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鹽類的水解

鹽類的水解

時間:2023-05-29 18:17: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鹽類的水解,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1.師生共同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相關知識。

(1)根據(jù)鹽類水解規(guī)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鋁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鹽溶于水高于濃度增大的是

A.B.C.D.

2.應用實驗手段,啟發(fā)思維

實驗1.在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觀察現(xiàn)象,分析為什么?將溶液分成二等份裝入二支干凈試管中,一支加熱,另一支保持室溫,進行比較。

現(xiàn)象;

原因分析;

實驗2.將新制備的膠體中,分裝于二支試管中,一支試管加入一滴鹽酸,與另一支試管對照比較。

現(xiàn)象;

原因分析。

教學過程:

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zhì)。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越低。

2.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溫度、濃度及外加酸堿等因素。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鹽溶液的酸堿性判斷

根據(jù)鹽的組成及水解規(guī)律分析。“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guī)判斷依據(jù)。

例題:分析: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分析: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2.比較溶液中酸堿性的相對強弱。“越弱越水解”

例題:分析溶液與溶液的堿性強弱?

的酸性比酸性強。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堿性強于溶液堿性。

3.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

電解質(zhì)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jù)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jù)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系(恒等式關系)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如溶液中,陽離子有和,陰離子有,,,根據(jù)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中,

在溶液中:

例題分析:

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關系中不正確的是:

A.

B.

C.

D.

解題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個守恒關系

a.電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體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種:,及

………………(2)

將(2)-(1)得

綜上分析,關系正確的有A.C.D。答案:[B]

隨堂練習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關系不正確的是()

A.

B.

C.

D.

2.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熱攪拌下加入一種試劑過濾后,再加入適量鹽酸,這種試劑是()

A.B.C.D.

3.下列各物質(zhì)中,指定微粒的物質(zhì)的量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純水中和

C.中電子和中子D.明礬溶液中與

4.下列溶液加熱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質(zhì)固體的是()

A.B.C.D.

總結、擴展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其影響原理。

2.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zhì)離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擴展

泡沫滅火劑包括溶液(約1mol/L),溶液(約1mol/L)及起泡劑。使用時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體積比約是。若用等體積、等濃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時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若用固體代替溶液,在使用時也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泡沫滅火器內(nèi)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鋁溶液,鐵筒里盛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把硫酸鋁溶液盛在鐵筒里的原因是。

板書設計:

1.水解的一般規(guī)律

(1)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可作為鹽溶液性質(zhì)(酸性或堿性)的常規(guī)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堿越弱,對應陽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強,對應弱堿陽離子濃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堿性越強,對應酸根離子濃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強不水解。

2.外界條件對鹽水解的影響

(1)溫度(實驗1)

(2)溶液的酸、堿性(實驗2)

3.鹽類水解利用

(1)應用水解知識,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zhì)離子:如溶液中混有雜質(zhì)。方法:加熱,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題

5.擴展

探究活動

探究實驗

本節(jié)教學中以“是否鹽溶液都顯中性?”為設問,以實驗探究形式引入教學,在本節(jié)課后,也可做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如:在了解正鹽溶液的酸堿性的本質(zhì)后,提出問題“酸式鹽的水溶液是否都顯酸性?”

用pH試紙分別測NaHSO4、NaHSO3、NaHCO3三種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討論分析原因。

分析:結果是有的酸式鹽顯酸性,有的酸式鹽卻顯堿性,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討論分析,拓寬知識面,活躍學生思維。

探究習題

一題多變

原題:在氯化銨溶液中,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A)[Cl-]>[NH4+]>[H+]>[OH-](B)[NH4+]>[Cl-]>[H+]>[OH-]

(C)[Cl-]=[

NH4+]>[H+]>[OH-](D)[NH4+]=[Cl-]>[H+]>[OH-]

變題一:100毫升0.1摩/升鹽酸與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變題二:將pH=3的鹽酸和pH=11的氨水等體積混和后,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正確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變題三:一種一元強酸HA溶液加入一種堿MOH反應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A)加入的堿過量(B)酸與堿等物質(zhì)的量混和

(C)生成的鹽不水解(D)反應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第2篇

在泰州市中學化學專委會學術年會上,我們主要圍繞有效教學問題展開研討。江蘇省中學化學優(yōu)秀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省姜堰中學楊曉麗老師上的研討課,獲得了與會專家和老師的一致好評。現(xiàn)作如下評析,與大家共同探討。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利用電離平衡的理論認識鹽類水解的實質(zhì);

掌握鹽類水解主要的幾種類型,熟悉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

學會書寫鹽類水解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

熟練掌握用pH試紙測溶液酸堿性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鹽類水解的具體實驗進行探究和討論,體驗探究學習的一般方法;

學會用準確的化學語言描述實驗現(xiàn)象和表達實驗結論。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探究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嚴謹求實精神;

通過合作交流體驗成功快樂;

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加深對鹽類水解性質(zhì)的認識。

1.1 評析

課堂目標的三個維度比較準確、科學、細致,操作性好,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便于實施和達成。

2主要教學過程

2.1新課引入

2.1.1實驗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學生實驗問題1:將金屬鎂條伸入到1 mol?L-1的氯化銨溶液中,你會看到什么?請試試看。

學生實驗問題2:難道氯化銨溶液也呈酸性嗎,如何檢測?

學生分組實驗1:用廣泛pH試紙測試氯化銨溶液的pH。

(學生完成分組實驗1,并填寫下表1空白部分。表中楷體原為空白,后由學生填寫。)

2.1.2評析

用實驗情景引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思考問題,能最快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利用實驗現(xiàn)象的新穎性,與學生已有知識產(chǎn)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也為學習主干知識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2.1.2過渡

為什么氯化銨溶液呈酸性呢?今天我們要共同解開這個謎!

出示課題:鹽類的水解

明確課堂學習目標:

①理解什么是鹽類的水解?

②了解鹽類發(fā)生水解的條件是什么?

③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又是什么?

2.1.3評析

以重點解決剛剛產(chǎn)生的三個問題作為本節(jié)課學習的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能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2.2研究討論系列活動一

2.2.1 問題1

氯化銨溶液為何呈酸性?

先讓學生寫出氯化銨溶液中存在的各種離子,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由于氯化銨自身不能電離產(chǎn)生H+和OH-,純水電離產(chǎn)生的H+和OH-的數(shù)量應該相等,而事實上氯化銨溶液呈酸性說明c(H+)>c(OH-),這種矛盾產(chǎn)生的根源在哪里呢?讓學生猜測其可能性,然后通過動畫演示水的電離平衡移動情況,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

NH4Cl+H2O NH3?H2O+HCl

NH4++H2O NH3?H2O+H+

問題2它和酸堿中和反應有關系嗎?

引導學生分析:NH3?H2O+HClNH4Cl+H2O與NH4Cl+H2O NH3?H2O+HCl的關系,可見水解反應是中和反應的逆過程:

NH4Cl+H2ONH3?H2O+HCl

[過渡]由于一個孤立的反應現(xiàn)象往往不能說明問題,它可能存在偶然性,因此不能輕易地下結論,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實驗來證實我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猜想。

學生分組實驗2。在提供的下列鹽溶液中,請你先預測還有哪些和NH4Cl溶液一樣水解呈酸性,然后再用pH試紙測試其溶液的pH。

K2SO4, Na2CO3, AlCl3, ZnCl2, NaCl, CH3COONa

(學生完成分組實驗2,并完成下表2空白部分。表中楷體原為空白,后由學生填寫。)

問題3。怎樣用離子方程式表示實驗2中溶液呈酸性的反應?

