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世說新語翻譯

世說新語翻譯

時間:2023-05-29 18:17: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說新語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世說新語翻譯

第1篇

關鍵詞:研世說新語;作注;成書時間

劉孝標的《世說新語注》極為后人所推崇,與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文選》李善注并稱為“四大古注”,實為注家之楷模。宋高似孫《緯略》云:“梁劉孝標作注此書,引援詳確,有不言之妙。”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謂:“孝標所注,特為典贍。其糾義慶之紕謬,尤為精核?!?其為稱譽若此。然由于時代的綿邈久遠,有關《世說注》成書時間的記載已不甚明晰,所能勾稽的相關史料也極為有限,由此就造成了學術界對此問題眾說紛紜的局面。據筆者粗略統計,有關劉孝標《世說注》成書時間的問題目前主要有六種看法。為直觀起見,現將六種代表性觀點與所持論據一并列出,見下表:

早持論者。余先生在《世說·文學》篇“僧淵初過江”條注文下留意到有“尚書令沈約撰《晉書》亦稱其有義學”之按語,3據此認為劉《世說注》應在沈約任尚書令期間所作?!读簳の涞奂o》載:“天監六年冬閏月,以尚書左仆射沈約為尚書令、行太子少傅……九年春正月,以尚書令、行太子少傅沈約為左光祿大夫,行少傅如故?!?則沈約任尚書令的時間為天監六年冬十月至天監九年正月。另一方面余嘉錫又認為“世說注中孝標自敘所見,言必稱臣,蓋奉武帝敕旨所撰。”5因此將《世說注》成書時間的下限定為天監七年五月劉孝標離開京師遠赴安成王荊州府前。蕭艾則對余說作進一步修正,認為天監六年十月至天監七年五月僅六七個月的時間不足以完成如此浩博的著述工作,而應是在天監七八年即入安成王府后所作。另蕭艾還認為《世說注》應與《類苑》同時所作,“編《類苑》與注《世說》并不矛盾,甚至《世說注》還是《類苑》編撰過程中的副產品。”1與蕭艾觀點截然相反的是范子燁。范子燁認為注《世說》與編《類苑》不可能同時進行,應是在《類苑》編成后的次年即天監九年開始為《世說》作注,下限則為普通二年孝標卒。唯如此,為《世說》作注的時間才能得到充分保證。趙建成也認為《世說注》的時間應在《類苑》之后,2與范說的差異僅在有關《類苑》的編成時間上存有分歧。王能憲則持論應作于天監初孝標入西省校書時,并認為注《世說》“非借皇家秘閣所藏之書不可”。3魏世民的意見則是將劉孝標注《世說》的時間與藏書條件兩種因素一并考慮,從而得出“本書寫作年代當不會超出梁天監元年至普通二年(孝標卒年)間”的結論。4

綜合上述分析考量,除余嘉錫外,其余五說均圍繞劉孝標作注所需的時間與藏書條件進行主觀推測,并無具體文獻史料的支撐作依據,實不足征信。而余嘉錫的觀點也有未愜人意處,劉孝標要在短短六七個月的時間內撰成引書多達四百余種的《世說注》,于情理上畢竟難以講通。筆者認為應將劉孝標作注的行為與梁朝修禮撰史的大背景及與劉孝標相關聯的其他學士的情況結合作進一步探索。

一、《世說新語》為史部秘書

《梁書·王泰傳》云:“天監元年,(王泰)遷秘

書丞。齊永元末,后宮火,延燒秘書,圖書散亂殆盡。王泰為丞,表校定繕寫,高祖從之?!?又

徐勉《修五禮表》載:“(天監元年)詔旨云:‘禮壞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為永

準。’”6《隋書·經籍志》亦載:“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梁初,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內列藏眾書。梁有秘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結合三條史料可知,在梁朝禪代南齊的動亂之際,戰火殃及秘閣所藏圖書,因此梁武帝即位之后,就下詔進行校定繕寫秘書的文化建設工作。秘閣所藏圖書:

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8

顯然校書工作也應分類按部進行。據史載:

天監初,(張率)直文德待詔省,敕使抄乙部書。9

天監二年,(到洽)直待詔省,敕使抄甲部書。10

俄有敕直壽光省,治丙丁部書抄。11

高祖聞其(任孝恭)有才學,召入西省撰史。12

則校書工作不僅分門別類進行,且校書地點也分設多處:文德省、壽光省、西省等。而據“任孝恭在西省撰史”的記載可知西省應負責史部的校書工作。另《隋書·經籍志》云:“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13那么西省所負責的史部是否即四部中的丙部呢?按《隋書·經籍志》將史部細分為正史、古史、雜史、雜傳、舊事等十三類。丙部中的“史記”對應《隋

書》中的“正史、古史”,“雜事”則對應“雜史、

雜傳”。據《隋書·經籍志》載:“雜傳,因其事

類,相繼而作者甚眾,名目轉廣,而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4可知雜傳、雜事即是稗官野史。因此“史記”、“雜事”實各為正史與野史,而囊括了正史與野史的丙部為史部無疑,則西省所負責典校的秘書正是丙部。另《隋書·經籍志》載:“《雜傳》四十卷賀蹤撰?!?5而賀蹤正是與劉孝標一同入西省校書的學士,《梁書·劉峻傳》云:“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書?!?也可證明西省在天監初年承擔的職責應是典校史部秘書即四部中的丙部。

那么劉孝標的《世說注》會是這一時期的校書成果嗎?或者說《世說新語》在當時的觀念中果然屬于史部秘書嗎?

首先,從時代觀念來看,《世說·輕詆》第二十四條記裴啟《語林》向壁虛構謝安的語錄而遂被廢書一事,就已經表明當時人們對于《語林》是作為信史來看待的?!妒勒f新語》與《語

林》皆為小說家言,則《世說新語》在當時也應被看作信史。此外,東晉史官干寶在撰正史《晉紀》的同時,還著有志怪小說《搜神記》,干寶在《搜神記》的序言中曾云:“今之所集……茍有虛錯,愿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可見干寶是將《搜神記》當作可以與正史相提并論的信史來看待的,這也可以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視小說為史料的普遍觀念。另外,宋人董弅刊刻《世說新語》,跋語云:“晉人雅尚清談,唐初史臣修書,率意竄定,多非舊語,尚賴此書以傳后世。”3唐修正史《晉書》也多參取《世說新語》,這更加說明《世說新語》雖為雜史小說,但卻具有補充正史不足之處的史料價值作用。

其次,從劉孝標本人對《世說注》性質的認識看,劉孝標的《世說注》是以裴松之《三國志注》為藍本。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云:

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收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事出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4

裴松之上表所言乃是說明自己為《三國志》作注的原因、體例與宗旨,而劉孝標為《世說》作注的宗旨體例與裴注極為相似,即糾正《世說》中的錯誤,補充相關史料,闡釋原文意旨以及列出同一史事不同說法以存異等。此外,劉孝標還繼承了裴松之首創的“別傳”這一注釋體例。對裴注體例的有意借鑒,本質上采用了注史之法。另據筆者統計,劉孝標為《世說》作注征引古籍達453種,其中史部典籍占305種之多,引涉如此眾多史書作注,顯然劉孝標是以史的意識來看待《世說新語》的。張明博士則通過對《世說注》中處理所引文獻作者的方法進行考察,也認為“劉孝標是以史家觀點來注《世說》的。”5

綜上,無論從時代觀念,還是《世說注》的體

例性質,都可證明《世說新語》應歸屬于史部秘書。結合前引《隋書·經籍志》所載“(雜傳)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可知賀蹤所撰的《雜傳》與《世說新語》在內容上同屬稗官野

史。這就是說,天監初年與劉孝標同入西省的學士賀蹤編撰《雜傳》四十卷,而劉孝標在西省的具體典校工作則為《世說新語》作注,即兩人共同負責典校丙部中的野史即“雜事”類。

