強的要義在于以特色求生存。地方政府應鼓勵縣域文化產業將發展方向重點放在“人無我有”上,對散落民間的優秀文化遺產進行收集、整理、用現代的營銷理念重新包裝,迎合市場需求,打造特色,發揮優勢,著力打響一兩個文化品牌,蓄力跟進一批特色文化項目,以特色謀求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5.以文化產業發展塑造縣域形象,提高區域競爭力,為可持續發展輸送原動力
文化是地域內涵的深層次表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如何以良好而鮮明的區域形象“包裝”自己,以期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提高區域競爭力,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具有現實經濟價值,地域“原生態遺產”的特質決定了其還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而這些正是城市形象的載體。縣域文化產業資源應被加以深入研究和利用,成為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推動力,進而增強城市凝聚效應,為發展地方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叢坤,侯儒.關于縣域文化戰略發展的理論思考――以提出“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目標的黑龍江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3,10.
[2]王彥林,姚和霞,曹萬鵬.縣域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確定與培育[J].學術交流,2014,1(1).
[3]胡鄭麗.文化資源的保護理論探析[J].金田,2013(3).
[4]楊吉華.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瓶頸及其破解[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0,9:16(3).
[5]張利.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的中國文化產業問題淺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4,25.
作者簡介:
>> 中國海島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實現途徑研究 當前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模式探析 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相關問題的思考 推進弋陽縣域經濟發展的稅收思考 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 縣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及模式選擇 關于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 貴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 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動因及模式探討 淺談PPP模式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特色農業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大竹模式 循環經濟:一種發展模式的創新 突圍萬綠湖一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在經濟發展大潮中,女性的柔韌是一種智慧的力量 關于中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探究 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戰略方式――產業集群 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探討 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
參考文獻:
[1] 張耀光,劉桓,張巖,王圣云. 中國海島縣的經濟增長與綜合實力研究[J]. 資源科學,2008(1):18-24.
[2] 劉鍇,殷繼青. 中國海島縣(區)產業結構評價及綜合實力測度[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10):1165-1168+1173.
[3] Ni X, Wu Y, Wu J,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ming Island: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39: 129-135.
[4] Gu K, Wall G. Rapid urbanization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in China: the case of Hainan Island [J].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2007, 28(2): 158-170.
[5] 張耀光,陶文東.中國海島縣產業結構演進特點研究[J]. 經濟地理, 2003(1):47-50.
[6] 耀光,劉鍇,江海旭. 海島旅游資源評估與競爭力空間結構分析――以中國12個海島(縣)為例[J]. 海洋經濟,2012(5):34-42.
[7] 張耀光. 中國海島縣經濟測度與綜合實力演變[J]. 海洋經濟, 2012(1):34-41.
[8] 張耀光,張巖,劉桓. 海島(縣)主體功能區劃分的研究――以浙江省玉環縣、洞頭縣為例[J]. 地理科學,2011(7):810-816.
[9] 張耀光.中國海島縣產業結構新演進與發展模式[J]. 海洋經濟,2011(5):1-7.
[10] J?A?熊彼特: 經濟發展理論[M] .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34 -56.
[11] Can H, Hongbing D. Th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leisure economy [J]. Energy Procedia, 2011(5): 1974-1978.
[12]張艷玲,李悅錚,曹威威. 基于低碳視角的中國海島旅游發展初探[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6):48-50.
[13]安同江,車慧穎. 低碳旅游理念及海島低碳旅游發展模式探析[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2):106-111.
[14]黃瑩,廖翠萍,趙黛青. 東澳島低碳旅游發展途徑及政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239-242.
[15]張耀光,劉鍇,郭建科,馬慧強. 中國海島港口現狀特征與類型劃分[J]. 地理研究,2013(6):1095-1102.
[16]葉云飛.試論海島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策略――以舟山群島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為例[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4):14-18.
[17]姜福龍.長島藍色經濟發展問題探討[J].經濟師, 2010(10):215-216.
[18]劉國斌,陳治國. 推動產業技術體系變革實現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 東北亞論壇,2007(2):64-68.
>> 縣域經濟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淺析 建寧縣油茶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及其出路 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與出路 建寧縣雜交水稻種子產業發展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 開拓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空間 建寧縣均口鎮兩系雜交水稻 建寧縣建蓮蜜蜂授粉效益比較試驗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思考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探析 淺析小微企業融資出路 對縣域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思考(全南案例) 小微企業的轉型出路 對發展小微企業融資的現實思考 合肥縣域小微企業融資和民間借貸發展情況調查 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與對策最新 財政視角下的遼寧縣域經濟均衡發展路徑選擇 關于推動睢寧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思考 縣域小微企業融資現狀、成因及對策 民間資本支持對縣域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1.10.13
[9] 戴國強.融資方式與融資政策比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10] 張金友,周建富.香河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立足區位優勢支持小微企業發展[EB/OL].,2012.4.23
[11] 張志元.后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路徑微探[J].商業研究,2011(402)
[12] Claude Austrian Ginza Reis Vega.what the effects of the old and the new enterprise expansion Little firm evidence.2006
[13] 李麗霞,徐海俊,孟菲.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4] 尹永健.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J].交通財會,2009(267)
[15] 佟光霽.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 金容.國務院扶持小微企業[N].中國中小企業,2011(11)
關鍵詞:遼寧;縣域經濟;對策與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will improv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liaoning; County economy; Some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縣域經濟的內涵及特征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地域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載體,以對外開放為紐帶,以實現城鄉一體、工農并進為己任,優化配置資源,圍繞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和經濟主體市場競爭力兩個中心,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層次性、開放性等特征。
首先,縣域經濟是一種區域經濟,它是以縣為空間活動范圍,縣域經濟內的各種經濟關系以及經濟組織進行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基本上也是局限在縣域范圍內,因此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其次,縣域經濟是綜合性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活動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第三,縣域經濟是有層次性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內的層次性是多方面的,按照地區屬性可以分為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按照縣域內的行政組織劃分,縣域經濟又可以分為縣城經濟、鎮域經濟和村域經濟。第四,縣域經濟是開放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內實行的也是市場經濟制度,而開放性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不是封閉的“諸侯經濟”,具有開放性。縣域經濟雖然是在縣級行政區劃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縣級行政區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要突破縣級行政區劃的約束,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
二.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與問題
截止到目前為止,遼寧省共有縣和縣級市共44個,縣域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9.2%,縣域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56.1%[1]。所以,無論是在土地面積,還是人口規模上,我們都足以看出縣域經濟在遼寧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3年中央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為遼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為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全省縣域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但是,與江浙一代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遼寧縣域經濟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基本呈現出如下特征:
(一)縣域經濟實力總體不強
有資料顯示:遼寧省各縣2003年地區生產總值2073.4億元,到2007年增加到4077億元,年均增幅為14%,盡管成績喜人,但與國內同類地區30%到40%的增長速度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另外,財政收入雖然增長速度較快,但總額相對較低,這些都表明我省縣域經濟具有“短板”效應,實力總體不強。
(二)缺乏特色和支柱產業
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取決于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考察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較為突出的地區,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均有特色產業,例如太谷縣形成了以蔬菜、養殖、紅棗、苗木花卉為主體的“綠色”產業,該縣也因此被確定為“綠色小康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2010年太原高新區區內創意產業實現總產值12.8億元,成為盤活和帶動全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而我省部分縣的特色產業發展還處于初創階段,重復建設現象較為普遍,產品產業結構趨同,龍頭企業和精品名牌產品少,科技含量不高,參與市場競爭主要是靠“低成本、低價格”,特色優勢競爭力不明顯。
(三)中心城市主導作用不明顯
縱觀全國百強縣的發展路徑與模式不難發現,依靠區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而崛起已經成為經濟強縣發展的共有模式。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并列第一的江陰市、昆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就是由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和南通等所圍成的蘇南經濟強縣組團;鞏義、偃師、新鄭、滎陽、新密、禹州、登封等7個市依托“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而崛起,構成了全國最大的區域經濟強縣中原組團。我們遼寧的實際情況卻是沈陽、大連、鞍山等這些經濟強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其主導作用非常有限。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速度,鑒于我省土地開發與利用的實際狀況和縣域經濟的歷史基礎,目前遼寧各縣呈現出土地分散、農產品質量不高、農民力量弱小、資金與技術短缺等問題,農業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成為了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阻礙。
三、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與思路
必須看到,在現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發展縣域經濟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敗,關系到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引發對于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建設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省內資源,提高縣域經濟總體實力