引導學生模仿的NH4Cl溶液的水解原理書寫:

Al3++3H2OAl(OH)3+3H+

Zn2++2H2OZn (OH)2+2H+

問題4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歸納:強酸弱堿鹽因弱堿陽離子水解而呈酸性。

問題5上述實驗方案有何不足之處?怎樣改進?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實驗數(shù)量還不夠多;都是氯化物;溶液濃度沒有變化等不足。

引導學生再設計方案,繼續(xù)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學生分組實驗3。根據(jù)各自提出的方案,自選完善實驗2,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學生完成小組實驗3,并完成下表3空白部分。表中楷體原為空白,后由學生填寫。)

2.2.2評析

這一系列活動緊緊圍繞氯化銨溶液為什么呈酸性展開,既啟發(fā)學生思維,又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規(guī)范和提高其實驗操作技能;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的同時,重視規(guī)范學生對反應原理的描述,增加學生運用化學用語的機會以及提高書寫技能。最后還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高,體驗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結合老師對難點的詳細分析,加深了對鹽類水解本質(zhì)的理解。

2.3 研究討論系列活動二

2.3.1引導學生

根據(jù)上述過程得到的結論(強酸弱堿鹽因弱堿陽離子水解而呈酸性),通過相反類比遷移的思維方式提出新的假設――強堿弱酸鹽會因弱酸根離子水解而呈堿性嗎?再對假設進行質(zhì)疑和研究。

問題6 強堿弱酸鹽會因弱酸根離子水解而呈堿性嗎?

學生分組實驗4。請再次從提供的下列鹽溶液中找出強堿弱酸鹽并用實驗驗證。

K2SO4, Na2CO3, AlCl3, NaCl, CH3COONa

(學生完成小組實驗4,并完成下表4空白部分。表中楷體原為空白,后由學生填寫。)

問題7 由上述實驗4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強堿弱酸鹽因弱酸根離子水解而呈堿性。

問題8 實驗4中溶液呈堿性的反應原理如何表示?

引導學生模仿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原理,書寫水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CH3COO-+H2OCH3COOH+OH-

(2)CO32-+H2OHCO3-+OH-(主)

HCO3-+H2O H2CO3+OH-(次)

問題9 由前面的分組實驗2和4還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強堿強酸鹽不水解而呈中性。

2.3.2 評析

第二系列的活動,是在探討強酸弱堿鹽的基礎上,拓展到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和強堿強酸鹽溶液的酸堿性,引導學生進行相似聯(lián)想和實驗探究,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建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zhì)和科學探究能力。

2.4研究討論系列活動三

2.4.1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活動1 (1)完成下表5(表中楷體和反應式原為空白,后由學生填寫)

(2)根據(jù)上表,結合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律,分析鹽溶液的酸堿性與成鹽物質(zhì)酸堿性的關系。

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成鹽物質(zhì)的酸堿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強的方面決定著矛盾的性質(zhì)。(如強酸弱堿鹽溶液呈酸性,而強堿弱酸鹽溶液則呈堿性,強酸強堿的正鹽則呈中性。)

(3)讓學生嘗試口訣歸納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然后教師總結:

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

誰弱誰水解,越弱越水解,

誰強顯誰性,同強呈中性。

活動2。歸納書寫水解反應離子方程式注意點。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引導學生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

(1)先找“弱”。

(2)一般由于水解程度小,水解產(chǎn)物少, 書寫時用“”聯(lián)結反應物和生成物,一般不寫“”、“”、“”,也不把生成物,寫成分解產(chǎn)物的形式。如:“NH3?H2O”不寫成“NH3+H2O”。

(3)多元弱酸鹽分步水解,但以第一步水解為主,故只寫第一步即可。

(4)一般規(guī)律:鹽+水 酸+堿,極少數(shù)的鹽類水解程度比較大可以用“ ”、“”、“”。

活動3 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歸納鹽類水解定義、鹽類水解發(fā)生條件和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引導學生討論后師生共同歸納:

(1)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2)條件:弱酸根離子或弱堿陽離子能與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

(3)本質(zhì):促進水的電離,是鹽類水解的逆過程。

活動4 練習與反饋。(略)

2.4.2 評析

本系列活動是前面活動的升華,提高了探究學習思維的深刻性、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避免了探而不究!讓學生從哲學的高度認識化學問題,掌握化學規(guī)律,深刻地體現(xiàn)了化學的學科價值;讓學生歸納書寫離子方程式的注意點,既能有利于進一步認識和鞏固鹽類水解反應的特征,更能有效地減少其書寫時的失誤,提高應試能力;讓學生嘗試用口訣表示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有利于加深對鹽類水解特征和規(guī)律的理解,其趣味性和簡約性更加有利于記憶和掌握;讓學生討論總結鹽類水解的定義、條件和本質(zhì),促使學生主動進行系統(tǒng)的意義建構,與本課開篇確定的學習目標前后呼應;當堂鞏固練習及時反饋了學習效果,至此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任務已經(jīng)完成。

2.5研究討論系列活動四

2.5.1引導學生:反思學習內(nèi)容提出新的生成性問題: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你還有哪些疑問?你還想解決哪些問題?

學生甲:溫度對水解平衡的影響?其他條件又是如何影響的?

學生乙:為何同種類型的鹽相同條件下測得的pH值不同?為何水解程度不同?

學生丙:酸式鹽溶液是否都呈酸性?

學生丁:弱酸弱堿鹽溶液水解呈什么性呢?

學生戊:我們學習鹽類水解有何應用呢?

學生己:怎樣用實驗說明碳酸鈉水解時CO32-+ H2O HCO3-+OH-為主?

………

2.5.2 評析

這個環(huán)節(jié)比一般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得好!好就好在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質(zhì)疑能力,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拓展學生的視野,打開學生的思路,是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和展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后續(xù)學習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胡慶芳.美國有效教學原則及能力要求的教學論意義探求[J].上海教育科研. 2006,(5).

[2]李學書, 謝利民. “有效教學”的理念及其研究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8,7B.

第3篇

關鍵詞: 《鹽類的水解》 酸堿性 教學應用

一、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分析強酸弱堿鹽和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原理和規(guī)律,正確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能用化學平衡原理解釋鹽類水解的實質(zhì);

初步了解鹽類水解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探究不同類型的鹽溶液呈不同的酸堿性,繼而分析多元弱酸鹽溶液堿性不同的原因,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比較不同鹽溶液酸堿性,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鹽知識的再認識,感受對事物認知和知識掌握的階段性和發(fā)展性,激發(fā)學生不斷更新知識的興趣;

體驗科學探究方法,感受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樂趣;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透過現(xiàn)象揭示事物本質(zhì)的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鹽類水解反應的概念、規(guī)律。

難點:鹽類水解的實質(zhì)。

五、實驗用品

儀器:玻璃棒、點滴板、pH試紙、標準比色卡。

用品:濃度均為0.1mol?L的NaCO、NaHCO、CHCOONa、NaCl、NHCl、AlCl、NaSO、(NH)SO溶液,蘇打粉,小蘇打粉,食用明礬,蒸餾水。

六、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七、教學過程

步驟1:知識回顧,激發(fā)矛盾。

回顧引入:判斷溶液酸堿性的依據(jù)是什么?

回答:c(H)與c(OH)的相對大小

設問:大部分鹽都無法電離出H與OH,是否意味著大部分鹽溶液都是中性的?

學生實驗:探究一:用pH試紙測試下列溶液的酸堿性,并填寫表格中的相關內(nèi)容

不同鹽溶液:NaCl AlCl NHCl NaSO CHCOONa (NH)SO 相應的pH值溶液酸堿性及鹽的類型

設問:鹽的類型與其溶液的酸堿性有何關系?

