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江雪古詩

江雪古詩

時間:2023-05-29 18:04: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江雪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江雪古詩

第1篇

1.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

2.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3.課后作業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

二、初讀感知,想像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像畫面。

3.指生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說

(1)播放音樂,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1)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2)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3)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讀

(1)抽生讀。

(2)集體評議。(師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3)練讀。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4)抽生背誦。

課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

--------------------------------------------------------------------------------

作者單位山東省文登市第二實驗小學

最新文章:

古詩《江雪》教學設計

學好新課程理念搞好新教學設計

《小珊迪》教學設計

《五彩光》(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第2篇

一、朗讀,感受音韻之美

語文教學,以讀為主,“讀”占鰲頭。書聲瑯瑯是當下語文課堂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這讀,是有層次地讀,是有方法地讀,是有意味地讀。

一是新課伊始,要“疏通全詩”地讀,其目標定位是讀通讀順。比如,關注“徑”“翁”等后鼻音,以及“蹤”“蓑”等平舌音。讀時還應注意字音的長短。

二是再次通讀,抑揚頓挫地讀。其目標定位是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有人說:“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古詩的聲韻即是審美的媒介,能傳達出古詩特有的形式美特征。這首五言絕句,從語言形式上說,節奏鮮明,前兩句是“二一二”式的、后兩句是“二二一”式的停頓,再加上“平長仄短”,故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這樣的節奏去誦讀。

三是層層推進,聲隋并茂地讀。其目標定位是了解詩意,讀詩達意;體J晤詩情,讀詩傳情;品味詩韻,讀詩升華。古詩的文字是作者思想、情感、心靈之載體。每次朗讀的推進都是一種隋感的遞進:了解詩的內容之后讀詩,引出的是意象美;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讀詩,體悟的是意蘊之美;了解詩的深意之后讀詩,品賞的是內涵之美。這幾個層次的朗讀,都要忌諱一味地追求讀的形式,而應有層次地推進,反復吟詠。

二、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詩中有畫:《江雪》這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作,是一幅意境深遠、構圖獨特的潑墨寫意山水畫。遠景:千山萬嶺,白雪皚皚;千道萬徑,瓊冰玉雪;人蹤鳥影,杳然不見;近處:茫茫江面,一舟靜臥,一翁披蓑戴笠,凝神端坐,執竿垂釣。這畫面中,天地間一片潔白,遠景其實是飄緲的,為的是突出這近景:一江、一舟、一翁、一釣。漁翁沉醉于冰天雪地,專注而忘情,立身天地,融心江釣!

畫中有詩:我們要在充滿意境的畫面中,品味詩句,理解詩意。教學中,教師可問:詩題既然是“江雪”,這詩中哪里有“雪”呢?教師可引導學生邊找雪,邊巧妙疏通每句詩的意思,從而領會詩的前三句只字未提雪卻見雪紛飛――這“雪”隱在這“絕”、這“滅”、這“蓑笠”中的高妙寫法。教師引領著學生與詩人同行,讀讀詩,品品雪,在慢讀浙懂的過程中,這幅奇絕的畫面就漸人心間了。

三、推敲,體會意蘊之美

推敲品味,就是收獲鮮活的語言?!霸姛o達詁”,斟詞酌句地品析古詩的精妙,不是架空分析和就詩論詩的誤區,而需要知人論世、具體分析,引領學生深入到作者所處的時代。

其一是品味詩情。大雪寂寥,百里滄桑,這是前兩句詩創設的情境;孤翁獨守,寒江獨釣,意蘊非常豐富。這里可帶領學生質疑:天氣這么冷,老漁翁為何卻在獨自垂釣?你有什么想要問問他的?然后讓學生猜猜:為什么天寒地凍了漁翁還垂釣?接著,教師適時補充柳宗元被貶永州、孤獨無友、痛失母親、疾病纏身的悲情遭遇。學生自然能夠感受到作者真實而獨特的情感。一個“寒”字,是柳公經歷一件件傷心事后心中的寒冷、悲傷;一份“獨”情,是柳公千萬孤獨卻堅毅不屈的清高孤傲。

其二是品味詩眼?!督芬辉姡笕私庾x的意蘊更為豐富。因為它構思的巧妙之處,不僅在于以巧奪天工之筆描繪畫面,而且奇以藏頭逆尾的八字,巧妙嵌入字里行間,有人說這“千萬孤獨,雪翁盡失”就揭示了作者吟詩的主旨。如果這飽含千思萬緒的情懷用一個字來概括,非“孤”無以言說,這便是我們解讀此詩的“詩眼”和關鍵處。這個“孤”的背后,值得我們去解讀:一是政治形勢的冷峻、險惡;二是作者情感憂傷、孤憤;三是作者對抗濁流的孤傲人格操守。

四、表達,感悟情思之美

歐陽修認為:寫作的捷徑,是“勤讀”“多為”而“自工”。在《江雪》的執教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兩次表達式的書寫,結合“知人論世”的具體分析,深入到作者內心深處,深入到文字內涵中去,展現詩歌藝術的多義性與朦朧性。

一是以文作畫,白描奇景。第一次,安排在熟讀古詩后,讓學生找“雪”,在找“雪”的過程中,巧妙地將奇景展開。了解大意之后,教師可創設情境。音樂的渲染,詩意地描述:“這皚皚白雪在天地間盡情地下呀,下呀……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輕輕閉上眼睛,你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教師可聲情并茂地朗讀這首《江雪》,然后,請學生睜開眼睛,拿起筆,將自己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二是以筆敘情,直抒情懷。第二次寫,安排在學生理解詩意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把詩文放在文化背景下閱讀,帶著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這背景,有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也有作者的生平。教師可補充柳宗元的生平資料,以讓學生補充認知。此時,讓學生將作者內心的感受傾注筆端即可。

