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4: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職業防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煤焦化企業 職業防護 決策層 全員 教育 參與 體系 宣傳
中圖分類號:TQ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b)-0140-02
當前煤焦化企業存在重效率、輕安全,重生產、輕防護的問題,在領導層面、組織架構、防護體系、安全意識、企業文化層面存在嚴重的欠缺和不足,導致煤焦化企業出現職業防護的問題,嚴重影響煤焦化企業的生產,也給煤焦化企業員工帶來職業風險和生命安全隱患。應該從上到下理順煤焦化企業的職業防護領導和工作體系,加強職業防護的教育和宣傳,將全員作為職業防護的主體,為系統地在煤焦化企業范圍內進行職業防護工作的嵌入和深化,建立起良性的機制和體系,推進煤焦化企業職業防護工作走向功能化、完整化和科學化。
1 煤焦化企業存在職業防護方面的問題和原因
1.1 煤焦化企業對職業防護不重視
煤焦化企業的決策層沒有從意識上重視職業防護工作的重要性,不能給職業防護以資源和組織上的大力協助和通力支持,導致在決策層出現煤焦化企業不重視職業防護工作的苗頭和傾向,制約職業風險防治機制、職業防護體系、企業安全系統的建立,給煤焦化企業帶來隱患與風險。由于領導層面和決策層面上的認知和意識有著通過組織和體系傳導的作用,因此,容易在煤焦化企業形成職業防護和安全教育的全面漠視現象,煤焦化企業的職業防護體系建設和安全機制建設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煤焦化企業的發展面臨意識和觀念不系統的問題,導致煤焦化企業難以適應安全、規范發展的市場要求。
1.2 煤焦化企業安全和職業防護教育落后
職業防護教育是煤焦化企業安全運行和高效生產的前提和基礎性支持工作,但是受到煤焦化企業的錯誤經營和生產觀念影響,安全和職業防護教育在煤焦化企業內部尚處于低水平、低效能的狀態,所開展的安全和職業防護培訓不能有效指導職工形成安全和職業技能,容易導致員工安全和職業防護素質提升困難,真正面臨問題和隱患的時候不能正確應用安全和職業防護技能,產生巨大的安全和職業風險。職業防護教育不能結合煤焦化企業的實際,既不能_保煤焦化企業員工對職業防護基礎知識的有效掌握,在全員范圍內形不成安全和職業防護的整體素質和技能平臺,又不能形成安全和職業防護工作的骨干體系,產生的職業防護技巧、素質不適應煤焦化企業實際的需要,容易造成煤焦化企業在實際運行中安全和職業防護問題頻發。
1.3 煤焦化企業員工職業防護參與度不高
當前很多煤焦化企業將安全和職業防護工作與經濟利益進行了簡單連接,沒有挖掘安全和職業防護與職工職業成長、安全生產和自身切實利益的深層次關系,導致職工在心理上對安全和職業防護工作存在“疏離”的問題,進而產生職工“應付”安全和職業防護工作的現象,最終必然導致煤焦化企業、企業員工、安全和職業防護工作出現“多輸”局面。煤焦化企業職業防護工作在很多員工眼里只是管理者和防護工作人員的工作,沒有主動參與到職業防護工作體系的熱情。在職業防護的自檢自糾工作中,煤焦化企業員工只是將自身看做是職業防護的旁觀者,既不能全面支持職業防護工作的開展,也不能有效識別煤焦化企業存在的各類風險和隱患。在職業防護具體工作的落實中,很多員工沒有根據煤焦化企業的要求主動參與到運行分析、系統設計和體系建設之中,產生職業防護主體不足、范圍狹窄,嚴重影響職業防護工作的有效性和影響性。
1.4 煤焦化企業職業防護工作落后
當前煤焦化企業存在職業防護工作嚴重滯后的問題,很多煤焦化企業的體系和機制留有計劃經濟的影子,職業防護工作還存在舊有的機制和陳舊的體系,產生煤焦化企業在職業防護工作上存在停滯和徘徊的實際問題,煤焦化企業的職業防護工作難于與時俱進,這進一步導致安全和職業防護難于取得社會資源,也不能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得到重視和投入,產生職業防護工作的停滯、落后、徘徊等實際問題。
2 煤焦化企業職業防護工作的發展對策
2.1 提高煤焦化企業決策層對職業防護的重視程度
煤焦化企業要在決策層建立起重視職業安全和職業防護工作的基本認知,重視職業防護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給予職業防護工作大力的協助,將更多的人員和資源向職業防護工作傾斜,形成領導層和決策層對職業防護工作的重視意識,更好地為煤焦化企業建立起有效實施職業防護的管理、決策平臺,夯實煤焦化企業的職業安全和職業防護工作的基礎和認知。
2.2 加強煤焦化企業全員的職業防護教育
煤焦化企業要通過全員參與的職業防護教育提高對安全和防護工作的認知與意識。要建立職業防護教育的培訓體系,將職業防護作為普及與提升全員素質和能力的基礎,通過嚴格檢驗和系統考核評價煤焦化企業員工的職業防護技能和意識水平。要通過職業防護教育在煤焦化企業中建立起職業防護工作的骨干隊伍,通過對骨干的教育、培訓深化煤焦化企業的職業防護教育工作,將培訓和發展落實在體系之中,依靠骨干員工的帶動作用實現煤焦化企業全員的職業防護技能的生成、提升和發展。
2.3 提高煤焦化企業員工職業防護工作的參與度
煤焦化企業要提倡職業防護工作的全員參與,要提高員工的職業防護工作的參與度和參與熱情。一方面,要激發煤焦化企業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展開生產、經營中的職業風險自檢自糾活動,將員工的身份從傳統的被動管理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有效識別煤焦化企業的各類風險,化解煤焦化企業現實存在的職業安全隱患。另一方面,要在煤焦化企業系統設計、運行分析和體系建設的具體工作中發揮員工的參與優勢,擴大職業防護工作的主體,拓展職業防護工作的影響,提高煤焦化企業的總體安全性,確保煤焦化企業發展的大局。
2.4 持續改進煤焦化企業職業防護工作
煤焦化企業要有發展的眼光,要持續進行職業防護體系和工作的建設,實現持續性改造和系統性提升,用長期、穩定的努力實現職業防護工作的有效提升和改進。煤焦化企業要采用與時俱進的策略,將員工安全和社會環境看作煤焦化企業職業防護工作的出發點,進行煤焦化企業的系統性改造,實現職業防護工作的持續提高,使職業防護工作順應社會和時代的要求,建立起煤焦化企業職業防護工作的新機制和新體系。
2.5 抓好職業防護工作的宣傳
宣傳是職業防護工作的催化劑和加速器,職業防護工作實施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宣傳工作,使體系深入人心;通過墻報、標語、網絡宣傳體系,形成良好的氛圍;適時地開展職業安全健康知識問答,幫助職工盡快了解掌握文件的有關要求;及時介紹體系運轉的正反經驗,有效推動體系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吟.推行國企職業健康安全體系創建科學的安全管理模式方法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30):157.
[2] 李忠平.推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實現煙草行業安全生產規范化管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5):10-11.
[3] 尤樹然.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在企業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10(16):210.
