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護理常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0引言
據WHO估計,到2020年左右,我國會迎來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冠心病) 的“流行”頂峰. 心臟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我國的冠心病發病趨勢正在上升[1]. 200510/200710,我院心內科病房共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40例,我們在正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健康教育及新型護理模式,強調心理、社會因素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響,收到了滿意效果.
1臨床資料
老年冠心病患者140(男78,女62)例,年齡68±2歲,均符合WHO提出的冠心病診斷標準[2]. 心肌梗死45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術后44例,冠狀動脈旁路術(CABG)后3例,心絞痛56例,高脂血癥108例,高血壓82例,糖尿病63例,吸煙者72例. 患者住院后根據病情,篩選出無嚴重并發癥、精神狀態相對較好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取新的護理模式整體護理[3],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4],使患者了解不同階段護理活動(程序)的意義,配合治療及護理,指導他們進行心臟康復鍛煉. 出院時囑咐患者每月1~2次復診,持續6 mo~1 a.
2護理
程序首先向患者詳細說明病情,講解治療的可行性,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對每個患者所用藥物的用法、機制、作用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詳細說明,使其充分了解用藥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時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及藥物反應,用藥前、后定期協助醫生抽血檢驗及心電圖檢查,用藥過程別注意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變化,仔細觀察有無頭暈、頭痛、皮膚瘙癢、皮疹等藥物不良反應.
3健康教育
采用宣傳欄、口頭講解、座談會等多種健康教育形式. 讓患者了解:① 疾病知識:讓患者知道冠心病與一些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有關,還與一些易患因素有關如吸煙、肥胖等,讓患者了解冠心病的常見癥狀. ② 治療常識:常用藥或備用藥應放在隨手可取處,并學會自我護理. ③ 合理飲食:選擇低膽固醇、低動物脂肪、少糖、少鹽、富含維生素、粗纖維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 ④ 藥物應用常識:讓患者知道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硝酸甘油可引起頭脹、頭痛、面紅,抗心絞痛藥很不穩定,應保存在避光的金屬盒內,半年更換;同時讓患者知道如何正確服藥:服藥前先閱讀標簽上說明,按醫囑只服規定的藥量,不可自行加減,按時服藥,勿自行縮短或延長服藥的間隔時間. ⑤ 活動適度:適當的體育活動可加強心肌收縮力,促進側枝循環,增強體力,降低血膽固醇. 老年冠心病患者適當的鍛煉是必要的,如打太極拳、跳舞、慢跑等,但體育活動要適宜,以不感到勞累為度;學會自測心率,掌握運動強度;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以備胸痛時舌下含服. ⑥ 煙與酒的健康教育:吸煙能引起微血管收縮,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和猝死. 飲酒過多可使動脈粥樣硬化加重. 讓老年患者認識吸煙和飲酒的危害性. ⑦ 便秘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適量進食多纖維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預防便秘;⑧ 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情緒激動;洗澡時水溫在40℃左右,時間不超過30 min,門窗不宜緊閉,以免引起暈倒;指導家屬學習一些醫學常識,掌握一定的救護知識,以便發現疾病發作征兆.
1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通過整體護理及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了冠心病病因、用藥的注意事項及危險因素,掌握了簡單的自救方法,基本了解與自己疾病有關的護理及預防保健知識,提高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榮,姜小英,鄭翠紅,等. 老年冠心病患者應對方式及相關因素研究[J]. 護理研究,2006,20:16.
【摘要】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衰退性疾病,嚴重地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老年癡呆是繼惡性腫瘤及心、腦血管病之后,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第4號殺手。現結合我科老年護理工作實際,談談對老年癡呆患者的病情觀察及特殊護理的體會。
【關鍵詞】老年癡呆;病情觀察;護理
老年癡呆是老年人因各種原因引起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智能損害綜合征,是大腦功能全面衰退引起的疾病。它是一個慢性進行性加重的過程,老年癡呆患者往往存在多種潛在危險, 多由護理照料不周導致,為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必須做好患者的病情觀察與護理工作。
1、病情觀察
老年癡呆病人早期除了具有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行動緩慢等一般衰老的表現以外,個性改變是最常見和最引人注目的癥狀,如病人變得孤僻、自私、冷淡、情緒不穩、活動減少、睡眠障礙等。通過發現這些早期精神異常現象,可以及時進行醫治,以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對于意識障礙且處于興奮狀態者,要認真觀察其有無發燒、尿潴留等異常,及時予以解除。對病人的某些反應,要給予一定的重視,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亂語而不予以理睬。對于有沖動、傷人、自傷、逃跑等病態行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要有專人照管,尤其對有自殺或逃跑企圖的病人要嚴加防備,進行精神安慰,不要責備,以免增加對立情緒。家中剪刀、繩子、火柴、滅鼠藥等要收藏好,以免發生意外。對有嚴重特殊行為或病情不穩的病人,盡量避免其外出活動,必要時可住院治療。
2心理護理
