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3: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蘇州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唐——李白。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白話譯文:
姑蘇臺上的烏鴉剛剛歸窩之時,吳王宮里西施醉舞的宴飲就開始了。
飲宴上的吳歌楚舞一曲未畢,太陽就已經落山了。
金壺中的漏水滴了一夜,吳王宮山的歡宴還沒有結束,吳王起身看了看將要墜入江波的秋月。
天色將明,仍覺余興未盡,就是天亮了,又可奈何我樂興未艾哉!
2、唐·皇甫冉《送魏十六還蘇州》。
原文選段:
秋夜深深北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
釋義: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歸去,蟋蟀鳴聲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將乘船回毗陵,到那時,回首姑蘇,所見將唯有一片白云。
3、宋·蘇舜欽《過蘇州》。
原文選段:
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
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
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棹區區暮亦行。
釋義:
【教學目標】
學習本文簡練、生動的語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培養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能力;感知園林的畫意美,體味蘇州園林深厚的文化底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蘇州園林視頻。)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家陳從周曾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足見蘇州園林之美。蘇州園林很多,葉圣陶先生是蘇州人,蘇州許多園林留下了他成長的足跡,他一次次地與朋友游 林,在園林中聽昆曲、結詩社,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葉圣陶先生走入“蘇州園林”。
活動一:設計蘇州園林
朗讀全文,根據課文內容以設計者的口吻簡介蘇州園林的建筑設計。
預設:“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追問:僅僅做到了“四個講究”,是不是就一定能保證蘇州園林無論在哪個點上都能呈現出“完美的圖畫”?
預設:“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色彩淡雅”。
小結:設計園林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上設計園林規劃布局,也要局部落實,通過具體的實物來展示特色;既要注意主要的物景布置,也要注意細部次要的物景布置,園林展示的才是一幅幅完美的圖畫。
活動二:游覽蘇州園林
再讀課文,以游人的口吻談談游覽蘇州園林的感受。
1.填空。依照“蘇州園林有_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談游園感受。
預設:①蘇州園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讓人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②蘇州園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的邊沿不是齊整的石岸,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東邊幾塊玲瓏的石頭,西邊有花草。③蘇州園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里漂亮的金魚和鯉魚游來游去,荷花也開放了。④蘇州園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藤蘿花滿眼的珠光寶氣,使人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
2.仿句。“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作者引用詩句形容園林的景致,你能仿照這句話,選擇園林中的一幅圖畫,引用合適的詩句來形容園林中的其他景致嗎?
投影提供相關詩句:“小橋流水人家”,“庭院深深深幾許”,“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聽雨入秋竹”,“芭蕉葉上瀟瀟雨”,“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曲徑通幽處”,“寒花瘦竹岸邊生,小閣回廊疊畫屏”。
預設:①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兩邊無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游覽者看“庭院深深深幾許”,又是入畫的一景。②墻上蔓延著薔薇,薔薇花盛開,游覽者看“滿架薔薇一院香”,又是入畫的一景。③白色墻壁邊上幾竿竹子,游覽者看“月光穿竹翠玲瓏”,又是入畫的一景。④白色墻壁邊上幾棵芭蕉,游覽者看“芭蕉葉上瀟瀟雨”,又是入畫的一景?!?/p>
點撥:蘇州園林以中國畫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安排亭臺樓閣、布置假山池沼、點綴樹木花草,整體和諧,小中見大,虛實結合,意境深邃,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充分顯示了設計者和工匠們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造詣。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
活動三:介紹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如此之美,令人神往??上Р皇撬械娜硕加袡C會去游覽蘇州園林。一個熱愛園林的蘇州人,想對外界宣傳蘇州園林,向沒去過蘇州、不熟悉蘇州園林的人介紹它,讓讀者神游園林感受園林之美,該如何介紹呢?
提示一:選擇合適的內容
討論:是站在設計者的角度介紹,還是站在游覽者的角度介紹?
明確:站在設計者的角度,介紹設計意圖,便于說明設計原理;站在游覽者的角度談感受,其實是說明設計所取得的效果:兩者相結合,有虛有實,才能充分說明園林的特征。因為園林設計是虛實結合的,所以介紹內容上也應虛實結合。
提示二:選用恰當的語言
討論:說明設計意圖、設計原理與介紹游覽的感受所用的語言有沒有區別?以第5段為例品析語言。
明確:用簡練的語言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筑,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園林建筑印證繪畫原理,從而突出蘇州園林假自然之理創造園林意境,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
提示三:合理地安排順序
討論:園林屬于建筑物,以前學習的介紹建筑物的說明文,如介紹紀念碑、中山陵、凡爾賽宮等的說明文,主要采用空間順序。如果介紹眾多園林的共同特點,按什么順序比較合理?
明確:依照設計思路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比較合理。課文采用先總后分式的結構展開,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局部由主到次分別加以說明,園林建筑特點的概括介紹和具體說明互相照應,結尾一句“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留有余地,使人感到言己盡而意無窮,前后提挈,構成一個嚴謹的整體。“圖畫美”這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為線索貫穿全篇,非常精巧。
小結:葉老抓住整體特征從多方面說明,內容虛實結合,結構精巧嚴謹,語言簡練生動,為我們提供了說明文寫作的典范。
活動四:鑒賞蘇州園林
提示:我們隨著作者的筆觸神游蘇州園林,有沒有似曾相識之感?蘇州園林與我們七年級學習的張岱的《于園》一課中介紹的于園有相似之處嗎?