五、拓展,延伸文化之美

這首詩,傳遞的是一種特殊情懷。古代的士大夫因儒家思想的浸潤,根深蒂固地想要有一番大作為,一心想要忠君為民,他們有滿腔熱忱與抱負,而柳宗元也不例外。所以,這個“釣”,釣什么?釣的是一份不屈、一份希望、一份孤獨、一份清傲。這漁翁文化背后的意蘊深遠得很。釣春者飄逸,釣夏者瀟灑,釣秋者成熟,釣冬者堅毅。此時,教師再適當補充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漁翁向往、漁翁情結、漁翁詠嘆,多元地理解古韻中的漁翁文化,便是有意義地拓展延伸。

第3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課堂教學;小學生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全面語文素養,并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為不同學生的各種發展傾向提供學習空間。因此,教師在開展詩詞教學時,要避免抹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避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此,本文圍繞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的要點及其實踐兩個層面進行了探討,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的要點剖析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學習經驗不足,因此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用教學資源對詩詞進行釋義,減輕小學生的學習壓力。

首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教學資源。嚴格來說,忽略身邊的資源而一味追求新、奇、特,不僅容易和教學的方向背道而馳,更容易與小學生的認知脫節,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進行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從身邊的課本資源著手,將詩詞中充滿新意、豐富形象的內容以及生活的場景呈現給學生;讓詩詞中蘊含的那些想象元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學生打造一個創新思考、勇于探索的教學氛圍,讓語文教材以多維度、深層次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

其次,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實現教材與其他資源的整合。相對來說,新時代的小學生身心發展表現出獨立而有個性的特點,尤其在認知方面,他們的視野會更加開闊,思維也更加活躍。所以在進行詩詞教學時,從小學生特有的認知特點出發,通過對教材、生活和其他課程等各個領域的資源進行整合,對詩詞教學資源進行補充,有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全面提升學習效率。

二、教學實例分析

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24課《江雪》教學為例。課堂教學共分為兩個部分。

1.教學資源的應用

在課堂開篇,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其次讓學生找出課文的關鍵詞,繼而以多媒體圖片和視頻,將課文中描述的景色展現出來,讓學生體會課文文本與真實場景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學習如何用夸張的語言文本來展現語境和描繪場景。

關鍵詞:①山、鳥、絕;②徑、人、滅;③孤舟、蓑笠;④獨釣、江雪。在提取關鍵詞的同時,首先,讓小學生對這些關鍵詞進行逐字分析,了解其在詩中發揮的作用;其次,引導學生采用聯系法和代入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內部認知結構及其生活經驗對關鍵詞進行研究和替換。

聯系法:首先,運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描繪場景有關的視頻,其次,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將其中的某一片段與關鍵詞進行對照,從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在課文中的作用。

代入法:讓學生嘗試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詩中的關鍵詞,以此來體會作者的思想和創作手法。

在上述案例中,通過找關鍵詞突出了教學內容的探究性。與普通課文相比,詩的語言更精練、文本結構更緊湊,課文的主題思想濃縮在短小的篇幅中,因此,這也加大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而以關鍵詞作為學習的媒介,采用聯系法、代入法、替換法等進行學習的拓展,一方面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對文言文課文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拓寬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2.教學方法的優化

以詩的意境作為分析重點,引導學生用對比、想象等方法分析和總結《江雪》的語言特點、文本編排、表現手法和意境描寫。例如,《江雪》這首詩中運用了哪些詞語來描繪場景,它們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境?如此,通過分析,使學生了解了《江雪》這首詩的特點,掌握了作者的創作手法。

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創設課堂情境。首先,引導學生看圖說一說《江雪》一詩所描繪的整體形象,繼而結合詩中詞語、關鍵語句,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次,讓學生從用字、用詞到文本編排、意境描寫以及中心思想等方面仔細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孤獨郁悶的心情,更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總之,中華古詩詞是中國的文化藝術瑰寶,是充分研究我國古代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更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充分重視詩詞課堂教學,全面優化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暢游在古詩詞的海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接受美學 模糊性 模糊美 古詩翻譯

接受美學理論概述及在中國的傳播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是一種文學批評理論,是西方當代文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代表人物為姚斯和伊瑟爾。姚斯認為,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形之中,讀者并不是被動的部分,而是“歷史的一個能動的構成” [2]。意義的實現依賴于讀者的期待視野,即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潛在的審美期待”決定著讀者接受能否實現,以何種方式、何種面貌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效果如何[3]。伊瑟爾認為接受美學理論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意義產生的關鍵是“視野融合”,即接受者的期待視野與本文或生活實踐視野的交融和相互影響。

接受美學揚棄了文本中心論,強調接受者的需求,強調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對藝術作品的調節機制,這一創意也得到我國翻譯界的重視。在我國,對接受美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的中國學者或轉載或摘譯簡單地介紹了接受美學理論。之后,國內學者紛紛展開了從接受美學理論角度對翻譯問題的探討,并取得一定成果。

接受美學理論在古詩翻譯中的作用

關于古詩詞翻譯理論的研究,大多從關聯理論、譯者主體性、功能語言學等角度進行研究。以人的接受實踐為依據的接受美學為古詩的模糊語言及其翻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是方法論上的重大變革。

根據接受美學理論,在古詩的翻譯中,譯者具有雙重性,譯者既要作為古詩原文的接受者(讀者)對原詩進行作品意義和審美價值的再創造,又要把握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通過模糊意象及意境的傳達,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極大地激活讀者的期待視野。

接受美學在古詩翻譯中的作用具體體現在語義、句法、意象、意境的模糊性等方面。

1.語義模糊:指語言表達意思的不確定性

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中“獨釣寒江雪”是關鍵句,對于本句是純粹的景物描寫還是托物言志,眾說紛紜。因此,本句也存在著多個譯本。許淵沖將其譯為“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王大濂譯為 “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 朱純深譯為 “Alone, he angles,a cold river of snow.”