強酸強堿鹽 酸性

強堿弱酸鹽 堿性

強酸弱堿鹽 中性

規(guī)律一:誰強顯誰性,同強顯中性。

步驟2:引導發(fā)現(xiàn),蓄勢待發(fā)。

探究二:鹽溶液呈酸堿性的原因:對三類不同鹽溶液中存在的各種粒子進行比較、分析(不要忘記水及其電離);NaCl溶液、NHCl溶液、CHCOONa溶液中的離子種類,(H)和c(OH)的相對大小,有無弱電解質(zhì)生成;寫出NHCl溶液中存在的電離方程式,并嘗試從平衡移動的角度解釋NHCl溶液為什么呈酸性。

規(guī)律二:有弱才水解。

步驟3:整合信息,交流提升。

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的反應,叫鹽類的水解。

本質(zhì):鹽電離出的離子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使溶液中c(H)≠c(OH)。

特點:水解是微弱的、可逆的,存在水解平衡。

設問:既然水解是微弱的、可逆的,那么不同種弱酸的鹽溶液堿性強弱是否相同呢?

學生實驗:用pH試紙測定0.1mol/L的NaCO溶液和0.1mol/L的CHCOONa溶液的堿性強弱,并嘗試加以解釋。

結合H能力:CO>CHCOO

規(guī)律三:越弱越水解。

設問:對于同一種弱酸的鹽溶液堿性是否相同?

學生實驗:用pH試紙測定0.1mol/L的NaHCO溶液和0.1mol/L的NaCO溶液的堿性強弱,并嘗試加以解釋(提示:多元弱酸的電離是分步的)。

說明:多元弱堿鹽的水解比較復雜,我們按照一步水解處理。

講解:我們對水解的原理已經(jīng)比較清楚了,但是水解過程的表示還太過復雜,所以我們要用一種化學的語言:水解方程式表達水解過程。

步驟4:小結升華,遷移應用。

課堂小結:水解反應本質(zhì):在溶液中,鹽電離產(chǎn)生的離子與水電離產(chǎn)生的H或OH生成弱電解質(zhì)―弱堿或弱酸的反應。

水解反應規(guī)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誰強顯誰性,同強顯中性。

遷移應用:只用pH試紙和水鑒別白色粉末是蘇打、小蘇打還是食用明礬。

第4篇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在Na2S溶液中滴入酚酞試液,呈紅色

B. 升高溫度能使FeCl3溶液中的c(H+)增大

C. 所有鉀鹽、鈉鹽、硝酸鹽都不發(fā)生水解

D. 醋酸鹽溶于水能發(fā)生水解

3. 下列各組離子一定能夠大量存在的是( )

A. 室溫下水電離出的c(H+)=10-13的溶液中:K+、Fe2+、Cl-、NO3-

B. 加酚酞顯紅色的溶液中:NH4+、Al3+、SO42-、NO3-

C. 加入鋁單質(zhì)能產(chǎn)生大量氫氣的溶液中:Na+、NO3-、SO42-、Cl-

D. 有大量CO32-存在的無色透明溶液中:Na+、K+、Cl-、AlO2-

4. 下列關于電解質(zhì)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常溫下,pH=7的氯化銨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c(Cl-)=c(NH4+)

B. 中和pH與體積均相同的鹽酸和醋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質(zhì)的量相同

C. 常溫下,pH=3的NaOH和CH3COONa兩種溶液中,由水電離產(chǎn)生的c(OH-)相同

D. 將pH=4的鹽酸稀釋后,溶液中所有離子的濃度均降低

5. 下列各離子方程式中,屬于水解反應的是( )

A. HCO3-+H2O?H3O++CO32-

B. PO43-+H2O?HPO42-+OH-

C. HPO42-+H2O?H3O++PO43-

D. H2O+H2O?H3O++OH-

6. 室溫下,下列關于pH為9、體積為10 mL的Na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的比較,正確的是( )

A. 兩種溶液中的c(Na+)相等

B. 加熱到相同的溫度,CH3COONa溶液的pH小

C. 均加水稀釋到100 mL,pH依然相等

D. 兩溶液中由水電離的c(H+)之比為10-9∶10-5

7. 有4種混合溶液,分別由等體積0.1 mol?L-1的兩種溶液混合而成:①CH3COONa與HCl、②CH3COONa與NaOH、③CH3COONa與NaCl、④CH3COONa與NaHCO3,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 pH:②>③>④>①

B. c(CH3COO-):②>④>③>①

C. 溶液中c(H+):①>③>②>④

D. c(CH3COOH):①>④>③>②

8. 現(xiàn)有五種電解質(zhì)溶液:①Na2CO3、②NaHCO3、③NaAlO2、④CH3COONa、⑤NaOH。

(1)當五種溶液的pH相同時,其物質(zhì)的量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填編號,下同);

(2)將上述物質(zhì)的量濃度均為0.1 mol?L-1的五種溶液,稀釋相同倍數(shù)時,其pH變化最大的是 ;

(3)在上述五種電解質(zhì)溶液中,分別加入AlCl3溶液,無氣體產(chǎn)生的是 。

9. A、B兩種強電解質(zhì)都是由氫、氮、氧、鈉四種元素中的任意三種元素組成,它們的水溶液分別呈酸性或堿性。在相同溫度下,A溶液的pH大于相同濃度的B溶液的pH(溶液濃度不小于10-5 mol?L-1),請找出A與B可能有的兩種組合,并且要求當這兩種組合中的B溶液的pH相等時,第一種組合的A、B溶液中水的電離度小于第二種組合的A、B溶液中水的電離度。

(1) 寫出可能有的兩種組合中A與B的化學式:

第5篇

本節(jié)教材來自人教版必修加選修2第3章《電離平衡》第3節(jié)鹽類的水解。本節(jié)鹽類水解屬于電解質(zhì)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目的在于引領學生進入這個認知領域,并在學生學習了化學平衡、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和水的電離基礎上了解鹽類水解的概念和實質(zhì),進而學習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這種編排思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鞏固、整合上章學習的化學平衡的有關知識,又為以后沉淀溶解平衡和離子反應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這之前學習了化學平衡、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為本節(jié)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且高二的學生已具備一定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fā)現(xiàn)這些有利因素,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加強過程與方法的培養(yǎng),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法。

設計思想:

1.力圖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教科書,用系列探究活動整合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2.采取多種教學方式,講述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啟發(fā)式教學與創(chuàng)設情境相結合,接受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3.以活動建構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利用圖片、表格、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對鹽類水解知識的探究、體驗。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鹽類水解的概念、實質(zhì)、規(guī)律。2.能初步根據(jù)鹽的組成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3.基本掌握測量溶液pH的實驗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鹽類水解實質(zhì)的探究分析過程,進一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 推理、 綜合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體驗探究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zhì)變化的奧秘,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養(yǎng)成實事求是積極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鹽類水解的實質(zhì)

教學難點:

鹽溶液酸堿性分析及鹽類水解的實質(zhì)

教學用具:

多媒體電教設備,化學實驗用品(含NaCl溶液、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Na2CO3、FeCl3溶液、KNO3溶液、pH試紙、玻璃棒、試管、酚酞、燒杯等)。

板書設計:

鹽類的水解

1.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2.實質(zhì):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弱酸根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從而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增大了水的電離度。

3.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

(1)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 ――條件

(2)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 ――結果

(3)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 ――程度

教學后記:

本堂課鹽類水解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習了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及水的電離等知識之后。這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鹽類水解的概念和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等高級規(guī)則的學習,屬于信息加工類中的復雜學習,所以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通過學習,為今后書寫水解方程式和學習水解平衡的移動打下基礎。

第6篇

一、抓實質(zhì)

在溶液中,由于弱酸的陰離子或弱堿的陽離子跟水電離出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結合,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使水的平衡向電離的方向移動(促進了水的電離),從而使水電離出來的H+與OH-離子濃度不再相等,導致溶液顯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堿性和中性.

鹽類水解可看作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鹽+水 水解中和 酸+堿

由于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故水解反應是吸熱反應.

例1下列關于鹽類水解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 鹽類水解可看作是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B) 鹽類水解過程是放熱過程

(C) 鹽類水解促進了水的電離

(D) 鹽溶液的酸堿性主要決定于形成鹽的酸和堿的相對強弱

解析:鹽類水解是指鹽電離出的弱酸陰離子或弱堿的陽離子跟水電離出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弱酸或弱堿的反應,它促進了水的電離,可以看作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故水解反應是吸熱反應.答案為(B).