豐富的資源是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最大的優勢條件,鞍山和阜新的礦產資源、鐵嶺的農業資源、大連的旅游資源、撫順和盤錦的石油資源等都是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另外我省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位置,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形成依托地區資源而生的各種產業,借助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東風,從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快速提高我省縣域經濟的總體實力。
(二)大力發掘并扶植特色產業發展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了我省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否科學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優勢為遼寧縣域經濟服務,這就是政府和管理層面的問題了,所以,我省各地方政府及基層單位應該充分分析現有資源,為地區經濟發展找好行業定位,大力發展并扶植地區特色產業,例如遼寧鐵嶺本是農業大縣,近幾年,隨著本山傳媒的影視劇《鄉村愛情》、《馬大帥》的熱播,已經成為了旅游度假的休閑地,那么,我們就應該將旅游產業納入鐵嶺發展的規劃當中,并給與相應的政策扶植,以幫助鐵嶺建設鄉村旅游特色產業,推動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以點軸開發模式發揮中心城市的主導作用
在區域經濟的增長極模式中,增長極具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極化效應一是為形成極點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積累有利條件,為自己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二是產生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從而增強外部競爭能力;三是乘數效應強化了極化效應。擴散效應將積極動力和創新成果擴散到廣大腹地,促使腹地的經濟增長,從而使整個經濟通過增長極的帶動呈跳躍式發展。點軸開發模式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呈斑點狀分布。隨著經濟的發展,點與點之間由于生產要素交接起來形成軸線,這種軸線首先為經濟增長極服務,對人口、產業也具有吸引力,并形成新的增長點。比如遼寧提出的“五點一線”發展戰略,將遼寧定位為沿海開放省份,把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等沿海市區貫穿成線,從整體上加以規劃,堅持對外開放的大思路,切實體現科學發展觀,使遼寧的發展方向明、起點高、有后勁。
所以,遼寧縣域經濟的崛起,除了要做大做強沈陽城市圈外,還要加快推進其他城市的建設,依靠這些區域性城市,有效拉動周圍縣(市)的發展。尤其要以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依托,加速沿海城市的開發。
(四)大力發展農合組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雖然新型農村合作社在我國剛剛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的速度和效果都證明了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成立為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組織保證,并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平臺,其所舉辦的各類企業培訓、社會培訓,組建農民培訓班和專業技術培訓班,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農業知識和非農業人口的專業技能,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各縣企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應積極借鑒經驗,提高自身水平。
實踐證明,政策優勢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落后地區而言是最大的外部機遇,政策的傾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實現包容性增長。如國家對革命老區的政策扶持,國家惠農政策的施行有利于臨沂市縣域經濟的發展。所以,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為總體目標,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特色產業的培育為主線,以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發展多種經營為手段,創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構建核心競爭產業主體,培育市場主體,提高經濟活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強縣域經濟的自成長能力。
【參考文獻】
[1]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 張鳳林 、李紅衛:發展縣域經濟要走“特色”之路,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20 卷第8期 。
關鍵詞:西部地區 縣域經濟 問題 對策
一、西部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必然性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的論斷。而又如何有效地統籌西部地區城鄉的發展,消除現存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得西部區域經濟得到更快更好地發展呢?這就是我們亟待研究的問題。
西部地區指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12個省區市。中國要實現從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的轉化,實現城鄉統籌,重點是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難點則在于西部農村。西部的突出問題是農村人口多。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8.75%,非農產業發展緩慢;農村勞動力嚴重依賴于農業,農村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高達61.7%,農業生產條件差,生產技術落后;傳統農業經濟和自然經濟所占比重較大;工業結構處于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加工的階段;產業技術水平低;城市化,工業化水平遠遠低于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優勢在于有著豐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氣,煤以及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資源相對都比較豐富,而且這些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的水平還很低,但發展的潛力很大。
西部地區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有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必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二、西部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問題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處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它還是西部有效城鄉統籌的基點,也是其落腳點;是城鄉統籌最直接的操作平臺,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舉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雖有了飛速的發展,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卻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據統計,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gdp平均為29.5億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肅為例,其縣域經濟gdp超過29.5億元的縣卻只有9個,僅占全省縣域單位的10.5%;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7個,占其縣域單位的8%;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超過244.25元的縣域25個,占全省縣域單位的29%。甘肅省內絕大部分縣(市)財政都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基本上都靠是財政補貼。
1、西部縣(市)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區位條件、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十分突出。許多縣自然環境惡劣、區位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對資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2、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進程緩慢。部分城鎮由于近年鄉鎮企業的萎縮,農民收入的減緩,財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鎮建設步伐放慢了,建設相對滯后,功能發揮不明顯,轉移農業人員更加困難。同時,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了城鎮功能的發揮。
3、生產要素大量外流,對外開放程度偏低。一是資金嚴重短缺。由于縣級財政拮據,加之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級以下業務,使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對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很難吸引銀行貸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區縣的待遇、人居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級企業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業留人方面缺乏強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三是對外開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區除了少數大城鎮外,許多縣域單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資,而且產品也很難外銷。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國際聯系及其產品國際市場依存度是較低的。
4、經濟自主增長乏力,縣級財政運轉困難。經濟自主增長乏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縣域投資面臨困境。西部縣域自然資源相對較豐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限制,卻很難吸引社會投資。二是縣域工業發展水平低。目前西部縣域工業大多是一些傳統工業,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大眾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市場活力明顯不足。三是縣域消費市場低迷。以上原因,綜合造成西部縣級財政運轉比較困難。而西部縣財政剛性支出直線上
升,目前有許多縣級財政入不敷出,運轉十分艱難。
三、西部發展縣域經濟的有效對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相差巨大;與東部相比,亦沒什么優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處于較低水平。西部縣域經濟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歷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任何單一的發展思路對西部縣域經濟發展都是無能為力的。發展西部縣域經濟,有效西部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要有全局性、長遠性及具有戰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實施整體戰略來解決。
1、以現存優勢資源為依托,開展差異化競爭,打造特色產業。實踐證明,一個地區的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于其對自身優勢的認識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區在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決策中,應始終注意自身的比較優勢。總體上來看,在西部縣域經濟中,農業資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縣所處地理環境、自然和資源稟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比較優勢千差萬別。因此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和方式上不能強求一致,其關鍵是要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度,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發揮各地優勢資源、技術優勢及傳統優勢,走合作發展的道路,采取更靈活的方式聯合、引進新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毒無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小產品、大產業的經濟發展格局,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2、加快城鎮化步伐。城鎮化是加快縣域二、三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推進城鎮化可以推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縣域經濟產業升級。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直接推動著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進程的快慢,又反過來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推進城鎮化有利于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于服務業的成長,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作為欠發達地區,面對二、三產業發展從分散到集聚、工業化與信息化交織在一起的新形勢,發展縣域經濟必然要堅持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推進,充分發揮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互動效應,增強城鎮在資源、人才、技術、產業、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帶動作用,從而以城鎮為平臺,推動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促進縣域經濟不斷壯大。