(1)討論:于園與蘇州園林設計思想上的共同點。
明確:都有自然之趣,深邃的意境。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之間的聯系正好印證了作者在課文中的一句話:“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p>
(2)追問:無論于園還是蘇州的一百多處園林,在古代大多是私家園林,主人為什么要費盡心思設計建造這樣的園林呢?
明確:將自然山水濃縮于住宅之中,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叭说牢揖映鞘欣?,我疑身在萬山中”,置身園林,怡情山水,讓人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煩憂!園林成了心靈的棲息地,靈魂的家園。
點撥:蘇州的園林歷史悠久,從春秋戰國時期發跡,可以說,蘇州園林和蘇州古城是同步產生和發展的?,F存園林遠則上千年,近則幾百年,全城有一百多處園林,可以說是集歷代江南園林藝術之大成,是前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藝術的瑰寶,是歷史的畫卷。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藝術風格,鮮活地記錄了我們祖先的偉大智慧,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精美禮物。蘇州占典園林作為世界首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道(投影):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范。這些建造于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活動五:設計自己的“園林”
借鑒中國傳統園林在設計上的特點,為自己設計一處理想的后花園。學習《蘇州園林》的寫作方法,向大家介紹自己設計的“園林”。
結束語
葉老說“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其實可以寫的很多,比如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法、雕刻、裝飾等,它們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其物質內容和精神內涵都極其深廣。游覽園林,把園林當成一本大書來讀,細細品味,感受中華園林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一定會獲得人生的更多養分。
關鍵詞:詩歌鑒賞;表達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結合高考試卷中出現的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類題型,結合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試作出一些答題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確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的含義
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有助于理解詩歌內容。表達技巧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嫉淖疃嗟氖鞘闱榉绞?,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接抒發對權貴的不滿。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屬于間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助對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楊花落盡子規啼”,就是把離別之情寄寓在楊花和啼著“不如歸去”的子規上。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一般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對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虛實、白描、反襯、抑揚、移情、含蓄、賦、比、興等。修辭手法很多,一類是用比喻、比擬、象征等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一類是用通感、借代、雙關、疊詞等,使字句更為精巧。關于表達技巧,考生可以從以上三個角度答題。
二、對直接給出表達技巧題目的答題技巧
對直接給出表達技巧,并分析、鑒賞表達技巧的作用的題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運用此表達技巧所對應的詩句,第二步分析運用此表達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國卷(III)《雨后池上》?劉: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要求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鑒賞。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運用此表現手法所對應的詩句,第二步分析運用此表現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這首詩,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寫出荷花池塘雨后優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句用“忽起”“垂楊柳”及垂楊柳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表現了雨后池上的動態之美。然后還要指出,此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在評分標準中,能指出一、二句為“靜態”,三、四句為“動態”,得四分;能提出全詩以靜顯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得兩分。解此類型題的關鍵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對應的詩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對沒有直接給出表達技巧題目的答題技巧
對沒有直接給出表達技巧的題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選準角度,指出表達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運用。第三步指出這種表達技巧的效果。這類題目的難度比前面分析的題目難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齊安郡中偶題》?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赌簾嵊魏沙厣稀?楊萬里: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題問: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審題,選準鑒賞角度,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中選擇一種來解答。從理論上說,只要選準角度,言之成理,都應該算對,所以題目可以有幾種答案。為提高答題的準確性,考生要細心審題,選擇恰當角度。第二步分析表達技巧的運用。這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手法,其中《齊安郡中偶題》中把“綠荷”擬人化,“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暮熱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第三步指出這種表達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題時漏掉這一步驟,而失去了分數。如此題,答了前兩個步驟,只能得四分。還有兩分的采分點就是表達技巧的效果,如,《齊安郡中偶題》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暮熱游荷池上》表露了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總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確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的含義,對直接給出表達技巧并要求分析、鑒賞表達技巧的作用的題目,第一步要找出運用此表現手法所對應的詩句,第二步分析運用此表現手法的效果。對沒有直接給出表達技巧的題目,考生要第一步選準角度,指出表達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運用,第三步指出這種表達技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裴松年.淺談古詩鑒賞題的解答方法[J].中國校園文學,2003(03).
[2]劉志剛.高考古代詩詞鑒賞試題及答題狀況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綜觀近三年的語文中考卷,記誦默寫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題型:直接默寫型、理解默寫型、遷移默寫型、運用默寫型等。筆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語文試卷,詩詞默寫的考查率幾乎為100%,且多以直接默寫型為主,兼顧能力考查。
試一試:我已經掌握得怎樣了?
一、 直接默寫型
1. (2011?江蘇省徐州市) , , ,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 (2011?江蘇省蘇州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 。(《魚我所欲也》)
3. (2011?江蘇省南京市)海內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孤山寺北賈亭西,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二、 理解默寫型
5. (2011?江蘇省南通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 , ”兩句表現了詩人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6. (2011?江蘇省泰州市)《錢塘湖春行》中通過植物的變化描寫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三、 遷移默寫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自然少不了舟,請寫出含有“舟”字的一聯詩句: 。
8. (2011?山東省萊蕪市)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抒發思鄉情懷的詩句,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請再寫出一個抒發思鄉情懷的詩句: , 。
四、 運用默寫型
9. (2011?江蘇省常州市)面對艱辛與壓力,不少古詩詞告訴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堅強的人。請寫出其中的兩句: , 。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人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請用相連的兩句古詩描繪出你向往的生態環境(課內外均可): , 。
聽一聽:我一定會深受啟發!