由于精神因素與老年性癡呆關系密切,所以,做好老年癡呆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對老年癡呆病人發生的一些精神癥狀和性格變化,如猜疑、自私、幻覺、妄想,家人應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寬容,給予愛心。,用誠懇的態度對待病人,耐心聽取病人的訴說,對于病人的嘮叨不要橫加阻擋或指責。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滿足應耐心解說,切忌使用傷害感情或損害病人自尊心的語言和行為,使之受到心理傷害,產生低落情緒,甚至發生攻擊。更不能因為病人固執、摔打東西而對其進行人格侮辱,或采用關、鎖的方法來處理。鼓勵病人,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有針對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然后有計劃、有目的地與病人個別交談,解決其思想上的問題。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談話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顧慮,以促進病情的穩定與緩解。
3心理治療與智力訓練
癡呆病人除出現智力衰退外,常可發生情緒變化,表現為憂郁、欣快、淡漠、行為散漫或不穩定,甚至出現暴怒等沖動行為,故癡呆患者除需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護理、營養補充、智力訓練和康復運動外,心理治療及護理對癡呆患者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癡呆患者由于智能全面衰退,接受心理治療護理比正常人存在一定的難度,必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熱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復指導訓練,鼓勵病人振奮精神,樹立信心。其方法有以下幾點:
(1)耐心解釋。一般說來,病人對自己所患的疾病的病因、發展、治療、護理及預后不了解,很想知道有關自身疾病的知識。而老年性癡呆的病人往往有思維能力障礙,記憶力減退,因此就更需要醫護人員或家人給予耐心的解釋,以減輕病人的顧慮和迷惑。
(2)鼓勵與安慰。鼓勵就是讓患者通過努力達到某種目標,安慰就是讓患者放棄某些念頭去適應現狀。鼓勵要遵照可行的原則,要使病人感到只要自己努力,便可以改變現狀達到所期望的目標,使病人善于在不利的因素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安慰就是體諒病人內心的苦惱或憤怒的情緒,給予同情和支持。
(3)保證。所謂保證是指充分利用醫護人員的社會角色在病人心目中的影響力取信于病人,
使他們相信醫護人員或家人的認識是正確的,從而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如當老年性癡呆病人表現出悲觀失望,認為自己是一個廢人感到抑郁時,醫護人員和家人應向病人保證:“你的病沒有那么嚴重,我保證只要你自己多動手,完全可以生活自理。”如果病人相信了醫護人員和家人的話,就會相信自己,從此不再悲觀、抑郁。
(4)指導。指導是指告訴病人應如何靜下心來養病,教會病人怎樣進行自我生活護理,告訴病人怎樣去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指導者不是代替病人去做某些事情,也不是給病人硬性規定讓其去做,而是啟發病人的積極性。例如,讓病人整理床鋪,教病人怎樣去疊被子、掃床、鋪平床單等。一次教不會,再來一次,只要病人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發現病人對所教的內容感到厭倦時,應停下來讓病人休息或做些他感興趣的事情,下次再接著教,直到病人學會為止,而不是每次去代替病人整理被子。
(5)暗示。暗示就是通過語言、動作、情景等信息交流手段使病人直接接受灌輸給他的觀念、認識,甚至感受。暗示時語言要肯定、誠實,有時可以故意安排與別人交談的情景,使病人感到偶爾地正好聽到,這樣則容易使病人相信,借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也可以直接的暗示,如當病人情緒緊張而不能人睡時,可以給一些安慰劑(維生素類)代替安眠藥。另外,在支持性心理治療中,恰當地利用宣泄的手段,使病人積郁已久的苦悶傾訴出來,一吐為快,也是減輕病人心理壓力的一種方法。
幫助癡呆病人進行智力鍛煉的內容很豐富,如常識、邏輯聯想能力,計算分析和綜合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思維的靈活性。①邏輯聯想、思維靈活性訓練,從兒童玩具中尋找一些有益于智力的玩具。②分析和綜合能力訓練,經常讓病人對一些圖片、實物、單詞作歸納和分類,③理解和表達能力訓練。給病人講述一些事情,講完后可以提一些問題讓病人回答。④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盡可能地讓病人多了解外部信息,不要使其處于封閉的生活環境,鼓勵與他人的接觸交流;對于家庭生活中的事情,應當有目的地讓病人參與,并給予指導和幫助。⑤常識的訓練,所謂的常識中有相當的內容屬于病人曾經知道的、儲存在記憶庫里的東西,伴隨病情加重不斷丟失,如果能經常提取、再儲存,遺忘速度會大大減慢。⑥數字概念和計算能力的訓練,抽象的數字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比較困難,更何況有認知障礙的病人,但在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字概念和計算,只要留意,可以有許多讓病人鍛煉的機會。
參考文獻
[1]舒芳,羅緩玲.55例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18)
結果:對于輕度患者,兩組護理后MMSE、ADL評分較護理前無明顯改變,兩組間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于中、重度患者,觀察組護理后MMSE、ADL評分較護理前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護理后MMSE、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P
結論:綜合的責任制護理干預可以改善中、重期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效果確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28
Clinical responsibility dementia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u Zongxia Liu Xiaoyan Lu Huaimei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ar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are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dementia retirement.
Methods: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Light Health Division veteran hospital treatment, moderate and severe dementia of 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equal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patient using a different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To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3 months of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covery.