3、政府強力介入,以放寬相關政策為基礎,推進科教興縣,釋放增長潛力,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駕護航。在新時期,我們應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在政策上釋放縣域經濟增長的潛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礙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藩籬,加速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向少數能人集中,從法律法規上保障土地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推動土地使用權的自由流轉。二要放開一切制約民資難以進入的投資領域。要重點放開傳統上由國家提供公共產品的投資領域,特別是重點放開城鎮供水、供氣、教育、醫療、電力、農田水利及道路設施建設等領域,以此來激活民間的投資需求,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三要辦好一切有利縣域經濟發展的社會事務。加強與縣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組織與經濟發展相關的科研開發、人才培訓、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4、盡快構建縣域現代流通網絡體系,改變縣域市場與城市大市場脫節的狀況。縣域是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創新營銷方式,通過現代流通網絡,快速搶占大中城市市場,最大限度地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積極培育各種形式的流通組織,壯大農村營銷人才隊伍,發展各種專業市場、綜合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形成功能齊全的商品流通體系。另外,著眼與國外,加快引資步伐,面對wto的挑戰與對外開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競爭,推動西部經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龐增安.二元經濟結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阻滯因素.學術交流,2001.6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縣域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縣域經濟在發展中也有不少教訓,最大的教訓就是忽視了對生態與環境的保護。一些縣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尤其在工業發展中,重數量、輕質量,重投入、輕產出,重速度、輕效益,重發展、輕環境,高耗費、高排放、低利用的現象非常突出。這不僅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而且給廣大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國西部地區的廣大省份,經濟發展起步較晚,起點較低,工業發展的類型較為單一,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對生態及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經濟效益較差。這些地區的發展正是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20年前所走過的道路,它們正在經歷著淺層次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對生態及環境的認識淡薄,對“前車之鑒”熟視無睹。在區域經濟的梯度推進下,一些高能耗、低效益、高污染產業可能向西部轉移;西部地區由于產業層次低,出于急于發展地方經濟的愿望,對這些污染產業的轉移也會疏于嚴格控制。但是西部地區開發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吸取東部、中部地區和國外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加強環境污染的防治,越過粗放型增長方式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階段,避免重走“高增長、高消耗(資源)”、“大開發、大破壞(生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國眾多的欠發達市縣所屬的西部地區對于整個國家的生態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無論是對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和黃河小浪底工程,還是對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的國土保安、經濟發展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未能有效地在西部地區恢復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那么長江、黃河的旱澇災害不可能得到根治,廣大中下游地區將不斷受到威脅和破壞,也就談不上實現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本文主要是通過對處于西部貧困地區的貴州省息烽縣的經濟與產業規劃發展思路進行探討與分析,分析息烽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自身的優劣勢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態屏障作用,在新形勢下如何在西部地區各市縣保持生態環境平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給其他相類似西部地區的市縣經濟發展提供借鑒與思考[1~3]。
2研究地背景情況介紹息烽縣地處貴州省中部,省城貴陽市北郊,貴州第一大河烏江之南岸。東臨開陽,南接修文,西北與遵義、金沙兩縣相望。縣城所在地南距貴陽市中心66公里,北距歷史名城遵義85公里,是黔北及重慶、四川兩省市南下出海的必由通道,也是貴陽市北上黔北及重慶、四川的“橋頭堡”。現有人口25.48萬,下轄4鎮6鄉,161個行政村,9個居民委員會。“十五”期間,全縣國民經濟呈現了提速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工業經濟主導效應進一步凸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第三產業雖取得突破性進展,2002年摘掉國定貧困縣帽子,區域經濟活力明顯增強,縣域經濟總體實力在全省排位逐年上升,從2000年的43位躍升到2005年的20多位。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息烽縣的生態屏障地位不可取代,息烽縣地處長江重要支流烏江南岸,筑城北緣,是川黔大通道,地理環境特殊,對于貴陽市,貴州省,乃至整個西部地區及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由于區位、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息烽縣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特別是工業發展的思路不夠清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整體素質不高息烽的產業發展屬一業獨大型。由于息烽其他相關配套工業無法跟上磷及磷化工產業發展的步伐,使工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將長期存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3%的第二產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磷化工或者是磷化工的相關產業。目前息烽縣產業的總體素質還不高。一是產業競爭力不強,工業中傳統工業及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大,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而且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還較落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間和企業間的分工協作關系不密切,支柱產業中的產業鏈不突出。二是產業布局還需進一步調整,產業資源需要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進行重組,產業布局也要根據新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
2.2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息烽縣服務業發展緩慢,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能適應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工業發展急需的物流、金融、外貿、研發等行業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使工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且旅游、房地產、物流等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未能顯現。2.3勞動力及人才吸納能力不足由于經濟發展滯后于東部地區,息烽縣大量適齡勞動人口外出打工,農村可轉移的潛在勞動力資源有限。由于產業基礎設施和配套能力不足,息烽縣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對人才的吸納能力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人才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載體有限。此外,由于職業教育總體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缺乏管理人才與中高級技能人才,嚴重制約了人才結構的合理配置和人才優勢的充分發揮。總體而言,息烽縣產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早,但整體屬于較低層次的產業類型,優勢的主導產業科技含量和層次較低,大型的主導企業屬典型的資源型重化工企業,產品附加值較低,產業鏈不長,現代制造業尚未成型,需要進一步提升產業的規模和檔次[4~5]。
3經濟發展有利條件分析一般來說,區域產業發展受到區域社會消費、資源狀況、科技水平、區域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傳統以及區際聯系與區域分工等因素的影響。貴陽市正大力實施建設“大貴陽”戰略,為息烽縣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息烽作為貴陽市的轄縣之一,息烽的發展對實施這一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1西部大開發與實施建設“大貴陽”戰略為息烽縣產業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實施建設“大貴陽”戰略,是貴陽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實現“兩個率先”目標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建強建好貴陽市,發揮省會城市“龍頭”作用的必然選擇,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把貴陽建設成“南貴昆經濟區”上重要經濟增長之城的必由之路。息烽作為貴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貴陽市的北大門,是連接貴陽和歷史名城遵義的交通樞紐,是貴(陽)遵(義)高等級公路中段的重要城鎮。特殊的區位優勢表明息烽的發展潛力。
3.2空間區位及交通優勢明顯息烽作為貴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貴陽市的北大門,是連接貴陽和歷史名城遵義的交通樞紐,是貴遵高等級公路中段的重要城鎮,特殊的區位優勢表明息烽的發展潛力。息烽縣地處黔中要塞,川黔鐵路、210國道,以及連接四川、重慶南下出海通道的貴遵高等級公路南北縱貫全境,烏江庫區峽谷有62公里的過境航道。川黔鐵路過境段總長50公里,縱跨東部兩鎮鄉,縣境內還有3條鐵路支線深入工礦區,有客貨站8個。貴遵高等級公路在縣內有3個出口,全縣10個鄉鎮161個村和大部分自然村寨均有省道、縣道和鄉村公路相通,目前已實現所有鄉鎮、工礦區和大部分旅游景區、農業開發區通油路,水陸交通十分便利。3.3生態和礦產資源豐富息烽縣森林覆蓋率達40.09%,境內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區林木豐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譽。息烽縣總面積1036.5平方公里,境內峰叢山地與丘陵、小盆地相間,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對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兩大山脈東西排列,喀斯特地貌發育充分。全縣土地面積10萬公頃,其中有耕地
3.3萬公頃、林地4萬公頃、園林0.03公頃、草地1萬公頃,水域0.17萬公頃。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磷、鋁、硫鐵、褐鐵、硅、水晶、重晶石、高嶺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儲藏最豐、品位最高。生物資源已查明的樹木有104科263種,野草61科227種,藥用植物110科227種,水生、陸生和兩棲動物數百種。縣境北瀕貴州省儲水量第一的烏江庫區,境內河網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條,多年平均徑流量5.85億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儲水量4.65億立方米,水資源十分豐富[6]。
4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的影響對西部地區不適當的開發,極易導致全國范圍的生態環境危機。如近些年來較為頻繁的黃河斷流、長江洪水、西北和華北沙塵暴的侵襲等,已使人們重新認識西部在國家區域經濟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西部地區以資源環境為代表的生態公共產品,對全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西南地區的森林資源是長江流域的“綠色水庫”,不僅為長江流域提供水源,而且調節全流域的氣候和水資源供應平衡。西北地區的植被是黃河流域的“綠色屏障”,保護著黃河流域免于風沙和水土流失的威脅。西部地區提供的這些生態公共產品,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比較優勢。生態公共產品的輸出應當是西部各省份優先發展的領域。這些領域才是西部各省份找準在全國的定位,積極發展縣域經濟,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所應當考慮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思考
縣域經濟是在縣級地域范圍內,由政府調控、引導和管理,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地方經濟特色的一種區域經濟形式。“十二·五”期間,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既是區域發展問題,更是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性問題。
一、縣域經濟的主要功能
縣域經濟是作為一項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還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縣域經濟是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
我國人均耕地量很少,要從根本上實現農村繁榮,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農民轉移。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相當部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到了城市,但是城市發展可吸納的農民無法滿足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的需求。所以發展縣域經濟,擴大縣域規模,就能夠增強縣域范圍內消化吸收富余勞動力的能力,以縣城為主的中小城市在實現農民就地轉移方面的作用是無限的。此舉也將緩解大中城市的就業壓力和社會管理的壓力,為大中型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縣域經濟是社會生產力來源的主要基地
縣域資源在一定意義上是國家資源的基石。首先,大部分的自然資源都集中在縣域資源中,比如水土、森林、礦藏等,因此,國民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賴于國家資源的強有力支撐。其次,食品業、輕工業、重工業以及新興產業等的生產原料對于縣域資料的依賴性也很強。再次,我國目前大多數的農村在勞動力方面為國家級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我們可以說,縣域在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縣域經濟是促進國內消費的推進器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縣域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水平提高明顯,據統計,廣大縣域已成為我國國內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縣域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和購買力得到提高,市場容量將會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一定會更強。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已處于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傳統優勢弱化、競爭壓力增大的嚴峻挑戰,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共性問題,值得關注與思考。
(一)城鎮化進程發展緩慢
一直以來,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體制是作為我國對以農村為主的縣域實行的最主要的體制,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及其自主性都比較小,導致城鎮化率較低,交通、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小城鎮吸引附人口的凝聚力不強。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縣域發展基礎薄弱,除了縣城之外,多數鄉鎮的基礎建設一直落后,缺乏支柱產業,功能不全,發展沒有動力。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首先,產業結構層次低。在客觀上還存在著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第二產業存在很多薄弱的地方,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新興產業與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傳統產業相對比較多等現象。農業在縣域經濟總量中仍占據主要地位;在農業中,科技含量不高,傳統農業比重仍較大;農、林、礦產品的初加工工業在第二產業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然后,產品的技術含量及其產品的附加值卻表現得比較欠缺。其次,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縣域工業在支持農業及其他的產業上還存在著不足,縣域農副產品大多數都是以出賣原始的或者是初級的產品,對于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還處在起步階段。再次,在縣域層面上各個縣域的產業結構差別不大。“千縣一品”,各城都熱衷于“熱門產業”,而忽視了當地地域、資源特色,追求“大一統”模式,這是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問題,遺留至今,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觀。