二、《世說注》為奉敕之作

《世說注》既然是劉孝標在西省的具體典校工作,那么按此邏輯推,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實際上屬于奉敕行為,下面結合各家觀點進一步考辨。

前曾引余嘉錫的觀點“世說注中孝標自敘所見,言必稱臣,蓋奉武帝敕旨所撰。”6余先生所謂“言必稱臣”即指劉注中出現的“臣按”、“臣謂”語,如《汰侈》“王君夫有?!睏l劉注作:

“臣按其《相經》云”,《賢媛》“王公淵娶諸葛誕

女”條劉注云:“臣謂王廣名士”。據此余先生推斷《世說注》應是劉孝標奉梁武帝之命而作。徐傳武也認為“孝標多次自稱作‘臣’,所以劉注應是奉敕——即奉梁武帝之命而作的。”7當然余嘉錫與徐傳武二人的觀點只是一種推測性意見,之后范子燁提出疑異,認為“臣按”、“臣謂”之語乃是趙宋人羼入,并非奉敕之作。1筆者以為,劉《世說注》為后人增附、刪減確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通過遍檢史書,并沒有發現宋朝曾下詔典?!妒勒f新語》的相關記載,范先生也沒有指出具體的史料證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對《世說注》記載的真實性在整體上持信任態度。結合前引《梁書·劉峻傳》“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書”的記載可知,《世說注》中出現“臣按”、“臣謂”之語正是對劉孝標入西省奉詔校書的呼應。另《隋書·經籍志》載:“《小說》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長史殷蕓撰?!?則殷蕓曾奉敕編撰與《世說》同屬“雜事”類的《小說》,可作為《世說注》為奉敕之作的輔證。筆者還以為,正是由于《世說注》為奉敕之作,注文中才會有“尚書令沈約”的稱呼。徐勉《修五禮表》云:

五禮之職,事有繁簡,及其列畢,不得同時?!都味Y儀注》以天監六年五月七日上尚書,合十有二秩,一百一十六卷,五百三十六條;《賓禮儀注》以天監六年五月二十日上尚書,合十有七秩,一百三十三卷,五百四十五條;《軍禮儀注》以天監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上尚書,合十有八秩,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十條;《吉禮儀注》以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十日上尚書,合二十有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五條;《兇禮儀注》以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尚書,合四十有七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條:大凡一百二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條。又列副秘閣及《五經》典書各一通,繕寫校定,以普通五年二月始獲洗畢。3

從此表中可知,秘閣四部中的經部在各項禮儀校注完畢后,按照既定程序當上報尚書令,則可推知四部中的史部也應按此固有模式上呈尚書令。換言之,《世說注》撰成也應由尚書令過目檢核。劉孝標既然引及沈約所撰的《晉書》,又需呈報于沈約,才會有此敬稱。這是《世說注》確為奉敕之作的另一條有力證據。

梁武帝為何要敕詔劉孝標入京撰寫《世說注》?或者說,劉孝標本人在奉詔前是否已經具備為《世說新語》作注的條件?陳垣指出“以今日觀之,孝標之注《世說》及撰《類苑》,均受其在云岡石窟寺時所譯《雜寶藏經》之影響。

印度人說經,喜引典故;南北朝人為文,亦喜引典故。《雜寶藏經》所載印度故事,《世說》及《類苑》載中國故事,當時談佛教故事者,多取材于《雜寶藏經》;談中國故事者,多取材于《世說新語注》及《類苑》,實一時風尚?!?陳垣認為劉孝標早年在北魏云岡寺翻譯佛經的經歷對其后來作《世說注》善引典故這一方面有很大的幫助。筆者則擬從劉孝標自身所具有的知識結構來進行分析,因為正如清人葉德輝在《世說新語注引用書目》自序中所言:“《世說注》中所引書凡得經史別傳三百余種,諸子百家四十余種,別集廿余種,詩賦雜文七十余種,釋道三十余種。”引涉的書目遍及經史子集,可見為《世說》作注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能夠做到博聞強識。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梁)天監初召入西省”之前的劉孝標在學識上已經達到這一要求嗎?

《梁書·劉峻傳》云:“齊永明中,從桑乾得還,自謂所見不博,更求異書,聞京師有者,必往祈

借,清河崔慰祖謂之‘書’?!?《南齊書·崔慰祖傳》則謂:“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結合這兩條史料可知,崔慰祖乃是劉孝標在南齊時曾同游書圃的好友,而且劉孝標祈借“異書”的途徑多從崔慰祖處所得。高似孫《緯略》云:“劉孝標注此書,引援詳確,有不言之妙。如引漢、魏、吳諸史及子、傳、地理之書,皆不必言;只如晉氏一朝史及晉諸公別傳、譜錄、文章凡一百六十六家,皆出于正史之外。記載特詳,聞見未接,實為注書之法?!?

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時所引“出于正史之外”、“聞見未接”的這些文獻資料極有可能在南齊“更求異書”時已經有所涉閱。

另據《隋書·經籍志》載:“《海岱志》二

卷,齊前將軍記室崔慰祖撰?!?按,《海岱志》在《隋書》中屬于雜傳類,那么劉孝標所祈借的

“異書”中一定也包括雜傳類。前已考知,《世說新語》與《雜傳》在內容上同屬稗官野史,則劉孝標在崔慰祖處借閱“異書”時對《世說新語》這類小說家言也定會有所涉獵。此外,《南齊書·崔慰祖傳》中還有“建武中,詔舉士,從兄慧景舉慰祖及平原劉孝標并碩學”的記

載,2可見劉孝標在南齊建武年間時已被推認為博覽強記的碩學之士,對經史子集各個門類知識的掌握都達到相當高的程度,更不用說《世說新語》之類的小說野史。還有,據《梁書·劉峻傳》載:“時竟陵王子良博招學士,峻因人求為子良國職,吏部尚書徐孝嗣抑而不許,用為南海王侍郎,不就?!?又《南齊書·武十七王

傳》云:“永明五年,(蕭子良)移居雞籠山邸,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為《四部要略》千卷。”4盡管因為其他客觀原因求蕭子良處國職失敗,但劉孝標的求職本身就已經表明他能夠勝任“抄《五經》、百家、《四部要略》”的工作,而為《世說新語》作注的能力更是不言自明。

以上分析可知,從劉孝標自身的學識來看,在“(梁)天監初召入西省”之前已具備為《世說新語》作注的條件。唐人劉知幾在《史通》中感慨:“嗟乎!以峻之才識,足堪遠大,而不能探賾彪、嶠,網羅班、馬,方復留情于委巷小

說,銳思于流俗短書。可謂勞而無功,費而無當者矣。”5劉知幾更是認為,劉孝標的才識可與班固、司馬遷相頡頏,為《世說新語》這類小說野史作注更是大材小用。這也說明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確是被動接受的行為,即受梁武帝之命入京奉詔校書。

總之,撰寫《世說注》應是在梁朝天監年間修禮撰史的大背景下劉孝標奉詔校書時的具體工作,而劉孝標奉詔校書的時間與撰寫《世說注》的時間二者之間必然有緊密關聯。下面將首先對劉孝標在梁朝奉詔校書的具體時間進行考證,進而考察《世說注》的成書時間。

三、劉孝標奉詔校書時間考

有關劉孝標在梁朝奉詔校書的時間問題,與其在天監年間的行跡有密切關聯。筆者通過比勘史料發現,劉孝標在天監年間實際上有兩次奉詔校書的經歷,考證如下。

《文選》李善注引劉孝標自序云:“梁天監中,詔峻東掌石渠閣,以病乞骸骨?!?而《梁

書·劉峻傳》則謂:“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書。峻兄孝慶,時為青州刺史,峻

請假省之,坐私載禁物,為有司所奏,免官。”7雖然這兩則材料的內容都是記述劉孝標在天監年間校書離職之事跡,但細加尋繹,我們發現二者所指并非一事。首先,在時間的表述上存在差異?!读簳⒕鳌酚洖椤疤毂O初”,而《文選》作“天監中”;其次,校書任務不同?!读?/p>