Result:For patients with mild,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MSE, ADL scor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a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or the latter, the sever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e MMSE, ADL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MMSE, 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reatment (P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accountability, the cognitive function and weight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the exact effect, should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ccountability Integrated care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022-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老年癡呆癥經常發生在50歲以后人群中,老年癡呆癥嚴重影響到了患者老年生活,給社會與家庭經濟帶來了困難。患者患病后會出現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障礙,在沒有意識障礙的狀態下,記憶、思維、分析判斷、視空間辨認、情緒等方面出現障礙 [1]。本文研究著重研究80例患者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變化,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老干部保健科治療老年癡呆癥患者80例,其中輕度患者20例,中度患者50例,重度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女60例,男20例,平均年齡68.34±10.25歲,平均病程4.45±2.34年,患者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學以下30例,中學30例,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美國NINDS―ADRDA標準診斷 [2],臨床早期表現為記憶力衰退、穿衣困難、不記得親友面貌,重度患者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無嚴重身體軀干疾病。將患者均等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常規治療后采用不用方案進行護理,對照組護理:對患者進行分析和綜合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常識、數字概念和計算能力五方面訓練,訓練護理過程統一由護理人員進行。觀察組護理:①分責任制安排護理:將40例患者分成輕、中、重三小組,每組由不用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每小組安排3名護士,組長負責監督護理到位情況;②根據病情情況制定護理內容:根據患者文化程度,對輕度患者安排其加強身體鍛煉,對患者演示一些復雜圖片、實物,對常用單詞作歸納和分類,對患者進行提問并要求其作答。對中、重度患者合理安排常識問題,一對一智力問答,對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加強休息,用腦適量;③心理護理:在患者清醒、意識清晰時,微笑解釋所患病情,并告知患者不必緊張,對焦慮與抑郁的患者與其耐心的溝通,使患者了解病情并積極戰勝它;④生活護理:對輕度患者在生活上囑咐患者注意多參加一些對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動,與朋友廣泛的交流,對中、重度患者照顧其生活起居,提高功能訓練強度,以盡快達到護理效果,防止病情惡化。護理三個月后觀察護理效果。
1.3 療效判斷。患者認知功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評價,量表一共有5個認知功能能力,滿分為30分,分數越低表明癡呆情況越嚴重,劃分是否癡呆與受教育程度有關,因此如果老年人是文盲又小于17分、小學又小于20分、中學以上又小于24分,則為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ADL評分,滿分為100分,日常不能自理完全依賴分值為0-20分,重度依賴為25-45分,輕、中度為75-95、50-70分 [3]。
1.4 統計學分析。將所得數據利用SPSS20.0軟件包處理,兩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或X2檢驗,按α=0.05的檢驗水準。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MMSE量表評分比較。對于輕度患者,兩組護理后MMSE評分較護理前無明顯改變,兩組間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于中、重度患者,觀察組護理后MMSE評分較護理前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護理后MMSE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P
表1 護理前后兩組各程度患者MMSE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兩者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見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各程度患者ADL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步入高齡化階段,老年癡呆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該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 [4,5]。解決老年癡呆癥帶來的問題關鍵還是在于預防,臨床來看,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老年病的人患老年癡呆的風險要大一些,控制好“三高”,對預防老年癡呆有利 [6]。在進行老年癡呆治療的同時,人們往往會忽略老年癡呆的護理,人們對老年癡呆癥的治療這一誤區導致了患者病情的惡化,有研究資料顯示,控制老年癡呆時可進行藥物治療,同時輔以大腦功能鍛煉,保證睡眠時間等護理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社會對于對于老年癡呆癥患者缺少關愛,尤其是對喪偶老人,關懷程度更是不夠,由于現在我國社會環境情況,老年患者子女多不在身邊,家人不能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和溝通交流,這對于臨床的護理人員護理要求又進一步提高了要求。
【摘 要】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社會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加,老年人口比例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老年病人對護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康復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多年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積累了一些關于老年病人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的一些心得體會,現于大家一起分享。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360-0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護士通過美好的語言和親切的交談指導患者正確的對待疾病,了解病情,減輕痛苦。進入老年期的病人,由于年齡逐漸增大,機體組織器官功能衰退,多臟器功能受損并存,一病多癥或一癥多病。由于老年病人多是慢性病患者,長期飽受疾病的困擾遷延不愈,給患者和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負擔。除了機體發生生理或病理性改變外,心理狀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心理活動比較復雜。他們對病情的估計多為悲觀,對疾病缺乏了解,對疾病康復缺乏信心,心理發生了改變,這時就會產生孤獨、寂寞、情緒低落、自卑、失眠、焦慮、害怕、敏感多疑、易怒、自尊心受挫,這時我們加以適當的疏導,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以及康復的時間。因此在臨床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該主動接近患者并與其交談,從而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改變他們對疾病不正確的看法,了解他們所擔心的問題,讓他們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臨床表現和治療經過以及預后如何,使他們對自身所患疾病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從而打消他們的顧慮,針對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