(三)體制性政策影響明顯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人口比例大幅減少,但從絕對量上看,仍有6.7億農民。據統計,新世紀前10年,我國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從數量上看每年都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是事實上,財政支出總的比重卻很長時間都處在10%以下,因此,不能滿足7億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另外,從國家產業政策投資的重點區域來看,大項目、大產業、大建設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縣域經濟受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條件的影響,嚴重缺乏國家項目支撐,發展后勁不足,從而導致中國廣大城市與鄉村發展差距越拉越大。
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面臨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機遇與挑戰,正確掌握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謀劃出正確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對于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對于國民經濟整體協調發展意義深遠。
(一)實施開放活縣戰略措施,不斷地發展外向經濟
推動縣域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實施開放活縣發展戰略。首先,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有首要地位的是優化縣域的發展環境。就目前狀況而言,投資決策已經由以往的注重投資政策轉向了現在的注重投資環境,投資環境成為吸引企業資金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同時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只有不斷地優化和發展自身環境,才能贏得縣域發展的主動權。其次,把招商引資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抓手。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優勢,優化環境,創新機制,發揮政府、企業和民間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產業資本的流動規律,擴大開放領域,選準招商引資的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渠道引進境外資金、項目、技術、管理和人才,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努力提高縣域經濟的外向度和競爭力。
【關鍵詞】高鐵 快旅慢游 服務
一、引言
高速鐵路是新的交通運輸方式,與其它常規交通運輸方式相比,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準點準時、舒服舒適等優勢,它的建設和運營必將帶動沿線地區的旅游發展。速度的加快,交通的便捷,行程的縮短擴大了人們的出游半徑,使人們出游的意愿、方式和動機都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于旅游業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面臨挑戰。貴廣高鐵是連接貴州省貴陽市與廣東省廣州市的客運專線,線路自貴州貴陽北站起,經廣西至廣州南站。設計線路長度861.7公里,貴州境內301公里,主要經過龍里縣、都勻市、三都縣、黎平縣、從江縣和榕江縣等縣域。貴廣高鐵開行使貴州沿線城市間的旅游業產生產業聯動效應、布局優化效應、市場拓展效應、產品互補效應、散客化效應,帶來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有助于提升貴州旅游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旅游扶貧工作。
二、貴廣高鐵貴州沿線縣域旅游發展現狀
貴廣高鐵貴州沿線縣域主要包括貴陽市觀山湖區、南明區、龍里縣、都勻市、三都縣、黎平縣、從江縣和榕江縣等八個縣級行政區域,涵蓋人口達到貴州省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作為旅游富地,這些縣域有氣勢宏偉的鼓樓,雄偉壯觀的風雨長廊,民族風情體驗游產品豐富,在黔東南州就形成了北有“西江千戶苗寨”、南有“三寶千戶侗寨”的旅游格局。整個區域的旅游產業發展速度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由于這些縣域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依然不高,旅游發展也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的居民還是比較貧困的,同時旅游收入在縣域經濟體系中所占比重偏少,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接待量有限,難以適應高鐵開通后的旅游客流井噴的狀況,因此也帶來了旅游服務中的很多問題。
三、貴廣高鐵給貴州沿線縣域帶來的旅游效應
貴廣高鐵的開通必然使沿線縣域的旅游客源競爭更加激烈,部分縣域由于缺乏知名旅游產品、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服務體系不健全、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旅游相關產業不夠發達、旅游從業人員意識較差和旅游宣傳滯后等現象的存在,導致在高鐵機遇面前措手不及,具體來說,高鐵帶來的旅游效應主要有:
(一)旅游客源市場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
貴廣高鐵便捷的交通極大地縮短了時空距離,大大拓展了旅游客源地,使廣西、廣東兩省的客源變為感知上的短線游,原來的所謂中遠程市場則完全演變為近中程市場。而隨著旅行時間的縮短,“快旅多游”者將占更大比重,與傳統上的大眾觀光客區別不大;但是一批新游客――快旅閑游者也將快速增長;根據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關于旅游吸引力測量數學模型分析預測,高鐵開通1-2年內,桂林、柳州、廣州、深圳等廣西、廣東多個城市到貴州旅游的游客數量有望數倍增長,隨后增幅趨于平穩。根據統計,從2014年12月26日開通以來,通過貴廣高鐵進入貴州旅游的廣東游客就達708.15萬人次,同比增長43.9%。隨著黔粵旅游合作深化推進,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刷新。
(二)面臨高鐵沿線縣域的激烈競爭
貴廣高鐵的開通,會給貴州都勻市、三都縣、黎平縣、從江縣和榕江等沿線縣域帶去良好的發展契機,大大提高旅游可進入性,但是同時,桂林等優秀旅游城市的強大競爭力也會分走廣東這個大市場的潛在客源;而另一方面,快捷的交通系統也會導致部分游客“游在貴州、宿在他省”成為可能,對貴州的住宿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三)縣域旅游接待難以滿足全部需求
目前,貴州貴廣高鐵沿線縣域適宜高端游客的休閑旅游、康體旅游、度假旅游等仍有嚴重不足,若單純依靠門票收入將極有可能成為高鐵旅游經濟的中轉站,游客停留“片刻”即離開,以至于無法分享高鐵速度下縣域旅游客源增加所帶來的上下游產業的更大效益,導致難以充分發揮高鐵的速度帶來的旅游優勢。
(四)縣域旅游交通系統面臨更大的壓力
隨著縣域旅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旅游交通壓力將與日俱增,特別是一些知名度非常高的景點、景區,進入旅游旺季后的交通擁擠現象本就較為嚴重。而貴廣高鐵開通后,隨著高鐵游客和自駕車游客的迅猛增加,縣域旅游內部公路交通系統在節假日期間的擁堵將會進一步加重,這將降低游客進入縣域旅游的愉悅體驗,給本地旅游帶來負面影響。
(五)旅游行政管理壓力進一步加大
貴廣高鐵開通后,在貴州設立的各個高鐵車站都是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之一,黑車黑導、欺客宰客等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情況可能頻繁出現,這將給旅游行政管理帶來壓力,高鐵站周邊的旅游服務與管理將出現一段時間的“混亂期”和“磨合期”。
(六)同城化效應加快縣域旅游合作進程
貴廣高鐵的開通使沿線各城市之間的同城化效應顯著,縮短了時間距離,出門方式由旅行轉為旅游,進而刺激了其旅游需求由潛在需求轉為現實購買。而同城化效應又將推動縣域旅游資源的整合,實現沿線縣域旅游一體化,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貴廣高鐵使得深圳、廣州等城市來貴州旅游之間的空間感知距離縮短,也同時意味著旅游資源吸引力范圍的擴張。這也促使貴廣高鐵沿線景區轉變傳統的獨自發展的理念,轉而通過高鐵串聯,縣域旅游資源就能得到強力有效整合。
四、高鐵沿線縣域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貴廣高鐵的開通標志著貴州也已經昂首步入高鐵時代,這“給只依靠景區發展”的旅游目的地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單純依靠門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將極有可能成為高鐵旅游經濟的中轉站。因此如果不及時進行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更新換代,其旅游目的地地位將進一步減弱,游客在當地的消費也將不斷下降,甚至出現會出現“旅游高地”對“旅游低谷”的虹吸現象,甚至會淪落為旅游中轉站或順訪地。貴廣高鐵沿線,由于部分區域旅游中心城市如桂林和區域旅游經濟增長極如廣州的強力吸附,周邊“旅游低谷”的游客不但會流失,其旅游人才也可能流失、甚至旅游投資也會轉移,高鐵旅游的“馬太效應”將會日益顯現,這將給貴州沿線縣域旅游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這些縣域必須思考對策,加快推進適應快旅慢游的新方式。
(一)要升級縣域旅游產業發展觀念
自《旅游法》頒布實施以來,旅行社、賓館飯店、旅游餐飲等都必須要適應新法時代和游客多樣性要求,傳統經營模式和觀念都要轉變、要升級。尤其在縣域旅游產品的打造上要升級,要結合高鐵通車的市場高端需求和消費熱點,加速中低端旅游產品向中高端旅游產品轉變。同時也要在服務觀念上更新升級,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提升旅游軟環境,塑造知名旅游品牌。
(二)要加大縣域旅游產品開發的力度
貴州沿線縣域要專門針對貴廣高鐵客源市場,研究開發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一是針對客源需求創新旅游產品,圍繞客源市場需求熱點,挖掘少數民族文化、高原農耕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個性和差異化的旅游產品,滿足發達地區游客的求異旅游需求。二是各縣域要結合省100個旅游景區項目建設的要求,對縣域內的景區加緊完善各項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可進入性,特別要注重打造快旅慢游系統,以形成一批區域性、市場競爭力強的精品旅游產品體系。三是貴廣高鐵帶來的廣東和港澳地區游客,其經濟基礎好,對產品品質要求高,一般都會選擇比較高端的旅游產品,要大力發展高端度假旅游產品,如避暑度假、休閑養生養老度假、大健康度假等高端度假旅游產品,滿足高層次客人需求。
(三)要完善縣域旅游功能配套設施
高鐵只能把客人運送到固定的站點,真正要使客人在進得來的基礎上,實現散得開,還要留得住,就需要大力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在高鐵大動脈周圍輔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建設,使縣域各大景區之間的交通連線暢通無阻。同時要在交通樞紐(站)點、重要交通沿線和中心城區重要景點、游客集聚區規劃建設配套功能齊全的游客集散服務中心,大力完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飲、旅游咨詢服務、旅游產品預訂服務以及旅游綜合服務等集散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旅游集散服務地。要針對不同的旅游者,完善不同的基礎設施,如針對“快旅多游”者,應該采取時空分流,啟動社會賓館的潛力,開通家庭的接待,以及通過加強管理來保證基本的服務質量;針對“快旅閑游”者,則要在傳統景區和城區乃至郊區合適的地方,打造休閑產品,增設休閑設施,提供休閑服務,并在交通、信息、服務上聯合附近的景區或者旅游目的地,推出新的旅游產品;而針對“快旅慢游”者,就更要在打造高端產品上下功夫,如何構建他們的主體需求,諸如主題酒店、特色度假村、品質會所、專項俱樂部和營地,以及打造夜產品。也要通過產業引導、政策扶持,在縣域內建設一批布局合理、類別多樣、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避暑度假精品酒店,加快構建完善的避暑度假產業體系,以實現上述提出的目標。
(四)要拓展縣域旅游的區域合作,構建跨縣域旅游精品線路
貴廣高鐵連通了廣東、廣西和貴州三個省份,使得貴州各個縣域與兩廣地區各個城市的聯系更加緊密,應借此機會加強與貴廣高鐵沿線城市合作,使區域內各大景區形成一個互惠共贏的利益聯合體,形成規模效應,實施線路合作、信息共享、互發團隊、投資聯動等舉措,統一“打包”推向市場,合力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如應該與廣州長隆區、桂林市等區域合作,推出高鐵旅游線路,既吸引外省客源,也推進本省客源的積極參與。
(五)要打造縣域智慧旅游體系
互聯網對傳統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智慧旅游這一新興產業代表了旅游業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也是旅游業轉型升級為現代服務業的關鍵。同時,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通信技術的風起云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更易形成大量集成項目,更好更快的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由于高鐵的快速運送游客效應,自助游的客人將會明顯增加,貴州沿線縣域應抓住智慧旅游這一前沿領域,著力構建滿足各類型游客需要的旅游體系,實現客人在縣域內能夠通過智能手機或智能平板等終端設備,方便的享受到旅游所必須的吃、住、行、游、購、娛的貼心服務,促進旅游業真正想智慧方向發展,這也將有利于提升旅游行政管理的水平,打造縣域服務的品牌。
(六)要提升縣域旅游營銷水平
目前的時代是一個需要不斷制造轟動效應的時代,縣域要實施全方位旅游營銷策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八方游客。一是加大旅游營銷投入,各縣域要整合宣傳、旅游資金,確保旅游營銷上水平、上檔次。二是旅游營銷手段要多樣化,在動車雜志上投放相關廣告;策劃推出高鐵旅游優惠政策,游客憑身份證和高鐵票到縣域相關景區(點)旅游可享受優惠折扣;策劃推出高鐵車票+景區門票+酒店住宿的打包式自助游優惠套票等。三是提升旅游整體營銷策劃能力,策劃出具有市場轟動效應的旅游營銷項目,通過營銷項目聚集人氣,帶動客流、物流、信息流來到各個縣域,這樣必將能夠提升旅游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五、結語
貴廣高鐵通車后,各種旅游形式已經蓬勃興起,特別是自助游游客逐漸增多,周末游已經興起。這樣必將導致游客的行游比大幅縮小,進而提高游客的消費比。由于游客逗留時間的延長,游客的消費必然會側重在休閑娛樂項目上,從而促使游客的旅游方式由觀光轉向深度體驗和休閑度假。同時,高鐵的開通,對各城市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各城市間旅游資源優勢互補和旅游合作都有積極意義。高鐵將以旅游業為切入點進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長期將以促進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為契機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貴州人民的脫貧致富發揮巨大的能量。
參考文獻:
[1]王旭科.交通運輸對旅游流的作用機制研究[J].物流技術,2010,(7).
[2]劉伏英.快旅時代旅游消費需求變化研究[J].學術論壇,2010,(2).
[3]王玉潔.武廣高鐵時代武漢旅游發展的五個轉變[J].中國旅游報,2010,(11).
關鍵詞:工業化園區招商引資環境城郊縣
全省吹響推進工業化的號角,為振興工業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XX縣雖然地處湖南省會長沙市近郊,但一直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兩年來,我們努力發揮城郊優勢,規劃建設園區,擴大招商引資,推動了縣域工業的較快發展,為全縣經濟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XX年,全縣規模以上骨干企業達45家,新增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8億元,增長8.9%;GDP達55億元,增長達11%;財政收入一舉突破多年在2億元徘徊的局面達到2.6億元,增長23.7%;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五。
明晰發展思路——工業興縣
按照經濟規律,區域經濟發展要經過農業經濟為主、工業經濟為主、服務經濟為主的三個依次發展階段。與全國其它許多地方一樣,XX縣經濟發展已經走過了農業經濟為主的階段,現在我們應當不失時機、不遺余力地推進工業化進程,使縣域經濟逐步進入工業經濟為主的階段。
一是工業經濟對縣域經濟發展貢獻巨大。工業具有比較效益高,稅收貢獻大,對一、三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強等諸多優勢。世界發達國家都是一些工業大國;我國沿海地區的迅速崛起,也是憑藉相對較強的工業優勢。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經濟建設的成績,工業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尤其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縣經濟增長總體較快,縣級財政收入在1996年即突破2億元大關,正是這期間鄉鎮工業迅猛發展、部分引進企業逐漸發揮效益的綜合反映;此后幾年,工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和非農產業占農民人平純收入比重明顯上升,2001年分別達到46%、70%。