可見,許和王的譯文都在“獨釣”和 “寒江雪”之間加了介詞 “in”或 “on” ,很明顯模糊性被明確化了,譯者讀了原詩后腦海中浮現的是寒冬里老人一人在冰冷的湖面垂釣的景象,也許垂釣的老人在享受獨釣的樂趣,也許孤獨的老人只能靠垂釣來驅趕寂寞,也許老人只是在釣魚沒任何心理活動,以上種種推測是譯者讀過原文后的不同理解,反映在譯文中便承載著作為原文讀者的譯者各自不同的感彩。朱的譯文只是景物的羅列并未用任何介詞或連詞連接,較為客觀地還原了原詩,也給譯文讀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間。任鶯在文章《以模糊譯模糊——古典詩歌英譯探索》闡述了對本詩句的理解:“柳宗元的《江雪》寫在他參與政治改革失敗、官降三級、備受迫害之后, 其憤懣和清高孤傲之情躍然紙上。漁翁在“絕”、“滅”、“孤”的狀態下,“獨釣寒江雪”, 其超然物外而又堅貞不屈的形象通過詩眼“獨釣寒江雪” 表現無遺?!笨梢?,朱的譯文的模糊美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4]。

2.句法模糊:句法模糊,顧名思義指的是句子層面的模糊性,是由不確定的句子結構引起的

中國古詩擁有獨特的句子結構,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中國古詩中句子的主語沒有英語那樣有分量,古詩句主語的淡化或缺省能將詩人從詩本身的意境中解脫出來,也為讀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二是,中國古詩詞擺脫了性、數、格一致的局限,易產生句義模糊。如: 馬致遠的作品《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把十一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藤”、“樹”、“鴉”、“橋”、“人家”、“馬”、“道”眾多意象來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這11種意象由于缺少量詞、動詞、介詞等,讀者不確定每種意象的數量及確切的空間關系,因此讀者的理解也因人而異。最后一句 “斷腸人在天涯” 是點睛之筆,這位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游,愁腸絞斷的游子是詩人本人,亦或是詩人筆下的游子,還是讀到此曲的讀者呢?正是這種撲朔迷離的不確定性,模糊地勾勒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讓人產生了許多聯想。

3.意象模糊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髓所在,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在我國古典詩歌的漫長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但它們在不同的詩歌中所蘊含的意義卻不盡相同。以“酒”為例,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中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傷,讀來卻又樂觀、通達,更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詩歌中用酒這種意象表達出了作者當時復雜微妙的心情。也正是詩歌語言的這種模糊性所產生的蒙眬美才使得詩歌成為歷代文人抒發自己內心感想的主要表達形式,更使得詩歌成為博大文化中最為耀眼的篇章[1]。

4.意境模糊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所以讀者的背景、生活經歷、知識層次等不同,所產生的意境也不盡相同,這就產生了模糊性,而意境的這種模糊性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表現得也是淋漓盡致。如:《紅樓夢》開篇的詩《青埂峰頑石偈》: “天才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誰記去作奇傳?”若讀者從字面看,本詩本是青埂峰頑石的嘆息抱怨;若結合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本詩則表達了詩人“有志”的使命感和“無才”的曠世悲嘆。此種情況下,模糊意境就產生了。

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下的古詩翻譯主要策略研究

根據接受美學理論,文學翻譯是一種再創造活動,譯者在各種因素制約下能動地接受開放的原文本,在與原作不斷交流中填補“空白”,構建文本的審美意義。同時譯者并不能把他闡釋中的所有聯想、所有意義都如實寫下來成為譯文文本的內容,他必須留給他的譯文讀者以充分的闡釋空間,再現原作的藝術“空白”,讓他的譯文讀者與文本對話。在古詩中模糊美是形成古詩意境的關鍵,在翻譯古詩時同樣要保留原詩的模糊表達,實現目的語和源語的功能相似,傳遞模糊美的同時給譯文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具體做法是通過一些翻譯技巧實現由模糊譯模糊的過程。舉例說明:

例1:上有青冥之高天 (李白 《長相思》)

Above, the boundless heaven blue is seen.

——許淵沖譯

例2: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rain.

——許淵沖譯

例3:影落明湖青黛光 (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Their shadows fall into the lake like emerald.

——許淵沖譯

例4: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 《將進酒》)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許淵沖譯

例1全句“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大意是詩人想要走近遠在云端的美人,但放眼望去,上面有幽遠蒼茫的青天,下面有清江掀起的波瀾?!扒唷笔翘斓念伾降滋煊卸嗨{,原詩中無具體的概念;“blue” 本就是用來修飾天空的顏色,至于藍色的程度,是“deeply blue”,“light blue”,“transparent blue”還是 “pearl opal blue”等,原文本沒有明確,譯文讀者只能展開想象了。例2一句是寫詩人夢入仙境時的氣氛?!霸魄嗲唷?形容雨云濃黑?!皾夂凇币辉~到底有多濃,有多黑?原文沒確定,譯文選用“dark”一詞,是較為夸張的表現手法,符合原詩的表現力度,有助于詩人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的抒發,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梢?,“青”被分別譯成“blue”和“dark”。 顯然,這兩種顏色詞有程度的差別,將“青”譯成西方人能夠接受的較為相近的顏色詞是可行的,因此,由模糊譯模糊中可以采用歸化法。例3“青黛”意為青黑色,指遍山蒼翠,樹木蓊郁。例4詩人的情思由廣闊的空間轉向了無限的時間之流,此句中的想象也更加出人意料,動人心魄,人生苦短,如“朝 ”、“暮”間事,可不悲哉?此處“青”指烏黑的頭發。關于“青”的翻譯,兩位譯者在理解原詩含義下,都采用了比喻修辭,分別增加了喻體“emerald”,“silk”,對山林、頭發的顏色進行描繪和渲染,使景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依次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可見,兩種譯文均在意譯法的指導下具體采用了增詞法來傳達原詩的模糊美。