二、抓規(guī)律

判斷鹽類能否水解及水解后溶液的酸堿性要看組成鹽的離子所對應的酸或堿的相對強弱,其水解的規(guī)律是:無弱不水解,有弱就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誰強顯誰性,同強顯中性.

具體分析如下:

1.強酸強堿鹽不水解,呈中性;強酸弱堿鹽水解,呈酸性;強堿弱酸鹽水解,呈堿性;弱酸弱堿鹽水解,酸堿性要看兩者的強弱而定.

2.組成鹽的弱堿陽離子能水解顯酸性,組成鹽的弱酸陰離子能水解顯堿性.

3.鹽對應的酸(或堿)越弱,水解程度越大,溶液堿性(或酸性)越強.

4.對于多元弱酸根,正酸根離子比酸式酸根離子水解程度大得多,如CO2-3比HCO-3的水解程度大,溶液的堿性更強.

5、酸式鹽是顯酸性還是堿性,要看其電離和水解的相對強弱.若只電離不水解的(如HSO-4),溶液顯酸性;若電離能力比水解能力強(如HSO-3、H2PO-4),則水溶液呈酸性;若水解能力比電離能力強(如HCO-3、HS-、HPO2-4),則水溶液顯堿性.

例2由一價離子組成的四種鹽:AC、BD、AD、BC的1 mol·L-1的溶液,在室溫下前兩種溶液的pH=7,第三種溶液的pH>7,最后一種溶液的pH

(A)(B)(C)(D)堿性AOH>BOHAOHBOHAOHHDHC>HDHCHD,堿性:AOH>BOH.答案為(A).

三、抓書寫

1.一般鹽類水解是可逆反應,化學方程式中要寫“”號.

2.(1)單水解:一般程度很小,水解產(chǎn)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fā)生分解.在書寫水解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寫成其分解產(chǎn)物的形式.

(2)完全雙水解:一種鹽的陽離子與一種酸的陰離子在一起發(fā)生水解,相互促進對方的水解,使兩種離子的水解趨于完全,有明顯沉淀和氣體時用“”和“”,水解方程式用“=”表示,主要有:Al3+與HCO-3、CO2-3、AlO-2、SiO2-3、S2-、HS-等;Fe3+與HCO-3、CO2-3、AlO-2、SiO2-3等;NH+4與AlO-2、SiO2-3等.

(3)不完全雙水解:某些弱酸根離子與NH+4可以發(fā)生雙水解反應,相互促進使水解程度增大,但其水解程度仍然很小,離子間可以大量共存,水解方程式仍用“”號,也不標“”或“”,不穩(wěn)定產(chǎn)物也忽略其分解.

3.多元弱酸根離子水解方程式應分步書寫,以第一步為主,兩步反應不可合并.如CO2-3水解的離子方程式為:

CO2-3+H2OHCO-3+OH-(主要)

HCO-3+H2OH2CO3+OH-(次要)

不可寫成

CO2-3+2H2OH2CO3+2OH-

4.多元弱堿的陽離子水解復雜,可看作是一步水解反應.

5.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同樣遵循質(zhì)量守恒定律和電荷守恒規(guī)律.

6.要將鹽的電離方程式與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區(qū)別開來.如

HS-+H2OS2-+H3O+

是電離方程式;而

HS-+H2OH2S+OH-

是水解方程式.

總之,水解方程式的書寫規(guī)律:誰弱寫誰,都弱都寫;陽離子水解生成弱堿,陰離子水解生成弱酸,陰陽離子都水解生成弱酸和弱堿.

例3下列各式不表示水解反應或水解方程式不正確的是( )

①HCO-3+H2OH3O++CO2-3

②HS-+H2O=H2S+OH-

③3CO2-3+2Al3++3H2O3CO2+2Al(OH)3

④NH+4+CH3COO-+H2O=NH3·H2O+CH3COOH

⑤HCl+H2OCl-+H3O+

⑥CO2-3+2H2OH2CO3+2OH-

(A) ①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②⑤⑥ (D) 全部

解析:①為HCO-3的電離方程式;②為水解反應,但HS-的水解應是可逆的,應寫“”,不應寫“=”;③是雙水解,CO2-3與Al3+的水解相互促進,能進行到底,故應寫“=”;④也是雙水解,但它們的雙水解程度比較小,不能進行到底,故應寫“”;⑤是電離方程式;⑥CO2-3的水解應分步進行,不能一步寫.答案為(D).

四、抓影響

一般的鹽類水解是可逆的,在一定條件下都會達到平衡狀態(tài).若條件改變,則水解平衡將會發(fā)生移動,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1.內(nèi)因:鹽的離子與水中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結合的能力的大小,組成鹽的酸或堿的越弱,鹽的水解程度越大.

2.外因:(1)溫度:水解反應是吸熱反應,升高溫度會使鹽的水解程度增大.(2)濃度:溶液濃度越小,實際上是增加了水的量,可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使鹽的水解程度增大.(最好用勒夏特例原理中濃度同時減小的原理來解釋).(3)酸或堿:向鹽溶液中加入酸,可抑制陽離子的水解,促進陰離子的水解;向鹽溶液中加入堿,可抑制陰離子的水解,促進陽離子的水解.

例4為了配制NH+4的濃度與Cl-的濃度比為1∶1的溶液,可在NH4Cl溶液加入( )

①適量NH4NO3 ②適量NaCl ③適量氨水 ④適量NaOH ⑤水 ⑥硫酸

(A) ②⑤⑥ (B) ①③⑥ (C) ①③ (D) ②④⑤

解析:在NH4Cl溶液中存在:

NH+4+H2ONH3·H2O+H+

使c(NH+4)∶c(Cl-)

五、抓應用

有關鹽類水解的反應,大致有以下幾種應用:

1.確定物質(zhì)的制備方法;

2.確定鹽溶液的配制和保存方法;

3.進行物質(zhì)的除雜;

4.進行物質(zhì)的鑒別;

5.判斷加熱灼燒后的產(chǎn)物;

6.判斷離子能否大量共存;

7.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1)用FeCl3溶液止血;(2)用純堿水溶液去污;(3)用明礬凈水;(4)用泡沫滅火器內(nèi)裝飽和的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滅火;(5)施肥時草木灰不能與銨態(tài)氮肥混合使用;(6)用氯化銨溶液作焊藥去除金屬制品表面的銹斑.

例5下列事實:①Al2S3、Mg3N2等不能在溶液中制取;②NaHSO4溶液呈酸性;③長期使用化肥(NH4)2SO4會使土壤酸性增大,發(fā)生板結;④加熱能增加純堿的去污能力;⑤配制CuCl2溶液,用稀鹽酸溶解CuCl2固體;⑥明礬能凈水;⑦鎂粉放入氯化銨溶液中有氣體放出;⑧加熱FeCl3·6H2O晶體,往往得不到FeCl3固體;⑨NH4F溶液不能用玻璃瓶盛放;⑩盛Na2CO3溶液的試劑瓶不能用玻璃塞.其中與鹽類水解無關的是( )

(A) 全部 (B) 除②⑦外

(C) 除②以外 (D) 除⑨以外

解析:NaHSO4溶液只電離不水解.答案為(C).

六、抓比較

1.多元弱酸的正鹽溶液根據(jù)弱酸根的分步水解分析,要牢記第一步水解程度大.如Na2CO3溶液中:c(Na+)>c(CO2-3)>c(OH-)>c(HCO-3)>c(H+).

2.多元弱酸的酸式鹽溶液要同時考慮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的水解和電離情況,同時還要分析是水解程度大還是電離程度大,然后才能進行比較.如NaHCO3溶液中:c(Na+)>c(HCO-3)>c(OH-)>c(H+)>c(CO2-3).