直接默寫型試題涉及古詩詞、古文中的名句和重點句,以及對短小的詩詞進行全文默寫,比較容易。但有些同學會出現一些錯別字。所以,同學們平時就要按照要求認真背誦,認真默寫,對寫錯的字結合句意加以理解記憶,或把易錯的句子加以整理,以免再犯。
理解默寫型試題要比直接默寫型難度稍大些,靈活性也強一些。同學們不僅要準確、熟練地掌握原文,還要對詩詞中的每句話加以正確理解,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聯系全文主旨來理解記憶,同時將所學的詩詞緊密聯系生活,學會拓展運用。
遷移、運用默寫型試題的要求比較高,它將課內外的詩文積累聯系起來,注重考查綜合掌握能力、同類歸納能力,同學們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時,才能從容不迫。對待這類題目,我們可以按照種類進行一定的梳理歸納,如按照“風”“花”“雪”“月”等自然類,按照“酒”“舟”等物件類,按照“送別”“思鄉”等情感類,加以分類整理、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厚積薄發。
練一練: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1. ,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頤《愛蓮說》)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歐陽修《醉翁亭記》)
(1~3選自2011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卷)
4. 蒹葭蒼蒼, 。(《詩經?蒹葭》)
5. ,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6. ,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4~6選自2011年江蘇省無錫市中考卷)
7. (2011?江蘇省連云港市)生活中總會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氣餒,不懈地走下去,就會峰回路轉,絕處逢生,達到一個美好的境界,這正如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說:“ , ”。
8. (2011?廣東省深圳市)樂器常常在古詩詞中或傳情達意,或渲染氣氛,如《詩經?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傳達了青年男女純潔的愛情;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的“ ”引發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里的“ ”烘托了邊地送別友人的氛圍。
9. (2011?廣東省梅州市)生活中有收獲的喜悅,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們擁有“ , ”的良好心態,就能正確面對人生。
每年高考前夕,高校的教授,中學的老師,著名作家,社會賢達,對考生的應試作文,如何博取閱卷老師的青睞,獲得一個高分甚至滿分,出謀劃策、支招點撥的文章數不勝數,讓考生眼花繚亂、目不暇結。而博取閱卷老師的青睞,取得他們的賞識,拿一個高分以至滿分,所有的考生莫不有這種心愿、莫不有這種期望。
那么,考生到底應該如何應對考高作文呢?
我們且看唐代詩人朱慶馀寫的名詩《閨意》: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乍讀此詩,讓人覺得真是一首描寫洞房生活的之作。但讀《閨意》另題《近試上張水部》,讓人方恍然大悟。原來朱慶馀,一個應試的舉子,以“新婦”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畫眉”比自己的詩文,以“夫婿”比當時頗有詩名的水部員外郎張籍。
張籍,字文昌,原籍吳郡(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登進士第,授太常寺太祝。久之,遷秘書郎。韓愈薦為國子博士。歷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
在唐代,科舉考試也是需要走門子、托關系,進行感情投資,提前檢驗自己的詩文是否符合潮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審美情趣的。于是,大家便把自己的詩文投給那些名人名士,聽取其評價,接受其忠告,以決定自己的取舍與去從。而這就是“溫卷”,即在考試之前先把自己的詩文送給某位名人,如果得到他的賞識,他就可以為你廣為宣傳,提高你的知名度。而到科舉考試之時,中第的希望就會大許多。
而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即是巧妙地表達了一個應試舉子,在面臨關系到自己仕途命運的考試,探問張水部對自己詩作的態度、評價。而張籍亦很幽默,當即賦一同樣“明艷”之詩《酬朱慶馀》:
越女新妝出鏡心,
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是人間貴,
一曲菱歌抵萬金。
張水部在詩中以“越女”比籍貫為越州(今浙江紹興)的朱慶馀,以這位出自鏡湖(今浙江鏡湖)湖心的“美女”的歌喉抵得萬金,夸贊了朱慶馀的詩文漂亮,以此打消了他“入時無?”的顧慮。
無獨有偶。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求取功名的過程中,亦有相似的經歷。
《古今詩話》中載: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痹唬骸坝芯淙绱?,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詩人十六歲到長安赴試,拜訪著名詩人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詼諧幽默地說:“長安物價正貴,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閱得《賦得離離原上草》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為驚奇,拍案叫絕,馬上改變語氣,鄭重地說:“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也易!”從此,白居易詩名大振。
在下以為,朱慶馀與白居易的經歷已經告訴我們,功夫應該下在平時中,功夫應該下在文章里,如果擁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與詩才,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取得他們的賞識,是自然而然的事。獎掖人才,喜歡好詩,畢竟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考生完全不必謙卑地再去問:“深淺入時無?”