【關鍵詞】助產士:職業危害:身心壓力: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865-02
1 助產常見的職業為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助產士在為產婦做各種護理,輸液,注射,連接吸引器時,受污染機會多,如不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接生進行會陰縫合時極易發生針刺傷,有資料顯示因職業引起的感染途徑中針刺傷占80%。(1而實際工作中,助產士不可避免的密切接觸產婦的血液,羊水,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疾病的機會更多。
1.2 物理因素 主要為噪音的影響。各種儀器如胎心監護儀,吸痰器使用時產生的噪音;由于疼痛,產婦在宮縮時往往大喊大叫,家屬的關切,不間斷的問候,甚至不經同意擅闖無菌區,這都容易干擾助產工作的正常進行。長期影響會導致心情煩躁,血壓上升。
1.3 化學因素 產房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存在著各種對人體有潛在危害的化學因素:接觸各類化學消毒劑.洗手液極易導致皮膚過敏,潰爛等,含氯制劑.戊二醛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腐蝕性,可刺激皮膚引起色素沉著,揮發吸入氣道還可出現頭痛.嘔吐等中毒現象,長期接觸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對人體危害極大。而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傷害是緩慢的,因此容易被忽視。
1.4 社會心理因素 由于助產工作的特殊性,助產士長期精神高度集中,特別是一些產程較長或是夜間的分娩,助產士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容易產生很大的精神壓力。 致迷走神經興奮,易患嚴重的胃病,而長期精神緊張可導致內分泌紊亂。隨著我院分娩量的增加,工作任務愈發繁重;大多數產婦都沒有分娩經驗,產程中會有很多問題需要助產士解答,加上導樂分娩的開展,家屬也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經常會遇到情緒激動,言行過激的產婦及家屬,而助產士還必須冷靜,平和的面對。(2人們對分娩的恐懼.焦慮以及對醫療服務的過高期望都對助產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旦發生醫患糾紛,更會對助產人員進行投訴和謾罵,直接影響助產人員的心理和工作行為。產房是高風險科室,突況多,工作節奏快,夜班工作緊張,心理壓力大,大腦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超負荷狀態。接生操作體力消耗大,因站立時間長可引起腰背部,雙下肢及肩頸部關節損傷及下肢靜脈曲張等。保護會陰時,腕關節負重易引起腕管綜合癥,腱鞘炎,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嚴重影響助產士身心健康。#調查表明,助產士的心理健康狀態和工作壓力情況與正常的護士相比較,均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壓力較大,心理健康狀態差。
2 防護措施
2.1 助產士應嚴格執行標準預防,樹立安全意識,學習各類傳染病的常識,增強自身防護意識。對有可能發生職業暴露危險時,應使用防護用具。在進行肛查,人工破膜.陰道檢查時均應戴口罩,乳膠手套。手部皮膚有破損時,應帶雙層手套。接生過程中,必要時應佩戴防護鏡,穿圍裙,防護鞋。嚴格遵守工作流程,盡量避免針刺傷或器械劃破皮膚。若意外發生,應立即做好局部處理,針對性的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并做好登記及隨訪。如有血液,羊水等不慎污染面部或眼睛,應立即清洗面部,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手衛生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各種操作前后均應用流動水規范洗手。產房水龍頭宜取腳踏式或感應式,防止交叉感染。正確使用各種消毒劑,注意室內空氣交換,以免消毒劑的揮發氣體和各種廢氣在室內滯留。分娩結束,終末處理消毒產房,同時進行空氣凈化。
2.2 充分認識并重視噪音的危害 習慣性降低胎心監護儀的音量,做好各種儀器的保養,定期檢修,以避免儀器老化產生不必要的噪音。對產婦進行產前宣教,理解分娩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應避免大喊大叫,保存體力有利于胎兒的順利降生,以取得產婦的配合。限制產房內外閑雜人員和家屬的閑談,盡量保持產房內外環境安靜。
2.3 對身心壓力的防護 醫院應加強對助產人員的編制,減少人員緊張帶來的工作壓力和體能消耗,實行人性化管理,為助產士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加強其自身業務知識及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建立良好的醫患護患關系,盡可能的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預防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鼓勵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學會傾訴和宣泄心中的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掌握一定的心理緩解和自我保健的方法,培養承受壓力的能力,合理調節心理狀態,緩解壓力,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
助產士是個特殊的群體,其身心狀況不僅關系其自身的身體健康,同時還對工作質量帶來直接影響,為最大限度保護助產人員的安全,應積極采取防護措施。作為從業的助產士,應充分認識這些職業危害因素,并積極防護,才能減少危害,保證自身健康。只有保持身心健康,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護理質量,才能更好地保障孕產婦的健康和安全。
參考文獻:
醫院護理人員因其職業的特殊性,每天都暴露于各種各樣的危害因素之中,特別是一些高危科室的護士,其面臨的職業危害程度更大,如手術室、供應室、內鏡室、血透室、傳染科、抽血室、急診室等科室的護士。她們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面臨人們暫時不了解的經血傳播疾病的威脅,給她們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構成對她們職業衛生安全隱患,這些因素不僅影響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同時也嚴重損害護理人員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如何做好自我防護已成為護理工作者迫切關注的問題,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職業防護與感染管理,才能有效地確保職業安全。
1加強職業安全宣傳教育,提高防護意識
制定教育計劃,定期組織業務學習,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教育,向全體護理人員宣傳標準預防、醫患雙向防護與職業風險知識、艾滋病醫院感染預防控制、醫療廢物的分類管理、如何正確洗手和手消毒知識,提高職業防護意識。使護理人員了解醫院感染的危害性和危險因素,掌握有效的消毒預防措施,尤其要強化洗手意識,護理人員必須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降低血液傳播疾病的危險程度。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改變護士不安全行為,預防職業感染
醫院對護理人員應進行經血液傳播疾病職業防護的定期培訓,特別是對新工作人員。對臨床護士的培訓別要強調防護用物如手套的應用、醫療銳器的處理、銳器刺傷后的處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糾正護士的一些不安全行為,使她們在工作中做好職業防護,如在護理操作中盡可能避免手與銳器的直接接觸,配備銳器丟進后不可倒出的銳器盒;注射器用后不許復用或取下針頭;器械清洗使用超聲波自動清洗器,而不用手直接清洗;醫療廢棄物用后分類放置或用鉗子夾取銳器收集;接觸操作時戴手套等。只要采取適當措施,針刺傷的發生率可以極大地降低。因此,除了配合必要的安全設施外,醫務人員嚴格執行預防銳器傷的安全操作規范同樣重要,可以有效切斷血源性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3規范各項規章管理制度,切實抓好落實
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依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消毒技術規范》、《傳染病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可行性的管理制度,制定專科消毒管理制度,規范高危科室消毒管理程序,制定預防醫護人員職業感染管理規定,對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實行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使之各負其責、各盡所能、明確職責,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醫院感染專職人員要嚴格檢查各項制度執行落實情況,加強防護措施應用的監督力度,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對從事高危操作的護士,如手術室、供應室、內鏡室、血透室、傳染科、檢驗科、急診室、ICU等科室的護士重點監測,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安全隱患,及時預防糾正。對于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須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被抗原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等銳器械刺破皮膚或濺污眼部、口腔粘膜者,應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發生。
4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感染管理
對護理人員感染的監測即是職業性健康服務和預防感染的重要環節,也是醫院感染監控及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護理人員應定期全面體格檢查,了解受感染的情況,查明有無感染,感染的性質,是否取得免疫力等,建立健康檔案,并做好詳細記錄。對從事高危操作的護理人員均應進行免疫接種,如結核菌素試驗陰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學指標陰性者進行疫苗接種。減輕醫護人員對職業感染憂慮心理,降低職業感染的機會,使護理人員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單位:546100廣西來賓市中醫院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由于供應室環境及性質的特殊性,其職業危害因素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筆者就供應室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護措施。
1職業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醫療用品在供應室進行去污、清洗、消毒和滅菌。再返回臨床使用的循環程序中,頻繁的接觸病毒和細菌。污染物品的數量多、種類復雜,成為交叉感染的媒介。這不僅是造成醫院感染的潛在因素,也是危害供應室人員身體健康的因素之一[1]。
1.2 物理因素 在進行壓力蒸汽滅菌時,如操作不當可造成燙傷,灼傷,甚至爆炸事故。消毒滅菌時滅菌器、排風扇等發出的噪聲,可損傷聽神經,引起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損傷。
1.3化學因素 供應室在進行消毒、滅菌過程中,需使用多種化學消毒劑,如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膚過敏損害及毒性反應。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含氯消毒液在應用時散發的氣體,可污染工作環境,這些消毒劑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例如環氧乙烷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皮膚接觸可引起皮炎和水泡,甚至致癌。揮發在空氣中的含氯消毒劑被人吸入可引起支氣管炎,最終導致呼吸系統損傷,另外對眼睛也有刺激作用[2]。
1.4銳利器械的傷害 主要發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環節,被污染的針頭、穿刺針、刀片或其他醫療器械刺傷是最常見的職業傷害,可導致工作人員血液暴露,有發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危險[3]。
1.5職業安全防護意識缺乏 醫護人員對醫院的感染嚴重性認識不足,醫護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意識缺乏,對疾病的傳播途徑,危害認識不清,不執行有關的規章制度,導致感染隱患發生[4]。
2防護措施
2.1加強醫護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 強化工作人員消毒、滅菌和隔離及預防感染的意識,加強預防、控制感染知識的培訓。讓每個工作人員都了解工作環境及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危害性,在回收處理污物的過程中,要求工作人員戴口罩、帽子、手套、防護圍裙等。
2.2 物理因素的防護 進行壓力蒸汽滅菌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程序,滅菌結束后開啟柜門時人應站在門后或門旁,以防柜門熱氣涌出燙傷,戴防護手套取出無菌物品。對有噪聲的房間應隨手關門,以減少噪聲污染的范圍。在使用紫外線照射時,必須在無人的情況下照射。
2.3化學因素防護 正確合理使用化學消毒劑,了解消毒劑的理化性質,配置時時戴手套、口罩等防護用具,盛放消毒劑的容器加蓋,避免消毒液揮發,保證消毒劑的有效濃度及減少對身體的危害。
2.4加強銳利器械損傷防護和處理 減少手工清洗,回收污物時一定堅持戴口罩、手套。手套破損時須及時更換,處理各種銳利器械易發生刺傷,因此操作中應注意避免損傷,動作輕柔,對金屬器械應先分類,不要直接用手進行分類,采用持物鉗。并將銳器放在一起清洗,一旦被利器刺傷或出血,應避免局部按壓,應在傷口旁盡量擠出血液,清水沖洗、消毒。必要時上報并注射疫苗[5]清洗物品時應戴口罩、護目鏡、雙層手套、穿防護圍裙,避免各種銳器損傷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李映蘭.高危科室護士執業安全防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98-200.