書》是參與典籍校訂,《文選》則為主持“石渠

閣”典校工作。8劉孝標曾撰有“《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9因此“東掌石渠閣”應是指劉孝標掌持文德殿秘閣藏書目錄的編撰任務,而不是在西省典校秘書;再次,離職原因也不同?!读簳肥恰盀橛兴舅嗝夤佟?,性質為被動離任,而《文選》則為“以病乞骸骨”,乃是主動辭職。因此,劉孝標在天監年間應有兩次受梁武帝之命入京奉詔校書,而有關這兩次奉詔校書的具體時間也可以考知。

《梁書·王泰傳》云:“天監元年,王泰遷秘

書丞。齊永元末,后宮火,延燒秘書,圖書散

亂殆盡。王泰表校定繕寫,高祖從之?!?則高祖梁武帝在天監元年就已經下詔典校秘書,結合《梁書·劉峻傳》“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書”2的記載,可知劉孝標入西省校書的起始時間也應在天監元年。

另《南史·劉峻傳》云:“峻兄孝慶,時為青州刺史,峻請假省之,坐私載禁物,為有司所奏免官。”3劉孝慶任職青州刺史的時間因史料的缺乏已失考,因此劉孝標被免官的時間也不能考知,然其下限仍可推之。如上文所言,劉孝標第二次奉詔的任務是掌持文德殿藏書目錄的編撰任務,《梁文德殿四部目錄》四卷即是其編撰成果。南朝目錄學家阮孝緒在其《古今書最》中存有《梁天監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數書目錄》,我們認為其中的“梁天監四年文德正御四部目錄”應指劉孝標所撰的《梁文德殿四部目錄》,理由如下。

《隋書·經籍志》云:“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則術數應歸屬于四部中的乙部類。《隋書·經籍志》又云:“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梁初,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內列藏眾書。梁有秘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錄》?!?由此可知,“梁有《五部目錄》”即是指劉孝標所編纂的文德殿四部目錄以及從乙部中分離出并由祖暅撰名的術數書之目錄,也就是阮孝緒在《古今書最》中所收存的《梁天監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數書目錄》。則劉孝標在文德殿編撰四部目錄的起始時間至遲在天監四年。換言之,天監四年也應是劉孝標第二次奉詔校書的下限時間。

徐傳武在《〈世說新語〉劉注淺探》一文中指出“劉孝標入梁以后,曾被召入西省典校秘書,奉安成王之命抄錄事類,編纂類苑,未成,因病去職。后被梁武帝以文學之士召用?!?顯然徐先生也推測劉孝標應有兩次奉梁武帝之命的校書經歷,這與上文的考證結果是一致的。但他認為劉孝標第二次奉詔校書的時間在天監七年入安成王荊州府之后的觀點則不能成立?!读簳⒕鳌吩疲骸凹斑w荊州,引為戶曹參軍,給其書籍,使抄錄事類,名曰《類苑》。未及成,復以疾去?!?結合前引《文選》“梁天監中,詔峻東掌石渠閣,以病乞骸骨”的記載,可知天監七年入荊州后的“復以疾去”正是對劉孝標第二次典校秘書時“以病乞骸骨”之事的呼應。否則“復”字該作何解釋?因此第二次奉詔校書的時間必定在入安成王府前,也由此推導出第二次校書離職的下限時間應為天監七年。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劉孝標在天監年間共有兩次奉詔校書的經歷。第一次為天監元年至天監三年(免官下限)在西省參與典籍校訂,第二次為天監四年至天監七年(入荊州前)在文德殿主持秘閣藏書的目錄編撰工作并繼續典校秘書。第一次奉詔校書即初入西省的時間為天監元年,這也是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的起始時間。前引《世說注》曾有“尚書令沈約撰《晉書》亦稱其有義學”之按語,而沈約始任尚書令的時間為天監六年十月,則表明至遲在天監六年十月《世說注》還沒有撰成。這就是說,劉孝標在被免官前即第一次奉詔入西省時并沒有完成《世說注》,第二次奉詔后又接續其作注工作,當然撰成《世說注》的下限應為天監七年入安成王荊州府前。

綜上所述,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的起始時間為天監元年,完成的下限時間則為天監七年五月。

第2篇

1、《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體現了孔融的謙讓精神?!犊兹谧尷妗分v述了年僅四歲的孔融與兄弟吃梨時,總是禮讓兄弟,吃最小的梨的故事??兹谧尷孢@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箋疏》,《后漢書·孔融傳》中對此亦有記載。

2、原文:《孔融讓梨》

范曄 〔南北朝〕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3、翻譯:

孔融四歲時,與眾兄弟一同吃梨,總是挑個小的梨,父親問他原因,孔融說:“我年紀最小,應當拿小的梨?!弊谧逵H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1.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設計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對主題式教學模塊進行全方位把握,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原則,形成應用為主的語文模塊。

(1)能力分析。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中要對學生能力水平進行全面分析,依照學生特征配置教學資源。如在《世說新語》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對學生文言文水平進行了解,選取古文翻譯作為教學主題,在學生古文翻譯能力基礎上進行《世說新語》講解,課堂效益大大改善。

(2)確定主題。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中要對文章內容進行總結和提煉,從教學需求和學生需求出發選取對應主題,從而保證主題與教學相得益彰。如在口語交際訓練的過程中就可以直接選取交際、介紹、朗誦、演講等作為主題,鼓勵學生參與到主題訓練過程中。

(3)設計目標。主題確定后要對學生學習目標進行明確,要確保學生能夠在原有主題基礎上了解學習目的,在明確目標指引下實施學習。這種有目的學習可以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減少了學生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彎路。

(4)主題模塊。主題模塊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劃分,圍繞主題對各項劃分后的內容進行合理“放置”,從而形成重組的教學模塊。如口語交際主題式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的空中樓閣》劃分為一個版塊,將其歸類到介紹主題下,形成了介紹主題模塊。

2.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實踐

2.1 自主學習,訓練能力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要確保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主題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設計好的學習主題出發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總結經驗,對主題模塊內容進行理解。筆者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學過程中就選取“譯文”作為教學主題,讓學生自主閱讀、翻譯、理解,對文章中的生詞、句進行標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圍繞主題開展課堂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2 合作探究,加強交流

合作作為生活和工作中的關鍵內容,對學生今后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部分進行合理運用,要鼓勵學生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合作解決上述問題,從而簡化主題式教學內容,降低主題式學習難度。

2.3 精講釋疑,解決問題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主題內容配置對應教學資源,圍繞主題對教學體系進行細化和豐富,提升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要對主題部分進行細化精講,對該部分內容進行強調,加深學生對初中語文主題模塊的理解。要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答疑解難,在解答基礎上對問題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改善學生語文主題式學習的效益,又可以激發學生主題式學習熱情,雙管齊下,實現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全面優化。

筆者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就對文章進行詳細講解,對重點詞句進行翻譯,解釋了文章的主要意義。與此同時,筆者還對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鄒忌為什么要如此向齊王納諫”等問題進行解答,肯定學生的學習。

2.4 內化反饋,提升質量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施了解,實施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從兩方面評價出發全面把握學生主題式學習進度和效益,提升評價內容的全面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要對學生行為反饋信息、評價反饋信息等進行總結,在該基礎上對主題式教學進行調整,從而全面優化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結構。

3.總結

第4篇

言與文互融就是語言文字和人文思想的和諧統一。這就需要教師在章句和清議之間尋求平衡點和切入點,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會文中的人文內涵,通過悟人文內涵促語言文字訓練的夯實,讓言與文互融,語言和人文共生。