一些老年人在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以后,社會環境改變了,減少了同外界交往的機會,在以前的工作中有一定的職務和豐富的工作經驗,現在突然閑下來,會有失落感,無價值感,而子女又忙于工作,有的老人又喪偶甚至獨自居住,難免產生孤獨寂寞,這時更需要從生活上以及心理上去關懷他們。護理人員應將老人當長輩、當親人、當朋友、拉近和他們的距離,關心和尊重他們,用言行感化老人,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同時組織開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消除孤獨寂寞的心理。根據不同老人的不同心理特點,耐心細致的疏導和滿足其合理要求,使他們感到我們是真正的關心他們。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及康復時間。在工作中要耐心細致,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通過他們的親屬和朋友了解他們的性格以及發病原因,了解病人的心理變化,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對采集的資料加以分析和研究,制定完整系統的護理方案。對待病人要和藹可親一視同仁,耐心解釋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使他們感到被重視和足夠的尊重,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指導患者正確服藥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為病人創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做一些體育鍛煉,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心理得到安慰,才能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和身心健康,因此心理護理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對老年病人實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覺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方式的過程。正確恰當的健康教育是病人做出健康決定和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老年病人因為機體器官功能的減退以及自身健康水平的降低,所以更渴望獲得有關疾病的知識以及健康保健的知識。尤其是知識型的老年病人有強烈的獲取健康知識的愿望,他們希望在住院期間能夠更多了解醫療衛生護理常識以及健康常識,所以對健康教育的要求會更高。同時在住院期間讓病人了解和學習有關健康知識以及疾病的治療方法更有助于病人主動配合疾病的治療和護理,加快疾病的康復時間以及減少或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和心理狀態的調試以及康復,從而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開展系統的健康教育,通過與病人以及家屬的溝通過,也會讓病人及家屬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更加明確各種檢查以及治療方法的目的和意義,取得患者的信任,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促使醫患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從而減少醫患之間的摩擦和糾紛的發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促進健康,恢復健康以及健康保健。健康教育也能幫助病人建立對自己健康的責任感,更加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使其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在醫療中也不是所有疾病都能夠通過治療而達到康復的,所以當有些疾病不能痊愈時就要教育病人適應受損的功能,必須面對或學會處理永久性健康的功能的改變,學會維持日常的新知識新技能,同時也要教育患者的家庭也要了解和接受患者的功能改變,學會幫助患者維持健康保健的手段。
健康教育是有計劃進行的活動,要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進行健康教育時,要遵循評估、診斷、計劃和實施幾個步驟來開展教育活動,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健康教育的內容。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學習期望、學習需要、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動力,然后護理人員通過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制定出適合個體需要的教育計劃,根據病人的學習需要選擇適當的教育的方法。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病情制定詳細的健康教育內容。老年病人由于疾病多,用藥多,用藥復雜,所以要囑咐患者一定要遵循醫囑服藥,不要亂用藥,解釋亂用藥的不良后果,提高對藥物的認識合理用藥。同時告訴患者自身疾病的治療方法病情的現狀、治療的效果以及預后情況,疾病的控制以及并發癥的預防等。同時指導病人如何配合治療檢查以及飲食。在日常生活中指導患者培養良好的生活規律以及生活習慣,飲食要合理搭配,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低糖、低鹽飲食,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清淡易消化,營養均衡。不吸煙、不喝酒,堅持體育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選擇適宜的運動方法,運動形式不要過于激烈,運動形式以打太極拳、氣功、散步等方式較為理想。通過鍛煉增強意志和毅力,使人精神愉快。保持健康的心理,保持樂觀的情緒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提高自身抵抗心身疾病的能力。心胸坦蕩,遇事不急不躁,對生活充滿信心,精神生活豐富,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擺脫孤獨感,正確對待疾病,睡眠時間要有規律。樂觀主義和堅強的意志是老年人戰勝病魔的最寶貴因素。
隨著醫療衛生的迅速發展,健康教育已成為一種治療手段,應納入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并進行質量監控。
老年患者入院后,護士應給病人親人般的感受和高度的信任,首先做到儀表整潔,舉止文雅、端莊,語言溫順,態度和藹誠懇,技術操作熟練,工作認真負責,從而消除了老年患者的思想顧慮,信賴我們,從心理上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
尊重老年患者尊嚴,禮貌待患。護理操作時,不以床號代替患者姓名,不勉強改變和制止老年患者的生活習慣和怪僻。用關心和同情的語言,和藹誠懇的態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運用科學的語言、高尚的醫德,喚起老年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如腦血管病的患者,大多肢體活動欠靈活,語言不清或表達能力差,因生活不能自理而悲觀失望,自尊心極強。和他們講話要耐心和藹,態度要熱情誠懇,以取得患者對我們的信任,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樣才能很好的配合醫療工作,使患者早日康復。
作為一名護理工作者,要做到心靈美,愛崗敬業,對于危重病人,尤其是無子女照顧服侍者,往往會產生悲觀輕生的念頭。對這種病人,我們不僅在精神上給予同情和安慰,生活上更要細心的照顧,用我們的愛心喚起他對生活的熱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精神治療作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長壽老人和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病、冠心病等老年患者日趨增加。有些患者,一旦確診患了某些疾病,由于對醫學常識了解甚少,便認為得了不治之癥,精神極度緊張,恐懼心理十分嚴重,往往產生精神異常的改變。對此我們要向其講解相關的醫學保健常識,解除老年患者的思想顧慮,使其正確對待疾病。例如一些冠心病的患者,恐懼心理十分嚴重,雖然他們的病情不重,但是他們行走、坐著都要手捂心前區,生怕一松手,心臟就會出事,還不時地摸著自己的脈搏,一旦發現有早搏,便驚慌失措,繼而心絞痛發作,夜不能眠,久而久之,病人抵抗力下降,導致病情加重。對于這類病人,我們既不能責難訓斥,更不能漠不關心,要以溫和的語言,耐心友善的態度,給他們細心講解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可以舉一些療效好的典型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逐步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往往收到滿意的療效。
今天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準備了街道辦事處關于世界人口日宣傳活動總結一覽,希望內容對您有幫助,更多精彩的內容更新盡在這里,歡迎閱讀。