[2]梁運連,劉水玉.供應室職業的危害及防護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69.
[3]吳安華,任南.護士面臨針刺傷的危害及防護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7):525-526.
【關鍵詞】 護理人員;職業損傷;防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548-02
臨床護理工作中,工作在臨床一線的門診護士、病房護士,每天為患者做護理工作,采血、配藥、注射、輸液搶救等一些密切接觸患者的工作,這種環境下,存在多種危險因素,使護理人員損傷。成為目前嚴重的職業健康問題,社會已高度重視。降低損傷,增強防護意識,引起醫務界重視。
1 護理人員職業損傷危險因素
1.1 物理危險因素 銳器傷,臨床工作中,接觸銳器,有注射針頭,外科手術刀片針劑安瓶等,在搶救患者危重病人過程中,為搶時間,護士操作時最容易受到不同程度銳器損傷。操作不當或者不規范,能導致針刺傷。在配藥時不精心、徒手分離針頭、注射后重新回套針帽、拔針處理不得當。尤其是配藥時安瓶刺傷,處理使用過針頭刺傷個例也多。護理人員處于高危職業損傷環境中。
1.1.1 電器意外損傷 護士在工作中對重癥患者搶救時,應用電擊除顫電擊使用電動吸引器,由于儀器老化,或者操作不謹慎,發生漏電短路現象,存在觸電或電灼傷危險。
1.1.3 電離輻射 患者門診住院所做的輔助檢查需要護士協助完成,護理人員因為少量多次接觸放射線受到電離輻射危害,身體蓄積量增多就會造成不同程度致畸、致癌。長時間照射血液系統也會造成慢性損傷。
1.2 化學性危害因素 醫院是公共場所,也是疾病集中的場所,防止交叉感染,醫院環境經常消毒,儀器設備也要消毒,醫院垃圾清理處置,都需要各種化學消毒劑,消毒劑的使用揮發,人們接觸增多,對身體皮膚、粘膜、呼吸道、神經系統有不良影響,發生變態反應疾病。過敏、哮喘、呼吸困難,孕婦流產。紫外線消毒,使用不當引起眼炎、皮炎,出現胸悶,氣短、肺水腫甚至危及生命。
1.3 藥物性危害因素 腫瘤病人手術后化療藥物,對正常組織,腫瘤組織有殺傷作用,護士在配制藥物時,不能避免藥物產生的毒性微粒氣溶式氣霧,經過皮膚呼吸道進入體內,接觸時間長,就會白細胞下降,脫發,月經紊亂,流產、致癌等。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醫院內人群集中,患者多陪護多,人流動性大,各種細菌、病毒能在空氣中形成溶膠,形成空氣污染,不能控制。手部、眼部、鼻部、皮膚暴露部位不容易保護。受傷害幾率大,陪護人員呼吸道感染機會多,護理人員和患者密切接觸,搶救危重病人,患者氣管插管、吸痰、洗胃、縫合、包扎止血,采血,靜脈穿刺操作,接觸到患者體液、分泌物、血液排泄物等,感染機會就多,有一些疾病經過血液傳播的疾病經過此途徑傳播。一些慢性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是護理人員受職業傷害的病種。
1.5 心理社會危害因素 護士工作緊張忙碌,護理工作突發事件較多,護士處于長期應激狀態,大腦皮層高度緊張,心理壓抑,身心疲勞,抵抗力就會下降,會導致頭痛、乏力、胃腸不適、睡眠障礙。抑郁、血壓升高,心悸等。急診就診患者病情危重,家屬情緒不穩定,容易急躁、沖動,對醫護人員言行產生誤解,醫護人員忙于救治患者,沒有時間解釋,較易出現爭議,受到責備、辱罵、毆打,傷害,護理人員健康、身心都容易受傷害,造成嚴重心理創傷,有恐懼、焦慮心理損傷。
2 防護措施
2.1 制定防護法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制定職業防護法,將職業防護提高到法律高度,工作環境改善,防護設施用品到位,做好防護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習職業防護知識。護理人員操作時做好適時保護,預防皮膚粘膜直接與體液、血液接觸,帶防護手套,當皮膚、手粘膜表面被血液、體液污染情況下,徹底沖洗,用消毒液洗凈雙手。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養成良好習慣。
2.2 物理性危害防護 護理操作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仔細,專心謹慎。搶救工作中,小心不被銳器刺傷。隨著疾病傳播途徑改變,經體液、血液等傳播的疾病,護理人員工作中服務于患者同時必須保護自己,不被傷害。有資料表明,戴手套能起到屏障作用。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乳膠手套,醫護人員接觸血量比不戴手套時能減少50%。操作時戴手套很重要。醫療廢棄物不要亂丟,嚴格銷毀處理。手一旦被帶血針頭刺傷,立即處理傷口,注射乙肝、丙肝疫苗,隨訪半年。
2.3 化學性及藥物危害防護 定時開窗通風。換氣,加強空氣流通。配制特殊藥物及使用消毒液時戴手套、口罩,目鏡防護用品。盡量避免消毒液刺激眼睛、皮膚、黏膜。揮發性消毒液,加蓋保存。
2.4 生物性危害防護 醫護人員要了解掌握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潛在接觸體液、血液的操作,必須戴手套,穿隔離衣防護措施。洗手預防細菌感染。洗手要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
2.5 心理社會危害防護 醫護人員有職業道德和專業修養,加強心理控制能力。有較強應急、判斷、溝通能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各種急癥疾病護理搶救技術。和患者做好溝通,態度和藹,給患者良好的身心護理服務。放松自己,調整自己心理狀態到最佳狀態,適應應急、萬變的醫療環境,創造和諧就醫環境、和諧醫院。投身護理工作中,減少和避免職業損傷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采血護士職業危險因素分析和安全防護探討.《中國輸血雜志》,2010年05期.
[2] 采血護士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原因和安全防.《中國醫藥指南》,2009年22期.
[3] 微生物檢測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護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1年24期.
[4] 外科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中國民康醫學》,2005年07期.