一、煉言促文

文言文音韻優美,行文簡練,可畢竟是一種同實際語言脫離得越來越遠的特殊的書面語言,因此學生的閱讀障礙比較多。其中影響學生解“文”的最主要障礙是詞匯的理解。但如果教學中只注重“言的解讀”這一點,那么其中蘊含的古典美、人文美學生就很難領略到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漢語字詞句的知識,又要注重文本的整體把握,關注文章的篇章結構和表達方法,同時強調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熏陶。這也就是說,要在理解言的基礎上,結合文章語境積累文言,進而正確把握文本,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與作者達成感情共鳴,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1.正言通文路?!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庇浾b詩詞散文名句佳篇,對于陶冶和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它也能體現一個人的語文功底和精神底蘊。因此,文言文教學首要任務是在讀準言、讀通文中體味古文的韻味,不能未解其義、未悟其文就讓學生死記硬背。必須著力于記誦積累以悟文,要在反復、變化的誦讀中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在觸摸語言韻味中與文本對話,逐漸進入文本的語境。第一,讀準字音,解決文字障礙。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異于現在的字音,但字音的確定還是有一些方法,這些方法需要傳授。有些字是通假字,那就要讀本字字音,有些字要根據文意來確定讀音,還有些特殊稱謂的讀音,就要讀它自己特定的讀音。第二,讀準句讀,讀順文意。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更是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正確的停頓是為了準確、清楚地表達文章的思想內容,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頓,很容易會錯文意。依句停頓: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和現代文的句子構成的要素是一樣的,停頓時就可移用現代文朗讀的方法,如“梁國/楊氏子/九歲”;據文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停頓,不能只看句子的外部特征,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語文學習是在認知基礎上體驗熏陶的過程,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不是靠講解翻譯來代替完成的,而是靠反復的讀來沉潛涵泳。這樣課文的文意、文情、文趣都可以在鏗鏘的聲調中體現出來。

2.析言知文意。小學作為文言文閱讀的啟蒙階段,雖然所選的都是一些淺顯、有趣、有味的小短文,但也偶有古今詞義、語法表達不同之處,易和學生的原認知產生沖突,是難點所在。教師要善于言文融合,把這些沖突點轉化成探究點,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如《楊氏之子》一文,稍一梳理不難發現,文中同一人物的不同稱呼和“家禽”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在。如文中的家禽與學生生活經驗中的家禽并不一致,在教學時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嘗試讀懂課文,用講故事的方式反饋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在交流中點撥設問:“孔雀是家禽嗎?”引發學生思考討論,明晰家禽的意思及在朗讀時兩字之間需停頓。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擯棄簡單的字義記錄、對等翻譯的機械教學方式,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充分暴露學生對字、詞、句、文的理解障礙所在,繼而把難解的字詞還原到句子、文章里,在語境中讓他們自我解疑,既著眼于對言的理解,又著力在學生對文中語言內化后的自我表達,把言和文很好地雜糅在一起。

3.辨言明文旨。在文言文中,影響學生成長的決不是哪個文言詞或者句子的解釋翻譯,而是文章蘊含的深邃思想和語言的魅力,即古人讀書定要“其義自見”的東西。文言文字少意深,所要“見”的往往就藏于一字微言之中,需要教師慧眼識金,引導學生發現、比辨,體味其深藏的妙處與蘊意。如學生初讀《楊氏之子》,都會為楊小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的反擊而擊掌叫好。如果到此為止,那教學只關注了語言的藝術,卻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有違文之本意。為讓學生讀透這語言藝術背后的真意,教師先出示兩句話: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②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讓學生讀一讀,說說體會到了有什么不同。學生有從語氣上體會到第一句比較委婉,更有學生體會到第一句的意思并非是肯定的,而第二句的意思是肯定的……這時,教師順勢引導:你們能聯系孔君平的話再來品一品楊小兒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嗎?把你的理解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寫下來。在交流中學生體味到了楊小兒的話中之意是:如果我和楊梅是一家子,那么夫子和孔雀也是一家子,反之亦然。至于事實是否如此全在于孔的認為,他把皮球踢回給了孔君平,不但有智而且有禮,實乃聰且慧。以上教學層層激疑,有意引導學生去比較、區分這些不同的精妙之處,在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中拓展思維空間,不但領略了文中語言的魅力,更正確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提升了文言文教學的內涵。

二、賞文習言

教文言文,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審美趣味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文章語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如果只著眼于詞句本身的學習,而忽視甚至舍棄了它所承載的豐富內容,結果必然連語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學好。把文言文作為文章(它本來就是文章)來教,就要遵循教讀文章的一般規律,處理好詞句和文章整體的關系,這不僅是學習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詞句的需要。

1.依文悟言,言文合一。品味感悟文章的語言,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情感思想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文體決定了寫作語言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文體對寫作語言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曹丕所言:“奏議宜雅,書論宜理,名誄尚實,詩賦欲麗?!逼鋵崈炐愕淖髌吩谡Z言創作時,都不自覺地將其文體意義發揮到了極致。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導學生根據文體把握文中最顯著的語言表達特征,也就是為他們學習語言打開了一條通道?!稐钍现印泛汀秲尚恨q日》都是描寫古時小孩生活的有名篇章。兩文對小孩的語言描寫用詞細膩傳神,教師可以圍繞對話展開品讀教學,為學生展現一幅生動的生活場景,體會文言文的語言魅力。但由于兩文的重點又有區別,所以對對話揣摩理解的落腳點也應有一定的區別?!稐钍现印芬晃倪x自《世說新語》?!妒勒f新語》首先是言談軼事,然后才是小說。這就是說,《世說新語》的著眼點主要是“言語”,為了增強表述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才把言語加工成了小說的樣式。教學此文,對此文詞句的理解應該落在語言之“智”上。而《兩小兒辯日》是寓言,運用對話描寫的目的是要說明一個道理,所以對文中語言的理解要側重于“理”。文言文文體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賦予了課堂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和形式。通過不同文體的語言特征的把握,對準確掌握教學的尺度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指導學生針對不同文體特點理解和把握文本,不管是對文章語言的理解,對文章的寫法、意蘊的體會,還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第5篇

【關鍵詞】:古代漢語 教學方法 對比 閱讀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6-0114-01

古代漢語課程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它承擔著提高學生古代典籍解讀能力,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并運用相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的任務。由于古代漢語學科內容遠離現實、艱深乏味,加之商品經濟大潮,外語熱,計算機熱的強烈沖擊,教學“古代漢語”越來越困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各地紛紛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對外漢語教師因此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極具發展潛力的職業,與此同時,學習古代漢語重要性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認為新時期的古代漢語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本文將重點探討教學方法的運用。

1.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形象性,趣味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出現,特別是電腦和光盤技術的出現,為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這類設備的大容量、直觀性和多功能性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光盤的大容量幾乎可以儲存所有的教學內容并體現所有的教學要求,發揮語言課本所無法發揮的作用。語言總是在現實環境中使用的,也只有在現實環境中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現代化教學設備可以儲存現實環境,使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直觀性同時帶來了語言學習的趣味性。通過電腦,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學習目的和要求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古代漢語重在講解語言知識,內容深奧單調缺乏像文學課那樣的形象生動性。如果教師只一味地講解語言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勢必產生枯燥乏味之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因此要想使古代漢語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適當運用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復雜的說教簡單化。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大大縮短了教學時數,做到了易教易學。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漢語的字和詞的來源是相當富有傳奇性和趣味性的,字詞背后的故事往往會讓學生心馳神往,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

2.對比分析式教學方法的使用

對比分析法,是我們在進行古代漢語教學時使用的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具體說來,可以分為“古代漢語內部橫向比較法”和“古今漢語縱向比較法”。[4]傳統的講授方法以篇章為本位,就事論事,只求講清詞語在本文中的意思,而很少估計不同篇章中統一詞語的區別和聯系。這樣不利于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了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加深理解和印象,在講授文選時,應縱橫對照,多方聯系,經常援引學生已學古文中的例句以及成語,慣用語等來作印證和對比。

“古今漢語縱向比較法”的優勢更為明顯,如果就古代漢語教材講古代漢語,學生不免會產生距離感,但如果教師能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結合起來,學生則會感到親切,實用,因而愿意學習。古代漢語是源,現代漢語是流,二者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繼承關系。成語從古代流傳下來,不可避免地保存著古義。如“假公濟私”的“假”是“借”的意思,“不速之客”的“速”是“邀請”的意思,“日薄西山”的“薄”是“迫近”的意思。