如今的高考、如今的高考作文潛藏著當下社會的意志,盡管高考作文的題目,我們無法預知,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當考場上接觸到高考作文題目,迅速展開想象,進行快速發散思維,確定主題,理出思路,發揮個人的特長,突出自己的特點,就自己熟悉、喜歡的門類,諸如體育、音樂、繪畫、歷史、地理、哲學、時政、網絡、文化、影視等等,鎖定目標,展開說理論證、構思故事、表達思想,一切都如信手拈來,必然文思泉涌,文字飛揚,妙語連珠,妙文天成。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當我們真正把自己的文章鍛煉至“繞指柔”的程度,可以面對任何題目都能夠應對自如,游刃有余的時候,一切謙卑、低微與忐忑都已不必要了。
所以,功夫在詩外,功夫于平時。
一年一度的高考距眼前時日尚多,但真正要練筆、要作文的時間卻并不多了,提醒各位考生:
【關鍵詞】楓橋夜泊;夜半鐘聲;考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边@是唐朝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后,途徑蘇州寒山寺時寫下的詩《楓橋夜泊》。在這首詩中,詩人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同時也將自己的羈旅之思、身處亂世無歸宿的顧慮恰如其分地流露出來,意境清美,情味雋永,歷代各種唐詩選本都有將此詩選入。尤其耐以尋味的是,在此詩流傳的千年時光里,歷代文人對末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夜半鐘聲”是有是無,存有爭論,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文化史上的“公案”。筆者以下主要就兩宋文人對“夜半鐘聲”的有無觀點,做梳理考證舉要。
對“夜半鐘聲”的有無,兩宋文人展開了考證舉要。
第一種觀點,夜半無鐘聲。
宋人歐陽修認為:“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唐人有云:‘姑蘇臺下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他有所嘲笑唐人張繼作詩并不嚴謹,為了貪求佳句,明明沒有聽見鐘聲而硬寫鐘聲。
宋人魏慶之承襲歐陽修的觀點,認為“姑蘇臺下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句好而理不通”,因“三更不是撞鐘時”。2
筆者按:持“夜半無鐘聲”這一觀點的評論者不多,而且考證只有一個簡單的理由,即夜半三更不是打鐘的時間。
第二種觀點,夜半鐘屬實。
宋人計敏夫認為“此地有夜半鐘,謂之‘無常鐘’,繼志其異耳,歐陽認為語病,非也。”3他反駁歐陽修的觀點,力挺張繼作詩的可信度,確認唐代蘇州有夜半鐘,也稱之為“無常鐘”。
宋人陳巖肖也對歐陽修的觀點提出異議,他拿親身經歷舉證,稱“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中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又舉例稱“后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后家中伴,遙聽維山半夜鐘。’白樂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瘻赝ン拊疲骸坝迫宦冒耦l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痹倥e皇甫冉、陳羽的詩為例,“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陳巖肖認為除張繼外,另有五位唐人寫下“半夜鐘”的詩句,證明“半夜鐘”并非張繼的專利。
宋人王在《野客叢書》卷二十六中也認為唐詩中寫到“半夜鐘”的很多,不只限于鵠、白樂天、溫庭筠的詩句。他又加舉如司空文明“杳杳E鐘發,中宵獨聽時”,王建“未臥嘗聞半夜鐘”,陳羽“隔水悠揚半夜鐘”,許渾“月照千山半夜鐘”,且考證許渾作此詩正在蘇州的華嚴寺,即蘇州“半夜鐘”確實可信。王又舉例“《江南野h》載李c受禪之初,忽夜半一僧撞鐘,滿州皆驚,召將斬之,曰‘偶得月詩’云云,遂釋之”,據此進一步考證“所謂半夜鐘,蓋有處有之,有處無之,非謂吳中皆如此也”。王認為寒山寺有“夜半鐘”,只是不獨有,“夜半鐘”也不是蘇州地區皆有。
宋人王直方在《蘭臺詩話》中舉例于鵠、白居易、溫庭筠三位唐人詩中的“半夜鐘”,說明唐代“半夜鐘”常見。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卷三“辨誤”中稱“王直方《蘭臺詩話》亦嘗辨論第所引,與予不同”,他先引陳正敏《q齋閑覽》:“嘗過姑蘇宿一寺,夜半聞鐘,因問寺僧,皆曰‘分夜鐘,曷足怪乎’?尋問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鐘,惟姑蘇有之。”因陳正敏稱“半夜鐘”在蘇州又名“分夜鐘”,而其它地區沒有聽說,僅蘇州有。吳曾認為陳正敏的說法不準確,他舉了唐人皇甫冉《秋夜宿嚴維宅》詩為證:“昔聞元慶宅,門向會稽峰。君住東湖下,清風繼舊蹤。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世故多離別,良宵詎可逢?!?皇甫冉在會稽也聽到“半夜鐘”,說明此鐘聲不只蘇州一地有。吳曾進一步舉例,唐人陳羽《梓州與溫商夜別》中有“隔水悠揚半夜鐘”,以此論“會稽鐘聲亦鳴于半夜,乃知張繼詩不為誤,歐公(按指歐陽修)不察,而‘半夜鐘’亦不止于姑蘇”,且“乃知唐人多如此”,說明唐人筆下多寫有“半夜鐘”,張繼并不擁有專利權。5
宋人陸游也認為陳正敏的說法不準確,即“夜半鐘”并不只蘇州一地有。他舉例于鄴《褒中即事》詩云“遠鐘來半夜,明月入千家”;皇甫冉《秋夜宿?稽嚴維宅》詩云“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兩例唐詩中的“半夜鐘”都不在蘇州。陸游臆斷“唐時僧寺自有夜半鐘”,稱“京都街鼓今尚廢,后生讀唐詩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況僧寺夜半鐘乎?”6陸游認為唐鐘到宋已不傳,宋人不知“夜半鐘”實屬正常。
宋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稱“歐公嘗病其半夜非打鐘時,蓋未嘗至吳中”,他推測歐陽修沒在蘇州親聞“夜半鐘聲”,因此才譏笑張繼的“夜半鐘”,他考證“今吳中寺實夜半打鐘”。宋人王觀國在《學林新編》中舉例:“《南史?文學傳》‘丘仲孚,吳興烏程人,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限’,然則半夜鐘固有之矣。”又稱溫庭筠“言姑蘇城外寺,則半夜鐘乃吳中舊事也”。
宋人范溫在《詩眼》中考證:唐以前,《南史》中已有記載“齊武帝景陽樓有三更五更鐘,丘仲孚讀書以中宵鐘為限,阮景仲為吳興守、禁半夜鐘”。到唐代,“詩人如于鵠、白樂天、溫庭筠尤多言之”。到自己生活的宋代,“佛宮一夜鳴鈴,俗謂之定夜鐘?!狈稖夭磺宄迫怂^“半夜鐘”,是南朝齊景陽三更鐘,還是宋代的定夜鐘。不過在范溫看來,“半夜鐘”到底屬什么類別的鐘,這對解讀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沒有實質的意義,但他至少認為唐代“半夜鐘”確實存在。
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三中分別摘引了同朝王直方、葉夢得、王觀國及范溫的觀點,表示認同。
宋人張邦基認為唐代張繼的“夜半鐘”并非來自南朝齊武帝景陽樓的三更五更鐘?!耙拱腌姟奔热粚佟肮锰K城外寒山寺”所有,也是蘇州地區確實存在。他還稱“平江城中從舊承天寺鳴鐘,乃半夜后也。余寺聞承天鐘罷,乃相繼而鳴,迨今如是,以此知自唐而然。楓橋去城數里,距諸山皆不遠,書其實也。”7
宋人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一中認為歐陽修的論斷“姑蘇寺鐘多鳴于半夜”不甚準確,應是“姑蘇寺鐘唯承天寺至夜半則鳴,其它皆五更鐘也”。若按此說法,寒山寺鐘的夜鳴,并非“夜半”時鳴,而是“五更”時鳴。