今年是第XX個世界人口日,為促進家庭健康和諧,迎接黨的十順利召開,緊緊圍繞“讓家庭健康、和諧”這一活動主題,結合我辦事處實際情況,安排布署,精心組織,策劃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紀念“ 7.11 世界人口日”活動,為引導全社會支持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幫助家庭創業,促進和諧家庭的發展,號召全民對家庭要“人人盡一份心、盡一份力,人人都有貢獻”形成有利于家庭事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現將 “ 7.11世界人口日”活動總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
我辦事處制定了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宣傳活動方案,對活動的具體任務及分工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借用轄區醫療部門的優勢為本次世界人口日宣傳活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期間還利用人口學校等宣傳服務陣地,廣泛宣傳計生法律法規、晚婚晚育、關愛女孩、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等知識。
二、具體活動實施
1、加大組宣傳員培訓力度。為了更好地完成宣傳活動,深刻挖掘基層計生工作人員的創新思想和業務能力,推動全辦事處人口宣傳工作整體上水平,我們聯合轄區醫療部門組織各社區宣傳員進行了主題知識培訓, 此次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技術培訓、家庭護理、嬰幼兒早期教育等相關生活知識,結合我辦事處人口計生工作實際,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給基層提供更多的業務指導和幫助。
2、針對性地開展居民講座、設立咨詢臺。我辦事處聯合各大醫院的醫務人員對老年人、新婚夫婦、0-3歲嬰幼兒父母開展針對性的講座,發放《保健護理小常識》。深入到居民聚集的地方設立優生優育、生殖健康、家庭護理、嬰幼兒早期教育、藥具等咨詢臺,社區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熱情接待前來咨詢的群眾,提供義診服務并回答她們有關生殖保健、家庭護理等方面的問題。
3、以“7.11世界人口日”為契機,大力開展家庭婦女生殖保健服務,營造有利于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社會氛圍。在此次宣傳活動中,懸掛橫幅標語3條、設立咨詢臺5處,此次活動共計放發宣傳單600余份,避孕藥具300余盒,義診人數達1200余人。本次活動主要針對新婚、準媽媽、更年期婦女、老年人保健及護理常識,深得居民的稱贊。
總之,本次世界人口日活動宣傳效果比較好,內容也較以往豐富。使廣大居民尤其是家庭中最需要關懷的孩子、老人能夠在此次活動中受益匪淺,通過世界人口日的宣傳主題,知道自己不僅在計劃生育領域里在家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而且對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決定作用。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國家不能忽視的問題,如何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政府以及相關不得不重視的課題。而保障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社區護理服務。但是,在我國目前社區護理服務門診中,嚴重缺乏專業的護理人才,很多學生即使學習護理專業出身,但是不愿意深入到社區、門診等機構去工作,大部分專業人才都前往大型醫院就業,造成社區人才供應嚴重不足。而目前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時,對學生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還不夠重視。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未來的實踐活動中,應該更加注重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變革,以尋求最佳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相關老齡化保健體制的完善提供重要的保障。
2進一步開展社區護理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針對目前我國人口老年化現狀問題,我國急需解決人口老年化社區保健服務問題。但是,目前我國社區護理還遠遠不如西方國家,我國社區護理仍然過于年輕,雖然已經經過三十年的摸索,在實踐中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卻還是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例如我國上海、廣州以及深圳等地的社區護理服務體制已經逐漸建立并得到完善,但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卻還是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筆者總結實踐經驗,針對多年來教育教學的變革提出相關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完善護理教學法
教育教學方法的可行性是確保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內容,也是社區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和重要內容。例如,現代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的情趣教學法、互動教學法以及探究式教學法等,這些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均得到人們的認可,能明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所以作為一名護理學的教師,應該針對我國目前老齡化現狀,迎合社區服務機構的發展需求,為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培養專業的人才。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價值觀念的教育,讓學生能認清市場的需求,明確其未來的發展和就業方向。教師在教學方法變革的過程中,應該注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2加強學生社區護理健康知識教育
在理論知識教學中,很多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但是對于社區深入專業的護理知識卻掌握得不夠全面,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加強學生社區護理健康知識教育,為學生后期實踐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應該普及老年人口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控制措施,加強疾病常識的教育,讓學生掌握實際需要使用的知識,以更好的應對未來社區的實踐工作。社區護理健康教育知識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2.3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并落
實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案是開展教學實踐的重要前提,也是實踐活動的基礎。教師不僅要結合老齡化人口常見的身體狀況問題,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然后,還要注重在實踐中認真落實教學方案,讓學生能真正從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總之,作為我國政府未來必將重點完善和改革的工作之一,社區護理服務,當前社區護理教學也應該迎合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及時的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為我國社區護理服務事業和老齡化保健體制發展提供專業的護理人才。所以,作為教育的研究者和實施者,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實踐變革活動中,推動教育研究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3結束語
隨著醫學模式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護士的言行舉止,技術水平對療養員的生理、心理都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這對從事老年療養員護理工作的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考慮到療養員需求的多樣性,我們通過采取健康宣教、安全護理、心理護理、人性化護理等措施,內容涉及生理、心理、醫療及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1年10月至2006年3月來我院療養的老年療養員102例,男性63例,女性39例,年齡70~80歲,平均(74.67±2.85)歲。
2 老年人特點
老年人隨著機體生理功能的衰退,一般表現為感知覺能力減弱,記憶力下降,動作遲緩等特點。而性格特征,一般表現為主動性、靈活性、積極性降低。
3 健康宣教特點
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有利于體現護理的延續性,增進友情。療養員入院時,護士應主動熱情接待,讓其休息片刻再辦理入院手續。耐心細致介紹療養院和療養房的大致情況:比如誰是主管醫生、誰是主管護士[1]、療養期間生活安排、發生意外的急救措施等等。讓療養員盡早熟悉情況適應環境,給療養員營造一個溫馨的良好氛圍。出院時健康宣教應囑旅行途中注意事項,上下車注意安全,注意飲食,有服藥的應按時按劑量服用,回到家中定期體檢,適當鍛煉。膳食搭配合理,生活有規律,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和充足陽光。