二是工業經濟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我縣工業規模小,整體效益不高;結構差,競爭力不強;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慢。特別是前幾年不少鄉鎮企業因改制不規范的遺留問題,縣屬企業因正處于大力度的改制期間,其發展均受到了制約;一直作為重點產業發展的建材、化工、食品、印刷包裝“四大支柱”,未能收到扶優扶強的預期效果。從工業化的四項主要指標來看,XX年我縣人均GDP為6941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96-1999年間二產業增加值雖年均增長12.6%,但仍比周邊的瀏陽市和長沙縣慢了近5-8個百分點,比一些沿海縣份差距更大;反映在就業結構和城鄉結構上,非農人口比例和城市化水平均遠遠偏低。可以說,代表現代化要求的工業經濟在我縣還處于中期起步階段。
三是傳統農業經濟有待工業帶動。我們曾經一度對農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收效甚微。扶持“噸糧田”工程,大面積種植小水果,大興生豬、水產養殖,均為傳統產品,低質難賣;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直至XX年的特大洪災,大部分農業水利設施遭受滅頂之災;連續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也曾一度不見實質性突破。反映在數據上,農業增加值增幅連續幾年徘徊在4.5%左右,農業稅收對財政的貢獻僅20%左右,農民收入增長放慢。并且城郊縣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發展的空間和總量受到限制。很顯然,傳統農業在我縣已經捉襟見肘,幾乎走到了盡頭,進一步發展需要工業的反哺和提升,也就是說農業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需要產業化,亦即“農業的工業化”。
四是城市經濟加快發展的現實要求。隨著市場機制作用的強化,大城市發展的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城市對區域的帶動輻射功能不斷增強。省會長沙建設現代化區域經濟中心,更加強調了這一點,這將促使長沙與周邊縣市及城鎮之間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關系,使得區域上的城鄉分割局面開始扭轉,經濟上的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淡化。XX作為三面環城、對長沙呈半包圍之勢的城郊縣,其發展速度、生產率等就必須與城市經濟接軌,順應城市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主動融入大城市經濟循環。而實踐證明,沒有進入工業化的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任何一個地區一旦步入工業化軌道,生產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世紀之交我們在推進實施“融城強縣”戰略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工業興縣”的方針。
選準運作模式——園區興工
推進工業化,可以有多種模式選擇。XX不是老工業地區,沒有厚實的工業基礎,原有縣鄉工業企業大多布局分散,規模效益差;不是多種礦產富集地區,除石灰石、花崗石、玄武巖和陶土資源外,沒有其它更多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過去依托水運交通而發展起來的部分老集鎮已喪失優勢,不宜作為發展新型工業企業的基地,特別是老縣城狹小且位置偏隅,發揮不了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通過對縣域經濟的一些歷史資料分析發現,我縣原來幾個縣屬或鄉鎮工業相對集中的區域,甚至這些區域中的一個或幾個工業企業,其經濟規模都遠遠超出同期“農業型”鄉鎮的經濟總量。據此,我們采取了世界上比較通用的園區興工模式,依托優勢,因地制宜,定向發展,完成了58.4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規劃,精心構建了“三個層面”的園區框架。
在整體規劃布局上多點對接,構想“三大片區”。“融城強縣”戰略首先在工業園區布局上得到最直接、最充分的體現。按照經濟學上的“點軸聯網輻射理論”,根據縣域各鄉鎮的具體情況及其與長沙城區的經濟地理聯系,充分發揮城市近郊接壤鄉鎮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吸納城市輻射功能,圍繞“一點五線”規劃三大經濟發展區域。即:以雷鋒大道、319國道、高喬大道為軸線,縣城高塘嶺鎮、黃金鄉、星城鎮、雷鋒鎮為重點,涵蓋白箬鋪鎮、烏山鎮和大眾垸4個湖區鄉鎮,融入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來發展的“高塘嶺經濟區”;以長沙繞城高速西南段為軸線,以含浦、坪塘兩鎮為重點,涵蓋蓮花、雨敞坪兩鎮,對接并融入岳麓山大學城來發展的“含浦坪塘經濟區”;以長湘公路為軸線,丁字、橋驛、茶亭三鎮為重點,涵蓋銅官鎮、東城鎮,融入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來發展的“河東經濟區”。各重點鄉鎮相聯,構成“環城經濟帶”,從省會南、西、北三面對接并吸納城市經濟輻射。
在產業發展導向上突出特色,建立“六個園區”。概念不同,則生產力不同。我們主要是立足于已有經濟條件和企業品牌(如旺旺)、自然資源、科教資源以及在臺人士較多的人際資源等方面優勢,創辦了6個以工業或農業產業化為主的園區。包括:位于“高塘嶺經濟區”內、縣城南部,以食品工業為主的省高科技食品工業基地和以吸引臺商投資為主的省臺商投資區;位于“高塘嶺經濟區”內、縣城以南、雷鋒大道兩廂,以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這3個園區突出以食品工業為主導,在產業內涵上互相關聯,在地域分布上互有重疊,在發展優勢上互為補充,實現政策共用、資源共享、設施共建,形成了打造食品工業大縣的主要支撐。其它3個園區主要沿“五線”發展,其中長沙含浦科教產業園位于“含浦坪塘經濟區”內,以引進科教類產業為重點;雷鋒-白箬工貿區位于319國道沿線,以引進高新技術項目、發展商業貿易為重點;“城市工業外拓基地”作為城郊縣推進工業化的理念體現,散布于“三大片區”之中,用以相對集中接納城區“退二進三”的外遷工業項目,擴充縣域工業的規模和實力。
在功能結構配置上相互協調,設置“園中小區”。克服過去無序開發的作法,力求園區建設分塊突破、整體“掘進”、滾動開發,確保園區內部功能配套、協調、合理。我們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食品工業基地各分為五大板塊,便于相關行業不同種類項目的安置、建設;同時在臺商投資區和“河東經濟區”中分別包裝推出“湘臺工業城”、“湘楚石材城”進行整體招商、開發,并鼓勵和扶持引進企業根據自身實力和產業優勢打造精品園,為整個園區開發建設發揮先導、示范作用。
壯大經濟實力——產業興園
園區是產業發展的載體,產業則是園區的生命。我們始終堅持把引進外來項目、整合現有優勢作為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帶動園區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引進來。堅持打好“第一菜單”,大力招商引資,引進項目落戶園區。我們不斷拓寬招商渠道,創新招商手段,一方面瞄準強勢企業和上市公司,選定那些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財稅貢獻大、發展前景好的工業型項目,最大限度地引進和匯聚來自“龍頭”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另一方面瞄準特色項目,實行相對優勢產業優先,重點選擇和引進食品項目、臺資項目、科技農業項目及其它科教產業項目,著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經濟增長極;再者就是瞄準最具活力和擴張能力的民營資本,引進一些直接投資規模較大、近期間接財源明顯的諸如房地產、娛樂業、市場、醫院和學校等三產項目,著力完善園區配套功能,提升縣域人氣。
二是聚攏來。鼓勵實施“二次創業”,提升傳統產業,引導品牌企業掛靠入園。注重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依托,推進縣鄉企業改制、改組、改造,提升基礎較好、已有品牌的建材、化工、食品、印刷包裝等傳統產業,分類掛靠或進入工業園區;同時陸續包裝推出一批關停企業、閑置場所進行招商,充分利用引進的技術、資金和社會閑散資金,盤活存量,實現增值。如“黃金園”粉絲企業掛靠食品基地,印刷機械廠被湖南晶天科技實業公司收購改造,都是這方面的成功嘗試。此外,特別精選一定數量最具優勢的企業和產品,重點扶持加以突破,使之成為縣域工業的支柱和標志,形成富有活力的骨干企業群。這樣,不僅可以擴充工業園區的經濟總量,放大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還有利于減輕財政包袱,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兩年來各工業園區引進項目126個,投資上億元的項目12個;在XX投資的上市公司已達15家。其中,食品基地已有旺旺、沐林、派派、賓佳樂等12家企業落戶,預計年產值可達15億元以上;臺商投資區落戶企業15家,預計三年內可達40億元的生產規模。園區吸收產業、資金、技術、人才的“洼地效應”、“磁極效應”日益明顯,園區內食品加工、陶瓷建材、精細化工、出版包裝、機械制造等產業群體日漸形成,縣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已經凸現。
落實保障措施——環境興業
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優勢經濟。良好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本;環境出生產力,出競爭力,出凝聚力。我們始終堅持把優化投資的軟硬環境作為擴大招商引資、推進工業化的重要舉措來抓。
一是以硬措施優化“軟環境”。首先,大張旗鼓抓宣傳,濃厚全民優化環境的意識。主要通過層層召開會議、印發宣傳資料,組織已開發地區群眾現身說法,與未開發地區群眾進行交流等多種方式,在領導層、部門間、群眾中廣泛達成了優化環境的共識。其次,大刀闊斧抓改革,樹立全新的政府服務形象。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應對WTO規則,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少審批、多服務,高效率、法制化”的思路,努力探索政府工作新機制,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消除影響發展的體制,依法依規出臺園區開發建設的系列優惠政策和規章制度,強化對部門、鄉鎮的目標考核,同時成立“政務公開投資服務中心”,推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的聯席辦公制、代辦協辦制,在項目引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提供優質服務,收到了親商、安商的良好效果。再次,下大力氣抓整治,打擊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特別是針對園區開發建設中阻工鬧事、亂搭亂建的現象,開展重點集中治理,及時協調解決開發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確保了工程建設和項目投產運營的順利進行。
他多年來從事國土開發整治與規劃、區域可持續發展與規劃、農業布局與農業區劃、旅游開發與管理等課程的教學。擅長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區域規劃、城市發展研究與城市規劃、旅游開發研究與旅游規劃、土地利用研究與土地規劃等。自八十年代以來,他除了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外,先后在國內外主持完成了超百項規劃設計和研究任務,其中有國家級項目,有省、部級項目和地市、縣級項目。他堅持人文地理理論與實踐結合,面向市、縣,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既研究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研究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許多研究成果被評為國內領先水平,獲得多項獎勵。
陳烈已先后100多篇,正式出版著作22本(合作),其中專著6本,代表性著作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與規劃》(廣東地圖出版社)、《雷州半島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科學出版社)、《中國發達地區順德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廣東科技出版社);《廣州增城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廣東科技出版社)和《汕頭市潮南區可持續發展研究與規劃》(廣東科技出版社)等。他堅持多學科結合,從區域研究開始到總體規劃到詳細規劃設計的科技路線,并不斷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提高。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多學科有機結合、綜合性、系列化的理論體系,這套理論體系的內容和方法得到國內有關部門的廣泛采用,也被引用和推廣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越南將其作為“經驗學中國”的重要內容之一,被指定為規劃專業技術人員和各省、市、縣主管領導干部必讀文獻。自1995年以來,他應越南的邀請,以中國規劃專家的身份,多次率團赴越講學、開展區域研究與規劃、城市規劃和旅游區規劃,不僅產生了重大的學術影響,更為建立中越新關系、開展中越學術交流和科技協作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1997年春,他作為“中國小城鎮規劃建設技術交流團”成員赴美考察洛杉機、華盛頓等十多個城市。
陳烈1987年發表文章率先提出“把旅游業作為海南島經濟發展的突破口”;1988年發表“利用窗口條件發展深圳特色旅游業”;1986年在增城縣開展廣東省縣域規劃試點;1996年發表“北部灣經濟圈發展態勢與雷州半島
的戰略任務與對策”;1999年率先開展“順德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隨著社會知識化、科技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人類世界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時代。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將成為爭取未來國際地位的重要基礎和為人類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標志之一。誰在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上占據優勢,誰便能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與保障,創造更大的時空與機遇。在這樣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需要把握決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需要清醒認識自身的地位和處境、優勢和不足,需要檢驗已有的同時制定新的競爭和發展戰略,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的總體戰略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陳烈一走就是二十年。
實踐出真知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在規劃實踐當中,陳烈院長體會最深的是要實事求是。凡他主持參與的規劃項目,哪怕再小的鄉鎮,都要親自去考察研究,“只有深入到一線,才能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凡是能到達的地方都要到達,凡是能收集的資料都要收集到,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公眾聲音, 不經過實地摸底,決不輕易動筆”,陳烈院長這樣要求他和他的規劃研究設計團隊。20多年來,陳烈院長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廣東和珠三角地區的每一個角落,此外還涉足廣西、湖南、云南、安徽、河南和山東等省區的城市鄉鎮規劃、研究工作,開展了為數眾多的區域、城市旅游研究和規劃。
談起“可持續發展”,陳院長頗為激動: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陳烈院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在國內外對不同類型縣域的發展研究與規劃,實踐過程中一直堅持運用發展、協調發展和以人為本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作為研究和規劃工作的指導思想。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即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以效率為特征的經濟發展、以持續為特征的資源、生態環境和以公平為特征的社會發展的統一體。也就是說,人類發展中不僅追求經濟效率,還要追求生態和諧與社會公平。其中經濟發展是基礎,資源環境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標。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讓人類子孫后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規劃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有序、健康、快速、持續、和諧發展。”“在實際運作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第一發展和協調發展,第二集約和控制發展,第三公平和以人為本的發展,旨在促進區域協調、健康、快速、和諧發展。”陳烈院長說:“我們既要重視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更應該重視對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刻領會和應用,把實現區域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有機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現代化之路。”