總結起來,從模糊譯模糊的翻譯過程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對等和替代。對等,嚴格地說,是用有模糊意思的詞匯或表達來代替原詩中的模糊形象達到功能對等。從這個角度看,對等常使用在直譯的方法中。當原詩的模糊內容無法用直譯全面表達,就要考慮替代,即在譯文中采用另一種意象表達與原詩相同的隱含意。換句話,譯者可以稍作改動采用增詞法等策略或使用相似甚至不對等的意象較為對等地表達原詩的模糊意義。可見,對等法、替代法、增詞法或歸化法等具體的翻譯策略常用在模糊譯模糊的翻譯環境中。

結論

接受美學由于把作品與讀者的關系放在文學研究的首要地位來考察,充分承認讀者對作品意義和審美價值的創造性作用,從而使文學研究的趨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詩詞是人類文學寶庫中的一塊瑰寶,詩詞之美在于詩詞所包含的不確定性。因此,詩詞的美是一種模糊的美。它的模糊性滲透在語義、句法、意象及意境等方面。在翻譯古詩時,譯者要從譯語讀者的期待視野出發,以美學距離為衡量標準,充分考慮譯語讀者的接受情況,遵循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則,根據具體語境靈活地選取翻譯策略和方法,以便成功地轉化原文本的模糊美。

參考文獻:

[1]劉杰.詩歌的模糊性與留白翻譯策略[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2).

[2]周寧,金元浦譯.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長春: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4.

第5篇

近幾年,景物賞析在高考中考查得較多。但是《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語文部分的“古代詩文閱讀”條目下所列的“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并沒有將“形象”限定在景物形象的范疇內,所以,同學們在備考時不能“重景物,輕人物”。

古詩詞人物形象賞析常見的命題形式有:

(1) 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2) 詩中的某個形象具有哪些特征?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 作者是怎樣刻畫……的形象的?

(4) 詩中某句或某聯勾勒出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

……

我們就從一道高考題來看如何賞析古詩詞中的人物形象。

【2012年高考語文湖北卷】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鄒明府游靈武

賈 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 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這首詩中鄒明府的形象屬于“詩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賞析時,可以從以下三步入手。

捕捉正面描寫人物的詞句

與小說一樣,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離不開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畫。詩詞中的人物形象雖不如小說中的豐滿、完整,但凝練的語言特點注定了其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體現在細微之處,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或動作、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人物所處的生活狀態等。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的“獨釣”這個動作,淺淺讀來是塑造了專心釣魚、身形孤獨的漁夫形象,但細細品味,能在這個動作中看到一份清高孤傲。

《送鄒明府游靈武》這首詩的首聯、頷聯都交代了鄒明府的生活狀態。首聯的“三年馬不肥”使鄒明府身為官員儉約清正的形象躍然紙上;頷聯“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一句說的是鄒明府需要賣劍還債,回鄉只有書相伴,沒有其他家產,這強化了他的清廉形象。

品味側面烘托形象的詞句

除了對人物的樣貌神態、生活狀態進行正面描寫外,詩詞往往還會通過環境,如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來烘托人物形象,賞析時要注意品味這些詞句。

比如《江雪》一詩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一句,與寒江、冰雪等孤寂、寒冷的環境相照應,烘托出了漁翁的鮮明形象。

在湖北卷的這首詩中,頸聯“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一句蘊含深意。“邊雪”“林風”描述了周圍的環境,“藏”和“透”兩個字將環境的惡劣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側面烘托出鄒明府生活的簡樸――如此單薄的衣衫如何抵抗這寒冷的天氣?

在古詩詞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詩人在選擇烘托人物形象的環境時有一些“既定思維”。比如:清幽明麗的村莊中,采菊戲蓮的生活似乎是隱者形象的必要點綴;蘆笛胡笳聲遙遙呼應著明月之夜與萬里長風,必然有征人難以訴說的情思;搗衣聲、衾枕寒、煙柳幕重留下的是閨中的悠悠愁緒;夕陽客舟酒醉、古道西風瘦馬承載的是游子羈旅中的風雨滄?!綍r多注意積累這些物象承載的人物情感,能幫助我們賞析人物形象。

闡明人物形象的“所指”

孔子說:“立象以盡意。”寫詩作詞也是如此,樹立形象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情感?!笆闱橹魅斯蜗蟆笔亲髡咦约海宋锏南不虮闶亲髡咝嫩E最直白的坦露;而“詩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則往往通過贊揚或批評某個人物,寄托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刻畫了因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江雪》表現的是柳宗元被貶后心靈深處的堅守與執著。在《送鄒明府游靈武》這首詩中,作者塑造了清廉簡樸的官員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根據以上三步,我們可以總結出鄒明府的形象特點:清正廉潔。由于題目還要求“作簡要分析”,所以要結合詩句內容講一講這個形象特點的由來:三年縣令任滿離開,馬依舊瘦弱,隨身相伴的還是那些書。如今冒雪遠游,前路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風?正是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展示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另外,要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在答題前要仔細審題。高考考查的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作者有的是課本中出現過的,是同學們比較熟悉的。雖然高考不一定考查他們的代表作,但一般都是選與其作品主要風格相近的詩詞,這就為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便利。此外,出題者在詩歌后所附的注釋也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它往往會為理解詩歌提供一定的線索。比如湖北卷的這首詩,看注釋了解到詩歌塑造的是一個縣令的形象,根據人物的身份,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他的特征。