4 護理
4.1 安全護理。
在眾多老年療養員中,部分有病情的、年紀大的、不服老的、不愿意麻煩別人的、或獨自一人來療養的療養員,都是護理中的重點對象。這部分療養員比較容易發生意外,例如迷路、摔跤、病情發作等。常可引起丟失、骨折、誘發腦血管意外等,甚至危及生命。護士在護理這部分療養員時,要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加強觀察和護理力度,提醒他們注意所在環境的危險因素,防患于未然。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到療養員的生活和治療需求,例如浴室、廁所、樓道墻壁上安設扶手,衛生間配備坐式便器,洗手間和床頭配備報警裝置。夜間有地燈照明,室內外危險處有醒目的警示牌,防止各種各樣的意外發生,保證老年療養員的安全。
4.2 心理護理。
4.2.1 維護老年人尊嚴。對待老年人要有禮貌,如同尊重長輩,對于他們在職與否、職位高低應一視同仁。態度誠懇、體貼入微、理解和諒解他們的健忘、嗦,耐心傾聽他們的談話。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并給予幫助,對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要耐心勸解。對聽力下降的老年人與其交談聲音要洪亮,可輔以手勢或文字表達意思等等。
4.2.2 增強老年人對護理人員信賴感。關心體貼他們的日常需求,注意自己的語言藝術,良好的語言交流技巧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關鍵之一[2],做到言而有信,以取得信賴與配合。有針對性制定護理措施,采用因人施護的辦法,解除老年人的疑慮。
4.2.3 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應幫助老年人充分利用療養院提供的各種療養條件,調節情緒、陶冶情操、鍛煉意志,以樂觀開朗的健康心理度過療養生活。此外,還應向老年人宣傳心理衛生知識,介紹心身相互關系的常識,增進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承受角色轉換后的心理應激,自覺地進行某些不良行為的改造。
4.3 人性化護理。
4.3.1 “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人性化服務主要是文明服務和文化服務,從療養員入院開始,全面執行全程優質服務工作規范,從實際工作入手。如讓新入院錯過開飯時間的療養員能吃上第一頓飯,下雨時能主動送上一把傘,在標準內為療養員設生日宴,歡迎宴和歡送宴等,使服務內容更加人性化。
4.3.2 增加文化娛樂活動。根據服務對象、條件、氣候、設備、有計劃地安排娛樂活動,包括講座、畫畫、棋類、球類比賽等。比如外出參觀游覽,由醫生護士陪同,請地方導游進行講解,讓療養員了解當地名勝古跡、民情風情、文化生活等。有意義的活動對增進療養員的身心健康有積極的作用。
5 效果與體會
5.1 療養員滿意率明顯提高。通過療養質量問卷調查表反饋,療養員對護理工作質量及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滿意率由4年前的94%提高到現在99.6%。主動、熱情為療養員服務已在療養院蔚然成風,并成為每位護士的自覺行動。
關鍵詞: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4-0-01
近年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約4000萬,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0%[1,2]。老年人工作壓力減小,營養相對過剩,加之各項生理機能退化,使糖尿病患病率增加。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發病率約為10%[3]。選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與我院就診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探討護理干預對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120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4],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40~72歲,平均(56.5±5.3)歲;病程1~10年,平均(6.6±2.4)年。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41~71歲,平均(57.3±5.6)歲;病程1~11年,平均(6.8±2.0)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
1.2.1 心理護理
糖尿病患者易產生害怕、焦慮等情感障礙,不利于疾病的治療。消除患者情感障礙,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療格外重要。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取得患者信任,并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針對性做好心理指導,消除緊張、悲觀等負面情緒,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治療。
1.2.2 用藥指導
護士反復強調患者用藥時間和劑量重要性,指導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老年糖尿病患注射胰島素等強降血糖藥物時易發生低血糖,應密切監測患者血糖變化以免發生休克。指導患者及家屬胰島素的使用劑量、時間及注射部位,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低血糖的癥狀、預防及處理。
1.2.3 飲食護理
飲食護理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部分,總原則是在控制總熱能的前提下,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等營養物的全面均衡攝入。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具體情況為患者設計合理的飲食計劃,在控制總熱能的前提下均衡營養攝入。患者日常飲食中限制糖分攝入,忌葡萄糖、蔗糖等高糖飲料。
1.2.4 運動護理
運動是糖尿病治療中的又一重要部分。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促進脂肪和糖的代謝,降低胰島素抵抗,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制定運動計劃,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以適宜的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等中、低強度運動,時間不宜過長,不宜空腹或劇烈運動。
1.2.5 健康教育
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有利于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根據患者文化程度,講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病程轉歸及臨床特點等基本常識。強調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長期合理飲食、堅持運動、科學用藥,同時學會放松心態,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質量。
1.2.6 出院指導
定出院后發放糖尿病知識手冊,定期隨訪,隨訪1年,定期復查血糖和尿糖等,電話督促患者合理飲食、堅持運動、科學用藥、血糖監測及預約復診。
1.3 觀察指標
患者出院后隨訪1年,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1-74)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5]。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用t檢驗進行分析。定義P
2 結果
1年后隨訪,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ADL評分和生活質量分值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并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患者對糖尿病疾病的認知程度低,生活方式不合理與病情發展密切相關。老年糖尿病患者并發癥多,病情復雜,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患者進行系統的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合理用藥,健康飲食,運動指導,科學用藥,改變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同時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1年后隨訪,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1-74)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1年后,觀察組ADL評分和生活質量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趙雪紅,程麗君.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5,25(2):130.