筆者按:宋人持“夜半鐘屬實”這一觀點的評論居多。雖認定“夜半鐘屬實”,但彼此間仍有爭論――對“夜半鐘”的考證角度不同,信息量也有差異。有以唐證唐,稱唐詩中多有“半夜鐘”,張繼筆下的“半夜鐘”當屬實;有考證以唐前的“半夜鐘”作為唐代的源,以宋代“半夜鐘”作為唐代的流,證明唐代的“半夜鐘”屬實;有考證寒山寺有“半夜鐘”,只是并非寒山寺獨有,蘇州其它寺廟也有,也并非蘇州皆有、蘇州一地有;還有考證寒山寺鐘并非“夜半鐘”,而是“五更鐘”,清人吳景旭認為宋人龔明之在《中吳紀聞》的“五更鐘”觀點“最核實可信”8。
筆者的觀點:不必拘泥于鐘聲之有無
宋人追根究底,爭論“半夜鐘聲是有還是無”,提供給后人許多考證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而之后的明清兩朝文人中,多數認為“不必拘泥于鐘聲之有無”,如明人胡應麟稱“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清人高士奇認為“霜夜客中愁寂,故怨鐘聲之太早也。夜半者,狀其太早而甚怨之,之辭說者,不解詩人活語。乃以為實。半夜故多曲說,而不知首句‘月落烏啼’乃欲曙之侯矣,豈真半夜乎?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斯得之矣。”10不無道理。其實早在宋人范溫看來,“半夜鐘”的類屬問題,對解讀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沒有實質的意義;“半夜鐘”的有無,明清兩朝文人認為這并不是解讀張繼《楓橋夜泊》的關鍵點。作為今之讀者,能感受江南水鄉秋夜之幽靜、體味旅人的愁緒才是品讀此詩的要旨。
參考文獻
1.z清{永、紀昀《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本
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作者簡介:
金蘇琪,女,正德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教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音樂文學
注釋:
1 z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8冊,第252頁
2 z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1冊,第172頁
3 z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卷二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第531頁
4 z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上,《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第62頁
5 z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第545頁
6 z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第85頁
7 z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九,《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第89頁
8 z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五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3冊,第480頁
《蘇州園林》一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使得蘇州園林以更加形象生動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蘇州園林》中用到了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等多種說明方法。
在介紹蘇州園林布局的時候,作者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蘇州園林跟宮殿和一般住房進行比較,一個絕不講究對稱,一個講究對稱,“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边@樣一比較,蘇州園林不對稱的布局特點就更加鮮明了。文中介紹園林中的花草樹木,“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這既是比喻,又是跟外國花園相比較,寫出了我國傳統的審美觀點,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特有風格。在介紹蘇州園林建筑物的色彩的時候,又與北京的園林相比較,“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突出了蘇州園林色彩的清淡。在多重對比中更加凸顯了蘇州園林各個方面的鮮明特色,讓人印象深刻。
在布局構思時,作者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整個蘇州園林比喻成一幅完美的圖畫,從而讓讀者在閱讀文章時產生“人在畫中游”的審美錯覺。在介紹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的特點時,作者又用圖案畫和美術作比喻,強調蘇州園林在布局上所追求的是自然之趣:雖為人工建造,卻盡量任其自然,不露斧鑿的痕跡,這又提醒讀者應如何進一步欣賞蘇州園林,欣賞“這本畫冊”。
在寫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觀賞池沼里養的金魚或各色鯉魚時,作者引用了《漢樂府·江南》里的詩句:“魚戲蓮葉間”,短短五個字便勾勒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圖畫,同時還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此外,作者還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得宏大的蘇州園林的每個景點都有條不紊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在總述園林特色的(3~9段)7段文字中,分別從建筑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花墻和廊子、角落、門窗、顏色等方面介紹了各個景點,使我們對蘇州園林的全貌有了完整具體的印象,為我們提供了鑒賞蘇州園林的角度和線索。
想一想
1.窗的藝術性在中國園林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窗在園林中的妙用,主要通過漏窗和空窗來體現其“借景”功能。開在園墻上的漏窗,又稱花窗,多用磚瓦空砌而成??蛑袠媹D,形式多樣,千變萬化。圖案內容多為花鳥、山水或幾何圖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內窗外雙向“借景”,極盡“漏”之能事。不裝窗扇的窗稱為空窗。空窗有方形、長方形、圓形、六角形、扇形、葫蘆形等多種形式,在大面積白粉墻的襯托下顯得十分典雅優美??沾氨旧聿蛔骶跋?,只在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叢、芭蕉之類,形成一幅幅小品圖畫,正如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所說:“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之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
以上片段用到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列舉出相關例子,并說明其作用。
2.試著向大家介紹一件你喜愛的物品,介紹時要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答題紙自備)