1999年,陳烈在廣東順德率先開展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國內專家們一致認為:“其(陳烈)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目前國內尚屬罕見”,“該研究與成果具有科學性,前瞻性與開創性,理論性與可操作性,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秀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成果的領先水平。”作為全國百強縣之冠的順德市,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已先后請陳烈教授開展兩次重大的研究和規劃,實施效果很好,順德市的領導經常說:“我們順德市這些年的發展,中山大學陳烈教授為我們提出了許多決策性的好意見。”
以往有些區域規劃只是將各有關部門的規劃方案拼湊匯總在一起,既沒協調,亦不整合,是綜而不合。有些規劃只是靠少數規劃工作者,沒有與利益沖突的各方充分協商,更沒有取得他們的共識和認可。這樣的規劃用起來是要大打折扣的。
“規劃應立足實際,把長遠規劃和近期規劃相結合,把經濟規劃綱要和具體專項規劃相結合,突出可操作性。要力求簡要突出重點,切忌面面俱到。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公眾聲音。”
在規劃過程中,陳烈帶領的專家團隊廣泛吸收代表各種利益的政府有關部門、非政府組織(社團、公司)以及人大代表、企業家和多學科專家學者等各方面人士智慧,在充分交換意見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共同尋求合理解決區域發展中各種利益沖突的有效途徑,制定出的方案透明度高、實用性強、能為公眾所接受、在整體上符合全社會的根本利益。
1995年11月,越南建設部副部長聽完陳烈關于《南河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南定市總體規劃》以后,面對眾多在場部委領導,用中國話總結說:“這些年來,我國請了許多國外的專家來幫我們搞規劃,現在比較起來,你們的觀點、思路和方案最符合我們的國情”。
縣域經濟是基礎
2006年2月14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主席強調:因地制宜,搞好規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從實際和現有條件出發,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科學確定發展目標和實際步驟,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
對此,陳院長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如果僅把目光放在行政意義上的農村孤立地考慮其發展、規劃和建設,那么必然會缺乏區域統籌,造成村與村之間的重復建設。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概念應超越行政概念,將建制鎮也納入新農村建設的范疇,即農村是一個區域概念,是包括村莊、集鎮和建制鎮在內的縣城(包括整縣立市、整區立市)范圍,稱農村區域。
陳烈強調“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在于發展縣域經濟,切入點是工業(包括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突破口在縣域中心鎮和重點鎮。“新農村建設規劃要以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縣域村莊布點規劃為依據,以鄉村城鎮化為目標,按引導發展、控制發展和限制發展三種類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類實施。”
A 關鍵在于縣域產業發展戰略定位
一個縣要發展首先必須明確自身在區域大環境中的地位和功能,根據縣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資源、環境特點,從與區域周邊大環境和國內外大環境的分析比較中,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近期發展的突破口以及相應的措施和對策。根據縣內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縣內擁有的資源和可利用的縣外資源)、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特點,以及國內外同類市場的需求,選擇具有競爭優勢的互補性產業和產品作為縣內的主導型產業(產品)發展方向,并組織干部群眾共同為既定的方向和目標努力奮斗。實踐證明,凡堅持這樣做的,往往能實現縣域經濟快速或跳躍式發展,國內許多發達的市縣都是這樣做的。廣東西翼一些縣、市改革開放以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都沒得到應有的發展,東翼的一些縣、市迄今仍發展非常緩慢,究其原因,關鍵就在于區域、城市和產業發展戰略定位上。
縣域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工業(包括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要走內源與外源結合、以內源為主的發展道路。要努力營造自身發展環境,充分利用縣內優勢資源招商引資,敢于引進“原生型企業”,如有的山區縣利用豐富而且便宜的小水電資源引進耗能和污染較小的大型企業,并形成產業鏈,有效地帶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如廣東乳源縣)。有的縣利用省、市、縣、區邊界條件和經濟地理、交通區位,就近引進相鄰地區的能源(如煤炭)發電,然后利用便宜而充足的能源引進耗能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區,又從縣內和周邊引進勞動力,發展效果很好(如廣東連州市)。后發展縣域不能光寄托在先發展地區的產業轉移上,據調查,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年來,先發展地區,如珠江三角洲向外轉移的企業比例是不多的,向遠距離的山區轉移比率就更小,已轉移的企業中極少數是屬高科技、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而多數是低層次、高耗能、污染性企業。據調查,一些原來的后發展區域目前呈生機勃勃之勢,進入跨越發展期,它們主要要還是靠“原生型”企業的引入或“自生型”企業的培育和發展,而不是靠先發展地區企業的二次或三次轉移發展的。后發展地區若只靠等先發展地區的企業的二次轉移來發展自己,那永遠都處于后發展的被動狀態,永遠缺乏區域競爭力。
B科學選擇發展模式和發展節點
科學確定和先準區域空間發展模式,培育增長點(極、帶),是實現縣域經濟跳躍式發展的有效途徑。縣域范圍雖小,但發展不能沒有主次,尤其初期發展階段要認真抓好經濟增長極(點、軸),引導生產力合理布局、集中布局和集約經營,引導城鎮和區域有序發展。
廣州增城市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就是遵照“以荔城(市域中心鎮)為中心,新塘(市域重點鎮)為次中心,廣深線(鐵路)和廣汕線(公路)為重點,抓南部(平原河網區)帶北部(丘陵山地區)”的點、軸、梯度空間發展戰略模式。即先集中有限資源強化重點城鎮、重點軸線和重點區域的發展,然后依托先發展的區域帶動落后或緩發展區域的發展,達到區域協調、平衡發展。順德市撤市設區以后之所以不被邊緣化,反而被確立為大佛山市兩個百萬人口的中心城區之一,正是得益于順德市自2000年以來強力推行中心集聚戰略,整合良(大良)容(容奇)桂(桂洲)三鎮,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引導產業(尤其第三產業)、經濟和人口集聚的發展戰略模式。許多實踐證明,縣域空間發展模式的確定和增長極點的選擇是縣域發展的導向,是促進和帶動城鎮和區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模式的選擇要靠科學分析和科學定位,絕不能想當然,隨意性。模式和節點選擇準不準確,事關區域發展的大計,搞得不好,將會對區域發展產生誤導。如前些年有的縣盲目推行“城鄉一體化”模式,結果產業布局遍地開花,城鎮無序發展,小城鎮和鄉村的規劃、建設和土地利用照搬大城市模式,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搞大而全,出現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城不城、鄉不鄉的狀況。
C 重視縣域中心城和重點鎮的發展
區域發展要靠強有力的中心帶動,縣域中心城和重點(中心)鎮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參與區域競爭的重要基礎,是引進企業、發展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縣內“三農”問題、實現鄉村城鎮化和區域現代化的重要基地。要高度重視縣域中心城和重點鎮的發展,要以超前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理念,將其構筑成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臺。規劃和建設要立足于營造兩個理想的環境,即為外來企業和內生型企業提供理想的創業發展環境和為外來人口(包括本縣農村轉移人口和勞動力)提供就業和生活居住環境。要通過營造環境,不僅吸引企業集聚,還要及時配套服務設施,不斷提高服務水平,穩住企業發展,延長產業鏈,逐步實現兩個本地化,即外來企業本地化、外來人口本地化,形成兩個競爭力,即區域競爭力和城鎮競爭力,達到兩個目標,即產業、經濟、和人口集聚,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帶動周邊區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以及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進度,逐步實現區域現代化的目標。
總結國內先發展地區的經驗,欠發達地區的城鎮產業發展,不一定一開始就強調高科技、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為了加快發展,起步階段只要符合安全生產標準和環境要求,不論規模大小,不論哪種形式的所有制,也不論是二、三產業,都要允許和鼓勵進入發展。但要注意合理布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環境,形成相對獨立的產業帶和產業集聚區,并根據企業的特點分類布局。為配合城鎮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要有適當超前的市政基礎設施和相對配套,有一定檔次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娛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有些地方強調加速城鎮化,甚至追求城鎮化指標,如果城鎮的各項設施沒得到及時配套,城鎮檔次沒得到應有的提升,城鎮環境沒及時得到改善,又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那么這種城鎮將留不住人、留不住企業,將缺乏持續發展能力。欠發達地區在發展初期,除借助一些優越的經濟地理交通區位和位于省、市、區、縣的結合部作為產業發展引進的吸入口和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進行重點開發建設之外,一般都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優先投放在重點城鎮的建設上,著力于營造城鎮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提高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快產業集聚,形成經濟中心。但當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注意及時把著力點、尤其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放在促進落后地區的發展上,要充分發揮經濟中心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D重視縣域綜合性宏觀戰略規劃
縣域發展規劃是對全縣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開發利用保護的綜合性宏觀戰略規劃。即在摸清縣域資源環境條件基礎上,根據發展的基礎和發展的需要,對縣內各個要素進行總體規劃布局,為縣域有序、健康、協調、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和可操作的方案與相應的策略對策。在縣域總體規劃指導下,開展各部門的專項規劃和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先發展的縣、市中,許多都堅持這樣做。如順德市在發展之初,1989年就開展縣域發展規劃,重點研究和制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與布局,城鎮發展與城鎮體系布局,基礎和服務設施發展與配套等;研究的主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新世紀之初,針對順德發展的新問題,應用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進行第二輪發展規劃,在原來發展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如何協調、創新發展的問題,都取得很好的實施效果。
陳烈教授強調:“在新形勢下要加強對區域規劃的認識,不要把規劃當作只是一項任務,而應把它當成生產力,抓緊抓好。”
一九九四年,越南從廣東順德、南海等地了解到,陳烈院長幫他們進行縣域發展研究和縣域發展規劃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情況以后就想方設法尋訪這位著名的規劃專家為越方的高級官員講課,原定講一個小時,因為學員的強烈要求而延長到兩個小時。自1995年以來,陳烈應越南的邀請,以中國規劃專家的身份,多次率團赴越講學、開展區域研究與規劃、城市規劃和旅游規劃。其規劃理論被越南推崇為樣板,越南建設部和科學技術環境部的部長等都認為陳烈的觀點、理論和方案最符合他們的國情。越南科技部還要求他到越南舉辦“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干部培訓班”。聽過陳教授講課的省部級以上官員已達數百人,陳烈的觀點得到該國南河省、海陽省、寧平省、和平省以及建設部、科學技術環境部、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等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每次赴越都得到有關省、部級高級官員和中央委員的接見和熱情接待,譽滿越南。同時也為建立中越關系、開展中越學術交流和科技協作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越南有關方面還將陳烈的《南海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與規劃》一書,以及《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研究與規劃的幾個問題》等十多篇研究論文翻譯成越文,并指定為全國各省、市、縣主要領導、主管部門負責人和有關技術人員的必讀文獻。2004年,陳烈應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的邀請,赴越南指導水域生態旅游開發和主持海陽省《風翔湖生態旅游度假區詳細規劃》,成果得到高度的肯定,現被作為“范例”在國內推廣。越方總希望陳烈教授每年都能到越南對原來提出的發展方案,實施效果進行經常性、跟蹤考察,對進一步如何發展提出指導性意見。(尤其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紅河三角洲經濟區進行的研究規劃,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考察和指導。)對于越方邀請其作“區域發展與規劃”演講的曲折過程陳烈院長記憶猶新。
正因為陳烈院長對區域與城市規劃的深刻認識和獨到的把握,同時懷著對祖國實現現代化事業的滿腔熱情和執著, 多年來在國內外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如順德、南海、增城、三水、湛江、汕頭等地開展了為數眾多的區域、城市研究和規劃,成果留下了可供后人敬仰、學習的有形無形的東西。其研究規劃為當地、為社會、為國家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陳烈教授經常說:“一個地區的發展,必須有個明確的科學發展思路。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圍繞這個思路,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就會形成巨大的生產力。開展一個地區的研究和規劃,就是為當地的發展理出一個科學發展思路。”“規劃出來了,不能只是是墻上掛掛,只有認真地去實施才會體現它應有的價值,才會成為生產力。”陳院長著重強調“一個縣(市)如果能用科學的規劃思路和規劃方案去統一領導干部的認識和行動,形成合力,大家共同奮斗,快則兩、三年,慢則三、五年,必然會有較大的發展。”
引起人們關注的佛山南海松崗鎮南國桃園,在廣東有“世外桃源”的美稱,中央電視臺在此還建有南海影視城。但在15年前,松崗還只是南海市一個最貧窮的小鎮。1991年,陳烈提出了以旅游業發展帶動鄉鎮發展的規劃思路,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陳烈等的策劃和規劃下由其命名的“南國桃園旅游渡假區”終于在兩年后正式動工了,央視的南海影視城等項目先后引入。現在南國桃園已聲明遠播,游人接踵而至,南海松崗鎮也由此成為經濟強鎮。
2003年,陳烈親自主持開展的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龐村鎮(重點鎮)總體規劃,被譽為“河南省一流規劃”。他帶領組織了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多名專家、學者現場調研,走遍了龐村的每一個角落,作出了一部總體規劃。不到兩年就初見成效。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省長李成玉、副省長史濟春、政協副主席張洪華、建設廳廳長查敏等多次到該鎮考察,并在當地召開全省現場會,被稱為“龐村效應”。2006年1月14日,鶴壁市淇濱區區委書記姚學亮和區長付國慶,專程到廣州看望陳烈,他們說,“短短兩年,陳烈院長的發展理念和規劃思路使淇濱區從無到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這個規劃成果已由河南省建設廳評為全省一等獎并申報建設部獎。