[5] 在一個地域人群中極低出生體重兒2歲時的轉.《世界核心醫學期刊文摘(兒科學分冊)》,2006年08期.
[6] 護士配制化療藥存在的問題及安全防護.《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年S2期.
作者:米娜,李洪艷 作者單位: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肝膽外科,重慶
【關鍵詞】 肝膽疾病;職業暴露;防護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對醫院感染認識的不斷提高,臨床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暴露于多種職業性危害因素的現狀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2]。肝膽病科的工作環境以及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肝膽病科護士是受到職業危害最高的群體之一。本文就肝膽外科護士職業危險因素與防護報告如下。
1 肝膽外科常見職業性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的危害
生物因素不僅危害護士健康,也是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指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2],其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最常見,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生物因素損害的主要來源有:肝膽外科護士頻繁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因銳器損傷尤其是因針刺傷而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為最嚴重,是主要的感染途徑,這些病毒通過血液傳播一次即可感染。
1.2 物理因素的危害
構成物理因素主要包括:銳器傷、輻射危害、噪聲損傷、粉塵等元素。如人的眼睛、皮膚受到紫外線照射會引起灼傷、紅斑、眼角膜炎、皮膚過敏。此外,護理人員在配合介入治療時,放射線對人體能產生負面生物效應,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傷,特別對神經、皮膚、造血、生殖等系統,因此導致近期及遠期血液疾病及腫痛等已經被證實。
1.3 化學因素的危害
化學因素指工作中所接觸的化學物質所致的危害,主要來自抗腫瘤藥和消毒制劑。化療藥物可以通過皮膚或呼吸道被人體直接吸收,接觸化療藥物可能引起細胞突變、癌癥及自然流產、宮外孕、子代先天性畸形等后果。常用的消毒劑有甲醛、過氧乙酸、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可導致氣促、頭痛、接觸性皮炎、鼻炎、關節病、哮喘、記憶障礙、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統疾病等。
2 職業防護
2.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護
2.1.1 乙型肝炎病毒與丙型肝炎病毒的防護 護士要嚴格遵守醫療技術操作規程,在醫院內進行的所有操作都視為可感染性操作。配備隔離防護用品,如一次性手套、護目鏡、隔離衣等。在接觸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脫手套后,當預料到要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或污染物時,要戴手套進行操作。確保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預防[34]。
2.1.2 艾滋病的防護 采用預防hbv感染的標準措施足以防止hiv的感染。當預計血液、體液有噴濺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應戴護目鏡和防滲透性口罩。護理人員有皮膚損傷、皮炎或黏膜損傷(如口腔潰瘍)等,不應參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療、護理、檢查工作。操作時不慎被污染的銳器損傷時,應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傷口10 min;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出血液,再用流動水和肥皂液沖洗;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傷口。按職業暴露后預防(pep)的程序進行處理。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護
2.2.1 放射線的防護 人員在輻射場所停留的時間越長所受到的射線輻射劑量越大,因此要盡量縮短暴露時間;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要做好個人防護,要穿鉛衣,佩戴眼鏡,戴鉛脖套及鉛帽;孕期或者將要懷孕的護士應調離輻射危害大的工作崗位。在崗人員要定期檢查身體,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2.2.2 環境因素的防護 對高溫、噪音、寒冷、潮濕的環境可采取一些防護措施,如安裝降噪設備,冬季洗滌時使用熱水,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安裝空調、除濕器等。
2.3 化學性危害因素的防護
針對揮發性消毒劑可適度擴大消毒間面積,安裝排氣扇;護士接觸消毒劑時,必須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觸。如濺到眼睛里、皮膚上應反復用水沖洗干凈。護士在配制化療藥物時,應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圍裙,皮膚有破損者戴雙層手套。開啟安瓿時應防止劃傷手,配制藥液時防止藥物溢出,有條件的可在凈化臺內加藥。操作完畢后用流動水,肥皂徹底清洗雙手、前臂并洗臉。
職業安全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工作中,必須認識到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加強護理人員職業安全教育及整體素質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規范操作程序,減少和防止職業性損傷的發生,制定合格的防護措施,降低職業危害。
【參考文獻】
[1] 方詠梅.護士職業暴露和職業防護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 65-67.
[2] 張利容,蔡紅衛,鄭焱玲.護理人員職業性危害的自我防護[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3(3):206.
[3] 戴 琴,馮正直,謝剛敏.重癥監護護士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 488-490.
助產士即分娩室的護理工作者,是一個在特殊環境中從事護理專業的群體。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助產士經常會接觸較多的危險因素,她們的身心健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從文獻中了解到,目前國內對護士的職業危害防護作了大量的研究。如何有效的降低職業危害因素,確保助產士的身心健康,本文結合實際情況,現就助產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綜述如下。
1 職業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因素[1] 孕產婦在孕期和生產期間分泌代謝旺盛,微生物極易在體表生長、繁殖,機體也因生理和病理因素超負荷運轉而致抵抗力相對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合并其他疾病。加上體內激素作用,易患滴蟲和霉菌性陰道炎。由于實施的檢查次數多而復雜,助產人員需經常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和陰道分泌物,特別是在處理急產時,未來得及洗手、戴手套、口罩、手術衣等,或在分娩時經常被羊水污染皮膚、黏膜及衣物,存在防護缺陷,職業暴露率高。
1.2 化學因素 分娩室由于封閉式管理和嚴格的無菌要求,各種消毒劑應用較多;如過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環氧乙烷及戊二醛等揮發出的氣味散發于產房的空氣中,污染工作環境,刺激人體呼吸道,引起哮喘和鼻炎等,并對人的皮膚黏膜、眼睛、胃腸道及神經系統等產生不良影響,直接影響助產士的身心健康。
1.3 物理因素 物理性危害包括輻射、觸電、燙傷、凍傷、針刺傷和噪音危害等。對助產士構成職業危害的物理因素主要是針頭及銳器刺傷,這也是助產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徑。噪音污染主要來源于儀器報警、呼叫器、消毒機、空調、換氣扇、吸引器、電話鈴、患者的和嬰兒哭啼聲。噪音可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如心律加快、聽力下降等,心理反應,如頭痛、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助產士在接生時經常保持前屈側屈所引起腰背部疼痛、頸椎病也相當普遍。
1.4 心理因素 助產士的工作關系到母嬰安危,責任重大,常使助產士在工作中長時間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而且經常遇到緊急情況如急診入院、新生兒窒息搶救等而帶來的心理壓力、緊張,同時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在加上產婦宮縮陣痛時的哭喊,更增加了助產士的緊張、焦慮情緒;助產士也要處理人際關系,工作中碰到晉升、進修、上夜班、處理家庭中的事情等諸多問題;社會對助產士的要求越來越高,會使助產士的心理上產生疲憊感、焦慮感。
2 防護措施
2.1 合理設計工作流程 實行彈性工作制,根據產婦入分娩室的時間和數量決定助產士的上班時間和人數,盡量做到人盡其職,物盡其能[3]。可適當增加助產士的編制,因助產士工作不同于一般護士,需要獨立完成觀察產程、監護、接生全過程,體力勞動較重,精神高度集中,風險系數較高,在工作量大時應多安排人員,以保證質量和安全。
2.2 健全職業防護管理系統 對助產士職業防護進行監測和干預醫院應建立職業防護管理系統,制定職業防護管理制度和職業暴露應急預案[4]。建立職業暴露匯報系統及管理條例。對助產士職業防護進行監測和干預,提供合格防護用具;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做好現場處理及時報告,填寫職業暴露登記表,必要時治療及跟蹤觀察等,有條件的醫院應給助產士進行乙肝疫苗注射,降低對疾病的易感性[5]。
2.3 增強防護知識及意識 樹立職業安全意識,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制定合理的防護措施。培訓各級助產人員,普及相關知識,并將其納入考試內容,使全體助產士充分認識職業損傷的危害性。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2.4 社會心理防護 護理人員要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氣質和廣泛的興趣,提高自身素質和應急能力,培養業余愛好,多交朋友并與之多溝通,組織各種有益活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和體魄。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對緊張刺激的承受能力,掌握一些緩解自身壓力的方法,采取回避、疏泄、轉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宣傳人體力學知識,教育和傳授助產士正確的接產知識[6]。利用節力原則掌握搬運產婦的技巧,學會恰當的選擇工作速度、緩解緊張程度、降低勞動強度、注意節約體力和能量、改善臨床設施等,避免操作不當造成的損傷。
3 討論
從建立健全的職業防護管理體系、設計合理的工作流程、增強防護知識和意識、加強社會心理防護四方面著手,合理工作人員配制,科學合理分工,并定期給予一定的心理干預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加強業務培訓,并注意開展新理論、新技術的前期培訓,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參 考 文 獻
[1] 姜見中.醫務人員的職業危害預防.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1992,10(6):363.