【練一練】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夢江南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這首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個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第6篇

一、巧設情境,課堂飄蕩朗朗書聲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睂W生鑒賞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詩詞亦然。由此,教學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詩詞時,我們必須遵循上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為同學們創設一個與教學內容匹配的、符合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充滿美麗愉悅動態等氛圍的古典詩詞學習樂園,引導同學們在“潤物細無聲”中自覺地、快樂地走進詩詞文本,跨越千年時空,與作者、與文本進行近距離的心靈溝通。

比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上課伊始,我就運用多媒體教學設施為同學們播放了我從網絡下載的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幼兒教育古詩朗誦?江雪?第12講》音畫視頻。當視頻中的女主持人在具有悠揚、空寂、靜謐等美學特質的古箏背景音樂中抑揚頓挫地誦讀柳宗元的《江雪》時,當視頻中幻化出一個又一個千山皆雪、萬徑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孤舟披雪、漁翁蓑衣沐雪、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的鏡頭時,同學們被《江雪》中的茫茫雪景和漁翁孤高自得的形象深深感染,不約而同地,情不自禁地走進了柳宗元的《江雪》文本,教室里頓時飄蕩著同學們和著音畫視頻中的配樂誦讀節奏抑揚頓挫的誦讀之聲:“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二、個性化閱讀,跨越千年心神交匯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曾言:“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睂W生對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詩詞的涵詠、理解、認知等亦然。所以,教學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詩詞時,我不僅特別注重引導同學們反復誦讀、品鑒詩歌,而且引導同學們將每次細品深究文本時產生的審美心理依次記錄在讀書筆記本中,然后在我為同學們“留白”的課堂自由活動中相互交流。請看下面這位同學在個性化品讀《江雪》的過程中產生和記錄下來的獨特的、精彩的個性化感悟:

第一次誦讀《江雪》,我仿佛欣賞到一幅意境清幽、純潔美麗、極具動態之美的、古色古香的中國水墨畫,畫中的飄雪、江河、寒意、飛鳥、行舟、漁翁等諸多忽動忽靜的景物忽遠忽近地向我飄來,將我的整個身心包容其中……

第二次誦讀《江雪》,我感覺到這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漁翁就是詩人的自我形象:柳宗元當年被貶到永州做有職無權的員外司馬官,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無法實現,只好借歌詠隱居在鄉野山水之間的漁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愁苦……

三、讀寫畫畫,啟動多向思維潛能

如果說,古往今來的文學藝術創作者都工于經營“留白”藝術的話,那么,柳宗元等古典詩詞作者尤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僅僅用了寥寥二十字就寫盡了冬天雪景中的千種風情萬種風流:冰封的江面,一塵不染、純潔而寂靜、萬籟無聲,一個老漁翁乘著一葉小舟,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漁翁的性情是如此清高,漁翁的品格是如此孤傲……所以,教學時,我常常給學生“留白”4~7分鐘時間,引導學生在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詩詞“言有盡而意無窮”處啟動自己的多向思維潛能,用自己豐富的聯系與想象感悟、充盈或補寫“留白”之處,以便獲取更多、更愉悅的審美體驗。

第7篇

一首古詩,寥寥數十字,詩人常常描繪出了一種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發自己的情懷。小學生在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支離破碎的分析和包辦式的感悟,讓學生一味地對詩句、詩意死記硬背,恐怕很難體會詩的韻味,領會詩人的寫作意圖。在平時的實踐教學中,我認為古詩有效教學方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背景,走進詩人,體會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這樣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張改革的重要官員,由于革新失敗,他被貶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這首詩正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督愤@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借助想象,體會感情,感悟詩意

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這樣,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展空間思維力,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梢宰寣W生配樂朗讀,畫一畫、演一演,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去想象、豐富相關情節等等。如《楓橋夜泊》一詩,詩人張繼描繪了一幅“秋江夜泊圖”。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對江邊景物的描寫,表現他孤寂憂愁的情懷。教學這首古詩時,不僅要讓學生答得出“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想象出來。因此,教學時,首先給學生配上一段蘊含淡淡憂思的輕音樂,讓學生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輪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漸漸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見了,天地間頓時暗了下來,這時候,詩人感覺到天地間布滿了寒霜,到處透著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漁船上的點點燈火,或明或暗,照著江邊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楓樹。通過想象,學生的頭腦中便會展現出一幅清冷凄涼的畫面。接下來,再從“烏啼”“鐘聲”去想象當時的聲響:這清冷凄涼的境地里,只有烏鴉哇哇的叫聲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鐘的聲音。在學生進入意境、意猶未盡的時候,讓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進一步感受詩人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想象這幅“月落霜天”“江楓漁火”“烏啼”“鐘聲”的“秋江夜泊圖”,就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很容易地體會到詩人那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三、重在誦讀,提升能力,感知內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重要性。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因此,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應幫助他們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確定感情基調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之后,再看看哪些是表達這種感情的關鍵字,重音就可以落在這些關鍵字上。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第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便與作者的感情達成了共鳴。