[2] 王.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及效果評價[J].吉林醫學,2012,33(6):1306.
[3] 福建省.心理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比較[J].福建醫藥雜志,2011,33(4):167-168.
臨床資料
我科共有離休老干部160人,其中男124人,女36人,年齡70~96歲。昏迷患者、癡呆患者、病情危重除外。
心理特點
干部病房老年患者疾病的特點是,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同時存在,服用的藥物也是多種多樣。患者心理特點大多為焦慮、緊張、恐懼、猜疑、凡事依賴,表現為孤獨寂寞、情緒不穩、有些悲觀,迷信廣告宣傳的保健品。加之這些患者都是離休的干部,平時受人尊敬,生活優越,因此,自尊心極其敏感,依賴性強,容易產生失落感。
針對這些問題,所要采取的護理措施
要熱情:從患者入院時開始,要熱情接待,不要直呼其名或床號,要講究語言藝術,既要使患者高興,又要遵守原則。盡可能的尊重他們,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科室主任,主管的醫師,責任護士。護送患者到病房,測量生命體征的同時,介紹作息時間、探視制度,提醒患者不要把貴重物品帶到病房,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讓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接受治療。
要專心:由于老年人認識能力下降,聽力減退,耳聾眼花,反應能力降低,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等特點,因此,護理人員要用文明禮貌用語,使病人有親切感。與病人交談時語言要柔和,語速要緩慢,語態要熱情,對耳聾的患者更需語言與動作結合的方式,使其聽懂并理解,體現對病人的關心與同情。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認真解釋,使患者對病情有一些了解,認識和體諒老年病人的心理變化。
要耐心:由于老年病人長期受疾病的折磨,容易產生焦慮、易怒、不安、猜疑等心理。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耐心、恒心,給病人更多的關懷、同情。要勤巡視病房,多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護理要更加細心,服務周到,言行謹慎,任何時候處理問題都要沉著冷靜、忙而不亂,有條不紊地做好救治工作,給患者一個良好的印象,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告訴病人病情波動是常見的。多與病人談心,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困難。還可了解家屬的思想狀況,這樣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對患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合理與否必須認真聽取,酌情處理。對于條件達不到造成的誤會,應誠懇的解釋,時刻尊敬和體諒老年人,使其變擔心、疑心為舒心、安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其產生親切感、舒適感、安全感、信任感,才能有利于配合治療。
要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由于患者住院時間長,缺少親人陪護,加之心理脆弱,易產生悲觀,寂寞心理,急于找到精神上的寄托。此時,特別需要護理人員給予認真的照顧和關懷,尤其是老年人年老體衰,記憶力差,經常忘記吃藥,一定要及時提醒或按時、按量看著患者服藥到口。在生活護理上,細小處的無微不至,護理操作上的一絲不茍與熟練,和藹友善的服務態度,適當的鼓勵,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給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其能正確對待疾病。認識到只要能配合治療,疾病是一定能得到控制和治愈的。
在病區加強衛生宣教,給病人講解健康常識。醫護人員一定要積極耐心地宣傳相關知識,對病情許可的患者要鼓勵、動員、指導其進行適當的活動,以增強體質,促進身體的康復。讓病人看看電視娛樂一下,閱讀一些書籍,看看報紙愉悅一下心情,正如清代醫家吳尚先所說,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心曲消愁,有勝于服藥也。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是藥物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是護理學科中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增加,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不但要在技術上精益求精,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對每個老年患者做好心理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病人的心態,增強患者戰神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使患者心理處于最佳狀態,積極配合治療,使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聞慧英.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中國實用醫藥,2008,3(11):102.