[2] 徐榮貴.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和預防.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6):717.
[3] 呂曉玲,夏秋江.ICU護士的職業損傷及管理.中華護理雜志,2006,7(7):650.
[4] 嚴家新.艾滋病與醫務工作者.健康報,1997,12(5):4.
1 新護士容易發生針刺傷的原因分析
1.1 缺乏自我防護知識 多數學校未開設護理自我防護教育課程。陳煉紅調查指出[4]只有27.7%的護生知道怎樣防止銳器損傷、銳器損傷后傷口如何處理及其意義。而其獲得的信息多來自雜志、報紙等渠道,較為片面。
1.2 護理操作行為不規范
在進行注射及抽血等操作時,習慣性的取下針頭或套上針帽均可導致針刺傷。任小英等調查發現[5]針刺傷的人員中有11.97%是取下針頭所致[6]。16.7%是套上針帽引起。
1.3 個人防護意識薄弱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不能利用防護用具來保護自已。在接觸患者體液或被患者體液污染的物品時、在處理污染針頭、靜脈注射、靜脈采血及靜脈輸液時不戴手套,這些操作使護理工作更具危險性。
1.4 針刺廢棄物處理不當 注射器、輸液器使用后,在毀形處理過程中,未按要求將針頭放入銳器盒內而誤入污物袋內,增加護理人員被針刺傷的風險。
2 職業防護培訓的內容
2.1 加強新護士職業防護教育,提高個人防護意識 新護士來院報道后,由專職人員講解有關的法律法規、預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及自我防護知識,并進行自我防護操作的演練。演練內容包括:針刺傷的危害、原因及防護對策及針刺傷的處理。使新護士認識到個人防護的重要性,并從中吸取經驗。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2.2 加強新護士的基本功訓練,規范操作規程 針刺傷多發生在病房。各種注射、輸液操作是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因此加強護士各種注射、輸液操作的練習,提高操作技能和熟練程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是降低針刺傷發生率,確保護士職業安全的重要環節。
2.3 正確處理銳器 針刺傷是職業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艾滋病(HIV)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操作過程中,原則上盡量減少對針頭處理的操作。采用先進的預防針刺傷的護理用具,使用帶有保護設計的針頭,使用銳器收集箱[7]。銳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針刺傷的發生率降低50%。
2.4 合理使用防護用具,做好自我防護 在個防護中需注意的是手套的應用。在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前應戴手套,必要時戴雙層手套[8]。雙層手套可使因穿孔引起的皮膚污染減少5倍。接觸后立即洗手并更換手套[8]。因手套具有彈性,當粘有血液的針,刺傷手套時手套會對針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可減少進入體內的血量。所以,在進行危險操作時應戴手套。如有體液飛濺時,應戴護目鏡和面罩。如有較多體液濺出時,應穿防水衣、防水褲、防水鞋。做好自我保護。
2.5 發生針刺傷的處理
在操作中,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將傷害減少到最低限度。一旦發生針刺傷,應在傷口旁兩側輕輕擠壓(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的水進行沖洗。傷口沖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以上操作過程要求每一個新護士都要進行模擬訓練,以防發生針刺傷時束手無策。
2.6 嚴格執行洗手技術 洗手是加強自我防護,防止交叉感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有報道[9]對200名護士進行洗手調查,洗手范圍合格的為32.5%,步驟合格的僅占20.5%。因此要求新護士在洗手時,應注意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為了提高洗手的質量和效果,本院制定了六步洗手七步揉搓洗手操作流程及考核標準,要求新護士在洗手時,嚴格按照洗手流程進行,避免無效洗手。具體洗手流程如下:(1)流動水濕手;(2)均勻涂抹皂液;(3)七步揉搓;①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②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③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④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⑤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⑥五個手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⑦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每步揉搓時間不少于20 s。(4)流動水沖洗(5)烘干機烘干或使用清潔紙巾。(6)涂抹護手油。
參 考 文 獻
[1] 毛秀英,高鳳莉,于荔梅,等.實習護生發生針刺傷的現狀調查.護理研究,2003,17(2):142.
[2] 王紅紅.護生職業防護現狀調查.護理研究,2002,16(6):332.
[3] 王紅紅.加強實習護生崗前職業防護教育效果的探討.中國護理管理,2007,7(7):52.
[4] 陳煉紅.衛校護理職業防護教育現狀調查.實用預防醫學,2004,11(2):406-408.
[5] 任小英,劉義蘭.易發生針刺傷操作環節的調查分析.護理研究,2003,17(03A):267-268.
[6] 謝紅珍,聶軍,潘紹山,等.銳器傷與護士行為、生理、心理及環境關系的探討.進修護士雜志,2003,18(7):591-593.
[7] 李紅梅,李文濤,肖順貞.減少護理工作中的意外針刺傷.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1):7-9.
血透室作為一個特殊的工作環境,存在著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護士較其他科室護士存在更多潛在的危險因素,面臨著更多的職業危害,成為潛在職業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過對血透室護士面臨的職業危害的總結,防護知識的探討,以提高相關部門和血透室護士自身對血透室職業危害的認識,建立更為健全的防護措施。
1 職業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腎病終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場所,護士在搶救患者或做操作的過程中,頻繁的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因此職業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職業感染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病毒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而進入體內。尿毒癥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嘔吐,腹瀉,貧血患者常有輸血,很多急診患者未明確的診斷,搶救患者時緊張的氛圍,以及透析器材的復用,都使得護士不可避免的接觸到患者的體液,分泌物,血液。另一途徑:銳器傷是職業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徑,護士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接觸到不同的銳器:針頭,剪刀,玻璃。特別是針頭:動靜脈穿刺針,注射針頭,采血針。因此銳器傷是院內常見的職業傷害,據相關文獻報道,護士發生銳器傷占醫院銳器傷總數的42%~70%,52%的護士在工作中有過銳器傷經歷,95%是被污染的銳器刺傷[1]。而被污染的銳器則是導致醫護人員發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職業因素,目前已證實20多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而傳播。危害最大,最常見的(HIV,HBV,HCV)。這些病毒的傳播途徑中,它們通過血液和血液制品傳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過程中被污染的幾率更大,據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公布的資料:目前中國檢測發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為14.1萬人,我國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達60%左右,乙肝病毒攜帶者已有1.3億[3]。有關報道顯示,美國透析室工作人員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可見透析室護士面臨著嚴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學性危害
因為血透室廣泛使用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次氯酸鈉、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這些消毒液使用濃度較高,卻血透室作為一個相對密閉的工作場所,在使用這些化學消毒劑的過程中,護士不可避免的長時間接觸這些消毒劑,揮發在空氣中可經過呼吸道,皮膚,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皮炎,結膜炎,接觸高濃度的消毒液可灼傷皮膚,滴入眼睛可導致短暫失明,持續大量接觸這些有害因子,會導致人體肝腎器官的損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險,透析液的揮發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在這樣局限的空間里,各種消毒劑的揮發,造成空氣混合性的污染,而護士又要長時間的呆在這樣的空間里,由此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另外,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對肌肉組織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組織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組織內長期存在[5]。
1.3 物理性傷害
因血透室的空間有限,且配備眾多的機器、儀器、設備。使得空間較為狹小,而透析機工作時各種情況的報警聲、患者的聲、電話鈴聲、反滲機、電腦、電視機、空調、人員流動等等,這種嘈雜混亂的工作環境,容易使人產生強烈的生理應激反應,使護士容易煩躁、焦慮、緊張,長時間在這種高噪音環境中工作可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煩躁、聽力下降等。用于空氣消毒的三氧消毒機釋放出的臭氧對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膚都有刺激性,長時間接觸會導致人體皮膚癌變和肺氣腫。與此同時,各種設備存在著一定的輻射,都對護士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嚴重的危害.