四、內外結合,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因此,我們的古詩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在學習教材中的古詩后,不妨再引進一首與所學古詩有關聯的詩詞加以拓展,這樣既幫助理解,又擴大了古詩文的閱讀量,便于積累語言,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在引進相關的古詩時,要講究靈活性、實效性、針對性,以便于教學。

第8篇

在浙江省第五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杭州市西湖小學鄭雪琴老師執教的《江雪》深得好評。重讀課堂實錄,覺得這節課在古詩的教學上有所突破。

一、嘗試自學,探究規律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這節課教學的每一部分都是讓學生嘗試在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先學后教。教師讓學生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嘗試自己解答疑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說明小學生盡管年齡小,但也有自學的能力,何況他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并非“白紙一張”,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潛力估計太低,處處不放心,實在是不必要的。

自學,也要提高“含金量”,這個“含金量”就要讓學生從中領悟一些語言文字的規律,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拿這節課來說,教師把“虛指”與“倒置”作為古詩學習的知識點和方法,讓學生在試講的過程中感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價值得到更深的發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讀

古人早已認識到“詩無達詁”,也就是說沒有惟一正確的解釋。一首好詩,正因為可以作多種理解,才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同時,由于讀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對作品也會有不同的解釋。這一節課上,在“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提出多種假設,就是為了讓學生探討答案的多樣性。這種對作品的多元解讀,有利于學生從小就形成一種觀念:問題的答案不只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對學生的人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尊重多元解讀,又要重視價值取向,這是閱讀教學必須注意的兩個側面。拿“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來說,學生有那么多的答案,有好有壞,教師不能簡單地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導分辨。顯然,“養家糊口”的解釋不僅缺乏詩意,也有悖詩人的本意。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簡介,然后讓學生聯系詩人的經歷來解讀文本,使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達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較閱讀,深入感悟

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主動經歷,學習的結果要讓學生自主梳理。學完《江雪》后,要求學生自我小結,對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在小結的基礎上,再推出清代詩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比較閱讀。這種同一題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課堂教學難免會有遺憾。這節課在處理“釣雪”這一難點時,教師還是有點急于求成,未能充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悟古詩“倒置”這一常用手法,而直接把方法告訴了學生。此外,對詩中表現孤傲心境的關鍵詞如“絕、滅、孤、獨”等揣摩不夠,如果能在理解了詩所表現的意境后再返回文字細細品味,對人文精神的領會可以更加深入。

第9篇

一、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娂ぐl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來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1.通過實踐創設情境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參與適當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獲得新的體驗。譬如,我在講授《鋤禾》一詩時,為了讓學生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我安排學生在課前參加一次義務勞動,并要求學生寫出勞動的經過和感受。當上課鐘聲響起,我就先讓學生以這次勞動為題進行口語交際活動,然后開始導入《鋤禾》的學習。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興致勃勃地進行互動性討論、感悟。這樣就調動了學生認識的內驅力,找到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喚起學生的經驗積累來同化新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受到了愛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2.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

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夠成熟,生活經驗更不足,對詩句的理解、體驗、感悟常常會出現障礙。假如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融聲、光、色為一體,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譬如,我在講授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時,通過多媒體將廬山瀑布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一看就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不言而喻地在學生的心中扎下了根。這樣,不但縮短了學生對古詩理解的實際距離,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整合資源,產生美感

小學教材里收錄的古詩詞不少,因此,我們一定要在整合課文資源上做“文章”。教師必須堅持采取“兩步走”的整合策略:

第一步,整合同一主題的詩詞。小學教材里的古詩詞中雖然作者不同、寫作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往往是相同或相似的。如以“送別”而言,有李白的《贈汪倫》,抒寫汪倫以歌聲送友人,作者借潭水抒友人對自已感情之深;也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人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和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學生只有對上述同一主題的詩詞進行整合,才能深入理解詩詞的內涵。

第二步,把握同樣題材的作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譬如,我在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疑問:“此詩為我們勾畫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許多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詩人的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拓展了視野,更加深入地感悟詩詞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三、感悟意境,以詩傳情

第10篇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具有十分明顯的體現。對廣大語文教師來說,不但要教學生如何誦讀、理解以及鑒賞古詩詞,更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體會、運用古詩詞的能力。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古詩詞教學經驗,簡要論述了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個人觀點,希望對廣大同仁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古詩詞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時期,古詩詞更是發展到頂峰,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古詩詞作者,由于他們的存在,我國的古詩詞才得以發揚光大。筆者在撰寫這篇文章之前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將自己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工作經驗結合在一起,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對各位同仁有所幫助。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存在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學習什么內容,都必須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古詩詞學習當然也一樣,所以教師要善于將古詩詞內容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為學生播放歌曲,通過優美的歌曲引入古詩詞創設的獨特意境中。這種方法能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氣氛,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學習古詩詞的樂趣。等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再引領學生做好詩詞的分析,感受詩詞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體現出作者對當時政治的關心,也表達出自己希望能夠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積累,反復朗讀

荀子曾經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濒斞敢苍浾f:“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這說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積累,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學習過程同樣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不斷地積累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才能實現質變,向前飛躍一大步。舉例來說,我們如今都知道馬克思理論是重要的理論指導,他的辯證法的思想和方法論能夠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沒有人知道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艱難過程。馬克思在創作《資本論》的過程中,常年泡在圖書館中,以至于腳下形成一個坑,他閱讀的書籍超過一千五百本,寫出一百多本讀書筆記。馬克思還靈活掌握了世界多個國家的語言,他在自己頭腦中儲存了大量的信息資料,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能夠寫出不朽的著作《資本論》??梢?,無論什么專業的知識,一定要注意積累,只要積累到一定程度,知識自然會融會貫通,因此古詩詞教學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另外,要想學好古詩詞,不能忽視誦讀的重要性,只有多讀,才能形成語感。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只有多讀才能深刻理解古詩詞中的深刻思想含義,也只有多讀,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以及其中的寫作方法。只有多加誦讀才能提高學生理解古詩詞的能力,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