2003年春,潮南立區伊始,區委區政府就以超前的眼光邀請陳烈院長為他們開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區域規劃、城市中心區總體規劃等,為該區的快速、有序、健康、協調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2005年12月28日,陳烈受潮南區區委書記謝澤生等的邀請,參加了海內外聯誼會暨招商引資經貿會。他的《汕頭市潮南區可持續發展研究與規劃》一書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籌碼,海內外本土潮商正是由此看到了家鄉未來的發展藍圖,大大增加了投資信心。
陳烈強調,區域發展要重視城市和產業發展戰略定位。近年來,廣東省湛江市出現20多年來最好的發展勢頭,正得益于對以往定位為“粵西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兩水一牧”的城市和產業定位的提升,而將其定位為“環北部灣經濟圈中心城市之一”和“以臨港工業為重點的華南現代化港口城市”。粵東地區和汕頭市近些年來發展緩慢,在區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也有對城市定位的局限性和產業定位的模糊性。 陳烈強調指出,汕頭的發展要跳出汕頭論汕頭,要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即海峽兩岸經濟圈的高度來思考汕頭經濟社會的發展問題。因汕頭將是海峽兩岸,尤其是西岸經濟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廣東省從現在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強化其中心地位要將其作為參與海峽兩岸經濟圈的“橋頭堡”加以重視,扶持和支持包括主導產業發展和區域行政資源整合等。
關鍵詞 新疆南疆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主成分Topsis法;GIS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2537(2016)05-0001-08
Abstrac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is concern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 comprehensive way. Using the statistic data from 201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which is the typical case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ran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42 counties and cities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through use of PCA-based Topsis model, as well as char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of southern Xinjiang with GI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of southern area in Xinjiang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 one county, Korla County,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highest level. Eight counties such as Aksu County, Kashgar County, Kuqa County and so on were second remining, twenty five counties like Jiashi County, Luntai County, Shufu County and so on were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eight counties like Cele County, Wushi County, Yuepuhu County and so on were the last.
Key words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the difference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CA-Topsis model; GIS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但受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區位條件、歷史文化及國家經濟非均衡戰略因素的影響,也表現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1].從空間來看,主要聚焦在東中西地帶間差異、南北差異、省區間差異、市或縣域單元的區域差異等[2].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經濟基礎,也是國家政權得以穩固的基石,日益成為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熱點[3].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嚴重制約社會的快速發展及穩定,因此研究特定區域的經濟發展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西奧多?舒爾茨提出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增長得益于改造傳統農業,并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理論為縣域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依據[4];Rozelle分析發現東部沿海省際差異擴大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工業化[5];弗德勞研究俄羅斯區域經濟極化的驅動因素[6].國內學者的研究集中在研究方法和區域,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7-9]、聚類分析法[10]、Topsis法[11]和GIS空間分析[12]等;研究區域包括發達地區[13-14]和西部落后地區[15-16].近年來,南疆縣域經濟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縣域[17-18]和三地州地區[19-21],對整個南疆縣域經濟研究甚少[22].為此,本文選擇地理位置特殊的新疆南疆地區進行研究分析,通過資料查閱和實際調研發現該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即農牧業所占比例極高,第二、三產業都很落后,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小,人口增長率過快等.因此,本文利用主成分的Topsis分析法,對南疆42個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研究,分析阻礙南疆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以期進一步探尋經濟發展策略,旨在為南疆經濟快速發展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理論依據.
1 指標體系構建和數據整理
1.1 指標體系構建
由于影響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的指標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特征,為了客觀評價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指標的選取遵循科學性、客觀性、關聯性和向導性等原則,并依據劉湘輝等[23-24]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選取和對當地的實際情況的掌握,構建了新疆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目標層反映新疆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層選取了能夠準確反映目標層的特性,使用頻率較高和易獲得的指標.
1.2數據整理
本文利用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以及《新疆2011年統計年鑒》,得到2010年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16個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
2 研究方法
通過結合主成分和Topsis兩種方法分析新疆南疆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維思想,把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少量的綜合指標能夠反映原來多個指標所反映的絕大部分信息,提高了評價的客觀性[25].Topsis法是基于歸一化的原始數據矩陣中確定有限方案中的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間的距離,獲得該評價對象與最優方案的相對接近度,以此作為評價最優劣的依據,更能說明縣域經濟的發展.本文將兩種評價法合二為一,對新疆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3 南疆縣域經濟總體概況
南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新疆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地區,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和喀什地區等兩州三個地區的42個縣(市),不包括2個自治區直轄市(阿克蘇地區的阿拉爾市、喀什地區的圖木舒克市).與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國接壤.到2010年,南疆人口占新疆總人口的47.5%,縣域人均GDP最高和最低分別為80 340元和3 599元.庫爾勒市的經濟密度分別是克州、阿克蘇地區和和田地區的27.55,2.42和1.07倍,疏附縣、烏什縣、和田縣和墨玉縣等17個縣域的人均社會消費總額低于1 000元,而阿克蘇市、喀什市和庫爾勒市人均社會消費總額分別是6 698,7 352和8 025元,并且南疆縣域人均財政收入低于全疆312.71元,說明南疆各縣域之間經濟差距大、發展緩慢.由于南疆地處西北內陸,年平均降水量50~100 mm,環境惡劣,95%以上是沙漠和戈壁,人類能夠生活的只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的小綠洲,惡劣的自然條件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該區可以利用充足的光熱資源,大力發展棉花、特色林果基地和太陽能產業,同時,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家和政府的投資與支持、外資的注入、加強對口岸的開發等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驅動因子.
4 南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權重分析
本文通過變異系數法求得客觀的指標權重,由表1可知,南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權重范圍在0.016 1~0.135 9之間波動,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所占權重比例最大(0.135 9),表明職工工資的高低對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其次為人均耕地面積(0.093 8)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0.087 1),說明南疆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農業,為此,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帶動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增加值(0.016 1)的權重值最小,說明該地區的工業發展緩慢,嚴重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疆縣域經濟指標發展
5.1 主成分特征值及累計貢獻率
利用新疆2011年的統計數據,將42個縣域的16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通過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算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積方差貢獻率(表3).
對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綜合評價水平做主成分分析,由表3可見,前4個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其分別是6.489,3.835,1.981和1.182,方差貢獻率分別為29.483,23.861,19.775和11.180,累計貢獻率分別是29.483,53.344,73.119和84.299,滿足累計貢獻率大于80%的要求.因此,前4個主成分反映全部指標的所有信息,可以描述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5.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為了反映各主因子對各變量的影響程度,必須計算因子載荷矩陣.由于初始因子載荷矩陣結構不夠簡明,因此,利用最大方差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表4.由表4可見,第一主成分在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人均社會消費總額、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GDP密度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變量上載荷較大,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總體實力,可定義為經濟綜合實力的影響因子;第二主成分在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鄉村從業人員數、醫院、衛生院床位數等變量上載荷較大,體現了當地居民對教育事業和衛生服務的要求,可命名為生活質量影響因子;第三主成分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人均耕地面積等變量上載荷較大,體現了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稱為農業發展影響因子;第四主成分在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這一變量上載荷較大,體現為在經濟潛力中的作用,因此,可稱為經濟潛力影響因子.根據第一、二、三、四主因子的排序和性質,從總體上反映了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即醫療、教育事業逐漸發展,農業總體比例較大,第二、三產業發展落后.
6 基于主因子得分的Topsis分析南疆縣域經濟綜合發展
Topsis法是基于歸一化的原始數據矩陣中確定有限方案中的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間的距離,獲得該評價對象與最優方案的相對接近度,以此作為評價最優劣的依據,更能說明縣域經濟的發展.根據表5中各個縣(市)主因子得分數據,采用Topsis法分析,得到以下各表.
本文選擇的42個樣區,數據均屬于經濟型,因此理想方案F+即為對應列的最大值,負理想方案F-即為對應列的最小值,依據表5計算可得表6.
根據步驟(6)和(7)計算得到每個方案與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及相對貼近度,見表7.
綜合表2根據劃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表7南疆各縣域經濟綜合得分的結果,將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分為4類,用GIS軟件制出新疆南疆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空間分布圖(圖1).
第一類包括庫爾勒市1個縣域,截至2010年,國土面積僅占0.43%創造出429億元的生產總值,其生產總值占全疆的7.9%,僅庫爾勒市的GDP密度(0.060 4)遠遠高于南疆其他3地州的和田地區(0.056 1)、阿克蘇地區(0.025 0)和克州(0.002 2),第二、三產業發展迅速,投資和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明顯,因此,庫爾勒縣的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最高.
第二類包括阿克蘇市、喀什市、庫車縣等8個縣域,第二產業發展較快,GDP密度較高,但受農林牧漁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次之.如:庫車縣2010年第一產業比重高達34.58%,鄉村從業人員占33.7%,第一產業和鄉村從業人員比分別是庫爾勒市的3.7倍和4.9倍,農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較大,農業人口數量眾多,導致其人均GDP在南疆地區較低,這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消極作用.因此,這些縣域雖然經濟總量可觀,但就經濟整體發展而言,與第一類存在明顯差距.
第三類包括伽師縣、輪臺縣、疏附縣等25個縣域,受區位條件的制約,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如:伽師縣、麥蓋提縣等縣域還未通鐵路,交通不便、交通線路較長,導致運輸成本過高,是新疆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中等的地區.