1.4 環境、心理、社會性的危害
1.4.1 作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運患者,搬運透析液,搬床,這些對于護士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體力問題。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蝕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導致護士摔倒致傷,因此護士不可避免的要面臨一些意外的發生:創傷、腰背部扭傷、肌肉拉傷,甚至骨折。還有經常加班加點的工作,使得護士的軀體長時間疲勞。這些由于工作環境而造成的軀體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
1.4.2 心理社會危害是血透室護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術性強,急、危重癥病人多,使得護理工作人員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迅速掌握并熟練操作技術。工作過程中,機器出現各種情況,患者病情發生變化,動靜脈穿刺的高難度,為了避免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突然事故,護士必須異常集中注意力。護士的家庭壓力、社會地位、待遇、業績、人事制度、職稱評定,以及各種各樣的軀體危害都會增加護士的心理負擔,給護士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得護士精神緊張、身心疲憊,而影響工作熱情及工作質量。
2 防護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護
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血透室工作人員防護知識,預防院內感染的學習。操作過程中嚴格按照醫院管理規定,科室規章制度,正確的操作規程從事治療。充分了解每個透析病人的檢查結果,養成工作時采取個人防護措施的習慣: 著長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換鞋,透析器材復用過程中戴防護面罩,眼套,防水圍裙。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換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換,盡量穿襪子。為防止銳器傷,操作時戴手套,還應該做到盡量不回套針帽,傳遞各種銳器時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時用紗布包裹,分離針頭時用鉗子,針頭及時放入銳器盒中,不要隨意弄彎或弄直針頭,對與明確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盡量不復用,對于煩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請求他人的幫助,采取相應的方法,一旦發生銳器傷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流動水下沖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在傷后48小時內填寫護士銳器傷報告表上報,視銳器的污染情況作相關檢查,注射相應的疫苗,如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時,24小時內上報,進行檢測,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復查6個月,平時,醫院應該加強對護理工作人員銳器傷的重視,特別是血透室這樣高危環境下的護士,應定期組織檢測血液中的抗體情況,落實疫苗的注射。
2.2 化學傷害的防護
除了生物性的防護措施外,定期開窗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降低室內化學消毒劑的濃度,認真檢查化學消毒劑的存放,防漏出,溢出。在室內盡量戴口罩,減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濺到皮膚或眼睛應在流水下反復沖洗,鑒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盡量在醫用手套下面戴一層薄膜手套。
2.3 物理傷害的防護
空氣消毒時,人不要留在室內,各種儀器進行正確使用,定期檢查維修,保持室內安靜,減少流動人員,水處理的房門隨時關上,對于不可避免的機器報警,病人,可以在透析前認真做好機器和管路的檢查,透析過程中,嚴密觀察病人病情,盡量減少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也可適當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溝通,護士養成良好的心里應對技能和業務水平,沉著、冷靜的采取有效方法,應對各種應激源。
2.4 環境、心理、社會的防護
2.4.1 負重、搬運重物時尋求他人幫助,并正確運用人體力學原理和技巧,保護自己,進入血透室更換鞋子,上班時可穿彈力絲襪,防止下肢靜脈曲張,對于加班加點,科室應合理調整人員配置,及時調整減輕護士的體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時間,緩解緊張心理,穩定家庭生活。
2.4.2 醫院實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護士工作環境,滿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確實關心血透室護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學習,積極組織新業務,新技術的培訓,加強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醫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國家和醫院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給于一定的防護工具的配置和適當的應用激勵因素,一定限度上緩解工作人員的心理壓力,使預防與防護貫穿于整個醫療護理過程中,大大減少其職業危害,使血透室護士在工作中得到滿意和激勵,調動自身內在積極性,提高對工作的熱情度。
3 小 結
血透室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著很多的安全隱患,給血透室護士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可避免的危害可以通過相應的措施而減小其危害性,但這些措施不僅只是需要護士有著自我防護的意識和采取自我防護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國家和醫院相關部門對這個薄弱點的關注,從而降低血透室護士的各種職業危害,保障身體健康,更好的為醫學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NIOSH.Prventing needlestisk injures in health cane setting [EB/OL]1999.11.cdc.gov/noish.
[2]王毓萍.范曉莉.職業性HIV感染不容忽視[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 (11):673.
[3]謝紅珍.國外護士銳器傷發生與防治研究概況[J].中國職業醫學,2003, 30 (12):6.
[4]鄒顏清.血液透析室護士潛在的職業危險因素與防護對策[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06, 24(6):2.
[5]呂青.兩種醫用手套粉與大鼠肌組織反應的實驗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 35 (6):330.
護士是與患者近距離接觸,并為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的一個特殊職業群體,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經常與病原體、化學消毒劑、各種輻射線及有毒物質接觸,直接導致對身體健康造成職業損害。職業損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職業損害因素導致的損害;另一個是與職業有關的疾病損害,這兩方面的損害對女性生殖健康、孕期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其程度已經成為女性職業衛生研究的焦點[1]。因此,做好護士懷孕期間的健康防護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孕期護士面臨的職業損害因素
1.1 機械性因素 包括注射器針刺傷、刀片劃傷、玻璃器皿碎片的刮傷。這些機械性意外傷害是護理工作中比較常見的職業損傷,能夠導致受傷者出血,且具有感染的風險。因為未經消毒的器具存在多種病毒及細菌,一旦裸露的傷口與這些病毒、細菌接觸,造成感染的概率較高。據文獻報道[2],臨床護士針刺傷率高達80.6%,其中74.5%被污染針頭所刺傷,并已經證實20種病原體可經過針刺傳播[3]。在這些意外傷害中,高危病毒具有潛在的重大威脅,如艾滋病(HIV)病毒、乙肝(HBV)病毒等,因此在平時護理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來處理器械,避免直接與未消毒的器具直接接觸,如不慎發生刺傷或劃傷,立即用清水反復沖洗,并用消毒液處理傷口后包扎,做好長期跟蹤觀察。
1.2 化學因素
1.2.1 化學藥劑損傷 護理過程中經常使用的化學類藥劑主要是消毒劑,如二氧化氯消毒劑,含氯類消毒劑,過氧化物類消毒劑,醛類消毒劑等。消毒劑在使用過程中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呼吸道黏膜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傷害。甲醛是一種極強的殺菌劑,但甲醛作為毒性較高的物質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是公認的變態反應源,也是潛在的強致突變物之一。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水腫[4],引起鼻咽癌、結腸癌、腦瘤、月經紊亂、妊娠綜合征、引起新生兒染色體異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記憶力和智力下降。兒童和孕婦對甲醛尤為敏感,危害更大,因此,懷孕護士必須做好對應的防護措施,避免頻繁接觸這些有毒物質。