3.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各種因素(如電離產(chǎn)生的H+或OH-的抑制作用、其他水解離子的抑制或促進作用、該離子水解前濃度的大小、該離子水解程度的大小等).如在相同濃度的下列溶液中:①NH4NO3,②CH3COONH4,③NH4HSO4,④(NH4)2SO4,c(NH+4)由大到小的順序是④>③>①>②.

4.(1)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的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如電離因素、水解因素等.如NH4Cl和氨水的混合溶液:①一般情況下,顯堿性,以電離平衡為主(水解平衡存在但可忽略),此時c(NH+4)>c(Cl-)>c(OH-)>c(H+);②若NH4Cl濃度較大,則顯酸性,以水解平衡為主,此時c(Cl-)>c(NH+4)>c(H+)>c(OH-);③在某個恰當點,溶液也可能顯中性,此時c(Cl-)=c(NH+4)>c(H+)=c(OH-).

(2)若溶質(zhì)之間會發(fā)生反應,則應首先考慮它們之間的反應,然后根據(jù)反應后的溶質(zhì)進行判斷.

5.溶液中存在三個守恒:電荷守恒、物料守恒、質(zhì)子守恒,要注意應用.

(1)電荷守恒:整個溶液中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shù)一定等于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如NaHCO3溶液中存在著Na+、CO2-3、OH-、HCO-3、H+,它們存在著如下關系:c(Na+)+c(H+)=2c(CO2-3)+c(OH-)+c(HCO-3).

(2)物料守恒(原子守恒):電解質(zhì)溶液中,某種粒子的初始濃度等于它的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Na2CO3溶液中CO2-3能水解,故碳元素以CO2-3、HCO-3、H2CO3三種形式存在,它們之間有如下守恒關系:c(Na+)=2[c(CO2-3)+c(HCO-3)+c(H2CO3)].

(3)質(zhì)子守恒:在溶液中水的電離無論受到促進還是抑制,水電離出的H+與OH-永遠相等.如氯化銨溶液中:c(H+)=c(NH3·H2O)+c(OH-).質(zhì)子守恒可以由電荷守恒和物料守恒聯(lián)合推得.

在進行離子濃度大小比較時,若溶質(zhì)為兩種時,首先考慮兩者間的反應,然后根據(jù)反應后的溶質(zhì)進行判斷.

例6物質(zhì)的量濃度相同的下列溶液①(NH4)2CO3 ;②(NH4)2SO4; ③NH4HCO3;④NH4Cl;⑤NH4HSO4;⑥NH3·H2O;⑦(NH4)2Fe(SO4)2;⑧CH3COONH4;⑨NH4HSO3;⑩(NH4)3PO4按c(NH+4)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解析:NH+4 水解呈酸性.分步比較,第一步,按鹽中NH4+的數(shù)目分組:⑩;①②⑦;③④⑤⑧⑨;⑥.第二步,按其他離子的影響進行比較:①②⑦中,CO2-3、SO2-4、Fe2+分別對NH+4水解的影響為促進、無影響、抑制;③④⑤⑧⑨中,HCO-3、Cl-、H+、CH3COO-、HSO-3分別對NH+4 水解的影響為促進、無影響、抑制、促進、抑制.故c(NH+4)由小到大的正確順序為:⑩⑦②①⑤⑨④⑧③⑥.

例7常溫下將稀NaOH溶液與稀CH3COOH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 )

(A) pH>7,且c(OH-)>c(Na+)>(H+)>c(CH3COO-)

(B) pH>7,且c(Na+)+c(H+)= c(OH-)+ c(CH3COO-)

(C) pHc(H+)>c(Na+)>c(OH-)

(D) pH=7,且c(CH3COO-)>c(Na+)> c(H+)= c(OH-)

第7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POE策略;鹽類的水解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322-01

新課程、新標準、新技術、新方法。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各種新的教學模式、方法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教無定法,適合的才是好的,POE策略只是其中的一種,部分課程內(nèi)容宜采用"POE策略",并結合信息技術做探究實驗,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筆者針對課標要求和教材內(nèi)容,采用"POE策略"和手持技術對鹽類的水解教學設計試作探析。

1 教學思路

本課例結合信息技術,利用先進的PEO教學策略,重構教材內(nèi)容,結合學生已經(jīng)具備基本解決問題的弱電解質(zhì)電離平衡知識和平衡移動原理知識,引導學生以實驗為前提, 分析溶液中鹽所電離出的陰離子和陽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H+和OH-結合形成弱酸或弱堿的趨勢,可清楚地知道不同的鹽溶液呈現(xiàn)不同酸堿性的本質(zhì)原因。

POE策略的使用建立在學生了解實驗或事實情境的基礎上,結合手持技術和動畫模擬的使用,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預測的不一致性,從而形成正確的理解。采取活動探究與理論探究結合的形式,使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2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鹽類的水解反應概念引入

【展示】濃度均為0.1mol/L的碳酸鈉溶液、硫酸鉀溶液、氯化銨溶液、氯化鋁溶液、醋酸鈉溶液、和硝酸鈉溶液,手持技術設備(附PH傳感器)

【設問】鹽溶液都顯中性嗎?怎樣進行實驗操作可以知道這些鹽溶液的酸堿性?

【P-預測】碳酸鈉溶液為堿性,其它可能為中性,可以用PH試紙來測定或用PH傳感器來測定。

【O-觀察】使用PH傳感器測定前三種溶液的PH,并將測定結果投影到大屏幕上。再請同學來測定后三種溶液的PH值。

【設問】6種溶液中有4種不為中性,碳酸鈉溶液的確為堿性,這是為什么?

【E-解釋】某些鹽溶液中存在著水解平衡,因而顯酸或者堿性。

【結論】引入鹽類的水解反應概念。

環(huán)節(jié)2:探究鹽類的水解反應原理

【設問】往一只裝有100ml蒸餾水的燒杯中,滴加2滴酚酞,不斷加入碳酸鈉(邊加邊攪拌), 從微觀的角度看鹽溶液中具體微粒數(shù)目的變化?溶液的顏色如何變化?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最終的濃度還相等嗎?PH值將如何變化?

【演示】把碳酸鈉慢慢加入蒸餾水中,并打開磁力攪拌器,用1個PH傳感器測定其PH,并繪制PH曲線,通過電腦投影到大屏幕上(如圖1)。

【P-預測】

[學生甲]溶液中微粒OH-、Na+、CO32-變多,H+變少,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濃度不相等,溶液變紅色。

[學生乙] 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最終的濃度不相等,溶液由中性變堿性,PH從7變大。

【O-觀察】通過大屏幕上PH曲線的變化,PH由7逐漸變大,溶液逐漸變紅色。

【設問】純堿溶液為何顯堿性?

【E-解釋】碳酸鈉溶解電離出CO32-,CO32-可水解消耗水中的H+,促進水電離,OH-變多,所以純堿溶液顯堿性。

【追問】為何溶解前期溶液PH突然增大,最后幾乎不變?

【E-解釋】前期碳酸鈉易溶解,CO32-水解消耗水中的H+,促進水電離,OH-變多,所以前期PH突然增大;后來,由于溶液達到飽和,水解達到平衡,PH幾乎不變。

【投影】 用PPT課件展示鹽類的水解的微觀過程(三維動畫)。 通過動畫使水解的微觀過程宏觀化,并能進一步強化鹽的水解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過程,使學生加深對鹽的水解的認識。

【設問】如何判定其它鹽類是否水解及鹽溶液酸堿性?