3.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和作業訓練形式

獨立學院的學生思維敏捷,多才多藝,思想活躍, 因此應該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讓學生走出課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起來??梢詭W生到名勝古跡中去,真實感受古代的氛圍,用所學到的知識分析其中的語言現象。組織文言文知識競賽,古詩文朗誦大賽都能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熱情和興趣。

鼓勵多讀原文,培養語感。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學習古代漢語,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無異于自封于井底,很難獲得撥云見日的喜悅。我們要求學生一定要在課余時間閱讀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在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會受到思想教育和智慧的啟迪,并且進一步提高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只有通過文獻的閱讀,對古代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出學好古代漢語,準確理解剖析古代文獻的強烈愿望。《詩經》《昭明文選》《古文觀止》《世說新語》都是很好的閱讀對象,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篇幅較長的經典文獻,如《左傳》《禮記》《史記》等,教師則幫助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劃定閱讀范圍。有梯度地為學生設定閱讀篇目或書籍,一方面注意選用材料中語言現象的呼應和聯系,另一方面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講授進度由易到難,第一學期初可先讓學生接觸一些有古白話色彩的相對淺顯的古文,如《世說新語》,之后逐漸提高到《史記》《漢書》,第二學期末就可以讀《左傳》了。遵循漸進性原則使學生不至于因為聯系過難而放棄實踐,也不會因為練習太易而無所獲益。[5]讀原文的同時,適當的背誦和翻譯也是很重要的,在練習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死的知識變成活的學問。

隨著世界性的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生動活潑的現代教育教學手段不斷深入課堂教學領域,許多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以及新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幾年來,為了講授好獨立學院“古代漢語”課程,我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改革,積累了一些經驗,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與同仁共享。

參考文獻:

[1]儲小.提高古代漢語教學質量的幾種主要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

[2]尹.文化背景知識與語言教學[J].開封大學學報,2003,2

第6篇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選自《陶庵夢憶》)

王子猷居山陰

劉義慶

王子猷①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②,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選自《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

【注釋】

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性格不羈。

②彷徨:徘徊的樣子。這里指逍遙流連。

1.解釋加點詞語。

(1)俱絕 (2)是日 (3)方至

2.翻譯句子。

(1)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2)造門不前而返。

3.下列與“更有癡似相公者”中虛詞“者”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記》)

B.城北徐公者,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C.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出師表》)

D.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4.以上兩篇小品文在行文風格上均言簡文約,文筆簡靜而不乏詩意,格調奇特而又不失幽默風趣,請分別找出兩文的點睛之筆。

5.茫茫六合,知己難逢。結合短文,談一談二人在人生態度上有何相似之處?對此,結合你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對于“知己”的理解。

【參考答案】

1.(1)消失 (2)這 (3)才

2.(1)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了。(2)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

3.A

4.《湖心亭看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第7篇

但現在有不少考生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他們認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課文,對課內的文言文不必過于認真。其實,雖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課內的文章,但所有的考點都與課內文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聯系是直接的,有的聯系是間接的,雖然不一定能在課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詞語,但只要我們熟悉課文中出現過的各類現象,做這類題目也不會太難。

所以考生應始終把課內文章視為基礎中的基礎,反復研讀??梢园雌堪颜n內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項知識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來。要爭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話,就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命題雖在課外,但工夫應牢牢地滲透于課內的每個角落。潛心積累、反復實踐、注重思考、總結規律,是應對好文言文考查的不二法門,建議學生在平時練習中注意答題策略:

1.立足課內語段。

課內部分可進行如下的操作:通過朗讀,產生最初對課文的感知;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補充以及教師歸類總結的形式疏通字詞,概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通過個別思考和發言交流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探討文章給予的啟示。

2.強化記憶,增加積累。

注重日常積累,特別是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之”、“于”、“而”、“以”、“其”、“為”、“乃”、“焉”等常用虛詞的意義用法及句式結構的記憶??紙錾?,隨時從記憶倉庫中選調,迅捷而又準確。

3.牢記方法,掌握技巧。

熟悉文言文句式,熟練掌握文言文翻譯中增補、刪略、調整、保留、擴充、整體、替換等七種方法,多多操練,學以致用。

4.抓關鍵詞,明確主旨。

善抓關鍵詞句,如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評述性的語句等,這些語句往往包含著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整體把握文意的重要切入點。

5.立足原文,分析主題。

答題必須忠于原文,分析人物品性情感等,必環顧“樓上樓下”、“左鄰右舍”(即上下文),從原文環境出發,分析推導。

但僅僅靠課內這幾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對付高考。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閱讀課外的文言文。這是因為,文言文與我們平時交流用的現代漢語已有較大距離。而學習語言需要“語感”,它可以極大地增加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這和學外語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文言文學習的最好狀態是:以課內文章為基礎,輔以一定量的課外閱讀。前者采用精讀的方法,后者則采用泛讀的方法。兩腳并行,相輔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第8篇

[關鍵詞]:古詩誤讀 教材編者 初中語文

日前,筆者在小學古詩文讀本上見到一首古詩《七步詩》,作者曹植,相傳其兄曹丕為迫害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絕,否則將遭受極刑。曹植文思敏捷,果然在七步之內作成這首廣為人知的五言絕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詩的意思是說:鍋里煮著豆子,燒的是豆子的秸桿,豆子在鍋里哭泣著,既然彼此是同根而生,又何必要相互殘害呢?詩既作成,曹丕不好食言,只好悻悻放過曹植。

粗粗一看,文從字順。可是細細推敲,問題就來了:似乎有哪里不妥。曹植當時正處于極為危險的境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命懸一線,生死未卜。生殺大權完全操于曹丕之手,他曹植只有哀哀求告的份,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實力與曹丕相互殘害,最多只能說:你我同根而生,你何必要這么著急的要殺我呢?

問題出在哪兒呢?出在標點上。原詩的標點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前兩句與后兩句之間是用句號連結,但是按照當時的語境來分析,最合理的標點方式應該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詩的后兩句不是詩人的評價而是豆在釜中的哀告之語,實際上也就是曹植對其兄曹丕的哀告之語。把標點這么一改,語意順暢,也就符合當時的語境了。

把原來的標點方式與修改后的標點方式比照一下不難發現,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于讀本的編者對詩句中“相煎何太急”中“相”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筆者翻看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第1483頁,“相”有兩個義項:互相,如相識、相像、相距太遠、不相上下;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如實不相瞞、好言相勸。再翻看《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版第266頁“相”同樣也是是兩個義項。原來,讀本的編者把“相”的兩個義項搞混了或者根本沒有分清,這才造成如此偏差。

這樣的例子在初中語文課本(注意:這可是學生用的教材,其權威性自不必說。)中亦可找到。義務教育蘇教版九上語文教材第26課《陳涉世家》(節選)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話“茍富貴,無相忘”,這是陳涉在與別人一起耕作時所言。教參的譯文是“假如有一天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弟兄們”。筆者倒是覺得,如果譯成“如果有一天我富貴了,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因為只有這樣翻譯,下文的“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才站得住腳――你是一個被人家雇傭耕地的家伙,哪里來的富貴?話語諷刺的對象直接指向了陳涉;也只有這樣翻譯,下文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句擲地有聲的豪言才有了思想基礎,一個不安于命運擺布,努力抗爭,力求改變現狀的硬漢形象才躍然紙上,而教材編者原來的解讀方法顯然是失之粗疏。

其實,翻翻古詩文的名篇,“相”表示“相互”和“指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的例子均不少見,茲略舉一二。

表示“相互”的: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②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③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歸園田居》)

④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齡《狼》)

⑤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翦梅》)

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⑧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的:

①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北朝樂府•木蘭詩》)

②蔽林間窺之,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③雜然相許(列子《愚公移山》)

④遠來相視,子令吾去(劉義慶《世說新語•荀巨伯》)