參考答案見下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是膾炙人口、傳誦千古的山水名篇。但是近千年來,圍繞 著這首詩里的鐘聲、時間曾產生過激烈的爭執:夜半究竟有沒有鐘聲?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指責說:“句則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鐘時?!币驗樗略阂话愣际窃缟献茬?,晚上擊鼓,用來報時。如唐代杜甫《游龍門奉先寺》詩云:“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碧拼畛捎谩渡街小吩娫疲骸俺娔汗牟坏蕉?,明月孤云長掛情?!保ǔ烧Z“晨鐘暮鼓”即由此而來)
歐陽修的言論一出,立即引起了許多文人的不平。他們或引經據典,或以親歷見聞著文作詩,來為張繼辯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熟悉蘇州的孫覿(dí)的《留題寒山寺》絕句三首,詩中云:“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欹(yī)枕猶聞半夜鐘?!?/p>
其實,張繼、孫覿半夜聽到的鐘聲叫定夜鐘。古代蘇州寺院有半夜撞鐘報時的習俗,名為定夜鐘。每天晚上23時40分開始打鐘,用20分鐘時間均勻地打完一百零八下,最后 一下即合午夜與凌晨之瞬間。大概在南北朝時期,蘇州的寺院就開始撞定夜鐘了。據《南史》記載,丘仲孚少時讀書就“以中宵(半夜)鐘鳴為限”。到過蘇州的許多詩人,如白居 易、王建、許渾、皇甫冉等,都曾寫過歌吟定夜鐘的詩句。另外,夜半鐘不僅古時有,今天也有;不僅南方寺院有,北方寺院也有。1987年7月14日《北京晚報》“百家言”欄內 載袁翰青《“夜半”確有“鐘聲”》一文,文中作者說到他年輕時“家居故鄉南通,就曾多次聽過‘夜半鐘聲’”。同年8月31日,鐘德鈞又在“夜讀拾零”欄內發表《對
為了這個“夜半鐘聲”問題,文壇上竟有了這么多考證文章,可見“文字求真”這個深刻道理了。
1.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
(1)膾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經據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話將《楓橋夜泊》這首詩的大意描述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歐陽修指責《楓橋夜泊》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楓橋夜泊》中描述的是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煉字;空字;高考詩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詠史懷古詩、思鄉懷人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這幾大常見的詩歌題材中多被詩人援引。在不同題材的詩歌中,擔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較好地掌握古人對“空”字的靈活運用,是有助于我們把握詩歌的主題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發對社會人生盛衰無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嘆
這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對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备唛w之中的滕王李元嬰現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見欄桿外的長江水波濤洶涌,不舍晝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暫與江水的永恒使得詩人生發慨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兵P凰來寓意著朝廷的興盛,鳳凰去象征著朝廷的衰落。社會人生是盛衰無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諷今,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
這種“今衰”是由統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蘊含著規勸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重蹈歷史覆轍的思想。這一點在詠史懷古詩中較為常見。例如姜夔《揚州慢》,昔日的揚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繁華之極。而今卻是“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蕭條冷落。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绷倌甑臍v史恰如一場夢,“鳥空啼”暗含著詩人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同樣地主題還有歐陽炯《江城子》“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詩人憑吊六朝古跡,懷古而傷今。這也是在警告當朝者該如何治國理政,才能避免政權的傾覆。
3、寄寓著羈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鄉的惆悵、孤獨寂寞的哀怨、壯志未酬的憤懣
這一點在思鄉懷人詩、送別詩中多有體現。柳中庸《聽箏》:“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只能與燈影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傷的氛圍,離愁別恨之意呈現紙面。同樣地,如王維的《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空堂”表達的是詩人孤獨寂寞的哀怨。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薄翱铡碧N含了綿綿無盡的不舍之情。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眻髧镜貌坏缴鞆?,空有一腔愛國熱忱。一個“空”字將詩人壯志未酬的憤懣傾瀉而出。
4、熱愛山水、渴望歸隱、淡泊名利、超然脫俗
這在山水田園詩中多有體現。例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里的“空”就是一種閑適、一種寧靜?!堵共瘛罚骸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大山幽靜,不聞人語。《過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描寫了水潭清幽。《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環境的清潔空明,也是詩人淡泊名利心態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贝笞匀坏纳剿軌蛉コ齼刃牡碾s念、純潔心靈,超然脫俗。
二、答題技巧與示例
釋含義,點手法+描景象,摹情態(結合特定詩句翻譯)+談感情,明作用(藝術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萍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注:該詩寫于貞元末年(804)韓愈無端被貶連州陰山(廣東縣名)的赴任途中。相傳屈原貶逐,遇一漁父到:“舉世混濁,和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說罷,“鼓而去”。