[學生甲]當鹽溶于水后,電離出來的微粒與水中微粒結合能變成弱電解質(zhì)的,就能水解。

[學生乙]水中OH-變多則為堿性,反之則顯酸性。

【總結】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兩強呈中性。

【練習】舉一反三。

3 教學反思

本課例圍繞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師作為促進者,應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依據(jù)學生的認知心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過程中,由學生依其原有的知識,提出支持的理由,去預測曲線變化。在觀察的結果和預測不同時,產(chǎn)生概念的沖突,由學生提出其解釋。教師要對學生的解釋適時做出引導,畢竟學生對看不見的微粒的行為和抽象的原理難以完全把握與理解。

恰當?shù)倪\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知識,把握自己的認識過程,增強自己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孫丹兒,李法瑞,占小紅.基于手持技術的高中生化學概念學習認知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2

[2] 趙國敏.化學概念轉(zhuǎn)變教學中PEODE策略的探索和嘗試[J]. 化學教學,2012,(4)

第8篇

鹽的水解是高中化學的重點內(nèi)容,同時也是基礎內(nèi)容。涉及較多的知識點,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及靈活性。高考中涉及此類考點,主要考察學生對電離平衡、強弱電解質(zhì)等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及各項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然而,由于鹽類水解知識相對較分散,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往往遇到各種問題,影響解題效率,打擊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因此,本文針對“鹽的水解”中的相關問題來提出相應解決方法,以望對后期學生解題起到參考作用。

一、比較溶液酸堿性強弱

鹽類水解在高考題中較為常見,通常情況下,鹽類水解規(guī)律為:當有弱就水解,無弱不水解;越弱、越熱、越稀越水解;誰強顯誰性,同強顯中性,弱弱具體定。如:醋酸鈉為強堿弱鹽,水溶液由于醋酸根的水解進而呈現(xiàn)堿性;而醋酸銨為弱酸弱堿鹽,其水解程度呈現(xiàn)中性。學生只有了解鹽類水解規(guī)律才能夠熟練解題。而在高考中,主要考察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方程式、原理或外界條件對水解平衡的影響等。

例1:對滴有酚酞試液的溶液,做以下操作時顏色變深色的是()

A 氨水中加入少量的NH4CL B 對明礬溶液進行加熱

C 在小蘇打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Cl固體 D 對CH3COONa溶液加熱

解析:A項:因為NH4CL水解后為呈現(xiàn)酸性,對顏色無影響。B項:明礬溶液加熱過程中,AL3++3H2O====AL(OH)3+3H+,當加熱時,平衡向右移,且水解程度逐漸增大,酸性逐漸增強,故對顏色沒有影響,不發(fā)生任何變化。C項:NaCl加入到酚酞試液中并不發(fā)生水解,故對顏色無影響。D項:由于CH3COONa溶液加熱后呈現(xiàn)堿性,并加熱時水解程度逐漸增大,且堿性逐漸增強,根據(jù)誰強誰顯性,故顏色逐漸變深。因此,此題正確答案為D。

二、比較溶液離子濃度大小

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比較,應明確鹽的電離是強烈的,而水解是微弱的。此外,還應明確多元弱酸鹽的水解可分布進行,且第一步尤其重要。在高考中常見的題型為選擇題,有時以判斷題或填空題出現(xiàn)。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應確定溶質(zhì),然后分析溶質(zhì)的水解或電離,根據(jù)相關規(guī)律作出正確判斷。在等式關系中,可利用電荷守恒、元素守恒等知識作答。

例2:已知溫度相同,溶液均為0.2mol/L,由小到大排列以下溶液酸性值:①NH4HSO4

②(NH4)2SO4③NH4NO3④NaNO3⑤CH3COONa⑥NaCLO()

A ③①④⑥②⑤ B ③②⑥⑤④①

C ②①⑤④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此道題主要考察溶液酸堿性及強弱規(guī)律。①項:NH4HSO4為強酸,溫度相同情況下,在溶液中全部電離,其反應方程式為:NH4HSO4= NH4+ +NH4HSO4。由于水解而呈現(xiàn)酸性,其離子反應式為:NH4+ +H2O= NH3?H2O+ H+。因此,濃度大而酸性小。②項:(NH4)2SO4與NH4NO3都屬于強酸,其中NH4+水解進而呈現(xiàn)酸性,但(NH4)2SO4中的NH4+濃度最大,因此,其酸性值小于NH4NO3的酸性。③項:NaNO3為強酸強堿,且經(jīng)過溶液電離呈現(xiàn)中性,同時⑤⑥項均屬于強酸強堿,比較該三項的酸性值則需要比較OH-濃度,看水解程度。因為HCLO的酸性值小于CH3COONa,因此,NaCLO的水解程度大于CH3COONa。根據(jù),“越稀越水解,越濃越難水解”的規(guī)律,故CH3COONa的酸性小于NaCLO。所以正確選項為:D。

三、判斷溶液離子是否共存

在考試中考察溶液中離子是否共存,一般情況,首先判斷其能否發(fā)生復分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雙水解反應等,應明確常見離子間的雙水解。所謂雙水解是指互相促進的水解。雙水解分為兩種,即完全水解與不完全水解。如:完全水解:AL3+與HCO3-發(fā)生水解,所生成的沉淀與氣體能夠脫離反應與體系,導致反應程度較大,甚至能夠?qū)崿F(xiàn)徹底反應。不完全水解:NH4+與CH3COO-發(fā)生水解,都能夠溶于水中,且能夠相互促進,但生成的CH3COOH與NH3?H2O不是氣體也不是沉淀,不能夠減小生成物濃度。因此,NH4+與CH3COO-能夠?qū)崿F(xiàn)共存。

例3:下列情況下,哪一項能夠?qū)崿F(xiàn)離子共存()

A Ph=1的溶液中SO42-、CL-、NH4+、Mg2+

B 酸性值為7的溶液中,NO3-、Na+、Fe3+、CL-

C Ca2+ 、A13+、I-、HCO3-

D A13+、CL-、NO3-、Ca+

第9篇

【關鍵詞】化學教學;教學行為;評課;質(zhì)性描述;量化分析

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是教師間的聽課、評課、磨課,在評課中推動聽課者、評課者、授課者的共同提高。近兩年福建省教師課堂教學技能大賽有評課這一項目,為了提高教師的評課能力和評課水平,筆者根據(jù)自己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結合實際評課經(jīng)驗,認為評課不能只是簡單評述某節(jié)課氣氛好,收獲多,細節(jié)處理到位,或引入巧,重點突出,結課妙等等,也就是說以前的單純質(zhì)化描述已不能適應了,必須引進量化分析,把質(zhì)化描述和量化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量化中認識一節(jié)課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客觀、科學評價一節(jié)課。

一、化學評課中的質(zhì)化描述

質(zhì)化描述評價是指評課者用語言或文字對授課情況進行描述性的評價,主要是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師素質(zhì),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說。近幾年有研究者還對上面五個方面進行細分,賦予一定的分值,根據(jù)達成度分等次給分,最后評出總分。根據(jù)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以及多年的評課經(jīng)驗,我認為可以從“一看面,二看線,三看點,四看輔助線”來描述評價一節(jié)課。一看面:即課的整體效果。主要看課堂是否整體把握住學科體系,在學科體系中展開教學;看教學內(nèi)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看課的結構與安排是否合理,課堂教學節(jié)奏是否合理;看課的目標達成度,即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二看線:即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這條主線。師生互動、交流,達到共同成長,教學是否關注到主體與個體的成長。具體一條是教師教的這條線,從教師的語言、教態(tài)、機智、親和度、課堂表現(xiàn)、教學基本功、教師情緒等方面評價。另一條是學生學的這條線,從學生學得如何、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的參與度與參與愉悅度來考量。三看點:即課堂教學的亮點、創(chuàng)新點、個性特色。可以是教師對問題的處理有特色,也可以是師生教與學認知的碰撞點、課的延伸點的絕妙處理,還可以是教師教學的個性特色,他人難于模仿雷同的,不能是大家都差不多的。四看輔助線:即教學的輔助與服務。考量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情況;多媒體的合理應用情況;作業(yè)的布置與反饋情況;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幫助、方法的指導情況。從以上四個維度來描述一節(jié)課已是較全面準確的,對單課堂也能較好地評說,但他取決于評課者的專業(yè)水平、經(jīng)驗,沒有固有標準,是一種模糊評價,比如課堂教學怎樣的節(jié)奏才能算是合理呢,沒有量的限度;學生的參與度如何計算;教師的提問、講解、追問等語言行為是否合理等等。這就需要有量化的分析。