⑤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第9篇

翻開報紙,經常可以看到“知識小品”“科學小品”“文學小品”等欄目。當代的小品,僅文學小品就分出很多的小支,如時事小品、歷史小品、諷刺小品、科學小品等。除文學小品外,還有戲劇小品、電視小品等。

小品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我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人小品”等,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家族的一員。小品具有雋永而精辟的特點,其名稱沿用至今,但所包含的意義又有所發展。

“小品”一詞出自古老的佛教經典。佛經有全本和節本之分,全本稱之為“大品”,“節本”稱之為“小品”。如公元四世紀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密經》,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兩種,其中二十七卷本稱之為《大品般若經》,十卷本稱之為《小品般若經》。

《世說新語?文學》中“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注:“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比f歷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云:“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恒誦習者稍后之。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保ā睹脊壬硐闾眯∑贰肪硎唬┯种赋觥岸潭h異”是“小品”的特征,并提有《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認為小品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文學中的“小品”,便是由此而來的。

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喜劇小品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等劇目的優點。喜劇小品指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有簡單故事情節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數人組合的短時間表演。它短小精悍,情節簡單;幽默風趣,滑稽可笑;雅俗共賞,題材廣泛;貼近生活,角度新穎;針砭時弊,內含哲理。

“作家”的古今意義

“作家”現在多指從事文學創作有成就的人;但這一義項起初并不是“作家”的唯一意思,其實“作家”的含義還要豐富、有趣得多。

最早的“作家”指“管理家務”“治家理家”。《三國志?蜀志?楊戲傳》寫道:“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币馑际钦堊屛矣弥渭襾泶虮确较蚰f明?!稌x書?食貨志》載:“(漢)桓帝不能作家,曾無私蓄?!币馑际腔傅鄄荒芎芎玫刂渭遥瑳]有私蓄。

治家有方,要求之一就是要開源節流,所以“作家”也可引申為“節儉、節約、節省”?!毒劳ㄑ?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中曾寫有一姓金名鐘的富翁,其家財萬貫,但性至慳吝,平生常有五恨四愿,其中一恨是恨自己,“恨自家者,恨肚皮不會作家,一日不(吃)飯,就餓將起來”,即他埋怨自己的肚皮不知道節儉、節省,消化得太快,一天不吃就會餓。

明末小說《醋葫蘆》第二十回中寫道:“我來也終是老作家手段,見有人來,就閃過一邊,已從墻穴內鉆出?!痹谶@里,“老作家”指賊中“老手”。

《封神演義》中“兩家棋逢對手,將遇作家”,《再生緣》中“爾是岐黃老作家,太后娘娘猶治好,外邊那個不爭夸”,周立波《山鄉巨變》中“寬秧田,窄菜園,老謝是個老作家,一定留了很寬的余步”中的“作家”,都應是“高手”“行家”的意思。

而在佛經中,“作家”指那些修行高、道行深的人,即“高人”,實與“高手”“行家”意同?!段鍩魰?百丈惟政禪師》:“上行下學,未是作家。背楚投吳,方為達士?!?/p>

可見,“作家”雖有“行家里手”的意思,但是感彩區別明顯,不同場合有其不同的理解。

古人的主要寫作文體是詩,所以多用“詩人”來稱呼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中“唐之晚年,詩人無復李、杜豪放之格”均是如此。從事其他文體創作的人,一般只稱其為“作者”,如《文心雕龍?征圣第二》:“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

“作家”逐漸轉化出“從事文學創作有成就的人”這一義項,研究者一般認為始于唐朝。北宋李等人編纂《太平廣記》曾引《盧氏雜說》:“唐宰相王好與人作碑志。有送潤毫(酬金)者,誤叩右丞王維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泵鞔顤|陽《麓堂詩話》中也有“唐之盛時,稱作家在選列者,大抵多秦晉之人也”(盛唐選出的作家以現在的陜西和山西人居多)的記載。

隨著詞語的豐富,詞語表意的指向性要求更加明確,在使用過程中,“作家”的其他義項已逐漸被其他詞語所取代,而“從事文學創作有成就的人”這一義項就成為其現在唯一的含義了。

第10篇

一、知人論世,洞察生活

古典詩歌中提到的內容反映的是詩人的真實生活經歷,是詩人情感和世界觀的真實展現,由此可見教授古詩詞不可只拘泥于詞句的背誦,而要深挖下去,探討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和創作意圖?!睹献印分刑岬剑骸绊炂湓娮x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只有洞察詩人的人生,才能更好地品讀詩歌。

學習《觀刈麥》一詩的時候,如果能夠聯系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創作風格來鑒賞,就能更好地理解此詩?!队^刈麥》是作者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元年創作的詩歌,當時他擔任周至縣的縣尉,是一個負責征收賦稅的小官,因此他對于當時普通勞動者所遭受的苦難十分了解。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這才有了這首《觀刈麥》。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的敏感度,能寫下這樣反映民間疾苦的詩歌,和他的詩歌創作理念分不開。白居易和當時的詩人元稹合稱“元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繼承了杜甫現實主義文W傳統,在詩歌創作的時候能夠直面真實的生活,在筆下展現被激化的社會矛盾,反映民眾的疾苦。不僅如此,新樂府詩歌取材典型、形式通俗、語言淺顯,改善了當時詩壇蕭條的現狀。當時有很多詩人喜歡寫寄情山水的詩歌,很少有如白居易一般關心百姓疾苦、為民請命的詩人,如果能夠理解唐詩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風格,學生就不難理解這首詩歌的意味。

知人論世的方法能促使學生設身處地思考作者的創作情況,從詩人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樣能減少學生和詩歌之間的隔膜感、距離感,促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詩歌。

二、破譯典故,感受意蘊

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和古人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分析詩歌的典故可以促使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意蘊。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運用了大量典故,如果能讓學生從典故入手解讀詩歌,則能促使他們更好地感受詩歌意蘊?!白砝锾魺艨磩Α?,從詩歌的一開頭便奠定了豪邁的基礎,劉斧《青鎖高議》中提到了“男兒慷慨平生事,時復挑燈把劍看”,故此“挑燈看劍”指代豪邁之事?!鞍税倮锓主庀轮恕苯栌昧恕妒勒f新語》里和王愷有關的典故,王愷和他人比賽射箭,用牛作為賭注,射中目標就殺牛吃,吃完立刻就走,這個舉動展現了豪邁之氣,辛棄疾運用這個典故也表現了豪邁之情?!榜R作的盧飛快”中的“的盧”指的是一種烈性的快馬,“弓如霹靂弦驚”運用的是《南史》中曹景宗的典故,曹景宗在年少時經常騎如龍的快馬,拉開弓箭發出霹靂一般的聲音。從這首詞所用的典故可以看出,作者所用的典故都和豪邁之情有關,體現了壯士征戰沙場的豪邁之情。由此可以感知這首詞的意蘊,作者描繪了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表達了殺敵報國的理想,抒發了壯志未酬的無奈之情。

學者黃永武認為,運用一次典故就相當于將某一個故事或象征重新認同了一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借助典籍弄清楚典故的出處,搞清楚作者運用典故的情意,品味用典的巧妙之處。

三、比較賞析,深化思維

初中生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閱讀不充分的情況,不能揭示詩歌中的妙處,但是通過比較閱讀卻能夠彌補這個問題。

《木蘭詩》是樂府詩歌的代表作,展現了花木蘭這樣一個巾幗英雄的形象,在教授這首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嘗試將詩歌和另一首樂府詩歌《陌上?!贩旁谝黄疬M行比較閱讀。學生可以發現,這兩首詩在主題和人物形象上有相似之處,都體現了對命運的抗爭,但是對命運的抗爭方式有所不同?!赌吧仙!分械牧_敷勇敢地拒絕太守的行為,抵擋住了榮華富貴的誘惑,機智地用夸耀自己丈夫的方式拒絕了太守?!赌咎m詩》中的女主角面對“阿爺無大兒”的情況,毅然決然地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展現出了有擔當的一面,在封建社會女扮男裝被視為反常行為,花木蘭秘密從軍,體現了她的智慧和不向命運妥協的精神。由此可見這兩首詩歌中的女主人公雖然行為不同,但是都具有相同的性格特點。