問題:請簡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詩歌,我們需要從宏觀與微觀處著眼。從宏觀處著眼,即抓住詩歌的題目、作者、詩句以及背景介紹等環節。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詩人無端被貶,那么這種情感或者是樂觀豁達的或者是壯志未酬的。需要我們再做進一步的確認。從微觀處著眼,就是抓住詩歌的典型意象。中國古代文人都有“漁父”情結,其背后蘊含著兩種情感:一是渴望歸隱、淡泊名利;一是壯志未酬,被迫歸隱的無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詩歌的整體去分析,第一句出現了“愁”的心緒,第三句描寫的是寂寥的情境。綜合以上分析,詩人想要表達的是壯志未酬的情懷。而一個“空”字將那種悵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盡致。
本題參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詩句為用典藝術手法。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了空闊的汨羅江畔只留下漁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狀。這里用“空”字寫出詩人面對茫茫水天的悵然若失,含蓄地抒發了那種無端遭貶、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三、高考真題匯編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頡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浙皭潱l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問題: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國卷)
《江城子》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始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的古詩教學,會發現很多地方是一課安排了兩首古詩。而被編在一起的兩首古詩,要么題材相近,要么內容相似,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么,怎么進行兩首古詩的同步教學呢?在十三年的教學摸索中,我初步歸結了以下這樣幾種方法:
一、對比法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奔幢銉墒最}材相近的詩也不會意境完全相同,且詩人的遣詞造句功夫各有千秋,每一首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因此,可以進行對比式的同步教學,引導學生找一找兩首詩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就拿第五冊《古詩兩首》舉例來說吧,這一課收集了《山行》和《楓橋夜泊》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作者分別是杜牧和張繼?!渡叫小肥且皇酌鼷悺⒊錆M生氣的秋景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而《楓橋夜泊》則寫的是一個秋天的晚上,詩人泊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憂愁的客子,使他領略了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同時也體現了羈旅者的孤子清廖的感受。兩首詩都是在描寫秋景,但體現的意境卻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了解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樣的景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情,而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二、自學法
自學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此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用。在教學兩首古詩時,可以一首詩為引做點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另一首詩則可以放手讓學生以學習第一首詩的方法去自學?!队螆@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第十冊《古詩兩首》中的內容。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了解詩題、詩人開始,然后抓重點字眼理解詩句,如“應憐屐齒印蒼苔”一句中的“憐”為“愛惜”之意;“屐齒”可聯系課文插圖來認識,而此句中最有特點的是“印”的用法,由原來的詞句用做了動詞,可以將這種用法為學生今后學古滲透。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作為重點研讀的對象,指導想象:滿園春色將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而“滿園春色”,作者為何只寫“一枝紅杏”?推敲琢磨后,學生深有體會,這種寫法既體現出了這枝紅杏爭春惜春的生命力,又給讀者留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謂是“以小見大”呀!這樣,詩的情、景、境就全都展現在了學生面前。
教師這時引導學生說一說剛才學習這首詩所用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曉詩意,入詩境,悟詩情。而理解詩意時遇到不理解的重點字眼,可以采用聯系上下文、觀察插圖、查資料、加上想象等方法進行。
三、互補法
互補法適宜學習兩首從內容上可以是互通有無,交相輝映的詩。蘇教版小語第十冊最后一組《古詩兩首》中安排了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兩首詩。兩詩都是寫西湖美景,但一個是晴天里西湖瀲滟令人驚艷,“無窮碧”“別樣紅”色彩艷麗,令人遐想;而另一個則是寫雨天的西湖——令人驚奇,一場驟雨,被一句“白雨跳珠亂入船”演繹得活靈活現。教學時,將兩首詩同步教學,引導學生體會晴天的西湖如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般顧盼生輝,雨天里的西湖又如一個豪爽俠士般,斬釘截鐵。
由此還可在理解中鑒賞,而不只是簡單地理解詩句的意思,更可以由此拓展出詩人的文風特點。楊萬里的詩以風格純樸,構思奇巧著稱;而蘇軾的詩則豪邁奔放、筆力縱橫,在這兩首詩中都可窺一斑。
以這種方法教學的還可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這一組,兩詩都是寫秋天月夜下的山水風景,寫法上卻各具千秋。
我自小生活在蘇州,稀罕得是我卻從未領略過這樣的滋味。腦海里,蘇州雖美,卻也如同別的大都市一樣。參差的高樓,擁擠的馬路,熙攘的人群;夜晚霓虹閃爍,車鳴刺耳,一眼望去,周遭的高樓仿佛一只只蹲立著的蠻荒怪獸。在這樣充滿鬧意的都市里生活,即使衣食住行方面,配套完善得無與倫比,可是總有一種淡淡的遺憾。
常言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簾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边@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描繪古代蘇州的詩句。每當誦讀,眼前不覺就會浮現出那個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悠悠的水鄉,淡淡的情氛,一切盡在其中。與現下的喧囂都市相比,那股子江南古鎮的動人神韻委實令人神往不已。
隨年歲漸長,就在我似乎要遺忘心中那一份期盼的時候。驚喜便隨之而來。
某個夏日的一天,薄霧籠罩。我跟著爸爸,媽媽去奶奶家拜訪。奶奶原是做生意的,就在我家附近,因此住得也離我家甚近。但自她年紀漸大,生意也隨之結束。故而就搬回了老城的老房子居住。
奶奶的老房子我卻從沒去過。由臨頓路下車,我便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
“奶奶的房子大嗎?”