1.2.2 細胞毒素藥物損傷 如果生物試驗中涉及了細胞毒素類藥物,例如一些化學療法藥物,這些細胞毒素類藥物有極高的毒性;與微生物產品不同的是,它們不可以被福爾馬林或過氧化氫中和。經常隨著空氣的流動,毒素顆粒通過空氣流通分散到這個醫療空間中,通過皮膚或呼吸道進入到人體中,造成嚴重的傷害。盡管護士在護理期間接觸的這些細胞毒素藥物劑量較小,但長期接觸后會在人體內造成一定的累積,危害作用更長遠,容易造成流產和胎兒發育不全[5]等誘發因素。推薦使用生物安全柜、細胞毒素安全柜等具有隔離效應的設備。
1.2.3 有毒氣體損傷 醫療場所彌漫著各種有毒氣體,其中大多數的氣體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福爾馬林、麻醉廢氣等,對聽力、記憶力、應變感知能力產生影響,特別對孕期護士能夠造成極大的危害,如果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可引起流產、胎兒發育不全等。
1.3 物理因素
1.3.1 波源損傷 產生波源的醫療儀器不在少數,而這些儀器發射的電磁波、微波、聲波對人體具有一定的傷害。電磁波和微波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積累效應等。各國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證明:長期接受電磁輻射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紊亂、記憶力減退、提前衰老、心律失常、視力下降、聽力下降、血壓異常、皮膚產生斑痘、粗糙,甚至導致各類癌癥等;男女生殖能力下降、婦女易患月經紊亂、流產、畸胎等癥。噪音不但對人體聽覺系統有明顯損害,對心血管系統同樣具有損害作用,使血管平滑肌對縮血管物質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長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勞、煩躁、頭痛、聽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等[5]。
1.3.2 殺菌、消毒方法損傷 一般物理殺菌、消毒方法多采用紫外線或臭氧等,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可對人體的皮膚、眼睛、免疫系統等造成傷害。紫外線能破壞人體皮膚細胞,導致皺紋、色斑,使皮膚未老先衰,嚴重時產生日光性皮炎及曬傷,或皮膚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癥,引起癌變。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研究表明,空氣中臭氧濃度在0.012 ppm水平時(這也是許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導致人皮膚刺癢,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響,引起咳嗽、氣短和胸痛等癥狀;空氣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醫人數平均上升7%~10%。對那些患有氣喘病、慢性支氣管炎的護士來說,臭氧的危害更為明顯。
1.4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危害主要針對一些傳染源病毒,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結核菌等。據研究,含病毒濃度高的血液和體液依次為:血液、傷口分泌物、唾液、羊水等。含病毒濃度低的體液包括:尿、便、汗、淚、母乳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體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1%,皮膚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1%[7],暴露于含HBV血液、體液,感染HBV比率為6 %~30 %;若HbsAg(+)、HbeAg(+)感染率更高[8]。
1.5 心理因素 孕期護士情緒容易產生波動,再由于心理負擔壓力、工作緊張等因素經常引起與職業有關的疾病發生,如高血壓、血管緊張性頭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護理要求也日益增高,護理工作高負荷、高責任、高風險以及人際關系的復雜可造成護士職業倦怠,又常常因為應對各種醫療糾紛而使護士承受更多的精神壓力,長期處于焦慮狀態,使身體始終處于高度緊張,因此,及時調節護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2 孕期護士個人身體防護對策
2.1 孕期護士職前教育 近年來,醫療系統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就是職業防護,使醫護人員充分認識到職業危害可能給護士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加他們的自我防護意識,必須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防護知識學習與培訓。內容包括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職業防護相關的法規;發生職業暴露后的應對措施;消毒隔離技術及制度;有關職業暴露和職業防護的最新進展。教育活動不是簡單的應付,而要持續深入地進行,貫穿于日常護理活動中。并將護士的職業防護工作作為管理職責的一部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護制度,督促大家嚴格遵守其操作規程。
2.2 加強管理 加強高危科室的管理,如手術室、感染科、急診科等,都是對護士孕期安全的保障。懷孕護士應避免處理放、化療藥物及接觸放射源。在危害孕婦健康的區域應有醒目標志,對科室使用的儀器、設備定期進行普查、檢修,陳舊性噪音大的儀器設備盡量淘汰[9]。另外,應準備一些特殊的保護性器材,如:有效隔離微粒的口罩,對人體無毒、無害的消毒設備和消毒劑、防輻射的工作服等安全設施。
2.3 安排合理班次 有些醫療機構護士排班不合理,導致疲勞作業,工作效率低下,睡眠不足。孕期護士極為需要睡眠并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僅對體內胎兒的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減少了母體生殖內分泌紊亂、生理節律失調及其他由不合理排班導致的不良后果。
2.4 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護士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在醫護過程中至關重要,如經常洗手、衣物消毒更換等。洗手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在護理患者過后,將進行脫衣,洗手、消毒,帶過的手套應做好相應處理。如果手有破損時,盡量戴兩層橡膠手套,用過后及時更換。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對自己而且對患者都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應時刻養成這種習慣。
3 小結在我國,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人群中,護士占有重要比例,為我國的衛生醫療服務行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其工作環境的特殊性,經常受到來自職業方面的傷害與壓力,常常使護士處于焦慮、恐懼與精神緊張狀態,這不僅對他們自身的健康存在威脅,更對護理工作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要排除來自外部的干擾因素,做好生活方面的細節工作,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服務環境,確保醫療護理工作順利地展開。
參考文獻
1 黃愛群.紡織廠工效學因素與女性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學研究.合肥:安徽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2 毛秀英,吳欣鵑,于荔梅.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
3 段慧,呂衛華.實習護生護理操作中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天津護理,2004,12(6):34.
4 董順紅.護士職業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當代護士,2007,(1):96.
5 任小英,喻嬌花,熊宇.不同科室護理人員被針刺傷現狀調查.實用護理學雜志,2003,19(3):61.
6 崔蘇敏.護士職業性危害及自我防護.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25(3):332.
7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淺談腫瘤科護士的自身防護.哈爾濱醫藥,2002,22(2):90.
供應室是集中處理大量病原微生物的醫療用品的部門,承擔著全院醫療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裝、滅菌、儲存、發放等工作,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部門。供應室工作人員長期與致病原、銳器、化學消毒液接觸,在工作中經常使用多種電器及壓力容器,加上工作環境的噪音、潮濕等諸多因素。因此,護士必須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加強防護措施以達到減少危害,維護身心健康。
1主要危害因素
1.1 工作人員自身因素
因工作人員對各項操作中無菌觀念不強,操作疏忽,根據自己的習慣隨意改變工作程序,以及護理人員對職業危害認識不足,因此容易受到損傷。
1.2 生物因素即經血液傳播性疾病
主要發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環節,被污染的穿刺針,手術器械及沾有血液、體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員皮膚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及艾滋病毒等經血液傳播性疾病。
1.3 化學因素
1.3.1 含氯制劑:常用的含氯制劑如84消毒液,此類消毒劑有一定的腐蝕性,損傷皮膚,揮發性強,空氣中含量過高時引起呼吸道不適。
1.3.2 醛類溶液:常用有甲醛、戊二醛等,甲醛刺激性強,具有強烈的致癌作用。戊二醛的吸入接觸可以引發遲發型刺激反應,引起皮炎、過敏、結膜炎等。