二、化學評課中教學行為的量化分析

我們通過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選取東北師大鄭長龍教授在《化學課程與教學論》一書中對教學行為的分類法,即語言行為、指導行為和直觀行為三類,具體如下:

語言行為 直觀

行為

指導

行為

啟發(fā)式提問

追問

設問

強調(diào)

過渡

總結

指正

學練

法習

指指

導導

表1課堂教學行為分類

根據(jù)評課的要求和聽課者在聽課過程中易于記錄關注的點,我們只選擇其中幾項重要的教學行為進行統(tǒng)計比較,通過比較、分析讓教師們從量的觀點認識教學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從量化的觀點來評價一節(jié)課。下面以《鹽類的水解》第一課時為例來進行說明。

在學習《鹽類水解》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平衡特征及移動原理,并討論了電解質(zhì)在水溶液中的行為,包括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初步從微觀角度認識了溶液酸堿性的實質(zhì)。本節(jié)內(nèi)容包括鹽類水解和鹽類水解的利用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重點內(nèi)容。教材在設計上先是通過實驗讓學生感受鹽溶液的酸堿性,獲取鹽溶液并不一定呈中性的感性認知,并通過討論活動從宏觀上認識并概括出鹽的組成與其溶液酸堿性之間的關系,這是第一層。在學生完成感性認識后,教材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去探究鹽溶液呈酸堿性的本質(zhì),教材分類討論了鹽在水溶液中形成弱酸或弱堿的過程,分析了這一變化對水電離平衡的影響,從微觀粒子變化的角度揭示了鹽溶液酸堿性的本質(zhì)。第二部分實際上是討論平衡移動原理在鹽類水解平衡上的應用,及在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的意義。第一課時的知識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zhì),掌握水解的規(guī)律,學會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一)課堂教學時間控制分析

表2課堂教學時間分配表

引入

(分鐘) 展開(分鐘) 小結

(分鐘)

老師 7 鹽類水解規(guī)律 鹽類水解實質(zhì) 水解離子方程式 4

8 9 14

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來看(見表2),老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處理,在引入時,先復習初中堿跟酸反應生成鹽的類型歸類,為后面講解鹽的類型與其水溶液的酸堿性的關系打下伏筆,接著由學生生活中玩過或抹過肥皂水的滑膩感引出氯化銨水溶液與鎂條的實驗,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并提出學習目標,這樣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認知沖突,激發(fā)探究欲望,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準備解決的問題上來,講課很順又節(jié)約時間。在水解規(guī)律,水解實質(zhì)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分別用8、9、14分鐘,從本課的重點、難點分析是合理的,課堂節(jié)奏較好,結課用了4分鐘,結合課本練習的講評歸納本節(jié)學習內(nèi)容。在水解實質(zhì)中,老師抓住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因素,醋酸根結合水電離出來的氫離子,生成弱電解質(zhì),使氫離子濃度降低,促進水的電離,溶液呈堿性。既簡單明了,又抓住本質(zhì)。接著讓學生依據(jù)例子自己解決氯化銨的水解,將教材中其余鹽的水解的分析,改成問題解決由學生自行解決,既能及時鞏固剛剛學習的分析方法,又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在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老師用14分鐘,時間充足,練習到位,易錯點點撥到位。結課用了4分鐘,歸納引導好,指導學生學法。

(二)課堂教學行為時間控制分析

表3課堂教學行為時間表

教師類別 教師展示、實驗講解

(分鐘) 師生互動、問答

(分鐘) 學生小組活動(分鐘) 總教學時間(分鐘)

老師 時間 25 11 6 42

占總課時比例 59.5% 26.2% 14.3%

從課堂教學行為時間上看(見表3),講解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59.5%,講述時間太長說明老師沒有采取實驗探究教學,在時間統(tǒng)計時我們將教師展示、演示實驗計為教師講解,老師總體安排合理,講解時間若扣去演示時間8分鐘,對本節(jié)屬概念教學是合適的;從課堂上學生小組活動的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14.3%,老師給學生留出了比較充分的時間去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練習,課堂上老師演示實驗操作完,五支試管分五組讓學生傳遞細致觀察,討論實驗現(xiàn)象,另留出3分鐘來讓學生練習水解離子方程式書寫,時間充分有效;老師課堂上師生互動、問答的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26.2%,這說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都是在和教師的對話和交流中學習的,師生問答的大部分時間是在交流分析水解的規(guī)律和實質(zhì),教師給與及時的反饋,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緊湊,思維流暢,有老師對這節(jié)課評價為“行云流水”,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問的有效性分析

表4提問情況統(tǒng)計表

提問次數(shù) 單獨提問次數(shù) 提問停頓(在3秒以下的次數(shù)) 學生個別回答人次 “是非型”提問的次數(shù) 提問后學生沉默次數(shù)

老師 70次 2 0次 2人 0 0

從課堂提問的次數(shù)來看(見表4),提問70次,老師采取的是“引導、討論”為主的啟發(fā)教學,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質(zhì)疑,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故整堂課都是在師生的問答、討論、交流中完成的。還有老師善于設計臺階式問題,降低了提問的難度,課堂連續(xù)性較好;如在剖析水解本質(zhì)時,設置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溶液顯堿性的本質(zhì)是什么?②是由CH3COONa溶液中哪種離子引起的呢?③為什么CH3COO-會引起這種變化?這樣設計的思考題,既切合學生實際,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從思維起點逐漸向終點延伸,最終得到了答案。

老師提問次數(shù)多,但提問很多是對學生的啟發(fā)式提問,在課堂上沒有出現(xiàn)“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低效提問,這個是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評課中,評課者有意識記錄教學行為時間,次數(shù),在評課中把量化化分析和質(zhì)性描述有機結合起來,會達到有理有據(jù)的評說效果。這樣,才能讓上課者恍然大悟,讓聽課者茅塞頓開。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鋁三角”,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移動

所謂“鋁三角”的轉(zhuǎn)化,指的是Al3+、Al(OH)3和AlO2-的相互轉(zhuǎn)化,這是高考的重要知識內(nèi)容,也是高三復習的重點,然而在高三一輪復習中,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在這塊知識上學生基礎薄弱,一般情況下,學生能夠初步掌握Al3+Al(OH)3AlO2-的轉(zhuǎn)化關系,對于AlO2-

Al(OH)3Al3+的轉(zhuǎn)化關系在高一初學時很少提及,學生在復習時,由于對每一種物質(zhì)的性質(zhì)理解不到位,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常常顛三倒四,在有限時間內(nèi),為了提高高三復習效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Al3+、Al(OH)3和AlO2-這三種粒子的歸屬出發(fā),深入研究它們的性質(zhì),發(fā)現(xiàn)每一種粒子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問題,巧妙借助“化學反應原理”中化學平衡的觀點,從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和鹽類水解兩個不同角度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鋁三角”的轉(zhuǎn)化,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度一: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

以Al(OH)3為分析對象,Al(OH)3是兩性氫氧化物,可以看作弱酸,也可以看作弱堿,在水中能發(fā)生酸式電離和堿式電離,電離過程如下I和II:

3OH-+Al3+ ?葑 Al(OH)3 ?葑 H++AlO2-+H2O

I II

若在AlCl3溶液中滴加強堿,如NaOH溶液,由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Al3+,加入NaOH溶液,發(fā)生反應生成Al(OH)3, 此時溶液中就會存在平衡I和平衡II, 隨著滴加NaOH溶液,c(OH-)增加,OH- 必然會繼續(xù)結合Al3+使平衡I正向移動,當Al3+幾乎全部轉(zhuǎn)化Al(OH)3 后,再加入NaOH溶液,則會中和II中 H+ 使平衡II正向移動,最終生成NaAlO2,上述過程的離子反應方程式如反應①和反應②。