三、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

詩詞作者在進行古詩詞創作時,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條件,有的時候是借景物描寫抒發感情,有的時候是通過事物描寫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師在教授這些古詩詞的時候先向學生介紹一些作者的生活環境以及當時的創作背景,將會非常有利于學生從整體把握詩詞的基本內涵。舉例來說,當學習《春望》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下戰爭對人們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響,使學生了解到戰爭帶給人們痛苦,這樣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與作者在感情上實現對接。如果教師不對創作背景進行詳細的介紹,學生很難根據題目準確地理解這首詩的中心思想,當然也就難以把握作者真實的寫作目的。

四、立足“詩眼”或“題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詩都有詩眼,也就是在古詩中最能夠表達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詞,詩眼往往生動而準確地傳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能夠體現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詩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鬧”字就是全詩的詩眼,不僅形象地刻畫出春意盎然的美麗景色,而且非常生動,活靈活現。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深”字可謂是一語雙關,不僅夸張地表現出潭水的深,也表現出作者與王倫的友情深,將潭水與友情緊密聯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直”刻畫出了烽煙的挺拔,突出了邊塞荒涼的氣氛,“圓”字準確地體現出長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個畫面顯得雄奇瑰麗。簡單的兩個字便準確地描繪出一幅邊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襯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強化情感體驗

好作品是千修萬改而來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優美的詩篇,都融入了詩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詩詞不僅要學習其優美凝練的詩句,還要關注詩詞的意境,進而探究詩人的情感?!督返淖髡呤橇谠倪@首絕世名詩的寫作背景,正是被貶永州之時?!扒进B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贝嗽娺\用對比彰顯了天高地遠的空曠,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飛鳥無蹤,反襯老翁的寂寞,萬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擾,只有作者不為世俗所動,堅守自己的操守,雖然被貶,無奈,但還堅守一份執著。

【結 語】

總之,古詩詞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基礎上,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師不但要教學生理解和鑒賞古詩詞,更要教學生靈活運用詩歌的創作手法。教師只有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并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詩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啟智 怡情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眾多偉大的詩人光照千古,他們的詩歌佳作至今仍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翻開新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古詩詞以其精湛的語言、獨特的結構和優美的意境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得到了審美享受,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古詩詞教學上應該得到更高度的體現,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感受古代詩詞的魅力,達到“啟智”與“怡情”的高度統一。

一、朗讀背誦,讓學生提高表達能力的同時感受詩歌音樂般韻律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提高表達能力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古詩詞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瑯瑯上口,朗讀和背誦古詩詞能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提高孩子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多讀、多背歷來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讀和背就是一種積累,于人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地朗讀、小組朗讀、配樂朗讀等等,加大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則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律之美,詩意之美。除了熟讀、背誦的常規模式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吟、誦方式來豐富課堂,吸引學生。

通過對古詩詞“讀”、“誦”、“吟”、“唱”融入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感受古詩詞音樂般魅力的同時無形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解詞釋句,讓學生在提高語言分析能力的同時感受語言藝術魅力

古詩詞的遣詞造句有別于現代漢語語言,詞義和語意更有時代差異,理解古詩詞,對于語言分析水平尚處于低級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古詩詞教學,必須是建立在對字、詞、句的認識和理解基礎上,這是提高學生語言分析能力的過程,也是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藝術魅力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吃透每個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內涵,對詞語進行準確的解釋,在此基礎上分析每個詞語之間的有機聯系,并用現代漢語連綴成句,這個環節不是詞語的簡單堆砌,而是在深刻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基礎上的復雜邏輯思維活動。同時 引導學生分析句與句的關系,將句子連接起來口述一段前后語意貫通、上下語調和諧、服從于一個中心的譯文。指導學生在初步感知全詩的基礎上,針對古詩的特點,把一句句詩分解成一個一個獨立的詞或詞組,這是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起步環節,學生得心應手地解體句子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意會詩意,開動腦筋的積極思維過程。以王安石的《梅花》一詩為例,學生把詩拆解開來,需要教師幫助解釋的只有“臨寒、遙知、為、暗香”幾個詞,把這些詞語分別解釋并串聯起來就顯而易見整首詩的意思了。在教學的時候要對這類詞語作重點解釋并聯系上下文講解,讓學生深刻地領悟到這些詞的妙處,感受中國語言的特殊藝術魅力。

三、還原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同時感受美好意境

詩是詩人思想感情升華的結晶,詩人只能夠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式的語言,反映出生活的本質,抒發自己感情,這一點在中國古代詩詞上體現得尤其突出,因此,古詩詞里的那些畫外之圖、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師只能引導學生去填補,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去領略詩歌的意境,得到美的感受。

教學時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去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還原古詩的情境??梢宰寣W生配樂朗讀,可以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去想象、豐富相關情節等等。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描繪了一幅“江雪垂釣圖”。詩人觸景生情,通過對雪中景物的描寫,表現他寧靜超脫的心境。教學這首古詩時,不僅要讓學生答得出“詩人看到了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想象出來。

四、升華思想,讓學生加深理解分析能力的同時陶冶高尚情操

每首古詩詞,都記載著作者的心路歷程,承載著一段歷史的積淀,表達著一種思想情感。所以老師教學時不能只簡單的停留在讓學生認讀了生字,理解了詩詞意,而是要在引領學生感受意境,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去升華詩歌的思想,讓這古典文學精華,滲融于他們的血液,芬芳他們的生命,陶冶他們的情操,這樣才能使古詩詞教學達到了一定的層次。