1.3.3 過氧乙酸:遇熱、明火、震蕩易引起燃爆,高濃度過氧乙酸對眼睛及皮膚均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燒傷。
1.3.4 環氧乙烷:特點溫度低、滲透性強、腐蝕性小、滅菌徹底、有效時間長,它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頭痛,惡心,嘔吐及皮膚接觸引起皮炎,水泡,還可以致癌。
1.4 物理因素
1.4.1 消毒因素的損傷。如高壓蒸汽滅菌、干熱滅菌、煮沸等蒸餾水的制作過程中,均可能有高溫、高壓蒸汽意外引起燒傷、燙傷及爆炸等。紫外線輻射消毒時臭氧濃度過高對皮膚、黏膜可引起人體中毒反應。
1.4.2 皮膚黏膜機械性損傷。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裝及制作過程中被針、刀片、剪刀等銳器刺破皮膚,再進行高壓沖洗時被穿刺針刺傷。
1.4.3 噪音。供應室集中了龐大的滅菌設備和機械清洗裝備 如:高壓蒸汽滅菌器,清洗機及超聲清洗機。噪音主要來源于這些設備及抽、排風系統設備。長時間暴露與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中,能引起頭昏、頭痛、耳鳴、失眠。
1.4.4 在搬運貨物、裝載、推車過程中,如果姿勢不正確或負荷超重會引起扭傷、拉傷。
1.4.5 在操作過程中,各類患者的液體及污染物品的接觸,都可能使手部皮膚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檢查病原菌,如不注意接觸污染物品后洗手或洗手的方法不正確,時間不夠,可引起自身感染。
1.4.6 粉塵。回收室各種污染物品、包布、巾類、翻動造成粉塵發揚,沖洗時形成氣霧膠顆粒,長期刺激呼吸道可損害呼吸系統功能。
1.4.7 久站。供應室護士每日工作量大,在清洗、包裝物品時,長時間站立操作,取強迫容易使人疲勞,極易發生頸椎病,腰椎損傷,下肢靜脈曲張。
2防護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護
2.1.1 改善工作條件,冬天保證熱水供應,夏天注意防暑降溫,安裝排風扇、空調。高壓蒸汽滅菌要由培訓合格的消毒員負責,定專人管理,定期保養,及時維修,實驗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程序,開門時不要面對鍋門,應站在門后或門旁,以防鍋內涌出的熱氣燙傷。
2.1.2 熱力滅菌時防止燙傷,出鍋時要戴袖套,棉布手套,避免直接接觸高溫物品。
2.1.3 預防機械性損傷。絕對不能徒手處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膚黏膜的保護,減少直接接觸刺激性溶液及銳利器具。
2.1.4 紫外線照射消毒時,盡量安排在中午、下午下班人少時,要防止人體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對眼睛的保護,消毒后通風換氣30分鐘后方可入內。
2.1.5 注意洗手,洗手是預防感染傳播的最有效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達到從手表面去除細菌的目的。按六部洗手法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縫的順序,洗手后擦手毛巾一人一巾。
2.2 生物因素的防護
2.2.1 供應室污染物品是直接接觸未經處理的污染醫療器械,細菌繁多,銳器多。稍有不慎會造成自身感染,在回收及被初步處理過程中,要穿戴好防護用品,清洗環節嚴防針刺,動作要輕、慢,戴上合適的手套,進行高壓沖洗時要用鉗子或手固定好接口處,水壓不可過大以免引起穿刺針飛濺而刺傷。
2.2.2 皮膚意外接觸到血液和體液。應立即肥皂水和清水沖洗;若是病人的血液和體液進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
2.2.3 不慎被利器劃傷。在工作過程中不慎被利器刺傷,應立即用清水沖洗傷口,輕輕擠壓,使血液流出,用碘伏消毒傷口,并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清學檢查,必要時注射乙肝疫苗,同時報告院內感染管理科,并做相應感染的定期追蹤觀察。
2.3 化學因素的防護
1.1一般資料 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急診患者,年齡6個月~90歲,病種:外傷,心腦血管,藥物中毒,酗酒過量,自殺,感冒高熱,小兒驚厥等等。
1.2 方法
1.2.1非語言性溝通 非語言性的溝通有助于患者在第一時間內接受你,非語言性溝通包括:微笑服務,美好的職業形象,身體姿勢,巧妙地運用眼神,語言,語調以及手勢,例:一位護士看見在急診室的家屬休息椅上坐著一位老太太,她似乎很悲傷的樣子,這位護士走過去坐在老太太的身邊問她有什么需要幫助,老太太說她老伴心肌梗塞已很嚴重……說著便流下了眼淚,這位護士用理解的目光注視著老太太,并輕輕地撫摸著她的手,兩人默默地坐了幾分鐘后有人叫這位護士,老太太感激地說:"你去忙吧,我已經好過多了,真謝謝你!",有時對患者的關心可體現在一個細微的動作中,如觸摸發熱患者的額頭,在為患者靜脈注射完畢,幫助患者把捋起的袖子放下,寒冷的冬天幫助患者整理下被角等,一個細微的動作體現出親人一般的關懷,因此整潔的外表,鎮定的神情,忙而不亂的處事方法以及盡快安排就診,這些都能令患者對你產生信任,特別在搶救患者時,非語言性的溝通更勝于語言的溝通,有一點要切記,當我們面對患者時,應控制自己的緊張,厭煩和害怕等表情。
1.2.2語言性溝通技巧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70%語調+38%聲音+55%肢體語言[2],語調不同,效果則不同,如:"您干嘛"使用詢問的口氣,是在問患者干什么?若使用生硬的口氣,就像是有訓斥患者或質問患者是否在干壞事,所以護患溝通中要運用:①一個技巧:多聽患者或家屬說幾句,盡量讓患者和家屬宣泄和傾訴,對患者的病情盡可能做出準確解釋:②兩個掌握:掌握病情,檢查結果和治療情況;掌握醫療費用給患方造成的心理壓力,③三個留意:留意溝通對象的受教育程度,情緒狀態及對溝通的感受;留意溝通對象對病情的認知程度和對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情緒反應,學會自身控制。護患溝通的實質是幫助患者克服暫時壓力,適應環境變化,與他人和睦相處,是能幫助患者克服自我實現中的精神?心理障礙的一種技能[3]。
2.3 加強業務水平 急診科有關急?忙?雜的工作特點,也是醫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護土精湛的專業技術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諧護患關系的前提條件,患者希望了解所患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和愈后保養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的獲得需要護士以扎實的理論為患者講解,護士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術不僅能使患者獲得安全感而且也會使患者對護士產生敬意[4],例:1位80多歲老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來急診就診,患者昏迷,病情危急,醫生醫囑迅速開一條靜脈通路給藥,患者由于肥胖和長期輸液,導致靜脈血管不好,當班護士憑借超過硬的技術手感摸著靜脈一針見血迅速搶救,患者生命征穩定后轉入病房繼續治療,家屬對這名護士非常感激,特意給這位護士送了錦旗以示感激,我們的護士憑借過硬的技術贏得了患者家屬的認可。
2.4完善的急診工作程序 急診患者的特點:人數沒有計劃性,病情沒有預見性,急診護士應具有熟練的臨床判斷能力第一時間快速準確的預診?分診,護士必須見到患者再掛號,以免分診錯誤,延誤患者診治。一個完整的主訴和與之相關的病史是做出診斷的關鍵所在,對急重癥患者開戶 綠色通道的方式優先救治。實施"先搶救后掛號,先入搶救室后分診,先搶救后收費"的制度。急診科多于"擁擠"或"過度擁擠"狀態,出現急診就診順序或"等待"的問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急診擁擠"80%患者是非"急診患者",根據衛生部公布《急診患者按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5],醫生根據病情將患者分為"四級"進行區別救治:一級: 瀕危患者將立即救治;二級危重患者10min內接診,三級是急診患者30分鐘內安排就診,四級是非急診患者4h內完成救治,護士依據衛生部要求將急診科從空間上分為"紅 黃 綠"三區,紅區安排一級二級患者進行搶救監護,黃區為密切觀察診療區適用于三級患者,綠區即四級患者診療區,此時護士應對暫時不能滿足就醫需求的患者耐心做好解釋以取得理解,避免患者與家屬出現不良情緒,保證完整有序的急診工作程序,及時進行搶救室生命體征監測,能夠及時有效地配合醫生救治危重患者,迅速建立有效靜脈通路,沉著果然積極救治,嚴格執行醫囑查對制度要,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做好搶救患者的護理記錄,嫻熟有效的對癥處理專業技術,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對癥處理并報告醫生,觀察的同時要對患者進行良好有效的 溝通,護士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溝通技巧在急診工作中極其重要。
2結果
2013年9月~2014年9月,采用患者滿意度調查得出,發現患者的滿意度由原來的70%上升至90%,醫院糾紛由原來的38%下降至20%,護士將良好有效的護患溝通貫穿在整個護理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結論
護士的人際溝通能力是其勝任職業角色的最重要因素[6]。急診護士的言行對患者可治病也可致病,要想達到理想的護患溝通效果,護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和技術,還要通曉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知識,學會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與患者溝通,解決其心理問題,建立新型和諧的護患關系,完成現代急診護理服務流程規范。
參考文獻:
[1]李亞新.急診護理糾紛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藥研究。2005.2(3):55 .
[2]史瑞芬.醫療溝通技能[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47-159.
[3]陳素坤.臨床心理護理指導[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9-35.
[4]楊景芳,黃艷紅.搞好護患關系的幾點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