3OH-+Al3+=Al(OH)3 ①

Al(OH)3+OH-=AlO2-+H2O ②

同理,若在NaAlO2中滴加強酸,如鹽酸,會使平衡II逆向移動,生成Al(OH)3,再滴加鹽酸,會使平衡I逆向移動,最終生成AlCl3,該過程的離子方程式如反應③和反應④。

AlO2-+H++H2O=Al(OH)3 ③

Al(OH)3 +3H+=Al3++3H2O④

角度二:鹽類的水解

分別以AlCl3和NaAlO2為分析對象,前者屬于強酸弱堿鹽,后者屬于強堿弱酸鹽,在溶液中存在鹽類水解Ⅲ和Ⅳ,過程如下,AlCl3溶液顯酸性,NaAlO2溶液顯堿性。向AlCl3

Al3++3H2O?葑Al(OH)3 +3H+ Ⅲ

AlO2-+2H2O?葑Al(OH)3+OH- Ⅳ

溶液中滴加強堿,如NaOH溶液,酸堿中和,使反應 Ⅲ中c(H+)減小,平衡 Ⅲ正向移動,生成Al(OH)3,繼續(xù)滴加NaOH溶液,可以看作反應Ⅳ中c(OH-)增大,平衡Ⅳ則逆向移動,最終生成NaAlO2,上述過程的離子反應方程式如上述反應①和反應②。

同理,若在NaAlO2中滴加強酸,如鹽酸,會使平衡 Ⅳ正向移動,生成Al(OH)3,再滴加鹽酸,會使得平衡 Ⅲ逆向移動,最終生成AlCl3,該過程的離子方程式如上述反應③和反應④。此外,從鹽的水解角度分析,可以非常明確鹽溶液的酸堿性,從而判斷鹽溶液與酸堿能否反應,如AlO2-溶液顯堿性,可以與OH-大量共存,與H+不能大量共存。

綜上所述,利用化學平衡的觀點,從電離平衡和鹽類的水解兩個角度去闡釋Al3+、Al(OH)3、AlO2-的相互轉(zhuǎn)化,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鋁三角”的轉(zhuǎn)化關系,從而能夠正確書寫相關化學及離子反應方程式。同時,能幫助學生樹立平衡觀點,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眾多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戴建良.高三化學一輪復習“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zhì)”教學實錄及點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11):39-42.

[3]唐玉露.數(shù)形結合 巧學“鋁三角”[J].新課程導學,2012(14):59,63.

[4]顧介秀.化學中的“三角轉(zhuǎn)化關系”[J].高中數(shù)理化,2011(21):50-51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8―0079―01

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切創(chuàng)造發(fā)明活動的核心。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zhì)的組成、結構、性質(zhì)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物質(zhì)和創(chuàng)造物質(zhì)。那么,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疑問是探索科學原理的向?qū)В谴呱鷮W生積極思維的源泉。那么,怎樣才能在化學教學中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呢?首先,教師應當分析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其次,設問要注意隱蔽性和梯度性,不能直接給出結論。問題不能太難,要讓學生在解疑時有一定的切入點。如,在學習“鹽類水解”一節(jié)時,教師可提問學生:酸溶液pH值小于7,堿溶液pH值大于7。那么,NaCl、NH4Cl及CH3COONa水溶液的pH值是多少呢?根據(jù)常識,學生或許會馬上得出答案。但通過實驗,他們會感到很詫異:為什么結論與自己想的不一樣呢?這樣則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探索新知。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而且還要堅持啟發(fā)式教學原則,應把教學過程變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對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的責任感,使創(chuàng)新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行為。可以采取諸如自學輔導法、質(zhì)疑答疑法、對比論證法、對抗賽法和化學游戲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對于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注重實驗的創(chuàng)新性與探索性,可采用“實驗、啟思、引導”的教學模式,通過實驗設計問題情境,展示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特殊功效。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置于“看和聽”的位置,應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可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盡量讓他們多動手。教師在講解的同時,也可請學生上臺進行實驗演示。此外,還可把教材中的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如,在講鹽類的水解反應時,首先,由學生實驗入手,讓他們通過一組實驗發(fā)現(xiàn)不少鹽溶于水,但并不像原來所認為的那樣鹽的溶液都呈中性,而是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性質(zhì)。這是什么原因呢?由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然后,提出鹽類水解反應概念,分析水解的原因。最后,歸納總結出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并討論鹽類水解的實際應用。實踐表明,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不僅體現(xiàn)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開展多種課外活動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還應該重視對其興趣廣泛性的培養(yǎng)和興趣持久性的關注,要積極創(chuàng)新課外活動的方式及內(nèi)容。一方面,可利用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密切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廣泛性。另一方面,教師可結合大量的趣味化學知識、化學與社會及化學與生活的關系、化學史、化學魔術、化學謎語、化學游戲和趣味化學實驗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講座、表演及比賽等方式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第12篇

由于它涉及的內(nèi)容廣,綜合性強,常常是困擾學生的難點。筆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總結了幾點處理此類問題的規(guī)律以供參考。

一、解題要領

要掌握好指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和鹽類的水解平衡以及電荷守恒、物料守恒以及質(zhì)子守恒。

二、考點例析

(一)不等關系

例1:NH4Cl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____。

解題要領:考慮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

解析:在NH4Cl溶液中存在如下過程:

強電解質(zhì)電離:NH4Cl=NH4++Cl-

水的電離平衡:H2O?葑H++OH-

NH4+的水解平衡:NH4++H2O?葑NH3?H2O+H+

如果不考慮水解因素,則:

C(NH4+)=C(Cl-)>c(H+)=C(OH-)

實際情況是有少量NH4+水解變?yōu)镹H3?H2O,而使NH4+的濃度略微減小,并使溶液呈酸性,最終結果是C(Cl-)>C(NH4+)>c(H+)>C(OH-)。

(二)守恒關系

1. 電荷守恒

在電解質(zhì)溶液中,不論存在多少種微粒,溶液整體不顯電性,即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是相等的。

2. 物料守恒

電解質(zhì)溶液中,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鹽類的水解等因素,都會造成微粒種類發(fā)生變化,但任何一種原子的數(shù)目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此時,某一組成成分的原始數(shù)目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數(shù)目之和。

3. 質(zhì)子守恒

依據(jù)水的電離,所產(chǎn)生的C(H+)和C(OH-)應是相等的。但是由于水解因素,雖然H+和OH-完全來自于水的電離,實際存在的C(H+)和C(OH-)卻不相等。

例2:將相同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某弱酸HX溶液與NaX溶液等體積混合,測得混合后溶液中c(Na+)>c(X-),則下列關系錯誤的是( )。

A. c(H+)>c(OH-)

B. c(HX)

C. c(X-)+c(HX)=2c(Na+)

D. c(HX)+c(H+)=c(Na+)+c(OH-)

解}要領:對于一些不容易辨出屬于哪類守恒的式子,可以先列出各個守恒式,然后通過加減代數(shù)關系進行整理。

解析:(1)已知條件:c(Na+)>c(X-)

(2)電荷守恒:c(Na+)+c(H+)=c(X-)+c(OH-)

(3)物料守恒:2c(Na+)=c(X-)+c(HX)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鲁县| 张北县| 吉林市| 当雄县| 沂南县| 凤山县| 贡觉县| 天等县| 衡山县| 兴山县| 高密市| 宁陵县| 宁国市| 舟山市| 射阳县| 乌兰浩特市| 定南县| 祁门县| 岳普湖县| 宜川县| 大埔县| 文山县| 华蓥市| 桂阳县| 招远市| 东宁县| 河西区| 开远市| 四平市| 息烽县| 建始县| 张家口市| 阿瓦提县| 丽江市| 广水市| 镇原县| 建瓯市| 台中市| 八宿县| 汾阳市|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