小學生知識積累較淺,閱歷層次較低,只有在老師的指導和點撥下才能更深層次地挖掘古詩詞的意義。老師可通過讓學生熟悉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寫作的歷史背景和寫作意圖等知識來引領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詩詞,體會到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學生聯系歷史背景, 體會詩詞情感,升華詩詞思想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分析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如同是詠梅詞,的《詠梅》詞和陸游的《詠梅》詞,雖然描寫對象相同,但境界卻大不一樣。在毛詞中,借梅作喻,創造出了時代先驅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陸詞中,陸游雖表現了遇挫而不屈的品質,但那只是封建士大夫作個人奮斗,遭憫受侮后的哀怨牢騷、顧影自憐、孤芳自賞,流露出的是傷感,表現出的是脆弱。學生不明白為什么會有兩種迥然不同的思想情感,老師就要通過讓學生了 解兩個作者所處的不同時代,所站的不同立場,代表的不同階層等知識來分析詩詞不同的內涵,理解這樣的差異。

從帶動學生朗讀背誦古詩詞,到幫助學生解詞釋句了解詩詞大意,再到引領學生發揮想象還原情境,最后指導學生分析詩詞涵義,升華思想,這是古詩詞教學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只要在這個過程中運用巧妙的教學手段和適當的教學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就能使學生對古詩詞從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就能讓學生在掌握思考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又得到美的享受、陶冶高尚情操。

參考文獻:

[1]戴啟鈴.入境明理 悟神――借助“想象”教學古詩. 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

[2]曹云芳.吟誦入境、遷移表象、激活 聯想――古詩文審美教學三題.河南教育,1995年第1期

第12篇

【關鍵詞】古詩 體味 品味 賞味

古詩,以她那優美的韻律,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不同的學段對古詩提出了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中的這些古詩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引導小學生學好古詩,不僅可以讓他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我認為可以對古詩教學進行如下教學:

一、加強誦讀,體味古詩音韻美

古詩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因此,小學古詩教學訓練的重點應放在誦讀指導上。朱熹的《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學古詩時,應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復朗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詩的節奏,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在教古詩時要注意做到“五讀”:一是范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三是悟讀,老師啟發學生領悟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并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五是離開課本讀,即背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程度。

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痹娙饲‘旙w現了古詩平仄押韻的特點,巧妙地將一、二、四句押韻,準確選用了“光、霜、鄉”三個字做韻腳,讀起來更富有形象美感,而且節奏性強,韻味濃濃,使學生在誦讀中欣賞了形象美,又領略到音韻之美,感受到中華經典古詩的博大精深。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從而知道這首詩一、二、四句押“ang”韻,感受到音韻美。還可給古詩配上學生最樂于聽、樂于唱的樂曲,讓他們在誦讀的基礎上根據詩的意境,去吟唱、表演,不但體驗了古詩的音韻美感,還鞏固了對古詩的記憶,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使學生在樂中學到知識,在玩中受到音韻美的熏陶。

二、品詞析句,品味古詩語言美

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容所圍繞的一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

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形單影只的寂寞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奔纫龑W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教學《游園不值》,引導學生品“關”時,先讓學生琢磨“遮”與“關”字的異同,在比較中,學生體會倒“遮”和“關”氣勢有別:“遮”似漫不經心,“關”則擲地有聲。學生在詞語的比較和推敲中理解、品味,感悟出詞語運用的雋永和精妙,體會到了古詩語言之美。

三、引導想象,賞味古詩意境美

詩人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是最典型的感受來言志抒情,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如《小池》中,詩人靜觀“泉眼”“池水”,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樂趣。如《山行》為我們描繪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壯美秋景。如讀《春曉》,想象綻開的桃花,歡快的小鳥,柔和的春風……隨著悅耳的鳥叫聲,和著優美的配樂,讓人身臨其境。《游園不值》里“不值”的失望和忽見“紅杏”的驚喜。理解了詩的大意后,必須深入挖掘,細細賞味,馳騁想象的風帆,賞其最美的意境,使學生在感知美的表象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想象,對于情節性的作品,可通過創設情景展開想象,如教學《登鸛雀樓》時,可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啟發想象。開始,用動畫演示一個廣袤的空間,此時夕陽依傍連綿群山,黃河遠去滔滔入?!谶@個浩瀚的天地間,景物有遠有近,色彩有濃有淡,一個動靜交錯、氣勢雄渾的絕妙境界,啟發了學生的想象。接著,演示詩人更上一層樓的畫面,通過觀察想象,學生自然與已有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有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體驗,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遠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力,我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詩的源流意境,學生根據老師的點撥,展開了思維的翅膀: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波浪翻滾,百舸爭流,詩人目送老朋友的一葉孤帆消失在天邊……,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達到了與詩人心靈的溝通,從而深刻地體味了古詩的內蘊。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浙江省| 灵璧县| 横山县| 河北省| 湖南省| 平舆县| 左权县| 祁连县| 长宁区| 师宗县| 汪清县| 额尔古纳市| 图木舒克市| 巍山| 乌审旗| 达拉特旗| 武威市| 梁平县| 昌乐县| 徐水县| 阿坝县| 太仓市| 堆龙德庆县| 仁化县| 象山县| 神木县| 黄骅市| 黔西| 农安县| 巧家县| 萨迦县| 济源市| 肇东市| 彝良县| 平阳县| 休宁县| 诏安县| 昌平区| 桦川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