學者冰心提出,通過比較閱讀能得到啟示,獲得體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可以發現單一的閱讀無法獲得新的收獲,而使用比較閱讀法卻能幫助學生辨別詩歌優劣,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第11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文學的殿堂里,詩歌是最美的奇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詩比歷史更久遠”,詩歌承載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承載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從我們的先民在勞動時發出的第一聲號子,到《詩經》,到《離騷》,到唐詩宋詞……一首詩就是一個優美的傳說,一首詩就是一個曲折的故事,一首詩就是一段凝聚的歷史,詩歌見證了朝代的興衰盛亡,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所以詩歌已經不單純是一種文學樣式了,更是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對于詩歌的教學一向是重點,但也是難點。因為古典詩詞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意象含義豐富,再加上詩歌語言跳躍性較大的特點,學生在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講授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理解詩歌內容,而將詩歌“翻譯”一遍,在這“翻譯”的過程中,往往就流失了詩歌的美及精髓。不要說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詩歌的藝術性也都喪失了。一味滔滔不絕的臺上傳授,臺下學生只會枯燥乏味,無法產生學習共鳴。這也是很多教師覺得詩歌難教的原因。因此詩歌教學就要探索有效的新模式。

新課標對于中學詩歌教學作了明確的要求:“培養鑒賞詩歌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內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這個要求打破了傳統詩歌教學先讀后析的套路,更注重了學生對詩歌的領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鑒賞能力。相應的,也要求語文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詩歌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以“讀”悟詩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詩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實很多詩歌通過不斷的誦讀,學生自己會有一定的感悟。而在以往的教學中,為了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給自己的講解留出更多的時間,往往忽略這一環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個別朗讀,仿佛讀的順口,沒有錯別字,這一環節就達到了目的,長此下來,學生就只為了讀而讀,完全不會去想在讀的時候要讀出什么內容、讀出什么情感,而失去了朗讀的重要意義。而失去了誦讀這個基礎,學生沒有自己對詩歌的整體感悟,教師的講解即使再精彩,對學生來說,也味同嚼蠟,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填鴨式”的教學,硬將那些鑒賞理論灌入學生的腦子里,本來人文性很濃的靈動的詩歌,傳授到了學生那里就成了枯燥的理論和知識點,學生學起來毫無興趣。

基于這點認識,我在講授中注重以誦讀為主。一首詩歌,并不急于介紹背景、作者,分析,而是先拿出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邊讀邊理解詩句,有了理解再讀,一定要透過字句讀出情感,而不是只照本宣科的認字。一開始,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學生不能用心去讀,往往讀了兩遍,認為所有的字都認識了,能夠讀的流暢了,就不愛讀了,我就自己做示范,加入感情和理解去讀。例如講授《再別康橋》一課,我特地上網查找了徐志摩和康橋的相關資料,自己進行揣摩,反復練習,然后在課堂上給學生范讀,雖然帶有如此飽滿情感的范讀學生覺得有趣,嘻嘻直笑,但是當我給學生們講了徐志摩對于康橋的感情之后,他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也不禁躍躍欲試,想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還有很多同學對誦讀同學提出質疑,認為某個地方讀的并不到位,不符合人物身份及詩歌風格,同學們已經很自然的由誦讀轉為對詩歌內容的探索。這節課發言很踴躍,課堂氛圍良好,不知不覺的就到了下課的時間,可是同學們還意猶未盡。

二、以詩講詩

有了誦讀奠定的良好基礎,再分析起詩歌來就事半功倍了??墒且酝姆治鋈允且越處煘橹?,對詩句逐句講解,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因此,我采取了以詩講詩的方法,既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回顧學習過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教給他們一種新的詩歌鑒賞方法。

詩詞和別的文體a不一樣,分析起來有困難,詩詞語言不像小說或散文語言那么直接,它比較隱晦,而且具有跳躍性??紤]到學生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這種對照及以詩講詩的方式,選取的參照對象也是學生學過的比較熟悉的作品,讓學生不但理解詩歌內容,更重要的是學會詩詞鑒賞的方法。

三、以寫促詩

教學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前四句“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構成了比興關系,這是個難點。于是,我對這個句子進行了兩次改寫。

師:人生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張愛玲說:“生命就是一襲華美的袍子,里面爬滿了蚤子。”有句網絡流行語說:“人生就是一張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下面我就仿照這兩句話把鮑照的這兩聯改寫一下:

人生不過是平地四散的水流,沿著不同的軌跡流淌,貴賤窮達便賦予了不同路徑的坦然。人生是有使命的,怎能讓空坐愁嘆左右信念的取向,搖擺生命的方向呢?

這樣的改寫,把鮑照的詩歌放在了張愛玲名言和網絡流行語的框架中,拉近了學生的心理距離,他們會心地笑了,在笑聲中理解了詩歌的手法和思想。改寫到這里,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但我還不滿足。這里為什么要以“瀉水置平地”而不用別的為比喻呢?我又對這個句子改寫了一次。

師:下面我來換個比喻:“花發同一枝,飄茵墮溷各不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飄茵墮溷”的比喻是跟鮑照同時的思想家范縝在《神滅論》里提出的,他認為人生的命運的區別,就如一棵樹上的花同開在一枝,隨風而墮,花飄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貴的好運,而墜落在糞坑里則有了低賤的命運。大家覺得我換的這個比喻是不是要比鮑照的好?

生1:好不好一下子不敢確定,但我覺得意思都是一個樣,水的流向帶有偶然性,花的飄向也帶有偶然性,人的誰貴誰賤也是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的。

生2:我看過一個資料,“瀉水置平地”這個比喻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世說新語?文學》篇載劉尹曾以瀉水于平地各自流漫來回答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稟受而人性又有善惡不齊的問題,這在玄學清談中一時謂為絕答,類似于今天網絡流行語“人生就是一張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吧?(眾笑)

師:這位同學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啊!確實如此,這個比喻雖然是從日常生活的現象觀察而來,但究其本,卻與當時玄學與佛學爭論中的說法相通,有著時代的語境這個因素。

這里對比喻的改寫,我以為不是多此一舉,一則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把文本讀厚,二則更有利于讀文本的讀深。

第12篇

關鍵詞:日本 中國 諺語 翻譯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b)-0239-02

諺語是產生于民間、并在人民群眾中世代相傳并帶有諷刺、警示、知識、趣味性等意義的短語,是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是一國語言乃至文化的代表。語言和社會是并存的,每個社會都包含人文風情、國民特性的文化,一個社會就是其全體生活史的總體。一般來說,從語言表現中可以看到該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別是作為大眾智慧結晶的諺語,能夠充分反映各民族的事物認知方法和思考方式。因此,該文通過對日語諺語翻譯的分析,進一步探討中日兩國文化中所存在的差異。

1 日本諺語的翻譯

諺語在日語中,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翻譯的時候區別于普通的文字。如果把日語諺語細分可以分為以下三種,翻譯這些諺語的時候,根據分類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1.1 來自中國的諺語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都是亞洲國家、漢字文化圈國家、儒教文化的國家,因此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日本文化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日語中有大量來自于中國的諺語。在引入這些中國諺語時,或者后面在使用的過程中為了使它們適應日語的表達習慣,并且能夠更好的在日本國民中流傳,大部分諺語都經過了加工改造。對于這些諺語,翻譯的時候最好使用還原法,也就是說按照原型翻譯就可以了。比如,「青は{よりいでて{よりiし(『荀子?勸學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五十i百i(『孟子?粱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瓜田李下一瓜田に履を{れず、李下に冠を正さず(中國古詩『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舉以下例子:

「どこでお會いです、|京ですか

「いやここで、|京へは、も二十年の出ん。近はとか言うものができたそうじやが、ちよっと\ってたいような荬する。

「まらんものですよ。やかましくって

「そうかな。蜀犬日にほえ、遺T隴摔えぐというから、わしのような田h者は、かえってこまるかもしれんてのう

「困りやしませんがね。まらんですよ「そうかな

譯文“在哪里碰到的?在東京?”