教會患者適當掌握活動強度:避免過度增加腹內壓的動作,如劇烈咳嗽、提重物等,防止人工的黏膜脫出。
關鍵詞:健康教育老年高血壓病護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82-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首先研究對象來自某醫院就診的15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在這156例患者中,男101例,女55例,患者的年齡在60~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8±8.1)歲;患者體重為44~82kg,平均體重是(52.8±6.3)kg。兩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專以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9例,高中及高中以上39例,初中及初中以上35例,初中以下63例。患者基本情況:所有患者都屬于原發性高血壓且不存在嚴重的并發癥情況,患者神志清醒,配合治療。排除范圍:繼發性高血壓與癥狀性高血壓、重要器官如心、肝、腎疾病等、神志不清、不愿配合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對照組78例患者實施內科傳統的常規護理,實驗組78例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在實驗組患者中,21例為冠心病,43例為高血脂癥,14例為糖尿病;在對照組患者中,22例為冠心病,41例為高血脂癥,15例為糖尿病。所有患者都接受過高血壓方面的知識和健康教育。
1.2方法。兩組都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療方案的制訂。對對照組78例患者實施內科傳統的常規護理,實驗組78例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基本常識和飲食運動以及心理方面的講解。
1.2.1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①個別指導。對病情不同、知識層次不一以及不同階段的患者應施以簡單的語言指導。②專題講座。定期適時舉辦專題講座,相關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進行高血壓方面的保健、癥狀、治療以及康復等知識的講解,讓患者與家屬對高血壓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和掌握,使其明白高血壓是一類長期性疾病,患者不用感到驚慌和恐懼,做好長期乃至終身治療的準備,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血壓并減少并發癥。對生活中的習慣,比如吸煙、飲酒以及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應進行嚴格控制,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1.2.2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①常識性教育: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有關高血壓診斷和誘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教育,使其對高血壓并發癥的預兆有所了解,認識到它的危害。②藥物指導:高血壓是一個漫長的治療過程,尤其是一些中度偏上患者,應最好終身治療的思想準備。為此,應對患者堅持服藥的重要性進行講解,對藥物的名稱和劑量特別是注意事項進行著重說明,為患者講解哪些藥物會對患者產生不良反應,強調用藥的依從性,叮囑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使其意識到治療高血壓對預防心腎功能的損害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③運動教育:適量運動利于減肥,有助身心健康,對降壓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建議老年患者適時適量開展運動,比如太極拳或者散步等,保持至少3次/周,10~60min/次,運動之后的心率保持在130次/min,若有心悸現象發生,需立即暫停運動。運動可分次進行,并逐漸增加強度,當身體有出汗、呼吸急促、疲倦等現象即停。④飲食教育:高血壓的發生不但和遺傳與情緒波動較大等相關,還和高鈉飲食以及過度飲酒和吸煙等有關,而飲食可作為非藥物治療的措施之一。高血壓患者應進食低脂和低膽固醇以及鈣、鎂、鉀與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選擇維生素和纖維素含量較高的蔬菜,攝鹽量應低于6g/d。禁烈酒,盡少飲酒,可少飲適量紅酒;勸導吸煙者戒煙。⑤心理教育:高血壓患者大多伴有抑郁、焦慮甚至敵對的情緒,護理人員一定要盡量穩定患者情緒,使其保持愉快輕松的心態面對現狀,接受治療,保持有效溝通,給患者足夠的鼓勵和信心,使其勇于和病魔抗爭,并取得最終勝利。
1.3統計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
2結果
在實驗組78例患者中,有51例患者顯效,占實驗組患者人數的65.4%,在對照組78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顯效,占實驗組患者人數的32.1%。通過對比分析可知,實驗組患者的整體顯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護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其治療效果,并改善預后情況。
3總結
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老年患者因為種種原因,對高血壓的了解知之甚少,很多時候的治療都是半途而廢,使血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作為促進患者健康的必要環節,健康教育是高血壓降壓的首要關鍵階段。臨床實踐證明,當人體血壓處于平穩狀態時,收縮壓與舒張壓均在標準值范圍之內,且與腦卒中和冠心病等危害性較大的疾病呈正相關,因此,控制好血壓對預防人體重要器官的損害有著積極作用。以健康教育為基礎指導,進行全方位綜合預防和治療,對加強患者的認識,控制患者的飲食合理性以及穩定患者情緒等方面都具有較好的效果;還能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其獲得更多的關于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以及控制等知識,遵醫服藥,實現平穩降壓。
參考文獻
【關鍵字】臨床護理;老年;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提高,心血管疾病也正在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大問題。心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年較一年高,導致患者死亡和殘廢最多的原因便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每年要造成有兩百多萬人的死亡[1]。老年人有很大的幾率患上心血管疾病,一旦發病將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將會承受極大痛苦。本文對我院收治的2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進而探討健康教育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34例,女92例;年齡59-86歲,平均年齡(73.4±6.7)歲;其中冠心病65例、高血壓76例、心肌梗死23例、心絞痛44例、風濕性心臟病18例。將2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為采用健康教育干預的實驗組(113例)和未采用健康教育干預的對照組(11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發病類型、治療用藥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包括基礎護理、監測病情和宣傳基本的注意事項等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具體措施如下:將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采用口頭講述與宣傳圖片相結合等方式對患者開展教育,讓心血管疾病的認識深入人心。定期以授課的方式召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講解,鼓勵大家在講解后踴躍發言,并且組織大家討論,以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讓患者潛移默化的記住防病措施。將飲食調理的概念引入患者的治療中,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和體質狀況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通過疾病知識的講解來指導患者正確面對病情,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態,從而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科普藥物副作用,防治患者由于害怕藥物副作用而停止治療的情況出現。由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絕大多數服藥時間非常長,有些需要終身用藥,因此灌輸長期藥物治療的正確觀念給患者,讓其思想上能接受長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1.3評價方法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簡易量表(WHOQOL-BREF)[2]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生活質量與得分成正相關。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4.0處理,檢測數據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2結果
兩組患者在生存質量簡易量表平均得分方面比較,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t=10.3290,P
3 討論
冠心病、高血壓等臨床死亡率高的疾病屬于常見病、多發病,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屬于心血管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便被冠上了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第一號殺手的名號。由于很多疾病相關的知識和保健常識老年人相對缺乏,且很多老年人有聽、寫、讀、閱、理解等能力上的退化,常常將很大的不便帶給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臨床上的治療和護理也存在很大的困難[3]。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有:攝入過多的三高食物,煙酒無度,不積極鍛煉身體與脂肪大量堆積,巨大的工作壓力,沒有很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生活習慣不規律[4]。
本組資料顯示,兩組患者在生存質量簡易量表平均得分方面比較,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在臨床護理中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實行健康教育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生存質量,在提高患者身體與心理狀態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能夠提高預后效果,有助于患者治療后更快的再次融入社會,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蘇書華.機關干部健康體檢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調查與健康教育探討[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30(z1):68-69.
[2] 田震靜,呂燁輝,付愛麗,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32(3):5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