“聽說房子很老了,爸爸,那漏水么?”
“有電梯么?”
因為問得太多,所以惱了爸爸,最終屁股挨了一下。卻聽爸爸說:“別問了,待會兒自己看。是好是壞自己心里評比?!?/p>
一行三人在霧氣中漫行。照理說如此氛圍肯定很是寫意??上Эv然薄霧傾城,身邊依然車輪滾滾,人群攘攘,聲浪不斷高昂,像個大公園,讓我覺得有些煩悶。
走不許久,也不知何時拐了個彎。剎那間,眼前景色頓變。整片的白墻青瓦,隱現在綠樹翠竹之間。兩邊是古老的宅院,舊門緊鎖,屋檐下風鈴沉默,輕柔的晨霧如舞者穿梭。
踏在青石板路上,突然有一種古怪的感覺,我好像穿越了。僅僅一個小小的拐彎,巷里巷外仿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歲月似乎在靜謐中悠然淌過。一時讓人不知身在何年、何歲 、何地。
越過青石板路,緊接著是一條石子鋪就的逶迤小路。路側一弘清流在無數拱橋間徜徉而過。水邊柳樹成蔭,偶爾還能看見幾棵香樟樹的影子。樹下這一簇,那一堆,或三或五的圍坐幾人;泡一壺香茗,聊個海闊天空。
不錯!這就是我腦海里一直渴望一見的水鄉情韻。
幾個漂亮的女孩穿著彩色的衣裙在我們身邊掠過。又有幾個衣著時尚的游客拿著相機,在橋邊、河邊,留下了各自的身影。身邊經過的每個人都是輕聲慢語。忽然耳邊傳來幾聲慷慨激昂的京韻。這番突兀,頗有一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感覺。
抬眼望去,卻是一位老者在幾個同伴的促捧下興致陡高。隨京韻嘹亮,另一邊聚攏的幾人之間,不服氣的倏然響起蘇州評彈來。此起彼伏里,間雜幾聲婉轉鳥鳴。不免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p>
看到這里,聽到這里,我不覺想哈哈大笑。驀然覺得神清氣爽,煩悶盡去。
望著眼前一切,是那么的適意。在這里,仿佛沒有紛紛擾擾,沒有世俗的煩惱。姑娘笑得嫵媚,小伙笑得無邪,孩子笑得爛漫,老人笑得燦爛。放浪不羈的小伙在樓下高聲約會,美麗姑娘卷起窗簾,似羞似怯的應了;白發皚皚的老人,或高歌,或低吟,盡棄倦顏滄桑。
小巷的時間好象特別緩慢,迥異于外間的那種忙碌。生活在這里的人,都是散散淡淡地過著,不分今天和明天,只要快樂就好。與小巷外的那種虛擬的繁華,更是霄壤之別。
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不正是小巷的溫潤可愛之處嗎?“斐斐,喜歡這里嗎?”爸爸突然問我。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很幸運我生長在蘇州這塊美麗而充滿靈氣的福地,而我的老家——西山更是天堂中的天堂。
故鄉的秋天,就像一幅五彩斑斕的油畫,在我的眼前慢慢展開,那顏色是那么鮮明,線條是那么的流暢。而其間流動著的神韻,是多么得讓我陶醉。
故鄉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瞧!大片大片金黃色的稻谷,在陽光的照射下黃得發亮,直逼我的眼。那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的吹拂下,如波浪一樣,此起彼伏,煞是好看。那滿山遍野的桔樹上結滿了沉甸甸的果實,把樹枝都壓彎了。金黃的桔子在綠葉的襯托鮮得更艷麗,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馬上咬上一口嘗嘗。故鄉的特產不止桔子,更有那馳名中外的銀杏、板栗等。
故鄉的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站在山坡上,抬頭仰望,是湛藍湛藍的天空;環顧四周,是峻俏秀氣的西山;俯瞰腳下,是一望無垠的太湖,真是令人視野開闊,心曠神怡。山坡上的草,已經枯萎變黃,好似給山穿上一件金黃色外罩;紅葉此時最為茂盛,它充滿著激情和活力,火紅火紅的,好像要燃燒起來,真可謂錦上添花;彎曲的小路旁盛開著點點金色的傲霜秋菊,更為山增添了勃勃生機。。
故鄉的夜是寧靜的。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皓月當空的夜晚使我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想起許多在外的朋友,肯定會和我一樣,每到這時回家走一趟,去走一走鄉間的小路,摸一摸彎彎的小橋,親一親悠悠的河水,那感覺有多愜意啊!
?。」枢l的秋天洋溢著果香,充滿著詩意,讓人深深的眷戀,這一切怎能不使我陶醉!