“不,在這里碰到的,東京我有二十年不去了。聽說近來有一種車子叫做電車。我倒想去坐坐呢?!?/p>

“無聊的東西!嘈雜的很。”

“這樣的么?所謂蜀犬吠日,吳牛喘月,像我這樣的鄉下人,也許反而覺得不便呢”

“不是不便,是無聊?!薄斑@樣的么?”

原文中「蜀犬日にほえ、遺T隴摔えぐ這句諺語就是來自于中國。翻譯過來就是“蜀犬吠日、吳牛喘月”?!甘袢栅朔亭ㄖ傅氖且驗橐缮褚晒硭赃^度害怕。而且,因為見聞少所以無知,因此用來比喻即使對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都會感到很驚訝。有時也用來指見聞少的人對優秀的人品行持懷疑的態度。這個諺語出自于韓愈的信?!笆裰猩礁哽F重,見日時少,每至日出,一群犬疑而吠之?!奔词乖诹谠摹洞痦f中立論師道書》也提及到,蜀南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如果出太陽的話,一大群的狗就會一起吠?!高zT隴摔えぐ比喻過于疑心疑鬼。主要因為懷疑而擔心,出自『世說新語?言語“臣猶吳牛,見月而喘?!苯K、浙江一帶的水牛很怕熱,月亮一出來就以為是太陽,所以在喘氣。

1.2 日語中固有的諺語

這類諺語大部分有出處。比如:

(格式可參考此處)「きじもQかずば(禍從口出)

「Lいものにはまかれよ(胳膊扭不過大腿)

「地zは壁一重(咫尺之間便是地域;一失足成千古恨)

「長媳灸芩隴摔り這句諺語用中文來翻譯的話,就是“真正的意圖不在這里”、“聲東擊西”、“別有用心”,也可翻譯成“醉翁之意不在酒”。「長媳灸芩隴摔り這句諺語背后有一個故事。明智光秀對主君織田信長產生了謀反之心,最終襲擊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長。但是,在這之前,光秀一次也沒有表明過其意圖,只是說要進攻毛利氏。途中,光秀一指東方,“敵在本能寺”,起兵謀反,討伐信長,率軍攻入本能寺。這句諺語從字面來看,并沒有什么意思。因此,這種情況下,首先得從字面來挖掘諺語深層的意思。一般,翻譯日本固有諺語的時候,有兩種基本的方法。第一種是轉換成與漢語意思相近的諺語、歇后語、成語。第二種則是如果不能翻譯成漢語的諺語和成語的時候,盡量要使之簡單易懂且合乎漢語的表達習慣。

1.3 從西方傳到日本的諺語

這些諺語并非民間的傳說,而是大部分出自文學作品,特別是出自于《圣經》,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從西方傳來的諺語在中國也有與其同等意思的。比如:

「知Rは正xなり(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健康は富に伽搿梗家有萬貫財,不如一身?。℉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rは金なり(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

2 從日本諺語的翻譯看中日文化差異

從中日兩國諺語來看,兩國在很多方面擁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為歷史、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人的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的差異,風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種不同。

2.1 共通性

2.1.1 共同的農業文化

中日兩國的諺語都是人們口頭代代相傳下來的東西。以前,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人們希望社會得到發展,因此覺得有必要把自己從勞動中得到的知識傳頌給后世。諺語,這種既簡潔又精煉的語言,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在文字出現以后,農民依然用諺語來傳達所了解的知識,逐漸地產生了更多新的諺語。因此,與農業生產和天氣有關的諺語的典型例子就相當的多。

日本:「秋荒れ半作(秋荒收成減半)

「の白が急に散れば大L(破白云急散必有大風)

中國:「r家は一技の花,すべて糞尿しだい(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清明b雨四月の空、Nまき取り入れWれるな(清明谷雨四月天,播種早秋莫遲延)

另外,由于中日兩國的諺語作為廣泛在民間使用的一種通俗簡潔的語言,因此,使用范圍很廣,在生活中也被廣泛的使用。

日本:「貓に小判(對牛彈琴)

「犬と猿(水火不相容)

中國:「身上有屎狗跟蹤(糞のついている體には犬がついてくる)

「人の心のくことなきはまるで蛇が象をむよう(人心不足(猶如)蛇吞象)

2.1.2 共同的作用

兩國諺語的作用大體上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下面三點:

(1)反應生活的智慧。

日本:「朝雨は睛れの兆し(晨雨預兆晴天)

中國:「春分秋分、晝夜が等分(春分秋分,晝夜等分)

(2)蘊含人生的教訓。

日本:「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槍打出頭鳥)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對愛子不可嬌生慣養)

中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

(3)用作事物的比喻。

日本:「貓に小判(對牛彈琴)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中國:「說曹操,曹操到(うわさ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自が特技をk]する)

2.2 不同點

2.2.1 自然環境的差異

眾所周知,文化直接受到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因此,中日兩國諺語的表現也會有不同。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太平洋暖流和千島寒流的影響下,海洋漁業非常發達。因此,日本人接觸海產品的機會就非常多,關于海和魚的諺語也非常多。比如「海に千年川に千年(老奸巨猾)「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想吃龍肉,又怕下海)「腐って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比起島國的日本,中國國土遼闊,被陸地包圍。在北方,畜牧業很發達,有很多關于馬和牛等哺乳動物相關的諺語;而在南方,農業比較發達,關于農業的諺語就相對較多。比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牛は虎を恐れず(初生牛犢不怕虎)「羊の毛は羊の體から取れる(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年のは春にあり(一年之計在于春)。

2.2.2 歷史傳統的差異

日本雖然從古代就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由于中日兩國歷史背景和傳統的差異,即使在表達同樣意思的諺語上,表現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說,日本人用「花は@木、人は武士這句諺語來贊美人是因為櫻花在日本是美的象征,而武士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化身。中國人則用“人中呂布,馬中赤免”來夸獎人。呂布是東漢末年有名的一位武將,非常的勇猛,被稱為“飛將軍”,而“赤兔”是“呂布”的一匹馬,跑得非???。因此,用這句諺語來比喻非常優秀的人才,萬里挑一。

2.2.3 風土人情的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思想觀念也不同,為人處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而這種差異就會相對地影響到對事物的看法。以動物為例子,中國人雖認為狗是一種非常忠誠對人非常友好的動物,但是,另一方面,卻也有很多類似于“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這種不好的評價。相反,日本人對于狗的態度卻格外的寬容。再比如說,在中國說到鳥,就會想起惡勢力或者不祥的預兆。比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烏合之眾”等等。但是,在日本,大部分關于鳥的諺語都是好的。比如,「酩渦興、「今Qいた酩もう笑う、「斛の爭い。

3 結語

諺語大部分來自于民間,是人們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是勤勞大眾智慧的結晶,是一國語言乃至文化的代表。通過對日語諺語翻譯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日兩國在很多方面擁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為歷史、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人的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的差異,風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種不同。認識中日兩國文化中所存在的差異,對我們學習日語了解日本社會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參考文獻

[1] 彭丹,呂婧.中日文化差異及日語習語的漢譯策略[J].考試周刊,2007(10):17-18.

[2] 王和平.漢語諺語和日語諺語的比較研究[J].中國校外研究,2012(11):1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白水县| 吴江市| 望城县| 上蔡县| 吴桥县| 社会| 六安市| 双桥区| 九台市| 南漳县| 天柱县| 黔西| 永丰县| 永兴县| 叶城县| 习水县| 伊通| 图片| 通辽市| 罗源县| 无为县| 垣曲县| 阜阳市| 乐平市| 沂水县| 无棣县| 德州市| 锦州市| 武乡县| 哈巴河县| 通辽市| 噶尔县| 大冶市| 醴陵市| 商都县| 富宁县| 乌恰县| 济宁市| 开封县| 木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