第四類包括策勒縣、烏什縣、岳普湖縣等8個縣域,科技教育水平落后,經濟的發展缺乏人才帶動;工業化程度普遍不高,第三產業所占比例較低,而傳統的農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薄弱,產業結構比例嚴重失調;人民收入來源渠道少,經濟發展后勁不足,是南疆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差的地區.其中,以柯坪縣表現最為明顯,工業發展極為緩慢,到2010年,農業人口比例高達73.94%,經濟發展幾乎全部依靠農業,單一傳統的農業很難帶動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7 結論與對策建議
通過運用主成分的Topsis評價法對新疆南疆地區42個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可知,新疆南疆地區各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南疆乃至全疆經濟整體水平落后.2010年北京市、上海市和廣州市的人均GDP超過80 000元,而南疆有21個縣域的人均GDP未達到10 000元,其發展經濟水平嚴重滯后于東部沿海各省.因此,為促進新疆南疆縣域經濟的長遠發展,應采取符合本地區的措施解決新疆南疆各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將有助于新疆經濟的騰飛.
(1)嚴格控制人口增長.過快的人口增長給新疆南疆地區縣域,特別是落后縣域的農牧民增收及生態承載力帶來巨大的壓力.
(2)解放思想,改變觀念.通過分析可知,南疆地區教育水平及思想意識落后,致使經濟觀念落后,科技觀念薄弱,因此要轉變觀念意識,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科技水平.
(3)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實力.首先,推進農牧業現代化進程,發展特色農業;二是加快工業化的步伐,應集中發展電力、石油和化學等工業,注重培育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形成具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的主導產業鏈;三要大力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四要發展符合南疆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開發太陽能技術、節水技術和生態工程技術等與南疆地區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切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
(4)加快完善交通網絡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因此應以改造公路為主,加快修建高速公路,提高公路的質量和等級;打通各個縣域、縣域與鄉鎮、鄉鎮之間的交通道路,建立“路路通”的網絡體系;加快改造道路,提高道路質量.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首先,在資源開發利用中,必須重視生態環境變化引起的后果,制定切實有效的防御和保護措施.其次,制定生態環境補償稅的政策和生態環境保護基金,體現“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將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市場價格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代價[27].
參考文獻:
[1]杜 挺,謝賢健,梁海艷,等.基于熵權TOPSIS和GIS的重慶市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及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 2014,34(6):40-47.
[2]趙文亮,陳文峰,孟德友.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及時空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 2011,31(10):1585-1591.
[3]洪海瀾,劉 麗.遼寧省縣域經濟的綜合評價[J].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34(1):30-34.
[4]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5]ROZELLE S. P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J]. J Compar Econ, 1994,19(3):362-391.
[6]MASSAHISA F, HU D. Regional dispatity in China 1985―1994: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Ann Regional Sci, 2001,35(1):3-37.
[7]周李磊,林孝松,韓 賾,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重慶市縣域經濟綜合評價[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30(1):21-26.
[8]龐 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廣西縣域經濟綜合評價體系與實證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4,12(3):1-6.
[9]孫姍姍,朱傳耿,李志江.淮海經濟區經濟發展差異研究[J].地理學報, 2009,64(8):924-934.
[10]陳 娜.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評價[J].統計與決策, 2004(11):37-38.
[11]史彥虎,郭莉文,朱先奇.基于改進的TOPSIS法的山西省市域經濟綜合實力評價[J].經濟問題, 2013(3):125-129.
[12]許 旭,金鳳君,劉 鶴.成渝經濟區縣域經濟實力的時空差異分析等[J].經濟地理, 2010,30(3):388-392.
[13]江 瑩.天津市各區縣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數理統計與管理, 2002,21(1):4-9.
[14]余鑫星,宮少穎,吳永興.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統計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2,31(3):27-32.
[15]李建豹,白永平,羅 君,等.甘肅省縣域經濟差異變動的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 2011,31(3):390-395.
[16]蔣煥洲.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縣域經濟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 2010(8):213-215.
[17]景 妍.新疆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綜合分析――以喀什地區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 2010.
[18]祖拉西?托列根.新疆貧困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 2012.
[19]秦春艷.新疆南疆三地州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J].新疆財經, 2013(5):53-59.
[20]孫亞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研究――以南疆三地州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 2010.
[21]趙 川.新疆南疆三地州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 2011.
[22]唐耀宗,馬力亞?艾斯卡爾.南疆地區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研究[J].喀什師范學院報, 2012,33(6):21-24.
[23]劉湘輝,姬 冠,孫艷華.連片特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綜合評價研究――以湘西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 2013,33(10):35-39.
[24]高 婧,盧 燕,王 凱.新疆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及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23(4):31-35.
[25]高志剛,韓延玲.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區域經濟研究中的應用――以新疆為例[J].干旱區地理, 2001,24(2):157-160.
2004年,新平縣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億元,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以上幾個數字在新平最近十年的發展中增幅最快。
2005年,新平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9月達6.95億元,全縣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23.6∶57.7∶18.7,第二產業占據縣域經濟半壁江山,長期以來第一產業占GDP大頭的局面被打破。
解讀新平縣域經濟最近幾年的發展,就是在解讀一部新平工業的成長壯大史。
以“工業強縣”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新平,這個直到本世紀初,還一直戴著農業大縣、人口大縣、貧困大縣帽子,曾經在玉溪市經濟總量排名最后而版圖最大的縣,在短短幾年內以工業帶動起縣域經濟的大飛躍;一個縣域經濟曾經長期倚重第一產業發展的農業大縣,工業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農業大縣的精彩轉身
“我來到新平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告訴我新平是一個農業大縣,縣里各項經濟工作也都長期圍繞著農業在運轉。”海之鶴,新平縣縣委書記,幾年前他走馬上任時,新平姓“農”,農業大縣是他聽到的關于新平縣域經濟的第一個定語。
“沒有工業縣域經濟強不了,沒有工業農業穩不了,沒有工業第三產業活不了。”經過反復地調研思考,從縣情、資源、經濟特色做出客觀分析后,海之鶴和新平的決策者們,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有了新的認識――盡管近年來新平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效益有所提高,但是單一依靠弱質產業農業,或是依附性、獨立發展能力弱的第三產業,還是難以支撐縣域經濟的發展,只有工業才是實現財政增收的主要渠道,才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
發展工業,新平有著明顯的資源優勢。新平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礦產37個種類,礦點、礦化點150多個,全縣鐵礦石探明儲量5.86億噸,占全省的48.6%,全縣銅資源探明儲量172.74萬金屬噸,占全省的25%。新平水資源總量為1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27.2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達52.4萬千瓦,水電產業潛力巨大。發展工業,新平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1986年,大開門鋼鐵廠和魯奎山鐵礦在新平縣建成;1992年,易門礦務局入駐新平啟動大紅山銅礦建設;1997年,昆鋼成立大紅山鐵礦建設指揮部,幾大集團的進入,為新平工業的發展,積聚了強大的“勢能”。
現實給了新平一個唯一的選擇――只有發展工業,才能使新平的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
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的戰略,新平,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的經濟發展戰略中,第一次出現了“工業”的身影;建設“生態農業縣、基礎工業縣、加工基地縣”的發展目標,第一次鎖定了“工業”;培育礦電、蔗糖、烤煙、畜禽、旅游五大產業,新平的支柱產業里,第一次把“工業”列在了首位。
從一個幾十年的傳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轉型,需要勇氣,新平經濟短短幾年的迎頭趕上,關鍵就在于,他們敢于突破新平是“農業大縣”的傳統思維束縛,一個輕盈轉身,牽住了“工業”這個縣域經濟發展的牛鼻子。
工業撐起縣域經濟半壁江山
扶持魯奎山、大紅山等入駐新平大企業的發展,新平提出了工業強縣要“全力協調、服務礦電產業發展”,對礦電企業的成長努力營造親商、扶商、護商、富商的氛圍,一批大企業集團在新平的投資項目精彩頻現。
云銅集團易門礦務局啟動新平大紅山銅礦建設,兩期工程建成投產,累計完成投資9億元,現在已形成日采選4800噸銅礦、年產精礦含銅1.6萬金屬噸、年附產品位62%-63%的鐵精礦40多萬噸的生產規模。今年1-8月,大紅山銅礦產銅礦石188萬噸、銅精礦1.4萬噸、鐵精礦35萬噸。
昆鋼集團大紅山鐵礦,2002年12月建成50萬噸/年鐵礦選廠并投產。2004年昆鋼集團與紅塔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了玉溪大紅山礦業有限公司,建設年采選400萬噸鐵礦選廠,工程計劃總投資18.73億元,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資8.9億元。今年1-8月,大紅山鐵礦產鐵礦石35萬噸,鐵精礦18萬噸。
整合礦產資源,加快礦電結合,新平水電產業開發亦快馬加鞭。2002年以來,新平先后與華鴻發電有限公司、云南新景電業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簽訂了5條流域的9個水電站開發合同,合同利用資金7.19億元,目前已經累計完成投資2億元。截至今年8月底,新平已開發2.7萬千瓦,共建成電站17座,總裝機39790千瓦(含火電)。今年1-8月,共發電8812萬千瓦時,其中水電5721萬千瓦時,建成110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9座,新平水電產業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
工業經濟緊緊結合縣域資源優勢,云銅、昆鋼、紅塔、云電等大企業、大集團的進入,使得新平工業發展的后勁不斷增強。截至今年9月底,新平全縣上1000萬元投資的在建工業項目達到6項,目前已經完成投資10.74億元。在上半年鋼、銅等礦產品市場價格上揚的驅動下,礦冶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新平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1-9月,新平全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0.3億元,同比增長48.4%,實現利稅總額1.72億元,同比增長33.6%,工業經濟占據了全縣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力量。
開啟農村城鎮化之門
林立的店鋪,寬敞干凈的街道,小鎮戛灑竟透出了一種城市的大氣。
戛灑小鎮的變化,皆緣于大工業的進入。
云銅、昆鋼兩礦的進入帶來人流、物流的急劇涌入。大工業的進入帶來了戛灑財政收入的激增,帶來了商貿業的發展,帶來了餐飲業和旅店業的繁榮,使戛灑成為了物流中心。2004年,戛灑第三產業營業收入達8831萬元,如今的戛灑還在全國建設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湯鍋市場,戛灑湯鍋作為當地一個旅游產品已經打出了品牌。大工業的進入還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目前戛灑全鎮2.18萬人,商貿業從業人員達到了2100多人。兩礦長年吸納了5000多農民工就業。兩礦的發展同時帶來了商貿業的繁榮,兩三年時間里就蓋起了40多家旅店,戛灑接待能力的增強又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新平縣投資在戛灑江邊建設了大檳榔園景區,主打“花腰傣”品牌,景區去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僅此一項就給新平帶來了20萬的門票收入。2003年,戛灑旅游收入達630萬元。
同樣享受大工業陽光的還有揚武鎮。揚武鎮最初的繁榮緣于緊鄰213和323國道,玉元高速公路建成后,揚武的“路邊優勢”喪失,然而揚武的繁華卻并沒有因此而沒落。揚武鎮大開門村委會,因為仙福集團的入駐,餐館林立,第三產業異常繁榮,其繁華甚至超過了鎮里。“大開門彝族村的村民,現在每個月從仙福拿回來的工資是20多萬元,老百姓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大工業的沖擊,以前連漢話都說不清的村民,現在開始操著普通話做生意了。”揚武鎮書記劉振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